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生态系统

2024-09-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绿洲生态系统(通用9篇)

绿洲生态系统 篇1

一、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特点

(一) 系统要素结构的特点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是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这不同于一般的系统。系统结构要素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 有特殊结构、运行特点和

2. 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

其优势是:

(1) 是为自己办理保险而成立的, 农户之间彼此熟悉, 比较优势会弱化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有效预防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2) 能够将参保农民的利益仅仅融合为一个整体, 利益的一致性促使投保户积极主动的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风险, 减少损失的发生和损失程度。

(3) 不以盈利为目的, 较低的保费能够适应农民收入不高的现状, 激发农民的投保热情。

其劣势是:

资金来源方面存在缺陷。相互制保险公司不能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本身的资金来源只有投保户缴纳的保费, 资金来源有限, 难以应付农业保险高赔付率的问题。

3. 股份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

其优势是:

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募集资本, 资金来源渠道广泛, 使保险人拥有雄厚的财力, 偿付能力强、经营风险较低, 适应农业保险高赔付率的特点。

其劣势是:

(1)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难以控制。

(2) 分支机构极少设在农村, 理赔、勘察等费用高, 经营成本大。

(3) 商业性的股份制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与农业保险高赔付率、低盈利率的特点相冲突。

三、我国农业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化方案

从我国农业经营的特点和农业保险经营的实际可以看出, 农民的保障水平比较低, 农村自然灾害频繁, 保险潜在需求非常大;然而, 农民收入偏低, 有效需求不足。相对于其他保险领域而言, 农业保险风险大, 保费低、给付高、承保利润低, 一般的股份公司不愿更多的涉足其中, 形成了“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供给有限”的局面。借鉴美、法、日的发展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 我们可以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企业组织, 在基层发展合作社制的保险组织, 发挥保险最基本的分散风险的职能;在县域范围内发展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统筹整个县域范围内的农业风险;同时鉴于农业生产的地区性和农业风险损失的灾害性, 鼓励商业性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农业再保险, 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业风险。

(一) 合作制式的农业保险组织

合作制式的保险组织主要出现在基层, 可以组、村或乡镇为单位, 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 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为受损的农户提供补偿。此外, 保险合作社要充分宣传农业保险的相关知识和国家关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法规, 利用对当地农业了

功能的庞大系统, 而不是由性质单一的元素或事物构成的简单系统。在生态和经济两个子系统之间, 不存在由“三流”联系起来的、类似生态食物链那样串联和并联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它们之间只存在着某些环节上的相互重叠、相互交

织耦合的相关关系。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相互交织耦合的基础环节是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人们借助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实现经济再生产;借助生态系统的运行, 完成经济系统的运行, 实现人类的经济目的。在这里, 生物自然再生

解的优势, 积极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和造成的损失。

(二) 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在县域范围内建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自主经营, 平衡整个县域范围内的农业保险, 以基层的保险合作社为基础, 收取保费, 建立保险基金, 分担基层保险合作社的农业风险。在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和合作制农业保险组织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要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加大对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支持。财政方面, 通过财政拨款增加农业保险基金, 增加其分散风险的能力;税收方面, 将涉农税收列入税收优惠范围, 加大优惠幅度, 增加保险对农业的保障能力。

此外, 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可以借鉴法国农业“以险养险”的经验, 适当开展其他保险业务, 用其盈余弥补农业保险的亏损。

(三) 股份制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国家可以通过农业立法、财政税收支持等方式鼓励现有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参与农业再保险, 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股份制结构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股份制的农业再保险公司主要是接受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分保业务, 以弥补其在经营农业保险原保险过程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防范难的弱点;利用可以在资本市场募集资本的优势, 扩大农业保险资金来源, 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应对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的问题。

结语

农业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 其经营稳定关系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2004年底安华农业、安信两家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 2005年,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 建立什么样的农业保险模式成为解决农业保险推行中存在问题的关键。笔者将继续关注农业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的相关研究, 对这些问题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力求为问题的解决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企业介绍http://www.samic.com.cn/Index/

【2】安华领跑“三农”保险[J]农业天地2005 (8)

【3】中国保险年鉴编委会2008中国保险年鉴[M]中国保险年鉴编

【4】中国保险年鉴编委会2008中国保险年鉴[M]中国保险年鉴编

【5】国经文阳光相互农业保险公司的实践经验———公司制合作社保险在

【6】白安义张顺喜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J]农业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产与经济再生产实质上是同一个过程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个侧面, 是农业生产两重性的表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即经济系统的基础, 因此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 生态系统毕竟是实现农业再生产的借助形式, 是农业生产两重性的一个方面, 因此在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组合为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之后, 经济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功能必然处于总系统的主导地位, 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功能则处于隐蔽的从属地位。

在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相互交织耦合中最重要的耦合点是人。人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第一, 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 (消费者) , 在经济系统中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 均处于两个子系统的主体地位, 在两个子系统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 正是人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绿洲生态系统, 并与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绿洲生态系统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生态系统, 它们在结构和运行机制上, 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自然生态系统是在自然力的单一作用下形成和演变的;而绿洲生态系统是在人力和自然力的双重作用下, 按照人的目的形成和运行的, 它的结构、运行机制都深深打上了人力作用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 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绿洲生态系统中, 人不仅是生物, 是消费者, 而且成为对植物 (生产者) 起决定影响作用的调控者, 并进而影响着整个绿洲生态系统。第三, 人是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中介因素, 经济子系统通过人作用于整个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 其影响作用具有双向传递或转换功能;通过自身的变化、反应, 具有对影响力放大或缩小的功能;中介作用是在人力与自然力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的。

(二) 系统内“三流”运行结构特点

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中, “三流”的运行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在系统内“三流”分别在两个子系统中独立运行, 呈双系统运行状态。同时, “三流”又通过农业特别是人, 把两个子系统耦合起来, 发生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 在生态系统中, “三流”以自然形态 (物质元素和光能、生物能) , 按自然规律, 以食物链形式进行单向循环或转化。从整个生态系统看, “三流”运行具有封闭性和循环性。在经济系统中, “三流”以经济产品形式 (人类劳动的产物) , 按经济规律在系统内实行多向流动和转化。就整个经济系统看, 特别是在商品经济系统中, 由于系统具有开放性, “三流”运行也具有开放性。经济系统特别是其中的非农产业能够利用生态系统组成要素之外的矿物和能量, 甚至通过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材料、新能源, 生产除了食品之外的能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各种产品。“三流”在扩展自身的运行范围和提高运行的数量级的同时, 也相应地扩展了经济系统的范围和数量级。第三, 在生态系统中, 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量在某一时空范围内, 例如在一年内, 在新疆是有限的, 但同时它们又是可以再生的或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在经济系统中, 除农业之外, 非农产业所利用的多数物质和能量, 不仅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有限的, 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此外, 生态要素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 特别是在非农产业中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是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中不可替代的组成要素;对非农产业来说, 它只提供生产的空间和环境, 只是影响非农产业的外在因素。

二、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的特点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既要受生态规律的影响, 又要受经济规律的影响, 同时还要受生态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两个子系统组合为总系统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生态经济规律的影响;总系统的功能来源于两个子系统, 但又大于两个子系统功能之和。

