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持续发展(精选12篇)
国家持续发展 篇1
发展中国家主要指二战后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目前数量160多个,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5%,构成当今世界的主体。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使其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加强南南合作,解决南北矛盾,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亚当·斯密在著作《国富论》对国民财富增长、人口增长和资源稀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首次引出国家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为后期学者进一步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卫·李嘉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资源的相对稀缺及产品分配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源的稀缺和产品的分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穆勒将自然环境考虑进经济学范畴,通过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雏形——“静态经济”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都将精力放在了战后重建,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这造成了后期许多负面影响很大、且影响深远问题,如: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过多、贫富差距过大等。为探寻合理发展的路径,梅多斯等提出了增长极限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数量、粮食供应、投资、环境破坏、资源使用这五个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若上述五个因素以指数形式增长,则会将人类社会发展推向危险线——增长极限。该观点的优点在于站在全球角度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该理论的缺点是没有在分析影响因素时考虑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影响。
随着学者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研究,该理论已逐渐走向成熟。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追求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资源数量、环境质量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符。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
通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归纳,可以总结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口的急剧增长,在给资源、环境等带来压力的同时,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大部分发展中国处于“高人口出生率、低人日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阶段,致使在目前估测的66.7亿世界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了85%。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长与资源的贫乏形成巨大反差,这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
第二,自然资源消耗的增长及开发利用缺乏代际公平,从而无法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发展的持续动力,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在开采自然资源时,过多考虑将眼前、各自的利益,较少关注代际公平,甚至忽视后代、他国利益。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人口仅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发达国家却占到了世界五分之四的资源使用量。这一现象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当代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侵占了后代人的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的代际不公平。
第三,环境的恶化损害人体的健康,破坏生产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以环境代价换取快速发展的模式使其陷入贫困陷阱。为世界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在发展中国家占GNP的10%,这一比例是发达国的2.5-5倍;而为治理环境的支出则为3%左右,却不足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这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穷→人口增长→环境破坏→贫穷”的恶性循环。
三、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目前,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基本内容是在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治理环境的基础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具体如下:
第一,控制人口增速,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倾向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以期达到人口增长限速、人口素质提升的双重目的,为协调人口增长、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垫底根源基础。
第二,在资源利用、开发方面,在提升资源的持续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同时,努力探寻新能源。在发展中国家的关于资源利用的代际意识逐渐加强,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持续利用给予了重视,在对土地、生物、海洋、等资源利用时将后代人的权利考虑进来。因矿藏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这些资源后续供给乏力,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通过市场手段调节矿藏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手段制定资源管理制度对资源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新能源的开发投入。
第三,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优化环境经济行为。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教育宣传和制定制度来实现的。所谓教育宣传,则是通过对公民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推广环保意识。制定制度则包括对破坏环境的惩罚与治理环境的奖励两个方面,而实施对象则采取以企业为主、行政单位为辅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均受监督的政策。以期在源头上限制企业污染,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参与环境治理;在管理者方面,督促其监督、治理环境。
本文在铺垫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之后,总结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实践,为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对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现金举措进行总结,以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在理论基础之上,引出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压力。最后,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在控制人口增速、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07:5-10.
[2]曹群.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J].学术交流,2005,06:83-86.
[3]邱东,宋旭光.可持续发展层次论[J].经济研究.1999,02:66-71+81.
[4]颜廷武,张俊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世界经济研究,2003,01:8-13.
[5]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03:6-12.
国家持续发展 篇2
钱远坤
2010年第8期 ——生态建设
神农架林区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生物资源十分富集。作为长江三峡库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神农架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践行绿色责任,推进生态建设,加快经济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立足生态保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神农架林区始终把保护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树立全新保护观念。充分认识神农架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在全区强力推进“三全”保护,促进保护工作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一是全面保护。建立全地域的生态资源保护格局,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对国有林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集体山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旅游景区景点和公路沿线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形成“远山设站、近山设所、站所结合、不留空挡、全面保护”的全面监督网络。二是全员保护。探索建立保护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农户、进景点的“六进”机制,严格实行区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五长”生态保护责任制。三是全程保护。把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实施全流程控制管理。——推行科学管护模式。一是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大力宣传并认真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火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与法制意识。开展“神农架一号行动”、“神农架二号行动”、“天然林保护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二是推行科学保护,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在资源管护中运用3S技术,实行日常巡护与科研监测相结合;优化资源保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承包制,实行责任承包管护;加强科技培训工作,选送人员赴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培训;编印重点保护物种科普读物及自然保护区知识读本,提高干部职工对重要保护生物物种的辨识能力,实现传统静态保护向科学动态保护的转变。三是强化防火措施,不断完善预防机制。成立林区防火指挥部,加强防火工作宏观调控;建立森林防火领导包片联系督查制,在重点森林防火期对基层防火工作进行指导、督查;进一步完善通讯设备和《森林火灾扑救预案》,落实防火责任制。四是健全监测网络,不断加强监测能力。编制野生动物疫源疫情防控监测实施方案,在重点区域设置监测点,坚持日常监测,确保无重大疫源疫情发生。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一是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倡导创办泛神农架环境保护联谊会,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积极搭建生态文明建设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湿地保护,再现湿地原生态风貌;启动国家地质公园三期项目建设;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路沿线景观带设计与建设。二是积极探索生态补偿试点。率先启动省级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探索实施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机制,出台《神农架林区陆生野生动物致人伤害和财产损失救助暂行办法》;积极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研究,目前《神农架林区生态补偿课题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评审。三是全力维护生态安全。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强化环境监管,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之内。加强疫源疫情监测,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确保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和林地征占用管理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大力推进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加大南水北调、三峡库区、大九湖等重点水源区、水域的保护、监测,保证神农架南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沿渡河流域、堵河流域等四大水系大部分河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理念,全力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和“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致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实行信息集中研究、项目集中申报、资金集中投放、效益集中发挥,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组建湖北神农旅游投资集团,搭建投融资平台。按照“震撼性提升神农顶、大手笔打造神农坛、高品位开放官门山、拓展性改造天生桥、原生态修复大九湖”的思路,推进以木鱼为轴心的片区景区建设;按照“策划燕天垭、犀牛洞等红坪景区、彰显长寿村、扩展滑雪场、规范老君山”的思路,推进以“武神公路”为轴线的专项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旅游名镇名村和星级旅游农庄,引导旅游农庄向卫生、安全、舒适、简洁的快捷旅馆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紧紧围绕“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快蔬菜、茶叶、药材、干果、烟叶、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实行一片区域、一个行业协会、一个加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展场乡联合,推动林下产业做大做强。三是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严格环境评审准入标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以兴发集团、神农磷业为龙头,以阳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实施各种资源“捆绑招商”,坚持“大矿带大厂、大厂带大矿”、“一矿带一业、一电带一业”的厂矿配套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神农架林区是一个集自然保护区、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和国家级贫困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我们在推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努力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断探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巩固生态保护成果。通过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有效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天保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探索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初步构建了生态经济产业体系。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深入开展以“六改五通”(即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厨、改道场和通水、通电、通路、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引导林农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增加林农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坚持生态保护与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大力宣传“绿色就是财富,保护就是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群众树立生态道德观念,使全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整合乡镇、林场资源,充分发挥林场山场资源丰富和林业职工整体联动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探索出促使林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经营模式。四是坚持生态保护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观光林业,不断提升林业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旅游产品的能力。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近年来,我们在保护与发展上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首家发布《绿色责任蓝皮书》,全面承担绿色责任;首次倡导全自然山系的保护;首次实现人与金丝猴的零距离接触。神农架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4张亮丽名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十大民族文化旅游区之一,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为“人一辈子不能不去的地方”,被《环球游报》及海外驻华使节和驻华媒体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同时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生态旅游品牌,为把神农架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科学发展之路。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坚持“绿色就是财富、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集中精力抓保护,奋力拼搏求发展,森林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得到进一步优化,干部职工和林农的收入进一步提高,成功实现了由粗放型、一般性、静态保护向科学保护、重点保护、动态保护转变,由不平衡、单一发展向协调、科学发展转变,由片面追求只注重物质财富的传统GDP,向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神农架林区实际的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为基准,以产业政策、项目推进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等三大政策为引导,以生态全面保护、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之路。
健全工作体系,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神农架林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努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践行绿色责任,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制度、政策、科技等保障机制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护林防火工作,有效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坚决防止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巩固和发展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果,继续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不断提高节能减排、防污治污能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确保生态安全。
