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2024-08-05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精选8篇)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篇1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 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近几年发展很快, 各行各业都把它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可再生能源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 主要考虑的是农民的需要, 对农村能源建设意义重大,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毋庸置疑。

金融危机以来, 有些人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了质疑, 可再生能源在发展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成本过高、产能过剩等问题。但总体情况看,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健的、健康的。

太阳能光伏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主力, 是国内消耗比较少的能源, 也是出国量最大的, 现在想订购太阳能电池板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已经定到了明年下半年。光伏发电争论较多的还是电价的问题, 是否合理, 要看投标的企业和单位, 他们主要看做这个项目的盈利与否。

硅材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要材料, 在金融危机前是一种暴利的状态, 但现在原材料的价格开始降低, 这样对太阳能发电的开展是有好处的。今年要达到3.5到4万硅材料的需求, 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要使企业有积极性, 而不要一哄而上。我不主张电价过低, 若太能能电价过低, 企业没有盈利, 它的发展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海上风力发电现在也在搞, 已经进入特许权的招标阶段。我个人认为海上风力发电有一定的风险, 有点操之过急。在缺少经验、缺乏实验的情况下, 要充分考虑设施对海洋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应该进行分步骤的小规模的试验, 待技术成熟了再推广。还有就是成本问题, 成本太高, 就会得不偿失。

沼气国家很重视, 每年投入20多个亿, 最初是发展户用, 现在改为发展集体使用。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养殖的变化, 使户用沼气面临问题。集体方向发展也有资金、设施、服务、成本等新问题。

关于技术的发展, 会不会降低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问题, 我认为在能看得到的时间内, 比如8年、10年, 总体价格不会有大的改变。因为技术的提升会使成本下降, 但边际成本和用工费都在增加, 都是涨的趋势。技术的提升降下的成本, 抵消了其它成本的增加。

关于创建“绿色能源示范县”, 我特别赞成, 意义重大, 我认为最大的意义是唤起更多的人接受“农村绿色能源”这个理念, 这个意义远远大于这件事情的本身。作为“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典型, 延庆和其他有可能成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市县, 目前还看不出太大的经济性,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 经济性会有的, 发展方向是对的。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篇2

所谓可再生资源指的是那些经过消耗、实用、燃烧、加工、废弃等程序, 能在一定的周期里重复形成的并且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原的特性, 还能够可持续地被利用的自然资源, 它与不可再的资源相对应, 是我国目前所提倡发展的清洁能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水资源, 可降解塑料袋, 废旧物品等等。利用可再生发的能源替代即将枯竭的化石性能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选择与必然选择。本文将运用最先进的控制理论, 建议一个直观的包含能源、资本、劳动力投入等一系列先进模型来解答其中的奥妙所在。能源作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最为基础的物质需求。由于世人对化石能源的过分开采致使其目前处于枯竭的边缘。除此之外化石能源燃烧后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又成为了污染大气以及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目前来看能源发展受到了地球资源与环境污染量大问题的制约, 如果不采取措施, 环境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正是因为能源与环境危机的不断凸显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才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一、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市场上所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来, 我国在能换资源市场化上面虽然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可是由于能源资源利用和开发中存在大量的化境外部性使得市场机制没有完全的来解决能源可持续问题。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的优点, 它的这一特点对环境是没有伤害的, 并且可以持续利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包括: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非化石能源。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中国主要还是依靠化石能源来维持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目前中国所占的各类人均化石能均低于发达国家, 但中国每年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等因素所造成的浪费和污染却居世界前列。如果中国继续放任这种事态的严重, 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所以, 中国必须要找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来走, 加大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力度, 才能走出这一困境, 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

二、可再生资源期望代替路经测算

为了走出这一困境, 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计算来论证观点, 找出途径, 下面我们将为可再生资源期望代替路径产开测算。根据我国两千一一年二月份发出的初步核算显示, 中国两千一零年全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的标准煤炭, 比起上年同比增长可5.9%, 能源第二消耗国的称号降临在了我国头上。两千一零年可再生的能源的消费量占了能源总消费量的10%, 到了3.25亿吨标准煤炭。所以E数值可以知道, 再根据李韧的回归分析一九七八年到两千零七年数据, 将能源的有入内升华, 再利用三要素柯布道拉丝生产的函数, 对能源和经济的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算出a=0.7429, B=0.19, A=0.81, 其中的Y, K的单位是亿元, E的单位是万吨煤, 取P=0.03。