(一)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趋势

第一, 受生态规律的影响, 绿洲的分布具有向稀缺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区集中的趋势。第二, 受经济规律的影响, 水资源的分配具有向绿洲集中的趋势。在绿洲内, 水资源的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及城市生活倾斜。第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绿洲的分布具有由河流下游向河流中上游转移、集中的趋势。第四, 随着绿洲的发展, 水资源向绿洲内集中。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存在着河流流程缩短, 湖泊水体缩小或干涸, 荒漠生物量减少、衰败甚至消亡, 土壤盐碱化、沙化等现象, 自然生态具有向荒漠化演变的趋势。第五, 干旱区绿洲经济具有向“绿岛”型经济演变的趋势。“绿岛”型经济具有以下倾向性特征:一是生产布局的分散性;二是经济结构低水平的趋同性;三是经济运行的封闭性。“绿岛”型经济的三个倾向性特征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 但与自然经济的特点相吻合。

(二) 系统的内在矛盾

从影响系统运行、发展的角度看, 当前系统内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类及经济发展的无限增长趋势与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第一, 绿洲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荒漠化之间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稀缺生态要素水资源在绿洲与环境间的分配中向绿洲倾斜。这一矛盾的自然发展过程, 实质上是把绿洲外部的自然防护体系, 逐步转变为绿洲内部的人工防护体系的过程。第二, 生态系统内部“三流”运行中的逐级衰减效应与经济系统“三流”运行逐级放大效应之间的矛盾。“三流”由前向后逐级衰减。以生态系统作为自然基础的农业受到第二、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农业自然要把部分压力传递、转移给自然生态系统,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绿洲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从宏观上看,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人口、粮食、能源、环境等四大危机;从微观上看, 农村中存在着饲料、肥料、燃料“三料”不平衡问题都是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三, 干旱区“绿岛”型经济的三个倾向性特征与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绿洲经济具有“绿岛”型经济布局分散性、结构趋同性和运行封闭性等三个特征, 使绿洲经济具有自然经济的浓厚色彩, 导致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困难。“绿岛”型经济的这些特征是导致新疆经济开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 系统运行机制的特点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是在人力与自然力的矛盾斗争中构造与运行的。在绿洲内, 人力影响居主导地位。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特别是水资源的稀缺性, 是制约干旱区环境和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任由人口与绿洲经济自由发展, 只能导致资源与人口、经济间矛盾的加剧, 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如果深刻认识并恪守绿洲生态经济规律, 借助经济开放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生态经济予以宏观调节, 就能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绿洲生态系统 篇2

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补偿问题探讨

保护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其中能否建立起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民勤绿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民勤地区的生态补偿现状,对优化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作 者:汪慧玲 李兰兰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农村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年,卷(期):20(6)分类号:X3关键词:石羊河流域 民勤 生态补偿

绿洲生态系统 篇3

水资源作为西北干旱区生产、生态、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关键要素,对西北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1]。吐鲁番绿洲是西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绿洲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而绿洲作为干旱环境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景观,是一种变动性很大、生态脆弱的景观,其形成、分布、发展与演化受各种外界条件尤其是水资源以及人为因素影响。同时水资源量制衡着一个绿洲的最大发展空间,适度的绿洲面积是绿洲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而无序地扩张绿洲面积必将会超过区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最终导致绿洲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水不仅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而且决定着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2,3,4]。极端干旱区的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最为干旱区域的新疆吐鲁番水资源变化特征尤其具有可持续水资源发展的意义。随着,吐鲁番绿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该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变化响应关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有利于加强这一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水资源和谐发展。

吐鲁番位于新疆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吐鲁番盆地的中心,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8°5′~89°54′,北纬41°20′~43°35′,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总面积13 690km2,人口28万,聚居着维吾尔、汉、回等27个民族。312国道、吐乌大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南疆铁路横穿境内,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重要通道,见图1。

1吐鲁番绿洲水资源

1.1吐鲁番绿洲历史演变与水资源开发

新疆,古称西域,环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邦诸国,这些国家基本上是由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绿洲组成的[5]。吐鲁番绿洲区, 早在15 000年前后已经有人类活动,也是新疆地区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6]。先秦时期,吐鲁番出现了国家。生产生活形态基本上是半游牧半定居,过着以狩猎和畜牧为主并兼营农业的生活[7]。利用吐鲁番绿洲平原地带水资源丰富,进行简单的农业活动。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在车师前国设立戊己校尉,掌管整个西域屯田事务[8]。随着屯田的实行,吐鲁番水资源利用更加显著。早在高昌郡时期,由于天热、多风、少雨的自然条件,就对水、水渠的管理已经纳入政府经济管理目标中[9]。327年,张骏的前凉政权在吐鲁番置高昌郡,高昌政权对水资源管理极为严格,诸城均设有户曹、水曹、田曹[10],并提出 “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普, 不得偏并”[11]和“新興穀内堤堰一十六所”和“城南草澤堤堰及箭幹渠”[12]。唐后期,种植业全靠天山雪水浇灌,形成了密集的水渠网络并专门安排人去修建,制定了完整的用水之都,使得人们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实行复播、施肥、浇灌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此时,由于屯田面积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水资源利用更加突出,导致绿洲面积与水资源开始出现矛盾。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总管天山南北一切军争事务,实行多次屯田[13]农田灌溉除利用天山雪水外,还开掘了坎儿井。新中国成立以后,吐鲁番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吐鲁番绿洲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严重失衡,吐鲁番地区成了新疆乃至西北最干旱的一个地区之一。

1.2吐鲁番绿洲水资源现状

1.2.1吐鲁番绿洲水资源分配现状

发源于北部天山山脉东部博格达峰南侧,吐鲁番绿洲由5条较大河流,见图2,从西向东依次为大河沿河、塔尔朗河、煤窑沟河、黑沟河、恰勒坎河,这些都属天山南坡山溪性小河,河道径流主要来源于山区降水、融雪水、山前侧渗和山泉水。从水文资料来看,5条河流的总特征是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水系之间相对独立,河流出山口后迅速渗入到巨厚的冲积扇中,未形成平原河系。水资源总量为3.8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97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76.55%,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91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3.45%;积水面积1949km2,流域面积为15 283km2,年平均流量3.364亿m3。

5条河流除大河沿河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比较均匀、相对稳定外,其余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极不平衡。

1.2.2吐鲁番绿洲用水量分配现状

吐鲁番绿洲城镇生活、工业用水相对较少,农业灌溉用水12.54亿m3,占总用水量的87.54%(表1),全国农村用水的比例是75.3%。吐鲁番绿洲农业用水比例较大。

注:数据来源为吐鲁番水利局。

1949-2014年以来,吐鲁番绿洲用水量来看,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工业用水增长相对较稳定。同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发也进一步扩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局面。因此,近年来, 吐鲁番绿洲地区加快政策节水、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等手段,逐渐达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从而实现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等需要。

2气候因素对吐鲁番绿洲生态系统响应的影响

2.1气候变化

根据相关史料可知[14,15],西域地区(包括吐鲁番绿洲地区) 西汉时期气候相对偏凉,降水较多。东汉初期,开始变干,降水也随之减少,气候干旱。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一些古城因干旱缺水相继消失。隋唐时期,气候又趋变冷,降水较多。元朝初期,吐鲁番、哈密一带气候炎热而干燥。明朝时期吐鲁番“天气多暖少寒,稀鲜有雨雪”。清朝中期,新江南路(吐鲁番、焉耆、喀什等)气候干旱。19世纪末,新疆东部气温急剧上升。 近代以来,吐鲁番气候以温暖带干旱荒漠气候为主主要特点是干燥、高温、多风,由于其西部、北部山地的阻挡,高空湿流难以入侵盆地,从而形成了吐鲁番盆地日照长、气温高、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及干热风的气候特点。