——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根据生态功能区要求和产业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具有生态与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的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的环保型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低碳经济,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和“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步伐,以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林下产业、绿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生态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
——发掘绿色文化,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重点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和普及生态法律法规知识,营造和建立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公众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感,使人们在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唤醒绿色激情、绿色愉悦、绿色思考,达到热爱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形成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风尚。
——创建绿色家园,构建生态保障体系。按照“规划城乡联结、产业城乡联动、服务城乡联通、保障城乡联体”的原则和要求,优化城镇管理和服务,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在农村大力实施“六改五通”工程,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同时,重点实施人口与资源控制、健康与安保、文化与体育、就业与社保等民生工程,提高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和健康发展的保障能力。
——彰显绿色财富,构建生态价值体系。按照“保护有报酬、损失有补偿、发展有机会、运行有保障”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实现绿色财富和金色财富互换。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神农架”生态品牌优势,不断放大、提升神农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价值等多重价值,从而不断提高神农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国家持续发展 篇3
地处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铬和磷矿储量均占世界第二位,铜、铅、锌、钼的储量居亚洲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居世界第9和第17位。
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分阶段推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引进外资,在重点发展油气领域和采矿业的同时,加快实现经济多元化。
哈萨克斯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
2007年1月,哈萨克斯坦新一届政府组成后,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给新政府布置了包括挺进世界50个最具竞争力国家行列,进行行政改革,探索新的国家规划方式,加快优势地区的发展以催生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推广新技术增强国家竞争力以及促进社会保障、就业、卫生和教育事业等十大任务。
以“能源立国”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为了在独立后经济恢复期内充分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尽快地摆脱苏联解体对国家经济带来的破坏性打击,哈萨克斯坦领导人逐渐明确了以能源经济为支柱的“能源立国”发展战略。
1997年10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向议会提交了《哈萨克斯坦2030年:繁荣、安全与全体哈萨克斯坦人的福利改善》的国情咨文,为国家未来数十年发展制定了战略方向。哈国迄今通过的有关社会经济决议和制定的发展目标都以此文为主要依据。
能源是哈国发展战略中确定的长期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哈国的能源战略包括吸引外资、修建不同方向的输油输气管道、加强能源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石油收入、将能源资源作为与外国进行谈判的筹码等。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注意到,能源资源总有用完的时候,必须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考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04年哈国政府制定了《工业创新计划》,提出了要对国家的经济结构做战略性调整,逐渐改变以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有竞争能力的加工工业,从2004年开始逐渐将工业发展的重心由采掘工业向高技术加工工业转移,减少对原料出口的依赖,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9月4日,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在出席第三届欧亚能源论坛开幕式时说,运输管线的经济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是哈萨克斯坦选择能源出口渠道的根本出发点。在国内,哈将采取措施加快本国石油加工企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制订全面的能源战略,以提高能源使用率和环保程度,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目标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意识到靠开采自然资源维持经济增长只是特定时期的历史选择,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要求更先进的机制。2006年11月14日,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命令批准“2007-2024年哈萨克斯坦向可持续发展国家过渡方案”。方案为国家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了目标、原则、任务和基本机制,以使哈萨克斯坦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持国家持久的竞争力。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可持续发展理念
哈萨克斯坦政府认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哈萨克斯坦2030年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哈萨克斯坦“迈入世界最具竞争力50强国家行列”打下基础。
(2)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渡阶段
准备阶段(2007—2009年)——为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纳入社会活动、 政治活动、经济多元化和技术突破的所有领域准备条件;
第一阶段(2010—2012年)——保证哈萨克斯坦“进入世界最具竞争力50强国家行列”;
第二阶段(2013—2018年)——巩固国家在生活水平、减少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可持续性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阶段(2019—2024年)——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国际标准。
(3)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
贯彻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应用新的生态安全工艺
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能效和节能
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平衡问题
提高居民社会安全水平
与贫困作斗争
科学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保留历史和文化遗迹
预防和减少生态对居民健康的威胁
与沙漠化作斗争
保存生物多样性
减少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废气排放
提高饮用水质量
解决跨境生态问题
放射安全和生化安全
废弃物治理
(4)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目标
按照规划,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达到以下成果:居民生活提高到世界发达国家和最具竞争力国家的水平;资源的使用效率从目前的31%提高到2024年的53%,使其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到2024年使居民人口增加到1800万,且平均寿命从现在的65岁提高到73岁;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通过减少破坏环境的人为因素和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改善自然环境,环保指数比目前提高25%;提高各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哈萨克斯坦政府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哈国政府积极推行内政外交政策,推进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哈国政府尤其重视社会主要经济体企业在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作用,主张企业履行全方面的社会责任。
CSR就是企业自愿为社区平衡发展投资
哈国政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自愿为社区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发展投资。国家和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2008年初明确指出:“国家和企业应成为真正的伙伴,不仅合作解决经济问题,也要合作解决社会问题”,“企业、社会和国家协调发展,国家才能处于平衡状态之中”,突出强调企业在解决国家社会问题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社会责任是建立文明公正的社会劳动关系的重要条件。企业的发展应该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为社会带来的变革以及企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三方面来衡量。企业的政策或活动应同时兼顾个别群体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前景和最大效益,符合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的要求。
从就业、环保和公益三方面对企业履责提出期望和要求
哈国政府认为,鉴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企业应积极推动生态领域发展;关注员工,消除所有形式的强迫劳动,杜绝雇佣童工现象,消除劳动就业歧视,为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实施新的劳动报酬方案,推广新的社会工作方法及用于劳动保护和技术安全;积极为社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通过遵守就业安置相关法规,发展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潜力,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现实的援助;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企业在公共事业社会资助方面的责任感,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资助制度的发展。
2008年1月,哈萨克斯坦政府举办了“第一届企业社会责任共和国论坛”,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开幕式上提出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和要求:“首先要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并且遵守生态法规;其次还需要参加促进地区发展的社会项目,帮助地方财政、城市交通、学校、儿童场所和医院。 ”
具体到外国投资者而言,政府要求其在签署投资合同的同时,与当地政府签署《社会经济合作备忘录》,以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将公司投资额度的相应比例(1%~2.5%)用于员工培训;满足政府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和上缴更高额的出口关税。
哈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导向与推进措施
支持企业参与GC、EITI等国际组织
哈国政府支持在哈企业加入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简称GC)。2008年11月28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召开了由哈国工商贸易部及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共同举办的“促进哈萨克斯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国际论坛,会上哈国一些加入全球契约的企业,诸如哈萨克斯坦商业银行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均明确表示将严格遵守GC的十项原则。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全球契约地区网络将成为全球契约在哈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
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Extractive Industries Transparency Initiative,简称EITI)是在2002年9月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提出来的,已成为世界资源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重要推动力。EITI重点关注资源收益的分配问题,强调采矿业公司向政府付款和政府运用资源收益的透明度与建立问责制,其目标是保证资源国和人民整体受益于自然资源的采掘。2005年6月,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宣布哈国支持EITI。截至2008年3月,哈已有98家企业加入EITI,其中石油天然气企业55家、采矿企业43家。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企业履责标准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频繁对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旨在加强环保力度,保障劳工权益,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4年5月19日,哈萨克斯坦修订并颁布了新《劳动法》。法律规定企业必需在转岗停工期间给工人劳动报酬;由于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在恢复工人工作后应为这段时间支付平均工资;如不及时支付休假工资,则要按实际拖延时间向工人支付平均工资等。这些规定明确了雇主在遵守劳动法、劳动安全和保护、个人和集体劳动合约方面的权力和义务,有利于维护雇员的权力、社会保障及平衡雇主与雇员的利益。
2005年12月31日,哈萨克斯坦颁布了重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该法要求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经营的企业必须缴纳环保税,如果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将对企业实施经济处罚。在新的环保法颁布后,每年都会有企业因排放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而遭受巨额罚款。
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法》还要求在哈的矿产企业和石油企业支持国家的“进口替代”计划,即在采购商品或服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国内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者。
哈萨克斯坦政府还规定,外国石油公司在参与哈国石油开采时,必须与业务所在地政府签署《社会经济合作备忘录》。其目的是在于使企业与政府在改善当地社会投资活动条件及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的问题方面尽力趋同。备忘录列出企业一年内要完成的目标和项目,以及双方达成一致的企业在各项社会性活动中拨款的数额。
以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最早开展油气投资项目的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为例,该公司与阿克纠宾州政府签署的《社会经济合作备忘录》中规定的企业支持的公益事项大致可以划分为六大类:一是资助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农业发展;三是支持卫生事业;四是支持群众体育事业和职业体育事业;五是赞助文化、艺术、科学事业及公共节日活动,帮扶贫困阶层;六是支持当地教育事业。
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政府为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政策,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和督促企业(包括外国投资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2008年8月,哈国政府在阿拉木图召开了第一届“企业社会责任国家论坛”。参加论坛的有议员、政府代表、工会代表和地方重要企业代表以及很多相关国际组织的成员。这次论坛明确了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建立文明公正的社会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签订集体合同和保证生产安全等问题的重要性。
2008年12月23日,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竞赛”的总统令,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解决社会问题。2008年12月24日,由哈国政府主办在首都阿斯塔纳召开了“企业社会责任国家论坛”,政府还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国和外国企业颁了奖。共有296家哈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参加了哈萨克斯坦首次“最佳企业奖”评选,中油国际(PK)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突出的社会经济贡献获得银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外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获得的最高荣誉。
开展“社会关怀”行动关注弱势群体
作为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一些诸如贫富差距较大、鳏寡孤残幼缺乏关爱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哈国政府倡导全社会开展“社会关怀”行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各种场合多次号召社会各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低保障人群,为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关怀”项目营造舆论氛围。
企业履责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哈国政府在引导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我们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哈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在推进社会协调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把企业看作国家的合作伙伴,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国家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是哈国政府没有将企业社会责任停留在口号和倡议上,而是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推进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直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是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及签订《社会经济合作备忘录》等约束性措施,来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还有针对性的对外国投资者在保护资源与环境、和谐劳动关系及做出社会贡献等方面都采取了约束性措施,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国家利益的实现。“最佳企业奖”的获奖者不仅在商界赢得好评,而且会在所有哈萨克斯坦民众中获得认可,这也极大地鼓励了企业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性。