根据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至本世纪二十年代, 中国必须使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达到能源总消费水平的15%, 到本世纪三十年代, 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达到消费总量的20%。

上面讲述的结果表明, 要是存在着合理的社会计划工作者, 找出相适应的可再生的能源的年份路径, 对消耗的化石能源进行有效的替代, 到本世纪二十年的可再生能源占总的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从两千一零年的10%升高至15.15%, 再到本世纪三十年代的20%, 确保了中国总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同时化石能源实用渐渐减少, 降低二氧化硫、GHG污染物的排放, 才能保证我国在未来的CDP稳步增长。

三、总结

根据上文的论断, 想要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期望替代路径, 中国政府在可再生的能源的定价上, 必须充分的按照根据可再生能源年替代率的标准, 运用税收、财政、行政等多种政府手段, 来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替代水平。带领可再生能源合理的定价, 是消费人群逐渐普遍起来, 保证可再生的能源对耗竭性石油化工能源使用照成GHG等排放所造成的自然环境退化问题。对于枯竭型的石油化工能源应将它的市场价格和成本相对于可再生的能源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里, 首先要对可再生的能源实行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 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其次对耗竭性的能源运用提高污染排放的标准来对其价格进行施加影响。总之, 为了实现国家能源可持续的终极目标, 政府和人民应当充分重视这一要素, 并将它排上日程, 它的成功定时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刘岩, 于渤, 洪富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动态增长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2005 (02)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篇3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篇4

太阳能在城市中有更高的应用集中度, 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城市能源利用中, 太阳能试验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必需要素。鼓励推广太阳能应用,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向转变, 对能源可持续利用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逐步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在城市中大力普及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试点。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 我国太阳能光热集热器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 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在太阳能光电方面, 去年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太阳能发电的政策扶持力度。2009年, 启动了甘肃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招标, 带动了全国10多个光伏电站的建设。最近又进行了西部地区13个项目、共280余兆瓦的并网光伏电站招标, 成为启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 我国多个部门联合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 重点在城市支持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 开始了太阳能发电在城市的推广应用。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累计应用量达到305兆瓦, 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传统供热系统与地热是无法相比的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 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专题研究。21世纪初, 我国开始大范围地对地源热泵进行工程示范, 2006年国家建立了专项基金, 对国家级地源热泵示范项目提供财政补贴。在近30年的时间里, 地热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在我国的建筑中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应用, 出现了一大批典型工程。包括北京友谊医院三期、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国家大剧院、青岛奥运帆板基地、北京奥运村、上海世博园等在内的一系列工程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技术。

有关数据显示, 到2010年, 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截止到2009年底, 浅层地能应用面积1.39亿平方米, 年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

据分析, 虽然初期投资高, 但地源热泵系统能提供供暖、空调、生活热水等多重功能, 这是只具有单一供暖功能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所无法类比的。在运行费用方面, 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可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25%~50%, 用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可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15%~30%。地源热泵系统的静态投资增量回收期为4~10年不等。随着地源热泵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政府补贴的逐步完善、产业化规模的不断加大、生产厂家和集成商的逐渐增多, 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初期投资还会进一步降低, 地源热泵系统成本还应具有50元/m2~100元/m2的降价空间。

五战略促新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未来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城镇化问题将在未来的20年解决。为了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也为了推动城镇化的科技转型,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开展了城市和乡村的示范。从去年到今年, 我国已有44个城市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86个县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推动了城乡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近年来实施了五大战略。

一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抓项目实战, 第二步抓城市、农村的实战, 第三步在全国全面推广。目前, 已经从项目实战阶段过渡到了第二阶段, 即城市实战阶段。

二是低风险战略。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在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无论是技术储备, 还是产业的形成, 都还有一定的缺陷。低风险战略, 主要是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申报条件及成熟技术, 同时对申报主体提出明确的要求来降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风险。

三是广覆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示范, 在示范过程中, 各种技术类型都有覆盖, 包括太阳能以及地下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等各种浅层地热能的利用。

