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

2024-08-17

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精选12篇)

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 篇1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人自身因素就是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又是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社会环境中, 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 根深蒂固的。

一、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原因分析

1. 传统文化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 鼓励创新行为和创新思想的实例比比皆是, 如战国的商鞅, 宋代的王安石以及近代戊戌变法的领导者等变革者以及他们倡导的社会变革, 可谓是充满创新的智慧体现, 是对创新的推行和实践。尽管如此, 中国的主流思想却一直较重,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完美的人伦关系, 稳定的社会秩序, 高度统一的政治集权, 中国传统文化压制改革求新, 排斥异己思想, 反对“离经叛道”的行为。张岱年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弊端是尊古保守, 重继承轻创新。”自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之后, 中国独尊一家思想的行为在历朝历代就反复出现, 广为效仿。秦朝统一之后, 著名的“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 党同伐异, 排除异己;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等行为也是。此后各朝也都不同程度的尊崇一家思想, 限制其他思想文化的发展, 这种“独崇一家”的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中, 便形成了强调整体, 忽略了个体;注重大多数, 忽略了少数;注重求同, 忽略了求异。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 压抑人的自主创新和自由发展的天性。近20年来, 社会各界对个体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 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然而, 不受束缚、自由宽松这种适合发展独立个性的条件依然不足。如今社会上依然存在认识偏差, 将个性张扬表面化、庸俗化, 认为在服饰、外表、装束、娱乐等消费方面的与众不同就是个性张扬, 而在教育、文化、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张扬却明显不足。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性, 个性不足。在高校中多是创新口号响亮繁多, 创新宣传多式多样, 创新理念层出不穷, 创新条例要求宏观多具体少, 难以在具体实施中落实。因此, 高等教育在这方面依然是“走在老路上”。教育只把人当作“类”来看, 而不是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来看, 忽视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 不通的个性、知识背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导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人的创新能力不足,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

2. 就业压力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就业情况对高等教育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影响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 因此说教育的发展走向跟社会就业情况息息相关。就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来看, 各项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 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近几年,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张国宁对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态调研显示:“认为形势好, 没有压力的硕士研究生只有2%;形势较好, 压力不大的有10%;形式较严峻, 比较困难的占到55%;感觉就业形式严峻, 非常困难的有33%;只有40.4%的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目前人才市场, 以学历为重的现象较重, 有学历人就业比无学历人就业状况好, 高学历人就业比低学历人就业状况好, 重点院校毕业学生就业率高于一般院校的毕业生, 海外留学归来的就业率高于国内毕业生, “唯学历”的盛行。于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硕士研究生当成了取得好工作的一个跳板, 那么势必影响到学生、家长对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选择, 选择提高个人就业所需的素质、能力, 创新能力不一定能被重视。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热衷于实际技能的掌握, 致力于考取各种证书, 以提高个人就业的机会。因此, 创新能力的提高便被束之高阁了。

3. 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不足。

我国对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实施起步都较晚, 发展速度也较慢, 且开展的效果也尚不尽如人意, 至今还没有形成与浓厚的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 社会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氛围明显不足, 高校为硕士研究生创造的创新环境多体现在促使硬件建设方面, 比如图书馆、实验室、机房等硬件设施改善以促使学生创新的可能性, 但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思想, 一种氛围。

二、弘扬适合创新的社会文化, 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传统文化, 我们绝不能一概否定、全盘抛弃, 但更不能固守其中、一成不变。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思想要继承发扬, 但对于“重中庸、守古训、循传统、排斥‘离经叛道’、压抑变革求新”等循规蹈矩、排斥新事物、因循守旧的思想必须革除, 促使全社会形成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氛围。而硕士研究生作为社会的一员, 创设适合创新的文化必然有其积极意义, 那么应该如何构建适合创新的社会文化和氛围:首先, 要引导全社会正确看到传统文化, 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鼓励创新的思想、支持创新的规定, 以及古代创新的伟人、轶事等创新典范, 社会要重视宣传教育, 在社会文化中不断渗透, 在新闻、网络、报纸、电视影片、科普读物等进行普及,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收、重视, 慢慢深入人心。第二, 在全社会鼓励创新, 使创新成为一项习惯。除了国家大力宣传、奖励重大发明的专家之外, 各地都应重视发明创造、改革创新, 无论在哪一方面做出创新之举, 都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 都应该弘扬这种精神, 在各行各业也应该对创新改革有明确的激励机制。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改变人的思想的重要场所, 学校更应该重视培养认得创新精神, 建立促使创新的体制。使创新成为人的生活“必需品”, 一项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 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氛围, 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这就需要重视创建创新理论体系, 加速对创新技法的研究, 加强对创新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全社会的创新成果, 尽可能以大众能够的方式, 在报刊、杂志等各种普及读物上得以刊载, 在网络、电视等进行宣传, 使其在全社会得以传播, 促使创新“平民化”, 真正的让社会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人人都能创新。同时, 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讲座等方式, 对进行创新技法的训练和推广, 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 每个人都会被着色, 如果全社会崇尚创新, 必定会影响其中生活的每一个人, 使每个个体重视创新, 以创新为荣, 在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宁.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调查[J].中国硕士研究生, 2007, (1) :45

[2]谢风来.创新意识及其社会培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6) .

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 篇2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社会治理”作为党的重要施政纲领的提出,源于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它是针对以“社会管理”概念的一种创新。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这已成为本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两点,亦是我国首次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全面、系统地提出“治理”这一概念。(1)“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必须通过公权力有效管理社会;更需要有完善的立法、司法体系来约束公权力,进而达到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2)强调要防止将“社会管理”作为一种简单的控制手段,更多得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得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3)“社会治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即国家安全与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与国家本身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即强调要依法管理,依法约束管理者。(4)“社会治理”要求改变过去国家唱独角戏,进而“无人喝彩”的情况,提倡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官民共治、共同协作。(5)通过对于管理技能、技巧的提升,逐步将“社会治理”建设成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方式,实现自我的提升,并最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治理”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引领导航”(steering),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众多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发挥作用的某个领域取得认同,进而实施某项计划。而今天关于治理的定义更多得将其落脚于国家权力的实施与公共利益的满足上。明确它是各种国家或个人利益冲突的调和机制以及联合行动持续的粘合手段。其既包括公民对于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被迫服从,也包括了公民和机构因同意或认为符合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授权。其包含的主要特征包括:(1)治理活动本身并不是一套规则、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建立的基础不是支配而是调和。(3)治理活动不仅涉及公权力,更包含了每个公民或者集团的私利。(4)治理制度本身是正式和非正式手段的集合,其重点不在于制度的建立,而更有赖于一种持续稳定的相互作用。

人类从形成伊始,关于“治理模式”的尝试就从未停止过。早在人类早期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早期,人们更倾向于“共治”手段。在古代雅典,一种朴素的“全民公决”式的“共治”手段得到了有效利用。在古罗马,元老院的长官职务均有至少两名的偶数人数担任,以防止出现独裁者。此时的共治制度源于原始的氏族公社传统,是人类与自然界抗争的直接产物。这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人类个体在恶劣自然界的生存,但却无法保证个人私有财产乃至公社本身的安全。并且在这样的公社群体中,一种最朴素的,以巫师为代表的传统型权威亦处于萌芽状态,这位下一种治理体制的出现提供了基本保证。

为了保持集团内部的安全稳定,一种新的以个人魅力权威为基础的“专制”式治理方式营运而生。此时,一个集团的盛衰与否完全取决于集团首领的人格特质。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和集团实力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不过以集

权为特征的“专制”模式由于过分依赖权威者自身能力,进而导致了治理政策制定的随意性过大,进而增加了规定政策实施的风险程度,“暴政”与“昏君”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屡见不鲜。这种“专制”模式压制了其他思想和制度的萌芽、产生,进而抑制了社会内部的创造能力。而魅力型权威个人的偏好也为各种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此,一种以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约束个人魅力权威个人权利的新型“共治”模式也因此产生。

新型“共治”模式强调组织(包括国家)内部的个体必须通过共同协作来完成具体任务,强调组织内部个体对于组织的参与度和责任感,这种新型“共治”治理模式的尝试,则要追溯到英国1689年所颁布的《权利法案》,而美国的《1787宪法》以及其后所标榜的“自由、民主”也正是这种新“共治”思想的体现。这也成为近现代一系列社会治理制度的“雏形”。而当前世界(包括中国在内)所推行的各类社会治理体制无不是从现代“共治”制度演化而来。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手段治理手段都会有自身的劣势,新型“共治”模式亦不例外,其在过分重视公民个人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了国家的安全与作用。这一理论削弱了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在国内和国际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成为强国或跨国集团干涉别国内政的良好借口(如今天的乌克兰、叙利亚和伊拉克),进一步危害了国家自身的安全。并且该“共治”模式可能会面临各种两难选择,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责任与效率的矛盾等危机一旦解决不当必将会为地区与组织的安全稳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加之不同组织内部的客观条件不同,“共治”的具体现手段、实现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必须随之发生改变,此时,“善治”走上历史舞台。

