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再生产业循环(共7篇)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 篇1
2010年5月21日,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在甘肃省永登县中川镇的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奠基。该项目的建设对兰州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项目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基础性项目和全国的示范工程。它将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 宽松的政策环境, 构建高密度聚集资源人才、技术、资金平台, 形成有循环经济 (生态) 产业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集新体制、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为一体的创业中心和经济单元。该项目将通过区域内外的中间产品和废旧物资的相互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循环, 通过能量资源和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方式构建工业生态链, 以此形成固废资源化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特殊产业集群, 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物得到有效利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该产业园项目是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项目, 也是兰州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主要项目。它的开工建设为兰州市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迈出了可行的一步。也必将提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整体水平, 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兰州西部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计划占用土地500亩, 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占用土地近200亩, 投资1.3亿元。一期建成后, 可建设铜加工厂1个、铝加工厂1个、镀锌管厂3个、平板厂2个、冷拔焊接车间6座、塑料加工厂1个。这些加工企业的建成或解决就业人员2 000余人, 预计年产值1亿元左右, 税收1 000万元左右。
该园区建成后, 将成为兰州地区的金属加工处理中心、电子产品加工中心等多项功能的再生资源园区。同时也将规范兰州地区乃至西北五省区再生资源规模化、程序化, 向高新技术方面发展, 彻底解决目前废金属只收购无处理的混乱局面, 对城市的形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 篇2
主办单位: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
协办单位: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沼气协会 《中国能源》杂志社 中国房地产报农业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可再生能源应用专业委员会 河南油改气联盟
承办单位:河南能源网河南住房网
支持指导单位: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地矿局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河南质量技术监督局河南省建设厅郑州市人民政府周口市人民政府信阳市人民政府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洛阳市人民政府安阳市人民政府新乡市人民政府濮阳市人民政府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省节能监察局 河南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河南节能减排促进会
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发展可再生能源与节约能源,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美丽中国。国家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倡导能源高效清洁转化,提高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
本届展会旨在顺应节能减排政策的号召,向用户和相关部门展示和介绍可再生能源行业厂家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及优秀的品牌和实力,为参展厂商和用户提供互利共赢的商机,搭建合作发展、市场开拓和科技交流的平台,推动市场繁荣,促进行业发展!并为中外厂商提供良好的商机。同时我们欢迎世界各地厂商参展、参观!
一、展出范围
(1)太阳能
太阳能产品及设备,太阳能热能利用系统、光伏电源系统、电池、太热水器、空调、采暖设备、保温材料、专用板材、板芯等太阳能新产品、新技术等; 太阳能光电系列产品:太阳能发电、照明、路灯、庭院灯、草地灯、警示灯及太阳能信息显示屏等;
(2)沼气生产设备各类沼气池、沼气池模具、沼气管道及配件、阀门、开关、沼气水分离器、抽渣
车等;
(3)生物质能
固体废弃物能源利用:城市垃圾填埋气、生活垃圾、养殖场粪便、工业废水废渣、城市污泥、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生物质综合处理发电系统、热解液化装置设备、工业废气、余热回收利用等;
生物质能燃料:甲醇生物燃料、生物质能液体、固体、气体燃料、生物塑料以及生物柴油转化、生物质造粒设备、燃料乙醇中试装置等;
(4)天然气 加油、气站专用技术设备
LPG、LNG、CNG加气站成套设备以及相关配件;油气销售系统及设施;清洁燃料汽车及加气站设备;油气管道输送技术设备及流量计;移动加油加气设备;加油加气站检测、维护保养技术与设备等;
燃气具、燃气表设备
燃气灶具、燃气采暖炉、热水炉及技术设备、燃气中央空调;燃气泄露、检测、报警控制系统;燃气熄火保护器、调节控制器、燃气阀门、燃气管等燃气具零部件等;预付费气表、IC卡燃气表等;
燃气车改装与技术
燃气车改装、液化石油气汽车和压缩天然气汽车、燃气汽车改装技术与节能等;
(5)清洁煤
清洁煤技术、煤炭精加工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超临界燃煤发电、地下煤气化(UCG)、煤层气水、煤浆燃料技术等;
(6)石油与化工
清洁油品、无污染工艺技术、绿色氧化物化工、甲醇柴油添加剂、甲醇柴油技术、高清洁添加剂、高清洁车用汽油、高清洁柴油、润滑油;
(7)空气能
空气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泵、空气能配件、空气能维修与技术等;
(8)可再生能源建筑等
(9)新能源电动车,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品
