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2024-06-04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共12篇)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篇1

一引言

早期数学家与空间相关的研究称为几何,几何主要研究图形,尽管在物理学家看来那就意味着某种空间,但早期数学家不这么说。数学空间概念是在数学与物理关系的密切发展中相对于物理空间概念逐渐提出并成为数学家研究对象的。要谈数学空间,首先需要从物理空间开始。古希腊人是先有关于位置、地方、处所、虚空以及广延的空间经验,然后经过抽象形成空间概念。17世纪,空间概念开始受到重点研究,[1]139尤其在牛顿绝对空间观与笛卡尔坐标系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背景特征和几何化特征的近代空间概念。背景特征指空间是所有物体存在和运动的背景,物体参照它确定自己的位置;几何化特征指空间是无限延伸、均匀各向同性的。[2]

近代空间观念(牛顿力学)的数学基础是欧几里得空间,它是第一个数学空间,不过其中并没有空间概念,只有图形。欧几里得甚至一直在回避或否定一个无限延伸且均匀各向同性的空间概念,这可以从他有关线、直线、面、平面的定义、平行公设以及图形相等的公理中看到。[2]克莱因指出这是因为欧几里得发现这些问题已经在他的前辈之间造成了无尽的争论;[3]201波克纳也曾指出,这是因为古希腊的几何太过僵化而无法真正应对空间问题,他认为真正的对数学空间的认识与研究是从笛卡尔坐标系的引进开始的[1]157。不过欧几里得空间的概念是19世纪非欧几何创立之后才开始确立的,[2]它是一个三维、平直、无限延伸、均匀各向同性、连通、紧致、具有距离关系且作为背景的数学空间。[4]

三维欧几里得空间是一种距离空间,其中两点的远近可以由距离的大小来判断;三维欧几里得空间在维数上进行推广就是n维欧几里得空间;只具有欧几里得空间平直性的空间是线性空间或向量空间;既具有欧几里得空间平直性,又具有范数(空间中每点或每个向量所具有的“长度”,称为范数)的空间是线性赋范空间;只反映点与点之间亲疏远近关系的空间是拓扑空间;函数也可以构成空间,如作为量子力学数学基础的希尔伯特空间。这些数学空间全部或部分地保持着欧几里得空间的性质。[4]

与欧几里得空间最为不同的是非欧几何形成的弯曲空间,虽然仅仅是一个平行公设的差别,但它们已然不具有欧几里得空间的平直性、无限延伸性。尽管如此,早期对它们的研究往往还需要在欧几里得空间的背景中展开;直到“曲面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空间”[5]308思想的出现,对弯曲空间的研究才完全在曲面自身上实现,而不再需要记得它们还处在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背景中。[6]弯曲空间虽然在整体上看与欧几里得空间不相同,但在局部上都可以看作是欧几里得空间。n维弯曲空间又称为n维流形,这就是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数学基础的黎曼几何,这种几何也称为内蕴几何,相应的弯曲空间称为黎曼流形,流形概念扬弃了空间概念普遍具有的背景作用。[4]常常我们也将黎曼流形称作黎曼空间,不过这时候应该注意,与近代所形成的空间概念相比,这个空间的意义已经发生某些变化。之后所有的变化促使20世纪数学空间概念具有了超越物理空间的崭新意义:凡是具有某种结构的集合都可以称为空间。[7]280

20世纪,对流形的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之间关系的研究,形成了纤维丛,[8]纤维丛是规范场理论的数学基础;黎曼流形中有一类特殊流形是凯勒流形[9],凯勒流形中有一类特殊流形是卡-丘流形,也称为卡-丘空间,它是弦论的数学基础。

这些与物理史上重大理论相联系的数学空间,它们的发展具有某种哲学特征,这种哲学特征已经清楚地体现在这些物理理论的发展中,那就是本体、认识以及方法从分立到渐进融合,本文从这些数学空间历史形成的角度分析它们所体现的这种哲学特征。

二欧几里得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分立关系

前边已经谈到,我们形成的有关欧几里得空间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牛顿力学的影响,而不是欧几里得。原因是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著作《原本》中根本就没有讨论空间,只说图形。至于欧几里得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图形,他自己没提,开篇就开始了严谨的数学论述。依据克莱因的研究,欧几里得研究这些图形的目的是为了将其用于天文学、光学和音乐方面。[3]165-166而在欧几里得之前,古希腊就已有40多位有史可查的学者,研究数学与天文学,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系统排列的命题。[10]13-22

对此,欧几里得首先严密选择了131个定义,选择标准是这些定义必须是一望而知的,比如点是没有部分的那种东西;线是没有宽度的长度;一线的两端是点;直线是同其中各点看齐的线;面是只有长度和宽度的那种东西;面的边缘是线;平面是与其上直线看齐的那种面;平行直线是在同平面内的直线,向两个方向不论怎样延长,它们在哪个方向都不相交;图形是被一个边界或几个边界所围成的;体是有长、宽、高的那种东西。体的边界是面。球是固定一个半圆的直径,旋转半圆到开始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圆锥是固定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直角三角形到开始的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圆柱面是固定矩形的一边,绕此边旋转矩形到开始的位置所形成的图形;立方体是六个相等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八面体是八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正二十面体是二十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等。[3]67-97这些定义确立了欧几里得空间的基本研究对象:点、线、面、体、数。

这些基本研究对象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物质世界的感觉、认识和实践,对它们的定义要求一望而知,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的做法。虽然亚里士多德有理念论的老师柏拉图,但亚里士多德是个物理学家[3]173,他认为知识的来源是感觉经验,而不是纯理性[11]4。事实上这是要排除认识对研究对象的任何影响,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对象被作为认识之外的客体来定义,任何人一看都是这样,不会因人而异,不需要夹杂任何个人的认识与理解,即对这些研究对象的定义没有超出它们是客观存在这一简单论题[11]24。这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本体实在论的立场,这种立场的观点是:至少某些数学对象客观地独立于数学家存在。[11]25由此来看,在欧几里得几何中认识与本体是分立的。

除了131个定义,欧几里得还选择一望便知其为真的5个公理和5个公设。5个公理是:等于同一个量的量彼此相等;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等量减等量,其差仍相等;彼此能重合的东西是相等的;整体大于部分。5个公设是: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作直线;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以任意点为中心和任意距离可作一圆;凡直角都相等;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两直角,则这两直线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12]对这5个公理和5个公设的选择要求是一望便知其为真,也是要排除认识对它们的任何影响,确保这些关于点、线、面、体的基本认识没有超出它们是客观存在这一论断。

如果这些一望而知的131个定义与一望便知其为真的5个公理和5个公设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那又如何获得关于它们的进一步的知识呢[11]27?对此的思考,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是一致的,即一旦相关的观念已获得,则对数学知识的追寻就不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经验。[11]72欧几里得以这些定义、公理、公设为出发点,通过推理论证以及借助直观图形的方法,逻辑整理了465个命题,形成蕴含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著作《原本》(13卷)。[13]

其中,推理论证的原则是:后一个命题是先前已证明命题的逻辑结果,而先前已证明命题又是更先前已证明命题的逻辑结果,这样一直逆推上去,[14]最终起点就是一望便知其为真的5个公理和5个公设或者是一望而知的131个定义。只要不是公理和公设或者定义,无论直观上多么明显的命题,欧几里得都耐心地给予证明。[15]这样做的原因是,不仅这种方法不会对研究对象产生任何影响,研究对象对这种方法也不会有任何作用;另外也排除了认识对这种方法的任何影响,使得本体、方法与认识都是相互分立的。

另外,借助直观图形是指:(1)在一些命题中运用图形的特殊情况得出一般结论;(2)运用图形给出符合常理的论断;(3)图形只是作为分析依据,而不作为论证。其中感觉和经验判断起了很大作用[12],人们常常认为这些是欧几里得几何的不足之处,[16]但这也进一步保证了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的知识没有超出它们是客观存在这一判断,即本体与认识是分立的。

正是欧几里得几何的这些定义、公理、公设及通过推理论证和借助直观图形的方法逻辑建立命题的方式,使得人们相信得到的命题不仅是对这些客观数学对象的真实描述,也是对现实世界中形与形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关系的描述,所以从它问世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知识,[10]227并进一步被运用到天文学、光学和音乐的研究中。

如果使用不同的圈来描述欧几里得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的话,会形成图1:

其中,欧几里得空间中的本体是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体、数,欧几里得主要通过采用以定义、公理、公设为起点,借助图形直观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方法,形成了对本体的认识,即所说的欧几里得几何。在这里,对点、线、面、体、数的定义要求一望而知,这使得本体与认识之间是一种分立关系,对本体的认识所采用的方法是以一望而知的定义和一望便知其为真的公理、公设为起点的借助图形直观的逻辑推理论证,这使得本体与方法、方法与认识之间也是一种分立关系。

三黎曼流形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融关系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欧几里得一直极力使用一望而知的定义、一望便知其为真的公理与公设以及借助直观图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一般不涉及无限与无穷的概念和论证方法,实在需要的地方,正好有欧多克斯的穷竭法。这是为了避免争论,因为对无限问题的争论从毕达哥拉斯时代就开始了,主要讨论线段的无限分割和无穷小量,到了雅典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具体,各家的论点和学说都有某种论证的基础,各类见解都处在无法解决和统一的矛盾状态之中。[12]实际上无限与无穷这种研究对象之所以会引起争论,是因为它们不能够一望而知,而是要夹杂一定的认识在里面,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研究对象不再独立于认识客观存在,而是与认识有了一定交集。同时,无限与无穷也需要引进新的方法来研究,这种方法不仅与本体密不可分,与认识也无法区分,使得本体、认识与方法三者均产生交集。

但是欧几里得最终无法全面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很多问题会涉及无限。比如在平行线的定义中,欧几里得始终不肯提包含想象成分的无限二字,而是从有限说无限。再比如第5公设,据数学史家考证,这条公设是由欧几里得本人提出的;欧几里得的前辈们给出了《几何原本》中的大部分内容,为什么不提这个内容,还不得而知;而欧几里得之所以要提这个内容,可能是为了证明有关平行线的一些性质定理。[17]25-30

欧几里得显然清楚,他自己指定的第5公设隐含着无限,所以他迟迟不肯使用这个公设,直到万不得已,才在第29个命题使用了它。除了欧几里得本人,很多数学家从一开始也反对这个公设,不断尝试证明,[10]59直到18世纪高斯、波尔约和罗巴切夫斯基各自独立地用与之相矛盾的其他公设构造出非欧几何而告终。可以说第5公设在欧几里得空间的塑造中起决定作用,它是欧几里得几何与其他非欧几何的一条鲜明的分界线。[16]

在这条鲜明的分界线画出的过程中,欧几里得第5公设的陈述被平行性的判定等价替换,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过平面上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而对于非欧几何,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过平面上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另一种是过平面上直线外一点,没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平行性判定的等价替换,不仅简单明了,而且也明确揭示了欧几里得第5公设的本质。

黎曼几何就是一类非欧几何,其中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从第5公设的这个角度来说,从一开始无限就自然地、公开地存在于黎曼几何中,当然,本体、认识与方法会有交集。另外,就第5公设而言,非欧几何本身是构造性的,用罗巴切夫斯基的话说是“虚想的”[18]574,用波尔约的话说是“不能先验决定的”[18]587,所以,黎曼几何的本体、认识与方法也是无法区分的。

不过,历史上黎曼不是通过公设的方法,而是通过将高斯发展起来的曲率概念一般化后得到新的空间的[19]72。至于高斯的曲率概念,则有其丰富的现实来源。一方面是出于天文观测和编制历法的需要,这些事早在古代埃及和巴比伦就已开始了,为此人们研究了球面几何学。[17]这种研究在古希腊时代的著作中也都能看到,如欧几里得在研究恒星天球运动的球面几何著作《现象》中就有球面几何的内容;还有的著作系统整理了这种研究,如狄奥多修斯的《球面学》;另外,古希腊人重点创立了用于天文研究的球面三角术。[3]133-141三维空间中的球面几何,虽然还在三维空间中,但它的研究对象(球面上的点、线、面、角)已然与欧几里得几何不同,对这些本体的定义已不是通过一望而知便能够解决的,需要认识的帮助,这使得本体与认识是有交集的;当然这些本体的一些基本关系也不是一望便可知其为真了,需要认识的介入,形成新的方法,此时方法与认识也产生了交集;同时新的方法也是与本体密切关联而形成的,本体的某些部分是方法,方法的某些部分也是本体,所以本体与方法也无法进行严格区分。

