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绿洲

2024-08-04

新疆绿洲(精选10篇)

新疆绿洲 篇1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典型的内陆西北干旱区,其区域面积较广,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6,占干旱区总面积的2/3。新疆境内的绿洲面积较大,绿洲带延绵数千公里,另外还有星罗棋布的点状绿洲,大面积的绿洲是全区绿洲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由此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绿洲旅游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疆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在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一个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环境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的重要领域。为有效促进新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境内的旅游环境应实施有效的旅游环境保护和科学化管理[2]。

旅游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中与旅游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涉及到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旅游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3]。该文针对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现状,提出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可为高效、全方位地开展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最终实现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 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现状

1.1 只重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新疆是我国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不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环境破坏的短期收入行为,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使旅游区的旅游价值降低,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下降。

1.2 旅游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至今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缺乏健全管理机制。主要表现:旅游专业法规不健全,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只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性,对相应部门和行业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法律法规范围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步伐;对旅游者权利的保护性法规规定不详,不易操作[4,5]。旅游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在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使景区环境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 旅游环境管理体制缺乏,管理职能混乱

因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分散,自治区内缺乏权威性的旅游环境管理机构及健全的管理体制,伴随着新疆绿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旅游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开展[6]。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具有综合性和权威性,负责区内各种管理,而有部分景区管委会则不具有相应职能或景区管理委员会级别太低,不足以承担环境管理重任。

1.4 旅游环境管理中缺乏旅游收入反哺机制,环境管理资金紧缺

旅游管理中没有专项资金的供给,各级财政拨给的环保专项经费相当有限,而且由于缺乏旅游收入反哺环境环境机制,没有按规定征收应征的环保费用,因治理污染的难度大,许多环保治理项目缺乏技术、人力、资金保障,旅游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正常实施。

1.5 旅游环境管理人才缺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但一些高端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现行的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优质的管理人才也极度缺乏,这些都成为制约新疆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优化对策

2.1 科学规划、精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

只有制订全方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角色和定位,才能有效保障并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科学制订全面的旅游发展规划,需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人口、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发展概况等方面内容,为了将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控制在环境和资源的合理承载范围内,应充分评估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7]。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发展特色,准确定位旅游城市特色,把握旅游城市特质,树立基于市场形式和地域特征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通过科学的旅游规划,为旅游环境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建设,为达到最佳的旅游效果,注重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2 建立健全绿洲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制度

旅游开发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和空间结构上可能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坚持对旅游景区建设作出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期维持景区正常的生态功能,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评价对旅游景点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8]。在实施拟定项目前,应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游客规模控制和旅游活动的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指标和依据。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特点制订开发策略,划分景观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和实验区。景观核心区内一般没有建设项目,主要观赏自然风光;生态缓冲区即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开发旅游活动;实验区为保护区内人口、产业、设施的集中分布区,集中了旅游开发活动。

2.3 强化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

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及多层次的参与,其涉及到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因此,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实施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各相关群体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如加强全面观念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及长远观念教育等[8]。在景区要有目的地引导旅游者提高环保意识,使旅游者意识到个人行为与整体环境的重要关系,减少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提高旅游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度,通过多种形式调查民众对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看法,可通过网络、报纸、问卷调查等形式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让全民参与评价、关心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依法保护、治理、监督和解决旅游环境以及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2.4 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主动调控旅游环境容量

目前,新疆旅游环境设施基础薄弱,高新科技投入或介入的力度较少,旅游决策科学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旅游景点产品设计的高科技应用水平低,在管理模式上的科技运用基本属于空白。为使区域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的引用必不可少。因此,应完善旅游信息网络,以实现及时调度各方资源,合理调控旅游环境容量。科学研究旅游区的容时数和容人数,科学设置进入门槛,实行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决策,在制订其他社会经济政策、规划和管理方法时都应统筹考虑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建立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信息系统,以客观、实时评价境内的旅游经济管理,通过监测旅游经济的运营动态,并预先发出旅游环境安全警报,以便使旅游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实施高效的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1]。

2.5 明确旅游城市发展目标,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8]。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态不同,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自然性、高品位性、专业性等特点。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改善旅游生态环境的技术、资源及资金投入,科学地对景区内自然林进行修复性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并通过开展ISO14001认证活动,改建环保型树桩式垃圾桶,修建游客接待中心、环保厕所等,完善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设施[7]。在此基础之上,还应注意在开发专线游览车时,将一些有特色的景区连为一体,做到“路随景建、车为景开”,这样既方便了大有潜力的散客市场,又扩展了居民的休闲空间。同时还应将景区内的旅游车改造成采用高标准汽油的环保车,降低原先的旅游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从而不断改善景区空气质量,提高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区。

2.6 注重专业人才的使用和培养

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旅游环境管理高级别的专业人才更为稀缺。新疆应借鉴四川省的经验设立旅游发展专家委员会,即由相关的旅游企业、政府官员、高等学校、社科院的专家组成的、在政府领导下设置的智囊机构。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针对景区营销策划进行深度研究,为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并维持其永续利用和市场定位提出建议,对经济发展政策、文化文物政策、交通运输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进行研讨,承担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其宏观决策的研究和咨询可为新疆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服务,并参与全区旅游规划的制定和重大项目、重大旅游企业的发展规划[3]。各地区也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成立相应组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参谋。为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质,应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和直接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同时应放宽就业政策,在全区和外省市加大宣传在旅游环境管理或相近专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多提供相关就业岗位,通过人才市场或网络选用人才,使高水平的人才在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方面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2.7 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各种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应健全建立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修改或完善法制体系,尤其要清理和修改对外企和外资进入新疆旅游市场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遏制法规规章的部门利益倾向。尽快建立新的旅游法规,使新疆旅游环境管理与国际管理相接轨[3]。制订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突出其可操作性。为了使各景区的旅游环境管理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应建立各种合理和合法的规章制度,形成健全的法规体系,为全区的旅游业提供法律保障。

2.8 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的目标达成,或者在企业达成目标中受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从景区旅游环境管理的角度来看,景区利益相关者涉及到当地社区、旅游者、景区开发商、政府部门等,他们与景区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关系[9]。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旅游环境管理模式,要求战略性、系统性地开展环境管理工作,将景区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问题上的要求整合到企业共享的价值观、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开发技术、管理方式中。通过广泛联系众多利益相关者,积极考虑各方的环保要求,使其主动参与景区的环境管理,同时形成良好的景区环保氛围,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9]。

3 小结

综上所述,要实现新疆绿洲旅游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依托新疆境内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更需要有效保护新疆绿洲旅游环境,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理顺新疆的旅游环境管理体制,提倡多样化的旅游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新疆的旅游形象,大力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品牌大景区,最终实现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0,11]。

参考文献

[1]赵永峰.新疆绿洲旅游环境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

[2]赵永峰,焦黎,郑慧.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44-149.

[3]冯新灵,谭颖.四川省旅游环境优化的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5):88-92,108.

[4]林越英.浅论旅游环境管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64-67.

[5]王湘.旅游环境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6]黄正方,陈志钢,袁林旺.我国旅游区域环境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20.

[7]许梅,沈山.旅游环境优化的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5(8):54-56.

[8]戎雪海.奉化建设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营销战略思考[D].厦门:厦门大学,2009.

[9]白露.西部旅游业发展中的景区资源环境管理模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3):22-25.

[10]谢红梅.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J].皖西学院学报,2006,22(2):118-120.

[11]冯海燕.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0):86-88.

新疆绿洲 篇2

出示[情景1]:

我们先观察新疆地区是否是我国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思考这样会给这里的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新疆是我国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这里是非常干燥的气候。)

板书:气候干燥少雨

现在,我们了解一下我国新疆的具体情况。

出示[情景2]:

新疆的地形非常有特点,我们常说的“三山夹两盆”。

水在这里成了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没水的地方就形成了沙漠。这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板书:无水--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现在我们不仅能进去,而且还开发了这里的石油。

(板书:石油丰富) ――学生补充资料。

这里有水的地方就形成了富饶的绿洲,新疆各族人民就生活在绿洲之中。

(板书:有水--绿洲)

当地人民就在绿洲上建立自己的家园,进行生产活动。这里盛产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

(板书:盛产水稻、小麦、棉花)

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这里有许多高山,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就顺山坡流下来,形成了绿洲。) ――学生补充资料。

小结:现在人们还用水渠把山上的雪水引下来进行农田的灌溉,使得这里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绿洲是新疆生机盎然的地方,古代的连通外面的“丝绸之路”,现代的“新欧亚大陆桥”都是建立在绿洲之上的。

(板书:交通便利)

老师补充资料:新疆的沙漠公路。

第二课时:

导入:新疆被称为“瓜果之乡”,今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新疆地区著名的瓜果。

出示[情景3]:

你知道这的瓜果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瓜果很甜)

小结:这和这里昼夜温差大,瓜果便于贮存糖份是分不开的。

新疆的少数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这是人民在庆祝自己节日的欢乐情景。

出示[情景4]:

新疆还是我国的畜牧基地之一,这里的草原是典型的山地草原。人们放牧也顺应着自然的特殊性。

同学们了解一下天山牧场。

(板书:天山牧场)

出示[情景5]:

问:同学们知道这里有什么牲畜吗?