(10)水能
(11)风能
二、同期活动
展会期间将邀请行业权威部门、协会、业界人士、知名企业对行业内关注热门问题,召开高峰论坛会,便于促进与同行用户、经销商、采购商之间的交流。论坛题目拟定:
(1)建设中原经济区可再生能源发展高层论坛
(2)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对接会
三、开幕式
邀请行业领导、专业采购团与参展商参加开幕式、巡展及合作签约仪式。
四、收费标准:(诚邀冠名、协办、门票等广告赞助,资料备索)
标准展位:人民币5800元/个(3 米X 3 米)注:双开口展位加收600元/个,标准展位配备:企业楣板、一张洽谈桌、两张折椅、两盏射灯、一个220V插座。
室内光地:人民币 620 元/平方米(36平方米起租,不提供任何展具)室外展位:4800元人民币/展位 光地500元人民币/平米(36㎡起租)注:光地展位搭建时,须另向展馆施工管理办公室支付施工场地管理费。
五、会刊
为配合展商在展览期间宣传及让客户了解展商并在会后能与之沟通联系,组委会将精心编辑展会会刊、会刊除向现场参观的专业人士派发外,还向行业主管部门、代理商、销售商、用户单位、研究所、协(学)会等单位寄发,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认登会刊版面,规格:210mm×285mm免费刊登。
六、展会时间
报到布展:2014年6月26日
开幕式:2014年6月27日 9:30
展示交易:2014年6月27—6月29日
展览地点:中原国际博览中心
七、参展程序
参展单位填写参展申请表→加盖公章传真至组委会→组委会确认参展资格→参
展单位在一周内将所需费用汇至组委会并将汇款底单传真至组委会→组委会按报名时间、展位规模及付款顺序安排展位。
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6月10日
八、媒体邀请及观众组织
1、拟邀请媒体:中国房地产报、中国建设报、中国质量报、河南日报、大河报、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中新网、中国锅炉网、能源网、中国供热采暖网、中国锅炉信息,清洁能源网、中国燃气网 国际能源网、中国沼气网、可再生能源网、中国特种设备网、河南住房网、河南特种设备网等。
2、宣观众组织 :组委会以“立足客户、专业服务”为理念,高效做好展商和观众的双向服务。
1、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专业媒体上刊登展会宣传广告及信息进行广泛宣传,引导业内人士光临展会。
2、通过对大会展品的宣传及参观券、会刊、请柬的发放组织参观并邀请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对交易会进行跟踪报道。
3、针对业内专业人士直邮信函、发送手机短信、电子传真、派发参观券等;
4、组委会安排大巴统一组织专业人士前来参观,邀请代理商及燃气、节能、计量、能源、环境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和医院、学校后勤、大型集团后勤等潜力客户参加会展,规模空前,是中原锅炉行业和清洁能源及特种设备产业等最佳交流合作平台。
九、组委会地址
1:组委会地址:郑州市农业路河南农大农业部能源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郑州花园路29号河南能源研究所211
2:组委会联络地址:郑州市囯基路与丰庆路世纪港湾8号楼2单元20号联系人:王瑞 胡修凡 郭建光
咨询电话:0371--56786239 传真:0371—67096202
手机:*** *** ***
吉林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篇3
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目前全省能源资源的现状看,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不足:①一次性能源储量严重短缺。吉林省已探明的常规一次性能源情况为:煤炭储量20.65亿t, 仅占全国的0.46%, 且已开发利用了10.8亿t;石油远景储量40亿t, 占全国的4.79%, 目前可采储量仅1.52亿t;天然气储量135.6亿m3, 占全国的1.15%;水电500万kW, 已开发利用了60%以上。②能源自给率严重偏低。据统计, 吉林省能源自给率仅为50%左右, 其中2005年自给率仅为47.72%。能源自给率逐渐下降, 能源调入量逐年增加, 能源供不应求时有发生。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吉林省的能源消费一直以化石能源为主, 其中煤炭消费比例始终在73%—76%之间。④能源利用率偏低。吉林省万元GDP能源消费量比全国平均值高20%以上, 对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无法满足吉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 而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蕴藏量丰富, 且几乎零排放, 可实现持续利用。因此, 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能够使吉林省的能源产业走上优质、高效、洁净、低耗的可持续利用道路。
2 吉林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优势分析
2.1 吉林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
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 农作物秸秆资源充足。按照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计算, 秸秆资源量每年可达3200万t, 折算为标准煤达1700万t;预计2020年吉林省农作物秸秆开发总量可达8000万t以上, 折算为标准煤4000万t以上。随着吉林省牧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大、中、小型养殖场已遍布全省各地, 每年畜禽粪尿可供开发量折算为标准煤可达620万t, 预计2020年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的猪、鸡粪便可开发总量达350万t以上, 可产沼气总量16000万m3以上。以上两项生物质资源量就达2300万t标准煤, 如果能够利用50%, 就相当于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3。
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全省有效风能蕴藏量为6920亿kW.h, 风能密度在60—70W/m2, 有效风能利用时数4000h以上, 有效风速的累积频率为50%—60%, 在全国居于上中等。尤其是中西部平原、长白山天池一带以及东部近海地区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 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潜力较大的太阳能资源:吉林省的太阳能等级为三类地区, 平均年日照时数2400h, 太阳能年总辐射值480—520kJ/cm2。其中西部地区的太阳能资源较丰富, 日照时间约2900h, 日照率达65%以上。此外, 吉林省地热资源储量约为620.5万t/a。在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处理有机废水回收沼气方面, 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在核能的开发利用上也有一定的优越条件。
