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

2024-07-19

幼儿文学(精选12篇)

幼儿文学 篇1

幼儿的审美心理过程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心理过程。有关研究表明, 幼儿欣赏文学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教师, 多通道的传递, 多样化的启示, 将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情绪、情感的体验, 建构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促进其审美心理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供大家探讨。

一、艺术烘托, 创设审美氛围

对所选用的儿童文学作品, 我们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视角, 以孩子的视角去感受幼儿与文学作品的距离, 将作品中可能造成幼儿认知困难, 不易理解的内容作为切入艺术整合的要点, 寻找帮助幼儿实现与作品无障碍沟通的途径, 以幼儿的需要入手, 构思需要配合作品内容的场景氛围、情节发展图片、背景音乐、情景片段等, 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作品、感知作品。如绘本《鳄鱼哇尼》中, 讲述了城里青蛙家的宝宝生日有场聚会, 鳄鱼哇尼就要迟到了, 为了参加聚会不迟到, 一路上哇尼匆匆忙忙地赶路, 这让它的麻烦接踵而来, 历经坎坷后, 它终于到达了青蛙家参加了聚会。这个富有幽默风格的主人公形象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整合这个故事时, 我们采用了一段幽默又略显紧张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 突出鳄鱼哇尼这个幽默的角色形象。以略带轻盈飞舞感觉的情境音乐反复的重叠、回旋和强调, 让孩子与故事角色之间的认知得到衔接。

二、优化提问, 激发审美想象

观察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 教师的提问比较多的集中在对作品名称、作品中的角色、作品的内容, 情节的回忆和复述里。事实上, 孩子在倾听作品后, 对作品的名字、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作品的主要内容都能感知得到。如《大班散文欣赏:绿色的和灰色的》中设计提问, 小兔们知道这个秘密吗?为什么说这是个秘密?那是谁发现了这个秘密呢?假如你是翠鸟, 你要怎样对小兔说呢?小兔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躲过了狐狸?它为什么顶着大荷叶走?为什么要用绿色的荷叶而不用别的颜色?它们是怎么走的?什么是叹息?为什么要叹息?它会说些什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指向明晰, 层层深入, 鼓励幼儿充分想象、理解诗歌, 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 也提升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听赏诵读, 促进审美感知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 在文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引导幼儿静静地听赏作品, 对幼儿而言, 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 听赏给幼儿的语言学习增加了接触、理解不同句式的机会, 获得更丰富、更规范的语言。同时,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很多的情感信息, 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 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 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如欣赏完散文诗后, 启发幼儿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 是优美温柔还是整齐有力, 孩子们在多次的聆听感受后自然会有准确的表达。当然, 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 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四、情境表演, 增强审美体验

创意表达的时空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 可以是允许个人自由表达的时间, 可以是同伴交流讨论的时段, 可以是借助美术绘画的表达, 可以是音乐、动作、情境的表演。如在教学小班经典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 我们完全采用游戏的方式, 在活动室四周放上了故事中的角色让幼儿模仿小蝌蚪去找妈妈的情境, 在随着音乐、旁白穿插的过程中, 幼儿真实地感受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情节, 也更深入感受了作品中有价值的内涵, 集中感知了作品凸显的艺术价值。又如在中班散文诗欣赏《梨子小提琴》中, 在赏析动物们都围坐在小松鼠旁边一起来听音乐这个重点画面时, 我以舒曼的《梦幻曲》加以切入, 为孩子们提供了几把自制梨子提琴和动物头饰, 鼓励幼儿参与情境表演。孩子们一起围着小松鼠, 安静而又欢快地表演音乐会的愉快场景,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我看见, 小花猫静悄悄地来了;我看见小猴子晃悠着尾巴跳起了舞;我看见小白兔眯起双眼陶醉地要睡觉, 我看见狮子扭着大屁股在跳双圈舞。”这一切的一切, 满足了幼儿好表达、乐表现的需求, 更将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引发。

当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徜徉在多彩的文学活动中, 真切感悟到生活是快乐的, 生活是美好的, 这种对生活的积极与肯定的审美态度, 正是我们对成长中的幼儿进行文学教育所最需要的。

幼儿文学 篇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四个加强”,其中之一是“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职业技术基础课。鉴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学习儿童文学课程,不仅要获得扎实的儿童文学理论和必备知识,还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幼儿教育实践相结合,学生需掌握一定的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达到初步具备儿童文学鉴赏、儿童文学朗诵、儿童文学创编、儿童文学作品表演讲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儿童文学欣赏实践、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儿童文学作品表演实践、儿童文学教学实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阅读教学技能。

一、改革背景

1、《幼儿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从整体上来说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尤其“五年一贯制”专业生源更加明显。学生基础薄弱的表征是文化课基础不扎实,内核是不喜欢读书,阅读量极少加上学习习惯没养成,学习自觉性弱。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直接的罪魁祸首当属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国,真正热爱读书的学生凤毛麟角,即便是能考出高分的优等生,多半也不是因为爱读书而学习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单一地以知识为目的的强迫性灌输教育,家长的功利或无奈协从,已使绝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读书变成了可厌可憎的无奈事。进入大学,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于是恶补失去的游戏玩乐。对2011 级学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如无教师要求,学生基本不会也不愿主动阅读,而被动阅读又会令他们反感而应付了事。在对205名学生的问卷中,阅读各类文学作品超过30 本(篇)以上的学生只有12 人,不到6%;60%的学生只读过10 本(篇)以内文学作品,阅读量实在是少得可怜。基础薄弱的局面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进,只能顺序渐进,其中最最关键的是先从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做起,自由自主的阅读应该是个不错的方法。这里的自由阅读指在儿童文学大框架内让学生自由选择作品自主阅读。具体实施时可以以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每次课内留适当时间自由阅读,然后花几分钟让一到两个学生推荐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除非特别需要,教师一般不做归纳总结;二是每周一书自由阅读,学生只需记下自己所读书目与一句感受(多写不限)。对自由阅读,教师的态度要只鼓励不批评。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觉得这样的读书还有意思,有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了高职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道课题。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证明: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教师从调整课堂教学入手。理论课堂既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又要积极调动学生,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尤其是职高生源与“三加二”生源,更要在实践操作中营造生动轻松的学习氛围,把传统“灌输式”的一边倒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和谐有效的多元课堂。(2)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内涵理解不深刻,实践教学方案不系统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缺乏整体把握和系统安排,尚未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体系。存在对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问题。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对实践教学的实际运作,也缺乏全程化、时效性的质量监控。

