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产业发展

2024-08-15

绿洲产业发展(共12篇)

绿洲产业发展 篇1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与“生态内因论”

经济增长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其研究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三阶段。在古典经济经济增长理论阶段, 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则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这一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阶段中,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新发展理论则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学派则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依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而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则阐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时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 关注的是资源和技术。当代的增长理论关注了社会、制度、文化等因素, 趋向于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但它们却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研究, 仅仅是一种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单向关系, 都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外生变量, 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生态缺失的经济增长, 是以巨大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与现代经济增长一并而来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枯竭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诸多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各个经济体的增长实践都或早或晚地、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经济增长的困境, 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 环境变迁、生态发展将日益决定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运行方向及其发展趋势。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直接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不仅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 而且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 本文作出经济增长的“生态内因论”这一基本判断, 即:生态环境决定自然力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 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主导性地位。这意味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若生态这一基础因子缺位, 经济系统则是一种畸形发展, 生态、经济和社会将进入恶性循环, 进而崩溃;反之, 生态因子将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继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 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高效发展。在这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指导下, 经济实体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生态产业将居主导地位,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生态产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产业的概念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生态经济的浮现而提出的。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为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是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产业类型, 发展过程中散发的各种效益, 也主要体现着生态经济的能量和效益, 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1、生态产业的定义。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 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 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2、生态产业的结构。

生态产业包括:主体部门———生态农业, 基础部门———生态工业, 支撑部门———生态信息业, 应用部门———生态服务业。

3、生态产业的功能。

生态产业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达到动态平衡, 从而提高整个生态圈的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与还原能力, 而解决生态平衡的关键则是微生物的还原能力。因此, 在生态产业建设中,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生态产业的效益。

生态产业与传统经济产业相比较, 它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产业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 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 为废弃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 去除一些内源和外源的污染物, 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改善了的生态系统能够溢出更多的产品,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态系统, 这样, 经济和生态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产业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生物圈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 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为发展模式, 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手段的生产事业。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的最佳选择, 生态产业将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

三、绿洲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及面临的困境

从景观角度看, 绿洲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以荒漠为基质的各级植被斑块及镶嵌系统。故绿洲寓于荒漠景观中, 无沙漠无所谓绿洲。脆弱的荒漠生态本底, 使绿洲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的特点。绿洲经济是建立在绿洲这一载体之上的。绿洲赖以存在的生态条件, 使绿洲经济活动规律明显不同于东部, 先天的生态脆弱使绿洲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生态限制, 生态风险大, 使绿洲经济必须比任何一个经济系统更加重视“生态”这一因子的基础性地位。离开了这个基础, 绿洲的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绿洲的经济发展不允许生态的缺失。所以, 绿洲经济就是在绿洲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物质条件下, 人类对绿洲生态系统所进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 其本质是生态经济。绿洲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因子起主导作用的,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经济增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心, 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于荒漠化以及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人类活动基本上集中在几千块孤岛式带状的绿洲上, 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由于生态要素的缺失,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的产业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给绿洲带来了更大的危机和挑战, 新疆绿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困境。

1、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社会经济发展的无序扩张和环境失调, 使绿洲生态系统超过了承受的极限, 致使绿洲生态系统呈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人工绿洲的扩张, 人口大量集聚, 生产、生活用水成倍增加, 地表截流、地下提水等人为过程使下游荒漠自然给水量日益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天然泉水溢出地带及湿地消失, 造成水资源环境恶化;土地利用不合理, 重用轻养, 有机肥施用不足, 养地作物苜蓿、绿肥及豆科作物面积小, 不能合理轮作倒茬, 土壤肥力下降;重灌轻排, 灌排失调, 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造成土地沙漠化严重;农田生态系统不合理或无节制的用水, 将地表水 (包括洪水) 全部截留, 荒漠植被大量消失, 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2、化学污染、工业“三废”无治理排放, 使绿洲生态系统“熵值”不断沉积,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绿洲内化学污染、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不但影响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制约着当前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例如:挖渠排碱同时也排走了大量的土壤肥力,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致使新疆中低产田占60%。绿洲城镇工业、生活废水无治理排放到下游水库, 农业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化学污染使绿洲生态环境越来越不适宜绿色、安全生产, 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3、因地理与交通阻隔绿洲农业经济系统外部经济环境的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交换不便。

新疆许多偏远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名、特、优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绿洲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差, 只有依靠外部输入能量 (水源等) , 生态系统才有高产出;同时绿洲经济系统能量输出不平衡, 大部分工业性生活资料及全部生产资料依靠外部供给, 绿洲大量农产品外销, 在经济大循环中, 绿洲输出的是物质产品和财富, 而积累的是污染和贫穷。环境恶劣、生活贫困、掠夺环境、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生态贪困”现象普遍存在。

4、产业结构单一, 生物能量转化、增值率低。

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近50%, 宜棉区超过80%。单一的种植结构, 致使作物病虫害增加, 土壤肥力破坏, 农业物化投入增加, 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生产模式。同时, 新疆农产品的综合加工率不足50%, 且加工层次很低。

四、生态产业是绿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严峻的危机和挑战提醒人们, 绿洲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把“生态内因论”作为绿洲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引导绿洲经济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

1、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绿洲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产业是以不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准则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可以使绿洲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巨大的经济价值, 提高环境投资的回报率, 遏制退化的生态环境, 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和经济关系链。

2、发展生态产业, 有利于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 绿洲经济的增长, 是以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为代价的,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延续旧的发展模式, 带来的将是生态、经济的全面崩溃。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 经济要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

3、发展生态产业, 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优势。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 绿色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 这种消费观念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生态产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保持较高的增速。绿洲有特殊的生态资源, 特别是其丰富的光热资源, 具有发展特色生态产品的优势, 这有利于绿洲经济突出地域特色、打绿色牌、走特色路, 突破国际贸易壁垒, 规避环境风险, 形成新的经济支柱。

摘要:绿洲寓于沙漠, 有着非常脆弱的生态本底, 绿洲经济的发展必然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内因论”经济发展模式, 以此理论为基础, 探讨了绿洲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 指出生态产业是符合“生态内因论”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绿洲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生态产业,绿洲,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仇恒喜:发展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4.

[2]毕秀水:经济增长理论生态要素的缺失及其重构[J].学习与探索, 2004 (6) .

[3]王如松:转型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0 (5) .

[4]李万明:绿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新疆农垦经济, 2003 (2) .

[5]范海燕: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产业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 (2) .

绿洲产业发展 篇2

一四八团发展绿洲生态农业的困惑及思考

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必备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为此,农业团场应该建设生态型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才能为团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一四八团属典型的`沙漠绿洲农业,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盐碱化、沙漠化、荒漠化过程强烈,保护和改善绿洲脆弱的农业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 者:王建彬 李永革 张秋红 巩志中 刘忠元  作者单位:农八师148团植保站,83 刊 名:石河子科技 英文刊名:SHIHEZ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F32 关键词: 

敦煌 萎缩的绿洲 篇3

敦煌,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廓西端的一个县级城市,被誉为丝绸之路明珠。敦煌的阳关、玉门关之名气不亚于山海关和嘉峪关。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是现代显学“敦煌学”的策源地。敦煌是全国第一批旅游开放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评为全国旅游四十佳和优秀旅游城市……敦煌的所有名望与荣誉无不与两条河流———党河和疏勒河相联系。同时,与之相伴的还有渥洼池水。

人因水而聚,地因人而名。中华文明有赖于黄河、长江而策源,特别是内陆的茫茫大漠、年降雨量不足40毫米的极干旱地方,若无水则“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更不能让人立足。莫说将士守关、屯垦戍边,佛门弟子也难以生活,也不可能有敦煌文化。

2 000多年前,敦煌由于有党河和疏勒河的存在而被大月氏和匈奴所占据。汉武帝雄才大略拓疆开域,霍去病驱匈奴,李广利征服大宛以及历代以敦煌为基地的西征,设关,置郡县,都是因为有两河的存在。

疏勒河自东向西横贯敦煌全境200多公里,注入哈拉湖,水丰时可达罗布泊。沿线泉水不断,湿地连绵,滋润了敦煌东西的天然植被。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600多万亩沙生天然林,数百万亩的天然牧场。这些天然林和草场是敦煌绿洲的天然屏障。党河冲积扇平原,是发展农牧业的极好良田。农业的发展,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和将士守关、征战的供给,促进了中外商贸、经济、文化、宗教、旅游的交流与繁荣,才促成了敦煌文化,并煊赫古今中外。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绿洲萎缩的根源是缺水

回顾50多年来,嘉峪关外的玉门、安西、敦煌、肃北和阿克塞各县市的发展历程,多以水利建设为契机,修水库、建渠道、打水井、提引地下水等多管齐下,发展了水利,增加了耕地和绿洲区林草地,发展了生产和农业经济。但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是以削减敦煌水源、破环绿洲屏障、加快沙化进程、绿洲萎缩为代价的。

疏勒河源于青海境内的疏勒南山,向西北流经玉门、安西而入敦煌。全程600多公里,年均径流量9.98亿立方米,是党河的3.4倍。历史上疏勒河入敦煌境内水流的多少,无确切的记载,但从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苜蓿峰寄家人》中可见:“苜蓿峰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其注曰:“玉门关外有五峰,苜蓿峰其一也,葫芦河上狭下广,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此时的葫芦(疏勒谐音)河非疏勒河莫属。到清代雍正初年曾有川陕总督岳钟琪主持疏浚疏勒河河道与党河尾水相汇,意引舟运粮,后虽因淤沙水浅难于引船而失败,却从侧面证明疏勒河入敦煌水流之大。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安西双塔水库的建成却让疏勒河水在敦煌境内断流了。

