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会管理创新(通用8篇)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 篇1
【领导调研】
来源于浙江日报2月10日(正月初八)头版
新春调研:省委书记首选社会管理创新
------赵洪祝在诸暨强调,努力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本报诸暨2月10日电(记者 金波)辛卯新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把第一个下基层调研的课题定为:社会管理创新。今天,他在先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诸暨市调研时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社会和谐”这一根本目的,以构建“和谐浙江”为目标,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为主线,以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大力度,细化措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省领导李强、葛慧君及绍兴市主要负责人陪同调研。
上午,赵洪祝等来到诸暨市暨阳街道江新社区,向社区工作者拜年,并了解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当他得知律师参与到社区的调解事务中来后,鼓励他们努力为当地群众服务,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化解矛盾。在诸暨市人民法院诉前调解中心,赵洪祝说,法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最后途径。诉前调解是前置关口,是实现“案结事了”、让群众心服气顺的好办法。在市公共服务中心,赵洪祝观看社会管理信息中心演示后说,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方法手段,尤其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管理覆盖面和有效性。赵洪祝还考察了市卫生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山下湖镇华东国际珠宝城。下午,赵洪祝又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诸暨市主要负责人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情况的汇报和有关部门及镇、村、企业代表发言。
在座谈会上,赵洪祝指出,在推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和思路,切实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既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又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模式和做法,探索建立统一领导、富有活力、完善配套、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赵洪祝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投入更多精力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全局工作之中,用抓经济建设的劲头抓社会建设,强化各项保障措施,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部署,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抓点带面,形成示范。要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夯实社会管理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各地做法】
春风化雨润万家
——诸暨市创新社会管理纪实
来源于浙江日报2011年2月28日头版头条
自留地里长出的泡桐引起权属纠纷、奶茶店里吃坏了肚子、做工时不小心弄伤了手、民工子女想到镇里小学上学、找不到钥匙的居民求助开门„„最近在诸暨采访,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生活中千头万绪的琐碎事、清官难断的家务事,都有人管、有人做,而且管得及时、做得到位。
“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为百姓办事;我们的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是要建立一套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机制。”诸暨市委书记王继岗说,这套机制运行快要一年,他们的目标,是让全市百姓的一切事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
急事难事烦心事
事事有人管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诸暨市的百姓能依靠的却远不止这些。
2月17日一大早,家住诸暨市体育场路10号的孟女士正准备出门上班,上小学的女儿不小心把毛巾掉进了抽水马桶,将马桶给堵死了。当天是元宵节,晚上家里还要待客,小区又没有物管,情急中,孟女士拨通了公共服务热线96345。接线人员记下了孟女士家的地址和电话,答应很快会找人来处理。“我放下电话不久,就有管道修理工打电话来确认地址,半小时后抽水马桶就修通了。”孟女士回忆说,公共服务热线介绍来的修理工技术不错,收费也合情合理,“这真叫雪中送炭。”
两年前,从事个体经营的市民郭先生陪母亲去医院看耳病,医生诊断是中耳炎,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老太太的耳朵一直流血水。一年多时间里,郭先生陪着老母亲上医院反复检查,心力交瘁,后来发现,原来上次手术时在他母亲耳朵里遗留了两条纱布。医院虽然愿意赔偿,但双方在赔偿数额上未能达成一致。今年1月,郭先生找到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医调会受理后马上调查取证,认定事实后把双方约到一起进行现场调解,“不出半个月就结案了。”郭先生对调解过程和结果都很满意,我们采访的那天,他从医调会顺利地领到了4.5万元赔偿金。
暨阳街道江新社区居民徐丽(化名)前不久刑满出狱,丢了工作,又离了婚。今后怎么办?就在她为日后的生活担心时,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去。了解到她目前的实际困难和离婚前的家庭状况,工作人员就帮她找来社区的法律志愿者,经法院受理判决,分得一份婚内财产,又帮她在社区开出一家小店。如今,徐丽生活得很滋润,附近的社区居民都成了她店里的常客,“其实,这是大家在有意照顾我的生意。”徐丽满怀感激地对我们说。
„„
在诸暨采访,这样的故事很多。在这里,百姓无论遇到大事小事、急事难事、纠结的事、闹心的事,真的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而且一管到底,不留后遗症。
劝和调解息诉
村村都有“和事佬”
去年夏天,枫桥镇枫源村村民骆勤荣种的两亩西瓜快要成熟,不料,一天晚上,邻居的一条狗为了追耗子,把一地西瓜踩了个稀烂。骆勤荣非常恼火,气呼呼地找到邻居论理,你来我往,引发了纠纷。
眼看这场邻里纠纷要升级,枫源村信息监管员立刻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村里的民情联系员,民情联系员第一时间找到村委会主任骆根土。初步了解情况后,骆根土即带上村治保员、调解员上门做工作,经过说服和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由狗的主人赔偿部分损失。一场急剧升温的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这场纠纷的顺利化解,得益于枫源村有了严格的综治网格化管理制度。这个村按36个村民代表数,把全村划分为36个网格,每个网格十多户农户,村民代表是其中的民情联系员,邻里间有什么事,第一时间报告相关村干部。去年,枫源村23起村民纠纷,都是通过网格信息监管员调解成功的,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诸暨市枫桥镇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枫桥镇的干部群众不断深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整合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等资源,探索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多层次、专业化、全覆盖的“枫桥式”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不久前,枫桥镇全堂村村民宣桃园和杨兰萍为了一句传言起了口角,杨兰萍用织棒弄伤了宣桃园的右脸。两人没想到,她们的这场口角会惊动那么多人:先有下派村里的枫桥派出所民警上门劝解,又有派出所“老杨工作室”调解员的调解,再有镇法庭一名副庭长的司法讲解和劝导„„从两人动手的那刻起,警务室预警机制、专业调解机制、多元联调机制等一系列矛盾纠纷调解组织都启动了。
就在这一层层调解机制的作用下,两个争得非要打官司的人,终于握手言和„„
如今,枫桥镇这种点、面、线结合的大调解网络和机制,已覆盖诸暨全市。面上,市镇村联动。全市27个镇乡、468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都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联合调解室,负责辖区调解事务。线上,有医调会、诉前调委会、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争议、消费维权和婚姻家庭等6个专业调解组织,在重点领域设卡建哨;另有276家行业协会的调解机构在前沿摸排化解。点上,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和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一批职能机构和民间组织参与的专业调解室,联袂合作,共同破解各种矛盾和纠纷。
“百姓中所有矛盾纠纷,几乎都被网进了。”当地人如此形容他们的调解网络。
据介绍,目前诸暨市记录在册的各级调解组织有839家、调解员3522名、矛盾纠纷信息员3299名。去年,全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排查调处各类纠纷5627件,法院受理各类民商事纠纷8300件,公安部门调解治安和交通案件5342件。甚至春节期间,这些调解组织还在正常运转,排查矛盾纠纷544件,调解成功521件。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发生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正是这些覆盖城乡、无时无处不在的“和事佬”,把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及时化解。
热线热心热面孔
真情温暖百姓
2月17日,元宵节。我们来到暨阳街道江新社区采访。
走进社区服务室时,我们见到社工童素云刚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这是一起因住房漏水引发的邻居纠纷:楼上住户水管破裂,造成楼下居民屋子被淹。
“这种事看起来很小,但处理起来挺累人的。”童素云说,先要及时赶到现场勘查,劝阻当事人不要冲动和争吵;再找来修理师傅,查明原因,厘清责任;然后了解双方的诉求和责任;最后把双方叫到一起,进行说服和调解。“今年,我们光这种漏水纠纷就调解了5起,每起纠纷都要反反复复调解多次,许多当事人是看在我们跑前跑后、一副热心肠的份上,才息事宁人,愿意和解的。”
我们没有想到,一个仅有七八个管理员的居民社区,却能提供十大类50多项、24小时全天候的便民服务。
江新社区只是个缩影。在诸暨,社区、部门、社会团体、市场运作等各式各样的服务组织星罗棋布,在诸暨市公共服务中心这个大平台各就各位。公共服务中心通过整合资源,构建起行政审批服务平台、110应急联动指挥平台、96345社会管理服务平台、行政效能监察平台和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五大平台彼此呼应,协同运行。
从2009年4月启用至今,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已受理各类事项41439件,平均每天约63件;应急指挥平台共受理各类有效案件137679起。
在广东打工的冯先生最近收到家人短信。按照短信告知的用户名和密码,冯先生顺利登录村网,远在广东也能随时参与村里公共事务讨论。据介绍,由诸暨日报开发的村联网,目前正筹划与市里的96345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届时,农民也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服务。
大网、小网,有形网、无形网,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老百姓需要,一个电话就能“触网”,享受各种公共服务。牌头镇一名妇女,拨打96345热线反映镇上家具厂气味大,第二天环保部门就派员上门纠查。“自从进行了网格化管理,服务盲区没有了。”社区工作人员黄晓平说。暨阳街道两幢楼之间一段拖了4年没有硬化的泥土路,去年也浇上了水泥。
为做好服务,民间智慧层出不穷。枫桥镇独创“乡村110”,由熟悉乡情的老乡配合110队员出警,使得当地110的出警速度平均提速3分钟。暨阳街道利用辖区内的法律事务所,邀请律师进社区,帮助解决社区事务。