四是高收益。通过需求带动技术进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形成。除了在建筑中应用一系列新能源系统外, 还带动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形成。

五是形成体系。包括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产品体系、能力建设体系、应用模式体系五大体系, 有利于今后在全国推广。

新能源应用和推广面临四大障碍

近年来,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各地已经出现了很多好的经验。

山东计划三年拿出12亿元支持新能源发展, 其中每年5000万元用于建筑领域。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德州在太阳能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上的成功得益于领导的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落实示范项目工程、发挥产业优势。唐山通过正在进行的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太阳能在既有建筑中的应用。鹤壁开展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太阳能应用模式。重庆的中央商务区通过集中建设冷站和热站的方式, 规模化地应用可再生能源。

有专家强调, 虽然新能源的应用和推广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四大发展障碍。一是法律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目前的法律、法规过于原则性, 操作性不强。激励长效政策和普惠政策还未形成, 惩罚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保障可持续运行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其中, 国家标准有待完善, 地方标准、工法、图集、手册还不足。三是能力建设不足, 体现在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等全过程的实施能力均不足。四是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 自主研发的能力不足, 表现在光电核心技术未掌握、关键设备开发不足、产品效率不高等方面。

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的共同发展 篇5

大理电网均以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

全州形成了包括500kV、220kV、110 (35) kV、10kV、0.4kV五个电压等级齐全的供配电网络。

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 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

2) 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与电网及其他电源的发展不够协调。

3) 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 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

4) 就风电而言, 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 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带来了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

5) 对新能源送出及辅助服务的激励政策、电价审批和项目管理、新能源电厂的新型管理机制等, 均亟待加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能源为电网接纳的困难。

3 大理地区可再生能源现状

大理州境内电源总装机容量836MW, 其中水电装机757MW, 风电装机79MW。

3.1 水力资源

大理州多年平均降水量298.72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05.8亿立方米, 加上地下水储量32.3亿立方米, 总计有水138.1亿立方米, 人均达4500立方米。州境内江河纵横, 水力资源蕴藏量9300MW, 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8070MW。到目前为止, 大理州境内水电站装机容量达757 MW。

3.2 风能资源

大理州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根据规划, 大理州风电项目共有27个, 规划总装机容量为306.2万kW;目前, 大理州境内已建成风电场两座, 装机容量7.8万kW;在建风电场两座, 装机容量分别为21万kW及14万kW。

3.3 太阳能资源

大理州拥有充足的太阳光照资源。洱海流域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200小时以上, 占全年可照时数的50%以上, 光照充足, 生理辐射量高, 光能利用潜力大。

4 清洁能源接入对大理电网的影响

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均为清洁能源, 但因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的影响, 风能、太阳能发生不断的、随机的变化;特别是风电, 由于风本身具有不可控, 不可调的特征, 风速与风向的变化会造成风力发电出力的随机性和间歇性。电网必须连续、安全、稳定、可靠的向用户供电。因此, 风电不能替代常规火电和水电, 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上必须高度重视对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目前, 网内已有两座风电场投入运行, 现就风电接入电网后对电网的影响做简要分析。

4.1 风电对电网动态电压特性的影响

风电场风速扰动除引起风电功率的波动外, 还将导致电网电压的波动, 特别是阵风和渐变风的影响。波动的幅度不仅与风电功率大小, 而且与风电场分布和变化特性等有关。目前, 大理电网内并网运行的风电场为大风坝、者磨山两座风电场, 其风力发电机组均为异步发电机, 机组启动时需从电网吸收大量的无功, 随着风电场内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入, 电网电压将逐渐得到恢复;但是, 当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故障或未投入运行, 将导致风机运行所需无功多数时候全部由电网提供, 出力大时吸收主网无功最高达22Mvar, 造成电网电压水平降低。另外, 机组脱网时将引起电网电压升高, 一般可达4%。当大理电网大规模风电接入后电网电压的波动幅度将加大, 会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2 风电对电网稳态频率的影响

由于风电具有不同于常规电源的随机性和间隙性, 因此风电出力是不可调的。风电场的并网运行, 由于其风力的不可控, 将对电网运行的稳态频率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大理地区风电的迅猛发展, 风电在系统中的比重将逐步加大, 而受网内水电厂调频能力的限制, 对大理电网运行的稳态频率将产生较大影响。

