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

2024-08-09

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精选8篇)

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蚕种管理和生产、经营秩序,保护蚕种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蚕丝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蚕种是指桑蚕种,包括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

本办法所称蚕品种是指遗传上具有共同来源,生物学性状与经济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家蚕群体。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蚕种选育、生产、经营、使用以及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蚕种的进出境检疫,按照有关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蚕种管理工作的领导,制定蚕种发展规划,鼓励和扶持蚕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的管理工作。

经贸、财政、科技、工商、价格、环保、监察、交通、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蚕种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蚕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

第六条 依法保护蚕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蚕种质资源。

蚕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利用、研究等工作由省农业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实施。

蚕种质资源的交换和蚕新品种的专利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蚕品种的选育,由省农业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规划,组织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实施。

鼓励蚕茧加工企业参与蚕品种选育工作。

第八条 蚕新品种实行省统一审定制度。经审定通过的新品种由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审定合格证书,并由省农业行政部门公布。

经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农业行政部门应当择优组织生产和推广。经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发现有不可克服的弱点的,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提出终止使用的建议,由原公布机关确认并发布终止使用公告。

未经审定或者审定未通过的新品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生产、经营、使用、推广和宣传。

第九条 进出境蚕品种必须事先经省农业行政部门批准,并经法定检验、检疫。

引进境外的蚕品种,应当经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引进外省审定通过的蚕品种,应当经过试养,并经省农业行政部门认可后,方可推广利用。

第三章 蚕种生产

第十条 省农业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全省蚕种发展规划,调控蚕种生产总量,优化蚕种生产结构及布局。

第十一条 蚕种生产实行资格认定制度。申请从事蚕种生产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并取得省农业行政部门核发的《蚕种生产资格证书》,凭《蚕种生产资格证书》向工商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一)具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资金及生产设施和检验设备;

(二)具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质量保证体系;

(三)具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桑园或者稳定安全的原蚕基地;

(四)具有国家规定的蚕种生产规模;

(五)对微粒子病能实行有效控制;

(六)符合蚕种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

蚕种生产资格认定的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行政部门会同省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制定,报农业部、国家经贸委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禁止无《蚕种生产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蚕种生产。

第十二条 《蚕种生产资格证书》实行年审制度,每年审核一次,并予以公布。年审不得收费。

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蚕种生产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未通过年审的或者监督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 蚕种生产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蚕种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蚕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蚕种生产档案,载明蚕种名称、亲本来源、生产数量、质量检验、技术负责人等内容,并保存3年。

第十四条 从事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生产,除应当取得《蚕种生产资格证书》外,还应当经省农业行政部门确定;未经确定,不得从事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生产。

第十五条 蚕种冷库的设置,应当符合蚕种发展规划的要求。

蚕种冷库必须具备相应的设施和技术力量,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蚕种生产技术规程。有下列情形的蚕种,不得入库冷藏:

(一)无《蚕种生产资格证书》、《蚕种经营资格证书》的单位的蚕种;

(二)未按规定检验、检疫调入省内的蚕种。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蚕桑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划定蚕桑生产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不得建设排放高氟、高硫污染物和生产农药的工业设施。在本办法施行前已建成的工业设施,其污染物排放标准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蚕种经营

第十七条 蚕种经营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从事蚕种经营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并取得省农业行政部门核发的《蚕种经营资格证书》,凭《蚕种经营资格证书》向工商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一)具有与蚕种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和资金;

(二)具有与蚕种经营相适应的蚕种保护设施和检验、催青设施;

(三)具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和蚕种质量检验人员;

(四)具有提供蚕种售后技术服务的能力。

蚕种经营资格认定的具体办法由省农业行政部门会同省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制定,报农业部、国家经贸委和省人民政府备案。

禁止无《蚕种经营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蚕种经营。

第十八条 蚕种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无《蚕种经营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出售用于经营的蚕种。

第十九条 《蚕种经营资格证书》实行年审制度,每年审核一次,并予以公布。年审不得收费。

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蚕种经营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未通过年审的或者监督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条 从事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经营,除应当取得《蚕种经营资格证书》外,还应当经省农业行政部门确定;未经确定,不得从事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经营。

第二十一条 蚕种经营单位应当建立蚕种经营档案,载明蚕种来源、加工、贮藏、运输和质量状况及销售去向、责任人等内容,并保存2年。

第五章 蚕种质量

第二十二条 农业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蚕种质量检验机构承担蚕种的检验检疫工作;蚕种专业生产者负责生产过程中蚕种的自检工作。

从事蚕种检验、检疫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省农业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取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的蚕种,应当经过蚕种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检疫。蚕微粒子病的母蛾检疫,应当由省蚕种质量检验机构统一实施。经检验、检疫合格的蚕种,由省蚕种质量检验机构核发《蚕种质量合格证》。

第二十四条 蚕种的检验、检疫,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者省颁布的蚕种质量检验规程。送检的样本必须符合抽样标准和技术要求,不得弄虚作假。

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对送检的蚕种样本,应当按照检验规程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

农业行政部门可以委托蚕种质量检验机构,依法对生产、经营的蚕种进行抽检,被抽检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条 禁止经营不合格蚕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不合格蚕种,应当在农业行政部门的监督下封存、销毁:

(一)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二)未按规定在蚕种包装标识上标明生产单位、品种名、质量标准、批次、生产日期等内容的;

(三)无《蚕种质量合格证》或者假冒、伪造、涂改《蚕种质量合格证》的;

(四)蚕种包装标识标明的内容与实际不符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由于不可抗力原因,为了生产需要,必须使用低于质量标准的蚕种的,应当经用种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农业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从外省调入的蚕种,应当经本省蚕种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检疫合格,方可流通、使用。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三款、第九条规定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无《蚕种生产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蚕种生产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元以上3万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蚕种生产单位不按规定执行蚕种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不按规定建立蚕种生产档案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经省农业行政部门确定,从事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生产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蚕种冷库将不得入库的蚕种入库冷藏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无《蚕种经营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蚕种经营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蚕种生产、经营单位向无《蚕种经营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出售用于经营的蚕种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未经省农业行政部门确定,从事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经营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蚕种经营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蚕种经营档案的,由农业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农业行政部门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以5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蚕种质量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一)向不符合蚕种生产、经营要求的单位发放生产、经营资格证书的;

(二)不按蚕种质量检验规程检验、检疫的;

(三)为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蚕种出具蚕种质量合格证的;

(四)违法实施监督检查或者行政处罚的;

(五)在蚕种管理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

(六)其他应当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 篇2

1 严格环境消毒,确保蚕种安全

在蚕种出库前15d,对催青室进行彻底清扫,蚕具要清洗、暴晒,再用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消毒,间隔10d后暴晒消毒。

2 分室摆放蚕种,做好温湿度调节

尽量按蚕种的品种、制造场地、批次、正反交分室摆放,做好温湿度调节。蚕种到催青室后即进行解剖,确定胚子发育阶段,并以此调节催青室温湿度。每天上午8时进行一次解剖,观察胚子的发育情况,认真做记录。

