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通用12篇)
旅游管理 篇1
研究背景
我国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式开始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目前, 尽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有一定的竞争力, 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要比职高和高职的学生会更加合理, 但是仍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要求, 突出表现在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远, 使得大量的毕业生要么在择业时转行, 要么到旅游企业不久后, 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等原因, 纷纷离开旅游岗位。[1]
旅游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从业人员?为此, 笔者以丹东旅行社业和北京昆仑饭店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人力资源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调查可看出,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企业需求大量的从业人员, 这种现状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就业机会较多, 尤其是目前旅游企业很多岗位就业门槛较低, 如旅行社的导游员、饭店的服务人员等, 对从业人员的学历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 要增加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 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 旅行社需要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懂得业务流程的计调人员和策划人员;在导游员方面则需要了解客源国知识, 精通外语的国际领队, 高星级酒店需要的则是具有实践能力的管理型人才。旅游行业的需求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因此, “品行端、气质雅、底蕴厚、外语好、能力强”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起得来”的实战型管理和服务人才, 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2003年, 辽宁省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3个本科点 (全国220个)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历辽宁超标不上到上再到国控专业的申办历程, 最后获批, 可谓来之不易。办专科, 该校是第一名;办本科, 该校是后来者。该校没有老牌学校的经验和实力, 必须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该校的目标是实施“错位竞争”战略, 按照“应用性教育, 职业化取向”的原则, 坚持为旅游业发展培养职业性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专业定位, 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辽师、东财等老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 该校的学生要“一样地爱国、遵纪、守法、有德, 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比不上他们但也不要差的太多, 外语说的比他们好, 动手能力比他们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缩小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辽东学院必须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培养适应旅游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 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是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所采用的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措施, 目的是在发挥企业优势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实践场所, 加强了学生的就业保障, 使其能够更加安心于学习, 放心大胆地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充实自己, 实现校企双赢发展。[2]但是, 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看, 校企之间的合作还属于一种浅层次的合作, 机制作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在其探索和实践中, 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的合作意识薄弱。校企合作双方往往都对合作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 各自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 缺乏长远眼光。[3]目前, 很多旅游院校, 包括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本上是学校为旅游企业提供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生, 解决旅游企业用人难、用懂专业的人更难的问题;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的机会, 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 保证其如期毕业。在合作之初, 学校提供的学生并不是旅游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学生与企业之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 不仅提高旅游企业的用工成本, 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4]这就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问题所在。
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能力不足, 也是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校企合作, 意味着校企双方需要通过合作使得自己能够从对方提供的实践机会或者人力资源中收益。但是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能力不足, 使得双方的合作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时的办学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或者不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 或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 使得学生在到旅游企业实习前没有受到正规的、全真模拟的实践训练, 实践经验不足, 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二是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由于专业建设中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还是更倾向于系统理论的学习, 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这样的师资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措施
虽然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已开展多年, 但是就整体来说, 合作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各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更不用说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5]因而, 建立健全高校与旅游行业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极具现实意义。基于此, 笔者结合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 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1.专业课程内容与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相关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上, 应深入把握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 设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 使工作过程模块化、动态化, 融入企业岗位的最新需求。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饭店的工作岗位实际状况, 开设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吧服务与管理”、“茶吧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根据旅行社的工作岗位实际状况, 开设了“外联业务与管理”、“计调业务与管理”、“门市业务与管理”、“导游业务与管理”等专业课。这些根据旅游企业工作岗位设置的专业课, 都合理地安排了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相应的学习形式, 安排了大量实训学时, 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通过课内实训, 注重真实情景的体现, 利于培育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是一项实用性十分强的教学, 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局限于单纯激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搞学术研究, [6]还要鼓励教师深入旅游企业, 挂职锻炼, 让教师深入旅游第一线, 了解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 充实具体的教学内容, 保证可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7]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12年9月以来, 采用“本科教师深入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做法, 组织教师在本地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挂职锻炼, 并利用寒、暑两个假期组织教师集中深入北京昆仑饭店顶岗培训, 加深了他们对酒店经营管理实践的感知, 进一步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另外, 还可从旅游企业聘请部分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为兼职教师, 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组织专业教师走出国门、走进高校、走向企业等途径加快师资培养。近几年,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选派了4名教师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进行国外访问学习, 同时选派了7名教师到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研究所进行访学。这些“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措施, 在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同时, 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毕业论文考核
毕业论文时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办学目标和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 对原有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 将毕业论文写作改为撰写专业调研报告。通过专业调研报告的撰写, 要求学生利用学所理论、知识, 在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实践中发现一个或一类问题, 在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专业调研报告内容包括使用专业语言描述“所发现的问题”, 阐述“发现问题的手段”, 分析“问题的危害性”,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水准、为教师教学提供真实案例等方面阐释“解决方案的价值”, 旨在培养本科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毕业论文的改革, 辽东学院从2012届学生开始试行, 在2013届学生正式实行。从三年的试行、实行结果看, 所有调研报告的题目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度较高, 课题研究的内容符合该校本科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由于2014年该校明确了毕业论文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完成, 所以学生在拟定题目时都能够将调查报告的研究对象与自己的实习地区、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结合起来, 初步实现了毕业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同时, 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既提高了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论文中所提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也为旅游企业引起相关管理问题的重视及解决问题献计献策, 在知识层面实现了学生、企业之间的“双赢”。
4.校企之间深度合作
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是指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化和拓展。旅游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需要通过实践教育来培养。因此,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辽东学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 2006年将该校商务宾馆交给学院经营管理, 并划拨专项经费83万元在内部装建了酒吧 (茶吧) 实训室、中西餐实训室、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等高水准的实验室。2006年9月, 该校旅游管理学院注册成立了“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辽东学院营业部”, 与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合作经营;2012年,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又由辽宁新友谊公司注资400万元对该校商务宾馆进行了更新改造, 使得设于其内的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水准有了本质性提升;2013年6月, 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160万元, 正式启动了与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和丹东市旅游局合作共建“辽东学院大学生旅行社”、“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创意坊”两个实体性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工作。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 早在1993年该校便与国际驰名的北京长城饭店签订了第一份校企合作协议, 成为当时国内旅游院校与高星级饭店实质性合作的领跑者。几年来, 该校与北京地区6家豪华五星级饭店、丹东地区12家国际和国内旅行社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12年起, 该校与北京昆仑饭店开展了“辽东学院—北京昆仑饭店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的深度合作, 并分别获批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项目。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遵循“实质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 突出“起点高、维度宽、受众广和示范性强”的特色, 以实现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水平,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培养和提高企业人士参与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目标。通过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及时向其他企业和院校推广, 发挥项目建设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辽东学院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将不遗余力地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中, 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创新, 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实现由校企间用人层面的简单合作到企业实质性参与办学, 缩短学生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距离, 真正成为应用型的旅游人才。
摘要: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企业对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 对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具有促进作用。校企合作作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措施, 在具体实施中尚有一些不足。笔者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毕业论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等方面, 探索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关键词:旅游管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爱华.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96-99.
[2]龚艳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4.
[3]田申, 李艳双.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研究[J].商情, 2014, (5) :222-223.
