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地区

2024-09-14

绿洲地区(精选9篇)

绿洲地区 篇1

保水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子节水材料施用到土壤中, 不仅可以保持土壤中灌溉水或天然降水, 防止水分渗漏和流失, 提高水分利用率, 而且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改善土壤孔隙结构, 防止肥料、农药和水土流失, 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1,2,3,4,5]。农田施用土壤保水剂能取得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 是缓解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在民勤县小坝口试验站开展了小麦保水剂使用方法、合理灌溉制度及施用效果试验研究, 成果为保水剂在该地区生产实际中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1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02年在民勤县小坝口试验站进行。试验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10 mm, 年蒸发量2 644 mm, 地下水埋深为13~18 m。试验区土壤密度1.49 g/cm3, 比重2.683, 孔隙度42.76%, 田间持水量21.83%。试验区0~0.3 m为沙壤土, 0.3~0.5 m为沙质黏壤土, 0.5~0.75 m为沙壤土, 0.75 m以下为轻黏土。试验期间降雨17次, 最大降雨量26 mm, 小麦全生育期降雨量118 mm。试验小区长16 m, 宽4.1 m, 小区面积66.7 m2。试验区土壤物理性质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采用相同的保水剂施用量7.5 kg/hm2拌种, 不同的灌溉制度。其中灌溉定额2 400 m3/hm2有2个处理, 分别为灌水3次 (CK1) 与4次 (CK2) ;灌溉定额3 150 m3/hm2设2个处理, 分别为灌水4次 (CK3) 与5次 (CK4) ;灌溉定额3 900 m3/hm2, 灌水5次 (CK5) 。另外, 设计不施保水剂对照2个, 分别为CK01 (灌水次数4次、灌溉定额2 400 m3/hm2) 和CK02 (灌水次数5次、灌溉定额3 900 m3/hm2) 。

试验小麦品种为“永良四号”, 3月27日播种, 下种量375 kg/hm2, 7月16日收获, 全生育期112 d。保水剂拌种包衣方法为:播前种子用清油0.5 kg、种子40 kg拌和, 然后摊平 (5 cm厚) 均匀撒上保水剂1 kg, 再从不同方向人工拌和直至全部保衣在小麦种子上, 堆闷3 h后播种。小区下种量2.5 kg, 分区条播, 人工沟种边角。试验设计见表2。

1.3 试验观测内容及方法

试验内容包括土壤含水量测定、作物生理特性测定及产量测定。播前、出苗、各次灌水前后、收获后分别用土钻取土, 烘干法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各层土壤的含水率, 测定点布设于小麦行间。各处理各生育期阶段按10%、50%的出现时间为作物发育阶段的开始期和盛期。各试验小区分别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株小麦定点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的株高、叶宽、叶长、小穗数等指标。

2 结果分析

2.1 施用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影响

对比分析了试验区播前、出苗、各次灌水前后及收获期各处理各层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施用保水剂对0~4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影响较大, 随着土层的加深变化影响逐渐减弱。图1~图3分别为2组灌溉制度完全相同, 施用保水剂处理 (CK2、CK5) 与不施用保水剂处理 (CK01、CK02) 0~20、20~60、6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线对比。可以看出, 用保水剂拌种与常规播种试验相比, 在播种前与出苗期, 土壤含水率没有明显差别, 从第1次灌水前开始, 其他因素、水平一致的情况下, 每次灌水前的土壤含水率表现为保水剂拌种处理高于常规播种, 经过试验数据分析, 土壤含水率CK5高于CK02处理0.15%~1.26%。由此说明, 保水剂拌种包衣可保持土壤水分, 提高水分利用率, 促进作物生长。

2.2 施用保水剂对产量与耗水量的影响

利用试验观测到的土壤含水量、降水量、产量等结果, 分别计算各处理的耗水量及耗水系数和单方水效益, 结果见表3。

对比分析表3中CK2和CK01, CK5和CK02的试验结果发现, 在相同灌溉制度、农艺措施和田间管理条件下, 使用保水剂拌种的各小区产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不拌种的对照区。其中, 灌溉定额2 400 m3/hm2的情况下, 采用保水剂拌种的CK2处理与对照处理CK01相比, 总耗水量相近, 增产138 kg/hm2, 增产率为3.2%, 耗水系数低0.03 m3/kg, 单方水效益提高0.03 kg/m3;灌溉定额3 900 m3/hm2的情况下, 采用保水剂拌种的CK5处理与对照处理CK02相比, 总耗水量低156 m3/hm2, 增产189 kg/hm2, 耗水系数低0.065 m3/kg, 单方水效益提高0.06 kg/m3。由分析可知, 播前种子采用保水剂拌种包衣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增加作物产量,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单方水效益明显增加。田间观测也表明, 采用保水剂拌种包衣处理的作物在幼苗期的生长良好, 苗齐、色正、植株壮, 有较好的抗寒抗旱能力。

2.3 施用保水剂情况下的合理灌溉制度

不同的灌溉制度施用保水剂后产生不同的增产效果。对比分析灌溉定额和灌水次数不同组合的5个处理的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 绘制产量直方图 (见图4) 。