3 抓住关键胚子,促发育齐一

3.1 调节好起点胚子是催青工作的关键。

如果胚子发育不齐,快的达丁1、丁2,慢的未到丙2暂时不升温,待所有蚕种胚子发育整齐,大部分进入丙2+时,升温至20℃,起点胚子偏老时再升温对后阶段发育调节有利。从蚕卵胚子发育的生理规律来讲,丙2胚子在20℃以上发育快,15℃时发育慢;而不到丙2的胚子恰恰相反,在15℃时发育快。另外,同一天出库的蚕种反交种的起点胚子要比正交种齐,所需的催青积温也较正交低。我们要对正交种提前一天升温。

3.2 掌握好戊3胚子,做催青前期调整。

戊3胚子是胚子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初步推算发种日期的依据,同时戊3胚子的老嫩可以预测见点胚子的时间。一般在出库后第6d上午解剖大多数胚子达到戊3、戊3+较理想。由于戊3胚子是换高温催青的关键胚子,为了掌握好胚子进入戊3的正确时间,当胚子进入戊2后必须在上午8时和下午4时各解剖一次,及时按照催青标准调节好温湿度及每天感光18h,以促使化性变化。解剖中,如果发现戊3胚子不齐,慢的只有戊2、戊2+,快的已到了戊3,一般给予25℃高温催青,促进慢的胚子赶上,否则后期将更落后,到己2期以后的胚子,温度可在25~26℃之间调节。

3.3 观察好己4胚子(见点时间),适时进入黑暗。

蚕种在标准温度下催青,从胚子缩短期开始到见点齐需经过5d。在己3下午增加解剖1次,主要看胚子气管形成情况。我们一般掌握对春蚕在点青达25%~30%;秋蚕在点青10%~20%时进行黑暗保护。光线调节对胚子的发育和孵化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在点青前明比暗快;点青后暗比明快。黑暗又能起到抑制蚕种孵化的作用。蚕种见点后,湿度尤为重要。特别是己4、己5期胚子,胚体体壁全部着色,蚁体完成。由于浆液膜消失,容量干燥,这时湿度掌握在75%~80%为好。如果低于这个标准,蚕卵卵面发散的水分增加,催青死卵增多,蚁体瘦小,孵化不齐,而当湿度超过90%时,虽然孵化齐,但蚁体肥大虚弱,抗逆性差。

4 适时发种,提高孵化率

多年的实践经验得知,适时发种是影响蚕种一日孵化率高低的关键之一。春、晚秋蚕掌握在蚕种全部转青,见少量苗蚁时发种,中秋全部转青时发种。最好在后半夜开始发种,早晨运到农户家,避免了高温和日晒。

摘要:通过总结多年的蚕种催青管理工作实践,得出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应抓好实施严格消毒,调节温湿度,抓住关键胚子及适时发种几项措施。

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图书馆法 地方法规

中图分类号:G2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075-004

Survey on 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Measures of Zhejiang Public Library

Liu Lidong(Hangzhou Library, Hangzhou , Zhejiang,310016)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 of Management Measures of Zhejiang Public Library. Then it is a comparison of data about Government investment, utility scale, personnel, basic servi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The paper affirms the measures and also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Management Measures of Zhejiang Public Library; the library law; local regulations

CLC number:G259.20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75-004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颁布7年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所作的调查、分析,阐述了地方法规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还需不断完善的必要性。

1 公共图书馆法及我国公共图书馆立法情况

1.1图书馆法

图书馆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它是建立与管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依据,是调节国家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等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领导、组织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等特点。[1 ]

1.2我国图书馆立法情况

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按国家立法程序制定的法。我国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中,涉及图书馆领域方面的仅出台了一部,即国务院制定通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 [2]以及一些中央有关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和部门规章,如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3]、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4 ]、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 [5 ]、中国科学院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等。[6 ]

我国地方性的图书馆立法工作走在了国家立法的前面,目前已制定《公共图书馆条例》的有四个,已制定《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的也有四个,分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1997),《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2000),《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01),《北京市图书馆条例》(2002),《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3)。[7 ]这些地方性的公共图书馆法规、政府规章,为国家立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的概况和特点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3年8月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61号令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属地方政府规章,适用于公共图书馆。《办法》共分七大章共三十四条,针对我省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对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建设与经费、服务与读者权益、文献信息资源、工作人员、法律责任等做了规定,着力解决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建设、经费保障、文献信息应用、读者服务以及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等问题。

2.1 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

《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公共图书馆,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设立的,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应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于公众的公益性机构”(第2条)。

2.2 规定了机构设置和主要经费来源

《办法》规定:“省、市、县(市、区)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应当在文化站内设立图书室”(第8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图书馆的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保证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的需要”(第9条);“公共图书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予以增加”(第11条)。

2.3 设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规范

《办法》要求:(1)开放时间:“省图书馆,杭州、宁波、温州市图书馆74小时以上,其他市图书馆64小时以上”;“县(市、区)图书馆56小时以上”;“乡镇、街道公共图书馆48小时以上”;“少年儿童图书馆43小时以上” (第16条);(2)对残疾人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并根据条件设置残疾人阅览室或者阅览专座”(第18条);(3)多元服务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公共图书馆应当开展文献展览、知识讲座和组织群众性读书等活动,向读者推荐优秀读物,指导读者阅读”;“公共图书馆应当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采取多种服务方式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第19条、第20条、第21条);(4)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收集专题信息,编写参考资料,提供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借阅或者进行代查、代译、复印书刊资料等服务时,可以收取服务费”(第20条)等。

2.4 对资源建设、人员素质提出了要求

《办法》对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作出了相应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完备的书目数据库,逐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检索和开架、网络化借阅,为读者利用文献资料创造良好、便利的条件”、“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采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自动化管理技术,有步骤地实现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不断拓展虚拟馆藏资源。”(第17条、第22条)。同时,根据文化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浙江实际,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和专业工作人员的资格作了规范:“公共图书馆实行馆长负责制”、“公共图书馆应当配备与图书馆业务相适应的专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第27条、第28条)。

2.5 规定了处罚标准

《办法》针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的规范要求设定了三方面的法律责任,并较为详细的规定了处罚标准:一是对侵占、损坏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和文献资料,改变公共图书馆用途;不按照规定时间开放,擅自封存文献资料;不按规定建立健全文献资料管理制度的(第30条);二是对地方文献资料呈缴单位,不按规定送缴样本的(第31条);三是对损坏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遗失、损毁所借文献资料的(第32条)。

3 《办法》的实施效果调查

《办法》自实施以来,在将近七年的时间里,在保障民众使用图书馆的权利,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3.1 《办法》实施前后的有关数据变化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笔者查找了大量公开发布的有关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数据,以此来佐证《办法》在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见表1)。

从以上的数据看出,《办法》实施以来,浙江省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无论从经费投入、事业规模还是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公共图书馆向更多的人群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切合需求的服务,同时,公共图书馆向着更为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

3.2 《办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实例

除了数据搜集之外,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还寻访了不少浙江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建设者,他们从两个方面,感受到法规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变化。