“善治”是对于现代“共治”体系的一种完善与发展,它是一个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不同于善政,它不局限于好政府,而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好治理;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政府利益或某个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它包含民主法治,但不局限于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只是善治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想在中国实现其善治的目标,除去其理论水平的先天不足,同时还要将其与我国现有的“社会治理”国情相结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官强民弱”的社会治理“顽疾”,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及其严重,“全能政府”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导致其与公民和各民间组织较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并且我国民间组织自身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弱,使得“共治”本身在推广过程中障碍重重,这更明确了“善治”模式,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中国政府社会治理体质改革创新的重要参照。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通过本次研究,课题组希望从以下几个问题深入研究。第一,从社会治理本身角度,运用大量的实例厘清我国当前主要的社会治理制度仍然是以一种“共治”的形态出现的。第二,再次基础上,课题组将分别从宏观(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微观(公民自身的参与度与政策满意度)角度指出这种“共治”模式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足与问题,进而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对内(群体性矛盾与民族问题)与对外(国外敌对势力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隐患,而这一点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新疆分裂势力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共治中的缺陷有着密切联系)。第三,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善治”是完善“共治”过程中各种瑕疵的重要工具,它本身既是对我国各种具体社会治理手段的思想指导,同时也应是“共治”最终的发展目标。第四,指出“共治”必须在“善治”基础上,从治理理论、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具体治理工具等方面出现巨大的变革。第五,理论联系实际,任何一项研究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放在实际应用上,这里亦不例外。为此,我们将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用实际数据说话,指出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指出如何通过“善治”的方式改善这些问题,并最终达到“善治”的终极目标,进而最终为维持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为此,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思路包括:第一,明确“治理”与“管理”的区别,指出“社会治理”的提出本身就是我国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步骤。第二,厘清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主要体制——“共治”,并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明确该治理体制在我国“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第三,明确“善治”与“共治”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明确指出“善治”本身既是我国实施“共治”的重要工具手段,同时也是“共治”所要达到的一个具体目标。第四,理论联系实际,课题组将以此结论为基础,指出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新的社会治理体制,最终实现从“共治”到“善治”的突破。

本次研究,课题组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研究方法。本次研究,课题组将以文献研究为主,以各种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理论层面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现状,并通过对于“治理理论”、“共治理论”和“善治理论”的具体研究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同时,在研究当前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社会治理”问题实务时,本次研究还将采取二手数据调查法,通过对于各政府相关部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支持实际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个案调查,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明确当前我区社会治理体质所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的放矢地提出具体改进方案。

本次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异同;“共治”与“善治”的区别、联系; “善治”本身指导价值与目标价值的关系以及“善治”在整个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过程中的“工具性”与“价值性”。如何区别上述概念是本课题组主要的攻关之处,而这也是本课题最大的难点所在。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为了顺利的完成本课题的各项研究,本课题小组经过多方努力,现已具备较强的专项研究能力,并且为该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本课题任务的顺利完成。

首先,从小组成员研究能力看,本小组成员由多名高素质硕士研究生组成,其中多人获得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理论功底深厚。并且该课题组还多次

参与地区性行政管理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各级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拥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在田野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以及专业数理统计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其次,在调查对象准备方面,本小组已经和包头市相关部门达成了合作协议。对方表现出了积极的合作意愿,并在课题组的前期工作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便利条件,因而从实际可操作性看,该课题必将在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努力以及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获得较大的信度。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一定具有较高代表性(效度)。

另外,本课题组还受到了本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申报是经过单位学术委员会在若干课题中经过讨论严格筛选出来的,其代表了本单位实际的科研水平,因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必将受到单位的充分关注。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也会获得相应的便利。

4、计划进度

2014年6月,课题可行性论证,理论准备,确定个案,联系单位,课题小组人员筛选。2014年7月,课题组讨论文章结构,应解决的问题,并与研究对象进行初次接洽。2014年8月,课题结构形成,整理所搜集材料,进行写作准备。

2014年9月-10月,完成课题初稿。

2014年11月,对于初稿再讨论修稿。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社会治安 风险管理 对策分析

1 概述

根据百度百科对风险评估的解释[1],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可定义为在社会治安风险识别和估测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社会治安状况做出科学的评判,从而对当前的相关社会治安政策起到更好的指导实践作用,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加以实证[2]。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逐渐加重的维护稳定任务,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系统已经滞后于社会治安形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政府部门职能和网站的相关资料和介绍可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中央综治委)是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综合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般在政府部门的市级和区级政府部门内设置。负责调查研究,掌握各地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督促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督查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

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治安投入,以郑州市为例,从2002年起,郑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的意见》,决定明确巡防队员工资、保险、服装、装备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每年拨款7000余万元予以保障[3]。为加强对巡防队伍的领导,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35个行政事业编制,在市综治办成立了巡防管理處,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成立巡防工作管理办公室[3]。

2.2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社会治安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尽管政府足够重视,但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急需解决:

2.2.1 对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及其下属各级组织,但是当前对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制度,甚至根本没有建立风险评估的制度,没有专门人员对社会治安风险进行专门的管理,对相关的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直接导致了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缺失,为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导致无法根据社会治安风险预测动态地安排防范措施。

2.2.2 对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够

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内当前的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中,社会治安管理系统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及其预测预警系统也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依靠信息化建立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及其预测预警体系能够快速便捷的建立社会治安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能够依靠网络快速的传递社会治安信息,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的评估方法迅速地实现社会治安风险的评估、预测和预警。

2.2.3 对社会治安管理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阻碍了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能力发展

社会治安管理的多头管理与各自为政进一步导致了风险评估制度和体系的缺失,造成了“谁都管理,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因此应该加强统一和协调,综合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对社会治安风险进行统一的评估和管理,将政府、社会治安管理部门、社会治安巡逻、公安机关、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统一协调起来,才能为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做出贡献。

3 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使用科学社会治安风险评估方法

社会治安风险评估是指在社会治安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风险发生的事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建立评估指标,根据相应的评估方法,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

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在科学的制定评估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应该确立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目标包括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本着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基本原则确立社会治安管理的总体目标。其次要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使用,应该根据社会治安风险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评估指标,科学分析评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使用范围。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能够科学地识别潜在危险和给出安全防范措施。社会治安风险评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方法,做出科学评估,给出科学合理的措施。

3.2 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社会治安风险预警是在社会治安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预警技术、预测与决策技术等预测未来的社会治安风险等级,并给出相应的风险评估等级的技术。

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社会治安风险等级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治安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相应的预测技术是核心内容。预测是对未来的情况做出预估的一种技术,风险预测就是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的技术,根据风险评估的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常见的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包括平均、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灰色预测等。这些技术往往包含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和预测技术。对风险进行预测以后,还需要预警技术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等,不同的等级设置一定的标准,不同的标准代表风险的不同严重程度,并对应设计不同风险防范措施。社会治安风险的防范措施,可能包括在不同的地点设置不同的警力、对重点犯罪类型进行防控和对犯罪多发地区进行重点布防等。

3.3 建立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包含对社会治安风险基础数据的收集、评估、预测和预警一些列技术和方法。

因此,集成式社会治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以基础信息收集整理和存储为起点,以社会治安风险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为重点,以社会治安预测预警为终点的集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平台提供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的基础信息收集、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的基础信息分析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支持等集成功能

3.4 积极争取变革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根据基层管理人员和巡防员的反馈,现有的社会治安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不便,某些时候一定程度造成多头管理,均不负责的现象。因此应适当谋求更加积极科学有效的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社会治安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分析,对相关研究者和社会治安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v-CSks1Fw9XHNVN-EV6

Wirh4ljMgS2qB9LT5grHJZG8Q89mlYY-3mSKN-LO8hVO.

[2]金淞.社会治安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http://119.china.com.cn/txt/txt/2008-04/23/content_218820

3.htm.