除了天文,古希腊人对地理测绘工作也特别重视,他们测量或计算地面上的距离、山的高度、谷的深度、海的广度。[3]182-185对大地测量的研究在17世纪末由于引入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手法开始发展成一般曲面上的研究[20]。1697年,约翰·伯努利提出在凸曲面上求两点间最短弧的问题,即曲面上的测地线问题;1698年,詹姆斯·伯努利解决了柱面、锥面和旋转曲面上的测地线问题。1728年,约翰·伯努利研究了另外几类曲面的测地线问题;同年,欧拉给出了曲面上测地线的微分方程。1732年赫尔曼也求出了一些特殊曲面上的测地线;克莱罗在1733-1739年讨论了旋转曲面上的测地线。1760年欧拉在“关于曲面上曲线的研究”中,通过曲面上的平面截线的曲率半径,建立了表达曲面弯曲程度的曲面曲率的概念,并给出了相应主曲率的表达式。

三维空间中一般曲面的研究可以看作球面几何的进一步推广,球面几何中本体、认识与方法相交的情况自然也存在于一般曲面研究中。另外,曲面研究还使用了解析几何、微积分与微分方程的方法,其中解析几何方法弱化了欧几里得所坚持的图形的直观性,微积分完全是因为研究无穷而出现的一种方法,微分方程研究的是无穷小变化下的事情,这三种方法的使用形成了新的本体即一般曲面的研究;而对这种本体的研究又形成了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即测地线与曲面曲率,这两者同时也是对一般曲面所形成的认识,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般曲面本身所拥有的,可以看成本体的一部分,所以,一般曲面研究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有交集。

还有就是大地测量对绘制地图的需要促成了可展曲面的研究,即研究能够不产生畸变而平摊在平面上的曲面。在该方面的研究中,1771年欧拉引出了曲面的参数表示,1795年蒙日将曲面的各种性质翻译成偏微分方程的语言。[21]可展曲面的研究引进了新的方法即曲面的参数表示和偏微分方程的处理,这两种方法的形成离不开认识的帮助;同时这两种方法与其本体直接相关,使用这种方法形成的认识与本体也直接相关,无法完全区分。这进一步促进了曲面研究在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

德国数学家高斯从1816年起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和地图绘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此,1827年他在“关于曲面的一般研究”一文中,通过运用欧拉的曲面参数表示以及蒙日的偏微分语言,系统地研究了曲面,给出了曲面上的弧长、两条曲线间的夹角以及曲面总曲率的表达式;从中,高斯发现曲面的几何性质仅由弧长表达式中参数坐标的函数决定,完全与曲面是否在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中无关。因此他提出一个全新观念:曲面本身就是空间,相应的几何就是曲面的内蕴几何。高斯的这个发现的证明分别由麦纳迪在1856年、博内在1867年和科达奇在1868-1869年给出。[5]301-309

高斯内蕴几何的研究,已经完全抛开了三维空间的背景,曲面本身就是一个空间,其中研究主体已经不能像研究欧几里得几何那样完全置身其外,而是需要主体置身其中。另外,三维空间中曲面的曲率是可以被想象成某种方式的弯曲和扭转;但内蕴几何的曲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以相同方式被想象的,原因在于曲率这个概念是为描述测地线的数学性质而定义的,[19]74这种构造性的特征使得内蕴几何的曲率概念扬弃了几何直观而与认识产生了密切关系。这些都促使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产生了交集。

1854年,德国数学家黎曼做了“关于几何基础的假设”的就职演讲,这个主题是高斯指定的。其中黎曼将高斯三维曲面的内蕴几何推广为任意维曲面的内蕴几何,即n维流形的内蕴几何。就从这点来说,黎曼曲面上本体、认识与方法的交集要比高斯曲面上的大。自然的,新的本体必然带动新的方法与认识,事实是,黎曼区分了曲面的内在与外在几何性质,从微分的角度研究了曲面上任一点附近的局部性质,而不再考虑空间的整体性质。[22]

高斯指定这个主题的原因,更多地与他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和地图绘制方面的工作有关,而不是出于纯数学的考虑。黎曼本人的目的之一也是考察三维空间和n维流形哪一个在观察范围内最为真实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黎曼认为困难主要是概念上而非构造上的。黎曼所说的这个概念就是n维流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能给出这种概念的机会很小,能够产生和发展这种概念的最多的机会是在数学中,并且还需要辅助想象。[18]602-603这些都表明n维流形这个本体与认识、方法已然是密切相关,无法区分。

n维流形的概念确立后,下一步事情就是讨论它上面的度量关系。首先,n维流形中的每个点,都可以分别使用n个参数来表示,即流形的参数坐标。黎曼将无限邻近的两个点的距离定义为两点坐标函数的一个二次微分,这个表达式后来以黎曼度量著称。对于一个n维流形,有了黎曼度量,就给出了黎曼几何。[22]黎曼还定义了流形上曲线的长度、两曲线在一点的交角以及流形的曲率等,所有这些度量性质都是仅由距离表达式中坐标的函数确定,而无需把流形想象成在更高一维的流形中。对于n维流形上的这些度量关系,黎曼指出只能通过一些抽象的尺度观念来讨论,并且只能通过表达式来表达,这样,用公式来进行抽象讨论必定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得到的结果可以用几何形式表达。[18]605这些再次表明n维流形的本体、方法与认识之间是无法区分的。

流形的这些研究在何种程度上以及在哪一点上可以由经验肯定,黎曼认为尚待解决。[5]309-311黎曼为什么会这么说,原因在于非欧几何出现以后,一度存在一个问题:物理空间的几何是否是欧几里得几何,如果不是,是哪种几何?现在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从经验上肯定了黎曼有关流形的研究是一种可靠的知识。

如果使用不同的圈来描述黎曼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的话,会形成图2:

其中,黎曼流形中的本体是具有黎曼度量的n维流形(曲面)上的点、线、角,除了逻辑推理论证,黎曼通过运用数学家们在研究球面几何、一般曲面、可展曲面时所积累起来的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参数表示、曲率等方法以及自己给出的新方法黎曼度量,最终形成了对黎曼空间的认识,即黎曼几何。在这里,n维黎曼流形(曲面)是任意维的一个内蕴空间,对它上面的点、线、角的定义是无法一望而知的,事实上是通过数学家的认识创新以及使用近代发展起来的数学方法与方法创新才完成的,这使得黎曼流形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不再是分立关系,而是有一定的交集。

四希尔伯特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进一步交融关系

希尔伯特空间来源于对积分方程的研究,积分方程是对含有未知函数进行积分的方程,求解积分方程就是要确定这个函数。数学物理中的一些问题自然地生成一些积分方程,相对于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在处理未知函数时更为方便。从18世纪末开始,个别积分方程就开始出现在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研究中。

1823年,挪威数学家阿贝尔在研究质点下落轨迹的力学问题时,首次自觉地应用积分方程来确定函数。意大利数学家伏尔泰拉从1884年开始积分方程一般理论的研究,他发现积分方程∫ayK(x,y)φ(x)dx=F(y)是含n个未知数的n个线性代数方程组在n趋于无穷时的极限情形。[23]133瑞士数学家弗雷德霍姆注意到了伏尔泰拉的这个发现,1900-1903年,他利用积分方程与线性代数方程之间的这个类似之处,在没有涉及无穷多个线性代数方程组极限过程的情况下,求解了积分方程。

弗雷德霍姆的这个工作,吸引了希尔伯特的兴趣。与弗雷德霍姆不同,在1904-1910年的论文中,希尔伯特通过讨论无穷多个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极限过程,研究了弗雷德霍姆方程。其中,希尔伯特考虑了具有无穷多个系数x1,x2,…,xn,…的函数,为了将这些函数用于他的理论,希尔伯特要求x12+x22+…+xn2+…是有限数。[24]在此基础上,希尔伯特引进了一个由无穷实数组{x1,x2,…,xn,…}全体组成的集合,并在集合中任意两数组:{x1,x2,…,xn,…}={xn}=x和{y1,y2,…,yn,…}={yn}=y之间定义了一种内积运算:。这个具有内积运算的无穷集合,是数学史上第一个具体的无穷维空间,后来称作希尔伯特空间(也称内积空间)。

不过当时希尔伯特只是用它来研究积分方程,并没有讨论这些几何意义,是希尔伯特的学生们重点研究了这个定义内积的无穷集合。[7]278-279由于希尔伯特规定x12+x22+…+xn2+…是有限数,自然地,也是有限数,那么无穷数组x1,x2,…,xn,…就可以看成是无限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点的坐标,这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就是[24]这样希尔伯特无穷集合中的每个无穷数组就可以看作空间中的一个点,通过几何类比,希尔伯特的学生德国数学家施密特引进了希尔伯特空间的几何观念。[25]之后,对希尔伯特空间的进一步研究还涉及内积、范数、收敛、极限、积分、正交系等概念与方法。

最后,希尔伯特的学生冯·诺依曼通过公理化方法,使用内积,将希尔伯特空间定义为复向量空间。[25]1932年,在他著名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冯·诺依曼首次使用了希尔伯特空间这个概念,[26]并首次将希尔伯特空间作为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7]311一般地说,数学中大多数希尔伯特空间是函数空间,欧几里得线性空间就是有限维希尔伯特空间。[27]

从希尔伯特空间的形成可以看出,积分方程这个早期来源就已经使希尔伯特空间从一开始便无法严格区分本体、认识与方法;后来希尔伯特通过无穷多个线性代数方程组极限过程的方法来研究弗雷德霍姆积分方程,显然这种等价转换并没有影响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部分。从无穷多个线性代数方程组又引出了无穷多个系数x1,x2,…,xn,…的函数、无穷实数组{x1,x2,…,xn,…}集合以及相应的内积运算,都一再保留了本体、认识与方法间的交集部分。这表明希尔伯特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三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交融根源于积分方程,并且一直保留到希尔伯特空间之中。另外,希尔伯特空间一般是无穷维的函数空间,这是一种抽象空间,从这一角度来说,它的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要比n维黎曼点空间大。如果使用不同的圈来描述希尔伯特空间中本体、认识、方法的话,会形成图3:

其中,希尔伯特空间中的本体是无限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由无穷维向量(一般为函数)组形成的点,希尔伯特与他的学生通过公理化、内积、范数、微积分、正交系等方法,最终完成了对希尔伯特空间的认识。在这里,无限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由无穷维向量(一般为函数)组形成的点的定义也是无法一望而知的,也是通过数学家的认识创新以及方法创新才完成的,这使得希尔伯特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有一定的交集。与黎曼流形相比,希尔伯特空间不具有弯曲的性质,不需要相应的认识创新与方法创新;但是,希尔伯特空间仍是一个相当广义的概念,原因是它把抽象点集引进适当结构作为空间研究,其中抽象点常常是复数或函数,并且这些点的维数是无穷维,它们之间定义的是内积运算,内积空间可以说是距离空间的子集,但比距离空间有更多的内容,所有这些使得希尔伯特空间在本体、认识与方法间的交集要比黎曼空间大。

五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较大的交融关系

纤维丛(纤维空间)是一个拓扑空间,研究流形的整体性质和局部性质之间的关系,也即流形的拓扑结构与微分结构之间的关系。[8]117就从这一点来说,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与方法间的交集要比黎曼空间的大。

自黎曼以来,流形在所有局部区域上都可以看作是欧几里得空间,因此流形的所有局部区域上都可以各自引进笛卡尔坐标系,各自进行微分运算,如这种局部区域上定义的表示两点之间距离的黎曼度量,[28]296-298就阐明了局部区域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23]2281887-1896年,意大利数学家里奇系统地研究了黎曼度量在坐标变换之下的不变性质,[28]296-298形成了由爱因斯坦命名的张量概念。张量就是在坐标变换下按一定规则变换的函数,这些函数的数学意义在坐标变换下保持不变。[23]215-219张量概念是在这样的事实上形成的:光滑流形的每一点都可以用线性切空间来逼近,然后各点的切空间引导至相伴的张量空间。[29]切空间就像曲线各点的切线、曲面各点的切面一样,由(切)向量构成;[30]105其中一条曲线的切向量和微分是同一个概念。[31]张量概念的形成以黎曼度量为基础,同时隐含着无穷的意义,这使得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要比黎曼空间中的更为密切。

1917年,里奇著名的学生列维-奇维塔为了将欧氏空间的平行概念推广到流形上来定义黎曼空间中的平行向量,引进了向量的平行移动概念,称为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是切向量保持内积的一个无穷小变换,[32]136可以看作黎曼流形中两个无限邻近的切空间之间一个无穷小运动,[33]这是联络的第一个实例。[32]136列维-奇维塔的工作使得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要比希尔伯特空间的密切。

在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的意义下,一个向量沿着曲面上一条曲线的移动是平行的,是指这个向量在由曲线的每一点切平面的包络(与每一个切平面相切的可展曲面)所展成的欧几里得平面上的移动是平行的。[23]225-226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使黎曼空间具有了明显的几何意义;[28]294这表明,在黎曼空间中,对涉及曲率的绝大多数性质做出解释的是向量的平行移动,而不是黎曼度量。[32]136