根据图3和相关气象数据[16],吐鲁番年均温为14.1℃,最高气温达到47.7 ℃。吐鲁番历年平均总降水量仅16.6mm, 蒸发量历年平均为2 844.9mm,是降水量的171倍,属永久性干旱。历年平均日照时数3 026.3h,最多接近3 400h,最少也高于2 350h。历年平均湿度为4.1%,盆地内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总辐射量为586.0kJ/cm2。因此,吐鲁番绿洲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对这一地区水资源具有显著影响。

2.2气候、水资源对吐鲁番绿洲面积的响应关系

吐鲁番绿洲区干旱气候决定了水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地下水的利用显得尤为突出(表2)。同时,吐鲁番绿洲地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流域水资源分布与绿洲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的不协调,又使得区域缺水程度逐年加重。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吐鲁番绿洲水资源开采规模非常大,并且开采量逐年呈现上升趋势。由1980年2.49亿m3,增加到2014年8.241亿m3,因此,吐鲁番绿洲地下水的利用对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注:数据来源为吐鲁番水利局。

km2

注:数据来源为吐鲁番国土局。

随着吐鲁番绿洲地区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绿洲面积也随之迅速增加,由20世纪80年代431.1km2,增加到现在的708.6km2。其中农田涨幅最高,居民点次之,水体虽有涨幅,但涨幅比例较小,但湖区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因此,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气候因素导致绿洲水资源过度开发,进而推动了绿洲面积的迅速增加。相反,吐鲁番绿洲面积进一步扩大又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的出现,逐渐形成了水资源和绿洲面积之间的恶性循环。

3地下水变化对吐鲁番绿洲生态系统的响应

吐鲁番绿洲地区与地下水有关的水源分为河水、泉水、坎儿井以及机井水4大类。其中,平均地下水补给量6.62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8.21亿m3,水资源总量9.566亿m3[17]。

但是,随着吐鲁番绿洲农业灌溉面积的迅猛增加和大量的土地开发,河水、泉水、坎儿井水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地下水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3.1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资源量变的最直接反映。由于吐鲁番绿洲区地形地貌的特殊,地表水、地下水多次互换转换。地下水自然补给量的多少,直接受地表水丰枯的制约。绿洲平均地下水自然补给量为7.5亿m3,最大年份天然补给量为19.88亿m3,而最小年自然补给量为3.83亿m3,相差5倍以上[18]。绿洲区内第四季月至底层分布较广,沉积厚,地下水储存量较大。

吐鲁番绿洲地下水位从4月份农灌季节开始下降,7-9月开采量最大,地下水位最低,10月份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减少, 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到翌年1-3月份地下水位达到最高[19]。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超采现象严重,其明显的标志是有水的坎儿井由早期的1237条减少为现在的396条,泉水流量也逐年衰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使得盆地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绿洲外围荒漠植被已呈逐年退化趋势,扬沙天气增多,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水面面积也逐渐缩减。

3.2地下水质的变化

吐鲁番绿洲区地下水质由山区到平原,由上游到下游,水质由好变差。由西部、北部山区到砾质平原,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矿物成分单一,含水层厚度大,地下径流畅通,水的矿化度小于1g/L,水的化学类型以重碳酸型为主。由北向南由砾质平原过渡到土质平原,湖积平原,水质变化极其复杂。其中,含水层变薄,颗粒变细,径流不畅;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损失大;水质变化,矿化度由小于1g/L上升至5~10g/L;水的化学类型有重碳酸型转化为硫酸氯化物及氯化物硫酸型水。过渡到湖积平原后,水质则表现为高矿化质的咸水。以湖积平原为主的绿洲中央带和南部觉罗塔格低山区水的矿化度多在100 g/L以上。所以,吐鲁番绿洲地区地下水水质的好坏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3.3地下水位埋深对生态系统的响应关系

吐鲁番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差异和绿洲地下水质的不同,导致吐鲁番绿洲区内植被的变化,植被的变化是绿洲生态系统的最显著指标。

通过类比与吐鲁番绿洲条件类似的西北内陆干旱区关于地下水位埋深的数据,包括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黑河流域下游、塔里木河干流区、甘肃疏勒河流域下游,石羊河流域[20,21,22,23,24]。 针对存在的主要植被种属,可以得出吐鲁番绿洲天然植被适宜生长的共同潜水埋深范围。

吐鲁番绿洲地区地下水埋深超过7~8 m,绝大多数天然植物已不能生存。潜水埋深在1.0~5.0m之间,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地表景观表现为植物种类组成众多,生长密集,覆盖度大,高、中、低层次的植物均有分布,呈现生长良好的天然植被景观。埋深超过5m草甸植物大部分枯萎死亡,埋深超过7m乔灌木大部分枯萎死亡。对地下水位适应范围最广的首推怪柳,地下水埋深从2~8m都有分布,而且在地下水埋深10 m绝大多数天然植被已经枯死的地区仍有怪柳分布。天然植被生长出现枯萎死亡的潜水埋深临界值是:胡杨5~6m,怪柳6 ~7m,骆驼刺4.5~6m,罗布麻、甘草、骆驼刺5~6m,芦苇3 m左右。

从沿吐鲁番艾丁湖盐场公路的植物剖面可以清晰显示植被演替规律[25,26]。吐鲁番绿洲主要植被种类有怪柳、梭梭、刺山柑、芦苇、骆驼刺、花花柴、胡杨、沙拐枣等,对于主要由它们组成的植物群落来说,吐鲁番盆地植物群落呈生长良好状态的潜水埋深适宜范围是3.0~4.0m,植物群落生长出现稀疏衰败状态的潜水埋深临界范围是5~6 m。所以,最终确定吐鲁番盆地天然地植被生长适宜地下水位埋深上限为3m,生长极限地下水位埋深下限为5.5m[27]。因此,吐鲁番绿洲地下水水位埋藏的不同导致自然植被生长的差异,这也将促使水资源利用更加合理科学。

4水资源变化对吐鲁番绿洲生态系统影响的驱动作用

吐鲁番绿洲极度缺水最主要原因是:耕地无序扩大,地下水严重超采。这将成为制约吐鲁番绿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然而吐鲁番绿洲属于人工绿洲景观,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因此,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驱动着流域生态系统的演变[28]。随着社会的进步,流域内人口的增加, 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增大,生产力水平提高,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增加;现阶段,与疆内发达地区比较,该区土地利用率较低, 水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人们的文化和经济水平差,是对流域环境破坏的社会因素[29]。在地下水水质好的吐鲁番绿洲地区,大面积开垦土地;在社会因素中,政府各自为政,自顾自己任期的政绩,助长开荒,造就生态环境恶化;在政策和法规上, 没有体现流域整体观念,地表水分配不均;以上各个社会因素, 是流域生态系统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5结语

(1)气候因素对绿洲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在吐鲁番绿洲地区降水少且年内分布不均,蒸发量呈现增长趋势,对绿洲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应该以滴灌、低压管道、涌泉灌作为绿洲地区优先选择的节水灌溉形式,种植作物应以葡萄、果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

