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安全管理

2024-11-01

旅游安全管理(精选12篇)

旅游安全管理 篇1

一、生态旅游含义和如今发展状况

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含义的表述多不相同,早期的研究工作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相比于国内,那时侯国外的专业人才和学者对此比较关注,而我国对生态旅游的重视要晚一些,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生态旅游。但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和含义,国内外的专业人才和学者都不能准确的下个定义,研究并不成熟。生态旅游的含义是基于原生态、大自然自身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因而,在开发生态旅游的阶段,要着重注意对环境的伤害,把其最大可能的压到最低,以确保生态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中国人杰地灵,各种风景秀丽的地方,名胜古迹等更是多不胜数。例如:安徽黄山、陕西华山、九寨沟、张家界等等,对于旅游行业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但在开发旅游途中,仍具有一些问题。

二、旅游行业的生态特征

(一)资源配备及开发使用的生态问题

旅游行业拥有高度联系特征,主要是与同行竞争、供应商、游客、当地政府、区域、学校、大众人民以及其他行业等关乎利益的存在不断进行商品流通、物流流通、资金流通、信息流通、人力流通等来保证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大量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新型能源的使用以及废物排放造成污染都属于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此外,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根本在于资源开发利用没有深度,资源利用率不高。值得一提的是,旅游行业在利用资源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重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生态流通”特性,平衡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以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低作为评判来达成。

(二)生态系统各组成结构之间的关联问题

各类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生存的根本就是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相互关联,把各种相互作用织成一张网。企业中环境处理要考虑物化网络、管理网络、文学网络及各类关系网络,保证制造一个人文空间,而在旅游行业生态经济中也要织成一张网,各类关系之间以互动性为最强,通过各部分的团结协作,确保这张网能畅通持续的发挥作用,因而,生态系统之间各类关系处理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旅游行业生态发展完备与否。

(三)生态系统的作用与功能问题

和谐美好的生态系统必须拥有较好的配备、一定的存在价值、以及自身还原缓解能力,此外,还应该拥有自我组织、自我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还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共生序确保生态旅游发展的平衡,这些都在于组织能力以及人自身的管理、调控能力。生态旅游行业是建立在大自然的根基上,经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创造出一套符合人与自然共存条件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旅游行业代表都要遵守“适者生存”的基本法则。旅游行业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认真处理矛盾关系,才能有更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三、旅游行业生态经济体系的组成和特征

(一)旅游行业生态经济体系的组成

旅游业生态经济的组成分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文因素,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在此体系中,各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是保持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准则,是游客最为看重的对方,同时也是如今旅游行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本质保证。因而,这些因素也成为了生态旅游经济重点发展的目标。社会体系也是实现旅游行业生态经济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发展的有利保证。

(二)旅游行业生态经济体系的特点

1、高度依赖生态资源

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是生态资源,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美景、秀丽的山川河流、富饶的历史遗迹,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和谐美。旅游行业说到底也属于经济行业之一,需要大量耗费生态资源。然而大自然的生态资源毕竟有限,这就提醒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从长远出发,以可持续发展方式来保证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且不过度使用。生态资源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

2、有限的旅游容纳量

相对来说旅游行业的污染很小,但并不是无污染。旅游行业的发展的确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游客的大量观光,且催生出各类附属行业,逐渐导致旅游观光区环境恶化。国内一些观光区只考虑经济效益,在观光区修建餐厅、各类娱乐措施,导致旅游的生态性降低,使生态旅游停滞不前,旅游行业的规划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通常认为,旅游容纳量与自然环境容纳量、人工环境容纳量、社会环境容纳量有关。

3、生态条件下的经济脆弱

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生态能力、经济调控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这些的实现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制度和管理。旅游行业的经济能力可以很大程度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生态旅游系统中经济发展占据重要位置,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并不能完全以经济手段调控生态旅游,在季节变化中经济操作更是给生态旅游带来不便。

四、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要想改变旅游管理的现状,将生态管理融入到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实现旅游生态管理的全新转变,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固有的思维,不能够再以以往的旅游模式来硬套现在的旅游管理。传统的旅游管理理念只重视旅游需求,而对于旅游资源没有相应的保护观念,对于游客在旅游途中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总体来讲,就是始终将旅游景区置于一个此等的位置,轻视对其的保护与有效管理。在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不仅重视游客的相关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也将旅游景区视为主体部分,重视对其的维护,并对游客提出相关的保护要求,对其中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要及时予以制止。

(二)专业人才的甄选

要展开旅游生态管理,肯定是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的。这样的人才不仅有生态管理的思维观念,还懂得如何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对于一些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需求予以满足,而另一些将严重损害环境的需求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对整个旅游流程予以严格把关,才能够有效实现对于旅游资源的有效维护,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整条旅游产业链的生态管控

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会发现,不管是旅游乘车,还是旅游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漫长产业链条上的诸多环节,都是可以实现生态管理的。其中一旅游住宿餐饮为例,可以助推绿色饭店、绿色旅店的发展,在住宿餐饮领域构建出更多的环境友好型的单位。首先体现在饭店或是旅店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因素的充分考虑,尽量减少建设杂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尽量降低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与浪费。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秉承着环保、健康以及安全的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的现象,减轻旅游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旅游安全管理 篇2

体验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体验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实施体验教学的有很大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实施体验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验教学;旅游专业;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境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 “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开展体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组织形式仍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程序基本是一成不变的“五段式”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些教学特征说明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系统知识的传授有其成功的地方,但对于现代学生实践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已显得力不从心。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中应用教学模式的现状,笔者在湖南十所高校教师中进行了走访调研,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60份,有效问卷142份。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旅游专业教师对教学思想、理论的认知情况;(2)旅游专业教师对体验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3)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教学模式的情况;(4)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实训设施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

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思想、理论的认知情况。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是教学模式建立的依据,它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支持。绝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调查,笔者发现,80.1%的教师了解素质教育思想,而对于体验式教学,20.1%的人完全不知,65.6%的教师只是了解一点,比较了解的只有14.3%。这些说明,当前旅游专业的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但还需要学习多种思想理论,将他们综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体验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师都听说过,而对于体验教学模式40.5%的教师听说过但不太了解,10.4%的教师十分了解。当问到是怎样理解这一教学模式时,理解成教学结构的教师有52%,理解成教学程序的有37.8%,另外还有理解成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理论的,这说明教师虽然知道教学模式这一术语,但真正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