哈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采取监管核查与奖励激励相结合的措施,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的有声有色,真正融入到了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这些对于我们倡导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借鉴意义和价值。
国家持续发展 篇4
“事实证明, NASA作为我的客户和项目的所有方, 它的定位与我探索多年的理念—设计表达着人类的意图是如此珠联璧合, 定位非常好地迎合并支持了这一理念。我同NASA卓越的团队一道, 创造了一种新概念, 而今这种新概念得以在一座建筑中贯彻体现, 它就是NASA首座地球‘空间站’。
“我认为项目是一次完美的结合。我几十年来一直倡导‘建筑要如树木一般’的理念, 而这一项目正代表了该理念与科技进步及预见性设计的独特融合。它的诞生独一无二, 说得诗意一些就是一种‘魅力十足而又风卷残云的躁动’。
“我非常荣幸, 能与NASA以及多家企业合作, 将设计变为现实。对于面前的巨大机遇, 我们深感卑微, 然而它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又让我们备受鼓舞。这座建筑将首次真正诠释‘持续改进’所建环境的意义, 同时NASA未来将致力于把这座建筑发展成为一座真正的科技和战略试验平台, ‘持续改进’必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威廉·麦克唐纳 (William McDonough, AIA会员, RIBA国际会员) 如是回忆参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持续发展基地项目的感受。
项目目标
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事务所以Cradle to Cradle®原则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 与NASA共同努力, 一起制定了清晰的设计目标, 充分体现了双方对项目的高度期待。
造福于人—以充沛的新鲜空气和日光、社区活动中心、灵活的办公环境以及可由使用者自行调控的室内条件等多种方式, 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而舒适的环境。
性能卓越—降低运营成本, 优化建筑能源需求并利用可再生资源满足建筑能耗。
整合基地—利用基地景观环境来保证空气和水的清洁, 推动土壤固碳和生境创造, 并为建筑自身营造一片积极有益的微气候环境, 培植现存树木生长。
保证水环境清洁健康—提高土壤渗透能力, 优化饮用水使用, 营造清洁水源。
充分发挥材料价值—根据材料特性、可拆解设计及重复利用性能, 优先选用Cradle to Cradle®认证产品和施工方法。
与NASA通力合作, 将建筑设计成为一座试验基地—在建筑设计、施工及运营中体现NASA的建议与科技。
发展产业合作伙伴关系—利用NASA在科研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 推进新材料、新科技的研发工作。
建筑造型和结构理念
可持续发展基地的造型设计力求将空间旅行的奇幻与愿景搬到地球。它的美学设计表达了能量、水以及材料这些与构建环境息息相关物质的新陈代谢。
受NASA艾姆斯园区风洞和NASA卫星形象的启发, 建筑的外部结构 (exoskeleton approach) 有着实实在在的性能优势, 不仅仅提高了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 作为遮挡日光的外罩, 更实现了内部空间的无柱化, 从而大大增加了工作空间划分的灵活度。
建筑系统
1.节能系统
设计采用两大策略—优化能耗和采用可再生能源保证了建筑基地的净节能。鉴于可再生能源低廉的成本, 建筑的总体节能目标旨在营造一个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的体系。尽管自然光和通风在设计中得到了大量运用, 但是建筑仍然使用了主动供暖和空调系统, 保证室内环境全年都控制在严格的舒适度标准范围之内。
地源热泵—设计106个井筒, 以保证地面温度常年58ºF (14.4ºC) , 使用4部热泵。
辐射供热/制冷—采用天花板辐射制冷, 比普通变风量空调系统 (VAV) 节能40%;采用热水辐射墙供暖板;应用配备夜间可冲洗的自动窗体的自然通风系统, 。
智能化高性能照明系统—建筑多个区域安装有固定LED光源;精密的照明控制系统能根据环境光线和时间自动调整照明亮度。
太阳能光伏及热能板—南、北两座楼体共安装有9个模块24组共计432块混合太阳能板, 根据设计, 光伏板能够提供建筑耗电的30%;太阳能热能板则可为室内用水提供加热功能。
Bloom's Energy ServerTM固体氧化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燃料电池现阶段采用天然气为燃料, 未来将换为甲烷;预期电热转换率55% (几乎是普通电站及电网输电效率的两倍) 。
2.水系统
水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输入基地的水源将以项目开发前相同的速率、水量以及清洁指标输出建筑基地。保证基地水源连续循环使用的关键在于将水的清洁程度与使用相匹配, 尽可能逐级利用水源, 同时在循环中整合净化系统。
设计采用了多种方法来优化水质和应用:
水处理设备—选择多套水处理设备, 优化水质、流量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等多方面性能。
地下水利用—除了减少对饮用水的需要, 还利用基地附近的现有设施抽取并净化地下水, 同时可持续发展中心将利用这些净化后的水进行景观植被的灌溉。
正向渗透水循环系统—这套由NASA为国际空间站开发研制的系统将被用于净化水质, 以达到饮用水标准。鉴于加州限制经处理的废水的使用, 目前洗涤及沐浴用水经净化后的中水将用于卫生间冲水。同时, 该项科技在地球环境中得到监测和试验, 从而完善它在太空环境中的表现。
智能景观设计—包括本地及耐旱植被的选择、采用滴灌系统及水净化系统等设计。这些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的需水量, 并且对循环于基地内的水源进行净化处理。
室内环境
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旨在确保所有使用者的健康和工作舒适度, 并为NASA员工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场所。
1.动态自然采光
高楼面举架、大型窗体以及较窄的楼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采光, 日光能够深入建筑内部。模型显示, 使用者全年仅需要使用电器照明42天。二层的天窗提供了额外日照采光;外部水平和垂直铝皮降低了建筑热增量, 同时确保日光柔和不刺眼。
2.绝佳的热舒适度
超级绝热外部金属板系统配合高性能玻璃幕墙, 即使是在清冷的旧金山湾清晨, 也能保证密闭的室内温暖舒适;当室内温度过高, 使用者则控制可操作窗体, 配合建筑管理系统, 创造出舒适的对流通风;建筑供暖和制冷自给自足, 依靠的是辐射板材, 同时这一设计还延长了自然通风的时间。
3.室内空气质量
高架活动地板遍布整个开放区域, 让开放区域更好地适应用户和系统需要, 此外高架活动地板还与专门的室外通风系统相连, 在建筑窗体全部关闭时为室内分配新鲜空气。
4.精选建材
建材选择遵循严格的生态及人类健康标准。
5.社区环境的营造
开放的办公楼面划分为若干区域, 每区25~30人, 各区在由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的同时, 沿一条室内街道线性排布, 为团队建设与合作创造了条件。
室外环境
基地作为NASA艾姆斯园区的新门户, 诠释了NASA人和艾姆斯园区的精神。建筑的设计意在从视觉、空间和功能上整合周边景观环境。基地现有健康树木全部得以保留或移植于基地内;建筑占地围绕着保护并突出一株古老但风貌迷人的石松进行布置。
其他景观特色包括:采用抗旱植被及加州当地植被的智能化景观设计;室外工作空间以及会议区配备无线数据通讯设施;生态滞留池起到雨水储存和过滤作用;100%的滴灌系统采用净化后的地下水进行灌溉。
建材选择
建筑的材料选择标准十分严格,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贯彻实施。首先通过竞标方式, 在条件允许、成本经济并切实可行的情况下, 尽量选取符合Cradle to Cradle®认证标准的产品;如果不能选择认证产品, 其他产品也要经过MBDC公司内部评估, 挖掘有符合Cradle to Cradle®潜力的产品, 并且使用公开的制造商信息 (如物质安全数据表) 。材料分类相似时, 要根据相应的人类健康及生态性能尺度进行对比选择。选择策略如下:
材料用途—考虑应用一套外部支撑框架来降低建筑中钢材的 (重量) 使用量;轻质绝热金属板外皮也起到降低施工材料需求量的作用。
材料健康性能—对健康的关注让我们建立了一个材料详细技术参数筛选环境, 选取那些既对人类健康、生态健康有益, 又体现技术/生物循环设计的材料;当这样的材料无法满足性能要求时, 其余材料也要经过对生物圈是否存在明显威胁的评估。
材料可回收性—在考虑范围内的材料主要包括可回收/已回收材料、废弃物材料、本地或快速可再生材料以及认证木料。设计主要应用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玻璃和铝材, 都是高度可循环利用材料, 当地均可生产, 因此降低了运输能耗。
材料可拆解性—可拆解的材料配合钢结构 (而非混凝土结构) 的选择, 使建筑能够很容易被拆除, 或在震后得到快速的修复;同时建筑表皮由单元化的预制部件组成。
NASA科技及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辅助实现高性能建筑的目标, 建筑采用了NASA专为“精神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所开发的软件系统。这些软件经过适配,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的实时数据传输给建筑控制系统, 实现对建筑的监控。
为支持未来“持续改进”理念的实现, 建筑将采用一套感应监控系统来记录建筑功能及系统数据, 为连续分析和优化提供条件。
NASA采用预测技术, 根据个别特征数据对机械和部件的生命周期进行预估,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维护, 取代通用维护协议, 降低了维护成本。
NASA精于数据分析, 能够将复杂的数据变得简单易懂, 同时赋予数据高度的启发性。这些技术都符合建筑设施的教育、教学愿景。
项目将应用计算机流体动态分析来研究建筑室内外的空气流动情况。这一工具将让NASA的暖通控制设计趋于完美, 既保持使用者的舒适体验, 又优化了能源消耗。
NASA可持续发展中心的建立还得益于以下合作伙伴的卓越贡献: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Integrated Building Solution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Impact Technologies。
作为NASA艾姆斯园区新的门户设施, 可持续发展中心的设计旨在展现NASA的创新文化。设计团队被赋予的职责是交付一座能够体现NASA精神、促进合作、支持健康舒适工作同时以Cradle to Cradle解决方案超越LEED版本的白金标准的设施。
作为建筑设计者, 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事务所致力于集中、高效、快捷的工作。短短3个月的概念及方案设计阶段要对基于项目设计目标的建筑性能表现进行测试和调校优化, 在此期间, 对每套方案的分析都至关重要。这套整合方案的成果之一就是对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和实现。建筑的外部结构方案提供了优异的抗震性能以及遮荫蔽日的功能, 并以无柱化的室内空间增加了公共区使用的灵活性。这一外部结构也成为了建筑的标志, 使人不禁联想起NASA的探月项目与卫星。项目其他创新包括前瞻性的日照及自然通风设计和深度的建筑材料筛选。得益于这些创新, 建筑中工作空间颇为灵活, 日照柔和而充足, 空气清新, 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 辅助系统也将适时启动, 而且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驱动, 同时保证了水资源的彻底循环利用。
获奖情况
LEED®白金认证
《工程新闻纪录 (ENR) 》2011年最佳项目、优异绿色建筑奖
硅谷最佳绿建项目, 2010年硅谷《商业时报》结构设计奖
2010年GSA绿色创新地产奖
A few years ago, I had the privilege of meeting with NASA l ea d ers in Washington, Houston, and then at Ames R esearch Center in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We talked about design, and space stations, and we got to talking about the next space station.I suggested that we think about the next space station as not one just for the red planet, but what about our blue planet first?We all got excited about the concept…and things, well, took off.
NASA, it turns out, is a cl i ent and owner extraordinarily well positioned to embrace and support the idea I have been exploring for years—that design is the signal for human intention.Working with the amazing team at NASA, we have created a concept, now realized as a building, that is NASA’s first space station on Earth.
I feel a coming together.I have been talking about"a building like a tree"for decades now, and this project represents a unique merger of that concept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anticipatory design.It's a special happening, something a poet might call"a beautiful, fierce commotion."
We h a v e h a d t h e h o n o r to wo r k w i t h NASA and a numb er of firms to make this a reality.We are humbled by the opportunity, and inspired by the possibility.This building could be the first to truly demonstrate what"continuous improvement"mean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his is due in larg e par t to NASA's commitment to mak ing it a true testbed for technologies and strategies over time.We honor the humility inherent in this work of progress, which is also a continual work in progress.William McDonough, FAIA, Int.FRIBA, recalls his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SA Sustainability Base.
Project Goals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radle to Cradle®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je ct's d esign, Wil liam McDonough+Partners worked with NA SA to jointly identify clear goals that expressed the high aspirations for the project.
1.Honor people
S u p p o r t o c c u p a n t h e a l t h a n d w e l l-b e i n g through abundant fresh air and daylight, community-building, workplace flexibility and giving user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ir indoor environment.
2.Create a high-performance building
Reduce operational costs, optimize building energy demand, and meet remaining energy demand from renewable sources.
3.Integrate with the site
Use th e landsca pe to promote cl ean a ir and wate r, ca r b on s e q u e stration in soi l a n d ha b itat creation, and create a positive microclimate for the building.Nurture existing trees.
4.Promote clean and healthy water systems
Promote infiltration, optimize potable water use and create clean water.
5.Maximize material value
G i v e p r e f e r e n c e t o C ra d l e t o C ra d l e C e r t ifiedCM products and approaches including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design for disassembly and reuse.
6.Partner with NASA to design the building as a testbed
Showcase NASA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7.Develop Industry partnerships
Us e NASA's e x p e r t i s e a s a re s e a rch a n d d evelopment leader to promote new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Building Form&Structural Concept
The form of Sustainability Base seeks to evoke the wonder and vision of space travel as evidenced on Earth.Its aesthetic design ex presses metabolisms of energy, water, and materials as they relate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
I n s p i r e d b y t h e w i n d t u n n e l s o f t h e N A S A Ames Campus and images of NASA satellites, the exoskeleton approach provides real per formance benefits.It gives the building increased structural performance during seismic events, provides an armature for daylighting and shading strategies, and creates a column-free interior that facilitates workplace flexibility.
Building Systems
1.Energy
The building site is designed to be net energy positive through two main strategies:optimizing energy demand and providing needed supply from renewabl e sources.The overall energy goal is to create a system that wil l re ly only on renewa b l e forms of energy as they become cost effective.Although natural daylighting and ventilation are used extensively for this design, the building still has active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to maintain the rigid comfort ranges throughout the year.
Ground Source Heat Pump:106 well bores, 58ºF ground temperature year round;4 heat pumps.
Radiant Heating/Cooling:Radiant cooling ceiling panels, 40%less energy use than typical VAV syste ms;Hot water ra d iant wa l l h eating pan e l s;Natural ventilation with automated windows to allow flushing during evening hours.
Intelligent, High-Performance Lighting Systems:LED fixtures in many areas of the building;Sophisticated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automatically dims lights to adjust for ambient conditions and time of day.
S o l a r Ph o tovo l ta i c a n d Th e r ma l Pa n e l s:432panels in 24 strings of 9 modules on each building (north and south) ;Photovoltaic panels are designed to generate up to 30%of building electricity requirements;Solar thermal panels provide domestic hot water.
