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旅游管理

2024-09-01

文学旅游管理(共12篇)

文学旅游管理 篇1

摘要:文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逐渐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对目前国内外文学旅游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着重分析了国内文学旅游的重点研究内容。以期为我国文学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并借此推动国内旅游学术界对文学旅游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1 引言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自古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文因景生,优美的景观刺激并产生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景因文名,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将旅游资源特色化,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强了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基于这种密切的关系,对于文学和旅游的结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说,文学旅游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相对来说,对于文学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还很少。但是,对于之前的研究成果还尚未有人进行归纳,为此笔者对国内外文学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

2 文学旅游的定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触动人的灵魂深处。作品中描述的优美景色,使得人们总想亲眼见目睹。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总牵动着读者的心灵,人们想去故事的发生地寻找人物的踪影,想更多地了解关于他们的一切。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想去亲身经历,在现实中重温那份感动。因而,那些与文学作品直接联系的地方就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被旅游业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学旅游资源。由于“重文”的心理,人们往往因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而引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人们想去了解现实中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所以,作家故居、纪念馆、宗祠墓地、以及诗人作家行踪所至而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也成了吸引游客前往的文学旅游资源。

借鉴旅游的定义,笔者认为文学旅游就是指人们基于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前往与作品相关的(包括与作者相关)目的地而度过一种短暂的综合经历。旅游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的活动,文学旅游也不例外。文学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更简单更广泛地说就是一种跟文学作品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旅游活动。

3 国外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关于文学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将其置于遗产旅游的范畴内讨论,如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y(2001)指出文学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遗产旅游类型,是建立在遗迹或吸引物的文学价值上,并且游客对于文学的观念具有相当的共同性的旅游活动[1]。Herbert(2001)也认为文学旅游地就是遗产旅游景观的一部分,有关遗产的重要理论也适用于文学旅游地[2]。

(1)国外学者主要采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作业、问卷调查与对象访谈等手段,对文学旅游者、文学旅游地、文学旅游真实性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Herbert(1996)将文学旅游地分为与作家有关,如作家生活过的地方、与作家有关的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与作品的场景有关;与情感价值、怀旧、记忆、象征等有关,其内涵比某一特定的作家或作品更宽泛、更深刻[4]。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2001)则对文学旅游地的真实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爱德华王子岛的3个文学旅游地,真实性以现代主义者、理性主义者、折中主义者的3种解释形式体现出来[5]。

(2)对于文学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开发,国外学者并没有作为专题内容进行论述。只是笼统地将文学旅游资源归纳为与文学作品及与文学作者相关的旅游吸引物。至于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也都是从遗产旅游的角度出发,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模式。

4 国内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4.1 相关概念研究

兆康,刘德艳在1993年就对文学旅游的定义和特点作了表述,认为文学旅游是指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利用其知名度和各地区、各阶层的人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各自的审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再现文学作品中原本运用语言所创造的人物、场景、情节等,使游人置身其中,通过审美作用,得到全方位的物质、文化享受的物质活动[6]。但之后很少有人再对此定义进行界定。王中军(2005)从宏观的层面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认为文学旅游资源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旅游景观[7]。总之,国内对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表述基本停留在描述层面,判别性较低,难以将文学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区分开。

4.2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国内在阐述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系统的的研究主要有肖洪根(1998)从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产生、消费与促销3个角度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8]。杨秀玲,王军华(2005)对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要以实景、虚景相结合的形式,对文学艺术资源进行开发[9]。余靖华等(2009)对文学旅游的开发驱动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资源的文学旅游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对比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从属跟进模式、互重并行模式、主题聚合模式以及文化提升模式[3]。喻学才(1996)提出文学名著模拟景观制作中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性,而重在营造文学氛围 [10]。另外,万津津(2009)也强调开发文学旅游资源应重视保护真实性[11]。贾鸿雁,王金池(2009)认为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符合文学资源亦真亦幻的特点,适宜作为文学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12]。

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大都以文学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而张维亚(2007)以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为例,则从文化遗产角度探讨了文学旅游景点的开发[1]。之后,张维亚等(2008)又指出文学遗产旅游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项空白。并指出南京民国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要把握4个特性:文学性、原真性、体验性、地方性[13]。另外,王强,刘飒(2009)也研究了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及开发途径[14]。

4.3 与相关理论的结合研究

国内在讨论文学旅游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时,围绕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最多。陶少华(2006)从理论高度探讨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的结合方式,并探讨了将体验引入文学旅游后的产品开发思路[15]。楚艳平(2007)通过分析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内在结合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了在体验经济的理念下如何将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成体验型文学旅游产品 [16]。而庄志民(2003) 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相结合进行了个案研究,对以“醉翁亭”为主干的滁州市旅游产品做了创意设计[17]。另外,王芳(2008)探讨了文化创意与名著文化旅游的融合,提出了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概念[18]。

4.4 具体的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对具体的文学遗产的开发研究,我国研究最多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1989年,喻学才,陈钢对三国旅游线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三国旅游线深度开发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19]。之后,沈伯俊(2003)依据体验旅游理论分析了“三国文化”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牛青(2008)则以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主线,设计了一条以人物为主线的三国特色旅游线路[21]。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其他文学遗产地简单地进行过探讨。

5 结语

目前文学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对其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属性的研究,还是相关理论及案例的研究都很少。同时,也说明文学旅游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还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旅游需求更加趋向于对景区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因而,文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旅游研究在其他分支方面的逐渐完善,势必文学旅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旅游的现实开发中,文学旅游都面临着很好的前景。

文学旅游管理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是协会不断的壮大和和谐发展,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社团宗旨,特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成员包括本协会全体干部、干事、以及普通会员。

第三条 本协会组织机构由编辑部、外联部、宣传部、活动部、人事部、组织部、财务部组成。

第二章内部和活动管理

第四条 成员有义务按规定交纳会费,维护协会的合法权益,执行协会的决议,完成协会所交纳的任务。

第五条 全体会员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校纪、校规,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第六条 鼓励各成员积极参加与本协会相关的各种活动。有较大成果者,协会将给予奖励。

第七条 对恶意损坏协会名誉,无视协会规定者,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处分,情节特别严重者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八条 协会各部门应相互沟通,在工作上相互帮助、相互协调。

第九条资产管理制度:

1本会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本会资产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和知识产权。

2本会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协会资产。资产管理人员不得由本会会长、副会长兼任。

3资产管理人员应认真管理本会财务,清正廉洁,不作假账。资产管理人员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使财务公开、透明。

4资产管理人员变动时,必须及时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且由本会会长监督。

第十条财产管理

在财产管理方面,建立财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钱款做到专款专用,节约为原则,不铺张浪费。

(一)资金来源

1.会费(每学期10元)

2.社团校内外自筹资金;

3.赞助费等其他合法收入。

(二)社团资金的用途

1.社团搞活动时所花的费用由社团自己承担,如宣传海报、奖品等费用。

2.管理人员不得动用资金用于个人消费。

(三)社团资金管理方法

1.资金由财务部部长负责掌管并做好记录。

2.组织部每学期末核实账本,向(副)会长递交财务报告。

第十一条人事管理:

1.本协会成员不准借用社团名义从事各项个人活动。

2.本协会成员不得擅自不参加本社团的各项活动。

3.本协会成员应维护本社团利益。

4.本协会成员有权对社团内部成员提出各种合理意见而不受舆论指

责。

5.本协会成员有权向负责人反映自己的想法并申请采纳。

6.本协会成员应配合负责人进行各项活动。

7.本协会负责人不得自高自大,不得以权势压人。

第十二条监督管理:

1.负责人每学期必须召开两次会议,讨论研究社团的活动计划,总

结指导社团工作。

2.组织部应定期检查社团财务处详单。

3.组织部对社团的重大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违反社团章程和本条

例规定的活动应予限制和制止。

第三章 附则

陕西省文学旅游初探 篇3

【关键词】陕西;旅游;文学旅游

文学是旅游的灵魂之一,对构建旅游地的形象和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知名作家的故居及其作品的创造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1],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游览。从古代的杜牧到现代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作家的故居、纪念馆及其作品的诞生地、作品内容的背景之地以及文学作品本身形成了陕西独特而多样的文学旅游资源,这些文学旅游资源或独立成景,或锦上添花,都能对游客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2][6]。

1.陕西省开发文学旅游的优势

1.1 文学资源丰富,作家及作品众多,且影响力很大

在汉唐时代,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的诗词歌赋和散文曲艺,涉及到陕西众多的风俗文化、地域建筑。众多的诗人出生于此,比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就出生在长安,他晚年所居住的樊川别墅被他视为灵魂的居所。也有很多诗人到陕西省游历并留下了与之相关的诗篇佳作,例如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霸陵行送别》和《忆秦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等[5][8]。

