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旅游安全问题

2024-09-28

江苏旅游安全问题(精选10篇)

江苏旅游安全问题 篇1

0 引言

江苏煤炭开采年代久远, 在“十一五”之前的几十年里, 江苏煤炭工业发展经历了国家开发, 规划建设;异军突起, 有水快流;关闭整合, 依法办矿;又好又快, 安全发展四个阶段。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均做出过重大贡献, 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之时, 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样, 江苏煤矿同样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 江苏煤矿能不能持续安全发展, 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下发展, 怎样才能实现安全发展, 这是应当认真思考并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课题。

1 江苏煤炭开采历史沿革

顺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1949-2010年的60 a间, 江苏煤炭工业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 经历了四个阶段, 如表1所示。其间煤矿数量由少到多, 最高达到“九五”期间283个, 其后逐渐减少, “十五”34对, “十一五”28对, “十二五”20对 (庞庄煤矿包括庞庄井和张小楼井) , 集中分布在徐州市行政区内, 其中铜山区10对、贾汪区1对、沛县8对、丰县1对。从2000年开始, 江苏省结束了民营煤企的历史。

目前20对煤矿井田范围内共有煤炭工业储量21亿t, 可采储量8.4亿t。2010年核定生产能力2 473万t/a, 实际产量2 228万t/a。多数煤矿资源趋向枯竭, 产量逐年下降。全省煤炭自给率只有约五分之一, 江苏将长期成为全国主要缺煤省之一。

2 江苏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回顾

2.1 安全生产事故统计与分析

(1) 按时期统计分析:江苏煤矿1949-2010年各时期死亡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国家“四五”~“九五”计划期间, 煤炭产业政策多变, 煤矿数量激增, 市场秩序混乱, 行业管理弱化,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处于高发多发阶段, 比例高达58.9%;按影响因素分析,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是影响煤矿安全的决定因素。

(2) 按事故类别分析:江苏煤矿事故以瓦斯、顶板和运输事故为主, 三者相加占73.3%;

(3) 按年度统计分析:2001-2010年江苏煤矿共发生各类事故113起, 死亡224人。

2001-2010年江苏煤矿事故以瓦斯、顶板和运输事故为主, 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46.9%、25%和17.4%, 三者相加占89.3%。其间共发生3起较大以上事故, 分别是2001年死亡9人的沛城煤矿“5.12”瓦斯爆炸事故和死亡92人贾汪区岗子村“7.21”瓦斯爆炸特别重大事故, 以及2004年死亡4人的沛城煤矿“3.9”顶板事故。各类事故的调查结果表明, 江苏煤矿事故98%以上是由于“三违”导致的责任事故。

(4) 通过统计分析对比, 特别是近10 a的煤矿发展实践证明:“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巨大而积极的推进作用。一是煤矿井下支护方式和支护材料的改进, 以及采掘机械化率的大幅提高, 顶板事故大幅降低;二是“一通三防”系统的优化和先进设备的推广使用, 瓦斯事故是可防可治的;三是由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素质的普遍提高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井下大量增加机电运输设备且运输环节日趋复杂的情况下, 机电运输事故没有出现高发多发现象。在2001年之前的50多年里, 之所以事故多发, 归根结底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 没有坚持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

2.2 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2001-2010年江苏煤矿事故总量、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遂年下降趋势,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其中2005-2010年连续6 a杜绝2人以上事故, 百万吨死亡率保持在0.4以下。

江苏煤矿安全“十一五”和“十五”相比, 实现了“三个显著下降、两个杜绝、一个提高”。

“三个显著下降”:一是事故总量显著下降。由“十五”的76起下降到“十一五”的37起, 同比减少35起, 下降51.3%;二是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由“十五”的184人下降到“十一五”的40人, 同比减少144人, 下降78.3%;三是百万吨死亡率显著下降。“十五”平均是1.51, 最高5.2;“十一五”平均是0.33, 最高0.42;“十一五”比“十五”平均百万吨死亡率减少1.18, 下降78.1%。

“两个杜绝”:一是杜绝了3人以上较大事故;二是杜绝了瓦斯事故。

“一个提高”:全省煤矿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3 江苏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

虽然江苏煤矿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 但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 地质条件愈加复杂, 自然灾害越来越重, 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1) 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 从地层地质情况看, 徐州煤田含煤地层属于石英二叠系的华北型, 共含煤20余层, 划分为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三个煤组。徐州煤田表土松散地层为第四系, 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 太原组煤层顶板灰岩中洞穴发育, 易突水;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 随着采深的增加, 一些矿井升级为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所有煤矿均有煤尘爆炸危险。呈现“老、少、深、差”的特点。一是矿井老。20对生产矿井, 有15对开采时间超过30 a, 平均超过40 a, 且有6对矿井服务年限不到8 a;二是储量少。全省煤矿可采储量8.4亿t, 按照目前的核定生产能力和回采率计算, 平均服务年限仅为21.6 a;三是埋藏深。有7对煤矿在-1 000 m以下有开采活动;四是赋存差。“三软”煤层、大倾角煤层和薄煤层占比越来越高, 其中主采煤层倾角平均超过15.5°, 最大的高达70°, 有7对煤矿的部分主采煤层厚度不到1.4 m。

(2) 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呈现“三大、三高”的特点。“三大”即:瓦斯大。20对煤矿均为瓦斯矿井, 其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3对。徐州矿区近10 a来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9起;地压大。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和开采深度的增大, 多数矿井矿压显现明显, 巷道变形严重, 失修巷道增多;水患大。20对煤矿中, 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的4对, 中等的16对。“三高”即:地温高。7对深部开采矿井-1 000 m原岩温度达到40℃左右, 夹河、三河尖等煤矿井下部分作业场所温度已超过30℃;冲击倾向性高。徐州矿区近20 a来共发生过冲击地压35次, 20对煤矿中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矿井6对, 具有冲击地压倾向性的矿井7对。深部开采煤层中, 有强冲击倾向煤层17个, 占总数的33.3%, 具有弱冲击倾向煤层25个, 占总数的49%;成本高。全省综合成本达到320元/t。

(3) 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煤矿没有把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要求落到实处, 盲目赶进度, 蛮干、折腾、硬要发展, 违背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要求;二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有些煤矿发现隐患后, 不是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而是心存侥幸, 麻痹大意, 增大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变数;三是煤矿安全技术基础工作亟待加强。深部巷道支护、降温技术、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等技术基础研究工作有亟待加强;四是安全科技人才缺口增大。由于异地办矿、煤企人才竞争激烈和煤矿科技人力资源供给匮乏等因素, 导致人才流失, 且现有技术人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和人才断层明显现象, 尤其是煤炭开采主体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六是现有科技人员的学历和技术职称远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全省20对煤矿从业人员62 691人, 中级以上职称仅1 388人, 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仅1 500人, 占比分别为2.2%和2.4%, 且主要集中在徐矿和大屯两家煤企, 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45 825人, 比例高达73.1%。

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决定了江苏煤矿今后一个时期仍将难以走出“三低一多”的被动局面。机械化程度低。全省煤矿现有回采工作面46个, 综采工作面仅有22个, 掘进工作面113个, 综掘工作面仅有22个;生产效率低。全员工效仅为4.1 t/工;职工收入低。2010年某央企在江苏境内6对生产矿井的职工平均收入29 366元, 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煤矿井下用人多。百万吨产能的煤矿圆班入井人数在1 200人以上, 20~40万t煤矿圆班入井人数在500~600人, 仍然是“人海战术”, 与“无人则安”距离遥远。

江苏煤矿“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着重大机遇。一是安全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江苏“两个率先”为煤矿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三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为做好煤矿安全工作带来了机遇;四是江苏煤矿安全持续稳定好转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打实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要把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主攻方向, 把规范生产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把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 进一步建立完善“六大体系”, 着力提高“六个能力”, 促进江苏煤矿率先实现根本好转。

4 对策与建议

“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江苏煤矿要实现安全发展, 总体思路是:“压缩规模、转移转型、降低开发强度、限制开采深度、关闭高风险矿井、主攻瓦斯和水患治理、立足防突、防爆、防冲和防溃、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强化监察执法、力推本质安全、做到细水长流、率先实现根本好转”。

压缩规模——在煤炭发展政策方面, 原则上只做减法, 不做加法, 不再批准新建煤矿项目;现有生产矿井在发展规划上, 应坚持根据资源情况量力而行。

转移转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探索“以煤为主, 多种经营”、“煤炭、煤化工、电解铝”等主导产业并重的发展模式;通过省外办矿、战略重组、对外合作和煤炭资源整合等发展大集团战略, 做大做强做优企业。

降低开发强度——限制采掘头面数量, 严禁“三超”;改变传统的“过度开发、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加强对煤矸石、煤泥、瓦斯和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

限制开采深度——对于-1 000 m以下煤层形成“三量” (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 的, 经科学论证和安全风险评价后,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生产;对-1 000 m以下煤层未形成“三量”的, 暂停一切采掘活动。

关闭高风险矿井——整合或淘汰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 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

主攻瓦斯和水患治理、立足防突、防爆、防冲和防溃水——始终把遏制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特大事故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并通过强化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 确保隐患排查治理“五到位”。

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通过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和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等,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实现安全生产。

强化监察执法——培养和造就让人们“看得起、信得过、靠得住”的监察队伍, 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廉洁执法, 推进依法办矿、依法治安。

力推本质安全——通过推进安全理念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创新和安全教育培训创新四个途径, 推动和加快“感知矿山”即安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 实现“无人则安”。

做到细水长流——按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要求, 制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发展低碳、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本部为依托, 创新技术和管理, 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技术保障。