[4]高晓艳.济南市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5]赵爱华.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 2013, (18) :11-13.
[6]刘俊华.山东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7]单铭磊.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改善我国饭店专业育人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09, (2) :35-36.
旅游管理 篇2
翻转课堂教学法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笔者于参加了中国大学M00C网站,北京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法》的M00C,并顺利地通过了学习和考试,取得了该M00C课程优秀证书。在上半学期内,笔者对学校某个班级的一门课程进行了部分翻转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翻转课堂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革新的教育模式:学生课下学习知识而课上运用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老师不再是在课堂上满堂灌,而是需要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能力。这种模式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案例,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更有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学生动手能力更强。甚至有专家提出,这种模式未来将成为大学教学的主要授课模式。
教学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过程。传统课堂知识传递是在学校完成的,老师课堂上讲解多个知识点,但学生吸收内化的程度则因人而异,这就导致了学习效果差异特别大。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由先教后学变为了先学后教,课堂主要不是用来获取知识,而是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旅游行业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行业,很多知识不光是要达到记忆和理解层次,而是要更进一步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非常适合翻转教学。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使用普遍,使得人们随时可以调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储存知识巳经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现在也正是旅游转型升级之时,旅游业变化迅猛,新的景点、新的模式层出不穷,想要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有以后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翻转课堂实验介绍
笔者在大二的学生中选取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级,在开设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中,挑选了“旅行社产品设计”这一模块作为翻转教学的内容。
根据往年经验,由于本门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授老师也有很多实践经验,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较高,也有一定的参与程度,但学生是高职学生,一般高考成绩只有200~400分,基础不太好,学习习惯也不太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笔者录制了三个有关旅行社产品设计原则的视频,在课前传给学生,并告知接下来的四周翻转课堂中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根据不同要求,自行制作出一个旅行社产品。
在教学环境上,笔者安排学生在机房上课,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能联网的电脑。
三、在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难题
1.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学生。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跟上或者兴趣上喜欢这些挑战,我们也很难跟踪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况。
2.自主学习性不强。经过了十几年的被动学习,学生巳经习惯了被逼迫着去学习,让他变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是需要一定过程的,而且如果学生真心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强迫他“自主学习”。
3.学生水平不等。想做好的分层教学,师生比例就需要加大,或者班级结构需要改变,这个会对学校提出难度较大的要求。
4.学生差距拉大。比较有自主性的学生,一般能独立、较快地完成当天布置的任务;比较拖拉的学生,课堂上无法完成任务,课后又没有自主性,不会继续学习,导致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来自自身的难题
1.教学任务发放平台不固定。翻转课堂的开展一定要发放课前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上将做什么,多半还会有相应的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观看,这就需要有翻转学习的平台系统的辅助,如可汗学院中对于学生学习进展、观看频次、暂停和回放的部分都有清晰记载,教师可以查看这些数据,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图表,清晰地了解课前学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集中于哪些问题?落后者纠结于什么问题?如此,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策略,开展分组式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但是作为普通老师,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发放。
2.场地安排。翻转课堂中,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被放在课前,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可以在课中进行。课中往往需要模拟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场景并进行学习,如笔者实验的“旅行社产品设计”翻转课堂,就需要每位学生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在传统课堂中,只需要有多媒体投影室,而在翻转课堂中,就需要用到机房。还有些翻转课堂需要在实地进行,更需要解决场地问题。
3.技术欠缺。大部分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中,都包括了微课视频。制作微课视频需要专门的时间、精力和技术,特别是旅游类的微课视频,有的还要到现场实地拍摄,需要不菲的资金和高超的技术。几乎所有的微课视频都牵涉到后期制作和剪辑,想要微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枯燥的平铺直述是不行的,要多种手段和技术相结合。我通常在一段微课中,运用文字、图片、视频,这需要用到PowerPoint、CamtasiaStudio、GoldWave、会声会影等多款软件,此外还可以使用iSpring、Articulate、Storyline等软件,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学习并能熟练操作。
4.身份转换不适应。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中老师说话的时间一定要比以前少很多。老师更多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订制游戏规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当于导演),而不是如何在课堂中“表演”。这对于不少老师来说需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四、解决思路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提前说明。在实施翻转课堂前,要把翻转课堂的操作模式、目的、意义等向学生说明,在操作流程上,强调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掌握课前任务。
2.提高学生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人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3.设计好的课中任务。好的问题设计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将知识点的内容转化为若干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自主的节奏和方式一步一步进行有序学习,达到教育目标。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以创设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以创设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创设开放性问题,弓I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创设新异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创设疑惑陷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以创设巳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我在“旅行社产品设计”这一模块的翻转课堂实验中,设计的课中任务包括:票选全班最想去的景点及线路、设计家庭自由行手册、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设计产品等,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并能完成。
4.发挥信息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作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于个性化学习来说如虎添翼。笔者在“旅行社产品设计”这一模块的翻转课堂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携程、去哪儿、蚂蜂窝等网站信息资源,按照不同的预算标准,再按照各自喜好的旅游目的地,做出不同的产品。
(二)提高自身素养
1.转换身份。过去,学生是工业产品,他们以原料的姿态走在流水线上,课本是模具,承载了知识,而老师正是流水线上的机器。现在,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可能更像是在3D打印机上进行打印,自己想把自己打印成什么样子就努力的把自己打印成什么样子。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更多的把教学工作转移到设计教学上分析每个学生,设计各个环节从而更加透彻的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
老师根本上的价值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知识的人,而是使用翻转课堂一类的活化教学模式去带动学核心价值。
2.学习新的技能。无论是翻转课堂课前任务中微课视频需要的技术,还是翻转课堂课中任务的问题设计能力,都是需要老师积极学习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改变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希望通过笔者在高职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能够为其他层次、其他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伍欣
如火如荼旅游管理专业 篇3
这些数字有没有触动到你,7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喜欢旅行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和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打交道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挑战、同时也愿意从基层做起的人,不妨考虑一下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吧!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4年的本科学习后将会获得管理学学士的学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学习的内容和旅游学、管理学和文化学都有关系。课程上比较注重旅游相关的知识,《旅游管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等等,还会有一段时间不短的实习期。
当一个稳定社会中的人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收入也有增加后,相当一部分的人会想要去别的地方看看——就是去旅行。随着我国中产阶级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钱花在旅游上。所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毕业之后,一般有三个方向的就业可供选择。
主要指和旅游直接相关的旅行社、旅游景点工作人员、酒店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目前大型旅行社和连锁酒店的一些发展趋势。
作为一个热门的行业,为何旅游管理相比其他的热门行业(金融等),分数线并不高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是一个需要你从基层开始做起的行业,同时也意味着它的门槛不高,很多其他文科专业的人也可以来竞争。这一特征在酒店业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有志于从事酒店业,并且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会选择国外的国际旅游管理学校,这些学校大多在瑞士等欧洲国家,有的还会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到星级酒店工作实习,得到实际的锻炼。但很多时候,即使拥有了国外大学的文凭,回国后也只能从星级酒店的前台做起。酒店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就是一切都要从基层做起,在第一线为客户服务过才行。当然,国际性的连锁酒店也会有一套不错的培训体系,从服务员做到总经理的例子也很多。
再说旅行社,一说到在旅行社工作,很多人就会觉得就是干导游的。其实,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分工是十分明确的。从行前的销售(旅游顾问)、到行程的统筹安排(团队、机票和签证)、导游,还有对新线路的研究与开发,可谓各司其职。随着人们越来越希望享受个性化的服务,团队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需要了。有人说,现在很多人都能自己定酒店机票、搞定签证,来个完全的自由行,好像不需要旅行社了。其实啊,并不是每个忙碌的都市人都有时间去自己搞定所有行程的,很多收入不错的人都更倾向于“定制游”,笔者之前就接触过可以为你的家庭度身定制行程的旅行社。比如,你想要在希腊的圣托里尼岛靠海的房间度假,旅行社就会为你找到满足你的需求和预算的酒店,为你预订,还能买好雅典到圣托里尼岛的船票,送到你在雅典的酒店,如此贴心的服务怎能不受欢迎呢?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网上旅游业的发展,大家也许都听说过携程旅游,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自由行和散客的经营,你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找到世界各地的行程,很轻松地预订到机票和酒店。目前,此类网站的竞争也很激烈,同样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的就业方向之一。