(1)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向政府要求经费没有以前那么困难了,图书馆的基础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了,而且,图书馆自身的工作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员工对职业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更大的期待,也吸引了不少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来图书馆就业。

其中,杭州图书馆经历的一件事颇有意思:杭州市政府在筹建西湖博物馆时,为丰富馆藏,指示杭州图书馆将所有有关西湖的古文献调配给西湖博物馆。为使这些得之不易的馆藏继续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发挥作用,杭州图书馆根据《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市政府陈述了不宜调配原件的理由。《办法》中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各种类型、各种载体文献资料的收藏工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或专题系列”(第24条)。并且“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损坏公共图书馆设施、设备和文献资料”(第13条)。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办法》,市领导同意杭州图书馆将这些古文献的复印件送给西湖博物馆,原件依然保存在杭州图书馆。

(2)图书馆人的法规意识增强了。《办法》在为我浙江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也约束了图书馆人的行为。《办法》让图书馆加强了用法律规范自身服务的观念。让图书馆在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也花了更多的精力去为读者服务。 因此可以说,近年来浙江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在《办法》的保障下,在图书馆人不断地转变观念,不断地努力下实现的。

4 《办法》显现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

浙江省在制定地方公共图书馆法规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办法》颁布后对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很明显。但是,另一方面,《办法》带有一些先天的缺陷,不断发展的图书馆事业更使得《办法》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不足之处。《办法》已公布了将近七年,在这七年中,浙江省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客观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重视,浙江省新建的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递增,技术管理手段也大步跃进。从《办法》的实际内容来看有些方面已显得有些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当前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的前进步伐已不协调,需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

4.1 约束力不强

《办法》是浙江省的政府规章,不是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按照我国立法的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法律效力要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与部门规章的冲突时常发生,这时法律效力的不同就可能影响各地图书馆法的实行。

4.2 政府职责不明晰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发挥很重要,因此必须厘清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若干职责。政府部门是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最权威的部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如何,也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对图书馆人、财、物投入的决心与大小,取决于政府部门对《办法》的贯彻执行与严格监督。所以,《办法》应明确规定,当地政府为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当地文化部门为当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主体。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对区、县(市)、乡镇(街道)范围内的图书馆(室)进行逐级对应管理,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同时,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对各责任主体的综合考评体系。

4.3 图书馆建设指标不明确

《办法》第10条中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建设标准一直未能出台,因此对馆舍面积、阅览坐席数量设置等均未有任何适合浙江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标标准,存在立法疏漏。对各级政府来讲也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缺乏约束力。

2008年,我国颁布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已经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建设指标作出了具体规定。文化部每四年进行一次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也制定有一定的评估标准,但其制定的都是对全国普遍使用的数量指标,浙江省作为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必要在不违反上述标准以及相关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对某些数量指标作出修订,提高一定的下限标准,以适应浙江地区文化发展的需要。譬如,在文化部制定的评估指标中,对地市级图书馆面积的要求是不少于1万平方米。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浙江省在修订《办法》的时候,可以要求区级公共图书馆的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其他修改内容依此类推。

另外,《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并没有具体说明乡镇及村级公共图书馆(室)的建设标准,浙江省作为乡镇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办法》有必要对乡镇、村的公共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作出规定,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平等。

4.4 经费保障缺位

《办法》对政府应该给公共图书馆投入的购书经费等事业经费未作相应规定,图书馆没有向政府申请购书经费的有力依据。建议可以通过确定图书馆的年入藏量、地区人均藏书量等以保障购书经费。馆藏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各种服务的基础。事业经费是图书馆顺利运转的重要条件,没有文献资源作为保障,图书馆事业就很难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来源的绝大部分应该来自政府。考虑到浙江省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办馆条件不一等因素,可在有关章节增加补充确定各级公共图书馆相应年度购书经费数额的相关条款。为了使规定更具可操作性,也为了使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图书价格的上涨幅度,建议可以通过确定图书馆的年入藏量以保障购书经费。

4.5 人员配置未作详细规定

《办法》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人员配置标准也未作详细规定,导致队伍建设不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如果在有关章节增加补充确定各级公共图书馆相应人员配置的标准,《办法》将更具操作性,更有约束力。考虑到浙江省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主要应从辖区人口的密疏来充分考虑,按人均增长的相关比例较适宜地确定其人员编制的多少。

同时,还应明确图书馆员工选调或录用方法的条款。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否有优秀人才的组合,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开展,以往一些领导把图书馆当作是安排老弱病者的理想单位,占用了相关指标,使得图书馆一些深层次的业务工作无人去开展。如果用相关的法规条例加以限制,譬如:增加年龄、大专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年限(不含应届毕业生)、考试、考核、具备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条件,以此提高进入图书馆队伍的门槛,基本上能限制老弱病者和不才人士的轻易进入。

4.6 缺少社会力量办图书馆的鼓励措施

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和西方国家的先进成功经验都说明了公共图书馆和社会诸多机构之间存在着广泛合作的可能性。多元的社会资金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的有力补充,可以给公共图书馆事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促进图书馆用户服务的丰富、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对创新活动的响应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办法》虽然鼓励私人投资建设图书馆,但对私人图书馆的设立条件、程序、设置标准、服务范围等大都没有涉及,这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或者不能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质,造成相反的效果。另外,《办法》也未出台对私人投资建设图书馆具体的鼓励措施,无法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5 结语

修改补充《办法》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修改补充和完善《办法》的核心是要规范政府、图书馆和读者三者之间的权利、职责与义务;明确政府为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哪些保障,尤其是人、财、物的保障;图书馆要发挥好哪些作用,做好哪些事情;读者拥有哪些权利,如监督图书馆执行《办法》,维护国家财产的义务等。浙江省以及我国其他地区对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探索,将是未来我国图书馆立法的试金石,对我国图书馆的立法工作有着很强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422.

[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EB/OL].[2010-02-10].www.jiaodong.net/news/system.

[3]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EB/OL].[2010-02-12].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82/2.

[4]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EB/OL].[2010-01-14].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08/info37108.htm.

[5]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09-12-10].http://www.jledu.gov.cn/dd/

wxzl/jyb/2003/0327/2589.html.

[6]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暂行条例[EB/OL].[2010-

12-10].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

TSQB198702012.

[7]朱荀,魏成刚.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立法内容与效果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8,(7):18-23.

浙江省蚕种管理办法 篇4

蚕丝公司是1983年经县政府批准组建的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1994年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510922180066<1—1>),注册资金1428万元,法人代表雷善云,经济性质为国有。根据国家企业破产法第一章的第六条:“企业因经营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依照本法宣告破产。”蚕丝公司属于企业经营不善严重亏损,应依法破产。县人民政府以射府函(~)73号批准。蚕种场亦照此办理。

二、破产拍卖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蚕丝公司、蚕种场多年来由于经营不善,严重亏损,不能偿还债务,由企业申请,法院受理,主管部门批准予~年2月16日由县法院依法宣布进入破产程序。资产拍卖是在县法院的监督下,在遂宁日报、县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发布公告,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竞标拍卖出售的。

三、是否一视同仁按事业单位性质安置?

