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2024-06-05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精选12篇)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1

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农业现代的要求, 充分发挥县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农技推广单位的教育培训职能, 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刻不容缓。

1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甘肃省庆城县目前设有专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2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立体教育培训服务网络已初步建立, 年培训农民7.8万人次;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广校、农机校等涉农培训机构, 通过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对全县农民开展了多种形式教育培训, 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庆城现代农业发展储备人才中发挥了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存在问题

2.1 农民对培训思想上不重视

一是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存在着重稳定、重增收、轻教育的倾向, 认为农民培训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 经济工作才是必须抓的硬指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力, 培训流于形式, 有时虽然作了安排, 但遇到中心工作时, 教育培训就只好让路。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 当前年轻、有文化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以“3860”队伍居多, 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这部分农民思想保守, 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2.2 培训方法单一, 培训师资匮乏

目前, 我县大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主要采取主导式培训方式, 用对学生的学校教育方法进行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被动接受学习, 难以满足农民的培训需要, 不能有效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以至于出现“教师台上讲、农民台下忙”的尴尬。全县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的0.017%, 每千亩示范基地技术指导人员不足2人, 专业知识丰富、培训方法娴熟、沟通能力强的培训人才更是稀缺, 多数培训教师还是通过召开培训会议, 读讲稿, 讲理论, 照本宣科, 没有联系农业农村生产的实际问题, 这种浮在面上的培训方式很难取得实效。

2.3 培训需求调查不准确

多数培训单位就培训而抓培训, 没有结合全县农民队伍的现状、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等客观需要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少数单位做了需求分析但无准确性可言, 认为每个农民都应该是自己的培训对象, 只要上级部门给培训经费, 办什么方面的培训班都行, 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培训时间、地点、教师。教育培训内容安排上比较随意, 没按农民文化层次开展教育, 缺乏针对性, 导致学用脱节, 结合不紧, 致使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2.4 任务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

近些年来, 我县出台了一些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但个别部门单位就是坚持不够、落实不够, 成为“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念在嘴上”的摆设, 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检查。真正组织开展培训, 完全按照培训要求落实到位的很少。很多基层单位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培训任务, 不看成效如何, 只要农民在培训台账签字造表就万事大吉, 导致培训学习流于形式。

3 思考及对策建议

3.1 按需培训, 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农民教育培训要以农民培训需求为核心, 培训机构要充分做好培训调查分析, 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 使培训内容紧贴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的实际需求。一要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在普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根据不同农民的产业发展现状, 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使培训对象适得其所, 各有所得。二要结合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立足各乡村实际, 结合市场需求,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抓好最新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等内容开展培训。

3.2 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 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积极推行参与式培训——辅导老师与农民互动交流的培训, 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充分发掘农民自身的学习潜能, 调动农民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鼓励他们参与到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安排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并评价学习效果, 转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教什么农民学什么的理念, 实现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变革。二是举办“田间学校”。借助投影仪、教学光盘、科技直通车等直观便利的培训设备, 利用固定课堂、空中课堂、移动课堂办学, 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 让偏远乡村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用科技大餐。

3.3 整合培训资源, 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系统性

目前我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各部门多头办学、资源浪费、缺乏统筹的现状, 要逐步优化培训资源配置。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实现教育培训软硬件资源合理调度, 统一使用, 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形成由县农牧局统一领导、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农广校) 具体协调和统筹安排、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3.4 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 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

目前,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100%的乡镇和近60%的行政村通了宽带, 电脑、智能手机日渐普及, 网络在年轻一代农民的生活中占得比例越来越重。培训机构应顺应时代发展, 探索“互联网+培训”教育模式, 让农民这一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学习、认同、融入“互联网+”发展潮流, 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增添活力。一要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 熟悉“互联网+”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以便能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应用、宣传“互联网+”, 让农民充分认识、感受“互联网+”在知识获取、生产生活当中带来的巨大变革。二要积极开发无偿使用的“互联网+培训”资源, 汇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强并被授权播放的优质在线教育培训数字资源, 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在线教育培训, 特别是满足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提升技能和增收致富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祥银, 王燕红.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南方农村, 2007, (6) :51-54.

[2]徐泷, 徐建华.加强农民培训服务现代农业[J].农民科技培训, 2009, (8) :8-9.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2

培训现状调查报告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 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 年 4 月 6 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 xx,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

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 xx,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 3 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 1500—2000 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 xx,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 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xx,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 3 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 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 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 30%,技术工 10%,普工为 60%(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 xx,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 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 岁—50 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 岁—30 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 8 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 12 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

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 xx 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

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 xx 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

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3

关键词:农业职业技能;现代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15-1

1 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从业人员发生分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日趋明显,据统计和调查,目前江苏省农业劳动力总数850万人左右,除了兼业农民(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8%)外,职业农民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2%。职业农民中,生产型(种养大户、专业户、农业企业工人等)占73%,经营管理型(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占11%,服务型(畜禽防疫员、植保防治员、农机手、沼气工等)占16%。分析农业从业人员队伍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优质农业劳动力总量相对不足

兼业农民对农业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管理不精心、产出不在乎,影响土地的产出率。职业农民以农业为主以农业为生,关注农业重视农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但优质的职业农民队伍总量依然偏小,只占农业劳动力的40%左右,规模经营的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一半。

1.2 整体素质偏低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很低,大部分在初中以下。科技素质不高,2010年全省持有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农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农民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3%。

1.3 结构不尽合理

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业)的较多,规模较小,从事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业的较少。

1.4 流失较为严重

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基本都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都是老年人、中年以上妇女及体弱多病者,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优质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并存。

2 加强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建议

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启动农民培训工程,并列入“十一五”新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4万人,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较快地被农民采纳应用,确保了粮食产量的八连增;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步伐的加快,对农业劳动者特别是职业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有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比例要达到35%,而2010年这个比例仅为4.3%,现状与目标差距很大,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快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2.1 加大涉农学历教育

要为农业发展培养长期依靠的核心骨干力量,必须通过系统的涉农学历教育。目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享受免学费政策。应充分利用这项政策,发挥农业部门自身优势,壮大办学规模。在大专及以上涉农学历教育方面,吸收借鉴浙江省对就读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免收学费的经验做法,建立符合省情的涉农中专及以上学历免费教育的制度。

2.2 扩大培训规模

目前全省农业劳动力总数850万左右,按每年转移25万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业劳动力总数600万左右,持证农民比例占35%,总数要达到210万人。2010年全省持证农民为35万人左右,今后10年要培养175万人,每年18万人左右。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年培训人数,加快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2.3 创新培训方式

农业产业分布有区域性、种类有多样性、生产有季节性,要根据农业农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不同产业的职业农民可以采取分类培训的方法,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关键阶段可以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培训形式除了集中授课外,要有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观摩考察等,增加农民的感性认识。培训内容除了生产技术外,要有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后要加强跟踪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4 重视手段建设