包括和旅游业紧密联系的餐饮娱乐业、铁路等运输业、公共设施服务等行业,它们都直接为游客服务。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发展如火如荼的邮轮旅游业。10多年前,我们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国外的豪华邮轮,还有那个有点残酷的笑话:一个人上了游轮却不吃不喝,直到下船才知道船票中已经包含了餐费。可现在,邮轮旅游已唾手可得。目前,世界三大邮轮集团皇家加勒比、嘉年华和丽星邮轮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与企业,在这些世界顶级邮轮上,有不少中国籍的员工。不错的薪水加上可以免费周游世界,吸引力非常大。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运输业与旅游业挂钩的例子还不是很多。比如,很多国家有专门的旅游火车线路,可以让游客很惬意地住在火车上,游玩沿路的景点。为了吸引游客,还会设计很多有趣的车厢。日本铁路JR旭山动物园号为了配合旭山动物园的主题,特别推出以动物为特色的车厢,是不是很吸引人呢?
旅游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它能带动很多间接和直接的就业。比如,当地的商业发展。目前,不单单是中国,很多国家都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需要大力推动的’产业来支持。你可能已经在电视广告中看到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播放的旅游宣传片,它们大多都是这些国家的旅游局投放的。以日本为例,目前已经在我国一些大城市成立了很多旅游相关的推介组织,比如日本国家旅游局驻上海办事处等等。原因就在于旅游不单单可以推动旅游业和餐饮业,还可以推动很多相关的经济产业,比如会展业、当地零售业等等。这些都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
在香港,酒店在有会展的时候通常是不打折的或是只有很低折扣的,因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展会足以让展会周围的酒店爆满。据数据统计,展会业对餐饮、酒店、交通等关联产业的带动系数高达1:10,就是说,会展业投入1元,就能为社会经济带来10元。目前,会展业已经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一年的大型展会超过100个。不过另一方面,会展业也是出了名的工作压力大,并且展会公司的质量良莠不齐,所以在就业前对展会公司做一些基础信息的调查很重要。
最后想说一点个人的体会。首先,学好外语对从事旅游行业非常重要,不仅仅是英语,如果能会一门二外会更好。其次,我国的旅游业和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在“以人为本”这方面,只有真正地爱要去的这个地方,真正地为游客设想,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服务。很多人都说,旅游业很累,但同时乐趣也会不小,所以,现在的你准备好了吗?
旅游管理 篇4
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教育部在1998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已经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1]目前,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过多地依赖其它学科,缺少自己的特色,较少考虑旅游业本身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因此导致大量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同时,相当多的旅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旅游人才。[2]因而,我们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旅游专业人才。
一、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我国的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期,到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成熟了,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
我国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从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发展成为旅游本科教育的,因而目前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明晰,一方面它想要和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区分开来,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对从业人员,无论是对基层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我们在培养高等人才时不可能忽略技能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级人才的综合能力,但是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度很难把握,这就导致我们目前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
(二)课程体系的依赖性强。
因为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依托地理、中文、外语等学科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着很多的对原有母系学科的依赖,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是还没有认识到研究合适自己的、独立的、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仍然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它只是在沿用母系学科的课程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了一些旅游方面的课程,造成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强烈依赖性。
(三)课程体系的层次模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很晚才从职业教育中起步,教学管理体系既不规范又深受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快速发展,使得我们有一些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思想存在,所以在大学本科旅游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操作性和知识性的课程,理论课程比例相对偏低,导致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感觉到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在对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学校本科教育深广度的调查中,学生反映其深度不够的占67.1%,反映其面太泛的占6.2%,反映其面太窄的占12.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深度不够。并且与旅游专科教育相比,85.3%的学生认为本科教育应突出综合素质培养,14.7%认为应突出理论素养。
(四)课程体系的保守性严重。
在我国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保守性色彩。大致说来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老化严重,没有能够考虑到现在的时代特征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就业面,还仅仅把培养目标局限于培养旅游行业的直接系统的从业人员,忽略了旅游行业的介入系统和支持系统,这种思路极窄的课程体系严重制约了我们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技能水平。
二、对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教育专家拉塞克和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较,提出了新的教育三层次,即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新的三层次已成为国际教育的明显趋势。这种新的三层次划分与我国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是不谋而合的[3]。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只有新的教育方向和目标才会带来课程体系的更新。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大中型宾馆、饭店、旅行社等相关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到旅游介入系统、旅游支持系统中工作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高等旅游教育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决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是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3+1”模式为依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求实创新、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没有能够明确地提出能够量化的、有实际意义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即使目前有一种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经理人的思路,但仍然没有明确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具有哪些特质的职业经理人。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修定教学目标,最好使得该目标能够有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这样利于进一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本科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偏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了解一定的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厚基础,加强管理能力上的培养,尽量使毕业生能够拥有宽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实践的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的旅游专业是依托地学专业发展起来的,在它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学特色的东西,比如旅游地学、珠宝知识,另外在课程的讲授中,也会牵涉到相当多的地学特色内容,比如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这是该校旅游专业的一个亮点,它充分结合了原来所依托的专业,又没有过分地依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有一定的过人之处的。
三、发展思路
(一)增加基础学科比重。
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制一般是4年,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为例,本科专业第一学年安排的是一些基础学科,第二学年安排的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安排的是专业课,第四学年主要是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这样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有轻基础、重专业之嫌。而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才能够得心应手。旅游管理专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没有数学数学基础,旅游经济和旅游财务管理的课程学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建议适当降低专业课的比重,延长基础课的学时,把大学的前两个学年用来开展基础学科教育,后两个学年进行专业教育和毕业实习。
(二)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合并调整。
不少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建议对这样的课程实行“关停并转”,也就是说对那些重复的课程实行合并,停掉部分类似的课程。比如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实际上是市场营销课程的细化学科。有些高校用《旅游市场营销》来替代《市场营销》或者两者都开的做法很不合理,《市场营销》远比《旅游市场营销》更基础,知识体系也更完备,绝对不能用《旅游市场营销》代替,二者都开也大可不必,可以考虑合并为《市场营销》一门课程;至于在旅游业方面的应用,则可以由专业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补充。
(三)树立大旅游思想,培育大旅游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它越来越牵涉到更多的产业,不再简单地局限于旅游的直接部门。因而,很多学者提出了“大旅游”观点,即旅游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由直接系统(旅游主题、旅游资源或项目、旅游媒体或服务业)、介入系统(通过直接系统介入服务如电信、金融、保险等)和支持系统(即支持直接系统的行业和部门如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房地产和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等)三大系统构成[4]。按照“大旅游”的观点,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适当淡化专业倾向性,培养具有更强综合素质的旅游复合人才。
(四)全英语化教学的尝试。
我们可以引进在该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全英语教学班的做法,弥补目前旅游管理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不足。目前旅游英语的教学还较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次,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对于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更需要把英语当作一种工具和交流的手段,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英语交流,争取进行全英语教学。
(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实践。
在该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安排了大四一整年的实习时间。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一年里,学生可以学到技术操作性的东西,还可以面对社会,看到最前沿的职业需要,以及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工作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增加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在找工作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能够依托于原有地学专业,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旅游管理教育。它有很多成功之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争取使该专业课程更加合理,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摘要:本文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视角, 剖析了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管理 (本科) 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兹柏, 罗有贤.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 1997年教育增刊.