(2)退耕还水是吐鲁番绿洲生态系统和谐的必然选择。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尤其是吐鲁番绿洲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严重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因此,推进退耕还水, 确保水资源开发与存量平衡,实现水资源和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供需结构调控[30],促进吐鲁番绿洲生态系统优化发展。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绿洲生态对水资源的潜在要求,及时调整用水定额,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调整结构性缺水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对吐鲁番水资源供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 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吐鲁番绿洲区是新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对吐鲁番绿洲水资源变迁,用水量,气候因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响应的分析,对吐鲁番绿洲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吐鲁番绿洲生态系统影响显著;随着吐鲁番人口的不断增加,绿洲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采过度,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吐鲁番绿洲地区经济因素促进社会因素的变化,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经济、自然诸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水资源的变化驱动对吐鲁番绿洲生态系统的变化。

绿洲生态系统 篇4

一四八团发展绿洲生态农业的困惑及思考

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必备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为此,农业团场应该建设生态型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才能为团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一四八团属典型的`沙漠绿洲农业,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盐碱化、沙漠化、荒漠化过程强烈,保护和改善绿洲脆弱的农业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 者:王建彬 李永革 张秋红 巩志中 刘忠元  作者单位:农八师148团植保站,83 刊 名:石河子科技 英文刊名:SHIHEZ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F32 关键词: 

民勤绿洲生态保护措施及成效探讨 篇5

关键词:生态,节水,措施

1 引言

民勤绿洲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 石羊河流域下游,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 像一把楔子镶嵌在两大沙漠之间, 抵制着两大沙漠的会合。全县人口31.5万人, 国土面积1.6万km2, 其中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4%。民勤常年干旱少雨, 年均降水量110mm, 蒸发量高达2644mm, 风大沙多,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是全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随着石羊河流域上游调蓄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和用水量的增加, 流入民勤县境内的地表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民勤人为了生存的需要, 开始凿取地下水, 再加上石羊河上游来水量的持续减少,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生态随之恶化, 大批沙生植物相继枯死, 肥沃的良田开始沙化、盐碱化, 最后成为连片的沙漠。由于过度开发地下水源, 使得民勤地区都已经成为锥形地势, 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可见, 民勤的生态问题, 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突破了平衡点, 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 其要害是水的问题。因此, 民勤的关键在于缺水。

2 民勤县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分析

自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施以来, 民勤县从保护生态资源入手, 出台了以下措施。

2.1 渠道衬砌

为了节水, 20世纪70年代民勤县的干支渠都进行了衬砌, 特别是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 斗农渠甚至毛渠都进行了衬砌, 优点是渠系水损耗少了, 缺点是渗漏减少使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补充。这说明, 民勤的地表水地下水是一个统一的系统, 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节水, 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勤的生态问题是一个以水资源利用为中心, 形成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应着眼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统筹资源、环境、人口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关井、压田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区域分布特点, 科学规划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 以各类农林场、移民迁出区、风沙沿线和农区内部二轮延包土地以外的耕地为重点, 民勤县制定了《2006~2010年关闭机井规划》和《2006~2010年耕地压减规划》, 分年度推进实施。民勤县相继完成关闭机井3023眼, 压减配水面积2.93万hm2。

2.3 水资源管理

自2006年开始, 民勤农业灌溉地下水管理从“无序开采”转为“管理许可”。对水权实施坚持“总量控制, 定额管理, 取水计量, 指标控制, 水票运转, 智能管理”的原则, “以水定电、以电控水、超量加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基本管理制度, 民勤县生态系统开始得到了一定的修复。

(1) 水权水价改革。通过利用“地下水征收计量水费和水资源费”等水权水价改革, 使地下水水价接近或略高于地表水水价, 推行农业差别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解决水资源浪费、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坚持基本生态用水优先, 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落实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总要求, 合理配置各行业水权。

(3) 智能化设施的安装。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批准实施以来, 大部分机井安装了智能化计量设施, 每眼井安装一套管理设备, 包括智能水表, 智能控制器和智能用户卡。

(4) 水票运转。用水户的用水程序为:用水户提出用水申请→协会依据轮次确认表核定的用水量填写用水计划申请书, 并由协会负责人加注意见、加盖公章→乡镇水资源办公室审核、乡镇长批准并加盖公章→乡镇水资源办公室保留存根→用水户持乡镇批复的用水计划申请书到水管单位购买水票和智能卡充值→用水户刷卡取水, 水总量用完后自动断电, 以此彻底关闭无序取水的大门。

(5) 全面推行实名制配水制度。强化配水人口审核审定工作, 提高水权配置公开透明力度, 充分体现水权享有人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6) 三水联合调度。加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 有效增加降雨量, 建立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合调度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2.4 高效节水措施

日光温室、膜下滴灌、地膜再利用等农田节水技术和发展特色林果业等。

2.5 移民

民勤县计划移民8000人。其中投亲移民1950人, “教育移民”3000人, 政府引导移民1600人, 县内收缩移民1450人

2.6 整体恶化, 局部治理

近50年来, 民勤累计人工造林面积180万亩, 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 在绿洲边缘408km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42km的防护林带, 在湖区沙漠中埋压麦草方格3万亩, 栽植沙生植物梭梭固化地表, 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 绿洲外围防风固沙屏障已初步形成。

3 成效分析

3.1 沙尘暴天气日数减少

与过去30年的年均沙尘暴日数达27d左右相比, 这两年来沙尘暴天气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2011年民勤只出现一次沙尘暴天气, 2012年未现沙尘暴天气, 2013出现一次短时沙尘暴天气, 且未造成灾害。2014年年初虽然大风天气多发, 但至今未发生一起沙尘暴。

3.2 地下水位回升, 降水量增加

2007年以来, 政府加大了对内陆河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 2011年至今年连续四年不干涸, 目前水域面积达到22km2;夹河乡黄案滩7眼机井成自流涌泉, 地下水位明显上升。10万亩沙生植被蓬勃丛生, 区内植被覆盖度由2008年的28%提高到2014年的60%以上。2013年去年降水量也比2011年偏多20%以上。

3.3 荒漠化面积减少

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分析, 2008年至2009年, 民勤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5万亩。多年民勤县采用麦草方格技术压沙栽种沙生植物33.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8%提高到11.82%。通过人工管护、人工促进植被修复、围栏封育等措施, 芦苇、白刺、梭梭、沙枣等, 点点绿色开始在沙漠上蔓延, 一些林场、农场满目葱郁。

3.4 群众的节水意识增强

从以前的要我节水到现在我要节水。节水的根本途径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老百姓自己创新农田节水技术, 如干播湿出种植技术和一膜两用免耕技术等。

参考文献

[1]冯祯文, 李林山, 孙煜东.自流井芦苇荡湿地——来自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报告[N].甘肃武威日报, 2011-11-23 (16) .

[2]柴尔红.石羊河为何断流——写在石羊河断流, 红崖山水库干涸之际[J].环境教育, 2011 (12) .

[3]民勤县人民政府.民勤县深化水权水价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民政发[2013]109号[R].民勤:民勤县人民政府, 2013.

