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民

2024-05-12

新疆农民(通用10篇)

新疆农民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本文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 对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进一步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关键词:农民收入变化特征,纯收入,农民增收,新疆农民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 是一个多民族聚积的地区。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2158.63万人, 其中, 乡村人口1298.42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15%。自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温饱问题彻底解决, 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19元增加到2010年的4642.67元, 增加了38倍, 平均每年增加141元。本文将在对新疆农民增收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提高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该时期新疆农民收入处于稳步较快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增加到778元, 增加了658元, 增长6.5倍, 年平均增长13.3%。

第二阶段:1994—1997年。这期间, 新疆农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78元增加到1505元, 增加了727元, 增长近两倍, 年平均增长18.0%。

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这几年间, 新疆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 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0%。总体来看处于徘徊不前、增收困难阶段。

第四阶段:2001—2010年。进入21世纪, 新疆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恢复性稳步增长阶段。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达到4642.67元, 比2000年增加3024.59元, 增长1.87倍。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01元, 新疆当年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4位。

二、新疆农民收入变化主要特征

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来自家庭经营收入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0%, 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649.9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61%, 比1985年增长9.64倍,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8.39个百分点, 而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2832.8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47.8%。可以看出, 农村经济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全国, 逐渐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 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收入, 增收渠道单一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319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3.1%, 2010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3311.77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0.73%,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只下降了2.3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为2331.01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82.29%。

(三) 农民继续增收难度加大, 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4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0%,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6.26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45%, 比1985年增长12.9倍, 所占比重提高了1.45个百分点, 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则由1985年的72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431.05元, 增长了32.8倍。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全国的54.9%,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全国的22.88%。2010年新疆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338.21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8%, 比1985年提高了1.28百分点, 但只有全国水平的56.2%。同期全国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为601.79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17%。

(四) 农民收入呈增长趋势, 但与全国的差距及城乡差距均在扩大

首先, 与全国的差距在扩大。数据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 2010年为5919.09元, 而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为3883.1元, 2010年为4642.67元, 其差额分别为1270.07元和1276.42元。其次, 城乡差距在扩大。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421.59元,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当年扩大到3.32:1, 超过了改革初期1978年的2.68:l。

(五)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新疆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8.3%, 2010年现金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85.36%, 2010年比1990年提高了27.06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088.76元, 新疆为7517.22元,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六) 劳动力文化程度高低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据新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2007年, 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432元,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765元, 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54元, 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98元, 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7倍、5.8倍、7.3倍和6.0倍。同时, 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 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10年, 农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4.1%, 比1985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7.5%, 比1985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9.5%, 比1985年增加了30.5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 比1985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不难看出, 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收入越高。

(七) 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 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国家还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稳农、惠农补贴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分析

(一)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2007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0.9198万人, 占农村总就业人员的16.68%, 而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可见, 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 也是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快新疆当地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此外, 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以新疆当地资源为基础, 立足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不断提高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重, 使其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和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 加强产销对接、市场流通、市场空间拓展, 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加快农产品商贸流通, 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三)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

如前所述, 新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2010年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高达88.3%。显然, 受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是导致新疆农民转移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 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就必须加大对新疆农民的培训力度。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完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 丰富培训内容, 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非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新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融入现代文明的能力。除此之外, 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新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

(四) 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政府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坚决把过高的化肥、种子、农用柴油等农资和农业用电、机械作业价格降下来, 减少农民的负担。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政策, 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 正确认识新疆农民收入变化的主要特征, 努力探索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路径, 对确保新疆农民增收,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城乡人民生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黄明风.对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 2007, (06) .

[3]韩永贵.改革开放30年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 2009, (06) .

[4]历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历年:新疆调查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疆农民 篇2

对新疆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张 钦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3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文章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等进一步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农民增收;对策

[作者简介]张钦,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3-0024-0003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2095.1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274.9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85%。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增加到2007年的3183元,增加了26倍,平均每年增加106元,年均增长12.0%。本文将对新疆农民增收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新疆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回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该时期新疆农民收入处于稳步较快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增加到778元,增加了658元,增长6.5倍,年平均增长13.3%。

第二阶段:1994~1997年。这期间,新疆农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778元增加到1505元,增加了727元,增长近两倍,年平均增长18.0%。

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这几年间,新疆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0%。总体来看处于徘徊不前、增收困难阶段。

第四阶段:2001~2007年。进入21世纪,新疆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恢复性稳步增长阶段。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183元,比2000年增加1564元,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 11.0 %,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新疆当年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4位。

二、对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思考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0%;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626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5%,比1985年增长6.7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4.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6.4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21.5个百分点。可见,农村经济在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全国的发展步伐,逐渐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新疆农民增收和全国相比,渠道单一,第一产业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319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3.1%;2007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2373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0.4%,比1985年增长6.4倍,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增长

5.6倍,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9.6个百分点。

(三)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0%;2007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3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4% ,比1985年增长7.5倍,所占比重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则由1985年的72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596元,增长了21.1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提高了20.4个百分点。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全国的54.9%, 2007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全国的20.7%。2007年新疆农民二、三产业纯收入2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比198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只有全国的56%。

(四)农民收入呈增长态势,但差距扩大

一方面与全国的差距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04元,2007年为4140.36元;而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为2737.28元,2007年为3183元,其差额分别为 849.76元和957.36元。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在扩大。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相对较快的事实,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07年扩大到 3.24∶1,超过了改革初期1978年的2.68∶l。

(五)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纯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新疆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8.3%,2007年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84.6%,2007年比1990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4958元,新疆为5249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排名为第14位。