[2]陈才.对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段) 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 2003, (7) .
[3]拉塞尔·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1996.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学概论 篇5
2.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末期,并在奴隶制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主要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3.旅游业“三大支柱说”中的三大支柱分别指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住宿。
4.在欧美国家中,人们根据旅行社所经营的业务类型,将旅行社企业划分为零售商。
5.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由三部分人构成,分别是 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6.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积极的需要,另外一种是消极的 逃避紧张 的需要。
7.国际旅游还可以根据游客的流向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另一种情况则是境旅游或出国旅游。
8.旅游交通不仅要解决往来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距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中的时间距
离问题。
9.世界旅游组织正式成立于1975年1月2日,其总部位于马德里。
10.按照旅游者的罗马会议定义,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游客下分两大类,一类是
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称为“旅游者”;另一类是在目的地不停留过夜,当日往返的游客,称为“游览者”。
1.在旅游研究中,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
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2.按照国际联盟的规定,到国外学习、寄宿在校的学生,可列入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人员。(×)
3.多中心型心理类型的人往往是新旅游地的发现者和开拓者。(√)
4.世界旅游组织是世界上唯一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全球性的非政府间的组织机构。(×)
5.消遣型旅游者在价格方面不太敏感。(×)
6.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3分)。
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因。
7.可进入性
指旅游资源的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度。(3分)
即不仅要便利游客的来访,而且要便利游客结束访问后离去。(1分)
8.旅游批发商
即主要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者旅游公司。(3分)
所谓批发业务是指旅行社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预测,大批量地定购交通运输公司、食宿接待企业、旅游景点等旅游供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将这些单项产品组合成为不同的包价旅游线路产品,最后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向旅游消费者出售。(1分)
9.现实旅游资源
不仅其本身具有魅力,而且已有条件并且正在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10.国际旅游组织
国际旅游组织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际旅游组织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国际旅游组织。(2 1
分)
广义的国际旅游组织则还包括那些其工作范围部分地涉及国际旅游事务的国际组织,以及专门涉及某一旅游行业的国际性旅游同业组织。(2分)
11.简述托马斯·库克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1)(1分)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以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团体旅游活动。人们普遍认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这次旅游活动的特点是:
(1)参加者的公众性(2)组织工作的周密性(3)团体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4)为后来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845年首次出于商业性的目的组织团体消遣旅游:
(1)这次团体旅行活动的特点
A 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组织是出于纯商业性的盈利目的B 这次组织的团体消遣活动是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
C 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
D 编写了一本《利物浦之行手册》
E 有全程陪同和导游
(2)同1841年组织的旅游活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A 组织工作的性质不同
B 参加者的旅游目的不同
C 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
(3)(1分)1872年托马斯·库克首创了组织环球旅游的先例。
12.比较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中又分
为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1分)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境(1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分):
(1)从活动开展的地理范围上看
(2)从便利程度上看
(3)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便看
13.简述经常用到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方法。
旅游者的类型划分不存在绝对不变的统一标准。事实上,人们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或经营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划分标准。
常用的旅游者类型划分标准:
(1)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
(2)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者和散客旅游者;
(3)按旅行距离划分,远程旅游者和中短程旅游者;
(4)消费方式划分,自费旅游者和奖励旅游者;
(5)旅行方式划分,游船旅游者和自驾车旅游者;
(6)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
(7)出游目的划分,消遣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
14.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哪些条件?认识这些条件的意义何在?
一个人实现旅游活动应具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1)客观条件:(2分)
足够的支付能力
足够的余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个人身体状况,家庭状况。
(2)主观条件:(2分)
旅游动机
(3)认识意义:(2分)
个人方面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共同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现实的旅游者。全面认识
这些因素,对于旅游业的经营工作,特别是对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都
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收入、时间、身体条件、家庭负担等客观因素,旅游业经营者是无法控制或者说是很
难帮助人们克服的,这意味着旅游经营者在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时必须重视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旅游动机,旅游经营者则可采取主动,针对目标市场所追求的需要,利用各种可能途
经去激发人们对本目的地或本企业产品的兴趣,从而促进其购买动机的产生。在这方面,旅游业经营者是大有可为的。
15.什么是旅游产品?列举并解释旅游产品特点。
(1)旅游产品的概念(2分)总体旅游产品首先是从需求方面提出的。在旅游者看来,其外出旅游全过程中的全部必要开支等于该次旅游的价格。反之,旅游者通过这一价格的支付而获得的一次旅游的全程经历也就是他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单项旅游产品,就是指旅游企业所经营的设施和服务,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借助一定的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项目服务。
(2)特点:(4分)
1.无形性
2.不可转移性
3.不可储存性
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5.综合性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20分)
1.试述斯坦利·帕洛格(Stanly Plog)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的要点并分析其认识意义。
帕洛格将人们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近多中心型和中间型。(2分)参见下图(1分)。其中处在两个极端的心理类型分别是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2分)自我中心型的人,其特点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愿冒险。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类型的人喜安逸、好轻松,不主动与陌生人交往,喜欢熟悉的氛围和活动。(2分)多中心型的人的特点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富有胆量。在行为表现上,这一心理
类型的人求新奇、喜刺激、好冒险、善主动,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
接触。
(1)(2分)产业的概念:指其主要业务和产品大致相同的企业类别的总称。
(2)(4分)经济学家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家,从来都不承认旅游业是一个产业;从产业管理来看,标准
产业划分中不存在这个产业。
原因分析:
• 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是:产品或基本业务大致相同或相似。(2分)中间型;(1分)近自我中心型;(1分)近多中心型。2.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业并非是一真正的产业。对此你有何评论?(10分)
作为旅游业主要构成部分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各有其完全不同的产品和业务,不符
合产业划分标准,这是根本原因。
•作为标准产业,要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能清晰的界定。
旅游业的投入难以界定,作为旅游基础设施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和作为旅游上层设施的交通都
难以界定多少投入旅游多少投入其它;产出亦如此,绝对数额无法界定,尤其是散客的购物、娱乐、饮食等开支。故旅游业没有明确的投入和产出。
• 客观上,二战以后,各个国家又支持和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际入境旅游,旅游业又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产业。
(3)(2分)旅游业在何种程度上被接受为一项产业
对旅游业的界定标准不是根据产品或基本业务相同或相似来界定,而是根据其服务对象相同,都是
旅游者来进行界定的。由此也导致了旅游业的特点如边缘性综合性等。我国从七五计划期间开始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4)(2分)旅游业的定义
旅游管理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旅游岛;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的高等职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美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定位,分为2年制和4年制,注重培养旅游行业的实际操作人员,教学的实用性很强,多属于社区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美国各大饭店集团创办的大学、职业学校。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培训模式,它以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为方向,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掌握熟练技术的实践性人才。在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领域里,旅游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同研究旅游教育,精心设置培训专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提高了旅游管理的专业水平。另外,旅游饭店高级管理人才的招生,生源必须来自经过中级培训并在饭店的中级岗位上从事数年工作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中高级管理人才,必须脱离实际工作岗位,返回学校进行回炉培训。