向量平行移动的这个意义,很快被追随列维-奇维塔的希尔伯特的学生外尔注意到。[34]1918年,外尔发现向量的平行移动与空间的度量性质无关,这表明:流形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非得用度量来规定。[23]228取代度量,外尔规定用不同点的张量之间的联系来说明流形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为了使不同点的张量之间的比较和运算(微分)成为可能,[35]他引进了联络的概念,用来表示邻近切标架的变换,在不同点的切空间之间建立联系,[36]74这种联络称为仿射联络,这样的流形称为仿射联络空间。外尔用这种新的概念澄清了当时关于黎曼几何的已知成果,特别地,给了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一个恰当的解释。[37]特别需要记得的是,在这种空间中,没有度量性质。[38]外尔的工作,使得流形逐渐走出黎曼度量的传统,转向张量与联络,进一步促进了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融。

继仿射联络之后,法国数学家嘉当在1924年又引入射影联络和共形联络;此外,他还发现定义无穷小运动的空间并不需要是一个黎曼流形的切空间,是作用于空间上的群起着决定性作用,[32]137于是他对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做了推广,[39]4在1926年提出一般的联络理论:[33]即空间各点都伴随以具有一定结构群G的克莱茵意义下的切空间,对于相邻的伴随空间,在群G下给出可重合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联络,称为嘉当联络。[40]嘉当联络使得两个无穷近点的两个切空间的向量能够进行比较,同时可以自然地定义流形上的向量场、张量场外微分。[41]嘉当的工作,使联络失去了最后一点几何直观而全部抽象化了;尤其是群方法的引入把数学空间推向了新的抽象,使得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融越来越大。

嘉当联络是纤维丛概念的先声,[28]296-298最早注意到纤维丛研究的是德国数学家霍普夫;第一个用到“纤维”和“纤维空间”这两个词的人可能是赛弗特,1933年,他将一个三维流形分解为一些纤维,每个纤维是一个简单闭曲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纤维丛是1935年美国数学家惠特尼给出的,他将流形本身及其上每一点的线性独立的切向量组的全体总括在一起,称为球空间,1940年更名为球丛,就是以球面为纤维的纤维丛。[42]1936年,惠特尼和霍普夫的学生施蒂费尔独立地给出了这种空间的一类基本不变量,称为惠特尼-施蒂费尔示性类。[28]296-298示性类是用以区别不等价纤维丛的一类不变量,[36]431它既是研究纤维丛的一种方法,也是纤维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对纤维丛形成的一种认识。

30年代的纤维丛主要是流形上的切向量丛和张量丛等,后来发展为更一般的与曲面无关的纤维丛。[43]1941年,嘉当的学生法国数学家艾瑞斯曼给出了一般的纤维丛概念;简单地说,纤维丛是以一种空间为基,基上每点长出另一种空间为其纤维,所有这些纤维和它的基合在一起,称为纤维丛。[44]1949-1954年,嘉当的学生法国数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纤维丛概念。[45]441-44220世纪40年代,庞德里亚金、斯廷罗德、陈省身[39]10和吴文俊等人给出了一系列纤维丛的示性类。这些工作表明,纤维丛的示性类是流形的整体不变量,反映了流形的整体性质,[46]提供了从局部研究向整体研究过渡的合适机制。[28]296-298

1946年,陈省身认识到嘉当的联络思想与纤维丛理论有密切关系,不同的纤维丛上都可以引入各自的联络,纤维丛不同,其上联络的性质通常也是不同的;[47]纤维丛上的联络决定了纤维丛上相邻纤维的关系[36]431。1950年,艾瑞斯曼把联络定义到纤维丛上,即把具有基本群G的联络几何看作微分流形M上以G为结构群的主纤维丛上的一次微分形式(联络形式)理论,[45]433-434一般称为艾瑞斯曼联络。

从纤维丛的生成过程来看,纤维丛是黎曼流形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空间,并且流形也是它的一部分,这使得它的本体、认识以及方法之间先天存在交集;纤维丛的另一部分是流形上每一点所形成的纤维,纤维之间的关系用一类附加结构联络来刻画,联络用结构群G来表示,这种构造性的抽象结构使得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以及方法之间进一步产生了交集。另外,纤维丛中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使用张量而不是度量来刻画,纤维丛用示性类来表征,示性类反映了流形的整体性质,[48]这些都再次促进了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以及方法之间的交融。如果使用不同的圈来描述纤维丛中本体、认识、方法的话,会形成图4:

其中,纤维丛中的本体是n维微分流形上以一种空间为基,基上每点长出另一种空间为其纤维,所有这些纤维和它的基合在一起所生成的空间中的点,数学家通过微分、拓扑、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联络、结构群G、张量、示性类等方法,最终形成对纤维丛的认识。在这里,n维微分流形上以一种空间为基,基上每点长出另一种空间为其纤维,所有这些纤维和它的基合在一起所生成空间中的点的定义是无法一望而知的,是通过数学家的认识创新与方法创新才完成的,这使得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有交集。并且纤维丛以黎曼空间为基础,又超越黎曼空间,所以它在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要比黎曼空间大;还有列维-奇维塔平行移动或说联络定义的是函数间的内积运算而不是距离的度量,这使得纤维丛具有了希尔伯特空间的内容,而张量、结构群G与示性类等认识与方法又使纤维丛超越了希尔伯特空间,所以纤维丛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要比黎曼空间、希尔伯特空间大。

六卡-丘流形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渐进融合关系

卡-丘流形形成于1976年丘成桐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卡拉比猜想是凯勒流形上的一个猜想,凯勒流形是一类特殊的复流形。复流形是一种以复数表示的偶数维空间[30]94,任意复流形上都可以定义厄米特度规,[36]344凯勒流形是厄米特流形的子类。这些关系表明卡-丘流形中本体、认识与方法间的关系要比黎曼流形中的密切。

相比厄米特流形,凯勒流形有更好的几何性质:把复数坐标的原点分别放在二者的任何一点上,复数坐标在所放点处看起来都像是标准的欧几里得几何度规;当复数坐标的原点分别离开二者的所放点时,复数坐标的度规就愈来愈不像欧氏的,就这方面而言,凯勒流形的度规比厄米特流形更加稳定。另外,凯勒流形还具有某种局部的内在对称性(与整体对称性而言)作用于流形的切空间。[49]总的来说,凯勒流形是介于厄米特和平坦流形之间的复流形,它具有足够多的结构,因此不会难以操作;但是结构又不会多到限制过多,以至于根本找不到所需要的流形。[30]104-109从这个角度,卡-丘流形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要比希尔伯特空间更密切。

凯勒度规是复流形上最优度规,其上度规结构、复结构以及无扰条件都相容。凯勒流形大量存在,平时接触到的复流形大都是凯勒流形。[49]复流形上是否存在凯勒度规,是由流形的拓扑性质决定的。[36]341-344紧凯勒流形的几何性质(由曲率表征)和拓扑性质(由同调群表征)一直是数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利用它的几何性质来获取其拓扑信息。[50]从这一点来说,卡-丘流形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与纤维丛有类似之处。

卡拉比一直对凯勒流形有浓厚兴趣,研究中他发现:一个空间若允许一个凯勒度规,就会允许其他的凯勒度规,只要得到其中一个,就可轻易得到所有其他的。因此,他试着想找出一个较好的凯勒度规,即一个能提供最多讯息的、最不弯扭的平滑凯勒度规。[30]117-118

这个工作因他的好朋友陈省身在凯勒流形中的工作的启发有了新进展。1946年,陈省身给出了复流形的一类示性类,称为陈类。陈类是一种刻画不同复流形的概略方法,是流形的拓扑性质,简单来说:如果两个流形的陈类不同,这两个流形就不可能相同;反之却不一定成立:即两个不同的流形可能具有相同的陈氏类。[30]111陈省身提出陈类不久后发现一种用曲率表示陈类的方式,特别是陈类中最重要的第一陈类,完全可以被里奇曲率(几何性质)表示出来。[51]里奇曲率是流形的一种几何性质,是截面曲率的平均值。截面曲率是用来描述黎曼流形的曲率的一种方式,它是依赖于流形上每点的切空间的一个二维截平面,[31]截面曲率完全决定了黎曼曲率,而黎曼曲率又藏纳了流形的一切重要曲率信息。因为里奇曲率是截面曲率的平均值,所以一个里奇曲率为零(平坦)的流形未必是整体平坦的。陈省身证明的是:里奇曲率为零的凯勒流形,它的第一陈类必定也是零。[30]117-118

反过来,凯勒流形的第一陈类为零,里奇曲率是否为零,并不明显。不过,陈省身上述发现引出一个有用信息:凯勒流形中里奇曲率(几何性质)的行为受到了第一陈类(拓扑性质)的约束。[51]对此,卡拉比追问:对于凯勒流形中的里奇曲率,第一陈类是否是唯一的约束?也就是说,某些拓扑条件本身是否足以决定几何性质?[30]117-118这就是著名的卡拉比猜想的问题。在1954年的论文中,卡拉比提出并使用了他在直觉上认为正确的这个猜想,简单地说就是:第一陈类(拓扑性质)足以决定凯勒流形中的里奇曲率(几何性质)。

就在1954年的论文中,卡拉比证明了指定里奇曲率的唯一性;但是这种里奇曲率存在性的证明就相当难了,因为要涉及一个很难解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丘成桐完成了这件事,他在多年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眼花缭乱并且惊心动魄的大量先验估计技术,求解了所述方程(方程的解是函数),从而证明了卡拉比所述里奇曲率的存在性。当时尽管丘成桐无法给出这个里奇凯勒度规的数学表示,也无法明确说出它是什么,但它在数学上的确存在;所以在证明卡拉比猜想的同时,丘成桐还给出了满足卡拉比方程的空间。[30]139

在这类空间中,若第一陈类为零,则存在里奇平坦凯勒度规。1985年,美国物理学家坎德拉斯、霍洛维茨、斯特罗明格和威藤将数学中存在的这个具有里奇平坦度规的凯勒流形以六维卡-丘流形的名义应用到弦理论中,从此这种具有里奇平坦凯勒度规的六维流形就称为卡-丘流形,或说第一陈类为零的紧凯勒流形就是卡-丘流形。[36]217-218当然,一般的卡-丘流形可以是任意维的,第一陈类可以是不为零的常数。

由于与弦理论的结合,我们有了有关卡-丘流形的一些形象认识:一个卷曲起来非常小以致无法看到的六维空间。卡-丘流形的直径都非常小,小到连想象或几何直觉也不起作用,这使得它的本体、认识与方法的交集进一步扩大;并且这样的空间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很多,具体数目未定,其中每一个都代表着不同的拓扑结构,[52]这使得卡-丘流形还有很多简单问题没有答案,如到底存在多少个拓扑不同的卡-丘流形?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所有卡-丘流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个卷曲起来以致无法看到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在卡-丘流形中就变得相当复杂。因为已知的太少,连逻辑演绎推理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致使如今对卡-丘流形知之甚少。[53]这种现状实际上表明,相对于已有的空间,卡-丘流形在本体、认识以及方法之间的交集已经相当大,预示着只有三者更好的协作与突破,才能促进对卡-丘流形的认识。如果使用不同的圈来描述纤维丛中本体、认识、方法的话,会形成图5:

其中,卡-丘流形中的本体是n维里奇平坦(或第一陈类为零的)凯勒流形上的点,目前数学家还没有获得有效的方法来完成对卡-丘流形的认识。在这里,复流形上的凯勒度规是由流形的拓扑性质决定的,凯勒流形中的里奇曲率则是它的几何性质;给出卡-丘流形的卡拉比猜想说的是,在凯勒流形上,第一陈类(拓扑性质)与里奇曲率是等价的,即卡-丘流形中,这个拓扑性质与指定几何性质等价,这使得卡-丘流形在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要比纤维丛大;并且从卡-丘流形的未知程度看,卡-丘流形在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相当大,甚至趋于融合。

七结语

如果克莱因说的是正确的,欧几里得是为了天文学、光学和音乐方面的目的而研究三维空间中的图形,那么欧几里得空间与牛顿力学的结合就不是那么令人费解了。欧几里得的研究之所以能被牛顿应用,是因为他发现欧几里得几何给出了现实三维平坦物理空间的全部信息。

但是,天体的运行轨道不是平坦的,地球也不是平坦的;天文学、历法编制、大地测量和地图绘制使得三维空间中曲面的研究成为需要,并且最终发展成任意维曲面的内蕴几何,即黎曼几何。面对曲面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新课题,欧几里得空间中的公理化方法已经无法胜任,于是其他数学分支已有的方法即解析几何、微积分、参数表示、偏微分方程被引进来;不仅如此,从未有的方法即曲面曲率、高斯曲率、黎曼度量也被创新出来。一旦有了黎曼度量,黎曼流形的几何信息就成形了。黎曼做这些研究的时候,是有物理现实的考虑的,即三维空间与n维流形(曲面)哪一个最能反映我们生活的空间。这实际上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问题是一致的,所以成就了二者后来的结合。