绿洲生态系统 篇6

关键词:民勤绿洲,退耕还林,生态建设

1 国内外的退耕还林

世界上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美国自1776年独立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150年间,开发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耕地由6477万hm2扩张到1.56亿hm2 ,建立了大批农场,粮食生产逐步得到满足并开始出现过剩,同时大面积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60年来,在农产品过剩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实施了一系列压缩耕地面积的计划,共把数百万公顷农田改造成公园、森林和牧场。采用政府购买、政府补偿等措施,使得退耕还林得以实施。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政府引导农场主把一部分耕地退出生产用于土壤保护 1956年农业法规定的土壤银行计划,即鼓励农场主短期或长期退耕一部分土地,“存人”土壤银行,银行付给一定的补助,对按照计划退耕的农场主给予农产品价格补贴。1961年又制定了紧急饲料谷物计划,为减少饲料谷物的库存和产量,要求农场主在停耕至少20%耕地的情况下,才能从政府取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助。1965年又实施了有偿转耕计划,即要求政府计划的参加者以无偿停耕一定比例的土地为条件,换取计划的各种好处。1985年美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保护计划”,在美国农业部的监督下,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作为补偿,农业部每年向退耕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还向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一次性支付其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1]。

我国政府1999年率先在川、陕、甘3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当年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试点44.8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38.1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6.7万hm2。2000年3月,退耕还林还草试点正式启动了长江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兵团等13个省区市的174个县。6月又启动了湖南、河北、吉林和黑龙江4省14个县市。2001年,按照“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将洞庭湖、鄱阳湖流域、丹江口库区、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陕西延安、新疆和田、辽宁西部风沙区等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部分地区纳入试点范围,至此,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在中西部地区2O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4个县中展开[2]。近年来,开展大面积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就。

2 民勤生态环境现状

素有“无边沙海一叶舟”之称的民勤绿洲,像一个楔子,由西南向东北,牢牢地嵌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顽强阻挡着两大沙漠在此合拢南下。

民勤绿洲唯一的地表径流是南部进入境内的石羊河。石羊河流入下游民勤境内的地表水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5.42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亿立方米。流入民勤的地表径流量占石羊河流域总径流量的比例也由以前的30%减少到近年的不足7%[3]。石羊河的汩汩清流汇集在民勤绿洲北端的内陆淡水湖—“青土湖”已从解放初“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到如今湖底干涸为流沙滚滚的沙源地。

解放初期,民勤县人口不足20万,上世纪70年代为23.11万,如今已达30余万;人口的增加,以农业为主的民勤必然大面积开荒种地以保障人们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经作物价格的上扬,绿洲保护带成为农民开荒种地、提高经济收入的切入点,使绿洲赖以存在的防护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全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大面积开荒造田是以严重超采地下水资源为代价。绿洲边缘地下水位从解放初的1-2m,下降到现在的16-24m,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植被大面积枯死。上世纪50年代,丘间低地、湖畔及沟渠两旁,湿中植被茂密,覆盖度在80%以上,白刺沙丘约30%,但近年来,这些湿中生的植物已经残败,就连强耐旱的沙生植物也大量枯萎,全县有13.5万亩沙枣林衰败,35万亩的白刺、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4]。

民勤生态危机的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可持续发展和西部生态安全的问题。它所表现出的危机症结,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有类似的状况存在,只不过在类型上、性质上、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民勤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特别是退耕地政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关键和措施,必须开展研究、解决。据遥感监测,近20年来绿洲边缘开垦的耕地近20万亩,使得绿洲边缘本来非常脆弱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绿洲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表现在防护带破坏,固定沙丘活化,流沙四起;特别是大量打井灌溉,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粗略按20万亩计算,耕地年灌溉水每亩400m3,全年抽取地下水0.8亿m3,近似于近年石羊河进入民勤绿洲的地表径流量。而这些开荒地经营粗放,产量底,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水资源。因此,民勤绿洲边缘退耕还林(或者还荒)迫在眉睫。近年来,民勤绿洲边缘垦荒地退耕还林也开展了工作,由于自然条件恶化,取得的效果不显著。

3 民勤退耕地生态建设技术措施

由于降水少、强度小、有效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的降水特点,民勤绿洲防护带属极其脆弱的生态带,在绿洲边缘10多公里的防护带中星罗棋布的镶嵌有大小不等的开荒地,绿洲附近利用农电打井灌溉,绿洲较远的地方利用柴油机抽水灌溉。绿洲西北迎主风面防护带有几十万亩的开荒地,这些耕地弃耕如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势必很快沙化,形成新的沙尘暴源区,直接危害绿洲生存。因此,必须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措施,使之退出去、不沙化。

3.1 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是中国政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摘要举措,是对世界生态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我国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现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勤绿洲的退耕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切实掌握绿洲耕地状况。通过近年的卫片结合实地校验,全面掌握民勤的耕地面积和种植状况,进行退耕地的规划设计,根据退耕后的沙化程度划分出退耕还林地和还荒地,对绿洲外围防护区的耕地先行退耕。

做好退耕地的补偿工作。无论是绿洲内部的耕地还是绿洲外围的开荒地,农民在这些土地上都输出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绿洲内部通过长期的土地改良使耕地成为民勤农民的生活保障,绿洲外围在土地平整、机井的打造、渠系道路的整修、灌溉设备的购置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有的农民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荒地的开垦上,全部退出这些耕地农民损失巨大,政府必须结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其他项目资金,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进行退耕地的补偿。

领导责任制管理是退耕还林的关键。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退耕还林的目的是保护沙区植被,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对退耕还林资金足额拨付;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管理好资金,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保证专款专用;按照关于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规程、办法、标准,认真做好种苗供应、检查验收等工程全过程的规范管理。把退耕还林指标落实到领导头上,作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

3.2 退耕地生态建设技术

退耕地生态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地区的土地配置发生了变化,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为了不使退耕还林的土地发生复垦,必须根据民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来源,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农林牧用地上,留足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和牧业用地,将绿洲外围耕地全部还林(荒),同时,在还林的过程中,考虑经济效益,如:栽培梭梭接种肉苁蓉以提高经济来源。

快速繁殖抗旱优质种苗,发挥优质种苗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基础作用。退耕还林工程中种苗是基础,种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退耕还林的质量,严把“种苗关”,培育耐干旱的沙旱生种苗,如:膜果麻黄、梭梭、红砂、沙拐枣等。

科技支撑为先导。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高效的关键,利用取得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组装配套应用于工程建设中,根据民勤绿洲的特点,依不同的地貌、土壤类型等自然环境条件分区,根据各区条件重点推广种植耐旱树种、草种,推广良种壮苗技术,集水保墒技术;在沙害轻微的地方,退耕后不栽植植物,直接还为本来的地貌,达到还荒的目的。利用部分资金进行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进行科技攻关,随时解决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与其它生态工程紧密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是系统工程,应与荒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相互联系,各项工程应结合起来全面考虑,通过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其它工程的全面完成,加快民勤的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培训退耕还林技术人员,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农民掌握种树种草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工程的标准化建设,使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和工程标准实施,增加工程实施的科技含量,特别是加强退耕还林所形成的产业化技术培训,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世东.中外退耕还林还草之比较及其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2):22-27.

[2]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发展阶段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1):36-41.

[3]彭鸿嘉,傅伯杰,陈利顶,等.甘肃民勤荒漠区植被演替特征及驱动力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5):628-633.