农民培训要有阵地场所,我省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比较健全,省市县各级都有农广校、农干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但由于多年来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教学培训的基础设施(教室、宿舍等)陈旧、设备手段(电脑、多媒体等)落后,不适应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在加大农民培训投入的同时,要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教学培训能力建设,改善培训条件。

2.5 增加财政投入

培训农民、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是一种公益性投入,“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已经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民培训,效果很好,但是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和物价的上涨,现有补助标准偏低、投入总量不足,与客观需求差距很大。为此,应从省级层面制定农民教育培训的稳步投入机制,确保每年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2.6 完善政策措施

要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先行对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关键服务岗位推行执业资格准入,然后逐步全面推广实施。借鉴其他地方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制定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行为,力争通过法律形式为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培训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益等提供稳定、可靠和持续的保障。

作者简介:齐乃敏(1978-),女,汉族,硕士,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谈辉南县现代化新型农民的培训 篇4

1 辉南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辉南县地处半山区, 有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3种地貌类型。全县37万人口, 农村人口占30万人, 农业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初中毕业生占大多数, 高中毕业占少数, 大专、本科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看用药说明书都看不懂, 更不用说如何掌握用药量了。农民本身的综合素质很难提高, 特别是对新技术、新事物的认知能力。但认知水平不提高, 农民就更难以接受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目前, 在网络信息、各种新技术的使用上, 辉南县与其他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乡村相比, 相差甚远, 发达地区周边的农民有着地域优势, 看的多、见识广、经济基础又好, 发展的速度较快。辉南县要在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这些地区, 就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必须树立起紧迫感与危机感。

2 培训现代化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业战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作为一名农业战线上的工作者, 要树立爱农、助农观念, 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学习新技术, 提高他们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使他们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成为多面手, 既会经营又会管理, 并帮助他们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守法户”、“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变观念, 适应变化中的社会。一要让他们树立科技致富的观念。必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研究和实践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凡是在农村中发家致富的农民, 都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其思想观念与时代发展也是相适应的, 既对形势和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又能把握好机遇, 敢于大胆尝试, 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 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以科技知识武装头脑, 以科技产品占领市场, 以科技手段创造高效益。二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历史条件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村是个大市场, 农业是个大产业, 只要找准一点, 就能取得好的效益;只要头脑灵活, 与外界联系广泛、信息广阔, 就能在经营中获得高额回报。三要帮助农民自觉得学习、再学习, 技术是学来的, 本领是练出来的,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才能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不断学习、掌握真本事、提高发展能力、是当代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迫切要求。

3 提高农民新技能

所谓提高农民新技能, 就是提高其获取必要科技知识的能力;就是提高其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能力;就是改善农民自身生存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就是提高其现代农业劳动工具的操作使用能力;就是提高其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就业, 在城市生存的能力。

对于县级农民培训部门来说, 应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 培养农民从多渠道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新型农民需要掌握的新技术很多, 如种植方面, 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 掌握肥料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农业知识;蔬菜栽培方面, 要准确掌握地膜覆盖、反季节栽培、无公害栽培、大棚栽培、喷淋滴灌技术等;农产品加工方面, 要掌握工艺流程、安全生产以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深加工和包装等技术。农民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很多, 因此在学习时不能杂而不精, 也不能急于求成, 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有选择地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以保证学习效果。

县级培训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农民的朋友, 帮助农民提高认识, 转变思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 虽然本身知识水平低、想学习愿意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却不愿掏钱, 不想增加培训成本, 更怕耽误农活。让农民离开村庄到乡镇、县城参加培训, 或脱产到某一个学校参加学习都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应调整工作思路, 把培训工作落实到村, 以村为单位,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整体推进, 个别指导, 对广大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如实施的“绿证工程”、新型农民培训、“星火学校带头人”、“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这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劳动力支撑。无论哪种形式的培训, 都要求相关教导人员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亲自指导与培训, 使培训面大大拓宽, 为农民创造方便, 解决难题, 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进入乡村的千家万户, 有力提高培训质量与数量, 提高广大培训者的实践能力与组织能力。

摘要:分析了辉南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 指出培训现代化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并提出提高农民新技能的举措。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5

大观区辖3个乡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28个行政村,总面积236平方公里,其中乡镇总面积196.11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耕地面积5.4万亩,林地3万亩,水面10万亩,人均耕地0.7亩,去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3.26亿元,比2005年增长41.9%,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比2005年增长51.7%。我区自2006年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区政府与主管部门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通过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强化管理、规范操作等有效措施,全面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民增收。

一、主要成效

随着阳光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培训了一批技能型农民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区已连续三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共培训1200名,转移1044名。培训内容有:餐饮服务、建筑施工、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等。

2、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调查表明,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年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增长30%以上。阳光工程培训为提高农民工技能,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提高了企业素质,促进了经济发展

接受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进入企业后,给企业增添了活力,提高

了企业竞争力,也促进了企业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区有市级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11家,区级2家。2008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37

亿元,比上年增长58%,直接带动农户4万户。我区已有省级著名商标

2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省级专业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

1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

4、加强农民多种形式培训,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开通了大观区农业信息网站,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提供致富信

息等内容,组织乡镇农业站农技人员到各村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传授

农业实用技术。据统计2008年举办培训班36场,培训农民0.49万人,午季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服务3.01万亩,春季作物生产技术服务4.79万

亩,指导生猪生产1.02万头,家禽生产8.05万只,渔业生产3.7万亩。

另外,我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2家,带动农户4万户,经销肉

禽蛋奶1.2万吨,水产品2000吨。2008年河口丝瓜协会通过协会组织

服务使户均增收300元,人均增收80元。

5、新型农民充分参与以蔬菜主的五大基地建设

我区充分整合、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健全完善农村科技

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城郊型现代农业和新

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围绕 “立足大观、依托城市、服务城

市”,做大做强畜禽、疏菜、水果、水产等优势产业,让全区广大农民重

点参与五大龙头基地建设,一是参与建设海口无公害蔬菜基地。海口无

公害蔬菜基地是市政府菜篮子工程重要内容,全区现有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去年新增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其中新增大棚蔬菜400亩。二是

参与建设石门湖水产养殖基地。2万亩石门湖原生态养殖示范区年产

1000吨水产品等特色产业基地,已形成规模经营。三是参与建设农家乐

休闲娱乐基地。宜梅果业、西江开发、龙晟生态园、独秀山庄四个基地

已取得成效。四是参与建设永强新球万利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永强家禽

良种场年产600万羽家禽;新球畜禽养殖小区养殖蛋鸡10万只;万利科

技示范园、茅岭苗圃养猪场、茅岭良种猪繁殖场、勇红养猪场四个生猪

标准化养殖小区。五是参与建设山口生态农业基地永青生态园、龙塥圩

综合养殖场、联胜渔庄等农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二、主要做法

在区政府的重视下,区阳光工程办公室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

施,保证了阳光工程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保证培训工作人员的顺利进行。加强农村

劳动力培训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途径。因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