希尔伯特空间其实也有物理来源,只因它的形成不是遵循空间几何意义而是在无穷集合上定义了一种内积运算,这实际上是后来数学上生成空间的一种常用方法。希尔伯特空间的物理来源一方面是物理问题中自己产生的积分方程,另一类是物理问题中的微分方程转化成的积分方程。无论微分方程还是积分方程,都是研究无穷小变化下的事情,这实际上与曲面的研究是一致的;只是在希尔伯特空间中侧重体现的性质是无穷个点、无穷维。为了满足量子力学的需要,冯·诺依曼进一步将希尔伯特空间发展成一种复向量(常常是函数)空间。

19世纪的高斯-博内定理建立了曲面的几何性质和拓扑性质之间的关系,而“所有将曲率和拓扑建立关系的数学结果,都会被用于物理”。[54]虽然后者是丘成桐在伯克利学习时的一位数学物理博士后费舍尔的话,但是对于纤维丛和卡-丘流形,就是这么一个规律。纤维丛源于对黎曼流形的研究,后来被发展成对流形整体性质(拓扑结构)和局部性质(微分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具体地说就是,纤维丛在局域上是两流形的拓扑积;但在整体上,可以是拓扑积,即平凡的拓扑积,也可以是经过扭曲的积,称为非平凡的扭曲积,[36]238后者与规范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是一致的,所以最后发现规范场都是纤维丛。

卡-丘流形可以说是纤维丛的子集,它研究的是凯勒流形中第一陈类(拓扑性质)与里奇曲率(几何性质)等价的一类空间;其中,若第一陈类为零,则存在里奇平坦凯勒度量。里奇曲率是与空间物质分布有关的曲率,里奇曲率平坦(为零)意思是空间中没有物质,即真空。依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质量产生了空间的弯曲而导致了引力;那么一般地讲,真空就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曲率、没有引力的平凡空间。[30]39但是,上述数学结论的物理意义是:存在一类真空,其中有曲率、有引力。这个事实恰好能用到M4×K的弦论中,其中M4是4维时空,K就是真空的但曲率不为零的空间。至于为什么这么恰好,丘成桐说自己当时针对广义相对论就想过相应的物理问题,所以看到卡拉比猜想后,就知道它在讨论相同的物理问题;卡拉比则说自己从未考虑过相关物理问题,对此,丘成桐说广义相对论在50年代的时候,已经成为人们的集体潜意识,难免不受影响。[30]92

上述这五个与重大物理理论相关的数学空间,除了欧几里得空间的本体是一望而知的,并且对这些本体的认识只需要依据从一望而知的定义和一望便知其为真的公理、公设为起点的逻辑推理论证外,其他四个空间“黎曼流形、希尔伯特空间、纤维丛与卡-丘流形”都必须依赖相关数学家们积累起来的创新想法与创新方法去认识它们,用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它们各自的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已经无法区分;并且,这四个空间各自在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的交集范围依次也是逐渐增加的,即体现了本体、认识与方法从黎曼流形的部分交融、希尔伯特空间的进一步交融到纤维丛的较大交融以及卡-丘空间的渐进融合的哲学特征。这是与其相关的物理理论比较一致的哲学特征,这种一致性表明,数学空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现实空间的本质。如果爱因斯坦的信仰是对的,那么纯粹数学思想真的是足以理解物理实在的。

摘要:与物理学史上5个重大物理理论相关的5个数学空间,在本体、认识与方法上也表现出有规律的哲学特征:在欧几里得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是一种分立关系;在黎曼流形、希尔伯特空间、纤维丛与卡-丘空间中,本体、认识与方法之间分别都有交集,并且这种交集依次在增大,即从部分相交到大部分相交再到渐进融合。

关键词:数学空间,哲学特征,分立关系,相交关系,融合关系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篇2

摘要:科学是讲求一脉相承的,在我看来近代科学的产生主要不在于继承了希腊的文明,而在于继承了希腊的精神,一种乐观、乐于开拓的精神。虽然古希腊的实验理性,逻辑理性和数学理性的解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却并非必须。而希腊民族的乐于进取的精神才是近代科学产生土壤。哲学和实践相结合使这精神得到了极大发挥,于是文艺复兴不久的欧洲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对于科技哲学而言,它的进程发展是有自己道路的,它的轨迹并不是复制与古希腊文明,而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科技哲学 古希腊哲学 结合

1 古希腊哲学

1.1 古希腊哲学的概念:对于哲学,我们都知道它最基本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对于古希腊哲学,我们具有知道它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古希腊哲学(Graeco philosophy)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典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

1.2 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地位: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古希腊哲学。在宗教方面,古典希腊哲学对早期不同宗教的希腊化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古希腊哲学是它的幼年时期。最初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不满足于原始宗教和神话,根据自己的直观,以人类正常的常识为依据,用自然现象本身来说明世界;他们从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中看到它们的统一和联系,看到它们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看到它们的矛盾和对立。这对后现代的科技哲学的影响至深。

2 科技哲学

2.1 科技哲学的概念:科技哲学就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简称。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科学技术哲学的`社会,我们从事的大量的活动,很多都是可学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科学,与此同时,哲学在日常生活中夜如影随形。

2.2 科技哲学的范围:科学技术哲学以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研究领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策、管理等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等等,均为其研究的范围。科技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很长,中国古代和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就开始研究自然哲学方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开始出现,科学技术对科学影响日益明显的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科技哲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自然界的本性,研究科学技术思维、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3 科技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之间关系

3.1 “根”与“芽”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会讲求一个源。至于科技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我想正是一种“芽”与“根”的关系。首先得承认科技哲学产生于古希腊哲学。不论怎么讲,没有古希腊哲学这个“温床”,近代科技哲学是不会那么轻易的破土而出的。

记得最近看的《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发表的刘华杰同志的《席先生,我不能同意您》一文,讨论古希腊文化和近代科学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为中外许多学者所关心、并且关系着一系列问题的问题。比如说它的伴随物就有: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而在这两个问题之后,又是传统文化和现实的关系究竟如何?是传统决定着现实的命运呢,还是相反?这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刘华杰和席先生争论的焦点和归宿。席先生认为:“现实的需要和提供的条件才是科学发展的更重要的动力”,而刘华杰则把近代科学的产生归结为文化问题,即古希腊文化中有近代科学得以产生的“种子”。在这两种对立的意见中,我赞同刘华杰先生的观点。一直以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会伴随着旧事物的灭亡。根据这个观点,既然科技哲学产生了,那么灭亡的旧事物是什么呢?我想,这个旧事物可不可以就是古希腊哲学呢?是可以这么的认为的,文化本身讲求的一种传承,科技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就是这种“芽”与“根”的关系。生物学上的种子说或者基因论,把生物学上的种子说或基因论移植到文化问题上,可称之为“传统决定论”或“文化决定论”,而文化决定论或传统决定论也是文化学上的“血统论”。我想近代科技哲学也可以认为符合这种生物规律。

3.2近代科技哲学产生的条件:范岱年先生的观点涉及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变革的一般关系问题。现实不可能不继承传统,犹如近代科技哲学不能不继承古希腊哲学一样,就像是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促成了伽利略力学的诞生,而伽利略又促成了牛顿的力学的诞生。

文化因素:深邃的文化底蕴是近代科技哲学产生不可或缺的因素。

政治经济因素: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一种社会活动的结果,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

4 小结

近代科技哲学的产生少不了古希腊哲学的铺垫,但决定近代科技哲学产生的不单是古希腊哲学的发达程度,而是那些具有古典哲学的基础又有乐观开拓精神的人。文明进程和精神进程的统一乃是近代科技哲学产生的土壤。这显然和当时欧洲继承了希腊文化,所以古希腊哲学是产生近代科技哲学的一个条件。这里要说明的它不是完全的必要,也不是充分条件。它需要古希腊哲学的铺垫,所以不是充分条件。

近代科技哲学思潮的发展,是离不开一种潜意识哲学思潮的推动的,所以,对于目前的形势而言,我的观点仍然是近代科技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是饮水思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吴国盛编译,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夏保华, 浅论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

[4] 成良斌等. 自然辩证法讲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相关阅读:

休谟哲学的边界

中外监狱哲学比较

再议科学与哲学

福柯权力哲学探析

物理与哲学的联姻 篇3

如在讲解初三物理摩擦起电的知识时,我就将哲学中的矛盾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运用到讲授的课堂当中。当讲到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时,很多学生对正负电荷不甚了解。于是我便说,物体带正电与带负电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当带正电的物体得到足够多的电子后就带负电了,同样,带负电的物体失去了足够多的电子后就带正电了。正负电荷不会消失,只是转移了,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了,这就是中和现象的实质,即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复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所以,正电荷与负电荷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正负电荷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走向活跃。

矛盾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当学生理解了正负电荷之间的关系时,却对为什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感到很疑惑。这时,我便说,物体得电子与失电子是矛盾的,但有主要矛盾跟次要矛盾之分,有些物体得到电子的能力强,很难失去电子,所以就容易带负电,如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有些物体得到电子的能力很弱,很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就容易带正电,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物理上还有很多知识可以运用哲学观点,如在讲力学伊始时,可引用哲学上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从而引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规律,学生就不难理解力不是使物体维持运动的原因了;对于加速度的知识,可引用哲学中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等等。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篇4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先河, 他提出了星云假说, 用发展的眼光来解释天体运动的问题。康德哲学体系中存在这两对重要的矛盾:科学和宗教的矛盾, 必然性和自由性的矛盾。费希特提出了“自我”、“非我”的思想和正、反、合的理论。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原则中包含着精神生活有发展, 物质和精神有矛盾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系统的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他“继承了前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并使之系统化了。在哲学史上, 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的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并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根本上都定了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统治”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发展来自否定之否定的巨大力量, 他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 反对把社会历史看成是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积, 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黑格尔认为这种发展的过程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 而“绝对观念”的本质也就是上帝, 说到底黑格尔的理论还是唯心主义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人物费尔巴哈冲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体系, 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1924年费尔巴哈开始在柏林大学听黑格尔的哲学课, 这使他曾一度认为思维是独立存在的。两年后他开始由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转向自然科学。他曾经说过:“老实说, 在柏林时我已经同思辨哲学告别了。我同黑格尔告别时大概是这样说的:我听了您两年的课, 两年我把自己完全投身于研究您的哲学;现在呢, 我体会到需要转向直接同思辨哲学对立的其他科学:转向自然科学。”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中系统的阐述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 这种理论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自古以来哲学的两个流派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意识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才是第一性的。费尔巴哈认为精神源于自然、物质, 自然是能够被人感知的, 同时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同时费尔巴哈把他的人本主义引入到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指出神只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 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这种强调人而降低神的唯物主义论调极大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理论权威。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他所注意的中心点是证明自然界的客观性, 而不是可变性;是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客观意义, 而不是他的历史性;同时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他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他曾经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当发现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只注重“应有”而不注意研究现实问题的缺陷时, 马克思转向了对“应有”和“现有”做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后来他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 把自我意识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 并用自我意识批判宗教, 否认神而肯定人。大学毕业后, 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由于其论调与当时的普鲁士政府针锋相对, 不久《莱茵报》就遭到查封。这一时期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 他从人的类本质出来, 尖锐的指出德国的封建制度轻视人、蔑视人。《莱茵报》时期的斗争经验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 使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 并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了市民社会, 把国家看成自在自为的现实,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一个理念, 而市民和家庭是国家的前提, 他们才是真正的实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 他主张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而马克思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异化论的基础上,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 他指出实践活动是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是人通过能动的改造自然而实现自己目的的活动, 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这个观点使马克思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糟粕, 批判的继承了其中的合理思想。马克思把辩证法的能动性、历史性引入唯物论, 同时把辩证法的运行主体现实化为客观的存在。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确立, 哲学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 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体系,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4.

论文 哲学与智慧的关系 篇5

哲学是理解世界的角度,是理解生活的角度,也是理解人生的角度。这个角度是正确的,其它的角度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哲学是大自然宇宙规律的一个反映,哲学是人类文化、文明成果的结晶,哲学是真理的一种声音。一个人用哲学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生活,就可以使他获得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的生活方向以及一种正确的生活道路。一个能够遵循这种正确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的人,他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功了。现在世俗的人们,把成功理解为一个人的飞黄腾达、金钱、欲望、荣誉的满足,其实这些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人们心中的成功,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成功。一个人没有内心的成功,没有生活上的成功、生活道路上的成功,他就不会有一种表面化的成功,一种结果上的成功。所以,一个人学习哲学,遵循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就是在进行一种人生的成功学的教育。一个人的成功是自己造成的结果,不可能是别人帮助的结果,一个人学习哲学,就是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成功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但它必须遵循一条正确的道路,一个遵循一条正确的道路,必须遵循哲学的方法和原理。遵循哲学的方法和原理,就必须遵循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这是世界上一切成功的规律和定律!