B l o o m's E n e r g y S e r v e rT M S o l i d Ox i d e Fu e l Cells:Solid oxide fuel cell currently utilizes natural gas as fuel;future plan for methane ca pture;Expected electr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55% (almost twice conventional power generating plant and grid system efficiency) .
2.Water
Th e overa l l water goa l is to create a syste m that will use water in continuous loops.Water that falls on the site will leave at the same rate, volume and cleanliness of predevelopment conditions.The keys to closing water loops on-site are matching cleanliness to use, stepping water uses where possible, and integrating water cleansing into the cycle.
The design employs a number of methods to optimize water quality and use:
Water fixtures--selected for optimized performance including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flow and automated control systems.
Groundwater--reduces the demand for potable water.An existing facility to pump and cleanse contaminated MEW groundwater is located near the building site.Sustainability Base uses this cleansed water to irrigate the landscape.
Fo r w a r d o s m o s i s w a t e r r e c y c l i n g s y s t e m--developed by NASA for use on the Internationa Space Station is available to purify water to drinking water quality.Due to regulations in California limiting use of treated wastewater, it is currently use d to treat gray water from sinks and showers for reuse in toilet and urinal flushing.The technology will be monitored and tested on Earth to perfect its performance in space.
Intelligent landscape design--includes native and drought-tolerant species selection, drip irrigation syste ms an d th e d e si gn of water cl eansing systems.These further reduce water demand and cleanse water that runs through the site.
Interior Environment
The interior at Sustainability Base is designed to actively support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al occupants and create a positive workplace for NA SA employees.
1.Dynamic Natural Light
Tall floor to floor heights, large windows and narrow building floor plates provide excellent natural lighting deep into the interior of the building Modeling suggests users will only need to use the building’s electrical lighting 42 days out of the year Skylights on the second floor provide additiona natural light.Exterio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luminum shades reduce heat gain and mitigate glare.
2.Excellent Thermal Comfort
Super insulate d ex terior metal panel system with high per formance glazing provid es a tight warm envelope for cool Bay Area mornings.When the interior gets too warm, operable windows controlled by users and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 create gentle cross-ventilation.Localized heating or cooling is provided by radiant panels, allowing for longer period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3.Indoor Air Quality
Raised access floor throughout open area allows for user and system flexibility, and is connecte d to a d e dicate d outdoor air system to provid e fresh air distribution when building's windows are closed.
4.Beneficial Materials
Materials were selected using rigorous criteria for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5.Creation of Community
The open office floor plan is divided into neighborhoods of 25-30 people, linked by common services and aligned along an interior street to provide team-building and collaboration.
Exterior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Base is the new"front door"for the NASA Ames Campus, embodying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and place.It is designed to integrate with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visually, spatially and functionally.All existing, healthy trees on site were preserved in place or transplanted on site;the footprint of the building was arranged to protect and highlight a beautiful old stone pine tree.
Other landsca pe features include:Intelligent l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 u s i n g d r o u g h t t o l e r a n t a n d C;C a l i f o r n i a n a t i v e p l a n t s;O u t d o o r w o r ks p a c e s a n d m e e t i n g a r e a s w i t h w i r e l e s s d a t a communications;Bioretention swales provide storm water storage and filtration;100%of drip irrigation system is provided with cleansed groundwater.
Materials Selection
A r i g oro u s ma t e r i a l s s e l e c t i on proto co l for Sustainability Base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two approaches.First, Cradle to Cradle CertifiedCM products were used when available, cost effective, and achievable through a competitive tender process.When certified products could not be implemented, other products were internally evaluated with MBDC for their Cradle to Cra d l e®potentia l, using pu blicly accessible manufacturer information (such a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 .Products in a similar material class were compared on a relative scale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per formance.Strategies included:
Material use--considerations included utilizing an ex terna l bra ce d frame to re d uce the amount of steel (by weight) in the building.The lightweight insulated metal panel cladding also reduced the amount of material required for construction.
Material health--concerns resulted in a specification process that favored materials that were beneficial to human health, ecological health, and were designed for technical and/or biological cycles.When these materials were not available due to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remaining materials were evaluated for obvious risks to the biosphere.
Material content--considerations included recycla b l e/re cycl e d materials, salvag e d materials, locally available and/or rapidly renewable materials and certified wood.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design (concrete, steel, glass, aluminum) had high re c ycl e d content and were re giona l l y availa b l e, thereby reduci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D e s i g n fo r d i sa s s e m b l y--wa s f a c i l i ta t e d b y choosing a steel structure (rather than concrete) that can be easily dismantled as well as repaired after a seismic event.Exterior cladding was provided in pre-fabricated unitized components.
NASA Technologies&Partnerships
To assist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a high-performance building, Sustainability Base incorporates so f t wa re d e v e l o p e d b y NASA for pro j e c ts s u ch as the Mars rovers, Opportunity and Spirit.NASA software has been adapted to monitor the building throug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hich will provide real time data to the building controls system.
Supporting the concept of constant improvement, an Inductive Monitoring System will be used to record the building functions and systems to allow for continual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Prognostics are use d by NASA to pre dict the life span of machinery and components by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Maintenance costs can be saved through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rather than a generic maintenance protocol.
NASA excels at Data Mining:the organizations take complex data sets and render them in easily understandable and highly evocative ways.These skills dovetail well with the pedagogical intent of the facilit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alysis will be used to study air flow both outside and inside the building.This tool will allow NASA to per fect the design of the HVAC controls to maintain occupant comfort and optimize energy use.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ility Base involved a number of partnerships, including: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Integrated Building Solutions, UC Berkeley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Impact Technologies.
Sustainability Base, NASA's new facility at the e ntra n ce to Am e s R e s e a rch Ce nte r, is d e si gn e d to s h o w ca s e NASA's c u l t u r e o f i n n ov a t i o n.Th e client charged the team with delivering a facility that embodies NASA’s spirit, fosters collaboration, supports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goes beyondLEED Platinum in its pursuit of Cradle to Cradle solutions.
As design architect, 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 led an intensive fast-t rack effort.The three-month concept and schematic design phase incorporated significant analysis of each scheme to test, and later tune, building performance against project goals.One result of this integrated dialog wa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building structure.The exoskeleton approach offers increased structural performance during seismic events, provides an armature for daylighting and shading strategies, and creates a column-free interior that facilitates workplace flexibility.It also becomes the icon for the building, recalling lunar modules and satellites.Other project innovations range from aggressive daylighting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design to indepth materials screening.As a result, the building is a flexible workplace filled with glare-free daylight, f re sh a ir a n d a b un da nt conn e c tions to th e outdoors, serviced by systems that, in time, will use only renewable energy and will maintain water in closed loops.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持续发展基地
委托方: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
建设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莫菲特场
设计单位: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
项目类型:办公建筑
建筑面积:5万m2!
合作设计:AECOM
日照/照明/节能顾问:Loisos+Ubbelohde
总承包商:Swinerton Builders
景观设计:AECOM, Siteworks Studio
机械/电气/结构设计:AECOM
MBDC材料评估:McDonough Braungart Design Chemistry
造价预算:TBD
竣工时间:2011年12月
图纸版权: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
国家持续发展 篇5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探讨
本文介绍了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对策以及加强省直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建议.
作 者:李世广 作者单位: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交城,030500 刊 名:山西林业 英文刊名:FORESTRY OF SHANXI 年,卷(期): “”(3) 分类号:S759.9 关键词:庞泉沟 自然保护区 可持续发展
国家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城市湿地 ;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遗爱湖湿地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50-03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国际上通常把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1\]。
城市湿地保护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我国75%的农田为水浇地,占全世界水浇地总数的60%以上,城市水系则是现代城市生存成长、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保护城市湿地就等于保护了城市竞争力,保障了城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城市湿地不仅可以补充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水源,对城市地下水形成有效、持续、稳定的补给,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生物栖息环境,依靠湿地生物可以净化水质、保护水源,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城市湿地面积锐减,城市湿地的水污染严重,环境遭到破坏\[3\]。因此城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遗爱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湖北黄冈遗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北省黄冈市城区东南部的城市中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0′~115°05′,北纬30°25′~30°29′之间,总面积46386 hm2,南临长江并与鄂州西山风景区隔江相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遗爱湖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遗爱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城中湿地,是一个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中继站。在保护城中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科普宣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其独特的湿地景观格局对黄冈城市发展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对黄冈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对遗爱湖湿地的研究,有效的恢复和保护遗爱湖这块少有的城市内部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带动黄冈城市发展,传承东坡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有效恢复和保护遗爱湖的城市内部湿地生态系统、传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东坡文化,黄冈市人民政府从2006年开始遗爱湖的保护管理工作,已投资7 000万元对遗爱湖进行保护和治理,工程先后完成48个单位的搬迁和42个鱼池的退渔还湖,以及133 hm2珍珠养殖的退养工作。并于2010年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目前,遗爱湖湿地公园在国家,省政府,黄冈市市政府的共同下,已经成功打造成为黄冈市4A风景区,古朴与现代、城市与自然紧密结合,形成城嵌遗爱湖,湖映东坡景的独特美景。
2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2.1净化城市雨洪污水的重要场所
黄冈市位于长江中游,遗爱湖成为黄冈市蓄水防洪排涝的天然“海绵”,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存储大量降水,从而避免发生洪涝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4\]。同时湿地还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当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等过程产生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
2.2长江中游城中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示范点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冈市遗爱湖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持相对完好,是我国确定的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湿地基金会(WWF)确定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是亚太地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通道,是一个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中继站。其中动植物资源丰富,维管束植57科83属165种,浮游藻类33科69属16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共有6种。动物包括浮游类、底栖类、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鸟类居多,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共有11种。
2.3改善城市生态,提供良好人居环境
湿地丰富的水体空间,水面多样的浮水植物,以及鸟类和鱼类,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使人心静神宁。现代大都市也要求提高城市水文化,增加水景面积,使人工水系与自然水景相交融,让更多市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2006年8月,为了改善市区生态环境,黄冈市委、市政府做出保护治理遗爱湖的决定。成立了遗爱湖保护治理建设指挥部,编制了遗爱湖保护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先后4次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完善方案,作出按3年时间、分5大战役安排遗爱湖保护治理工程的决定。如今的遗爱湖风景秀丽,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开放式园林公园,“东坡问稼”的采摘留影、“琴岛望月”的临湖奏乐、“幽兰芳径”“兰香故语”,“江柳摇村”的渔家乐,黄冈市遗爱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黄冈市民休闲娱乐,休憩养生的乐园。