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于2006年5月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大观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抽调了一批事业

心强,办事认真负责的同志充实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的力量。

2、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为确保阳光工

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区政府除承诺培训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外,还安排了

专项工作经费。

3、加强宣传,强化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区阳光办公室将协同有关成员单位加大对培训单位的转移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度,确保培训计划的完成,承担转移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要按培训计划开展工作,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将通过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积极宣传阳光工程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今后工作重点

我区实施阳光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采取了有效措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发展不平衡、工作机制不完善、跟踪服务不到位以及品牌建设推进缓慢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突出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典型引路

在优化配臵社会资源、强化监管措施、建立责任制、提高培训质量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等方面,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为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提供借鉴。

2、抓质量提高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强化“三堂课”制度,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和实训基地建设,抓好学员考核考评工作。督促各培训机构把就业放在重中之重,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围绕提高就业技能,按需培训、因人施教。逐步降低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推动农民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高鉴定率。

3、抓就业

鼓励培训单位通过建立稳定就业渠道,提高转移就业的稳定率,确保就业。发挥区职教中心的作用,鼓励城市中介机构向农村延伸,扩大服务面向,以此不断提高农民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4、抓品牌

鼓励乡镇通过资金扶持、基地认证、品牌推介、组织化服务等方式,打造本地的知名劳务品牌。2009年围绕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市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实施民生工程,培训新型农民1000名,其中阳光工程培训400名,农民技术培训600名,重点有:计算机应用、蔬菜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养殖技术、餐饮、家政服务等专业。通过品牌战略,带动培训质量的提高、劳务市场的拓展、输出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加大劳务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

5、抓服务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要在信息、维权等方面加强服务,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将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充分体现在实施阳光工程的全过程之中。

安庆市大观区阳光工程办公室

现代农民工 篇6

我很想和父亲一起收割麦子,我很想和母亲一起守望白菜,我很想听见乡村鞭炮的声音,我很想看见离童年最近的那座山。

但我只能弯腰做一个工人,做一个被人渐渐淡忘的工人。我是城市外没有家的草根。

我懂得在城市的版图上,我是根,连一根草也不是。

草压着根,草的身边是花和鸟。

我生活在阳光背后的影子里。

2

清晨,对我来说是下床。

傍晚,对我来说是上床。

3

小的时候,我向往城市,大的时候,我向往乡村。

乡村是一个山村,我走在乡村的每一片土地都是自由天堂。

城市是一座围城,我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十面埋伏。

乡村一天一天变得像一只孱弱的小绵羊,畏手畏脚地缩在麦子的田野上。城市一天一天变得像一群狼,张牙舞爪地站在云彩的天底下。

我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我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

我是一个两性人。

4

我的工友们最可爱。

大熊在腊月十六日结婚,却在除夕夜,消失在这个人世间,留下两个女人为他哭泣,一个是他新婚的妻子,一个是他年迈的母亲,二十万元卖掉一条人的生命。

鸭子一直在叫着,他要离开这里,像鸭子一样走路,像鸭子一样说话,天天有说不完的话,最多的一名话,离开这个鬼地方。

老驴是一个沉默的汉子,一直默默无闻的操劳,听老婆的话,为儿子办事。老驴身高体壮,却不如从前,一天一天地开始有些步履蹒跚。

二马在一个开资的日子里,连午饭没有吃完,撒腿离开这个弥漫着异味的工厂。他又回到了乡村,养了一群鸡,还有一群牛,和一座山一起过日子。

一个一个地离去了,许多人开始十二个小时的繁忙工作。

我们在两只脚的阵地上挥舞着一双手。

我最可爱的工友们。

5

工厂一天一天的变大了,像一个雪球一天一天地膨胀。这是我们创造的奇迹。

工人一天一天的瘦小了,像一个姜块一天一天地缩小。这是我们创造的奇迹。

6

我生命的长度有多少长。

一头是家,一头是生产黑色产品的工厂,这是生命的两个端点,架起一座独木桥。

我只在方圆百里的土地上生存。

我是一只没有远方的陀螺。我是一匹被主人罩住眼睛的骡子,行走在一栋没有阳光的楼房中。

7

许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在梦一样的世界里徘徊。

夜,黑色笼罩了一切。

呐喊。

呐喊。

呐喊。

黎明,那一轮朝阳,是血与汗的凝聚。

8

我们希望所有的天下人都有春天。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7

关键词:新疆绿洲,职业培训,农民素质,农业现代化

新疆是我国干旱区绿洲的主要分布区, 绿洲面积为16.44万km2。由于光热水土的特殊组合, 有利于优质、高产、高效的绿洲农业发展, 具备了建立现代化农业的优越条件。然而, 新疆绿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雨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土地“三化”非常严重, 导致绿洲生态危机日益严峻。这就要求新疆绿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必然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因此,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通过农民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1 绿洲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民素质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绿洲农业现代化必须由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 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 要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只有拥有一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才可能顺利实现绿洲农业的现代化。绿洲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首先, 绿洲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有文化。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 对新科技有接受和应用的能力, 有思想见解, 能及时掌握新知识, 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其次, 绿洲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懂技术。对科技的认识程度, 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现代化农业要求农民能够较快地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转化为劳动生产率。最后, 绿洲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民会经营。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要求农民具有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 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抓住各种机遇, 果断决策, 应对市场风险, 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2 农民职业培训是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民素质的提高必然要依靠职业教育和培训, 农民职业培训是农民素质提高的关键。农民职业培训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 为绿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是绿洲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

2.1 农民职业培训是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年来新疆绿洲农业结构不断调整, 农村产业经济已呈多元态势。客观上要求绿洲地区农民必须冲破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狭小天地, 转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元化经营。然而, 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很难适应多元化经营, 严重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因此, 根据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发展趋势, 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使农民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经营中,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绿洲农业结构调整。

2.2 农民职业培训是绿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在建设绿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就是发展农村教育, 进行农民职业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只有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使大量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通过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 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 塑造正确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 提升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提高劳动生产率, 最终完成建设绿洲新农村的各项任务。

2.3 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增加绿洲地区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也是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绿洲地区, 农业种养殖收入是农民的重要来源, 但已不是主要来源, 农民外出打工和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农民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因此, 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 拓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 努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各项支持服务, 促进绿洲农民转移就业和开展农业多元化经营, 将从根本上解决绿洲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3 绿洲地区农民素质及职业培训现状分析

3.1 绿洲地区农民素质状况

新疆农业人口大约1200万人, 占总人口的62%, 但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差, 大量的农业人口并没有转化为农业人力资本, 不能适应绿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文化素质低。2006年新疆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55.93人,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6.98人, 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只有0.69人, 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人 (见表1) 。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7年, 而新疆仅为7.08年。而且, 新疆农民中大多数为少数民族, 接受科技文化的意识差,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二是农业技术工人少。据统计, 新疆农业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 懂技术的不到10%, 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 农业技术工人少之又少, 远远不能适应绿洲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三是不善经营, 市场意识差。绿洲农业大多为特色农业,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由于农民思想保守, 市场意识差, 创业能力不强, 使得绿洲农业特色产品、名优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农村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远远落后其他地区。