世界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不会有侥幸的成功。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遵循着一种严格的程序和规律。成功更是如此。所以,一个人向外在、外部世界当中,靠阴谋算计,靠玩弄计谋和手段去争取成功,是一种愚味的作法。一个人应该在内心中加强领悟和学习,在内心中去找寻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和法则,并且严格的去遵守和遵循这种规律和法则,一个人才有可能找到成功。一个人的成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哲学就为一个人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必然。即使有一种侥幸的成功,也是在有意无意当中符合了一种哲学的规律,符合了一种大自然的规律、生活规律的结果!

美丑之间

梦幻影视传媒公司要招收一名个性女演员。来报名者数百人,她们被安排在一个大厅里等候着面试,突然一位美女尖叫了一声,随后骂道:“你瞎呀!”

挨美女骂的女孩低头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

待美女看清女孩的容貌不怒反笑了,她笑着说:“哇!就你也来报名,快回家照照镜子吧!”

美女这么一闹引起了不少报名者的关注,她们的目光刷一下落在了女孩身上。原来女孩长相奇丑,大耳尖腮,眼小鼻大。“这样的长相晚上出门都容易吓到人。”不知道谁冒出了这么一句,随后笑声肆无忌惮地传开了。

女孩在笑声中反而毫不畏惧地抬起了头,微笑着对美女说:“我是很丑,但是不代表我没有资格报名。”

美女冷笑道:“快走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就我这长相都不一定过关,你呀!就更别想了。”

女孩没理美女的冷嘲热讽,高昂着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丝毫不为自己的长相感到难堪。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推开众人走到女孩面前,仔细打量着她的容貌,然后点点头说:“你被入取了。”

此话一出,所以报名这一片哗然。谁都不敢想象,女孩这样的容貌能够入选。

特别是被女孩踩了一脚的美女,拦住中年男子问道:“不能吧!贵公司没搞错吧!要这么难看的演员?”

中年男子委婉一笑道:“这次我们招的就是个性的演员,像你一样的人工美女我们这里有的是,就缺长相具有特点的演员。所以别瞧不起她的长相,如今这样容貌才抢手。”

听此一说,美女面红耳赤。

他能成功吗

杰克很小就没了父母,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他很喜欢画画,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一天,杰克兴奋地告诉奶奶:“着名画家比尔要到市里举办画展,我要带上自己的画作,求比尔帮忙指点。”

晚上,杰克一脸沮丧地回来了,他把自己的画撕得粉碎,伤心地说:“比尔看完我的画说我根本不是画画的料,没有天赋,劝我放弃。所以我决定往后再不碰画笔了。”

沉默了一会儿,奶奶对杰克说:“孩子,我有一幅收藏了几十年的画,可一直不知道这幅画值多少钱,既然比尔是着名画家,我想让他帮我看一下。”

可当奶奶从箱底拿出那幅画,杰克很失望:画上没有点题,也没有署名,画得也很粗糙。

杰克扶着奶奶找到了比尔。比尔看完奶奶收藏的画,摇摇头,笑道:“老人家,这画画风简单,用笔稚嫩、粗糙,立意不明确……不是名家所画,不值一文。”

奶奶有些失望地问:“你看画这幅画的人,如果继续画下去,能成功吗?”

比尔十分肯定地说:“老人家,恕我直言,朽木不可雕,再画下去也成不了气候。”

这时奶奶才说,几十年前,她在一所幼儿园当老师,画是她的一个学生画的。当年那个学生是全班画画最差的,交作业时,没有勇气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正面,而是写在了背面。她没有批评那个学生,反而鼓励说:“你画得很不错,继续努力,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没想到过了若干年,那个学生真的成了一位大画家!

比尔惊讶地愣住了,他不相信地翻过画,背面上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比尔慢慢地回忆起来了,喃喃地说:“你是玛雅老师?”

奶奶笑着点点头,说:“几十年过去了,但我依然认得出你。”停了一下,奶奶又说:“虽然我不懂艺术,可我知道该怎样去教孩子。”

比尔面红耳赤,羞愧地说:“对不起老师,我错了……谢谢你的教诲!”

奶奶把目光转向杰克,杰克终于明白奶奶为什么要带自己来鉴画。他点点头说,以后绝不会轻易放弃努力……

成功秘笈

高考临近小刚很紧张,他知道就自己现在的成绩想要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是绝不可能的。看着别的同学闷头复习,他很焦急,可是越是焦急越是看不进去书。躺在床上忽听室友们聊天说,城郊的山上有座神仙庙,求什么很灵验,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小刚决定去求神仙指点迷津。

去城郊的路上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心里祈祷着能遇见神仙。当他行至半山腰时,突然白光一闪,面前多了一个白胡子老头。

他吃惊的问:“你是?”

“神仙!”白胡子老头答道。

“啊?”小刚不敢相信的睁大眼睛问:“你真的神仙?”

“是的!”

“有求必应?”

“对!”

“学习上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吗?”小刚问。

神仙一伸手,只见他的手上就像变戏法一样多出了一本书。然后说道:“这是‘成功秘笈’,速成的办法就在这本秘笈里,你只要读懂这本书,就懂得速成的办法了。”

小刚接过这本书,白胡子老头就消失了。

小刚紧张的抱着书撒腿就往学校跑,跑到寝室,他虔诚的打开这本书,发现书里面的知识很深,他不能完全看懂,为了能看懂书里的知识,他拼命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他开始能读懂这部成功的秘笈了,而且很快的学完了秘笈上的知识,可他也失望地发现书上并没有神仙说的什么学习速成的办法。

带着疑问他来到了山上,站在遇见神仙的地方大喊:“神仙!你骗我,这本书上并没有学习速成的办法,只是一本稍有难度的复习提纲。”说完他把书重重的摔在地上,书滚落地上,书页上突然出现了两个大字‘努力’。

小刚看着这两个大字恍然大悟,原来努力就是成功的秘笈!

成功的悲哀

在菲律宾本部海岸,每年的秋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海面上黑压压的飞一一片云。近看才知是南迁的燕子。它们欢快地鸣叫着,慢慢靠近海岸,但是人们惊奇的看到,一旦到了海岸和沙滩,许多燕子都飞不起来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遥远的路途飞完了,没有死于皑皑雪峰,没有死于茫茫大海,没有死于暴风骤雨,却死于目的地那细软的沙滩上。

人类也有类似的现象。夺下 希腊人在马拉松镇击败了波斯军队,希腊士兵斐迪辟兴奋地从马拉松镇 跑到雅典。全程45千米,他没有在路途倒下,却在报捷后立即昏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

为什么会以发生这样的悲剧?如果沙滩再远两三千米,许多燕子难道就飞不到了吗?如果雅典再远三五千米,难道斐迪辟就坚持不住了吗?他们一定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到达目的地。悲剧发生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目的地到达了,支持他们的信念突然消失了,意志瞬间松懈,身体也随之极度衰弱,于是生命之灯也就熄灭了。

心语:最凄凉的不是失败者的悲鸣,而是成功者的悲叹。在失败者中,人间还有值得追求的东西:成功。但获得成功仍然悲叹的人,他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他已经无可追求。失败者仅仅悲叹了自己的身世;成功者若悲叹,发是悲叹整个人生。

成功的道路都是由目标铺成的。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在年轻时从本宁顿学院毕业后,想在电讯找一份工作,他的父亲就介绍她去拜访当时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董事长萨尔洛夫将军。

萨尔洛夫将军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她,随后问道:“你想在这里干哪份工作呢?”

“随便。”她答道。

“我们这里没有叫‘随便’的工作”,将军非常严肃的说道,“成功的道路都是由目标铺成的!”

心语:

没有奋斗的方向,就活得混混沌沌;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篇6

关键词: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决人的现实生活问题并注重现存世界的唯物主义。尽管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但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并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我们不能把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继承和转变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创新等同起来,但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对立起来,而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相同的历史渊源

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他们哲学理论的共同直接思想来源。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的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共同的时代背景

他们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真正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的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明显,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有共同的自然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正因为如此,新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证精神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差异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哲学,特别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共同开创了现代哲学,但是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和方法出发来开创现代哲学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根本质性的区别。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密切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鼻祖,关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生活状况,并且力图通过他们的理论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压迫被剥削的问题,突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和奴役,才能实现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的哲学,他们无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受其阶级局限性的束缚,他们的哲学理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改造世界的哲学,不可能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找到一条现实的途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被压迫民族和阶级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任何其他哲学所不及的。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能触及到社会的基本矛盾。现代西方哲学无法变为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对社会现实产生那么深远影响的哲学理论,所以他们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并不彻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的关键之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近代哲学的批判扬弃,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人类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使唯物主义变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和超越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态度上,为了创立现代哲学理论形态,而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对立起来,并对之全盘否定,从而不能真正彻底地完成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所以在现代哲学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创新。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各自的优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点是坚持了实践性、科学性和群众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缺点是忽视部门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因而未能使自己建构成充分现代化的当代形态,更加完整和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难以形成。经过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了它的基本特色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形成了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科学体系,但它的部门哲学开展得很差,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显得单调贫乏,空洞抽象。现代西方哲学的优点和缺点正好相反。它的最大成就是开展了大量部门哲学的研究,哲学领域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否定世界观,特别是否定唯物主义世界观。回顾一下这些年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是互补的。通过部门哲学,基础科学与社会实践可以得到一般指導,有利于提高基础科学的理论深度和社会实践的成功率,一般哲学则可汲取基础科学、社会实践、客观世界的丰富营养,有利于使自身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能解决现实问题。

四.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内在矛盾的世界观的反映,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其内容有合理性的一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认识到的。西方哲学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这些都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认真研究、去借鉴。今天中国新的实践也为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所对应的生活方式或实践方式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对应的是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类型,其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回应这种生活方式所提出的问题,当中国处于一种准自然经济或半工商经济的计划经济的实践方式中,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匹配的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必定与现代西方哲学面临的问题极不相同”。[2]今天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显露出来,这就使得作为中国主流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根本转变,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西方现代社会的问题有了相似或相同之处,而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深层思考,便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共同的问题域。正是这共同的问题域,在客观上使双方有了进行有意义对话的可能性,在寻求解决共同问题的努力中,不可避免地相互借鉴,相互发展,共同进步。[3]

参考文献

[1]黄楠森.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之我见.学术月刊.2001

[2]王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意义的话何以可能[J].学术月刊.2005

[3]程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关系的新认识.滩坊学院学报.2006

论哲学与教育以及休闲的关系 篇7

一、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1.历史发展视角下的哲学与教育。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 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渊源:首先, 哲学的发生源自于教育的需要。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最初哲学的发生乃是当时教育的需要。古希腊为哲学文明的发源地,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在本质上与科学没什么差别, 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以纯自然的形式或变化为主, 不涉及人生的基本问题。而开始以社会人生为研究对象, 则是由当时古希腊的游方教师传播青年道德、政治与城市管理的思想和技术, 在实际教育经验中, 开始发生了个人与世界、社会, 知识与行为等彼此间的关系问题。因那时实际教育上的需要, 才把哲学的研究由对纯粹自然的研究转到社会人生的研究中来。教育问题不仅与哲学有深厚的渊源, 其亦与休闲有深刻的渊源。在休闲的词源学考察中, 西方最早具有明确休闲内涵的词汇是σχολ/耷 (scholē) , 它并没有成为英语“leisure”一词的词源, 而是演变为现代英语词汇“school”, 由此可见休闲与学校两词汇之间的渊源。诚然, 休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休闲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其次, 教育理论的实施是随主流哲学思潮的发展而变化的。哲学不但起源于教育, 并且对教育影响深远。一部西方教育史, 不仅是各时代的教育理论和实施, 它也是当时主要哲学思潮历史变迁的反映, 古罗马的实用教育, 乃是当时崇尚辩说的哲学思潮的表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是教会人们如何理性与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潮在于追溯希腊罗马的文献, 重视古典文艺, 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便是此时期的特点。随着自然科学逐渐发展, 哲学思潮便趋于重视感觉经验, 提倡直观教学和尊重科学知识, 带有唯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色彩。18世纪个人主义的哲学崇尚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判断, 其教育的目标变为注重个人人格的发展, 尚自由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社会哲学方面, 另一种反个人主义的哲学思潮———社会主义也影响着当时的教育, 引起了注重教育之社会功能的“社会教育学”。一战以后, 国际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潮又一次膨胀, 教育理论的理论和实施注重促进民族间的谅解和维持国际和平, 提倡生产教育、劳动教育以及阶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 教育始终是追随哲学思潮的发展而变迁的。