[]县蚕丝公司、蚕种场的职工安置方案是根据川省委、省府办公厅(~)22号文,市委、市府(~)20号《关于遂宁市事业单位改革意见》,以及县委办(~)39号《关于乡镇事业改革人员分流办法》等文件精神,整体出台。正常退休、托管,提前退休、病退、辞退等安置措施是按照以上相关文件精神执行。

四、辞退是否是一种处罚?

辞退不是处罚。根据川人工(1993)17号文规定“如单位撤销、改革等可以按法定程序辞退职工。

五、辞退费是否合理?

根据川府办公厅(2002)30号文件规定,按一年工龄补偿一个月基本工资,最低12个月,最高不超过36个月。

六、拖欠职工工资和集资款如何偿还?

清算组及相关部门将按照盛市、县有关文件规定,组织人员核查,按职工固定工资部分核实补发,职工集资款,由县法院进行债权登记,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全面清理,统一核查照本金全额偿还,不计息。

七、是否可以集体病退(应辞退职工)?

病退是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针对因病无法正常上班的职工制定的政策措施。根据中央盛市、劳动、人事部门有关文件规定,病退由本人申请,劳动人事部门统一组织,伤病残鉴定委员会体检鉴定。

八、职工要求补缴养老保险金:

已纳入养老保险的职工,公司应缴部分由清算组,核算,统一一次性向社保局缴纳,个人应缴已缴到公司的部分,也照此办理,其余个人应缴部分由本人到社局办理。

九、养老保险截止何时?

根据射委发(2002)35号文件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的截止日期为破产之日。

十、职工要求参加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破产前职工未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破产后职工愿意参加,自行到有关部门办理。

十一、“蚕丝苑“集资房公司垫资近300万元,职工要求收回,作安置费用:

清算组已经汇同相关部门,专门就此款展开清查,目前正在抓紧办理中。

十二、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人员,如何办理相关手续?

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后,持清算组办理的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一张身份证复印件,2张照片到清算组,由清算组统一办理《下岗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

十三、蚕桑辅导员的有关问题:

蚕桑辅导员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将参照盛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充分结合公司实情,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一个妥善的安置办法。

十四、装蚕丝苑”职工要求办理“两证”的问题:

应办房产证116户,已办78户,已交费18户,正在交涉办理。土地证应办97户(1户未卖),车库4户,门面房15户,资料和有关费用已由原公司房管办交到国土局。正在办理过程中。

蚕丝公司

破产还债清算组

蚕种场

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 篇5

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

2010年11月09日 17时19分 148 主题分类: 建设建筑 交通运输

“港口岸线”

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

浙政令[2010]280号

《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吕祖善

二○一○年十月十二日 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港口岸线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港口岸线资源,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港口岸线的开发利用应当坚持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的港口岸线工作,具体管理工作由省港航管理机构负责。港口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管理的港口,由市、县港口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对港口岸线的行政管理。省港航管理机构和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统称为港口管理部门。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海洋与渔业、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环境保护、海事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港口岸线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港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港口岸线资源的调查。对利用率低的港口岸线,通过整合等方式,提高其利用率。

第六条 在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应当优化港区水域陆域总体布局,明确港口岸线以及相应的水域陆域具体范围,统筹港区内集疏运、给排水、供电、通信、安全、口岸管理、环境保护等配套设施的布置,并与城乡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布局相衔接。

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批准程序按照《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港口岸线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全省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和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港口规划使用港口岸线。

第八条 政府投资的港口设施项目使用港口岸线的,依照国家和省有关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定执行。

第九条 依照国家规定需要核准的港口设施项目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港口所在地有核准权的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评价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会同港口管理、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海事等部门对该项目进行初步评价,认为基本符合下列要求的,出具初步评价意见:

(一)符合港口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港口岸线与土地、海域的配置合理;

(二)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四)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规定。

经评价认为不符合前款要求的,由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向申请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说明情况。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初步评价意见办理港口岸线使用、规划选址、土地和海域使用、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手续时,港口设施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建设内容、规模、地点等事项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办理。

第十一条 在港区内建设码头、船坞、船台等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的,申请人应当向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下列规定报经批准:

(一)申请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经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出具意见后,依法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二)申请使用适宜建设3000吨级以上泊位的沿海港口非深水岸线的,由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审查并出具意见后,报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批准;

(三)申请使用其他港口非深水岸线的,由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征求同级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批准。

第十二条 申请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使用港口岸线申请书;

(二)使用港口岸线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港口管理部门受理使用港口岸线申请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合理性评估:

(一)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由省港航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合理性评估;

(二)建设客运设施、危险货物作业场所项目使用港口非深水岸线的,由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合理性评估。

第十四条 依照国家规定需要核准的港口设施项目,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完成港口岸线使用、规划选址、用地预审、海域使用、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手续后,向企业投资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核准手续。对已取得初步评价意见的港口设施项目,企业投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作出是否予以核准的决定。

港口设施项目的核准权限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公开竞争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的港口设施项目需要使用港口岸线的,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港口管理部门,将使用港口岸线的有关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海域使用权出让方案。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的出让底价应当体现港口岸线的使用价值。

使用港口岸线的港口设施项目,同时占用土地、海域的,应当由同一主体使用,港口岸线、土地、海域的使用期限应当一致。

第十六条 港口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时,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应当进行现场监督,根据港口岸线使用批准文件核定港口岸线的具体坐标位置。

港口岸线具体坐标位置核定后,由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予以登记。登记证应当载明批准文号、港口岸线范围、使用期限等内容。

第十七条 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之日起2年内进行开发建设。逾期未开工建设,且未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延期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港口岸线审批手续。

第十八条 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批准的范围、功能使用港口岸线,不得擅自改变港口岸线的使用范围、功能。确需改变港口岸线使用范围、功能的,应当向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由原审批机关批准。

取得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转让港口岸线使用权或者终止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当书面报告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并由原审批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因工程建设等需要临时使用港口岸线建设港口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临时使用港口岸线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临时使用港口岸线批准文件规定的使用期限、范围、功能等要求使用港口岸线。临时使用期届满或者因公共利益需要拆除临时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及时予以拆除。

第二十条 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港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港口岸线的使用、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依法查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法使用、管理港口岸线的行为。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港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受理举报事项,经调查核实后,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港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越权限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

(二)违反港口规划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

(三)未依法查处违法使用港口岸线,情节严重的;

(四)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港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批准港口岸线使用的港口管理部门撤销港口岸线使用许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违法建设的设施,对港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港口、码头或者其他港口设施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港口岸线使用范围、功能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临时使用港口岸线修建的临时设施使用期届满未拆除的,由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拆除的,由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代为拆除,拆除费用由临时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浙江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 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测绘成果管理,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测绘成果应用与共享,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的生产、处理、汇交、保管、提供、获取、利用、销毁以及质量监督管理,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测绘成果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鼓励和支持测绘成果的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测绘成果的共享和交换制度以及运行机制。

第四条省测绘管理部门负责全省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全省依法汇交的测绘成果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以及提供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的服务等具体工作,由省测绘资料档案机构承担。