――学生回答(新疆细毛羊、伊犁马)

(板书:新疆细毛羊、伊犁马)

老师补充资料:人们在放牧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山地草原的位置。其方法是春天把牲畜往高处赶,随气温的变化从低向高,到了秋季开始向低的地方移动,冬天来的避风的山脚下。这种放牧的方式我们称为垂直放牧。

3、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说一说今天你知道了沙漠和绿洲是怎样形成的?你对这里的什么最感兴趣。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4、课堂活动:品尝新疆的瓜果。

板书设计:

新疆绿洲 篇3

新疆四周尽被高山环绕,封闭盆地的燥热在4月差不多就开始了。不过,有点像捂熟的西红柿,吃起来总有些不是个正经味道。新疆季节的变化还有另一条线路,它沿着天山和阿尔泰山的西段持续向东推进,直到把整个季节弄成花团簇锦的一幅画,这实际上是洋流潮润气息沿天山两边和阿尔泰山口推进的线路,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由此成为著名的“湿岛”,而阿勒泰地区则成为中国唯一的具有典型阿尔卑斯风光特征的风景区。

我想,生活在新疆这片大地上的古老先人,一定是长于嗅觉和视觉的一些民族,他们的居住地和行经线路没有遗漏哪怕最小的一块儿洋流潮润气息流经的地方和任何一个河流网系发达的地方。大约在数千年前到1万年之间,除昆仑山山麓稍少一些外,以天山两边和阿尔泰山麓最为集中,生活在新疆大地最早的先民在岩石上为我们留下了他们当时的生活日志,这些丰富的岩画告诉了我们他们是谁,他们最关心什么,最担忧什么及他们的生活常态和他们的图腾。这些岩画及岩画所在位置标识的地方,大约介于海拔3000米以下到海拔数百米之上,这是新疆的黄金游牧线。毫不夸张地说,新疆所有最美的草原和高山草甸,几乎都是点缀在这条黄金游牧线上的叶片,这些叶片的主人则是新疆的马背民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

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性气候,许多植物都具备耐旱数季数年的遗传基因,只待一朝点滴雨露,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发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相对大片荒漠的恶劣环境,阿尔泰山脉及其自然景观的存在,真的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奇迹。雪线之下,是以云杉、冷杉、五针松和落叶松为主体构成的西伯利亚泰加林,斜阳之下,稀疏的树影映在油绿的草地上如无数只佛手缓缓摆动,远处的雪峰静若处子。鸣禽啁啾,更远处是河水喧哗的背景如大块儿的绸布在风中徐徐荡开。随着大山的伏起骤降,山势渐缓,阿勒泰的黄金草甸像牧人卷成一卷儿的豪华地毯突然被抖开了,眼前一片草浪浩荡,傍山处和曲线悠长的每一道河湾长着风采翩跹的白桦林。女人们攥着杵杆打着马奶酒或正在捧起一坨牛粪往墙上贴去,回头一声吆喝,嘶鸣的马群,衔着最后几片草叶儿不愿意丢开的羊,看破世态什么都不吃惊的牛和撒欢儿的孩子们都回来了,炊烟弥漫,阿吾勒(牧村)的每一座毡房都顯出微熏的醉态,烟波中的额尔齐斯河如梦如幻,喀纳斯湖底的大红鱼又在密谋一个让人惊吓不已的故事……这就是让所有画家画不尽,让所有摄影师拍不尽的人间胜景阿勒泰!

阿尔泰山脉的绝世美景,使歌声成为哈萨克族人最好的表达方式。哈萨克族是草原上最浪漫的民族,骑着马走几天到毡房门前给你唱遍草原上所有的情歌,才会有无数情景俱佳的美妙情歌成为故事和传说留下来。如果旅游到阿勒泰,最好能避开旅游区,阿勒泰的每座山每条沟里都有让你看不够的美景,而你也有必要带上一本收集最全的歌本,或最好能把《玛利亚与都它尔》《葛阿丽泰》这样经典的哈萨克族民歌唱出来,你会在阿勒泰无处不在的美景中找到与歌中完全相似的场景与氛围。

不过,如果仅以为歌声是哈萨克族人抒发感情的方式,你就错了。在哈萨克族人中,歌声就像随处流淌的河水一样掬一捧就能喝,歌声是他们的生活、思想、感觉和生命本身的状态,歌声是贯穿哈萨克族人一生的精神与血脉。因为,每个哈萨克族人身上都有这种无法抑制的歌唱的愿望、本能和遗传,歌声贯穿着哈萨克族人的一生。哈萨克族的伟大诗人阿拜曾有这样的诗句:

用歌声

迎接每一个生命的诞生

用歌声

送你踏上天堂的路程

哈萨克族人将民间歌手称作阿肯,随着流行时尚的影响,年轻的阿肯们抄起话筒越来越像歌手了。其实,仅在五六十年前,歌手只是阿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这个称谓的语意原来更复杂,兼有预言家、教诲者、诗人、哲学家等诸多身份寓意在内,阿肯是草原上最受人尊敬的智者。每到七八月间,分散在草原深处的牧民会在一个早晨聚集在一起,举行阿肯弹唱会。过去,这种活动多由一个或几个部落举行,现在已成了各乡各县的特色旅游项目,演唱者和听者所投入的热情与心力仍会让一个外来人吃惊不已。在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阿肯弹唱会是个草原的盛会,上了年纪的老大爷会套上牛车拉上老伴儿和孙子走上3天路赶到这里,听到会意处,掩不住几行浊泪溢出,眯起来的眼睛和笑纹儿都因为过于专注而一时凝固,草原往复无尽的沧桑岁月一时远了、淡了。

举行阿肯弹唱会的时间,一般都在牧人完成从春牧场到夏牧场的转场之后,这是草原上毡房和牧人聚集最多的时候。当年的小羊羔子已可以混在群里吃草了,奶水充盈的母牛早晚都围在小牛犊子旁边,牧民家每个能盛东西的桶、盆儿和各种大大小小的锅这时候都会被装满了,草原上无处不飘着奶香。收获的季节里,年轻人的激情也溢成了河,草原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小伙子和姑娘们相互追逐的叫声、笑声,而其中最有本事的姑娘小伙子会相约到阿肯弹唱的场子里相互对唱,对唱的内容以相互的调笑为主,越俏皮、幽默,用词越丰富,越受到欢迎,而这种相互的调笑也给彼此的了解打下了基础。

但是,在阿肯弹唱会上,老年阿肯的演唱颇有京剧中专注唱功的老生戏的韵味,传说、寓言、故事、长篇抒情诗和古老民歌是主要内容,悠长而蕴含丰富,年轻人因此而获得种种平常接触不到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有关哈萨克民族的历史、英雄传奇及有关公共道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一直带着与平原生活不同的、完全属于另一种时态的梦幻色彩,每个人的身份还没有经过哪怕最初级的职业性划分与定位,一个人可能会承担任何角色的职责或可能做任何角色的表达而不会觉得有任何不自然,他们的个性因此更显得乐观、豁达、天真而直接,哈萨克人的浪漫完全出于他们自然之子的心境,这是一种最适宜用歌声来表达的生活。

哈萨克族人用草浪、松涛和河水喧哗编织的黄金草甸在阿尔泰山脉近千公里的延伸仅仅还是个开始,它们一直沿着边境线向北、向西铺去……跨过塔城和博尔塔拉,最终与天山西部遥遥相望。

天山西部是整个新疆大地最为华彩的地理篇章,降水充沛,加之有伊犁河的滋养,沃野千里,花艳草鲜,让游人的眼睛在荒漠和沙尘的抚摸之后突然会有一种灿然一亮的感觉。

伊犁河谷完全是一位天然的美人,她的气度及在每个景观细节上所显示出的妩媚是新疆其他任何地方所不具备的,其最经典的备注就是在雪峰的映衬下,每年6月天山峡谷盛开的野罂粟。野罂粟的花型有些像郁金香,枝叶很少,花朵突出,只有野艳的红、纯色的黄和洁白。在野罂粟的海拔之下,就是像绿缎子一样的草甸,把每一道山梁子、每一座山丘和每一片山间谷地都铺上了唯有伊犁河谷才会有的最华贵的自然之色。在这些最著名的草甸中,有巩乃斯草原、昭苏草原、唐布拉草原、库尔墩草原和那拉提草原。走到这些地方停下来,躺在草浪间闭上眼睛听听风声,你就会知道心和自然的距离。