率先实现根本好转——适应江苏“两个率先”的要求, 确立江苏煤矿安全提前全国5 a即在“十二五”末实现根本好转的奋斗目标。

具体应持之以恒地做细做实做好以下10方面工作: (1) 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 强化宣传, 使安全生产“高于一切、先于一切、严于一切、影响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 把不安全不生产变成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2) 必须坚持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依法治安。通过加强宣传、落实责任, 强化管理、严格执法等, 坚决做到“十个一律”, 杜绝“六种情形”,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3)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多措并举保安全。坚定“零死亡目标”不动摇,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安全生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形成安全责任共担、安全成果共享, 全员齐抓共管安全的工作格局。 (4) 必须盯住瓦斯防治, 立足抓大系统、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一要牢固树立瓦斯可防可控的治理理念, 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二要认真落实“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管理到位”十六字工作体系;三要优化生产布局, 实现采、掘、抽平衡;四要坚持正规回采, 保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五要加大投入, 大力开展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 (5) 必须盯住水害防治, 严格落实防治水新规定, 杜绝水害大事故。健全煤矿防治水机构, 建立专门的探放水队伍, 配齐专用的探放水设备和熟练的探放水人员;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开展重点水文地质问题专门课题研究, 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现场水文地质观测,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 待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恢复生产。 (6) 必须盯住煤与瓦斯突出防治, 强制落实“两个四位一体”。一是夯实矿井防突基础工作;二是推行区域防突措施, 强化安全防护措施;三是加强防突信息化工作, 逐步建立突出预警机制;四是加强防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五是加强监管。对在生产系统、技术、装备等方面达不到防突基本要求的矿井, 加大关闭力度。 (7) 必须盯住冲击地压灾害预测和治理, 遏制冲击地压事故。一是开采解放层;二是合理开采;三是煤层注水;四是爆破卸压。 (8) 必须盯住热害治理, 保障职工生命健康。优化通风系统, 改善井下作业场所的作业环境;建立矿井降温系统, 实施机械降温;加强个体防护, 如设置井下清凉峒室;实行“四六制”,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配备作业现场防暑药品, 增加职工营养补贴等。 (9) 必须盯住落实综合防尘防火措施, 坚决杜绝煤尘爆炸和火灾事故。优化矿井防尘供水、综合防尘设施和个体防护等各大系统, 夯实矿井防尘基础工作;加大煤层煤体注水参数、注水效果评价的测定与考察工作;加强对采掘机械、放炮点和皮带机头等重点产尘点的综合防尘管理, 消除积尘现象。坚持多措并举防灭火。一是加强合理采掘布置, 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稳定;二是完善煤矿防灭火系统, 提高系统抗灾能力。三是推广防灭火新技术, 提高防灭火技术装备水平;四是严格落实各项防灭火措施;五是加强火灾应急救援工作。 (10) 必须坚持严格监察执法为民, 敢于执法、善于执法, 当好忠诚卫士。提高执法业务素质, 继续深化“三有三察” (有规必察、有责必察、有疑必察) , 全面推进“四个转变”;严格执行“九条纪律”, 用铁的纪律约束行为;坚持公正执法, 履行国家监察职责;坚持严格执法, 敢于碰硬, 敢于动真, 践行科学发展观。

江苏旅游安全问题 篇2

一、车辆防盗

1.自行车、助动车和机动车,要慎重选择停放点,应停放在有专人看管的停车处。

2.夜晚应将车停放在专门的车棚和车库内,没有车棚、车库的要落实其它防范措施 ;

3.养成离车上锁带走钥匙的习惯。

4.非机动车停放后要带走车上的悬挂物品,以防失窃。

5.保证锁具完好,有条件的可在车辆上安装防盗装置或小型报警器。

二、对扒窃的防范

1.钱款如要随身携带,应将钱款和其他物品混杂放置在包袋内,并将其挂在身前。

2.携带现金较多时,应分散放置,并记住现款特征,以便必要时能及时辩认。

3.不要在公共场所翻弄钱款,不要将钱款放在外衣口袋和裤子的插袋里。

4.随身携带钱款应放在尽量不被他人看见和摸到的位置。

5.乘坐公交车,把暂不使用的钱款放在内衣口袋或包袋内,扣好钮扣和拉链等。

三、反扒防窃小常识)外出游玩或在商店挑选商品时,做到物不离视线,包不离手,更不要随意委托他人 代看所携物品。)在乘座公交汽车时,应避免携带贵重物品,马甲袋、时装袋内不要放置贵重物品。3)携包上车时,必须将皮包拉链拉上,并尽可能将拉链面紧贴身体,拎包、背包还要 放在背后,以防失窃。)要文明乘车,相互谦让,不要争先巩后拥挤在车门口,防止扒窃分子乘机作案,更 不要在车厢内嬉笑打闹,而精力分散,遭扒被窃。)乘客上车时,钱包、皮夹不要放在暴露在外的裤子后口袋和西服的下面口袋以及衬 衫口袋内,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携带数量较多现金乘车时,最好不要在公众面前暴露,以免引起扒手注意,尾随 作案。7)乘客对故意碰撞你的人或二三个紧贴你的人尤其要加倍小心,防止失窃。)乘客一旦发现钱物被窃,应一面注意身边乘客,一面通知售票员紧闭车门,并尽可 能及时报警。)广大乘客发现车扒活动,要敢于揭发,积极配合公司售人员扭获罪犯。

四、对抢劫的防范

1.遇有陌生人敲门,应问明身份情况再决定是否开门;不要让人以任何借口叫开 房门而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2.老人、儿童、残疾人住户,尤其要在门上安装“猫眼”、“警链”,防止犯罪分子闯入作案。

3.外出旅行时,不要让人知道您携有巨款或贵重物品等,以防不测; 4.男女谈恋爱,不要在深夜或在地处偏僻路段滞留,以免遭抢劫、污辱;

5.到银行等机构存取较大数额的钱款时,要有人陪护,以防抢劫

五、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

1、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常有许多人受伤,其中必有少伤势严重或处于频死状态的伤员急 需抢救。能在现场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护,对于减少事故受害者的伤残或死亡至关重要。

2、心肺复苏:当发生突发的呼吸、心跳停止的时候,要及时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挽救伤员的生命,如能在4分钟内开始,成活率最高,现场心肺复苏的程序为:

11(1)首先要保持呼吸道畅通,打开伤员的嘴巴,清理口腔内的异物,口腔气道通畅 ; 11(2)其次是维持呼吸,检验伤员是否还有呼吸,若伤员已没有呼吸,可立即采取口对口的呼吸方法,每3-4秒吹气一次 ;

11(3)其三是恢复血液循环,对心跳骤停的伤员,要立即采取心脏复苏术,抢救者应 掌握胸外心脏按压双手配合的正确姿势及按压动作,有节奏地按压心脏。

3、控制严重出血:个体重50公斤的人,其血液量为4000毫升,当失血量达1500 毫升以上时,便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员出现模糊、口渴、头晕、甚至昏迷现象。外出血的止血方法有:

11(1)直接加压法。用手掌或手指直接按在伤口上,并保持压力15分钟以上。

11(2)高举法。举起伤员出血的肢体,高于心脏部位,以减缓出血部位的血夜流动。有条件的,可在伤口敷一块清毒纱布或垫干净的衣物包扎。

11(3)压迫止血法。当四肢有严重出血时,可压迫肢体的重要动脉。

4、搬运伤员:当意外伤害发生时,宜在对重伤员就地检查伤势和初步处理后再搬 运。搬运方法根据伤员的伤势情况、伤员的体质和搬运的远近及道路情况而定,主要搬 运方法有:单人背负法、抱持法、扶持法和四人双手椅托法。

居室防盗

1、楼房要安装防盗铁门,老式平房在启锁处安装防撬角铁,“双保险锁”,大杂院及一门多户要安装总锁,有条件的住户要安装报警装置。

2、底层沿街面的窗户要安装铁栅栏,铁栅间距不超过15厘米,并要加固气窗、排气窗。3、家中现金存放不宜过多,其余可存入银行并记下存折帐号。

4、现金、首饰、存折、有价证券和其他贵重物品,应放置在不宜被外人发现的地方。5、邻里互相关照,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及时报告当地派出所或打“110”报警。

六、居民住宅谨防电气火灾

1111近年来,家庭安装使用的电器设备越来越多,如空调器、微波炉、影碟机等等,使得家庭中用电的总功率大幅度上升。我国普通居民楼居室的电源导线一般设计为6—10安培,总负荷不宜超过去时1000—1500瓦,当用电总功率超过2000瓦时就存在电线短路起火、电表烧毁的可能。从我市近两年发生的火灾来看,约有一半是由电引起的,最常见的莫过于超负荷电线短路、接触不良等原因引起。那么,居民住宅中如何安全用电呢?人认为关键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配电盘的布置。配电盘上装有熔断器,在熔断器中以安装有保险丝,当通过保险丝的电流超过允许的安全数值时它就会熔断,因此不能将配电盘布置在堆放有可燃物品的上方,防止炽热的熔珠落后将物品引燃。保险丝的熔断电流通常为额定电流的1.5—2.0倍,对家庭中正常用电时各用电器总功率之和不超过去时1100瓦的选择5安培的保险丝就可以了,当通过它的电流超过7安培时就会自动熔断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果选用的保险符合规格但又经常熔断电源线路或用电器具有音量,应及时的查找原因清除隐患,切不可随意更换粗保险丝或干脆用铜、铁丝代替使熔断器起不到保护作用。对单相电度表选择也要参照用电总功率,只要保证用电时通过它的总电流不超过电表自身的额定电流就可以了另外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安装漏电保护器,当家庭中发生人员触电等事故时它可以及时动作并切断电流。

2、电线的选择。目前很多家庭使用的电源线路大多还是十几年前或更早建房时敷设的,与现代家庭电气化的要求不相适应。首先是电线绝缘层经过十几年使用逐渐松散老化会造成轻微漏电,严重时会造成短路起火,因此要更换电线。还有用电负荷对电线的要示,如果家中电线的安全用电量在于2200瓦(10安培),晚上同时使用电灯、电视、空调等用电器用电量达到达2100瓦,此时再使用一个功率为500瓦的电熨斗电路就超负荷了,如果再使用微波炉就更加危险了。在过负荷情况下使用的电线绝缘层的老化速度会快,如果线芯放出的热量使绝缘层的温度超过250℃电线就会着火,因此对电线的选择要考虑用电电流,然后加以确定。最后还要根据环境正确的选择导线类型,在干燥的屋子里可以采用一般绝缘导线,而在潮湿的屋子里则要采用有保护层的绝缘导线,如铝皮线、塑料护套线等,对经常移动的电

气设备要采用软线等等。

3、合理的布置电线。某户居民信进刚装修过的住宅不久便发生了火灾,后业经变定是在装修时民工将电线直接敷设在墙裙里,电线短路引燃了墙裙。对电线采取明敷时要防止绝缘层受损,通过可燃装饰物表面时要穿轻质阻燃套,有吊项的房间其吊顶内的电线应采用金属管配线。对于需要穿过墙壁的电线为了防止绝缘层破损应将硬塑料管砌于墙内,两端出口伸出墙面约1厘米。

4、正确的使用家用电器。对于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使用完毕后不仅要将其本身开关关闭,同时还应将电源插头拔下。这是因为有不少用电器其电源开关设计在变压器副边,插头未断变压器内部的线圈和绝缘层便会短路或炭化而起火。另外,我国各地电肉电压波动较大,在用电低谷时220伏的电源电压其值高时可达到250伏,对一些电容器被击耐压值不够的电器就会发生因电容被击穿而导致烧毁的现象,为此应在线路中增设稳压装置。

七、家庭失火应急十要

一、初起火最易扑灭,在消防车未到前,如能集中全力抢救,常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二、要早报警,报警愈早,损失愈小。牢记“119”火警电话。