到了现代,陕西更被称为“文学大省”。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被广泛传播。此后高建群、杨争光、叶广苓等作家在小说、散文等领域的建树也很高。如此众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不仅增加了陕西省的文化底蕴,更为陕西省发展文学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倾向,为我们开发文学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很多旅游者的出游目的越来越个性化和主题化,其中大量以文学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受到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在这样的旅游环境下,陕西省的文学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地合理得当,势必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2.陕西省在发展文学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以丰富的文化传统为主要对象,而在文学旅游资源方面,目前做的比较成功的只有华清池的《长恨歌》,而其他的诸如杜甫的樊川别墅、灞桥等很多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地方如今早已不见当年的盛景。除此之外,对于陕西当代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少之又少。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在中国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出生、生活过的地方,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重视和开发,让很多慕名前去的游客大失所望。

就目前来说,陕西省大部分的文学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开发,即使是那些少数已经开发的,也是处于肤浅的层次。与其作品相关的活动形式更是很鲜见。如果不加以宣传,便会“养在深闺无人识”。比如到过商洛的游客可能会去丹江体验“西北第一漂”,但可能会忘记了这也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是其代表作品《秦腔》的真实再现,游客到了这里,难免会忽略或忘记在偏僻的里巷深处,还有一座贾平凹的老宅静静地伫立在此。

3.对陕西省发展文学旅游的几点建议

3.1 充分重视文学旅游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来说,文学旅游资源是吸引他们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感化和促进了旅游主体的游兴[4]。所以应该重视文化的协同和推进作用,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就理所应当地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向游客展示一个不仅有历史而且有文化的陕西。

3.2 深度挖掘文学旅游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旅游产品

3.2.1 重现诗歌或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场景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出版后,小说中的旧天城隧道、河津川的溪谷以及木桥对岸的福田家成为了观光步行道,众多文学旅游爱好者流连于此,切身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的伊豆。我国的绍兴本也是因为是鲁迅先生的故乡而被人们所熟知。据调查,到绍兴的游客60%都是冲着鲁迅去的。对于陕西来说,诸如此类的素材比比皆是,王维和元二话别的旅馆,李白笔下的霸陵,以及李白饮酒作诗的酒肆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可以增强旅游的体验感[3]。

3.2.2 举办话剧等演出活动

话剧、舞蹈等演出形式是游客最为喜闻乐见的,它可以生动直接地表达文学作品的情节,引发游客的兴趣,所以故事情节很强的文学作品,完全可以排演成经典的话剧或其它舞台作品,就像大型山水历史舞剧《长恨歌》这样,既可以带给顾客深刻的体验,也有利于打造陕西文学旅游资源的品牌形象。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举办各种论坛和演讲,宣传陕西的文学旅游资源。

3.2.3 开放各种文学交流场所

在作家博物馆中,展览古代和现代作家的著作手稿、信件、肖像和私人物品等,向世人展示这些文学作家的风采。

在文学酒吧里,服务员应该会朗诵名家作品中的经典段落,会表演戏剧中的某一场景。酒吧会供应文学作品里主人公用过的午餐,喝过的黄桂稠酒,播放着主人公听过的某首曲子。同时为了增强游客的互动,酒吧还可以就作品或作者举办一些有奖知识竞猜,引导人们去关注作者及作品,增强游客的体验。

3.2.4 根据作品设计旅游线路

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旅游管理部门根据按照小说《尤利西斯》中的描述,设计了作品的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和斯蒂芬·迪达拉斯在此游荡的4条步行旅游路线,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尤利西斯迷”体验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地。对于陕西来说,旅行社等部门也可以设计这样的旅游线路,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样就可以设计出“临潼一西安一兴平一周至”的旅游线路,带领游客去体验不一样(下转第58页)(上接第45页)的《长恨歌》[5]。

3.3 采取多渠道的宣传和促销方式,提高陕西省文学旅游的品牌和知名度

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宣传成为提升产品知名度、吸引顾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对于常常处于蜗居状态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有效的宣传可以促使他们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世界去探寻他们所熟知的作家及作品的创作地和发生地,另一方面,很多作家的故居或作品的产生地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只有通过宣传,才能向外界展示其风采。因此,要使陕西的文学旅游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市场化的手段,对这些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和包装,引发游客对它们的关注,提高其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畅.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62-64.

[2]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25-127.

[3]邓鑫.跟着文学去旅游[N].深圳特区报,2012(4).

[4]袁园.对河南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4):109-111.

[5]袁方.论陕西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69-73.

[6]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46-48.

[7]余靖华,李江风.刍议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资源载入及开发模式[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9(1):82-84.

[8]廖高会,任占文,王明端.山西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初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9-91

文学熏陶与班级管理 篇4

电视让孩子肤浅, 电脑让孩子迷失, 攀比让孩子幼稚, 唯有读书让孩子沉潜。农村称学校为书房, 学生在书房不读书, 那就违背上书房的旨意。虽然我不像《中国教育报》上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那样致力于让孩子广读书多读书, 但是他们的做法让我坚信我的做法是正确的。作文课和学校大阅读时间我们推荐学生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读写天地》, 读《读者包厢》, 让孩子感受名人的文学成长历程;读《三点导读》让学生比较自我阅读理解与指导阅读分析间的不同;读《文学社团巡礼》让学生感受同龄人作文的立意高度和写作技巧;读《作文课堂纪实》跨越时空欣赏名师作文指导方略。除此之外我们也推荐学生读《意林》《读者》, 读学生成长小故事, 还与语文老师沟通读课文中的拓展篇目, 如学习《我的信念》前读居里夫人的《铿锵玫瑰》, 学习《孤独之旅》前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及曹文轩作品集, 中考会考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学之初学生处于浮躁兴奋之时读名人成长励志故事, 如贝多芬、邓稼先、史铁生等等。

我发现学生唯有读书时, 方是他们最专注的时间, 也是班主任精神最放松的时间。当我们把一本本好书推荐给学生, 学生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的阅读, 他们的一生便有了方向, 此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梅子涵教授一样成为点亮孩子心灯的人。

教育需要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长期付出, 需要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的奉献, 坚持读书的人都有那么一种平和与淡定的气质, 更有我们看不到的品质, 那就是坚定、执着、理智, 我如此, 我们如此, 我的学生也将如此厚重深刻。

通过阅读发现学生的目光不再呆滞, 不再迷茫, 不再游离, 学生的言谈不再毫无章法, 不再无理取闹, 不再与老师捉迷藏, 班级管理不再需要班主任天天盯着, 不再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他们除了受班主任教育外, 更受到书的熏陶、美文的感染、名人的智慧与力量的鞭策。

旅游社团联谊文学社策划书 篇5

旅游社团与文学社联谊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旅游社团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旅游社团与文学社联谊策划书

为了响应学校社团工作的号召,为了更好地贯彻校领导和学校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要求,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文化体育氛围,增加学校的吸引力,竞争力,为了本校旅游,远足和风光摄影爱好者提供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以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平台。所以我社团恳请上级批准我社与文学社举办联谊活动,贯彻推动一个服务于广大学子的活动,一个旅游爱好者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将本协会下次构想,汇报如下:

旅游社的目的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组织大学生出外旅游,为大家提供联谊活动与体验生活的机会。以二龙山为中心组织到周边城市和景点的旅游,距离根据情况设定。在游玩中积累了经验,为学习旅游管理的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丰富全校学生的大学生活,为爱好旅游的同学提供组织团队的便利。在保证社团有序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快社团的精英建设,率先提高学生的导游能力,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因为文学社与我社实属兄弟社团,所以,我社想以上次香炉山旅游活动为契机,为了能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共同借鉴管理经验,想通过两社的联谊,使双方得以更深度的了解,可以共同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在活动中宣传我校,将我校的洛桑教学理念发扬出去,提升我校的知名度,增强我校被社会的认知度,在宣传的同时,也给学生学习的机会,率先体验导游的乐趣。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同时也给一部分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为文字编辑,文章书写,板报设计人才提供一个舞台,有利于学校对人才的发掘!

活动方案:

1.我社曾组团去香炉山进行过社团活动,在游玩过程中,拍

摄了很多珍贵的图文资料;而文学社,则是以文学创作为

主打。在文字书写与文章创作方面为强项。为此,双方各

自发挥自己社团的优势,共同去组建一版宣传栏。此宣传

栏,两社团各有分工,我社挑选出精美的活动图片,用作

宣传素材,给板报给予装饰,以客人的身份入主文学社,委托文学社进行文字宣传,制成板报。面向全校展览。共

同完成一面联谊板报。

2.在周六或周日,借助我社的导游优势,将文学社社员,请

到我社团做客,由我社举行郊游活动,我社将出导游员,摄影员,共同服务于由文学社组成的旅游团队。由我社拟定旅游路线,游览二龙山里具有我社团特色的旅游线路。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与探讨工作和学习的经验。培养兄弟社团成员对旅游的热爱。培养我社社员对文学建设的了

解。

3.活动结束后,双方社团领导骨干,共同探讨在此次活动中,所总结到经验成果总结。相互学习,相互点评,为以后的合作做铺垫。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服务业也随之蓬勃,旅游业也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当今世界都正在主张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文学的发展是夯实软实力的基础。多年以来,合作又是全球的主题,合作可以共赢,创造出更丰硕的成果。此次两社的联谊,是昆仑旅游学院开学以来首次社团联谊,我们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发自内心的想把这次联谊办好。为其他社团树立榜样,激发其他社团的积极性。携手共创丰富的校园生活与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昆仑美好的明天争做点滴的贡献。