3.2 农民职业培训现状

绿洲地区农民职业培训工作,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社会条件的不足, 发展缓慢, 主要成果有:一是实用技术培训。新疆绿洲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与滴灌技术组装配套为核心的综合技术、瓜果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以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等。2005年, 新疆“科技之冬”活动期间, 通过采取现场指导、课堂讲授、发放资料、远距离教育等各种形式, 共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6万多期。二是绿色证书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培训, 使农民至少掌握一项农业生产技能, 培养骨干农民。近年来, 新疆绿洲农业部门进一步完善以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培训基础的绿色证书培训网络。2008年, 新疆绿色证书培训获证人数3万余人。三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新疆依托第一产业职教园区, 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 集中办班872期, 入户指导121次, 共培训核心农户1.1万人, 普及性培训近14万人。总体看, 近年新疆绿洲农民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与新疆1200万农业人口的培训需求相比, 职业培训工作进展相当缓慢。

4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促进新疆绿洲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4.1 建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 加强对农民职业培训的领导

农民职业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花费时间长的工作, 需要政府管理机构统一领导, 系统规划。建议新疆政府部门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强化对新疆农业职业培训的领导, 把农民职业培训工作纳入政府中长期规划, 明确责任和目标, 并建立相应的工作体制进行重点支持, 形成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使农民职业培训工作得到制度保障。

4.2 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投入, 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农民职业培训的社会公益性质明显, 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个准公共品的投资责任。要实现新疆绿洲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 如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的资金补贴, 各个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财政支持等等, 将农民职业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使其投入制度化。另外, 由于新疆农民居住分散, 人数众多、受教育程度低, 仅靠政府对农民职业培训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灵活运用税收、信贷、金融等手段进行调节, 吸引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一起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投资,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扶助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扩大农民职业培训形式, 注重农民职业培训的实效

农民职业培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根据绿洲农民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 如对于一些有一定科技基础的农村技术骨干人员, 应重点进行课堂讲授;对于大范围、居住分散的农民, 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远程教育, 向他们传授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有条件的地区, 还可直接进行田间指导, 传授经验, 或组织农民在各种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同时要注重培训的效果, 务必通过培训使农民真正掌握先进技术和经验, 坚持做到培训一人, 致富一户, 使农民职业培训直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做到务求实效。

4.4 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的培训示范作用

绿洲农民职业培训的发展取决于开展培训的专家队伍, 一只优秀的培训队伍将直接影响农业职业培训的效果。新疆涉农的高校有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等, 有着大量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应当主动下乡, 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了解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 手把手、面对面地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 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激发起广大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和信心, 切实起到培训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黄祖辉、林坚、张冬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卢荣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换[J].经济学家, 2006 (06)

[4]张凤华.西北干旱区内陆绿洲生态农业特征及发展认识[J].干早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 .

[5]严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J].福建论坛, 2000 (01) .

[6]李小丽.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农民[J].新疆社会科学, 2004 (2) .

[7]吴小凤.如何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培训体系[J].农业经济, 2006 (10) .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8

1 新型农民培训的现状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从2007年以来,被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就全省而言,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依靠现有农广校和农技推广体系建成了的松散式的农民培训体系。归纳起来,目前的农民培训主要格局是: (1) 培训单位参与多。农广校和农技推广单位,乡镇农技站,还有部分科技企业,农资服务单位均参与培训工作; (2) 培训内容多。涉及法律、农村政策、农业技术、林业生产、畜牧养殖、农资知识等技术; (3) 培训时间多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春季种植前和生产期开展培训,也多用农村集日进行培训; (4) 农民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课堂式的集中培训,利用会议进行培训,进村指导生产时进行培训,科技三下乡活动时组织资料发放等形式和方法较多; (5) 培训经费很少。农民培训经费只是根据县上的培训安排,予以临时解决,再加零星争取的阳光工程、实用技术培训等小培训项目经费。

2 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农业新技术困难。就甘肃省而言,全省农村人口中,文盲占17.2%,农业从业人口当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高中程度占14.83%。

二是培训模式单一,培训方式不新,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只靠简单的课堂讲授,以会代训,发放资料等单一的方式,很难让农民接受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培训。

三是培训基础设施滞后,培训手段落后。技术单位培训单位缺乏培训设施,培训中理论讲解多,实际操作少,引导性培训多,技能性培训少,零散培训多,系统培训少,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网络不完善。涉及培训的技术单位只是临时组织,没有专门组织协调培训的机构。县、乡、村、社缺乏培训的平台和网络,培训不系统,不全面。

五是培训经费制约培训工作。没有专门经费只靠临时报告批经费,争取一点小项目搞一搞培训,致使培训工作看起来场面热闹,实际上走马观花,远离农民、远离现场,效果差。

六是师资缺乏。培训教师多由技术人员等临时聘请担任,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方法,致使培训效果不佳。

七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和产业发展和生产需求结合不紧密,农民学了用不上。

八是尚未建立起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工作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九是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尚未引起重视,省内农民培训单位对新型农民培训的主导主体、投入结构,培训模式等系统研究甚少,缺少培训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成功的实践模式,致使新型农民培训成功模式在工作中缺位。

3 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培训模式

3.1 构建金字塔型模式的农民培训新型平台

2008年,民勤县专门下达编制,成立了民勤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18个乡镇挂牌成立了乡镇新型农民培训学校,249个行政村挂牌成立了村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1743个社建立了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负责制定县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方案,负责对乡镇农技人员培训和重大技术专题培训。乡镇学校负责村级培训和按区域,按产业进行产业技术培训。村级学校负责示范基地和全社农户的培训。课题实施期间,共举办县级专题培训班60期,培训科技骨干9000人,举办各级培训班216期,培训农民36000人,举办特级培训1494期,培训农民36.5万人。

3.2 采取“校校”(技术单位)联合模式

搭建培训技术平台和人才平台。新型农民培训平台建立后,整合了县域内的培训资源,主体共享县职业中学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设备和教师资源,还将涉农技术服务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补充,有效解决了农民培训缺设施,缺教师,缺场所的问题。农民培训教室和实训室达到850台,专兼职培训教师达到220名,使培训设备物尽其用,培训教师人尽所用,不背包袱,充分利用了县内涉农培训的设备和技术人才资源,将资源聚合,有效的运用到农民的培训和产业技术服务上。