三、要先救火,后搬运财物,片刻延误,易成巨灾。失火时,不宜先抢救财物,易被咽呛窒

息而死或失去逃生的时机。

四、要沉着冷静,严守秩序,才能在火场中安全撤退。倘若争先恐后,互相拥挤,阻塞通道,导致自相践踏,会造成不应有的惨剧。

五、下楼通道被火封住,欲逃无路时,将被子单、台布撕成布务,结成绳索,牢系窗槛,再

用衣角护住手心,顺绳滑下。

六、邻室起火,万勿开门,应跳入窗户阳台,呼喊救援或用前法脱险。否则,热气浓烟,乘

虚而入,使人窒息。

七、烟雾较浓时,不必惊慌,宜用膝、肘着地,匍匐前进,因为近地处往往残留清新空气。

注意,呼吸要小而浅。

八、在非上楼不可的情况下,必须屏住呼吸上楼。因为浓烟上升的速度是每秒3?/font>5米,而人上楼的速度是每秒3?/font>5米,而人上楼的速度是每秒0.5米。

九、逃离时,要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也可用房内花瓶、水壶、金鱼缸里的水打湿衣服、布类等掩住口鼻。带婴儿逃离时,可用湿布轻蒙在他的脸上,一手抱着他,一手着地抓行逃出。

十、逃离前必须先把有火房间的门关紧。特别是在住户多的大楼及旅馆里,采用这一措施,使火焰、浓烟禁锢在一个房间之内,不致迅速蔓延,能为本人和大家赢得宝贵时间。

八、旅行时,乘坐飞机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得作为托运行李运输的物品

重要文件和资料、证券、货币、汇票、珠宝、贵重金属及其制品、银制品、贵重物品、古玩字画、易碎或易损坏物品、易腐物品、样品、旅行证件等需要专人照管的物品不得作为托运行李或夹入行李内托运,而应作为自理行李或免费随身携带物品带入客舱运输。

二、限制运输的物品

下列物品只有在符合航空运输条件的情况下,并经航空公司同意,方可接受运输:

1、精密仪器、电器等类物品,应作为货物托运,如按托运行李运输,必须有妥善包装,并且此类物品的重量不得计算在免费行李额内。

2、体育运动用器械,包括体育运动用枪支和弹药

3、干冰,含有酒精的饮料,旅客旅行途中所需要的烟具、药品或化妆品等。

4、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钝器,例如菜刀、餐刀、水果刀、工艺品刀、手术刀、剪刀以及钢锉、铁锥、斧子、短棍、锤子等,应放入托运行李内运输。

5、旅客旅行途中使用的折叠轮椅或电动轮椅。

三、行李包装及体积、重量限制

1、托运行李必须包装完善、锁扣完好、捆扎牢固,能承受一定的压力,能够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安全装卸和运输,并应符合下列条件:

2、旅行箱、旅行袋和手提包等必须加锁;

3、两件以上的包件,不能捆为一件;

4、行李上不能附插其它物品;

5、竹篮、网兜、草绳、草袋等不能作为行李的外包装物;

6、托运行李的重量每件不能超过50公斤,体积不能超过40×60×100厘米。超过上述规定的行李,须事先征得南航的同意才能托运。

7、每位旅客只限携带一件自理行李,其重量不能超过10公

斤,体积不超过20×40×55厘米,并能置于封闭式行李架内。

8、每位旅客免费随身携带物品的重量以5公斤为限。持头等舱客票的旅客,每人可随身携带两件物品;持公务舱或经济舱客票的旅客,每人只能随身携带一件物品。每件随身携带物品的体积不得超过20×40×55厘米。超过上述重量、件数或体积限制的随身携带物品,应作为托运行李托运。

9、每位旅客的免费行李额(包括托运和自理行李):持成人或儿童票的头等舱旅客为40公斤,公务舱旅客为30公斤,经济舱旅客为20公斤。持婴儿票的旅客,为10公斤免费行李额。

10、搭乘同一航班前往同一目的地的两个(含)以上的同行

旅客,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办理行李托运手续,其免费行李额可以按照各自的客票价等级标准合并计算。

11、构成国际运输的国内航段,每位旅客的免费行李额按适用的国际航线免费行李额计算,北美航线(美国、加拿大)是两件行李,每件不超过23公斤,且三边之和不得超过158厘米。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篇3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

近些年,我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但是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相对来说尚是一项薄弱环节。随着全球旅游安全风险的不断增加,旅游安全管理逐渐由传统的被动应对模式转变为主动安全防范和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游客还会旅游安全管理部门,都需要更高质量的旅游安全信息服务,因此,相关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12301服务热线、咨询热线、资讯网站等媒体和旅游服务机构纷纷的向外界提供一些旅游安全信息,比如旅游气象信息、安全风险信息、救援信息以及地质灾害信息等,然而这些旅游安全信息远不能满足游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信息需求。因此,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强化并巩固旅游安全信息的地位具有非常很重要的意义。

1、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办法,比如有效的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这类平台向外界发布旅游灾害信息、境外旅游安全信息以及旅游气象信息等,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不能使游客的安全信息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对旅游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制度缺失现象以及管理主体缺位现象都非常的严重,没有形成健全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在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发布和管理时,多头管理的形式给游客带来诸多的不便利,极易出现旅游安全信息不一致或者不协调的现象,比如等级不同的气象部门通常会发布不一致的气象信息;对于同样的旅游安全事故,交通、公安、旅委、地质及防疫等部门对外界发布的信息往往是不协调的。此外,由于没有形成健全的旅游法规制度及机制,在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统一收集、组织和发布时就会比较困难,而且缺乏统一的管理主体也使得旅游企业和游客难以获取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旅游安全信息,给旅游区的安全管理及当地政府的安全管理造成极大的不便。

1.2安全信息匮乏

旅游安全信息匮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质量差、信息数量少、信息综合性低以及信息内容滞后。[1]对于旅游安全信息管理而言,原始旅游安全信息是确保其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如果旅游安全原始信息收集的不够真实、及时和全面,那么就无法顺利实施旅游安全信息的管理工作,继而无法有效推进旅游的安全管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连基本的旅游安全信息报告制度都没有建立,在分类、标准、工具等方面,旅游安全信息都非常的不规范,这样一来,在上报旅游安全信息时就会缺乏全面性,从而导致一些漏报和瞒报现象的发生,继而使得旅游安全信息的质量、数量、综合性及内容都无法与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需求相匹配。此外,相关部门调查事故的能力也存在严重的欠缺,在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之后,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或者手段来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和鉴定,因此,在上报旅游安全信息时,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出现明显的不足,从而缺失了很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安全数据指标,严重阻碍了旅游安全防范、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的顺利建设。

1.3分析及利用不充分

针对旅游安全信息自身而言,其提供的数据并不能直接提高旅游安全管理的水平,只有对这些旅游安全信息的數据加以集成、开发、序化和利用,才能确确实实的保证旅游安全信息增效、增值和服务功能的实现。比如,旅游安全风险评估、事故调查、安全成本/效益分析、安全趋势分析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都对安全信息的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仍然缺乏对分析利用旅游安全信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将旅游安全信息作为驱动的相关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的建立。

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安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非常的简单,在安全管理方面,除了满足强制性的需求,对旅游安全事故的信息进行记录之外,数据库的发布、分析和利用功能根本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实现。[2]而且只在统计层面对旅游不安全事件以及安全事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没有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信息,缺乏客观科学的处理分析旅游安全信息及相关数据,因此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服务功能。此外,在对旅游安全事故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时,缺乏健全完善的规范和模型,因此,旅游安全信息自身具备的预警功能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1.4无法实现信息交流及共享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良好交流和信息共享能够有效的预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目前我国与旅游业相关联的这些信息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交流和共享机制以及平台,缺乏良好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导致“孤岛信息”现象的存在,对科学合理的利用旅游安全信息以及监控和防范旅游安全事故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遏制了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推展。一般来讲,“信息孤岛”的出现存在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在对旅游安全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分析时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协调性;第二,旅游安全信息交流及信息共享机制尚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

1.5传播渠道分布散乱

一般来讲,旅游安全信息往往会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甚至有些安全信息还会与国家的安全稳定相关联,因此,对这类数据的数量、类型、质量、时间和发送方式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传播旅游安全信息的各类渠道分布散乱,尚未得到统一的整合,严重影响了旅游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此外,在收集、发布、分类及利用那些分布较为散乱复杂的旅游安全信息时,一方面要通过规范制度对其进行合理的约束外,另一方面还要提供科学的技术系统即来自于科学技术软件及硬件这两者的支持,就目前来讲,这方面的支持还是远远不足的。

2、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对策

2.1健全和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要基于目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现状,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健全和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机制。[3]作为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国家旅游局应该起到很好地牵头带动作用,建立相应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具体落实各部门或个人的职责责任,确保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建立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往往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针对此问题,国家旅游局应该设置专门用于分析旅游安全信息的中心部门,构建一个综合的安全信息分析系统,从而为集成、开发、序化和利用旅游安全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应该根据旅游安全信息的层次和来源构建并设置相应的安全风险检测系统、环境及各部门的安全信息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旅游安全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提供的决策支持来实现旅游业的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安全状态的评估,进一步提升分析及利用旅游安全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此外,我国的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还应该与国外相关部门机构之间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换及共享渠道,从而实现旅游安全信息在国际间畅通的交换和共享,为世界上人们的出入境旅游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2.3建立旅游安全信息交流及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信息在交流及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使这一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国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主动牵头与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一起来构建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共享平臺。首先,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签署关于旅游安全信息共享的保密协议,鼓励并支持旅游安全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安全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各类旅游安全数据及信息的广泛性收集。其次,构建旅游安全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的运行原理即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收集来的各类安全信息来对旅游业的安全形势进行分析评估以及风险预警,发现其中系统性的和普遍存在的旅游安全问题,并在各方利益相关者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实时的共享,因为只有实现信息共享,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排除旅游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4整合旅游安全信息传播渠道

一般来讲,任何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社会安定产生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安全信息的传播,应该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就需要整合现有的旅游安全信息传播渠道,形成统一稳定的信息传播渠道,将旅游安全信息准确有效的传播出去。具体来讲,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信息平台,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从而促进旅游安全信息高效性及科学化的管理。

2.5规范化管理旅游安全信息

目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相关机构和部门要规范旅游安全管理中各项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和落实管理工作中具体岗位人员的责任、权利,做到权责分明,保证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高质高量,信息的完整度也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从而满足游客以及其他信息需求者对旅游安全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

3、总结

总而言之,做好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社会管理水平综合性和全面性的提升。而加强旅游安全管理,首先要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有效管理,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中现存的诸多问题,保证对外供给的旅游安全信息的高质高量,为旅游业的安全预警和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蔡善柱,陆林.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09(01):48-50.

[2]蔡善柱,陆林.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39):121-123.