4.3 风电对其他电厂和电网经济运行的影响

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正常运行, 系统内应留有2%~3%的机组旋转备用容量。因风电的随机波动特性, 其发电出力随风力大小变化;为保证对用户的正常供电, 电网需根据并网的风电容量增加相应的旋转备用, 风电上网越多, 旋转备用容量也越多, 对于大理这样一个以水电为主的电网, 就必须依靠水电厂降低运行经济性或频繁启停机组来解决风电带来的影响。

4.4 风电对调度计划的影响

因风电具有的随机性和间隙性, 且不可控, 故风电出力预测准确率较低, 而风电电量纳入网供电量计划, 风电电量预测不准确, 直接影响日网供电量预测的准确性。鉴于目前大理电网日网供电量平均在700万kWh左右, 而风电装机容量较小, 发电预测偏差对总体预测准确率影响相对较小。当风电大规模接入电网后, 发电出力预测准确率仍较低, 将给电网有功、无功平衡带来较大困难, 会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

4.5 风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风电建设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 另外, 风电机组旋转的风机叶片可能影响鸟类, 在靠近居民区的地方可能产生噪音污染。

5 再生能源与电网和谐发展建议

5.1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有序开发

就大理电网现状而言, 电网的接纳能力远没有达到规模化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接入的要求;大理州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区, 远离负荷中心, 电网建设也比较薄弱, 因州内不能消纳, 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外送, 为此, 在电网发展规划过程中, 应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纳入当地电网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用电负荷增长需求、电网建设等实际情况, 来确定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布点及建设时机, 因地制宜, 实现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可持续协调发展, 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电网建设的政策, 加大电网建设力度, 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前提下, 尽可能满足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接入的要求。

5.2 优化电源结构, 优先发展水电

大理拥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 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均为可再生能源;开发水电的建设成本低于风电的建设成本约30%, 水电年利用小时是风电的2.5倍以上, 与开发相同容量的风电相比综合效益更显著, 水电应予以优先发展。

鉴于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安全运行和经济性的影响, 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必须要与电网发展相协调, 在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中, 可研阶段应开展系统潮流计算和稳定计算, 电网主管部门应参与可研审查, 介入项目核准阶段。另外, 对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开发及接入系统进行专题研究, 提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措施。

5.3 兼顾电网接纳能力, 确保电网安全

目前我国使用的风机都是用最大功率输出进行控制的, 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 考虑风电功率变化完全由电网负荷频率效应调节的最不利情况, 风电接入电网的比例一旦超过5%就会严重影响电网侧的正常运行。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增强电网对大规模风电接入的适应性, 包括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加强电源侧和负荷侧的管理; 结合大理电网的现状, 现阶段并入电网的风电所占比例总体上应控制在电网最高负荷的3%左右。

5.4 制定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

我国现行风电政策规定, 风电场发电量就近上网, 高出电网平均电价的部分由购电电网分摊。但是, 由于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远远高于水电、火电, 对大理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 电网容量小, 用电量基数偏低, 电价承受能力差的地区, 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大规模的发展势必会进一步推动销售电价过快提升。一是增加了全社会用电成本, 二是挤占了电价空间, 三是降低了常规水电运行的经济性, 四是加重了电网企业的负担。电网内所有用户为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需付出较大的代价。为解决这个矛盾, 国家应积极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制定可再生能源的合理上网电价, 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发生的费用, 对高于水电、火电平均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 附加在销售电价中在全社会分摊。

5.5 促进产业发展

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巨大, 其中主要是风机设备费、电池组件费用, 因此, 应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 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 加快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产业发展规划项目中应安排可再生能源专项, 在政策上扶持国内风机产业、太阳电池生产企业, 推广国产化风机及太阳电池, 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降低电价成本, 提高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竞争力。

6 结束语

大理州规划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6.2万千瓦, 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0.8万千瓦;面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 电网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 因此, 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应结合电网实际, 做到科学、适度、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发展任重道远,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需认真思考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电网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争鸣, 周德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其发展[J].电气应用, 2007.10.

[2]魏伟, 许胜辉.风力发电及相关技术综述[J].微电机.2009.4.

[3]云南省发改委, 云南省能源局.云南省风电场规划报告[R].2009.12.

