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翻译心得

2024-09-06

文献翻译心得(共8篇)

文献翻译心得 篇1

英文文献翻译心得体会 历经10周的时间,终于将这翻译搞定,其中各种艰辛无以言表,但是既然是心得体会,我想有必须写下,来表达我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说实话,翻译挺难的,在这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中式的翻译,反复查找,反复纠正,很烦人。不过,在这其中,我也学会了很多词汇和句子,对自己挺有用的。下面就说下我对这文献的体会。

这文献是有关于生态低碳城市的,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热潮。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省市,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各地;规模上大到整个市域,小到一个街区;途径上有老城改造,也有新城建设;模式上有政府统一建设,有社会资本参与,也有很多国际合作开发项目。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有超过40多座。这股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的热潮,是否能够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为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开辟一条新路?

无可否认,这样的实践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虽然各地建设生态城的背景和动机会有所差别。目前生态城建设的进度不一,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将来这些生态城有的可能成功,有的可能失败,但作为一项开拓性、探索性的事业来讲,失败具有与成功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生态城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座能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生态城的实践,就是要创造这样一座城市的范例,破解高强度城市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的难题,以供未来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或城市更新借鉴。作为成功的生态城建设实践,首先其理2 念、方法、途径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城市是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复杂的超级综合体,生态城在很多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手段进行创新,这些创新必须能够得到城市主要建设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和自觉的实施,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才是可实现的城市方案,停留在大脑或纸面上的,或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的生态城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城市环境要有明显的可感知性。生态城必须能够使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们明显的感受到与传统城市的那种差别,这种差别包括更好的与自然的亲近感,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各种小动物更多了;更舒适的交通环境,交通不拥堵了,出行更加舒适惬意;有更低的生活成本,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实现更多的自给。

以上就是我对生态低碳城市的一些体会,同时我从翻译中学到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东西,我希望我以后会阅读更多的英文文献,来丰富和充分自己。篇二:bk文献翻译心得

文献翻译心得

第一次做整篇论文的书面翻译,还是很有收获。

如果只是去读还不觉得,因为有的意思能够意会,但要做书面翻译就很头疼了,因此需要不断总结以提高翻译技巧。

1、胆大,如果按照英文对照翻译的话,总感觉无法表达原文需要表达的语境,所以有时应该翻译得大胆一点,不用太过于受制于句式。

2、心细,有些复杂的句子,看第一遍是一个意思,看第二遍又是另一个意思,对于复杂句子的翻译一定要精读,寻找最得体的翻译;对于有些词也是同样的道理,揣摩出最精确的意思。

3、翻译前可以看看相关的中文文献,第一次我把assembly framework翻译成了“装置结构”,但看了另一篇文献后发现翻译成“组件骨架”更精确。

4、多看文献,熟悉专业名词,还能使翻译出来的文献更加地道。

5、要有宏观思维,时时从全文大角度进行精确翻译。如文中的value,前面我一直翻译成“价值”或“作用”,到后面发现应该是“数值”的意思。

当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词和句。有的词、句的确翻译不出来,就算翻译出来了也太勉强,自己都看不下去。解决办法就是多看文献,寻求指导。最后要感谢老师能能抽空评阅!篇三:文献翻译总结-fin 老师自带的文献

第2周植物在细胞质中产生辅酶a(coa),但在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使用它作为反应。这意味着这些细胞器有辅酶a转运载体。植物过氧化物酶体的辅酶a转运蛋白是已知的,但植物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辅酶a转运蛋白则还不了解。线粒体辅酶a转运蛋白属于线粒体转运载体家庭,而且已经在酵母(酿酒酵母;leu-5p)和哺乳动物(slc25a42)中得到确定。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被子植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辅酶a转运蛋白同源基因,而不开花植物仅有一个基因。使用玉米的同系物(玉米;grmzm2g161299和grmzm2g420119,基因名)和拟南芥(拟南芥;at1g14560和at4g26180,基因名)(载体蛋白),都补充了线粒体辅酶a载体突变体亮氨酸5生长缺陷型酵母的生长缺陷并基本恢复其线粒体内辅酶a水平,证实这些蛋白有辅酶运输活动。使用纯化豌豆(豌豆拉丁名)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进行双输入法实验,在烟草的瞬时表达体系中用明亮的黄色荧光蛋白标定线粒体,用绿色荧光蛋白标定载体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玉米和拟南芥的载体蛋白均靶向至线粒体(共定位)。这与辅酶a无处不在的重要特性相符合,玉米和拟南芥的线粒体辅酶a转运蛋白基因在整株植株中都维持相似的表达水平。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都具一对定位于线粒体的线粒体载体家族,用以载运辅酶a。这些转运蛋白高度保守的特性,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他被子植物基因组中可靠表达。coa(辅酶a)是许多初级和次级代谢反应的酰基载体,在酶数据库近4900种酶类里,有8%是coa依赖的酶。coa在脂类代谢、呼吸作用、糖异生以及其他一些途径中有重要作用。coa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然而,尽管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通过泛酸盐合成coa,但只有原核生物、植物和真菌可以合成泛酸盐,动物只能从饮食中获得泛酸盐。

在植物体中,将泛酸盐转化为coa的步骤基本可以确定是在胞质中进行的。然而,coa需要在线粒体中参与柠檬酸循环,在叶绿体中参与脂肪酸合成,在过氧化物酶体中参与β氧化。因此,coa必须从胞质中被运输到这些细胞器中,而且,之前的工作证实了在土豆线粒体内的一种coa转运系统。酵母和哺乳动物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同样转运coa——因为他们(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不能自己合成。胞质和胞器中的coa池维持着相互分离的状态,这种coa的区室化在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是被严格调控的,而coa池的水平可以通过一些依赖coa的反应来调转流动。

现在已经知道酵母和人体中的线粒体coa转运子属于线粒体载体家族(mcf)。此外,人类和拟南芥中的过氧化物酶体coa载体也被发现了。然而,现在还没有在植物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发现有运载coa的转运子。

在本项研究中,首先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拟南芥和玉米中找到了酵母、哺乳动物线粒体coa转运子的同源基因,并把它作为尚待研究的植物线粒体、叶绿体coa转运子候选基因。之后的实验证据证明了这些转运coa的候选蛋白在酵母中表达时,无论在体外实验还是植物内都能定向转运coa到线粒体,而且它们在植物体内始终表达。

第3周 摘要: 新合成的多肽要进行折叠和组装,才能行程成熟的蛋白质分子,这期间需要伴侣的协助。由多肽形成成熟蛋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轮折叠,每一轮都会使用到不同的伴侣分子。不正确折叠的分子必须退出折叠周期,从而被降解。在内质网中,如果延长循环底物的周期,那么蛋白质折叠将受到有害的影响,因为它耗费伴侣分子和能源资源,并且增加有毒的活性氧物质。在芽殖酵母中,未折叠蛋白o-甘露糖可以通过pmt1 / pmt2复合物终止错误折叠的多肽循环。o-甘露糖可以终止目标分子的折叠,通过减少多肽链与kar2的结合,使错误折叠的多肽脱离折叠周期。通过体外蛋白质复性的方法,实验人员发现,改变o-甘露糖化蛋白的残基就会使其终止错误折叠的能力丧失。由此可以得出,蛋白质折叠的终止涉及到共价糖基化的事件。

新生多肽从核糖体转移到细胞质中,要通过拥挤的大分子物质环境,各种大分子都会对多肽折叠过程产生干扰。为了优化折叠过程,伴侣分子通过周期性的结合和释放,来减少环境中大分子对多肽折叠的不利的作用。经过多次折叠尝试,还是无法完成正确折叠的多肽,会在蛋白质质量控制途径的帮助下,退出折叠循环,然后被降解。多肽折叠的终止机制是合成代谢途径转变成分解代谢的关键点。错误的蛋白质折叠循环消耗有限的伴侣和能量资源,但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没有效果的折叠尝试。

在分泌途径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质量控制功能位于内质网(er)上。错误折叠的蛋白可以通过内质网相关的降解途径去除,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质量控制。有很多功能缺失的蛋白被当做模型来研究内质网相关的降解途径。为了解释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前期事件,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折叠但是在蛋白质质量控制条件下无法正常成熟的蛋白。这种蛋白质分子要能够模仿无用的折叠周期和蛋白质终止机制。折叠能力提供了一种直接的方法来确定干扰反应是否真的会影响终止机制。由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与蛋白质质量控制途径相协调,所以适用的实验材料必须在体外合成。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内质网靶向绿色荧光蛋白(er-gfp)可以作为作为候选材料(图s1)。绿色荧光蛋白在哺乳动物内质网上的折叠程度很低。一个类似的折叠缺陷在酵母 sec63-1突变体表达er-gfp时被发现。在转移到细胞质的过程中,er-gfp强烈的发射荧光,比野生型内质网上的弱荧光信号要强烈的多。尽管荧光信号可以作为gfp折叠的只是信号,我们还是用了两种额外的检测方法。er-gfp错误折叠的产品——二硫键连接的低聚物,容易形成δ2gfp变种。er-gfp表现出的显著地蛋白酶敏感与δ2gfp变种的特征相似,它们的结构紊乱具有一致性。第二组

深入分析丝盘虫蛋白质组揭示后生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摘要

丝盘虫,作为目前已知几乎是最简单的生物,其基因组揭示了大量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的存在。尽管这些基因使得人们猜测丝盘虫体内存在复杂调控事件,但实际上这些基因没有通过翻译后修饰以获得真正的表达和功能。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对6516个预测蛋白进行半定量后,我们发现了其中存在基因水平转移的证据,并在蛋白水平上验证了动物信号通路中存在重要的节点蛋白。此外,实验结果发现有明显高水平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与多细胞动物中酪氨酸调控信号爆发的假说相一致。总之,丝盘虫蛋白质组学数据为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出现机制提供了新视野,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资料。

最近,包括海绵、栉水母、刺细胞和丝盘虫等位于后生动物系统发育树底部的动物的基因组

被相继测序。丝盘虫的基因组最小,也被认为是从刺细胞到对称动物的进化历程中,甚至是全部后生动物的先祖基因的现存替代品。丝盘虫是形态学上最小的动物,没有体轴、基膜和细胞外基质,只有五种体细胞。丝盘虫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水中生存,形态上像是直径2-3毫米的扁平圆盘,两层上皮细胞中间有疏松的纤维细胞。丝盘虫在体外通过分裂和出芽生殖。尽管体外的芽没有发育出超过64-128个细胞的胚胎,但两性生殖的方式仍然在dna中留下了痕迹。丝盘虫的基因组包括11500个基因,有趣的是,基因组中包括了复杂得多的对称动物中的重要基因的特征,比如发育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然而现有的基因组数据不能告诉我们哪些基因表达了、表达到什么水平、是否通过翻译后修饰而产生了功能。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我们首次监控了有哪些基因翻译并表达。此外,由于蛋白质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后修饰并且只能通过蛋白水平来研究,我们深入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甲基化的细节。总的来说,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展示了对丝盘虫——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之一的蛋白质组的研究,为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出现机制提供了新视野。第4周第一组