论旅游安全问题及对策 篇4

一、旅游安全问题的特征

(一) 广泛性

首先, 旅游安全问题广泛地存在于旅游活动的六环节中, 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有安全隐患存在, 都曾出现过旅游安全问题;其次, 旅游安全与旅游社会人口学特征息息相关, 几乎任何类型的旅游者都可能面临旅游安全问题的“光顾”;最后, 除旅游者外, 旅游安全还与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包括公安部门、医院等在内的旅游地各种社会机构相联系。由此可见, 旅游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二) 巨大性

旅游安全的巨大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 旅游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和破坏巨大。旅游安全问题不仅将使旅游者蒙受巨大的经济与名誉损失、遭受生命威胁, 而且从社会角度看, 将可能造成旅游企业的财产损失等, 从而使整个社会受到巨大的损失。严重的还会涉及到旅游安全问题发生地全部旅游企业的发展甚至危害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另外, 由于危害和破坏的巨大性, 旅游安全问题对旅游者造成较大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安全认知及其旅游决策。

(三) 复杂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 而旅游企业正是这么一种为开放性活动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例如, 旅游饭店作为一个公共场所, 每天有大量的人流, 鱼龙混杂, 同时也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饭店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和人员复杂而众多。因此, 旅游安全工作表现出极大的复杂性, 除防火、防食物中毒外, 更要防盗、防暴力、防黄、防毒、防欺诈、防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等。

(四) 突发性

发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安全问题, 往往带有突发性。例如, 旅游活动中的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毫无防备的状况发生的。旅游中的自然灾害也具有突发性。

旅游活动中, 旅游者为了追求精神的愉悦与放松, 常常对安全防范有所放松。因此, 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案件与事故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刑事案件, 也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安全问题, 有其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二、旅游安全的表现形式

旅游安全的表现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是各种各样的, 而且常常是交叉出现。按照旅游研究对象划分, 旅游安全表现为旅游主体安全、旅游客体安全、旅游中介安全。旅游主体安全就是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客体安全为旅游目的地人和物的安全, 旅游中介安全为各种旅游接待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按照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进行划分, 旅游安全表现为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和休闲娱乐安全。按照最终的表现形式划分, 旅游安全表现为交通事故、疾病、治安事件、火灾、食物中毒、旅游设施事故等。

其实, 完整地描述与说明旅游安全表现形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旅游安全的相关报道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 更多时候, 旅游安全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是交替或同时出现的, 很难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

三、旅游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旅游安全法规

旅游安全法规是从法律上保障旅游安全, 为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 虽然旅游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国家和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 但是我国的旅游法规体制还不完善, 对安全问题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指导和规定, 在处理旅游安全的相关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空白处。旅游安全法规是旅游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 完善的旅游安全法规是旅游业顺利、平稳发展的保障和前提。

(二) 建立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旅游安全不仅仅考虑与人们生命财产直接相关的安全问题, 还应涵盖旅游资源安全、旅游环境安全等内容, 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能有效减少国家经济损失, 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危险事故的预警也是一种安全。

旅游安全预警就是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 通过科学指标, 对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 一定旅游区域内的旅游动向进行预测和引导, 使旅游效果达到最佳。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为了预防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危险而建立的报警和排警系统, 它担负着旅游安全信息的搜集、分析、对策制定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在警示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增加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与控制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

我国目前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假日旅游预警系统, 属于旅游团体协作机构, 依靠其成员单位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已经在假日旅游活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 可以在假日旅游预警系统的基础上, 集成和调配相应的功能, 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三) 建立旅游急救系统

我国现有的旅游安全急救系统还不成体系, 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程度比较低, 这使得急救工作的效率不高。根据旅游安全具有广泛性这一特点, 旅游急救系统不是一个个体这么简单。旅游急救系统应包括:救援指挥中心对整个旅游安全急救工作的进行开展协调整体统筹;安全救援机构涉及到很多部门, 如医院、消防部门, 及其他与救援工作有关系的其它部门;安全救援的直接外围机构包括可能发生旅游安全问题的旅游景区 (点) 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和社区;安全救援的间接外围机构包括旅游地保险机构、新闻媒体和通讯部门这些部门, 虽然不参加直接的救援工作, 但是却对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个完善的旅游安全急救系统要能够将这四个部分组织起来, 以救援指挥中心为核心统一策划旅游安全急救工作, 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 各方面能够快速有序的开展工作, 发挥集体的力量, 顺利解决问题。

(四)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相对于其他产品, 旅游产品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从业人员的即时表现来决定的。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基本安全知识, 或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按有关规定行事, 就会大大增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 旅游企业和旅游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 强化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意识, 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扼杀在萌芽阶段。

(五) 增强民众的旅游安全意识

广大民众是旅游安全的主体, 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可以通过加强民众的旅游安全意识, 从而达到减少安全事故的目的。加强民众安全意识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说:通过电视媒体向民众传播日常家庭旅游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旅游企业及旅游有关部门应加大旅游安全的宣传教育, 增加人们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潜在危险的了解, 提高社会大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加大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入, 每年定期在各大高校组织免费教授安全的讲座, 同时大学生又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国家要在政策上支持广大社会人士自发组织社团, 在少数文盲阶层进行安全意识扫盲, 做到安全意识, 人人都有。

参考文献

[1]郑向敏.旅游安全学 (第2版)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2]邵显亭.“老虎咬人”的背后原因不可不察[N].中华新闻报, 2007-02-08.

[3]陈穗华, 徐海星, 赖伟行, 等.四川旅游灾区3年内全部恢复[N].广州日报, 2008-06-03.

[4]郑向敏, 张进福.安全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社, 2002.

[5]李巧玲, 彭淑贞.旅游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06 (1) .

江苏旅游安全问题 篇5

题及建议

食品是旅游产业发展中完成旅游活动必要的基础,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对旅游活动中食品品质及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有得吃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近年来,我区******等大型景区正在迅猛发展,但是对旅游景区内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活动的单位在设计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问题,以下就我区在食品安全及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谈谈个人意见。

一、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我食药监分局按照《食品安全法》、《重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总体要求,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旅游景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一是落实旅游景区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严格要求各景区食品经营单位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 法规及规章开展食品经营活动,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过程操作规范,不得销售过期变质食品、加工制作存在安全隐患的野生蘑菇、野菜、野果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不滥用食品添加剂,确保食品安全底线。同时,还要求餐饮服务单位,要根据自身经营规模和核定的供餐能力接待游客、旅游团队,不得超能力接待。

二是落实各旅游景区经营者对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责任。要求旅游景区的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明确内部管理机构和人员,切实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定期开展旅游景区食品安全自查,督促、指导景区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

三是落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景区的监管责任。我局会同区旅发委,建立了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管理,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

四是落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依法实施食品经营许可,明确每个旅游景区食品经营者具体的监管人员、责任领导,网格化管理,开展日常监督检查、量化分级、风险分级管理,实行“痕迹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安排和部署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等重点时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对存在食品安全重大隐患的景区餐饮服务提供 者责任约谈制度,抽查、约谈要做好记录,纳入监管档案。

五是大力开展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食药监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督促旅游景区食品经营单位学习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禁用食品和慎用食品名单等。区食药监分局也根据当地饮食消费特点、季节等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消费预警。各旅游景区食品经营者也在明显位置设立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栏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受理游客食品安全举报投诉。

总的来看,我区各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工作总体形势较好,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

二、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区各景区的食品经营单位勉强能够承担游客到景区的食品购买和餐饮服务,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景区内无大型的规范的食品及特色食用农产品销售经营单位。经我局执法人员实地巡查,******等大型景区内均无与远景规划的游客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和特色食用农产品销售经营单位,如:在***景区内从事食品销售的单位仅有15户,且多数是营业面积在30-50平方米以内,这些食品销售单位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相关要求,属于小型副食店,与景区长远发展规划格格不入。二是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小、散、乱现象突出。以******为例,据统计,该景区内从事者餐饮服务的单位有45户,目前最大餐饮单位的食品加工区面积仅有50-80平方米,按照食品经营许可的相关要求,食品加工经营面积在30-15平方米之间的只能一次性接待就餐人数30-75人,属于小型餐馆。同时,据了解,******景区近期也没有兴建大型餐饮单位的规划。同时,景区内还有部分餐饮单位存在有使用不清洁能源(木材、煤炭等)、冷藏冷冻设施缺乏、“三防”设施缺乏(山林地区防鼠防虫尤为重要)、食品加工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各景区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知识、服务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等基础意识与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不匹配。目前,我区各大景区内的食品经营单位多数是当地村民开办或聘用当地村民为从业人员,这些村民与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要求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食品加工相关操作规范、服务水平以及食品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三、助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及品质提升的建议 一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做好远景规划。落实各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旅游餐饮服务提供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执行食品安全制度,承担食品安全责任,保障食品安全。按照远景规划的游客数量,规划设置相应规模的食品监管经营场所,按照《****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意见》(***文件精神,以创建“食品安全餐饮服务示范单位”、“明厨亮灶” 等食品安全提升工程为引领,切实提高旅游景区品质,让游客吃的放心,吃得满意。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各乡镇街道食药所要有计划地组织对景区食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及其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积极提升企业的食品安全经营意识。充分利用公众宣传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普及餐饮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

三是严把食品经营许可准入关,加强日常巡查,严打害群之马。通过大力宣传,让景区内的食品经营户知晓办证流程,让经营户了解食品销售许可、餐饮服务经营许可等常用许可登记流程和现场核查规范,在审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要求和核查标准,从人员管理、场地要求、制度建立、设施要求等项目上严格审查,不应付,不敷衍。对不符合要求的食品经营户进行现场指导,逐项说明不达标情况和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经复查后仍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坚决不予许可。

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要加大对无照无证经营、销售“三无”、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预包装食品标签不符合法律规定和包装装潢侵权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持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江苏旅游安全问题 篇6

近年来, 食品安全监管危机逐渐显露出来, 中国在数十年之内步入食品安全普遍警惕和不信任状态。 2013 年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 拉开了大部制改革综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序幕。 然而在笔者走访调查之中发现大部制改革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 国外起步早, 技术理论与实践都趋于成熟。此外, 国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比国内更加丰富及全面。经过长时间的发育, 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整套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重视溯源与预警系统, 并结合最先进的HACCP管理体系, 拥有完整的召回系统[1]。 监管效益以及监管成果都很显著。

2 调查情况

笔者调查走访了两个市级单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调查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管理局等总计5 家单位, 访问了处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的领导、员工21人, 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看法、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建议和大部制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及问题, 通过走访, 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难点。