2、课堂教学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从事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片面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对儿童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现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在观念层面,实践教学组织不完善,指导力度不够,指导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的传统观念并未得到改变,实践教学在实施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3、缺乏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媒介的出现,一些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讲授课程,但往往只是把多媒体当作黑板和粉笔的替代品,将书上的文字摘录在幕布上,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缺乏图谱、声像资料,教学形式不新颖,信息量较小。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仍在逐年增多,但师范院校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制约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真正开展课程的实践教学,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泯的童心和爱心以及对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讲述创编以及表演能力等。因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儿童文学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的确立,要基于所属专业对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幼儿文学》的课程目标,应当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幼儿文学》课程应突出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一是情感目标。通过对《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培养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之情。二是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与特点,了解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及其特征,熟识中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扩大学生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三是能力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具有儿童文学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助力。

三、幼儿文学课程改革意见探讨

《幼儿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将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将知识的学习掌握与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有机统一,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具体学习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建互动教学模式。《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声音等资料。在讲

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这些直观的图片给予内容以补充说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思路。通过声音、图像的展示,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进一步引起学生兴趣,使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大,教学形式丰富,学生学习变得轻松活泼。另外,也可采用比较研究学习法。在童话故事教学中,如果只从理论上进行教授,则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而布置专题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研究学习,对作家的童话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研究、作家前后创作风格的比较研究、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等,则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感性化。还可采用讨论法,列举一些课程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可否在儿童文学中涉及死亡等主题、某部作品是否为童话等。通过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自主讨论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因此,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制定读、写、讲相结合的实践训练方法

1.多种形式的阅读欣赏活动。开展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教师授课之初,配合课程理论学习,向学生提供儿童文学必读书目,让学生广泛阅读各个时期国内外优秀作家作品,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向学生推荐与课程相关的优秀的报刊杂志和网站,指导学生开展儿童文学的阅读和交流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一定阶段的幼儿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幼儿自主阅读,并能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等;让学生到书店浏览儿童文学作品,近距离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社会文化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

2.多种形式的作品创作与改编。

结合具体文体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赏析,提升学生的欣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如儿歌欣赏及评析、儿童诗欣赏及评析、童话欣赏及评析、儿童散文作品欣赏及评析、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作品欣赏及评析。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体裁让学生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在创作中进一步理解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创编作品的能力。随着图画书在我国普及,图画书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图画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使用图画书进行教学是在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领域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活动。当讲到图画书时,一方面让学生对图画书与有插图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对学生图画书阅读进行指导,根据图画书中蕴含的艺术性、文学性、美学的种种元素,学生能据此用正确、合理的方法指导幼儿对图画书的阅读,提高幼儿图画书阅读的水平。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创作图画书,虽然学生创作图画书的水平有限,但是,这种方式实现了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理论向实践教学的转化,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诵读讲演。

《幼儿文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利用

课前几分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诵读和讲演活动,每位学生自选一篇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讲故事,同时在课堂进行展示。除课堂训练外,利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结合专业特点,举办儿歌创编和朗诵比赛、儿童故事讲述比赛、童话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在直观演绎的过程中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将手指操、唐诗、三字经纳入教学常规

(1)手指操在幼儿园已经普及多年,能够促进儿童左右脑和谐发展,促进大脑与手指间的信息传递,锻炼儿童部肌肉群,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手指操包括种类很多,其中在幼儿园广泛长期呆在学校里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手指活动,及活跃大脑,也有益身体健康。使学生爱上活动、爱惜身体,快乐成长。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明确了开展幼儿手指操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学会了幼儿手指操的基本动作手型,提高了教师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表演能力,为下一阶段进入幼儿园开展手指操活动奠定了基础,故在幼儿文学课堂上每周指定4名学生为大家表演并教手指操。

(2)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学前教育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并让他们受益终生。因此,要求学生每周背诵指定的《三字经》和《唐诗》数篇,并进行检查纳入期末成绩。

5、模拟幼儿园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驱使”或者是“迫使”学生接收自己讲授的课堂内容,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创新型思维的激发,更甚者是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相反,模拟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仿真环境下,崇尚学生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学生要站在教师的位置设计教学,分析并解决各种教学难题,学生在自己准备课程的过程中,已经习得了基本知识,再通过讲授和与同学的交流互动,使得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大脑中得到有序的组织和巩固。同时,在组织和参与教学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认真聆听观摩整个教学过程,补充不足,提纲挈领,提出自己的建议,对于参与不积极的学生进行监督和督促,对讲解不到位的知识点进行指导,通过模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领悟作为教师所应掌握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新和表演,体现创新学习的方法。

(三)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在《幼儿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实践、幼儿园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实践、幼儿园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以取得较好效果。使学生了解幼儿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等,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针对性。

在课程学习期间,可聘请一线幼儿园教师来校授课,开设讲座,讲授儿童文学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传授儿童文学的教学经验,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儿童文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增强儿童文学与幼儿教学相联系的自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借鉴一线教师、专家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让学生利用实习机会组织阅读调查,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培养和锻炼。通过实践锻炼,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考核方式

经过教学改革的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儿童文学的考核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考核内容要注重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如技能展示、教案编写、活动参与、实践教学等都要占相应的比例。

总之,要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有精心设计的课程理念、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的教学内容、得当的教学方法、深入的教学实践、有效的考核方式、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且学前儿童文学教学的效果,还取决于一个教学团队的努力,课程必须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相关课程协同配合,做到校内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同时,必须稳固校外学生见习、实习基地,聘请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加入到教学团队中,打造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优秀教改团队,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改革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张苗

对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幼儿文学;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潜在优势

一、幼儿文学的课程性质

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故此,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必然要设计为幼儿选择阅读材料、讲读文本、引导理解、尝试创造等教育行为。而设置幼儿文学课程用意在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为进行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我们清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幼儿,今后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幼儿文学课程的终极目标设置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幼儿文学”属于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在语言、道德情感等方面更好的发展,因此,作为将来幼儿的任教者就不该仅仅局限于“文学”视野,而应该将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结合起来,“打通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汲取丰富的学习给养,在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通过学习幼儿文学作品来充实自己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课程教学的解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集中注意的时间段力,自控能力差,学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是种启蒙教育,学前教师有必要掌握人文、自然、科学等知识,决定了学前教师是“在音体美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有必要遵从以下几点教学理念:

1.理论与实践同行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任教者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的组织者,有效学习的评价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积极与他人合作、主动探索知识、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在创作和欣赏的应用范式。在教学的同时,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理论和实践并行的学习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又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作出较高质量的作品。

2.用作品提高技能

陈世明教授等编撰的教材《幼儿文学教程》,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的。其分为基础理论卷和实践教育卷两本教材,它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创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很好地教予学生幼儿文学的文体知识及规律特征,实践卷收纳幼儿文学具体教学的众多典型性案例,充分地恰当地将理论知识体现出来,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体现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课的特色。

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在教学教材中大量幼儿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任教者不能仅仅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以学生的实用为目标,让学生在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技能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例如,在教学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选择在适当的场合,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身临其境”地讲述几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并进行同学之间有效的互相评价和学习;在学习幼儿戏剧和影视文学时候,指导学生用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戏剧编排、改编,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等等。通过这些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练习和实用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去完成教材案例的训练,且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以边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前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当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将这些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实例中,更好地激发自己的潜能,用创新的视角创设优质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练习和实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充分利用到幼儿园进行日见习、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观察示范园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示范园幼儿教师的执教意图,自己尝试对作品进行创作和改编,并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参与活动,待带班老师和幼儿反馈之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较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提升自己的教师技能。