背景:

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修复结果与心肌的损伤程度有关,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的线粒体dna损耗是一个敏感的右心室的标志(rv)损伤和是否受损的线粒体dna(dna)复制导致的补偿性心肌肥大到心衰的过渡。

方法和结果:右心室的样本是从31个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获得的,还有5个没有心脏病的样本(对照),病人根据心超,导管插入和核磁共振分析被分为代偿性心肌肥大和心衰组。线粒体酶的活性(柠檬酸合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在心衰的时候下调40%,在心肌肥大的时候没有变化。相反,线粒体dna的含量是下降的在心肌肥大到心衰的过程,但是,线粒体编码的基因的表达在心肌肥大中通过提高转录活性而没有变化,心衰的确有变化。线粒体dna的含量的减少能够 减少心肌肥大和心衰时候的线粒体的复制,并且各自通过pgc1这个通路调节,另外,线粒体dna的复制叉的蛋白也会减少。在心肌肥大中线粒体dna的含量减少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的病理性的变化有关。

结论:在心肌肥大向心衰过度的时候,受损伤的线粒体dna的复制能够引起先天性心脏病人右心室的dna数量的减少。在病人群中dna内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线粒体损伤的敏感标记。

四联症患者,肺动脉闭锁,动脉干,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病人,经常有长期的右心室(rv)容量或压力的影响。右心室适应机制来弥补超负荷会导致肥大最终心力衰竭,最大的临床状态,就是右心室扩张程度,和功能障碍的时候表示手术后外科干预导致了不同的代偿的结果。对于手术的修复有些人有良好的反应,但是仍旧有些病人没有。临床研究表明在肺动脉瓣插入能够消除血液动力学超负荷,但是患者的并没有一定规范化。

因此,它是至关重要的干预那些病人之前不可逆转的右心室心肌损害。以及需要时间去理解由于压力引起的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

第二组

通过己糖胺的生物合成途径的葡萄糖流通导致细胞质的翻译后修饰和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调节细胞核蛋白。此串联系统充当营养传感器耦合全身代谢状态的信号转导,转录和蛋白质降解的细胞调节。在这里,我们将展示该o型葡萄糖转移酶(ogt)包含的先前未知类型的磷酸肌醇结合结构域。在诱导胰岛素后,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肌醇从细胞核到质膜聚

集ogt,在那里酶通过o-glcnac动态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这将导致关键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的衰减的改变。肝 ogt的过表达会削弱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表达,并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这些调查结果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调节的胰岛素信号确定了一个分子机制,并且强调这个调节机理对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的贡献。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过剩的营养和久坐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越发猖狂。由体内血糖稳态被破坏引起的2型糖尿病,这种血糖稳态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外围的胰岛素活动的下降和伴随的胰岛素含量相对不足。但是,是哪个过剩的营养物产生了外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至今不明。pi(3,4,5)p3 是胰岛素信号的中心传递者。和胰岛素结合时,胰岛素受体会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会导致pi(3)k的被激活和数量上升。pi(3)k的脂质产物pi(3,4,5)p3 将一群有着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物(ph)结构域的信号蛋白引至膜上,例如pdk1和akt,在膜上pdk1会使akt的苏氨酸磷酸化,激活akt。这些激酶共同作用开启了转录和转录后的一些复杂调控促进了糖类、脂类和蛋白的合成和储存,抑制了它们的降解并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去的过程。因为持续的胰岛素作用不利于体内稳态,数个反馈机制出现了以减弱这一信号。酪氨酸磷酸酶和磷脂肌醇磷酸酶对几个明确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位点发挥了抑制的作用。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引起的irs的磷酸化是一种对胰岛素信号和它与其他信号串话的负反馈机制。这是相对的,因为异常的irs丝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抵抗是密切联系的。葡萄糖通过已糖胺合成途径流出导致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蛋白翻译后的o-连接的β-n-(o-glcnac)修饰。转移酶催化了o-glcnac与蛋白结合,而o-glcnacase使其移除。这个动态和可逆的修饰是很多细胞过程的重要调节器,例如信号转导、转录和蛋白酶体的降解。蛋白乙酰葡糖胺修饰的破坏和很多疾病有关,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变和癌症。已糖胺合成途径的最后一个产物——udp-glcnac贡献了这一修饰中的glcnac部分。udp-glcnac的水平随着葡萄糖、未酯化的脂肪酸、尿苷和谷氨酰胺的可用性。因此 o-glcnac可能类似一个营养物受体。我们之前的研究确认了细胞核的o-glcnac是对类固醇激素信号的转录的负调节器。为了得知细胞质的o-glcnac是如何联合系统代谢状态对信号转导进行管理,我们探索了o-glcnac调整胰岛素信号对葡萄糖量的反应中的一个分子,进而理解这个营养受体对胰岛素抵抗的贡献。

第5周摘要:

ng2属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家族,cspg会在脊髓损伤后上调,是限制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因子,关于用抗ng2的单克隆抗体ng2-ab来中和ng2对轴突的影响已有报道。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外源的ng2可导致轴突信息传导障碍。在本次研究中证实,急性脊柱内注射ng2-ab可阻止ng2的这种阻滞作用。慢性脊髓鞘内注入ng2-ab可以改善以下由慢性胸正中侧面半切损伤引起的缺陷:(1)突触至腰椎运动神经元的信息传导;(2)由荧光金追踪的l5至l1段的反向运输;(3)由自动catwalk gait分析的运动性能。本研究试图弄清ng2-ab能改善在脊髓半切损伤后突触的信息传播障碍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数据表明:(1)长期的ng2-ab输注改善了小鼠突触的兴奋性和信息传导功能;(2)ng2-ab的处理增加了脊髓腹侧段l1-l5含血清素轴突的密度(这句很别扭);(3)ng2-ab阳性处理的过程可联系神经节点中郎飞氏结在na+通道上的位置(这句诚不会翻译),而na+通道对轴突动作电位的传播又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揭示ng2-ab的处理能一定程度上 改善脊髓损伤后突触的结构再造,且促进了脊髓半切损伤后运动性能的恢复。这种ng2与其抗体的中和反应可能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信息传导的一种好方法。ng2是结构上独立的跨膜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在损伤后,包括ng2在内的cspgs的水平在胶质瘢痕、损伤神经元附近、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突出部分的附近时增高的。这种不正常的cspgs累积被认为是在脊椎损伤后限制轴突生长的重要抑制因素。细菌酶软骨素-abc(ch-abc)作用下的cspgs的消失增强了受损中枢神经系统中轴突的发芽和再生。

我们最近发现cspg一个新功能---轴突传导的调节因子。在横向半切术(hx)后,在慢性损伤中从无损伤的轴突对侧到hx损伤部位的传递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些生理缺陷的萌生与受到hx损伤周围组织最高cspg水平的时间一致并且用ch-abc治疗可通过幸存的中i图促进hx损伤大鼠轴突传导。因为ch-abc可以去除cspg众多种类的糖胺聚糖链,这些特殊的参与到调节神经传递的cspg的一致性还不清楚。在我们的研究中,在损伤的脊柱中特殊的cspg和轴突传导阻碍有关系,我们发现在脊柱内注射ng2可以诱导非常严重的轴突传导阻碍,但是蛋白聚糖或神经蛋白聚糖类似的脊柱内注射没有这种影响。

最近,单克隆抗体已经开发出,能特异性中和ng2蛋白聚糖的抑制特性。这些抗体的应用阻止了ng2诱导体外轴突生长和诱导块轴索再生为神经胶质的非允许环境。在这里,我们研究在椎管内注射抗ng2单克隆抗体是否会阻止由ng2注射带来的轴突传导的堵塞。我们还想知道,通过用渗透压微泵慢性注射ng2-ab是否可以提高慢性hx损伤后的轴突传导、解剖可塑性、和运动功能。这些结果有部分已经通过摘要的形式呈现了。

第6周第一组

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 and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xposure(甲状腺素代谢以及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研究)背景:二噁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都是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研究证实这两种物质可对人类和动物的甲状腺素代谢产生影响。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多溴联苯醚(pbdes)同样对甲状腺激素代谢产生负作用。在欧盟,尽管低剂量的溴化防火剂已禁止使用,然而高浓度的十溴二苯醚(dbde)和溴化防火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任在使用当中。他们均能对甲状腺激素代谢产生负作用。其余仍在使用当中的溴化防火剂是一种名叫四溴双酚a(tbbpa)的化学物质,该物质同样具有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的作用。

本文不仅研究溴化防火剂、二噁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对荷兰青少年体内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同时还确定这些有毒物质是否会损害人体健康。从1987年到1991年阶段间,我们主要研究一群孕妇在妊娠期时有毒物质和胎儿畸形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二噁英(pcdd/fs)存在于整个妊娠期,这表明该物质参与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的分泌调节。我们在2岁大儿童以及8到12岁小孩中做了同样血清中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检测试验,而青少年在甲状腺代谢检测试验中具有额外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主要篇四:英语翻译实践心得

专业英语文献翻译实践心得 专业英语文献终于翻译完了,总共花费了我若干了午休时间和一下午的时间,总的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作为英语弱势群体的我来说,能坚持翻译完这将近3000字的英文已经不错了,下面我将具体来讲讲翻译过程中的感受。首先对于英语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以前觉得学英语特别难,看到大段大段的英语更是头痛,而专业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不仅有复杂句式、语法,还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对于这次专业英语文献翻译也是硬着头皮上的,刚开始时翻译特别艰难,句式看不太懂,然后专业词汇很多,于是只好一个一个去查,所以刚开始时翻译的特别慢,这样坚持下来到了第二段以后时,发现还是那几个专业词汇,偶尔出现一个新的,虽然语法、复杂句式还是有,可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于是慢慢的坚持下来,速度也上来了,也没那么抗拒了,把那种长难句翻译出来也发现,哦,其实也就那样,并不是说难,而是没掌握其中的规律。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翻译过程中用到的一些方法、技巧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说到方法,首先要谢谢这门课程还有我们的老师,所有的翻译方法课堂上都讲到了,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减译法、重组法等。或许在翻译中你没意识到用了什么方法,就翻译过去了,其实就是说虽然英语很菜,但还是有一些基础的。等回去标注翻译方法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了这种翻译方法。虽然说方法都会了,专业词汇也能查到,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即使每个单词都认识,句式也做了调整,可是翻译出来就能感觉跟原文还是有很大差异,你不能很准确的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还有就是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翻译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劫金”,这是矿物加工的专业词汇,在词典中无法找到英文对应的单词,因此很多学者写论文时直接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表示,但翻译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翻译成“劫金”,如果也翻译成一句话或短语就失去了论文原有的味道。