作者简介:

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沟通摩擦

一、引言

会计信息,特别是有关企业经营业绩、运营状况的财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决策最主要的依据。然而,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企业会计盈余,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诸多监管采用的是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标准,这就导致上市公司为了迎合监管机构的要求,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来改变财务信息,从而达到IPO、扭亏、配股等目的。Katherine Schipper(1989)在其盈余管理综述的论文中指出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沟通摩擦是由于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流和沟通受阻导致的,在沟通摩擦存在的情况下其他利益相关者不能掌握并充分的使用信息,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如果企业不存在沟通阻碍,信息完全透明,其他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的信息与管理层掌握的相当,那么管理层也就很难进行盈余管理了。现阶段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管理者更加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降低沟通阻碍。因此,本文拟从沟通摩擦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我国特定的经济背景下,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差异。以上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拓展盈余管理的研究视角,对认识盈余管理的条件及动机,规范、消除盈余管理的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国内外已有文献中,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程度,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Yongtae等(2012)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发挥了其道德伦理监督的作用而不是为管理者盈余管理进行掩饰。Yip等(2011)从政治成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发现不同于食品行业,在政治关注较高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中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受到政治成本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盈余质量是一种互补关系。Beaudoin等(2012)研究发现,对外界承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管理者利用操纵性应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会减少,公司治理在两者的关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Patten等(2003)针对1984年美国化学泄漏事件进行研究,发现泄漏事件发生前披露较低水平环境信息的企业相比于披露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在事后的操纵性应计盈余水平更高。国内也有相关学者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刘秀莉(2014)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具有较高社会责任的企业会更加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研究以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算盈余管理,回归结果发现社会责任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邓德军等(2013)从盈余管理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动机,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都显著负相关,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出于利他的道德动机,印象管理动机较少。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但是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Gargouri等(2010)认为依据多重目标假说,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管理层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当企业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时,便缺少了评价管理者业绩的统一指标,使得管理者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他们以109家加拿大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指标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显著正相关。Andersen等(2011)在以美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研究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时也发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应计盈余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万寿义等(2013)以2013年《社会责任蓝皮书》中的3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上是否会有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越高,越倾向于进行真实项目为基础的利润操纵,相应的减少应计项目为基础的利润操纵,两者之间是替代关系。

可见现有关于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暂未形成统一结论。我国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在社会责任水平以及盈余管理指标衡量上也有较大的不同,对于两者关系研究的控制变量也较为简单,回归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现有不足,本文参考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选取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同时以第三方打分的社会责任水平作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衡量指标,而在计算盈余管理时,依据Kothari等的研究加入了ROA。另外针对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本文还对比研究了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差别。

三、研究设计

(一)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资源和能力,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能够对公司进行更全面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正是要求企业不仅关注重要股东还应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整体利益出发,追求企业的长期价值最大化。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诺向管理者传递了其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理念,会促使管理层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利用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加剧了代理成本,严重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相应的报复性回应(邓学衷等,2011),一旦利益相关者识别出盈余管理行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就会受到影响,融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Nan Sun et al,2010),这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长期价值。Beaudoin等(2012)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影响的途径,发现在管理者看来,治理机制反应了企业对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责任,企业承诺承担社会责任,是强调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对整个社会存在着依赖和义务(Yongtae et al,2012),社会责任水平越高,对顾客和员工等的忠诚度也相对较高,很少存在预期外的不利事件(Lassaad et al,2013),出于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考虑,会增加会计信息传递的途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供满足投资者需求的高质量的盈余信息(Becchetti et al,2013;Lassaad et al,2013),这样的企业更能赢得投资者对管理层财务信息及预测信息的较高评价和信赖(Guiral et al,2014)。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社会责任水平高的企业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会减少其盈余管理的程度。

另一方面,国内外相关学者通过深入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发现沟通摩擦的存在是导致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企业的管理层拥有一些不被外界知晓的有关公司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的信息,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获取决策相关信息的难度相对较大、成本也较高,掌握的信息相对较为片面,由此便产生了沟通的障碍。在这样的信息优势条件下,管理层会通过掩盖这些私人信息中不利的信息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会侵害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害企业价值。张祥建等(2004)认为,造成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在于经理人员不愿或无法将他们拥有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给股东。魏明海(2000)也指出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经理也就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出去,正是有了沟通磨擦,企业管理当局才会有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解决沟通摩擦,降低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沟通阻碍,提高信息透明度,对于降低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加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减少沟通摩擦的存在。所以,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的企业,其受到的关注和监管水平更高,在信息披露或年度责任报告中将很少隐藏不利于公司的盈余信息,增强了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企业社会责任越高的企业,其信息披露越透明(邓学衷等,2011)。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水平越高的企业,其管理者道义水平越高,关注的重心不再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求企业的持续及发展长期价值。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还能增强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减少沟通摩擦,削弱盈余管理存在的基本条件,从而抑制盈余管理的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产权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基石,产权性质不同的公司所蕴含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以及所适用的治理机制也会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我国具有“二元所有制结构”,资本市场主要存在国有和民营两类产权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这两类上市公司在企业目标以及相应的企业行为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相比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也更多。公众对其社会责任水平的要求也相应的较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责任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会更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相比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受社会责任数据获取的限制,研究期间为2010-2013年,并执行了如下的样本筛选程序:剔除ST、PT公司;剔除金融上市公司;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通过上述标准,最终得到7165个样本,其中2010年1435个,2011年1608个,2012年1948个,2013年2174个。本文社会责任数据采用的是和讯网“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测体系”得到的评分结果,其他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或通过国泰安CSMAR数据库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

(三)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第一,应计盈余管理。Kothari et al(2005)研究发现企业的业绩表现与应计利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将ROA加入修正的Jones模型中能更好的估计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本文借鉴Kothari et al(2005)的研究结果来计算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其中,总应计利润采用资产负债表法进行计算,从总应计利润中排除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得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即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DNDA)。

其中::TAi,t为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CAi,t为第t年流动资产的变动额;△Cashi,t为第t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额;△CLi,t为第t年流动负债变动额;△DCLi,t为第t年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的变动额;DEPi,t为第t年折旧和摊销费。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其中:NDAi,t为第t期非操控性应计利润;Ai,t-1为第t-1期期末总资产,△REVi,t为第t期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RECi,t为第t期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增加额;PPEi,t为第t期期末固定资产总额;ROAi,t-1为第t-1期总资产收益率。α0、α1、α2、α3、α4是使用行业截面数据回归得到。

操控性应计利润:

利用上式计算得到的结果的绝对值作为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的指标。

(2)解释变量。社会责任,本文社会责任数据采用和讯网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专业评分结果,截止到现在,和讯网披露了上市公司2010-2013年连续4年社会责任报告评分结果,考虑到数据的客观性和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2010-2013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3)控制变量。借鉴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公司规模,企业股权性质,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年限,市净率,行业和年度。

变量的具体说明如表1。

(四)模型设定为了检验不同社会责任对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为全样本公司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应计盈余管理,不同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大值为73.2,最小值为-1.2,标准差为19.4847,可见不同企业之间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社会责任变量均值为19.6820,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总体较低。表3为2010-2013年各年度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0年应计盈余管理均值最大,2013年最小,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来看,2010-2013 年的均值分别为28.8250、29.8690、30.0188、29.8100,虽然2013年有所下降,但从整体来看其履行情况在不断变好,说明企业开始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及影响力,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表4为各主要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本文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477,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自变量CSR与因变量DNDA之间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此外,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控制变量与因变量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之间都是显著相关的,说明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都较为合理。

(二)回归结果分析为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上文中的模型进行了相应的回归分析,得到了如表5的结果,从表5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与应计盈余管理的相关系数为-0.035,在5%水平下显著负相关,本文假设1得到支持,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能够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企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企业盈余管理无法消除,增加信息透明度能够缓解企业的沟通摩擦,改善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魏明海,2000),而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增加了企业管理层向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输送,降低了沟通摩擦,破坏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基本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另外,社会责任水平高的企业会更加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避免短视行为,注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盈余管理的存在是对长期价值的严重损害,因此社会责任水平较高的企业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会得到抑制。

另外,为了验证假设2是否成立,本文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并分别对这两个子样本进行了回归,以期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中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否会有不同。从表6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应计盈余管理在5%水平下显著负相关,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假设2得到验证。国有企业的存在并非为了单纯的经济目标,它担负着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重担,需要考虑相关的政治目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受到政府和公众更为严格的关注和监督,在这样的情形下,其社会责任履行应当比非国有企业更好,社会责任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也会更强。

五、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和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其相关研究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了2010-2013年我国A股7165个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际控制人性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是随着相关部门政策出台以及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以及其带来的影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逐年变好。此外,本文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而随着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会得到一定的抑制,在国有企业中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 篇5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加快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在行政法的视野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能够让创新有法可依,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能够走出一条符合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道路。在行政法视野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也是深化经济、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民主化,发展新行政法制的必然要求。

一、在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转变的条件下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的创新

虽然我们一直提倡要向“有限政府”进行转变,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的主体还是单一的,因此丰富管理的主体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一)建立法治的有限政府,让社会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发展。政府要在法治的背景下来进行各项社会管理工作,要逐步的将政府的权利进行下放。要让权利与社会,要为公共自治提供相应的条件。政府对于它的所属事业单位要把具体管理转变为定规划、定政策、定标准和定检查。

(二)完善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让社会组织更加规范地去发展。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不仅能够保障社会组织在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中进行活动,维护了社会的团结与稳定。还可以使得社会组织按照法律法规来保障自身的权益,更好地来协调组织之间、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完善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让社会组织在法治健全、政策支持、群众认同的环境中自由健康且更加规范地去发展。由此也能增强社会的管理能力,促进社会的管理创新。

(三)加大对公民的法治宣传,找到一条适合所有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形式。社会管理离不开公民的支持,因此我们也要加强群众参与的主要的制度建设。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立法与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要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要使得社会管理的相关决策更加地民主化、公开化和透明化。其次我们要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向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来提出意见和看法,要随时测评政府的相关活动。建立和完善公民相关的法律制度,让社会管理更加地高效。