旅游社团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与生态旅游 篇6

[关键词]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 发展 内容 生态旅游

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概述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十多年中,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生态批评家认为,许多作品中描写自然的一个陈旧模式是:自然要么被描绘成伊甸园般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和处女地,要么是瘴气弥漫的沼泽地或无情的荒野。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二阶段把重点放在努力弘扬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对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成就,及其风格体裁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三阶段试图创建一种生态诗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强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生态批评发展到今天,在创建理论体系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就,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思想。例如,“环境伦理说”。

二、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探讨的主要内容

生态批评是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征,它立足生态哲学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将文化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自然科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积极广泛的参与、引导,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基于机械论、二元论、还原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去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性对策。

生态文学批评尽管定义方法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特征:一是运用生态视角进行文学研究的新兴的文学研究流派;二是关注文学如何思考人类与其他生物以及周围世界的关系,力图发现文学中涉及自然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三是涉及文学、生物生态学、深层生态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四是带有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以提升全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为己任;五是遵循生态整体观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三、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许多特点。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或人文资源为基础,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形式;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效益最大化。从旅游目的地看,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些保护比较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从旅游的规模看,强调小型化,旅游活动限定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从活动形式上看,旅游者亲自参与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并在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些特点使得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迅速兴起,大大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

1992年,美国生态旅游学会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由此,美国人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四条标准:一是对环境的最小影响,二是对自然与文化的最大尊重,三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四是为旅游者提供最大的娱乐满足。

四、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与生态旅游

在美国生态文学批评思想的影响下,生态旅游获得了良好发展,并取得了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1.保护与创建相结合,积极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都把环境绿化和人文保护放在首位,因而大城小镇都基本保持了优美的绿化环境,保住了重要的文化遗存。

2.利用生态学原理对新景区、景点进行设计。综合考虑文化、人文、历史、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体现当地风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动植物的协调。

3.通过立法,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1916年,美国就已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将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近几年,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清洁水体法”和“保护物种法”等国家法对生态旅游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生态批评坚持生态学的信条——相互联系的观念,将自然、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探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策略。生态旅游思想和行为正是这一信条的真实体现。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借鉴这一生态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1)

[2]邓世彬: 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3]侯斌:人类的窘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2)

文学旅游管理 篇7

(一)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是一些老篇目, 只是注重‘语文’的特点, 很少有人考虑到与当地文化背景相联系, 即使有点‘联系’也只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就如盆景中的那么一点泥土一样少得可怜。没有融合地域文化的语文教学也间接导致旅游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

(二) 旅游专业诗词文学基态

笔者所教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 学生毕业之后是要从事旅游工作的, 这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导游基本功外, 还需要通晓天文地理、历史典故等知识, 这方面的基础他们是很薄弱的。所以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语文知识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每年的导游员资格口试中, 学生的现场讲解能力这一环节的成绩差强人意, 旅游行业所要求的导游员人文素质在职业学校中亟待提高。

二、诗词文学旅游价值

(一) 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的本质是旅游文化开发, 文化则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对地域文脉的把握是旅游开发的基础, 同时, 旅游开发会发掘、整理和宣扬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有着紧密的关系。

1. 地域文化的资源化。

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 其本身就构成一种地域独特性, 因而是一种旅游资源。人文旅游的发展就是由于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 而这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或者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旅游资源。例如无锡清名桥古街区, 延续了运河古韵的历史文脉, 具有独特的江南文化特色。无锡以这样的地域文化为背景, 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旅游。如今, 清名桥古街区为无锡百姓及广大游客寻求“老无锡味道”、品味运河文化、体验太湖风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 极大的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2. 旅游开发的文化化。

旅游开发已经超越外在形象的包装设计而更加注重内在文化底蕴的拓展。而这种旅游开发的文化化, 对具有良好的学校教育背景的旅游者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也适应了当代旅游需求的转型升级, 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主旋律。例如, 无锡锡惠风景区, 原先仅仅惠山以及园林观光游, 规划后该景区整合推出以祠堂文化为主题的惠山古镇、以江南园林文化为主题的寄畅园景区和以惠山寺佛文化为主题的惠山寺景区, 这样的多元文化整合和挖掘, 使很多游客来此追寻探究祠堂文化、园林文化和佛文化, 使游客玩的尽兴, 这部分已经成为无锡的旅游亮点。由于从文化角度切入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 观光旅游的品位得到提升, 范围也得到极大的拓阔。同时, 地域文化得以在旅游开发中继承、延续与发展。

3. 植根于地域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产业的发展, 依赖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开发必须植根于地域文化, 即所谓“入乎其内”, 要把握看得见摸得着的充分载体化的旅游活动内在所潜藏和包蕴的文化底蕴, 理解其内在精神。植根地域文化的旅游开发模式不仅要形成某种地域风格特色, 而是更多地要创造地域特色的设计思路。由此, 决定了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旅游开发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做一番深度开掘的工作。

首先, 发现特殊。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因素会使该地域的文化系统表现出与其他地域的文化差异, 使每个地域都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者所到的旅游之地距离自己的居住地越远, 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就越大, 这也是旅游动机激发的原因之一, 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会驱使人产生强烈的向往感。所以说, 旅游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域差异性, 也即地域独特文化是旅游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驱动来源。

其次, 追溯历史。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发掘历史也就是将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涵凸显出来, 使其构成旅游吸引力。旅游吸引物的特殊内涵, 依赖于对其内在的历史积淀的发掘。

再次, 兼备形神。发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 发掘地域文化的历史性, 最终都是为了塑造“形神兼备”的旅游吸引物。这样的旅游吸引物“蕴于内而形诸外”, 具有赏心悦目、悦耳悦心的形式美特性以及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内容美品格, 吸引游客的购买行为, 进而诱导游客进入鉴赏的美感过程。

(二) 诗词文学的旅游价值

诗词文学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对于旅游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现今旅游发展的阶段甚至将来, 诗词旅游资源, 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旅游价值。诗词文学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包括对旅游者的提高和陶冶, 对旅游资源的丰富和强化, 对旅游业发展的提升等。

1. 诗词文学提升对旅游客体的磁场作用。

首先, 景以诗成:诗词文学烘托自然风景的人文气。对于旅游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可以借助诗词, 诗人通过对旅游风景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物的吟咏, 提升了自然景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利于人文景观的开掘。诗词作者中, 有的曾在旅游地停留居住, 有的就是当地人, 他们都为当地留下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旅游资源, 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当地开发旅游资源、发掘旅游产品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旅游诗词文化的再利用, 则又能将旅游者带进历史文化的长河, 让来自各方的旅游者对景点拥有一次立体化的文化旅游的深层体验。其次, 借诗引客:诗词文学可增加旅游客体的吸引力。众多诗词, 尤其是名诗名句丰富和充实了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文脉和历史文化底蕴, 许多传世佳作乃至名人本身实际上也成为当地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旅游资源, 所以诗词使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得以充实、丰富和提高, 从而增加了旅游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吟诵无锡美景的名人诗词甚多, 有许多是广为人们所熟知的, 旅游景区通过诗词与名人相联系, 从而使人们则通过名人对旅游景区做了广告宣传, 通过名诗人更加了解旅游景区, 同时, 诗词强调意象、意境的营造, 因而诗词的意境通常具有生动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可进一步增加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再次, 诗传景名:诗词文学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诗词名篇流传颇广, 可以作为旅游景点的免费广告, 它们影响着游客的出游选择, 是诗词旅游地可开发利用的无形资产。有的诗词, 可直接作为广告词来进行旅游宣传。有的诗词, 可间接作为旅游特色产品的表现内容。如苏东坡的吟咏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脍炙人口, 西湖也为旅游者向往;郭沫若写鼋头渚的名句“太湖佳绝处, 毕竟在鼋头”也成为无锡太湖旅游区的旅游广告宣传口号, 也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2. 诗词文学影响旅游主体的旅游行为。

首先, 诱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诗词文学对名胜古迹的美好描述, 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景观的文化内涵, 增强了景观的文化引力, 而且更传播了丰富的旅游信息, 诱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者也因拜膜某些名诗人和名诗词, 而欲前往某些诗词旅游景区。例如“悯农诗人”李绅写有许多怀念家乡无锡景物的诗词, 在他的诗集《追昔游集》收入的诗作中, 就有《上家山》、《忆放鹤》、《过梅里》、《忆题惠山寺书堂》、《泛五湖》、《却望无锡芙蓉湖》、《别石泉》、《返五湖效谢惠运》等十多首, 表达了他对家乡风物的满心眷恋。第二, 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路径。诗词文学是诗人游览诗词旅游地后有感而作, 其中有一部分是游记文学。诗人通过诗词歌赋, 详尽地记载了旅途所见所闻, 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旅游信息, 可供游客参考。有的诗人在诗中描述游览的全过程, 把他从进入旅游地游览的所见所闻都写入诗境, 读他的诗就好像跟随着诗人的足迹游览。有的诗人游览山寺, 用他特有的审美视觉和审美情趣, 描绘出一幅景色秀美的山寺旅游图景, 使游客身临其境, 循着他所描述的路线揽胜探幽。茅坤游览寄畅园凤谷行窝后写诗记叙了游览的过程, 先抑后扬, 豁然开朗, 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绮丽景色。郭沫若生前极爱无锡鼋头渚的风光, 曾多次畅游, 并作了一首五律诗, 诗中描写了太湖的美丽风光, 还巧妙地嵌入了景区中好几个景点的名称, 景区内主要景点历历在目, 景区特点略见一斑, 这是以诗作导的效果。

现代旅游业不是以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 而是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享受。无锡有着丰厚的诗词文化积淀, 许多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文内容, 历代名人诗词文章极大丰富了无锡的山水文化。这些丰富的诗词资源, 有着多样的旅游价值, 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丰富素材, 是语文教学结合旅游专业课程, 可进行深度挖掘的丰富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挖掘它的旅游价值, 借助诗词文学可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以更切合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 促进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向东.“诗词旅游”探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87-89.