2.4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湿地相得益彰
遗爱湖的“遗爱”二字源自“遗爱亭”和《遗爱亭记》。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安国寺主持继莲和尚,以太守徐君猷罢任黄州将去为由,请苏轼为安国寺竹间亭题名。苏轼念及徐太守之德之绩,且人之将去,德绩遗留此间,遂将竹间亭题名为“遗爱亭”。并代巢元修作《遗爱亭记》。苏轼在《遗爱亭记》中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为何题名“遗爱”之理由:“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
原本“遗爱”与“湖”并无牵连,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冈地区为加快发展,将老城区东郊的东湖、西湖、菱角湖等大片区域纳入城市开发规划,并由当时赤壁风景管理处统一就黄冈市区旅游发展一并开发。赤壁风景管理处就该区域宣传、推广,在全社会广征名称。受苏东坡《遗爱亭记》和“遗爱”诗词的启发,借东坡之灵,兴遗爱之风,因此定名为 “遗爱湖”。
nlc202309031724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
第4期朴京兰:黄冈市遗爱湖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探讨
3制约遗爱湖湿地发展的主要矛盾
3.1过度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小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遗爱湖受到周边围垦养殖、农业生产的影响,湖水面积急剧缩小,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房地产商选择在遗爱湖湿地周边大幅度开发房地产及建立商业中心,对湿地的风景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保护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湿地功能也开始逐步退化。据调查数据显示,近60年来,整个黄州城区的湖面面积减少了80%,而遗爱湖作为黄州城最大的城中湖泊,深受影响。
3.2生产生活污水排放致使湿地水质污染严重
遗爱湖湿地周边涉及多个社区,渔场及多家工业企业,生产和生活的大量污水和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湿地,大量化肥、畜禽污染随地表径流汇入湿地,大大超过了湿地的自净能力,造成湿地的水质下降,水功能萎缩,水质恶化使得湿地中的大量生物死亡,生物物种大幅度减少,对周围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据黄冈市环保局提供的资料表明,每天有533 m3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遗爱湖,使水质不断恶化。1995~1996年监测显示该水体有机污染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标准。当时统计的数据约有3333 hm2左右的水面已经严重污染,其余受到轻度污染。沿湖大小企业1398家,每年除承接大量工业废水外,还接纳黄州城区23万人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造成湖水富营养化严重。2006年5月间,因附近工厂的大量污水流入,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部分水塘已经完全沼泽化\[5\]。
4遗爱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面对遗爱湖湿地所面临的问题,应加强保护和恢复遗爱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优美的生态景观,实施遗爱湖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打造美丽黄冈、生态黄冈。
4.1科学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关系,在恢复过程中应注重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恢复。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保护管理站、点,加强湿地的日常保护工作,对不合理利用而引起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功能退化的区域,采取以恢复植被的生物措施为主,结合适当的工程措施加以恢复和改善。对湿地植被进行恢复,同时扩大鸟禽、两栖动物以及水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区域,从而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4.2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适度开发遗爱湖湿地周边土地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到遗爱湖湿地与其周边的区域关系,调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设置相应的缓冲区域,减少周边人为活动对湿地公园的干扰;同时修补和增加各种生态廊道,使得湿地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协同,共同发展,结合遗爱湖湿地的自然景观和传统的东坡文化,安排适宜的游览和休闲活动内容,更好的发挥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对湿地进行科学保护,体现黄冈城市建设的科学化与生态化。
4.3严格控制污染,科学改善遗爱湖湿地水质
将遗爱湖湿地周边的40多个单位和相关居民点迁出,建设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切断遗爱湖湿地的主要污染源,避免湿地内水体进一步恶化。由于受沉湖垃圾影响,遗爱湖湿地的西湖与菱湖、东湖连通的连心桥地段胡床淤泥较多,严重影响了西湖与东湖之前的水系连通,此区域采取驳船及疏通机械作业,进行疏浚清淤,进而有效地降低河床、清除淤泥、改善水质和保障水流畅通。
4.4开展科普宣教,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意识
随着国家对湿地保护的愈加重视,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是,遗爱湖周边居民对湿地生态功能认识不足,破坏湿地的行为时有发生。遗爱湖湿地作为少有的城中湿地,是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湿地科普宣教活动的良好平台。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全国科普宣传日、环保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的开展,发放宣传材料12万多份;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自然保护和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公众保护城市湿地的自觉性,提高群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制作宣传标牌,在湿地公园主要路口设立大型宣传牌,安装横幅标语40多幅。通过多层级、全方位的宣传,较大地提高了广大市民对湿地公园建设的认识。
4.5加强湿地内部管理,建立管理体制
2009年9月黄冈市市成立“遗爱湖保护治理项目截污、疏浚工作分指挥部”,市政府副市长任指挥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建委主任任副指挥长,17个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重点修复湿地资源,加强湿地生态保护。2007年遗爱湖省级湿地公园建立,成立了遗爱湖湿地公园管理处,与黄冈市市野保站合署办公。此举加大对湿地公园管理局基础设施、科研监测、野外宣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提升湿地公园管理局的管理水平,提高管护效率对遗爱湖湿地的保护、恢复、重建,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建立遗爱湖湿地公园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分工,规定管理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将湿地保护和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等协调一致。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水系湿地资源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145-148.
\[2\]徐迎.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机制初探\[J\].资源与产业,2007,9(3):84-86.
\[3\]郝日明,许瑛.城市湿地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保护建议\[J\].江苏林业科技,2005,32(6):46-49.
\[4\]邝奕轩,杨芳.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问题,2008,3:27-29,68.
\[5\]郑宝清.黄冈市遗爱湖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对策研究\[J\],2009,9:381-382.(责任编辑:郑京津)
国家持续发展 篇7
1 襄阳市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 为汉江江心洲, 是一个罕见的天然水上森林岛屿。距襄阳城区20余km, 与隆中4A级风景区仅一江之隔。长寿岛呈蛋圆形, 南北长约3km, 东西宽约7km, 面积约14km2, 耕地面积253.33hm2, 森林面积约1200hm2。长寿岛原名中洲岛, 2010年10月正式被省环保厅批准为省级生态村。岛上居民1640人, 80岁以上老人就有90多人, 故更名为长寿岛村。长寿岛湿地属典型的自然河流湿地, 四面环水, 水质优良, 湿地资源丰富。
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期为2011~2018年, 规划有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一半以上的土地将被划为湿地保育区, 专用来供鸟类栖息、繁殖和鱼类繁卵。1/4的土地将被划为恢复重建区, 用于恢复水生植被。建成后的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 将融合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为一体, 形成集森林复合生态系统、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兼具的湖北省生态旅游目的地, 达到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提高”的示范作用。对于修复汉江河流生态系统、维护汉江湿地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具有很强的湿地生态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
2 襄阳市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开发SWOT分析
为合理开发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 促进长寿岛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发展, 本研究在实地调研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长寿岛开发的优势 (Strengths) , 劣势 (Weaknesses) 和机遇 (Opportunities) 、威胁 (Threats) , 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2.1 优势分析
2.1.1 区位优势。
襄阳市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 得“中”独厚, 区位优势明显, “东瞰吴越、南遮湖广, 西带秦蜀、北通宛洛”, 武汉、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距离均在1000km以内, 是华中、西北、西南“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 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而长寿岛所属牛首镇地处襄阳市西北部紧靠汉江边, 距市中心仅15km, 316国道、汉十复线、襄渝铁路、汉江穿境而过, 汉十、襄荆、许樊、樊魏高速公路网襄阳段出入口设在境内, 自古以来就是水旱码头, 交通要塞。
2.1.2 资源优势。
长寿岛总面积7000hm2, 其中沙洲面积3333.33hm2、水域面积3066.67hm2, 全岛无工业污染, 气温一般低于城市3度, 是一个天然“氧吧”。长寿岛湿地属典型的自然河流湿地, 四面环水, 水质优良, 湿地资源丰富, 拥有森林、河流、滩涂等多种景观资源。长寿岛湿地是一座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有维管束植物350多种。水生生物中, 浮游植物39种 (属) , 浮游动物31种 (属) , 底栖动物22种, 陆生脊椎动物128种, 鸟类95种, 哺乳动物13种。其中, 有两类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颧和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类;省级保护动物近50种。同时也是全省普通燕鸥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2.1.3 文化优势。
长寿文化和渔文化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赋予了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 长寿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环保意识、绿色革命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长寿岛因岛上长寿者居多而著称, 可充分发挥长寿村优势, 开发健康长寿产品, 利用长寿文化创意经济品牌; (2) 渔文化。长寿岛地处汉江之中, 渔文化内涵丰厚, 资源丰富。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将渔业与文化、休闲、娱乐、观光、餐饮等有机结合, 推动渔文化旅游的发展; (3) 农耕文化。长寿岛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现有耕地面积253.33hm2, 地表主要以沙地为主, 适合种植小麦、花生、玉米、山药等农作物, 具有支撑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的物质条件。可重点建设品牌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旅游、农业节庆活动等。
2.2 劣势分析
2.2.1 设施不配套, 管理经验不足。
目前, 长寿岛湿地公园尚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基础设施缺乏, 道路系统不完善, 生活污水无序排放, 电力线路混乱, 公共设施不足, 旅游基础设施尚未配套, 不能满足旅游者食住行基本需求, 难以满足生态旅游的需要。旅游景点还存在硬件缺失、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软件服务跟不上的情况, 这些都成为旅游活动开展的限制因素。
2.2.2 湿地环境易受破坏。
河道挖沙作业对长寿岛湿地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汉江中挖沙船的挖沙作业引起河水流向变动对湿地保育区造成侵蚀, 改变了湿地保育区现状, 造成湿地保育区水草地、沙树林垮塌, 使湿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此外挖沙船的噪音造成岛内多种国家保护鸟类无法在此栖息、繁殖, 越冬季节迁徙鸟类无法在此停留补给, 水生资源也遭受到侵扰, 有些水生植物正逐步消失。
2.2.3 宣传力度不够, 知名度低。
长寿岛虽然是国家湿地公园, 但知名度较低。一方面, 长寿岛原名中洲, 最近几年才改为现用名, 新名称尚未为公众熟知;另一方面, 长寿岛尚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进入旅游市场的时间不长, 宣传力度不够, 较少被游客认知。
2.3 机遇分析
2.3.1 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 湿地生态旅游不仅满足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基本需求, 同时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寻求和谐的生态环境的精神追求, 正成为旅游市场的新潮流。这为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机遇;另一方面, 湿地公园所独具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 满足了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需求, 为宣传环保教育提供场所。不断扩大的教育型科普旅游市场可为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提供大量客源。
2.3.2 政府的有力支持。
由于湿地在经济和环保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湿地保护也日益受政府的重视。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并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优先发展领域。同时, 颁发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文件, 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准则和依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襄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长寿岛的湿地发展项目, 将其作为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樊城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快推进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这些政策和支持为长寿岛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力保障。
2.4 挑战分析
2.4.1 与周边景区存在竞争。
长寿岛紧邻襄阳市区, 位于汉江之中,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但也处于周边景区的包围中。襄阳市现拥有5个湿地公园 (国家级2个, 省级3个) , 8个森林公园 (国家级2个, 省级6个) , 同时还有一大批文化旅游景点。而长寿岛湿地公园开发和建设刚起步, 知名度和影响力无法与周围开发较早的景区相比, 使得其发展面临挑战。
2.4.2 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目前长寿岛湿地生态旅游旅游开发刚刚起步, 岛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路、停车场、餐厅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的会侵占湿地。而在建设过程中的平整土地、挖土、铺浇路面、建材运输和装卸、建造建筑物等施工活动均会造成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生活污染。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游客接待量超过长寿岛本身环境容量, 对湿地资源利用过度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导致湿地退化。
3 襄阳市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培养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加强居民参与
在湿地保护中, 湿地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是主体, 而旅游者则是主要参与者。在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 培养居民及旅游者的湿地保护意识, 使他们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来, 是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生态科普和宣传教育功能是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任务。一方面, 建立有效机制保障当地居民的权利和利益, 通过成立一个由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等组成的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 让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经营和管理, 并从中受益, 从而树立居民主人翁意识、自珍意识和湿地保护意识;另一方面, 将湿地公园建设为科普教育基地, 加强旅游者和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通过介绍资料、标语、旅游纪念品、专题片、及导游的讲解等方式对湿地知识和价值进行介绍与宣传。同时将旅游与湿地科普和环保教育相结合, 开展各种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旅游项目和活动。
3.2 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由于湿地资源具有稀缺性、脆弱性等特点, 在长寿岛湿地公园开发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严格控制开发范围。科学规划长寿岛湿地公园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在恢复重建区和湿地保育区禁止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活动;其次, 严格控制旅游活动项目。做好生态旅游产品规划设计, 严格把关旅游活动项目, 禁止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入内;第三, 严格控制客流量。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 做好污染控制规划、生态道路建设规划、水环境建设规划、生物景观保护建设规划以及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等方面的规划, 把旅游活动强度和客流量都控制在湿地环境容量以内。
3.3 挖掘文化内涵和自身特色, 做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长寿文化和渔文化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赋予了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寿岛旅游开发应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内涵, 树立“游汉江岛屿, 住长寿村落”的主题形象, 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形成特色文化景观。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汉江、长寿岛文化的挖掘整合、景观塑造, 规划生态农业观光片区、疏林绿岛休闲区和汉江沙滩休闲景观带, 设立码头入口服务区、天然浴场休闲区、沙滩运动休闲区、沙滩野营篝火体验区、临江垂钓区等主题功能区。同时可开发科普旅游, 湿地观鸟生态游等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3.4 提升湿地公园管理人员素质, 实施可持续的管理
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管理是湿地保护和开发的核心内容, 没有可持续的管理, 湿地的开发与利用的负面影响就得不到控制, 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湿地公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湿地公园可持续管理的成败。经营管理者没有较好的专业素养, 不仅难以提供优良的服务, 更无法保证可持续管理的实施。开展生态旅游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的, 需要以生态旅游为业的科技人员, 从事湿地环境教育的科普人员, 具有鸟类知识尤其是涉禽调查方面的专业人员, 具有生态学知识与旅游市场开发知识的管理人员, 具有旅游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导游人员。因此, 要稳步健康的发展生态旅游,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 必须加强湿地公园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吕咏和陈克林, 2006) 。
3.5 找准市场定位, 加大宣传力度
长寿岛湿地公园开发和建设刚起步, 面临周围成熟景区的激烈竞争, 应充分利用自身特点, 找准市场定位, 将自身与周围景区区别开来。可发挥自身科普教育功能优势, 发掘自身文化内涵, 注意开发高端旅游市场, 重点培育学生群体、科技界群体、老年人群体和自驾车群体等旅游市场。同时结合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 重点吸引周边客源。
摘要:湿地公园已成为保护和开发湿地的重要途径, 如何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是湿地公园建设与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长寿岛湿地属典型的自然河流湿地, 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和开发价值。介绍了襄阳市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对长寿岛湿地公园开发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 探索了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长寿岛,湿地公园,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EdwardBBarbier, MikeAcremanandDuncanKnowler.Economicvaluation of wetlands[Z].Ramsar Convention Bureau.Gland, Switzerland, 1997.