民心凝聚民力。2009年8月,枫桥镇派出所抓赌,村里老汉冒雨报案,协助民警抓到了“漏网之鱼”。在大唐镇,外来农民工凭临时居住证就能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使得大家都乐于在当地就业。一位总想着找邻居报仇的年轻父亲,出狱后看见被民警悉心照顾的双胞胎女儿,尽释前嫌,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 篇2
关键词:社会网络,创新资源,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提高创新绩效的基础。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通过与各种企业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能从外界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企业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
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学习活动,企业社会网络之所以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社会网络提供了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创新资源。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社会网络不是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而是通过某些创新资源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为了深入探究网络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从网络特征的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创新资源这个要素,研究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创新资源在这个作用机制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1 理论综述
1.1 企业社会网络
企业社会网络是指目标企业为了获取所需的创新资源、信息等,最终实现创新目的而与其他行为主体企业(供应商、竞争者、客户、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在合作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关系的集合。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目标企业是企业社会网络的中心和主体;第二,企业社会网络的显著特点是,它是一种动态网络,是各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和创新协同中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会有所变化;第三,企业社会网络是目标企业与外部的行为主体进行创新活动互动协作的平台,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
1.2 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这一术语已经被人们广泛引用,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徐华[1]认为创新资源指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自然资源和资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需加以保护。Freel[2]的研究表明,小规模的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通过建立起联盟等企业网络来获取技术资源和克服资金的不足,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不在竞争中被淘汰。Caldeira[3]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一种重要的创新资源,企业的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力资源一般隐含在企业当中,是一种隐形资源。企业可以通过联盟,结成网络,通过人力资源在网络中的流动来交换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提高整个网络的收益,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创新水平。 通过构建有效的企业社会网络,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网络对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还可以借助于理解和吸收外部创新资源,与自身内部资源相结合,从而打破企业的资源边界障碍,扩大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基础[4]。
1.3 技术创新绩效
技术创新强调技术或发明的商业应用,被看作是由新思想的产生到最终形成生产力或产品并进入市场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将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新产品的开发过程当中,使产品和服务具备某些新的、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功能。技术创新是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最终商业化实现市场价值。”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测量,不同学者的评价指标设计有较大差异。Gemunden[5]认为产品创新可以用企业过去5年内从新产品开发成功或改进成功的百分比来衡量;过程创新可以从企业劳动力成本降低、订货时间缩短、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几个方面考虑。王青云、饶扬德等学者[6]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划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叶春森[7]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划分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效果三个维度。陈劲[8]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产要素的改进效果和创新产品市场绩效两个维度。本文主要关注创新绩效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这两个指标。
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
前期研究[9]讨论了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的相互关系,认为社会网络各特征维度通过创新资源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同时,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在社会网络中获取创新资源起到调节作用,现实吸收能力在创新资源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本文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网络如何通过创新资源影响创新绩效,暂时忽略吸收能力在此间的调节作用,所以对前期研究模型[9]稍作调整,得到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企业社会网络、创新资源及创新绩效沿用前期研究[9]所使用的维度,即企业社会网络取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和互惠性这五个维度,创新资源取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两个维度,创新绩效取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两个维度。
2.2 研究假设
前期研究[9]讨论了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资源的相互关系以及创新资源在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认为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各维度与企业所能获取的创新资源正相关,并且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各维度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受到创新资源的中介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企业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与企业所能获取的知识资源正相关。
H1b:企业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与企业所能获取的资金资源正相关。
H2a:企业社会网络的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所能获取的知识资源正相关。
H2b:企业社会网络的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所能获取的资金资源正相关。
H3a:企业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与企业所能获取的知识资源正相关。
H3b:企业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与企业所能获取的资金资源正相关。
H4a:企业社会网络的关系稳定性与企业所能获取的知识资源正相关。
H4b:企业社会网络的关系稳定性与企业所能获取的资金资源正相关。
H5a:企业社会网络的互惠性与企业所能获取的知识资源正相关。
H5b:企业社会网络的互惠性与企业所能获取的资金资源正相关。
H6:知识资源在企业社会网络特征的各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H7:资金资源在企业社会网络特征的各维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变量定义与测量
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在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的定义与测量方法上,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先对部分企业界人士进行预调查,再根据回收问卷的检验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
初始问卷中,使用“企业在与创新伙伴的合作中是否处于支配地位(D1)”、“创新伙伴对于企业技术能力和产品的了解程度(D2)”、“创新伙伴是否经常与企业进行技术和经验交流(D3)”、“创新伙伴是否经常需要企业提供新知识或经验(D4)”度量网络中心度;使用“供应商的数量(A1)”、“客户的数量(A2)”、“竞争者的数量(A3)”、“中介机构的数量(A4)”、“政府部门的数量(A5)”、“金融机构的数量(A6)”、“科研院校的数量(A7)”度量网络规模;使用“与供应商的交流频度(B1)”、“与客户的交流频度(B2)”、“与竞争者的交流频度(B3)”、“与中介机构的交流频度(B4)”、“与政府部门的交流频度(B5)”、“与金融机构的交流频度(B6)”、“与科研院校的交流频度(B7)”度量关系强度;使用“与供应商合作的平均时间跨度(C1)”、“与客户合作的平均时间跨度(C2)”、“与竞争者合作的平均时间跨度(C3)”、“与中介机构合作的平均时间跨度(C4)”、“与政府部门合作的平均时间跨度(C5)”、“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平均时间跨度(C6)”、“与科研院校合作的平均时间跨度(C7)”度量关系稳定性;使用“企业与创新伙伴之间是否相互交换机密信息(E1)”、“企业与创新伙伴之间是否相互履行承诺(E2)”、“即使有机会,企业与创新伙伴之间也不会相互利用对方(E3)”、“企业与创新创新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E4)”度量互惠性。使用“与创新伙伴合作交流可以获得许多技术知识(G1)”、“与创新伙伴合作交流可以获得许多市场信息(G2)”、“与创新伙伴打交道可以获得许多专业技术人才(G3)”、“与创新伙伴合作交流可知晓许多业界动态消息(G4)”度量知识资源;使用“从创新伙伴处所取得的资金利率低于市场利率(G5)”、“从创新伙伴处取得的资金通常不需抵押或担保(G6)”、“从创新伙伴处寻求资金时耗费的沟通成本较低(G7)”、“从创新伙伴处能够及时地获取所需的资金(G8)”度量资金资源。使用“与同行企业相比,开发新产品的平均周期短(Y1)”、“与同行企业相比,新产品的投入产出率高(Y2)”、“与同行企业相比,开发的新产品较多(Y3)”、“与同行企业相比,拥有较多的专利权和著作权(Y4)”度量创新效率;使用“与同行企业相比,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总额的比重高(Y5)”、“与同行企业相比,创新产品的成功率高(Y6)”、“与同行企业相比,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Y7)”、“与同行企业相比,推出的新产品(服务)总是领导产业发展方向(Y8)”度量创新效益。