[2]李杨, 佟松林.浅谈古诗词在旅游业的运用[J].中国商贸, 2009 (19) :137-138.

[3]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2) :125-127.

[4]章左声, 章霖.无锡诗词[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9.

文学旅游管理 篇8

一、旅游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旅游是结合旅行与游览综合的词, 对于旅行, 是一种运动的方式, 通过自己的旅行达到游览的目的, 游览就相对的比较休闲化, 而旅游就是结合旅行和游览的优点汇集成的行业, 是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的精神的生活。旅游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旅游大多指诗人等进行吟诗创作时游览的锦绣山水, 随着我国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旅游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去。旅游文学确切的来说, 它是属于文学性质的范畴, 在近几年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从旅游文学的内容来说, 它有它特有的内涵, 属于旅游的范畴, 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旅游文学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依赖于旅游业而形成, 同时也促进着旅游业的不断地发展。

二、旅游文学的基本属性

对于旅游文学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了, 相应的学科也逐渐在高校的专业中得到重视, 对于旅游文学, 它有它自身的基本属性:

1、真实性

对于旅游, 是对于真实的景观的反映, 是人们在对特定的环境和景观进行一定的了解后, 对其真实的描述, 是自然现象的反映, 所以, 旅游文学是真实的景观的反映, 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离开真实的旅游就不能算是旅游文学, 真实性也是旅游文学的灵魂。

2、知识性

对于在旅游文化中有很多的科学的价值, 旅游文学是旅游爱好者和专业的人士亲身到现场参观考察, 是最真实的反映, 在旅游文学中, 你可以发现最真实的自然的景观, 在科学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进入那些深山中考察的自然科学家, 他们亲身体会过后, 将这些都写成著作, 而这些著作就是我们了解大自然最真实的资料,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在一些旅行家的作品中, 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地区的风土人情, 当地的习俗, 环境的特征以及一些发生的事, 有助于我们对这些地区的了解, 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3、思想性

对于旅游文学不是文字的堆砌, 它通过对我国的大好河山的描述和名胜古迹的介绍后, 对看书的人有思想上的教育, 让读者了解我国的山水人情, 增强人们的国家的荣誉感, 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达到了对人们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4、史实性

从古到今, 有很多的旅游文学的作品, 作者真实的描述当时自己的所闻所见,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 我们通过阅读旅游文学的作品, 就会发现, 作者除了描述自己所看见的美好的景观是, 也描述了很多在当时发生的事情, 有不少的作者还在其中抒发一些感想, 通过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以及见闻等, 就能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的背景, 流露出了当时的政治环境, 还能看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具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

5、艺术性

旅游文学不仅是对旅游产业的反映, 同时, 它还是一门艺术的语言, 有一定的艺术性, 旅游文学不是单纯的对旅游景点的介绍, 这其中夹杂着很多情感因素, 对于导游和旅游的手册, 它们是单纯的对景观进行介绍, 旅游文学作品就不是这样了, 它有很高的艺术的特色, 作者通过流畅唯美的语言来进行景观的介绍, 能将读者带入到现实的场面中去, 让其身临其境, 富有很强的情感色彩, 这就是旅游文学的艺术性。

三、旅游文学对旅游业的促进的作用

旅游不是仅仅的局限于运动或者参观, 它集合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的因素, 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后, 精神文化、娱乐休闲的生活就走进了社会的舞台, 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亲身的体会后, 会形成一定的美学感受,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应运而生的就是旅游文学, 旅游文学产生于旅游产业, 又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旅游文学有旅游资源的属性

对于旅游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的自然的景观, 还可以是地区内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等, 在旅游前, 通过旅游文化了解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了解后, 在旅游时就会对景观把握比较大, 在旅游时可以充分的将自然的风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效地结合起来, 会产生更深的体会和情感的共鸣, 借助于旅游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感染力来将自然资源的情景结合起来, 达到不一样的旅游效果。对作品了解后, 读者会产生对这个地区产生一种向往与意境的美, 达到对旅游的一种向往。

2、旅游文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导游和提高对旅游兴趣作用

旅游文学是有关的人士对自己的亲身体验,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的一种真实的表现, 旅游文学中所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景观的反映, 这也是旅游文学基本属性的真实性的优点, 在这个基础上, 旅游文学对人们的旅游有一定的导游的作用, 让旅游的人对要去旅游的地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对自己的旅游的计划有一个指导的作用;还有, 旅游文学所描述的景观都是带有作者的感情的, 旅游文学的语言都是比较流畅和优美的, 所以读者在读旅游文学作品时, 会产生比较向往的感情, 对旅游产生极大地兴趣, 富裕一些地方也许没有什么优美的景观, 但是, 如果作者在此产生了情感或者触景而发, 读者在读作品时, 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兴趣, 甚至慕名而去, 在参观时就会想起作者所引发的感情, 对人们的旅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文学有助于人们情感的升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对于我国来说, 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 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一个文明古国, 我国存在很多的名胜古迹, 也正式因为这些名胜古迹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产生了很多的旅游文学作品, 人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 很多人在国外生活的华人通过对这些旅游文学作品的了解, 更是会产生很强的祖国的热爱感, 作为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 不由得就会产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且旅游文学对人们的精神文明也是一种提升, 通过了解美好的景观和人文风俗, 增长见识, 使人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的提高。

4、旅游文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的载体

书本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旅游中, 有很多的文化, 而旅游文化是对旅游的文化传播的重要的方式, 游客们在路由是, 不仅得到了视觉上的满足, 还领会到了这其中的文化的熏陶, 将各自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 相互的渗透, 可以通过旅游文化的作品中体会这些文化的存在, 从而对旅游中的文化产生一定的了解, 了解跟多的知识, 从而达到了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目的, 对旅游业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条件已经满足, 现在, 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旅游是一个很好地方式, 在此基础上, 旅游文学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促进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的保障已经满足, 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逐渐开始丰富,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娱乐休闲的途径很受群众们的喜爱, 现在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的产业, 在专业学科中也加入了旅游专业, 旅游文学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旅游文学对于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旅游文学,旅游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乌云其格.旅游文学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J].大家, 2011 (04) :68-69.

[2]张璟.旅游文学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 2010 (02) :55-61.

文学旅游管理 篇9

一、旅游业与旅游文学的关系

(一)旅游业与旅游文学的相互作用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旅游产生旅游文学,旅游文学促进旅游发展,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1]《徐霞客游记》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为黄山的旅游资源做足了宣传,为黄山带来了大量的旅游者,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而又有多少人因为《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变为了此地的旅游者。由此看出,旅游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旅游文学又能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文学提高景点的知名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共享已经是这一时代的特点,而由此衍生的旅游网站也蜂拥而起,例如马蜂窝这种旅游社交分享网站,上面的旅游攻略及游记琳琅满目,而传统的旅游杂志也不断发行,他们都对所描述的景点起到宣传作用。很多原来并不热门的景点由于旅游文学的宣传变得游人如织,例如云南泸沽湖景点,由于游客的口碑推荐及诸多篇幅的游记,由一个交通偏僻大山环绕的村庄变为旅游胜地,甚至政府准备为其修建飞机场。旅游文学对景点知名度的提高可见一斑

(三)旅游文学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起传播作用

旅游中除了景点方面,人文方面也至关重要,旅游文学通过描述,能使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也能让外来旅游者尊重当地的习俗与文化,对于文明旅行也有推广作用。

二、旅游文学对人本身的影响

(一)旅游文学对旅游者的影响

旅游活动中游客的心理至为重要,游客的心理感受对于整个旅游活动和当地的形象都有影响,现在旅游者存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现象,盲目扎堆的景点旅游活动忽视了整体旅游的感受,旅游文学的注入,能够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提升旅游者的文化品位。以洱海为例,游记中常常记载的鱼鹰表演和白族三道茶,会让游客真切的感受到除了景点的人文气息。