(六)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据新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7年,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432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765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54元,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98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7倍、5.8倍、7.3倍和6.0倍。同时,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7年,农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3.1%,比1985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7.2%,比1985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6.9%,比1985年增加了27.9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2.8%,比1985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收入越高。

(七)国家的稳农及惠农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国家还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稳农、惠农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要增加新疆农民收入,应大力发展新疆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新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

2007年,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0.9198万人,占农村总就业人数的16.68%,而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可见,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也是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快新疆当地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此外,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以新疆当地资源为基础,立足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不断提高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使其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和农技

110、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加强产销对接、市场流通、市场空间拓展,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加快农产品商贸流通,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受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是导致新疆农民转移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大对新疆农民的培训力度。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非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新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融入现代文明的能力。此外,要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排头兵。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政策上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政府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坚决把过高的化肥、种子、农用柴油等农资和农业用电、机械作业价格降下来,减少农民的负担。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 努力探索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对策,对确保新疆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新疆农民 篇3

为切实提高新疆昌吉州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和奶农专业合作社运营能力,积极促进自治州现代畜牧业大发展,2009年,在自治区外专局、昌吉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州外专局组织了全州42名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负责人、奶牛养殖大户、从事奶牛养殖技术指导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赴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进行为期1周的培训。

培训归来后,学员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引领当地养殖业大发展,收到显著成效,“托牛所”便是这次学习的成果之一。昌吉州自去年8月在全疆建立了第一家“托牛所”、奶牛养殖小区后,大批奶牛散养户把奶牛交给“托牛所”,自己安心去从事其他农活儿,“托牛所”让农民既省心又赚了钱。“托牛所”建设资金以项目资金支持、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开办者对养殖户送来“托养”的牛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挤奶、统一销售,人畜分离”的“六统一分”管理,建立起挤奶、储运安全运行模式。到今年2月,全州已建起65家“托牛所”,加上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牛养殖合作社,共有110家,其中,千头规模的有7家,500头规模的有18家,乳制品企业争相订购“托牛所”的鲜奶,收购价格从去年同期的每公斤1.8元上升到现在的3元至3.5元。这些起点高、规模大、标准高的奶牛养殖新模式的出现,促进了奶牛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迈进,给农牧民带来了丰厚收益。昌吉市新苗奶业专业合作社社长杨文彬学习回来后,深感规模化养殖和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其新建的“新苗托牛所”,去年10月开业,至今年2月,已有了近5万元的收益。

新疆农民 篇4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

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区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是对新疆新型农民培训方面所进行的一次调查, 调查范围是昌吉州的5个县市, 以此作为调查样本的采集地, 这5个县市分别是: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和五家渠市。调查的对象是这5个县市的农民。

本次调查所采取的调查方式有问卷式和访谈式。对所要调查的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能快速、有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同时用访谈式加以辅助, 以便更详细、更全面地收集信息。调查方法则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即从这次选定的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人或单位作为样本, 通过对样本的随机式调查研究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数据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 还有与被调查者的访谈, 以及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分别在昌吉州的五个县市各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 总计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 (附录) ,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92份, 问卷有效率达98.4%。男性占调查样本的比重为63.2%, 女性占36.8%;汉族占调查总体的53.8%, 少数民族占46.2%;年龄在41—50岁的人数最多, 占45.2%。被调查样本中, 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 占到调查总体的74.6%。在收入方面, 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果树、蔬菜栽培方面, 其中养殖业所占的比重最多, 达到了80.5%;整体上看年收入是相对较高的, 90%以上的农民年收入都达到了5 000元以上, 但是依然有27.4%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收入, 只有17%的人是非常满意自己的收入。

总之, 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样本总体呈现正态分布特征, 且能够反映当前新疆农户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培训情况,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情况分析

1. 获取培训信息渠道广泛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 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信息, 其渠道也会因为地区、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昌吉州所调查的5个县市中, 获得培训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在这6个获取信息的渠道中, “村干部通知”占41.1%;通过“培训组织人员通知”获取信息的有123人, 占25%;通过“家人、亲戚朋友口头相传”获取科技培训信息的有98人, 占19.9%;通过“当地政府人员登门宣传”获取信息的有34人, 占6.9%;通过“报纸、网络等传媒上的招生信息”获取培训信息的有23人, 占4.7%;从“其他”方面获取培训信息的有12人, 占2.4%。这说明目前农民获取科技培训的信息虽然广泛, 但主要还是靠村干部的通知来获取信息的。

2. 培训内容以养殖技术为主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养殖方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占培训内容的35.1%;其次是种植知识方面的内容, 所占比例为32.6%;法律知识所占的比例为23.5%;文化知识所占比例为6.3%;管理金融等知识所占的比例为1.8%;外出务工技能仅占0.2%;其他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为0.5%。这不仅说明了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较广泛, 也间接证明了培训工作的实用性。

3. 个因是导致没有参加培训的主因

导致农民没有参加科技培训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 主要原因集中于“培训时间、地点不合适”和“培训费用较高”这两个方面。前者有198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 占40.2%;后者有179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 占36.4%。其次, 因为“不知道什么地方举办培训”没有参加培训的有45人, 占9.1%;选择“就是不想去, 没有原因”的有32人, 占6.5%;因“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没有参加培训的有15人, 占3.1%;选择其他原因的有23人, 占4.7%。调查分析结果说明了导致农民没有参加培训的主要还是培训方式的原因, 与其他主体的原因关系不是很大。

