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

2024-05-10

新疆大学(共12篇)

新疆大学 篇1

摘要:现代汉语中的“让”字句是一个表义十分丰富的句式, 但是在语法研究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字句不同表义句式的划分不细;二是“让”字句与“使”字句、“被”字句的区别不清。本文选取了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的中亚留学生习得五种“让”字句的偏误用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分析中亚留学生偏误用例的类型和成因, 提出了一些“让”字句教学策略和建议, 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让”字句,偏误分析,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作文语料,教学策略

一、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让”字句习得的偏误类型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三所院校留学生作文语料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汇总的三所高校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本科三年级中亚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偏误例句, “让”字句的偏误共有302例, 其中混用偏误就占了131例, 占43.38%。除去错别字偏误, 繁简字偏误, 主要是“让”字句的语法使用偏误, 包括表示使役意义的“使”、“被”、“把”等词语的混用, 其中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偏误的是与介词“使”和“跟”的混用, 以及让字句错用为动宾结构。

(一) 句式选择方面的偏误

1. 与“使”字句混用

(1) *我刚从阿拉木图回来, 大家使我说说最流行的样子。

我刚从阿拉木图回来, 大家让我说说最流行的服装样式。

(2) *妈妈为了使我们身体结实, 每天熬奶茶。

妈妈为了让我们身体 (长得) 结实, 每天熬奶茶。

在兼语句中, “让”和“使”都表示“致使”义。“使”字兼语句中的“使”表示“派遣”和“迫使、致使”义, 其中V谓2多表示结果、状态;“让”字兼语句除具有“使”所含之义外, 还有“容许”、“要求”等义, 其中V谓2多为目的或动作, 多用于口语。例1“要求”义, 例2中V谓2表示的是某个目的, 因此需要将“使”改为“让”。

2. 与“把”字句混用

(3) *有些综教不把人们自杀。

有些宗 (综) 教不让人们自杀。

(4) *我为了把自己心情愉快而去海边旅游。

我为了让自己心情愉快而去海边旅游。

“人们”不是“自杀”的施事而是受事, 施事主体是“宗教”, “让”字句的重要特征在于“让”后的宾语必须是后面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把”字句和“让”字句都是表示一种结果, 且结构类似, 区别在于:“把”字句表“处置”义, NP1是后面动词的施事, NP2则作为受事出现。

3.“让”字句错用为动宾结构

(5) *你是一个女孩, 在中国上学, 怎么放心父母?

你是一个女孩, 在中国上学, 怎么让父母放心?

(6) *这次考试的成绩没有失望我和老师。

这次考试的成绩没有让我和老师失望。

“放心”和“失望”均为不及物动词, 但学生在作文中都带了宾语, 这是错误的用法, 因为中亚留学生不能有效区别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直接导致用动宾结构来表达致使义并产生偏误。

(二) 构成成分方面的偏误

表“致使”和“被动”义的“让”字句, 格式均为NP1+V谓1 (含“让”) +NP2+V谓2。但对NP1, NP2和V谓2等构成成分的限制条件却不相同。中亚留学生在“让”字句习得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遗漏

遗漏偏误是指句子内部因缺失成分而出现的偏误。

(7) *听了这个中国古代故事, 让我想起了奶奶。

这个中国古代故事让我想起了奶奶。

NP1在让字句中省略是常有的事, 但主语指向必须明确, 以上这个句子不具备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的条件, 主语缺失使句子结构不完整, 学生尝试使用表“致使”义的“让”字句但却在主语的设置上含混处理, 认为前一小句中某一成分想当然的作主语, 最终导致整句的主语缺失。

2. 错序

错序是指因句子构成成分在排列顺序上的错误而导致的偏误。

(8) *奥利亚的生日聚会让我不参加。

奥利亚不让我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9) *我在宿舍安静地复习HSK, 悄悄地让舍友出门。

我在宿舍安静地复习HSK (考试) , 让舍友悄悄地出门。

介词短语和否定副词的错序在中亚留学生中出现较多, 和语言的负向迁移有关, 这导致出现错序的部分语义指向不明。“悄悄地”语义指向“出门”, 应该置于“出门”之前, 而错误的位置将导致语义的指向错误。

3. 冗余

冗余是指因句子中出现了多余的句子成分而导致的偏误。

(10) *骑马让我更加热爱着草原的生活。

骑马让我更加热爱草原的生活。

例10冗余“着”, 本句不需要强调动作的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

4. 误代

误代是指用不合适的词语或句法成分代替正确的词语或句法成分的一种偏误。产生这些偏误常常是因为学生难以分辨近义词的搭配功能所致。如:

(11) *不想让别人醒他们的样子。

(12) *反正我管保让您多愉快。

例 (11) 中的“醒”是不及物动词, 因此不能说“别人醒他们”, 需要将“醒”改成及物性的“弄醒”或“叫醒”。例 (12) 是一个陈述句, 而“多 (么) 愉快”只能用于感叹语气, 所以应改“多”为“很”或“非常”。

二、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让”字句偏误原因分析

新疆高校中亚留学生在现代汉语“让”字句的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 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 目的语自身的特点。

“让”字句本身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让”字句可简单分为三类, 既可以作为简单动词句, 也可以作为兼语句, 还可以作为“被”字句来使用。除此以外, “让”字作为兼语使用又包含三种意思, 每个义项又有相对的近义词, 这导致学生极易混淆。

(二) 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

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汉语知识学习后, 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目的语知识, 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 他们常常会把自己所学到的有限的、不完备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把一些汉语语言规则运用到其它不应该使用的地方, 因此造成了偏误,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泛化。

新疆高校的中亚留学生母语大多数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属于粘着语, 通常主语在前, 谓语在后,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 谓语在宾语之后。突厥语和汉语的语法差异也会导致偏误的产生。

(三) 缺少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些教师在讲解“让”字句语法结构时, 只是理论上的灌输, 缺乏实践, 使留学生不能在吸收语法知识后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因此课后练习的匮乏也是留学生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让”字句的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新疆三所高校本科三年级的中亚留学生作文中“让”字句偏误的分析, 总结归纳了“让”字句的偏误类型和产生偏误的原因, 旨在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对策, 使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尽可能不发生偏误。下面笔者针对上文中亚留学生习得“让”字句的偏误情况, 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 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强“让”字句教学。

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是集中学习汉语语法、词汇、写作的窗口。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让”字句的使用。

1. 提高“让”字句复现率。

一个语言点作为专题提出之后, 教师会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对其进行讲解, 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并力求巩固。此后, 作为会话教材也需要在之后的课文里边经常安排这样的语言点再次出现, 形成一定密度的复现率, 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语言点。

2. 加强课后对“让”字句语法点的详细讲解。

从针对《博雅汉语》中的“让”字句教学安排来看, 课后对“让”字句各类句式的讲解明显不足, 更不存在与“被”字句和“使”字句的辨析, 这是不合理的。课后的语法讲解应该与课文中出现的典型例句相吻合, 集中系统地介绍课文中出现的某一“让”字句句式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这样才利于“让”字句的区别教学。

(二) 教师应按照留学生等级划分循序渐进教学。

由于不同阶段留学生水平不同, 产生的偏误程度也不同, 所以“让”字句的教学在初级阶段时就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教授汉语不仅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还要对教授知识进行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的教授, 呈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留学生可以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避免偏误的产生。“让”字句的用法比较复杂,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归纳总结, 按照留学生等级水平不同, 循序渐进的把“让”字句的语法结构和意义教授给学生, 采取“教授—练习—复习—教授—练习—总结”的循环往复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小英.带兼语的“使”与“让”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第2期.

[2]郭志刚.“让”字质疑[J].语言与翻译, 1990:第1期.