只有把练习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三、三大教学理念的潜在优势

1.有助于构建学前教师的儿童本位精神

当下逼仄的现实生活, 让许多成年人再也无法重拾童真,甚至失去对童年的美好记忆。而让高职师范学前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作品的锻炼,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内容,从而唤回自己童年的那份童真,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当下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规律,完善作为一名学前教师该有的同理心,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而做最充分的准备,构建起学前教师的儿童本位精神。

2.有助于丰富学前教师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遵循三大教学理念,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二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去,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3.有助于提升学前教师的道德与人文情怀

学前教师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儿童生命的关注和尊重。格林兄弟在解释《儿童和家庭童话》书名时说:这些给儿童的故事能以它们的纯洁和温柔去唤起孩子对生活的向往,在人生之初就培养起一种美好的思想和感情。”当任教者遵循并秉持以上三大教学理念,定能让学前专业的学生同样地从作品中感受儿童所需要的对生活的向往的那种美好思想和感情,从而在作品中感受和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地理解和学习幼儿理论知识和作品后,必定能够更加关注儿童生命的安全和人格的尊重,这就提升了他们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教育部.2012年9月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教育部.2001年9月

[3]魏洁.《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J].2013.(30)

[4]颜晓燕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5]陆辉.《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11(09)

[6]王玉.幼儿文学教育的新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9(02)

[7]冯帆.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2)

幼儿文学 篇4

幼儿文学作品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它寓教于乐, 是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内容丰富, 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形象生动、情节有趣, 能使幼儿受到文学熏陶;它充满幻想和夸张, 可丰富幼儿幻想和想象思维能力;它具有游戏性, 是幼儿游戏的好材料。幼儿文学除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功用外, 对于发展幼儿语言还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为幼儿模仿、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优秀的幼儿文学语言来源于幼儿生活, 适合其年龄心理特征, 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经过作家精心提炼, 摈弃了生活中幼儿语言的劣质――不规范的“娃娃腔”、“小儿语”, 形成生动凝练、清新优美、富于韵律节奏、有口语特点又富于艺术性的独特风格, 经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艺术处理, 对于训练幼儿语音、丰富幼儿词汇、规范幼儿语言, 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 用幼儿文学发展幼儿语言也应体现在这三方面。

一、训练语音

幼儿发音特点是:四岁以前呈扩充趋向, 发音越来越多;四岁以后呈收缩趋向, 语音发展逐渐局限于掌握本地区语言。三岁左右的幼儿不易发准的声母主要是舌尖前音z、c、s, 舌尖后音zh、ch、sh (约占41%) , 舌尖中音n、l和舌根音g、k、h (约占60%) , 因而讲话时常出现发音不准或重复音节式的“娃娃腔”。纠正幼儿错误发音要讲究方法,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动辄对孩子的发音错误进行纠正, 只能使孩子丧失信心, 使其对自己的话语困惑迷惘, 踌躇不决。”较好的方法是正面训练。训练幼儿语音方法很多, 利用幼儿文学作品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训练发音大有好处。如《七个阿姨来摘果》:“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儿歌一韵到底, 咏唱中可区别同一韵母不同声母的字和读音, 掌握声母的正确发音方法, 还可以区别体会普通话的四声 (梨:阳平、李:上声、栗:去声) 。有时幼儿发音不准某音, 教师有针对性编写儿歌定点训练, 效果更佳。如练习“z”的发音时, 有的教师编写了儿歌《小猴子摘桃子》, 并画成图片, 用桌上游戏方式, 边出示教具, 边朗读儿歌:“聪明的小猴子, 提着一只花篮子, 爬到树上摘桃子, 摘了满满一篮子, 路上遇到小鸭子, 小猴子请小鸭子吃桃子, 小鸭嘎嘎嘎, 谢谢小猴子。”幼儿学得兴致很高。绕口令幽默有趣, 利于培养幼儿的发音、辨音和朗读能力, 如:“肩背一匹布, 手提一瓶醋, 走了一里路, 看见一只兔。卸下布, 放下醋, 去捉兔, 丢了布, 洒了醋。”有趣的情节, 使幼儿在笑声中受到语音训练。儿歌优美, 是音乐性的语言, 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二、丰富词汇

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只有在掌握一定词汇之后, 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思想。

幼儿期是词汇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生活经验日趋丰富, 运用词语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生活迫使幼儿扩大词汇量, 加深理解词义, 教会正确使用词语。幼儿文学作品充满口语和书面语,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汇宝库;借助作品情节, 可帮助幼儿理解词义;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 又可指导幼儿使用词语, 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十分注意用文学作品提高幼儿掌握、运用词语的能力。在实践中, 他们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借助故事情节理解词义法, 有的直接利用幼儿文学作品, 有的是作品的浓缩和变形。幼儿园常用的背诵幼儿诗歌、散文、复讲故事时更换词语等, 也是丰富幼儿词汇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常用词“苹果”、“葡萄”、“石榴”、“桃”时, 先编谜语:“大姐长得美, 二姐一肚水, 三姐露着牙, 四姐歪着嘴。”经过几遍练习, 幼儿就记住了, 接着教上述四词, 并画图说明, 效果很好。教“推磨”时, 先说:“石头层层不见山, 短短路走不完, 雷声隆隆不下雨, 大雪飘飘不觉寒。”边说边用动作说明, 幼儿印象很深, 其速记率和巩固率都有明显提高。在日常生活中, 利用一切时机, 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 有话愿意讲出来。如:在户外散步时, 引导幼儿交流所见的东西, 及时丰富幼儿词汇。如秋天到了, 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朵的变化。幼儿会惊奇的发现“有的叶子落下来像小船”, “松树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 幼儿在观察、讨论、想象中及时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发展了口语能力。

三、学习语法

幼儿口语发展的趋势是从简单句以复合句, 从情境性语言连贯性语言, 从对话到独白。幼儿讲话时, 常出现语法错误或用错词语。幼儿没有语法观念, 也不可能教其语法规则, 但应该用科学的模仿材料, 训练他们符合语法规范的说话习惯。幼儿文学作品恰是幼儿学习语法的典范。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朗诵儿歌、复述故事、欣赏散文时, 会不知不觉地步入语法规范, 模仿作品语言造句, 陈述和表情达意, 进而改掉语病, 规范语言。语言必须具有条理性, 否则就不能准确表达出你的意图。要教会幼儿正确的使用语言, 有条理的说话。如:在看图讲述《送奶奶回家》中, 让幼儿先观察他们在干什么, 后来又怎样了, 最后又怎样了, 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条理讲述故事。使幼儿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还增强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园训练幼儿连贯语言有许多方法, 复述故事、编故事结尾、看图讲述、练习句子游戏等, 都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材料的。