3.3 建立政府主导投入+项目资金整合为补充的培训投入运作模式

农民培训是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机制,才能建立农民培训投入主体、投入结构、投入数量的长效机制,解决“瓶颈”问题。农民培训是系统复杂的工程,以前培训只是冬春季临时培训,无专门经费,也无培训项目。资金无从支撑农民培训工作。从2008年开始,民勤县按照政府增加投入﹢项目资金整合补充的办法,以农业人口为基数,每人每年按1元标准的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24万元。

3.4 创建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新型农民培训,要有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唯此,才能培养出专业农民、职业农民和产业农民。针对过去农民培训的不足,采取集中讲授、现场指导、远程培训等模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3.4.1 以立体培训方式为主,立体培训方式和平面培训方式结合,进行入户培训。

这是以传统的平面培训、集中培训、现场培训为基础,再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机短信、农技专家电话、电视讲座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科技知识培训的一种方式。为此,民勤县于2009年1月创刊发行《民勤新农村资讯》报,刊登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稿件进行适时培训,向全县5.8万农户免费发放。每月3期, 全年36期。开通农技专家服务热线电话,由专家和农民直接对话,及时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开通手机科技短信平台,向全县4.8万农民手机用户发送科技短信,及时告知提示生产技术要领。在县电视台开办“科技服务苑”电视讲座栏目,由农业系统的各个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农时季节,讲授关键技术要领,农户看了即用,用了见效,全县5.83万电视农户能及时通过电视媒体接受产前产中生产技术培训。

3.4.2 实行“一对一”帮带式培训模式。

这是在田间地头对农民手把手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方式,直接面对农民,有从事生产先进技术成熟的农民给一线农民培训,指导人员与农民零距离接触,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答农所问、释农所疑、解农所惑。针对农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传统观念,组织县内日光温室新产区农民到技术发达成熟的白银日光温室生产区,驻到农户家,边学习,边务农,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农户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先后共组织120名农民到山东寿光、白银、靖远的120户日光温室生产户,驻户进棚学习10~15天,通过学习,更新了观念,激发了热情,学到了技术,回来后将技术应用在操作管理中。据调查,凡参加面对面,一对一,手拉手的入户培训的120户农户所建的230座温棚,技术要领到位,没有发生过大的技术失误,收益大幅度增加。这种培训,农户互相倾听彼此的声音,分享别人的经验,碰撞创造的火花,通过入户实地操作学习管理知识,农户耳目一新,实现“脱胎换骨”,效果十分理想。

3.4.3 运用培训券,让农民自主购买培训服务模式。

从2008年开始,三年共向1000户日光温室种植户发放培训代金券50万元。每户发给500元培训券,农民自主适时选择技术人员入户入棚进行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农户根据接受的培训和指导情况,交给技术人员培训券,培训券上注明培训内容、时间和满意程度和农户签名,技术人员兑现领取培训券金额,得到报酬和补贴。这种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购买培训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技术人员服务生产的积极性。

3.4.4 实施村村一名农民技术员培养﹢使用的模式,发挥主体辐射效应培训农民。

2008年,民勤县启动实施村村一名农民技术员培养使用工程,全县共选拔249名35岁左右的种养科技骨干,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评审了农民技术员资格,以县政府名义聘任为村农民技术员。明确村农民技术员要对本村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年终进行考核,按优秀、良好、称职等级分别发给每年1500元、1000元、800元的政府津贴。村农民技术员一边务农,一边进行技术指导,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及时进行培训和指导,随时随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4 现代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研究取得的效果

4.1 培养了一支现代新型农民技术员队伍,成了农村“永不走的土专家”

三年时间,共培养使用具有市场意识、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员319名,分别承担起一个村域范围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他们已成为农村基层服务体系的技术队伍。“土专家”走上讲台“唱主角”,发挥农民培训“领军”作用,效果十分显著。

4.2 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示范户,成为农业新技术的传播人

三年时间,共培养了10000名科技骨干农户,他们已成为科学生产、经营管理的能人,新技术的传播者,新产业的带头人,科技致富的领跑者。

4.3 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技术示范亮点

培养的新型骨干农民敢于创新, 带头建起了具有一定规模, 能上水平的现代设施农业、设施养殖示范点100个, 生产管理达到了标准化生产要求, 成为现代农业的样板示范点, 正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4.4培养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

三年时间,通过培养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了一个区域一个产业的带头人,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提高了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程度。有1000多名农民成为优质洋葱、优质食葵、优质辣椒、优质棉花基地发展的带头人,由此提升了特色产业基地生产水平。

4.5 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

经过项目的实施,培养的新型农民逐步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辐射带动了农民阶层整体素质的提升,科技意识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操作管理水平提高,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此,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4.6 成为现代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创新样板

民勤县将新型农民培训作为战略工程来抓,从培养模式到实践应用,已成功研究出了一套模式新、思路明,技术有创新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 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才能将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才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才能使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物化为生产力, 才能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才能发展现代农业, 才能适应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才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9

农函大作为科协系统面向广大农村开展农民培训的主力军, 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应用实用技术能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 指出: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 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 发挥好农函大等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江西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 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函大等教育培训机构作用, 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技术服务型和社会服务型农村实用人才。江西省农函大凭借独具特色的多部门联合办学、四级办学体系、远程教育等优势, 采用灵活的办学形式, 围绕特色产业, 开展“十百千万培训工程”, 将培训、示范、推广、信息相结合, 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 有效地满足了农民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为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因此, 本文以江西省农函大为例, 分析农函大模式下开展农民培训的优势、培训机制和存在的问题, 探索农函大模式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农民培训, 为新常态下培育更多农村实用人才。

1 农函大模式下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概况

江西省农函大成立于1988 年, 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教委备案, 由江西省农业厅、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科协等11 家单位联合创办的一所面向全省农村开展创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的函授大学。建校二十多年来, 江西省农函大培训农民学员186 万余人次, 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大学”。江西省农函大现拥有健全的省、市、县、乡四级办学网络, 市级分校11 所, 县级分校100 所, 乡镇教学辅导站1400 余个, 已发展成为覆盖全省各县市的一所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其培训服务组织体系如图一所示。

2014 年, 江西省农函大全省共举办省级示范班、基层项目班、资助班、自办班等各类培训班4410余班次, 累计培训农民36 万余人次。从图二可以看出, 2009—2014 年, 江西省农函大培训规模不断扩大, 共培训农民学员154.8 万人。其中, 农村党员、农村妇女培训人数大幅度增长,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 更多农民科技素质得到了提升, 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2 江西省农函大开展农民培训优势分析

江西省农函大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具有先天优势, 依托省科协省市县三级行政体系, 可以有效地深入基层开展培训;依托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等联办单位, 可以使各政府部门有机联合, 充分发挥人才的聚集效应。同时, 江西省农函大内部以绩效为向导的培训项目管理, 可提高培训实效。