新疆大学 篇2

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综合全国重点大学。新疆大学经过61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自治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在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确定扶持新疆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以来,新疆大学加快了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使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所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综合大学。

新疆大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24年民国新疆督军杨增新仿照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章程创办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1年改名为新疆俄文法政学院,1935年,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新疆学院,这就是今天的新疆大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新疆学院的基础上着手筹建新疆大学,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秀峰亲自来疆为新疆大学选择校址并批拨巨款进行建设。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以理工为重点兼办文史经法”的多民族综合大学--新疆大学。1962处在院系调整中,撤消了史地、土建和化工系,将机械、电机系调归新疆工学院,新疆大学与新疆师范学院合并,形成了以文、理为主的格局。文革期间,学校蒙受了严重损失。

1978年,新疆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使新疆大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学校适应新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在保持原有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至现在已形成文。理、工、法、经、管六科43个本科专业,在校各类学生近8000人。

“211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大学的进一步发展,使整体实力得到快速提高和增强。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对国家教委在高校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重大举措非常重视,并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五日做出决定;将新疆大学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计划纳入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近7年筹资1。5亿元专款进行重点建设。并相继成立了以王乐泉书记(当时为副主席)为组长的专款筹集领导小组,以阿不来提主席为组长的自治区“211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精心组织新疆大学“211工程”建设。这对新疆大学既是难得机遇,又是历史重任。在此期间,我校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关于“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要求,针对我校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成果:--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211工程”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而重点学科建设在自治区高校中也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新疆大学也是如此。“211工程”建设经费逐步到位以后,我们首先加强了重点学科的建设,尤其是加强了三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五个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并以争取成为博士学位和获得1-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为阶段目标予以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并于1996年取得历史突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新疆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另外,我们正在加强中国地方史和应用数学等重点学科的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硕士点建设上,三年来又新增了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这样,就使新疆大学在层次上实现了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四个层次的贯通,在科类上突破了传统的文理模式,基本实现了向文、理、工、法、经、管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大学方向的转变。--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经过三年重点建设,我们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加强,尤其是目前正在抓紧建设实施的教学主楼和生地实验大楼,完工以后,将从根本上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的发展具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近三年我校新建设了1栋学生宿舍楼,7栋住宅楼,改善了广大师生员工的住宿条件。1995年投入1200万元完成了校园供暖系统的全面维修改造,投入250万元完成校内通讯系统建设,安装了微机售饭系统,1996年投资280万元完善供排水系统和供电系统,使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较大。“211工程”建设的内容之一就是加强高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首先抓了校园信息网主干线的建设,于1996年初校园网主干线已与国家教育科研网接通,并与国际网连通,可以说新疆大学已经搭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快车。目前,我校部分专家已上网,并在国际网上查新或解决了一些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校园信息网的局部开通,也得到了国家教委的重视与好评,根据我校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国家教委已确定我校为自治区高校校园网的网管中心,并决定分两批投入100万元,予以扶持,此外,我们加强了图书资源的共享系统的建设,一方面已建成了全疆首家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其中汉、维文的图书采访、编目、典葳三个子系统已开通使用,其它子系统正在加快建设,此系统建成之后,可以向全社会开放,极大地提高我校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另一方面,我们加强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献资料中心的建设,我们拟将此中心建成国家级的文献资料中心,以使我校真正成为全国维哈文献资料的中心。--基础教学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本科教育是我校的重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我们“211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三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教改实验,诸如举办少数民族科技班、民族哲社班、加强基础课教学与改革,成效显著,四级六级英语通过率逐年提高,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正逐步提高,增强了我校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我校“211工程”经费到位以后,我们每年拨出80-100万元用于师资培养,我校目前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已达427人,所占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211工程”建设对于吸引和稳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校教师队伍向高学历化方向推进的步伐。--参与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我校立足新疆,积极主动为自治区经济服务,先后建成了经济研究所,开展中亚经济圈的研究;建成了地理信息实验室积极开展土地与资源的评价和规划,我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正在不断拓展。

新疆大学:雪莲盛开的地方 篇3

三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时,就被这学校广博的包容力所深深震撼。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东乡族、塔吉克族、汉族等众多民族的同学在这里成为好朋友。汉族女孩王燕娜无偿捐出自己的左肾,挽救了一名垂危的18岁维吾尔族学生。而维吾尔族青年艾尼·居买尔那句:“放手,她是我妹妹!”救下的不仅是一个汉族女孩,也向所有人证明了民族团结之花的盛开。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那年的迎新联欢晚会。长达三个小时的表演让我大饱眼福。维吾尔族的《萨滿舞》《刀郎舞》铿锵有力;哈萨克族的《黑鬃马舞》气势磅礴;塔吉克族的《鹰舞》淳朴粗犷……精致的服装,漂亮的脸孔,环绕耳边的呼喊声,对于很少有机会能亲眼看到这样精彩表演的我来说,那次的演出是震撼的。不来到新疆,不亲眼看到,不亲身经历,你永远也无法感受那种愿与之同舞共歌的欢乐。

新疆大学民族众多却不用担心教育的不平衡。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分别开设了汉语课程和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比如同一专业就会分为奇数班(汉族学习班)和偶数班(少数民族学习班),两种教学班又分别由不同民族的老师授课,以保证各民族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当,同时班与班之间会时常交流,互相交换学习方法,大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新疆大学拥有众多优秀的专业,其中应用数学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尤为出名。

应用数学学科成立多年,历史悠久成绩辉煌,是新疆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从本科开始就设有应用数学“基地班”,采用淘汰制小班教学、百分百奖学金、单独命题等制度,以充分保证该专业的蓬勃发展。在它的带动下,系统工程、计算数学、统计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其他学科得到了更大发展,同时也为新疆地区在经济分析与预测、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精算研究、新疆地区的油气分布与油田岩石渗流、绿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等领域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则凭借新疆大学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民族优势,成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科构成权威、教材编写权威和教育权威。该专业分为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维吾尔语专业和哈萨克语专业。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小班教学,本科第三学年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专业语言,学会说话,拒绝“哑巴式”语言学习。为了能给本学科教学和科研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并为国内外人士考察、了解新疆民俗情况提供方便。新疆大学在2000年建成了新疆高校首家少数民族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代表新疆13个民族的1000多件(种)文物。为抢救、整理、出版散落于民间的文献古籍,新疆大学创办了“察合台语——波斯语研修班”,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在中亚地区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自2001年5月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正式启动以来,新疆大学综合实力大为提升,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8月,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清华大学等10所名牌高校将在未来10年内全方位支援新疆大学各方面的建设。化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外国语言文学等众多学科将会受到各大名牌高校的帮助和扶持。专业讲座日渐丰富,人文、科技、哲学等各种先进的前沿知识和思想也将在身边汇集。导师流动性增加,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老师都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新疆大学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但她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道路上依旧是一个孩子,需要学习需要成长。也许这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她,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下,她终会成为屹立在雪莲盛开的天山脚下的一颗教育明珠。

新疆大学 篇4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受流行音乐影响最突出、最直接的人群。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系统了解并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音乐现状,从而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流行文化引导与调适提供理论支持,为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决策参考。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com)对“大学生流行音乐”进行检索,发现从1990~2015年,一共有113篇关于流行音乐的文献,但大部分都是与音乐学和社会学相关的,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有18篇,而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流行音乐的只有5篇。[1]可见目前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流行音乐现状研究这方面存在较大空白,需要我们加大对其的调查研究力度。

(二)研究范围和预期价值

本次有关维吾尔族大学生音乐接触行为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维吾尔族大学生群体对于音乐的总体态度与接触习惯,个体差异对于音乐类型偏好和使用习惯影响的探索。

第二,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于当前流行音乐尤其是日韩、欧美、内地、港台等流行音乐的接受状况的探索。

第三,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索大学生接触音乐的目的和动机,以及满足的程度。

笔者试图通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音乐接触行为的调查,分析出该群体在听音乐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及调查内容说明

1. 研究方法。

访谈法:新大本部图书馆、研究院二楼自习室及一号综合楼,对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全面深入地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不同语言及不同风格歌曲的接受情况。对比法:为了彰显维吾尔族大学生对音乐收听情况的特色,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了“民考民”与“民考汉”同学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特意对此群体进行了对比。