(二)旅游文学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影响

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起到纽带的作用,而由于国内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发展迅速,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修养服务理念参差不齐,旅游文学能成为旅游从业人员自我提升的营养品,从而增加旅游从业人员的眼界,提升审美能力,并能带动游客欣赏美丽事物,加强语言表述能力,完善游客体验,提升整体行业标准,形成良性环境。

三、目的地形象和旅游文化营销相辅相成

(一)目的地潜在形象是旅游营销的主体

旅游产品是一个目的地所特有的一系列经历的总和,该目的地的形象是旅游营销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形象成为市场营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不可储存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意味着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步,因为服务不能被储存。其次,生产和消费也是不可分的,如果不存在游客,那么产品的价值就永远无法实现。最后,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并且不能被提前使用,这一点使得旅游者所形成的关于旅游产品形象成为出游决策过程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2]而旅游营销对其主体目的地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怎样让游客心安理得的到目的地旅游也是旅游营销的责任,据《2015 旅游者心理调查报告》显示,旅游者对于游记、杂志等旅游文学明显比广告更为信任。

(二)形象修正

形象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形象具有持久性,甚至在目的地已经发生了真

正改变之后,游客的偏见仍然如此。尽管某一地区可能拥有高品位的旅游休闲资源,但扭曲的形象可能会降低了它的潜在价值。例如前一阵沸沸扬扬的青岛大虾事件,因为宰客的不良形象把青岛这座热门旅游城市推到风口浪尖,由于现代社交软件微博等的快速传播,使青岛的形象迅速扭曲和恶化,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应对,对舆论采取慎重态度,又及时整改,做足了危机公关。但是游客拒绝担任监督大使,降低了原定效果。如前所述,人们往往很难改变他们先前已存在的感知,实际的经历体检可能是最有效的形象修正者,因为个人体验是最可信的信息来源。所以形象修正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长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也需要依靠旅游文学等软实力,形象修正是个漫长的工作,但旅游从业人员一定要去做,做好旅游营销。

四、旅游文学发展的必要性

(一)旅游文学势必与旅游业同时发展

旅游是一种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享受为目的,文化因素已渗透到旅游的各个

方面,并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信息共享的普及,旅游文学与旅游活动已不可分割,如果旅游文学停滞不前,必将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成长必须注重旅游文化建设。

(二)旅游文学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目前,在我国普遍推行的旅游发展模式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那么,旅游文学这座台搭的越高,经济唱的戏就越好。众所周知,当代文学这块面包已经越来越大,旅游文学作为其中的分支,也在默默的进入了商业活动,虽不起眼,但不能忽视,把这一方面做好了,对于旅游业的商业运作自然大有好处,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经济潜能,宏观上讲,使文化与商业互相结合,良性发展。

(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者作为参与旅游活动的最直接的创造主体与受益主体,其文化水平与文化涵养的高地直接关系到旅游质量的优劣。进行旅游文化建设不仅要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的服务经营水平,更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3]通过旅游文学的影响与监督,教育与引导,贯彻旅游文化的灌输,营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使游客能切实的体味出景点的历史文化性及审美价值,让游客从旅游中受到对人生的感悟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心灵得到净化。

五、旅游文学的发展方向

(一)拒绝浮躁,滥调

由于网络文学的泛滥,旅游文学甚至旅游广告深受其害,“僵尸文”盛行,所以,旅游文学要想健康的发展,让受众接受,就必须拒绝浮躁滥调,不套用修辞,真切实意的给读者对于旅游有良好的带动。不能以糊弄游客为出发点,要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去写,文章要有自己的东西。

(二)旅游文学要有创新

我们大部分在街上看到的旅游杂志,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旅游推荐,都不是十分严肃的旅游文学,但就算加上当今的旅游文学,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通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写这些东西的人往往会告诉你:我要去的这个旅程,我也给你介绍的这个地方是多么的好玩,多么的有意思,多么的有文化,总之就是给你展现一种热爱,往往让人感觉平庸。而美国当代的旅游文学名家保罗索鲁用的方法就很创新,比如在《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中对马丘比丘的描写,文中没有对马丘比丘景点的直接描写,而是一直赘述旅途的游客们的抱怨,而看到马丘比丘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沉默了。这种特立独行的描写手法就很创新,创新才能迎合当代游客的口味。

(三)旅游文学也要有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对他世界的投射有真情实感,有真正思绪。换而言之,就是境界有两重条件:一是本身对所写实物要有真情实感,二是你能把这个真情实感写出来,让别人也能感受到。三大境界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说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看起来很难,但旅游文学还是要这么做。

优秀的旅游资源要用旅游文学借力,旅游文学是旅游的深层表述,营造旅游吸引力也是旅游文学的使命,旅游文学和旅游业关系密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推动旅游文学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两方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阮敏.浅议旅游文学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

[2](以)优尔·曼斯菲尔德、(美)亚伯拉罕·匹赞姆.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01

[3]朱伟.旅游文化学[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09

文学旅游管理 篇10

关键词:课程,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思考

引言

近年来, 国家组织了对口高职招生考试, 此项政策有利于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进行进一步深造、学习, 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由于职高、中专、技校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定位的特殊性, 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教育。所以, 对进入高等院校的对口职高、中专、技校学生, 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传授知识, 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也是如此。

一、问题提出

目前, 笔者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了调查, 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所采用的教材《旅游文学作品欣赏》, 是由李洪波、韩荔华编著 (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第一版) 。总揽全书, 全书分六章, 分别为:中国旅游文学概况、旅游诗欣赏、旅游词曲欣赏、游记欣赏、名胜楹联欣赏、碑铭摩崖欣赏[1]。该书录用文学作品均为古代文学作品, 这给对本来就不喜欢古代文学作品的高职学生增添了语言学习的障碍。该书要求学生提高分析欣赏具体作品能力[2], 然而本书选录的文学作品涉及对历史古景点欣赏, 如滕王阁、黄鹤楼、金陵凤凰台;对祖国自然风景欣赏, 如泰山、黄山、三峡、峨眉山。在学习具体作品前, 要求学生对各种景物具有一定审美知识和能力, 如对山、水、宫殿、饮食、服饰、雕刻、建筑等审美知识, 如学生不具备基础知识, 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欣赏能力, 影响到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原因分析

笔者对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 对134名学生进行了《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问卷调查, 问卷收回率为100%。对学生进入高职前、后背景做了调查, 其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入学前学习背景

(1) 学生毕业学校、专业。

从统计结果来看, 毕业职高的学生60人, 毕业中专学校的学生57人, 毕业普通高中学校17人 (参加全国高考, 进校后转入本班级) 。毕业职高、中专学校学生占全班人数的88.2%, 其所学专业均为旅游管理。

(2) 学生在职高、中专学校所学的旅游管理课程大致为: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导游业务》、《旅游地理》、《旅游概论》等一些课程, 关于旅游文学方面课程没有开设。

(3) 参加统考语文成绩。

在进入对口高职学院前, 班级学生参加安徽省对口高考, 班级语文统考成绩平均分为100分。众所周知:对口高考比普通高考, 其语文、数学、英语试卷难易程度为:比中考稍难, 比高考要容易的多。可以看出, 对口班班级语文成绩, 对比普通高考班语文成绩来说, 相对较弱。

(4) 对旅游文学态度、喜欢文学体裁。

对文学态度情况:喜欢文学学生39人 (占29.4%) , 一般喜欢文学学生76人 (占55.8%) , 不喜欢文学学生18人 (占14.7%) 。喜欢文学体裁情况:喜欢小说体裁学生56人 (占41.1%) 、喜欢散文体裁学生42人 (占29.4%) 、既喜欢小说又喜欢散文体裁学生12人 (占8.8%) , 喜欢古代诗歌体裁学生12人 (占8.8%) , 不作答学生12人 (占8.8%)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招生对口的学生均为旅游管理专业, 在职高、技校、中专学期期间, 学校没有开设旅游文学相关课程, 如开设的话, 其所学的文学知识仅仅局限在其语文课本中间。喜欢文学类的学生占总数85.3%, 说明大部分学生是愿意接受文学课程教学的。对于喜欢文学学生 (占82.3%) , 他们更注重现代文的小说、散文, 因为小说、散文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喜欢古诗词、诗歌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

2.学生入学后学习背景

被调查学生已是大学二年级, 学生已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旅游口语》、《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计算机》、《旅游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毛邓概论》等课程。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偏向管理、经济类课程, 开设旅游文化学类课程仅《旅游资源管理》, 就这一门课程, 还是偏于管理类。这样, 同学们在学习《旅游文学作品欣赏》之前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提出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提升旅游文化学课程地位。

长期以来, 人们只关注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因此研究旅游多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出发, 忽视了旅游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注重旅游文化学研究, 提高旅游文化学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复旦大学旅游系沈祖祥先生指出, “以旅游文化在旅游业种的地位和兼容性来看, 旅游文化学有必要脱颖而出, 成为与旅游管理学并行的旅游学核心学科”, 其“包括旅游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民俗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学等一批专业课程”[3]。