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建立,以举办者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
一、海南省高等职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层次定位模糊。海南省不少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满足于低层次的简单规模扩张,极少考虑发展因素、办学效益、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许多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在近几年的调研和考察发现,海南省各个旅游企业同一类岗位和同一级别岗位上中职生、高职生及本科生同时供职,并且体现不了层次,更甚者往往出现同年龄段的旅游行业工作人员中,中职教育毕业生早于高职教育毕业生成为管理者。
2.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是旅游和管理的交叉,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多种学科知识,因此它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广泛领域的知识和一定的跨行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然而,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于传统的地理系、旅游系、管理系等,显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主要表现为:①课程设置盲目,无针对性。有的只是增加几门专业课,其它的课程与所在系的其他专业相同;有的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設置,理论课程偏多;有的不考虑本地情况,采用“拿来主义”,随意使用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②课程之间不衔接。由于课程设置盲目,缺乏足够的论证,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甚至相脱节或重复设置,核心课程不突出。③课程设置有滞后性。很多教材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或者换汤不换药,换封面不换作者,没有针对性、适应性,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由于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设施、教材编写、办学经验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初始阶段。作为人才培养关键条件之一的师资大多来源于各院校原专业教师,很少受过正规和系统的旅游学科理论和知识培训。同时,接受继续教育、外出考察和进修的机会又很少。尽管目前各院校旅游专业中青年教师已逐步从非旅游专业师资过渡为旅游专业毕业生,然而,这部分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而且也是在传统体制下培养而成的,从校门到校门,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由于缺乏师范教育系统的培训,缺乏从事旅游业的实际锻炼和旅游阅历,缺乏开阔的知识视野和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现象比较严重。此外,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旅游教育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学科带头人少,整体力量不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紧缺。
4.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技术落后。目前,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专业教学普遍运用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大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述、学生记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专科化”的状况较为突出。
5.缺乏稳定、可靠的实习基地,教学与专业实习脱节。目前,许多院校没有实习基地,或实习基地不完善,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传递和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与旅行社和高级饭店联系,选派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但是这种合作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扩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学率;企业得到较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因此,有的学生虽然经过了半年或一年的实习,但是对企业的整个运转流程并不了解。所以学生在操作能力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6.忽视德育教育和健康心理的培养。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很多时候人际沟通、心态和情绪控制是做好服务的关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
二、国际旅游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双元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一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根据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很多行业仅凭学校的教学很难做到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旅游企业可以跟学校签订协议,通过采用“双元制”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2.“建教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台湾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企业生产现场也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坚持“在传授基本原理之外,加强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加强纵向的衔接和横向的统合”,并且根据学生来源、地区特性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发展学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务教学特色,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以技能考核检验教育成效,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该模式已推广应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
3.“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学生而言,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就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培养管理型、技术型、应用类的人才决定了旅游管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要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认识到目前的师资还较难胜任这一需要。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现有的教师在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和科研方面造诣较深,完全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加深对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研究,成为双师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里的各种专业人才在企业管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他们不一定要成为教育方面的行家,但他们应该成为教育中的一支补充力量,通过产学研结合,让他们的专才得以在学校中使用。与此同时,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也能得到优化。
4.“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分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5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实行工学结合。整个教学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表现出“螺旋式”递进的特征。
起步期:第一学期,学校为主。以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旨在夯实基础,同时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认知。
成长期:第二、三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组织学生在景区实地进行导游讲解顶岗实训和综合实训,根据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建立黄金周、周末、寒暑假实训机制,全方位实施顶岗实训计划。
发展期:第四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集中一个半月时间在校学习后,结合自身素质及发展潜力,确定专业方向,分流到旅行社、饭店、景区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每一专业方向指定指导教师,开始实行“导师制”,直至毕业。
提升期:第五学期,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生返校学习《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经营实务》、《景区经营管理》等管理提升课程。由于有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第五学期的学习是带着问题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着力于培养学生形成高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熟期:第六学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再次按专业方向分流,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旅游企业基础管理能力。
5.“分层分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层分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体现在“分层”,另一方面为“分流”。
“分层”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优生”和“差生”分班,而是,第一,在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分层。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理论课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可接受的程度选择下一阶段的学习模式,一般有难、中、易三档构成,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做自我选择学习模式。第二,在培养目标上分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亦然有三个层次,分别为:继续深造学习模式,取得较多资格认证的学习模式和正常毕业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模式。第三,在培养学生实践学习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模式供其选择。
“分流”培养模式,首先在课程设置时根据课程特色和行业需求设置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更大程度的自己组合课程体系,当然核心课程必须学习,这样可以引导同专业学生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方向,同时为以后的就业做些准备。其次,实践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旅游行业多分支或同一企业多部门的实践机会,通过兴趣和自我认知的需求达到分流的培养目的。
总之,“分层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需要很靈活的体制和学分制度,以及科学合理而又人性化的评价体系,操作难度大,实施步骤比较复杂,但是一旦形成规模制度完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实施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大力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体系,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支持海南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开办旅游职业院校。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其需求结合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而且可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输送所需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善洲.美国的旅游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2004(5):60.