2. 调查内容说明。

由于本次调查时间紧迫,所以笔者将调查对象锁定为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随机选取了26名在校大学生,为了得到更明确的调查结果,本文的调查数据来自其中的20名维吾尔族同学,即“民考民”和“民考汉”同学各10名,这些同学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及不同年龄层次,具有个性和共性双重特点,符合本次调查的典型性要求。调查中,大部分同学都比较配合,都愿意积极参与,但部分“民考民”的同学由于受到普通话的限制,沟通有些困难,访谈不太顺利。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

(一)维吾尔族大学生音乐偏好等音乐接触行为的调查

大学生群体由于相仿的年龄、共同的生活环境等因素使得其有一些共同的或相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文化内容的接触上也会做出一些相似的选择。具体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音乐接触和欣赏的问题上,维吾尔族大学生群体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态度和偏好,而这些态度和偏好又是被哪些因素影响而产生什么差别。本部分的研究中,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

第一,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于不同类型音乐的偏好。在维吾尔族大学生对待不同的音乐类型的态度调查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即让被调查者从6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里选出自己平时喜欢听的音乐,并根据自身实际谈一下对这6种音乐(民族乐曲、日韩、欧美、港台、内地、网络)的收听情况。结果表示,维吾尔族大学生“民考民”和“民考汉”同学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偏爱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调查的10名“民考民”同学中,全都喜欢本民族乐曲和欧美英文歌,日韩和港台歌曲喜欢人数为零,笔者也对此询问了原因,回答较多的是不喜欢或听不懂,而其他10名“民考汉”同学则有很大不同,其听日韩、港台、内地歌曲,不听网络歌曲。通过访谈,笔者认为“民考民”与“民考汉”同学之间有如此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从小受的不同教育且身边接触的人也有很大差异。

第二,维吾尔族大学生性格差异对音乐偏好的影响。人的性格往往对人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到维吾尔族大学生音乐欣赏这个问题上,不同性格的大学生是否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访谈中,笔者让被调查的20名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进行了选择,即较外向、较内向、双重性格三个选项。结果显示,4名同学选择了较外向,7名同学选择了较内向,其他9名同学选择了双重人格。

为了突出不同性格维吾尔族大学生在音乐欣赏问题上的显著性,笔者主要针对外向与内向同学对音乐的一些偏好特点进行比较,对存在性格差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非维语歌曲的接受态度,欣赏音乐的频数,最喜欢的音乐类型,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一共有11名同学,外向的4名,内向7名。

结果显示,在对待非维语歌曲的态度上,外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更容易对非维语歌曲持较乐观的态度,而内向的则不太容易接受维语或英语以外的歌曲;在听音乐的频数上,外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与内向的大学生没有显著的差别;在最喜欢的音乐类型和音乐风格问题上,外向的大学生更喜欢旋律节奏感强的音乐,而内向的大学生基本喜欢抒情等伤感型慢歌,且他们都有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形式。

第三,维吾尔族大学生接触音乐的目的特点。由于音乐的种类有许多,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仅以欧美英文歌曲为代表,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听音乐的目的做简要概述:对2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同学们接触音乐的目的有所差异,比例最高的是放松心情,占30%;其次是跟随潮流,比例为25%;学习语言为第三位,所占比例为20%,笔者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有4名同学听英语歌曲都是为了学习英语或者是四、六级考试前听英文歌,来增强单词和语感熟识度;陶冶情操和学歌这两个目的分别占15%和10%。可见,大学生对音乐的接触行为都具有某种目的性。

第四,维吾尔族大学生收听音乐的渠道特点。在收听音乐的渠道问题上,笔者设置了多选题,列出几种主要的渠道,根据与访谈者选择的频数进行比较。同时,又让被访谈者从中选出自己收听音乐的最主要渠道,并对此进行对比。

调查显示,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收听音乐的各种渠道中,音乐软件是最主要的渠道,基本每个人都通过音乐软件听歌,将网络在线音乐欣赏和网络音乐下载作为自己欣赏音乐的最主要渠道,较多的软件是QQ音乐和网易音乐,并且通过其中的猜你喜欢功能,获取所喜欢的歌曲。当今社会新媒体高速发展,微信新媒体成为主要的潮流和人际交往的方式,访谈的20人中,有5人从电视剧插曲或电影主题曲中获取自己喜欢听的歌曲,所占比例为25%。综上可以看出,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音乐欣赏条件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而电视电影或其他渠道则次之。

第五,维吾尔族大学生听音乐的主动性情况。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笔者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主动性进行了考察,通过5个问题,考察大学生对于音乐接触的主动程度,并以情绪低落时大学生对音乐的接触为例考察大学生使用音乐的满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8名同学是主动欣赏型、2名同学属于被动接受,还有10名同学在心情低落时选择。

可见,绝大多数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这种主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一部分是一种偶然的音乐欣赏,而调节情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但是在欣赏音乐调节情绪问题上,大多数大学生通过欣赏自身喜好的音乐,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大学生对于音乐的使用和满足

使用和满足理论揭开了受众研究新的领域。对于受众是否在生活中使用传播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某种目的,媒介本身内容以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使用与满足理论考察的重要内容。[2]

具体到维吾尔族大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问题上,大学生对于音乐的需求是否也是一种主动的,满足自身一定目的需求的行为,其需求是否存在一些特点,所接触的音乐内容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成为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在本次的有关维吾尔族大学生音乐接触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对维吾尔族大学生音乐欣赏情况得到了初步的勾勒。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民考民”和“民考汉”同学对于音乐类型接受情况的差异。他们都喜爱音乐,“民考汉”同学与汉族同学在这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平时比较多听汉语歌曲,较易接受日韩、港台等类音乐。而“民考民”同学则不同,他们喜欢本民族语言和英语歌曲,而对其他国家类型的音乐尤其是日韩等音乐怀有排斥态度,基本也不听汉语歌曲。而这种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维吾尔族大学生音乐接触现状产生深入的思考。

摘要:新时代的流行文化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起来,而且其迅猛之势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迅速传播的流行音乐最为典型。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从维吾尔族大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入手,随机抽取了2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通过访谈法客观描写、真实记录了该群体在听流行音乐方面的一些情况,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维吾尔族大学生,流行音乐,接触行为,使用与满足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DB/OL].www.cnki.com.

开题要求新疆大学 篇5

时间:2014年3月19日,北京时间15:30点开始

参加开题答辩的具体学生由导师安排,每个导师安排一名学生参加,会后提交报告文档(开题报告及开题答辩的ppt)给各组秘书。

第一组:组长:覃锡忠,秘书:李永明

导师名单:覃锡忠,李永明,黄志华,李新刚,石飞,郭涛,吕小毅, 贾振红。

地点:

1#502

第二组:组长:葛文萍,秘书:于迎霞

导师名单:葛文萍,于迎霞,余银峰,钟秀娴,周刚,朱亚俐,黄晓辉。

地点:1#403

第三组:组长:黄浩,秘书:周培勇

导师名单:黄浩,周培勇,汪烈军,胡英,冯 龛,莫家庆,王建英 地点:1#411

第四组:组长:山拜,秘书:库尔班∙吾布力

导师名单:山拜,库尔班∙吾布力,地里木拉提,维尼拉,毛居德,米吉提,米尔夏提。地点:1#407

第五组:组长:古丽拉,秘书:瓦依提

导师名单:古丽拉,努尔比亚,吾米提·尤努斯,尤努斯,艾克拜尔,艾尔肯,玛依热。

地点:1#516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内容及检查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即将或正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得未来工作有计划、可预见、偏差小、可审查。

内容:

1.查阅资料并围绕选题方向总结目前其他人的工作情况:

(1)已经做到什么程度?(2)哪点比较热门?(3)难点在哪里?

(4)本人工作特色在哪里?