由图4可以看出, 随着灌溉定额的加大及灌溉次数的增多, 小麦产量也逐步增加。结合表3中数据综合分析, 灌水次数相同, 灌溉定额增大, 产量不断提高, 耗水系数增大, 单方水效益降低。灌溉定额相同, 灌水次数增大, 产量不断提高, 耗水系数降低, 单方水效益增大。从单方水效益来讲, 采用3 150 m3/hm2的生育期灌溉定额具有较高的单方水效益。

分析相同灌溉定额情况下不同灌水次数处理CK1与CK2、CK3与CK4的产量变化, CK2较CK1产量增加851.7 kg/hm2, 增产率23.6%, 耗水量减小42 m3/hm2, 耗水系数减小0.25 m3/kg, 水效益增加0.25 kg/m3;CK4较CK3产量增加1 024.5 kg/hm2, 增产率21.5%, 耗水量减小240 m3/hm2, 耗水系数相应减小0.21 m3/kg, 单方水效益增加0.22 kg/m3。由此说明, 相同的灌溉定额施用保水剂情况下, 可适当采用多的灌水次数。

3 结 论

(1) 民勤绿洲地区春小麦采用保水剂拌种 (7.5 kg/hm2) 包衣措施, 可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试验条件下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提高0.15%~2.75%, 增产量可达到150~225 kg/hm2, 单方水效益提高0.03~0.06 kg/m3。

(2) 在民勤地区春小麦采用保水剂拌种条件下, 采用灌溉定额3 900 m3/hm2, 灌水5次的处理能达到较高的产量;采用灌溉定额3 150 m3/hm2, 灌水5次的处理则能得到更高的单方水效益。因此, 建议民勤绿洲地区可采用保水剂拌种播种处理 (保水剂用量7.5 kg/hm2) , 相应的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 3 150 m3/hm2、灌水次数5次。

摘要:采用保水剂对春小麦拌种, 制定不同灌溉制度, 开展生育期耗水规律及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春小麦利用保水剂拌种包衣措施与常规播种相比, 可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提高0.15%2.75%, 增产150225 kg/hm2, 单方水效益提高0.030.06 kg/m3, 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关键词:春小麦,化学节水技术,保水剂,干旱绿洲地区

参考文献

[1]刘瑞凤, 杨红善, 李安, 等.PAA-atta复合保水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 2006, 37 (2) :231-235.

[2]何腾兵, 杨开琼, 张俊, 等.VAMA对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影响的研究[J].土壤通报, 1997, 28 (6) :257-260.

[3]党秀丽, 张玉龙, 黄毅.保水剂对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4) :191-192.

[4]黄占斌, 张国桢, 李秧秧, 等.保水剂特性测定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 (1) :22-26.

[5]马晓娣, 孙玉霞, 黄美玉.保水剂在小麦流体播种中的应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 (3) :41-44.

[6]白美, 侯连涛, 宁堂原, 等.化学节水制剂对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水分关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 (2) :137-141.

[7]李磊, 杨培岭, 韩玉国, 等.保水剂与BGA对苹果树生长和果实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4) :52-55.

[8]汪可欣, 王丽学, 吴琼, 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节水灌溉, 2009, (1) :31-35.

绿洲地区 篇2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以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民勤绿洲为例,利用1992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TM影像资料,分析民勤绿洲15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包括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覆被重心迁移的`方向.结果表明:绿洲的面积先增加后又减少,但总量是增加的;绿洲的耕地面积一直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在1999年急剧增加,增加的草地主要由沙地转化而来,后又急剧减少到1992年的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绿洲有从下游向上游迁移的趋势,绿洲下游质量明显恶化.

作 者:马爱功 王杰 MA Ai-gong WANG Jie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9(3) 分类号:X144 关键词:民勤绿洲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时空变化  

绿洲地区 篇3

关键词:绿洲经济,发展,和田地区

一、绿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 绿洲经济的内涵

古时文人用“绿洲”一词来描绘出当时西域的自然风貌, “洲”在《辞海》中注释为“水中陆地”, 即岛之意, 那么“绿洲”则是绿色的岛屿, 用它来表述“茫茫大漠与戈壁中有绿色岛屿分布”这一自然景观, 可谓十分的生动、简明、准确[1]。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从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角度给来诠释“绿洲”一词,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层含义[1]: (1) 绿洲是以干旱区为大背景而存在 (干燥度不小于3.5的地区为干旱区) ; (2) 形成了与周围环境成鲜明对比的隐域性植被群落, 有着高于其周围环境的第一性生产力; (3) 水是绿洲形成和维持的根本要素。

新疆社会科学院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甲金这样解释[2]:所谓绿洲, 泛泛地说, 就是指干旱荒漠地区有绿色覆盖的土地。如果把这一概念的外延再缩小一些, 就是指通过灌溉发展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因此说, 绿洲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产物, 它是干旱生态中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也是干旱地区的经济综合体。他还进一步阐述说, 在探索新疆经济形成发展问题时, 抓住了绿洲生态特点, 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因为:绿洲生态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它是在干旱荒漠地区水、土、光、热资源相互协调的地方形成的。水是绿洲生态最基本的因素。从摄像到地面的观察说明, 凡是河流通过的地方, 基本上是绿洲的所在。水是绿洲的命脉。由于水的滋润, 每一块绿洲都包含着多少不等的耕地、森林、草地和与之相适应的动植物群落。绿洲经济的基础部门是灌溉农业。绿洲经济系统就是在绿洲生态系统提供的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下, 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