4. 专家在田间和课堂讲授是培训的主要形式

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根据调查, 当前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以下6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村委会组织的专家田间或课堂讲授”, 这种形式的培训占49.7%;其次是“合作社 (协会) 组织的培训班”, 占35.7%;“上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广校) ”的占3.5;“在大中院校上的培训班”占2.4%;“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班”占1.5%;其他形式占6.8%。分析结果说明, 由于集中上课式的培训所占比例较少, 所以培训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5. 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培训的动力

在回答“您目前最希望政府帮您做的事情”这道问题中, 农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对以下选项做出了排序, 它们的顺序依次是:“B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 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A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让农民得到实惠”;“D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修整村容村貌”;“H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F完善农民的教育体系建设 (学校、师资等) ”;“C进一步激发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其他农副业的积极性”;“E改善乡风民俗, 提高农民的道德和文化素养”;“G大力提升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水平”。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分析

1.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显著

这次所做的调查显示, 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很显著。69.5%的人认为培训非常有效果;132人认为培训一般有效果, 占调查总体的26.8%;只有18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 占调查总体的3.7%;没有人认为培训是完全没效果的。

此外, 在通过培训后取得的证书方面, 近85%的农民通过培训取得了各种培训证书。

2. 增加农民收入

从调查和访谈情况看, 开展了培训工作的县市农业经济形势多少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关的培训技术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 甚至还能带动周边的农民得到收入增加。昌吉州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55 689名培训人员中接近一半的学员家庭收入都有所增长。

3. 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农民进入市场能够降低风险的前提是提高组织化程度, 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向上趋势。散户在获取市场信息、技术和资金支持上的能力是不强的, 因而就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不仅很容易造成农产品资源的浪费, 还会给农户带来损失, 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散户因为分散, 所以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就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就不能满足大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呼图壁县在培训中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向广大农民学员介绍和宣传, 提高他们的认识。

4. 理论指导实践, 培训切合实际

之所以在农民学员对于培训的方式满意度和培训效果上都取得了成功, 原因就在于理论指导实践, 培训切合实际的需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充分考虑到了农民每个学员的特殊性和需求性, 在传授理论的前提下, 以“一对一”的培训方式让学员在短期内就能够理解所学技能, 为技术的更进一步掌握打下基础。与此同时, 培训的内容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一致, 培训内容不是随意的, 而是经过专家及相关部门考察后所定的。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最终起到了实用的效果, 为当地农民的技能提高起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雨.农民科技培训的培训模式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8) :581-584.

新疆农民 篇5

一、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实行属地管理。为了防止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在办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之前,由建筑施工单位按一定比例预先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银行专户存储的专项资金,未经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不得减、免、缓缴工资保证金,不得动用工资保证金账户或挪作他用。今后,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各类房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公路、水利、铁路、通讯等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使用农民工较多的重点监控建筑施工单位(含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区外进疆建筑施工企业)和发生过拖欠工资的其他企业以及建设单位,均需按工程价款的一定比例,预先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银行专户存储专项资金,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用于拖欠农民工工资时的应急支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实施的主管部门,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部门和银行分支机构按职责共同负责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工作。为了便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支取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发放情况实施监督,《暂行办法》强化了备案登记管理措施,要求中央驻各地州市、外省市区驻各地州市单位,各地州市跨区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到生产经营或项目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二、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有硬措施保障。农民工工资实行按月发放,并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给农民工本人;农民工用工不足一个月的,用工结束后应及时结付工资。建筑施工单位不得采用先发生活费,工程结算后再付工资的违法支付方式。建筑施工单位每季度应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报送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报告表。年终或工程项目竣工前,由建筑施工单位在农民工居住地或建筑工地醒目位置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公示5日,5日内无农民工欠薪投诉的,建筑施工单位持工资支付报告表和竣工备案报告,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提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无拖欠后出具相关证明,银行机构向建筑施工单位一次性支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本息。

在工程建设期间,凡建筑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经核查当事人双方确认的;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逃匿或死亡,造成拖欠的;建筑施工单位将农民工工资发放给包工头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造成拖欠的;工程分包企业未按有关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造成拖欠的;其他情形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查实,可以启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建筑施工单位不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克扣和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劳动保障行政

部门依法查处。建筑施工单位非因不可抗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设行政部门将其列入非诚信建筑施工企业不良名单,两年内不得再承包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造成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追究建设单位的经济和领导责任。

三、工程开工必须先交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手续时,应出具由银行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共同认定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确认表》,未按规定比例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已开工的项目,由施工许可行政部门责令其暂停施工,在按规定比例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后,方可批准复工。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部门未严格履行职责,造成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或引发工资群访事件的,追究有关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四、保证金发放情况受到严格监督。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项用于拖欠农民工工资时的应急支付。使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由建筑施工单位填写《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发放申报表》,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定并签署意见后,银行机构方可办理划拨支付手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建筑施工单位支取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发放情况实施监督;用人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农民工工资发放。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派2名以上人员到用人单位监督工资发放。在实施监督前,企业应将工资表、职工花名册、职工身份证复印件等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建筑施工单位每月应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机构及建设管理部门(建设、水利、交通)报送使用农民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具体包括农民工花名册及人员变动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各工种劳动工作时间、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不及时报送的,将依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予以处罚。《暂行办法》规定,建筑施工单位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后,仍需按标准正常支付农民工工资,不得以已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为由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在用工期间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建筑施工单位支付。建筑施工单位无力支付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确认并批准后,方可使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资金。建设单位未履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资金划拨职责,造成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发生拖欠的,追究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工程发包给专业承包企业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由施工总承包企业按规定比例提取并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担连带经济责任。