市、县(市、区)测绘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成果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处理、汇交、保管、提供、获取、利用、销毁测绘成果,应当遵守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保障测绘成果的安全。

第二章质量管理

第六条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监督管理。

测绘单位应当加强测绘成果质量管理,落实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管理和责任制度,并对其完成的测绘成果质量负责。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家投资完成的测绘成果,还应当按规定经测绘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测绘成果,不得提供使用。

第七条测绘单位完成的测绘成果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测绘技术规范与标准。

测绘单位使用的测绘计量器具应当经法定计量器具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第八条从事测绘质量检验业务的机构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测绘质量检验业务相适应的测绘资质。

从事测绘质量检验业务的机构向社会开展测绘质量检验服务的,还应当依法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合格。

第三章汇交与保管

第九条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在测绘项目验收完成之日起3个月内向省测绘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省测绘管理部门可以委托市、县(市、区)测绘管理部门接收本行政区域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和目录。

省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省测绘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和目录。市、县(市、区)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省测绘管理部门委托的市、县(市、区)测绘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和目录。非财政资金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测绘项目出资人向省测绘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测绘管理部门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及相关说明。

测绘成果的副本和目录实行无偿汇交。

第十条应当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包括:

(一)等级以上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获取的数据和图件;

(二)以测绘为目的的航空摄影数据、影像等资料,以及获取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四)地籍图测绘、房产图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海洋测绘获取的数据和图件;

(五)工程测量中的控制网测量成果和地形图;

(六)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及有关资料;

(七)城市及区域性地面沉降监测测绘成果资料;

(八)公开出版的地图;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测绘成果资料。

第十一条接收测绘成果资料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在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时,出具汇交凭证。

市、县(市、区)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省测绘资料档案机构移交测绘成果资料。具体办法由省测绘管理部门制定。

省测绘管理部门应当每年编制全省测绘成果资料的目录,实行动态更新,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与中方合资、合作,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完成的测绘成果,中方部门或者单位在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时,应当将汇交情况向省测绘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保管测绘成果的部门和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测绘成果资料保管制度,确保测绘成果的完整和安全。

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基础测绘成果异地备份存放制度。

第十四条保管测绘成果的部门和机构对保管的测绘成果资料,未经测绘成果主管部门或者所有权人同意,不得擅自开发、利用、转让或者向第三方提供。

第四章提供与利用

第十五条单位、个人需要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报经管理该基础测绘成果的测绘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申请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提交申请表、身份证明、保密条件、委托设计开发单位资料和证明其使用目的、范围的有关材料;测绘单位申请使用的,还应当提交测绘管理部门出具的有关测绘项目备案通知书复印件,以及测绘单位的测绘资质证书副本。

申请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的,除按前款规定提供材料外,还应当提交申请人所在地测绘管理部门或者省级归口管理部门出具的使用基础测绘成果证明函。

省外单位、个人申请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除按第一款规定提供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其所在地省级测绘管理部门出具的使用基础测绘成果证明函。

第十七条单位、个人申请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其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受理申请的测绘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提供使用的决定;不予提供使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并说明理由。

准予提供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与使用人签订书面协议。协议应当载明所提供使用的基础测绘成果的内容、密级、保密要求、著作权保护以及使用目的、范围等事项。

第十八条基础测绘成果和国家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用于下列事项的,应当无偿提供:

(一)用于国家机关规划、决策、行政管理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

(二)用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要无偿提供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除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无偿提供的情况外,测绘成果依法有偿使用。

基础测绘成果和国家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有偿使用的收费标准由省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制定;有偿使用取得的收入上缴同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条利用基础测绘成果编辑出版地图、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开发生产其他经营性产品,应当标示基础测绘成果的所有者。

前款规定涉及知识产权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测绘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发展与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编制测绘成果开发利用规划,积极组织公众版测绘成果的加工、编制以及公益性地图网站建设,促进测绘成果的社会化应用。

第二十二条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有关部门在批准立项前或者财政部门在审核项目预算支出时,应当书面征求同级测绘管理部门的意见。测绘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

测绘管理部门提出已有适宜测绘成果可供利用,不需要进行测绘的,有关部门应予以审查。确属重复测绘的,不得批准立项,财政部门不予批准预算支出。

第二十三条规划、决策、信息化建设、资源普查等公益性事业需要使用测绘成果的,应当利用已有适宜的基础测绘成果。

第二十四条测绘管理部门应当建设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其他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应当使用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或者与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相衔接,实行资源共享。

测绘管理部门建设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当执行国家和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充分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及资料,及时更新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并向社会提供服务。

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测绘管理部门提供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地名、境界、交通、水系、土地覆盖等信息。

第五章保密管理

第二十五条涉及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单位,应当建立国家秘密测绘成果保密制度,明确规定获取、登记、归档、使用、审批、销毁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手续,并配备具有相应的保守国家秘密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负责保密管理工作。储存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库房设施应当符合保密要求。

第二十六条向单位、个人提供使用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的,应当依法进行脱密处理,按国家和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报经批准的除外。

经批准使用属于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单位,应当由保密管理工作人员向提供部门或者机构领取。

第二十七条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未经提供部门批准,不得复制或者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提供。经批准复制的,复制件按照原件的密级管理。

经批准利用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开发生产的产品,未经省测绘管理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的,其秘密等级不得低于所用测绘成果的秘密等级。

第二十八条利用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委托有关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信息系统开发等活动的,委托单位应当与被委托单位签订保密协议。项目完成后,委托单位应当收回其提供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被委托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留存或者向第三方提供。

第二十九条存储、处理、传递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的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并遵守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关保密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条销毁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应当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按规定进行登记、造册,交由所在地保密主管部门销毁,并报所在地测绘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章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

第三十一条本省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实行统一审核与公布制度。

需要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省测绘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并与有关部门会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省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本省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如下内容:

(一)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面积;

(二)全省海岸线、主要河流长度;

(三)全省陆域、海域、耕地、森林、主要湖泊(水库)面积;

(四)全省海岸滩涂面积、岛礁数量和面积;

(五)全省地势、地貌分区位置和范围;

(六)冠以“浙江”、“全省”等字样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七)省测绘管理部门商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数量、长度等。

前款规定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同时属于国家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三条单位、个人要求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应当向省测绘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建议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议人的基本情况;

(二)获取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技术方案、措施和成果资料;

(三)对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验收评估的有关资料;

(四)省测绘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教学、科研等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中,需要使用本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应当采用依法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测绘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约定报酬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省测绘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测绘成果保管机构擅自开发、利用保管的测绘成果资料的,由测绘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测绘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测绘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对经营性活动且情节严重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测绘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规定向上一级测绘管理部门汇交或者移交本行政区域的测绘成果目录或者副本的;

(二)接收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和目录,未向汇交单位出具汇交凭证的;

(三)未按规定编制和公布测绘成果目录的;

(四)测绘成果的接收、保管部门擅自开发、利用、转让或者向第三方提供测绘成果资料的;

(五)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不与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相衔接的;