党河源于祁连山,经肃北流入敦煌,年径流量2.87亿立方米,历史上为敦煌绿洲专用水源。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上游肃北农牧业发展,至今每年用水2 000多万立方米;敦煌修水库建渠道,同时扩大了耕地,促进了敦煌农业的发展,水源呈日渐减少趋势;阿克塞县城的搬迁,也分流了党河水,加剧了敦煌用水的紧张状况。为扭转用水不足,敦煌近20年一度无限制地打井,至今已有农用机井 1 200多眼,加上青海石油局每年提引地下水约7 000万立方米,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水文三队提出的年最大提引地下水5 000万立方米的标准。因此,敦煌30年间地下水下降10米以上,年均下降30多公分。另外,南湖乡周围的开发,阿克塞多坝沟农牧业的发展都截断了敦煌西湖的水源。

区域性地下水下降,使敦煌月牙泉濒于干涸,更为严重的是原来的绿洲、湿地、泉水、湖滩,水干了,草枯了,树死了。

以上所有一切削减了敦煌水源,其灾难性恶果是:敦煌的东北西湖大小湖泊无水,湿地干涸,泉水不溢,使敦煌赖以生存的绿洲屏障———天然植被惨遭毁灭。据农林部门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初敦煌的天然草场载畜量很高,而现在很多草场已不见牛羊了。原有的约600万亩天然林,至80年代初只剩下90万亩(其中有人为破坏因素),损失85%。近20多年来,当地政府明令禁止破坏天然植被,在封育天然林工作上国家也有不少投资,有所成效。但是,毕竟水源枯竭,一些地方的天然林和草场干枯仍在加剧。

敦煌水源的骤减,生态失衡、沙化、荒漠化,是敦煌绿洲的致命威胁。近年来,人们有这样的疑问:“月牙泉山门后怎么多了几条大沙梁?”虽然现在每年仍在造林,但无论怎么造,都恢复不了遭破坏的天然植被,大部分都是前栽后干。拯救月牙泉工程已经搞了多次掏泉、挖沙、建人工湖补水、泉外渗水等,花费了巨额资金,但因为地下水下降不止,资金几乎是白白浪费。然而事实是:一面呼吁救月牙泉,另一面又削减水源不断,提取地下水肆无忌惮,任投资无数,使尽专家们浑身解数,总难从根本上把月牙泉救活。所以专家们无奈地断言:如果不给敦煌增加水源,发展下去,敦煌必将是第二个民勤,民勤的今天,就是敦煌的明天。我对这个论断深信不疑,绝不是危言耸听。

关键在于解决水源

为解决敦煌水源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曾多次提出“引哈济党”工程,即在海拔4 000多米(其高峰5 300多米)的雪山上开出30公里的隧道,把距敦煌300多公里的祁连山坡下的哈尔腾河水引入党河而至敦煌。但多因条件恶劣,工程艰巨,耗资太多无功而终。现在酒泉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引哈济党”工程,据初步估算,耗资14亿元之巨,但此举必将以苏干湖的干涸及其周围草原的干枯为代价。

这项工程是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远水难解近渴。如果早在40年前阻止疏勒河断水,就不会是现今局面。我的建议是:“疏勒河回归”(已有专文论述)。因为疏勒河几千年都有敦煌的水,只是近40年来才因人为因素在敦煌断流的。虽然当初在进行疏勒工程建设(现仍在进行)设计时无意毁灭敦煌,但其工程的建设,加剧了敦煌绿洲的萎缩和沙化进程,给敦煌带来了灾难,是有目共睹的现实。

为缓解敦煌绿洲的萎缩和沙化进程,乘疏勒河水系工程尚在进行之际(目前疏勒河灌溉面积103万亩,工程完工后经垦荒浇灌面积将达140~147万亩,并安排中部移民),建议玉门、安西少垦荒,停止部分移民项目,把疏勒河水向敦煌分流,列入预算外工程,组织专家论证,立项建设。初步设想:自双塔水库分水,沿313国道之南,三危山脚下,修一条可通5立方米/秒的专用渠道,与敦煌党河灌区东灌渠相接,并分一半与北灌渠相接,全年运行250天,可通水10 800万立方米,以80%的利用率计,可用水8 0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党河常年田间用水量的50%。可灌郭家堡、转渠口等四个乡镇,党河水则浇上游其余各乡镇并提供城市用水。每年可向党河故道弃水几千万立方米以补充地下水。同时,关闭农用井,特别是上游井。由于水源的增加,预计将有效缓解地下水下降,并有所回升。日久,将使绿洲外围天然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并遏止沙化进程。

各方齐心协力调水

我国在水利建设上,由于原来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有不少教训。如新疆塔里木河和张掖黑河近年来不得不重向下游和内蒙泄水,而民勤县是在引大工程未列项的情况下,由于民勤人民的强烈要求,甘肃省和中央水利部的支持,引大的水才流入了民勤。

民勤绿洲肉羊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4

众所周知, 民勤县是甘肃省的十大养羊强县之一, 其养殖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 肉羊饲养数量的不断增加, 肉羊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明显不完善[1]。品种改良、饲草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疫病防控、产品的深加工与销售、畜禽粪便的处理等等方面似乎已成为了制约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满足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促进肉羊产业在民勤县的发展, 从优良品种的选育、疫病防控体系、肉产品的深加工体系、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的产学研结合, 更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发展舍饲羊业对推动肉羊产业产学研政结合与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建设对民勤县肉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肉羊产业概况

目前, 民勤县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截止2013年底, 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养羊小区 (场) 490个、发展整村整社规模养羊户3.8万户, 修建标准化舍饲养殖暖棚408万m2, 肉羊存栏量达195万只、出栏83万只, 羊肉产量1.8万t, 实现产值7.8亿元, 肉羊饲养数量、规模化养殖小区 (场) 建设规模及羊肉精深加工能力均居全国前列。

二、品种改良

民勤县坚持良种引进扩繁和杂交改良相结合, 推进肉羊品种结构调整优化, 目前拥有省级种畜禽场经营许可的种羊场2个, 小尾寒羊扩繁场5个, 万只养羊专业村25个, 专业化育肥小区33个, 人工授精站点34处, 累计调引小尾寒羊、湖羊等高繁殖母羊5.2万只、杜泊等良种肉羊5 000只。以勤锋滩养羊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 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 启动实施了“民勤中天羊”培育工程, 参与实施了“甘肃中部肉羊”培育项目, 力争尽早培育出高繁殖率的优质肉羊新品种。从2007年开始, 民勤县结合全省草食畜发展项目, 积极调引肉羊新品种, 以陶赛特、特克赛尔、美利奴、杜泊等优良肉羊为父本, 小尾寒羊、蒙寒杂种羊为母本开展三元杂交, 生产三元肉杂羊,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蒙寒杂种羊的个体产肉性能, 以增加个体产量增效益[2]。加快肉羊良种改良、繁育和推广步伐, 抓好人工授精站点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设备, 培训配齐技术人员, 大力推广应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等现代肉羊繁殖新技术, 提高母羊两年三胎成功率和种公羊利用效率。2014年全县计划在养羊小区 (场) 、养羊大户中探索实施肉羊人工授精技术“515”工程, 采取竞争性遴选的方式在全县筛选确定50个核心户, 让他们把肉羊人工授精先搞起来, 跟着别人学, 带着别人干, 让50个核心户帮带出100个带动户开展人工授精, 再让100个带动户去辐射带动5000户开展人工授精, 以点带面, 使更多养殖户了解这项技术, 认识这项技术带来的效益, 主动参与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应用。争取年内在全县选择性的扶持建设50个肉羊人工授精站 (点) , 为全面开展肉羊人工授精工作奠定基础。

三、疫病防控

民勤县是甘肃省的养羊大县, 畜牧业发展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随着养殖户畜禽饲养数量的不断增加, 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知识体系显得明显不足;同时, 兽医站部分仪器设备陈旧短缺, 以及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 检疫部门在动物进出境时不能严格检疫, 使近年来疾病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甚至有些养殖户在动物生产管理中, 存在乱用添加剂、抗生素药物等现象, 给食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对于羊痘、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包虫病, 甚至一些危害不严重的地方性疾病没有完整的调查和研究, 疫病传播风险甚为严重, 是肉羊产业化的发展的最严重瓶颈之一。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民勤县应加大动物防、检力度, 全面推行“县所检疫员+乡站检疫员+村级协检员”工作模式, 充分发挥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功能, 对发现的违法调运、贩卖、经营牲畜及其产品的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法严肃处理。严格做好产地检疫和屠宰交易市场、加工龙头企业肉羊宰前和宰后检疫, 严禁未经检疫及其病害肉羊及产品上市交易。一是要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的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按章操做。二是动物防疫技术支撑机构要加强动物疫情的预测预警、实验室疫情诊断、疫情普查和实验室抗体效价检测等工作。三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 坚决杜绝无“标、票、证”的畜禽进入流通环节, 同时要强化对运载动物及其动物产品的车辆出入县境和装前卸后的消毒工作, 尤其是加强走乡串户的个体商贩车辆的消毒管理, 防止疫情传入和散播。

四、饲草利用

实现禁牧政策, 推行舍饲育肥的发展模式, 就必须有充足的饲草料做保证。民勤县荒漠化面积已占全县面积的94%, 草比其他植物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更有成效, 发展草地生态农业是民勤县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很好的出路, 尤其应重点发展苜蓿产业, 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同时也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原料[3,4]。按照种养结合、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要求, 民勤县积极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高效种植模式, 不断扩大饲草饲料种植规模, 增加饲草料总量, 全县优质紫花苜蓿、甜高粱等新型饲草料种植面积达0.4万hm2, 2014年可达1.33万hm2以上。同时加大青贮窖 (池) 等设施建设, 强化秸秆收获、加工、贮运、取喂等各类机具配备, 切实解决秸秆加工利用方式粗放及饲料化利用率偏低的问题, 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