2.2 吉林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实践基础
生物质能方面:利用沼气池和厌氧发酵技术, 将生物质转化为沼气和沼肥的技术已经成熟。目前, 全省建有户用沼气池1.72万个, 大中型沼气池5处, 年产沼气533万m3, 折合标准煤0.4万t, 年产沼肥17.2万t;在玉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固化燃料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 先后在梨树县十家堡镇、九台劳教所等地进行了成功示范;有关大型秸秆干馏、裂解技术项目也在试运行中。白城市鹤城沼气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秸秆气化干馏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辽源惠宇能源的秸秆燃气液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生产。
风力发电方面:1999年, 吉林省引进国外技术设备投资建设的大型风力发电场正式投入运行, 目前全省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30万kW, 预计到2015年, 全省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130万kW。吉林省自主研发的小型户用风力发电装置已经开始应用, 离网型偏低风速风电系统也即将研发成功, 产业前景看好。
太阳能方面:仅“十五”期间, 吉林省推广被动式太阳能保温房160万m2, 太阳能热水器1.81万台, 太阳灶574台, 年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3.21万t。
2.3 吉林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科技优势
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研发上, 吉林省拥有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有一支较高水平的能源技术人才队伍, 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吉林省能源研究所、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在生物质能特别是秸秆制沼气、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近中温运行及秸秆气化等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适用性科技成果;吉林省华光生态工程技术研究所在生物质颗粒燃料产品和设备专业研究上走在全国的前面, 其产品和市场已遍布全国, 并接近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水科院等的小型风电设备研制, 吉林大学的地源热泵技术, 吉林省能源所和建筑设计院的太阳能与建筑屋面一体化技术, 长春理工大学的生物制氢等技术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 吉林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3.1 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①资金投入不足。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在其产品不具竞争力的前提下, 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②技术相对滞后。原创性成果少, 引进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一流的创新团队。在成果的推广使用中, 个别技术还存在不成熟之处。③管理体制不够规范。可再生能源产品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 缺乏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准, 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④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虽然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 但缺少切实可行的激励保障措施。
3.2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对策
主要对策为:①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夯实产业技术基础。一是增加科技研发投入, 组建创新团队;二是坚持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三是建立示范基地,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四是加强可再生能源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五是加强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②加强市场培育和开发, 以规范化促进产业化。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是一个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动态过程, 核心是建立完备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产业机制, 形成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完整产业链条。因此, 一方面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 培育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市场, 并不断扩大和完善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产品标准, 健全质量监控和认证制度, 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③加强宏观管理,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一是制定并出台《吉林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二是制定扶持性政策, 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三是开拓新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 建立融资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全省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和重复性。
参考文献
[1]覃道敏.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及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5 (4) ∶135-138.