3 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监管人员不足

在大部制改革之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多部门监管, 存在一些必然的相互交叉或者衔接不到的地方, 部门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和推诿。N市的县一级是将原来三个单位和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 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科室、人员、职能并未交接完毕, 还未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的统一监管。 市场监督管理局编制和管理限度不能相匹配, 县一级下面以原有的工商分局为基础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分局, 监管各个乡镇, 每个分所也并不能做到人手充足, 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到食品加工设备, 工地食堂、学校食堂、小作坊及农村家宴, 项目细化繁多, 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3.2 专业水平不高

对于基层人员, 结构调整之后面临新的监管对象, 监管流程, 监管方式。部分人员是从工商局或者质监局下调, 对食品安全、有关法律认识不足。 对于省一级和市一级单位而言, 新的模式也将带来新的工作方式。 监管还存在上级部门不了解基层的运作方式, 导致很多时候上级指导缺乏计划、重复布置, 基层人员执行力不从心。

3.3 检验配备不完善

食品检验配备滞后于食品行业的发展, 县级食品安全的检验主要是在县疾控中心, 调查中普遍反映检验能力的不足。 基层方面的设备落后陈旧, 很多仪器检验灵敏度不高、准确度也比较低, 无法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对消费者的举报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 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超标、餐饮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

3.4 检验技术落后

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在技术前瞻领域以及关键技术方面落后, 检测方法单一、繁琐, 在残留量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 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 基层检测手段还处于传统的阶段, 食品行业急需的快速检验技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5 法律、法规滞后性严重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 食品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 食品安全的立法主要着眼于监管型立法, 只是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立法, 滞后性比较严重, 如农村家宴并未涵盖在《 食品安全法》 中, 对监管者监管造成困难。与食品安全民事纠纷相关的专门立法较为欠缺, 司法解释处于空白, 导致司法困难较大。已出台法规很多款项形同虚设, 操作性不强。 法律的执法主体不一样甚至存在冲突也加大了执法的难度, 使各种违法现象难以定性, 以致处理不当。

3.6 法律效益低、法规不合理

法律效益不够处罚力度太低再加上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掺杂、掺假, 侥幸心理严重。法律法规责任界限模糊举证困难, 消费者由于维权费用、维权精力、取证困难和维权时间等造成维权成本的高昂, 导致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不高、维权意识差、维权力量弱。 无法满足消费者、监管者的要求, 消费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3.7 食品标准驳杂、不统一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还不完备, 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后, 标准总体水平偏低, 标准起草部门众多, 致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协调统一, 表现在国家标准之间不统一, 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层次不清, 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2]。食品工业中的1070 项国家标准、1164 项行业标准和578 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不一, 令执法部门监管无所适从。

3.8 食品行业缺乏诚信

食品企业是一个诚信企业, 然而巨大商业利润的追逐驱使商家的责任感下降, 食品企业唯利是图, 存在侥幸心理。生产经营者为追逐利润, 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缺乏自律和诚信意识, 不仅环境差、卫生不达标, 而且人员流动性大, 这些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 我国食品行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缺少必要的诚信监督手段。

3.9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 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3]。 食品产业涉及范围广, 种类多, 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也遍地都是, 造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 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食品标准市场。

4 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思路

4.1 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当前食品监管模式正处在转型之中, 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综合到一起是长久以来食品监管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 走访中很多在职人员对新模式都认为是科学并且合理的。但当务之急是持续深度地进行大部制的改革, 政府等相关单位需要提供改革所需要的帮助, 提出合理的人员分配方案、合理的资金预算。食药监局内部应当处理好改革中的各县利益关系, 尽快完成职能的调整, 机构的整合, 人员的安排。

监管部门应迅速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及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进一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 实现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食品监管流程, 责任落实到人, 可追究可溯源,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这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行监管职能的首要前提。

4.2 提高监管部门专业水平

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重视科室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意识, 形成优秀的食品安全监管团队。

基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培训, 各科室负责人可以定期就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培训过程中着重业务处理流程, 使所有的人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监管流程, 丰富监管技巧, 组织专项整治活动, 提高实际业务处理水平。进行培训的领导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授课, 在传授一般的法规标准之外还要适当的拓宽培训面。在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交流平台, 成员可以借助平台交流经验, 更好地合作监督。

4.3 监管部门加强责任意识

在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的现阶段存不法商家的恶性竞争, 靠企业的自律是远远达不到安全生产的标准, 鉴于此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责任意识, 增加专项整治的频率以及力度, 定期进行专项整治。监管过程明确部门责任, 做到责任可溯源。

4.4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的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能有效提高监管水平。针对现阶段各项标准繁杂, 内容不够规范、严密, 各项标准之间交叉、矛盾、重复。 有些标准存在时间比较长, 不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与国际标准脱轨比较严重。各地应该针对本地特色食品产业制定各项标准修订与国家法律不一致的监管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 制定各项具体办法, 为有法可依做基础。

细化各项制度标准, 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生产制度、责任制度、认证制度、溯源及召回制度。 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所有的方面, 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4.5 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 在学校、社区等人员集中地宣传《 食品安全法》 , 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做到人人关注、人人监督。 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 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 客观上还为生产经营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原动力, 激励食品企业采取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为, 有助于从源头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6 多元化治理, 推行民众自治性组织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单凭借监管部门远远不够, 在小作坊, 小商贩, 小餐饮遍地的地区食品监管往往力不从心, 推行民众自治组织会, 可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强化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主导权的同时, 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监督。发动免检自治组织, 媒体新闻人士共同监督。

完善举报流程, 食品监管部门采用有奖举报制度, 鼓励民众举报非法生产的小作坊等。 在社区、学校、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协会, 扩大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度, 增强独立市场主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真正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4.7 信息化科学化监管食品生产流通

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先进监管方式, 在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普及HACCP理论及建设, 有效实施监控, 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普及食品产品可溯源可召回制度, 使食品从源头开始透明化, 每一步加工都有据可查, 每一次流通都有迹可循, 当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能迅速定位环节, 能迅速执行召回制度, 避免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8 创立诚信监管体系, 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建议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 再逐渐推向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建议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评价、披露和奖惩制度, 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公正的评定、对诚信的企业予以适当的鼓励, 对失信的企业予以惩罚, 形成一个诚信网络, 体系建立之后之后对外公示, 以此有效地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形成良好生产规范。

其次, 企业内部增加自身诚信度, 通过低成本的改造生产车间, 从原料采集到最后的成品, 使企业食品加工过程透明化, 全面开放加工通道, 并广邀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参观指导, 在提高企业诚信度的同时, 形成良性竞争, 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

4.9 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 ———流散型食品生产企业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永远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目前对于县镇一级食品监管的难度主要在于监管对象多, 流散型食品生产单位繁杂, 监管难以全面覆盖到, 出了安全问题难以追究责任, 执法难度大。因此在县镇一级目前存在和业主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的方法来限制其安全生产, 对违反合约的严肃处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品加工单位的恶性竞争。食品监管部门及国家有关组织需要对这些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指导并逐步推动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5 结语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 始终将推进食品产业转型作为监管的首要目标, 同时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强调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人员培训, 完善食品有关法律、标准, 制定各地区可实施的具体法规, 注重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 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建立完整的企业自主监督预警机制, 推行多元化监管, 推行民众自治组织, 创立诚信监管体系, 提高食品企业的竞争力等从而全面提高食品监管的实效。

摘要:食品安全关乎国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本文充分借鉴一线工作人员的经验, 介绍了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通过对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和国内现状的分析, 结合国外先进监管方法和在职人员的经验, 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和建议, 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珊.大连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3.

[2]刘林勇, 李金林.浅谈我国食品标准体系[J].江西食品工业, 2010 (2) :26-29.

国内自助旅游安全问题浅析 篇7

本文研究以狭义的视角为切入点,即研究旅游者的安全,下文出现的旅游安全也特指旅游者安全。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关于自助游公认的定义,笔者较为认同定义如下:自助游是以亲近自然、张扬个性、放松身心为目标,游客自主选择和安排旅游活动,且没有全程导游陪同的旅游方式。游客在安排和选择旅游活动时,不排除通过包括旅行社在内的中介机构进行预定,尤其是交通及住宿设施。

一、自助旅游安全的定义

参考许纯玲、李志飞对旅游安全的定义,笔者将自助旅游安全定义为:自助旅游者在出游的整个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具体讲就是,自助旅游者的人身不受到伤害、随身物品保管完好无损、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没有受到外来的骚扰和威胁,也没有发生有惊无险的情况(以探险、漂流等冒险为目的的专业型自助旅游除外)。从旅游安全研究的角度出发,自助旅游者可分类为:休闲度假型自助旅游者和专业目的型自助旅游者。

休闲度假型自助旅游者多以家庭和亲朋好友为单位,常选择以海滨为代表的度假型旅游地或者城市周边景区为旅游目的地,而专业目的型自助旅游者往往在目的地选择上追求新开发甚至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

二、自助旅游安全隐患特点

1. 自助旅游者更容易受到恶劣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助旅游者与团队旅游者相比,一般人员少、信息相对闭塞,而旅游内容随意性较大,因而更容易受到恶劣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影响。

2. 自助旅游者过程中可能有更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自助旅游者在行程中,由于目的地的选择或者行程的变更,不时会遇到必须乘坐非正规交通工具的情况,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更大。

3. 自助旅游者可能面临更多的社会治安意外事件

自助旅游者可能对旅游地的社会治安与风土民情不甚了解,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或者被盗、被抢的情况时有发生。

4. 自助旅游者由于自身引发安全事故多

受到自助旅游者的体能、经验、体质等方面的限制,常常会使身处异地的游客发生很多意外事故。

三、自助旅游安全事故类型

从事故的内容上分,自助旅游安全事故可以分为:旅游犯罪、旅游疾病、旅游火灾、旅游交通事故及其他事故5种类型。

1. 旅游犯罪

旅游犯罪这里特指针对旅游者的犯罪(即旅游者为被害人)。在常见的旅游犯罪类型中,财产性犯罪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盗窃和诈骗为主要形式,暴力犯罪所占比例很小,且往往与财产性犯罪相联系,即犯罪分子为了得到钱财而不择手段。

2. 旅游疾病

自助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改变了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节奏,使自己处于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节律中,加之在陌生的异地环境中,自助旅游者面临着比平时更大患病几率。自助旅游者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劳、口渴、便秘、腹泻等,此外食物中毒、感染各种传染病等也是常见的旅游疾病。

3. 旅游火灾

旅游火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对自助旅游者造成威胁的火灾,主要发生在饭店、娱乐场所和旅游景区;另一方面指由自助旅游者不当行为造成的火灾。

4. 旅游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自助旅游中最可能遇到的危险问题。主要包括公路、航空和水域交通安全。尤其是在以偏僻山区或者水上为活动地的旅游活动,更容易发生旅游交通事故。

5. 其他事故

除了以上几方面外,在旅程中还可能面临各种突发性事故。

四、自助旅游安全事故原因

1. 旅游者

(1)自助旅游者安全意识薄弱。自助旅游者出行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目的地选择。自助旅游者往往对预定的目的地情况进行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然而在实际出行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原因导致临时变更行程。而临时变更后的目的地往往没有详细的了解,为发生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