3.2 可靠性检验
采用项目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同一概念测量项目与该概念中其他项目总和的相关系数(CITC)对各变量的测量条款进行净化,删除信度较低的题项,本文以0.5作为净化题项的标准,用α系数法检验测量题项的信度。最终删除A4(初始CITC为0.477)、B4(初始CITC为0.332)、B5(初始CITC为0.409)、G7(初始CITC为0.441)、Y7(初始CITC为0.495)共5个题项。删除题项后,量表整体信度系数都大于0.7,说明量表符合研究要求。
3.3 样本及其特征
本文主要研究浙江省企业的企业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对象是浙江省的工业企业,样本主要来自杭州、宁波和绍兴等地的企业。
本研究共发出问卷281份,回收257份。其中无效问卷41份,最终得有效问卷2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6.87%。从样本所属行业来看,软件行业占14.81%,电子通讯业占15.74%,生物制药业占5.56%,新材料行业占11.57%,机械制造业占19.91%,化工纺织业占16.04%,快速消费品行业占8.33%,其他行业占7.87%;从企业员工人数来看,100人以下的企业占47.62%,100~500人的占33.33%,500人及以上的占19.05%;从企业成立年限来看,成立时间在5年以下的企业占16.20%,5~10年的占28.70%,10~50年的占45.37%,50年以上的占9.73%;从问卷填写人所在职位来看,属于高层的占26.39%,属于中层的占65.74%,属于基层技术骨干的占7.87%;从问卷填写人工作年限来看,工作1年以下的占1.85%,1~3年的占13.43%,3~5年的占28.24%,5~10年的占45.83%,10年以上的占10.65%。
4 分析与结果讨论
4.1 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通过SPSS软件的强制回归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H1a、H2a、H3a、H5a、H3b、H4b、H5b、H6、H7获得支持,H4a、H1b、H2b未获得支持。具体结果见表1、表2、表3。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双尾检验)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双尾检验)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双尾检验)
4.2 中介效应分析
本文中企业获取的创新资源作为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为进一步验证创新资源的中介效应,下面将分别就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进行中介效应的回归分析。根据Baron和Kenny1986年提出的确定中介变量需满足的四个条件:一是自变量和中介变量显著相关;二是自变量和因变量显著相关;三是中介变量和因变量显著相关;四是当中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将变得不显著或者影响将减小。若中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再显著,则该中介变量为全部中介;若自变量与因变量仍相关,只是相关系数降低,则该中介变量为部分中介。本文按照温忠麟等人[10]介绍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由于中介变量创新资源对因变量技术创新绩效的显著性作用在前一节已进行检验,因此本部分不再进行检验。模型1是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3是自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4、表5,结果显示知识资源在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网络中心度分别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6得到部分验证;资金资源在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有完全中介作用,在互惠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7得到部分验证。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双尾检验)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双尾检验)
4.3 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进一步,使用AMOS7.0软件进行模型拟合,表6是初始理论模型分析结果,图2是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2条假设中9条获得支持,3条未获得支持。
注:在AMOS中,C.R.值,即临界比率,相当于t值
注:在AMOS中,C.R.值,即临界比率,相当于t值
注:WLGM代表网络规模,WLZXD代表网络中心度,GXQD代表关系强度,QXWDX代表关系稳定性,HHX代表互惠性,ZSZY代表知识资源,ZJZY代表资金资源,JSCXJX代表技术创新绩效。图中的系数为标准路径系数。
初始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已具备一定拟合优度,但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还有三条路径统计上不显著,根据侯杰泰等人[11]提出的模型评价与修正要点,可考虑删除这3个不显著的关系,在初始模型中剔除不显著路径后,得到改进后的理论模型M2,表7为修改后理论模型分析结果,图3为修改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模型与数据拟合通过检验,模型得到确认。
注:WLGM代表网络规模,WLZXD代表网络中心度,GXQD代表关系强度,QXWDX代表关系稳定性,HHX代表互惠性,ZSZY代表知识资源,ZJZY代表资金资源,JSCXJX代表技术创新绩效。图中的系数为标准路径系数。
4.4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4.4.1 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对企业获取创新资源作用讨论
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看,企业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关系强度和互惠性等各维度都对企业获取知识资源产生正向影响,假设H1a、H2a、H3a、H5a等得到验证,表明从整体上来说企业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的重要载体,构建合适的社会网络是企业高速发展和应对变化的必由之路,这也与Powell[12]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本文的研究结论发现关系稳定性对知识资源并无显著影响,假设H4a在本文中并未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过于稳定的网络关系不能给企业注入新鲜的知识资源,如今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过于稳定的网络关系使得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资源更新速度太慢,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而适度动态变化的关系对于企业获取最新的知识更为有利。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和互惠性等各维度都对企业获取资金资源产生正向影响,假设H3b、H4b、H5b得到验证,表明企业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特征维度对于企业获取资金资源有正向影响。企业与社会网络中创新伙伴的合作时间越长,交流越频繁,越有利于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更有利于企业获取资金资源。假设H1b、H2b未得到验证,说明企业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和网络中心度这两个特征对企业获取资金资源无显著影响,这与本文的假设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资金资源不同于知识资源,作为资金资源提供方的创新伙伴往往需要对企业有足够的信任,这就需要企业和网络中的创新伙伴建立起亲密长期的合作关系,提高彼此的信任感。而企业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和自身网络规模大小对于资金资源提供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4.4.2 创新资源的中介作用讨论
知识资源分别在社会网络的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和关系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前文的假设H6得到部分验证。这表明,企业的社会网络再发达,若无法从网络中获取到知识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将缺乏效率。因此,从社会网络中获取充分的知识资源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
资金资源在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关系稳定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互惠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前文的假设H7得到部分验证。上述结果表明,任何企业光靠自身积累的资金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此时社会网络为企业获取资金资源提供了重要渠道,通过社会网络建立的信任机制以获取资金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通过网络关系,不仅能得到足额的资金资源,也往往能享受到一些额外收益,如低息、较高的使用权等。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取到足够的资金资源,从而进一步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总的来说,企业社会网络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一个整体过程,它通过对企业创新资源获取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5 结 论
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有:
(1)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一个关键外部因素,并且,社会网络的不同特征对企业创新资源的影响有差异。但整体来看,社会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资源有正向的影响。
(2)企业通过从社会网络中获取创新资源,即企业社会网络的某些特征通过创新资源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本文从创新资源角度对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得出的结论对创新理论和事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通过社会网络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形成自身独特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才能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行业内保持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华.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动因与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44-45
[2]FREEL M.External Linkage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J].Entrepreneurship&Regional Development,2000(3):245-266
[3]CALDEIRA M M,WARD J M.Using Resource-based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Successful Adoption and U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Technology in Manufactur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3(12):127-141