从阿尔泰山脉到伊犁河谷,哈萨克族人的畜群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以最肥的大尾羊为主,奶产品的来源由高原上的牦牛变为黄牛,最突出的特点是马的数量在畜群总量中大幅度增加。在伊犁河谷的各大草原上,上千匹数的马群不稀奇。当马群在草原上奔腾起来,你唯一的感觉就是血管在瞬间的膨胀,刹那间能唤起人类所有与马背相连的记忆与联想,这就是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的历史:这是基于血性和一种更开阔的眼界相结合的激情与想象。

实际上,马与人类所有在马背上的作为,曾是改变历史最重要的砝码。不少史籍中和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都说到了汉武帝对马的偏爱。其实,这只不过是当时的大汉王朝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战争方式。大批的西域良马被引进长安,从而,完全改变了汉朝对匈奴的形势。

在新疆,沿天山山脉分段分布,哈密盆地,天山南麓,伊犁河谷,都是西域名马的出产地。其中,焉耆盆地是胭脂马的故乡,西极马产于伊犁,汗血马则产于中国古时所说的大宛,才会有汉武帝“天马保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的诗说,天马的美誉由此传遍天下。据说,汉武帝对天马最大的一次引进竟有3000匹之多,如此庞大的马群曾在2000年前的历史烟尘中踏过。如今,已没人知道这个庞大的马群是怎样从遥远的西域最终到达长安的。

以今天的交通状况看,大群马匹的行径线路可能有三条:

一条沿天山南麓行,有著名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作为支撑,但,经过库车绿洲之后将会十分困难;另外一条沿天山北麓行,唯赛里木湖湖畔的一片草甸外,整个东行的路线上再也没有较大的草场能够给如此庞大的马儿提供饲料;还有从伊犁河谷一直到后峡的一条鲜为人知的天山秘道,整条路都从天山山脉之中穿过,其间河流贯通,草情丰茂,可以一览秘境之中天山不为外人所知的绝世惊艳。无论是作为游客还是探险,只要有一次走过南北横切天山的几条过往线路的经历,你本能地就能理解“天山南北好牧场”的确切含义了。

但是,即使有一条天山中道的存在,从新疆到长安,这也仅是走了一半的路程,还有大片的赤漠千里难以逾越。当3000匹西域良马最终到达长安,马群总数仅剩下三分之一,可见路途之艰难。不过,一条引进西域良马的专用大道应该是存在的,它通达大汉王朝最终的胜利。

在新疆,蒙古族人的生活及活动区域比哈萨克族人的海拔高度略低一些,她的草原被数片绿洲环围或分隔,其下限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就地域面积和人口总量而言,横跨天山的蒙古族人都是新疆最负盛名的马背民族!

新疆蒙古族人的黄金草甸主要分为两大块儿:一块儿背依着西天山及天山向北延伸的部分,中心区域是赛里木湖及大片的湖畔草甸,向东敞开的辽阔边缘为准噶尔荒原,荒原的纵深之地就是著名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人们把这里称作博尔塔拉,意为青灰色的草原。每到6月,金黄色的蒲公英花会在一个早晨如繁星撒遍草甸,从伊犁河谷松林掩蔽的果子沟一攀上松树头子,你的眼前即会出现一幅美景:

远山的深蓝近于青紫,赛里木湖闪烁着蓝宝石光泽的湖面像一片巨大的镜面镶嵌在高天与大地之间。湖心渐渐隆起,偶有几只天鹅或野鸭飞过,湖畔就是缀满蒲公英花的草甸,骏马奔驰,毡包点点,牛羊散布,悠扬的马头琴的琴声缓缓升起,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就会在这个时候开始,这是酒神的节日,每一片草滩上,每一座毡包里,洋溢着笑声、歌声和扑鼻而来的酒气,让你感动并深深被震撼的是豪气冲天和烈焰一样在燃烧的爱情。与哈萨克族人在草原上举行的所有竞技活动都充满游艺性不同,摔跤、叼羊、赛马和种种惊险刺激的马上竞技,蒙古族人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充满竞争性。在豪饮中、在长歌中,你都能感到这个曾经用马蹄征服了大半个世界的民族其内心不可抑制的蓬勃激情。当我后来知道博尔塔拉也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诞生地之一,我一点都不奇怪,这里本身就是出英雄的疆土!

吟唱着同一部史诗,拥有同样的辉煌、荣耀与履历,一脉相通的血缘使得被誉为“华夏第一州”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气质和韵调上与博尔塔拉的相同与相近,只是有着远为更开阔的视野与气度。

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最突出的版图标志和骄傲,她沿着天山的南部倾泻而下,如一道绿色的瀑布,其末端与塔克拉玛干沙漠飘逸蔓延的沙包形成尖锐的色彩对峙。每到7月,当你驱车横穿草原,你一定要在途中停下来,以手轻抚,草浪在掌下鼓荡。放眼望去,从你站住的地方到天边边儿,你能看到风吹着草浪一直荡去的情景。夕阳西下,草原由金黄、橘红、橙红到渐灰与深灰,九曲十八弯的开都河也会由灿烂到完全失去颜色。晓月晨星,間或有鹤鸣与天鹅扑打翅膀的声音传来,巴音布鲁克的美景堪称新疆草原景观的诗注与榜眼。

我到蒙古族兄弟道尔吉家喝马奶酒,他撩开毡门让我猜他家散布在草原上的牲畜有多少。依着高原的多年经验,300只的羊群已不是小数字了,我猜他的羊群有四五百只。没想到兄弟扔下毡门走了,怨我这个刚谋面的大哥看不起他。我后来知道,道尔吉的马群就有400匹之多,他的羊群有1200只,这是我在新疆所见过的最大的羊群。不仅如此,他们家还有200多头奶牛。

新疆绿洲 篇4

1 循环经济的理论阐述

1.1 循环经济的一般定义

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技术手段,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力,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以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资源效率最大化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

1.2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要使经济(生产)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得到最充分的、最高效的利用。因此循环经济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经济行为准则,即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ing),又称减物质化原则。

这一原则属于系统源头(输入端)方法,目的在于减少生产和消耗过程中的物质流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它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

2)再使用原则(Reusing),又称反复利用原则。

这一原则属于系统的过程性方法,一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采用标准设计和制造工艺,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重复利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

3)资源化原则(Recycling),又称再生利用原则。

这一原则属于系统的末端方法,他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

“3R”原则是贯穿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理念,它是循环经济的灵魂[2]。

1.3 循环经济的数学模型

1)应用极值理论,对一定的原材料、能源的投入,有效产品的产出率越高,废弃物产生量就越小(在线性经济段内)。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应力求达到最大产出率和最小排放率。其数学表达式为

undefined。

其中:W——物质总投入量,P——有效产品产出量,Q——废弃物产生量。

2)定义I为生态效率,根据OECD对其的定义,数学表达式为

I=P/H ,H=P+Q

其中:H——环境影响。

3)定义R为资源利用效率,O为废弃物产出率,则R=P/W O=Q/W。

最大资源利用率为Rmax=(∂P/∂W)max最小废物产出率为:Omin=(∂Q/∂W)min

4)定义Tr为循环利用率,则Tr=T/(T+Wn)。

其中:T——物质循环利用量,Wn——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

5)定义S为产品的有效使用期,f(S)为S的量化函数,则f(S)越长,越符合3R中的再使用原则。

所以,基于上述等式,我们可得出循环经济的数学模型F=F(I,R,O,Tr,,f(S))。其中E,Tr,f(S)都处于一个较优的水平,R越接近Rmax,O越接近Omin,则该数学模型就越接近其最优状态。

1.4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同时,在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的基础上使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变(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3]。

2 循环经济对提升绿洲人口承载力的贡献

新疆绿洲的经济发展仍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与可利用量失衡, 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导致资源严重短缺,绿洲人口承载力下降。针对这些问题,2004年全疆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循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资源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资源供给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十五”期间,新疆从矿山资源补偿费中投入7 000余万元用于采矿业技术的改造,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回采率,对尾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也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利用石灰石尾矿生产陶瓷地砖、水泥,利用煤炭伴生煤矸石进行发电、开发煤矸石建材等。2003 年,新疆有废旧金属再生产回收站1 042 个,仅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就回收利用废钢80余万吨。新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1年的52.1%提高到2003年54.8%,资源回收率大幅度提高,使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落实,大大缓解了当前新疆绿洲面临的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绿洲发展的高科技性和可持续性,提升了新疆绿洲的资源人口承载力。