2.教育历程中教育与哲学的关系之观。首先, 教育目的是一切措施的方向及考核教育成效的标准。如何决定教育目的, 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 亦即哲学的问题。一般探讨哲学思想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 可从两方面讨论:一方面是教育目的究竟是永恒不变还是不断改变的?另一方面是教育目的应以何种目的为中心, 究竟是启发先天理性, 还是重视经验改造?或另有其他目的。以上这些议题, 都需要以哲学的观点为根据, 加以判断与指引。其次,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呈现, 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 哲学的观点, 既会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 当然也会影响教育内容, 亦即课程的抉择。倘教育目的主张追求永恒不变的知识与真理, 则课程内容将会重视理论与普通科目, 以及强调思考、领悟、鉴赏等类知识。反之, 如认为教育目的是不断改变的过程, 则较重视实用与经验科目, 强调知识需透过经验的改造, 且与生活相结合。哲学既然影响教育目的的抉择, 自然也会影响教学或教育方法的抉择。选择哪种教学或教育方法, 需要哲学的观点来衡量。

二、哲学与休闲的关系

从上述教育与哲学的关系来看, 两者似可比拟成手段目的, 哲学好比是实体, 教育为实用。然而就休闲与哲学的关系而言, 则较属于目的与理想的关系。从哲学的起源脉络来看, 休闲始终是哲学追求的目标或理想, 然而随着休闲观念的转变, 休闲却有逐渐世俗化、物欲化的现象, 偏失了原有的理想与完美, 此时, 休闲有赖哲学予以导引、纠正、丰富。

1.休闲是哲学追求的终极理想。古希腊传统认为休闲是一种允许个人得以探究真理的状态, 它的精髓在于其为一种非功利性、无实用价值、完全发自内在动机对真理与生命的探索。亚里斯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深思的状态, 也就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 心无羁绊的狀态, 即古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沉思、从容、宁静和忘我。因此, 休闲是对意识、精神、个性的开发。[1]可以说休闲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 而这种境界正是哲学追求真善美的终极目标。

2.哲学可以指引休闲方向。近年来,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较以往更为充裕, 然而人们休闲活动的方式却出现日益贫瘠的现象, 这些情形都违背了休闲原有的理想, 亟需予以矫正。透过哲学的批判与引导, 可指正人们不当休闲行为, 换言之, 休闲一方面是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同时亦需以哲学作为指引方针。

3.哲学可以满足休闲需求。许多人从功利的眼光来看休闲, 认为休闲对生活的改善没有任何帮助, 亦即古人所说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将“嬉”视为学习或成长的障碍。换个角度来看休闲, 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之余, 最需要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充实, 休闲即是实现或满足个人精神生活的良方。被一般人视为无用的休闲, 虽然表面上看似“无用”, 但实际上却都是忙碌、紧张的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精神家园。透过哲学的深思与探索, 可以更好地认识休闲的乐趣, 提升生活的品质, 满足休闲的需求, 进而实现个人的目标。

三、哲学与休闲教育之关系

从哲学之观点来看, 休闲教育是哲学的实践与推行, 若从休闲教育之视域以观, 休闲教育则有赖哲学的批判与引导。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休闲教育的理解各有分殊, 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通过休闲教育培养人们的休闲技能技巧和休闲鉴赏力, 使人们有能力参与某些休闲活动, 从而引发其对休闲活动的兴趣。通过休闲教育确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现较高层次的休闲, 就必须开展休闲教育, “这里须有某些课目专以教授和学习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2]417可见, 亚氏从可感触的现实生活出发, 强调休闲的价值和重视休闲教育。休闲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 在学校可以学习及培养休闲技能与兴趣。休闲教育的传播有利于人们对休闲的正确认识, 任何教育的内涵与措施, 都有一个基本的哲学观念作为基础, 休闲教育亦不例外, 是以推动休闲教育, 应以正确的哲学观念作为引导, 促使各国政府制定完善的休闲教育政策, 规划可行的休闲教育策略, 推动具体的休闲教育活动, 进而达成休闲教育的目标。

1.哲学有赖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行。休闲教育就是要启发与实践并追求人类最原始的休闲观———生命价值的实现。若从休闲教育观点来看, 休闲教育只是一种存在状态, 在这种状态之下, 活动纯粹是无所为而为, 自身即是目的。休闲教育是伴随休闲而出现的产物, 它作为休闲的必要准备, 良好的休闲价值观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并能从休闲的角度来认识自己, 审视自己的人生, 而它的获得是一个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休闲教育也是让人们能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休闲活动, 帮助个人实现自我, 培育人们深刻的观察力。休闲教育也将有利于引导人们的学习和行为, 使之能向社会最高层次和最持久的价值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来说, 哲学的理念或理想, 都有赖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行方能成功。

2.休闲教育有赖哲学的批判与引导。在教育与休闲关系的论述中, 我们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施, 多半随着哲学的思潮而变迁, 换言之, 哲学是引导当代教育取向的指针, 休闲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之一, 自然亦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同时, 由于哲学是一种价值批判的学问, 对于休闲教育的价值, 正可以透过哲学的批判与省思, 加以衡量和判别。休闲引领教育, 教育回归休闲。在教育中, 我们所需要的是对价值进行重新安排, 在一个以休闲为中心的社会中生存。休闲教育从价值观、兴趣、欣赏力和技能开始, 包括各种休闲技能, 它不光指明休闲的方式和时间, 而且指明其原因。如果从理性主义观点来看休闲教育, 认为它的规划或实施需要从理性出发, 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遵从一定的步骤, 发现所有可能的方案, 洞察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 以及强调成本效益的方案。如果从存在主义观点来看, 则从自我认识出发, 强调休闲教育的个人化与主观化。休闲教育旨在启发个人存在的意义, 因而休闲教育政策制定的重点在鼓励学生自我识别、自我存在的重要, 学习的自由与个体想法的尊重。此外,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多元存在, 重视观念的解构, 反对传统机械的决定论, 反对权威, 重视分化倡导差异同等特征, 对于休闲教育规划与实施, 自然产生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我们理解休闲教育需要哲学的引导与批判, 此外, 我们也理解, 哲学所勾勒的休闲理想愿景有赖休闲教育予以实践与推动, 人类期待生活的美满与完善, 并非凭空而谈, 只要透过休闲教育的实践与推动, 即可以圆这个梦想。

参考文献

[1]李仲广, 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哲学视角下的人类与动物关系研究 篇8

关键词:动物,哲学,科学,和谐

一、人类与动物的哲学思考

人类和动物生活在纯净与安详的世界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人类和动物有着普遍的联系。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 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给人类以启示, 这样可以使人类做好准备, 使遭遇的伤害尽量减小。

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 而不是科学问题。无论做什么职业的人, 首先都应该学会做人, 即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价值观, 决定人对对象和人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很多人却把金钱看的十分重要, 他们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把做人的人格标准置换成金钱标准, “谁有钱, 谁就值得尊敬”, 而且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人格乃至国格, 完全抛弃了做人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辱感。一些旅游开发商不顾动物的安危, 只要是能给其带来巨大利益的东西, 他们都不会放过。但是他们却不曾知道开发一个旅游景点会给动物带来多大的伤害:不仅干扰着动物们的栖息环境而且也影响着它们的繁殖能力的下降。为什么人类对待动物就不能善良一些?给予它们温暖, 这样当它们见到人类的时候而不是害怕的要逃跑却是温顺的和你亲热!

据调查统计每年都有成千上亿的动物牺牲在科学实验室里。动物用做实验这一举措无论是在道德上或科学上都没有正当理由。有些人认为, 如果不拿动物做实验, 那么要那人类来做实验吗?如果真的把人类和那些被做实验的动物调换一下位置, 不知道人类该如何去面对这个问题?猴子为了猴族的未来, 而把人类用来做实验...作为地球上主宰的人类, 为什么越来越冷血越残忍, 不光对自己的同类所遭遇的苦难漠视, 还幸灾乐祸无动于衷.甚至对于弱小的动物更加冷酷无情, 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随便处置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生物.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物的眼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向这样下去, 我们的后代不知道还能延续到那一时间...为了人类的生存, 只有牺牲动物?人有人权, 动物就没有自己的权力吗?人的道德良心又哪去了呢?

二、人与动物和谐发展

现在我们把构建和谐社会当成重要的目标, 但是我们要共建和谐社会, 就应该时时处处想着“和谐”二个字, 不仅要想着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 同时也要想着人和动物也要和谐相处。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并指出:自然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圣雄甘地说, “一个国家的伟大可视其如何对待动物加以衡量”。仔细推敲起来, 那些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难治之症, 都是动物带来的:禽流感、非典、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可能是:自然界的某些规律, 是人类无法掌握和控制的;人类一旦越过了某种界限, 就会受到这些规律的惩罚。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 肆意破坏生态环境, 使得许许多多野生动物难以生存, 甚至灭绝;那么来自动物的报复就是, “产生”大量病菌病毒, 让人类大量死亡, 从而达到物种的平衡。这就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 而这种自然规律却正是人类目前难以控制的。

当你对动物的报复发出怨恨时, 请想想人类是怎样做的吧:吃遍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为了获得动物的羽毛、角、牙、壳, 人类可以毫无怜悯心地杀死它们;为了方便地看到动物, 残忍地把它们关在狭小的笼子里, 水池里;为了让动物表演, 狠心地用皮鞭、木棍抽打它们。不过想想, 当大象为人类表演, 狮虎为人类舞蹈, 黑熊和人类合影的时候, 我们还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了。在驯兽的表演场内, 大象是温柔的, 狮虎是听话的, 黑熊是不会伤人的, 当人和动物处得像“朋友”一样的时候, 你能说它不是一种“和谐”吗?可是, 在“和谐”的背后, 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扭曲了动物的多少天性, 我们可曾想过动物们的温柔与皮鞭和饥饿相联系着。真正的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应该是没有功利意义的尊重和互不侵犯。就算人类做不到这一点, 最起码也要认识到包括生命多样性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 出于对自己生存的需要, 我们也需要具备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尊重动物的生命地位, 从而尊重动物的生存空间。动物也有尊严, 他们的生命不应该被人类随意践踏!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篇9

1. 西方哲学体系的特征

西方哲学具有同源性, 古希腊是其源头, 同时受到东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发生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传承关系。纵观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哲学具有系统一性和内在逻辑性。统一性是都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 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所谓逻辑性就是西方的哲学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 前期的哲学思想是后来的哲学思想或继承或否定的依据。

西方的哲学强调固定的形式。由于无法阐释神的存在, 不能达到人神相通, 中世纪的哲学成了神的婢女。这点在中世纪的建筑设计艺术上得到很好的例证。哥特式的建筑大都垂直向上, 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 为神服务。西方哲学注重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科学和思维, 是科学型的哲学, 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相联。以探求宇宙观、认识论为中心, 同道德相区分。以认识和征服自然为目的。

2. 西方哲学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善于逻辑推理, 注重论证。在思维方式上, 西方哲人擅长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精确严密。西方哲学重实践、重科学, 一丝不苟地进行实践论证, 然后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科学思维, 它必须明确概念, 恰当判断, 正确推理, 然后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逻辑的。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这一逻辑传统开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使逻辑详细和完善, 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思考学科。

二、西方园林概括

西方园林从可以考证的历史看, 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贵族的住宅已经有了庭园, 周围环以柱廊, 庭中有喷泉、雕塑, 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 有大片绿地, 其中有凉亭、小径。古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发展。直到15至17世纪, 随着文艺复兴, 园林才焕发了生机, 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西方古代园林, 由于大都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下, 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但由于哲学基础、历史文化、民族审美的差异, 园林的造园思想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但都呈现出理性特点。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 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 它有层次感、立体感, 有利于俯视, 容易形成气势。直线几何图形是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 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17世纪, 逐渐自成特色, 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 强调中轴和秩序, 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在大自然中建园, 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18世纪后半期, 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 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 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 均衡对称, 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 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 花草树木修剪整齐规则, 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 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 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

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 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明朗, 给人以秩序感和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 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 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 对事物用分析的方法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 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 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 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完善自然美, 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 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 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遵循形式美法则。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 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三、西方哲学思维对园林的影响

在哲学系统中, 不一样的自然观, 社会观将会形成不一样的方法论, 在园林体系中, 不一样的自然观, 社会观也同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园林构造思维观。西方造园思想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 西方哲学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特点。使西方的哲学与西方当时的美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性格等有着非常显著的同构关系, 西方哲学虽然包括不同时期, 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但从宏观上来看, 它们具有统一性, 都是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内, 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逻辑性就使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 前期的哲学思想是后来的哲学思想继承发展的依据。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 因而在园林艺术中采取了征服自然的手法, 园林讲究规矩格律, 对称均齐, 有明显的轴线, 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 构成了西方园林的思维模式———理性。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西方哲学思维对形成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影响的一小部分, 还有更多、更复杂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 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精深博大。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研究探索, 任重而道远。

摘要:要研究西方规则性园林本质特征绕不开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实践的理论指导理论的实践。不同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指导, 设计的表象会呈现出其相对统一的的艺术特征。设计艺术哲学与美学思想是个宏大的论题, 若真要求解非我能力所及, 哲学与美学现象不能割裂, 我在此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理性哲学,思维方式,规则园林

参考文献

[1]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武汉:崇文书局.2002年版.