[2]陈钰.基于SWOT分析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04:483-487.
[3]崔丽娟, 王义飞, 张曼胤, 李伟, 商晓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09, (02) :17-20, +27.
[4]大九湖湿地产学研课题组, 张奋勤, 邓祖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大九湖湿地公园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34-36.
[5]蒋科毅, 吴明, 丁平, 刘想, 蒋跃平.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可持续综合利用[J].中国城市林业, 2008, (04) :20-24+33.
[6]刘红玉, 赵志春, 吕宪国.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学, 1999, (06) :34-37.
[7]吕咏, 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 2006, (04) :268-273.
[8]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2) :111-120.
国家持续发展 篇8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坡、陕西省眉县境内的汤峪河流域,初创于1988年,1991年经林业部批准正式建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已经从一个年产值不到30万的小林场,一跃成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2007年旅游总收入突破9.7亿元,是我国北方森林旅游、科研教学、消夏避暑、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之一。
1.2 研究背景
目前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和游客的行为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对旅游资源、旅游营销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关于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界定及今后可持续发展却鲜有研究。在全国休闲旅游持续升温、观光旅游比重下降的大环境下,作为典型的山岳观光型旅游地,如何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1.3 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007年7月27—29日在森林公园入口处,对浏览后下山游客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8份,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作统计和相关分析。
2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Butler运用产品周期的概念,将旅游地的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用接待游客的增长率来判定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2](表1)。根据统计资料,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近几年接待旅游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2)。从表2可见,2002—2004年游客增长幅度较大,最高达95%(2003年);2005年以后,增长幅度逐步放慢,增长率维持在13%-14%。对比表1可确定,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命周期正处于发展阶段后期,即将进入巩固阶段。
注:眉县统计局及太白山管委会提供。
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趋势图,在无人为干预情况下,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很快进入停滞阶段,继而走向衰落。国际旅游经验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正是一个国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的时期,但此时以观光性的旅游需求为主;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休闲旅游需求急剧增长,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元化的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休闲旅游成熟,此时度假旅游需求普遍产生;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度假旅游成熟。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034美元[4]。根据国际旅游经验,我国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将急剧增长,观光旅游需求则会减少,这种旅游需求变化促使了观光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缩短。因此,增强景区吸引力,延长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预防停滞阶段的提前到来已经迫在眉睫。根据调查统计,结合对比国内其它知名景区的发展,针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实际,提出如下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3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3.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观光旅游品质
生态环境优劣是森林公园得以生存的前提。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正是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迤逦的山岳风光、第四纪冰川遗迹,一跃成为国家首批4A级风景名胜区,然而目前由于景区超载严重、不合理的开发、游客的不良行为,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破坏。因此,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景区管理,慎重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观念、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素质、法制上全方位着手,强化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观光产品。
3.2 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太白山的知名度
国内游客对景区景点的选择往往集中在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区域,而这种冷热线效应又很容易因为游客的从众心理而扩大,因此景区景点营销要走品牌发展的道路[5]。据调查统计,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省内游客、邻近省份游客、远距离省份游客、外国游客的比重分别为83.47%、8.87%、6.85%、0.8%,符合距离衰减原则。但是,旅游景区等级越高,影响范围就越大,如2004年九寨沟的境外游客占总游客量的13.17%[6]。因此,我们应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全国的知名度,走品牌发展之路。景区景点一旦成了名牌,就会成为国内、国际旅游的宣传热点和销售热点,旅行社往往主动组装线路,从而降低了客源招徕及客户合作中的"确认成本"[5]。同比2004年国内部分旅游景区游客人均花费情况(表3),东部知名景区的游客人均花费高出太白山游客的几倍。而这些景区的游客主要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如2002年黄山市接待游客中44.6%来自江浙沪,且以年均10%速度递增[5]。因此,在走品牌之路时,应注重对东部发达地区的旅游营销,吸引这些“黄金顾客"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
注:眉县统计局提供,《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5年。
3.3 依托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调查显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活动层次(图1)是以浏览观光为主,占总调查人数的69.76%,这表明景区自然风光优美,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但观光旅游具有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低、重复消费率低的特点,从旅游产业角度来看,观光旅游的人均消费要小于休闲度假旅游。而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空气负离子浓度大(表4),空气质量极高,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极具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因此,应依托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森林浴场、温泉度假等项目,由现在的旅游热点带动新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而获取最大的利润。
3.4 重组旅游产品空间、时间结构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季节性很强,旺季景区接待量严重超标,而淡季游客却非常少。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结构调整,在旺季时可分流过多的游客,在淡季又可吸引相当一部分的游客,平衡旺季超载、淡季弱载甚至空载的状况。具体做法是:将红河谷森林公园、汤峪口并入太白山景区,形成一条旅游环线(图2),既可分流游客,又增加了旅游产品,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其次,开展淡季旅游项目,调整景区季节差异。如利用太白山浅山地带开展冬季滑雪项目,打造冬季体育运动基地;利用汤峪口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发展温泉保健旅游。
3.5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特别是与省内非同类的知名旅游景区合作(法门寺、兵马俑、乾陵等),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降低营销成本,取得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与省内知名景区的旅游合作却比较少,如虽有汤法高速公路联结法门寺和太白山(图3),但法门寺游客转化为太白山的游客只有23%[8],乾陵游客转化为太白山的游客更少,仅为1.55%[9]。虽然目前太白山森林公园与周边知名景区的联系比较少,但却具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首先,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图3),公园东距西安130km,西距宝鸡90km,由西宝高速公路、汤法高速公路及310国道构成交通网络,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既融入陕西省旅游体系之中,又可通过西安、宝鸡两大节点便捷地与外省开展旅游合作。其次,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国家4A 级风景名胜区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与其它知名景区实现强强联合。因此,今后应充分利用自身优越条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拓展旅游市场。
4 结束语
虽然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与巩固阶段的过渡期,离停滞阶段尚需时日,但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调整旅游产品、与其它优势景区合作,努力把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世界著名景区,以此延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市场寿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周春梅.山岳型旅游地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峨眉山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61-763.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8.
[3]卜付军.信阳南湾风景区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及预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459-4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禹贡,胡丽芳.旅游景区景点营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9-74.
[6]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Z].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杨尚英.秦岭北坡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5)∶458-459.
[8]卫旭东.太白山旅游SWOT分析与客源市场分类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4-67.