[4]云南省大理州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选址规划总报告[R].2010.4.

[5]云南电网公司大理供电局, 云南省电力设计院.大理电网规划[Z]. (2009-2013年) .

[6]云南电网公司大理供电局电力调度中心.二○一○年大理电网年度运行方式[Z].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篇6

一、能源税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理

(一)能源税减少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成本差距

传统能源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 其生产技术经历上百年, 市场运营机制完善, 生产成本较低,可再生能源初期生产成本较高。能源税将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了化石能源的成本,减少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成本差距, 有利于促进能源供给结构转型。

(二)能源税促进企业用能结构转型

能源税的征收对企业是一项新的支出, 抑制企业的生产活动,使产品数量下降,产品的价格上升,导致自身市场竞争力下降。为了缓解这种难题,企业迫切地需要降低能源税的成本。相比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CO2的排放量较低,因而其能源税低,而且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不断下降,这样企业就会自发地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转型,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的税收差距弥补能源税带来的成本。

(三)能源税促进可再生资源消费替代

如果对化石能源增收能源税, 会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导致化石能源价格上升,相同的收入所购买的化石能源数量减少, 但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没有发生改变,用来购买可再生能源的数量没有发生改变,消费者在进行能源消费时会考虑用可再生资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

二、能源税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分析

(一)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与能源税

把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作为度量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 把能源环境税占总税收的比重作为度量能源税收水平的宏观指标,通过比较分析多国数据发现,可再生能源比例高的国家, 其能源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可再生能源比例低的国家中,其环境税占税收比例也相对较低。从单一国家的纵向数据比较,各国随着能源税收水平的提高, 其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微观上看,以税收占价格总体水平计算的柴油税和汽油税负与可再生能源比例关联度较高。 以汽油税为例,2014 年95 号无铅汽油税在价格中的比重与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如下表格1:

两者的回归关系为:RR=0.4818PT+0.0107,其中RR表示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PT表示能源税在能源价格中的比重, 说明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比例与以汽油税为代表的能源税负水平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源税收每提高10%,可促进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4%。

(二)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税

1.德国

在经济政策的激励下,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从2003年的3.67%提高到2013 年的18.88%。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其税制密不可分, 其能源税收主要集中在消费环节,如增值税、生态税、燃料税,消费税。 德国居民用电的生态税最高,2014 年, 德国对于电力生态税征税水平高达其价格水平的45.5%。 通过对德国历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与德国电力生态税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如下方程:RE =0.306ET+0.0584,其中RE表示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发电量中的比重,ET表示电力税在电力价格中的比重(以电力生态税为代表)。回归拟合结果表明,两者相关性较强,电力生态税每提高1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比重提高3%左右。

2.日本

日本是个能源资源匮乏、进口依赖度高的国家。日本的能源生产税主要有增值税、 石油税和电源开发促进税,能源销售税有公司所得税和销售税,能源消费税包括燃油税和消费税,日本环境省在2004 年提出碳税方案, 其碳税税率为每年2400 日元/吨二氧化碳(约合27 美元/吨碳), 家庭用户为每年每户2000 日元(约合25 美元/吨碳)。 为促进电力持续发展, 日本消费者支付的电费中包含一部分附加费用作为电力开发促进税。 日本将电力开发促进税所得的收入作为财政拨款以及补助金进行发放, 用于发电站周边地区的开发以及安全对策、 发电用设施的设置及运转资金。通过对日本2003—2013 年十年间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与其电力税进行回归,发现电力生态税每提高1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比重提高1.6%。

三、中外能源税收的比较及简要评述

(一)税种比较

我国能源税种是由与能源相关的资源税、 消费税、排污费共同构成、税费合一的广义能源税制。 与国外相对完善的能源税制相比, 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针对高耗能、 高污染行为和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 在国外广泛使用的碳税等本应在能源税制中起主体作用的专门性税种还未引入我国税制。例如,丹麦、 瑞典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不仅仅对石油产品和煤炭征收碳税、硫税,美国对含碳的能源也征收碳税和硫税, 发达国家对于化石能源的专门性税种研究较为深入,从而能源税制也比较完善。