(六)在测绘成果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加强制种后期管理提高蚕种质量 篇7

1 加强职工思想教育, 提高质量意识

职工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生产成本高低和产量多少, 与职工的技术水平相关。蚕种质量是管理好坏的最终表现, 科学的管理是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为此, 我们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1 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 培养职工的蚕种质量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每个职工树立“产

品就是人品, 质量就是生命”的思想, 增强职工贯彻落实各种技术措施的积极性和提高蚕种质量的自觉性。

1.2 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 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

我场每年农闲季节都要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 结合本场的生产经验和其它蚕种场的经验教训, 讲授养蚕制种技术。

1.3 建立蚕种质量奖惩制度, 蚕种质量直接与职工收入挂钩, 奖惩分明, 从而保证了蚕种质量逐步提高。

2 合理的种茧保护

种茧期是幼虫过渡到成虫的变态时期, 吐丝终了到复眼着色期间是蛹体内幼虫器官解离、改造和蚕蛾器官发生、形成的重大转折时期, 同时也是雌蛹体内卵细胞急速成长至蚕卵和雄蛹体内生殖细胞完全成熟的时期。因此, 种茧期可视为蛹体内的蚕种保护阶段, 此时的环境因素对蚕蛹的生命率、化性、造卵、产卵量、卵质和次代蚕的强健性方面比蚕期的影响来得更为直接[1]。

2.1 做好种茧收购期的管理工作。

生产中加强种茧保护, 避免种茧遭受高温冲击或产生蒸热等情况, 这是影响制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气温高时, 种茧收购宜在早晚温度低时进行, 最好用塑料筐装茧运输, 每筐装茧数量不得超过容量的80%, 避免蒸热。场内事先安排好种茧室, 最好在种茧回场前30min把种茧室空调温度调至24℃左右, 并及时组织工人卸茧, 定量平摊到簸箕内保护。

2.2 合理进行温湿度调节。

种茧保护的安全温度范围是2l~27℃。实践证明, 种茧期适宜保护温度为24~25℃。高温 (30℃以上) 条件下, 种茧死蛹增加, 出蛾率降低, 且一蛾造卵数、产卵数均显著减少。高温影响雄蛾生殖能力, 造成不受精卵增多, 蛹期中的高温冲击还是诱发生种的重要因素。低温 (20℃以下) 条件下, 种茧产卵率低, 不受精卵也多。种茧期湿度安全范围为70%~85%, 化蛹时空气干燥, 半蜕皮蚕增多;化蛾前夕空气干燥, 蚕蛾羽化困难, 半蜕皮蛹增多;蛾交配性能降低, 甚至不能交配。若遇干热风, 要加强补湿工作, 但严禁在种茧上喷水, 以防茧层含水率高, 影响蛹的正常呼吸而增加死笼率。大量的蛹会导致种茧保护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加, 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增加不受精卵和死笼茧, 且随着蛹龄的增加受害加重。因此一定要开门窗换气, 防止室内空气污浊。种茧期昼明夜暗, 能促使羽化齐一, 因此要避免种茧期特别是裸蛹期夜间开灯, 以免造成制种时陆续出蛾现象的发生[2]。

3 搞好发蛾调节

种茧期的发蛾调节是保证对交批次品种发育平衡的最后环节。尽管对交批次品种的催青、收蚁均按计划进行, 但由于饲养条件有差异, 对交批次发育开差往往与预定日差不符。因此, 应在种茧期采取措施及早进行调节。

3.1 发蛾调节的方法。发蛾调节是把发育快的品种保护温度适当降低, 发育慢的品种保护温度适当提高, 使对交批次品种同时等量发蛾交配。发蛾调节的方法:

3.1.1 根据对交批次品种的发育进度、观察蚕蛹体色变化进行调节。

3.1.2 根据各品种蛹期经过所需积温进行调节。

在大面积生产上, 发蛾调节一般是凭实践经验, 观察蛹体色变化来进行调节。蚕品种从上蔟到发蛾的天数, 在保护温度21~27℃范围内, 每升降1℃, 可提前或延迟发蛾1d, 每升降2℃, 可提前或延迟发蛾2d。要注意的是, 如从复眼着色开始调节, 每升降2℃, 只能调节1d。

3.2 发蛾调节注意事项。

3.2.1 原种出库时合理安排各个批次, 尽量做到各批次出库数量相当, 便于场部合理安排劳力、用具, 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

3.2.2 不同品种出蛾规律不同, 中系品种出蛾快而集中, 要注意雄蛾留尾;日系品种出蛾慢而分散, 要注意雄蛾提早。

3.2.3 提早进行调节, 缩小温差范围, 以保持蛹、蛾的健康发育。在对交批次品种发育开差大的情况下, 宜提早进行雌、雄蛹鉴别, 以调节雄蛹为主。

3.2.4 早、晚批以时间调节为主, 大批以数量调节为主。

3.2.5 在对交批次品种茧量开差大时, 一定要分解批次, 以少配多, 合理利用二交雄蛾甚至三交雄蛾来进行调节。

4 加强削茧鉴别管理

削茧鉴蛹工作是制种管理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此阶段用临时工较多, 如果管理不当, 将会产生以下几种危害:一是造成品种混乱, 自交增多, 杂交不彻底;二是造成蛹体伤害大, 健康蛹受污染, 降低公斤茧制种量;三是造成带毒种茧与合格种茧混合, 不能彻底淘汰, 影响蚕种质量。

4.1 适时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一般在复眼着色后开始, 以见苗蛾鉴蛹结束为宜。若发蛾调节适当, 劳力充足, 削茧鉴蛹越迟越好。削茧过早, 蛹体嫩, 受伤感染的机会多, 后期死蛹增多, 且裸蛹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 裸蛹保护时间越长, 羽化率越低。在削茧、鉴蛹过程中, 严格贯彻防“微”措施, 坚持“一削二倒三轻放”的原则[3], 要注意分品种、分蚕户收集病、死蛹及苗蛾, 及时装袋进行预知检查。

4.2 强化削茧鉴蛹工作管理。

4.2.1 建立削茧伤蛹率、鉴蛹准确率与临时工工资挂钩制度, 规定每簸茧的削伤率应在5%以内, 超出部分按0.