[4]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TheParadox of Embed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1):35-67
[5]GEMUNDEN H G,RITTER T&HEYDEBRECK P.Network Config-uration and Innovation Success:An Empiracal Analysis in GermanHigh-tech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96(5):449-462
[6]王青云,饶扬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78-86
[7]叶春森,蒋翠清.一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47-58
[8]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12-18
[9]LEI WANG,YUN CAI,HONGYING CHEN.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novation Network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C]//Accept by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1]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 篇3
一、整合资源,统一搭建社会管理平台
奉化将“六台合一”,设立市民情会办中心,并根据发现、研判、处置等社会管理环节相应设立了受理部、办理部、舆情部。将原有的12345市长电话、81890求助服务中心、96178廉政投诉中心、市委宣传部网管科、市公安局网警大队、奉化新闻网部等社会管理资源整合为市民情会办中心。其中,受理部由12345市长电话与81890工作人员负责管理,通过24小时值守的热线电话和电子信箱等统一受理群众各类来电、来信及网上信访;办理部由原市长电话与96178工作人员负责,将受理部移交的各类来电、来信等向相关部门转办、会办、自办、督办,并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对办理事件进行督查等。舆情部由宣传部网管科、公安局网警大队、奉化新闻网部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引导和处置工作。
“六台合一”是集收集、研判、引导、服务、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政府社会管理平台。通过“六台合一”整合,民情会办中心集中融合了民情搜索、投诉处理、办理督促、协调查处、政策咨询、求助服务等功能,实现了广泛搜索社情民意信息,快速回应各类投诉咨询,严肃依法落实督办的统一,有效解决了群众多头投诉,相关部门多头处理、相互推诿等现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成为快速反应高效服务的便民服务综合热线。
二、先行先试,探索新领域社会管理创新
大量增加的流动人口成为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奉化市在实践中闯出一条通过公寓式社区化管理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模式。
奉化通过企业化运作方式在工业企业和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西坞镇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为区内企业务工人员提供住宿和生活服务。同时,在外来务工人口公寓式聚居形成的新社区——力邦村,成立全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居委会并采用自治方式运作,由外来务工人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种以“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外来人口适度规模集中居住、村民自治管理”为特征的“力邦模式”,成为了奉化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在此基础上,奉化市针对流动人口中的城市拾荒者——“破烂王”特殊群体,创新管理思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改“驱”为“疏”,通过建造拾荒者公寓,实行拾荒从业人员集中居住、集中作业、集中经营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对拾荒者实施公寓化、规范化、社区化“三化”服务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拾荒者群体管理引导。
以力邦社区、拾荒者公寓为代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把大量“社会人”纳入社区管理,使其成为“社区人”,实现了社会管理由体制内循环到体制内外互动的工作模式,实现了有限的政府管理、有效的企业管理和有序的自治管理有机结合,
三、社会参与,发展信访志愿者队伍
奉化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信访志愿者参与信访的工作制度。奉化市积极探索借助和引导社会力量融入社会管理的思路,把建立信访工作志愿者队伍制度列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自主试点项目,成立信访志愿者制度指导组精心组织实施,通过信访志愿者队伍并让志愿者参与陪访接待、包案化解、结对帮扶、案件督查、民情反馈等,帮助解决大量信访难题。
奉化市坚持自愿参与、好中选优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募公益事业心强、群众威望高的志愿者。志愿者制度指导组不定期对志愿者开展培训,使其掌握必要政策、法律知识、工作技巧,提高专业素养。坚持学以致用,适才选人的原则,指导组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志愿者参与陪访接待、包案化解、结对帮扶、案件督查、民情反馈等,通过实践锻炼和发挥志愿者才干。
奉化市镇两级信访志愿者已参与化解征地拆迁、环境整治、劳动社保等疑难信访问题150余件220余人次,已单独解决或帮助协调信访事项30余项,提出合理建议36条。信访志愿者不仅仅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调处矛盾纠纷,更是代表信访人督促各职能部门尽快、尽善地办好案件,维护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督促党政机关转变作风, 发挥了联络员、服务员、协调员、监督员、宣传员的“五大员”作用。
四、警调对接,打造基层矛盾化解新平台
奉化市全面实施“民调入所”工程,在基层派出所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完善“警调对接”机制,形成公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一)基层派出所设立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
全市12个派出所均建立了调解中心,14个警务站设立了调解室,落实了专门办公场地,配齐配全各类设施,使驻所调解室达到“五有标准”,即有房子、有牌子、有标识、有人员、有台账。同时,加强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统一调解室的外观和标识,提高“警调对接”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充实调解工作队伍力量,全市共招聘专职调解员36名。同时,每个派出所由1-2名民警为专(兼)调解民警,主持调解室工作,加强对外联络衔接。调解员上岗前均进行培训,并进行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持司法调解员证件后方可上岗。
(二)理顺关系,规范“警调对接”机制,建立“二三四”工作模式
建立二级对接机制:采取派驻或联动方式,实现基层公安派出所与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社区(村)警务站(室)与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接。派驻式由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当地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派驻人民调解员常驻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联动式由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与社区警务站(室)联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调解地点一般选择在社区(村)社会服务中心、警务站(室)或辖区其它合适场所。
严把三道工作流程:针对“警调对接”工作受理、取证、移送、交办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工作纰漏,制定了先期处置、分流调处、后续处置三个层面工作要求。第一层:先期处置。派出所接到群众110报警后即开展先行调解,及时固定搜集相关证据。其中属于民事纠纷的,及时告知当事人到公安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或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第二层:分流调处。对可以调解处理的现行治安案件、适用和解的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纠纷和其它当场难以调解的各类纠纷,严格依法调处。当事双方愿意调解的,处警民警在依法做好调查取证后,报派出所负责人审核后,移交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第三层:后续处置。对可以调解的治安案件和适用和解的刑事案件中民事赔偿纠纷,调解成功的,由责任民警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调解不成的,责任民警及时报请终止调解,由公安机关依法作出处理,并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其他民间纠纷,调处成功的,由人民调解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建立四项调解制度:一是建立公开调解制度。对外公开“人民调解室”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和调解人员基本情况,方便群众上门办事,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按照“警调对接”机制有关要求,落实纠纷排查预警制、先行调解制、现场取证制、移交督办制、办结报告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三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统一采用《案件受理登记本》进行登记,案卷制作采取全市人民调解案卷统一模板;四是建立调解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督促人民调解室及时开展调解工作,及时掌握公安机关负责的调解案(事)件进展情况。对于重大疑难一时无法调处的纠纷,及时向领导或上级报送信息,使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纠纷,避免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据统计,“警调对接”分流公安110接处警矛盾纠纷类警情数量达30%,各类纠纷案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7.7%,顺利调解了一批重大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意外死亡等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各类纠纷。
社会管理创新是永恒的课题。奉化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我们仍有许多领域需要去探索和学习。社会发展没有休止符,社会管理创新永远在路上。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所属社会科学学术性社团的管理,进一步理顺省社科联与所属各社团的关系,明确职责,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根据省社科联章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团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省社科联有关规章和社团章程,努力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为浙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条 省社科联所属各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省社科联业务主管的社团(以下简称“直属社团”);第二类是加入省社科联作为团体会员的社团(以下简称“会员社团”)。