幼儿文学 篇5

摘要:安徒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童话作家,《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作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其中《丑小鸭》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童话,全文以“流浪的足迹”为线索贯穿全文,讲述了一只天鹅蛋从养鸭场里被孵出,历经了许多困难,终于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篇文章教育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困难,追求梦想,哪怕处在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关键字:安徒生丑小鸭 童话 梦想

正文: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并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 ”。一生当中创作了一百六十余篇童话作品,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并开启了创作童话的先河。童话中饱含的爱与善的主题、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绚丽多姿的幻想品格,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温暖和照亮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儿童以及大人的心灵。最可贵的是,安徒生的作品中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超越了不同国家、种族与文化,因此历久弥新,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反复传诵。安徒生童话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无人能够企及。

安徒生将《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小鸭子刻画的丑得出奇,因而处处受到歧视。丑小鸭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评论家”们都嘲笑、排挤它,原因就是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在这些“评论家”的眼里它“太丑”了,所以一文不值连猎狗都不屑于吃它。可当捱过寒冬丑小鸭终于长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鹅时,所有的曾经嘲笑排挤讨厌过它的那些“评论家”们却纷纷发出赞美声用一切美好的词语形容它。但它们没有想到这其实就是那只被大家抛弃的没人理睬的“丑八怪”!作者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把“丑小鸭”的遭遇写得生动感人,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个名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后被收集在《安徒生童话》里。文章讲述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个故事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描写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通过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读完这篇著名的童话小说《丑小鸭》,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问题:

一.《丑小鸭》是一篇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

作者安徒生的父亲是一名贫穷的鞋匠,母亲则出外帮人洗衣贴补家用。幼年时,因为家境贫困、不善言辞,安徒生饱受他人的嘲笑。他没有什么朋友,从父亲和祖母那里听来的故事,就成为他寂寞童年里

最好的慰藉。年幼的安徒生,便是在幻想的世界中长大。在以后的成名路途中,不但想当演员的梦想无法实现,所写的剧本亦屡遭退件,连一向引以为傲的嗓音也因疾病毁坏。直到三十岁时,安徒生出了第一本童话集,受到成人和孩子们的喜爱,立刻声名大噪,从此便登上知名作家的坦途。《丑小鸭》便是他成名后,对既往人与事的嘲讽。故事中“丑小鸭”的遭遇和安徒生有类似之处。他原是一个不知来历的、被遗放在牛蒡丛中的天鹅蛋,一只野鸭把它当做一只鸭蛋孵了出来,遭受过许多的不幸和苦难,最终成长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安徒生的早年经历,使他尝尽人情冷暖,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题材,使他笔下常带有幽默和讽喻。因而这篇作品也就一直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一篇自传。

二、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结果

童话中丑小鸭因为受到大家的排挤,周围的人不喜欢他,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离家出走。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目睹了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屋,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小窝,他应该满足了。但是当他看到一群漂亮的大鸟时,他向往这些美丽的生物,他决定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力在他心灵上所造成的压抑和忧郁,却没能摧毁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文章的最后有一句话是“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一心向上的意志,那些庸人的讪笑和奚落,不管是多么厉害,也不能阻止你前进和

攀上你所向往的高峰。故事中的丑小鸭勇敢的冲破束缚,坚持梦想,坚持追求美好的事物。也正是因为它的不懈坚持,不安于现状,不自暴自弃,才等到变成美丽白天鹅的那一天。同样,作者安徒生也是在历经各种困难曲折、默默无名之后,才得到凤凰磐涅的辉煌。

三.《丑小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丑小鸭》,这是一篇给全人类带来震惊,令全世界读者心灵颤动的不朽之作。

它为人类艺术殿堂增添了一具光辉的雕像—“丑小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伟大的“共名”:一个在挫折和困难中执着追求、努力奋斗,最后突破平凡、超越自我、踏上成功境界的斗士的伟大“共名”。它是所有自卑者和具有自卑心理者的一帖药。丑小鸭的性格特征是既自卑又自尊,既有对不平遭遇的消极认可,又表现出了对苦难人生的积极抗争,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努力追求,最后完成从自卑到自尊的转变,从失败者到成功者的飞跃。

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会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人长得丑不代表他们心灵不美;一个人长得美更不能代表他们心灵美.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困难是可以让人成长的而人生的道路就是由一次次困难的积累所搭建的.在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

要相信光明总有到来的一天.我们要勇敢的迎接人生给我们的每一次挑战.。

此外儿童通过这篇童话故事不仅可以树立励志图强,不向困难低头,永不言弃的精神,还可以教育他们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拥有美好的心灵更能胜过亮丽的外表。

安徒生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他的童话充满了诗意,富有韵律,字里行间流动着音乐感。他的幻想大胆而奇异,充满了梦幻色彩,使他的童话在人们眼中展现出一幅色彩瑰丽、构思奇巧的图画。这使得他的作品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同样具有极大的魅力,这是任何其他作家和作品都无法比拟和难以超越的。参考文献:1.丑小鸭”:自卑者的一帖药——安徒生童话《丑小鸭》

赏析 余韵

2.黄豆 博客

3作家安徒生简介

4.丑小鸭的启示

浅谈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文学;学前教育;重要性

一、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文学是从生活中精炼提纯而来,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儿读物,浅显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与人文知识,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将“人之初”的基础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则“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养成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为越早养成的不良习惯越难以纠正。这些早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幼儿时基本上无理性、无逻辑思维,靠好奇作支撑,以兴趣为动力。而幼儿文学则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潜移默化之效,于欢声笑语之中净化其灵魂,正是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幼儿文学之所长、之所能。因此,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76.82%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幼儿文学作品,大约只有10.90%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但还没有出现讨厌的状况;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的幼儿文学作品的满意度方面来看,48.64%的学生表示满意,27.27%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其中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有漂亮图片、神奇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调查中还发现:中国的孩子和家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和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问题也较为严重。但能每天坚持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家长不到5%,而且阅读方法比较单一,时间没有保障,坚持在2个小时以上的只占到10.56%,仍有11.1%的家长没有与孩子进行过阅读交流。在这部分不交流阅读的家长中,除了文化程度低的因素之外,工作忙没时间成了最主要的原因,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忙着打牌、打麻将而没时间理孩子。而对当前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来说,在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对幼儿文学发展史了解欠缺、相关文体知识不扎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等问题。另据一些教师反应:幼儿文学作品教材的设置方面存在一些作品陈旧、体裁单一、教育性过强、成人化倾向严重等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三、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幼儿文学自身的特点方面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蒙昧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幼儿文学具有纯真、稚拙、欢愉、变换的美学特征,无论从内容的常识性方面、形式的综合性方面,还是表现的趣味性方面,它能很好地补充百科知识,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作为幼儿园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能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对个体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些都在如《明亮的小窗》、《妹妹的红雨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我给小鸡起名字》等幼儿文学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二)在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方面