五、龙头培育肉羊产业链条

民勤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为龙头企业投资建设与发展搭建平台, 2010年甘肃陇原中天集团与县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目前该企业已在民勤县建成种羊繁育基地、2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养羊工程技术中心, 累计投入资金逾亿元。企业入驻以来, 积极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 大力发展肉羊订单养殖与合同收购, 50多个规模养羊场 (小区) 、大户成为其肉羊育肥基地, 在扩大养殖户生产规模的同时增加了屠宰羊源, 目前加工企业年生产冷 (冻) 鲜肉、分割肉4000t, 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以及省内各市 (州) , 销售均价达100元/kg, 是胴体肉销售价格的近2倍。引进有品牌、有实力、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不但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同时促进了社会就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把培育品牌作为开拓和占领市场的关键措施, 作为发展壮大肉羊产业的着力重点, 投入物力、财力和人力, 科学谋划, 精心运作。近年来, 先后申报创建省部级肉羊标准化养殖场4个, 完成“牧趣天香”、“美腾民勤羊”等商标注册2个, 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2个。由于民勤羊肉膻腥味轻、蛋白质含量高、肉内脂肪适中, 肉质鲜嫩、味道鲜美, 为省内外广大消费者所青睐, 为了充分发挥“民勤羊肉”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 做大做强民勤肉羊产业, 2013年7月, 通过专家评审,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有机食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将民勤县誉名为“中国肉羊之乡”, 11月通过甘肃省质监局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理标志保护处申报了“民勤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经审查后受理, 结合申报工作, 制定发布了民勤县羊肉地方标准, 为肉羊规范化生产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六、小结

民勤畜牧业现已初具规模, 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必须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有了专业化、规模化才能形成集聚效应, 才能形成市场优势;有了市场就必须用标准来规范, 有了标准化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才能形成品牌优势;有了品牌才能打入超市, 占领省内外更大的市场份额。民勤县肉羊产业发展已经从生产建设阶段发展到质量效益阶段, 要使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就需要以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以肉羊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利用、肉羊疫病防治、科学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机械化水平为抓手,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开启肉羊产业发展新阶段, 着力提升肉羊养殖效益, 实现肉羊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不断推动肉羊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英.民勤县养殖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外畜牧学 (猪与禽) , 2011, 30 (5) :85-86.

[2]魏华.浅谈民勤肉羊养殖发展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 (5) :27.

[3]孙明, 马超.水资源约束条件下对民勤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畜牧兽医杂志, 2013, 32 (1) :45-47.

生命的绿洲作文 篇5

后来,我就常常来这个花园里散步,看看这些青苔。慢慢地我发现了那些美丽的花儿总喜欢生活在阳光明媚、雨露充足的地方,而青苔却生活在阴森森的墙角,连一丝阳光都得不到,最多只有几滴从屋檐下滑下来的雨水。

又过了几天,花园里的花都绽放了,可我没有心思去看那些花儿,那片绿油油的青苔深深地感动了我。阴暗的.墙角有谁来装点?是青苔。孤独的石头由谁来打扮?是青苔。先是一簇,二簇,三簇……再是成千上万簇。可能一簇、二簇不起眼,但是成千上万簇就行成了一个整体。

诗人没有注意过它,作家也没有注意过它,虽然是这样,但是它也从来没有气馁过,还是和别的植物一样生活着,还是尽量播撒着绿色装点着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墙角。

绿洲奇杰伯劳 篇6

古诗词中的伯劳

南北朝萧衍有一句著名诗句:“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唐钱起:“桃李风多日欲阴,伯劳飞处落花深。贫居静久难逢信,知隔春山不可寻。”白居易:“曲江柳条渐无力,杏园伯劳初有声。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伯劳入诗入画的现象较多,常借伯劳以表露悠悠情思。

伯劳,虽体形不大,但飞行能力极强,既可飞到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地栖息,也可飞至开阔荒地低矮灌木丛中筑巢。既可捕食多种昆虫,又能捕捉蜥蜴、鼠以及大于它的鸟类,如杜鹃等,而且常将猎物悬挂在树刺上慢慢享用,非常凶猛血腥,被称为雀形目中的猛禽或“屠夫鸟”。

伯劳不甚惧人,常在树枝头或灌木丛中跳跃栖息,可以近到2~3米观察,显得很精神,很机灵。有时又显得很温顺,如不是它那带钩的小嘴,你很难想象它是一种很凶猛血性的鸟。

聪明的伯劳,擅长建造巢穴,可称为鸟类建筑师

伯劳在树杈或灌木丛、红柳上筑巢,很隐秘,由于有枝条当掩护,一般人是很难发现它的巢的,除非有心者,知道它的生活习性,顺着小树林或灌木丛寻找,总有胆子较小一点的伯劳鸟会从巢中飞起。这时,顺着伯劳飞的方向仔细寻找,准能发现伯劳的巢。伯劳建的巢,很厚实,很牢固。为使巢安全牢靠,伯劳往往将巢建在三角枝杈上,全是由较硬的植物枝干垒砌而成。巢底的枝干粗、短,随着枝杈的变化外伸,搭巢的枝干逐渐变得长、细。成形的巢上大下小,如同精美的花盆一般。尤其让人惊异的是,垒砌起来的巢,都是互相压缝咬合的,整个巢浑然一体,窝中心圆圆的,好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直径大约有12厘米,巢里铺的都是细软的植物,一圈一圈,密密匝匝,如同织绣。这样的巢保温透风、牢固舒适。伯劳真是天然的建筑师啊!

为了隐蔽和安全,伯劳在巢的最上方会谨慎选用与支撑巢窝相同植物的枝干,以便使整个环境协调起来,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如在红柳上作巢,那巢的最上方一定会是红柳枝干,而绝不会是其他植物的枝干。伯劳无疑是很聪明的。

伯劳也有很粗心的时候,甚至到了为别人孵卵育子还浑然不知的地步

伯劳孵卵,尤其是哺育幼鸟期间是非常辛劳也非常忠于职守的。幼鸟破壳而出,伯劳会用嘴把蛋壳衔走扔到远离巢窝的地方。幼鸟的粪便也不留存在窝内,伯劳也会用嘴及时地衔走扔掉,既讲究卫生,又避免了敌人闻味而来。幼鸟进食多、消化快,不停地张嘴要食,雌雄伯劳便轮换着不停地一趟一趟出去捕捉猎物再飞回来喂育幼鸟,直到幼鸟羽毛丰满,能出窝自寻食物为止。

伯劳也有很粗心的时候,甚至到为了别人孵卵育子还乐此不疲,浑然不知的地步。也许杜鹃看到了伯劳对卵的愚忠和育子的痴狂,于是趁伯劳离巢时,偷偷地把伯劳产下的卵吃掉,把自己的卵产在伯劳的巢内,一窝有4~5枚卵。伯劳回巢后,未产生任何疑心,继续忠实地天天趴在巢内孵卵。躲在树后的杜鹃见此情景,偷着发笑,并发出“羞不”的嘲笑声。杜鹃不仅不谴责自己的行为,还羞辱伯劳太笨太傻。小杜鹃出壳后还张开大嘴不停地要食,伯劳累得皮包骨头。小杜鹃越长越大,大于伯劳两三倍,伯劳竟然认不出这是杜鹃,不是自己的孩子。直到小杜鹃长大飞走了,伯劳仍不知情,还在枝头欢跃唱歌,为小杜鹃送行。这是一种伟大的母性,这是一种傻得可爱让你无法恨起来的天性。

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篇7

绿洲农业是一种生态经济系统, 是人类在非绿洲土地或荒漠、半荒漠区域绿洲内通过灌溉进行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 故而称其为驯化绿洲或人工绿洲。绿洲农业在我国农业中属特殊类型, 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张掖市绿洲农业在甘肃省农业中更居特殊地位, 以其产量高、品质优、潜力大而倍受学术界关注。但传统的绿洲农业对资源消耗大, 产生的效益低, 尤其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导致绿洲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水资源日趋短缺, 已成为制约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瓶颈”。在新的形势下, 科学把握张掖市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依据张掖市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条件等, 探寻适合张掖市不同生态区域 (南部沿山农牧区、中部绿洲综合区、西北部荒漠区等) 的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对于促进张掖绿洲乃至其他绿洲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张掖市绿洲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张掖市在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中,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充分考量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的西部生态屏障地位, 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要求,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现代农业大市,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一方面加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 组织实施天然林和“三北”防护林保护工程, 强力推进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另一方面立足张掖传统农业大市禀赋, 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节省地、高效益”为原则, 把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大力试验、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变革与创新, 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 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掖市相对丰富的土地和湿地、充足的光热资源、较高的农业科技普及率、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居中四向”的地理位置等, 为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同时, 气象灾害频发、植被退化、水资源日渐短缺、绿洲人口承载量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等, 则为绿洲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和挑战。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 必须在保护自然绿洲的前提下, 在促进绿洲整体性和绿洲农业局部性相统一的基础上, 实行农林牧结合、产加销一体、产业化经营;应用现代科技成就, 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实行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现代农业;以节水为中心,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使绿洲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逐步使张掖绿洲农业成为生产力水平较高, 市场竞争力较强, 充分满足城乡人民食品需求, 出口创汇能力较强, 生态效益较好的现代农业。