再来说说我们翻译应达到的一个要求,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要达到“信、达、雅”,“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而对于初学翻译的我们来说我觉得就是先做到了“信、达”,简单说尊重原文作者的意思,不歪曲,然后翻译过来不生涩,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最后等自己有翻译经验后再去追求“雅”。

最后感谢专业英语科技翻译这门课程和我们的老师,让自己对于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有了一个开始!篇五:翻译心得 翻译心得

自从进入到黑大开始学习俄语翻译,慢慢的我发现俄语越来越难,这是以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没有过的感觉。原因可能是首先本科的学习本来就是机械性记忆,本科的任务就是背单词,记住语法关系,然后按照语法关系造出几句简单的俄语句子,所以那时我对俄语的感觉就是这门语言其实并不难。其次是因为现在的学习完全不同于机械的记忆,翻译的过程中要思考。这又涉及到了人们的思维各有不同,以及生活阅历不同对一句话的理解也有差异。思考的过程又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我觉得翻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东西翻译好,翻译的漂亮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里先讲一下由母语翻译到外文的过程。它要求你除了要在掌握良好的俄语基础语法之外,你首先必须有对俄语这门语言的感觉。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对一门语言的语感。这种感觉是日积月累主动接触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对你的潜移默化所形成的。这种潜移默化因人而异,所以从一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俄语水平,也就影响着我们的翻译质量。这个问题其实在本科时写俄语作文,老师只要简单的阅读一下每位同学的文章,那么很自然的就能分出学生的水平差异。好的文章,自然流畅,对外文的表达地道贴切,如果质量不好的,你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汉语式的表达,完全按照汉语的思维转换过去,读起来会很生硬。自己的语感还不是很强,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开始学习如何把翻译做好之前,首先应该继续加强自己对这种语言的语感。多阅读俄语原文,多背诵俄语美文。多留心一些地道的俄汉语表达。这种过程很漫长,我需要努力。毕竟这不是母语,没有母语这种先天的语言环境,有

书中说我们每天脑中对母语的文字处理量要达道道到5万字以上,包括你每天听到的声音,每天阅读的文字,说话时大脑思维对文字处理等等。而对于外语来说想要达到母语这种信息处理量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我要在这方面不断地要求自己,尽可能主动的接触俄语,多阅读报刊,多和俄罗斯人交流。这也需要持久的耐力和不断想要自我提升的持续心理催动力的。

此外我再讲讲由外文译成母语的过程我所遇到的困难。上学期我的导师给我一个翻译任务,就是俄罗斯教育部新近下达的关于上海经合组织各大学的教育规定。资料刚拿到手,除了读起来吃力外,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即使你懂得了句子的精华,明白了句意,但是想要 把它用地道的汉语表达是非常困难的。在懂得了句意却无法表达的情况下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说母语了。或者说出的句子别人根本不懂你的逻辑,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就让我懂得了,对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看你的外文水平,对母语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而且在翻译专业的文本时,必须要对这一行业的语言和词汇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如同运用母语再次学一遍母语中行业的语言。这又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翻译积累量的。而且对自己母语的语法也有提高的必要,如何组词造句,如何尽可能的少犯母语的语法错误。这些都是我在没有学习专业翻译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以上我基本讲的都关于笔译方面的一点点感受,口译和笔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首先口译较笔译轻松地方面说。今年夏天我去大连的一个俄餐厅打工,虽然每天接触的只是饭店的一些常用语,但是也经常会遇到各种状况,偶尔会碰到客人和饭店老板沟通时,我在中间做个简单的小翻译,虽然不是什么正式的翻译,但是也有一些心得。首先还是从中母语译成俄语说起,为

了迅速达到交际目的,有时候我会把老板刚说出的话,立即逐字逐句译过去,这时就存在一些问题。刚译过去我就立即意识到刚才自己的语法错误,而且这种语法错误我发现是根本避免不了,有时刚想去改,但是觉得又没有必要,因为关键词的传达已经到位的话,此时 没有人会注意你的语法错误。这意味着口译在对组词造句优美方面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这方面的压力较小。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生活翻译,如果更专业的翻译我还没有接触过,所以那种难处感触还不是特别深。或许比笔译压力更大,因为专业的正式的口译翻译需除了比我上面提到过得笔译难处之外,还更多的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其次是由俄文译成中文,这在简单的生活翻译过程中就轻松得多,因为毕竟生活翻译的常用语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所以有时候可以不用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此时考验的不是人的母语水平,更多的是对外语的听力水平,听力好的,思维快的话,就可以沟通无障碍了。当然这还是讲的简单的生活翻译,不过我的终极目标是想做一名专业翻译。还需要学的很多很多。简单的生活翻译任何接触过外语的人都能做到,例如去我工作饭店的导游,她们的目的是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至于外语的地道水平一般不予以考虑。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下,其实只要身体语言就可以达到交际目的。我的追求要远远超出这些,所以我要做的还有很多。翻译是个难做的职业。这是我目前接触翻译之后,最大的感受。这条路任重而道远。目前中俄在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对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做一名成功的被大家认可的好翻译,我的任务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最后我觉得翻译技巧这门课是我在翻译方面 知识学到最多的一门课。这门课很实用,因为里面有些固定的句式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谢谢老师的工作。

文献翻译心得 篇2

一、晚清法律文献翻译的数量统计

1.1840年之前的法学文献翻译情况。翻检《西学书目》的相关目录,可以看出,1840年之前,相关翻译寥寥,从1769(清乾隆三十四年)年起,才有第一部译著———英国人蒲拉斯顿的《法律释义》,到1840年,70余年共有8种,涉及范围主要是公法、国际法。即使算上著录为道光年间的一部《各国律例》(依然是国际法著作),也仅有9部。可以看出,当时人对西方的理解极有限。

2.1840年之后的相关翻译状况。参酌《西学书目》和田涛的《清末外国法学引进书目》,经不完全统计,清末从1840年至1911年,明确标有出版时间的翻译法律文献323种,另有38种没有精确出版时间,但确定在清末或光绪末年。同时,我们将统计时间延续到1919,期间经历了满清的垮台和民初的动荡,两造比较,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整个19世纪,西洋法律文献的翻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治元年(1862)设立了同文馆,之后由丁韪良翻译了美国韦登的《国际法》,出版时名之为《万国公法》,但只是有草创之功。直到1900年之后才开始改观,从1902—1907年,出现了一个翻译高潮,在1907年,翻译的著作量达到了48部,之后稍有回落。19世纪后半叶的洋务运动,政学两界没有深刻认识到制度现代化的重要,直到甲午战争,败于日本,才对制度变革的作用有深刻的体验。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法律文献翻译大幅增加。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考察各国政体,1906年,确定准备实行“预备立宪”[3]204。1907年翻译达到顶峰,一年达48部,其中,各国法律本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之后,有所回落,但依然维持在相当的数量。经过辛亥革命,这种势头为时势打断,截止到1919年,除1913、1914年维持在十几部,其他时间均在两、三部。可见,在清末,对法学文献的翻译,清政府的导向起了重要作用,相关文献翻译的风向,都与政府的决策有莫大关系;法律文献的翻译,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民初社会动荡,政府初建,人心不安,法学文献的翻译自然低落。翻译尚且如此,更遑论解释和理解。可见,对制度层面健全深刻的认识,恐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才有可能。

二、晚清法律文献翻译的综合分析

1.1900 年之前的法律翻译文献综合考察。1840 年至 1900 年,从已掌握的相关书目来看,法学类的翻译很少,共计 16 篇。翻检《西学书目》,这一时期各个学科翻译的文献都很有限,所以,即使考虑到遗漏,这方面的文献必然也不会很大。这段时间内,翻译英文相关文献最多,共7部,美国5部,另有一部标有“年代未详”的《新加坡律例》,汪凤藻译,丁韪良鉴定,同文馆出版,应该也是从英文翻译的这一时期著作;其次是德国、法国,各2篇。年代多集中在70年代后,之前的仅得4篇。涉及的法学问题多数依然集中于公法、国际法,如(美)丁韪良译(美)惠顿的《万国公法》,同文馆,1864年(同治三年);汪凤藻等译(美)吴尔玺《公法便览》,同文馆,1877年(光绪三年)。唯一可称道的是:《法国律例》,(法)毕利干口译,时雨化笔述,同文馆,1880年(光绪六年),据说“此为《拿破仑法典》的第一部中译本”。再考察出版机构,同文馆出版6部,江南制造局4部,占近三分之二,官办机构占绝对优势,反证出当时民间人士对西方文明认识理解有限,没有把目光集中到法学等政治层面,或者即使有见识,影响也不大。

2.1900至1911年的法学翻译文献类别分析。(1)法学各子目文献统计分析。检索这一时期的《西学书目》,可以看出,翻译的法学学科比较齐全,除法制史一门外,其他皆有译著,比之前已大为改观;各法学学科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平衡;法理学译书有17部,已受到一定的重视。这样能了解西方法律的理论根据所在,加深对西方法学的理解,同时为立法改革提供理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西学书目》法制史子目下有所失载,参考田涛等的成果,应增:《历代法制史》(日)浅井虎夫,邵修文等译,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上海古今书局。另有关各国法制史译著4部,收在“各国法律”子目中,分别是《日本法制史》、《日本明治法制史》、《英国宪法史》、《英吉利宪法史》。再翻检《西学书目》历史部分,有关日本、英国历史的书在数量上位居前两位,也可以看出当时对两国之重视。国际法依然得到重视。(2)各国律例翻译统计分析。《西学书目》在“各国法律”子目中多有失载。如《意大利刑法》,《瑞士刑法》,《芬兰刑法》,《比利时刑法》,《比利时监狱法》,《比利时刑事诉讼法》,《美国刑法》,《美国刑事诉讼法》,《法兰西印刷律》,《德国民事诉讼法》,《普鲁士公司法制度》,《德意志民法》,《德意志民事诉讼法》,《德意志治罪法》,以上皆为1907年,修订法律馆;《日本刑事诉讼法》,《日本裁判所构成法》,修订法律馆,1905年;《德国警察法》,警务编译所,1906年;《荷兰治理寓地条例》,外务部,1910年,等等。两厢对勘可见,所译法律涉及的国家较之以前有所扩大。其中,日本法律得到最多的关注,其次是德国。德国法翻译虽然数量不比日本,但都比较重要,如《德意志刑法》、《德意志民法》、等。这绝非偶然,其一,是效法列强中通过变法后来居上者;其二,是两者传统和法律精神有某种内在契合。传统列强得到兼顾,英、法、美、俄法律都有多部翻译;兼及其他欧洲小国,如比利时、瑞士、芬兰等;亚洲除日本外,只有印度,恐怕也因为与英国的隶属关系。