经历了1996 年以前的快速发展和之后数年幼儿学前教育的曲折发展,直到2008 年学前教育才迎来发展最好期。随着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对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断出台,使得学前教育的普及度和保教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给幼师工作教育者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陈旧教学观念,彻底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实行素质兴趣教育,提出了鼓励幼师进行不分级的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化、关联化的教学新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通过幼儿文学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各项水平,也是学前教育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及学前教育不断备受重视的时代大环境中,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将会不断加固。

(三)在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

学前教育需要用幼儿文学作品来当作实用教材,而幼儿文学同样能够为学前教育提供所需的服务,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加以完善和成熟。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且密不可分的联姻式关系,使得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对新生命的智力、德性、感情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般将浅显的幼儿文学作为其主要课程,其存在的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并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成人的呵护,更需要幼儿具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如何走进幼儿的内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这就要求学前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才能找出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让幼儿文学真正发挥其传授知识、开发心智、培养智慧和发展思维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功能。

四、结论

美好的生命情感总和教育及其体验息息相关,教育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从教育的体验开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赋予,而是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对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乐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幸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乐观感知,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而这种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就是为幼儿面对未来做好的精神准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好的情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就是对人与自然的爱。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文明”永远是幼儿文学欣赏与表现的两大主题。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审美意识和创造欲望,此三者对于幼儿未来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儿通过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动的创造欲望与热情。便是幼儿文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如打开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继而,尽管年龄增长、岁月流逝,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段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进而体会也将越来越深刻,以致成为心灵的净化剂,终身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胡健玲主编,孙谦编选.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幼儿叙事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篇7

幼儿文学属于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说来是指“适于学龄前儿童听和读的文学作品,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故事、戏剧、电影等各种文学样式。”[1]在本研究中,笔者重点调查的是童话、寓言、故事等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根据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一书中对文学的分类,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等都可归为叙事文学,故本研究将以上重点调查的文学样式统称为幼儿叙事文学。因幼儿读者群体的“文学接受能力与其作为主体的生理-精神现象有着多层次的网络联系”,[2]即,“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的形象思维,具体形象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实物和富有表情及动作性的语言,易于引起他们的注意,也易于被他们记忆”,[3]故在幼儿文学阅读中,具有丰富人物形象以及生动故事情节的叙事文学无疑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幼儿叙事文学的阅读现状进行梳理,了解幼儿阅读发展的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让教师、家长对当前幼儿的阅读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改进幼儿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在重庆市选择两所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幼儿园:省级示范园A,一般园B。在每一所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四个年龄段中各随机抽取幼儿6名,其中男女各半,两所幼儿园共抽取幼儿48名。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施过程是:1.由研究人员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编织访谈提纲,并向相关幼儿园教师咨询,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研究人员结合幼儿园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提纲。2.在幼儿园B抽取四个阶段的幼儿各一名(男女各半)进行正式访谈前的预试,再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3.对两所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和访谈。访谈时以录音为主,笔录为辅。观察以笔录为主,在经过相关幼儿园领导许可的条件下进行现场拍摄。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与48名幼儿访谈过程中,他们在回答“都是谁给你们讲故事”这一问题时,除了两个大班的幼儿提到老师,其他46名幼儿的回答基本上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历数个遍,而对老师这个答案却只字未提。当研究者接着问“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讲故事”时,孩子们才恍然大悟。老师其实也是讲的。那为什么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那是因为幼儿已经能够较好地区分娱乐与课堂的差别。他们将家人讲故事当成游戏玩乐,而把老师讲故事当成上课。所以在问及谁给他们讲故事时,他们理所当然是回答家庭中的玩乐,而不是幼儿园的上课,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讲故事应该就是快乐的游戏。

1.家庭是幼儿接受文学熏陶的重要场所,而且由于家庭中所进行的阅读活动往往是在一种轻松、休闲和娱乐的气氛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自在地接受文化习染。而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正规的学习场所,有着强于家庭的教育色彩和集体性质,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文学的阅读,幼儿不可能和在家里一样轻松和随心所欲。所以,在我们访谈的48名幼儿中,65.79%的幼儿更喜欢在家里和家庭成员一起阅读。

2.在幼儿阅读叙事文学的过程中,由于他们还不具有独立和直接欣赏作品的能力,因而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尤为重要。那么,到底家长和教师谁的帮助更大,谁的指导更受孩子的欢迎?据调查发现,55.26%的幼儿喜欢家长讲故事,42.11%喜欢老师讲故事,其中有两位小朋友说都喜欢。由此可见,幼儿更加喜欢家长与他们共读共乐式的亲子共读方式。原因是家庭的亲子共读更加尊重幼儿的个性选择,其故事的内容与讲故事的方式更加符合他们的兴趣。而教师在故事讲述和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参照的是当时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而不是根据幼儿在特定时间段的阅读兴趣。在访谈中,有3名幼儿对老师讲的故事完全不感兴趣,认为老师从来不讲他们喜欢的故事。

(二)儿童影视文学的冲击

儿童影视文学包括了电视和电影两部分,它们都以其独特的传播媒介和艺术特征影响着幼儿。相比较而言,电视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点,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成为幼儿了解大千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第二课堂”。

1.在幼儿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影视文学作品是美术片,包括动画、木偶、剪纸、折纸等片种。美术片“以其独创、新颖、奇特的艺术形象吸引着儿童,它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强烈的动感、热闹的声响都极为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在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使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4]正因为美术片有着如此吸引幼儿的特点,使得幼儿在观看影视片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幼儿接触图文材料的时间。

2.据调查,在书本阅读和收看影视的选择中,86.84%的幼儿选择收看影视。而在幼儿回答的最喜欢的故事中,37.80%来自美术片。幼儿印象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大多来自于自己观看的美术片,比如说正在热映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是访谈中每一个幼儿都会脱口而出的自己喜欢的“故事”。其次是自己主动阅读的符合自己口味的图书,占29.92%;再其次就是家长讲的故事,占20.47%;印象最不深刻的反倒是老师在课堂或者游戏时讲的故事,幼儿喜爱的只占11.81%。

(三)外国叙事文学作品处于半壁江山的位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幼儿叙事文学是没有国别的,好的作品就应该让全世界的幼儿都能受其熏陶,让幼儿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1.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欣喜的同时也不免忧虑。调查发现,在幼儿最喜爱和印象最深刻的叙事文学作品中,44.88%来自国外的作品,29.13%来自于中国传统故事,剩下的故事有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外国故事的改编,或者是中西元素的结合。换言之,我国历史悠远的传统文化在幼儿阶段并没有很好地被传递,幼儿在心灵放飞的初始阶段并没有很好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陶冶和习染。