2.开设相关旅游文化基础课程, 为学生学好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是一个有序的知识链。建议对口高职院校在开设《旅游文学作品欣赏》之前, 开设《旅游文化学概论》、《中国民俗学》、、《旅游审美》、《旅游文化与审美》等相关课程, 以便于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知识、民俗、景点审美有个通识, 为学习《旅游文学作品欣赏》做好必要知识准备。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声、光、电多方面再现旅游文学作品内容, 增强学生审美的直观性。

实践证明: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 现代多媒体教学有多方面优点, 如通过声音、画面等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 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直观而形象, 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观沧海》诗歌时, 从优酷网搜索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观沧海”的片段[4], 将其在课堂中放映。片段是:曹操在咏诵“观沧海”诗歌前, 得知了公孙康将袁熙、袁尚杀死, 并头颅送来消息, 验证了“奉孝临终所封之书”的正确性。想到奉孝的死, 面对自己尚未统一的大业, 曹操感到万分伤痛, 他站在高耸陡的山岛, 面对苍茫壮丽大海, 听着那萧瑟秋风涌起波涛拍打着海岸岩石声音, 便咏诵这万古绝唱的《观沧海》。看完视频, 同学可以直观感受到曹操的伟大政治抱负, 欣赏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壮美, 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4.坚持以课程为纲, 从有利于学生审美要求入手,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本是教学的“纲”。在备课时, 教师要“吃透”教学内容, 把握住教学内容实质。在教学时, 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可以采用传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方式, 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字句疏通—翻译——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一线式, 也可采用情景式教学。既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 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既可以采用诵读式教学, 也可以采用将旅游诗词改变成歌曲式教学, 让学生自编、自学、自唱, 学生不亦乐乎。既可以采用传统的室内教学, 也可以到旅游景点, 触景生情, 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教学得到提高与升华。

5.坚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出发, 采取多变的考试方式。

坚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 这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在接受了一学期文学作品欣赏教育后, 提高了文学审美修养, 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审美能力。由于学生具有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迥异, 其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也有所不同。如果对学生采取千篇一律考试方式, 那么就有可能扼杀学生审美的个性。依据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情趣、偏好不同, 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可以让学生写篇对某首诗歌欣赏的论文,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审美能力进行审美再创造, 进行文学作品创作, 写成诗歌、小说、散文, 或进行绘画艺术作品创作, 将作品意境通过绘画艺术来表现出来;或者通过谈话形式, 观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洪波, 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洪波, 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24.

[3]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37.

文学旅游管理 篇11

【摘要】南京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城市之一,南京的人文地理环境与无数文学著作互为映衬,是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文学朝圣地。本文以“文学南京”为主题,围绕南京尤其是历史城区内的文学旅游资源进行了旅游线路设计研究,在分析南京文学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南京现有文学旅游线路开发现状,在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系统优化的线路设计原则以及主题线路设计方法的指导下,提出了在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和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内开辟多条主题文学旅游线路的构想。本文意在探索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学;文学旅游;文化旅游;旅游线路设计;南京

文学城市的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早有提及,多出现在文学、旅游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同时也常见于不同学者的各式散文杂记中,如英国作家罗杰·塔厚尔在其所著的《漫步文学伦敦》中,围绕伦敦城内的文学资源,设计出了25条与作家、剧作家及诗人有关联的路线,带领读者寻访著名文学家的出生地、过去及现在的寓所和埋葬地[1]。类似于“文学伦敦”的提法,还有“文学巴黎”、“文学上海”等概念,从中不难发现,凡是此类城市,都拥有着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城市的文学形象上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辨识度。

就南京而言,妇孺皆知的便有曹雪芹及其著作《红楼梦》,而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南京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城市之一,南京的人文地理环境与无数文学著作互为映衬,是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文学朝圣地,在这里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在《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以及张恨水的民国小说中所刻画的金陵,也可以重游文学家的生前游踪、故居和殡葬地,从文学家的视角去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章灿曾赞道“南京是文学的宠儿”[2],这种偏爱不仅体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还体现在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而以六朝文化为根基的文化氛围,更是吸引了各朝历代的文学家们,赵翼说袁枚“爱住金陵为六朝”,林则徐也说“官爱江南为六朝”可以说,“文学南京”是南京这座城市另一张文化名片,是关乎文学体验的城市旅游形象。

旅游线路设计的意义在于可以将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加整合,为旅游者提供完整的旅游活动,而此次围绕“文学南京”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线路设计研究,正是基于南京现有的文学旅游资源,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设计出面向旅游市场的主题旅游线路,以迎合细分市场的个性化旅游需求,为达成“文学南京”这一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尝试。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文学旅游资源

国内外对文学旅游资源概念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重视概念的研究,国外偏重从遗产旅游的角度出发,基本上对文学旅游的基本概念达成了较为统一的共识。文学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与著名作家、经典文学作品、大众熟悉的文学作品故事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场所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文学资源类型划分而言,笔者认为文学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具有无形和有形的双重内容,据此可将其分为:第一是无形部分。与文学作品相关的部分:包括以小说、传说、诗词等不同形式存在着的文学作品本身;与文学作品创作者有关的部分:创作者的游踪、活动路线等。第二是有形部分。与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相关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等旅游资源,具体包括:①与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者生平有关的背景地(故居、纪念堂、写作场所、游兴场所等);②附会文学作品内容的人造或自然景观(相关主题公园);③对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成果相关的旅游资源(如改编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拍摄基地等)。

(二)旅游线路设计

我国旅游学术界就旅游线路设计的专门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中以楚义芳(1992)[3]对旅游线路设计的整体理论框架构建为代表,在其之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观点出发,对旅游线路及其设计做出了理论上的定义。就旅游线路而言,虽然仍未就其概念达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在目前马勇(1992)[4]和陈启跃(2003)[5]对旅游线路所下的定义为大多数研究人员所赞同。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本文中所探讨的旅游线路设计即是:旅游服务部门或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导向,以实现旅游地的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依托于旅游地的旅游中介体、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能力,在一定区域(旅游地或景区)内设计旅游游览路线的活动。

二、南京文学旅游资源概况

(一)南京文学资源赋存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南京市现已开发的文学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自然景观中包含有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和水文景观,拥有从山丘型旅游地和洞穴到河段、湖泊、温泉等不同种类;人文景观以建筑为主,拥有综合人文旅游地、宗教祭祀场所、塔、楼阁、城堡、建筑小品、历史街区、名人故居与纪念馆、归葬地、交通建筑等基本类型。

南京文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鲜明,文学资源主要分布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和钟山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南京市文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六朝时期的人文景观多分布在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以及城南历史城区,而明清、近现代时期的人文景观则多分布在钟山风景区及其周边(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内)。

(二)南京文学资源的特色分析

文学价值高。南京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首创性、丰富性、多层次连续发展性,是地域文化少有的,充分说明它是南方文学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主题性强。南京文学资源在历朝各代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而历朝各代的文学成就因社会发展处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从而呈现出各自的文学特色。

实景与虚景并存。南京拥有着山水俱佳的自然地理环境,引得后世文人墨客每至于此,便留下了无数融贯山水之景与思想感情的作品。如中唐诗人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其中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五篇,无一不是以南京建筑为主题的,在刘禹锡之后,此类咏史诗和怀古诗如雨后春笋,不胜枚数。推至民国时期,以通俗章回体小说见长的张恨水,其《丹凤街》、《秦淮世家》等小说直接以南京地名为题,书写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小说戏曲的虚拟剧情和现实中的地标交相呼应,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着南京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endprint

三、南京文学旅游线路开发现状

(一)政府主导的旅游线路设计

2011年5月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政府文件中提出将要打造“十类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以古都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商务会展等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南京政府推出的这十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文化主题性很强,并且是在不同区域主题的框架下所制定出来的,能够形成集聚效应。其中虽没有明确以文学为主题设计的旅游线路,但是文学景点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山水风光游、秦淮风光游、文博场馆游等文化旅游线路都是与文学旅游关联较紧密的几条精品路线。

(二)各大景区内部的旅游线路设计

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目前推出了四条主题路线,以“半日游”和“一日游”为主,半日游线路按照文化主题分类:六朝文化、明朝文化、科教主题,通过对部分景点进行调整以控制线路长度;而一日游线路基本上包含了全部景点。白鹭洲公园、李香君故居、江南贡院、吴敬梓故居、王谢故居是重点推荐的旅游景点项目,但是夫子庙景区内的其他文学景点在这四条旅游线路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如桃叶渡、乌衣巷等景点并不是景区的主推项目。

玄武湖景区设计有三条旅游线路:自然景观游、历史文化游、休闲路线,主题性较强。其中历史文化游中涵盖了几项比较重要的文学旅游景点,如后湖映月和梁州,前者与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有关,后者则是著名南朝文学家萧统的旧居。历史文化游线路中还包含有其他的文化景点,从而营造了一个比较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山陵风景区内比较重要的文学景点有:红楼艺文苑、王安石纪念馆、刘勰与文心雕龙纪念馆,但据其景区所推荐的旅游线路来看,除了红楼艺文苑被安排进明代之旅的旅游线路中,并没有看到其他文学景点,这种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对中山陵风景区而言,以文学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并不是其主要特色项目,在设计旅游线路时主要按照旅游资源的朝代类型划分,这也取决于中山陵景区自身旅游资源条件的限制,景点分散、各自经营、关联性不强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三)旅行社主导的旅游线路设计