3.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教学模式的情况。笔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三个方面调查了有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教学组织形式,97.1%的教师主要采用集体教学形式,关于教学方法,100%的教师都采用了讲授法,70%的教师采用了演示法,39%的教师采用了练习法,而采用讨论和实验法的教师则较少。而谈到教学的基本程序时,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的五段式教学。师生交流较少,只有17.1%的教师在课堂经常提问,极少数教师甚至在课堂上从不提问学生。这说明师生之间的交流仍需要加强,课堂气氛需要改善。

4.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实训设施的情况。关于现代教学媒体使用情况,73.9%的教师认为其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或者影响较大,97.3%的教师会使用Word、PowerPoint等,而对于其他较为专业的,如图形、图像、动画、多媒体网页制作等,很少有老师会使用。在使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频率上有37.5%的教师经常使用,这说明旅游专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并不多。而关于实训设施方面,80%的教师认为模拟实验室条件较差,规模太小,实训设施不足,严重影响了实训的效果。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从以上的调查发现并结合其他学者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思想陈旧,强调“四个中心”。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袭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强调“四个中心”: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学生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较抽象的、呆板的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所学理论与旅游产业客观实际发生较大的偏差。这种传统的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和灵活性,造成过分依赖课堂教学,被动学习,从而造成学习的惰性,最终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21世纪旅游业对高素质、会求知、能创新的旅游人才的需求。

2.教学过程呆板,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旅游业虽然是现代化的开放产业,但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却大都是教师在“讲旅游”,教学主体注重“四点式”:讲台、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老师是讲课的主体,学生是课堂上的听众,学生没有真正的旅游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很快,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层出不穷,但旅游教育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足,不注重与外界的系统协作,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进知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3.实训条件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狭隘和滞后性。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方面普遍存在缺陷。许多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多媒体教学设施缺乏,旅游模拟实验室条件较差,有的 模拟导游室、客房和餐饮在一个实验室内,学生操作起来拥挤不堪,达不到实训的基本目的。这些旅游教学设施方面的不足,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另因实训基地较少,在旅游教学环节安排上仅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未安排实践课时,仅安排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而技能课的技能训练所占的课时比例也很小,毕业实习的面也比较窄,大多是服务性的学习,管理性的实习很少,而且实习大多安排在最后一年,平时的实习和见习很少。学生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实践知识非常贫乏,这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是极为不利的。

二、将体验教学运用于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实施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旅游管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情况。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既不适应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旅游教育改革,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基本目标,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把“注重学生体验”的体验式教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关注学生学习的环境、策略、方式和途径。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

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质,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理论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2.精心设计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体验环境。体验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和联系,把问题引向深入,并组织学生交流,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教师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影片欣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拟导游、知识竞赛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方法实际上都是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体现和应用。

3.完善校内实训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练”促“学”教学设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改革传统旅游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和完善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尤其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对旅游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更高。然而,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设施设备方面普遍存在不足,这些不足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

模式设计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对旅游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扩建旅游专业的模拟实训室。另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广泛地、直接地接触社会和工作岗位,这既是积极利用校外课堂的具体表现,又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旅游安全问题简析 篇3

凉山州;旅游安全;安全事故类型

[中图分类号]X922;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63-02

一、凉山州区域特点和相关性旅游安全研究

1.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凉山州位于四川西南部,就自然地理位置特点来说,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复杂多变;凉山地区多是山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凉山州还处于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发生频度高,强度大,是一个震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西昌曾发生过三次强震,1536年3月19日的7.5级地震、1732年1月29日6.7级地震和1850年9月12日的7.5级地震。由于凉山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给旅游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2.社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1)民族类别众多,民族风俗各异对旅游安全有一定影响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成为旅游安全事件的导火索。旅游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必然形成文化的碰撞,如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后,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产生局部冲突的可能性较大,成为产生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另外,一些对少数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不合理的开发势必造成和加剧旅游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引发旅游安全冲突事件。

(2)人员流动大,背景复杂,也对旅游安全保障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凉山盲流人口是对凉山地区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的特殊人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经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凉山少数民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因为文化上的障碍和社会歧视,无法在城市谋求正当职业与合法收入。由于人数众多,他们已经在城市街角和郊区形成了聚落,对旅游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3)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造成旅游安全隐患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凉山州各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地,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打破封闭、开阔视野、促进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凉山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除一些国道、省(区)道外,大部分属于低等级公路,路面质量差。特别是有些山区、还缺乏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仍然肩挑背扛或畜驮,导致旅游可进入性大大减弱。

二、凉山州旅游安全类型分析

1.自然灾害类

自然灾害类旅游事故主要是指由于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凉山地区多是山地、峡谷、湿地等特殊地形,局部地区气候多变,加之凉山全境属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地处攀西大裂谷,雅砻江大断裂和金沙江大断裂,境内地质结构错综复杂,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地震发生频繁,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多,给旅游者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和损害。

2.交通事故类

交通事故类型可以分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一般道路交通事故、水路交通事故、航空事故等。凉山州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易发生一些意外的交通事故,一些主要的交通干道不得不盘山而建,一些危险的溪流也是必经之道,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加上凉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医疗救援条件落后,没有及时救援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些自驾游车主的疏忽、疲劳驾驶、不熟悉地形和道路设置等主观原因也导致边境地区交通事故的发生。

3.他人伤害类

文化特点鲜明的少数民族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的境遇与汉族流动人口有很大区别。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低,许多人甚至缺乏起码的汉语沟通能力。他们原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模式,也与城市生活规范和公民社会的法律意识格格不入。这些文化上的障碍使他们不能融人

主流社会,只能在城市中形成自己的聚落和小圈子。

另一方面,主流社会对他们的到来也缺乏制度和心理上的准备。人们对这些人的防范和歧视比对其他农民工严重。自身的局限加上社会歧视使这些人就业率很低。除少部分人能从事一些特色行业经营(办特色餐馆、贩卖山货、捡垃圾)外,多数人很难找到营生,只能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生活来源。所以,他们涉足高危行为多,犯罪率高,成为旅游安全中的隐患。

4.其它事故类

除以上几种安全事故类型外,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旅游者来到凉山因语言问题和习俗问题发生冲突的旅游安全事件也会偶尔发生。另外因为旅游者的自身失误、或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也会造成一些安全事故。

[1]杨西华,王菱.凉山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对策[J].2009,9.

[2]李柏文.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性旅游安全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2):28-30.

[3]黄建军.昆明旅游犯罪研究[J].旅游学刊,2000(3):60-64.

[4]魏小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凉山模式[M].2008,2.