人们利用荒漠生态系统的屏障, 又在这种荒漠生态系统的包围中改造局部地区, 成为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绿洲。所以绿洲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绿洲就是绿化, 是人制胜沙的唯一手段。沙化与绿洲, 是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一对矛盾, 是人与自然的斗争[3]。

(二) 绿洲经济的特点

1. 由内向型、封闭性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的转轨阶段。

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性, 和田绿洲经济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和生活都是在和田不同的绿洲内部进行的, 以农业为主, 兼营一些畜牧业,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和世界联系很薄弱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整体。在每一块绿洲上, 农民种植着多种多样自己生活上所必须的作物:一小片棉花, 一小片瓜菜, 各种主粮包谷、高粱、小麦……一些为烧柴用的枣、杨、柳甚至还有一些为自己榨油用的菜籽……由于交换不发达, 集市上还保留着相当多的以物易物的现象”[4]。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 和田传统的绿洲经济封闭性的格局被打破, 自愿也好被迫也罢, 不得不向外向型、开放性发展。据2010年6月30日至7月8日, 从我们调研组的所见所闻来看, 和田地区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林果业 (如核桃、红枣) , 努力朝着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产业化和一体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还处于起步阶段。

2. 由一元型、单一性向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转变阶段。

绿洲农业是属于平原地区类型[2]。平原地区有利于发展机耕, 有利于大面积地进行农作物布局, 建立专业性生产基地。但是它缺少山区的垂直自然带变化, 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不利于建立“立体农业”和发展多种加工工业。所以, 绿洲经济的单一性, 主要表现在生产部门的单一性。长期以来, 和田地区的绿洲经济主要是一元经济即绿洲农业, 农民不仅生产着粮食和畜产品, 而且还兼制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 手工业只是农业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时代在变, 和田绿洲经济在变。

从和田地区最近两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来看, 绿洲经济的发展思路仍然以抓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导思想, 把粮食生产放在主导地位, 同时抓好红柳大芸等经济作物, 发展特色林果业, 重视手工业发展, 但是和田的其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非常薄弱甚至是空白。

如2009年, 和田地区在往年的基础上继续抓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七项增收措施的落实[5]:粮食生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林果业 (林果业是和田最具优势的一个产业, 也是农民增收最主要的一个产业) , 特色种植业 (特色种植业是主导产业的一个补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在种植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 找到了一条符合和田实际的发展模式, 即:小布局, 大产业, 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全地区1 300多个行政村, 每个村都能见缝插针地搞一块特色种植) , 畜牧业 (近年来, 和田地区确立了重点发展小畜, 稳步发展大畜, 加快发展家特禽养殖的工作思路) , 红柳大芸, 设施农业 (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 实现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 , 手工羊毛地毯 (和田地委程书记就地毯业的发展提出了四项措施, 一是要提高品质, 二是要创建品牌, 三是要开拓市场, 四是要创新管理) 。

3. 由分散性、独立性向联系性、网络化转化。

在广袤的干旱地区, 绿洲是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小块, 片片绿叶, 散布在茫茫的沙海之中[6]:南疆的绿洲, 大致沿塔里木盆地、呈点状弧形散布在主要河流的两半。绿洲分布具有分散性。有的绿洲的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和田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33.3%, 沙漠戈壁占63%, 绿洲仅占3.7%, 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地区:墨玉、和田、洛浦三县, 是聚落在一个大的绿洲之上;于田、策勒两县, 分别由一大一小的绿洲组成;民丰一个县包括了四个绿洲 (县城在一块大一点的绿洲上, 另外还包括三块互不连接的小绿洲) 。而皮山县, 全县分布在50多个小绿洲之上 (有的绿洲面积甚至小到仅百十亩、数十亩地) 。如此分散的条条块块, 自然形成生产规模上的参差悬殊。一些大的绿洲, 往往是地 (州) 县的所在地, 既是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 又是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而一些小的绿洲, 也可能仅仅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小生产点。因此, 绿洲的经济活动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必然受到绿洲范围大小的制约。一个个分散的绿洲又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单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通讯的发展, 绿洲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被打破, 绿洲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性增强, 和田各个绿洲之间以及和田绿洲与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二、绿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一)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起, 新疆便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在西汉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年中, 由于新疆地处边陲, 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加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绿洲分布比较分散,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曾经为新疆绿洲带来发展机遇只有两次:一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沿途兴起了一批批绿洲城镇, 二是清乾隆皇帝鼓励并组织大批移民在新疆绿洲进行大规模屯田, 使新疆绿洲农业的整体水平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与20世纪60年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号召下, 国家对新疆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开发, 绿洲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从无到有, 已经形成了大农业的雏形;为改革开放以来绿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995年新疆人均GDP已由建国初期远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发展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并成为西部唯一一个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是, 不仅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建设, 同时更注重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更立足于西部自身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 通过它引导西部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中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文化科技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优势基础产业等领域进行投入, 这无疑为当前新疆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010年5月17日至19日, 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之后, 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新疆的建设和发展, 19个省市已按照中央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援疆工作, 新疆已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随着新疆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西部大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和田绿洲经济的封闭性受到了市场的冲击, 必须向开放性发展;和田绿洲经济的单一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需要向多元型、多样性转变;随着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绿洲原有的分散性特点也将被打破, 联系性增强。