旅游管理 篇7
2009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系列公益活动;2010年,国家旅游局首次组织开展“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正式施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品质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旅游业全体从业人员的共识。作为从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在“十二五”期间,更应把握住品质旅游这一生动的发展趋势,将其融入到高等旅游教育理念之中。
一、品质旅游的内涵
品质旅游这一提法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但业内对其概念内涵的探讨争执却仍在继续。目前较常见的说法有:品质旅游是能带给游客真正体验的旅游,品质旅游应该是高质量的旅游而不一定是高档次的旅游;从旅游者的旅游过程来看品质旅游是一次体验旅游,从满足旅游需求来看品质旅游主要满足的是游客的心理需求,强调的是精神享受;在我国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是诚信旅游,品质旅游的灵魂人物是导游人员,品质旅游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是服务。
当今社会,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它与旅游这一能为人们增知益神,提供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等生活方式的活动的本源完全相符。因此,品质旅游成为我们越来越常听到、看到的一个词汇,对其的研究和拓展也必将持续深入。笔者认为,品质旅游,是必须同时涵盖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旅游发展的新阶段,是建立在诚信旅游基础之上始终以游客为中心,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旅游。
二、品质旅游教育理念
品质旅游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但遵循的指导思想应是一致的,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行业良好形象、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是检验品质旅游发展状况的核心标准。其中,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的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等都与旅游职业教育直接相关。
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完善人才建设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教育理念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源泉。对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只有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才会有旅游职业教育质的发展与飞跃。我们这里所提出的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是在我国旅游业进入品质旅游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后,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新的要求。它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既体现了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人文关怀、探索创新,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未来从事旅游业的职业素质,树立职业思想,坚定职业信念,形成职业气质。
三、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对进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就业与人生发展是根本的需求。品质旅游教育要建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潜力,为学生创造成为优秀旅游行业职业人的条件和基础。
(二)以优质服务为核心
旅游产品的特性要求从业人员深刻理解服务工作,掌握对客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每一位客人。服务是品质旅游的核心,为旅游业培养职业人,建立服务的理念是根本。理念能够体现一种职业价值观,形成一种从业态度,直接影响到服务行为。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服务,对他人关爱,始终以游客为中心,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努力使其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诚信意识为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性明显,培养目标具体,就业岗位清晰,借鉴旅游企业文化对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旅游企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理念和人才的竞争阶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借鉴,服务理念、人本观念、市场意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尤其是诚信的责任意识是当前旅游行业的普遍要求,也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重点建设内容。
(四)以立足前沿为标志
教育对社会的引导作用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因此,品质旅游教育理念,应倡导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将旅游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相结合,同时还应不断汲取社会及旅游行业的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又实现教育对行业的衔接性及对行业发展的先导作用。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构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已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升民族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实习就业、教师任用、教材选编等方面都与旅游业形成对口衔接和配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品质旅游理念贯穿到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
(一)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基础。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群体,教师的水平、素质乃至积极性的发挥极大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既是品质旅游理念的建设者、传播者,也是成长在这一理念中的群体。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专业气质能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追求,同时教师对品质旅游理念的认同和接受会对强化和发展这一理念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除了表达必要的人文关怀外,还要注重教师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二,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和实习。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再教育,鼓励教师接受培训或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形成足够数量、与时俱进的新一代高职旅游教育师资。四,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高职旅游教育的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
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做到适度超前。此时,教师就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必须把自己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对品质旅游的认识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二)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实施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重点。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专业建设的主干线。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专业师生对品质旅游的共同认识和评价,形成一个专业的价值标准、师生共同的精神力量和追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专业目标,研究最新的消费者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注重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专业的个性和品质旅游的特性,培养专业敏感性;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建立蕴含职业素质的考核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品质旅游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特别予以关注的内容有:
第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实质是要让教育过程成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的主体。在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旅游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增强对其个性发展的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个性特点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情景教学式,再比如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借鉴并勇于进行开拓性尝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被动转换为主动,真切体会到品质旅游的内涵,感受到快乐、轻松、愉快的氛围,并指引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第二,道德为先,诚信为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将人格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充分发展潜能,实现自我。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使其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同工作岗位,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阶段,品质旅游首先就是诚信旅游。只有旅游服务者提供了真诚、热情、细致的服务,游客才可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社会信誉有所缺失,旅游从业者个人诚信也有待考验,诚信危机是我国品质旅游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高等旅游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引导学生接受品质旅游理念,首先必须理解和接受诚信旅游的理念,以诚为本;其次,必须把旅游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对其充满热情,学会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再次,要学会引导游客进行理性消费并享受品质旅游的乐趣。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参与实践,给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是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旅游教育必须强调实践教育环节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系统、运行程序及管理艺术等,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并得到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品质旅游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可以从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多方位合作等方面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强化实践环节的同时,注意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态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对旅游行业和企业的引领作用。
(三)教学环境支持
教学环境支持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品质旅游教育理念构建的保障。
这里的教学环境由内外两方面组成。内部环境包括物质、人际关系和组织。物质环境是由专业内部的设施设备、环境布局、设计风格及视觉效果所体现出的职场氛围等构成的有形的“硬环境”,它能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审美素养,有助于实现育人目标;人际关系环境是专业内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无形的“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互相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能提高师生的适应性、沟通能力,增进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组织环境是专业内部部门设计、结构特点及彼此的关系,它直接影响职业文化的传递和共享。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有深刻的影响,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是高职院校教育社会化的基础。为支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首先,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应大力宣传面向新时代的品质旅游理念,营造广泛的舆论氛围,倡导品质型社会建设;其次,社会中的主导力量、政府机关等权力部门应积极主动地理解、接受品质旅游理念并推广;第三,旅游企事业单位应积极学习这一理念并主动地参与旅游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及就业环境;最后,品质旅游理念要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使大家认可品质旅游的发展趋势。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环境设计应该是校园书香气息与旅游行业先进理念的交融,让学生既感受到崇尚进步、追求理想、提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精神,又感受到旅游行业文化中的品质服务理念。
旅游管理专家——张祖群 篇8
张祖群, 湖北孝感人, 男, 汉族, 先后获得风景园林学士、人文地理学硕士、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任旅游管理系副主任, 系支部书记。旅游管理、公共管理 (MPA) 硕导,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为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超星学术视频主讲教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通信评审专家,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议专家,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专家。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评审专家、中央单位 (财政部)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主要评标:旅游管理 (饭店) 、城市园林, 文化遗产建设工程、遗址保护工程、教学科研设备与实验室等。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旅游文化 (人类学) 方向教学科研工作。
三、主要研究成果与学术活动
一是抓住核心研究方向, 主要针对北京地区遗产旅游原真性与管理创新研究, 对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人类 (文化) 学、人文 (文化) 地理解读, 对中国古都文化遗产的旅游空间演变与产业重塑 (北京、西安、咸阳等地对比) 进行研究。在《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园林》、《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版科学) 》、《城市规划》、《北京社会科学》、《农业考古》、《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二是重视积累, 出版高质量的著作与教材。张祖群副教授出版著作《旅游地策划——文化·创意·空间》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 《旅游与文化地理学随笔》 (民族出版社, 2011年5月第1版) , 《从聚集到扩散:新时期北京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年4月第1版, 张祖群为该专著第四作者, 撰写两章, 合计5万字) , 《基于类型的古都遗产旅游的文化空间解读》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年7月第1版) 。参与邹统钎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教材撰写, 负责“第十六章文化遗产景区旅游管理”修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3版) 。
三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专业建设为基础, 着力进行课程改革, 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制订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旅游研究中心”, 构筑学科研究高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努力探索课程建设与改革新途径;增加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旅游实践, 注重实践教学, 并将其纳入培养与考核体系。