作者简介:

旅游安全管理 篇4

行业管理是指政府的主管部门对某一行业实施的宏观管理, 它既包括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如何在某一行业具体实施的问题, 也包括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如何从体制上规范和保障的问题。一般来说, 行业管理涉及到中央管理部门和地方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各类管理部门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按照传统体制, 纵向关系表现为条条管理, 横向关系表现为块块管理。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 其管理范围应当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系统式条条管理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式块块管理,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行业管理。当然, 由于旅游业的范围很宽广, 产业边界不明确, 各个旅游行业本身也具有综合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使得旅游行业管理的实施较为困难。但就总体而言, 面对迅速发展的世界旅游市场, 面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克服这些困难, 坚决实行全方位的旅游行业管理。

旅游行业管理作为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沿着“简政、放权、搞活”这一总体思路进行的。管理对象从系统内的直属单位转变为面向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则摆脱了原有地区、原有部门的行政干扰, 直接面对市场, 面对社会。由于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 任何一个行政管理部门都不可能一统天下, 在利益关系日益明确的过程中, 靠扩大主管部门权限、改变企业行政隶属关系等手段实行管理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可以说, 旅游行业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范围内政府主管部门尽量不去干预, 而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补充、引导和控制。

为了实施有效的旅游行业管理,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旅游管理部门与综合管理部门的关系

综合管理部门是指计划、财政、税务、工商、外事、卫生、公安等政府职能部门, 这些部门都具有在某一方面管理旅游业的职能。如果旅游管理部门与这些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好, 一方面会产生管理重叠, 另一方面会产生管理真空, 其突出表现是政出多门和市场秩序混乱两大问题并存。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管理体制, 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2.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

按照旅游业的产业范围, 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势必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在职能上产生重叠, 主要涉及交通、文物、园林、餐饮、娱乐、商业等相关部门。与这些行业部门的关系是否协调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很重要。旅游管理部门与这些相关部门虽然同属政府主管部门, 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这些行业管理部门还直接管理一些旅游企业, 常常成为这些旅游企业利益的代言人。由于计划体制下短缺经济的特点和过渡时期双重体制的影响, 这些行业管理部门实际上很难摆脱部门利益, 使得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转化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在现阶段, 这些矛盾需要更高一级的领导机构协调处理, 例如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一类的组织机构。从长远来说,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会使这些矛盾迎刃而解。

3.各级旅游局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分级管理, 虽然各级旅游局的性质和职能基本相同, 但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范围却各有侧重。例如, 国家旅游局以制定产业政策为工作重点, 省旅游局以完善市场规则为重点, 市旅游局则以维持市场秩序为主。按照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 各级旅游局是各级政府的职能机构, 代表国家管理所辖区域内的各类旅游企业。但就实际状况来看, 各省旅游局的工作重点基本上局限在少数省会城市, 与省会城市的旅游局形成了两套权力重叠、职能交叉的机构, 其实质是不同利益关系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反映。这个问题的解决, 既需要各级旅游局的协调配合, 也需要完善现有的旅游法规,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明确各级旅游局的职责和权限。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与飞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 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基本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模式。可以说, 旅游业发展的超前性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旅游管理体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在旅游业发展之初, 我国众多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西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进而对我国的旅游接待体系构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为此, 我们按照“五个一起上”的方针, 鼓励各行各业都来办旅游, 旅游业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同时, 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业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了各个行业的投资者, 他们的经营行为和运作方式已经明显地具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倾向。但迄今为止,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 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 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进而又引发了恶性竞争, 破坏了市场秩序, 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 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文化为主, 这些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 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文物、园林、文化等部门。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 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力很弱, 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 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加重, 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 诸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 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

我们应当认识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除核心旅游业外, 辅助旅游业遍布几十个行业部门。同时, 我国旅游业又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变型时期, 产业界定尚不清晰, 产业组织也不健全, 亟待规范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实属当务之急。为此, 我们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 又符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体制。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设想

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 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具体来说, 这些机构应当具备以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 能够将核心旅游企业和相关旅游企业组织起来并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 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 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 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 能够引导观光、休闲、娱乐和专项旅游同步发展, 能够使我国旅游业早日迈上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坦途。

按照以上原则,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架和具体设想如下:

1.全国旅游管理机构

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是国家最高的旅游决策和综合协调机构, 由主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 国家旅游局、国家民航总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任小组成员。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能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调节旅游供求矛盾, 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 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

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的直属部门, 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全国的旅游业, 其基本职能是: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旅游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监督, 提出并执行有关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远景规划、年度计划和具体的管理办法, 负责旅游业的行业管理, 运筹旅游业的发展资金, 引导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控制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双边或多边关系, 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负责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审批、评比、审计和培训工作。

2.地方旅游管理机构

省旅游管理委员会。根据一些省区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和做法, 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是比较符合我国旅游业特点的一种模式。按照上海模式, 旅游管理委员会是全省旅游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 旅游管理委员会由本省主要领导任主任, 旅游局和相关局的负责人任副主任或委员, 下设有关职能处室及咨询机构。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决定本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监督实施, 决定或审批重要的旅游项目并监督实施, 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或涉及的重大问题, 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 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类型, 组织有关部门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 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3.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

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旅游企业的特点, 旅游企业管理体制的理想模式可以概括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集团化。

旅游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实行集团化经营, 这是由旅游产业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单项旅游产品以一定地域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 这些景观既难以移动, 也不能替代, 若按某条线路或某种方式将各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起来, 必然要跨越地域障碍。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消费活动, 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 若要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 众多行业或部门只有联合起来, 冲破行业或部门的界限才行。以上两点决定了旅游业必然是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 也决定了旅游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走集团化之路。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公司, 它们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旅游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旅游企业都应当实行股份制改造, 逐步建立股份公司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 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趋势在我国也日益明显。上海锦江集团公司和华亭集团公司、北京旅游集团公司、云南旅游集团公司、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等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已先后组建。这些旅游企业集团一般是以骨干企业为核心, 以资产关系为纽带, 通过生产要素的联合, 逐步吸附其他企业, 形成了资产雄厚、各种要素优化配置、极具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 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规模巨大, 资产雄厚, 产业链完备, 综合实力强, 它的运行必将带动旅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 奠定了大产业的基础。中小型旅游企业大多分属各地区、各部门, 产品开发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普遍不强, 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低, 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冲破了条块分割的藩篱, 在大范围内重组旅游业资产, 把众多中小型旅游企业联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旅游企业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状况。第三, 促成了大旅游的格局。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改变了旅游业以旅行社、饭店为主的狭隘模式, 把各相关行业或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 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 增强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 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和调控职能。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 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 使得政府行为异化或弱化, 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 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角度规范政府行为, 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时, 应当掌握好以下要点:总结各地管理旅游业的不同经验, 加快旅游立法工作, 使旅游管理工作法制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在此基础上做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按照市场法则和自愿原则, 组织成立各种类型的旅游行业协会, 由行业协会协助政府维护市场秩序, 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索.旅游经济新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9.