国家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森林公园,资源优势,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学术界对森林公园的定义来看, 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有所不同, 森林公园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 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及可以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愈加迫切。显著的反映就是近年来整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趋降, 亲近自然、崇尚生态、追求环保的消费意识渐成潮流。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Ceballos—Lascurain) 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 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确面临下降的威胁, 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地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 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 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 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 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怎样既发展旅游业, 又保护好生态环境, 既开发旅游资源, 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因此, 生态旅游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在世界范围内, 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强劲的发展势头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反映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的重新审视, 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国家公园等生态资源单位不断丰富, 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持续加大, 生态旅游发展环境日渐优化, 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带来良好条件和发展机遇。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 直至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 才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 随着国家对生态旅游多年开发实践, 以及人们越来越关注原生态与环境健康的理念, 形成了如今九大类的生态旅游类型:一是山岳生态景区, 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二是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三是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四是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五是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六是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七是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八是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九是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二、九江天花井森林公园的概况
(一) 九江地理位置介绍。
九江, 山拥千嶂, 江环九派, “士高气清, 富有佳境”。自古以来。就是舟车辐辏, 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 襟江带湖, 背倚庐山, 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但九江的生态旅游发展较晚, 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相当严重, 使目前开展生态旅游受到很大制约。但是九江生态旅游资源基础还是比较雄厚的, 只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矛盾, 加强生态旅游理念和保护知识的宣传, 最重要的是设计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旅游线路, 能够更好的促进九江市生态旅游以至整个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 天花井森林公园的介绍和基础设施。
说起纽约的中央公园, 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全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就坐落在摩天大楼耸立的曼哈顿正中, 占地843英亩, 它不只是当地市民的休闲之所, 更是世界各地许许多多人喜爱的旅游胜地。而九江的都市公园——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完工。 天花井森林公园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 占地460公顷, 是九江城市中的一块生态绿地。位于庐山北麓和九江市南郊交汇处, 距市中心仅5公里, 交通十分便利。公园风景秀丽, 集天然森林和珍贵林木于一体, 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园艺内峰峦叠嶂、溪泉纵横, 群峰低谷间林木葱茏、花香袭人。潺潺的泉水, 清脆的鸟鸣, 传递出林中的幽深与宁静。公园景点众多, 较迷人的景点有天花八景:狮子石、千年夏古桂、双枫迎宾、兴福晚霞、竹海轻烟、花溪涌泉、神僧观雪、天花揽胜, 最著名景点是珍稀濒危植物物种资源库存, 库内迁地保护植物327种, 其中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植物200余种, 目前已形成木兰园、松柏园、樟楠园、山茶园、竹种园、收集园和藤本园等7个保护区, 是长江中下游规模最大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质资源库, 也是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公园不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 有南宋周敦颐之基地, 有清朝“李家榜眼”之故里, 还有唐、宋、明朝修建的东山寺、宝积寺、兴福寺和狮子庵等宗教文化遗址。 公园经过多年努力, 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较完善。公园森林广场、登山游步道、农家乐等项目。游者登山远眺:园内风景如画, 园外美不胜言, 古城浔阳历历在目, 千里鄱湖尽收眼底, 万里长江玉带横飘。这里气候宜人, 山清水美, 森林资源丰富, 不光是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九江做为一个旅游城市, 更是外人旅游的好去处。
(三) 天花井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
森林公园有它的特殊性, 容量极大, 它的生态环境相当美丽, 作为提升城市品位, 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森林公园对打造及适应宜居城市将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如何满足广大市民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 成为了一个城市政府所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城在林中, 人在城中。随着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九江这座城市也将一跃成为一座绿意融融、洁净清新的宜居之城。而森林公园也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 开门见绿、坐享森林氧吧, 不仅是市民们多年来的期盼, 同时, 也是身为这座城市市民的一份福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地方环镜污染比较严重, 森林被破坏比较历害, 但森林公园是比较自然的植被, 品种很丰富, 这是在城市里非常少见的, 所以说它不仅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小气候环境、对九江城市宜居非常有意义, 而且九江做为一旅游城市, 拥有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并且这样接近市中心的森林公园的中等城市, 在国内是屈指可数的。它不仅是市民休闲、游览、健身的好去处, 能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展示新的城市形象, 更能成为这座城市的“后花园”。让森林拥抱城市, 让城市走进森林, 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是九江这座城市中的一块生态绿地。
(四) 天花井森林公园的效益。
经过以上对天花井森林公园的介绍与分析, 可以知道这条生态旅游线路综合效益突出, 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 不光是旅游者可以感受自然风景的魅力, 陶冶身心;通过对生态旅游的宣传的认识, 可以唤起对生态景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通过自已的亲身体会, 逐步感知周边人群。但同时由于尚处建设阶段, 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像基础设施落后, 景观多样性缺乏, 宣传力度不足, 不能够很好的吸引更多的旅游人群尤其是消费水平高的城市生态旅游者。就此, 如果能够投入一定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改善景区的服务品质。增强导游的生态导向理念, 尤其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拓展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还是一个比较有特色和潜力的生态旅游地。
三、天花井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再多几年的努力, 采取相关的科学举措: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矛盾, 强化法制管理和注重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生态氛围, 加强对生态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教育管理, 加大经济和科研投入, 积极发挥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生态导向作用, 努力开展国家交流和国家合作, 我市的生态旅游事业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天花井森林公园的开发与发展将给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天花井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人们转变观念, 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且, 旅游与宣传教育、社区共管工作相结合开展, 不仅给人们体验自然的精神享受, 产生经济效益, 增强周边群众保护意识, 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 增加了天花井森林公园对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会增强天花井森林公园自身发展的经济活力, 有助于天花井森林公园走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天花井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实施后, 而且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 效益会更客观, 给天花井森林公园的的发展、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柱, 增强了天花井森林公园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静艳, 颜亮, 彭少麟.生态旅游观的发展及其应用[J].生态学杂志,
国家持续发展 篇10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以下简称实验区联盟) 是科技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促进全国实验区在新形势下更好发挥作用而筹备成立的。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乐山市五通桥区、德阳市广汉市、眉山市丹棱县国家实验区积极申请加入了实验区联盟。
科技部社发司陈传宏司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一是介绍了实验区的发展经历、取得成效;二是强调要积极思考如何借助实验区及联盟平台, 结合简政放权、“双创”活动、“十三五”规划等现有历史条件重大任务, 抓好实验区建设、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技工作;三是要求大家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真抓实干、做好汇报, 为实验区建设做出贡献。
国家持续发展 篇11
尹中立观点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不少人开始对我国未来的经济表示乐观的预期,认为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经济增长速度正在逐步回升。从经济数据看,的确有不少经济指标已经出现回升的迹象,如用电量、进出口情况等,尤其是消费仍然上分强劲。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笔者以为,这并不表明我国经济没有受到外部的冲击,消费短期持续增长源于我国社会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差异。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不是纯粹的商业社会,有庞大的吃财政的群体,这些人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厂及国有企业员工。以北京为例,截至2007年底,全市有城镇职工745万人,其中在国有经济部门工作的人数有189万,在股份制企业工作的有218万,在私营及个体工作的人数是200万。其中股份制企业中有很多是国家控股的。国有经济部门及股份制企业与同家财政直接相关,或者说,这些职工的收入不仅仅取决于经济效益,更取决于财政状况,北京市的在职人员中与财政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就业人数比例达到或超过了一半。
以商业为主的补会结构对经济危机的快速反应就是大量的裁员与节省开支,使社会总需求迅速减少、失业率迅速增加,结果一定是GDP的迅速下滑。中国首先失业的是农民工,吃财政饭的主流群体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失去工作,这些人的收入也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这些人是消费的主力军,所以社会消费总需求不會立即㈩现下降。因此,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快速下跌,而居民消费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如果说美国经济高度依赖金融的话,那么我国经济高度依赖财政。财政状况成为影响中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只有当金融危机演变为财政危机时,才会对中国的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当前的税收已经出现减收,但由于2008年之前的2万多亿的财政积累(表现为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不高,在短期内财政运行没有太大的问题。
由于我国银行对国家财政的高度信任,商业银行给国有企业及政府工程项目提供巨额贷款,这是小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独特的表现,银行充当着“准财政”的角色。2009年前三个月,我国银行贷款分别增加1.62万亿元、1.07万亿元、1.89万亿元,合计为4.58万亿元,与2008年全年基本相等。银行信贷的大幅度增长对缓和危机的冲击十分有帮助。反观西方国家的银行,当危机一旦来临,信贷基本上处在冻结状态,于是,危机一步一步加重并蔓延。
同样,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传导及影响与西方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以商业社会为主的西方国家由于老百姓收入减少、失业增加,住宅及写字楼的需求会同时出现减少,住宅及写字楼市场会迅速出现萧条。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则有很大差异,由于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大量裁员,人们的收入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出现明显减少,对普通住宅(尤其是类似北京的消费型城市的普通住宅)的需求影响较小。因此,在市场价格下跌到一定幅度后,交易量会出现明显反弹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如果我国出口在较长的时间里(如1年以上)不能恢复,则我国的财政状况会越来越紧张,与财政直接相关的企业及个人的收入预期将受到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将逐步深化,届时消费增长将难以持续。
经济企稳对宏观政策提出新要求
傅勇观点
眼下有关经济是否已经见底的争论很多。笔者还是坚持已经给出的判断,经济已经触底,并认为触底并不意味着反弹会立刻展开。近期宏观经济可能会有所回暖,但力度应该相当微弱。应该说,虽然急速的V型反转不大可能上演,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表现了。
说现在是关键时刻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在这幅近乎怡人的图景中,宏观经济还存在若干的不确定性。首要的不确定性当然来自外部。金融机构爆发出灾难性消息的可能性已经减小,但如果其有毒资产不能得到有效及时清理,一些机构或将难逃沦为“僵尸银行”的厄运,这会拖延欧美实体经济的复苏。此外,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比如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正面临困境境,也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产业收缩。总之,年底之前,外部环境不会好转,出口下降导致的调整还会持续。
更大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内部。经济暂时企稳之后,政策进一步加码似乎失去了目标。事实上,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已经营造出了壮观的新增信贷规模。不过迄今为止,有迹象显示,这些信贷以及投资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政府支持项目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占主导的部门,出口和私人部门甚至仍在收缩。三月份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最能说明这一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连续4个月反弹,已经达到了50以上的水平;但法国里昂证券公布的3月份PMI指数不增反跌。考虑到样本范围,这一变动反映了中小企业——特别是与外贸、出口相关的中小企业仍未度过时艰。
现在市场上涌动着空前的流动性,以目前的实体经济增速,显然无法消化这些流动性,这些流动性要么在金融系统空转,要么导致经济进入滞涨,除非实体经济出现明显好转。
鉴于外部环境近期难有起色,政策面就需要考量已有政策是否能够避免经济二次探底。在私人部门自发增长的动力启动前,政策力度就不应该减弱。实际上,进一步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失去目标。如果有新的刺激方面,那刺激重点必将转移至公共领域和被用于启动内需。应该指出,居民消费的表现还是令人欣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由2007年的168%提高到2008年的增长21.6%。但如果要想改变我国消费率的历史性下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略高于50%。该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降到了46%,2005年是]8%,2007年大约为35%。要知道,2007年美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为72%。
就具体政策而言,很多人对下调“双率”(利率和准备金率)充满期待。但考虑到货币供应处于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信贷增速规模巨大,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和空间不会很大。当前的问题不在货币金融领域,而在实体经济当中。货币政策更可能再次充当一个风向标,随之而来的将是政策框架以及各类细化政策的出台。政策的目标在于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引向实体经济部门,尤其是公共部门。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或许不如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那么集中,但对于经济结构的平衡将更有意义。