(二)税收水平比较

根据能源企业生产环节缴纳的资源税、 增值税水平在价格中的比重, 在销售环节缴纳所得税在利润中所占的比重, 以及消费者在能源消费时缴纳的汽油税、电力税等能源消费税,根据能源价格与税收统计年鉴数据,对丹麦、瑞典、德国、日本、中国的能源税收水平进行比较,得到下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丹麦、瑞典、德国、日本和中国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能源税征收比例相差较小,而在消费环节,丹麦、瑞典、德国、日本的能源税征收比例比中国高出很多。

(三)简要评论

我国能源税收侧重于生产环节、 能源税负相对较低是历史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促进我国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尽量压低能源价格,促进实现工业积累,形成了低能源价格的体制机制,与这种低能源价格体制相适应, 政府给予能源企业和能源生产大量的补贴。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我国的能源生产、输配、销售环节将被拆分,能源市场化势在必行, 此时能源税将会在能源革命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 以能源税收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平衡税收与补贴,逐步建立以能源税收为主的气候补偿性能源价格体系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补贴、 新能源产品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扶持机制。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对化石能源增加税收10%可以导致可再生能源投资比重平均增加18%,化石能源投资比重平均降低7%。 建立以能源税为主体可再生能源补贴为辅的气候补偿性能源价格体系有效改善能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建议应对温室气候减排需要, 在当前化石能源价格下跌的时代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开征能源税, 将能源税收法定开征常态化,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标需要,根据市场形势调整能源税收与补贴幅度和方式, 增加弹性机制和动态调整能力,建立以能源税为主体、补贴为辅的气候补偿性能源价格。

(二)平衡税收在各环节的分配,推动生产环节为主的能源税收向消费环节转型

建议平衡税收在能源生产销售消费各环节的分配份额, 推动我国以生产环节为主的能源税制向消费环节转型。 具体而论,一是加快立法进度,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开征碳税和硫税,完善中国能源税收体系,相应地减少企业所得税税额, 将税收重点由生产环节调整到均匀分布在各环节,并达到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名义支付的税收额度均衡, 最终实现能源税收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开征气候变化税,平衡不同能源品种的税收负担,促进能源的清洁化利用

借鉴国外经验, 针对工商业和公共部门使用不同能源品种,根据其能源含碳当量对应不同的税率,计税依据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但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以此平衡不同能源品种税负。 该税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税源和筹措财政资金, 而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节能投资。在气候变化协议下,能源密集型企业只要达到一定能效或减排目标即可获减免, 如为鼓励企业使用低污染能源,在特定条件下可实行减免税,比如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等; 同时将所有被征收气候变化税的企业为雇员交纳的公积金调低一定比例, 通过“投资补贴” 鼓励企业投资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或设备

参考文献

[1]潘文轩,吴佳强.新能源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2,(4).

[2]倪红日.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我国节约能源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5,(9).

[3]周英男,李昕杨.能源税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学分析[C].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

[4]刘艺.金融危机、税收激励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

[5]周江生,杨庆功.国外低碳经济税费政策分析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1,(5).

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 篇7

一、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革新缓慢, 开发规模不大

以生物质能源利用为例, 仅有一小部分秸秆、薪柴不以直接燃烧为主, 尚有一些乡村试点应用生物质汽化、炭化技术。粪便资源多数径直用作肥料, 只有很少一部分开发成了沼气。太阳能利用虽已市场化, 但市场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地热能技术只在部分地区试点应用。

二、可再生能源尚未形成技术开发体系与服务网络

农村能源工作从业人数少, 专业科技队伍奇缺, 在农村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并不容易。优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因为技术难以消化所以实施起来较困难;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没有形成气候。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很不集中, 如果不就地开发、就地使用, 没有技术服务, 物资器材供应不齐全, 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专业服务网络不建立, 可再生能源就不会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还未做到有法可依, 也缺乏配套的保障激励机制

农村能源机构所执行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还属于宏观指导性质, 可操作性不强, 也缺少相应的法律、规章、条例的强制和约束作用。主管部门没有奖惩和监督的根据与抓手, 其发展只能更多地取决于各方面的觉悟和认识以及不确定性的决策, 造成了行动的盲目性和易变性, 因而发展缓慢。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 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的事业再上新台阶, 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并出台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