四是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宣传旅游管理学术观点。2011年, 张祖群等:《从恩格尔系数到旅游恩格尔系数:述评与应用》入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安全论坛 (2011) 电子论文集。2011年10月22日至23日, 张祖群的《试论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北京”建设》受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举办“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分会场报告做报告。2011年7月5日, 张祖群等《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非优区的错位分析》, 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区域科学年会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中, 被选为大会交流论文, 获得荣誉证书, 并邀请做会场报告。2011年12月3日至4日, 张祖群受邀在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京津冀 (贫困带) 扶贫旅游研究:判识、机理与学术目标》主旨演讲, 《国家经济地理》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对此做了专门宣传。
五是以超星学术视频讲座为平台, 服务社会大众。2010年3月至5月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视频网站:超星数字图书馆 (http://video.sslibrary.com/) 全程拍录张祖群的《文化地理学———城市空间的文化解读》、《旅游文化学———遗产旅游专题研究》课程, 该课程是将枯燥的遗产旅游与文化地理理论转化为科普实践的有效尝试。
四、主持项目
供应链管理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篇9
大约在1980年时期,美国首先掀起了供应链管理的热潮,而且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试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从制造行业中诞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的中心内容是:不仅强调低成本,高品质,而且还重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制造行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企业的建立,企业从开始建立一直到现在,始终关注的焦点就是企业的成本、时间以及产品质量这三大要素。企业每时每刻都在围绕这三大要素绞尽脑汁,意图达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发现降低成本与提高竞争力的管理理念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要求。不能单从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入手,还要想法设法利用企业外部的资源,逐渐走向合作双赢的道路,从而达到了从整个供应链入手实现降低响应时间的目的。因此,企业开始注意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并且提高企业在竞争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
一、旅游服务供应链基本内涵
目前我国的旅游服务供应站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含义,有一些的专家认为“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所参与的企业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还包括这个产品的承运商、仓库、批发商以及顾客自己。在每一个企业的内部运行过程中,供应链还要包括这个产品的所有活动,例如企业中的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资金与客服服务等”。还有一些专家认为“一个供应链是由很多个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设施分别进行完成物料的采购、产品加工、直到产品供给最终消费者的各道工序。”虽然我国的供应链还没有进行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定义,但是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作为指导,这个核心的思想就是各个企业要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把其他的非核心任务来委托给其它具有优势的合作人,企业通过供应链的关系加强了自身的竞争力。企业通过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来赢得了这个市场。旅游业的供应链是由各个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满足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食、住、行、娱、够等方面的需求。旅行社在旅游业中起到组织调节各个企业之间的工作,把旅游行业的相关服务项目采购到自己的手里,组成一个整体性的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旅游业内会以旅行社为核心,组成一个为旅行者服务的服务系统,形成一个旅游服务业供应链。
二、供应链管理在旅游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旅行社就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可以直接和交通和饭店进行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在管理和规模都缺乏经验,跟国际旅游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规模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旅游企业为能更好了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形成一个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把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我国旅游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助于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顾客从网上获取的相关信息也会越来越便捷,旅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在不断的发展,产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顾客对旅游的期待值也就会越来越高。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需求了。旅游企业需要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住消费者的需求,要不断的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观念进行创新,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满意的服务,这个已经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现在的状况是数量多、规模小、分属部门不同,只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满足现在顾客多样性的需求。
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从国外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要比我国的经济水平高,旅游业的起步相对比较早,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主要从四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是旅游服务基础的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部门进行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第二是消费者对旅游者的感知研究,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他们对旅游的期望和满意程度等,进行研究影响旅游行业的感知因素;第三旅游服务质量的研究,这个是主要研究怎样去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第四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这个是主要研究怎么运用电子手段来促进未来的旅游行业的发展。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角度主要是旅游者的感知和满足方面,应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对旅游业进行研究的。这些问题具有宏观性的不足,大多是从旅游服务角度来谈服务过程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旅游系统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国外对旅游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很少见的,但是对旅游业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实际做法中是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相一致的,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在欧美国家旅行社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的垂直分布,在运行过程中批发商和零售商会根据市场的状况和企业实力在自己的领域进行水平分布,从而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
(二)从国内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比较晚,从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真正意义的旅游业。我国的旅游业在对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等方面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入。国内的旅游服务主要是对顾客的心里、态度和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缺乏旅游服务系统的整体研究。
四、供应链管理在旅游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供应链管理模式起源于制造业,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的,怎么把供应链应用到服务业中,下面介绍供应链管理在旅游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方面,旅游活动和制造业一样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主体、中介体、客体这三者之间,表现出的胃客流、信息流、物流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客流和信息流是一个特殊的物流,所以可以把现在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理论运用到旅游中。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的要素。质量要素决定了旅游者在过程中的满意程度,可以决定顾客的消费决策,影响到了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决定了旅游业的利润,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间要素决定了影响到旅游者的需求速度,关系到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感知,体现出企业的办事效率,最终影响到了质量和成本。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旅游业的质量、成本、时间三个基本要素提供了基本保障,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旅游服务管理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不仅是当前环境下最先进的运行模式,也是参与者之间协调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等,会对旅游服务分工协调系统提供先进的理念启发,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五、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把这种管理模式和旅游行业相结合,应用到旅游行业中。通过旅游供应链服务管理的研究,可以把中国的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为中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希望能为中国的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旅游管理 篇10
关键词:国外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策略
近20年来, 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 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同时, 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 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也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 尤其是对康奈尔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普渡大学, 乔治·华盛顿大学4所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国内进行了对比研究, 并结合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方向划分过细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 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 2011年设为正式本科专业。多年来, 为了与我国旅游行业对口, 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了细化的专业方向, 涉及: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物业管理、旅游交通管理、商务旅游与会展等不同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 但又统归于旅游管理大专业[1]。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的综合水平、师资力量尚处于较低水平, 且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占用了大量的学时, 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用于分配到如此多的专业方向之中, 人为地分散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于每一个方向只能了解一点皮毛, 无法深入, 特别是技能, 到企业就业必须从头学起。
(二) 课程设置偏离行业需求
目前, 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缺乏对旅游行业的深度的调研和分析, 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 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 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 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长期与业界的需求脱节。
此外, 我国大约70%旅游高等教育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1]。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 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 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从地理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 在课程设置中偏向地理类课程;从历史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 则以史学课课程为主, 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脱节。
(三)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 高素质旅游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多数高校的旅游师资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 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实践经验有限。同时, 我国本科高校教师岗位有限, 教学评估对教师的学历有较高的要求, 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而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 缺乏旅游实践经验。有丰富旅游实践经验的旅游从业人士很难跨越学历限制, 进入高校师资队伍。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二、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介绍
(一) 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 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 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 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
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 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 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 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评估自己的优劣势, 选择自己喜好、专长的专业方向。
(二) 教学设施建设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 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按高星级酒店的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 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下工作、学习。习惯成自然,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 院长 (老总) 必须要对教学负责, 同时要对教学酒店负责, 且必须自负盈亏。
(三) 课程教学
1. 重视通识教育和沟通知识教育
美国的大学所有本科都是120学分且除专业课程外, 强调通识教学模块和沟通基础模块。通识教学包括企业运营管理类、管理的组织行为类、人力资源管理类、财务会计类、参与管理类模块。近年来, 通识教育逐步重视信息类、法律类的知识教育。沟通知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2. 重视实践教学