2.1 分级、分层、分类、分批开展培训, 满足农民多元化培训需求

分省、市、县三级开展培训工作, 省校主要开展全省农村重大、主导产业技术及高层次实用人才培训, 对市级分校的业务指导及相关协调等工作;市、县级分校在所辖区域内参照省校开展相应级次的工作。分农村基础层次、中等层次、高层次实用 (技术) 人才, 省校主要负责开展全省农村高层次实用 (技术) 人才培训及人才库建立等工作;市、县级分校在所辖区域内参照省校开展相应层次的工作。分管理、营销、技术等不同专业, 农村党员、协会领办人、普通农民等不同对象, 不同级次、层次的培训可根据实际需求, 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专业内容的培训。各级农函大, 对每一批拟参加培训的申报者实行资格竞争, 并实行事中指导, 事后考核。

2.2 与政府多部门有机联合, 促进产学研教有效结合

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党委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江西省农函大各联办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 通力合作, 已形成科协牵头, 多部门协作参与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长效机制。江西省农函大直属江西省科协, 与江西省教育厅合作开展成人职业教育, 与组织部开展远程教学培训, 与扶贫办开展贫困农民培训, 与发改委开展帮扶点科技培训, 由江西农业大学编写特色教材和提供师资支持, 财政厅予以项目支持, 农科院通过农函大转化科技成果, 与农业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与林业厅开展油菜竹类培训, 跟农工部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2.3 依托农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专业师资, 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江西省农函大通过与联办单位江西农大、省农科院协商, 把兼职专家教授参加农函大培训活动纳入本职单位工作绩效考评, 以此来调动参加培训积极性;同时以产业来分类聘请了14 名首席专家并签了合同, 明确了双方的权力义务。由首席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 专家服务团的一切活动, 如下乡培训、远程教学、教材编写全权由首席专家管理, 师资队伍管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专业人才密集的集聚效应。

2.4 以绩效为导向, 有效强化培训项目管理

江西省农函大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提高农业培训项目实施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应, 确保培训项目取得实效。一是做到项目立项公平、公开、公正, 立项时都要经过层层筛选, 通过各地申报、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 并指定专人负责监督。二是做到项目实施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每个培训项目都要严格按照省校制定的实施细则进行, 省校指定培训专干分片督导。三是做到项目成效考核全面、及时、深入, 实行淘汰制, 对于考核等次为优秀的, 在来年培训项目申报中予以优先, 并给予奖励;对于考核等次为不合格的, 取消下一年度培训项目申报资格。

3 江西省农函大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机制

江西省农函大经过20 多年的培训工作积累, 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 按培训方式可分为培训班机制、远程培训机制, 按培训实施主体可分为省校培训机制、基层农函大培训机制, 这四种机制相互补充, 促进江西省农函大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工作。同时, 成立科普示范基地, 及时把新品种、新技术在基地试验后推广到广大农民手中, 农函大由此形成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集研究、生产、推广一体的运行机制。其培训模式如图三所示。

3.1 培训班机制

3.1.1 十大农业产业科技培训

为提高培训实效, 结合以前培训工作的摸索实践, 2014 年江西省农函大整合江西省农业十大产业, 实施“十大农业产业科技培训”, 针对水稻、蔬菜、果树、茶叶、油茶、竹类、花卉苗木、食用菌、生猪、水产十大农业产业农技需求, 每个产业2 个班, 在全省各县市申报项目中择优选择20 个 (见表一) ,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远程教学、异地交流等方式进行产业科技套餐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学员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本领, 有效推动产业发展。

3.1.2 百户家庭农场科技帮扶培训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围绕稳步发展培育家庭农场, 提升家庭农场主科技素质和经营理念, 江西省农函大开展了“百户家庭农场科技帮扶”活动, 在每个县都有一户帮扶对象, 并重点帮扶一批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在帮扶中, 不仅帮助家庭农场经营者制定发展规划, 推荐良种, 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

3.1.3 千名农村科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

在长期的农民培训工作中, 江西省农函大逐渐认识到提升基层科技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针对江西省农村科技人员存在知识老化、理念陈旧等问题, 江西省农函大根据基层农村科技人员知识提升的需求, 开展千名农村科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 分期分批分专业地开展素质提升培训, 帮助基层科技人员更新知识, 提升综合素质。以提升农村科技人员素质培训作为重要抓手, 提高培训实效。

3.1.4 万名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

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 是推动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对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科学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西省农函大针对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科技文化需求,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致富、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培训, 帮助其创新创业理论, 开阔创业视野, 着力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

3.2 远程培训机制

2014 年江西省农函大远程视频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 已在临川区、永修县、南昌县等30 个地区设立远程教学点以及临川区食用菌协会、丰城市鹌鹑养殖协会、江西云河油茶种植协会等10 个农函大展教中心 (农村专业技术交流服务中心) , 依托农函大培训平台, 设置现代远程教学教室和农函大教学成果展览室, 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手段, 围绕农民的技术需求, 开展各种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函大培训中便捷、快速、高效、共享的作用, 让更多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业科技培训带来的实惠, 提高农函大培训覆盖面和辐射面。

3.3 省校培训机制

农函大培训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及时有效组织专家学者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 江西省农函大的专家服务团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专家学者, 农民不仅可以参加基层技术员的授课, 也能听到很多权威专家学者的授课。

江西省农函大组织水稻、蔬菜、果树等十大专家服务团, 以首席专家负责制的专家服务团承担着江西省农函大的省校示范班培训工作。江西省农函大根据培训项目每年组织专家团深入基层举办示范培训班, 对农民进行培训, 把最新的农业种养技术和市场信息带给农民。

3.4 基层农函大培训机制

江西省农函大的日常培训工作主要由基层农函大来开展, 由基层农技员、土专家以及龙头企业技术员来满足日常培训需求, 针对各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来开展培训工作。固定的培训每年至少3 次,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的方法对农民进行培训, 每年在农作物的主要生长期, 技术人员都要巡回于村庄开展技术指导, 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 农函大向农民免费提供各类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富有江西特色的农村实用技术光盘教材、挂图教材、图画教材以及其他技术资料。

4 农函大模式下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函大依托11 所联办单位的办学优势及20 多年来农民培训工作的积累, 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在江西省农民培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农函大模式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也存在以下问题, 影响着江西省农函大开展各类培训。

4.1 财政投入有限, 培训惠及面较窄

江西省农函大直属于江西省科协, 培训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2014 年财政经费800 万, 分层、分级、分类、分批地深入全省各乡镇、村庄开展农民培训, 难度较大。目前, 江西省各级政府对官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可观察的发展指标来实现, 基层政府官员尽可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工程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 以提升可观察指标, 而农民培训是一个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 在可观察的发展指标这一关键指标上处于劣势。因此, 单靠科协对农函大培训投入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培训显得力不从心, 培训惠及面较窄。

4.2 农民培训需求开发力度不够, 培训供需问题突出

江西省农函大直属江西省科协, 开展的各项农民培训工程都是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政府行为, 现有培训政策和计划不乏政府单项意志。虽然省农函大、基层农函大开展相应农民需求调研工作, 但由于经费、人员不足, 难以充分了解农民培训需求。同时, 部分基层农函大为完成培训任务, 开展与学员所从事的领域关联性不高、针对性不强的培训。目前, 在种养领域内进行作物家畜的培训需求呈下降趋势, 而非农中的建筑、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成为了农民学习的热门科目。