[2]周剑铭: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

管理哲学与人力资源架构关系研究 篇10

人力资源管理哲学被描述为“一种在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识别和刻画员工价值和对待方式的指导原则”。Schuler (1992) 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是一种对组织如何注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在整体的经营成果中的作用以及人力资源如何被对待和管理”。Godard和Delaney (2000) 证实了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的作用, 他们提出人力资本在组织决策制定方面被赋予的价值将影响人力资源系统的类型。Boxall和Macky (2009) 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在人力资源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Lepak et al. (2007) 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对核心和支持型员工的配置、薪酬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决策有很大影响。他们同时指出当前理论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的关注度并不高, 建议未来的研究应当将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作用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和员工绩效的前因变量。我国学者认为管理哲学既可以理解为属于一般哲学原理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又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对管理实践的丰富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之上, 所形成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的研究是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具备的思想理念。

一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可以分为以提高员工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和最大化员工效率、生产率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以提高员工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所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员工的自主权, 工作设计考虑岗位轮换制发挥员工的自主性, 让员工尝试挑战激发动力的工作或者是围绕创意生成所进行的团队工作。这样的工作设计有助于促进员工参与解决问题, 激发员工的创新动机和知识共享行为,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通常采用非财务的薪酬奖励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 从而保证员工努力追求创意并且倾向于将生成的创意进行主动交换, 在此过程中还有助于强化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组织注重通过提供广泛培训和发展机会来提供员工学习新技能的平台, 让员工有条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进而增强斗志和主动分享、交换知识的信心。在沟通和参与方面, 组织会建立实践社团和员工咨询小组, 一方面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层面的决策制定流程, 增加员工对决策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员工间的人际交往, 引发员工分享和交换知识的动机。以最大化员工的效率和生产率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导致员工产生压抑感, 对沉闷和重复的工作产生不满情绪, 员工缺少控制权造成组织内员工的士气低落。组织采用绩效薪酬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 对取得目标的员工进行财政奖励, 对没有取得目标的员工则进行惩罚, 员工因为目标充满竞争性而感到内心压抑。围绕这样的管理哲学开展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培训或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培训, 不但不能帮助员工提高能力, 而且限制了员工职业生涯的选择。此外, 为最小化员工间的沟通, 最大化员工的生产率, 组织内缺乏非正式的知识共享系统, 而员工受到权威和官僚主义的压制的同时缺少咨询和沟通的机会, 容易受挫和产生不满。

二、人力资源架构

Lepak和Snel (2002) 对美国的14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 他们假定人力资本特征和雇佣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型是基于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和战略价值的程度。独特性是指雇员具备的稀缺、专有、具有企业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价值性是指人力资本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把握市场机会或防范潜在威胁的潜在能力。在此基础上, 他们识别了四种不同的雇佣模式 (知识基础的, 职务基础的, 合约关系, 联盟合伙关系) 并且与四种不同的人力资源架构相匹配:忠诚型, 生产率型, 服从型和合作型 (图1) 。

具体而言, 象限1在知识雇佣型模式中, 雇员人力资本的价值性和独特性均很高, 他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组织自愿给员工提供广泛的、持续的内部培训, 旨在发展企业的专用技能知识。为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参与决策制定的权力, 并且员工有对自己工作方式作出改变的机会。在招聘与甄选方面, 组织通常采用内部晋升机制, 识别员工身上所具有的对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的能力以及突出的学习潜质, 力求吸引并选拔最优秀的员工。在激励方面, 组织提供给雇员极具诱惑的福利包, 其中包括股份所有权。此外, 企业会与雇员签订有雇佣保证的长期合同以期赢得他们的忠诚。象限2在工作管理模式中, 雇员人力资本的价值性较高, 但独特性较低。由于技能的独特性差, 企业可以比较轻松地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 往往会采用专业综合测试筛选求职者, 对他们的雇佣多是为了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组织关注员工标准化的工作, 强调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目前的、务实的工作绩效, 强化员工的工作经验从而增强企业的短期生产力。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以客观的、可量化的结果为基准, 通过评估员工产出的数量和结果来测量生产力和效率。为确保员工之间的公平, 组织对员工的奖励是单纯的薪金制, 并且是以个体为单位的而不是以团体为单位的奖励。象限3在合同管理的雇佣模式中, 雇员人力资本的价值性和独特性均较低, 企业通常会利用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获得劳动力。企业只要求雇员具有简单的技能去完成已经定义完全的工作。组织注重员工行为能否和制度保持一致, 评估员工与预设行为、程序和标准的符合程度。同时, 组织倾向于关心员工的短期绩效。象限4在联盟/伙伴的雇佣模式中, 雇员人力资本的价值性低但独特性高, 例如专家小组、咨询团队和律师团。为避免员工联合对企业造成损失, 企业往往与雇员签订长期战略合同以维持某种特定的长期服务。组织强调雇员间的团队合作, 关注雇员和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 对雇员绩效的考核和奖励也是基于团队绩效。本文将上述内容归纳总结在图2中。

三、管理哲学与人力资源架构

(一) 以提高员工能力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与HR架构

当管理哲学聚焦于提高员工的能力时, 组织会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员工思考, 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组织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强调个体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来获取个性化的附加技能。组织鼓励员工间的知识共享, 建立有助于加强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团队。例如内部会议、视频会议和旅游等方式都被用来优化员工间的关系网络;企业部门之间或者部门内部开展讨论会和午餐会议都可以创造实现知识共享的契机。在这里, 团队工作不是一种组织工作的简单机制, 而是鼓励员工产生新思想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管理哲学支撑基于忠诚的人力资源架构,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考虑到企业要平衡付出的培训、支持和其他一切成本, 需要通过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促使员工愿意将自己的能力保留在企业内部, 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基于忠诚的管理架构。第二, 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 员工的高层次需求更加强烈。为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 组织必须从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职业生涯等方面入手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第三, 根据心理契约理论, 雇佣关系中的关注点应该是现在和未来雇佣环境变化的就业能力。雇主的主要责任是为高绩效支付高工资, 核心投入是自我发展的机会;雇员的主要责任是为组织创造优异的绩效, 核心投入是知识和技能。因此以提高员工能力为核心的管理哲学支撑下的忠诚型人力资源架构能够让员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工作满意度, 作为交换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就会提升。反过来, 高忠诚度会带来员工之间的责任、上下级之间的信任, 对客观情况能理性的满意, 即提高信任度和满意度。进而, 员工会利用内部讨论会等方式去主动分享知识, 获取来自广阔领域的经验来谋求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 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与HR架构

当企业将管理哲学定位于最大化员工的效率和生产力时, 企业的关注点是金钱、基金和预算。组织以顾客或者结果为导向, 重视对员工进行可量化的绩效管理, 追求成本效益。因此, 为最大化生产效率, 企业会选择基于效率的人力资源架构。在这一架构下, 组织强调标准化, 要求员工对思想重复利用而非创新, 因此员工缺乏创新和革新的冒险机会, 更不需要引进新的做事方法来“破坏组织的良好现状” (John Wiley&Sons Ltd, 2012) 。为提高生产率, 组织通过标准的绩效管理系统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 员工会因为绩效表现没有达到标准而受到惩罚。组织员工参加集中的、定向的培训, 培训的技能过于特殊化, 因而无法被广泛运用于就业市场, 限制员工的职业生涯选择, 导致员工只能不断提高自身生产率来获得在组织中的一席之地。并且, 当员工没有达到培训的标准时, 面临被解雇的威胁。此外, 团队合作被用来增加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但不鼓励员工在团队以外分享想法或讨论问题。组织关注沟通的操作性方面, 在活动和知识的文件资料方面的沟通能够促进资料库的建立, 然而以建议或者新想法的形式进行的沟通会被忽视, 除非它们对日常的活动或者收益有立竿见影的效用。

(三) 人力资源架构:管理哲学与员工行为的中介变量

管理哲学的形成和应用与企业内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联系, 只有使员工对其理解一致才能在员工心中形成认同感, 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的特有的竞争优势。因此探讨管理哲学如何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具有实践和战略意义。在上文中已经阐释基于不同的管理哲学, 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架构。然而人力资源架构则是管理者哲学与员工行为的中介变量, 人力资源架构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人力资源实践被定义为“识别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际实施的技术” (Beckeret al., 1997;Kepes and Delery, 2007)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之间关系的调查把员工对人力资源实践的体验和反应 (包括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看作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的连结中的一个重要的潜在调节角色 (Nishii et al., 2008) 。人力资源实践如何相互补助或配合及其产生的附加的、协同的 (积极的和消极的) 影响已经被广泛探讨 (Becker and Gerhart, 1996) 。人力资源架构下的具体的人力资源实践受管理哲学所导向, 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工作设计方面, 划分并明确部门职责, 清晰鉴定与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绩效管理方面, 制定能够强化管理哲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培训和发展方面, 将管理哲学融入培训内容;在沟通参与方面, 努力使员工的关注点和追求与管理哲学保持一致。

在以提高员工能力为核心的管理哲学的引导下, 企业选择基于忠诚的人力资源架构, 在这一架构下, 员工的反应包括工作满意度提升、自尊心的加强、创新和知识分享的动机等。员工在工作设计中被给予的自主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培训和发展机会加强了员工的士气和承诺, 同时促进知识共享和新思想生成。在以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管理哲学的引导下, 企业选择基于生产率的人力资源架构, 在这一架构下, 极度高压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对沉闷、重复的工作不满并且由于缺乏新想法和创造力, 或者参与决策制定的机会而面临挫折, 此外缺少参与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工作压力形成一种压抑的工作环境, 盲目关注数量、销售目标以及完成一定工作量的截止日期, 甚至要求员工延长工作时间或在双休日加班。企业的停工期几率非常小, 所以员工极可能由于残酷的、不间断的工作量而筋疲力尽。绩效管理系统和监督员工的产出都激起员工之间的竞争, 表现自我的压力让员工很难找到时间参加除“公司—专用”项目培训以外的其他任何类型的培训。由于组织忽视员工个人可雇佣性的发展, 组织关注的是技能相对较低的雇员, 从雇主的角度来讲, 他们很容易从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替代者, 员工缺乏发展机会, 但实际上员工需要参加一些培训来提高自身技能并获取切实的自尊感。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哲学视域;和谐思想;人文奥运;文化资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Harmony Thinking and

Humanistic Olympics in the Philosophical Vision

MA Hong-ji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hinese culture of 5,000 years undoubtedly provided a valuable spiritual resource fo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harmony thinking and humanistic Olympics, which shows that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Harmony and People's Olympics are in perfect fit,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harmon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umanistic Olympics.