五、强化了工资保证金的追缴措施。建筑施工单位按下列标准预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程合同价款在500万元以下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4%预存;工程合同价款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3%预存;工程合同价款在1000万元以上至10000万元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2%预存;工程合同价款在10000万元以上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1%预存;包工不包料的工程按工程合同价款的8%预存。建筑施工单位存入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不足使用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及时责成建筑施工单位追补。工程合同价款调整的,追加部分按《暂行办法》第12条规定的比例补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建筑施工单位守法诚信,经用工审核,近两年未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当年可不预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各相关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督促建筑施工单位补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建筑施工单位不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求的期限补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建议施工许可行政部门责令建筑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在按规定比例补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后,方可批准复工。建设领域企业今后需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本人,并由本人签字确认,不得将农民工工资发放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自治区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企业需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的农民工工资标准,按照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约定的日期按月支付农民工工资,并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需编制工资支付表,如实记录支付单位、支付时间、支付对象的姓名、支付项目和数额、扣除项目和数额及农民工本人签字等内容,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

六、切实加强了保证金账户的管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当地银行设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统一专户,银行机构在统一专户项目下,为各建筑施工单位分别建立单位账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与指定银行机构签订专用账户管理协议,确保工资保证金账户资金正常结算。指定银行机构应按照专用账户管理规定,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确保工资保证金及时支付。《自治区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也规定,企业委托金融机构代发农民工工资的,应与金融机构签订委托代发工资协议,金融机构应当为农民工制发工资卡,并按时将农民工工资拨到其个人账户,农民工持卡支取工资。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及区域差异分析 篇6

1 新疆农民收入的现状及特点

1.1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低于全国水平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来一直在增长(图1),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3.47元,2000年达1618.08元,累计增加934.61元,年均递增9.34%。跨入新世纪,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2737元。但2006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与2005年比较增长了7.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世纪90年代初,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分别为686元和683元,在全国各省区的排名为第12位。90年代末扩大到700多元,到2006年差距已经超过800元。2005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退居倒数第7位。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区分布不均衡

2006年,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玛纳斯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18元以上,喀什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72元,而和田和克州地区则只有1499元1453元。落后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疆平均水平,南疆三地州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超过1700元,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1.94%。

2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理论构成和模型

2.1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理论构成

一般认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大致是扣除了生产费用、国家税收以及集体提留和统筹后的农民一年中各项劳动所得。按照收入的来源划分,农民收入主要构成为:(1)工资性收入(WAG),指受雇于单位或个人,出卖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收入。(2)家庭经营性收入(FAM),它是农村住户从事各项生产的收入,包括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渔业收入、运输业收入、生产性劳务收入、商业收入、饮食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和其他家庭经营收入。(3)财产性收入(PRO),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租金收入、出让特许权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其他财产收入。(4)转移性收入(TRA),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农村以外亲友赠送的收入、保险赔款、救济金、救灾款、退休金、抚恤金、五保户的供给、奖励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和其他转移性收入[2]。

2.2 农民人均纯收入模型

按照以上分类,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以下关系[2]:

INC(纯收入)=WAG+FAM+PRO+TRA

为了分析农民收入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构建了各项收入的增长率、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和各项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等评价指标。

(1)各项收入的增长率:

(2)各项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3)各项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3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实证分析

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模型,计算出新疆农民各项收入的增长率、比重以及贡献率。

2001—2005年新疆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由1542.05元增至2140.76元(图2),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86.2%以上,说明农业生产仍然是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尽管在存量上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很大,在2001—2005年中,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从2001年的90%减至2005年的86%,下降了4个百分点,说明家庭经营性收入的相对重要性有逐渐弱化的趋势。在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份额很少,2001年工资性收入为131.87元,2005年为195.51元,5年增加了63.64元,增长了1.48倍。2005年工资性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7.87%,工资性收入份额增长缓慢。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目前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更小,2001—2005年,它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5.8%,最低为2.1%。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作用不大。

从农民各项收入的增长率来情况看(表1),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率总体变化趋势不大。2001—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率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态势。靠家庭经营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反,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不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力。目前,新疆农民人均收入,大体是:工资性收入占7.8%,家庭经营性收入占86%,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5.2%。

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总的趋势在增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在逐渐减少,财产性收入的贡献降为负值(表2)。尽管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在逐渐降低,但远远超过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说明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显著的贡献,农民收入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从分析得出: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的第一产业,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具有超稳定性,表现在产业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虽然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总收入增长的贡献总趋势在增加,但财产性收入的贡献降为负值,充分表明了农民收入结构的低层次特征。就整体而言,经济关系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市场经济系统不能循环;经济发展缓慢与农业结构超稳定性紧密联系,再加上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方式不变,在微观上表现出农民人均收入低且收入增长缓慢,宏观上表现为整个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且发展缓慢。

新疆贫困地区表现的农民收入增长结构超稳定和低层次性更为明显,南疆和田、喀什和克州三地州的农业人口几乎占到全疆农业人口的37%,长期以来,这里属于全疆最贫困的地区,农村低收入人群比较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2006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683元以下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74.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9%,其中南疆三地州为49.72万人,占三地州农业人口的11.7%。三地州的农业生产水平低、收益少、积累慢,对自然资源依附性高、利用率低,还处在以满足生计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简单再生产的经济循环阶段,传统农业仍占据相当地位。

国家、自治区对三地州农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项扶贫资金重点向南疆地区倾斜,南疆三地州和阿克苏地区投入额度占全区扶贫资金总额的74%。在转移性收入已有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仍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88.6%以上,说明三地州农民以农业为主要的经营活动,农业生产是三地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造成了大量贫困人口的主要原因。