三、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共同目标, 但是, 由于各国、各地区农业资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也有所不同, 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 应充分重视绿洲生态特殊性, 按照南部沿山林牧区、中部绿洲综合区、西北部荒漠区等区域布局, 根据各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优势, 确定绿洲现代农业建设的区域布局框架, 科学合理地设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 使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相应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地带集中分布的发展格局, 推动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冷凉特色现代农业。

水资源是干旱区绿洲发展的源泉, 也是制约绿洲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祁连山地区森林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是张掖绿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截留冰川融水和调节天然降水流量, 把丰水期径流蓄积起来, 在枯水期释放出来, 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起着再分配的作用, 更加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发展绿洲。但近年来出现了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森林草场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到张掖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祁连山沿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争取实现一举双赢。

冷凉区特色现代农业是沿祁连山冷凉地区, 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基础, 利用现代农业的理念, 发展既有利于生态保护, 又适宜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业。沿山冷凉地区主要指肃南县、民乐县和山丹马场, 该地区冰雪资源丰富, 但山区地势高峻, 热量资源不足, 适宜发展林牧业和寒作农业, 主要有畜牧业、油菜、马铃薯、中药材、豆类等特色产业。如肃南县地处祁连山北麓, 年均气温3.6℃, 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境内草原丰富, 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 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 草场退化严重, 再加上恳荒种地等因素加剧了生态恶化。肃南县从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出发, 加快建设绿色畜牧名县和生态文明示范县。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结合传统农业经验建立以产业为中心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科学利用天然草场,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增加人工牧草的种植, 同时改良牲畜品种, 甘肃高山细毛羊就是根据祁连山特殊的生态条件育成的, 对牧草的选择性不大, 在草场适当放牧再辅以少量饲草就能生长的很好, 羊毛品质优良, 产量是普通绵羊的5倍多, 2010年肃南县存栏细毛羊46.22万只, 细羊毛产量2045吨, 已形成稳固的细毛羊生产基地, 肃南优质细羊毛已成为肃南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甘肃省知名品牌。民乐县的马铃薯高产优质, 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初步形成集脱毒繁种、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格局。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 高山细毛羊和马铃薯是冷凉生态特色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 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精深化”的发展要求,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做大做强做优产品, 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增加农民收益, 发展区域经济, 从而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节水高效绿洲现代农业。

“山地———绿洲———荒漠系统”中绿洲是主体, 人工绿洲即绿洲农业是精华。山地将水资源补充给绿洲, 荒漠又把热量带给绿洲, 使绿洲拥有了丰富的水、光、热资源, 成为物质、能量的聚集点, 绿洲农业的可控性增强, 为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奠定了基础, 也为实现高效绿洲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张掖绿洲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 但现在需要转型发展, 一方面是种粮耗水, 不符合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种粮不赚钱, 农民不愿意种, 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中部绿洲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转型, 转向节水高效绿洲现代农业。节水一直是张掖发展农业的宗旨, 经过长期努力, 取得了长足进步, 节水农业灌溉面积约140万亩, 膜下滴灌、垄作沟灌和垄膜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逐步得到推广, 但总体上仍以大水漫灌为主, 因此, 要按照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模式, 继续在节水基础设备、研究力量、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 提升现代节水农业发展水平。由张掖市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的“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 是全国首批也是甘肃省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期通过这个平台, 进行试验、示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辐射、带动周边各县共同发展节水、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现代农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要求, 发展设施农业, 采用现代工程节水技术, 节水效果明显。2010年玉米制种面积达到92.8万亩, 种植高原夏菜40万亩、马铃薯40万亩、啤酒大麦30万亩, 油料18.03万亩, 建成千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9个, 经济效益较传统的种植业提高了2-3倍, 但基本上还是在传统的粮食种植业上升级发展起来的, 草产业、花卉产业、菌产业、奶牛产业等新型产业发展甚微, 出售的产品大都是初级农产品, 附加值低。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将重点放在产品的精深加工上, 横向上形成制种业、蔬菜业、畜产业、草业、花卉业、酒业、菌业等产业集群, 纵向上延伸精深产品加工链, 形成富有竞争力的节水高效绿洲现代农业。

3. 高值沙产业。

所谓高值沙产业是指把防沙治沙、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干旱荒漠地区的阳光优势, 来实现节水、节能、高值、高效的农业型产业。是在防风固沙和生态农业基础上, 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比较效益, 实现农业产业综合价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是干旱荒漠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将农业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十几年来,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和实践, 张掖市根据“山地———绿洲———荒漠系统” (CODS) 结构区域特征, 在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节水灌溉、生态改善和设施化农业产业等方面, 将产业寓于沙漠治理开发之中, 将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贯穿着“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节省地、高效益”的发展思路, 对生态高值沙产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在防沙、治沙的同时, 发展起来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 例如:设施蔬菜、酿造葡萄、果品、牧草等, 既减少了沙尘暴, 又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了区域经济, 实现了沙区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张掖石岗墩高科技示范园是西北地区首家引进以色列暖棚, 在干旱荒漠地区发展设施农业,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农业示范区;河西学院微藻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利用太阳光生产单细胞蛋白, 发展微藻产业, 扩大了食品原料的范围, 又探索和丰富了生态高值沙产业的模式, 是值得推广和发展的。

摘要:张掖是一个位于沙漠戈壁之中的绿洲城市。农业是张掖绿洲的传统优势产业, 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突破传统模式,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绿洲现代农业, 已成为张掖市绿洲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将绿洲农业理论与张掖市绿洲农业发展实践相结合, 探求了张掖市不同生态区域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绿洲,现代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朱俊凤.中国沙产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等.钱学森宋平论沙草产业[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赵其国.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A].谢铭.第二届绿洲论坛报告文集[C].2011

[4]李万明等.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绿洲产业发展 篇8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所谓耗散结构, 是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 形成的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 又称非平衡自组织条件方法论, 它揭示了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引入负熵流, 从混沌无序, 到有序、高序的演变过程, 为研究开放系统生存和发展演变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耗散结构具有强大的自复制、自恢复、自催化和自组织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开放性, (2) 远离平衡态, (3) 非线性相互作用。

2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散结构特征与熵流分析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阿尔伯卫奇 (W.Albreche) 于1970年最早提出的, 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调控,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绿洲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绿洲生态农业建设, 既包含一些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工作, 也包含一些基本的水土保护、资源利用等具体工作, 它是一项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性工程。

2.1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Erwin Shrodinger (1943) 提出“生物是以负熵为食物的”, 还指出新陈代谢的实质就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当它活着时所产生的全部的熵。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生存发展都与外界进行了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具备一定的自适应性, 整体协同性和不稳定性等诸多特性, 但从本质上讲, 其耗散结构特征仍然存在着不完备之处, 具体表现在:

(1) 开放性不足。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 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吸收光、热、水等资源, 同时向外界输出农产品, 完成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 促使系统有序化, 因而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但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新疆, 地域闭塞, 经济相对欠发达, 尤其是各个绿洲农业区相对孤立, 物质、能量交换仅局限于单个绿洲农业区内部, 系统开放度低,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增产困难, 发展缓慢。

(2) 近平衡状态。近平衡状态的典型表现是, 系统与外界进行了能量交换, 整体处于熵减状态, 但缺乏足够物质、能量流来维持系统的长期生存。就目前来说,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生产发展虽然与外界进行着能量交换, 系统自身也在演进, 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人们观念陈旧, 对经济效率的过渡热衷等诸多原因, 已经造成了土壤贫瘠化、盐碱化、荒漠化加重等问题, 农业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 极有可能破坏系统的演化进程, 使系统退回封闭的平衡态。

(3) 缺乏非线性动力机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新疆绿洲农业系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农、林、牧孤立发展的传统封闭色彩,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同步发展格局。但农、林、牧之间的结合仍不够紧密, 仍旧缺乏整体性相得益彰的非线性动力机制。

总之,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并不完备, 已经阻碍到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进一步演化发展。

2.2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熵流分析

熵代表了系统混乱程度,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 (Clausius R) 把可逆过程中物质吸收的热与温度之比值称为熵 (Entropy) 。熵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内部熵变化 (dis) ;另一部分是开放系统从外界引入的熵流 (des) , 二者之和为总熵流ds, 即ds=dis+des, 其值可正、可负、可为零。熵还可分为正熵和负熵, 正熵是指系统内部造成的能量耗费, 负熵是指系统从外界吸取的物质、能量流, 有助于系统自身稳定, 代表有序程度。按照耗散结构理论, 要使得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 由低序走向高序, 重点在于不断向系统输入负熵流, 同时增强系统对负熵流的利用效率。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 正、负熵流交换均有发生, 其中阻碍系统稳定与发展的正熵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正熵是农业系统内部所产生的, 指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耗费;第二类正熵来自于开放农业系统的外部环境。同时, 维持系统稳定, 促进系统发展的负熵也分为两类, 第一类负熵产生于系统内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抑制系统内部熵增现象, 第二类负熵是源自于开放系统外部, 其正、负熵流交

由图1分析得,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 一方面从外部环境中引入光能、水资源等第二类负熵流推动了系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片面追逐经济利益, 生态破坏, 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 导致第二类正熵流增加, 阻碍了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据统计, 目前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为79.59万km2, 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7.7%, 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400km2的速度扩展。同时风沙活动频繁, 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人类活动带来正熵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由于科技进步, 人类植树种草等活动所注入系统的第二类负熵流, 使其并没被有效吸收利用。

综上,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所引入负熵流不足, 且对其利用率低, 导致系统负熵流不足以抵消它的两类正熵流,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进一步演进。

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模式建设

3.1 完善系统耗散结构特性

首先, 改善交通运输状况, 加强各个绿洲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大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的开放程度;其次, 转变陈旧观念, 及时制止急功近利, 无视生态环境,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利益行为, 促使农业系统实现近平衡态向远离平衡态的过渡;再次, 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 实现农林牧紧密结合, 共同发展, 以形成农业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力机制。