文献翻译初探 篇3

关键词:翻译活动 读者对象 审美取向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26-03

翻译这种语言间交流与转换的过程已历经了几千年,并对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施展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初的“翻译可能论”到“翻译不可能论”,“可译论”到“不可译论”,对“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再到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准则——“信、达、雅”,再到“归化“和“异化”等等,种种争论形成了翻译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术业有专攻,不同专业的翻译也需掌握专业性的词汇与语言。翻译时译者需注意英汉间的差别:英语是“形合”,注重逻辑:中文是意合,注重达意。也就是说,英文句式一般较复杂,译者需明晰句式结构和词汇应用等内容。而中文往往一个字就意义深远,如我国佛经中的“文派”和“质派”之争,一“文”一“质”,看似简单,寓意丰富。英汉的翻译方法例如増译、减译,直译、意译、转译等,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等。这些都需译者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去细细体味。笔者在此浅谈对翻译的认知,以丰富自身翻译理论的储备以及更好地促进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

一、初识翻译:翻译的定义及译者的素质

翻译一词在《礼记》中曰:“译”,后佛经译者在其前加上“翻”而组成今天为人所熟知的“翻译”二字。提及翻译二字,虽已有如此多的既成定义,但人们对翻译的认知仍是不尽相同。传统翻译理论认为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然而也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种类繁多,根据其功能、所用器材等可分为:口译、笔译、机译和同声传译等。除此之外,美国的语言学家雅克布逊还首次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这三类,他的这一分类对翻译界影响颇深,并且准确形象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翻译绝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等。纵览历史,古人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随之对翻译的讨论也接踵而至:翻译的可能性;直译还是意译;译事三难,信、达、雅等。随时代的推进,各种新的需求和新型词类的涌现,使得翻译也需与时俱进。所以说,翻译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效,益于世界、造福人类社会。

提及译者的素质,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点是热爱,对翻译事业深沉而热切的爱。这份爱,是译者的生命力,也是翻译事业的生命力。对于译者,翻译犹如修砌金字塔,翻译大量文章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翻译经验。翻译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使译者如虎添翼,翻译过程游刃有余;使用错误就会陷入“经验主义”,误入歧途。同时,译者还需保持积极热情和饱满的求知欲,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从而获得宽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所以译者须从始至终保持躬亲、严谨的态度,拿到一个翻译任务时,做足译前的相关工作,提升“源语”和“译语”的水平,认真推敲译文,精益求精,以获取更好的翻译效果。翻译的过程犹如沙中淘金,广袤的沙海,译者是置身其中的淘金者,秉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复研磨、认真去体味,方可淘到翻译之真谛。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学习一门外语就犹如鲤鱼跃龙门,也许开始的路程并没有那么艰难,但一旦到达龙门前,想要跳过龙门,却万分困难……”翻译这门学科亦是如此。

二、再谈翻译: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译者的审美取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做好翻译事业,不仅要大量实践,还需了解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间的共性是可译性的基础,但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可译性的产生。正是文化共性这个粘合剂把各国文化紧密相连,使得多种文化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而言其差异性:一国的文化与其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紧密相连,其历史积淀、人文风情、地理环境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造就出属于本国的独特文化,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推崇仁、义、礼、智、信;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注重理性科学的思维。从文化组成上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字的演变也是交叠更替,不难看出,汉语十分注重字形上的变化和语言的实际意义,所以称之为“语言美”;而英文源其特殊的字母组成,则更加注重的是其句式结构,追求称之为 “结构美”。

不论文化间的共性抑或差异,不同的文化都需保留其本真的部分。英汉文化间的共性成就了它们的“和而不同”,而差异则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与色彩斑斓。这也为译者的审美取向给予了更多的空间与选择。译者游走于英汉文化之间,经过大量的阅读和翻译实践,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取向。而审美取向和经验反之又会指引译者独具匠心地处理这些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这是一种反复的良性循环。

无论译者拥有怎样的审美取向,如何处理译文, 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翻译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读者。译者的语言风格,表述方式均会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中,始终存在着“文派”与“质派”两种翻译风格,“文派”主张清新雅致,“质派”坚持质而不野。尽管译者的行文风格、审美取向不一,但翻译仍要以“信”为基础,加之“达”“雅”稍以润色,才会使得译文熠熠生辉。

三、深入翻译:文献翻译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并苦乐交织的过程。篇幅的巨大、内容的繁多会给译者造成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勤奋耕耘,译出让人满意的译文,也是乐事一桩。英汉两种文化中兼具兼容性和互补性,有时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感会相互影响,所以译者需全心投入整个翻译过程当中,认真分析结构,仔细寻求其规律所在,结合文献的风格、语境、受众等进行翻译。翻译首先需要准确、流畅、完整,译后还需仔细校验。校验等于将翻译过程一丝不苟地再进行一遍,完成全文的翻译等于完成了整个翻译过程的一半,而完成了校验工作,翻译的过程才算圆满。原文经过译者的二度创作,是一个新生的整体,译者严谨地校验,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再度创作,既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读者和译者自己的尊重。

nlc202309090114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翻译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英语重结构,从句叠加甚多,所以翻译时就需要充分弄清楚英语的句子结构

例:But the “disintegration”——or,better stated,the departure of music from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ingrained principles,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 melody and harmony,of structural unity and contrasting variety in the way a piece unfolds——had already begun late in the previous century.

译:但这种“瓦解”——抑或换一种更好的陈述,音乐远离了那些传统经验和根深蒂固的准则,尤其是一部作品展现给我们的结构统一、对比变换、旋律与和声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

此例句较冗长。主体部分为破折号前后两句话“这种瓦解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破折号中间部分更详尽地解释了这种“瓦解”。“departure from”指向音乐远离了哪些内容。“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of……”of之后为两个并列的部分,内容强调着这两部分的主权都在弱化甚至瓦解。本句的中文翻译遵循了英语原文的句式结构,然而是否与原句结构一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应调整句序,或是中文翻译取掉破折号,使句子更加简明清晰。

(二)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源语英语翻译到目的语汉语时,我们需要不断清楚指明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

例:To be properly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a piece of music,it must be felt.

译:为了恰当理解一部音乐作品,正确感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中文里,我们通常说理解音乐作品,感知音乐作品。而在上文英语中,则是“be understood”、“be felt”,所以在英文中,被动常常起到强调和加强语气之功用。

(三)英文词汇经常包含一词多义

英语一个单词往往包含有许多含义,这就需要译者加以甄别,找到最恰当得体的词与之对应。有时,一个词的本意在具体的文献翻译时根本行不通,这时就需要转义,找到相近并符合文献的逻辑含义。有时还需对词性进行转换,例如英文中的动词在译成目的语时常常转换成名词等。

例:Wagner was a master at elongation.

译:瓦格纳十分擅长延长音乐的持续时间。

瓦格纳是德国的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是世界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他的音乐一般篇幅较长,持续上映达数日。如他著名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空前绝后的大手笔,其规模巨大,需要4个晚上才能演完。所以,elongation在英文中的意思仅仅为“伸长、延长”,而在本句中,很明显翻译不通。所以,在此句中,词性需转换为动词。

(四)对于音乐文献的翻译,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

了解与文献翻译相关的专业知识,毋庸置疑地会有利于翻译行为的有效实施。如若翻译中遇到了不解的文字和思想,作为一名译者,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的。但这种想象力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文章的上下文与语境,根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来勾画出流动的场景,以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Did not Stravinsky himself proclaim that his music was an “object”,a “thing”,with a life of its own,and with no other meaning than its own purely musical existence.

译: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曾声称,他的音乐是富有生命的一种“物体”,一件“东西”,除了其纯粹的音乐存在,别无它义。

如译者之前对斯特拉文斯基这个作曲家和他的音乐思想不甚了解,但又有所耳闻,那么,译者就只有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和已掌握的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资料来理解和翻译了,这也是翻译策略中“归化”的一种体现。

(五)优秀的文献翻译需要把源语言的意境真实地表现在目的语中

例:In mere words,it simply means that every good piece of music must give us a sense of flow——a sense of continuity from first note to last.

译:简言之,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须给予听众一种流动之感——一种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自始至终是连续不断的。

英汉文献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许多问题与困惑,并且每个译者因其自身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风格、审美趣味等都会有不同的难点所在。遇到较困难的部分需翻阅相关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甚至可以咨询翻译前辈,直到弄清楚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虽每一个小细节毫不起眼,但如处理不得当,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四、结语

译本的完成,仅仅是文化传播的开始,以传播视角探究译本的传播,反过来再修正原来的译本或者指导新的译本,如此反复多次,更容易去除文化沟壑离文化融合更近一些,传播力也就更远更久一些。这种“融合”,绝不是霸权主义式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吞并,而是树立跨文化意识,珍视英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他者,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完成,翻译的“译入”与“译出”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为跛脚的翻译大国,现状为“译入为主,译出很少”。据翻译实践来看,“译入”,即英译汉相对较易,许多译者的翻译学习也是从此着手。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译英的练习,需在英语翻译的世界里全面发展,多步并进,投入更多精力于汉译英的文献翻译。为了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一些由误译产生的问题,中国译者需担负起这任重道远的任务。

翻译不仅促使了世界文化间的交流,器物、技法等奥妙也都蕴藏于大量的文献之中。音乐文献的翻译更是如此。音乐给人们以视听的享受,净化心灵、修养身心。从西方音乐文献中我们了解了古希腊罗马音乐的起源,西方代表了人类情感的七声音阶调式,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交响曲,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和享誉国内外普契尼的《帕兰朵》。这一切归于音乐文献的“译入”带来的裨益。而中国文献的“译出”文本同样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如深沉苍凉、格律优美的彝族撒尼创世叙事史诗《尼迷诗》的英译本,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玛纳斯》的德文译本、俄文译本和英文译本;抑或中国著名文学著作:阿莱《尘埃落定》、莫言《丰乳肥臀》的外译版本等。音乐文献与诗歌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凝聚中华民族精神,音乐文献的翻译实际是文化跨语境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所以,翻译可以使不同国度之间的人们彼此增进了解和理解,这样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彼此包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朱小雪,高立希,刘学慧,王京平.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左飚.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教出版社,2009.