2.确定任务目标、任务量、及时间计划? 3.分析确定所用硬件条件,软件平台、工具等。

二、开题工作步骤

1.2013年开学第一周,指导教师检查所指导学生的假期工作情况,包括:(1)参考文献阅读和总结情况;(2)技术储备和系统预研情况;(3)指导毕业生撰写开题报告;(4)提交开题报告电子文档;

2.按照学院统一安排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开题答辩。

三、开题报告上交要求:

1.开题报告电子文档(包括答辩PPT)必须于开题检查前,当面或E-mail给指导教师审阅,文件命名要求:

开题报告+班级+学号+姓名.doc ;开题报告+班级+学号+姓名.ppt 2.开题报告书面文档于检查当日当面交给评审组,要求:

(1)A4纸打印,一式2份;(2)指导导师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开题检查完成当日,将开题报告电子文档及书面文档(1份)交给检查组,最终交由系办存档。

四、开题答辩过程:

1.学生需制作答辩PPT讲稿,并在开题答辩前集中拷贝到答辩用计算机中; 2.学生自述时间严格限制在5分钟以内; 3.评委老师提问5分钟;

4.评委老师给出意见,并最终判定开题是否通过。主要检查内容:

(3)项目难度、技术可行性、实施内容和任务量是否合理;(4)主要参考文献数量及参考文献理解情况。

5.若开题检查结论为“不通过”,则1周后再次开题;若开题检查结论为“警告”,则1周后再次提交修改后的开题报告;若无故不参加开题检查或连续两次开题检查结果均为“不通过”,则不允许参加毕业设计中期考核及毕业答辩。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要求

一、开题报告由五部分组成:

1.开题报告封面; 2.开题报告目录; 3.开题报告正文;

4.附件1: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5.附件2: 开题答辩意见表。

二、开题报告正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来源及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项目领域开发及应用的现状分析; 3.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4.毕业论文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毕业论文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毕业论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三、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1.报告中格式参照《新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和模板格式要求,开题报告的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2.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篇左右,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1篇,学术期刊类文献不少于3篇。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最好是近五年的文献,最好是近两年的参考文献。3.对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必须有明确分工;

新疆大学 篇6

[摘 要] 大学和大学出版,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递知识。大学出版社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己任。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有助于出版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迅速,但在学术出版上有待继续努力。

[关键词] 大学出版 出版质量 知识传递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05-0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communicate knowledge in the society.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publish academic works. The good rel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Press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y have not done enough in the academic publishing field, and have to continue to work hard.

[Key words]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qualit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下列三个功能:一是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人才;二是研究功能,促进提升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咨询。总之,大学促进了学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创始人丹尼尔·吉尔曼(Daniel C. Gilman)在1876年说过:“对大学而言,推进知识发展并且将知识不仅在那些可以每天聆听讲座的人们中间,而且在更大更宽范围的人们中间传播,这是它最高尚的职责之一。”(It is one of the noblest duties of a university to advance knowledge and to diffuse it not merely among those who can attend the daily lectures but far and wide[1].)

大学与出版,其本质都是知识的传递。早年的大学,传递知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书籍成为它的重要补充。所以大家形容“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同样,大学出版社可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帮助大学在课堂之外传播知识。早期的西方大学出版社,其前身多为满足大学教学科研需要而成立的印刷所,印刷大学教授的著作或者讲义。此后,逐渐过渡到出版学术作品,作者也超越了所在大学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大学往往都拥有优秀的大学出版社。大学与大学出版社成为学术世界的一道风景。

在我看来,大学出版之所以可能,基于下列原因。

1 大学是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为大学出版提供了资源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非常有助于出版的发展。大学里的学生,要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必须撰写论文。这些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更要求在该论文研究的领域内具有突破性,能有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国家的大学还规定,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2—3篇与本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表明这一研究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些国家的要求更严,博士研究生必须在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来源期刊上发表2—3篇论文后才能申请博士学位。这一制度,促使刚进入研究殿堂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介入学术生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为学术出版培育了生力军。大学的选聘制度,要保证优秀且合适的人进入大学系统。而发表过学术论文、出版过学术著作的人,往往会获得优先考虑。这一制度,促使将来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更加重视学术论著的撰写。大学的晋升制度,更为大学出版提供了优质资源。从讲师(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任何一个需要晋升的大学教员,要通过作品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准。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传播。一些国家规定,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必须发表3篇以上的论文或者出版一部学术专著;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必须发表5篇以上的论文,或出版1部以上的学术专著。有些国家可能没有发表论著的具体数量限制,但都很重视是否出版过论著。

大学的这一制度,与学者的创造冲动相结合,使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据统计,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论文是大学发表的,四分之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大学工作。大学出版以推广学术、促进学术的提升为己任,大学教员的著述成为大学出版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一些专、精、尖的著述,因读者面窄,往往不能被商业性出版机构接受。大学会资助这些著作出版,以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这些专著,所在大学的出版社通常具有优先选择权。而大学出版社依托于大学良好的声望,往往能获得社会的好感,在获取有价值的手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大学是学术论著质量评估的重要帮手,保证了大学出版的质量

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度。在出版过程中,要获得出版许可的作品,必须经过审稿的程序。这是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使人类创造的知识得以传承。在学术出版中,待出版的学术作品,必须获得学者们的认可才可以出版。因此,在学术出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同行评议制度。出版社或期刊社聘请同行专家对拟出版的论著质量进行评议,只有获得同行专家认可的论著方可进入出版过程。大学里的专家,因其学术素养深厚,往往成为同行评议中的首选专家,成为重要的把关人。尤其是大学因其拥有学科种类齐全的不同研究者,成为学术出版的最好伙伴。他们帮助出版机构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使优秀的作品得以进入出版流程。因此,以学术出版为己任的大学出版社,更要依赖大学的专家。正是这些专家的把关,保证了出版物质量。

3 大学是学术成果的收藏机构与阅读机构,扩大了大学出版的影响

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出版物的重要消费者。对学术出版而言,他们更是重要的消费主体。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出版物获得新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因此,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消费地。尤其是大学的图书馆,广泛收集全世界各地的出版物,是大学出版物的重要采购商,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收藏者和传播者,扩大了作品的销售与影响。大学的出版物,通过书店等流通渠道,以及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机构,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成为大学功能的重要补充。

4 大学为出版业培育人才,成为大学出版及其他出版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随着出版规模的扩大,出版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人才。出版是一个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的行业。而大学涵盖了所有的学科与专业。出版业需要的每一个人才,都可以在大学中找到。因此,大学成为出版业的坚强后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通过短训班等形式,帮助出版业培训人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纽约大学、佩斯大学,英国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中国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出版专业,更直接为出版业培养人才,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 大学出版专业帮助大学出版培育了出版人才,提高了出版效率。

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出版社自身的发展。1946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在全球拥有130多家会员单位。令他们自豪的,便是大量诺贝尔获奖者的作品在这些成员单位里得到出版。他们始终认为:“大学出版社使大学教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在更广范围的传播成为可能”(University Presses make available to the broader public the full range and value of research generated by university faculty)[2]。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已有大学出版社110家。其中,安徽4家,福建1家,甘肃1家,广东4家,广西1家,贵州1家,河北2家,河南2家,黑龙江3家,湖北5家,湖南5家,吉林3家,江苏7家,江西1家,辽宁6家,内蒙古1家,山东3家,陕西7家,上海13家,四川4家,天津2家,新疆1家,云南1家,浙江2家,重庆2家,北京28家。这些大学出版社,占全国图书出版社总数的20%,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的大学出版社,大都诞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理工类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师范类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人文类大学出版社,成为中国大陆出版社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传承学术、普及知识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大学出版不断受到商业性的影响,导致大学出版的品质有所下降。这一点在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中表现更为明显。原本应以学术为己任的中国大学出版社,出于经营压力,大多涉足中小学教辅读物的出版。一些大学出版社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辅读物的重要出版基地。曾有学者通过分析大学出版社历年获得国家级图书奖的数量,来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质量,结果发现,“以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历届的获奖数据来看, 在中国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112 种,占获奖总数的13%;历届国家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44种,占获奖总数的6%。数据分析显示,在学术图书的高端领域, 大学出版社至今仍处于明显的劣势”[3]。另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的出版在比例上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与学术出版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大学出版社设立的初衷。

随着中国大学出版社的转企改制、数字化的挑战等,中国的大学出版社面临着更大的经营压力。期待更多的大学出版人,以传承知识、扶助学术为己任,将大学出版社真正办成学术型的出版社,以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注 释