【Keywords】philosophy sight, harmonious thought, Humanistic Olympics, cultural resources

前言

21世纪的世界文化仍然处于多元并存、百花争艳的时代,各种文化虽然仍带有其自身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但是在各种文化形态的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越来越走向趋同的道路。作为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两种文化形态——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成为历史的必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西方文化哺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东方文化的发祥地进行的一次亲密接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力军,而参与到这件21世纪的大事中去。而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和谐思想,又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印刷体的表演,经过几种字体的演变,突出了当今使用的“和”字,这个“和”字的理念得到时代的升华,而这种和谐哲学也是“人文奥运”的蕴涵之义。当北京奥运主题歌的唱起,当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聚注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和平的理想是坚定的,如果只能选用一个字、句、词来表达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的话,那就是“和”字。和谐思想与“人文奥运”相互促进,共同演绎了2008年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文化盛会。

1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中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谐”在中国古代则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中国历史上,西周末年的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史伯认为事物必须由不同的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在他看来,无过无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便是“和”的保证,便是实现“和”的途径〔1〕。

儒家的和谐哲学思想有以下四点:第一,“和为贵”。“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相与之道”的精髓。“阴阳和合”、“和合生生”、“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和实生物”、“中和”、“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代表了中国人的一元主义、和谐价值观。儒学鼻祖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2〕的观点,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和谐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价值。第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和谐,反对片面的单一性的同一。这里所谓的“和”,指的是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同时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产生新的事物。所谓“同”,则是没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完全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不产生新的状态、新的东西。由此看来,孔子心目中的“和谐”,不是没有差异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第三,“和而不流”、“和必中节”是在实践层面上应当遵循的原则,前者强调的是和谐必得坚持原则,后者则强调把握好实现“和”的度与量,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双方达到平衡与协调。第四,“仇必和而解”。任何事物的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儒家坚信“仇必和而解”,矛盾双方不可能永远对立下去,但只有通过运用“和”的方法,才能转化对立双方的僵硬状态,这种信念的根据乃是儒家对于“和”作为天道、人性的本然状态的体认。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辩证、象征、整体思维的特点〔4〕。

2人文奥运的内涵

自从北京提出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以来,人文奥运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总体上说,对于“人文奥运”内涵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种理解:一种观点是对人文的解释。人们侧重探讨的是体育与人文的关系,亦即强调人文体育和体育的人文化。人文奥运的内涵在于铸造人文精神、倡导人道关怀,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使奥林匹克真正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属人本的解释。另一观点认为,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应一切以人为中心,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互动,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主要内容〔5〕。它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倡导对人的尊重,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强调以奥林匹克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文奥运将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6〕。人文奥运,乃是我们大练文化价值观“内功”的绝佳载体。寻找到一个好的载体而锻炼内功,抓住机遇大搞精神文化建设,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条宝贵经验。“人文奥运”,是源自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人文奥运,其功能在于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的广泛性,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儒家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运动是吻合的,它不仅和奥林匹克精神吻合,也和人文奥运理念一致。儒家和谐哲学是人文奥运理念的灵魂,是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事诸领域的“应然”的价值目标,它所表明的是自然、社会、人事及人的身心所应达到的恰当、适宜的状态,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属性。因此,和谐是包括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及人的身心和谐几个方面在内的“普遍和谐”。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预期,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思想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人文奥运所包含的倡导国家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等内容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具有某种契合。

3.1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文奥运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最好的现实样本。人应该是自然的朋友而不是其敌对者,是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而不是其掠夺者。儒家认为人之道不离天之道,人的刚健有为不应破坏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而应该按照自然和万物的生命节律去促进其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7〕。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散见着很多先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如荀子所说,在林木的生长期,“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在鱼鳖的繁殖期,“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道家主张天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完全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反对人对自然的有所作为,去除人的主动精神和一切人为造作,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紧张,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自然和谐境界。儒、道关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人文奥运的理念正是汲取了传统文化中丰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以“绿色奥运”的旗帜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去回应人类的共同问题〔8〕。在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使用、臭氧层的破坏、海洋的污染、大气质量的恶化、水资源的枯竭趋势、沙漠化、热带雨林的减少、一些物种的绝迹等等,表明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和对抗当中。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或者全人类问题。人类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人文奥运的理念给我们以新的启迪,即告别单纯的GDP崇拜思维,告别以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发展的片面思维,告别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思维,而是去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共赢之路,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3.2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人文奥运就是要关心人、关注人、关怀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培育人的创造精神,激发人的生命活力,释放人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先哲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道家认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宇宙的存在,唯人最贵;人与他物比较,亦唯人最贵。因此他们关注人的生存际遇,关注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关注人的精神超越,关注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比如,儒家强调道德自觉,主张通过自身的道德磨砺,超越现实的物质限制,寻找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如同颜回那样,哪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不改其乐”(《论语·雍也》)〔9〕,在困境中保持精神快乐与身心和谐。道家主张去除物欲的遮蔽,珍视生命,不贪财货,追求浑然纯一、无所偏私的精神之乐,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达到身心和谐、物我和谐、天人和谐的境界。尽管他们提出的关于身心和谐、精神和乐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对人的生命、尊严以及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于现代人反思自身的生存际遇,缓解精神紧张感、挤压感、疏离感,寻求崇高的超越之路和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优雅的人、自由的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人是体育文化的载体,他总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人的关注,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任何的体育活动不过是徒有形式而缺少灵魂。

3.3倡导国家与国家间的和谐共处

20世纪以来,战争不断危害着人类生存,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世界局势扑溯迷离,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分裂主义气焰嚣张。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对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因此,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一次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盛会。儒家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主张以文德感动外邦,反对对外邦用武,这是儒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态度。儒家主张保持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表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国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为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服务。在最近的几届奥运会举行时,联合国都呼吁沿袭古代奥运会传统,进行“神圣休战”。古罗马人开创性地提出了“神圣休战”协议:在“神圣休战”期间,停止一切内外战争,任何人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把武器带入奥林匹亚地区,违背休战原则的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神圣休战”使奥运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于战争之外的和平与友好的盛会,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要求与渴望。21世纪的今天,战争与武力冲突仍然威胁着人类和平,呼唤和平、保卫和平,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和平共处,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主题。

4小结

从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已经两千多年了。在儒学之中,有些思想观念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而提出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有一些思想观念,例如和谐思想,是与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相适应的,因而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儒家的和谐思想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由于人文奥运理念与儒家和谐思想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文奥运又充分展示了儒家的和谐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国内外的传播。同时,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以其精湛、深邃的观点,必将对解决新世纪奥林匹克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它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精神,而且还将为人类的和平、友爱、发展、文明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90-39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第一版).

〔3〕吴亚梅.儒家和谐哲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7(7).

〔4〕金灿.2008“人文奥运”知何“人文”〔J〕.前线,2004(6).

〔5〕夏伟东.论“人文奥运”〔J〕.道德与文明,2001(5).

〔6〕何仲恺,马月华.“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7〕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216.

〔8〕彭永捷,等.人文奥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42.

〔9〕侯秋月.中国儒学基本精神之我见〔J〕.兰台世界,2006(11):57-58.

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篇12

从语言风格来看,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的译者邓正来多用长句作译, 语句显得艰涩、绵长、修饰限制成份太多, 有些语句若不重读三五遍, 很难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如果译者的中文翻译能简洁明了, 或者说在翻译中将艰涩的语言能更流畅的进行转化, 相信会增加读者对本书的阅读和受益程度。从内容上来看, 这本书瑕不掩瑜, 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综合、客观;这是一本法学理论很强的书, 时间跨越了古希腊到现代法学, 内容上包括了法理学、法律哲学、历史法学、社会法学、法律的性质和作法律的渊源和技术, 以及法理学的发展演进中形成的各流派学说。

结合自身的职业, 我重点阅读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法律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阅读, 对公证制度的秩序和正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在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秩序”与“正义”这两个基本概念来分析法律制度, 认为“它们是理解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及其实质性目的所不可或缺的” (第227页) , 从秩序入手, 以秩序和正义为中心, 对法律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阐述。作者将秩序 (order) 这一术语“用来描述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 特别是在履行其调整人类事务的任务时运用一般性规则、标准和原则的法律倾向”, “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 (第227-228页) 。经过观察表明, 作者认为在自然界中“秩序似乎压倒了无序、常规性压倒了脱轨现象, 规则压倒了例外” (第228页) ;在人类社会中“有序生活方式比杂乱生活方式占优势。在正常情形下, 传统、习惯、业经确立的惯例、文化模式、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 都有助于将集体生活的发展趋势控制在合理稳定的范围之内”。

在作者看来, “法律的秩序要素所关注的乃是一个群体或政治社会对某些组织规范和行为标准的采纳问题……秩序概念所关涉的乃是社会生活的形式而非社会生活的实质” (第260页) 。公证作为一项在现代国家确保自由、安全和公正的基本法律制度, 是锻造社会秩序的装置, 具有预防和化解纠纷的能力, 有的学者甚至将公证定性为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公证制度主要从主体和内容两个角度体现公证对秩序性价值的倡导和维护作用:在主体方面,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适用公证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将主体的私人事务纳入到公共的司法领域来, 意味着一个有独立性、自律的所谓‘法的空间’得以形成和维持”, 于此同时, 公证的主体无一例外地均置身于一定的制度化空间中, 并因此受到来自制度的程序制约。在内容方面, 公证的证明对象如契约或行为往往是一种排除一种外部法律适用的直接私人意思表达, 如果缺失公证制度约束, 这些内容就可能游离于法治之外,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而公证能够实现帮助、指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变更法律行为, 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剔除纠纷隐患和不真实、不合法的因素的目的, 显然就把法治所倡导的秩序内容契合于当事人之中, 并且进入了本来应当提倡“司法谦抑”的私权领域, 使得公证制度能够在诸多公权手段如诉讼、劳动仲裁、行政救济等难以介入的领域发挥秩序建构的作用。

博登海墨认为:“法律秩序中的规范与事实这两个方面, 互为条件且互相作用。这两者要素缺一不可, 否则就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如果包含在法律规则部分中的‘应然’内容仍停留在纸上, 而并不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那么法律只是一种神话, 而非现实。” (第255页) 因此, 立法者将公证制度设置为一种法律制度, 使其有足够的能力建立一种社会秩序, 则必须同时具备规范和事实这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我们发现, 一般社会经验下的公证制度及其运行, 往往能够获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任感、满足其对秩序的内心需求进而继续获得申请公证的激励和效用, 并以此循环往复。正如马斯洛所指出的“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者, 一般都倾向于安全的、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有组织的世界, 这种世界是他所能依赖的, 而且在他所倾向的这种世界里, 出乎意料的、难以控制的、混乱的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危险事情都不会发生。” (第239页)

“人们在生活安排方面对连续性的诉求与他们要求在相互关系中遵守规则的倾向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无论何时只要人的行为受到法律规范的控制, 重复规则性这一要素就会被引入社会关系之中。一种源于过去的权威性渊源, 会以一种重复的方式被用来指导私人的或官方的行为。遵循规则化的行为方式, 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很高程度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第239页) 由于公证是基于私人个体为获取公共信用证明而产生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够借助公证制度获得所追求的公共信用, 将会使得个体拥有进行持续性公证的主动需求, 而公证的公正、真实、合法行原则恰好可以保障这种公共信用的实现, 由此使得公证建立的社会公共信用体系和社会秩序能够获得长久存续的土壤。

博登海墨认为“从最为广泛的和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 正义的关注点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群体的秩序或一个社会的制度是否适合于实现其基本的目标……满足个人的合理需求和主张, 并于此同时促进生产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程度———这是维续文明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就是正义的目标”。 (第261页) 。正义在公证制度上体现为公正原则 (《公证法》第三条规定:“公证机构办理公证, 应当遵守法律, 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 公正是公证的最本质要求, 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是保证公证质量、实现公证职能的保障。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实体公正是指公证证明内容即对公证申请人所申办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公证结果是公正的;程序公正是指公证活动的过程对公证申请人及相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 也即是说公证参与人员在公证过程中受到的对待是公证的, 国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得公证证明的权利。简而言之, 实体公正是指“产品”是否合格, 程序公正是指该“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公正。

公证制度是国家公证机关进行司法证明活动的一种法律制度, 它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公证机构则是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 其所出具的公证书被法律赋予特定的公信力。公证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由此可见, 公证的效力可以直接成为法院判决的依据, 甚至直接影响司法诉讼的结果, 决定着当事人的重大利益。正因为如此, 公证应当严格贯彻公正原则, 要求公证人必须做到:一方面对申办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公证结果是公正的;另一方面, 公证参与人在公证过程中应享有的程序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平等对待。遗憾的是某些公证机构在坚持公正原则方面表现颇让人心寒,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发生的“西安宝马彩票案”。因公证本身存在体制弊端, 有些公证机构甚至把办理公证业务当作“生财之道”, 搞成了“公证经济”, 将法律赋予的“证明权”视为垄断公证业务的“道具”和“资本”, 在这种情形下,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公证机构及公证人人为简化法定程序, 迎合客户的各种不正当要求以争取公证业务, 导致错证、假证事件迭出不穷, 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公证机构行使国家证明权, 代表的是国家最高的证明行使, 如果其中涉及营利因素和利润问题, 那么必然产生竞争, 以致其未能按照制度设计的轨道正常运转而可能出现偏轨行使的情形, 更有可能淡忘公证职责, 偏离执业宗旨。公正是公证的基本原则, 是公证业的灵魂, 是公信力的基础。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归根到底, 我国的公证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深化改革。

作为一名公证人, 深知公证过程中秩序和正义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工作中定会对公证的本质多作思考, 探求公证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公证制度的初衷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追求社会和谐秩序、实现公平正义之目的等等。

以上观点为本人阅读博登海默先生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之后的粗浅感悟。读了此书后, 本人更深刻认识到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目光始终是短浅的, 而且束缚了人的思想。法律工作者只有广泛涉猎、不断积累才能拓宽视野、独立思考, 才能成为具有专门技能、专门知识和专门职业道德修养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张文章, 公证制度新论[M].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农民文化权益下一篇:第三方信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