[2]陶建格, 等.能源约束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策[J].资源科学, 2008, 30 (2) ∶199-204.
[3]催仲, 等.吉林省农村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J].现代农业, 2007, 30 (12) ∶16-17.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 篇4
1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齐齐哈尔位于东北嫩江平原,是被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十三个较大城市之一。齐齐哈尔市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与吉林、蒙古交界,是三省之间的交通枢纽。全市七区九县总人口约五百六十万,面积为四万三千平方公里。
1.1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经济环境
根据《齐齐哈尔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齐齐哈尔市GDP总值为1270.7亿元。在黑龙江省所有地市中GDP总值排名第四位。排在哈尔滨、大庆和绥化市之后。另外,齐齐哈尔市一直以来,是黑龙江省的劳动力输出重要城市,总人口排在黑龙江省第二位,排在哈尔滨市之后,约占黑龙江省总人口的15%。
齐齐哈尔市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也是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在外部环境无明显改善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欠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是,近年来,随着不断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齐齐哈尔市的经济转型脚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逐步缩小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2006-2015年齐齐哈尔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
1.2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资源环境
1)水资源。齐齐哈尔市有丰沛的水资源。主要江河有嫩江、诺敏河、雅鲁河、罕达罕河、乌裕尔河、音河等,有湖泡800余个。地下水含水层15个。全市水资源总量42.6亿m3。其中,地表水17.21亿m3,地下水25.4亿m3。
2)太阳能及风能资源。齐齐哈尔地处松嫩平原中心,属于寒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4.4度,年有效积温2790度,无霜期135天,日照总时数2968.9小时。风能,齐齐哈尔市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就有“风刮卜奎”的说法。齐齐哈尔市为东亚西风带影响区,因此,部分县区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干燥。全年的平均风速为3.8m/s,年最高平均风速甚至超过5m/s,在4月和10月时,风力分别达到最强。
3)人才资源及科技成果资源。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西部重要的科学、技术中心。拥有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林业学院、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大中专院校。从2005年到2015年,齐齐哈尔市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人员总数一直维持在七万名左右。有力地促进了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以及产业规模升级目标的完成。“十二五”期间,齐齐哈尔市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值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迅速,2014年占GDP的10%。
2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齐齐哈尔可再生能源产业要想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就必须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在,并找到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制定正确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如果定位准确可以避免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长期的发展。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政策支持优势、地理优势、人才成本低优势。齐齐哈尔市地处东经122至126度、北纬45至48度。这一地区的特点是风速大、气温高,非常有利于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产业。齐齐哈尔市属于二线城市,气候宜人,风景优美,适合人类久居及工作。整体薪资水平较低,生活成本不高,可以吸引人才在此创业和就业。另外,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及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上对齐齐哈尔市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支持。
3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3.1培育龙头企业
针对齐齐哈尔市的现实状况,培育龙头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引导龙头企业增强品牌和名牌意识,加快新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创建名牌产品,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其次,加快机制创新,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紧紧围绕本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根据企业所用原料的实际情况,引导企业建立一定规模的能源生产基地,并积极鼓励企业就近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消耗。最后,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步伐,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先扶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对本地产业具有明显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龙头企业。
3.2完善创新体系
企业要发展,企业要进步,创新是根本。创新是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成功因素[2]。对于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创新机制的建设,以其为基础和核心,走出一条别的企业无法复制的成功之路。
完善创新体系既要包括技术、管理以及制度的创新体系构建,对生产要素实现重新整合,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也应该包括思想和理念的创新,通过座谈、调研、分享等形式让思想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在技术创新方面,齐齐哈尔市在科技能力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市内大中专院校较多,相关研究机构数目呈上升趋势。这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企业可以有条件重新整合各种有利的信息和数据,拓宽思路,找到最为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管理创新,可以通过考察、参观或者借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的契机,学习吸收领先的能源处理技术,了解不同企业环境下的管理制度,全面分析其是否适用于本地企业,考虑对于优化和改良,实现科学地创新及应用。制度创新则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推进剂。通过创新机制的建立,可以全方位地保证可再生能源企业拥有完备的外部发展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3改革投融资体制