(二) 社会政治大局保持基本稳定[7]

据和田地区有关部门领导介绍的情况和有关资料可以看出, 和田地区一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和田地区对“三股势力”、“四种分子”采取的是严打高压态势, 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 和田地区迅速成立了应急处突指挥机构, 启动各级防暴应急预案, 党政军兵紧密团结, 齐心协力, 严防敌对势力的各种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对群众面对面宣传教育, 抽调万名机关干部组建工作队深入基层逐户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对“7·5”事件分流回的人员进行甄别审查和教育转化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造“针刺”案件的犯罪分子。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队伍的教育和管理, 大力开展第三轮爱国宗教人士“三爱”教育培训, 2009年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爱国宗教人士1 485人。制定了《和田地区爱国宗教人士带培塔力甫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田地区宗教教职人员任免暂行规定》。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零散朝觐活动实现了“零控制”。进行集中整治和治安乱点整顿治理, 共抽调1 760名干部深入107个重点片区、370名干部深入78个治安乱点开展工作。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已创建平安乡镇 (街办) 86个、平安县1个。化解各类信访积案213件, 涉及1 912人, 特别是一批疑难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化解, 国庆期间未发生进京上访事件。

从2009年末程振山书记在中共和田地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中所列举的一些数据及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出, 和田地区始终是把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和田的社会政治大局基本保持稳定, 为和田绿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政治环境。因为没有社会稳定, 一切都无从谈起, 发展绿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三) 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7]

和田地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及《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的有利时机, 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753个, 总投资17.36亿元, 到位中央新增投资10.56亿元。2009年初确定的106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喀什—和田铁路完成铺轨前的基础工作, 和田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和连接市区的玫瑰大道正在加紧建设。315国道叶城—墨玉段高等级公路和于田—民丰段二级公路改造进展顺利。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于9月正式通过国家水利部验收。波波娜水电站发电引水洞已全线贯通, 预计明年5月底前三台装机总容量为15万千瓦的机组将陆续安装完毕, 并投入运行。克里雅河吉音水利枢纽工程10月16日正式奠基开工。玉龙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1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成效显著, 新打机井237眼, 累计达到2 212眼。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天然气入户累计达到27 700户, 农村天然气入户工程开始启动。完成农村沼气入户26 115户、累计达到55 000户。对口援助项目进展顺利, 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按照“两化、三配套”的要求, 改扩建农贸市场9个, 使和田农民长期以来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建设规划年”活动取得实效, 城乡重要建 (构) 筑物防震减灾工作顺利推进。塔河流域和田河生态治理工程、天然林、荒漠植被保护、平原绿化等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得

(1) 和田地区旅游局2010年提供。到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水利、民生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为和田绿洲经济的提供了基本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四) 资源条件 (1)

和田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田的核桃产量占新疆总产量的70%, 年产核桃11 414吨。杏树种植面积44万亩, 石榴10.67万亩, 葡萄16.94万亩, 果品加工潜力大。还有玫瑰花、大芸、管花肉苁蓉等可以带来很好效益的经济作物。和田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亿立方米, 煤炭储量2亿吨, 还有目前已发现的稀有矿脉如锂辉石矿脉, 和田地区现有矿产46种 (产出地168处) 。和田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位于策勒县的一座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占地2平方米的、业界普遍认为该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佛寺。著名的尼雅遗址是古精绝国故地, 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东方的庞贝”。目前, 和田地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 位居自治区前列。其中,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 未定级28处。和田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加之, 和田地处偏远, 相对封闭, 使和田少数民族服饰、餐饮、语言等民族风俗在其民族中保持着最原生态,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最为浓郁的地区。和田境内有号称“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山;有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天下奇观”的千里葡萄长廊;被誉为人间仙果的生长一千多年的无花果王、核桃王以及梧桐王;有地貌奇特、景色宜人的红白山、龙湖、鱼湖以及蕴藏和田籽玉的玉龙喀什河。和田“老三宝”和田玉石、和田地毯、和田丝绸;如今和田“新三宝”维吾尔药、肉苁蓉、阿胶。由于和田地理气候条件独特, 光热资源丰富, 还盛产水果, 不仅品种多、品质好, 而且无污染, 均为上乘“绿色食品”, 如皮亚曼大甜石榴、和田薄皮核桃、和田玉枣等都享誉全国。和田丰富的资源条件为绿洲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力量, 为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绿洲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沙化问题严重

绿洲经济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威胁和田地区绿洲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就是生态环境脆弱, 总体上水资源短缺, 干旱缺水, 风沙大, 沙化问题严重。和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和田人民真辛苦, 每天要吃半斤土, 白天吃不够, 晚上接着补。”