2元/个累积扣除;每簸蛹鉴蛹错误率应在2%以内, 超出部分按0.4元/个累积扣除。

4.2.2 削茧鉴蛹时有专人负责, 检查临时工的削茧鉴蛹动作, 极力避免削伤、甩伤蛹体和错鉴、误鉴雌雄蛹。

4.2.3 执行茧壳装袋查看留蛹率制度, 由专人分类装袋茧壳, 既可以保证茧壳干净易于储存, 也可以及时发现遗漏在茧壳的好蛹, 减少损失。

4.3 合理摊蛹。

4.3.1 按照“一簸茧两簸蛹”的标准分摊雌、雄蛹, 摊蛹时每簸内蛹应均匀, 避免蚕蛹堆积互相挤压。

4.3.2 削茧人、鉴蛹人与摊蛹人不得擅自并簸, 确需并簸时, 必须由专人进行同户归并。

4.3.3 摊蛹过程中切记填写削茧鉴蛹标签, 标签要始终紧跟摊蛹簸走, 防止“无主户”。

通过填写削茧、鉴蛹标签与削茧鉴蛹登记表, 分清责任, 提高蚕种杂交率, 并且检毒室一旦通知送检样带毒, 就能准确、彻底的淘汰该户带毒种茧或蛹。

5 加强制种期间管理

制种期间工序繁、时间紧、人员多, 这个时期要明确分工, 要充分调动同组人员的能动性, 防止混乱出现差错, 做到正确交配, 彻底杂交, 加强巡蛾, 合理保护。

5.1 适时感光, 使雌、雄蛾处于最佳的交配状态。

5.1.1 雌、雄蛾每日凌晨感光后, 安排专人捉雌蛹簸内的雄蛾 (俗称“抢雄”) 以减少自交损失, 提高杂交率。

迟交、长交能增加产卵量, 一定要用成熟蛾交配。交配室温度控制在25~26℃, 湿度75%为宜。

5.1.2 母蛾充分成熟:

充分成熟的母蛾交配后, 产卵时间长, 产卵量多, 残存卵量少, 产出卵量高;未熟或过熟的母蛾, 产卵量相对减少。一般母蛾羽化后3~4h充分成熟, 因此宜在凌晨5点感光, 6点盛羽化, 9点左右充分成熟, 达到最佳交配状态, 此时即可配对。

5.1.3 雄蛾要新鲜、活跃, 用当天羽化的新鲜雄蛾交配, 产卵量多, 不受精卵少。

故生产上要认真做好对交品种的发蛾调节, 尽量使当天羽化的雌雄蛾比例适当。雄蛾羽化集中, 感光过早, 则活动时间长, 到处逸散, 且消耗体力。中系品种雄蛾出蛾时间早, 蛾体小, 逸散性强, 可迟感光, 一般自然感光;日系品种雄蛾出蛾迟且较慢, 蛾体较大, 活动性和逸散性稍差, 要提早感光, 以上午6点左右为宜。

5.2 严格分区, 认真捉蛾选蛾。

5.2.1 坚持分户制种, 有利于严格淘汰有毒蚕种, 且是保证蚕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整个制种流程中, 都必须始终如一地贯彻分户制种。

5.2.2 捉蛾顺序, 根据计划交配先后进行, 当日不用的雄蛾及早送冷藏室保护。

捉蛾时轻拿轻放, 不损伤蛾体。母蛾放于蚕簸中, 分布均匀, 疏密适当;过疏易致配对时雄蛾投放过多;过密则易交配不均, 单只雌蛾多, 两者都增加了理对的时间和工作量, 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5.2.3 捉蛾时要严格淘汰自交, 选出畸形蛾、病态蛾、卷翅蛾等各种不良蛾, 这也是提高蚕种质量的重要措施。

5.3 充分交配, 及时理对, 注意巡蛾。

5.3.1 先将捉好的雄蛾用食用染料 (红色或蓝色) 染色, 便于临工拆对时分辨雌雄。

5.3.2 上午9时左右, 母蛾充分成熟, 此时即可交配, 交配时雄蛾多撒10%左右。

交配宜尽量使用当天的新鲜雄蛾, 雄蛾不够时才用二交雄蛾, 避免使用三交和四交雄蛾。若雄蛾不够, 当日鲜雄蛾拆对后可进行二交, 但二交前雄蛾需休息30min, 以恢复精力, 减少不良影响。交配时间以4h为中心, 气温高易散对时适当缩短, 气温低和雄蛾再交时适当延长。

5.3.3 配对后20min左右进行理对, 按照交配顺序, 先交者先理对, 拣出未交的单只雌雄蛾。

同户号的簸叠在一起, 保持适当的空间, 以保证交配所需的光线和空气。

5.4 及时拆对, 掌握投蛾量, 加强巡蛾。

5.4.1 拆对要及时, 交配时间不够, 不受精卵就会增加, 交配时间过长则散对增多, 卵量减少。根据交配顺序, 先交配先拆, 拆完一个户号再拆另一个户号。

5.4.2 拆对后雌蛾放进专用蛾箱振动, 使雌蛾充分排尿, 送产卵室投蛾;雄蛾放簸箕内适当并簸后送雄蛾冷藏室保护。

5.4.3 投蛾量根据苗蛾的试产情况确定, 以产满蚕种纸, 产附平整均匀为适, 每本蚕种 (4张蚕种) 的重量掌握在100~105g左右。

5.4.4 巡蛾是保证卵量不受损失, 产附均匀无空区, 卵面整齐美观的重要工序。

巡蛾重点:扶正朝天蛾, 拣尽死蛾、雄蛾和畸形蛾, 吸干蛾尿, 捉回爬框蛾, 把重叠卵处的蛾拨向未产满卵的地方, 并注意检查边角、四周, 发现空洞或大块缺卵的地方, 要及时挑选一些遗留卵多的蛾去补缺。

5.5 适时收蛾 (杀蛾) , 及时补种。

5.5.1 收蛾迟早与产卵量、孵化整齐度和不良卵的多少有关, 过早杀蛾, 产卵量减少, 过迟又增加迟出卵和不受精卵的比例。

一般在20点开始, 母蛾大部分卵产出后, 蚕种已经产满, 种面无空洞, 基本达到所要求的产附, 这时照投蛾先后顺序可装袋杀蛾。

5.5.2 生产平附种时, 当日收种多少会有少量产附不合格蚕种, 所以我们必须人为的预留补种蛾, 补种蛾一般选用当日交配好的二发蛾或者冷藏当日交配好的一发蛾。

5.5.3 收蛾过程当中发现不合格的蚕种, 杀蛾后马上用补种蛾在需要补种的卵面进行再次投蛾, 但是必须控制卵龄开差, 一般在补种蛾产卵3~4h就可以收种。

6 蚕种初期保护

蚕卵产下后, 卵内一切生理活动, 如受精卵分裂、胚胎形成与发育、滞育与活性化、再发育等都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注意事项如下。

6.1 杀蛾后仍要维持产卵室的温湿度, 因为蚕卵受精是在卵产下后2h左右进行, 这时对高温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最弱, 如保护不当就容易发生不受精卵和死卵。

所以收种动作要轻, 防止蚕种受到剧烈震动、摩擦和堆积。

6.2 如果是即浸种, 收种后蚕种在24~25℃, 干湿差1.

5~2℃的保护室保护, 20h以内送到冷库浸酸。

6.3 如果是春制秋用冷藏种, 收种后蚕种在24~25℃, 干湿差1.

5~2℃的保护室保护, 72h以内送到冷库冷藏。

6.4 如果是秋制春用冷藏种, 收种后蚕种在20℃、干湿差1.

5~2℃的保护室保护, 1周后再以温度25℃、湿度75%~80%进行人工越夏10~30d, 然后送冷库冷藏[4]。

参考文献

[1]王琦, 何安蓉.加强后期管理提高蚕种单产和质量[J].蚕学通讯, 2006, 26 (4) :42-44.

[2]姜素芹, 王兴华.加强后期管理提高蚕种质量[J].中国蚕业, 2001, 22 (3) :38-39.