政府在物质、经济上对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工作进行扶持。财政划拨资金、金融系统提供低息贷款给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农户, 是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事业走上快车道的重要政策手段。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推广的初期, 由于农民现阶段的支付能力相对较弱, 新技术的价格相对较高, 与农民的承受力还有一定差距, 而且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一般较长, 农民容易放弃。所以政府部门要完成推广目标, 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以调动农民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事业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技术含量高, 任务量大, 是为农民谋福祉、办实事的系统工程。要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必须加大市、县、乡可再生能源建设管理机构的工作力度, 形成一个比较高效和规范的管理体系。由于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零散, 不便于大规模集中开发, 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户的上门服务, 发现资源就地建设、就地开发、就地使用。

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服务网络是支撑项目实施的关键要素, 要广泛建立众多的乡镇农村能源服务站, 完善其功能, 健全其职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的施工, 物质、器材和产品的就地供应, 产品工程的安装和维护等工作都要由服务站负责, 对民间技术队伍的指导和管理也应列入其职能之中。

三、筹集专项发展基金

清洁和可再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思考 篇8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清洁和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虽有替代化石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等社会需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规条例的推动[1,2],但发展一直不尽人意。近年因雾霾爆发,国家采取紧急行动,国务院于2013年9月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3],对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生物质能源行业提供了适时的发展机遇。

1 雾霾爆发与《行动计划》

PM2.5颗粒有多种来源,而导致雾霾高强度和大范围爆发的主因无疑是近年煤炭消费与汽车保有量激增致使污染物排放超越阈值的结果。1990~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4.9×107t,而2003~2010年跃为1.82×108 t;汽车年产也由不足100万辆到2003年的449.7万辆和2010年的1841万辆,“堵车”已是大中城市的常态。爆发式的煤炭消费和汽车增长的转折点是2003年。

国务院2013年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在河北视察工作时指示,河北省的GDP可以掉下几个点,但必须完成压减4×107t燃煤消耗及1.4×107 t吨钢铁产能的任务,以确保首都空气质量的改善。2013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今年年初中国北京发生严重雾霾。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要打一场攻坚战。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在京津冀鲁地区减少8×107t煤炭的消耗。”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能源局等部门正雷厉风行地组织实施《行动计划》,一场意义深远的“克霾战役”已经在全国打响!

《行动计划》里面有关停、砍、减落后与过剩产能、黄标车等;有严控“两高”行业、煤炭消费量、中小燃煤锅炉、机动车保有量和提高油品质量等;有严管节能环保准入及指标约束、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有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推进技术创新和煤炭清洁燃烧等;有加快清洁能源对煤炭和化石燃油的替代等,《行动计划》的内容全面而具体,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

2 气代煤问题探讨

坚决而严格的砍控和监管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能立竿见影的,而治本则在于可再生清洁燃料对煤炭与化石燃油的替代。《行动计划》对此的表述是:“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有序发展水电,开发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即采取的是以“煤改气”为中心的多种清洁能源并举做法,对此,有以下几点想法。

(1)我国天然气资源极缺,现年产约10×1010 m3。需求急剧增长的情况下,2012年表观消费量1.471×1011m3,对外依存度24%。《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新增天然气干线管输能力1.5×1011 m3以上”,即消费量将达3×1011 m3左右,对外依存度也会激增到50%左右。

(2)在污染物排放方面,与煤炭和石油相比,天然气更加清洁,但是在《行动计划》提出的“煤制气”措施中无法得到体现。根据热值计算得,4份煤方可换1份煤制天然气,无疑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且CO2排放量是化石天然气生产的7倍,导致污染物排放的剧增和转移;每生产1 m3煤制气约耗水10 m3,这在我国煤炭主要产区一水资源极缺的西北地区是很难承受的,将致使与当地农业争水,与民争粮,带来严重生态灾难。由此可见,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地将煤由固态能源转化为气态能源代价惨重,非常不值。《行动计划》要求“5年内将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而又要每年以亿万吨煤炭去“制气”,显然是自相矛盾。因此,煤制气方案即不科学,还会贻害无穷。

(3)以生物质为原料生成的非常规天然气叫生物天然气,与化石天然气的组分和性能无异,却没有煤制气的上述种种弊端。生物天然气在欧洲已实现商业化多年,我国近年也已开始商业化生产。正在进行的“成都项目”和“南宁项目”规模都在10×10 8m3级。我国生产生物天然气的资源具年产2.33×1011m3的可实现潜力,为何不取生物天然气而舍煤制气呢?