十多年前和田地区的沙化情况[8]:以民丰、策勒、皮山最为严重。民丰县尼雅公社西边的“幸福”、“光明”、“高潮”三个大队, 从1966年到现在 (1983年) , 被沙埋了4 200亩地, 有270户社员搬到于田、且末去了。在这三个大队的农田里, 有一条长18公里、宽12公里、高20米~30米的巨大沙陇, 是在十五年内形成的。策勒、皮山同样存在着沙漠侵吞农田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 和田地区经过防沙固沙治理, 程度有所好转, 但干旱缺水, 土地沙化的问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皮山县: (1) 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 空气干燥, 年平均气温11.8℃, 年平均降水量39.8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2 412.9毫米, 是降水量的60倍, 年均沙尘天气在240天以上。皮山境内5条河流均发源于喀喇昆仑山, 系冰川融雪补偿型河流, 年地表水径流量7.5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量2.5亿立方米, 年内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率低, 总体上水资源短缺, 干旱缺水是制约皮山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民丰县境内,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地方 (尼雅乡托皮村) , 处于风口位置, 十年前曾是农田, 现在已经变成了沙漠。2010年民丰县自筹资金投入100多万元引进节水滴灌技术造林, 选择耐干旱、固沙荒漠树种胡杨、红柳、梭梭、等, 完成了720亩防沙治沙项目。我们调研组去实地参观调查, 看到的治沙场景很是壮观。但防沙治沙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二) 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当前和田影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和田地区存在“四多”区情: (2) 少数民族人口多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6.4%, 其他民族占0.2%, 汉族占3.4%) , 信教群众多 (和田地区总人口191万, 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约130万) 、宗教活动场所多 (现有清真寺4 339座) , 宗教教职人员多 (宗教教职人员5 148名) 。

(三)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许多民生问题有待解决

和田地区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但是还比较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 优势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农村一些地方条件很差,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现在仍有一些村无水无电无公路。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农民的科技种田意识、商品意识比较淡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工业发展基础薄弱,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人口快速增长与耕地相对减少的矛盾突出, 整体脱贫任务还很艰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 涉及民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些群众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和困难家庭生活还很困难, 就业再就业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些都是制约绿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 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和田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及各种社会因素, 和田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产业化。水利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 地表水资源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 更谈不上形成规模。和田虽有玉石之乡的美称, 但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 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小。和田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上, 还没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开发出来的多半是原材料, 而与生产出来的现有原材料资源相关的加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四、小结

新疆南疆绿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南疆地区要仅仅抓住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重大机遇, 充分利用国家和内地兄弟省市开展新一轮援疆工作之后的资金支持, 利用输血机制建造南疆地区自己的造血机能和机制, 以农为本积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 发展特色林果业, 有的放矢发展工业, 加强旅游业;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始终贯穿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的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袁榴艳.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生毕业学位论文, 2003.

[2]刘甲金.新疆自然地理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形成[G]//贾合甫.米尔扎汗, 魏萼.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 (第一章)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8.

[3]陈华.沙化与绿洲[J].新疆社会科学, 1983, (5) .

[4]南疆农村社会[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9:110-111.

[5]彭振华.在地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010-02-01.

[6]刘甲金.新疆绿洲经济特点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 1986, (5) .

[7]程振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在中共和田地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R], 2009-12-26.

再论绿洲 篇4

再论绿洲

目前,学术界对绿洲是什么,给出了许多答案,因而使绿洲的研究陷入分散和止步不前的境地.绿洲的概念和定义是绿洲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首先回答:绿洲是什么物体;绿洲是怎样形成的;绿洲是依靠什么生存和发展演化的三个科学问题.系统论和发生学的观点认为,绿洲是人工生物群落;绿洲是干旱气候条件下特有的,由人为建造的植物群落,或称特有的地理景观;绿洲是依靠人的能力和需求而生存和发展的.

作 者:热合木都拉・阿迪拉 Rahmtulla・Adira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刊 名:干旱区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6(4) 分类号:P941.73 关键词:绿洲   人类活动   生物群落  

绿洲地区 篇5

走近山东绿洲农牧公司, 更像是走进了一个养殖专业理想国。这里无疑是养殖专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领军者。它不同于基业长青的国企, 也不同于一人独大的民企, 它有着最古老也最新鲜的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2008年, 凭着一腔热血、敢于担负责任的苗德山, 带领临沂市一群有着同样致富梦想的农民养殖户, 走上了一条“民主管理、合作发展、共同富裕”的致富之路。短短5年后, 不论是在当地养殖业中所取得的成就还是行业影响力, 山东绿洲农牧公司都被视为山东地区最成功的企业之一。为此, 记者走访“绿洲”的当家人苗德山, 与其进行了一次关于如何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带领农民致富的深层次对话。

标准化体系创出现代化养殖

建设和发展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肉鸡养殖场, 是绿洲农牧的立企之本。现在公司已经建成年出栏百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十几处, 均地处山青水秀的无疫区, 全部采用自动化的供料、供水、供暖、温控、通风等设备, 为养殖成功和产品安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 养殖场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的饲养管理体系、系统的人员管理培训体系, 根本上保证了养殖成功和食品安全。

记者:养殖业标准化, 是发展现代化养殖业的标志, 养殖业只有纳入标准化体系以后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竞争力, 绿洲公司在多年的探索中建立了怎样的标准化体系?