3.2 引进负熵流, 提高系统负熵流利用效率

(1) 加大科研力度。一方面应推进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增加系统负熵流;另一方面应改善系统内部作物品种、作物结构, 提高系统对外界物质、能量流的吸收, 提高系统对负熵流的利用率,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 结合新疆绿洲具体地理条件研发具备抗干旱、抗风沙等特性, 以适宜新疆干旱区绿洲独特气候条件的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及高新种植技术, 并加以推广, 改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环境;第二, 注重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环境的研究, 研究最佳开发利用规模, 最佳种植模式, 以及最佳开发路径等, 同时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 提高光能、水等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表明, 现阶段新疆作物单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作物在光和作用中光能利用率低, 而新疆光热资源丰富, 光能利用率低主要是受限于光合作用所需要素中CO2量的缺乏。作物光合作用所需CO2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释放出来, 因而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施肥、高效施肥, 改善并保持土壤肥力。反过来说, 土壤肥力的保持, 既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促使作物增产, 又可以防止土壤贫瘠化、盐碱化、沙化, 保证绿洲面积。地处干旱区的新疆绿洲农业, 水资源是决定其规模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而应时刻着力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加速农业发展进程。

(3) 提高综合人口素质。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中, 水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局限性, 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相对脆弱性, 也决定了要提高综合人口素质, 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提高综合人口素质, 既要改变人们急功近利, 只注重短期利益的陈旧观念, 又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避免人们对农业系统的过渡索取、缺乏维护的盲目利用现有资源,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物质行为, 使其能理性思索合理的化肥农药施加量, 合理的种植规模、种植结构。综合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负熵流, 可以促进系统对外界物质、能量流的吸收和高效利用, 促使绿洲生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综上所述,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就在于结合新疆绿洲具体自然地理状况, 降低能量耗费, 提高能量利用率。具体来说,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从水资源的利用入手,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既可以保证绿洲种植业的发展, 又可拿所节约水资源植树种草, 保证绿洲面积, 保护生态环境。农作物的秸秆以及所种树、草, 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同时动物粪便又可作为有机肥返回土地, 提高土壤肥力, 保证植物光合作用所耗二氧化碳量, 促使作物增产, 农民增收, 提高综合人口素质, 进而加大科研力度。科研力度的加大,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扩大植树种草面积, 促进种植、畜牧业发展等。如此循环往复, 完成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转化, 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运作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摘要:新疆绿洲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其农业发展提供突出优势的同时, 也使其面临严峻考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绿洲高效生态农业, 本文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进行了耗散结构特性及熵流分析, 得出其熵流状况, 并提出完善新疆绿洲生态农业系统耗散结构特性, 不断向系统输入负熵流, 增强系统负熵流利用效率, 从而促使其远离平衡态,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运作的高效发展模式。

关键词:耗散结构,生态农业,系统,熵

参考文献

[1]沈小峰等.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红金.新疆发展绿洲生态农业的对策与建议[J].农业与技术, 2006 (12) .

[3]普里高津著, 普庆宏等译.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4]吴志文.耗散结构理论在森林市场管理中的应用[J].林业经济问题, 1999 (5) .

[5]董旭升.关于形成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思考[J].经济问题, 1998 (12) .

[6]汪希成.阳光生态工程与我国西北干旱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J].生态经济, 2006 (9) .

[7]夏爱林.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及开发原则[J].生态学杂志, 1991 (6) .

绿洲产业发展 篇9

一、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张掖绿洲是河西走廊绿洲及我国绿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掖市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 成为河西走廊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既取得了与全国其他绿洲区域持续农业发展相似的成就, 更有其独特成果。近几年来, 张掖市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充分考量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的西部生态屏障地位, 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要求,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现代农业大市,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一方面加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 组织实施天然林和“三北”防护林保护工程, 强力推进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另一方面立足张掖传统农业大市的禀赋, 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节省地、高效益”为原则, 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变革与创新, 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 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 国家湿地公园、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命名;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临泽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甘州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相继建成;每县区一个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每乡镇一个“三农”综合试验示范村的建设在稳步推进。这些项目的建成与实施, 为全市发展绿洲现代农业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使张掖市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二、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 自然条件

全市共有耕地282.21万亩,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2.8亩, 高于全省人均耕地2.08亩, 远高于全国人均耕地1.2亩的水平, 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全市年日照时数2902.2至3174.1小时之间, 光热资源充足;张掖地处走廊中段, 自古就有“丝路明珠”之称,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居中四向”的区位特点, 使外向型农业发展, 建设通道经济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气象灾害频繁, 土地荒漠化问题依然严重;水资源日见短缺, 难以满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天然植被退化严重, 植被覆盖率降低;人口承载量过大, 绿洲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二) 经济、社会条件

近年来, 张掖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村经济条件整体得到提升, 相对发达的农村经济, 为绿洲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2010年张掖市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29.3:35.5:35.2, 粮、经、饲比例为71.13:24.45:4.42,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市场竞争能力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 对绿洲持续农业反哺能力不强。

三、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 必须在保护自然绿洲的前提下, 在促进绿洲整体性和绿洲农业局部性相统一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 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使张掖绿洲农业逐渐成为生产力水平较高, 市场竞争力较强, 充分满足城乡人民食品需求, 出口创汇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 应充分重视绿洲生态特殊性, 按照南部山地、中部绿洲平原、西北部荒漠等区域布局, 根据各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优势, 确定绿洲现代农业建设的区域布局框架, 科学合理地设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 使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相应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地带集中发布的发展格局, 推动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严格控制人工绿洲面积, 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

绿洲的稳定并不仅仅依靠绿洲本身维持, 绿洲外围的自然植被对维持绿洲长久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多地扩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就会影响外围自然植被的生长, 对整个绿洲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有许多不利影响, 因此为防止生态承载力下降和土地荒漠化, 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工绿洲面积, 应通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的办法来发展。

(二)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绿洲的稳定性与抗风险性

面对张掖市产业结构层次低, 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绿洲现代农业发展要在整体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背景下,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产品品种结构, 发展多元化产业。对绿洲而言, 多元化产业意味着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就等同于植被的多样化, 而植被的多样化意味着生态承载力提高, 绿洲的稳定性增强;多元化产业还可促进水资源的交叉和重复利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正确处理好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的关系, 在继续发展种植业, 使其与全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 加快畜牧业发展, 充分利用较为丰富的山地、草地、光热等自然资源发展林业和草业, 遵循种植业和林牧业之间协同共生的内在规律性, 集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 构建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林牧耦合体系;深化种植业、畜牧业内部结构, 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这样, 既可发展经济, 又有利于绿洲的稳定和发展。

(三)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学技术是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张掖市过去的农业发展中, 不少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 促进了张掖农业的发展。但科研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经费不足, 缺少技术创新平台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 致使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还显不够。因此, 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制定一系列关于经费、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营造优化的环境, 吸引科研机构及其他合作方以项目的形式取得发展。通过政府主导, 打造自己绿洲现代农业研究与开发平台, 探索适合干旱绿洲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弥补资源的稀缺性与不足, 提升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以支撑绿洲现代农业发展。

(四) 减轻人口压力, 提高劳动者素质

根据联合国拟定的标准, 干旱区人口承载力极限是7人/km2, 张掖绿洲人口密度已远远超过国际规定的干旱区人口承载力极限, 大约30人/km2, 减轻张掖市人口对绿洲水土等资源压力势在必行。一个社会教育的普及程度将直接影响今后的生产发展水平。张掖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 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 多渠道、多方式投入资源, 多形式、多层次满足需求, 创新培训形式、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 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使农民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使他们的素质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 通过教育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存量。

(五)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

张掖市工业化还处在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转化时期, 城市化基本上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实际和判定表明, 全市必须加紧工业化进程, 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要把加速工业发展、提高成镇化水平作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促进张掖市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加以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张掖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 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现代农业物流就是运用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 从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分销等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计划、运行、控制的过程。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证明, 现代农业物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反应速度, 缩短生产周期, 节约交易成本, 降低库存数量, 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产品质量, 增加产品销售利润, 充分满足客户和社会的需求。

张掖是一个农业大市, 但农业物流基础薄弱。长期以来, 重视农业增产, 但物流保鲜技术、物流加工和冷链建设等后续物流环节的基础投入不足;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缺乏, 滞后失真现象严重, 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 流程不合理, 导致途中损失严重, 影响了农产品的保值增值, 据统计, 张掖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耗率在25%~30%;运输的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农产品物流结构中, 低附加值产品居多;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 农民没有从流通流域受益。近年来, 张掖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政府抓住机遇, 着力发展通道经济,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型物流公司, 规划建设以甘州区为中心, 辐射周边各县的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物流园区。火车站、高速公路物流园区和县区、乡镇特色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正在建设中。“万村千乡”、“社区双进”、“双百市场”和“农超对接”等工程正在推进扎实。但总体上, 张掖市农业物流体系还处于落后、分散、低效的阶段, 有必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有步骤地推动张掖市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

摘要: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 将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同黑河流域生态建设相结合, 在生态建设中发展农业, 在农业发展中推进生态建设, 使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耦合, 以实现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文章从“山地——绿洲——荒漠系统” (CODS) 结构出发, 分析了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提出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张掖,绿洲现代农业,思路,对策

参考文献

[1].蔺海明.河西绿洲农业转型的基本取向与应对策略[A].谢铭.第二届绿洲论坛报告文集[C].张掖:2011

[2].赖先齐.中国绿洲农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3].李万明等.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绿洲产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绿洲经济,发展,和田地区