2.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新疆绿洲生态环境,提升新疆绿洲生态人口承载力

随着近年来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全疆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为42.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仅为15%。2003年,新疆的GDP仅占全国的1.6%,居25位,但新疆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均排在全国前列。绿洲生态多样性逐渐丧失,森林、草地、湿地的面积和生物种群数量都大幅减少。自2004年在全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来,其产生的生态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2003年,新疆对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等14 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计。2004年,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全年实现增效2 242万元,废气排放量消减30%以上,大大减少了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一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煤碳、石油等常规能源对环境的污染,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6.4% ,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2.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28%左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新疆绿洲发展的生态压力。

正是由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的维护和改善。正确处理并解决了粗糙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使绿洲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大大提升了新疆绿洲生态人口承载力。

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新疆绿洲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进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旧物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从而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独山子石化分公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废物综合利用,降低能耗,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被评为 “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哈密长河工贸集团公司通过对生产废水、牲畜粪便和生产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实现了种植、养殖、肉类加工和肠衣生产的循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河模式”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公司2003年清洁生产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 000万元。

3 新疆绿洲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3.1 尽快制定新疆绿洲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针对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现实,对各地区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对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实行严格的控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生产部门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资源的规划;加快编制针对节能生产,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

3.2 制定并完善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新疆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再利用品标识制度,以及废旧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

3.3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技术支撑绿洲循环经济的发展[4]

新疆绿洲农业属于典型的维水农业。农业用水占新疆总用水量的97%。如何减少农业用水,研发和推广诸如喷灌、滴灌、涌泉灌、渗灌、膜上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是新疆绿洲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快新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这些都有利于新疆绿洲农业的循环发展,有利于新疆绿洲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提升[5]。

新疆的工业主导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加工业、化学工业等为主的重工业。发展工业废水、废气的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矿砂、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作为技术重点。促使企业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综合利用资源,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3.4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突出试点园区的带头示范作用。例如新疆天业集团公司的两个产业链构成的天业循环经济模式和石河子生态工业园区等。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在服务业中,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及各种绿色服务业。

3.5 深化体制改革,为绿洲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资源利用的监管机制,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对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实施处罚。对发展绿洲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 政府要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改革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形式多样的资源循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价格和市场调节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

3.6 全面提高群众意识,为绿洲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群众基础

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要改变片面重视发展经济的观念和做法,确立废弃物也是资源,也可以再资源化的理念。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宣传,提高全疆人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加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教育培训,培养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公众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利用产品、环保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

总之,大力发展以能源低消耗和高回收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新疆绿洲人口承载力,促进新疆绿洲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什么是循环经济[J].成人高教学刊,2005(1).

[2]唐敏康,刘祖文,支学艺.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J].安全与健康,2002(7).

[3]唐玉兰.资源的稀缺性与循环经济[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6(7).

[4]李西梅.循环经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07(3).

新疆绿洲 篇5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运用ORIGIN软件,对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土壤因子进行了回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叉毛蓬种群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P=98.7%).亚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中的钠离子、氯离子含量显著负相关(P=0.042、P=0.040 8);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的.电导率、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多态位点比率(P)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显著相关(P=0.011),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指数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3 0、P=0.001 5),与全磷、全氮负相关,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叉毛蓬为旱生植物,利用有限的水分就可以完成生活史,水分没有成为一种限制性因子;土壤中的氯盐在维持叉毛蓬亚种群遗传多样性方面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与遗传多样性显著相关的限制性因子,对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选择压力;同时处于贫瘠土壤上的叉毛蓬机体能够更加完全地利用土壤中的限制性养分,与土壤养分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另外,用随机引物检测到的叉毛蓬种群77个位点中有11个位点的基因频率与过渡带土壤因子存在着显著相关,表明这些位点对土壤因子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新疆阜康地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中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性可能是亚种群对所处微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作 者:王�t玲 毕润成 闫桂琴 赵桂仿 WANG Yi-ling BI Run-cheng YAN Gui-qin ZHAO Gui-fang 作者单位:王�t玲,WANG Yi-ling(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9;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毕润成,闫桂琴,BI Run-cheng,YAN Gui-qin(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赵桂仿,ZHAO Gui-fang(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710069)

新疆绿洲 篇6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所谓耗散结构, 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 形成的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 又称非平衡自组织条件方法论, 它揭示了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引入负熵流, 从混沌无序, 到有序、高序的演变过程, 为研究开放系统生存和发展演变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耗散结构具有强大的自复制、自恢复、自催化和自组织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开放性, (2) 远离平衡态, (3) 非线性相互作用。

2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散结构特征与熵流分析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阿尔伯卫奇 (W.Albreche) 于1970年最早提出的, 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调控,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绿洲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绿洲生态农业建设, 既包含一些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工作, 也包含一些基本的水土保护、资源利用等具体工作, 它是一项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

2.1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Erwin Shrodinger (1943) 提出“生物是以负熵为食物的”, 还指出新陈代谢的实质就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当它活着时所产生的全部的熵。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生存发展都与外界进行了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具备一定的自适应性, 整体协同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特性, 但从本质上讲, 其耗散结构特征仍然存在着不完备之处, 具体表现在:

(1) 开放性不足。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 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吸收光、热、水等资源, 同时向外界输出农产品, 完成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 促使系统有序化, 因而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但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新疆, 地域闭塞, 经济相对欠发达, 尤其是各个绿洲农业区相对孤立, 物质、能量交换仅局限于单个绿洲农业区内部, 系统开放度低,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增产困难, 发展缓慢。

(2) 近平衡状态。近平衡状态的典型表现是, 系统与外界进行了能量交换, 整体处于熵减状态, 但缺乏足够物质、能量流来维持系统的长期生存。就目前来说,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生产发展虽然与外界进行着能量交换, 系统自身也在演进, 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人们观念陈旧, 对经济效率的过渡热衷等诸多原因, 已经造成了土壤贫瘠化、盐碱化、荒漠化加重等问题, 农业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 极有可能破坏系统的演化进程, 使系统退回封闭的平衡态。

(3) 缺乏非线性动力机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新疆绿洲农业系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农、林、牧孤立发展的传统封闭色彩,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同步发展格局。但农、林、牧之间的结合仍不够紧密, 仍旧缺乏整体性相得益彰的非线性动力机制。

总之,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并不完备, 已经阻碍到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进一步演化发展。

2.2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熵流分析

熵代表了系统混乱程度,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 (Clausius R) 把可逆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与温度之比值称为熵 (Entropy) 。熵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内部熵变化 (dis) ;另一部分是开放系统从外界引入的熵流 (des) , 二者之和为总熵流ds, 即ds=dis+des, 其值可正、可负、可为零。熵还可分为正熵和负熵, 正熵是指系统内部造成的能量耗费, 负熵是指系统从外界吸取的物质、能量流, 有助于系统自身稳定, 代表有序程度。按照耗散结构理论, 要使得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低序走向高序, 重点在于不断向系统输入负熵流, 同时增强系统对负熵流的利用效率。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 正、负熵流交换均有发生, 其中阻碍系统稳定与发展的正熵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正熵是农业系统内部所产生的, 指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耗费;第二类正熵来自于开放农业系统的外部环境。同时, 维持系统稳定, 促进系统发展的负熵也分为两类, 第一类负熵产生于系统内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抑制系统内部熵增现象, 第二类负熵是源自于开放系统外部, 其正、负熵流交

由图1分析得,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 一方面从外部环境中引入光能、水资源等第二类负熵流推动了系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片面追逐经济利益, 生态破坏, 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 导致第二类正熵流增加, 阻碍了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据统计, 目前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为79.59万km2, 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7.7%, 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400km2的速度扩展。同时风沙活动频繁, 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类活动带来正熵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由于科技进步, 人类植树种草等活动所注入系统的第二类负熵流, 使其并没被有效吸收利用。

综上,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所引入负熵流不足, 且对其利用率低, 导致系统负熵流不足以抵消它的两类正熵流,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进一步演进。

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3.1 完善系统耗散结构特性

首先, 改善交通运输状况, 加强各个绿洲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大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开放程度;其次, 转变陈旧观念, 及时制止急功近利, 无视生态环境,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利益行为, 促使农业系统实现近平衡态向远离平衡态的过渡;再次, 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 实现农林牧紧密结合, 共同发展, 以形成农业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力机制。

3.2 引进负熵流, 提高系统负熵流利用效率

(1) 加大科研力度。一方面应推进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增加系统负熵流;另一方面应改善系统内部作物品种、作物结构, 提高系统对外界物质、能量流的吸收, 提高系统对负熵流的利用率,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 结合新疆绿洲具体地理条件研发具备抗干旱、抗风沙等特性, 以适宜新疆干旱区绿洲独特气候条件的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及高新种植技术, 并加以推广, 改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环境;第二, 注重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环境的研究, 研究最佳开发利用规模, 最佳种植模式, 以及最佳开发路径等, 同时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 提高光能、水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表明, 现阶段新疆作物单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作物在光和作用中光能利用率低, 而新疆光热资源丰富, 光能利用率低主要是受限于光合作用所需要素中CO2量的缺乏。作物光合作用所需CO2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释放出来, 因而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施肥、高效施肥, 改善并保持土壤肥力。反过来说, 土壤肥力的保持, 既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促使作物增产, 又可以防止土壤贫瘠化、盐碱化、沙化, 保证绿洲面积。地处干旱区的新疆绿洲农业, 水资源是决定其规模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而应时刻着力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加速农业发展进程。