第四条 “直属社团”,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省社科联、登记管理机关浙江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有挂靠单位的应接受挂靠单位的行政管理。
“会员社团”接受其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同时应根据省社科联章程的规定,接受省社科联的指导、协调和管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
第五条 符合条件的社团应加强党组织建设,社团党组织负责该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政治方向。
“直属社团”的党组织由省社科联党组领导、管理,也可委托社团挂靠单位党组织领导、管理。
“会员社团”的党组织由其业务主管单位领导、管理,其组织机构和人事任免送省社科联备案。
第六条 “直属社团”的领导成员包括法定代表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其选举或个别调整须事先报省社科联同意并在征求本人所在单位意见后按社团章程进行,会后7天内将选举或调整结果报省社科联批准,15天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
“会员社团”的人事变更,在经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同意后,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七条 社团对其下设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派出机构负有领导、管理的责任。社团的二级机构是社团的组成部分,不具备法人资格,应按社团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团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二级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二级机构的名称使用必须规范,冠上社团全称。
“直属社团”拟设立的二级机构,须事先报经省社科联审查,经批准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社团撤销其所属的二级机构,须经省社科联审查同意后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社团注销的,其所属二级机构同时注销。二级机构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得本人所在单位同意后由该社团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选举产生的也须报该社团常务理事会批准,报省社科联备案。
“会员社团”设立的二级机构,须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八条 社团对其主办、参办的实体机构(指独立核算的企业或非企业单位)负有领导、管理的责任。由“直属社团”主办、参办实体机构,按有关法规须由省社科联审查批准的,按有关法规和省社科联规章办理;不需由省社科联审查批准的,社团须将其登记和开展业务的情况报省社科联备案。
“会员社团”主办、参办的实体机构,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九条 “直属社团”变更其他登记事项(如名称、宗旨、业务范围、地址等等)和修订章程,须事先报省社科联批准或同意,再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直属社团”变更其他登记事项和修订章程后,须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三章 会务活动和业务活动管理
第十条 社团应积极完成省社科联布置的各项任务,在课题、评奖、理论研讨、科普咨询等方面做好会员的组织发动和督促检查工作。
第十一条 社团须在每年3月底前将上工作总结和本工作计划报送省社科联。
“直属社团”每年年检材料须及时报省社科联审查同意。
“会员社团”须将每年年检材料复制一份报省社科联备案。
第十二条 “直属社团”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须事先报省社科联同意后按社团章程规定程序召开,会议的工作报告、章程修改草案等材料,须在一周前报省社科联。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须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报省社科联审查同意并经登记机关批准,但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
“会员社团”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须事先报告省社科联,并附送工作报告、章程修改草案等材料。
第十三条 社团组织各种业务活动,包括研讨会、报告会、培训班等,须事先向省社科联报告。活动结束后,向省社科联报送活动总结、综述或纪要。
“直属社团”主办跨省市、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活动,须事先报经省社科联及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协办上列活动,则由主办单位事先办理报批手续,社团将批准抄件报送省社科联备案。
第十四条 “直属社团”开展对外、对港澳台的活动,须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原则,事先报省社科联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活动结束后,须将总结材料报送省社科联备案。
第四章 档案资料管理
第十五条 社团必须及时向省社科联报送上述第五至第十四条所规定的有关材料,以便存档,第十六条 社团应积极向省社科联《浙江社科界》、网站等投稿。社团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大事记和重要活动的总结、综述或纪要送省社科联,向《浙江社科联年鉴》供稿。
第十七条 社团主办报纸、期刊和编辑发行出版物(如简报、通讯、论文集等资料、出版物),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并报省社科联备案。上述出版物应按期报送省社科联。
第五章 经费和财务管理
第十八条 社团必须建立并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遵守财经纪律。
社团应当积极筹集经费,按照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标准,收取会费;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有关费用。
社团在换届选举之前,必须进行财务审计,并由社会审计机构出具审计报告。
社团应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向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
第十九条 省社科联根据自身财力,设立学会活动专项经费。
省社科联学会活动经费,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省社科联业务主管的、经费暂时有困难的基础学科类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二是重点资助各社团开展的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活动。
第二十条 申请省社科联学会补助经费和学术活动资助经费,须在年初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事后须报送工作总结或活动综述。
第二十一条 省社科联将视情况需要,对有关社团使用省社科联学会活动经费的情况,进行检查。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二条 省社科联每两年评选一次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对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社团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十三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社科联可给予警告、限期整改,直至向登记机关建议注销社团或取消团体会员资格等:
1、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
2、违反社团章程的;
3、连续一年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延期一年以上不能正常换届的;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的;
4、违反省社科联章程和本规定的,包括:重大事项不及时请示报告;对省社科联布置的各项工作拒不接受或敷衍塞责;不及时上报有关材料等。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省社科联办理社团事务的第一责任机构为省社科联学会处。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 篇5
一、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加试——(c)1.形成(1)工业化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③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2.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图示记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
名师指津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影响
(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试——(c)1.措施
(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主题 苏联的现代化模式 史料实证
史论总结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全面评价(1)特点
①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②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2)全面评价
①积极作用: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2.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区别: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
(2)原因: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3.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1.(加试题)(2016·台州查缺补漏)“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A 解析 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2.(加试题)(2016·余姚查缺补漏)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急跌,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但苏联得以避免经济危机的波及,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基础落后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实施“中立法案” D.实施计划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工商业基础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但不是主要的方面,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专政与是否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并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实施“中立法案”是苏联国家在外交层面的表现,故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政府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能够有效的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故D项正确。