苗德山:毫无疑问,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养殖业的出路, 也是唯一出路!第一点, 标准化养殖厂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现在我们这里大部分养殖户的养殖规模达到一万只以上, 养殖场的规模达到五万只、十万只, 甚至二十万只。第二点, 鸡舍的建造设计标准必须现代化。大规模的养殖, 鸡舍必须实现自动化, 鸡舍设计与自动化的设备配套。鸡舍的抗风、保温, 防雨、防雪功能都必须兼顾。整个鸡舍的自动控制系统必须由一套现代化设备完成。另外, 生长速度快的肉鸡对环境要求比较高, 温度稍高或稍低, 鸡容易感染疾病。标准化的鸡舍通过暖风炉与风机的配合使鸡舍温度在30度左右, 保证了鸡的生长环境。第三是生物安全系统化。从进厂区的冲洗消毒熏蒸, 鸡苗全程封闭, 饲养员在鸡的整个生长周期内禁止出厂。进入鸡场的饲料, 进场前先整车消毒。鸡的防疫系统同样重要, 在第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进行防疫, 防疫做好了, 主要的疾病可以预防。必要时还会给鸡喂食保健药物, 提高鸡的免疫力。从而减少了药物残留, 将健康的鸡放入市场, 保证鸡肉的安全。第四与人的管理、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分不开的。

记者:标准化体系有照办的模式还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体系?摸索中付出了什么代价?

苗德山:标准化管理每个地方可以有自己的特点, 通过借鉴别人的管理技术结合自己的情况, 一步步摸索出来, 变成适合自己东西探索中付出了很大的学费代价。

首先是棚舍的建造问题, 一栋标准化鸡舍建造再加上自动化设备需要七八十万元。因为资金的制约, 为了省钱, 建造非标准化的鸡舍在使用一两年后因为不坚固而坍塌。鸡舍坍塌面临的损失是巨大的, 棚舍无法使用, 自动的设备也被损毁。

其次为了降低成本, 从鸡苗、饲料、疫苗、保健药品四大方面节约成本, 选便宜的鸡苗、饲料直接导致鸡“难养”, 低价的鸡苗健康状况不良, 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便宜的鸡饲料, 料肉比不足, 吃同等重量的鸡饲料, 鸡的生长状况却大相径庭。一般情况下鸡的正常死亡率在2%—5%, 低价鸡苗、饲料直接导致死亡率提高到50%甚至60%。代价是巨大的, 教学是沉重的。

养殖产业链奠定养殖循环经济

山东绿洲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兽药研发、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青岛, 生产基地位于沂水县城北工业园, 车间严格按照GMP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 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十几个省市。公司在青岛设立了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并与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山东农大、青岛农大等知名院校紧密合作。公司下辖标准化养殖基地30余个, 年出栏肉鸡3000余万只, 为管理技术提升、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最佳实验基地。

记者:动物的疫情是发展养殖业天敌, 为降低标准化养殖业的风险, 提高养殖的效益, 绿洲药业公司研发了哪些产品?目前研发的力量怎么样?

苗德山:随着规模化养殖速度的加快, 养殖业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养殖数量扩大带来的疾病增多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生产健康、无公害食品已成为养殖的必然选择。为保证肉鸡产品绿色、无公害、无药残, 打造兽药、饲料完善的养殖产业链。公司研发小组同华中农大合作, 成功探索出利用抗菌肽代替抗生素的新方法;同青农大合作研制出肉鸡病毒防控复方纯中药制剂——百毒清、舒康等新药, 倍受客户的青睐。同时, 公司还与华中农大、山农大等进行校企项目合作, 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记者:从山东绿洲农牧有限公司到沂水县佳汇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到山东绿州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怎样建立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苗德山:建立全产业链的系统, 从养殖到药厂, 将来养殖、饲料、兽药、屠宰一整条产业链的建立, 保证鸡肉的安全完全可控。首先保证养殖的鸡无药残留;其次保证饲料等产品安全;第三内部循环经济既独立核算又链接协作, 也通过市场机制保证每一个环节都做好。饲料厂、药厂有试验基地, 促进产品的量的提高。

绿洲的企业使命就是生产健康、安全、绿色的食品, 我们养的鸡都是自己能吃的, 必须保障产品出场后是安全的, 是对社会有益的, 如果我们自己都可以放心地吃, 百姓们就可以放心地吃。我们自己不吃的东西, 绝不拿到市场上去。

专业合作社成就共同富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的”是绿洲农牧的经营理念。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 其服务人员全部具有多年标准化养殖经验, 能及时为用户提供切实有效的疫病解决方案, 帮助用户降低养殖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专业的技术、优质的服务, 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 真正实现了用户效益最大化。

记者: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回馈社会。绿洲公司作为临沂养殖业的领军者, 如何以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养殖户共同富裕, 入社时怎么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入社会后效益有何变化?

苗德山:合作社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服务, 老百姓就可以安心地养殖。入社后用的鸡苗、饲料可以优惠。入社后养殖户通过了解外界的新观念会改变传统观念, 最关键的是合作社有一批专业的养殖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保证鸡的成活率就能保证收入。加入合作社不仅可以提供低价鸡苗和高质量鸡苗、饲料, 合作社还可以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 由合作社先垫付资金, 购买鸡苗、饲料, 等鸡成活销售后归还合作社的垫付资金。社员由2008年的15户发展到现在的230多户, 服务农户500余家, 年出栏肉鸡1300多万只, 社员总收益5000多万元。作为一家带领农民共同创富的企业, 它的意义更在于其对农村集约化产业模式的探索。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 作为临沂市政协委员, 您是怎样解读这一政策的, 这一政策对我们公司将来发展如何推动?