[2]白永秀, 郝索等.旅游企业管理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9.

[3]郝索, 陈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旅游基础知识及旅游安全常识 篇5

旅游的基本要素

旅游安全常识

旅游中的急救常识

旅游的基本要素

“吃、住、行、游、购、娱”,简单的六个字,但它的形成过程却经历了半个世纪,凝集了几代人的心血,集中了成千上万旅游工作者的智慧。六个要素是中国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指导旅游业的规范,衡量旅游业的标准,同时,也是我们广大导游员进行导游安排时必须考虑的六个要点、六个方面。了解了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在实际导游工作中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旅游的生活方式

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旅游这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同类的叙述。如英国伊什图里金(Estoril)就指出过旅游的性质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1、娱乐旅行概念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社会中的富裕的、有闲空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出国旅行,满足于欣赏外国风景、艺术作品。这种概念已完全改变。因为出国旅游者多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门,在有限的假期内尽量包揽这一切。

2、现代旅游是闲暇追享的“民主化”

如冬季旅游,过去是少数富人强占的运动;骑马、划艇、射击,是非大众化运动。但是嗜好和闲暇的“商业化”已使这种活动能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参加更为令人激动和更富有外国情调的活动,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马车旅行等。

3、现代旅游发展为“社会旅游”

如英国度假营,既提供传统的旅游胜地具备的一切设施,又不断开辟和发展新的风景区域,组织大群游人观览,建造特别设计的低消费接待设施,并经常就地提供娱乐和其它服务。社会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远和相对不发达地区。

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别是在中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加旅游活动的游览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

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

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

意志性: 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快乐的极致。

休闲性:日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过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白云。

<<<返回目录

旅游安全常识

1、旅游者参加旅行社组团旅游应当和旅行社签订有效旅游合同,明确相关权利和义务,建议自觉投保旅游人身意外险。

2、随团旅游不得擅自离开团队单独活动,晚上或自由活动期间外出应结伴而行。

3、外出旅行忌带贵重物品,整个游程注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

4、外出旅游应根据个人年龄特点和体质状况选择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等,并自带必备药品,以防不测。

5、外出旅游选择卫生和安全条件较好的饭店住宿,建议选择星级饭店、知名品牌饭店。

6、外出旅游注意卫生,到卫生条件较好的餐饮店用餐,用餐建议实行分餐制。

7、外出旅游应掌握预防疾病的基本常识,不到传染病疫区去旅游。

8、携带贵重物品入住饭店时,应及时在总台办理贵重物品寄存手续。离开房间须随手关门,并保管好钥匙。

9、入住饭店后需观察房间门后所张贴的安全疏散示意图,熟悉饭店内各安全通道的位置。

10、入住饭店勿在床上吸烟,勿在房间生火煮食、自接电线、电源。

11、入住饭店不得携带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有毒物品等违禁物品。

12、饭店发生火警时,切勿使用电梯,应迅速从最近的安全通道撤离。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匍匐前进,以免吸进浓烟。

13、在游程中应记住下榻的饭店名称和电话,以及乘坐的旅游车车牌号码,乘车乘船忌争先恐后。

14、从事水上娱乐项目活动,应穿戴救生衣或其他救生装备。

15、参加漂流、探险、蹦极、登山、缆车等危险性较大的旅游项目时,应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注意事项。患有精神病、心脏病、高血压、痴呆症等病症的患者以及孕妇、老人、小孩或残疾人等不宜参加与身体状况不相适应的旅游项目。

16、外出旅游时遇雨天、山路、险坡等应注意行路安全。

17、景区(点)游玩时,应严格遵守景区(点)设置的安全提示和警示。

18、旅途购买食品时应注意食品卫生,防止发生旅途腹泻等疾病。

19、外出旅游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不要惊慌失措,应及时求助相关部门。

20、提倡文明旅游,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切忌惹事生非,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返回目录

旅游中的急救小常识

1.急救电话

必须知道医疗急救电话120,出现意外应及时与当地医疗急救部门取得联系。

2.旅游带药

外用药:清凉油、风油精及外用驱蚊剂,创可贴。

口服药:乘晕宁(防治晕车)、黄连素或氟哌酸(用于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颠茄片(用于腹痛),藿香正气胶囊(用于热伤风、感冒),息斯敏或扑尔敏(用于各种过敏),百服宁或去痛片(用于头痛及关节、肌肉痛),此外,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携带平时用药以及应急用药如硝酸甘油等。

3.食物中毒

食入不洁食物1小时内发病的患者可催吐排毒:先喝水再用手指抠嗓子,促使自己呕吐,排出胃内容物,如此反复进行;口服黄连素2到5片或氟哌酸1至2片,每日3次;腹痛者可服颠茄片1到2片;避免进食难消化的食物,可多饮水,最好是糖盐水。症状严重时应及时拨打120。

4.毒蛇咬伤

蛇咬后伤口有牙痕并伴有红肿和剧痛,伤者出汗、视力模糊、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急救措施:迅速用有弹性的条状物在伤口近心端结扎,防止毒素进入血循环;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冰块敷在伤口上;可在伤口上拔火罐,或用吸奶器吸出毒液;尽快送患者去医院。

5.晕车晕船

可提前口服乘晕宁;尽量不要空腹乘车,应先吃些食物。如发生晕车晕船,应尽量目视远方;持续做张口深呼吸;手掐内关、合谷穴。

去埃及旅游,安全吗? 篇6

此次人还在埃及,便发生了俄罗斯航空客机在西奈半岛坠毁的事情,国内亲友担心不已,后来知道这是一次恐怖袭击事件,他们依然担忧并后怕。

如此血腥暴力的事件让我伤痛、悲愤,如此相似的经历,亦让我感觉危险离得如此之近。尤其近日巴黎恐怖袭击以及中国人质被枪杀的事件也不免让人生出“这世界太不安全,还是呆在家里好”的感慨。

但是,我们真就要被恐惧吓到,停下探索世界、追逐美丽的脚步么?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尤其,我们也要学着把真正的危险和被放大的恐惧区分开来。在喀什稿件中我说,因为听到了太多新疆严打暴恐的消息,大家会认为新疆形势严峻,这是因为媒体是个“放大器”,而人们的注意力也会本能地被负面焦点吸引,但是实际上恐怖案发生在旅游者身上的几率,比驾车发生命案的概率小得多的多,我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这两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前往喀什的次数至少已有六至七次,喀什偏远地带的村村镇镇都走过,传说中“暴恐多发地”莎车也到达过,但是感受到的只是喀什的平和、平静,完全没有传说中的严峻紧张。