绿洲生态系统 篇7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基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现代化所处较低水平阶段,中国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之路。根据中国国情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1)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劳动者的现代化;(3)管理组织的现代化;(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5)资源环境的优良化。

一、加快产业化经营对绿洲农业实现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绿洲农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基本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直接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影响,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技术进步滞后、比较收益低、多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扭曲的农业利润分割方式、脱离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使绿洲农业在市场和产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提供初级产品的极为不利的地位。相对于既定的农业资源而言,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难以筹措,农业投入不足。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把传统体制下被人为分割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增值利益,使农民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分享其应有的利益。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应用增加的收入,可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的进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把农户生产通过龙头企业组织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绿洲农业发展和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对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分析

随着改革深化,农民和农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较多困难,实行农业产业化可进一步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现代化由单项突破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加速了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中国的农业技术变革主要由政府引导和推动,其主要是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扶持,但在技术变革中终端往往因为农民拥有的要素结构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受阻。在传统的绿洲经济中,作为先进技术接受者的农民,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技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去接受;另一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需要资金,从农民的角度考虑,短期利益和以往的经验比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以带来高收益更容易采纳。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龙头企业一方面在资金上可以给予农民支持,向农民提供优惠的技术服务和与此相应的要素,同时,在先进技术的采用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农民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强化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农业适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

(二)农业产业化可以减少农业资金的流失,为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绿洲传统型农业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一直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以致经常发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流转,特别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绿洲农业仅靠自身积累式的发展很难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的转变,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才能使农业更快、更稳的发展。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使原来仅靠生产经营的农民获得来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比较经济收入,强化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诱因,而且使农民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投资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为能够保持稳定的优质原料来源,必然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投资长期不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束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新阶段绿洲农业发展的力量之源。绿洲经济由于受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为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原料基地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应用农业机械、搞好储藏运输创造了条件。对于地处运输不便之地的绿洲,先进、适用的储藏运输技术保证了绿洲农产品更加安全、快捷地进入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绿洲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户从事小而专的商品生产,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布局区域化。对于绿洲经济而言,技术对于资源的边际替代率不可小视,一方面,龙头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会加大力度采用一些对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科技来改变绿洲经济现有格局中存在的生产分散、产品质量差、加工层次低等问题。绿洲经济走产业化的道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技术上实现传统绿洲经济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农业产业化引起绿洲农业区产业结构的

非农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绿洲传统农业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变的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农业所需劳动力就越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是对于绿洲区而言,仅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出路是不断地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广阔前景,可以把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产业,而且也拓宽了农业的领域,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原料生产、初级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延伸,向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高科技等领域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绿洲区农业人口负重大,已成为制约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绊脚石”,只有将传统农业中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农产品的加工等环节中去,才能实现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不仅使绿洲农业人口负重减轻,同时也增加了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加快了绿洲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五)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的进程,促进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把若干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开辟新的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绿洲现有的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而提高绿洲区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部分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在贸工农一体化的系统内流通以节省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六)“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了农业经济市场化

随着绿洲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绿洲经济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但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就是农户的分散性、无组织性。而绿洲区的农户由于地域特征,所经营的土地更加分散。面对强大的竞争市场,他们无所适从。弱小的农户独自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化则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聚合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分离而封闭的状态,把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特别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绿洲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绿洲农业经济市场化。它既可以让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又可以让市场正常运转并且品种繁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较好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对称的矛盾。

总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大规模进行农产品商品化分工分业的联合生产和销售,以整体推进农业向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有效运行组织经营机制和格局。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先进而发达的农业,为此所采取的手段或措施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而言,当务之急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但是,当前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农业生产领域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同时,受到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制约,又遇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于产前、产后等部门的阻碍,使一体化经营难以真正形成。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农业产业化来克服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局限性,而农业产业化又必须借以农业现代化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绿洲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绿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实施,加速了绿洲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政府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对重点建设造成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进行调控,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发展方向上进行引导,包括在生产基地建设、工商企业参与、农户生产以及市场、效益、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引导;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多方融资,突破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克服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协调和利益磨擦,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二)大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的带动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优势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对绿色龙头企业的培育,选择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绿色经济运作的要求,重点扶持,依托其为产业骨干,组建突破城乡界线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集团,形成辐射面更大的规模优势,产生更强的产业牵动能力,带动辐射范围内的农业企业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三)合理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依托,也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以土地大户租赁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土地向部分生态农业户或经济组织合理集中,依靠经济手段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等得以推广的基本保障。

(四)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优农产品,实现农地园林化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是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的前提。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要按照“特色+优质+规模+品牌=效益”的思路,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行业特色和品种特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突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园林化。

(五)加快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现代化的实现

各涉农部门要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对农户在技术、种肥、农膜农药、资金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中介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体系,开展有偿或互助性的自我服务,使农户有更便捷的渠道了解、接受、采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摘要:目前中国干旱区经济的主体是农业,而绿洲是其载体。当前绿洲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资金短缺、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等问题。实现中国干旱区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关键词:绿洲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献政.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1998,(4).

[2]孙占潮,张建树,谢继存.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

[3]董树亭,靳相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4).

[4]贺峰,等.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5]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绿洲生态系统 篇8

关键词:经济开发,绿洲经济,生态保护

1 实现石河子北泉镇的经济大开发与绿洲生态保护双赢之路的背景

石河子北泉镇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玛纳斯河西岸, 石河子市北郊, 区域面积475.76km2 (其中, 北泉镇为195.2km2) , 耕地1.82万hm2。这里既有雄浑壮阔的塞外景色, 又有“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南国风光。近20年来, 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石河子垦区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是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 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环境问题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和执法氛围。但近年来石河子北泉镇可耕地和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 石河子北泉镇绿洲外围广大地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诸多环境问题凸显, 造成的生态功能退化尚未得到恢复, 天然荒漠林破坏严重, 面积锐减;荒漠草场过牧、乱采滥挖野生植物, 导致沙化、退化严重;无序低水平开荒, 造成土地贫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 大量土地撂荒, 玛纳斯河流上游过度引水, 又使下游来水剧减, 甚至出现断流, 闾尾湖萎缩乃至消亡, 流域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种因素导致的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珍稀野生动物数量减少,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石河子北泉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实现石河子北泉镇的经济大开发与绿洲生态保护双赢之路成为目前北泉镇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

2 实现北泉镇经济大开发与绿洲生态保护双赢之路的经济基础

石河子总场位于石河子市城乡结合部, 具有显著的市场要素;聚集功能和培育各类市场的广阔空间。目前, 沿312国道和S201、S204两条省道的市场贸易带, 已初步形成;集中有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在石河子北泉镇区域内, 有国家建筑施工二级资质单位的北泉建安公司, 有年加工皮棉2万t的棉花加工厂, 有年产5万t的现代化番茄酱厂, 有达到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的植保机械厂, 有中国烟台建设集团鲁新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年, 场镇实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截至2010年,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157户;私营企业发展到557户, 增长15%。从业人员16303人, 增长10%。

场镇自治区级的乡镇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占地3357亩, 内部道路交通主干道4条, 一座120㎡供热交换站和一座1500㎡集培训、洽谈、产品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2005年投入180万元修建了一条主干道路, 投入20万元架通了高压线;2006年投入340万元修建了上、下水工程及供热设施, 同时, 投入了120万元修通了二条主干道路, 使园区一期规划达到了“七通一平”, 即:电力、供水、供热、通讯、排水、道路畅通等和地貌平整, 为投资者创造了较为完善的前期条件;园区的二期规划也在有序地开展中。

针对工业园区与石河子开发区连片的具体实际, 场镇将园区定为中小企业的创建基地, 拾开发区之遗, 补开发区之缺, 为石河子开发区做好协作配套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切实为外来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目前, 共有纺织、食品加工、塑料化工、新型建材、饲料加工、种子加工、机械制造等45家中小企业入住园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截至2009年, 园区已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 占场镇工业增加值的63%。