4.3 培训对象整体素质不高, 现代传播工具作用有限

江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 2014 年末全省总人口4522.14 万余人, 其中农业人口3306.92 万人, 占总人口73%,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杨夏 (2013) 对江西省11 地市1000 名农民开展的培训现状调查显示, 48%的受访者的年龄在46 岁以上, 49%受访者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仅占18.8%, 很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 实际留在农村的农民年龄较大, 受教育程度较低, 出现留守农民老龄化现象, 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及理解、接受能力, 因此运用互联网、微信平台等先进农业科技传播工具在广大农村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4.4 农函大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农函大财政经费紧张、工作人员较少, 导致农函大农民培训的宣传工作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 由于教学硬件、软件设施不配套和基层农函大工作人员少, 而农民培训规模又较大, 因此培训的后续跟踪服务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影响教学广度和深度, 从而影响了农函大在广大农民心中的地位。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江西省农函大开展的农民培训, 分析了解农函大模式下开展农民培训的优势及近些年江西省农函大农民培训现状, 进而深入了解其培训机制。按培训方式分为培训班机制、远程培训机制, 按培训主体可分为省校培训、基层培训机制, 这四种培训机制已互为补充, 以“十百千万”为主的培训班机制有效满足各类培训需求, 远程培训机制利用现代先进设备, 解决时空限制,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更多农民享受科技实惠, 省校培训机制着眼于示范带动效应, 基层培训机制立足解决农民急需农业科技需求, 使农函大培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但农函大模式下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财政投入有限、培训对象综合素质较低、农函大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积极争取各联办单位的支持力度, 有效利用各级政府资源。针对财政投入有限, 应加大与各联办单位的培训项目合作力度, 充分发挥江西省农函大校务委员会的作用, 切实落实农函大各联办单位提出的经费指标, 保证资金持续投入。

(2) 加大调研力度, 拓宽农民培训需求表达渠道。针对农民需求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 应加强对培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预测, 强化调研意识, 定期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基层农技员深入交流, 对农民培训需求进行充分的评估,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以增强农函大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效对接农民培训的需求和供给。

(3) 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科技示范带头人、科普示范基地、农函大培训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针对培训对象总体素质不高, 吸收能力较弱的问题, 应加大与农科院所的联合力度, 积极承担试验示范、推广等培训任务, 通过辐射带动来推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 开展培训时, 多使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富有江西特色的光盘教材、挂图教材以及其他技术资料, 从而提高培训对象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 充分利用农函大展教中心、微信平台等,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农函大教学成果展览室、微信平台, 围绕农民的技术需求, 开展各种技术培训, 展示农函大教育培训工作成果, 提高农函大培训覆盖面和辐射面。加强基层农函大的管理, 积极争取基层政府的支持力度, 配备更多农函大专职工作人员和财政经费, 切实落实省农函大制定的各项培训计划, 使基层农函大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农业厅官网.http://www.jxagri.gov.cn/.

[2]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2.

[3]单武雄.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分析---以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04) :590-594.

[4]陈宗丽.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5]中国科协官网.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3023957.html.

[6]江西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官网.http://www.jxsnhd.com/.

[7]杨夏.科技传播学视角下江西省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3.

[8]叶维伟.农民科技教育服务组织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2.

[9]张克云, 王德海, 刘燕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对河北省国欣农研会的案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5, (05) :55-60.

[10]肖欢.湖北农民培训绩效分析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发展农民教育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篇10

一、发展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培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㈠教育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愈来愈增强, 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 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 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缺乏农业科技知识, 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

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定西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135万农村劳动力, 16岁~45岁的有110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6万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49.8万人, 小学文化程度的27.9万人, 文盲半文盲21.9万人。文化程度偏低, 难以身怀一技之长, 全市每年输出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是从事低工资的重、脏、累、险等体力劳动。使劳动力转移呈现面窄、领域少、地域不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实际不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而且相当一部分乡 (镇) 、村社干部的文化素质同样较低。也是做好农村工作和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

㈢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在同等科技条件下, 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7:2:1。具初步农村住户抽调表明, 文盲半文盲户人均纯收入986元, 小学户人均1311元, 比文盲高33%;初中户人均1683元, 比小学户高28.4%;高中户人均1824元, 比初中户高8.4%;中专户人均2675元, 比高中户高46.6%。不同文化程度农户收入差距较明显;特别是经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户收入又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因此,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目前, 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 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 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 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 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 常常是有订单, 无生源。

㈡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贫穷,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 按最低标准对农民工开展3天~5天的引导性培训, 每人需要花费二、三百元, 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则需要培训费用七、八百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 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些年, 随着农民培训任务的加重, 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 有的还有所下降, 严重阻碍了培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 只能是望而却步。

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

偏低的文化素质, 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 缺乏培训的主动性, 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 照样能够找到工作, 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 无任何培训要求, 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 对特殊工种, 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 造成用工混乱, 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目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 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中指出:“农民教育培训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社会参与、资源共享, 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 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 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 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㈡整合资源, 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不断推进, 需要各类专门技术人才, 光靠农业、教育部门的办学, 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加快定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项目建设, 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内各大专院校要主动参与定西农村中青年农民的技能专业培训, 建立培训基地, 增加培训投入, 把定西建成服务周边市区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行农科教结合, 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 各部门密切联系和合作, 形成合力, 为农村培养人才, 输送技术。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纽带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子。目前各级政府在依托农广校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但目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状况还远远不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体系有待健全, 已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尚未发挥大的作用, 已有的相关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 培训经费严重缺乏, 等, 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今后要重点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 并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 建立培训力量强的培训基地, 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㈢加强督导,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任务的完成

2012年, 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有所增加, 如国家启动的“阳光工程”, 以项目地规定的人数, 国家、甘肃省投入400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但除了中央、省的投资外, 市、县 (区) 由于财政紧缺, 配套投入非常有限, 且有些县不但没有投入, 反而将中央、省的配套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工作上弄虚作假,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杜绝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收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错误做法;“阳光工程”及其他培训项目的培训经费要真正用于农民, 并切实用于培训, 防止走过场和虚假。

㈣加大农民教育的改革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农民教育学校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形势需要, 加大改革力度, 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设施改善等的优化和完善, 确保教育质量, 增强竞争力, 为农民教育培训作贡献。

论农民与现代化 篇11

关键词:农民;中国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在当今中国,农民居于什么位置,是放任自流任其在社会自然发展,还是利用行政和政策引导革新,促其翻然改进;是将农民拒之于现代化进程的门外,还是跨州兼郡将其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中,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重要难题。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速度和后果。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和第二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农民问题给以了极大的关注,并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对中国农民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做一些理性的思考。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