对埃及此次事件来说,也是如此。俄罗斯航空客机被袭,大家可能扩大到所有进出埃及的航班都不安全。多个国家撤离在沙姆沙伊赫滞留的公民,可能会被放大到整个埃及国土都很危险,但其实,未必如此。我们常说以偏概全不对,那么以一次极端事件推导整个埃及都不安全,对埃及人民来说也未免不公。

导游李白是埃及人,随后的联系中说,沙姆沙伊赫的情况已经有所稳定,埃及普通人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受恐怖事件影响埃及游客会减少一些,但是相信这个影响是短期的。

其实,相对于其他国家,埃及的社会治安比较好,这里的犯罪率也比较低,对游客的保护措施也相当完善。埃及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旅游警察的国家。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车,会有一名旅游警察携枪跟随保护,车前还常常有一辆皮卡车开道,车上载着全副武装的四名警察。埃及一般道路上、景区附近都还设有检查岗哨,游人、物品均需通过安检,检查岗哨常可见火箭筒、装甲车。这样的安保措施一方面震慑了恐怖分子,一方面也让游客安心很多。

当然,我并不是说埃及是世外桃源,去任何地方,我们都要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比如说贵重物品随身携带,女生晚上不要单独外出、出门时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但是从我自己在埃及的经历来说,埃及人热情、幽默、淳朴,他们也特别喜欢中国人,遇见中国游客常常会热情而夸张地打招呼。遇到漂亮的中国女孩,更是会热情地要求合影。同团的美女比较多,常常因为被埃及人争着合照,错过观景的机会。所以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在埃及找到了“当大明星”的感觉。

被放大的恐惧和流言常常会遮蔽事实的真相,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我想告诉你,无论你宅在家里、走在街上、乘坐飞机还是出国旅游,人身和财产安全都需要注意,如果你去埃及也是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全是你去埃及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更不是阻碍你去那里的“拦路虎”。

旅游安全管理 篇7

一、旅游安全与旅游者安全认知

旅游安全通常指的是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旅游活动各环节中的安全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涉及人、设备、环境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观念、意识培育、思想建设与安全理论等“上层建筑”,也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与管理等“物质基础”。

旅游者安全认知是旅游者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关注与反应,不同旅游者因其个体的差异性而对旅游安全表现出不同的认知。

本研究试图分析旅游者对杭州旅游安全的认知现状,了解杭州旅游业发展要素中的安全问题,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为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提供安全管理的建议。

二、来杭旅游者旅游安全认知的实证研究

课题组于2014年8月至2014年10月通过实地调研与线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来杭旅游者进行了调研。总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6份,有效率为97%。其中景区实地调研200份,回收186份;网上问卷300份,回收300份。

(一)接受调研者的人口社会特征

据有效问卷中来杭旅游者提供的个人信息,基本情况反应如下:

1、性别比率构成情况

2、年龄构成情况

3、学历构成情况

(二)来杭旅游者旅游安全认知调研的统计分析

1、旅游安全关注认知的分析。

调查显示有73%的旅游者都会关注甚至于非常关注出游安全。只有6%的旅游者不关注安全问题,由此看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旅行的关注点也越来越多,不仅关注旅游中的吃住条件,同时也关注安全事宜。

2、旅游者旅游安全问题影响认知的分析。

近85%的来杭旅游者认为旅游安全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或较大。只有3%的旅游者认为影响不太大。

3、旅游安全信息认知途径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34.6%的旅游者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旅游安全信息,50.2%的人们是通过网络获取。

4、对杭州旅游总体安全状况认知的分析。

有64%的旅游者认为杭州旅游总体是安全的,12%的人认为非常安全,还有24%的人认为安全状况一般甚至是不安全的。

5、杭州旅游活动六环节安全认知的分析。

可以清楚看到交通,住宿,餐饮分别名列前三。

6、杭州旅游安全问题原因认知的分析。

从下方图三可以看到40.2%的人认为是旅游企业管理不到位,39.2%的人认为旅游设施设备问题。31.3%的人认为是法律法规不完善,27.45%的人认为自我防范不到位。

三、基于来杭旅游者安全认知的杭州旅游安全问题分析

调研结果中认为杭州旅游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的人数占总比的85%左右,这一数据说明杭州的旅游安全状况总体评价较高,得到了多数游客的认可,而调研反映出的主要的问题在于:

(一)旅游企业安全管理的缺失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于201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布。但政策和法规的落地还需要时间,还需要许多安全主管部门间的协作,如当地旅游局、建委、消防等。更有问题的是旅游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忽略,这方面星级酒店做得最好,但至今仍有很多旅游企业,如社会餐馆、租车公司等没有设置任何安全管理机构或无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因安全管理不到位,让黑导游、黑车、黑作坊存在,都对安全构成了威胁。其次,部分旅游企业与公安、消防部门建立了旅游安全联动系统,但这种联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当旅游安全问题发生时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二)旅游活动各环节安全问题丛生

由此次的调研结果可见,旅游交通依然是安全问题最突出的,游客对购物安全的担心较少,这与管理部门花大力气整治黑导游及购物点密不可分。

尤其是交通占比近六十,说明交通方面的问题多多:出租车宰客现象还是比较明显存在,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再者黑车出现在车站,景点的频率还是十分高,这对于安全很难保证,尤其是最近因为黑车导致女大学生失联的事件屡次发生,使得人们对于这方面有了更大的担忧;公交线路的完善,公交车来回路线的不统一,班次的不固定会让很多初来此地的游客一头雾水;堵车严重,一旦长时间堵车,极易发生追尾事件。

占比第二的住宿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火车站附近,一下车就经常会有人来推销各个或正规或不正规的旅舍,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有相当多的民宿装修多为木头为主,安全设施不到位,导致容易发生火灾,去年在西湖边上的马灯部落就发生了此类着火事件。而餐饮方面依然有宰客现象,虽然相比三亚要好,但还是存在此类现象;小餐馆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营业证件,卫生是否合格。

(三)安全防范意识有待提升

一方面旅游企业缺乏相应的安全应急机制、将行业企业部门管理体系始终建立在一种常态的假设之上,缺乏危机意识。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内容滞后、局限于操作层面甚至流于形式。另外旅游者的自我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同样有待提升,游客的相互拥挤就非常容易出现践踏安全事故。