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注重发展经济,则此时的“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4.(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加速推行()A.凯恩斯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斯大林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在他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故B、C项错误。5.(加试题)(2016·浙江高考联盟学考命题交流)“经济规模日渐增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就使中央指挥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日益无效。”这种现象存在于()A.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B.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C.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迅速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中央指挥一切”可以排除美国、英国,故B、D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故C项正确。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 篇6
为了鼓励统战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统战理论研究活动,进一步提高我省统战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联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现将招标课题及办法公布如下:
一、招标课题
1.统一战线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要求。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认真总结我省统一战线在促进做好群众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着眼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深入研究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的独特理念、功能优势和工作思路,注重研究企业家群体、社会新兴阶层和新市民群体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这三个群体中的统一战线成员作用的问题,推动统一战线在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上取得更新成果、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区别于传统社会组织形式的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发挥出日益显著的作用。在浙江,自办的各类社会组织有2万多个。这些新社会组织吸纳和聚集着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社会各界民众,是执政党在广大基层开展群众工作新的组织载体,也是统一战线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新空间。开展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具体落实到“队伍、抓手、平台、网络”建设上来,努力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探索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态势;创新载体、延伸手臂,探索形成立体化的工作网络。3.新居民统战工作研究
作为市场大省,截至去年底,浙江省流动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达2145万人,是户籍人口的42%,且以长期居住的“新居民”为多。跨地区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新居民中的统战成员不断增多。新居民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最不稳定的群体之一,能否较好地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成效。要研究如何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大力培育新居民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的作用,让更多的新居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研究如何积极引导新居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鼓励新居民中的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民主管理,注重在各类新居民自治组织的领军人物中培养代表人士;要研究如何积极推进统战工作进基层、进社区,建立健全防范涉及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4.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省是非公有制经济大省,全省涉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口超过2000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外协调劳动关系的主要做法,探索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渠道方式、工商联加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的途径与作用发挥等,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招标对象和投标办法
全省统战部门干部和统战系统(包括各民主党派和有关团体、社会主义学院等)干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浙江研究基地的特聘研究员、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社会科学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相关方面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热心统战理论研究的各界人士,都可进行投标。
投标以课题组方式进行,每个课题组不少于3人。投标者要认真填写《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联合招标课题申报书》(简称《申报书》)(可从情系中华网:,浙江社科网:下载),加盖课题组长所在单位公章后一式十份,寄送所在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学会)(省直有关单位可直接报送)。各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学会)对本辖区内的投标课题组初选后,统一将课题组《申报书》于2011年5月15日前寄达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地址:杭州市省府五号楼 邮政编码:310007),以此作为投标的依据(信封右上角注明“投标”字样),联系人:许军、方笔权;联系电话:87053868、87056948。
中标者需与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签订《委托研究协议书》,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并在规定时间内(10月20日前)提交研究成果。其中“统一战线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课题立项为省社科联2011年重点课题,其他3个课题立项为课题。
三、经费使用规定
浙江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体系概述 篇7
1 浙江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现状
社会服务工作理念方面,浙江大学深化“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办学理念,坚持“高水平、强辐射”工作思路,遵循“四个转变”原则。
社会服务战略布局方面,区域战略布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格局。行业战略布局方面,发挥各学科特点和优势,积极主动介入相关行业发展调整之中,如电力、能源、环保、制药等,在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中抢占制高点。
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方面,组织体系上,2005年,浙江大学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地方合作委员会及其职能机构地方合作处。队伍体系上,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推动干部人才的交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现代工业技术推广队伍等措施,学校加强了地方合作的队伍体系建设。工作体系上,初步建设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业技术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政策咨询、医疗卫生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六大工作体系,形成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的大网络。合作机制上,加强与浙江省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浙江周边省份重点区域地方政府、国内大型企业和省内百强企业和规模百亿以上的块状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建立密切的机制化的协作互动关系。激励机制上,学校相继出台系列文件,在资产、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推动广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相关配套政策。
2 浙江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的作用和成效
2.1 工作体系逐步健全,提高了社会服务工作质效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更加牢固,社会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工作特色更加鲜明,“四个转变”的工作理念逐步得到体现。“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地方服务新格局逐渐形成。社会服务的领导、组织和工作体系更加强化和完善。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工作体系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服务工作的质效。教育部多次肯定了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对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做法给予了积极评价。有关领导把浙江大学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作实践,称之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浙江大学模式”,对学校开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2 校地联动紧密,开拓了社会服务工作新局面
密切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互动交流,服务区域战略。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与杭州、宁波、湖州、舟山等全省多数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支持浙大城市学院、宁波理工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办学,积极推进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开展对口支持与合(下转第241页)(上接第192页)作,带动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主动构筑合作平台。学校在服务空间上以浙江省和长三角区域为重点,服务西部,面向全国,不断拓展;在服务内容上,教育与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全面推进。学校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构建了一批校地合作平台和载体,如与杭州市共建和谐杭州示范区,与湖州市共建省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区等。
2.3 校地共赢快好发展,彰显了社会服务工作新形象