②安全工作准备。自助旅游者,尤其是是专业目的型的自助旅游者要求有充分的安全准备,例如身体检查、车辆检修、目的地情况了解、急救物品、导航工具等。自助旅游者往往注意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忽视了一些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环节。

③保险意识。相对于国外自助游者,国内旅游者更多的认为不会出什么事,而忽视了自己的保障,很少有散客购买保险。往往等到意外发生时,才发现由于未购买保险而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2)自助旅游者户外旅游经验不足。自助旅游,特别是到一些偏僻地方的自助旅游需要参加者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来应对在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目前自助旅游的参加者,大多数是刚刚开始参加自助旅游,把自助旅游作为一种时尚和个性的标榜,但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遇到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旅游事故屡见不鲜。

2. 管理机构

(1)旅游安全紧急救助能力不足。旅游安全紧急救助是政府或管理机构在旅游者遇到紧急或意外情况下向其提供救援的服务。目前我国的旅游急救体系还非常简陋,难以满足需求。旅游者出现险情后往往派出的救援队伍是警方或者军队。军人和警察是某个人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不一定就是自助旅游救助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缺乏救人需要的专业化设备和知识。

(2)景区疏于对自助旅游者安全管理。旅游景区或景点应该负有对所有游客包括自助游旅游者的安全管理与检查的责任,以保障旅游安全。但自助游旅游者进入景区后,景区往往视其为“走私旅行”,认为自助旅游不但损害景区利益,还给景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而他们对自助旅游者的安全管理上不是非常严格。

(3)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自助旅游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自行组织带有探险性质的自助旅游在管理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旅游管理部门虽然早已注意到迅猛发展的自助旅游,但是这种旅游方式既没有签署合同,也没有明确承担责任的组织者,想管也管不了。

五、构建自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自助旅游者出游安全不仅仅是旅游者自己或者管理部门一方面的事情,由于旅游安全的保障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因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一个旅游安全的保障体系,笔者参考郑向敏等人的研究,认为其应当至少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旅游安全政策法规;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指标控制系统;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旅游保险体系。其中,政策法规系统是全局性的保障和管理依据;预警系统和控制系统是属于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管体系;旅游保险属于事后的补偿体系;旅游安全施救是事中采取积极措施的重要环节。

1. 自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

自助旅游政策安全法规系统是自助旅游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指导并规范着自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预警、控制、施救行为,为自助旅游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具体而言,自助旅游安全政策法规系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提高自助旅游者的安全意识,约束自助旅游行为,同时为保障自助旅游者的合理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2)从政策法律的角度强制规范和控制与自助旅游服务相关的旅游企业、人员。强化和提高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控意识;

(3)规范、指导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预警、管理、施救等工作;一个有效的安全政策法规系统,应当包含:政策、法规、标准、条例、规章制度五个层次。政策:主要是由国家一级政府针对全国性旅游安全问题(包含自助旅游)而颁布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法规:由国家一级政府以及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与旅游安全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定;标准:与自助旅游安全管理相关的标准,包裹国家级、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三种类型。条例:由国家一级政府、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颁布和实施的与自助旅游安全管理相关的条例和办法。

2. 自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自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担负着旅游安全信息的搜集、分析、对策制定和信息发布等功能,是国家发布旅游安全信息、进行旅游安全预控的组织机构。它代表国家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相关的旅游主体发布旅游安全信息,维护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利益。自助旅游安全预警的内容应当包含:治安预警、健康预警、客流量容量预警、自然灾害预警,以及政治军事等预警。

自助旅游安全预警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涉及到的四个机构职能分别是:

(1)旅游安全信息搜集机构:主要功能是搜集自助旅游安全信息,包括各地的社会治安状况、突发事件、疫情灾情等。

(2)旅游安全信息分析机构:对信息搜集机构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这些安全信息所代表的事件严重程度,可能对自助旅游者造成的影响,进行安全级别的划定,以供旅游安全对策制定。

(3)旅游安全对策制定机构:根据各种级别的事件制定相应的预案和行动措施。

(4)旅游安全信息发布机构:将经过确认和选择的旅游安全信息通过一定的公众媒体向国民发布,为旅游企业或者自助旅游者提供合适的旅游安全信息,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3. 自助旅游安全控制系统

自助旅游安全控制系统主要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和自助旅游者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通过制度、政策和利益协调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管理过程。由于自助旅游者比较分散且行程自由,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不现实的。政府应当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如专业的自助游组织机构、自助游旅游者协会等,互相合作,为自助旅游者活动提供便利也能更好的进行安全事故预防。

而对于与自助旅游活动相关的旅游企业和人员可以采用指标控制的方法进行管理,即制定自助旅游安全控制的量化指标和标准,通过对消防器材、卫生许可、旅游安保人员配置等等进行监督。

4. 自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自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是指为实施旅游救援而建立的涉及到与旅游安全各个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和包括旅游救援的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旅游救援指挥中心、旅游救援安全机构以及相关的直接和间接外围机构。

5. 自助旅游保险体系

我国旅游保险体系从1990年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旅行社旅游责任险,旅游人身伤害险、旅游意外保险、旅行社责任险、旅游救助保险等保险运作体系。针对自助旅游市场的险种虽有推出,但是数量较少,自助游市场还没有培育出出游买保险的意识。因而,自助旅游保险体系的建立应当做到:(1)开发适合自助旅游者的险种,理赔范围和保险日期要灵活;(2)加大自助旅游保险的推广宣传,使自助旅游者培养出游投保的理念;(3)保险公司与民间专业自助游组织合作,推动自助游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06)

[2]余蓉苗维亚:浅谈自助旅游及其市场体系的培育[J].商业研究,2006(06)

[3]赵士德郭小莉:浅析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08)

重大体育赛事旅游安全问题探讨 篇8

传统的旅游安全是指以旅游活动为主线, 以其与之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的安全问题及其安全预警。如餐厅就餐的饮食安全、游客旅行的交通安全、景区观光的游览时的人身安全等等。

新的旅游安全即非传统旅游安全问题主要指旅游危机、旅游风险等难以预测的、发生频率低并对旅游业造成很大影响的旅游安全问题。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波、2001年9月的美国9.11事件、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海啸等等。

1.1 传统的旅游安全问题

1.1.1 游客的饮食安全

2011年广州亚运会于11月12号至27 号举行, 广州市常年这个阶段的气温还是在20摄氏度左右, 食品如果储存不当还是容易变质, 人食用后易患各种肠胃疾病。而且亚运会期间, 由于外来人员的陡然增加, 就餐的需求量猛然增加, 这对广州的餐饮界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考验, 如果一个卫生环节处理不好, 将会引发大规模的肠胃疾病及其感染。为此, 饮食安全是保障外来参赛人员能顺利进行参赛和旅游的基础条件。

1.1.2 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奥运会和亚运会都是四年举办一次, 除了各国运动员会来我国, 全世界一些国家首脑和高级官员也会莅临奥运会或者亚运会现场观看比赛, 这对现场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将更加的高。另外, 抵达游客中更多的是外籍游客, 他们将携带较多的贵重物品, 旅游接待的宾馆和接待相关单位将更加的要注重游客的财产安全。

1.2 新的旅游安全问题

1.2.1 关于恐怖活动的旅游安全风险

自美国9.11事件后全世界的恐怖活动日益猖獗, 虽然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活动, 但是2009年中国新疆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和西藏3.14严重暴力事件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悲痛, 严重的危害了当地人民和外来游客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马斯洛夫需求层次理论, 这些事件都提高了外来游客前往该地区旅游的安全风险, 为此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各种暴力事件的发生, 全面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确保人民的财产安全, 尽力弱化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在国际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提高我国在外来游客心目中的旅游安全系数。

1.2.2 关于重大疾病的旅游安全风险

自墨西哥发现第一例感染H1N1病人死亡后, 全球都笼罩在甲流的阴影中。为了防止甲流的肆意蔓延, 中国在很多城市给市民注射了甲流疫苗。但是我国也出现了被感染的甲流病人, 一些尚未有感染甲流病人的国家的客人来我国还是会考虑被感染的可能性, 为此我国对他们来说还是存在着相当高的旅游安全风险。

1.2.3 关于金融危机的旅游安全风险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广东地区一些工厂受金融风暴影响陆续关闭, 大量农行民工返乡, 国外也出现了大批的下岗工人, 全球经济至今仍然还未全部回暖, 股市动态风气云涌。金融危机后, 欧美一些受影响比较大的国家的居民会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工作上, 为此亚运会期间他们会更多的考虑前来我国观看亚运会期间的旅游风险。

2 旅游保险

一般说来, 旅游保险按被保险人可以划分为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前者是指旅行社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 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 保险公司对旅行社在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中, 致使游客人身、财产遭受损害应由旅行社承担责任时, 赔偿保险金责任的行为;而后者是指旅行者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 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 保险公司对游客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 遭受到非本意的、外来的和突然的伤害时, 赔偿保险金的行为。由于我国人民对旅游保险的认识程度不高和旅行社对旅游保险的不够重视, 我国几个比较大型的保险公司只是开展了旅游人身意外保险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险种, 旅游险种比较单一。在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期间, 一些即将前往我国参观体育赛事和旅游的游客, 很大一部分是欧美发达国家, 他们对旅游保险的认识程度很高。为了在观看赛事和旅游期间, 给所有的游客一个更安心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 为此我们应该尽快引进国外一些旅游比较发达国家的旅游保险制度, 开发一些更为细致入微的旅游险种。

(1) 度假旅游保险度假保险是法国保险人开办的一个旅游保险新险种。其承保对象是外出旅游度假或野营者的家庭财产;保险责任是被保险人在外出旅游度假或野营期间因其家中发生水灾、火灾、失窃等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 由保险人负责赔偿由于该保险解除了人们外出旅游的后顾之忧, 所以很受市场欢迎。

(2) 行李保险目前, 我国的行李保险一般情况只是在乘坐飞机或豪华长途汽车时才会提供, 而其他的一些活动中很少向顾客提供相应的行李保险。为此, 我门可以设立一门专项的行李保险, 在全球范围内 (除去个别不许去的地方) , 对被保险人及其配偶、子女以及写入合同中的其他随行人员所携带和购买的财物, 包括野营设备都承担保险赔偿责任。当他们的财物丢失、被窃、被抢以及损坏而遭受经济损失时, 由保险人全数予以赔偿。

(3) 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专项保险在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期间, 前往我国来旅游的游客以及我国国内游客大部分都是热爱体育运动和旅游的客人。一些专项的旅游安全保险比如爬山探险旅游和滑雪旅游等活动都可以设立相应的旅游保险, 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旅游活动参加者的安全感。于此同时, 来旅游的过程中也会安排一些娱乐活动, 而这些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比较普通安全系数比较高的, 也有刺激性和挑战性比较高的。我们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提供综合娱乐保险和单项娱乐保险,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旅游安全预警