警惕结构失衡上的经济回升
吴土金观点
中国实际上并没有产能严重过剩时期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和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目前的产能过剩程度、外需格局都与10年前有着很大的差别,当前的经济刺激方案实际上是原有增长模式的延续和放大,在产出分配失衡衍生出的过剩经济时代,政府及能优先获得信贷的特定主体规模的扩张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拉动总需求,却无法形成良好的收入——消费循环,即经济扩张带来的产出分配会进一步趋于集中,如果外需持续低迷,实体经济必须依赖于更多的财政货币扩张,继而形成类似于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货币依赖症”。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在于投资效率下降、需求结构异化、劳动力相对价格下滑、甚至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对财政货币的惯性依赖。
当前,制约多数行业景气度的根本原因是供给过剩,为保经济拉动重工业和普通制造业的投资增长,无疑将形成新的产能,加剧供需矛盾。因此,政府拉动投资需求的着力点只能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基础设施行业。以4万亿投资主导的投资扩张主要集中在交通电网、灾区重建、安居工程和生态环境等领域,与市场领域的投资活动相比,当前财政拉动投资对经济效率的损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1)投资边际效率下滑,以公路为例,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路单位里程客运、货运周转量都出现了明显下滑,这意味着部分基础设施的边际投资效率已经显著下降,从更宽泛的全社会投资效率来看,近十年来单位投资的产出一直在逐步回落;(2)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从审批、拨款到实施等各个环节的效率损耗;(3)由于产业链和就业链较短,政府投资需求形成的产出无法沿着产业链均衡分配,新增产出的分配往往出现集中化的趋势,对平滑财富分配实际上有负面作用,而财富差距的相对扩大无疑会进一步抑制有效需求的形成。
作为劳动力优势突出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1/3,尤其是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电器等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2008年四季度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需求出现丁自由落体式的下滑,出口终端需求的萎缩直接导致整条产业链的供给过剩和就业紧张。而4万亿投资计划直接拉动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部分能够扩散到鋼铁、水泥、建材、电气设备等上游工业企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无法获得显著受益。在这一需求结构转变的过程当中,会出现新的失衡倾向,过剩产能也无法在需求转化过程中获得充分利用。同时,劳动力相对价格也下滑。
或许美联储应设立通胀目标
潘成夫观点
与前任格林斯潘喜欢“装神弄鬼”的风格不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讲究透明和公开,讲求与市场沟通。但是,近期美联储却显示不出透明和公开的迹象。年初开始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大量对此举可能导致通胀的批评。对此,伯南克强调,一旦经济复苏美联储有能力回收流动性。但是,质疑并没有消除,这就是沟通不足的表现。
在短期利率为零的情况下,实施货币政策有很大难度,伯南克在2004年提出了替代做法:第一,央行保证未来的利率将比投资者预期的要低、持续的时间要长。经济衰退期间,即使短期利率为零,长期利率仍可能很高,央行的保证有助于降低长期利率;第二,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如购买长期国债,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随购买,如果各种资产之间不能完全替代,可以降低长期利率;第三,增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使其大大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水平,避免出现通缩。
这三项政策是相互补充的。例如,要保证短期利率足够低,央行光调整资产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因此,量化宽松往往与其他两相做法同时使用,可以认为其他两项做法也是量化宽松的补充或者是其一部分。量化宽松的关键在于改变市场的预期,如果投资者相信央行能够在未来保证低利率的话,那么就会跟随央行购入长期债券等长期资产,从而有助刺激投资和消费。
量化宽松的一个隐含效应是,避免通缩预期甚至产生通胀预期,从而避免将消费、投资延后,有助刺激投资和消费。1998年,克鲁格曼对陷于流动性陷阱的日本提出如下建议:“使货币政策有效的做法,是央行可信地说服市场,央行将不负责任地允许通胀发生,从而产生经济所需的负利率”。美联储现在的做法,倒是很像克鲁格曼主张的翻版。
后来,克鲁格曼又解释,其实他并不是让央行“疯了似”的印钞票,而是要产生一个合适的通胀。但现在量化宽松带来了太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美联储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发生通胀,但是市场还是很担心,这对量化宽松的效果是致命的。通胀预期意味着低利率难以长期维持,未来利率可能飙升,长期债券价格可能暴跌,在如此预期下,美联储买入长期国债,而投资者则会选择抛售长期国债,完全有可能变为最终由美联储持有全部或大部分的长期国债。此外,通胀预期导致美元贬值预期,也大大影响海外投资者购买美国资产的意愿。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伯南克主张的“沟通”,即如何能够说服市场相信未来将会产生通胀,但是又不会太严重。对此,美联储有必要引导通胀预期,或许设立通胀目标是好办法。对于通胀目标,美国国内也有大量的争议,例如担心会导致美联储失去灵活性,而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一定的技术性难题,例如应采取什么通胀指标。
国家持续发展 篇12
1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
近年来, 园区以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为目标, 紧紧围绕“科研创新、推广引领、试验示范、培训带动、打造特色、休闲观光”六大功能, 注重以科学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研发为支撑, 以工业化经营为理念, 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 以龙头企业为纽带, 以基地建设为平台, 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 园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截至2013年底, 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 实现产值24.1亿元, 带动区内农户户均增收6 800元, 人均增收1 173元。
目前, 核心区水、电、路、气、通讯、科技广场、日光节能温室、智能连栋温室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园区先后引进并扶持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青海汉尧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居易实业集团公司等27家农牧业产业化企业, 并相继建成运行杂交油菜制种、脱毒马铃薯组培、生物药用资源加工、生猪规模养殖、油菜籽加工、枸杞深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1,2]。
园区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 相继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3 666.7 hm2。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 在巴扎、加定、哈拉直沟等乡镇建成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 000 hm2;以青海介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 在台子、塘川、丹麻、林川等乡镇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666.7 hm2;以青海霍普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 在塘川、林川、东和等乡镇建成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666.7 hm2;以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 在塘川、五峰、威远等乡镇建成优质蚕豆繁种基地333.3 hm2;以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 在威远、塘川、台子、五峰、林川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以青海浩园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 在威远、塘川、南门峡等乡镇建成牛羊养殖基地。同时, 园区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组建了农牧业产业化开发公司, 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 积极构建购销、经营、信息网络体系, 通过融资、申报项目等方式, 认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积极参与园区建设[3,4,5]。
2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加快新技术与新品种引进步伐, 加大科研示范力度
积极引进国内外各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 重点引进蔬菜、食用菌、花卉、果品等新品种, 引进栽培、加工等新技术。
2.1.1 做好现代化种植示范。
重点实施好8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现代化种植系统示范项目, 开展特色蔬菜水肥一体化种植示范和高原特色作物种植示范;继续做好5 000 m2智能连栋温室特色种植, 开展特色花卉、蔬菜新品种种植示范;继续做好18 000 m2高标准日光温室现代种植, 开展蔬菜、食用菌、苗木、果品种植示范。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2.1.2 做好现代化育苗示范。
在智能连栋温室内建成3 000 m2的莓类工厂化育苗中心, 开展年产370万株的树莓、蓝莓、穗梅等莓类新品种育苗;在智能连栋温室和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6 000 m2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 开展年产1 000万株的特色蔬菜工厂化育苗;在高标准日光温室内建成4 000 m2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区, 开展年产200万株的花卉工厂化育苗及生产。
2.2 加快农牧业专家工作站高效运行, 提供科研保障
在初步运行全省农业科技专家站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推动专家工作站深入规范运行。在建成运行的科研中心内分类设立专家工作站,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受聘专家经常性深入园区, 结合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解疑、指导、培训等有效的科技服务;受聘专家通过与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协调, 带项目、带资金在园区围绕自身研究领域, 开展科研攻关, 争取取得科研成果。同时举办科技培训班,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2.3 加快主导产业科研创新, 提高应用水平
2.3.1 着力提高制繁种水平。
在巩固基地的基础上, 继续将特色制繁种作为互助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进一步做大和巩固制繁种基地, 提高制繁种档次和水平。积极选育和引进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特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 进一步扩大杂交油菜种植区域面积;积极开展马铃薯早熟高产菜用型、高淀粉加工型品种选育工作。
2.3.2 加大重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以创建农业高产示范田为带动, 以优良作物品种为核心, 大力实施沃土、植保、地膜、种子等工程, 重点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建立油菜、马铃薯、蚕豆等高产创建示范田, 引进小麦、马铃薯、油菜、蔬菜等优质品种, 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 推动良种良法配套,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2.4 加快与高校院所合作进程, 拓宽科研领域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 重点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青海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人才交流、科技培训、项目建设以及油菜、马铃薯、休闲农业、食用菌、八眉猪等领域开展合作。做好与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互助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青海大学互助农业科研创新基地的基础上, 争取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树莓种植研究领域进行合作, 开展树莓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河北农业大学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域进行合作, 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点) 的创建与申报;与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中藏药材领域进行合作, 开展中藏药材新品种试验种植、示范推广;与青海省农业科学院在蔬菜领域进行合作, 开展甜椒及其他新品种的试验示范, 建设种植示范棚和示范基地;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航天生物育种方面进行合作, 开展太空甜辣椒、西红柿、茄子及葫芦等航天新品种的育种示范, 建设航天生物育种示范基地。
2.5 加快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 提高务农人员素质
会同省农牧办、科技厅、省妇联及县农业和科技、畜牧等部门, 加大对农村科技明白人和乡村科技骨干的培训力度, 举办省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县级农牧业科技培训班。加大对园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外地进行学习深造, 组织园区干部职工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重视引智入园工作。邀请各地科研专家入园技术指导, 聘请高校院所的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 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科技能手, 弥补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2.6 加快企业科技项目落户, 努力提高农产品档次
认真抓好入驻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 进一步加大园区企业项目建设力度, 重点实施互丰种子加工项目、汉尧菜籽油加工扩建项目、泰和源土猪养殖续建项目、中厚土猪肉加工续建项目、天普药业药材加工项目、居易枸杞加工项目等, 督促企业装备先进生产流水线, 鼓励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以制繁种、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互助”特色农畜产品品牌。
2.7 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
2.7.1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
围绕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这一主线, 在塘川、台子、威远、东沟等乡镇建立特色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种植示范基地和八眉猪、獭兔、葱花土鸡等特色养殖示范基地, 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 注重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组合配套, 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 提高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
2.7.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积极探索农牧结合、农机农艺、粮经结合的技术合作型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鼓励对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和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 重点在台子、塘川等乡镇发展蔬菜种植、牲畜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循环模式;在五峰、东山等乡镇发展青玉米、黑麦草、燕麦种植, 牲畜养殖, 有机肥综合利用循环模式, 逐步形成以农补畜、以畜促农、循环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格局。
2.7.3 做好科技示范点示范推广。
着力实施好9个种植示范点, 通过示范推广, 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包括台子乡上台村有机循环农业示范点, 台子乡下二村食用菌种植示范点, 塘川镇高羌村特色叶菜种植示范点, 塘川镇总寨村蔬菜观光采摘示范点, 威远镇西上街村果品种植示范点, 东沟乡尔开村药材种植示范点, 林川乡贺尔村树莓种植示范点, 塘川高羌村杂交油菜新品种高产创建示范点, 加定镇扎隆口村苗木种植示范点。
2.7.4 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依托互丰、汉尧、霍普兰德、介实、谷丰、瑶池等园区龙头企业, 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形式, 在示范区乡镇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 以杨光、八眉猪场、浩园等畜牧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 在塘川、台子、五峰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养殖基地村。
2.7.5 改善产业基地生产条件。
积极争取和实施面向农牧业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等建设项目, 开展示范区道路、灌溉、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科技成果试验推广提供保障。
摘要:介绍了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 并从加大科研示范力度、提供科研保障、提高应用水平、拓宽科研领域、提高务农人员素质、提高农产品档次、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青海互助
参考文献
[1]林岩, 刘涛.农业示范区文化建设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0) :251-254.
[2]杨学军, 王强, 田义文.农林高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1) :119-121, 124.
[3]龙涛, 彭忠益.园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10) :276.
[4]崩文才.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5) :313-314.
【国家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可持续发展中国家05-15
持续发展06-15
协调持续发展09-16
持续发展动力09-21
可持持续发展05-20
持续规范发展模式07-25
可持续农业发展07-28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09-11
企业文化创造持续发展09-15
中国企业持续发展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