[1]http://www.press.jhu.edu/about/index.html

[2]http://www.aaupnet.org/about-aaup/about-university-presses/the-value-of-university-presses

[3]张平官.在学术出版市场上大学出版社的地位和发展战略[J].大学出版,2008(3):58-62

[4]曹恒娜.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问题分析和发展方向[J].新闻世界,2011(5):227

新疆大学地质类本科实践教学设计 篇7

本文针对新疆特有的气候特点和野外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新疆大学所在区域的实习基地优势,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类实习实践教学计划,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前期新疆大学地质类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野外实习主要以现场观摩为主,学生缺少实际动手机会,尤其是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到静力载荷试验、动探试验、静探试验、抽水实验等大量的原位测试实验,以前主要是观摩试验设备,没有具体的试验场地进行现场试验,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以前的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利用开学后10个周的时间即3月和4月两个月进行毕业实习,而这两个月新疆多数地区还积雪覆盖,不具备野外工作环境,多数地质工作单位也没有安排野外工作任务,导致学生的毕业实习大都在室内碌碌无为度过,没有起到毕业实习的应有作用效果。

3.实习环节安排不够合理,实习内容出现脱节,以前的实习受到实习地点和实习基地的限制,在进行完地质认识实习和填图实习后直接进入了毕业实习,学生缺少毕业实习前的集中培训环节,导致学生在进入生产单位后不能很好很快的融入到具体项目当中。

4.实习地点不固定,实习效果不理想,前期在进行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填图实习过程中每年的实习地点都在变化,造成了实习带队老师对实习内容不够熟悉的尴尬局面。

二、新疆大学地质类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设计

新疆大学地质类本科专业在经过自治区首批紧缺急需人才专业建设和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两个平台的建设,实验条件和实习条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考虑到新疆自身气候特点即冬季气候寒冷,无法进行野外工作,野外工作时间一般为每年的5—10月,野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期末,即6月底7月初,室内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目前地质类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习和普通地质认识实习。这两个实习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期末(6月底7月初),利用4个周的时间完成,其中测量实习2个星期,普通地质认识实习2个星期。测量实习安排在本校校园内,实习主要目的是熟悉测量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安排在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区域,具体地点为白杨沟、硫磺沟、艾维尔沟、红雁池等地质现象明显和露头出露较好的地区,实习任务主要包括: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初步对三大类岩石、不同成因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地质构造和矿产、典型地貌单元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学会地质罗盘、手持GPS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该实习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地质理论知识概念和体系。

2.地质填图实习。该实习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实习时间为4个星期。实习地点为乌鲁木齐市及周边的祈家沟、柴窝堡水库周边、头屯河沿岸地区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完成实习区的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其中资源勘查专业进行的是综合地质填图实习,地质工程专业进行的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填图实习,认识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新疆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3.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期末(12月底1月初),时间为2个星期,主要是针对地质工程专业进行的。实习地点在工程地质实验室,实习内容主要是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相关专业规范完成具体的工程勘察实例设计。

4.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为10个周的时间,考虑到新疆地域自身特点,即野外地质队每年的野外工作时间集中在4月-10月,将本科毕业实习时间由大四第二学期调整到大三第二学期期末,利用暑假的2个月时间(7月和8月)外加大四开学的第一个月即9月份共计3个月的时间,集中完成毕业实习工作,将每个学生分配到各个地质队生产单位和有项目的老师,尽量完整地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生产单位去,实习过程收集毕业论文资料。

因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到一些野外原位测试试验工作方法,在进行毕业实习之前有必要先进行为期2周的集中培训实习即生产实习,实习地点设在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及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站即我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实习基地。

该实习基地位于昌吉市北郊,距乌鲁木齐市约40公里,新疆地矿局于1986年开始投资建设该试验场,经过多年的建设,昌吉均衡试验场于1992年8月完工,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监测项目最全,设备最先进的试验场。该试验场分为办公生活区和试验区(见图1),其中办公生活区占地面积3330m2,建有办公楼、水泵房、食堂、锅炉房、修理房、配电房,试验区包括模拟试验区(5000m2)、裸地与作物试验区(400m2)、大型水面蒸发试验区(600m2)和地面气象观测区。

新疆大学于2009年开始与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接洽,讨论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于2010年6月底开始投入使用,该实习基地在新疆自治区首批紧缺专业建设和提升综合能力两个建设平台的资助下,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该实习基地建设好了一座2层楼房和餐厅,可开设的试验包括:抽水试验、双环试验、地下水均衡分析、静力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原位测试试验,另外学生实习时间为2个星期,吃住全在实习基地,学生自己动手做饭。通过该实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野外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吃苦能力。

三、结束语

新疆大学地质类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在充分考虑新疆特有的地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安排的,野外实习主要是安排在每年的6月-9月,室内设计安排在每年的12月进行,通过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填图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4个实践环节的野外锻炼,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大大提高,毕业实习时间的合理调整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能够参与到具体的生产项目当中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生产项目中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隋旺华,孙亚军,刘树才,等.“煤矿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01).

新疆大学 篇8

近十年来, 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在新疆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新疆目前处在快速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期, 西部大开发和内地发达省份对口援疆, 新疆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临近中亚、西亚国家,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是亚欧大陆通道的重要枢纽, 是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要地。新疆属于多民族聚居区, 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 要加深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规律的认识, 从教育者的角度重视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 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 适度地吸纳包括新疆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 并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述中华文化内容的能力, 潜移默化地培养和不断增强他们具有在国际舞台上主动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意识, 让新疆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新疆。这是关系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长期艰巨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故此, 我们课题组在建设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中, 充分考虑到挖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优势, 力争建成一些内嵌于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英语学习材料的新疆地域文化的英语教学资源, 夯实基础, 为少数民族学生学好英语和使用英语, 毕业后能够发挥自身本民族的文化优势, 在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中, 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以及传播新疆地域文化, 对外宣传新疆, 对外塑造新疆良好世界形象提供必要条件。

二、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资源库的价值

1.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力和魅力。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当今, 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热门议题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也是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在2004年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1]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能够集课程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功能于一体, 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教学方式个别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自主化等特点, 能够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同时, 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克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大幅优化课堂教学, 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英语教学的时空, 能够使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最终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作为国家“211”高校的新疆大学目前具备较为先进的互联网络和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出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资源库, 利用好现有网络和平台, 惠及新疆各高校民族师生的英语学习, 具有极高的潜在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2.构建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个别化及协作化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为科学和生动地描述了知识的学习及内化的心理机制, 明晰了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的合作与协作指明了方向。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 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在此过程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而非知识的灌输者。[2]因此,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主导者的教师, 就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构建利于学生自主化、个别化及协作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资源、学习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就是为了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课堂内大力推动任务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 在课外大力推动学生英语自主化学习而设计、开发的。

3.符合当前新疆大学学生差异化学习的需求。由于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入学新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新疆大学为他们开设了《零起点大学基础英语》。为了满足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因材施教, 通过入学英语摸底考试, 将他们分编为若干个快班和慢班。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学英语很吃力, 而有些觉得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提不起精神, 有的正着手准备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学校层面讲, 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解决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和提高英语水平的问题。而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 为解决学生差异化学习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和优良的解决方案, 它汇集广大英语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为各类不同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素材, 他们可以按需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按照自己的学习愿望和习惯来自主控制难度和设计学习进度, 以达到快速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地域文化教学对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效果的独特作用和影响