2.据我们对两所幼儿园的实地观察发现,外国叙事文学图书基本上占了一半以上,特别是现在幼儿园都流行阅读绘本故事,而好的绘本故事大多来自国外,国外的作品占了幼儿阅读内容的半壁江山。

(四)幼儿读者的特殊性

幼儿在思维时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进一步得到了论证。

1.调查表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大多不能理解叙事文学中深层的德育内涵,因为这些幼儿的思维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上,很多孩子在被问及为什么喜欢某个故事时,会说是因为觉得这个故事好玩,觉得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者动物有趣。当研究者进一步提问是否学到什么道理时,3、4岁的幼儿89.47%不能识别“道理”这个词的意思,当研究者进一步举例说是否学习到诸如“不要说谎”这些道理时,68.42%的幼儿说没有。而在5岁以后,63.16%的幼儿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故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

2.在对故事的虚实的理解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故事真实与虚构的区分在4岁左右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大多数幼儿对美术片和自己阅读的故事都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知道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随着年龄的发展,在这方面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

3.在故事建构方面,存在年龄差别。调查发现,5岁是一个较明确的分界线,5岁之前,大部分幼儿只能对故事进行简单的欣赏和理解,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但是很少能对故事进行完整复述或新的建构。有些语言能力发展较快的幼儿,其复述的内容也大多是零星的和片段的。而在5岁之后,大部分幼儿都能对故事进行完整复述或新的理解和建构。

四、思考和建议

(一)幼儿园与家庭间的沟通交流

幼儿园应着力构建具有亲和力的阅读环境。为此,教师要明确幼儿读者的特殊性,及时了解幼儿的阅读兴趣,合理安排阅读的内容,增强自身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指导幼儿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幼儿园的文学阅读与家庭的亲子共读上构架一座交流的桥梁,紧密两者的联系,避免两个阅读环境的脱节。家长也应主动与幼儿园老师联系,了解幼儿园叙事文学的阅读情况,积极予以配合,并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阅读情况,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安排幼儿在园的阅读和学习。

(二)突出家长在幼儿阅读中的作用

家长应关注亲子共读在孩子心中的优势地位,增加与孩子亲子共读的时间和机会,努力提高自身对文学的理解,增强表述故事的能力,及时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阅读主体性。

(三)避免影视文学作品的反作用

幼儿园和家长必须适当控制幼儿接触影视的时间,让影视文学成为叙事文学图文作品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引导幼儿在打基础的阶段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图文书面材料,在前阅读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感和语言表述能力,让幼儿在书本和图画中任意驰骋,天马行空般地发挥想象。

(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染

在幼儿叙事文学的阅读中,除了让幼儿接触到外国幼儿文学最精华的部分,更要让幼儿在中华五千年优良文化积淀的叙事文学中初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使他们从这些传统叙事文学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关注幼儿阶段的特殊性

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故事的需求,在5岁前的幼儿阅读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故事的趣味性,而不应该过度强调对孩子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到快乐是最重要的。在5岁以后,则应该较好地将趣味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为幼儿进入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仪主编.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3-200

论幼儿文学的幽默美 篇8

关键词:幼儿文学,幽默,幽默美

幼儿文学幽默诙谐的内容和带有游戏性质的语言, 是0~6岁的特殊读者群体特殊审美心理所能和最容易接受的。正是这种具有美学特征的幽默美, 在特殊接受对象与文学作品之间搭起了一座双方都易于沟通的连心桥。

一、幽默概念的提出

“幽默”一词, 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里:“煦兮杳杳, 孔静幽默”, 不过这里的“幽默”是“幽静无声”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林语堂在《论幽默, 论读书》里谈到:“在西文用法里, 幽默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 连鄙俗的笑在内……在狭义上, 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 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 又笑之立意态度, 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 有的是和缓, 有的是鄙薄, 有的是同情, 有的是片语解颐, 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 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 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 幽默最富于感情。”王鹏皋在《谈幽默》中写到:“幽默不单是使人能生一种悠然未然之感, 有时竟能使人在‘会心的微笑’中不知不觉地掉下幸福的泪来。”

幽默是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通过现象的局部性缺点, 通过人们的性格、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幽默常常引起人们会心的微笑、同情的微笑和戏弄的讥笑。

二、幽默与中国儿童

中国儿童缺乏幽默, 当然就更需要幽默。

注重在作品中张扬幽默精神的秦文君, 曾就幽默与儿童的关系发表过颇有见解的看法:“其实幽默不是一种现代派的东西, 幽默是一种古典精神, 说到底是和儿童的游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中国传统文字里比较缺乏, 但在西方一直是儿童文学的精髓之一。幽默一般都是针对人的弱点的, 其实人的所有的弱点孩子都有, 而成长中受挫又特别会产生喜剧效果, 人只要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一切, 就会产生幽默。”

中国有些儿童长期受到传统观念, 如“小大人”、“缩小的成人”、“教育观”等的影响, 过早地步入成人的世界, 在成人的眼里, 乖巧、温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本性, 更谈不上幽默。尤其是今天的孩子, 尽管有着比他们的父辈优越得多的物质条件, 但他们所承受的无奈压力与无形包围也是他们的父辈所没有的。高科技、电子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已使孩子失去了本能中的幻想, 而更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所以今天的孩子都坚定不移地相信, 月亮只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围绕地球旋转的巨大石块, 那上面根本没有嫦娥、玉兔, 面对天上的月亮, 今天的孩子已经不会笑了。我们从孩子木讷、发呆的眼神中, 看到的只是悲哀, 他们哪里会想到世界上还有一种让人笑的东西——幽默?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和成人完全不同, 他们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应该把笑的权利还给孩子, 让他们能像外国的孩子一样充满机智、幽默、开朗的性格。

三、幼儿文学的幽默美

1.幽默的人物形象

幼儿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在审美时是一种动态的审美, 幼儿天性好动, 所以他们也喜欢富有动感的人物形象。很多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家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些生动、活泼、有趣、充满幽默的人物形象。

如任溶溶老先生笔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因为做事马马虎虎, 导致他所设计建筑的大楼没有电梯, 人们要去某层观看演出, 还需带上干粮和铺盖;“不高兴”在“武松打虎”的戏中扮演武松, 可“不高兴”由于不高兴死, 而导致戏没法往下演。这两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充满了幽默的喜剧意味。

再如, 武玉桂的幼儿童话《小熊买糖果》, 小熊的形象本身孩子们就非常喜欢, 作者所描写的小熊更是生动、有趣, 让人发笑。健忘的小熊两次都因为摔跤而忘记了妈妈让他买的是什么东西, 第三次终于记住了, 竟在回家的途中连自己刚买的东西都不认识了。这只小熊可真是有趣!