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全国比较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营业性收入1844.53元,来自工资性收入1174.53元;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营业性收入2140.7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来自工资性收入195.51元,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从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到,工资性收入成为新疆农民增收中的“短腿”。新疆农民收入增长要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即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现象,又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质就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4 新疆农民增收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当前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近期的下降态势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上冲低了国家对粮农补贴带来的实惠;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特别是落后地区人口增加较快,以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生产规模方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的资源性、生态和环境性限制很大;受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适应发展要求,农业竞争力较弱等因素影响,使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增加潜力不大[3]。因此,靠家庭经营性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表明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及家庭没有显著的收入效应,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问题,关键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这种转移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

4.1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总量

新疆人均耕地虽有0.21hm2,是全国的2.05倍,但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克州0.068hm2、和田0.097hm2、喀什0.118hm2,低于全疆平均数。因受水资源、生态和投入的制约,扩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后,其劳动边际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能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根据社会总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达到均衡配置时,社会总产出达到最大的经济学原理,全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大大增加区内生产总值水平。

4.2 缓解人地关系,保护生态平衡

新疆人口增长过快已经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加剧了水资源的耗用和土地沙化的过程。在过去的“十五”期间,新疆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6.6‰,南疆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四地州,每年新出生人口占全疆的54%左右,加之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使得该地区既承受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又面临着紧迫的发展经济的任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把大量的人口从农业中释放出来,大大缓解人地关系,减少过渡垦荒、放牧等经济行为,使生态得以恢复。

4.3 改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人均收入结构中的工资性收入将大大提高。同时,农民人均可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得到改善,实现规模发展,使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4.4 提高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可以导致就业竞争加剧,使原有非农业工人创造的产出中,工资支出下降,利润份额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会创造出新增利润,非农业利润的增加,将大大增强农民工的经济实力,并推进新疆的工业化进程。

4.5 促进小城市的发展,加强城乡体系间的联系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全国已占到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2.4%,而新疆只占8.9%。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服务等二、三产业发展,同时促进小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城乡间的密切联系。

5 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措施

要实现2010年全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目标,农民收入增长重点要由以满足生计需求的再生产循环的阶段,逐步过渡到以信息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消费对象带动经济增长的再生产循环中。必须突出解决南疆三地州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突破性增长,南疆三地州是新疆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

5.1 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加强劳动力外出转移,注意当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开发农村第三产业,开发当地旅游产业,以此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

5.2 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民致富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开展汉语培训,强化南疆三地州农民日常用语和就业岗位常用语的汉语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能力,帮助农民转移就业。

5.3 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农家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卫星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现有城镇,挖掘潜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5.4 增加国家投入,集中布局和扶持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促进农业内部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优化和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

摘要:近年,新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与全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1.94%。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构成看,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86%,而工资、财产、转移性收入的份额很低。贫困地区的经济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农民在子女就学、现代医疗等非正常透支的压力下,生活水平出现了绝对下降。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扩大工资、财产、转移性收入的比例,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脱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新疆,农民收入的构成,贫困,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

[1]新疆:劳务输出为农民增收最大的潜力所在[EB/OL].新疆新闻在线网.http://www.xjbs.com.cn,2007-01-18.

[2]官永彬张应良.农民收入的经济数理模型与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2006,223(10):74-75.

[3]李清秀.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486(11):372-373

[4]蔡荣生,等.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20(1):50-54.

[5]张作民.对淮安市农民收入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59-60.

[6]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

[7]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

[8]新疆统计局.新疆调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

新疆农民 篇7

1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建设小康水平的新疆

新疆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 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 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地区社会事业滞后, 特别是教育、文化、卫生医疗条件有待改善;工业结构不合理, 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市场经济意识不强,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不高, 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上述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实现。

1.2 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繁荣, 边疆的稳定

新疆属于边疆地区, 面积大, 民族成分多, 宗教问题复杂, 因此新疆的稳定对于全国的稳定至关重要。而稳定和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 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 人心才会稳。而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收入, 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素质。

1.3 有利于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境线上, 与中亚西亚国家接壤, 如果农民的生活水平长久得不到提高, 各种权益得不到保证, 就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素质提高的对策措施

根据我省的区情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 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2.1 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2.1.1 提倡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懂汉语, 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同汉族人的交流, 限制了他们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实行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是实行汉语教学和实行民汉同校。在调查的南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巴什阿其玛村, 从四年级开始实行双语教学, 除了语文用维文授课外, 其它课程都用汉语授课, 学生课堂上或课后必须用汉语与其他人交流。

2.1.2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普及, 但由于观念上的落后, 认为上了学后, 仍然找不上工作, 还不如早点挣钱, 还存在一定的辍学率, 因此一方面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 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政策强制少数民族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措施, 保证少数民族地区有高素质的后续人才。

2.1.3 实行扫盲活动

因贫困产生文盲, 又由文盲导致贫困,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切实实行扫盲活动, 不能搞形式主义。

2.2 加强农村的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在问卷调查中, 当问及“您认为当地村民最需要接受的教育是”, 66.27%农民选了农业技能培训, 这反映农民对于提高自身科技素质的强烈需要。

2.2.1 培训原则:注重实用性, 面向生产实践

针对不同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及本地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拟定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菜单, 供各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 比如:在所调查的南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奎雅乡主要以种植红枣和核桃为主, 手工业上以加工奎雅民族小刀为主, 工业上以生产加工丝绸面料的民族服装为主。