苗德山:看到这个文件, 内心非常激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几个关键点令人震撼。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现代农场、土地流转等政策对我们都有很大的鼓舞和促进。过去农村的土地房屋都不能进行抵押贷款, 而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小额贷款问题, 可以为农民解决资金流转问题。这些政策对于未来发展现代化养殖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后记

构建安全的绿洲 篇6

1月3日, 从中国花炮之乡——湖南省浏阳市传来消息:该市继2008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双减半, 获评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先进单位后, 2009年安全生产又创“一杜绝、双减半”奇迹。全市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生产经营领域发生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2.9%。

“良医者, 常治无病之病, 故无病;圣人者, 常治无患之患, 故无患”。预防为主, 止患于萌, 安成于预, 是浏阳达到“无患”境界的首要前提。浏阳是湖南最大的县级市, 面积5007平方公里, 人口135万, 辖37个乡、镇、办事处, 有花炮、黑火药、民爆器材、剧毒危险化学品等涉危涉爆生产经营企业1346家, 安全监管压力巨大。为此, 浏阳始终不渝地坚持从源头治理安全隐患。去年, 按照国家《烟花爆竹工厂设计规范》, 督促840家花炮企业投资6亿元, 新扩建工房6219栋, 每道工序一栋工房, 危险工序单人单间, 使选址不当、防爆薄弱、电线老化等隐患彻底清除。同时, 引进国际一流水平花炮机械898台, 实现危险工序远程操作, 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几率。培训高危行业各类从业人员8万人次, 实现安全培训考试合格持证准入上岗。按照国家烟花爆竹标准化要求, 推出安全科技成果20项。自主创新的工艺流程系统、烟火药安全干燥法推广后, 不仅大幅度减少了事故, 而且节资400万元、节地4平方公里、节能50%。全市花炮企业装备了AVS自动防爆系统, 15个花炮主产乡镇建成电子安全监控点578个, 市与乡镇、企业联网, 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关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自动监控网络。对安全行政许可证到期的1178家企业, 利用换证机会淘汰散小乱企业83家。

“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弛则国乱”。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 是浏阳构建安全绿洲的又一亮点。去年, 开展了5次“打非”专项行动, 取缔非法生产经营窝点206个, 查获非法运输案件98起, 刑事、治安拘留245人。排查治理安全隐患19576处, 责令停产整顿352家次。对三大高危行业立案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201起, 经济处罚168万元, 使超药量、超人员操作、超范围生产、C级工房从事A级工序作业、非法出租和下单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守护我们的土地绿洲 篇7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提出, 凸显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新路径。“五谷者, 万民之命, 国之重宝。”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资源, 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 如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体现出中央对确保粮食产能的高度重视, 更体现出确保产能的粮食安全新思路。”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秦富表示。

目前, 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多一点, 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提高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比10年前提高10多个百分点) , 但较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问题引导事例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依法依规搞好耕地占补平衡, 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国家耕地保护基金有利于防范耕地占用领域的腐败。十几年来, 上亿亩耕地被占用, 数万亿耕地修复补偿金不见踪影, 说明我国的耕地保护系统存在很多漏洞。国家在耕地保护上缺乏专款专用的经济机制。

国家耕地保护基金将负责落实耕地保护, 对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依法征收耕地占用和修复保护基金;对拒不上交耕地保护费用的建设单位, 国家耕地保护基金可以通知相关行政部门限制其使用土地。

国家耕地保护基金是强制征收的, 这将提高建设单位的耕地占用成本, 有利于节约用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不可避免要大量占用耕地。对各项建设占用的耕地一律征收耕地保护基金的政策, 也体现了国家对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视。

国家耕地保护基金的资金主要用于收储国内新增开发耕地、收储海外租售耕地、扩大耕地面积的基础设施开发、盐碱地治理及耕地脱毒治理, 这将有助于提升耕地的科技开发水平。

国家耕地保护基金应当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应当善于利用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国家耕地, 充分应用财经手段当好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神”。

No.2 农田规划、优化农业

永久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 是对法律规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特殊保护。一经划定, 在规划期内必须受到严格保护, 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 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认为,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工作前提。结合城市规划、“三规合一”等, 处理好保护和保障的关系, 做到“应划尽划”, 将优质的耕地以及与河流、水面、山体等城市生态廊道相连的耕地划进来, 通过永久基本农田的刚性管控, 发挥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促进作用, 优化城市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问题引导事例

在规模上从大城市到小城镇, 由大到小、自上而下、逐级推动。首先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随后其他城市由各省 (区、市) 参照两部制定的关于106个重点城市的分析评估方法及核实举证要求等, 同步开展相关工作。106个城市是国务院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的重点城市, 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人口在50~100万人的城市, 其城市规模大, 建设用地需求大, 城市周边耕地被占用压力大。从这些城市着手, 作用明显, 示范意义大, 有利于总结推广经验, 带动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面铺开。

在空间上, 从城镇周边到广阔农村, 重点做好城市周边及交通沿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由于城市发展的惯性思维, 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最容易被建设占用。因此, 这次划定工作特别强调尽快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 防止城市周边的优质耕地被建设占用。同时, 通过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 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优化城市 (镇) 用地空间的刚性约束, 还可以发挥好永久基本农田对优化城市 (镇) 空间形态的促进作用, 更好地引导城市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的发展。