从南京各大旅行社所推介的南京一日游线路来看,基本上涵盖了以下旅游线路的内容:金陵胜地路线,朝天宫-莫愁湖-瞻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白鹭洲公园-中山陵风景区; 明朝文化线路,阅江楼景区-瞻园-台城-中华门城堡-明故宫遗址-明孝陵。这两种路线都属于观光游览旅游线路,主要包含朝天宫、莫愁湖、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白鹭洲公园、阅江楼景区、台城等重要的文学旅游景点,虽并不是文学专题旅游线路,但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旅游者自助旅游线路

如今的网络社区已经步入了web3.0时代,快捷、便利、高速分享型的社区成为了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众多旅游分享社区为旅游者提供了分享旅游体验和感想的良好平台。

南京是闻名全国的文教城市,高校、研究所的集中让这座城市浸染了不少文艺气息,故而在南京高校中不乏旅游爱好者,热衷于发掘和设计具有浓厚主题色彩的旅游线路。以活跃在各高校的徒步旅行团体——南京暴走团为例,该社团以豆瓣社交网站为平台,每月至少发布四条以上的国内旅游线路,以本市旅游为主,召集具有共同出游意愿的网友,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自助行达成。目前该社团有颐和路公馆民国游、浦口老城——定格在过去、寻访明城墙、夜游紫金山、中华门-浦口车站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市内旅游线路,以满足小众旅游者的出游意愿为主,设计较为新颖,主题性较强。

四、文学南京旅游线路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设计原则

1.旅游地资源导向原则。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线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工作时,应当遵循资源导向原则,准确掌握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概况。在设计文学南京旅游线路时,以南京现存的文学旅游资源条件为前提,调查分析南京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特色和功能、资源空间分布规模和距离、资源相互联系等情况,同时需要分析南京作为旅游地的区位特征。

2.客源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客源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以满足客源市场的旅游者需求为最终目标,才能确保旅游线路设计的成功。以南京及周边省市的客源市场为样本,调查这一客源主体对于南京旅游地的旅游感知、出游意愿和偏好,并调查客源市场的购买力。

3.系统优化原则。在旅游线路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旅游地、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配套设施中的诸要素,最终通过旅游线路将各因素进行优化结合,以形成一条具有主题特色、项目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全面兼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并保证旅游线路的层次性,注重线路上各景点之间的呼应关系,满足服务和游览的双重要求。

(二)设计方法

1.主题设计法。主题设计法是指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将性质和形式有内在联系的景区(点)按照一定的主题有机联结起来,最终形成一条主题突出、特征鲜明的旅游线路。南京现有的旅游线路主题模糊,对线路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各家旅行社经营线路雷同性大,缺乏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用突出主题特色的方法来设计旅游线路,将增强线路的竞争力。

通过分析南京文学旅游资源,可以认为其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主题性:从历史轨迹来看,南京文学资源的时间特征明显,从六朝到民国,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学自身在形式、风格上发生着历史性的过渡和衍变,从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六朝文学。六朝文学是南京文学的黄金时代,对后世的南京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是构成南京文学和南京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这一文脉就是南京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南京性格的基本内涵[ ][6]。②明清文学。明初时南京作为都城,聚集了宋濂、刘基、高启等文学大家,以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为代表,呈现出古朴雄放、关注现实的创作风格,一扫元末文坛纤丽柔弱的文风。一方面“金陵六朝派”的兴起与发展,重新焕发了南京六朝文学的生机,另一方面以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为代表的世俗文学开始成为文坛上重要的角色。③民国文学。南京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其中孕育出了兼具古典文学与新文学特色的民国文化,不仅涌现出众多白话文学作品和作家,还带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一轮的发展,包括旧体文学、通俗章回体小说等多形式多价值取向的文学作品和作家[7]。endprint

文学承载文化。根据南京文学的文化内容构成来看,古都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革命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文化主题,也是南京开展文学旅游时所要考虑到的文化线索和文化脉络。①古都文化。南京作为“十朝古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440年的建都史。自先秦以来,不断有在此建立都城的政权,政权更迭、文化兴废,千年不断绝的文化脉络埋进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诗作、小说、传记里,故国追思或是喟叹历史,都融入了文人们对这片凝聚千年古都气韵的土地的偏爱。②民俗文化。从南朝的民歌到明清时的通俗小说,无一不是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创作土壤的,在相关文学作品里,我们得以一瞥古代南京百姓们的日常饮食、起居、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风俗习惯,大俗与大雅在南京得到了极佳的融合,从《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对士人贵族生活的描写,到关注下层人民群众的《板桥杂记》和《桃花扇》。民国时期的张恨水更是通过自己的大量著作推动了市民文学在南京的传播和发展。③名人文化。南京作为历史名城,自古以来便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或暂居或游览在南京,而其中文学家便占了半壁江山,他们在南京留下了很多活动遗址、生活场所、归葬地,再加上他们在各自作品中对南京的刻画和描写,使这一部分的文学资源格外丰富。

2.市场导向法。高倩,姜洪涛,刘娜(2010)曾以客源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取了他们对南京红楼梦文学旅游的感知度、出游意愿和偏好[8]。以文学名著《红楼梦》为旅游感知对象,所获取的客源特征对于此次设计文学南京旅游线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省外客源地居民红楼梦旅游的感知度低于本省居民;学历高、中青年旅游群体对红楼梦旅游的感知度较高;客源地居民对欣赏景点景物、参与活动最感兴趣;客源地居民的总体出游意愿强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设计南京文学旅游线路时,应当选取具有较高感知度的文学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互动性、知识性、娱乐性更强的项目;在稳定本省客源主导市场的前提下,做好宣传工作,重点开拓省外市场。

五、文学南京旅游线路设计具体构想

南京市规划局历时5年修订完成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目前正在有步骤地实施中,在此规划中提出了“老城整体保护”的理念,将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等3片城区划为历史城区,还划定了9片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梅园新村、南捕厅、朝天宫、夫子庙等。规划中对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新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限定,考虑到文学旅游对旅游体验的原真性的要求,该规划对于维护老城区的历史原貌和文化氛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此项规划的背景之下,笔者将以历史城区为片,以历史文化街区为线,串联起具体的文学旅游景点,最终设计出文学南京旅游线路,见表1。另外根据主题设计的原则,结合南京丰富的诗词、古典文学资源,为文学爱好者设计了两条精品主题线路,见表2。

五、结论

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其“六朝文化”是其在众多旅游城市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标签和城市名片,而立足于六朝文化的土壤得以孕育出来的文学资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格律诗词、南朝诗歌、戏剧和小说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这座城市萌芽、成长,同样也有着众多令人怀念和敬仰的文学家在这座城市驻足,南京的风土人情、街巷城林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痕迹,这不仅是有关文学的记忆,也是有关文学的整体体验。

时至今日,南京所拥有的大量文学旅游景点仍在吸引着游人的到访,夫子庙、秦淮河、玄武湖、中山路等开发或成熟或迟滞的文学景点都是潜在的旅游资源,而旅游线路可以带给游客完整的旅游体验,但是如何运用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尊重和考虑到文学旅游资源的个性特征,设计出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游客需求,仍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在体验经济时代,我们需要避免传统的粗放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形式,而让游客融入到契合主题的旅游氛围中,这不仅需要在设计旅游线路上考虑资源、服务、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还必须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英)塔厚尔著,柔之译.漫步文学伦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程章灿.爱住金陵为六朝(城市寓言(上)[J].古典文学知识,2003(6):62

[3]楚义芳. 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初步研究[J]. 旅游学刊,1992,7(2)2:9-13+57-60.

[4]马勇.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初探.见:庞规荃主编.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43

[5]陈启跃. 旅游者对旅游线路的选择. 镇江高专学报,2003,16(2):47-49.

[6]张天来.试论南京六朝文学的基本精神及对文化南京建设的启示[C].2006年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261-264.

[7]赵步阳,曹千里,章澄等.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75-78.