2.2.2 培训措施

民族县与农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大学里的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技术推广学校联合, 如北疆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等单位合作, 南疆与塔里木大学、各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

2.2.3 培训形式

a.集中授课与田头指导相结合。b.集中上大课与游击分散相结合。c.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棉花种植、果树栽培、大棚种植、养殖等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授课, 既生动形象, 又一目了然。

2.2.4 培训重点

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培训对象。

2.3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异常复杂, 极大地影响了新疆的稳定。新疆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 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律素质

在调查中发现, 村民普遍不知道“一事一议”是什么, 或直白的“村干部应该将村里面的大事都开会讨论一下”的意思, 许多村民还带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村干部就是村里的“土皇帝”, 村干部说了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广大农民不懂法、不知法、不用法成为他们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2.4.1 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 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2.4.2 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并使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

2.4.3 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 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一切依法办事。

2.4.4 普及各种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知识。

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组织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等。

2.5 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21世纪是信息世纪,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是不了解市场行情, 盲目生产, 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即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

2.5.1 政府部门要建立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网站, 及时发布各种农业信息。

2.5.2 少数民族农民要学会上网, 学会收集信息、鉴别信息, 分析信息。

2.6 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少数民族农民贫困的原因之一是抚养教育子女负担太重。

2.6.1 转变观念。转变“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

2.6.2 政策引导。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户, 加大罚款力度。对于少生、优生的农户给予奖励。

2.6.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出生率高居不下, 这固然是受传统的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使他们难以摆脱养儿防老的观念的束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可以消除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 有力地促进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实现人口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而促进新疆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新疆农民 篇8

关键词:新疆,出口贸易,农民收入

一、问题的提出

截至2011年新疆拥有2208.71万人口, 其中农村人口数量1247.04万人, 占总人口数的56.46%, 因此, 提高新疆农民收入是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其相对落后局面的关键。据统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新疆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增加到2010年的4643元, 增长了38倍。但是新疆农民纯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2010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44%。新疆农民收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目前很多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国家层面来看, 农产品出口不仅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也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巨大作用。我国农产品出口乘数2006年为1.88, 即出口1美元农产品能够额外产生1.88美元的经济收益;每出口10000美元的农产品, 就能直接和间接创造近28个就业岗位;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6%以上, 并且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增加了农民收入 (程国强, 200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进一步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思考如何通过扩大新疆农产品出口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疆农产品出口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新疆农产品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 随着国家对农产品物流实施“绿色通道”和减免费用政策, 新疆农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从出口规模来看, 自2001年以来, 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达93475万美元, 较2010年增长了 9.7%。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新疆农产品出口种类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番茄酱、粮食、棉花、水果和蔬菜为主。从出口市场分布来看, 新疆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中亚、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1.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新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蕴藏了多样化的生物品种资源, 这些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条件。首先, 土地资源丰富, 新疆土地总面积达166万多平方千米。拥有耕地面积333.3万亩, 人均耕地近0.2亩,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倍, 居全国第三位。而可利用荒地0.1亿亩, 占全国宜农荒地的27.6%, 人均宜农荒地0.52亩,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后备资源储备地。其次, 光热资源充足, 年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 昼夜温差显著, 光热水资源组合好, 夏季水热同期, 为新疆农产品高产、优质提供了保障。第三, 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类型决定了新疆多样化的农作物品种, 为农产品出口品提供了保证。

2.地缘优势促进了新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新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 边境总长约560万公里, 是我国陆地边界最长的省区。目前, 新疆拥有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 因此也是我国拥有口岸最多的省区, 再加上独特的农产品资源, 新疆具有发展农产品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 中国与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物流运输通道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至中亚各国及欧洲, 其运距比经西伯利亚陆桥通道运往上述地区可缩短2000多公里路程, 比海运距离缩短了上万公里, 运行速度也比海运快。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 可以极大地降低贸易成本, 为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新疆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出口额相对偏少

据统计, 农产品出口对新疆的出口贸易促进作用不断下降。2001年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9%, 2011年下降为5.6%。新疆农产品出口额偏低, 一部分原因在于贸易壁垒的存在, 同时也由于新疆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所导致。新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仍旧较为零散, 集约化程度不高, 对农产品出口存在多头管理对对外各国宣传力度不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疆农产品出口。此外, 新疆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上还要面临来自国内其他省的竞争。

2.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新疆出口的农产品绝大多数为初级产品: 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和高技术含量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小, 品牌产品较少, 因此, 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农产品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新疆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在哈吉两国, 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近90%。出口市场集中会加大这两国的出口依存度, 进而加大农产品出口市场风险, 一旦这两个国家农产品进口政策、技术标准发生变化, 将会给新疆农产品出口带来极大影响, 会直接影响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而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与增值同农民收入的实现与增收密不可分。

四、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1.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的直接关系

作为农产品直接生产者, 参与初次分配依靠的是自己的资本、所经营的土地以及劳动力, 因此优化其依附的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出结构、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民生产率和就业率, 就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1) 利用区位优势 开拓国外市场, 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疆作为传统农业省份, 农业资源丰富, 由于与国内东部沿海消费大省相距千里, 受运输条件的制约, 使新疆农产品销往内地出现“难买”的现象, 成了农民增收难的核心因素。但可通过增强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利用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 对周边国家扩大农产品出口, 出口创汇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2) 农产品出口使农业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农产品出口可以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 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实现资源在国际间的有效配置, 从而增加农业产出。当一国不发展对外贸易时, 一国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只能在该国内部得以体现, 资源也只能按照国内的需求进行“次优配置”, 使一部分国内资源被错误地配置到劣势产业中去, 造成生产的低效率。当一国发展对外贸易后,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集中生产优势比较大的出口产品, 进口绝对劣势或者比较优势小的产品。新疆通过农产品出口, 农业资源可以得到合理配置, 利用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必然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3) 农产品出口能够增加农民就业