(3) 提高综合人口素质。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中, 水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局限性, 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相对脆弱性, 也决定了要提高综合人口素质, 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提高综合人口素质, 既要改变人们急功近利, 只注重短期利益的陈旧观念, 又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避免人们对农业系统的过渡索取、缺乏维护的盲目利用现有资源,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物质行为, 使其能理性思索合理的化肥农药施加量, 合理的种植规模、种植结构。综合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负熵流, 可以促进系统对外界物质、能量流的吸收和高效利用, 促使绿洲生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综上所述,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就在于结合新疆绿洲具体自然地理状况, 降低能量耗费, 提高能量利用率。具体来说,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从水资源的利用入手,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既可以保证绿洲种植业的发展, 又可拿所节约水资源植树种草, 保证绿洲面积, 保护生态环境。农作物的秸秆以及所种树、草, 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同时动物粪便又可作为有机肥返回土地, 提高土壤肥力, 保证植物光合作用所耗二氧化碳量, 促使作物增产, 农民增收, 提高综合人口素质, 进而加大科研力度。科研力度的加大,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扩大植树种草面积, 促进种植、畜牧业发展等。如此循环往复, 完成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转化, 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运作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摘要:新疆绿洲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其农业发展提供突出优势的同时, 也使其面临严峻考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绿洲高效生态农业, 本文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进行了耗散结构特性及熵流分析, 得出其熵流状况, 并提出完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耗散结构特性, 不断向系统输入负熵流, 增强系统负熵流利用效率, 从而促使其远离平衡态,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运作的高效发展模式。

关键词:耗散结构,生态农业,系统,熵

参考文献

[1]沈小峰等.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红金.新疆发展绿洲生态农业的对策与建议[J].农业与技术, 2006 (12) .

[3]普里高津著, 普庆宏等译.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4]吴志文.耗散结构理论在森林市场管理中的应用[J].林业经济问题, 1999 (5) .

[5]董旭升.关于形成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思考[J].经济问题, 1998 (12) .

[6]汪希成.阳光生态工程与我国西北干旱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J].生态经济, 2006 (9) .

[7]夏爱林.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及开发原则[J].生态学杂志, 1991 (6) .

新疆绿洲 篇7

关键词:新疆绿洲,职业培训,农民素质,农业现代化

新疆是我国干旱区绿洲的主要分布区, 绿洲面积为16.44万km2。由于光热水土的特殊组合, 有利于优质、高产、高效的绿洲农业发展, 具备了建立现代化农业的优越条件。然而, 新疆绿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雨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土地“三化”非常严重, 导致绿洲生态危机日益严峻。这就要求新疆绿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必然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因此,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通过农民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 绿洲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民素质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绿洲农业现代化必须由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 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 要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只有拥有一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才可能顺利实现绿洲农业的现代化。绿洲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 绿洲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有文化。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 对新科技有接受和应用的能力, 有思想见解, 能及时掌握新知识, 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其次, 绿洲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懂技术。对科技的认识程度, 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现代化农业要求农民能够较快地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转化为劳动生产率。最后, 绿洲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会经营。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要求农民具有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 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抓住各种机遇, 果断决策, 应对市场风险, 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2 农民职业培训是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民素质的提高必然要依靠职业教育和培训, 农民职业培训是农民素质提高的关键。农民职业培训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 为绿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是绿洲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

2.1 农民职业培训是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年来新疆绿洲农业结构不断调整, 农村产业经济已呈多元态势。客观上要求绿洲地区农民必须冲破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狭小天地, 转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元化经营。然而, 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很难适应多元化经营, 严重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因此, 根据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发展趋势, 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使农民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经营中,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绿洲农业结构调整。

2.2 农民职业培训是绿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建设绿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就是发展农村教育, 进行农民职业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只有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使大量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通过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 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 塑造正确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 提升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提高劳动生产率, 最终完成建设绿洲新农村的各项任务。

2.3 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增加绿洲地区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也是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绿洲地区, 农业种养殖收入是农民的重要来源, 但已不是主要来源, 农民外出打工和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农民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因此, 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 拓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努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各项支持服务, 促进绿洲农民转移就业和开展农业多元化经营, 将从根本上解决绿洲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3 绿洲地区农民素质及职业培训现状分析

3.1 绿洲地区农民素质状况

新疆农业人口大约1200万人, 占总人口的62%, 但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差, 大量的农业人口并没有转化为农业人力资本, 不能适应绿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文化素质低。2006年新疆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55.93人,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6.98人, 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只有0.69人, 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人 (见表1) 。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7年, 而新疆仅为7.08年。而且, 新疆农民中大多数为少数民族, 接受科技文化的意识差,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二是农业技术工人少。据统计, 新疆农业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 懂技术的不到10%, 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 农业技术工人少之又少, 远远不能适应绿洲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三是不善经营, 市场意识差。绿洲农业大多为特色农业,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由于农民思想保守, 市场意识差, 创业能力不强, 使得绿洲农业特色产品、名优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农村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远远落后其他地区。

3.2 农民职业培训现状

绿洲地区农民职业培训工作,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条件的不足, 发展缓慢, 主要成果有:一是实用技术培训。新疆绿洲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与滴灌技术组装配套为核心的综合技术、瓜果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以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等。2005年, 新疆“科技之冬”活动期间, 通过采取现场指导、课堂讲授、发放资料、远距离教育等各种形式, 共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6万多期。二是绿色证书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培训, 使农民至少掌握一项农业生产技能, 培养骨干农民。近年来, 新疆绿洲农业部门进一步完善以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培训基础的绿色证书培训网络。2008年, 新疆绿色证书培训获证人数3万余人。三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新疆依托第一产业职教园区, 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集中办班872期, 入户指导121次, 共培训核心农户1.1万人, 普及性培训近14万人。总体看, 近年新疆绿洲农民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与新疆1200万农业人口的培训需求相比, 职业培训工作进展相当缓慢。

4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新疆绿洲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4.1 建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 加强对农民职业培训的领导

农民职业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花费时间长的工作, 需要政府管理机构统一领导, 系统规划。建议新疆政府部门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强化对新疆农业职业培训的领导, 把农民职业培训工作纳入政府中长期规划, 明确责任和目标, 并建立相应的工作体制进行重点支持, 形成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使农民职业培训工作得到制度保障。

4.2 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投入, 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农民职业培训的社会公益性质明显, 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个准公共品的投资责任。要实现新疆绿洲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 如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的资金补贴, 各个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财政支持等等, 将农民职业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使其投入制度化。另外, 由于新疆农民居住分散, 人数众多、受教育程度低, 仅靠政府对农民职业培训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灵活运用税收、信贷、金融等手段进行调节, 吸引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一起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投资,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扶助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扩大农民职业培训形式, 注重农民职业培训的实效

农民职业培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根据绿洲农民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 如对于一些有一定科技基础的农村技术骨干人员, 应重点进行课堂讲授;对于大范围、居住分散的农民, 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远程教育, 向他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有条件的地区, 还可直接进行田间指导, 传授经验, 或组织农民在各种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同时要注重培训的效果, 务必通过培训使农民真正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 坚持做到培训一人, 致富一户, 使农民职业培训直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做到务求实效。

4.4 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的培训示范作用

绿洲农民职业培训的发展取决于开展培训的专家队伍, 一只优秀的培训队伍将直接影响农业职业培训的效果。新疆涉农的高校有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等, 有着大量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应当主动下乡, 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了解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 手把手、面对面地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 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激发起广大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和信心, 切实起到培训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黄祖辉、林坚、张冬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卢荣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换[J].经济学家, 2006 (06)

[4]张凤华.西北干旱区内陆绿洲生态农业特征及发展认识[J].干早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 .

[5]严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J].福建论坛, 2000 (01) .

[6]李小丽.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农民[J].新疆社会科学, 2004 (2) .

[7]吴小凤.如何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培训体系[J].农业经济, 2006 (10) .