任何一个成功大型赛事都离不开好的安全预警, 我们亚运旅游活动也不例外。旅游安全预警, 顾名思义, 对可能存在的旅游安全隐患在没有引发旅游安全事故之前, 通过选定科学的指标, 对未来一定时段内, 一定旅游区内的旅游动向进行预测和引导, 使旅游效果达到最佳。这里的旅游效果包括旅游者通过旅游得到的效用, 也包括旅游地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营效益。要保障亚运会期间旅游活动的安全进行, 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期间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可谓是错综繁杂, 我们可以利用BP神经网络在旅游安全中的运用建立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影响旅游安全预警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旅游地灾害频度、出游设施安全度和旅游地区域安全度3大类。具体分为以下10个子因素:[引用BP网络神经]旅游设施使用饱和度、政治稳定度、水文气象灾害爆发频率、地震地质灾害爆发频率、社会实际失业率、社会治安稳定度、交通路况安全度、爆发瘟疫流行性疾病的频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主客文化冲突潜在指数。把这十个子因子全部赋予数值和权重, 数值和权重的幅度在0和1之间, 最后加权。根据加权值把安全报警判别模式可以分为一下四个级别::优秀级, 良好级、合格级和恶劣级。再根据报警判别模式, 我们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4 旅游安全管理

在我国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期间, 我们要对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事宜进行安全预防和管理, 针对具体的旅游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旅游安全预警, 对临时出现的旅游安全问题根据旅游安全预警机制进行迅速的反应和控制,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损失降到最低, 以保证所有旅游者能安全开心地进行旅游活动并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

重大体育赛事旅游安全所涉及到的机构、团体、部门和个人等可谓是错综复杂, 因此旅游安全管理的难度是相当的大。为了有效地进行旅游安全管理, 我们首先要明确旅游安全管理的原则。

(1) 政府各行政机关组织并互相协调、个人和社会团体积极自愿加入原则。

像奥运会、亚运会或者将来有可能在我们国家举行的世界杯等这样的重大体育赛事在我国举行是我们国人的荣耀,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国家要争取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良好的声誉就必须从这些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上做好。政府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部署好各方面事宜, 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帮助, 因为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他所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多, 必须相关方面加强团结协作意识共同努力才能把事情办好。另外, 我们也要像著名旅游城市夏威夷学习, 争取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力量, 提高市民旅游形象意识, 让市民争做旅游形象大使, 调动人人为亚运的思潮。

(2) 以防为主, 以治为辅, 防治结合。

旅游安全问题最近几十年才引起国人的重视, 但是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各方面重大活动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我们重大体育赛事旅游安全管理也一样, 一定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重在预防, 也要惩治一些不良的旅游交通餐饮现象等, 使旅游安全管理做到万无一失。

(3) 以人为本,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精简程序的原则。

重大体育赛事期间的旅游线路比较多, 旅游主体主要是以前来我国观看体育比赛的游客为主。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 在他们进入一些重要的场馆或者旅游接待地区时, 我们会对他么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保护。以上这些都需要先进的高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 我们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尽量与国际接轨, 让外国游客能方便快捷的尽情享受旅游活动, 而不是被一些检查工作所烦恼。

为了做好重大体育赛事旅游安全工作, 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来尽最大的努力保证这次的体育旅游在安全愉快的氛围中过度:

(1) 针对传统的旅游安全。

完善旅游法安全法, 加强惩治力度。由于旅游起步比较晚, 中国的旅游立法也相对滞后和不完善, 一些还存在着处罚盲点, 我们必须加大惩罚力度才能更好的制止一些看似很小但是一不小心可以造成很大损失的旅游安全违法行为。

提高监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自律为主, 监管为辅。传统的旅游安全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跟我们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 我们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一些安全现象, 为此只要我们的旅游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要求非常清楚并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予以实现便可以。所以我们一定要切实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并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使他们对我们从业人员的行为予以监督管理, 保证旅游活动各环节的安全万无一失。

(2) 针对新的旅游安全。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比较脆弱的产业, 只要与之相关的任何产业有变动都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生活的各方面, 建立高速快捷的信息平台, 在体育赛事举行期间以便我们迅速地了解社会动态和游客动向, 在第一时间把资讯带给游客, 同时从游客那里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 从而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果万一发生旅游安全事故, 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安全预警系统做出相对应的措施, 及时疏散游客, 将事故损失降到最小, 将影响最小化。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安全管理,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与对策

在我国旅游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安全信息服务问题一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随着国内外旅游安全风险日益提高,旅游安全管理逐步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安全防范与安全风险管理转变,无论是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还是游客均对旅游安全信息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相关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旅游资讯网站、12301旅游服务热线、旅游咨询热线和旅游咨询中心等媒体与服务机构陆续提供零星的旅游安全信息,如发布旅游安全风险信息、旅游气象信息、地质灾害信息、旅游救援信息等,但这些安全信息服务与游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安全信息的需求差距较远。

国内外对旅游安全信息的研究较少。国外在诸如旅游灾害管理、危机管理以及目的地反恐战略等旅游安全问题的研究中,涉及旅游安全信息问题[1,2,3,4,5]。国内仅赖伟臣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目的地旅游安全信息服务体系[6],但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随着重大和突发的旅游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日益提高,旅游安全信息逐渐受到政府与旅游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视,学术界在研究诸如旅游保障体系、灾害与危机管理、应急救援、预警系统及公共服务等旅游安全问题时,陆续开始了涉及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问题研究[7,8,9,10,11,12]。

从国内外研究中发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专题研究尚缺乏,与旅游安全信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适应。本文在总结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对策,为旅游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提高服务。

1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概念

1.1 旅游安全与旅游安全信息

旅游安全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免于承受身心压力、伤害或财务损失的自然状态[7]。广义的旅游安全指旅游现象中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安全事态,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狭义的旅游安全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包括旅游活动各个环节中的安全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涉及人、设备、环境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

旅游安全信息是与游客旅游安全有关的所有信息的综合。广义的旅游安全信息指旅游现象中一切安全现象信息的总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信息,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安全事态信息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信息。狭义的旅游安全信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信息的总称,既包括旅游活动各个环节中的安全现象信息,也包括旅游活动中涉及人、设备、环境等的安全现象信息。

1.2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是通过旅游安全信息的收集、组织与传播,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集成、序化与开发,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增值、增效与服务功能,提高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和旅游安全管理水平。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活动主体等要素,是多学科、多要素、多手段的综合管理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管理活动,具有一般管理的特点,即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作为一种技术性管理活动,它要运用许多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础。

2 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意义

2.1 提供旅游安全信息服务,塑造目的地安全形象

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是通过对旅游安全信息的集成、序化与开发利用,能为游客、旅游企业、目的地居民、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等提供旅游安全信息服务,帮助旅游者出行决策和旅游活动安排,为旅游企业日常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政府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服务,也为目的地向外界提供旅游安全信息和塑造目的地良好的安全形象服务。

2.2 提高目的地旅游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首先要加强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日常管理。目的地的旅游安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服务能为日常旅游安全管理服务,既可掌握正常的旅游活动安全状态,加强旅游安全监督,又可为日常旅游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和安全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料,为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研究服务。其次要提高目的地旅游安全救援与事故处理的效率。在旅游安全事故救援中,及时准确地提供旅游安全信息是有效救援的保证。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能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相关救援主体和事故相关者发布最准确及时的救援信息,保证救援能及时高效率地进行。同时,全面的旅游安全信息服务,能为事故的原因调查与稳妥处理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三要提高目的地旅游安全监测、预警和保障体系建设水平。在旅游安全管理中,最有意义的管理是预防管理。旅游安全信息是旅游安全监测、预警与保障体系运转的核心内容。加强目的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能提供及时的旅游安全信息服务,对旅游安全事故的实时监测、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预警以及旅游事故救援体系的建设与正常运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提高目的地社会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首先能为目的地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提供安全信息服务。旅游安全是目的地政府安全管理的子系统之一,关系到目的地旅游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大事。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能帮助目的地政府安监局实行及时有效的安全管理,有利于目的地的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可全面提高目的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有利于目的地相关部门进行旅游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在进行旅游安全信息收集、组织与传播过程中,尤其要进行相关管理制度宣传、贯彻与执行,在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同时,有利于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旅游安全教育,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对全面提升目的地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具有深远影响。

3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实用性的做法,如广播、电视等媒体提供旅游气象信息、旅游灾害安全提示、境外旅游安全警示等,但与游客对旅游安全信息的需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旅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我国旅游安全信息服务现状,以及旅游业尤其是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现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3.1 制度缺失,多头管理

当前在旅游安全信息服务方面,我国明显存在管理主体缺位和法规制度缺失的现象。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在旅游安全信息的发布与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给游客带来不便,出现信息不协调或不一致的现象。不同等级的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存在不一致现象,相关部门(如地质、公安、交通、防疫、旅委等部门)可能就同一次旅游安全事故对外发布不协调的信息。由于法规制度与体制机制不健全,使旅游安全信息统一收集、组织与发布困难。管理机构缺位,致使游客和旅游企业等难以获得“一站式”权威的旅游安全信息服务,也给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日常管理与政府安全管理带来不便。

3.2 旅游安全信息缺乏

旅游安全信息缺乏体现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内容滞后、综合性不强等。旅游安全原始信息的收集是整个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全面、真实、及时的原始旅游安全信息,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将无法展开,旅游安全管理也难以进行。我国旅游行业至今尚未建立基本的旅游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在旅游安全信息的标准、分类、报告制度以及工具方面缺乏规范,使旅游安全信息上报不全面,存在一定的漏报、瞒报现象,造成旅游安全信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内容滞后、综合性不强,与旅游安全管理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同时,旅游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的事故调查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收集、鉴定技术或手段,致使上报的旅游安全信息缺乏足够的质量和数量,使许多有价值的数据指标没有列入或者缺失,给旅游安全管理、安全防范与保障体系建设等工作带来困难。

3.3 分析和利用不充分

旅游安全信息数据本身并不能提高旅游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只有通过旅游安全信息的集成、序化与开发利用,才能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增值、增效与服务功能。如在旅游安全趋势分析、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旅游安全成本/效益分析、旅游事故调查、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在旅游安全信息的分析和利用等管理方面的研究缺乏,尚未建立以旅游安全信息为驱动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

目前的旅游安全信息系统仅限于强制性旅游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只有简单的数据库,以记录旅游安全事故信息为主,基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分析、发布、利用功能。对旅游安全事故和旅游不安全事件等安全信息的分析还停留在简单的统计层面,信息利用的程度较低,缺乏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处理来实现其服务功能。旅游安全事故的风险度分析模型和规范尚不健全,无法充分发挥旅游安全信息应有的预警作用。