一、绿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 绿洲经济的内涵

古时文人用“绿洲”一词来描绘出当时西域的自然风貌, “洲”在《辞海》中注释为“水中陆地”, 即岛之意, 那么“绿洲”则是绿色的岛屿, 用它来表述“茫茫大漠与戈壁中有绿色岛屿分布”这一自然景观, 可谓十分的生动、简明、准确[1]。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从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角度给来诠释“绿洲”一词,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层含义[1]: (1) 绿洲是以干旱区为大背景而存在 (干燥度不小于3.5的地区为干旱区) ; (2) 形成了与周围环境成鲜明对比的隐域性植被群落, 有着高于其周围环境的第一性生产力; (3) 水是绿洲形成和维持的根本要素。

新疆社会科学院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甲金这样解释[2]:所谓绿洲, 泛泛地说, 就是指干旱荒漠地区有绿色覆盖的土地。如果把这一概念的外延再缩小一些, 就是指通过灌溉发展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因此说, 绿洲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产物, 它是干旱生态中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也是干旱地区的经济综合体。他还进一步阐述说, 在探索新疆经济形成发展问题时, 抓住了绿洲生态特点, 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因为:绿洲生态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它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水、土、光、热资源相互协调的地方形成的。水是绿洲生态最基本的因素。从摄像到地面的观察说明, 凡是河流通过的地方, 基本上是绿洲的所在。水是绿洲的命脉。由于水的滋润, 每一块绿洲都包含着多少不等的耕地、森林、草地和与之相适应的动植物群落。绿洲经济的基础部门是灌溉农业。绿洲经济系统就是在绿洲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下, 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

人们利用荒漠生态系统的屏障, 又在这种荒漠生态系统的包围中改造局部地区, 成为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绿洲。所以绿洲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绿洲就是绿化, 是人制胜沙的唯一手段。沙化与绿洲, 是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一对矛盾, 是人与自然的斗争[3]。

(二) 绿洲经济的特点

1. 由内向型、封闭性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的转轨阶段。

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性, 和田绿洲经济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和生活都是在和田不同的绿洲内部进行的, 以农业为主, 兼营一些畜牧业,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和世界联系很薄弱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整体。在每一块绿洲上, 农民种植着多种多样自己生活上所必须的作物:一小片棉花, 一小片瓜菜, 各种主粮包谷、高粱、小麦……一些为烧柴用的枣、杨、柳甚至还有一些为自己榨油用的菜籽……由于交换不发达, 集市上还保留着相当多的以物易物的现象”[4]。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 和田传统的绿洲经济封闭性的格局被打破, 自愿也好被迫也罢, 不得不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据2010年6月30日至7月8日, 从我们调研组的所见所闻来看, 和田地区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林果业 (如核桃、红枣) , 努力朝着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还处于起步阶段。

2. 由一元型、单一性向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转变阶段。

绿洲农业是属于平原地区类型[2]。平原地区有利于发展机耕, 有利于大面积地进行农作物布局, 建立专业性生产基地。但是它缺少山区的垂直自然带变化, 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不利于建立“立体农业”和发展多种加工工业。所以, 绿洲经济的单一性, 主要表现在生产部门的单一性。长期以来, 和田地区的绿洲经济主要是一元经济即绿洲农业, 农民不仅生产着粮食和畜产品, 而且还兼制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 手工业只是农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时代在变, 和田绿洲经济在变。

从和田地区最近两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来看, 绿洲经济的发展思路仍然以抓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导思想, 把粮食生产放在主导地位, 同时抓好红柳大芸等经济作物, 发展特色林果业, 重视手工业发展, 但是和田的其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

如2009年, 和田地区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抓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七项增收措施的落实[5]:粮食生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林果业 (林果业是和田最具优势的一个产业, 也是农民增收最主要的一个产业) , 特色种植业 (特色种植业是主导产业的一个补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在种植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 找到了一条符合和田实际的发展模式, 即:小布局, 大产业, 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全地区1 300多个行政村, 每个村都能见缝插针地搞一块特色种植) , 畜牧业 (近年来, 和田地区确立了重点发展小畜, 稳步发展大畜, 加快发展家特禽养殖的工作思路) , 红柳大芸, 设施农业 (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 实现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 , 手工羊毛地毯 (和田地委程书记就地毯业的发展提出了四项措施, 一是要提高品质, 二是要创建品牌, 三是要开拓市场, 四是要创新管理) 。

3. 由分散性、独立性向联系性、网络化转化。

在广袤的干旱地区, 绿洲是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小块, 片片绿叶, 散布在茫茫的沙海之中[6]:南疆的绿洲, 大致沿塔里木盆地、呈点状弧形散布在主要河流的两半。绿洲分布具有分散性。有的绿洲的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和田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33.3%, 沙漠戈壁占63%, 绿洲仅占3.7%, 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地区:墨玉、和田、洛浦三县, 是聚落在一个大的绿洲之上;于田、策勒两县, 分别由一大一小的绿洲组成;民丰一个县包括了四个绿洲 (县城在一块大一点的绿洲上, 另外还包括三块互不连接的小绿洲) 。而皮山县, 全县分布在50多个小绿洲之上 (有的绿洲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 。如此分散的条条块块, 自然形成生产规模上的参差悬殊。一些大的绿洲, 往往是地 (州) 县的所在地, 既是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 又是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一些小的绿洲, 也可能仅仅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小生产点。因此, 绿洲的经济活动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必然受到绿洲范围大小的制约。一个个分散的绿洲又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单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通讯的发展, 绿洲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被打破, 绿洲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性增强, 和田各个绿洲之间以及和田绿洲与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二、绿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一)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起, 新疆便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在西汉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年中, 由于新疆地处边陲, 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绿洲分布比较分散,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曾经为新疆绿洲带来发展机遇只有两次:一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沿途兴起了一批批绿洲城镇, 二是清乾隆皇帝鼓励并组织大批移民在新疆绿洲进行大规模屯田, 使新疆绿洲农业的整体水平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下, 国家对新疆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开发, 绿洲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从无到有, 已经形成了大农业的雏形;为改革开放以来绿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995年新疆人均GDP已由建国初期远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发展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并成为西部唯一一个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是, 不仅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建设, 同时更注重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更立足于西部自身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 通过它引导西部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中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文化科技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优势基础产业等领域进行投入, 这无疑为当前新疆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之后, 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新疆的建设和发展, 19个省市已按照中央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援疆工作, 新疆已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随着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西部大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和田绿洲经济的封闭性受到了市场的冲击, 必须向开放性发展;和田绿洲经济的单一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需要向多元型、多样性转变;随着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绿洲原有的分散性特点也将被打破, 联系性增强。

(二) 社会政治大局保持基本稳定[7]

据和田地区有关部门领导介绍的情况和有关资料可以看出, 和田地区一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和田地区对“三股势力”、“四种分子”采取的是严打高压态势, 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 和田地区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突指挥机构, 启动各级防暴应急预案, 党政军兵紧密团结, 齐心协力, 严防敌对势力的各种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对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 抽调万名机关干部组建工作队深入基层逐户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对“7·5”事件分流回的人员进行甄别审查和教育转化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造“针刺”案件的犯罪分子。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大力开展第三轮爱国宗教人士“三爱”教育培训, 2009年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爱国宗教人士1 485人。制定了《和田地区爱国宗教人士带培塔力甫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任免暂行规定》。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零散朝觐活动实现了“零控制”。进行集中整治和治安乱点整顿治理, 共抽调1 760名干部深入107个重点片区、370名干部深入78个治安乱点开展工作。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已创建平安乡镇 (街办) 86个、平安县1个。化解各类信访积案213件, 涉及1 912人, 特别是一批疑难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 国庆期间未发生进京上访事件。

从2009年末程振山书记在中共和田地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中所列举的一些数据及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出, 和田地区始终是把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和田的社会政治大局基本保持稳定, 为和田绿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政治环境。因为没有社会稳定, 一切都无从谈起, 发展绿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三) 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7]

和田地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及《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的有利时机, 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753个, 总投资17.36亿元, 到位中央新增投资10.56亿元。2009年初确定的106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喀什—和田铁路完成铺轨前的基础工作, 和田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和连接市区的玫瑰大道正在加紧建设。315国道叶城—墨玉段高等级公路和于田—民丰段二级公路改造进展顺利。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于9月正式通过国家水利部验收。波波娜水电站发电引水洞已全线贯通, 预计明年5月底前三台装机总容量为15万千瓦的机组将陆续安装完毕, 并投入运行。克里雅河吉音水利枢纽工程10月16日正式奠基开工。玉龙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1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成效显著, 新打机井237眼, 累计达到2 212眼。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天然气入户累计达到27 700户, 农村天然气入户工程开始启动。完成农村沼气入户26 115户、累计达到55 000户。对口援助项目进展顺利, 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按照“两化、三配套”的要求, 改扩建农贸市场9个, 使和田农民长期以来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建设规划年”活动取得实效, 城乡重要建 (构) 筑物防震减灾工作顺利推进。塔河流域和田河生态治理工程、天然林、荒漠植被保护、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得

(1) 和田地区旅游局2010年提供。到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水利、民生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为和田绿洲经济的提供了基本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四) 资源条件 (1)