新疆绿洲 篇8

关键词:绿洲经济,发展,和田地区

一、绿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 绿洲经济的内涵

古时文人用“绿洲”一词来描绘出当时西域的自然风貌, “洲”在《辞海》中注释为“水中陆地”, 即岛之意, 那么“绿洲”则是绿色的岛屿, 用它来表述“茫茫大漠与戈壁中有绿色岛屿分布”这一自然景观, 可谓十分的生动、简明、准确[1]。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从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角度给来诠释“绿洲”一词,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层含义[1]: (1) 绿洲是以干旱区为大背景而存在 (干燥度不小于3.5的地区为干旱区) ; (2) 形成了与周围环境成鲜明对比的隐域性植被群落, 有着高于其周围环境的第一性生产力; (3) 水是绿洲形成和维持的根本要素。

新疆社会科学院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甲金这样解释[2]:所谓绿洲, 泛泛地说, 就是指干旱荒漠地区有绿色覆盖的土地。如果把这一概念的外延再缩小一些, 就是指通过灌溉发展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因此说, 绿洲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产物, 它是干旱生态中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也是干旱地区的经济综合体。他还进一步阐述说, 在探索新疆经济形成发展问题时, 抓住了绿洲生态特点, 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因为:绿洲生态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它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水、土、光、热资源相互协调的地方形成的。水是绿洲生态最基本的因素。从摄像到地面的观察说明, 凡是河流通过的地方, 基本上是绿洲的所在。水是绿洲的命脉。由于水的滋润, 每一块绿洲都包含着多少不等的耕地、森林、草地和与之相适应的动植物群落。绿洲经济的基础部门是灌溉农业。绿洲经济系统就是在绿洲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下, 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

人们利用荒漠生态系统的屏障, 又在这种荒漠生态系统的包围中改造局部地区, 成为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绿洲。所以绿洲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绿洲就是绿化, 是人制胜沙的唯一手段。沙化与绿洲, 是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一对矛盾, 是人与自然的斗争[3]。

(二) 绿洲经济的特点

1. 由内向型、封闭性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的转轨阶段。

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性, 和田绿洲经济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和生活都是在和田不同的绿洲内部进行的, 以农业为主, 兼营一些畜牧业,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和世界联系很薄弱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整体。在每一块绿洲上, 农民种植着多种多样自己生活上所必须的作物:一小片棉花, 一小片瓜菜, 各种主粮包谷、高粱、小麦……一些为烧柴用的枣、杨、柳甚至还有一些为自己榨油用的菜籽……由于交换不发达, 集市上还保留着相当多的以物易物的现象”[4]。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 和田传统的绿洲经济封闭性的格局被打破, 自愿也好被迫也罢, 不得不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据2010年6月30日至7月8日, 从我们调研组的所见所闻来看, 和田地区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林果业 (如核桃、红枣) , 努力朝着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还处于起步阶段。

2. 由一元型、单一性向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转变阶段。

绿洲农业是属于平原地区类型[2]。平原地区有利于发展机耕, 有利于大面积地进行农作物布局, 建立专业性生产基地。但是它缺少山区的垂直自然带变化, 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不利于建立“立体农业”和发展多种加工工业。所以, 绿洲经济的单一性, 主要表现在生产部门的单一性。长期以来, 和田地区的绿洲经济主要是一元经济即绿洲农业, 农民不仅生产着粮食和畜产品, 而且还兼制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 手工业只是农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时代在变, 和田绿洲经济在变。

从和田地区最近两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来看, 绿洲经济的发展思路仍然以抓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导思想, 把粮食生产放在主导地位, 同时抓好红柳大芸等经济作物, 发展特色林果业, 重视手工业发展, 但是和田的其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

如2009年, 和田地区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抓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七项增收措施的落实[5]:粮食生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林果业 (林果业是和田最具优势的一个产业, 也是农民增收最主要的一个产业) , 特色种植业 (特色种植业是主导产业的一个补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在种植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 找到了一条符合和田实际的发展模式, 即:小布局, 大产业, 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全地区1 300多个行政村, 每个村都能见缝插针地搞一块特色种植) , 畜牧业 (近年来, 和田地区确立了重点发展小畜, 稳步发展大畜, 加快发展家特禽养殖的工作思路) , 红柳大芸, 设施农业 (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 实现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 , 手工羊毛地毯 (和田地委程书记就地毯业的发展提出了四项措施, 一是要提高品质, 二是要创建品牌, 三是要开拓市场, 四是要创新管理) 。

3. 由分散性、独立性向联系性、网络化转化。

在广袤的干旱地区, 绿洲是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小块, 片片绿叶, 散布在茫茫的沙海之中[6]:南疆的绿洲, 大致沿塔里木盆地、呈点状弧形散布在主要河流的两半。绿洲分布具有分散性。有的绿洲的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和田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33.3%, 沙漠戈壁占63%, 绿洲仅占3.7%, 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地区:墨玉、和田、洛浦三县, 是聚落在一个大的绿洲之上;于田、策勒两县, 分别由一大一小的绿洲组成;民丰一个县包括了四个绿洲 (县城在一块大一点的绿洲上, 另外还包括三块互不连接的小绿洲) 。而皮山县, 全县分布在50多个小绿洲之上 (有的绿洲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 。如此分散的条条块块, 自然形成生产规模上的参差悬殊。一些大的绿洲, 往往是地 (州) 县的所在地, 既是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 又是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一些小的绿洲, 也可能仅仅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小生产点。因此, 绿洲的经济活动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必然受到绿洲范围大小的制约。一个个分散的绿洲又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单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通讯的发展, 绿洲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被打破, 绿洲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性增强, 和田各个绿洲之间以及和田绿洲与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二、绿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一)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起, 新疆便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在西汉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年中, 由于新疆地处边陲, 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绿洲分布比较分散,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曾经为新疆绿洲带来发展机遇只有两次:一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沿途兴起了一批批绿洲城镇, 二是清乾隆皇帝鼓励并组织大批移民在新疆绿洲进行大规模屯田, 使新疆绿洲农业的整体水平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下, 国家对新疆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开发, 绿洲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从无到有, 已经形成了大农业的雏形;为改革开放以来绿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995年新疆人均GDP已由建国初期远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发展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并成为西部唯一一个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是, 不仅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建设, 同时更注重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更立足于西部自身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 通过它引导西部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中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文化科技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优势基础产业等领域进行投入, 这无疑为当前新疆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之后, 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新疆的建设和发展, 19个省市已按照中央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援疆工作, 新疆已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随着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西部大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和田绿洲经济的封闭性受到了市场的冲击, 必须向开放性发展;和田绿洲经济的单一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需要向多元型、多样性转变;随着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绿洲原有的分散性特点也将被打破, 联系性增强。

(二) 社会政治大局保持基本稳定[7]

据和田地区有关部门领导介绍的情况和有关资料可以看出, 和田地区一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和田地区对“三股势力”、“四种分子”采取的是严打高压态势, 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 和田地区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突指挥机构, 启动各级防暴应急预案, 党政军兵紧密团结, 齐心协力, 严防敌对势力的各种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对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 抽调万名机关干部组建工作队深入基层逐户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对“7·5”事件分流回的人员进行甄别审查和教育转化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造“针刺”案件的犯罪分子。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大力开展第三轮爱国宗教人士“三爱”教育培训, 2009年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爱国宗教人士1 485人。制定了《和田地区爱国宗教人士带培塔力甫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任免暂行规定》。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零散朝觐活动实现了“零控制”。进行集中整治和治安乱点整顿治理, 共抽调1 760名干部深入107个重点片区、370名干部深入78个治安乱点开展工作。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已创建平安乡镇 (街办) 86个、平安县1个。化解各类信访积案213件, 涉及1 912人, 特别是一批疑难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 国庆期间未发生进京上访事件。

从2009年末程振山书记在中共和田地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中所列举的一些数据及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出, 和田地区始终是把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和田的社会政治大局基本保持稳定, 为和田绿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政治环境。因为没有社会稳定, 一切都无从谈起, 发展绿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三) 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7]

和田地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及《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的有利时机, 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753个, 总投资17.36亿元, 到位中央新增投资10.56亿元。2009年初确定的106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喀什—和田铁路完成铺轨前的基础工作, 和田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和连接市区的玫瑰大道正在加紧建设。315国道叶城—墨玉段高等级公路和于田—民丰段二级公路改造进展顺利。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于9月正式通过国家水利部验收。波波娜水电站发电引水洞已全线贯通, 预计明年5月底前三台装机总容量为15万千瓦的机组将陆续安装完毕, 并投入运行。克里雅河吉音水利枢纽工程10月16日正式奠基开工。玉龙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1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成效显著, 新打机井237眼, 累计达到2 212眼。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天然气入户累计达到27 700户, 农村天然气入户工程开始启动。完成农村沼气入户26 115户、累计达到55 000户。对口援助项目进展顺利, 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按照“两化、三配套”的要求, 改扩建农贸市场9个, 使和田农民长期以来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建设规划年”活动取得实效, 城乡重要建 (构) 筑物防震减灾工作顺利推进。塔河流域和田河生态治理工程、天然林、荒漠植被保护、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得

(1) 和田地区旅游局2010年提供。到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水利、民生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为和田绿洲经济的提供了基本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四) 资源条件 (1)