3.4 交流和共享困难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安全信息交流与共享有助于旅游安全事故的预防,但由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进展缓慢,尚未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共享机制,缺乏交流与共享平台,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旅游安全信息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旅游安全事故的监控与防范,也不利于旅游安全管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没有建立统一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平台来规范和协调旅游安全信息数据的收集、分类与分析;二是尚未建立旅游安全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3.5 传播渠道未有效整合,缺乏专业技术系统

旅游安全信息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数据的类型、数量、质量以及发送方式、时间要求等都较高,有些还涉及到国家安全,旅游安全信息的传播渠道至今尚未有效整合,对其有效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样,分布在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纷繁复杂的旅游安全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类、发布、利用等,除了具有相关的制度规范约束之外,还需要科学的技术系统支持,包括硬件与软件,当前这方面的支持不足。

4 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对策

改进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是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4.1 加强制度与组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是保证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根本。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业的各个利益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现状,制定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定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确定相关部门在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中的责权利。目前,国家旅游局作为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各环节的政策,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的报告制度,鼓励利益相关方和相关人员积极报告信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惩机制。在旅游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确定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相应的细则,明确各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责任,保证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4.2 建立国家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国家旅游局要建立国家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建立综合旅游安全信息分析系统,为旅游安全信息的集成、序化与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分析中心应以旅游安全信息的来源与层次为基础,建立旅游环境安全信息系统、旅游各业务部门的安全信息系统、旅游行业的安全风险监测系统、旅游企业安全信息共享平台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旅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系统,进行旅游业安全状态评估和安全风险预警,不断提高旅游安全信息的分析利用能力,为保障旅游业的持续安全提供系统的决策支持。此外,该中心还应承担与国外相关机构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的任务,实现国际旅游安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更好地为出境游、入境游服务。

4.3 建立旅游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为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旅游安全信息壁垒,应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建立旅游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以改善目前旅游安全信息交流和共享困难的状况。在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法规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签署保密协议,鼓励旅游安全各利益相关方共享安全信息,从而广泛收集各种旅游安全信息数据。旅游安全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来进行旅游行业安全形势的分析评估和风险预警,并将发现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的旅游安全问题与各利益相关方共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旅游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安全隐患的排除。对旅游安全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原则,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商,并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颁布执行。建立统一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平台来规范和协调旅游安全信息数据的收集、分类和分析标准是当务之急。

4.4 整合传播渠道,开发技术系统

旅游安全信息传播的要求较高,涉及到社会安全与稳定,具有政府的权威性。对现有的传播渠道及发布信息的方式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较稳定的传播渠道,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硬件与软件支撑。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的成立和安全信息共享的实现,必须具有与之配套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系统。因此需要在现有信息技术的技术上,研究适合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与共享的技术系统,建立全国联网的信息平台,才能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收集、组织与传播等功能,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科学管理。

4.5 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的规范化建设

针对旅游安全信息不足的现状,根据旅游安全信息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旅游安全信息规范标准,以及管理各环节的具体规范,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责、权、利,保证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运行顺畅,才能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数量适宜、质量高、内容同步、综合性强、保证旅游安全信息的完整性,最终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有效供给,保证旅游安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游客与其他信息需求主体日益增长的旅游安全信息需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安全管理水平。

5 结论

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与全面提升社会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较全面的探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旅游安全信息是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旅游安全信息数据可为旅游安全管理人员、旅游安全监测系统正常运转提供基础性的信息保障。通过对旅游安全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可识别旅游系统中的危险源、掌握旅游安全形势,保障旅游安全,预防同类旅游安全事件的重复发生,全面提升旅游安全管理决策的科学性。②我国旅游业在安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基本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意识、旅游安全信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综合管理平台,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交流共享困难等。③相关管理体制机制缺乏。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引导与规范旅游安全信息的管理工作。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适时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建立旅游行业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与国家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改变目前安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困难的状况,实现对各种旅游安全信息的综合分析与有效整合,为旅游行业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Bill Faulkner.Towards a Framework for Tourism Disaster Manag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2):135-147.

[2]Alexandros Paraskevas,Beverley Arendell.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error-ism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Tourism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1560-1573.

[3]Perry W Hystad,Peter C Keller.Towards a Destination Tourism Disaster Man-agement Framework:Long-term Lessons from a Forest Fire Disaster[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1):151-162.

[4]Brent W Ritchie.Chaos,Crises and Disasters: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risis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669-683.

[5]Zhiyang Jia.A Framework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ourismCrisis Management[J].Procedia Engineering,2012,29(1):138-143.

[6]赖伟臣.旅游目的地旅游安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7]郑向敏,谢朝武.我国奥运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23-725.

[8]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5(6):16-20.

[9]刘天虎,金海龙,吴佩钦,等.登山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以新疆慕士塔格峰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2):100-102.

[10]岑乔,魏兰.山地旅游安全预警与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以四川省山地旅游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6):80-84.

[11]柴寿升,赵建春.海洋旅游危机事件及其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53-56.

江苏旅游安全问题 篇10

一、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原因

大学生旅游期间安全事故近年来屡屡见诸媒体, 因为大学生群体作为受害者, 加之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和即时, 事故发生会迅速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但不断的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在发生事故原因、事故损害结果方面大体相近, 说明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 大学生具有自身群体性特征。大学生一般长时间远离家人生活学习, 具有相对自由的独立活动空间, 这为其假期中甚至在校学习期间参与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其次, 大学生精力旺, 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旅游和探险无疑是网络空间之外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活动领域, 除了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以及著名的城市景观点, 一些因奇、险、怪而人迹罕至的地方, 往往也是大学生热衷的探险地。比如无人登临的小岛、假日海滩的远海深处、灌木丛生的深山密林, 等等。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来看, 事故发生要么是大学生因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拥挤踩踏而至重大人员伤亡, 要么是大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不向游人开放的危险海域、深山林区等。再次, 据对海南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随机调查表明, 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的情况, 崇尚的是所谓“说走就走”的旅行, 出发前往往没有做好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设施准备, 不能有意识地评估可能出现的危险, 极可能在救生防护能力和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以身涉险。

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法律上已经是完全行为能力人, 其在校外的旅游安全与在校期间的安全对于高校可能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来看, 校园安全与旅游安全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 尽管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原因很多, 但一般认为安全教育欠缺或内容与方式失当是大学生旅游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状态与突出问题

1. 高校在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上, 高校在其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安全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方式。调查数据显示, 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关注重点还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与旅游安全相关的教育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季节性, 比如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高校一般都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节假日之前因为社会氛围让安全问题变得更为敏感, 所以高校也会进行即时性的宣传教育。从安全教育内容看, 重点是侧重于校园及周边安全、侧重于安全意识, 方式上重点是警示和提醒。从实际收效来看, 有例行公事之嫌, 这样的安全教育往往难以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考虑到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学校而远离家庭, 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的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据对海南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 很多学生认为, 在外出旅行之际, 自己根本就想不到或者说基本上会忽略安全问题, 或者虽然知道应注意出行的安全, 但并不知道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消除安全隐患, 减少伤害。从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追究角度看, 很难将大学生外出旅游期间遭受的伤害直接归责于高校,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部分高校安全教育提的多, 但真正投入安全教育的人、财、物十分有限, 高水平的专业安全教育师资匮乏, 几乎很少进行适合旅游安全教育的设施设备投入。

2. 旅游安全教育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不足问题

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很多, 大致可以分为社会原因、自然原因和管理原因。其中社会原因诸如战争、恐怖活动、政治动荡、旅游犯罪等, 其影响的是整个旅游环境和过程。这在特定目的地的出境游中需要高度关注, 但目前针对出境游的安全教育欠缺是一个普遍现象, 并不限于大学生群体。自然原因就是指诸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旅游客源地、交通和目的地的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学习生活, 缺乏野外生存能力, 发生危难情况自救能力明显不足。管理原因就是指旅游安全产品的提供者、旅游行业从业单位以及相关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缺陷, 比如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旅游行业的消防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 大多与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旅游业管理水平直接相关。显然, 大学生群体接受的安全教育根本无法面对上述旅游行业安全方面存在的复杂情况, 其针对性不强, 专业性上几乎空白。有些高校甚至出现将安全教育等同于安全警示教育, 入学前提醒, 假期来临之际的旅游安全温馨提示, 安全事故发生后警示,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没有系统有效的解决最基本旅游安全问题的安全教育, 这种非专业的、大学生眼中例行公事式的旅游安全教育, 明显流于形式, 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对策建议

按照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质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而管理上的失误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管理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对导致事故的原因认识与控制不足, 或者说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控制不足。系统安全理论也要求整体环境安全而非部分环节安全, 旅游安全管理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旅游法》首次在立法层面确定了最重要的旅游安全责任主体———各级政府。但安全管理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现实是, 旅游安全教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亟待纳入高校安全教育日程。

1. 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观念。

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 校园社会化不可避免, 高校关门办学几不可能, 从大学生持续全面发展考虑, 旅游安全教育与传统安全教育 (重点是心理健康、网络安全、防火、防盗等校园内安全教育) 一样重要。当然, 高校有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安全意识, 特别是规划旅游行程时, 应引导大学生努力克服从众心理, 充分了解行程情况, 并做好安全评估, 防患于未然。

2. 旅游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创新。

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是相对于传统的安全教育而言的。传统的安全知识讲座、板报、宣传横幅等安全教育方式, 在减少和防范事故发生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旅游安全涉及时空范围更广, 参与因素更为复杂多样, 对安全体系构建的要求更高。大学生旅游具有兼具“游”与“学”的属性, 是某种意义上的体验式学习。所以, 最有效的旅游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应该贯穿着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训练、安全文化熏陶, 在具体方式上应突出体验与经验积累, 体现多方互动参与, 重视情境设计。简单地说, 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纪律或者思想道德教育显然效果欠佳, 而用真实的或者高度仿真的训练活动来开展旅游安全教育应是最直接有效的, 比如消防自救逃生演练, 溺水体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等。

3. 探索旅游安全教育课程化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是科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大学生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技能, 无疑将终身受益, 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故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应成为高校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 人们旅游消费需求井喷的背景下, 即使暂时不能将旅游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开设专门的旅游安全教育课程, 也应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和仿真技术, 提供远程的或者尽可能仿真的旅游安全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02) .

[2]赖咏梅.浅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建设[J].新西部, 2011, (21) .

[3]刘长春.大学生旅途中的安全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08) .

[4]葛敬炳.高校学生旅游安全管理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0) .

[5]赵士德, 郭小莉.浅析我国旅游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 .

[6]张丹宇.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 2012, (08) .

上一篇:行车调度论文下一篇:静态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