难忘的绿洲农场之旅 篇8

下了汽车,蹚过一条清澈的小河,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碧绿的瓜地,一个个花皮的西瓜,躺在柔软的沙地上,就像睡熟在摇篮里的婴儿。在阳光的照射下,小西瓜们浑身翠绿光滑,像是一整块碧玉织成的。我们等不及农场主给我们介绍,早已如一群饥饿的小羊闯进一片芳香嫩绿的草地,你争我抢地摘了起来。随着瓜皮发出清脆的响声,西瓜露出红红的瓜瓤,咬上一口,甜丝丝的瓜汁,滋润了喉咙、甜蜜了心头。

……

穿过旁边的一片黄瓜地,我们看到一大片花生,翠绿的叶子你牵我,我拉你,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风一吹过来,它们就前伏后拥,轻轻地摇晃起来。咦?怎么没有花生呢?农场主拔起一株花生,抖了抖土,我们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花生是长在土里的呀!它们穿着黄色的衣服,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像一个个胖娃娃正歪着嘴乐呢。真招人喜爱!我拿起一个花生迫不及待地剥开,对着粉红色的花生仁,咬上一口,涩涩的,苦苦的,但最终的味道还是——甜甜的!

撒哈拉沙漠 曾经是绿洲 篇9

撒哈拉沙漠曾经是绿洲

在神奇的撒哈拉大沙漠上,灼热的阳光下,天空和大漠在目光的尽头相逢,偶尔传来一阵驼铃声,远远的地平线出现了一队商旅,步履沉重地跋涉在大沙漠古老的商路上……

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总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1/3,差不多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这片壮阔孤傲的大漠和古老的非洲大陆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绽放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在此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遏制了纳粹德国的攻势;台湾已故著名女作家三毛也曾以此为背景,演绎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撒哈拉的故事》。

珊瑚礁见证沧海桑田

如此大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从气候学上解读,主要是因为撒哈拉大沙漠正处在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又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陆地吹来,水汽少且不易凝结形成降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干旱。而且,沙漠地区相对单一、平坦的地形,也为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创造了条件。

撒哈拉大沙漠究竟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在沙漠西北部发烫的沙土上,矗立着一块高达100米的珊瑚礁,这块史前化石就是撒哈拉沧海桑田的见证。几个世纪以来,不断的考古发现破译了这一千年之迷。

撒哈拉大沙漠中分布着许多干涸的河床,河流侵蚀的痕迹依稀可辨。考古学家在撒哈拉大沙漠发现了许多包括恐龙在内的动植物化石以及石器时代的文物,印证了这里曾经是一片绿色的家园。最弥足珍贵的是19、20世纪的考古探险在沙漠深处发现了很多洞穴。洞穴的岩壁上,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鸵鸟等只有在草原上才能见到的飞禽走兽,还有牧民们赶着牛群,孩子在牛群间欢闹嬉戏的岩画,生动地再现了撒哈拉先民们的劳动、生活场景。科学家们判断,这些岩画绘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这里四季常青、牛羊成群、鸟飞兽走、百花争艳,人们过着安乐的农耕狩猎生活。

据美国最新一期《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支国际考古队最近在尼日尔的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石器时代墓葬群,初步发现的单个墓葬多达200处。这处遗址约有1万年历史,目前已挖掘出的珍贵化石包括人和动物的骨骼化石及生产生活器具,其数量之多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前所未有,其中的动物化石还包括一些大型鱼类和鳄鱼的化石。这片大型墓葬群还显示,有两个相差1000多年的不同人类族群曾经生活在这里。其中,较早时期的文化大概距今1万年至8000年,较晚时期的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4500年。这一新的发现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的“绿色撒哈拉”。

沙漠化还在继续

科学家认为,导致撒哈拉从绿地变为沙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距今约1.2万年前,由于地球运行轨道的细微变化及其他因素,导致非洲的季风带偏移,雨带北上,撒哈拉南部区域(萨赫勒)气候发生急剧变化,降水剧减,气候变干,植物逐渐枯萎退化,动物纷纷逃离,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被迫远走他乡。撒哈拉地区的研究资料表明,沙漠化过程是在持续干旱期间发生和加强的。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热,草原遂蜕变成一望无际的漫漫大漠。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撒哈拉已经变成了大沙漠。近代以来,过度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则进一步加速了撒哈拉的沙漠化进程。

根据直接观测的大气降水资料,在最近80—100年来撒哈拉南部的苏丹萨赫勒地区,出现了三次持续的干旱期,使撒哈拉大沙漠不断向南蚕食,界线向南移动了几百公里。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在撒哈拉沙漠的南部,沙漠每年大约向外扩展150万公顷。从1968年到1984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部边缘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持续17年的大旱,给所在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灾难,死亡人数达200多万。

撒哈拉地理档案

总面积差不多与中国国土面积相当的撒哈拉沙漠,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海岸向东延伸直至红海之滨,横亘在非洲大陆的北部,因而被认为是一条地理分界线:沙漠北部地区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自古就与亚洲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常把本区与西亚合称“西亚北非”,或称为“阿拉伯国家”;而沙漠南部则被称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黑种人占绝大多数,故有“黑非洲”之称。这两大地理单元无论在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上都有着迥然不同的鲜明特性。

上一篇:一体化实现意义下一篇:多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