(四)旅游安全设施设备有待更新

落后的安全设施设备已成为旅游安全的一大重要隐患。调研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索道、栏杆防震系统。这种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的设计不合理、投资不到位以及维修不及时的问题,严重威胁着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尤其在旅游的旺季这一问题导致的安全隐患表现得更为突出。

调查访谈中反应出景区里的部分公共设施因为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例如围栏,安全隔栏的破损对于小孩都十分危险,而此类案件并不是个案,小孩溺水,西湖游船翻船事件屡次发生。还有景区未设置安全监视系统与危险地带警示牌等。其次景区的急救设施准备并不是十分充分,包括游客有突发疾病时急救设施都无法及时送到,错过了黄金救援时间。

四、杭州旅游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从政府层面而言,应建立一个自上而下专门的旅游安全管理机构以保障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将涉及多个职能机构,如旅游、工商、交通、林业、环保、安监、水利等。特别是规范杭州的公共交通,建立长期有效地机制来监督黑车,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不安全行为,从而保证旅途安全。

从旅游景区及企业来讲,应严格监控景区游客数量,完善安全事故处理预案。旅游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重视安全制度的落实。

(二)提高旅游安全意识

不仅是在旅游行业内部加强对旅游安全防范培训与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掌握。景区内建立急救小分队,对员工进行急救培训,人人具有急救能力。急救设施完好无损,配备齐全,做到万无一失。

21世纪也将是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在网络中活跃,旅游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从传统的报纸电视转向了网络。政府就加强游客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资源上网,让游客能更方便的、主动的利用网络资源去获取旅游安全信息,知道在困境中,如何自救,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行业组织机构也应该善于利用网络传播旅游安全信息,包括拍摄游客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视频,让游客提高旅游安全意识,同时也从侧面警醒旅游企业与景区的安全建设,切实的保障旅游者安全,更好的提高旅游安全质量。

(三)完善旅游保障设施

旅游企业尤其是景区景点需要购买或及时更新旅游安全防范设备、安全预警设施及安全处理设备,充分保障旅游者的旅行安全。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公告告之游客可能的安全风险,以提早针对性做好防范措施,例如在西湖景区某些地段、某些时间段禁止车辆通行等。同样重要的是加强景区安全设施的维护,警示牌上的等多种语言提示以提醒自助游的外国游客,将紧急电话标注在显目位置。安全事故发生后的保险保障也需要再开发,除了目前的旅游意外保险之外,增加自驾游等特殊的旅游险种。

旅游安全管理 篇8

2009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系列公益活动;2010年,国家旅游局首次组织开展“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施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品质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旅游业全体从业人员的共识。作为从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在“十二五”期间,更应把握住品质旅游这一生动的发展趋势,将其融入到高等旅游教育理念之中。

一、品质旅游的内涵

品质旅游这一提法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但业内对其概念内涵的探讨争执却仍在继续。目前较常见的说法有:品质旅游是能带给游客真正体验的旅游,品质旅游应该是高质量的旅游而不一定是高档次的旅游;从旅游者的旅游过程来看品质旅游是一次体验旅游,从满足旅游需求来看品质旅游主要满足的是游客的心理需求,强调的是精神享受;在我国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是诚信旅游,品质旅游的灵魂人物是导游人员,品质旅游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是服务。

当今社会,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它与旅游这一能为人们增知益神,提供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等生活方式的活动的本源完全相符。因此,品质旅游成为我们越来越常听到、看到的一个词汇,对其的研究和拓展也必将持续深入。笔者认为,品质旅游,是必须同时涵盖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旅游发展的新阶段,是建立在诚信旅游基础之上始终以游客为中心,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旅游。

二、品质旅游教育理念

品质旅游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但遵循的指导思想应是一致的,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行业良好形象、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是检验品质旅游发展状况的核心标准。其中,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的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等都与旅游职业教育直接相关。

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完善人才建设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教育理念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源泉。对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只有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才会有旅游职业教育质的发展与飞跃。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是在我国旅游业进入品质旅游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后,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新的要求。它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既体现了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人文关怀、探索创新,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旅游业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思想,坚定职业信念,形成职业气质。

三、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对进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就业与人生发展是根本的需求。品质旅游教育要建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潜力,为学生创造成为优秀旅游行业职业人的条件和基础。

(二)以优质服务为核心

旅游产品的特性要求从业人员深刻理解服务工作,掌握对客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每一位客人。服务是品质旅游的核心,为旅游业培养职业人,建立服务的理念是根本。理念能够体现一种职业价值观,形成一种从业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行为。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服务,对他人关爱,始终以游客为中心,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努力使其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诚信意识为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性明显,培养目标具体,就业岗位清晰,借鉴旅游企业文化对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旅游企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理念和人才的竞争阶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借鉴,服务理念、人本观念、市场意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尤其是诚信的责任意识是当前旅游行业的普遍要求,也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重点建设内容。

(四)以立足前沿为标志

教育对社会的引导作用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因此,品质旅游教育理念,应倡导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将旅游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相结合,同时还应不断汲取社会及旅游行业的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又实现教育对行业的衔接性及对行业发展的先导作用。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构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已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升民族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实习就业、教师任用、教材选编等方面都与旅游业形成对口衔接和配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品质旅游理念贯穿到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

(一)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基础。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群体,教师的水平、素质乃至积极性的发挥极大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既是品质旅游理念的建设者、传播者,也是成长在这一理念中的群体。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专业气质能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追求,同时教师对品质旅游理念的认同和接受会对强化和发展这一理念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除了表达必要的人文关怀外,还要注重教师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二,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和实习。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再教育,鼓励教师接受培训或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形成足够数量、与时俱进的新一代高职旅游教育师资。四,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高职旅游教育的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

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做到适度超前。此时,教师就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必须把自己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对品质旅游的认识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二)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实施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重点。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专业建设的主干线。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专业师生对品质旅游的共同认识和评价,形成一个专业的价值标准、师生共同的精神力量和追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专业目标,研究最新的消费者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注重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专业的个性和品质旅游的特性,培养专业敏感性;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建立蕴含职业素质的考核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品质旅游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特别予以关注的内容有:

第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实质是要让教育过程成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的主体。在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旅游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增强对其个性发展的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个性特点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情景教学式,再比如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借鉴并勇于进行开拓性尝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被动转换为主动,真切体会到品质旅游的内涵,感受到快乐、轻松、愉快的氛围,并指引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第二,道德为先,诚信为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人格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充分发展潜能,实现自我。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使其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就是诚信旅游。只有旅游服务者提供了真诚、热情、细致的服务,游客才可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社会信誉有所缺失,旅游从业者个人诚信也有待考验,诚信危机是我国品质旅游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高等旅游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引导学生接受品质旅游理念,首先必须理解和接受诚信旅游的理念,以诚为本;其次,必须把旅游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对其充满热情,学会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再次,要学会引导游客进行理性消费并享受品质旅游的乐趣。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参与实践,给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是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旅游教育必须强调实践教育环节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系统、运行程序及管理艺术等,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并得到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可以从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多方位合作等方面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强化实践环节的同时,注意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态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对旅游行业和企业的引领作用。

(三)教学环境支持

教学环境支持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保障。

这里的教学环境由内外两方面组成。内部环境包括物质、人际关系和组织。物质环境是由专业内部的设施设备、环境布局、设计风格及视觉效果所体现出的职场氛围等构成的有形的“硬环境”,它能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审美素养,有助于实现育人目标;人际关系环境是专业内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无形的“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互相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能提高师生的适应性、沟通能力,增进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组织环境是专业内部部门设计、结构特点及彼此的关系,它直接影响职业文化的传递和共享。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有深刻的影响,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是高职院校教育社会化的基础。为支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首先,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应大力宣传面向新时代的品质旅游理念,营造广泛的舆论氛围,倡导品质型社会建设;其次,社会中的主导力量、政府机关等权力部门应积极主动地理解、接受品质旅游理念并推广;第三,旅游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学习这一理念并主动地参与旅游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及就业环境;最后,品质旅游理念要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使大家认可品质旅游的发展趋势。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环境设计应该是校园书香气息与旅游行业先进理念的交融,让学生既感受到崇尚进步、追求理想、提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精神,又感受到旅游行业文化中的品质服务理念。

旅游安全管理 篇9

旅游管理体制

众所周知, 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管理旅游业, 这些机构统称为国家旅游组织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ion)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旅游组织 (NTO) 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开拓者、规范者、协调者。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其改制意见

与飞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 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基本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模式。可以说, 旅游业发展的超前性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旅游管理体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在旅游业发展之初, 我国众多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西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进而对我国的旅游接待体系构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对此, 我们按照“五个一起上”的方针, 鼓励各行各业都来办旅游, 旅游业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同时, 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业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了各个行业的投资者, 他们的经营行为和运作方式已经明显的具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倾向。但迄今为止,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 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 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进而又引发了恶性竞争, 破坏了市场秩序, 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

其二, 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文化为主, 这些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 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文物、园林、文化等部门。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 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企业管理力很弱, 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 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加重, 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而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除核心旅游业外, 辅助旅游业遍布几十个行业部门。同时, 我国旅游业又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变型时期, 产业界定尚不清晰, 产业组织也不健全, 亟待规范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实属当务之急。为此, 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 又符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 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具体来说, 这些机构应当具备以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 能够将核心旅游企业和相关旅游企业组织起来并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 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 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 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 能够引导观光、休闲、娱乐和专项旅游同步发展, 能够使我国旅游业早日迈上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坦途。

总结

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 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 使得政府行为异化或弱化, 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在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掌握好以下要点:总结各地管理旅游业的不同经验, 加快旅游立法工作, 使旅游管理工作法制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在此基础上做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按照市场法则和自愿原则, 组织成立各种类型的旅游行业协会, 由行业协会协助政府维护市场秩序, 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旅游安全管理 篇10

智慧旅游正在逐渐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正常生活,旅游行业在这样的新时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更新,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体系更加需要系统地完善。在对智慧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高速无线通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来实现智慧旅游的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最初来源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而这个概念在我国的首次提出却是在2010年的江苏省镇江市。智慧旅游利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对移动物联网,以便携终端上网设备为载体,感知旅游活动及旅游者的最新信息并及时进行发布,使人们能够根据这些最新信息作出合理的调整和安排。与以往的旅游不同的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者在出游之前就可以实现对途中交通、住宿酒店以及目的地景点的一整套安排。换句话说,智慧旅游实现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及住宿等问题之间的实时互动,这种人性化的旅游方式为出行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

智慧旅游正在将目的地旅游管理从一种传统的方式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旅游开始能够提供旅游方面的即时信息,进而实现目的地旅游管理从传统模式下的事后管理、被动处理向具有更新效果的实时管理转变。由于智慧旅游也为旅游景点带来了便利,因此,旅游景点自身也愿意为了更高的效益水平主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以及旅游环境之间的互动,进而推动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全面发展。将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二者结合,不仅能够提高目的地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实现旅游信息与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更能够实时地对目的地的旅游进行监控管理,这种结合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

(一)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游客管理体系

对于智慧旅游而言,旅游者始终都是其中的核心部分。旅游企业与旅游者所处的位置是对立的,这种特殊的位置意味着对旅游者的管理至关重要。旅游者流量预测体系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预测出接下来的旅游者数据,通过对节假日、历史旅游者流量走势、天气预报情况,分析出旅游者流量大概的高峰与低谷状况。当旅游者达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可以采用感应识别等技术,对旅游者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监控结果可以交由旅游企业等有关部门进行决策,进而有效地把控整个旅游过程,并防止旅游者在此过程中发生意外。在智慧旅游全面发展的今天,国外的旅游发达国家都在注重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因此,我国的智慧旅游也应该对公共服务加以重视。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景点与交通标语等指示牌全部采用中英双语,开放状态下的网络旅游宣传更是采用了多于两种的宣传语言,这些举措直接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赢得了国际荣誉。

(二)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体系

1、应该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设立一个完善的检测体系。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激光扫描及红外感应等专业技术对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的色泽度、温度以及负重程度等进行及时的监测及维护,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安装预警装置,以便向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破坏的旅游者发出警告,进而使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处于一个鲜活的状态,使其生命力更加持久。

2、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对旅游资源的整体分布特征、数量等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的过程,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状况,结合相关生态学的理论,确定旅游目的地能够承载的旅游者容量,然后对日后的旅游者数量进行预期规划,以达到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体系

要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部门的全面智慧化办公,就应该加强行政管理平台的建设和整体的指挥调度水平。借助该体系的建立,智慧旅游目的地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制度之后,就可以制定并实施自身的相关旅游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四)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管理体系

为了系统地完善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首先应该鼓励旅游企业加快对电子门票体系的建设,这种体系能使旅游者感到更加方便快捷。其次,应该对旅游企业建立一个统一的监测调度体系。这种体系可以通过指挥调度来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的各种调度需求,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