从现代化的本质来说,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却是农民为现代化和工业化提供了资金、物力和大量人力的支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农民自身的发展却萎缩了,国家通过刚性的体制约束使农村人口迟迟不能分享工业化的成果,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在国家控制的市场上通过“剪刀差”向国家贡献了数千亿元的资金,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一直被抛在现代化的进程之外,农民被捆绑在土地上,失去了随现代化转化的机会和条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展开,农民自身的发展却萎缩了。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发展,农民以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的姿态投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农民真正介入到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历史的走向与农民的走向被整合在了一起。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农民的命运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有了极大改善,农民有了极大的自由,这是事实,否定这一点,我们的事业就无前景可言。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特别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目前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集体性抗议”不断增加,大规模群众上访事件的不断发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 “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建设。”[1] (P.208)

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依赖于农村的稳定,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农民的支持。农民问题解决了,农业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农村才有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建设,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農业强,则天下强。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就是农村出问题。因此如何摆好农民的位置,给农民一个理性的定位是一个关系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民族能否取得伟大复兴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1] (P.208)“因为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的人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势局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翻两番,首先要看这80%的人能不能达到。”[1] (P.65)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2] (P.163)在谈到改革开放政策保持长期不变的问题时,邓小平同志说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邓小平反复强调,只有赢得农民的支持,才能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推动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最高本质。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有关现代化和农民问题的精辟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快现代化步伐,保持社会稳定,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强农村和农业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民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化与农民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农民能够对现代化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化过程也会促使农民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农民自身实现了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才可能得到实现。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有两个重要的指向:一个是社会的现代化,一个是人的现代化。或者说,对现代化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二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三是观念层面的现代化,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制度层面主要指各种管理体制和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在内。观念层面主要是指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三个层面缺一不可。现代化虽然最初可能发生在经济领域,但是它最终必然带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系列共振、分化、重组和变动。也就是说,社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发起者和实现者。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是现代化社会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演化就是人的价值观、心理素质、行为特征的转变与培育的过程,其中,人的参与意识,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对人的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效仿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或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到现代人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传统人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不可能是现代化的社会,而现代性的人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不可能是传统的社会。也就是说,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实现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标志。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农村在中国,世界最多的农民也在中国,我国近十三亿人口70%左右是农村人口,60%左右的劳动力在农村。因此,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从根本上取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民的现代化。只有促成农民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把农民纳入到现代化的洪流中,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才能够得到扎扎实实的推进。

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不断赋予农民现代性特质的过程,农民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在中国目前存在巨大城乡差距的条件下,指望农民在农村接受现代文明是不现实的,只有借助城市化,使农民在流动中发生分化,让更多的农民走向城市,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真正实现现代化,只有到那时,中国的现代化才可能最终实现。因此,中国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农民逐渐进城的过程。也许在某些方面,农民比城里人更能够表现出现代化的人格来。但是决不能忽视城市生活对人的现代性培养所具有的强有力影响。

三、走向城市是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有效途径

在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是一个与“传统性”相对应使用的概念。现代性可以用于社会,也可以用于个人。我们这里关注的是后者,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属性。具有现代性的人,常常表现为乐于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想,见多识广,积极参与,具有明显的个人效能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等等。总体来说,一个具备了现代性的人应该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能树立起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

许多关于现代化和进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表明,让农民进入城市,有利于农民实现个人的现代化,城市經历有助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大量的农民变成工人,而工人一定是城市化的。与乡村相比,城市无疑是现代的标志和象征。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不仅表现在摩天大、厂房、公园和其他生活与娱乐设施上,重要的是表现在城市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上。城市不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行为模式的人群的聚集,而且它有着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会频繁地孕育出新的,更有活力的价值观念。因此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农民接触现代,培养个人现代性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径。

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主体的农民,在他们身上保存着人类天性中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一些其他阶级不具备的优秀的成分,如勤劳、善良、朴实、忍耐等,但也明显存在着狭隘、保守、卑贱的特点,这些正是需要在现代化过程中加以克服的。农民走向城市,走向市场,新的社会生活条件,激烈的竞争态势,迫使他们必须摈弃传统的狭隘、保守的观念,从人的依赖关系中彻底摆脱出来,树立起独立、自主、竞争意识,平等、开放等现代意识。总之,具有强烈吸引力和包容力的现代城市文明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强有力的社会文化因素,让农村人进入城市,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当然,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鉴于农民是弱势群体这一事实,政府必须更多地承担起援助农民和维持社会稳定的责任。为农民提供一个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环境,农民进入城市以后享有和其他职业者一样的平等待遇,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保证农民各项权利的实现。当农民完全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得非常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培训现代农民论文 篇12

一、开创农民科技培训新模式

1.订单式培训。该模式具有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 、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结合, 根据他们用工的需求定向培训, 与用工单位零距离对接而实现就业的优势,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首选模式。如:缝纫工、电焊工培训、食用菌培训等。

2.规模性师资培训。该模式利用农民农闲时间 , 组织镇级主管农业领导和各村农业主任、农业服务中心全体科技人员种植养殖大户等人员, 邀请专家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农民师资培训突出表现四大特点:规模化、师资水平高、知识新、实用性强。如:在进行关于土壤、气候、水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后, 很多农技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受益匪浅, 慨叹接受科技培训好, 表情较为兴奋, 因为接受了新知识, 掌握了新技术, 一定能产生新效益。

3.面对面培训。该模式由农技服务中心组成讲师分队 , 来到田间地头, 与一批种植、养殖大户直接见面, 讲解新技术, 改变过去我讲什么你听什么的做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讲什么, 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这样的面对面的讲, 手把手地教, 有问有答的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真正体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科技成果直接到田, 技术推广直接到人”。

4.网络式培训。该模式具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是一种直观、便捷, 使抽象知识技能具体化、形象化, 是农民喜闻乐见、耳闻一新的培训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镇村都建起了标准化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村建有可容纳上百人学习的教室, 配备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 (广电光纤宽带送到位) 。声像教学逐步成为农民培训现代化教学的手段, 可以借助于广播电视、录音录像、VCD等多媒体教学, 结合面授辅导, 对帮助农民理解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培训将成为今后农民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

二、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显著

随着农民培训模式的不断创新, 农民科技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 , 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 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从“政府要他培训”转变为“他希望政府培训”, 农民中出现了忙“充电”、抢“充电”现象。

2.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起到了“学到一项技术、发展一大产业, 致富一方农民”的作用,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

3.提高了各级领导对农民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过去由于农民不懂技术, 盲目施肥、用药, 产量较低, 参加技术培训后坚持科学选种, 合理施肥和用药, 根据土壤、气候、水分的新变化, 科学管理, 种植产量已经明显上升。政府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成立专门组织, 建章立制, 确定每个村都有农技推广人员指导生产, 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深入田间地头, 言传身教, 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上一篇:降脂作用下一篇:游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