论旅游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相生 篇12

关键词:旅游文学作品,情感,景物,情景相生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学历数千年发展, 成就斐然。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创作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 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 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 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 像一块磁石, 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 把它们联结, 聚合成和谐的整体, 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 融合景物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 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一、旅游文学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一) 旅游文学的概念

关于旅游文学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意见, 但归结起来大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旅游文学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 范围比较狭窄, 专指在徜徉自然或市井乡里的旅游过程之中或之后用文字模山范水抒发性灵的文学作品;广义旅游文学是宽泛意义上的旅游文学, 范围比较宽, 凡记述描写部落迁徙、士卒征戍、游子离家、帝王巡游、贵族狩猎、官宦归隐、士大夫贬谪、士子游学、艺人游艺、学者游历考察、僧侣拜谒传经、商贾异地经商等旅行和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及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都归于旅游文学。它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体裁既包括传统的游记、散文、诗词曲赋、楹联、题刻、小说、科考纪实、小品等, 又包括新技术背景下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不单指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期间的文学创作, 内容涉及对锦绣山水、名胜古迹、田园村居、园林寺院、风物民俗等的描述, 还包括特定主体 (可以是非旅游者) 对旅游活动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感知与评价, 或者对他人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文学的感知分析记录等。

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旅游文学概念, 原因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是在魏晋以后才出现的, 而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最初就产生在广义旅游文学概念所包含的旅行和旅游之中, 这和中国古代文学最初就产生于先民的劳作之中同出一理。

(二) 旅游文学内容体系

旅游文学从题材分类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 诗歌、楹联类。

包括以客观的自然景观中的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 以室外景物或旅游展览为对象的景物诗, 由自然景物、送别旅行等引起的咏怀送别及旅行诗, 以及传统形式的诗、词、歌、赋、曲、楹联、韵文, 等等[1]。

2. 散文类。

包括各类游记、速写、小品、杂文、解说词等随笔、旅游日记, 以及基于旅游活动的书信、报告、录音记录、科考报告, 等等。

3. 题刻类。

包括名人题字 (词) 及摩崖石刻、碑刻 (纪念碑、诗词碑、墓碑、标示碑) 等。

4. 传说故事类。

包括风物传说、民俗、节庆故事、名胜典故及重大纪念性事件、名人掌故等。

(三) 旅游文学特征与功能分析

1. 地域性。

首先, 山川景物自然风光具有地域性, 北国风光不同于南国烟云, 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所写:“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反映的是诗人于开元二十五年 (公元737年) 夏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的见闻。又如唐诗人岑参写的边塞诗句:“平沙莽莽黄入天”,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描写了我国西北沙漠飞沙走石的情状。

其次, 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比如川牌。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四川纸牌。在西南地区十分流行, 特别在四川境内更是家喻户晓, 人人能玩。川牌的历史比扑克久得多。据民间传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 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2. 时代变迁性。

旅游文学记录某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经济变迁、生态资源等综合情况的资料及证据, 反映出发展的走向及脉络, 具有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价值, 随时代变迁形成特定的文化传承影响力, 对当前旅游地形象及宣传产生一定影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3. 艺术审美性。

旅游文学不同于单纯的导游材料和旅游手册, 许多作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语言洗练流畅、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状物栩栩传神, 记事真切感人,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如“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望庐山瀑布》) 等诗句将动静有度的形象美, 对比鲜明的色彩美, 以及音律美、嗅觉美、触觉美、人性美等集于一体, 做到情景契合或达到景、情、理水乳交融, 让人产生余音绕梁之美感, 也容易使旅游者产生意欲亲临体会的情绪价值。

4. 知识性。

旅游文学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或很高的科学价值, 对地理历史掌故、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博物特产等知识及了解人类探索自然, 研究科学起着传导的作用。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志在考水文、地质、植物及其形成, 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清代学者钱谦益赞其为“世间真文字, 大文字, 奇文字”, 其中关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地貌的纪录, 更是世界科学史最早出现关于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

二、旅游文学作品的情景相生

古人在描写景物时, 都注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作品的情感、脉络, 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 像一块磁石, 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 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 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 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 大多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但情景交融, 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 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 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生, 情随景迁。

(一) 情随景生

作者原本对外界物境并无自觉的情思意念, 仅于社会生活活动中随机遭遇某种物境而偶然因境生情, 触发所想、所思、所悟, 进而升华到情境混融的境界。正如王昌龄的《闺怨》, 描绘少妇艳妆登上自家阁楼, 原本即无额外的情感思绪, 只为闲来随意观赏陌上春色, 未料春色无意人生情, 远处杨柳的新绿蓦然触动少妇内心深处隐含的情愫, 令其不觉因境而联想起和夫婿的长别, 辜负了青春, 辜负了韶华, 悔不当初让夫婿远戍边关觅取功名, 从而强烈地抒发了人生患得患失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又如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诗人心绪不佳, 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古原欲排遣不快。日暮伴随着心境的落寞, 特显出诗人当时的情怀是何等的阴晦和无奈。未料登上古原之端, 偶遇灿烂夕阳, 光辉无限, 天地之间蓦然气象万千。尽管时近黄昏, 却令诗人不禁心旷神怡, 情怀开阔, 因而焕然一新, 触动感发, 赞叹不已。同时联想到光阴难留, 不免又为之惋惜和珍惜。诗歌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 但在境界上确实耐人寻味。

乐游原也称乐游苑, 从汉宣帝修建到晚唐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地坪平坦开阔如原, 故别称为古原, 乃长安东南方的一处高地庙宇, 登之可以俯瞰全城景物, 是当地望远开怀的好地方。诗人在其他诗歌中有所流露, 曾经多次登过古原。本来故地重游, 应无特别的悬念, 唯独此次于失意而不可适从之际, 偶遇美景当空, 由景感发, 心光闪现, 令心境交融而得以高度升华。诗人其时临高怀远, 沐浴着光辉夕阳, 场景如此壮观而震撼人心, 因此而抒情, 原本是相当自然的心态。但诗人在此更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转折句, 令此壮观的场景不失时机地即兴辉映到情愫之中, 而这种情愫适时适地的抒发和浩瀚的光辉夕照共鸣起来更于瞬间迸发出非常强烈的艺术渲染的能量, 使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因而得到了无限的提高。当然, 许多学者认为诗人在诗中的意境是悲观的, 甚至有“迟暮之感, 沉沦之痛”的评价。此说是否正确暂且不论, 但至少可以肯定作者对“夕阳无限好”是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的, 与李商隐另一首诗中“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两句的诗意相得益彰, 境界上也相类似。即使存在许多的惋惜, 但在境界上也不能掩盖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追求, 对光阴无比珍惜的真实意念。

我们再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渡。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这是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李白正值青年, 他怀着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出四川至湖北宜都荆门山时所作。诗人自长江上游乘船远行, 出三峡驶向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 这时, 诗人兴致勃勃, 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 眼前景色逐渐变化, 船行至荆门山, 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平原旷野, 荆门山已经渐渐退到了身后。波涛汹涌的长江冲下山峦, 流入广阔的原野。长江流过荆门山以后, 河道弯曲, 水面稍稍平静一些。晚上, 一轮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水中, 月影好像一面从天上飞下来的玉镜;白天, 江面上云蒸霞蔚, 呈现出海市蜃楼的美景。诗人欣赏到如此的美景, 不由得想起离别多日, 已在万里之外的故乡。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吟出了“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的深情诗句。诗的首联叙事, 交代出游的目的, 颔联和颈联写景, 尾联抒情。全诗触景生情, 情由景生, 写景抒情, 水到渠成。诗人在长江上乘船出游, 眼前的景离不开水。诗人也一再写水:写长江的水奔腾而去, 写明月倒映水中, 写江面上的云霞和水汽仿佛海市蜃楼一般美丽。写水已经做足了功夫, 最后抒情也是由水而发:我仍然爱着故乡的水, 千万里一直伴随着我。说故乡水, 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景和情完全融合在“水”中, 浑然天成。

(二) 情随景迁

情随景迁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 产生变化, 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 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中的“异”指的是迁客骚人登楼时因所见洞庭湖景色阴晴变化而产生的悲喜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迁客骚人容易从所见景物变化联想到自身境遇的变化。这就是常说的“情随景迁”。如《水经注·江水》一段, 先以“自三峡七百里中”点明地点和范围, 接用二十六字概写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三峡总貌, 重点在山。然后分用三小节描写夏季、冬春和秋季的景色, 刻意写水, 既能纵览乾坤从大处落墨, 又能别具只眼而洞察幽微, 缓急相间, 动静相生, 笔依物转, 情随景迁, 于寥寥一百五十余字中, 历历如绘地再现了三峡 (主要是巫峡) 的险峻奇秀。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 以“素”、“绿”绘色, 以“怪”、“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 则重在绘声, “长啸”、“凄异”、“哀转”, 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 因景而异, 显得变化多端, 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 一个“趣”字, 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 而末段的“凄”字, 既是对猿声的描述, 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再如《鼎湖山听泉》就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结构全文的。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 看得蒙蒙”, 作者想这次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 因而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些怅然、失望;过了寒翠桥, 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扑面而来, 没见泉水, 先闻泉声, 作者的心境亦随之改变, “顿生雀跃之心”。转下去, 见泉思女。由泉水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想到了常常绕膝下的爱女, 表现了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青山幽泉, 置身其中, 如入清澈之境。此时的作者, 个人的情感已抛在一边, 整个身心已完全融入景中, 有一种了无杂尘、物我两忘的轻快之感;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几段文字, 虽直接写泉的地方不多, 但绝非闲笔。它一方面是在蓄势, 在为感情有升华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 作者要听得是带有时代色彩的泉声;作者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深夜听泉, 别有滋味, 作者听得是如痴如醉。听之中, 生感, 生悟, 生愿,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

作者在写景之中能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 情随景迁, 由景生情, 由情而悟。

总之,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墨客正是在纵情山水之余, 将自我融入其中, 才能最贴切地感受景物, 才能写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上一篇:隐逸思想下一篇: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