语言具有承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英语除了表述和承载全人类各民族共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价值观念以外, 还蕴含着把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民族的独特的异域思想价值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模式。[3]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 相辅相成。因此, 在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英语文化的背景介绍, 要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使得他们借助于本民族母语 (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 和汉语, 在进行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对比、语言的相互转码中获得英语的语感和语法规则, 更流利地得体地掌握英语。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极易受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惯性影响, 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和语言结构特点, 会本能地用母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来衡量和对待英语, 这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转换产生一些困惑和障碍, 难免使他们丧失学习英语的热情, 这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新疆大学在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水平还很有限, 他们所使用的母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与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在语言结构和思维及文化模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自己的母语及本民族地域文化比汉语和汉文化能更大程度上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故此, 在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当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学习资源中融入一定比例的为少数民族学生耳熟能详地反映地域民族核心文化的英语教学材料, 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表达地域民族文化内容的机会, 通过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对照和对比, 增强他们对英语的亲近感和学好英语的热情,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逐步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爱疆的热情, 将他们培养成能够胜任对外宣传新疆、提升新疆在国内和国际美誉度的新一代的优秀边疆建设人才。重视和发挥地域文化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的效能, 是新疆大学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组目前倾力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新疆地域文化教学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英语任务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原则和教学模式, 根据教材的章节和英语词汇及语法专题的教授进度, 设计出反映新疆地域文化核心内容的课内教学或课外学习资源, 这部分资源既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技能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满足他们学习新疆地域文化和运用英语表达新疆地域文化的需要, 进而领略文化赋予语言的神韵。语言承栽着文化, 而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融文化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 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包括新疆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锻炼他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五项语言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和文化教学的具体实践经验, 结合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 在新疆大学英语资源库中增加新疆地域文化教学模块, 为新疆大学有关英语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英语学习者提供相应文化教学资源, 是实现新疆地域文化教学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具体如下。

(一) 在PPT中嵌入反映新疆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

在课堂演示的PPT中, 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个反映新疆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 并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复述其主要内容, 如在新疆大学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零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中, 独辟一个模块Reading for Enjoyment, 嵌入了维吾尔民间故事《纳瑟尔丁·阿凡提》Nasreddi Afandi之一《味道一样》Taste The Same。该故事中出现的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学生学过的, 学生在阅读欣赏故事的过程中, 既巩固了已学过的英语基础词汇, 又接触了一些反映新疆风情的词汇, 如vineyard, grapes, donkey, load on his donkey等。

第二册第三单元写作模块中, 要求学生以Urumqi International Grand Bazaar为题, 写一篇作文, 该练习还提供了有关背景内容的英文作为辅助, 通过练习, 让学生学会用学过的英文介绍新疆的著名旅游景点。

在PPT课件中安排了新疆少数民族的肉孜节Rozah Festival、古尔邦节Corban festival和诺肉孜节Nawurez Festival等的介绍和讲解。

(二) 在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中建设新疆地域文化专题模块

1.按主题内容分类, 提供一定量的有关新疆地域文化内容的英语对等词汇, 采取汉英对照的方式, 附加一些释义, 做到浅显易懂, 例证力求典型;用法说明则充分考虑英语学习者的需求, 贴切、详尽、准确, 而且注重新词的吸收。对于学生容易出错之处加以系统说明, 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配以生动插图, 予人以强烈印象。

2.对新疆地域文化主题词条作出适当的解读, 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世界上编写出第一部《突厥语大辞典》的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等) ;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 (艾提尕尔清真寺 (The Id Kah Mosque) 、克孜尔石窟 (The Kizil Grottoes) 、交河故城 (The Ancient City of Jiaohe) 、高昌故城 (The Ancient City of Gaochang) 、尼雅遗址 (The Niya Ruins) 、楼兰古城 (the Ancient Loulan City) 、火焰山 (the Flaming Mountains) 等[4]提供深层知识, 如人物生平、主要成就或事件的简况等, 向他们提供一个新疆地域文化知识的窗口, 增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3.提供新疆地域文化特写栏目, 使他们对新疆地域文化的不同侧面有一个全景式的掌握, 深入了解本地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独特魅力, 并掌握相应的英文表述方式。

体现维吾尔族文学辉煌成就的代表性著作《福乐智慧》The Wisdom of Royal Glory, 乃维吾尔族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 完成于11世纪初的一部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 是用纯粹的维吾尔语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 是维吾尔族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又是维吾尔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式多样, 有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谚语、笑话、寓言、神话、传说、谜语等。著名的作品就有《艾里甫与赛乃姆》、《阿凡提的故事》等;维吾尔古典民间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The Twelve Mucam、维吾尔族舞蹈麦西莱普Mexirap等闻名中外。民间乐器有:达甫Dap、都他尔Dutar、热瓦甫Rawap、胡西塔尔Huxtar、弹拨尔Tenbur等。[1]新疆各少数民族婚俗、礼俗、餐饮文化, 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 如烤全羊Barbecued Whole Lamb、烤羊肉串Shishi Kebab、手抓羊肉、帕尔木丁Parmding、薄皮包子Thin-Skinned dumpling、烤包子Samsa、抓饭Pilaf or Paola、馕nang or Uygur bread等。还有:油馓Sanzi、油塔子Crisp Steamed Roll等。以上内容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百科全书。我们将这些用英文编译出来, 放在英语教学资源库中, 供新疆大学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拓展文化知识面和锻炼用英语表述新疆地域文化的能力, 依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所在, 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掌握。

五、结语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主要机制和内在规律, 并启发我们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过程中, 非常有必要发挥地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在教材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较多的反映包括优秀地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元素和精神养分, 并帮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和领悟中西方人民在思维模式、语言表达结构及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别, 赋予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更多的内涵, 最终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效果和质量, 为国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少数民族人才, 使他们在新疆的未来大发展中充当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这项立足于长远的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必须从大学的外语教学做起, 应当有相当的力度和强度。新疆大学在此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已经起步, 可望将来在此方面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效。

摘要:在新疆培养一批擅长使用英语、传播新疆地域文化的少数民族人才, 对于实现“让世界了解新疆, 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标, 意义深远。本文在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的内涵价值和语言及文化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 结合新疆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视角, 提出了利用基于网络的新疆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强化少数民族学生运用英语传播新疆地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想、具体实践和举措。

关键词:网络,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少数民族,新疆地域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宋春燕.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

[3]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新疆大学 篇9

在中国知网 (www.cnki.net) 键入“少数民族微信”、“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使用”、“维吾尔族微信”、“维吾尔族微信公众号”后, 搜集到与本主题直接相关的期刊论文篇数寥寥无几。在仅有的期刊论文中, 内容多集中于, 维吾尔语种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维吾尔文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等。这也从侧面说明, 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还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研究空间。

键入“微信”、“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使用研究”关键字后, 多数期刊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市场营销角度、心理学角度、传播学角度,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高校、高校学生、社会公共团体、具体公众账号等, 研究成果多有重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宏观

新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 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新疆领略其异域风情。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 在全国乃至周边国家逐渐凸显。2015年11月27日, 中国西部冰雪旅游节暨第十届中国新疆冬季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在新疆乌鲁木齐拉开帷幕。新疆需要更好地利用媒体将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向更远的地方传播, 更好地拉动新疆地区的经济等综合水平的发展。

(二) 微观

新疆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 但是缺乏媒介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播, 单纯依靠个别的人际传播、纸质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途径无法使外界更好地了解新疆, 更无法提升新疆本地人民对外界的了解。要改善这一现状, 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虽然新疆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平台的数量在逐渐增多, 但学者们对新疆人民使用新疆少数民族各语种微信公众账号的情况依旧研究得不深, 学界对新疆微信公众账号研究的内容也极为匮乏。笔者通过本次与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学生的访谈, 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微信公众账号使用情况的了解。

三、研究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主题, 主要选择内容分析法作为此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的方式。内容分析是分析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机制的系统方法, 其成果通常是研究生对象的发展进程以及量化信息, 内容分析有助于监控大众传播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一) 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

1. 微信

在我国, 智能手机覆盖率已达90%, 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 微信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2015年5月中旬, 腾讯发布了2015年业绩报告, 指出微信使用人群中用户整体以男性为主;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在移动信息消费行为上, 54%的用户认为, 使用微信后增加了移动流量;在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比例方面, 公众号是微信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 近80%的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 微信提供的功能在不断地丰富。正是因为微信拥有便利性高、传播范围广、私密性高等特点, 所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

2. 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在2013年8月5日, 微信公众平台有了大幅调整, 微信公众账号被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其特点在于:一对多传播、效率更高;私密性强、互动性高;成本低、可持续性强;营销、服务更加精准。