[5]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2.

[6]Aaron Copland.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M].New American Library,2009.

如何选择文献翻译 篇4

有很多翻译公司都号称是提供专业文献翻译服务,并做到了精准、客观、专业等。这其中有多少能公司是打着“专业”、“正规”的幌子招摇过市,又有多少公司值得我们相信呢?

哪家翻译公司做文献翻译好我不敢妄下定论,不过我能与各位分享的是挑选文献翻译的方法。

第一,是不是正规的翻译公司

“作坊式”公司的服务质量的确让人不放心,一家正规的翻译公司必须要有翻译专用章、企业法人的营业执照、而且能开具本公司的发票。

第二,翻译质量如何

怎样才能知道翻译质量好坏呢?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了解,比如:

1.曾经服务过哪些客户

2.有哪些成功案例

3.行业内口碑如何

4.有没有负面信息

第三,是不是由专业译员来翻译

专业的译员对译稿的质量更有保障,更能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献的意义。第四,是否有质量监控体系

正规的翻译公司都有专业的审稿人员和综合复审人员。

第五,价格是不是合理

法学本科毕业文献翻译 篇5

Paul Magnette 摘要:欧洲“监察专员”是一种新型的“委托人”,其地位和作用尚不清楚。一方面,它形式上是议会体制,旨在加强欧盟体系和由欧盟议员参与的行政机构的控制力;另一方面该体制的属性和角色均与法院的接近。本篇文章认为,混合性质是该体制成功所在。监察专员的权力,事实上是受到限制的,给了监察专员一种独创的联合议会审查和司法控制的工具。就其本身而言,它是非常有能力去审查那些不屈服于传统的议会控制并且由自主性的人员,从而协调行政授权和议会民主的一致性。关键字:责任,欧盟治理,监察专员,议会审查,法治,透明度

在日益复杂和专门的“治理”的背景下,议会不再独自去承担国家机器的责任的说法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欧洲联盟(EU)面临这方面的问题,比其它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要多(Joerges and Dehousse2002;Harlow 2002)。欧洲联盟的权限,常常是具有技术性和基于专家意见的,暗示着设计出了新型的政治控制形式(Majone 2001)。它具有复杂的制度体系,其中欧洲议会的所承担的角色并不同于一个国家议会的角色,因此需要完善政治责任的模式(Lord 1998)。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这个问题的本质来解释欧洲监察专员的创造。这个机制阐明了在联盟合法化的过程中的一个新趋势,它存在于服从所有的联盟体系规则和程序的标准化设置,或者由致力于一个单一的任务但对整个欧盟的制度体系运作负责的委托人审查(Peterson and Shackleton 2002: 366)。

然而,这种新型的委托人的特性目前仍不明朗。一方面,它形式上是议会体制,旨在加强欧盟体系和由欧盟议员参与的行政机构的控制力,它有传统的议会责任的逻辑。另一方面,另一方面该体制的属性和角色均与法院的接近。它由单独的原告来处理问题并规定应用“通则”来解决提交的案件;同样的,它是保证尊重法治的机制之一。

我将论证这种机制的混合性质是其成功的关键。监察专员的权力,事实上是受到限制的,给了监察专员一种独创的联合议会审查和司法控制的工具。此外,考虑到其地位和作用的复合性,监察专员是非常有能力去审查那些不屈服于传统的议会控制并且由自主性的人员,从而协调行政授权和议会民主的一致性(Lindseth 2002)。

什么是“监察专员”?

众所周知,监察专员是瑞典的著名发明。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这个老的机制在它摧毁之前已经适应了政治体制的伟大变革并且传播到了全世界。这漫长的成因解释了其混合性质和特有功能风格。

它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首先,监察专员制度最初出现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的时代(1809年),是包括行政权力在内的国内权利。瑞典君王建立这种制度是为了确保他们管理被严格遵守并且他们的法律能够实施。监察专员是为了加强行政人员的权力越过其它权力而设置的公职人员。第二,后来,随着政体变成了更多的 议会,行政机关仍然存在但却有了不同的作用。在19世纪后半期,监察专员制度渐渐地远离了行政的影响范围,而是到了瑞典议会的控制下,因此成为了议会控制行政的工具。在如今瑞典的“宪法控制”理论中,它仍然是一个必要元素。第三,在20世纪,它从国会议员那里获得了一些相对的自治权,并最终变成了一种公民控制政府当局的手段。作为反对官僚主义专断的民事权利的拥护者,它已不再局限于与当局的水平的关系,而是通过公民部分的垂直控制国家机关。同样地,在民主制度下,它结合了责任的两个基本维度(Przeworski et al.1999)。在20世纪后半期,监察专员制度的传播远远超过了其母国的边界。瑞典模式被复制到北欧各国(1919年芬兰、1955年丹麦、1963年挪威)。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模式被复制初英联邦各国。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公民不诉诸法院而能反对行政当局决定的行为的可能性,而不是强化三权分立。换句话说,监察专员成为了法治新涉及的一部分,议会审查革新尽可能多。它广泛扩散到有老议会制度的国家以外,开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并且增强了仲裁的垂直高度。它在国家领域的恒定扩展,其平行于经济规则和社会服务的发展及政治实践的始终自由的演变,说明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这种制度的成功。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自由民主制度。在这两个国家,当立宪会议已经恢复民主并且新的制度转变为以法治为要素之一时,通过立宪会议是可能创造“监察专员”制度的(在西班牙骄傲地被称为人民卫士,在葡萄牙被称为申诉专员)。监察专员被授予扩充调查和诉讼的权力,国家政府授予其为尊重基本权利的守卫者,就如宪法法院。紧随其后的是在共产政权坠落后的波兰和匈牙利的立宪会议。

过去的几年来,监察专员的时尚新颖性已经是它的作用蒙上了阴影。在这些地区的例子之后,省、直辖市和联邦实体、各项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和能源服务)及民间(企业、报纸)团体遵循同样的趋势。但是这些新的监察专员的特权不能反映原型的功能: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应该被主体控制只有一些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调查和建议的权力是可变的。这会使监察专员的含义产生混淆。在政治意义上,一个“监察专员”是一种公职人员,其行为中心是公共行政,享有有力地独立性的保证。他权力的特点是其决定不具约束力——与国家法院矛盾。监察专员最频繁的来

3自于指定和控制它的议会,然而在理论上保留他的自治权。在法国和英国4,公民直接的向议会成员抱怨没有正式的条件和任何成本。独立的和简单可及的监察专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软正义”这种形式的成功,与传统的法律行为的时间长短、成本和形式主义截然相反。

这毫无疑问是在欧洲宪法的集合现象的证明。尽管如此,这种控制形式是成功的,但是在欧盟成员国制度运作的方式上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德国、奥地利和卢森堡5这三个国家本身没有“监察专员”。在意大利这种制度只在局部地区运作。6相反地,北欧国家和西班牙给予了监察专员一个非常大领域的权限(遍及军事、司法、甚至在一些新教国家的宗教管理),值得考虑的调查方法—包括民事、刑事、行政、甚至宪法行为的权力。7在欧洲其他国家,监察专员的权限是更加有限的,它不包括法院判决及行政机关和它的工作人员之间的争端。他是没有权力对二者中的任何一种进行法律诉讼的。简而言之,在欧盟监察专员办公室的设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犹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市民文化的差异来解释。

为什么设立欧盟“监察专员”

在1979年EP决议中,首先提出了建一个欧洲监察专员的想法,并且这个问题由Adonnino委员会(1985年)提出,该委员会被指派为探索创造一个“公民的欧洲”的方式。但是直到1990—1991年的政府间的谈判,它导致了马斯垂克条约中这种制度的建立(Magnette 1997年和1999年)。西班牙政府起草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提议,很快就受到丹麦的支持。基于他们的民主传统的论证,两国都主张在每个欧盟国中任命一个监察专员是十分必要的,任务是尊重个人权利的保护和接受公民的投诉。对西班牙和丹麦而言,这更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诉讼的发展潜力是明显受限制的,对于欧盟公民给予特设机构狭窄性使他们能够带来直接作用到法律制裁的欧洲法院(ECJ)。9像欧洲议会中的多数成员一样,其他成员国更不情愿的。欧洲议会,在理事会和委员会之前,不断地呈现本身作为公民权利的守卫者,它的大多数成员见证了竞争势源的监察专员的起源。他们认为,申诉委员会已经提供了公民申诉的可能,因此使得新的机制建立显得多余。同样的道理,在德国、奥地利、卢森堡和意大利的国内的辩论中也采用这种论证路线。申诉委员会主席甚至宣称它是“一个剥夺一些公民权利的公开策略”。10尽管这样不愿意,由卢森堡总统提出了折中的建议并最终采用。

《马斯垂克条约》反映了这样的犹豫。一方面,这给了监察专员的角色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并且监察专员不可能起到重大的政治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监察专员公署是议会的直属机关,这可能是有意的给他更多的政治的属性。他在欧洲议会每次选

11举后通过多数票来任命。他的辞职需要请求议会,他的权利和行动方式也是有议会规定的。欧洲议会在1994年3月实施《监察专员条例》,是欧洲议会成员的意志的体现,使这种制度成为他们的控制手段之一:监察专员既可以主动的采取行动,也可以由于一个欧洲议会成员的申诉来采取行动;他的行动方式和程序是有精确的规定的,而且由一个“连通器”制度来确保他将不会独自处理涉及到委员会请愿书的政治问题。他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工作地点是欧洲议会所在地斯特拉斯堡。

从一开始,欧洲监察专员作为议会支配行政的载体出现-在旧的北欧宪政传统中-作为公民权利的独立守护者。第一个监察专员的任命在欧洲议会内部引起了党派间的苦苦争论。在第一个的委员会请愿书的选举中当选的左翼和右翼候选人有相同的票数 不分胜负。因此不得不组织第二次投票,主要在两个主要政治团体之间(EPP和PES),来确定单一的候选人姓名。Jacob So¨derman当选了,他在成为芬兰政府的监察专员之前有一个政治职业(司法和社会事务部部长)。在授权实施中他的定位确认他已不再局限于条约所给的精确定位。伴随着选举他的议会的支持,他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角色。行政长官的影响