和田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田的核桃产量占新疆总产量的70%, 年产核桃11 414吨。杏树种植面积44万亩, 石榴10.67万亩, 葡萄16.94万亩, 果品加工潜力大。还有玫瑰花、大芸、管花肉苁蓉等可以带来很好效益的经济作物。和田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亿立方米, 煤炭储量2亿吨, 还有目前已发现的稀有矿脉如锂辉石矿脉, 和田地区现有矿产46种 (产出地168处) 。和田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位于策勒县的一座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占地2平方米的、业界普遍认为该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佛寺。著名的尼雅遗址是古精绝国故地, 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东方的庞贝”。目前, 和田地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 位居自治区前列。其中,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 未定级28处。和田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加之, 和田地处偏远, 相对封闭, 使和田少数民族服饰、餐饮、语言等民族风俗在其民族中保持着最原生态,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为浓郁的地区。和田境内有号称“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山;有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天下奇观”的千里葡萄长廊;被誉为人间仙果的生长一千多年的无花果王、核桃王以及梧桐王;有地貌奇特、景色宜人的红白山、龙湖、鱼湖以及蕴藏和田籽玉的玉龙喀什河。和田“老三宝”和田玉石、和田地毯、和田丝绸;如今和田“新三宝”维吾尔药、肉苁蓉、阿胶。由于和田地理气候条件独特, 光热资源丰富, 还盛产水果, 不仅品种多、品质好, 而且无污染, 均为上乘“绿色食品”, 如皮亚曼大甜石榴、和田薄皮核桃、和田玉枣等都享誉全国。和田丰富的资源条件为绿洲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力量, 为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绿洲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沙化问题严重

绿洲经济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威胁和田地区绿洲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就是生态环境脆弱, 总体上水资源短缺, 干旱缺水, 风沙大, 沙化问题严重。和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和田人民真辛苦, 每天要吃半斤土, 白天吃不够, 晚上接着补。”

十多年前和田地区的沙化情况[8]:以民丰、策勒、皮山最为严重。民丰县尼雅公社西边的“幸福”、“光明”、“高潮”三个大队, 从1966年到现在 (1983年) , 被沙埋了4 200亩地, 有270户社员搬到于田、且末去了。在这三个大队的农田里, 有一条长18公里、宽12公里、高20米~30米的巨大沙陇, 是在十五年内形成的。策勒、皮山同样存在着沙漠侵吞农田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 和田地区经过防沙固沙治理, 程度有所好转, 但干旱缺水, 土地沙化的问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皮山县: (1) 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 空气干燥, 年平均气温11.8℃, 年平均降水量39.8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2 412.9毫米, 是降水量的60倍, 年均沙尘天气在240天以上。皮山境内5条河流均发源于喀喇昆仑山, 系冰川融雪补偿型河流, 年地表水径流量7.5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2.5亿立方米, 年内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率低, 总体上水资源短缺, 干旱缺水是制约皮山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民丰县境内,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地方 (尼雅乡托皮村) , 处于风口位置, 十年前曾是农田, 现在已经变成了沙漠。2010年民丰县自筹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引进节水滴灌技术造林, 选择耐干旱、固沙荒漠树种胡杨、红柳、梭梭、等, 完成了720亩防沙治沙项目。我们调研组去实地参观调查, 看到的治沙场景很是壮观。但防沙治沙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二) 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当前和田影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和田地区存在“四多”区情: (2) 少数民族人口多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 其他民族占0.2%, 汉族占3.4%) , 信教群众多 (和田地区总人口191万, 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约130万) 、宗教活动场所多 (现有清真寺4 339座) , 宗教教职人员多 (宗教教职人员5 148名) 。

(三)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许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

和田地区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但是还比较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 优势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村一些地方条件很差,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现在仍有一些村无水无电无公路。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农民的科技种田意识、商品意识比较淡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工业发展基础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人口快速增长与耕地相对减少的矛盾突出, 整体脱贫任务还很艰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 涉及民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些群众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和困难家庭生活还很困难, 就业再就业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些都是制约绿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 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和田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及各种社会因素, 和田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水利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 地表水资源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 更谈不上形成规模。和田虽有玉石之乡的美称, 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 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小。和田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上, 还没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开发出来的多半是原材料, 而与生产出来的现有原材料资源相关的加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四、小结

新疆南疆绿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南疆地区要仅仅抓住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 充分利用国家和内地兄弟省市开展新一轮援疆工作之后的资金支持, 利用输血机制建造南疆地区自己的造血机能和机制, 以农为本积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 发展特色林果业, 有的放矢发展工业, 加强旅游业;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始终贯穿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的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袁榴艳.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学位论文, 2003.

[2]刘甲金.新疆自然地理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形成[G]//贾合甫.米尔扎汗, 魏萼.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第一章)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8.

[3]陈华.沙化与绿洲[J].新疆社会科学, 1983, (5) .

[4]南疆农村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9:110-111.

[5]彭振华.在地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010-02-01.

[6]刘甲金.新疆绿洲经济特点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 1986, (5) .

[7]程振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在中共和田地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R], 2009-12-26.

沙漠中的“绿洲” 篇11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城市最年轻……”

石河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在历史上它一度是新疆兵团总部所在地(后总部迁至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也是农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的一个新兴城市。后来,又有全国各界60万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了边远西部,建设这座比共和国只小一岁的新城市,著名诗人艾青当年也是其中之一。正因为这个城市的年轻、这座城市从无到有,正因为它的独特地理位置——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在浓郁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造就了独一无二拥有自身特色的军垦文化。于是诗人艾青才会这样写道:“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城市最年轻,她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

当你来到这座城市,这座美丽、庄严的大学时,你就能体会到这里多元文化的氛围。记得刚进大学,老师就组织大家参观军垦博物馆,让我们了解这座城市的来之不易,让我们铭记那段振奋人心的岁月,更希望我們每一位石河子大学的学子能够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兵团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或者当你觉得心情低沉的时候,可以坐上一辆公共汽车(全程不到半小时),沿玛纳斯河西岸前行不到5分钟,你就能进行一次精神和心灵上的洗礼,因为迎接你的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森林,这就是红柳森林公园,在春夏交替时节,这里红柳花层层叠叠次第开放,鸟语花香,来到这里你还能有什么烦心事呢?

在仲夏之时,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走在从宿舍去教学楼的路上,两旁绿树成荫、绿草油油,是不时还会出现一些可爱的小昆虫挡在你的路中,好像是要伴随你一起前行。校园里有很多同学们口耳相传、私下评出最喜欢的地方,比如你可以午后拿上一本喜爱的书,坐在北区的小树林里木椅上,看着行人来往,阳光透过身边个个高耸的白杨树的树叶空隙,照在书上,要是累了还能躺在椅子上闭上眼听着歌,阵阵微风吹过,一片花香……

在新疆的秋天,最值得享受的应该就是那些品种繁多、口味香甜的水果,这里足够的日照以及在夏末的昼夜温差,使得这里的水果含糖量很高。从6月份左右,就开始了每一年的幸福生活,草莓、苹果、西瓜、甜瓜、葡萄……品种多得数不清,价格特别便宜,西瓜每斤才4毛钱,草莓每斤1.5元钱左右,所以我相信在石河子大学的金秋,你的生活将会充满滋味。当冬天来临,这里就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到处都是那么洁白,再加上石河子市空气清新、污染少,所以这种视觉感会非常的强烈,尤其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降临的第一场雪。有时候它就在半夜这样悄悄来临了,不去打扰你的梦乡。

在这里求学,更在这里体味成长

想起我的大学,现在还是充满无限的,怀念和遐想。虽然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回过石河子大学,但是我经常梦见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在石河子大学的四年,是忙碌的四年,学习、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回首在这里的本科四年,我可以微笑着说,感谢她给我带来这段经历,感谢她将我一步步引向这如此丰富多彩生活中的每一位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

还记得在大一刚进校那段时间,我是异常兴奋,因为冲过了高考这一门槛,终于盼来了为此奋斗十几年的大学生活,而石河子大学的一切又是让我拥有了一种对未来踌躇满志的心情。那时,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新奇,我忙着参与活动、听各种讲座。记得第一次参加全校的“百团纳新”,面对着如此纷繁的社团,让我有一点不知所措;面对一个个热情向我介绍社团的师哥师姐我更是无所适从。身边参与的同学不断和自己擦肩而过,现在回想起感觉那就是人的海洋。这时候,我不知不觉走到了咱们学院的社团招新地点,一个很温柔的声音打动了我:“同学,你好,欢迎加入我们华彩艺术团。”是我的一位师姐静,她微笑着向我介绍着社团的情况,一边询问我的专业、特长、爱好,就这样,可以说意外,也可以说是缘分,我被分到了播音主持部。面对一个我从来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心里是很忐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非常没有底气。但是静师姐对我不断鼓励,而且还给了我这样一个新人一次学院迎新生晚会主持的机会,我经常会想起那一次晚会。因为那是我真正大学生活的开始……

学院老师在学习领域帮助我之外,也给了我一些专业实践的机会。记得在大二的暑假,一位老师带领学院的艺术团去周围社区进行文艺慰问演出。那天,我们进行了三次的慰问演出,虽然说最后回到宿舍都已经凌晨一点多,疲惫得倒头就睡,但是我知道,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很快乐,因为我给他人带来了快乐。用我自己的方式为那些最可爱的人们带去了我们的礼物,即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绿洲产业发展 篇12