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2007-2011年,学校到款横向科研经费从6.9亿元增加到11.17亿元,增长61.9%,技术转移额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以杭州为例,当地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高新技术开发区信息技术龙头骨干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项目等,浙大教师参与的都分别占到80%以上,杭州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与浙大有关的占65%。
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提供重要支持。浙江省在学校经费、土地划拨、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浙江大学重要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发展。近年来,浙江大学科研规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经费数、发展高水平论文数、获得授权专利数等重要指标始终保持在国内高校前列。
3 地方合作工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服务战略研究有待加强,战略布局需要进一步清晰
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增强动力、激发活力为目标的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向深层次进一步推进,这都要求学校要加强社会服务方面的战略研究和科学决策能力。尽管学校对社会服务的宏伟蓝图进行过描绘,提出了“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布局,但在区域空间布局和重点行业领域布局方面仍不够清晰,现实工作中容易出现不能以战略布局作为重点来引导和推动地方合作,工作“跟着感觉走”,“谁主动提出合作我就跟谁合作”及面向行业领域整体合作的推进和学科与行业间引导性的互动合作显得比较薄弱,学科对行业的影响力有限的情况。
3.2 地方合作处的职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
地方合作处作为地方合作委员会的办公室和执行部门,其职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地方合作处与工研院、科研院、社科院、继续教育学院、科技园等学校职能部门和西部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独立研究机构以及校外各种地方合作机构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方面各自的职能边界尚不完全清晰,工作还有交叉重叠之处;另一方面,校内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地方合作工作未形成有效合力。地方合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 社会服务内部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近几年,学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和政策引导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服务体系比较薄弱;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事社会服务的队伍结构需要优化,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科技带动产业的发展的组织协调作用有些薄弱;我校地方合作的督查机制还不够健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政策引导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我校在各地建立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六大社会服务工作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等。
摘要: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浙江大学“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和“高水平、强辐射”以及“四个转变”的社会服务理念,全校以地方合作处为纽带的地方合作工作体系和“立足浙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布局,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教育部领导称赞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浙江大学模式”。
关键词:浙江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汤谦繁.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2]高楚清.“浙大模式”在历练中成钢——浙大“十一五”服务地方发展工作回顾.求是新闻网,2011-1-11,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1921.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 篇8
摘要:浙江社会组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也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无论是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还是社会组织评估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到了需要进行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转换观念,调整思路,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定位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重新调整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合理设置评估指标,健全评估的法制化、规范化,加强评估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社会组织评估结果运用的效能,让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社会组织 评估体系 现状 策略
全国性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于2007年开始,随后国家层面制定了《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并于2010年出台《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目前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参评率达41.5%①。浙江省于2008年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近年来不断完善评估指标,规范评估程序,大力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目前全省共7788家社会组织参加评估,评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评估机制的建立、评估指标的完善、评估成果的应用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1 浙江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业已取得的主要经验
1.1 加强分类指导,严格分层管理。浙江省根据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不断调整适应浙江省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评估细则,不仅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采取不同的评估体系,还将社会团体分为专业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联合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社会团体五类,并相应制定了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结果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对社会组织进行“谁登记谁评估”的分级管理办法,下一级要将5A级单位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有利于直接管理部门与所辖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
1.2 评估内容丰富,指标体系初成。评估内容较为全面,一般涉及基本条件、组织建设、工作绩效或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涉及规范化运作、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日常建设等情况。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则更为重视起信息披露、资金运作等状况的监管。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着重规范化建设,民办非企业单位着重诚信评估。对联合性、专业性社会团体注重规范化建设和提供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对行业性社会团体注重维护行业利益诉求和行业自律、行业影响力、服务政府等,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则重视其公益活动规模和效益、项目开发与运作、与政府关系等,对基金会的考核也更多注重公益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1.3 评估主体多元,评估手段多样。浙江省严格限定了参加评估工作的社会组织资格,在民政部门登记满两年以上的社会组织才能够参加,并每年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等级较高的社会组织还拥有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权限。评估采取社会组织自评、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由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工作人员对照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并提供证明材料和依据,业务主管单位根据社会组织的自评报告,结合平时管理情况进行审核,评估委员会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结合实地查看、听取各方意见经综合后得出评估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方评估的呼声越来越高,浙江一些地市也逐步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评估。
1.4 评估过程透明,评估机制规范。浙江省的社会组织组织评估过程是较为公开透明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评估机制。每年在评估工作开始前,各级民政部门都提前将评估的内容、标准、流程、考核方法对外公布,考核的结果也向全社会公示、公布。评估工作到目前已经实施了7个年头,浙江在职能部门工作开展、分级评估备案上报、政社沟通、第三方协作等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和标准,整体工作基本按照民政厅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如杭州市社会组织参评率超过7成,评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 当前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评估氛围还不浓厚。目前全国参评社会组织只有41.5%,不到社会组织总量的半数。浙江参与评估的社会组织总量位于全国第一,但参评率仅占全省社会组织的24.43%②。2013年全省性社会组织获得2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仅45家,其中7家为基金会,其余均为社会团体,绝大多数是行业协会和商会③。现有的评估主要是被动评估,内容主要涉及到组织是否合理使用资金、是否违规操作等,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发展前景等缺乏重视,导致许多社会组织认为评估就是检查工作,因而难以通过评估来促进组织发展。