综上所述, 我们实现石河子北泉镇的经济大开发与绿洲生态保护双赢之路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石与优势。

3 石河子北泉镇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石河子北泉镇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援下游垦区作用已基本丧失。1983年与1967年相比, 石河子总场不仅减少了3000多万m3的河水, 还“抽水入库”近2000万m3, 为下游增加水源供应近5000万m3。到2008年, 因井水过度开采, 泉水大幅减少, 河水用量又反弹到接近1967年水平, 而且也不再向水库输水, 支援下游用水作用基本丧失。二是造成巨额浪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石河子总场虽然井水比1983年增加37.4%, 但现在引用的泉水比1983年减少90%以上。这说明, 现在增加的井水, 只不过是把原来自然溢出的泉水变为电力抽取而已, 所花费的电力、人力、财力, 基本上都是无效投入;其二, 因打井过多超量开采地下水, 加速了水井的报废。现在因打井越来越多, 越来越深, 使原来较浅水井大量报废。仅以1975年到2002年统计, 石河子总场累计打井602眼, 现存286眼, 报废率高达52%。其中, 相当比例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过大, 造成的“新井出水, 老井报废”, 加上井水提取代替泉水自然溢出的无效投入, 浪费资金数额之大, 相当惊人。三是农工负担加重。其一, 水价直线上升, 亩灌量大幅增加。石河子总场自1999年开始, 农业用水价格升高到0.13元/m3, 是井水灌溉前1969年的72.2倍。除了物价上涨和价格体制改革等市场与政策性因素外, 因泉水急剧减少不得不用电力抽取导致成本加大, 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用水价格直线上升的同时, 亩灌量也因地下水位下降过多、土壤自然持水量降低, 致使近年全场亩年均用水量普遍在500m3以上, 而且呈继续增加趋势。水价上升、亩灌量增加, 使水费大增, 目前全场亩水费在100元左右, 已成为仅次于化肥的第二大物化成本;其二, 土壤肥力下降, 机耕作业亩均燃油消耗增加。毫无疑问, 开采地下水, 降低地下水位, 对土壤盐碱改良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 过犹不足, 地下水开采过度, 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过大, 就会走向反面, 对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产生不良影响。据石河子总场农业区划资料, 1981~1983年3年平均每标准亩消耗柴油0.49㎏, 而近年已上升到0.72㎏并向1㎏逼近。四是植树造林成活率下降。石河子北泉镇地处泉水溢出带, 是群众所说的“插根棍子就能长成树”的地方, 现在也同样存在着缺水团场“春栽、夏旱、秋死、冬砍”的景况, 很不利于林业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及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五是自然景观失去应有特色。北泉镇素以拥有丰富优质泉水、土地肥沃、林木繁茂而著称。场区的6个集镇就有5个是以泉水命名。据《石河子总场场志》记载:“北泉镇原名‘老鸹窝’。建场初期, 这里是一片高地, 长满百年老榆树, 数不清的乌鸦和其它鸟类栖息其上, 朝出夕归时, 百鸟争鸣、群鸦欢叫声响彻云霄, 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故得名。高地四周多沼泽, 泉眼密布, 泉水漫流。一溪泉水斜穿高地而过, 清澈见底, 一年四季长流不息。”直到80年代中期, 这条泉溪还依然存在。令人遗憾的是, 这些极具特色、在西部干旱地区十分抢眼的自然景观, 现在已消失殆尽。“没有特色, 就没有商机”。具有地方特色自然景观的丧失, 是城镇化建设的极大损失。

为此, 大力保护环境与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机制与体制已成为石河子北泉镇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是实现石河子北泉镇的经济大开发与绿洲生态保护双赢之路的必要条件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实质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要做到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 石河子北泉镇政府要想实现经济大开发与绿洲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实有效的进行改革:

4.1 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小康阶段, 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在解决温饱等生存问题之后, 人们的消费将越来越转向舒适型生活和更高的精神需求, 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节制地下水开采, 适度恢复泉水溢出, 以营造诸如“水色与绿景交映, 人与自然相融”等诗情画意的优美环境, 显而易见地蕴着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房地产开发等商业机会, 这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尤为珍贵。

4.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支撑的背景下, 必须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支撑点, 这个支撑点就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 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根据“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 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环境保护者有权利得到投资回报, 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环境开发者要为其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支付代价;环境损害者要对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作出赔偿;环境受益者有责任和义务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进行适当的补偿。由于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在目前还必须依赖政府的主动干预。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逐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 拓宽生态补偿投融资渠道;加强对补偿制度的管理, 努力推动生态补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4.3 必须搞好全流域水资源的全面调查、统筹规划和管理新疆荒漠、半荒漠气候条件下的绿洲

每一个流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表和地下径流体系, 而一个流域的上下游之间, 一个流域与相邻流域之间, 水资源的利用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因此, 为实现适度的科学的经济发展, 进行的水资源调查必须是全面的调查, 对水资源利用必须统一规划和管理。与此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植树、种菜等工作力度, 提高北泉镇森林及其他植被覆盖率, 为其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旭红,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青海民族研究, 2007 (1) .

[2]刘萍,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社科纵横, 2002 (2) .

[3]杨维军、李文瑞, 西部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4]朴今海,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2) .

[5]孟和宝音, 切实保护和建设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4卷, 第3期.

[6]唐永亮,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之误区解读与对策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6) .

绿洲生态系统 篇9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2010年6月9日《甘肃日报》专版对张掖市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的建设成效是这样概括的:张掖市利用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栽植的防护林带不断延伸, 把广袤的农田组成了生机盎然的网格;科学营造的经济林实行产业化经营, 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栽植封育的生态公益林成片连线, 使过去裸露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绿色生态屏障, 开创了利用外资治理荒漠风沙的先河, 拓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融资平台。一是扩大了绿洲面积, 遏制了北部风沙危害。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治理面积61.5万亩, 全市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1.04个百分点, 比原规划增加0.6个百分点。其中:营造生态公益林7.8万亩, 葡萄、啤酒花、红枣、杂果等经济林5.82万亩, 苜蓿2.5万亩, 扩大了张掖中部绿洲面积;北部戈壁地段围栏封滩育林草43.4万亩, 工程治沙1.5万亩, 林草植被保护区平均向外扩延了15公里以上, 实现了人进沙退、北退“黄龙”的目标。二是改善了小气候, 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43万亩的封育面积植被恢复较快, 覆盖度由治理前的30%提高到70%以上, 夏秋季节郁郁葱葱, 增加了空气湿度, 近几年降水明显增多, 沙尘暴次数和强度明显减少。三是探索了生态节水的路子。坚持不开荒、不打井,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现有成熟的配套节水灌溉技术, 衬砌干、支、斗、农四级渠道223.26公里, 提高水利用率30%, 8万多亩经济林草及作物配套了滴灌和低压管灌, 亩节水150立方, 年节水1164万立方, 减少用水量, 将节余水量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四是锻炼了队伍, 增强了全社会的生态意识。通过项目实施, 为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区广大农户提供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防沙治沙的技能, 进一步认识了防沙治沙的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 增强了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五是农民得到了实惠。项目本身消化各类苗木价值2000多万元, 转移吸纳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 项目区农民仅经济林劳务费年增收2800多万元, 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六是国有农林场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除配套节水设施, 新修高标准机耕道315.4公里、支道14公里, 架设输电线路14.8公里, 变压器12台, 购置农用机械425台套, 车辆41台, 办公设备123台, 环境监测设备24台套, 修建管护房4300平方米。农林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职工的劳动强度减轻, 劳动生产率提高, 经济林面积增加, 发展后劲增强,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项目建设的启示