一、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部, 河西走廊中段, 东经97°20′至102°12′, 北纬37°28′至39°57′。东连武威、金昌, 西接酒泉、嘉峪关, 南与青海省毗邻, 北各内蒙古接壤。本区东西长210—465公里, 南北宽30—148公里。处于走廊内最大的内陆河黑河中上游。国土总面积41924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2%。辖5县1区, 即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县和甘州区, 全市共60个乡镇, 835个自然村。全区总人口126.41万人, 人口密度30.15人/km2。全市由南部祁连山地, 北部阿拉善平原, 中部绿洲走廊三部分组成基本地貌格局。南部山地居于祁连山褶皱和阿尔金山断块的一系列平行山系, 大致呈西北—东西走向, 海拔高普遍在3000—4500米之间。中部是绿洲走廊区, 海拔高度为1000—1500米, 并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趋势。走廊以北为北山和阿拉善平原, 前者海拔高度在1500—2500米之间, 多为一些中、低山、残丘组成的阿拉善台块的边缘褶皱带, 后者海拔仅为1000—1500米左右。全市年日照时数在2902.2至3174.1小时之间, 年降水量在92.8至295.6毫米之间, 蒸发量1804.3至2481.4毫米之间, 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1.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全市41924平方公里土地中, 有耕地282.21万亩, 约占全市面积4.5%, 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2.8亩, 高于全省人均耕地2.08亩, 远高于全国人均耕地1.0亩的水平。有可利用草原面积3257.51万亩, 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1.8%。相对丰富的耕地和草地面积, 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资源约束, 若能合理科学的利用, 全市农业、特别是畜牧业将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2.丰富的光热资源, 为农业提供了天然能源。全市年日照时数2902.2至3174.1小时之间, 日照百分率为60%~70%, 比同纬度的天津2705小时约多300小时。川区夏作物生长季 (4—7月) 总日照时数约为1100小时, 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6%左右, 平均每天9小时以上。秋作物生长季 (5—9月) 总日照时数, 全区平均在1200小时左右, 约占全年的40%。全市各县总辐射量为 (5.58—6.21) ×105J/ (cm2.a) , 比同纬度的天津 (5.30×105J/ (cm2.a) 多。川区粮食作物光能利用率在0.79%~1%;肃南草原光能利用率在0.6%~0.7%, 其它草原产草量少, 光能利用率更低。平川地区的张掖、临泽、高台年均气温为8.1—8.63℃, 山区在4.7—7.7℃。川区≥0℃气温平均起始于3月11—17日, 终止于11月9—12日, 平均间隔日数为240—247天, 活动积温为3390—3567℃;浅山区≥0℃气温起始于4月5日 (民乐县) 终止日为10月27日, 间隔日数205天, 活动积温为2267℃。≥10℃气温川区平均起始于4月19—25日, 终止于10月2—4日。间隔日数为160—169天, 活动积温为2870—3085℃。日照长、积温高, 加之绿洲外围沙漠的增温效应,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光热资源。

3.农业科学技术积淀较好, 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有了科技支撑。近年来, 张掖市注重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中的推广和应用,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使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1%, 高于全省40%的水平, 与全国39%~50%的水平相比, 占上限。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 机耕面积216.25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76.6%;农业折纯化肥使用量为391.83kg/hm2, 远高于全省163.4kg/hm2, 接近全国403.0kg/hm2的平均水平。这些都表明在张掖市农业经济发展中, 科技推广普及率高, 群众科技兴农意识强, 科技素质在不断提高, 这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所在。

4.相对发达的农村经济,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2010年, 全市GDP达到212.70亿元, 在全省14个地州市排序居第7位;人均GDP17101元, 居全省第6位,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5元, 高于全省3425元, 接近全国5919元的水平。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6元,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08%。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按照2000年7月国际公布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0.4—0.49为小康水平, 表明农村经济条件整体得到改善, 这成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障。

二、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土地荒漠化持续蔓延。气象灾害频率、强度增大和荒漠化是吞噬张掖市绿洲, 威胁张掖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张掖的荒漠化主要是土地的沙漠化, 据1993年沙漠化普查结果, 沙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 是典型的风蚀荒漠化地区。加上张掖市是一个在南北两面的山脉夹峙下的宽30至148公里, 长约465公里, 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管地带, 东西风流畅存在着显著的狭管效应, 风速很大, 成为沙尘暴多发区。进入20世纪90年低以来, 沙尘天气一年发生多次, 且时间提前, 强度增大, 波及范围更广, 使张掖市遭受到严重的沙尘暴灾害。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滥用水资源, 使荒漠植被遭受更大破坏, 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发展。

2.水资源日见短缺, 难以满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水是绿洲农业发展的关键性自然资源, 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之一, 也是一个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支持性资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全市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明显增长,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相对承载能力在降低。张掖市有大小26条河流, 年径流量为24.75亿立方米, 有地下水资源1.75亿立方米。如果按照2001年2月21日召开的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要求, 即当莺落峡来水量为15.8亿立方米的情况下, 使正义峡的下泄水量为9.5亿立方米。这样全市现有水量为15.25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量约1206立方米, 耕地亩均占有量540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略高于联合国规定贫水国1000立方米的水平, 但这远低于全国人均占有量2344立方米, 也低于全省人均占有量1302立方米, 亩均占有量也低于全省579立方米。水成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3.天然植被退化严重, 植被覆盖率低。张掖市共有森林面积576.79万亩, 其中天然林389.05万亩, 人工林187.72万亩。森林覆盖率9.17%, 接近甘肃省9.3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5%。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地, 主要为青海云杉和灌木林, 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人工林主要分布在中部绿洲区。西北部荒漠牧区, 林地面积很小, 是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区域。全区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257.51万亩, 占总面积的51.8%, 可分成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三大类, 其中以天然草地为主, 占草地总面积的95%以上, 而天然草地中又以荒漠草地和荒漠化草地为主。所以, 就草地整体而言, 全市草地质量差, 等级低, 承载力有限。

4.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市场竞争能力差。张掖市有25.12万个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户, 农户是目前市场的经营主体, 这种超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及其体制的凝固化, 造成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抗风险能力弱, 竞争能力差, 市场交易成本高, 资源配置效率低, 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按照现代农业的本质和特征要求构建现代农业框架。针对张掖市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 我们应当提升发展理念, 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要求的农业体系框架, 这是一种规划和蓝图, 是建设绿洲现代农业的行动指南。我们认为这一体系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 体现农业时代特征的, 包括常规农业和食品、营养、健康医疗、资源环境和生态在内的现代农业体系。它昭示我们要建设绿洲现代农业, 必须在功能上使农业向着设施化、生物化工、组织管理科学化、系统工程和市场化不断拓展, 以逐步形成符合绿洲资源条件、具有张掖特色的绿洲现代农业。

2.营造“山地———绿洲———荒漠系统” (CODS) 生态体系, 发挥系统耦合效应, 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首先, 要从过去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林业生态体系为主,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 优先发展生态林业, 然后才能适当满足经济建设和人的生活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按照这种思路, 在黑河上游南部整个祁连山区, 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 荒山荒地绿化, 陡坡耕地退田还林 (草) , 建立生态公益林, 从根本上保持水土, 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此, 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关于“退耕还林 (草) 、森林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以粮食换林草的林业政策。其次, 要治理北部大面积荒漠草原。一是在绿洲边缘营造防风阻沙林带。由于该区属贫脊沙地, 风沙大, 林带要注意种类搭配, 既要有抵御风沙能力强的高大杨树, 又要有耐脊贫的沙枣等树种。同时在地面保护各种野生草木, 防止滥挖滥采。结合人工种草, 加大地面覆盖, 使防护林乔灌草立体化结合, 切实起到防风固沙作用, 为绿洲建起牢固的绿色长城。二是禁止人们无计划、无节制滥垦土地、滥砍薪柴、滥采中草药等破坏植被行为。三是加大投入, 加强草原防火能力, 采取生物、化学等方法防治草原鼠害。四是减少畜牧头数, 压缩载畜量。最后, 在中部绿洲内, 营造生态经济型复合林网。中部绿洲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依托, 生态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这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当前国内外农田防护林正由纯生态防护效能向生态经济型复合林网发展的特点, 符合农业结构自身调整的发展方向。

3.开源节流,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山地———绿洲———荒漠系统” (CODS) 结构出发, 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体系。在维护祁连山森林植被、保护冰川的基础上, 遏制温室效应, 改善山地小气候, 增强山地水源涵养能力, 为绿洲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不竭水源。在绿洲农业发展中, 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理念, 采取生物节水、工程节水和农艺结水相结合的措施, 发展低耗、高效用水农业, 降低单位产值用水量, 提高单方水利用效率, 实现集约用水, 提升绿洲农业效益。提高生态用水比例, 用于维护荒漠自然植被、改善荒漠生态环境, 并将荒漠水、肥、气、土地及光热资源系统集成, 合理开发利用, 创造人工绿洲, 发展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沙产业, 寓经济发展于荒漠生态保护之中, 使水资源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大效益。

4.建立“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平台”,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现代科学技术是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张掖市过去的农业发展中, 不少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 促进了张掖农业的发展。但科研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经费不足, 缺少技术创新平台等致使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还显不够。因此, 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平台”, 即以政府为主导, 为提升张掖的科技经济质量、水平、效益, 围绕现代农业项目、课题、目标组成长期或者短期联合体, 将与企业、高等院校合作的重要项目纳入张掖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发展计划, 有重点地发展若干科技区域, 制定一系列关于经费、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营造优化的环境, 吸引科研机构及其他合作方以项目的形式取得发展。其形式可采取联合技术开发、共同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建设高新技术区等。通过政府主导, 打造自己的现代农业研究与开发平台, 提升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以支撑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经营中存在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产前、产中、产后脱节, 以及过度无序竞争等, 要求必须尽快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切实解决小农经济组织方式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尖锐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经营达到高度规模化、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已经探索出的各种成功模式的基础上, 探索和实践新的模式。我们给出的模式是:“现代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协会+农户”。这一模式的创新点是不断培育现代农业企业, 以其为龙头, 带动绿洲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平台”, 集中解决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共性和重大技术难题, 推动科技在绿洲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应用, 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专业协会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农户为主体, 建立稳固的绿洲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通过这种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张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掖市统计处.统计年鉴.2010

[2].樊胜岳等.张掖地区沙产业发展对策及关键技术.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第二届绿洲论坛报告文集.2011

上一篇:白雪公主下一篇:组织表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