农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一个产业系统, 但不同部门的创收能力不同。如畜牧业、水产业的创收能力要远远大于粮棉油等大田种植业, 农业中这些高收入部门所占的比重越大, 农业的收入创造能力就越强, 农民的收入相对就越高。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较大, 为了使出口的农产品更具竞争力, 如水果和蔬菜在出口前要进行挑选分级, 加工处理等, 对出口的鸡、羊等动物也要进行去毛分割等手工处理, 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工作, 需要占用大量的劳动力, 这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的间接关系

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民增收的间接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出口对新疆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国民收入通过二次分配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 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持续高速增长, 出口创汇稳步增高, 出口贸易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产品出口不仅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 而且会影响新疆地区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等, 为新疆的第二、三产业提供了资本, 从而推动了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使新疆逐渐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增加农业投入, 提高农民补贴和收入, 减轻农民负担。

五、扩大新疆农产品出口, 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发展农产品出口, 在宏观上, 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农民就业率;在微观上, 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推动了农民参与市场化进程, 使农户获得更多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用品。这表明应该大力提倡大力发展新疆农产品出口, 而且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 来提高农民收入, 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推广

以政府为主导, 制定适合新疆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发展战略, 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促进农产品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重点企业、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支持力度, 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带动生产技术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提高农产品深加工,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当前,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产品附加值较低, 因此,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适用于设施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化新路径, 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要充分发挥优质农产品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强化品牌意识, 抓好品牌培育和管理

新疆不乏自然资源型品牌, 然而这些区域品牌在国外市场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因此, 要强化品牌意识, 结合新疆独特的文脉地脉资源, 打造品牌文化标签。在重视品牌创建的同时, 还要抓好品牌的运作管理, 加大力度搞好商标注册和标识管理, 加强对原产地的宣传力度, 让消费者建立对品牌产地的印象和好感, 在目标国应针对目标消费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在行业内和消费者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卢锋, 梅孝峰.“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研究[Z].北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 2001 (1) .

[2]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 2001 (9) :16-19.

[3]]张华, 段华友.浅析新疆的出口贸易[J].新疆财经, 2001 (6) :14-16.

[4]李德阳.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的理性分析[J].理论导刊, 2005 (2) .

[5]曾国平, 王燕飞.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6 (2) .

[6]陈诗军.农产品出口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 2008.

[7]Colin A.Carter, Scott Rozelle.Will China’s Agri-cultural Trade Reflect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M].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Bulletin, Washington DC:ERS/USDA, 2002.

新疆农民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和灵魂, 运行机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组织能否顺利的发展。内部运行机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到合作组织的经营绩效和自身的凝聚力。

一、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剧增。截至2009年底, 新疆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11个, 是2007年的4.5倍, 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2133个。成员人数达15.1万户, 比2007年增加7.9万户, 增长109.7%。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45.4万户, 比2007年增加34.5万户, 增长316.5%。2009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1.25亿元, 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6亿元, 入社农户增收在20%以上。培训成员和农民13.9万人。

从整体情况看,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质量并不高, 主要问题在于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以昌吉州为例, 在全州现有283个各类专业合作社中, 松散型合作社226个, 占总数的80%;半紧密型42个, 占总数的15%;以股份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合作社15个, 占总数的5%, 其中股份合作社10个。但是, 78%的专业合作社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章程不规范, 往往流于形式, 写一套做一套。有的即使建立了章程, 也是纸上谈兵, 没有严格按章程制度去运作。二是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日常经营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财务制度不完善, 有的合作社设立后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账目, 有的没有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成员账户;合作社档案资料管理不够规范, 没有专人收集、整理、管理档案资料。四是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 大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 有的甚至没有“二次返利”。

二、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因素分析

(一) 领导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创建和有效运营离不开具有合作精神、愿意为广大成员服务的关键成员, 这些关键成员在最初的制度订立和日常管理决策中都有突出的影响力, 他们的素质、水平甚至个性直接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运行和发展。新疆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资源及历史沿革等原因, 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缓慢, 各类优秀管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加上农业又一个相对比较艰苦的行业, 农业经营收入不高, 农业生产经营部门缺乏对外来优秀企业家的利益诱导能力, 难以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机制、有效运行的一大障碍。

(二) 成员主体意识

农民组织化的主体是多元的, 但最基础的主体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 这些主体中最关键的不是多数小农户, 而是专业大户。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民办、民管、民受益”, 但还是客观存在着关键成员 (能人、领导者、大股东等) 和普通成员之分。小农户参与合作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产品的销路和增加收入, 在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小农户主要充当惠顾者的角色。在农产品普遍处于过剩阶段, 合作社解决产品销路, 也就解决了农民的头等大事。卖得越多, 农民得到的实惠越多, 所以农民很少想到在卖出产品后还要参与“二次分配”。加上合作社投资比例中, 大户投资占的比例大, 往往占有合作社绝大部分的日常控制权。因此, 农户参与合作社民主管理、生产经营的意识淡薄, 无论监管与否, 涉及自身利益不大。这是制约合作社规范运行的主要因素。