二、关注民生问题,从源头上来解决社会矛盾

目前市场经济体系己经逐步建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利益分配的格局有了很严重的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他们缺少脱贫致富的有效的机会,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了威胁。如果我们不能来关注民生问题,不能解决社会矛盾,那么社会将会变的更加地动荡,社会管理也将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创新收入分配机制,进行合理的分配,减少贫富差距。要增加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加快减少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另外我们也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知识来更新社会管理理念,要将社会管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轨道。

三、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相结合,转换传统管理模式

社会管理方而的问题复杂多样,单凭行政管理是很难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的。因此,我们要综合的使用多种管理手段,要追求管理形式的多样化。新型的社会管理是参与型的社会管理,它要求不同群体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社会管理模式,采用行政、经济、政治、法律、政策、道德、科学技术等多种手段来进行社会管理。我们在管理中要多利用服务型的手段,不能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要平等、公平、温柔的对待管理对象。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建立信息化的社会管理模式。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网络业务管理政策,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法律的支持,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也是有法可依。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健全,这就阻碍着社会管理的创新。因此,我们要先建立健全民生领域的立法,要依法来保证人民生存和平等的权利。其次我们要建立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保证社会组织行动的可能性。最后,行政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他们权利行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的好坏。因此,我们要规范行政权,要建立完备的行政程序法。以此来规范行政机关的工作,来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五、完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各种矛盾和纠纷都显得更加地突出。这些纠纷阻碍了社会管理的创新,因此,我们要在三个层而上完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第一层而,设置专门的委员会制度,第二层而,建立以行政机关作为纠纷解决主体的司法性制度,第三层次,诉讼。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纠纷,促进社会良好管理。

总之,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我们依法保障、依法建立相关的机制和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投资理念 投资原则 投资运营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基金,它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金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于2000年8月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负责管理并实行市场化运营。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当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从实际收益率分析, 2005年、2010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率不高;2006、2007 、2009年收益率很高;而2008年投资收益比较差,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收益率是-12%,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股市疯狂下跌,当年委托投资比例为45.62%,相比历年投资比例来说较高,因此受股市影响很大。2005年全国社保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率较低, 2010年投资渠道虽然很多,股票投资的收益状况不好,只能依靠存款利息和债券收益,导致了这几年总体的收益率不高。而2006年、2007年、2009年股市情况较为乐观,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减小,委托投资收益增加迅速,并且从2006 年开放境外投资途径,使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提升。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理念

1、长期投资的理念。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由于其中短期支付压力较小,负债期限较长,因此社保基金理事会确立了股票长期投资的理念。它要求社保基金实行长期投资战略,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投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

2、专业规范的理念。目前,社保基金会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并重、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建立起一个程序清晰、职责明确的股票投资管理模式。

3、安全至上的理念。资金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法律以及市场风险,通过投资方针和投资合同的规定加以控制;投资管理人的委托代理风险,通过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与投资管理人的沟通协调以及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加以控制;操作风险,通过有效的信息确认机制加以控制。

4、责任投资的理念。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正确认识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投资收益的关系;在股票市场方面,要维护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

1、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不能承担太高的风险,必须保证投资的本金能够按期收回并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2、收益性原则。它要求在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为了保证其目标收益率,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基金投资的最低收益率。

3、流动性原则。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不发生价值损失的前提下,可以随时变现,以满足支付的需要。

4、社会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指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必须和政府的政策目标相吻合,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此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应当以社会效益为前提,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趋势分析

1、分散化投资。将基金分散投资于期限不同、性质不同、地区不同的投资工具,取得风险最低和收益最高的最佳组合方式。包括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工具;包括权益工具、固定收益金融工具;也包括短期工具、中长期工具,这样可以规避一定风险。

2、控制投资工具的风险等级。高风险的投资可以获得高收益,但较高的风险也存在著很多不确定性,隐含着投资失败后的巨额损失。因此,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通常会对所投资的金融工具的风险等级有所控制。

3、控制高峰险的投资工具所占的比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允许投资于一定比例的高风险的投资工具。但为了控制风险,通常会对高风险投资工具所占的比例予以限制。

4、注重投资的长期性。长期性不仅表现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投资于中长期投资工具,同时也表现为一种投资理念,注重利息、股息的收入,不注重证券买卖价差所体现的资本利得收入。

全国社保基金运营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保值增值,因此要求社保基金必须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中,应引进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组合管理水平,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项怀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http://www.ssf.gov.cn.web.index.asp

[2]万解秋等著.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军.加入WTO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营运模式的思考[J].市场论坛,2007年第六期

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 篇7

内蒙古“草原110”项目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 由内蒙古边防总队依据草原牧区的实际, 组织发起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草原110”发展成为保家卫国的边防线、打防犯罪的高压线、服务群众的保障线、警务工作的第一线, 成为了草原牧区社会管理的典范, 该项目得到公安部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0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动。

一、“草原110”发展历程及其结构体系

(一) “草原110”的创建背景

上个世纪末, 内蒙古边境地区因国内外局势变化, 面临着一些新的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颁布施行, “持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准入制度废止, 原本相对封闭的内蒙古边境管理区出现人、财、物大流动的现象, 给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 也给边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曾一度十分猖獗:抢劫、盗窃边民财物, 持假币骗购边民牲畜, 跨国走私高档轿车、羊绒, 取道蒙古国偷渡第三国等案件进入高发期, 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内外勾结, 越过中蒙边界盗抢我边民牲畜活动明目张胆, 给边境地区社会稳定和边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与之不相适应的是, 内蒙古边境地区治安防范能力发展滞后。首先, 边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 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不强, 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其次, 边境地区地域辽阔, 人员居住分散, 交通通讯落后, 无法及时报警求助;最后, 当时的派出所多建在乡镇、苏木驻地, 管区民警只是定期下乡巡查, 而距派出所较远的居民点或放牧点成为警务工作的盲点。

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积极适应边境管理新形势的要求, 切实维护边境治安秩序稳定, 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深入调研分析, 探索创建了集多种职能于一体的新型边境管理警务模式———草原110。

(二) 新时期“草原110”的功能拓展及结构体系

“草原110”的生命力源于其对现实需求的准确研判。“草原110”是基于边境地区客观现实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而诞生, 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和功能拓展同样需要适应草原牧区客观环境的变迁和农牧民现实需求的转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及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改革事业的全面推进, “草原110”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草原110”适应草原牧区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和功能结构。“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是新时期“草原110”的建设目标, 是对“草原110”新型边境管理警务模式的扩展和延伸, 它将依托“草原110”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借助警民共建、群防群治、部门联动、合作治理等模式, 履行边境管理、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发事件预警及救助等公共服务职能, 进而推动基层政府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根据“草原110”的功能拓展, 以及草原牧区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时期“草原110”的结构体系包括草原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多主体联动系统、草原牧区应急指挥系统、草原牧区公共服务系统。

二、“草原110”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草原110”在项目建设和功能发挥过程中, 体现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社会治安) 、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综合治理) 、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职能优势和一系列创新形式。

(一) 强化社会治安功能, 规范草原牧区社会行为, 维护草原牧区社会稳定

“草原110”自1999年成立以来, 依托立足牧户的“报警点”、牧民广泛参与的“联防队”, 强化社会治安功能, 草原牧区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10多年来, 内蒙古边防总队利用草原110破获刑事案件927起, 查处治安案件2041起;查获偷渡案件91起, 抓获偷渡人员323人;查获走私案件14起, 案值1300余万元;服务群众20670余次, 救助遇险、病重边民560余人次, 为群众找回失散牲畜14600余头 (匹、只) , 及时扑救草原火灾66起, 为牧民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30余万元。“草原110”的成立有效地打击了犯罪, 确保了草原牧区的社会稳定。10年间, 边防派出所以执法为民为出发点, 大力建设“草原110”, 破案率达到95%以上, 治安案件处理率达到100%, 当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边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攀升。不断组织各类信息宣传、培训, 注重工作实效, 打造执法为民新亮点, 提高了牧民对法律、生活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使牧区居民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 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 协调草原牧区社会关系

“草原110”警民联动工作模式广泛开展以来, 极大的方便了牧民群众, 使牧民群众得到了无差别、超快速的救助。无差别, 是指牧民群众无论碰到何种情况, 不管是盗抢牲畜还是生活矛盾, 只要呼叫“草原110”, 呼叫边防派出所, 就能得到边防武警和联防队员的贴心服务。超快速, 是指边防武警在“草原110”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时间大大提高。以前从派出所赶到案发地, 嫌疑人早已逃去无踪, 10年间, 在“草原110”的不断发展中, 联防队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对嫌疑人进行追赶拦截, 对受困牧民群众进行紧急救助。牧区居民把“草原110”亲切的称为“炕头110”。