汤素兰《笨狼的故事》, 以33个既独立成篇又贯通一气的小故事, 刻绘了一只可爱的小笨狼。小笨狼笨得天真, 笨得善良, 笨得滑稽, 笨得逗人喜爱。在一系列情理反常、弄巧成拙、好心帮倒忙的情节中, 充溢着幽默的光彩。

周锐的《门铃和梯子》, 故事中的那只野猪是可爱的、憨厚的、笨拙的, 令人发笑的, 故事能让孩子在笑声中得到快乐。

任溶溶《强强穿衣裳》是一首风趣幽默的叙事诗, 作品讲述了强强从早晨七点多钟起床穿衣, 直到晚饭后还没有穿好衣服, 幽默地刻画了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及做法。

周锐的幽默童话系列之一《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 颠倒了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固定的模式, 塑造了两个新颖的童话形象: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这样的造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幽默意味。

2.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

一切艺术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夸张, 幼儿文学作品的夸张则要更强烈、出奇与大胆。在作品中, 作者往往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来增强幽默感。如安徒生笔下的“拇指姑娘”, 只有半个拇指大小;莴苣姑娘的头发可以从高塔的顶端一直垂到地面, 王子与巫婆还可以顺着头发爬到塔顶;《冰淇淋宫》竟然有一座什么东西都是用冰淇淋做的宫殿;《超级感冒》中的达达因为感冒打喷嚏而传染了周围的一切事物, 竟然连汽车、板凳都打起了喷嚏;《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中则由于胡萝卜先生早晨起床时忘刮了一根胡子, 在他吃早餐时, 胡子也跟着吃, 导致了胡子在不断地长, “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 就可以知道胡萝卜先生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变形是变更所描写的对象的性质、形态。

如意大利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中, 匹诺曹因为对仙女说了谎话, 而导致鼻子疯了似地猛长, 最后那个鼻子已经长得连门都出不去了。之后当他向仙女保证要做个听话的孩子, 不再犯错误时, 却又被贪玩的同伴的话所吸引, 偷偷溜到“玩乐国”, 尽情地玩过五个月之后, 他和他的同伴竟变成了小毛驴。以及他在肚子饿的情况下, 想用鸡蛋充饥, 没料到鸡蛋却变成了小鸡飞走了。童话通过这种变形手法的运用, 使小读者在听故事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捧腹大笑。

葛冰创作的《东倒西歪小老鼠》系列童话, 其中有一篇《吹呀, 吹呀, 吹竹笛》, 故事描写嘟嘟熊拾到了一个小竹笛, 他把竹笛放到嘴边一吹, 竹笛里竟发出了美妙的歌声, 还飞出一串透明的小糖老鼠。运用这种变形的手法使童话的幻想色彩更为突出, 幽默意味更为浓厚。

幽默是幼儿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 也是幼儿文学浪漫主义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幽默, 论读书[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2]王泉.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8.

[3]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

[4]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

幼儿文学的教学现状及反思 篇9

首先, 学生水平良莠不齐, 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近些年来, 中专生的文化水平持续下降, 文化课基础不好。在幼师学校里,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女生, 她们在课下非常活跃, 能说会道, 也能与老师作简单的交流, 但是让她在课堂上发言, 则往往词不达意、面红耳赤、甚至于都不敢站起来。缺乏胆量、勇气。与学生交流时, 世界名著没看过, 问她们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几乎都是《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鸭》等外国童话, 中国的童话故事几乎没读过。关于《幼儿文学》, 她们认为是幼儿学的文学, 学习时眼高手低。比如, 有一首儿歌《睡觉》, 提问时她们都能回答出来这首儿歌是让幼儿认识到人与动物睡觉姿势的不同, 但却回答不了还能让幼儿认识到要养成良好的睡觉习惯。在学习幼儿童话故事《冰淇淋宫》时, 想当然地认为主题是互相帮助等等。在学习幼儿戏剧时, 认为对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学的也不用心。

其次, 对幼儿文学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 大家对幼儿文学课程的认识和定位都不够准确。它虽然是幼师学校语文学科的一种, 但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阅读和写作》和《听话和说话》, 教学要求即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又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时间有限, 而要完成的工作很多,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不能兼顾。幼师学校中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的, 他们承担了此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存在着无教参书, 偏重理论教学, 强调其知识性, 对幼儿园的语言教育课程比较陌生等问题。在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 这样的教法学生不喜欢, 教学时也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时, 讲完理论部分后就是作品选读, 理论部分的内容较为浅显, 而选读部分要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作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认真研习作品,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幼儿文学作品之美, 回忆自己的童年之美好, 有情感体会。幼儿文学课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 它与《阅读和写作》、《听话和说话》、《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语言教法》等课程都有一定的关联, 对作品的感知需要多元化思维。如果整体感受和情感体验被忽略, 那么学生就体会不到幼儿文学带给孩子的乐趣, 学生也就感受不到这门课的魅力了。

反思:

1.科学定位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不要把幼儿文学与其它学科孤立起来, 它不仅是一门理论课, 还是实践课, 要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 教师要正确认识这门课程, 依托现在幼师生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 通过对幼儿文学的学习, 应用于将来的教学之中。所以,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应该注重“讲练结合”, 提高幼儿文学的应用性, 把幼儿文学教学与培养幼师生相应的技能结合起来, 并且养成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应该提升幼师生的文化素养, 能够创作儿歌及幼儿诗, 学会创编幼儿故事, 能够对经典童话进行改写, 排练改编经典幼儿戏剧。

2.推行读书计划, 提高幼师生的文化内涵。读书, 尤其是读好书, 能使人受益匪浅。对幼儿生来说, 要重视读书, 通过阅读, 开阔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幼儿文学教学应引导幼师生制定读书计划, 静下心来阅读, 要有针对性的阅读幼儿文学方面的书籍。如《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集》《杨红樱作品选》《郑渊洁童话集》等作品。通过阅读, 进行积累, 只有熟悉、了解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时更有教学底蕴。

3.技能训练。以幼儿文学为依托, 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形出发, 让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儿歌和幼儿诗, 讲述一定数量的幼儿故事, 并利用幼师生的优势, 制作相应的道具进行表演。进行念唱儿歌的活动, 举行幼儿剧比赛, 在学期结束时, 进行讲幼儿故事的技能检测, 这些活动都与学生的期终成绩挂钩。

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编排和表演作品的指导, 重点训练学生的儿歌诵读和讲故事能力。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3岁至6岁幼儿的特点, 为学生选择那些情节生动活泼的作品, 并且进行指导;另一方面,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举一反三, 让她们根据自己的特长, 自己去设计环节, 比如在活动时通过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制作相关的道具、音乐舞蹈方面设计动作及配乐,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幼儿文学学习的兴趣, 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

4.充分利用幼儿园见习, 组织幼儿文学模拟教学。幼儿园里有语言教学, 在学生们去见习听课时, 在感受到幼儿园教师用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诵读一首首儿歌、一个个故事时, 幼儿聚精会神的模样震撼了学生。组织幼儿园模拟教学, 学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扮演“老师”, 另一部分扮演“学生”, 换位思考, 看看怎样的环节安排与活动设计更受幼儿欢迎, 效果更好。