2.2 评估主体有待培育。当前评估主体主要有三类:社会组织内部评估部门、行政主管或授权单位、第三方评估组织。评估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社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工作人员构成,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占比较高,评估工作实质上是民政系统的内部业务。杭州已在部分社会组织中初步尝试第三方评估,但尚未纳入法律约束和保障的范畴,第三方机构在评估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未明确说明。
2.3 评估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的评估以公布评估等级为重点,共五个等级,缺乏诊断式评价和对策研究。评估中的独立运作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实际情况,评估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还很不健全,人员能力和水平不适合参加评估工作。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也体现出与繁重的评估、年检工作的严重不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总体来说评估体系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评估专业人员还很缺乏,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评估理论、评估指标和评估工具进行本土化工作。
2.4 评估结果有待运用。评估机制没有有效发挥激励、监督、促进竞争的作用,评估结果与社会组织的反馈沟通机制尚未建立,评估结果对于社会组织的“后续”影响不明显。一般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仅在民政部门网站或相关报纸予以公示、公布,至于各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具体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等有针对性的评估报告尚未形成,也未形成具体的互动反馈、指导、跟进机制。政府在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措施出台,全社會的征信评价体系也仅处在建设初期,浙江出台的对评估结构优秀的奖励政策以及将评估结果纳入政府信息平台还只是让社会组织看到了一些“希望”。
2.5 评估指标有待调整。目前的这套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发展初期,对于提升组织质量的目的还体现出一些滞后性,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项目的评估几乎没有涉及。评估体系中针对社会组织发展初期的许多规定性条件,如组织登记注册运营等内容在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已经不再成为必要指标。同时,对组织某些方面要素缺乏关注或者关注程度不够,例如,对社会团体的专业性等具体指标方面,缺乏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伦理等方面的重视;又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评估重点指标是诚信经营,但基础条件和组织制度的分数已经接近诚信经营的指标,前两者分数占据过高;而对基金会的评估指标中,资金增值能力、经费流动渠道监管等处于真空。
3 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的思路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已经到了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时刻,现有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必须转换观念、调整思路,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定位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组织的新一轮发展。
3.1 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从社会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估体制的建立,严格有序的 “第三方评估”尤为重要,其信度、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国际经验一般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专门负责社工机构评估的机构,这个机构一般是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如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对所有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的评估工作,并通过 16 项《服务质素标准》来测评机构运作情况。需有意识地转变政府职能,承认第三方评估组织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公众较高的信任度,将政府的评估职能部分转让给第三方机构,实行“购买服务”政策。其次,要提高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应当实现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化,政府应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大限度避免信息封闭、缺失现象,保证独立第三方能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避免评估结论失真。
3.2 设置合理的评估指标。一是社会组织工作目标与规划评估。社会组织发展的程度与其使命感、理念与价值观、发展目标、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将这一部分内容列入。二是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评估。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其人才结构、专业化程度、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和发展,不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人员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重视。三是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评估。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资金筹措能力、社工业务能力、机构素质评估、志愿者状况、专业能力与职业伦理、服务专业性、承接项目情况、项目运作管理专业性、创新能力等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能力。四是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评估。应该注重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结合,加大服务对象评价和社会组织运行过程、结果的评估。
3.3 健全评估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社会组织自身的社会性、专业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评估体系建设更为复杂、评估过程易产生多种矛盾,因此评估首先应加强法制建设,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引导、扶持、规范。国家层面要在社会组织管理条例中加入评估内容,作为评估体系建设的总依据,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评估法规的建设,明确评估的实施主体、范围、程序、标准等,为推进社会组织评估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其次要注重评估过程的规范化,设计评估各环节的规范文书,使各类社会组织评估行为得到统一,并将评估信息采集、分析、核实、归档、反馈等内容制度化、程序化。尤其要注意结果反馈的规范化建设,明确应将评估结果的书面审查、现场评估内容、专家建议等及时反馈给社会组织,给予社会组织申辩、质询的机会,确保各种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增强评估透明度和公正性。
3.4 加强评估机构队伍专业化建设。社会组织评估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使评估活动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员支撑。一要积极鼓励、培育专业评估机构的发展,积极向他们“购买服务”,为他们创立良好的政策条件;二要将一些在法律、财税、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纳入专业评估人才队伍,建立评估专家库,作为评估工作的导向性人才;三要建立健全评估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制度,特别是强化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设计能力、约谈技巧、评估标准等系统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四要定期交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经验,实行“因地制宜”和“拿来主义”的结合,避免盲目“摸着石头过河”。
3.5 提升评估结果运用效能。评估结果能否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到评估效果的好坏。目前,浙江社会组织评估能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要落实经费,争取财政支持,创立财政保障机制,把社会组织评估经费纳入常规财政预算,与评估工作量挂钩;二要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政府转移委托职能、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扶持、财税优惠等方面向社会组织适当倾斜;三要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引导公众观念,广泛宣传社会组织评估的意义及评估范围、基本程序、操作方法等,重点向社会推介一批获得3A级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更广泛地获取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浙江在全国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培训及座谈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N],浙江民间组织信息网,2013.7.2。
②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民间组织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数据。
③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民间组织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浙江省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示。
参考文献:
[1]田舒.我国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一种有效的监管途径[J].理论界,2015(02).
[2]贾文德.浅议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四个作用[J].社团管理研究,2011(03).
[3]王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及培育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13N054)的研究成果。
【浙江社会管理创新】推荐阅读:
浙江社会思品中考10-12
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统一战线08-12
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08-20
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09-03
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08-09
浙江大学建设项目管理09-03
浙江公路路政管理条例07-05
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07-24
浙江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09-16
浙江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