(三) 首创“流动警务室”和“综合警务室”, 解决草原牧区社会问题

10年间, 随着“草原110”的不断发展, 其所衍生出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得到创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新巴尔虎左旗诺门罕布日德派出所的“草原110”流动服务车。该所正逐步将流动服务车发展成为集110、120、119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开展医疗救助、防火救灾等工作。2003年旗里给诺门罕布日德派出所配置了一辆流动宿营车, 作为“草原110”流动警务室。5年来, 由于这辆车的配置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一直没能流动起来。为改变“草原110”流动警务室不流动的现象, 诺门罕布日德边防派出所所长岳双喜和边防武警们从年初开始, 对“草原110”流动警务室进行改进并获得了成功。这台车就是岳双喜与干警们一同研制出的真正意义上的“草原110”流动服务警务车。是以现有的畜力为牵引动力的一辆蒙古包式牵引车, 这辆车的长度有3.5米, 宽度1.6米, 高度1.5米, 车里还可以放置两人休息床铺。据岳双喜所长介绍, 如果资金充裕的话, 可以将畜力换作电力发动, 这样一来流动速度将大大加快, 服务牧民的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草原110”流动服务车, 真正实现了由静态治安管理向动态治安管理的转变, 有效拓展了服务空间, 方便了牧民群众, 因为没有120急救系统, 就找“草原110”流动服务车;草场着火了, 因为没有119消防火警, 也找“草原110”流动服务车。从而有效提高了管理防范的效果, 密切了警民关系, 促使“草原110”流动服务车成为服务牧民群众的保障线, 警务工作的第一线。

各边防派出所还根据辖区特点, 因地制宜地拓展“草原110”的各项服务功能:阿拉善盟“草原110”为牧民商品交易提供市场信息, 锡林郭勒盟“草原110”为牧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 呼伦贝尔“草原110”为草原旅游业提供安全、信息保障等服务, 切实解决了边疆地区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草原110”项目社会管理创新理念

(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作为政府管理有效手段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新时期仍然任重道远, 需要“草原110”继续强化和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中国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形势下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 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草原110”运行10年来, 在各级政府和公安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在内蒙古边境牧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改善了内蒙古边境牧区的社会治安状况, 大幅度提升了政府综合治理能力, 不仅维护了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安全, 而且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示范效应, 为新疆、西藏等西部边疆地区维护安全稳定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同时, “草原110”自身状况、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草原110”具备了新时期承担新任务发挥新功能的基础和条件, 仍然是新时期中国政府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载体,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仍然是新时期“草原110”的重要功能。

(二) 警民共建的社会治理理念

警民共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警民共建强调依托群众、实施群防群治, 是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托。“草原110”是内蒙古公安边防贯彻警民共建的典型范例, 是群众理论在草原牧区的具体实践。“草原110”1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草原牧民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草原110”的成功运行, 为边境地区警民共建的深化和拓展树立了典范并奠定了基础。因此, 警民共建仍然是“草原110”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的主要依据, 同时也是“草原110”拓展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和保障, 是“草原110”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的基础, 是“草原110”生命力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三)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理念

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由于其跨地域性、不动产性、投资规模大等特点, 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 基础设施供给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内应该达到总体均衡, 供给不足和过量供应都不是最佳状态。基础设施共享与综合利用, 可以有效避免地方保护和重复投资, 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设施功能, 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效益的领域。草原牧区的大量基础设施在“草原110”的推动下实现了共享。尤其是出于边境管理需要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各类企业为了开拓市场而修建的基础设施, 借助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化方式实现军、警、民、企、社共用共享, 实现了基础设施综合利用。“草原110”的实践探索, 积累了基础设施共享和综合利用的经验, 理论探索又为基础设施共享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支撑。因此, “草原110”在基础设施共享和综合利用, 深刻体现了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

(四) 构建草原牧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政府治理目标和治理理念, 是中国政府在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理想目标和蓝图。和谐社会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需要一定的路径选择, 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行为上。基于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以及“草原110”自身特点和运行模式, “草原110”贯彻了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需要建立并维护诚信体系, 需要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 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从实现建设和谐社会主体的角度来看, 政府应该是宏观主体, 但和谐社会的构建还需要大量微观主体, 需要大量承担具体事物的各类组织或系统。从“草原110”10年建设过程及其功能履行来看, “草原110”已经或正在实践着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 “草原110”应该也已经成为草原牧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服务型政府最核心的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因此, 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 成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草原110”在其10年的实践中, 一直践行着为牧民服务的信念, 为草原牧区群众提供着细致入微的各类服务。因此, “草原110”能够成为草原牧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践行者和主体。

(五)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与全民参与理念

公共服务同私人产品一样,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 尤其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分工明确、合作生存阶段, 公共服务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体现出来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强烈。随着草原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及牧民群众收入水平、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 草原牧区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强, 体现在牧民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对及时救助和预警的需求、对出行方便快捷的需求、对安全高效的需求等。面对牧民日益多元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求, “草原110”依托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军、警、民、企、社关系, 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 边防为核心, 企业、牧民全面参与, 社会各界积极扶持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例如, “草原110”体系中报警点和联防队, 属于典型的公民参与模式;“草原110”体系中与企业共建的“合作警务室”, 属于典型的企业参与模式;“草原110”与政府部门联合创建的“综合服务警务室”, 属于典型的警民政共建模式。

(六) 地方治理理念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分析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制

社会保障制度古而有之, 在不同的时期他有不同的含义。如今世界上已有167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因为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差异, 社保制度也因此拥有了不同的内涵。例如英国的社会保障旨在保护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年老、疾病、失业或死亡等所造成的收入损失, 并通过实行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 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而德国的社会保障旨保障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能重新获得机会, 以及为那些因丧失劳动能力或遭遇意外风险而生活困难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若撇开其各自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于1949年, 其中经历了1949~1966年的初步形成, 1966~1976年的停滞, 1978年以来的改革与发展三个阶段, 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 功能多样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保制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存在着诸多隐患, 其中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是现收现付制和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制相结合, 应该说这个制度设计是科学的。但是新制度建立时, 已退休的职工 (老年人) 和在职职工 (中年人) 在新制度实施前都没有个人账户积累, 形成个人账户的历史缺口。于是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不得不把本应积累起来的个人账户基金用于当前的养老金支出。利用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方式来保证养老金发放, 实际上又退回到原来的现收现付体制。所谓社保基金现收现付管理模式是指个人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保基金的管理采用的是以收定支的统一征收管理和统一使用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以德国最为典型, 故又称为“德国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社会保障成本的代际转移是以收定支, 其实质是工作的一代人赡养退休的一代人, 特点是由在职职工承担已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成本, 支付给退休者的社会保障基金直接来自该时点的在职劳动者承担的费用。这种现收现付的管理模式适用于社会人口压力较小、人口结构较年轻、国家经济实力较强以及全国具有较完备的税收征收体系, 以及具有较完备的养老法律和养老基金管理制度等国家。众所周知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压力大、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税收征收体系和相关的养老法律不够完备、养老基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于是现收现付制的主要问题, 即社会保障负担随着支出的增长而逐年提高, 而且资金没有完全的积累, 日益凸显。由此导致社保基金收支缺口扩大。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现收现付制管理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不断加大, 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 随着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增长, 政府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提高收费标准, 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因此, 像我国这样人口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最终将很难承受现收现付制下的债务压力。所以我国应该尽快放弃这种现收现付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

二、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 改革我国现有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

目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现行的现收现付的管理模式改革为个人账户管理制度模式。所谓社会保障基金个人账户模式是指劳动者个人在劳动期间进行个人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和个人账户积累, 劳动者退休以后, 个人的社会保障权益来自本人在工作期间的个人缴费的积累, 并且积累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行运作。以个人账户为主导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保障基金完全由个人提供, 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增长性, 资金供给比较稳定, 在经济波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管理模式的特征有:一是建立个人账户, 雇主与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二是养老金支付是缴费确定型;三是个人账户积累基金进行投资运营, 投资回报率直接决定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这种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以南美国家的智利为代表。与现收现付制相比, 个人账户模式的好处是他克服了现收现付制下社保基金没有完全积累的缺点, 免除了政府的隐性债务。同时, 由于个人账户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中, 可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见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现收现付社保基金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事实上, 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保制度改革就已经明确了社会保障基金个人账户管理制,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改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据世界银行有关中国养老金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按照现行制度模式, 2001~2005年期间,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相当于2001年GDP的95%。事实上, 养老保险制度产生巨额收支缺口的罪魁祸首应归因于高达13.56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这种隐性债务的显形化就是从社保基金现收现付制向个人账户管理制转轨的转制成本。转制成本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变迁必须支付的代价, 这种成本既不应该通过制度内筹资措施解决, 更不可能由在职职工来承担, 必须通过分离制度转轨成本, 采取制度外措施加以解决。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实际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作为历史欠债的社保基金转制成本被逐年放大,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空账"规模持续增加。

四、创新与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解决改革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改革中的问题, 一方面, 我们要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 吸取其精华。另一方面, 还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1.完善法律环境。

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是全国社保基金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2.壮大社保基金的规模。

我国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和国有股减持, 但是从这几年的执行情况看, 这两项收入都不稳定并呈逐年递减态势。其国有股减持收入还具有源自于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 今后, 应该适当加快推动国有资产划拨工作, 使得划拨国有资产成为社保基金今后重要的资金来源。