(4)全国有50余万台20 t位以下的中小燃煤锅炉,年消耗标煤2.7×109 t,排放烟尘6×109 t、SO2 2.26×1010t和氮氧化物10×109t,由于量大分散,多为城市和乡镇民用,难以清洁燃烧,是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中小燃煤锅炉能“煤改气”和“煤改电”虽好,但“大材小用”,价格高昂,只能用于少数条件较好的地方,对多数而言,生物质成型燃料具有就近取材、资源量足、便宜效优的优势,理应成为最佳选择。

(5)机动车尾气是产生雾霾和导致二次污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柴油汽车。而生物合成汽油和柴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较化石源汽柴油降低104%和108%(Novem),是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车用新能源。2013年7月习近平主席视察的武汉凯迪公司在木质纤维素气化合成生物燃油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正在实施一项3~5年完成年产千万吨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值得关注。

固体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气和液体生物燃料等生物质能源都是替代煤炭和化石燃油、减少进口压力、治理大气污染的有力武器,且我国原料资源丰富,已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政府和业界理应重视和关注。

3 生物质能供热

继《行动计划》后,我国相应出台了多种实施细则与条例,特别在生物质能供热方面,已经形成大发展局势,那么行业如何应对与把握?南迪森的工业生物质供热和北宏日的民用生物质供热等代表性企业经验丰富且成绩卓著,但是,如果出现一百个或几百个迪森和宏日又会怎样?在原料资源供应、项目布局、商业运行模式等势将影响到行业的健康与快速扩张。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曲周县王庄村做了一个“原料一加工一自用一销售”一体化的村镇型商业模式小试验。将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秸秆的生产与收集纳入当地农作制,按可能源用的原料量建立一座年产1 500 t的成型燃料块生产厂,产品一半自用,一半销售到附近乡镇和县城。

这种成型块上火快、火劲大、无熏烟、无煤气中毒、节能环保,比煤便宜2~3成。该厂的设备投资33万元,年产1 500 t,净利润12~15万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原料供应稳定、收集储运成本低、原料一市场距离短、可扶持村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岗位,可提高农村能源消费质量和为城镇化发展就近提供清洁燃料。存在的问题是高度分散,技术与产品质量不易控制,以及缺乏资金与金融支持。

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1992年10家,1996年100家,2004年1 000家,2007年2 000家,出现了“哪里有需要和市场,哪里就有肯德基”现象。原料是发展生物质供热的基础,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力。哪里有稳定原料支持,成型燃料加工厂和流通交易市场就会在哪里出现的原料型“生物质成型燃料麦当劳模式”将呼之欲出。在政府指导、规范和扶持下,以企业为主体地积极推行将有助于推生物质能供热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在王庄试点基础上,又对曲周县做了相关调研。全县可能源用作物秸秆8.2×105 t、畜禽粪便7×105 t、林业剩余物2×104t,可支持200多个类似王庄的成型燃料厂,年生产固体成型燃料4×105 t及生物天然气1.5×107 m3,折算为2.4×105t标煤的生物质产能潜力,是2011年该县化石能源总消费量的98%以上。也就是按现生产水平,曲周县依靠生物质能源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和告别化石能源,并建成年产值约5亿元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 000个,减排C026×105 t、SO21.2×107 t、氮氧化物3×107t。

以上是一个北方典型农业县的案例调查,可供我国类似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及城镇化能源应对的参考。

4结语

曲周县是京津冀鲁雾霾重污染区200多个县中的1个,诸县的农业生产与能源消费情况相近,实现生物质能源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部分替代是可行的。如果加上消除夏收和秋收两季露地焚烧秸秆产生的污染排放,将会为该地区减少多少PM2.5的贡献源?将会为城镇化贡献多少清洁能源?将会对提高该地区农村能源消费质量和农民增收、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产生多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见效快、投资少、无技术与装备障碍、风险小。

综上所述,我们期待政府有更加积极的反应,也期待更多企业把握机遇,投入资金,迎接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S].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S].2007.

上一篇:小学数学思维及培养下一篇:全固态调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