现在, 人们对幼教越来越重视, 幼儿文学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幼儿文学的教师也要时刻了解最新的见解,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进取, 在幼儿文学这一领域内, 使学生认识幼儿文学之美、对幼儿的重要性, 努力学习, 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幼儿文学》属于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的一种, 是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开设的一门课程, 它既有理论知识, 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可以说它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技能课。但当前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作者为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 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 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 从教学形式上看, 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 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 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 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近些年, 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 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 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 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 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 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 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 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 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 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 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 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 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 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 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 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 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 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 既让学生乐于接受, 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 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 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 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 以作品鉴赏为基础, 以写作训练为提升, 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 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 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 而应该从实用出发, 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 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 借助一些肢体语言, 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 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 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 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 以小组、班级为单位, 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 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 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首先,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 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其次,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 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 使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参与课堂,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 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 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 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 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 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参考文献

[1]李莹, 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幼儿文学 篇11

关键词:文学作品;德育品质;道德教育

一、精心选材,整合文学作品载体

1.绘本故事

绘本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简练的文字向幼儿传达正面的教育信息。如,绘本故事《大卫上学去》中,描述了大卫在学校学习规矩的状况,他必须学会与别人相处,并且要遵守学校里的规矩。在阅读过程中,幼儿渐渐融入绘本情境中,学做小老师去提醒大卫,告诫大卫要遵守学校里的规章制度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懂得遵守学习礼仪,激发他们成为一个合格小学生的强烈愿望。

2.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和扮演童话中的角色。大班幼儿思维水平较高,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能识别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好习惯,那些是坏习惯;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品质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为此,精选了如《丑小鸭》《龟兔赛跑》《皇帝的新装》《狼来了》等故事。

3.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通过寓言向人们揭示人生哲理,培养诚实守信、谦虚友善、团结奋斗等道德品质,从生活的各个角度给人们以教益或警示。在《伊索寓言》中,我们不难找到关于劝诫人们做人要谦虚的故事。

二、挖掘内涵,多形式渗透道德教育

1.阅读活动

针对观察班级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文学作品。通过幼儿自主阅读,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感受故事所要表达的道德情感,开展拓展活动,引导幼儿理解作品要表达的德育意义。

2.角色扮演

体验是实现道德回归生活的良好途径。我们采取故事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在班里的角色游戏中,有一个“星光剧场”,每隔几天都会有新剧目上演,孩子们在这里自发地排练听过的、看过的故事。在故事表演中,幼儿分角色扮演故事人物,幼儿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幼儿自己在故事中体验故事情感。

3.续编故事

发生在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对儿童德育效果产生影响的鲜活素材。有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拿好衣服回到教室,看到有一件衣服躺在教室的地板上,所有的小朋友任凭它躺在地上却没有一个人去把它拾起来,齐刷刷地迈过去,踩过去。于是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续编故事《小衬衣哭了》,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如果地上是自己的小衬衣,会怎么想?会希望有一个怎样的结局?为什么?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续编的故事中,体验到了小衬衣的不开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三、回归家庭,促进德育行为内化

有效的德育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对儿童生活进行积极的指导。班级通过家长会、开设讲座、创设班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在家中能以身作则,与幼儿园口径一致地引导、教育和要求幼儿,指导家长正确地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有意识地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幼儿阅读的持久性。

通过发现幼儿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上出现的问题,运用文学作品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初步形成具有德育意义的阅读素材,凸现出了幼儿文学活动对幼儿德育的价值,有效地促进了幼儿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正面发展。然而在文学活动中开展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实践。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实施,更好地激发阅读活动的活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潘云忠.在德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文学教育:上,2014.

[2]马亮.浅谈如何优化德育教学资源[J].学周刊,2014.

幼儿文学 篇12

一.理解作品。

在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作品后, 首先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幼儿的理解方面。当幼儿陶醉在欣赏活动中, 我不会把作品过多的重复讲述, 以免幼儿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例如《笨耗子的故事》, 故事内容简单有趣, 孩子们听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笑, 相信他们是基本理解故事才会笑的。其次是不急于让幼儿回答故事的主要内容, 而将幼儿的注意更多地投向对作品中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的理解和思考。例如在对故事《笨耗子的故事》提问时, 我问:“你听了故事为什么笑?”“你觉得哪里最好笑?”“为什么说这是一只笨耗子?”另外还注意对个别幼儿的引导, 让他们在已有的个人经验或假设性的问题中进行深入思考和想象。我班的项子恒小朋友, 他现在能认识好多字, 有的幼儿读物他会自己阅读, 对于这样的孩子提问就需要他把自己见解大胆讲述出来。

二.体验作品。

在初步理解作品后, 我没有把故事扔掉, 而是进一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点, 故事发展情节的变化, 以便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展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例如《渔夫和金鱼》在选入幼儿读物时删除了情节发展中海的变化, 而我在第二次让幼儿欣赏时叙述了这几段, 看到孩子们出神的听着, 我相信他们能初步感受到作品的优美了。在自由活动中, 我也给孩子提供想象的天地, 用“你愿意把故事画下来吗?你觉得大海是怎么变化的?”这样的问题来启发他们。

三.迁移作品。

如果让幼儿停留在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 那么对幼儿本身语言的发展并不快, 因为文学作品向幼儿展示的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 这种间接经验让幼儿感到既熟悉又新奇有趣, 只有把幼儿理解的经验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让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中表现这些经验, 这样对他们的语言发展才有用。例如在欣赏到个别词汇时, 幼儿会主动提出:“单调是什么意思?”当幼儿思考猜测, 解释后, 我会把正确的意义讲给孩子们听。在这以后, 只要有机会我总会让孩子在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这个词。

如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我创设语言的条件, 在剪剪、贴贴、讲讲中引导幼儿仿编故事, 引导幼儿模仿已欣赏故事中的发展情节, 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造性语言的表现, 对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想象。

总之, 这一类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虽然是午睡前, 活动间隙中, 离园前进行的, 没有正规语言活动的模式, 但是却给能力强的孩子更多的提高语言发展的条件, 也充实了他们语言完善的基础。对能力一般的孩子, 虽然他们并不积极的参与, 但是他们在欣赏中也能感受到作品中完美的语言, 丰富的词汇, 变化有趣的情节, 在倾听同伴的回答中他们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也会帮助他们学习怎样理解作品。对于能力弱的孩子, 他们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故事, 但是在其他小朋友的回答中, 他们也有机会欣赏到故事的内涵, 初步体验故事中优美的词句, 为他们将来阅读文学作品打基础。

摘要:文学作品既向幼儿展示了成熟的语言, 又可以扩展幼儿的词汇量, 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关于倾听的技能;在理解文学作品时, 也鼓励幼儿运用创造性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欣赏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因此, 本人认为培养幼儿语言应从欣赏文学作品开始

上一篇:鸡传染性鼻炎下一篇:制度变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