(二) 访谈过程、结果及分析

1. 访谈过程

本次访谈时间为2015年12月16日~2015年12月25日;共计访谈人数25人, 有效访谈人数21人;访谈地点为新疆大学图书馆、新疆大学教学楼、学生公寓;记录方式主要是经受访者同意后采用录音方式, 后期对录音内容进行整理后得出第一手材料;访谈时间根据受访者实际情况和访问过程实际情况为准, 时间长度大致在15分钟~40分钟之间。

2. 访谈结果

访谈前预判:在进行访谈前, 笔者对本次访谈进行预判, 认为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本科生微信使用频率高, 关注微信公众号个数根据个人喜好大致在10~20个左右, 微信公众号卷入度较高、积极性高。

访谈后实际情况:本次访谈对象多为大一、大二学生, 在专业上没有重复性, 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本科生微信使用卷入度低。访谈详细内容为, 最初使用微信的时间:2013年内;最初订阅微信公众账号的类型:语言学习类;最初订阅微信公众账号的途径:朋友推荐;当前订阅微信公众账号的途径:键入关键字搜索主动关注、朋友推荐、线下扫描 (校内为主) ;当前订阅公众账号的个数 (预估) :3~15个;当前订阅公众账号的类型:语言学习、个人兴趣爱好;当前订阅公众账号中必看的内容:语言学习、心理;必看的公众微信账号中推送时间的关注度:未注意推送时间;观看习惯、时间长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 多为闲暇时间, 浏览时间少于30分钟;喜欢的公众账号推送内容分享、收藏程度:分享或收藏行为少, 主要分享给朋友、少有反复浏览内容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会和朋友交流相关内容;浏览和收藏的内容对个人最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学习方面;个人喜欢的信息推送方式:有个人的偏好, 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视频, 希望视频长度控制在5分钟以内;关注的公众账号信息堆积情况和取关:任由信息堆积 (闲暇时会浏览未看的内容) , 少有取关现象, 在遇到与个人价值观冲突时会求同存异;与公众账号的互动情况:互动次数非常少;个人创办公众微信账号:没有创办微信公众账号的想法;收听服务号的情况:多为未收听或不知道。

3. 访谈结果分析

(1) 受访者。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受访者的一些特点。民考民本科生与民考汉本科生差距明显。民考民本科生中, 大部分受访者会接受采访, 有极少数学生以“没时间”、“汉语不好”等理由拒绝接受访谈;民考汉学生在汉语口语表达上优于民考民本科生, 他们更乐于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受访者在初次使用微信公众账号时多为朋友推荐。最初关注公众账号多为语言学习或学校指定的公众账号, 这一点与本科生在入校前没有受过英语教育直接相关。在使用一段时间微信和微信公众账号后逐渐注意到微信公众账号的作用, 主动搜集与兴趣相关的微信公众账号, 但该现象多为少数;较多的受访者不喜欢或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手机应用或微信公众账号上, 他们更喜欢面对面地交流;很少有人使用微博, 在问及原因时, 大部分人回答:“不会使用微博, 因为微博太复杂, 很多汉字不认识。”受访者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语言学习的需要和提高个人能力的需要, 受众选择媒介内容的动机、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受众对内容的评价方式, 都表明在一个相当稳定而持续的需求结构中, 他们很少与微信公众账号互动或不知道微信公众账号有互动功能。除了在语言学习方面显示出的高卷入外, 在其他方面多为低卷入, 并没有将微信公众账号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在语言交流能力上, 大部分少数民族本科生在入校前与汉族学生交流次数少、机会少, 所以他们在说汉语时无法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最终交流效果大打折扣;交流缺乏主动性, 由于语言交流不流畅, 很多少数民族本科生不愿意和汉族同学作交流, 交流时会很腼腆, 对和汉族同学进行交流有排斥心理。

(2) 传播效果。本科生在遇到与自己观念相冲突的微信公众账号内容时, 普遍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 有少数人会因为观念不同而取消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但他们很少与公众账号就某一问题做交流或反馈。与自己的认知、态度相一致的会分享, 与自己认知、态度相冲突的则会保持沉默, 在这一点上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相吻合。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消除受众在某一方面的知识鸿沟, 但是要缩短知识鸿沟需要教育水平的提升、微信和微信公众号卷入度的提高等因素的转变才能改变。扩展研究对象的眼界不仅需要提高教育水平, 还需要增加媒介的使用和卷入程度。微博、微信等手机客户端、各大网站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但是研究对象运用手机客户端的频率普遍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获取更多信息的途径。

五、研究局限

(一) 语言

在本次访谈中, 受访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略有欠缺, 因此采访深度没有达到预期, 有的受访者拒绝接受访谈, 有的访谈时间达不到40~60分钟, 受访者无法准确地理解访谈问题, 多次要求解释, 通过解释、打比方等方式向受访者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受访者的思维, 最终导致得到的访谈结果不理想。

(二) 研究主题涉及隐私性

在本次访谈中, 没有非常深入地做好访谈, 除语言因素外是因为访谈内容的私密性。全国现有公众账号数量众多、类型众多, 由于是受访者只是简单回忆关注的账号数量和内容, 所以没有得到太精确的数据。有些公众账号涉及私密信息, 有一定的隐私性, 受访者会隐瞒一些实际情况。本次研究也只是窥见了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

摘要:2011年以来, 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笔者通过对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访谈, 以内容分析法对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微信公众账号使用情况展开调查, 了解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维吾尔族,大学生,微信公众号,使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约翰·C·雷纳德.传播研究方法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72.

[2]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35.

[3]王苏.微信公众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05 (16) :257-259.

[4]依马木艾山·买买提.维吾尔文微信公众平台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2014.

[5]王眉.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及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 2014 (5) :28-34.

新疆大学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1. 学校层面

1.1 积极贯彻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纳入专业课的范畴, 增加将就业指导课课时, 提供全方位的师资队伍, 包括心理、社会、法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将就业指导课贯穿整个大学教学科研管理过程, 覆盖所有专业;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程, 并进行不定时考核;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授课方式, 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专业讲座、现场咨询、视频教学等, 参加社会实践、模拟现场招聘、举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应聘比赛, 从而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1.2 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专业教师授课, 根据专业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提高教学效果;调整就业指导课程合班授课方式, 鼓励分学院、分专业授课;加强师资培训, 提升教师能力, 强化授课质量监督, 探索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向前发展做出贡献。

1.3 鼓励大学生下基层

目前, 大学下基层的人数越来越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说明高校所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本人还可以积累更多基层工作经验, 为以后奠定基础, 此外, 也可以带动基层的快速发展。

2. 企业层面

2.1 走访企业, 加强联络

每学期举办一次校企交流会, 拉近企业和校友之间的感情。几年来, 动科学院分别与六家畜牧业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共建学生实践与育人基地。推动校企间合作。一是举办校园企业文化活动, 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环境。每年开展企业冠名系列活动, 如:校企篮球赛;“泰昆杯”宿舍文化节、素质拓展;“嘉吉杯”世界粮食日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校园文化进企业, 深化校企共建平台”。旨在加强企业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邀请企业参加毕业生庆典和迎新生汇演;学生去企业文体活动、研讨交流、团队训练;学院的专家、教师带学生前往企业讲课、交流、观摩;三是携手动医学院与天康集团“设立企业助学班, 培养畜牧行业人才”。选拔30名优秀学生成立虚拟班, 利用双休日和假期授课, 课程体系包括行业发展状况、个人生涯规划、企业实践实训等。

2.2 设立企业奖学金, 邀请企业高管和校友做讲座

鼓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 为国家和自治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老师与企业互联互通, 促成了企业为优秀学子授予荣誉证书并颁发奖学金, 目前有正大、天康、泰昆企业奖学金。开设就业指导课, 该课结合专业特色, 1年10次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等优秀人才, 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和专题讲座, 使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择业导向, 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就业道路。