在开始的几个月里,因为制度的新颖性和以争论作为标志的创造性使得监察专员被迫采取低姿态,严格遵守条约的规定,和规定其功能的议会立法,他发誓效忠选举他的议会并且受其管理。短短几个月的活动之后他提交了他的第一份报告,其中他清楚地表示他不能解决政治问题,但是会仔细地调查申诉的可容性,并且以谨慎的态度进行研究。但是,他还同时明确,他并没有打算仅仅局限于他的使命找出弊政的实例。“给出该职位成立的背景”他给自己“双重使命”----“确保在联邦政府的各个级别的公民权利实施的有效性和社区机构和体制的透明度”(欧洲监察专员1995:5)。即使过去的事实已被人们忽略,但是它预示了在北欧传统中监察专员意图去承担双重作用----他为了帮助在与政府打交道的个人,而且他还认为应该主动地去促进这种可能性,原则是透明和有责任,其概念的内在含义是良好的行政行为。从那时其,他一再宣称,通过涉及弊政实例解决方案的提议,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去纠正明确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巩固开放民主和有责任的行政”(欧洲监察专员,1995:24)。

他的权限的双重属性,不断地在个案和一般原则之间交替,非常类似于欧洲法院。但是监察专员的使命与司法是非常不同的,他的调查权力扩大了,可主动地进行调查但不能强加任何法律上的责任。他只能提交推荐草案来对弊政进行质疑,有时伴随着“备注”或“改革提议”,但无权强行制裁。为了成功的完成使命,他必须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和尊重所接触到的机构。有关行政机构对是否遵照他的建议是自由决定的。唯一的风险就是“错的行为”将会由监察专员公开从而破坏其公众形象。它的强制手段没有法院那么确定,法院能够定罪并且实施制裁伴随着经济处罚和损害赔偿。但是它有权限去选择优先权并且有大于法院的询问权。该这位的明显的劣势在制度竞技场上可以转变为优势。

自20世纪60年代起,监察专员已经试图最大化其在准司法方面的作用,采用类似欧洲法院的行为的社区管理策略。他常常使用具体的案例来表达普遍的现象,据他说,一般现象应该包含手边的特殊环境的具体案例。总之,通过他的“决定”,他已经逐步建立一个基于一种目的论理念:良好的行政行为甚至“善治”的“法学体系”。事实上,他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决定有约束力,但这种明显的劣势也有可能成为权力散射的来源。不像法官那样为了维护他们决定法定的权威被迫采用中间立场,监察专员可以如平常一样运用政治压力。

此外,他有主动进行询问的基本特权,这与欧洲法院法官是相矛盾的。而法院依靠案件所带来的情况来发展其法律体系——这也解释了法院为什么不能完整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力13——监察专员有权自由决定其优先顺序。因此,他可以采取类似于那些议会调查委员会的策略。直到现在他仍谨慎地使用着这种自由裁量权。他总是不断地调整他的决定来实施询查,通过越来越多地在某些细节方面的诉讼。这样做他是以公民权利的捍卫者而非一些普遍原则的自治管理者。他的活动也被受到某种限制,在每三年或者三年,就要限制基本问题的询查数量。

监察专员知道:如果他没有数以百计的每年为他提交案件的公民的支持,他的地位相当于不存在。自从他担任这个职位,他一直采取开放沟通的策略,接受许多来访者和召开公众会议。他知道,他的力量取决于良好的公众形象,如果受控制的机构认为他是代表公众的意见,那么更倾向于遵循他的建议。监察专员公开承认:他的主要目标是告知可能有一个真正的理由去诉讼关于社区机构活动过程中的弊政的人或者他们的权利主体向欧洲监察专员抱怨及如何做。虽然他的传播策略是旨在普通大众的,但是事实上,是集中精确的信息于潜在的投诉者的团体上(欧洲监察专员,1999:281)。

从每年收到的1500或者更多的投诉14,我们可以把这些投诉分为两大类。首先必须说的是:这些投诉的四分之三被视为是作废的,因为他们主要是关注国内的行政

15机构之间的纠纷,这样的情况对于监察专员是无能为力的。90%的案件来自个人,剩余的10%包括来自企业(20% ~ 60%,这取决于年份)、公民协会(50 %~ 90%)和欧洲议会成员(10%~30%)。

这些是监察专员工作过程中典型的来源渠道。他应该先处理涉及社区治理实践的在精确的行政程序框架内的个人投诉。另一方面,少量的投诉是通过有组织的提出的——企业、协会、集团、记者团体、被欧洲议会成员经常支持的准则——他们以案件为借口来修改联邦的工作方式16。监察专员在案件提交方面的功能的态度变化不大。他对只需要一个特设的解决方案的次要案件和有政治反响的真事件没有区别对待。他显然接近于法院:即使投诉者不出于政治目的,监察专员常常试图突出他接收到案件的“一般利益”的尺寸,然而他的推理可能显得无关紧要。

关于委员会和直接的或者间接地供职于委员会的职员的关系的投诉的很多17。因为它是最主要的社区管理者。欧盟委员会比其它机构更加经常的被指控其职员或者为它工作的个人或者公司的不公平行为,或者从其财政的支持中受益。绝大多数的案件与职业考试(竞考)、劳动合同、勋章或者津贴、涉及私人事务付款方式的各种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监察专员的任务是从行政机构得到所需的信息并且进行进一步调查(如果案件的可能来源是管理实践),从而当双方不能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时找到解决方案。通常情况下,监察专员的干预就足以说服有关管理机构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例如逾期付款或信息请求。行政机构有时可能拒绝一项协议,可能受到批评性的言论或者关于弊政的报告的建议信来寻找解决方法18。与其他机构关系一般是基于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但监察专员可能会采取一个更严格、甚至公开地涉及政治的语调。自从Prodi委员任职后,他发表了一项警告对于那些对他的使命没有足够重视的新团队成员。

如果这种徒然的态度在新任命的委员会履行职责过程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这种态度在其处理投诉的过程中会迅速破坏以卓有成效和建设性合作的成就,而且使得监察专员不能完成提高欧洲市民和社会机构及体制的关系的任务。

(欧洲监察专员,1999:213)19

从具体案件到通则:监察专员的目的论方法

这样的冲突是少见的。监察专员通常试图说服一些较少的严格的体制条款。但是他通常迫使自己使用温和的语气,这并不妨碍其考虑对政治的影响而采取主动地行动。加之数十弊政案件的决议——通常是友好定居点的形式——监察专员试图采取防范措施。他可能认为,复发性投诉见证了一些行政行为的不足,因此必须进行改革。监察专员工作的演变是从事后的行政机构和个人之间的争端改正者到雄心勃勃的改革策划者。通过精心挑选那些具有象征性的案例,使他自己成为不断地欧盟管理改革中的主动者和压力施加者。一些例子可以说明他的这个策略。

对抗歧视是监察专员最喜欢的话题之一。注意到,在招聘考试中许多情况下有有关的年龄限制的问题——公开谴责在一些个案中带有歧视性的限制——在1988年监察专员开始主动独立地调查。他询问每一个机构,对它们的招聘政策进行陈列和辩护。研究比较关于这个主题的国家法律和关于保护基本权利的国际文本后,他指出一些年龄限制似乎并不是“客观合理的”。他以他关于条约规定和禁止歧视的二次立法的论点为基础,用欧洲法院的法律体系询问委员会的论据20,对于所有年龄的限制的完全禁令制度一致采取主动。在这里我们应该强调监察专员的方式而不是重要的决定内容——尽管它是重要的,因为它对抗已有的广泛的共识。的确,它的服务能检查了每一个案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行政管理机关有关的初步解决方案。相反地,监察专员决定从一个意义深远的维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方法——研究各个国家、国际和社区的法律规定——他选择了最“公正的”特权而不是最普遍的解决方案(类似于用于建立欧洲共同体法律的一般原则的欧洲法院的归纳推理)21。

通过同样的方式,监察专员在同一时间进行其他的调查。采取旧的法院传统, 他经常陈述有关良好的行政行为一般原则,虽然他们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个例子中。重复一个最重要的惯例准则,“加强良好的行政管理实践原则…” ,他从具体的实践研究中逐步建立良好行为的隐性规则。他起草了一系列的来源于公共法律和行政的行为准则但不成文的规定——收到所有的询问,审阅请求,迅速行动,记录所有文件并将其归档,在做出决定前认真考虑所有有关方面,然后论证解释所做出的决定——这应该是一般地管理行政活动的程序。

他不仅仅是陈述了原则,一个接着一个,而且还抓住调查的机会以对于良好行政管理行为的书面提案的形式来系统化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平等对待原则、比例性原则、法律保障原则),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法院法律体系的影响(Azoulay 2002;Kadelbach 2002)而且还增加了源于国家公共法律和他自身实践的正式的原则(各方的发言权、时效、通知和动机),甚至还有一些善意的应该提出的关于行政机关与其市民间的所有关系的原则(如有礼貌的回答问题,为所犯的错误道歉)。为了证明他的首创性,监察专员首先唤起了他促进良好的行政管理实践的使命,而且官方的声明称欧盟承诺民主、透明和负责任管理(欧洲监察专员,1999:222)。这种表述在关于监察专员的争论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然后他解释说,他的调查是为了确定在欧洲共同体法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规范。在这点上,它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调查。在第二阶段,他分析了一些现有的规则的同质性,并使用这样的不完整的和异质的规范对要求行政管理机构遵循的条令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良好行政行为的条令已成为监察专员最喜欢的主题。先于欧洲共同体法律专家、学者和审判官,他在公共演讲中和公共的学术期刊中已经呈现出他的理念22。在2000年,他在会议成员的前面以他的案子为论据负责起草了基本权利宪章;公约成员,主要是北欧国家的成员, 共享他的意见(Braibant2001),该草案在2000年12月高级政府首脑会议中被吸收采纳于宪章中。在不到五年的时间中,监察专员努力编撰良好行政行为的信条并把它纳入宪章当中,而宪章代表了欧盟最基本的价值观并且可能将欧盟下个政府间会议的新条约纳入其中。

保卫守护者:促进透明度和参与“欧洲治理”