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是甘肃省建国以来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规模较大、建设期限较长的项目之一, 也是我们国家最后一次利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的项目。目前, 项目计划的各项建设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虽然项目基本关闭了, 但它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省, 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形势下, 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建设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为今后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 坚持统一领导, 加强部门协作

针对项目设施遇到的配套资金、管理体制等问题, 省、市政府领导亲自协调, 解决了制约项目执行的这两大障碍, 使得项目准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省、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及时协调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项目县区和项目实施单位也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指导、检查项目的建设工作。项目执行中, 各级财政、发改、林业、农发等部门密切合作, 联合商讨年度施工计划, 下达配套资金, 监督检查工作。这种上下一致的管理体制和领导亲自挂帅、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管理模式, 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引入先进理念, 合理规划项目

在遵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 项目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始终坚持“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理念, 按照“生态立市”的指导思想, 从项目区自然环境、气候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听取和吸收各方专家以及参与项目建设的群众意见, 让专业技术人员与项目区群众广泛参与, 从而使项目设计达到既尊重科学, 又符合群众意愿的效果。这种参与式规划设计理念的引入, 改变了国内项目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方式, 大到项目计划, 小到树种选择等都充分尊重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 给予其充分的选择权, 提高了基层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 把农林场利益和项目实施目标统一起来, 形成了一种利益导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 狠抓制度建设, 规范项目管理

针对外贷项目管理经验较少的现状, 积极学习省内外成功经验, 结合我市项目实际, 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对机构职责、转贷、债务偿还、招标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提款报账等环节加以明确。特别是项目所需的苗木、建材、车辆、农机具、办公用品等物资, 按照规定的采购权限, 分级负责, 由政府采购办公室统一采购, 在阳光下运作, 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诚信、优质、低价, 优中选优、价格合理,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防止和杜绝项目建设中的腐败问题。

(四) 创新项目机制, 解决自筹资金

针对地方财政和农林场还比较困难, 配套资金难度较大的实际, 各县区在项目实施中, 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 制定优惠政策, 按照“谁承包、谁治理, 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探索鼓励大户承包和私营企业主参与项目建设, 筹措建设资金。临泽县板桥镇西柳村农民陈军、黄开诚自筹资金20万元, 购置水泵、输水软管等灌水设备, 引水上滩, 承包治理沙丘, 冰雪天气在沙滩搭帐篷, 扫雪积水, 使自己承包的3600多亩沙丘定植的梭梭成活率达到85%以上。在临泽县红枣长廊建设中, 通过公开招标, 9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主中标承包, 他们舍得投入, 将原设计挖坑换土改为开沟换土, 项目设计总投资1293万元, 实际完成2000多万元, 户均自筹在百万元以上。高台县大胆采取租赁承包、买断经营权、政府划拨50年土地使用权等多种形式, 吸引经济基础好的农户和个体私营业主参与项目建设, 为全县治理大户协调贷款1000多万元, 县财政共承担贷款贴息和拨付补贴454万元, 解决养林资金问题, 解除了治沙户的后顾之忧, 为建好管好项目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五) 连片规划治理, 注重规模效益

按照“因害设防、突出重点, 内外结合、集中连片, 宜封则封、宜造则造,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的原则, 项目区超过万亩规模治理的已达20多处, 各县区都创建了一些“亮点”工程, 如甘州区的滨河大道绿化, 兔儿坝滩的乔木林, 西城驿、红沙窝林场的经济林和生态林, 石岗墩植被站的封育;民乐县北部滩的封育和配套渠系建设;高台县河西局葡萄基地, 金鹿草公司的治沙, 宏达林场的乔木林, 黄河种苗基地的啤酒花;肃南县明花乡的种草、沙枣林和封育;而临泽县工程治沙和红枣长廊作为省农发办抓的试点单位, 各项工作先行一步, 2004年省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在该县召开了项目建设现场会, 观摩了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交流了经验, 为全省全面实施项目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示范带动作用。

三、几点思考

(一) 张掖市的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

张掖市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在长达数千年的开发史上, 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 张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历了由温暖潮湿到寒旱少雨、由森林茂密到植被稀疏乃至荒漠化日趋严重的过程。我市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 全市有53个乡镇、7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建国以来, 张掖人民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 为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行了坚持不懈地努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始终坚持“南保青龙, 中建绿洲, 北锁黄龙”的生态林业发展战略, 不遗余力地同风沙作斗争,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历史的、人为的、自然的原因, 我市的生态环境还面临诸多问题, 从大的方面看突出表现在:祁连山冰川退缩, 雪线上升, 融雪注入河西主要出山河流的径流量逐年减少;水资源严重短缺, 农业用水量大, 供需矛盾尖锐, 旱情逐年严重;土地沙化, 沙漠化土地占总面积的35%;植被退化, 物种资源减少, 祁连山30%的灌木林已成草原化、荒漠化, 超载放牧导致大面积草场退化, 野生动物种类减少。

(二) 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我市目前尚有未利用土地面积1738.8万亩, 80%以上为植被覆盖度低于15%的沙漠戈壁, 治理风沙的任务还很艰巨, 投资筹措的矛盾非常突出。张掖荒漠绿洲区, 有水则为绿洲, 无水则为荒漠, 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的基本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 决定了在沙区进行生态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必须发扬“人一之、我十之, 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 坚持日元贷款项目的成功经验,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让日元贷款项目的成果在非项目区开花结果。

(三) 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我市地处黑河流域上中游, 河西走廊中心区, 生态地位突出, 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战略走廊、经济走廊和生态安全走廊。加强黑河流域生态建设, 不仅关系整个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对于维护西北地区及全国生态安全、巩固国防、民族团结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 把我市定位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主战场, 明确提出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研究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实验区, 为我们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张掖市委二届八次全委 (扩大) 会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四个市”的目标, 把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更加紧密地融入国家产业政策和省上的区域发展布局, 为防沙治沙、保护生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准确把握大势、顺应大势, 顺应时代潮流, 顺时乘势而为,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争取国家和省上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为建设生态文明大市再做新贡献。

(四) 巩固扩大项目成果

各县区、各项目实施单位, 都要制定和完善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的移交和管护制度, 做到产权明晰、权责分明;要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 强化对生态公益林的抚育管理和各项配套工程的维护, 确保发挥长期效益;要充实管护力量, 落实管护资金, 市县区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多方努力,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专门用于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管护;要争取将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项目营造的生态公益林整体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范畴统一管理, 以利巩固项目的成果。

(五) 继续争取国际援助

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大、周期长, 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 财政还不富足, 政府的投入十分有限。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的方针,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发挥外贷资金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 积极向省财政厅、国家财政部争取, 使国际、国内有关组织、团体加大对我市生态建设的支持, 携手共赢。继续开展国际交流, 积极争取国际援助,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搞生态环境建设, 使西部地区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尽快恢复和保护, 努力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信息:甘肃省张掖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周海彬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验收监测报告下一篇:中职计算机网络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