2.3 建立实践基地

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有以下方面的作用:第一, 使就业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第二, 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第三, 增加了企业吸纳人才的渠道和方式;第四, 有利于把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政府部门应与高校联合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 大力支持接受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 给予他们优惠政策和资金奖励。同时, 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待遇、保险、劳动合同等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规范, 保障企业、大学生双方的利益。2011年至13年的暑期, 学校选送优秀学生95名 (占全院本科生的16%) 前往泰昆、天康和普瑞纳集团社会实践一个月, 这些企业选择优秀的领导和员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并包吃、包住, 给学生办保险, 支付学生相应的工资。四年来, 主动到曾实践过的企业就业学生逐年增多, 近两来企业成为我院优秀本科、硕士、博士生就业的首选单位。

3. 学生个人

3.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利于大学生积极面对就业困难和就业压力。学生要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要对就业有自己的合理规划, 要主动与社会进行接触, 深入市场了解和掌握社会对各个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要严格要求, 形成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完成的工作习惯。养成遵守各项制度和法规的良好做事习惯。在做就业准备时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评估自己, 不要盲目跟随、追赶国考。正确认识企业文化、职业生涯。未来企业才是发挥大学生最大优势的舞台。

3.2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提高工作能力

综合素质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承受压力、解决困难、团队协作、交际等多方面能力。要使大学毕业生能在就业过程中从容的面对面试的压力, 在面试中保持良好心态, 在面临困难时, 思维敏捷, 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法等, 必须要经过坚持不懈的锻炼。首先要求学校积极组织各种活动, 如辩论赛、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文艺汇演等, 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其次, 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 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优势, 对于自己的弱势一定要加强弥补,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綦群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

[2]贾友军, 綦群高, 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篇11

华中第一流名校,文科实力在全国很强,排名也很高。

浙江大学

老牌理工科名校,外交官自从合并杭州大学以来,文科实力日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想参观古迹吗?在武大这非常方便,根本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参观”,因为很多早期建筑都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了,比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半山庐和十八栋等。

珞珈山给武大带来了什么?先不说“珞珈山水”的BBS,就从“风水”角度来讲,大学校园能有一座山,是这个大学最大的福气。武大已经不是“依山”了,而是“拥山”。这得益于当年李四光提议,也奠定了武汉大学今日的校园规模。珞珈山的名字,正是武大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所以才会显得这么诗意。珞珈山上发生过很多故事,正好烘托了武大的人文特色,让人文气息更显浓厚。

武大校园之景,以樱花最为有名,每年花开时节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不过这多少也扰乱了武大学子的正常生活,因此武大的学生也是年年抗议,但仍抵不住慕名而来的游客。

如果说武大是“拥山”,那么位于“人间天堂”杭州的浙江大学则是“傍水”,因为它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传说就不用我多说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多少浪漫的少男少女?没有“西湖的水”的渲染,想必这“我的泪”的故事也会少了些许缠绵的优美。美丽的西湖、美丽的传说和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科研实力构成了令人向往的浙江大学。理工科的强势并不妨碍浙大的人文色彩。

一个浙大的学生曾这样形容校园的早晨:“最初是属于小雨的,那沙沙的声音应是浙大人最为熟悉的曲调了。不知为什么,杭州总是在黎明前下些小雨。也许正是她们,才把杭州的粗犷洗淡,给杭州蒙上了空灵。随着天空泛起第一抹白色,小雨便把黎明交给了鸟声。吱吱喳喳的鸟声响在宿舍的窗户旁,响在老和山下的树林里,响在通往教学区的灌木丛中,杂乱而清脆。此时,校园里有力而又有节奏的跑步声走过,沿着上老和山或灵峰的方向。”

浙大拥有百年历史底蕴,是中国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的成员。在合并了杭州大学之后,文科实力得到极大提高。“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的浙大,“文科”二字的曝光率和关注度,显得格外高涨。学校鼓励“甘坐冷板凳”,期待“十年磨一剑”。

新疆大学 篇12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提案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 各类信息以无法预知的速度增长, 在享受信息极大丰富和充足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在海量信息背景下, 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信息。因此信息素质日益成为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如何有效地提高信息素质也成为教师和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信息素质的研究

(一) 当前信息素质的研究现状

当前信息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上, 对于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研究还比较少, 有少量关于高校辅导员信息素质开展的研究、军医大学青年师资信息化素养等方面的文献报道。

(二) 研究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意义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关系到两个方面, 一是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水平和发展;二是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仅是自身能力水平的体现, 还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教师职业的特性看,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 在信息社会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 这样才能将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从教师面临的任务看, 当前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 信息及信息技术已无所不在, 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与之相适应。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信息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更新的速率还会影响在校大学生的能力水平, 信息素质是具有一定传递性的。

三、新疆农业大学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一) 调查方法及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于2012年5月~6月开展, 对新疆农业大学教师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内容包括:教师基本信息、信息需求及信息意识、检索技术、信息获取、信息利用和信息安全6个方面, 共有29个客观题组成, 题型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本次问卷发放在全校22个教学单位中选择了水利与土木工程、管理、农学、机械交通、草业与环境科学5个学院和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共6个单位, 学科类型涉及理、工、农、文多个类型。共发放问卷130份, 回收问卷122份, 回收率为94%, 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占回收问卷的93%。

调查对象中社会科学42.48%, 自然科学占57.52%, 男教工54人占47.79%, 女教工59人, 占55.21%, 参加教学科研的教工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0.13%。

(二) 结论与分析

1) 我校教师有清晰的信息意识和明确的信息需求,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通过电子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专业网站、印刷文献等较多的途径获取所需信息。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中学校购买的各类数据库成为了教师们教学、科研时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

2) 教师们在文献检索过程中运用检索技术不够熟练, 检索技能有待提高。这一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使用学术搜索引擎时仅有11.50%的教师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网页、网站;而查找网页有较大困难的比例达到40.73%, 超过总体的四成。第二是使用数据库检索时有39.82%的教师未使用运用二次检索、逻辑运算多重检索等检索技能。第三是有32.12%的教师由于检索技能的欠缺影响到了外文数据库的使用, 这一影响因素仅次于语言所带来的障碍。通过分析发现部分教师在检索技能的欠缺, 因此针对教师开展相应检索技能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3) 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很少使用文献管理软件, 在调查中仅有33.62%的教师在日常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 绝大多数教师对文献管理软件比较陌生。在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的教师中有65.7%的教师认为文献管理软件实用, 但操作很麻烦。笔者认为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接触管理软件的机会太少, 没有体会到管理软件的便利之处。第二是文献管理软件多数是付费的, 而目前我校受图书经费的制约并未购买相应的文献管理软件, 试用的管理软件还没用熟练就到期不能继续使用了, 这一现实打击了教师使用管理软件的积极性。第三是目前常用的文献管理软件都是英文界面的, 教师们由于受英文水平的限制影响了管理软件的运用。

4) 教师们在选择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方式时超过50%的教师选择了在线培训, 而目前学校图书馆的培训方式中这一环是薄弱环节。学校图书馆当前常用的培训方式有这几种:一是安排经验丰富的馆员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二是邀请数据库厂商专业讲师到校进行培训;三是从各学院选派“信息大使”进行培训, 再由信息大使进行推广培训。这三种培训, 虽然很直观, 交流性很好, 但是培训前的时间成本较大, 培训的人员、会场确定等都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在线培训可以很好降低前期的成本, 节省人力、相应提高培训效果。目前在线培训有数据库商在网站上的推出的实时在线培训, 另一种是将各类培训课件放在网站上, 使用时没有时间限制, 便于读者随时查询、使用。学校图书馆可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在网站上添加相应的培训课件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四、结语

通过分析问卷对我校教师的信息素质有了初步的判断, 不难发现虽然我校教师有较清晰明确的信息意识, 但就检索技术和信息获取情况两方面来考察, 广大教师的信息素质还有待提高。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和分散, 不适合讲座、培训班等集中培训的特点, 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才能扎实提升教师信息素质, 也只有充分了解当前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及问题所在才能对下一步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樊东霞.高校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2]李咏梅, 陶方林.高校教师信息查询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安徽行政学院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1.

[3]汤明新, 刘渠志, 张寓景, 孙金海.军医大学青年师资信息化素养培养策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上一篇:变形机理下一篇:手术后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