(三) 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的初期, 普遍受到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约束, 地方政府的主导力量不容忽视。但地方政府介入一定要适当, 否则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应依法管理、政策引导、服务支持、登记许可。从技术扶持、资金资助、产业项目到销售支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提供有效服务。但是由于操作不当, 往往存在拔苗助长现象, 加大了组织运行风险。同时, 行政过分干预, 民主管理不能落实, 直接关系到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三、建立健全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 健全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建立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前提和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建立健全以下主要的规章制度:

1、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是合作社自治特征的重要体现, 是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章程中详细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游戏规则和法律要求应当规定的内容, 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基础。因此, 对于合作社的重要事项, 都应当由成员协商后规定在章程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由全体设立人制定并一致通过, 所有加入该合作社的成员都必须承认并遵守。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是合作社的支柱和行为规范, 是营造民主管理环境和氛围的前提, 同是也是保障合作社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合作社应在会员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民主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等, 使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1)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重大事项, 必须经过成员大会 (或成员代表大会) 、理事会、监事会 (或执行监事) 民主讨论决定, 实行民主决策。 (2) 健全财务制度。财务制度的完善是作为经济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运行的前提, 也是保护成员利益的基本要求。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3) 生产管理制度。合作社必须依托产业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为其成员提供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购置,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经营管理环节上的服务;成员与合作社签订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合同, 并按照合同履行相关规定。 (4) 建立规范的盈余分配制度, 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各自制定的章程及成员大会的决议, 将当年盈余返还给成员, 且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二) 明晰合作社产权

从国内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来看, 股份合作制是普遍采用的一种产权结构方式。应从以下方面规范成员出资行为:

1、提倡和鼓励合作社有条件的成员都出资

法律虽然没有要求合作社的成员都要出资, 但为了体现成员享受的经济责任的一致性, 也为了体现资本报酬分配上的合理性, 有条件的合作社还是要鼓励合作社能出资的成员尽量出资。成员可以以货币出资, 也可以实物、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作价出资;但是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2、完善成员出资结构

在股权设置上, 原则上坚持股权比例与投售规模相协调, 并适当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 避免股权的过分集中, 尽量避免一股独大现象。在具体划分股份比例时, 要注意保护 (生产者) 成员的利益, 使投资者的收益体现在以投资为主的收益上, 生产者的利润体现在产后交易和市场交易上, 其盈余的享受比例按对产品的市场风险的比例享受, 并留出一定的股份, 积极吸引技术、品牌、网络、资本、管理等无形资产加盟合作经济, 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养分, 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3、明晰合作社产权关系

要严格区分和明确界定成员入社资产和成员家庭经营资产的关系,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例如, 专业大户发起设立的合作社, 专业大户将自己相关的实体加入合作社, 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将这些服务实体作为单位成员入社, 服务实体只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 这些服务实体的产权及服务收入仍属专业大户个人, 而不属于合作社;将这些服务实体作为大户对合作社的出资入社, 这种形式下服务实体产权及其相应的服务收入就直接归属于合作社。

4、规范成员出资手续

合作社应当向所有出资成员出具出资证书, 并依法进行登记。如果成员出资总额发生变更, 还应当在做出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三) 规范组织机构和民主管理机制

1、规范组织机构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常可以有以下机构: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经理等。其中, 成员大会和理事长是合作社必设的组织机构。规模大的合作社还可以设立理事会、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根据法律规定, 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 都必须是本社的成员, 并应当依照规定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 依照本法和章程规定行使职权, 对成员大会负责。但是执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有关公务的人员, 不得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监事、经理或者财务会计人员。

2、规范民主管理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 实行一人一票制, 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对于出资额或与本社交易额较大的成员, 可以按照所在合作社章程规定享有附加表决权, 但附加表决权不能超过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合作社成员在行使选举和表决权时, 应当按照这些规范的要求来实施。合作社应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法定重大事项必须由成员 (代表) 大会讨论决定, 并形成决议存档备查。形成“成员 (代表) 大会决策、理事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民主管理机制。

(四)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搞好盈利分配是合作社增强凝聚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明确界定成员与合作社之间的财产关系, 法律要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 将该成员对本社的出资, 量化为该成员的公积金份额以及该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记载在其账户中。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员大会决议进行利益分配。

(五) 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合作社应建立和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社会监督主要是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从事经营活动;农业经管部门从业务的角度,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合作社通过内部设立的监事或监事会, 一方面对财务管理及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实行财务、社务公开, 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加强对经营管理情况特别是财务上的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对成员的生产环节或者原料质量进行监督, 确保合作社经营项目的质量, 为合作社品牌的创立奠定把好质量关。

参考文献

[1]、孙艳华.创新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6) .

[2]、王成军.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8 (12) .

[3]、宁茂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治理机制研究[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8) .

[4]、毛宁波.对合作社可分配盈余计算的探讨[J].农村财务会计, 2009 (2) .

新疆农民 篇10

新疆98个县已有25个县进行新农保试点申报, 将按10%的比例确定入选的试点县, 经初步计算, 预计有80万农牧民率先进入新农保试点, 参保人以年人均收入确定缴费标准, 在缴费达15年, 60岁时就可以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负责人党立新说:正在做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发养老金的话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 国家给的55块钱有希望, 差不多了。

在新疆, 试点地区养老金包括个人账户和国家每月拨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两部分, 在个人账户中除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外所在集体还可以进行补贴, 同时地方财政还将对农民每人每年给予补助。

【新疆农民】推荐阅读:

新疆巴州07-20

新疆移动05-26

新疆煤炭06-19

新疆新和06-29

新疆中职07-10

新疆乌苏07-24

新疆灌区07-26

新疆绿洲08-04

新疆居民08-04

新疆沙湾08-24

上一篇:高职实践教学下一篇:职工培训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