四、结论

旅游安全注意事项 篇11

2、贵重物品请放置酒店保险箱,如随身携带,注意保管,切勿离手。

3、出入酒店房间请随手关门,勿将衣物披在灯上或在床上抽烟,听到火警铃响,请由紧急出口迅速离开,切勿搭乘电梯。

4、搭乘快艇,漂流木筏,参加水上活动,请按规定穿着救生衣,并遵照工作人员的指导。

5、海边戏水,请勿超越安全警戒线,不熟悉水性者,切勿独自下水。

6、行程中或自由活动时若见有刺激性活动项目,身体状况不佳者请勿参加。患有心脏病、肺病、哮喘病、高血压者切忌从事水上、高空活动。

7、搭车时请勿任意更换座位,头、手勿伸出窗外,上下车时请注意来车方向以免发生危险。

8、搭乘缆车时,请依序上下,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9、行走雪地、陡峭山路,请小心谨慎。

10、团体旅行时不可擅自脱队,单独离队,请征得全陪导游同意,并随身携带当地所住宿饭店地址、电话,以免发生意外。

11、抵达景区游览前,紧记导游交代的集中地点、时间、所乘游览巴士车号。万一脱团,请于集中地点等候导游返回寻找。

12、外出旅行,注意身体健康。切勿吃生食、生海鲜、已剥皮的水果,光顾路边无牌照摊档,暴饮暴食。要多喝开水,多吃蔬果类,少抽烟,少喝酒。

13、夜间或自由活动时间自行外出,请告知全陪导游或团友,应特别注意安全。

14、切勿在公共场所露财,购物时也勿当众清数钞票。

旅游安全管理 篇12

自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于199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 旅游会展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器”, 得到了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 使全国各城市形成了一股大办旅游会展的热潮。目前每年全国举行或组织参与的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不下20场次。

纵观历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旅游会展具有以下特点:

1. 类型多样, 层次众多

每年全国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种类繁多。

2. 主题多样, 形式不断创新

随着携程、51766网站为代表的第四类旅游网站的出现, 旅游会展形式不断创新, 出现了虚拟旅游会展—网上展览会, 这种形式使旅游展会更具推广效果。网上博览会所采用的是“自助式旅游大卖场”模式, 运用这种模式, 博览会将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 供需双赢的信息流平台与交易平台。换言之, 展商借助这样的博览会可以完成从收集市场信息, 产生销售线索, 到制定销售方案, 实现销售目标等完整的营销体验。

为了更好地推介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具有鲜明的主题的旅游展会也相继亮相, 如红色旅游博览会、森林旅游博览会、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等。

3. 展出规模不断扩大, 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以历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例,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业界参展需求的增加, 各种类型的旅游会展的场馆规模都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为了取得更好的展台视觉效果, 各展团及参展单位积极组织, 认真筹备, 注重突出自身特质,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 使展台设计更加新颖、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4. 旅游会展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目前我国的展览会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型”阶段。根据“2006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目录表”, 2006年我国举办的旅游会展, 除了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的主办有公司参与运作外, 其他的主办方都是各级政府部门, 在承办单位中, 政府承办的比例为45%, 公司参与承办的比例为55%。可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仍是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

二、我国旅游会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中国会展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 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 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 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为1000个, 2006年, 这一数字跃升至3800多个。然而, 当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着管理法规滞后、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目前中国市场的展会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展会还不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展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之外, 仍存在自身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展会规模偏小, 层次较低

一般认为, 大型展览的展出面积为5万平方米以上。从表2我们发现,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盛会, 除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展览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外, 其余的都小于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旅游会展。国际旅游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旅游交易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 2007年展览面积为15万平方米。

2. 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随着旅游会展产业的逐步成熟, 我国的旅游会展逐渐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 在很多项目上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运作方式。而在由政府总体掌控的大型国际旅游展会的运作中, 企业或社会各界也开始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子项目。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会展办展主体的创新和转型趋势。但是, 如前所述, 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是仍目前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 企业介入的非常少, 即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3. 旅游会展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国际展览会同盟 (UFI) 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 UFI对申请加入的展览会的规模、办展历史、国外参展商比例、国外观众的比例等都有极严格的要求。UFI认证对展会的市场推广、品牌意识的增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经UFI认证的展览会是高品质展览会的标志。截止到2006年年底, 我国内地已获UFI认证的43个国际品牌展览会中, 只有国际酒店餐饮设备展一个是旅游展会, 这与有着类型、主题多样的旅游会展是不相称的。

4. 专业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入世”, 许多新开放行业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会展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会展人才的状况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 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 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其中从事经营策划的各级管理人员约15万人, 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 没有经过系统的展览专业学习和培训, 各地都缺乏真正懂得会展业的人才。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分析

有识之士认为, 会展经济应该沿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 笔者认为,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会展经济, 可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企业与协会各司其职, 是构筑会展业管理模式的三条不可缺少的路径。对于政府而言, 应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 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产业导向和市场监督作用。

加强法规建设, 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管理办法, 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对会展管理体制、会展主、承办单位的资格和职责、报批程序、会展市场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指导会展业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自律, 防止同行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 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 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 也是政府需要加以促进的工作。

国外把会展管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与支持性人才三类。在核心人才中, 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尤其重要。他们在行业内层次最高, 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等人才;支持性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员等。从中国的客观情况来看, 会展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 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 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 而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缺乏。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必须先有一个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 中国高校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教育与科研的学者不多。

要加强会展教育与科研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应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先进国家培训的机会, 以便了解国外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研究成果以及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支持相关人员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应对会展教材编写和出版给予资助;在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额度和研究时间保证方面, 也要给予帮助。

4. 提高旅游会展的市场化程度

在会展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 展览会很少由政府直接出面主办, 完全融入了市场化机制, 而极少数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 也是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从中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来看, 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现阶段完全退出会展项目的投资领域, 完全依赖现有会展企业来办展, 但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可逐步逐步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 先实行“官办民营”, 最终实现“民办民营”。

5. 整合资源, 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与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样, 展览会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众所周知, 中国不缺展览会, 缺少的是展览会品牌。为促进中国旅游会展的健康、持续发展, 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整合资源, 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从国内外成功展览会来看, 品牌展览会要有六大要素支撑:一是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坚强支持;二是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提供专业的展览会服务;四是配合强势的媒体宣传;五是获得国际博览会联盟的资格认可;六是坚持长期的品牌战略。要想把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展会上来, 组织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品牌观念, 制定品牌战略, 对照上述品牌展览会的六大要表, 从主题选择、管理服务、场馆设计、展览会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立青:国内外成功展览会的经验及借鉴[J].发展研究, 2004年第4期, P7~9

[2]苏文才著:会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出版

上一篇:市政给排水管道设计下一篇: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