在欧洲,有些人迅速知道了他们应该怎么才能受益于监察专员的干预来促进他们的案件。不是所有的投诉都是有公司、社会团体、记者和欧洲议会成员提出的,旨在影响机制欧盟。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谴责弊政案件的经济活动主体通常针对该委员会“经济行政权力”的功能。作为条约的守卫者,该委员会一直依赖有个人和公司所带来的行动确保国家行政管理遵循欧洲共同体法律,特别是在该地区的竞争和政府援助方面。但是在共同体系统中并没有对于个人的法律手段来“保护守护者”。在侵权诉讼中,该委员会单独决定一个行动是否恰当并决定不跟随个人所带来的行动也无妨。自由裁量权从来没有被欧洲法院挑战,尽管有许多由公司所带来的行动被宣布无效,使得委员会的决定没有实施或者延迟,尽管法律学者一再提醒要检查委员会法律诉讼的操纵空间。自从监察专员就职以来,,一些公司已经将由专业的律师事务所提出明智地建议作为一种手段来说服委员会放弃其作为一个可自由支配的权威的传统,而是作为第三方来观察使得其更为灵活。每年都有一些投诉是涉及要求降低由委员会决策的法律行动。许多公民协会与游说集团,特别是那些中最活跃的环保团体,对此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例如,1995年,法国的核试验引起了由英国的环保组织提出的四十件诉讼。由于他们不可能对法国当局采取直接的行动,因此他们指责委员会没有执行在《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EAEC)的规定。EAEC使欧盟委员会迫使有关成员国重视采取互补的有益措施。监察专员没有能够考虑法国的核测试的恰当性或委员会的决定能否执行EAEC条约的第三十四条。它集中于委员会提出其决定的方式。每年都有许多类似案例涉及委员会指令85/337 / EEC。该指令要求在所有的超过一定的规格的公共或私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运用该指令的投诉者控告没有控制由政府当局规定的应用程序的委员会。同样道理,他们也涉及到另一个关于保护野生鸟类的指令。在所有的情况下,这个协会开始这些行为,首先试着全国性的行动,然后向上诉委员会,最后再是监察专员。

监察专员的作用是含糊不清,像在行政法律领域的法院。从理论上讲,他检查委员会自己做出不会带来针对一个成员国的侵权诉讼的决定的方式。尽管这个控件仅仅是关于程序的,但是它可能彻底改变决定的内容。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差别是非常难理解的。当一家公司质疑国家授权的委员会援助一个竞争对手时,或者当 当一个协会遗憾委员会并没有提出侵权诉讼一些国家当局去指控他们违反了欧洲共同体法律时,它的主要目标是更改所决定的内容。监察专员努力保持形式方面的案例——他的言论主要涉及时间限制、缺乏响应,缺少决定的动力。但当他评论程序的一些方面时,可能触及所决定的内容。已经有这样的实例,监察专员控告了没有正确地评估相应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他的论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该委员会调查了一些争议而不是其他的23。另一个案例,监察专员指责未能“真的平衡朝野政党的利益”的委员会24。监察专员以正式的控制为托词干扰决定。如果他能决定哪些信息应该被使用以及怎么用,那么对于机构做出决定的操纵空间在哪里?事实是,监察专员谨慎地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到目前为止——但是他在实践中操纵的规范特征并不能保证他的干预措施的中立性。对于那些孤立的似乎可以成为投诉者的纵向联合策略的一部分的案件,监察专员已经再一次试图建立一种更一般的政策。在1997年,他着手独立主动的进行了关于“提高委员会行政程序的质量的可行性”调查,是为了处理在司法程序可能没有开始之前关于各成员国违反欧洲共同体法律的投诉。(欧洲监察专员 1997:284)。他注意到做出决定的委员会了解到一些个案在法律行动中受到挫败没有开始或者失败,所以他建议这个程序应该修改允许投诉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类似于司法的一个行政程序中,增加了双方的听证会的矛盾。监察专员以一个标准的基调指出

该程序有两大优势。首先, 通过给投诉者批评欧盟委员会意见的机会然后给委员会机会回应批评,这样很可能有益于更有效的管理。其次, 通过允许他们更为充分地参与到169条程序条款的制定中,从而使这些活动更透明,会提高市民对委员会的信任度。

(欧洲监察专员 1997:285)监察专员相信自己能够守护效率、合法性和透明度的名义,他赋予自己提出程序改革建议的权利,其目的是提高公民对行政程序的参与度。该委员会是空闲的且没有任何公告,但是在作为监察专员的压力下,要通过公共会议、与他的国家相对的事务和与欧洲议会成员联系的特权来论证他的改革都是完全正确的。虽然他没有权力强制实施强加他的建议,但是为了挑战委员会的长期传统的保密工作,他建立了一项具有影响的战略。

由于每年行政管理机构有大量的“信息的缺乏或取舍不当”的案件,自1996年以来,监察专员已经着手开始关于透明性的改革运动。在上法庭之前,由记者和公民的协会刻意提出关于透明度的发展的投诉(Grønbech-Jensen 1998)。在监察专员任职的第二年,由于对同类案件的困惑,他开始对允许市民阅览欧盟机构文件进行调查。自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个主题已经由丹麦和荷兰政府和瑞典和芬兰在他们加入联邦之后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联邦改革的辩论中,“透明度”已经成为一个中心主旨,而且阿姆斯特丹条约是决定性的一步因为它声明市民有阅览欧盟机构文件的个人权利。欧盟各机构一直不愿意尊重他们的责任,这已成为监察专员理想的战场。他首先要求共同体的机构和主题告知他其主体的规章制度,并且警告他们“不采用或者不便于的关于公共获取文件的规则的事实”是“弊政的实例”。他建议在3个月之内采用这样的一套规则。为了给予他的行动更加的重视,他写了一张关于这个问题的特别报告并将其提交给了议会,这要归功于他热忱的主动性。在随后的一年中,他收到了其他的涉及缺乏透明度的投诉,特别是在委员会的行动中。投诉者采取监察专员的途径,然而他们也将这样的案件投诉到一审法院(CFI)。在1997年监察专员通知委员会其拒绝阅览文件的动机是令人不满意地,并且要求其对关于正义和内政的政策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记录。集聚法院一审的法律体系的这些建议被议会接受。同样道理, 他建议该委员会保存产生与comitology框架内的文件的公共记录,旨在方便地获取信息。在新投诉之后, 在1998年他独立地进行了进一步追问没有公开获取信息的规则的四个共同体体制25。然后他着手开始对有关的机构给出的回答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并且告知他对他们的态度。虽然承认对与透明原则可能会有合法的例外,但是他提到了法院一审的法律体系并且坚持这样的减损应严格限制的事实。例如,他质疑欧洲中央银行(ECB)的解释,ECB主张理事会会议备忘录不是“行政文件”,应该接受公众的阅览。监察专员没有进一步的要求他们应该有组织地公开——对他来说这将会是一个公开的政治干预——但是为了方便市民的阅览欧洲央行(ECB)所要保持秘密文件,有些规则应该成立。

像建立了共同体法律原则的欧洲法院那样,监察专员阐述并且促进了,在他看来,一般原则是“良好行政行为实践”概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他将雄心勃勃的改革欧洲治理作为自己的使命的实践中,监察专员守卫严格意义上的与北欧宪法传统相似的民主。他所有的行动,无论它们是治疗的对投诉的处理或自主的调查,都是按照相同的政治逻辑。他的目标是鼓励市民通过三个结构性原则更加警惕从而来巩固行政的政治责任:

1、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如果公民能跟随他们的行动而且有机会接近他们的文档,那么他们就能控制机构;

2、良好的行政管理行为的书面标准的发展——如果公民能调用由正式标准并由当局实施,那么他们就能质疑政府行动;

3、公民参与决定——制定程序、诉讼可行性甚至关于行政的问题——如果没有挑战行政的途径,那么政府行动的信息和行政标准将没有任何意义。

所有这些行动的同样方法一部分——减弱通过扩展公共信息的原则所做决定的权威,审议和控制(该行为是规范议会民主的根基)行政管理领域。监察专员已经抓住了每一个机会来辩护管理这个概念,他发现这种方法不仅更加更加民主,也更有效率。回应协商民主的论点,他反对频繁使用“在决策的过程中的一些机密应该被保藏”这一论据,并宣告: 在缺少活跃委员会引导的的情况下,距欧盟的活动严重阻碍已经半年了,对于桑特委员会在三月份的崩溃,什么是真正有效的?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躲在机密的幕后的做过的事。此外,经验表明,开放的管理(成员国的实践),似乎是一种对欺诈和腐败有效的工具,因为一个封闭的和机密的公共事务处理似乎为欺诈和腐败提供了机会。

(欧洲监察专员 1999: 13)

结论

虽然在监察专员制度由马斯垂克条约建立起来之后,大多数观察家对监察专员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但是监察专员后来证明了其效用。发展一种独出心裁的他明显不牢靠无力的权力的使用体制,他给了一个稳定和新颖的外形的职务。首任监察专员利用他的国家的经验和与委员会及议会成员的良好关系完成他的使命和雄心壮志。他知道他的首要任务是寻求来自个人的投诉的解决办法并且解决关于弊政的个案。但是他也认为他有在欧洲治理出现“故障”的所有情况下提供救济方法的使命。一方面,行为像法院,他以目的论的方式来解读提交给他的案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良好行政行为”的严格教义26。另一方面,作为议会一个部分,由于欧洲议会的有力支持,他运用他调查和提议的权力来建议欧洲治理的广泛改革。这样做,他提倡透明、参与和解释的原则——通过“慎重的行政行为”的哲学的支持——它也有法院支持的(Shapiro 2002)。

考虑到强化他的作用,监察专员一直优先考虑他自身特权的守卫以促进监察专员制度。为了使调查更有效率,在1997年,他建议该委员会应该允许在他的询问时其员工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而今天,他们只可以根据他们的上级的指示回答问题27。两年后,他要求欧洲议会修改他们的法规,消散所有剩下的限制以加强他作为调查者的功能。与他的国家或地区的同行们的良好和持续的关系为他提供新机遇使得在行政的各个层面上保护和促进监察专员制度,甚至超越共同体的法律边界28。

监察专员尚未说服所有欧洲治理的执行者去遵循他良好行政行为的哲学。但通过结合准司法行为和规劝议会调查及政治议题,他至少已经证实这两个经典路径的问责是可以调解的。由于欧洲治理越来越依赖于代表团和独立的监管机制,因此这中新的和混合审查形式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信地址:Paul Magnette,Institut d’e´tudes europe´ennes –ULB, 39, av.F.D.Roosevelt, B–1050 Brussels, Belgium.email: pmagnet@ulb.ac.be