3.继续拓宽筹资渠道。

降低投资风险, 提高投资收益的最好办法, 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要借鉴公共养老金管理的国际经验, 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从国际经验看, 实业投资和信托投资是两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2]齐海鹏, 刘明慧, 付伯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 篇9

舆情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观点等的总和,具有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展产生影响[1]。在中国,网络舆情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的关注情况等共同反映与形成,网络舆情是对社会舆情的反映,也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映射[2]。

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功能、沟通功能、监督功能, 有效控制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规范网络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监督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网民不但通过互联网曝光一些热点事件,为加强对政府舆论监督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互联网造谣传谣,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不良影响[3]。所以,网络舆情的研究分析和管理导控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的研究出发点是行动者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社会网络分析采用数学方法中的图论来描述,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是深层次的、隐藏在复杂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4]。一个社会网络由多个点和各点间的连线组成,“点”是各个社会行动者,“边”是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就是建立这些关系的模型,力图描述群体关系的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5]。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发现重要舆情内容;二是对网络中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网络的特征[3]。因此,如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实现系统化分析,通过定量定性方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得到网络舆情分析结论,进而有效地协助相关部门监控、管理互联网用户的上网行为、维护互联网舆论氛围的健康,及时地控制和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1]。

3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分析

3.1研究方法和步骤

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分析中所采用的通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及存储、数据分析、 结论讨论。

选择确定研究对象。选择所要进行分析的事件或话题,确定网络舆情研究的方向,是发现舆情内容还是网络舆情结构分析。

数据采集。需要根据选定的研究对象,从网络中尤其是从论坛、博客、微薄等虚拟社区中获取相关信息,根据网民之间通过发言和回复形成交流关系、相互关注关系、互为粉丝关系等, 建立行动者间的关系数据。数据采集的方法可以通过编程实现,也可以选择适当的网络爬虫软件爬取所需要的原始数据。

数据预处理及存储。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存储分析。数据预处理首先是内容上的筛选,且有回复关系或关注引用关系等。如果社会网络很大,便于分析需要删除关系较简单的点,这些点对整体网络的特征不会产生根本影响。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有时以所有帖子或博文为研究对象,有时则需要选择某一时间段内的帖子或博文为研究对象。预处理后的数据按照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要求进行存储,建立关系矩阵。

数据分析。以存储数据为一局,选择恰当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以得到所研究网络的特征,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网络舆情信息。

结论分析讨论。通过上述分析结果,获得舆情网络信息, 明确舆情应对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网站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关注意见领袖,对其采取正向引导以期引导整个舆论网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2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天涯网络社区中题为“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的主题帖及相关回复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截点从2014年4月5日20时33分到2014年4月11日13时56分,共有有效贴188个,涉及网民120人,有发帖回复关系的网民49人,有效的发帖回复关系为106个。为了充分保护网民的隐私,文中用1-49编号代表这49位网民。本文使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存储在Excel中的关系数据读入Ucinet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3.3社会网络指标分析

3.3.1网络密度

通过计算,整个网络的密度为0.0451,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0.3984,网络密度值很低,表明该网络涉及的网民并未形成紧密联系,仍然比较松散。但是网络舆情是动态发展的,舆情发展后期可能会出现参与网民不断减少的情况,此时网民的凝聚力可能会增强,还应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变化。

3.3.2凝聚子群

文中通过“成分”分析该网络的凝聚子群。如果一个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关联,而各个部分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些部分称为成分[5]。有向网络数据中的成分的定义分为“弱成分”和“强成分” 两种。

通过Ucinet对该网络分析得到7个弱成分,含有至少3个节点的弱成分有两个,第一个弱成分包含36个节点,即图中最大的连通子图,第二个弱成分包含3个节点,分别是14、34、 40。对该网络进行分析得到40个强成分,含有至少3个节点的只有1个强成分,包含5、7、15、24、30、31、41、46、48这9个节点。通过凝聚子群的研究揭示了群体内部的子结构。

3.3.3度

通过Ucinet软件得到所有网民对应节点的出入度值,出度代表回复他人的次数,入度表示被回复的次数。出度越高表示网民越活跃,入度越高表示越被关注,一般总度值越大的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权力”越大。

在所有节点中入度最高的两个节点分别是17和31,入度值分别是19和14;出度最高的两个点分别是31和30,出度值分别是52和9。总度数前三名分别是31、30、17,度值分别为66、22、19。这说明该三个人在整个网络中最活跃,易被其他网民关注和回复,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即意见领袖,需舆情管理部门重点关注。

同时,该网络的点出度中心势为9.635%,点入度中心势为3.255%,该网络的中心势较低,说明网络结构比较松散。中心势越接近1说明网络越具有集中趋势。

另外,由于该网络不是一个连通图,则最短路径的计算就会不准确,由此得到的中间中心度就不够准确,所以选择最大的弱成分子网,得到的各点标准化中心性分析如图2所示,分别包含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

度数中心性一般指在网络中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有直接关联,则该节点处于中心地位[6]。该值越大,说明该网民在该网络中越活跃。

接近中心性表示一个节点传播信息时不依赖其它节点的程度。当某行动者离其他人越接近,则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越不依赖其他人。一个非“权力”中心成员必须要通过他人才能传播信息,易受他人控制。所以该属性关注的是不受别人控制的能力。

中间中心性主要反映行动者在中间路径上的控制能力,如果有很多节点与其相连,其地位就比较重要。如果一个行动者占据网络中的位置越多,其中间中心性也就越高,就存在更多依赖这个中间中心点的行动者。所以该属性衡量怎样使行动者控制其他行动者的能力问题[7]。

通过对图2这三个属性的观察发现,节点31、30、17在网络中的活跃度最高,其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最强,节点31、 41、30对其他节点的影响控制能力最强。

3.3.4网络直径

由于该网络是不连通的,所以直接研究网络直径无意义。 计算最大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络其平均网络直径为2.163,值较小,表明节点间建立关系较容易,平均2-3个人就可以发生关系,呈现“小世界”现象,符合“小世界”理论。

3.3.5聚类系数

通过计算最大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的聚类系数为0.183,水平偏低,说明网络中节点间交流较少,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在主题帖发表初期,参与者相互之间交流不会很多,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移,参与者针对该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后,网络的聚类系数可能变大[3]。

3.4结论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这个网络舆情所组成的网络密度小、结构松散、不连通,不能用单纯的网络直径及聚类系数进行描述,所以这两个参数是基于网络中最大的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的。网络直径比较小,聚类系数较小,网民之间易于建立联系,网民之间交流较少,未形成稳定的交流关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31、 30、17的活跃度最高,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最强,节点31、 41、30对其他节点的影响控制能力最强。结合前面分析,虽然节点间的关系较少,但两者建立关系则较容易。另外,对像31号这样的意见领袖需要重点关注,他们对整个网络的连接贡献较大,对整个舆情的演变起到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舆情的发展方向。

4管理对策研究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不仅是对舆情内容的分析,同时需要分析舆情行动者之间的社会结构,探究舆情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挖掘网络的相关特点,寻找意见领袖和核心小群体,通过对他们的引导,以达到对整个网络舆情发展的引导。

网络舆情管理具体措施分两步:第一步网络舆情的防范, 政府或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论坛、微博、博客等虚拟社区主动公布相关信息,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引导舆情发展,防患于未然。第二步网络舆情监管处理,相关组织通过网络舆情处理平台,及时分析舆情内容并持续不断的追踪舆情发展动态,充分利用虚拟社区传播快的特点,对不良事实拿出相关证据予以反驳,传播正能量,消除负能量。另外,监管部门对舆情发展后期往往疏于管理和关注,致使因关部门处理不当或者是网民对处理结果的不满而产生的一些负面消息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关注,导致舆情的发展出现新的发展动态,所以,看似结束的事件仍需要后期的舆情监督和管理。

5总结

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分析 篇10

一、我国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虽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之间交错复杂, 而且消防方面的法规体系之间的结构并不是特别的清晰、严密, 也没有协调一致的管理。并且, 现行的立法程序相对较繁琐, 而且立法周期较长, 消防法规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消防教育滞后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 我国的消防宣传工作做的并不到位, 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很多宣传仅仅只是对于其自身部门的宣传, 而真正做到向社会宣传切实有效的消防知识的很少, 这也可以说, 现有的宣传更多的是关注于形象, 而忽略了其实际功效;另一方面, 现有的宣传有很多强调的是短期宣传, 更看重的是短时间内的效果, 而忽略了长期消防知识缺乏存在的问题。最后, 消防教育培训滞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消防教育培训方面, 我国有关部门并没有将基本的、切合实际的消防技能和消防知识列为重要的项目。而且, 就目前我国现有的消防培训来看, 更多的是由消防机构组织的, 这也就导致其对应面相对较窄, 面向的群众相对较少。