[3]覃家全, 周菊珍, 李莉.浅谈桑蚕种茧期的保护技术[J].广西蚕业, 2009, 46 (4) :37-38.

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 篇8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27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的决定》已于2009年11月27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11月27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检验服务行为,维护检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检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检验服务、监督检验以及相关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检验机构,是指向社会提供检验服务的技术服务组织及其分支机构。

本条例所称检验服务,是指按照有关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确定所给定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等的性能、状况或者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并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数据和结果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监督检验,是指检验机构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授权或者受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委托,所实施的为特定行政管理事项服务的检验活动。

第四条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除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检验机构外,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不得与检验机构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第六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交通、建设、公安、环境保护、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以下统称检验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检验机构及其检验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鼓励检验机构开展国内外机构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计量认证

第八条检验机构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合格;未经计量认证合格,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九条检验机构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予以计量认证合格:

(一)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或者其分支机构;

(二)有规范的名称;

(三)有明确的检验服务项目;

(四)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检验人员;

(五)有检验服务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工作环境和设施、仪器设备;

(六)有与检验服务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检验机构申请计量认证的,应当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提交有关材料。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计量认证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评审合格的,应当在评审报告完成后十个工作日内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评审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计量认证的,检验机构应当直接向其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应当载明编号、检验机构的名称和住所、检验服务项目及有效期限。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将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名录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检验机构新增检验服务项目或者其管理体系、适用的检验标准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当就其新增检验服务项目申请计量认证,或者就其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事项重新申请计量认证。

第十三条检验机构从事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新的检验服务项目,其检验能力及方法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专业机构或者人员评估和确认,符合通行技术规则并能够满足检验需要的,视为计量认证合格。

第十四条检验机构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检验机构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代表处、办事处等机构,可以从事与其检验服务相关的推广活动,但不得直接开展检验服务活动。

第十六条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

检验机构应当在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内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复查申请;逾期不提出申请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注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禁止伪造、涂改、转让、出租或者出借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第十八条计量认证评审应当遵守国家和省规定的计量认证基本规范、评审准则,确保评审公开、公平、公正。

第十九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计量认证评审专家库,其成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核、聘任。

计量认证评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从专家库中产生。计量认证评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不得参与对与其所在单位具有业务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检验机构的评审;评审期间,不得与所评审的检验机构发生任何业务关系。

第三章检验服务

第二十条检验机构应当按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核定的检验服务项目从事检验服务活动,不得超越检验服务项目范围。

第二十一条检验机构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符合有关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

检验机构与委托人可以对检验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作出约定,但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检验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的强制性规定。

第二十二条检验机构接受委托对送检样品检验的,其检验数据和结果只对送检样品负责,样品的代表性由委托人负责。

第二十三条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束后的样品应当按照与委托人的约定处理;未约定的,按照检验机构的规定处理,但不得与国家规定相抵触。

第二十四条检验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约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检验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出具检验报告,应当由授权签字人签署,并标注计量认证标志。

禁止伪造、变造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

第二十五条经签署的检验报告不得更改。经发现确有差错和失误需要更改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技术方法更改,并作出相应的标识或者说明。

第二十六条未经委托人同意,检验机构不得将检验业务全部或者部分转委托给其他检验机构。

第二十七条检验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检验服务档案,记录和保存有关检验服务的完整的原始文件、资料。

第二十八条检验机构收取检验费用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未经委托人同意,检验机构不得擅自公开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

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保守在检验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三十条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或者参与推荐产品,不得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章监督检验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应当委托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检验任务。

第三十二条承担监督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事先经省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确认(含考核、核准,下同)并取得监督检验确认证书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省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确认的条件和程序向社会公开,并应当自受理检验机构书面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确认与否的决定。

第三十三条行政机关委托监督检验任务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三十四条行政机关委托监督检验,应当向受委托的检验机构出具委托检验任务书,明确检验事项、检验要求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监督检验的抽样工作应当由行政机关承担。确需委托检验机构抽样的,行政机关应当向受委托的检验机构出具委托抽样任务书,明确抽样数量、抽样要求等内容。

第三十六条实施监督检验的抽样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得少于二人。

抽样人员应当向被检验人出示抽样身份证明,受委托检验机构的抽样人员还应当出示委托抽样任务书。

抽样人员不得参与所抽样品的检验活动,但因现场抽检确需参与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监督检验的抽样技术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

抽样单位应当自行承担样品的运送责任。

第三十八条被检验人对监督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督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检。受理复检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指定其他检验机构复检,但因客观条件必须指定原检验机构复检的除外。不具备复检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被检验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复检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七日内申请复检。

第三十九条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其检验费用由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承担,不得向被检验人收费,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收费的除外。

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向被检验人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四十条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被检验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处理检验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检验机构违法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检验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检验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调查处理结果应当告知投诉人、举报人。

对不属于本部门调查处理权限的投诉、举报,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投诉、举报直接移送有权机关处理或者告知投诉人、举报人向有权机关投诉、举报。

第四十三条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在查处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可以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检验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向检验机构工作人员、委托人等有关单位和人员询问检验活动的有关情况;

(三)查阅、复制检验档案、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依法予以登记保存。

第四十四条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检验机构已不符合计量认证条件的,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责令其整改。整改合格前,检验机构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四十五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检验机构信用信息征集发布制度,并通过政府网站、大众传媒等向社会发布有关信用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查询检验机构信用信息。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检验机构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未经计量认证合格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检验机构处以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三年内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四十八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就其新增检验服务项目申请计量认证,或者未就其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事项重新申请计量认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代表处、办事处等机构直接开展检验服务活动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超越检验服务项目范围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经整改合格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

第四十九条检验机构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未办理相应变更手续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并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三年内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伪造、涂改、转让、出租或者出借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按照有关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伪造、变造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或者检验报告有重大失误的。

第五十一条计量认证评审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参与对与其所在单位具有业务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检验机构的评审或者评审期间与所评审检验机构发生业务关系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解除聘任,并在三年内不得再被聘任。

第五十二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出具检验报告未经授权签字人签署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未按照规定程序和技术方法更改检验报告,或者更改后未作出相应的标识、说明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未经委托人同意将检验服务转委托给其他检验机构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建立检验服务档案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公开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或者泄露在检验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向社会推荐或者参与推荐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第五十三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检验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处吊销监督检验确认证书: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抽样人员人数不符合规定,未向被检验人出示抽样身份证明、委托抽样任务书,或者参与所抽样品检验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抽样技术方法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抽取样品的数量超过检验合理需要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向被检验人收取检验费用,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第五十四条本条例规定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监督检验确认证书的行政处理,由核发证书的行政机关作出决定。

第五十五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不予计量认证合格,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予以计量认证合格的;

(二)对依法应当吊销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而不予吊销的;

(三)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不予监督检验确认,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予以监督检验确认的;

(四)对依法应当吊销检验机构监督检验确认证书而不予吊销的;

(五)委托未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检验任务的;

(六)未依法履行对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等职责的;

(七)有其他违法行政行为的。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被检验人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在本省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外省及境外检验机构的检验服务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上一篇:学习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思想汇报下一篇:主题交流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