注释 1.我感谢Olivier Costa, Renaud Dehousse 和 Brigid Laffan对文章的早期版本的评论。2.参阅 Revue franc¸aise d’administration publique(1992),回顾了瑞典、芬兰、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波兰和其他非欧盟国家的监察专员的实践和章程。也参阅了Marias(1994),普查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英国、爱尔兰、比利时和丹麦。在欧洲议会(1995年)中可以发现一个系统性的更一般性的比较。欧洲监察专员的网址(http://europarl.eu.int/ombudsman/home/en)提供由监察专员存在的国家的监察专员的链接。

3.他只在法国和英国被执政者任命。他对这两个国家的议会负责。4.De´le´gue´s de´partementaux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法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民不能采取直接行动。他们可以咨询这些“部门监察专员”,而部门监察专员则通过议会成员将他们的投诉转移给me´diateur de la Re´publique。

5.在德国,奥地利和卢森堡,。国家议会申诉委员会扮演“监察专员的角色”。在这三个国家,议员似乎害怕“监察专员”的出现可能会危及其在市民生活中的控制垄断和削弱他们的关键作用。

6.应该注意的是,在比利时、希腊出现国家监察专员是在欧洲监察专员制度建立后(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而且存在于欧洲“监察专员”和议会请愿委员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似乎在这个制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波兰是在非常特殊的背景下转向自由民主,监察专员甚至被授权提起上诉修改国家最高法院的判决书。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监察专员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基于首任波兰监察专员的经验,参见Letwoska(1992)。8.关于“丹麦模型”的重要性,在1990-1991年唯一的北欧国家政府间会议有提到,参见Heede(2000)。

9.这些限制长久以来一直受到教义观点的批评(Rasmussen 1980;Harlow 1992)。10.Viviane Reding(EPP, Luxembourg)成为欧盟委员会的会员(欧洲通讯社,1991年5月16日)。

11.一般的国家监察专员当选要有非常大的多数通过,而且给予授权也符合议会的任期,这样就避免可能产生的党派压力。因为如果没有清楚的大多数人都的环保,由于明确的议会的大多数缺席迫使两大党派相互妥协,这样的预防措施是不必要的。

参考文献

英语翻译参考文献 篇6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v.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

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胡庚申. 《怎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胡燕平,张容建. 《实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

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胡兆云.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第2版).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

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索》.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黄振定. 《翻译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贾尔斯 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

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文献翻译心得 篇7

汉语表述中用词重复是一大特点, 在政治文献中表现尤为突出, 同一词汇或词组可以在文中反复出现, 以求表述有力。这与汉语是意合性语言有很大关系。汉语中对几个相关句子的组织, 不是靠连词等手段, 而主要靠句子内在的意义或语气来连接。这样, 缺少了连词的帮助, 依靠词语的简单重复来增加句子的凝聚力便是很自然的。而英语是形合性语言, 它有连词等语言形态手段保证句子意义的连贯, 这样它就可以自由地追求词语的变化, 表达同一意义时用不同的词汇, 以求达到活跃文风的效果 (王大伟、魏清光, 2005:21) 。单其昌 (1990:178) 指出:“英译文中不要总是用同一个词汇或短语, 如果用得太多, 会使读者厌烦, 因此用词要多样化”。

因此, 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 如果遣词上不进行适当的转换, 很容易产生重复累赘、令人感觉乏味的中式英语。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注意变换用词, 或者适当略去某些词汇。

例如, “胡锦涛七一讲话”中有这样的例句:

(1) 例一:

原文: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 开创工作新局面, 赢得事业新胜利, 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译文:We are facing drastic changes in the world and arduous tasks of promot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China.For our Party to unite with and lead the people in forging ahead, make new progress in its work and win new victories for its cause, it must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ep to and expand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phold and enrich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here to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原句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坚持”, 而英译时采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法——“keep to”、“uphold”和“adhere to”。这三种表达法虽然都可以表示“坚持”的意思, 然而彼此的涵义是有一定差别的。keep to something在第七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2009:1108) 中解释为, 可以指“to avoid leaving a path, road, etc.不偏离 (或不离开) 道路等”;uphold (同上:2220) 则解释为, 可以指“to support something that you think is right and make sure that it continues to exist支持, 维护 (正义等) ”;adhere to something (同上:24) 则解释为, 可以指“tobehave according to a particular law, rule, set of instructions, etc., to follow a particular set of beliefs or a fi xed way of doingsomething坚持, 遵守, 遵循 (法律、规章、指示、信念等) ”。为了使英语译文更生动地道, 译者翻译此句时做了这种灵活的处理, 这是能为读者所接受的, 也同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忠实性。相反, 假如译者为了追求忠实, 将原文的三个“坚持”都统一翻译为某一个英文表述 (如keep to) , 译文势必显得机械、僵硬, 不符合英文的用词习惯, 也难以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2) 例二:

原文: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 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译文:We should keep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our reform, ensure the soundness of decisions concerning reform and enhance coordination of reform measures taken.We should identify areas where breakthroughs can be made, set priorities in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advance reform in important areas and key links when opportunities are ripe and continue to reform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systems in an innovative way.We should further free and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get rid of all the notions and remove all the institutional drawbacks that hinder scientific development.By doing so, we will create a strong momentum in advanc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胡锦涛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推进”。一个是“推进……改革”, 第二个是“推进……改革创新”, 最后一个是“推进……事业”。它们不仅仅准确表达了深刻的政治涵义, 还使得文章气势磅礴有力, 层层相扣, 有机地连接为一个整体。英译本在翻译的时候, 为了避免“重复”的大忌, 避开了直接重复使用几个“advance”, 而是选择用了“advance reform”、“continue to reform...in an innovative way”以及“in advancing the cause”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 来对应翻译处理原文中不同的“推进”, 同样起到了内在的、有机的连接效果。

(3) 例三:

原文: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译文:We should seize and make the most of the important and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hat have presented themselves now and in the coming period to promote China's development.To do so will enable u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gain advantages and ensure victory in the future.But this also presents a major test for our Party's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for our nation's self-improvement capacity.

此例句中出现了三个“赢得”和两个“重大考验”。英译本为了避免重复, 用“take the initiative”、“gain advantages”和“ensure victory in the future”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分别表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和“赢得未来”。例句中出现的两个“重大考验”则合二为一, 表述为“presents a major test for our Party's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for our nation's self-improvement capacity”。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 将原文中重复使用的某个词语在翻译的时候略去或恰当变换, 是在进行政治文献汉译英时常见的转换手法, 可使英语译文读起来更加流畅地道。

政治文献的翻译难度大, 不仅仅只存在重复用词这一个角度, 本文仅从这个方面出发, 进行了一点分析和阐述。只要我们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感, 深入领会国家的对外宣传政策,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深入掌握汉英语言文化差异, 不断丰富双语文化知识, 就一定能扫清一个又一个翻译障碍, 译出政治性正确、忠实于原文且目标读者读来通畅的佳译。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及对外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政治文献的翻译变得越发重要。为了达到忠实和通顺, 在政治文献的翻译中经常需要用到转换。本文结合中央编译局所翻译的胡锦涛主席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选取的例子, 对政治文献原文中重复用词的翻译处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政治文献,翻译,转换,重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7-02 (2) .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七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4]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5]王大伟, 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中央文献翻译;翻译服务业;人才培养

一、翻译服务业现状与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翻译服务业市场规模也不断大,语言服务需求持续增加,翻译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更多关注。2012年,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首次用具体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描述了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基本状况,提出我国语言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地位日益显著。”(2015)2015年,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更加专门化地对我国当前翻译服务业进行了现状分析、前景预测,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报告指出,当前翻译服务业是一个颇具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不断快速发展。不过从翻译服务企业分布的省份区域来看,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城市、东部地区及沿海城市。这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关系密切。在翻译服务企业数量上,天津以99家的数量排在全国城市第11位。在地理位置具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这也说明了天津的翻译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市场空间广阔,人才培养需求也较大。

从翻译服务的业务量来看,有64%的翻译服务企业中译外业务量占业务总量的一半以上,显著高于外译中。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化,并且作用显著。“从侧重对内译介西方文化与文明转为侧重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翻译在推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报告还对语种使用频率进行了分析:英语和简体中文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日语、韩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排在其后。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在语种扩充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以契合翻译服务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

报告还发现了翻译服务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大多数翻译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翻译及其他从业人才严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这说明,翻译服务业的高脑力劳动对学历背景及知识面的要求要远大于其他行业,翻译人才培养也要更加注重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二、翻译服务业视角下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的方向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翻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多元化人才队伍,提升行业地位。“翻译人员既要精通两门语言和文化,又要具备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2015)这要求翻译人员要不断细化专业领域,如法律翻译、医药翻译等。中央文献对外翻译是服务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翻译领域,该领域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底,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同时要掌握党和国家重大方针与形势政策。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师团队建设,都要有中央文献特色。不僅要与中央编译局这样的国家部委建立双导师制,来指导学生进行党和国家文献的文本翻译实践,还应注重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与思政部共同培养。

根据报告显示,计算机辅助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翻译软件有:TRADOS、SDLX 和Wordfast,紧随其后的有Catalyst、Passolo、memoQ、雅信 CAT、DejaVu、StarTransit和雪人等,需要进一步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同时,由于翻译是一个充分面向市场服务的行业,还需开设有关翻译规范的课程,包括学习《国家翻译服务标准》、《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本地化服务供应商选择规范》、《口译服务报价价格》《笔译服务报价规范》等,让学生了解行业规则。由于市场良莠不齐,也要注重加强学生辨识能力,防止劳动成果被不正当获取,保护自身权利。

报告还指出,“翻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应该积极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行业协会应当发挥更强的纽带作用,聚集有效资源,支持以协同创新方式开展对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并在推广和普及先进技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提示我们,要树立协同创新的观念,注重政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正如穆雷所说“借鉴其它成熟专业学位如医学高层次人才对见习实习的要求,在政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秩序地建设语言服务类专业学生见习实习基地”(2014:16)高校培养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应积极与外文局、外交部、中央编译局、外交学院等各类外语类政府机构和大学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为国家翻译事业稳定输送后备人才。并积极与企业创建翻译实践基地,既解决人才实习实践问题,又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解决用人与资金问题。

三、结语

《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翻译服务业当前的情况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有效建议与措施,为高校进一步完善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寻求中译外良好发展前景指出方向。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应不断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对外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导向,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翻译服务业调研报告2014[R].2015.参加网址http://www.catl.org.cn/2015-06/04/content_35737213.htm.

上一篇:浙江社会管理创新下一篇:怎样从四方面提高托福写作的实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