3. 现有的应急系统并不完善

虽然我国一些体系, 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但其更多的是在预案演练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实际减少损害的功效, 然而在一些社会单位, 制定以及实施消防应急措施的过程中, 总是会存在一些安全评估不到位, 实际操作性差的问题。另外, 由于, 我国各个地区的现实情况并不相同, 现存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不能发挥很好的功效, 这与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 出了问题部门间互相推诿, 职责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这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使得应急能力减弱, 进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二、现行公共消防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消防职能不清

消防部门现在所承担的职能有一些是其无法承担的, 甚至不应该由其承担的。而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增的本应该由消防部门负责的职能, 并没有被增加进去, 导致无法与职能进行匹配。这会对消防安全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2. 职能冗杂

这种不清晰的职能定位会造成消防队伍战斗力较低, 而过多的职能又会造成机构冗杂, 效率较低。如果政府的相关部门对社会管制较多, 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府职能的扩大和现有机构的膨胀, 同时政府对与自由市场的过多干预也会导致效率较低的资源配置。这与我国消防部门所处的状态是一致的, 也是现行的公共消防体制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建议

1. 健全现有的消防体系

在我国, 现存的消防体系为现役制为主, 专职、义务消防为辅。其特点为, 工作队伍相对年轻化, 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这对消防队伍的长期发展也有很大的弊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消防的要求更加精益求精, 传统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 建立完善的消防体系, 比如职业消防, 势在必行。

2. 转变管理模式

目前, 我国的消防管理模式依然是采取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 并没有将市场经济纳入消防工作当中, 另外, 我国的相关法规并不健全, 各种违法现象频频发生, 消防从业人员消极应对消防安全工作也时有发生。从很多方面综合考虑, 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做到预防和减少相关事情的发生, 我国必须结合中国现状, 从企事业单位的消防主体入手,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将他们的利益与消防安全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 做到安全第一, 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安全”, 让消防工作拥有实质性的转变。

3. 增强消防投入

我国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资金的来源, 第一, 在政府方面加大财政对于消防方面的支出比重。这可以通过将消防事业规划到其大型经济建设中, 也可以通过明确消防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真正做到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并让相关部门监督所投入经费的落时情况。第二, 可以通过发展以社会为主体的消防基金。这可以由以下途径实现, 一方面是将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收入其中;另一方面, 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补助, 增加资金来源。

四、结语

不断完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要坚持科学的理念,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明确部门职责。在不断提高我国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不断地提高各部门抵御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同时, 要做好消防安全的宣传工作, 使更多的人了解消防知识, 懂得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庆平, 杨龙君.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4, (09) .

[2]刘贵财.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化消防安全管理创新[J].科技风, 2013, (06) .

政府物业管理社会化发展趋势分析 篇11

【关键词】社会化;政府物业管理;问题;发展趋势

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我国政府物业管理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的开拓新的发展之路,走以规模化与专业化促进成本降低,实现利润的提高,树立品牌之路;依托股权化与市场化,为正当发展竞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依托智能化与网络化,实现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依托规范化与法制化,为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行业,发挥积极的引导制约。

一、我国政府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健全性匮乏

政府物业管理属于新兴行业,我国相关法规建设没有与实际保持同步,处于十分滞后状态, 法律的空白,成为各种利益冲突易引发的直接原因,并影响到社会的安宁和稳定。因此,应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针对政府物业管理,把与其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建立起来, 对于政府物业管理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2.政府物业管理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就政府物业管理服务来看,我国沿海与发达地区处于发展较快状态,已经形成了比较正常的运作状况;政府物业管理在边远落后地区,还没有建立起服务体系,政府物业管理服务甚至在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实行。 成为其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直接导致根源,也是我国政府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3.政府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综观目前我国政府物业管理状况,其从业人员多数具有较低的知识结构层次,政府物业管理人员具有有限的业务水平,偏低的综合素质。在物管企业中,政府物业管理人才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管理服务质量水平具有直接决定作用,也是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

二、我国政府物业管理发展的若干对策

1、加强边远落后地区政府物业管理建设

针对政府物业管理,广泛宣传相关知识,从而使社会各界在认识政府物业管理上,水平有所提高。注重把广播等传媒运用好,依托多种形式,推动政府物业管理的大力宣传,从而使其作用和意义普及化。蓬勃发展政府物业管理产业,是建立在人们认识政府物业管理提高基础上的。

2、加强培训工作,提升人员素质

涉及面广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是政府物业管理的主要特征,并且多方面的专业人才都很急需,而且在政府物业管理中,相应的专业知识等方面不可或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要与市场需要顺应, 重视人员培训就是唯一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政府物业企业应注重所制订的培训计划,具备切实性与可行性,使理论真正做到能够结合实践,使定向培训、专业培养真正落实,促进队伍素质的提升,从而使政府物业管理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3.政府部门在有所为的同时更应注意有所不为

物业管理市场离不开政府的介入,但是这里所讲的介入只能是适当介入。政府介入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培育健康的物业管理市场,维护物业管理市场的自由与公平。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关系只能是基于市场机制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应由市场供需关系去确定。实践中政府部门比较容易发生的,不是上述种种完全忽视物业管理市场的现象,就是过度介入物业管理市场的现象。物业管理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可以由当事人自愿协商解决,也可以居中调解,但是诉讼具有最终决定的效力,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绝不能利用自身特权进行偏袒并威胁利诱。

三、我国政府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发展趋势

政府物业管理与很多方面相涉及,而且业务也较繁杂,物业服务公司可以把全部业务承担下来,也可以分离出较强的专业性部分服务项目,向专业公司委托,由其承担完成。组织和协调以及管理工作由物业服务公司承担,也就是实现了政府物业管理社会化,具体就是说分离物业所有权和管理权,这必须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这为业主和使用人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将物业管理推向市场化。政府物业管理应不断推进进度,招投标制度实施要严格,使所挑选出的物业企业真正能够让业主信得过,真正使质价与服务相符,并有利于使各物业公司依托良性竟争,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政府物业管理属于专业管理企业,政府物业管理公司实施统一管理物业, 同时绿化公司等专业化公司,具备把专业服务提供的能力,这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政府物业管理公司就是管理机构而已,其依托经济合同的方式,把一些专业管理权授权给相应的专业经营服务公司,这是促进城市管理,走上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序轨道上的有效途径,并使城市管理转换到现代化管理上,其能够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

我国在迅速发展房地产背景下,政府物业管理行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需要亟待解决很多存在其中的问题,这是适应社会要求政府物业管理,实现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华峰. 做好承接和退出物业项目中的档案交接工作[J]. 现代物业. 2008(08).

[2] 熊东宝. 让物业项目的“心脏”更强健[J]. 城市开发. 2011(09).

[3] 冯万辉. 那些与物业有关的日子——一个物业项目经理的一天[J]. 城市开发. 2011(17).

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 篇12

1 社会网络分析的起源

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Brown)在其《安达马恩岛民》(1922年)中首次提出“结构功能论”概念,以“相对非技术化的形式”体现了社会网络的思想。经历了“隐喻”、“形式化”以及“概念化和技术化”阶段,这一思想逐渐发展成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如今,伯特(Ronald Burt)、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诺科(David Knoke)、马斯登(Peter Marsden)、维尔曼(Barry Wellman)、怀特(Harrison White)等学者都是活跃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者,《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和《关系》(Connections)杂志,INSNA(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网站巩固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学术阵地,使该领域的影响日渐深远。

马汀·奇达夫(Martin Kilduff,2003)认为进入社会科学的网络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受物理学力场理论发展影响的德国研究者,如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和雅各布·莫雷诺(Jacob Moreno)等,他们将网络概念应用于对社会互动的研究中。莫雷诺是《社会计量学》(Sociometry)杂志的创办者和“社群图(sociogram)”的发明者,卢因认为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可以用拓扑学和集合论中的数学技术来分析(Lewin,1959),“场论”(field theory)可用于探索在一个关系系统中群体及其环境的相互依赖性,而由海德倡导的认知心理学为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关于认知和人际间影响的网络研究,就是起源于这一传统。

第二个来源是数学方法对社会互动研究的影响。除了卢因的研究外,在1940年代末期出现了利用多种数学模型来研究群体关系结构的成果(例Bavelas,1948;Festinger,1949)。在美国,最早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互动的是一群以图论为研究工具的学者如卡特赖特和哈拉瑞(Cartwright& Harary,1956),以及哈佛的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研究小组等,他们提出了关于群体凝聚力、社会压力、合作、权力和领导方面的模型。对数学的重视推动了社会网络研究从描述性研究转向分析性研究。

第三个主要源头来自倾向于以人类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研究人员。1920—1930年代,沃纳和梅奥(W. Lloyd Warner & Elton Mayo)受拉德克利夫-布朗观点的影响,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美国工厂、社区生活的研究,著名的“霍桑实验”就是首例运用社会网络图进行的研究,它描述了个体自由选择的社会互动结构,之后以沃纳为首的哈佛学者还开展了扬基城研究和旧城研究等延续性工作。除了哈佛的研究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一个以约翰·巴恩斯(John Barnes)、克莱德·米切尔(Clyde Mitchell)和伊丽莎白·博特(Elizabeth Bott)为首的研究小组从社会网络视角进行的组织冲突研究,也催生了许多创新性成果,被认为是“促使社会网络分析的框架出现新转折”的推进力量。