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 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时间分配上, 其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 教师现场指导, 把理论贯穿到实习中去。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依托, 根据旅游专业综合性很强的实际特征, 在课程设置上、学时分配上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特色。他们要求其本科生在大学4年内必须完成800学时的实习, 并尊重学生的意愿, 允许广泛选择, 掌握一技之长, 力求全面发展, 把广泛精深的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 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采用考试的模式测验学生学习效果, 而是多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要求非常高, 要有第一手的数据, 且必须是实地调研和认真思考的, 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首先自由选择组建团队, 无法组建团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课程, 要么经任课教师同意剩余同学共同组建成一个团队。团队需要提交论文报告, 并进行宣读、答疑, 如不通过, 整个团队成绩会受到影响, 甚至全部重修课程。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生上课的方式多样, 学生可选择face to face mode (聊天模式) 、fix model (教室授课形式) 、video model (视频形式) 中的任何一种, 课程通过内部网络在教室和图书馆直播, 学生可用移动终端 (如手机、笔记本电脑) 共享教学资源。
(四) 实践教学
1.3段式实习模式
罗森酒店管理学院采用3段式的旅游实践教学流程,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初级-中级-高级实习过程, 实习流程必须依次进行, 且遵循理论-实习-理论的教学流程。实习过程必须达到1000小时[3]。其中初级实习只需从事服务业的相关工作, 例如洗盘子、传菜等都可以。中级实习必须从事服务业中管理岗位或重要技术岗位的工作, 如酒店的前台、旅行社的计调等。高级实习要求学生必须从事部门经理、主管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此外, 实习单位必须学生自己找, 学校不进行安排, 只负责宣传, 且学生的实习必须是带薪实习。
2. 专人负责型实习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采用专人负责制, 每个专业一般有2-3名专业实习带队老师, 全程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 负责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与管理。
3. 实用型方案策划模式
在毕业论文方面, 本科生不需写毕业论文, 而是针对某一个旅游企业, 做一个能高度融合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的project (策划方案) , 如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项目开发、主题活动等方面的方案, 并进行答辩或试用。
三、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
(一) 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定位,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 应加强通识知识、沟通知识、信息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 使学生在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 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 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 弱化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虽增加了学生的“专”和“精”,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知识面, 禁锢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而, 需要在取消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课程, 减少固定课程的比例, 增设活动课和选修课。
(三) 优化课程设置
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 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 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 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 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 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 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 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 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
(四) 强化实践环节
争取建立自己的教学酒店, 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办公地点按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 逐步完善设施, 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培养师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配置, 减少单次实习的时间, 增加实习的次数和类型, 且要求每次实习的岗位有轮换, 实行理论—实习—理论的交错教学模式, 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五) 争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外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协作办学, 吸纳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和先进办学经验, 共享国外优质教学资源, 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的培养模式, 创造政策扶持的有利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彭青, 谢旭东, 程露悬.改革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提升旅游高等教育水平.旅游学刊, 2003, (S1) :155-158.
[2]代志鹏.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述评.怀化学院学报, 2007, 26, (2) :130-131.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篇11
【关键词】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对策探究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概述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教育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各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生力军。然而在人才使用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开展业务方面与实际有差距,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这实际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一直以来,旅游管理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他一些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实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旅游业所需求的人才严重错位,一些旅游企业宁愿花高薪聘请同行企业中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也不愿意招聘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相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较低,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些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切实际。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人才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重新确立专业内涵
对于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定位不切实际的问题,学生俨然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对于学校来说,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作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这种对专业设置的准确定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做深入的调研;一方面,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与企业的领导及其他人事需求单位进行多方、反复沟通,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对在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及相关建议,通过调研和反馈,学校将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更加符合实际的定位,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
(二)科学配置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及本校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反馈,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发言的群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能够让他们对该专业未来的需求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本校的毕业生也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及其他学生的培养作出贡献;从学校的角度上说,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原本不甚合理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完善,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各高等院校应广泛开展“产— 学— 研”合作模式,积极与旅游企业、旅游行政机关及其他部门间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三)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以通过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派遣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特殊要求,还需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具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的教师,与纯粹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相比,他们更能够抓住旅游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精髓,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把培养人才的基础由纯理论改为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唐跃工.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2007.
[2]曹丽娟.关于旅游专业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J]. 人文社科,2006(02).
[3] 钟扬,覃峰,王雪莲.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 反思与交流,2007(07).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 篇1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 专业特色的需要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向国外发达国家借鉴的基础上加上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很多的理论和概念本身就是从国外引进,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原汁原味的接受到专业知识,丰富所学领域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方便他们将其所学轻松的与国外的知识体系挂钩,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
2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双语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是在酒店和旅游社,他们需要在自己相关的领域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只有这样的实用型人才,才具有更乐观的就业前景和升职潜力。
二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双语课程主要为专业必修课,以市场营销、客源国概括和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为主。授课模式采用原版教材+多媒体教学+中英文授课,其中中英文授课时双语的比例视情况各有不同。从每学期末所做的问卷调查来看,以客源国概括为例,学生对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的赞成比例达到90%以上。一方面双语教学不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听力和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受益匪浅。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国外参考文献和书籍,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国外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和知讯。同时,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1]但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双语教学仍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师资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这里的师资不足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数的不足,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的教师稀少。以旅游学院为例,能实际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人数不到10%。二是师资水平的不足。即便是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在英语水平上还是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会切实影响到教师的表达能力和课堂效果。不可否认,目前的授课与实际教学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
2 学生英语水平不足。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学生也是一种考验。它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与一般的课程学习不同,双语教学课上,没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无法顺利的进行课程学习。而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又是重阅读,轻听说,学生上课很容易出现吃力的情况,继而放弃。除实际水平外,学生英语水平的不足还表现在自信心的缺乏上。如问卷调查中,你认为你的英语听力如何一项,认为“好”的人数只有4%,认为一般的占73%,这与笔者实际授课情况大相径庭。同时,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效果。
3教材选择不当
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来自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用书。就原版教材来说,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经济问题,知识体系问题以及中外思维方式的差距等,如果单纯靠“拿来主义”,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双语教学用书,解决了很多原版教材带来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双语教学的时间还不长,双语教学用书在许多方面并不成熟,使用起来不很顺手,选择的余地也很小。
三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对策
1转换教学模式
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是持欢迎的态度,这为我们进行双语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开始的授课时,适当降低难度,英文的比例慢慢增加,一些关键词和句的重复率也应高一些;努力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借鉴国外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用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自信,培养他们的兴趣;多提供参考资料和其它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
2加强师资培养
针对目前优秀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状况,可以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政策,积极培养和加强双语师资力量。可以选择外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养,有条件的还可以选派教师出国留学,即可学习到本学科最新的专业知识,也可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可适当考虑引进外教,特别是归国留学人员,进行双语教学的工作。[2]
3 努力创造双语教学的氛围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不能简单的把双语教学看成是一次英文授课。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系统性,从一年级开始,由浅入深,逐步试行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俊龙:《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