和田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田的核桃产量占新疆总产量的70%, 年产核桃11 414吨。杏树种植面积44万亩, 石榴10.67万亩, 葡萄16.94万亩, 果品加工潜力大。还有玫瑰花、大芸、管花肉苁蓉等可以带来很好效益的经济作物。和田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亿立方米, 煤炭储量2亿吨, 还有目前已发现的稀有矿脉如锂辉石矿脉, 和田地区现有矿产46种 (产出地168处) 。和田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位于策勒县的一座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占地2平方米的、业界普遍认为该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佛寺。著名的尼雅遗址是古精绝国故地, 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东方的庞贝”。目前, 和田地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 位居自治区前列。其中,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 未定级28处。和田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加之, 和田地处偏远, 相对封闭, 使和田少数民族服饰、餐饮、语言等民族风俗在其民族中保持着最原生态,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为浓郁的地区。和田境内有号称“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山;有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天下奇观”的千里葡萄长廊;被誉为人间仙果的生长一千多年的无花果王、核桃王以及梧桐王;有地貌奇特、景色宜人的红白山、龙湖、鱼湖以及蕴藏和田籽玉的玉龙喀什河。和田“老三宝”和田玉石、和田地毯、和田丝绸;如今和田“新三宝”维吾尔药、肉苁蓉、阿胶。由于和田地理气候条件独特, 光热资源丰富, 还盛产水果, 不仅品种多、品质好, 而且无污染, 均为上乘“绿色食品”, 如皮亚曼大甜石榴、和田薄皮核桃、和田玉枣等都享誉全国。和田丰富的资源条件为绿洲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力量, 为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绿洲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沙化问题严重

绿洲经济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威胁和田地区绿洲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就是生态环境脆弱, 总体上水资源短缺, 干旱缺水, 风沙大, 沙化问题严重。和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和田人民真辛苦, 每天要吃半斤土, 白天吃不够, 晚上接着补。”

十多年前和田地区的沙化情况[8]:以民丰、策勒、皮山最为严重。民丰县尼雅公社西边的“幸福”、“光明”、“高潮”三个大队, 从1966年到现在 (1983年) , 被沙埋了4 200亩地, 有270户社员搬到于田、且末去了。在这三个大队的农田里, 有一条长18公里、宽12公里、高20米~30米的巨大沙陇, 是在十五年内形成的。策勒、皮山同样存在着沙漠侵吞农田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 和田地区经过防沙固沙治理, 程度有所好转, 但干旱缺水, 土地沙化的问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皮山县: (1) 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 空气干燥, 年平均气温11.8℃, 年平均降水量39.8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2 412.9毫米, 是降水量的60倍, 年均沙尘天气在240天以上。皮山境内5条河流均发源于喀喇昆仑山, 系冰川融雪补偿型河流, 年地表水径流量7.5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2.5亿立方米, 年内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率低, 总体上水资源短缺, 干旱缺水是制约皮山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民丰县境内,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地方 (尼雅乡托皮村) , 处于风口位置, 十年前曾是农田, 现在已经变成了沙漠。2010年民丰县自筹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引进节水滴灌技术造林, 选择耐干旱、固沙荒漠树种胡杨、红柳、梭梭、等, 完成了720亩防沙治沙项目。我们调研组去实地参观调查, 看到的治沙场景很是壮观。但防沙治沙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二) 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当前和田影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和田地区存在“四多”区情: (2) 少数民族人口多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 其他民族占0.2%, 汉族占3.4%) , 信教群众多 (和田地区总人口191万, 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约130万) 、宗教活动场所多 (现有清真寺4 339座) , 宗教教职人员多 (宗教教职人员5 148名) 。

(三)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许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

和田地区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但是还比较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 优势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村一些地方条件很差,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现在仍有一些村无水无电无公路。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农民的科技种田意识、商品意识比较淡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工业发展基础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人口快速增长与耕地相对减少的矛盾突出, 整体脱贫任务还很艰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 涉及民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些群众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和困难家庭生活还很困难, 就业再就业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些都是制约绿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 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和田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及各种社会因素, 和田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水利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 地表水资源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 更谈不上形成规模。和田虽有玉石之乡的美称, 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 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小。和田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上, 还没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开发出来的多半是原材料, 而与生产出来的现有原材料资源相关的加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四、小结

新疆南疆绿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南疆地区要仅仅抓住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 充分利用国家和内地兄弟省市开展新一轮援疆工作之后的资金支持, 利用输血机制建造南疆地区自己的造血机能和机制, 以农为本积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 发展特色林果业, 有的放矢发展工业, 加强旅游业;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始终贯穿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的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袁榴艳.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学位论文, 2003.

[2]刘甲金.新疆自然地理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形成[G]//贾合甫.米尔扎汗, 魏萼.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第一章)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8.

[3]陈华.沙化与绿洲[J].新疆社会科学, 1983, (5) .

[4]南疆农村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9:110-111.

[5]彭振华.在地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010-02-01.

[6]刘甲金.新疆绿洲经济特点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 1986, (5) .

[7]程振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在中共和田地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R], 2009-12-26.

新疆绿洲 篇9

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概念

多媒体网络课件是指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依托信息网络, 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应用软件。多媒体网络课件应具有网络交互性、相对完整性和媒体多样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服务器的支持, 其不仅要适合教师现场教学使用, 更要适合学习者在网络终端自行操作学习;其不仅要有多媒体的外观效果, 而且更应该具有强大的功能, 要从教学过程固定、单一的“演示多媒体”向教学过程可以随意调整的“模拟多媒体”转化。

用创新教育理论宏观指导课件的开发

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当今世界,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创新教育。我国教育理论正不断发展, 以适应经济时代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创造性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其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显然,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网上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出发点。面向21世纪网络教学, 我们要更新传统的课件设计思路, 在课件中应该设置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境”, 为学习者设计出多个学习流程供其选择, 要使课件具有更好的即时交互功能。

课件设计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一样也要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须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 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 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模块来凸显教学设计, 如《新疆绿洲农业学》网络课件就包括课程介绍、课外学习、教学大纲、同步练习、学习资料、真题测试、教学日历、教案、案例点播、课程学习、影音视频、联系方式等十二个模块。设计者在制定每个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年龄、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 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只有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改变传统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件设计要精心选材重点突出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课件形式进行教学, 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内容, 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开发课件;对于那些通过单一媒体便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也不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新疆绿洲农业学》课中“沙漠增温效应”、“盐碱化形成的原理”等内容, 用传统的讲述法或简单的图形就难以说明问题, 采用动态的flash演示就能够直观地揭示沙漠与绿洲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只有选材适当, 有所侧重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效, 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画蛇添足、浪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黄之春.新课标下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生物课堂学习实效[J].生命世界, 2009, (01) :89-90.

[2]钱毅.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光污染”一课为例[J].科技信息, 2009, (03) :286, 296.

[3]石彩云.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科学时代, 2009, (01) :227, 119.

[4]李淑梅.CAI课件的开发分析[J].网络财富, 2009, (05) :116-117.

[5]乔文秀.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03) :45.

[6]王润玲.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8) :135.

[7]王进.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体育科技, 2009, (02) :98.

[8]徐生.多媒体推动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安徽科技, 2009, (03) :38-39.

[9]张雅男.浅谈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J].硅谷, 2009, (02) :163, 161.

新疆绿洲 篇10

在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过程中, 积极推进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路径。然而, 产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各种胁迫与约束, 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外如福雷斯特[1]提出产业环境的概念, 倡导政府在实施产业结构转换或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性。赫尔曼·戴利[2]倡导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尽量减少资源消耗量大的产业的规模, 尽量扩大无污染或污染小的产业。他认为人类具有克服环境资源稀缺的能力。米勒和布莱尔[3]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能源使用和环境问题, 而且对行业活动中的能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进行定量分析, 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内如张景云[4]认为沿江地区工业结构不合理是资源供应紧张和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产生的根源。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只有协调好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 王力[5]、张少兵[6]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 卓锰钢[7]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 杨艳琳[8]对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进行研究。姚聪丽[9]在理论上分析了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资源环境下工业化发展的模型。张燕[10]基于产业地位划分法探讨了中国产业升级路径中的资源环境。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如何定量地揭示绿洲产业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 特别是量化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研究更少。绿洲是在干旱气候条件、水文地貌、人类活动诸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景观, 是干旱区的精华和人类活动的载体。新疆绿洲占干旱区绿洲总面积的72% , 因此, 以新疆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采用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以新疆为例, 对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进行了实证研究, 对推进干旱区绿洲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传统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采用固定参数模型来描述, 只能反映变量间的静态关系, 难以反映变量间由于时间变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外界冲击导致的变量间关系的改变程度, 因此, 需要考虑采用可变参数模型。根据状态空间分析的思想, 状态空间分析法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 是对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输入输出关系的描述, 同时适用于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和随机控制系统, 基于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 以数学模型对系统的一种完全描述。产业结构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也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 因此, 为测度产业结构受资源环境的约束程度,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 ( Harry[11], Hamilton[12]) 构造的可变参数模型如下:

方程 ( 1) ( 2) ( 3) 就是状态空间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是动态模型的一般形式, 由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构成。量测方程 ( 1) 中, xt是具有随机系数的解释变量的集合, 随机系数向量 βt是状态向量, 称为可变参数。向量 μt, εt是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的扰动项, 假定为相互独立的, 且服从均值为0, σ2方差为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Rt是系统矩阵, 能随时间改变, 但是都是可以预先确定。βt是不可观测变量, 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状态向量方程一般采用卡尔曼滤波 ( Kalman Filtering) 的迭代算法进行最优值估计, 当新的观测值得到, 可以利用Kalman滤波连续地修正状态向量的估计值, 体现出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参数的时变性。

根据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 得到预测方程:

一旦得到新的预测值yt , 就能够修正 βt的估计at / t - 1, 更新方程是:

给出一步向前状态条件均值, 我们还可以得到的一步向前最小均方误差估计:

一步向前预测误差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得到:

预测误差的方差被定义为:

Kalman滤波提供了状态向量的最优估计。当所有的T个观测值都已处理, Kalman滤波基于信息集YT, 产生当前状态向量和下一时间期间状态向量的最优估计。这个估计包含了产生未来状态向量和未来观测值的最优预测所需的所有信息。

3 新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实证检验

3. 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样本研究期间确定为1995 - 2009 年。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 《新疆年鉴》相关年份。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因此, 本文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率 ( ISR) 反映产业发展水平, 以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和占GDP的比重表示, 用以表征因变量, 工业废气排放 ( FQ) 、工业废水排放 ( FS)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 GF) 、一产能源效率 ( YNX) 、二产能源效率 ( ENX) 、三产能源效率 ( SNX) 、农业水耗 ( NHS) 、非农业水耗 ( FNHS) 反映资源环境影响情况, 是随时间变化的自变量。其中产业能源效率为产业产值与产业能源消费之比。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容易得到平稳序列, 同时削弱可能的异方差, 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处理。

3. 2 平稳及协整检验

要建立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的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要求变量是平稳的且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首先, 采用扩展的Dickey - Fuller ( ADF) 的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利用AIC与SC准则确定变量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

注: △代表一阶差分; 括号内前两个字符表示检验的类型 ( c: 含常数项, t: 含趋势项, ) , 第3 个字符表示滞后的阶数

从表1 可以看出, 对变量的对数取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 均在5% 的水平上显著, 通过ADF检验, 即各变量均为I ( 1) 阶单整序列, 为了研究平稳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关系, 需要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我们选取适合多变量协整检验的Jo-hansen协整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注: * 表示5%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以迹检验结果为准

从表2 可以看出, 产业发展水平ISR与二产能耗ENH的统计量19. 23 大于5%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18. 39, 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 5. 87 大于5% 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 84, 拒绝至多有1 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 认为至少存在2 个协整方程, 因此, 产业发展水平ISR与二产能耗ENH存在2 个协整关系。同理, 产业发展水平ISR与其他变量存在1 个协整关系, 故产业发展水平ISR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可进行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

3. 3 时变参数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代入新疆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关数据估计结果如下:

式 ( 12) 表示新疆产业发展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量测方程, 下方括号中的数字表示Z统计量, βit分别代表资源环境变量对产业发展的动态约束关系。

表3 为资源环境各解释变量时变系数变动统计描述。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动态约束关系如图1、2、3 所示。

图1 反映了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路径。结合表3 和图1, 环境对于新疆产业发展的约束自1995 年以来, 工业废气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一直最强, 工业固废排放对新疆产业发展的约束居其次, 工业废水排放对新疆产业发展的约束较弱, 波动幅度较大。从产业发展约束的各生态因子来看, 工业废气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从1995 - 1997 年迅速增加, 于1997 年达到极大值0. 1445, 1998 - 2009 年间对产业结构的约束较稳定, 波动性最小, 标准差仅为0. 0209; 工业固废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1996年增大, 1997 年约束减小, 为负值。1998 年以后, 工业固废对产业发展的约束较为稳定; 工业废水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较弱, 自1997 年以后都为负值, 并于2003 年达到最小值0. 3611, 总体来看工业废水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波动性最大, 标准差达到0. 1347, 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从图2 可以看出, “九五”以来, 三产能源效率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波动较大。1999 年以前, 一产能源效率对新疆产业发展的约束最大, 第三产业能源效率约束程度其次, 二产能源效率约束较弱;2000 年以后, 二产能源效率约束程度迅速增加, 一产能源效率约束程度逐渐减弱。1999 年以前, 三次产业能源效率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较为接近, 1999 年以后, 一产能源效率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变动较平稳, 且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二产能源效率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自1999 年迅速增强, 2002 年达到极大值后约束程度减弱, 2005 年后保持较高程度的约束水平, 标准差较大; 三产能源效率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1999 年以前为正值, 2000 年后对产业结构的约束程度减弱, 2000 - 2007 年均为负值, 2001 年达到最低约束水平, 2008 年以来约束程度又有增大的趋势。

由图3 可知, 农业耗水与非农业耗水对新疆产业发展约束程度的变化较稳定, 且非农业耗水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较小。结合表3 分析可知, 非农业耗水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除1996 年外, 均为正值, 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非农业耗水成同向变动的关系。由图3 可知, 非农业耗水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较小, 且保持较平稳的趋势; 而农业耗水与产业发展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农业耗水约束系数较大, 即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较大。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国际经验表现为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提高, 新疆农业耗水占三产用水总量的90% 以上, 意味着产业结构越优化受到水资源的约束就越小。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论

本文采用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并检验新疆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变参数关系, 分析结论如下:

( 1) 通过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约束的数据分析表明, 重点选取的环境因子中工业废气排放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最强, 工业废水排放对新疆产业发展的约束较弱。从工业废气排放的行业来看,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采选业是新疆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重点行业, 以上5 个行业占全行业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70% 以上, 其中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排污量在全行业中一直位居第1。说明新疆自 “九五”以来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从全疆排放工业废水的主要行业来看, “八五”末排放量最大的是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到 “十一五”末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食品制造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化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减少了废水的排放。全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行业是采选业, 其次是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利用率最高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从约束力度来看, 一直保持较平稳的趋势, 说明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显成效, 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 2) 通过资源对产业发展约束的数据分析表明,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源约束来看, 2000 年以后, 二产能源效率约束程度在逐渐增加, 一产能源效率约束程度逐渐减弱, 三产能源效率约束程度较小。正是由于新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 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占据了主导地位, 能源技术效率低下, 能源的约束力度较大。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水资源约束来看, 农业耗水与非农业耗水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的变化较稳定, 且农业耗水对产业发展的约束程度较大。

4. 2 建议

产业是资源的转换器, 并决定了对生态环境的胁迫, 因此, 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最终决定于产业的发展水平, 不断合理化、高度化的产业结构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路径。对于新疆来讲, 首先, 加快推进新疆高效环保的现代农牧业发展, 继续推进新疆农牧特色产品生产向农牧产品流通和精深加工转变, 同时, 加快特色农牧业和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基地建设, 发展现代农牧业, 推进新疆农牧业由大变强的优化升级。其次, 新疆以资源为主的产业具有明显的超前发展优势, 应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 提高原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与石化后续产业的结合程度, 延长加工工艺流程和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按照资源节约, 保护环境的要求, 推进节能减排, 促进新疆传统重化工业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质产业发展。新疆第三产业应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物流、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并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与融合。利用新疆的地缘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构建高效、快捷、通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打造西部物流基地或区域中心, 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另外, 新疆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实际出发, 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风电产业、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 还有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环保、安全生产等新兴产业, 打造环保产业体系, 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福雷斯特.世界动态学[C].中国环境管理、经济和法学学会, 1984

[2]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3]MILLER R E, BLAIR P D.Input-output Analysis: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J].Englewood Cliffs, 1985, 200-227

[4]张景云.江苏省沿江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基于资源环境约束条件的分析[D].东南大学, 2006

[5]王力.环境影响下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 2008

[6]张少兵.环境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长三角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卓锰钢.基于节能减排的浙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08

[8]杨艳琳.中国中部地区资源环境影响与产业转型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0 (3) :154-157

[9]姚聪莉.资源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西北大学, 2009

[10]张燕, 路文杰.中国产业升级路径中的资源环境影响——基于产业地位划分法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3) :11-15

[11]HARRY.Foresting Structural Time Series Models and the Kalman Filte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上一篇:婚庆服务专业下一篇:重型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