2 社会网络分析进入管理研究领域的原因

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的流行,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所致,原有方法不能解决新的实践问题,需要有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方法或理论本身的发展和成熟,是科学方法自身的逻辑演变所致。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某一方法和视角的在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研究视角进入管理研究领域也是由上述因素推动的。

姚小涛,席酉民(2008)认为当前管理实践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而传统管理理论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解释。首先,从组织内部机制看,当前组织内部的网络化特征日益显现,管理实践在注重组织效率的同时,特别强调如何通过内部的网络化提升信息沟通、知识共享,进而改善其灵活性。其次,从组织间的联系看,组织网络正在大量出现。组织为了生存必须致力于从其它一些组织寻求资金、向另一些组织寻求人力资源或技术资源等等,网络与关系构建已成为组织成功与生存的重要因素。组织间的网络通过提供共享学习、传递技术知识和资源交换等而提高组织的生存和能力。

面对这些变化,传统管理理论缺乏解释力。首先,过去针对组织内部专业化分工与部门化设置的组织研究理论,聚焦于改善组织内部的工作进程,并对这一进程加以控制与管理,这样的视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提高组织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以及知识的积累、共享与创新,难以有效地分析组织内部的学习能力与灵活性。其次,对于组织与外部的联系,资源基础理论告诉我们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却无法给出资源从哪里来,如何构建资源的答案。交易费用理论只能用来研究组织两两之间的合作关系,而无法对现实中存在的网络式合作关系进行阐释。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与网络,对组织的行为与绩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合作关系与网络是组织之间形成信任与承诺、建立持久关系、进行深度合作、及时协调并较好解决冲突的重要因素,对此传统理论并未涉及。“网络”视角有助于人们理解知识与资源从何而来,网络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非常具体、形象地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这不仅改变了资源基础理论无法清晰阐述资源积累过程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交易费用理论由于其分析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对管理问题解释的失效性。

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理论的自身发展来看,一批中层理论的发展,使那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被解释变量得到了有效解释,促进了社会网络理论在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著名理论有怀特(White,1970)的“机会链”理论(opportunity chains),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升迁现象;科尔曼(Coleman,1966)和罗杰斯(Rogers,1995)的二级传播理论,以非正式关系解释传染病流传及信息流通问题,由此引发的大量后续研究,分析了非正式社会网在创新和创新传播中的价值;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1973),对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与转职做了许多讨论,“嵌入”理论(Embeddedness,1985)则以信任与交易成本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组织结构形成的因素;伯特(Ronald Burt)则用“结构洞”理论(Structure Holes,1992)对组织内的权力运作以及升迁过程做出十分有价值的探讨;魁克哈特(David Krackhardt)提出“强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1992)分析了情感网络如何带来非正式影响力,进而影响组织行为,如离职、工作满意、团队合作等行为(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Krackhardt and Brass,1994);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则把资源取得当作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了求职成功的原因(Lin,et al.,1981)。另外,社会网络分析以图论、统计和概率论,以及代数模型为其数学基础,能对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测量,而借助运算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研究者可以对社会领域中的多个个体单位同时进行分析,以获得关于结构和互动的新结论,多种测量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分析方法的优势开始凸显。

3 社会网络分析的特点

社会网络分析通过映射和分析团体、组织、社区等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系统的描述和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方法、工具和技术,其分析问题的理论视角主要集中在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为者的某些特性上,并且强调行为者之间相互影响、依赖,从而产生整体涌现行为。

社会网络分析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有着以下几方面显著特征(Kilduff,2003):首先,网络分析的聚焦点是关系和关系模式,而不是行动者的属性(即“关系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区别)。网络分析可以检验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网络联结模式是否与其他重要模式(比如决策制定模式)相关联,比如,个体在做出重要决策时是否会受到朋友们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是否与其朋友的行为模式类似?使用该方法能同时对整个关系系统和该系统中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者能追踪信息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识别其来源与去向,并鉴别出资源流动过程中的结构性限制”(Wellman,1988),这正是传统资源基础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正因如此,社会网络分析对组织研究有重要价值。

其次,网络分析可以是多层次的,从而能在微观、宏观之间建立连接。网络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个体如何影响制度化结果,同时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又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网络分析还有助于描绘组织背景下社会联结的密度这类结构特征,相反,互动中产生的结构又可以解释个体的行为。通过网络分析有可能发现一些连行动者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社会联结,促使行动者看清在特定社会联结模式中所隐含的各种尚不明朗的约束和机会。

第三,网络分析可将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和图表数据结合起来,使分析更透彻深入。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群体之间的均值差异上,因此,其数据分析往往是在一种高度抽象中进行的,而社会网络分析采用的网络示图增加了研究问题的现实感,能以定性资料和图形数据对定量分析加以补充。网络示图还可以保有数据的丰富性,避免有时因受统计分析方法效力影响不得不牺牲部分数据的情况。

4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社会网络分析的实际操作是将一个社会网络简化为数学中的网络图,在这个图中,存在着一些结点以及结点之间的连线。结点代表了不同的行为者,而连线则代表了行为者两两之间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关系与结点一起组成了网络的基本构架。网络中的两两关系、结点以及两者共同构筑的结构成为理解一个网络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维度(姚小涛,席酉民,2008)。目前,MultiNet、NetMiner、StOCNET、STRUCTURE、Pajek、UCINET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发展促进了研究者们对网络关系的研究。以下主要归纳UCINET、Pajek和NetMiner三种常用软件的特性。

UCINET是菜单驱动的Windows程序,是最知名和最易于使用的处理社会网络数据和其他相似性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程序,也最适合新手使用。Ucinet网络分析集成软件包括一维与二维数据分析的NetDraw,还有正在发展应用的三维展示分析软件Mage等。UCINET能够处理的原始数据为矩阵格式,提供了大量数据管理和转化工具。该程序本身不包含网络可视化的图形程序,但可将数据和处理结果输出至NetDraw、Pajek、Mage和KrackPlot等软件作图。UCINET包含大量包括探测凝聚子群(cliques,clans,plexes)和区域(components,cores)、中心性分析(centrality)、个人网络分析和结构洞分析在内的网络分析程序。UCINET还包含为数众多的基于过程的分析程序,如聚类分析、多维标度、二模标度(奇异值分解、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角色和地位分析(结构、角色和正则对等性)和拟合中心-边缘模型。此外,UCINET提供了从简单统计到拟合p1模型在内的多种统计程序。

Pajek是种专门用来处理超大型数据集合的可视化软件,可以分析多于一百万个节点的超大型网络。它同样是一个Windows程序,在一个主窗口和各种子窗口中展示其分析工作和结果。Pajek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也可以处理二模网络和时间事件网络(时间事件网络包括了某一网络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网络的发展或进化)。Pajek提供了纵向网络分析的工具。数据文件中可以包含指示行动者在某一观察时刻的网络位置的时间标志,因而可以生成一系列交叉网络,可以对这些网络进行分析并考察网络的演化。Pajek提供了多种数据输入方式,例如,可以从网络文件(扩展名NET)中引入ASCII格式的网络数据。网络文件中包含节点列表和弧/边(arcs/edges)列表,只需指定存在的联系即可,从而高效率地输入大型网络数据。图形功能是Pajek的强项,可以方便地调整图形以及指定图形所代表的含义。由于大型网络难于在一个视图中显示,因此Pajek会区分不同的网络亚结构分别予以可视化。每种数据类型在Pajek中都有自己的描述方法。Pajek提供的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包括探测结构平衡和聚集性(clusterability),分层分解和团块模型(结构、正则对等性)等。Pajek只包含少数基本的统计程序。

NetMiner是一个把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探索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工具。它允许使用者以可视化和交互的方式探查网络数据,以找出网络潜在的模式和结构。NetMiner采用了一种为把分析和可视化结合在一起而优化了的网络数据类型,包括三种类型的变量:邻接矩阵(称作层)、联系变量和行动者属性数据。与Pajek和NetDraw相似,NetMiner也具有高级的图形特性,尤其是几乎所有的结果都是以文本和图形两种方式呈递的。NetMiner提供的网络描述方法和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也较为丰富,统计方面则支持一些标准的统计过程:描述性统计、ANOVA、相关和回归。

上述三种软件的开发目标不尽相同,无法做出完全公平的比较,要根据使用目标选择,例如,如果要寻找一个可以获得许多描述性网络度量的软件,UCINET和NetMiner是很好的选择。但如果网络可视化是主要目的,则Pajek和NetMiner是更好的选择。

摘要:综述社会网络分析的起源,社会网络分析进入管理研究领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及近年国内相关文献情况,社会网络分析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特性,旨在为进一步在管理研究中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视角提供导引。

上一篇: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下一篇:Lyapunov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