在融资体制创建中,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政策支持政策,二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政策支持上,要指导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出去,积极寻求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外,要充分利用政府投资的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中小型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但保,降低担保标准,加大担保力度,尽量规避信贷风险,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可以建立对于可再生能源企业开展的高科技应用项目的风险补偿以及资金奖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导银行加大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加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对于各类分散的中小企业,应该在政策层面上促成他们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为其建立产业园区,推行配套服务,形成合力,整合企业优势。在金融模式创新工作当中,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分别是,创新信贷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投入力度,丰富保险种类。齐齐哈尔市各商业银行要根据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简化信贷审核的流程,提高信贷服务的质量,探索各种贷款业务的可行性,不断满足中小企业的临时性、融资少的资金需求。在融资渠道的拓展方面,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鼓励支持可再生能源企业上市,通过发行债券,资产重组等形式扩大融资规模。也可以鼓励其利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直接融资。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投入力度,设立可再生能源风险投资基金,并将其作为种子基金,直接或间接地联合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孵化可再生能源企业,为风险投资向初创企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发面向可再生能源企业的险种,当前充分发挥进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为可再生能源企业出口提供信用和应收帐款保险,支持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
4结束语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成果。也是创建清洁型城市,实现绿色GDP目标,发展循环式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在思考整体策略,制定具体方案的过程中,应结合区域环境的自身特点,找到其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以产业成长机制作为动力推进,可以较好地预见到发展过程当中的风险和问题,更好地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摘要: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指引下,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针对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齐齐哈尔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的竞争优势,结合可再生能源自身的特殊性,提出适合齐齐哈尔市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张一清,姜鑫民.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4):1-2.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 篇5
生产环境清洁、资源可循环再利用, 这不仅克服了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一性运行模式, 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而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也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日前, 记者了解到, 位于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的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目前生产车间正在积极的建设中, 预计2018年全面建成投产。
“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包括纸板、纸箱加工制作, 废橡胶分拣加工, 废旧电子拆解加工, 报废汽车拆解加工, 废塑料分解加工, 废金属分拣加工6个项目, 目前生产车间正在积极的建设中, 预计2018年全面建成投产。”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基础建设部负责人公绪磊向记者介绍道, 该产业园基地主要依托“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项目, 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 努力建造成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全国示范基地。
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1.9亿元, 占地面积3 000亩,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纸板、纸箱加工制作车间、纸板纸箱包装制作车间、废旧电子拆解加工车间、报废汽车拆解加工车间、废橡胶分拣加工车间、废塑料分拣加工车间、废金属分拣加工车间等主体工程以及综合办公楼、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污水处理站等其他辅助公用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备案, 可研、能评报告。项目预计2018年全面建成投产, 届时年销售收入可实现37.1亿元, 上缴税金近2亿元, 年平均利润总额接近2亿元。每年可回收各种再生资源78.8万吨, 生产各类资源或产品65万吨;每年可为社会节约自然资源量325万吨, 节约110万吨标准煤, 减少630万吨垃圾处理量。可直接增加3 000个就业岗位。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 篇6
一、我区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 “优先领域”的战略定位推动风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依法制定了总量目标和相应措施, 努力清除各种障碍, 使我区风电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至2007年底, 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45.46万千瓦, 成为全国首个突破百万千瓦的省区;全年发电13.34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50.13%。全区12个盟市几乎都在搞风力发电的规划和建设。其中, 赤峰市2007年底装机容量48.79万千瓦, 占自治区风电总装机容量的33.54%, 乌兰察布市装机容量37.46万千瓦, 占25.75%。全区风电在建180万千瓦, 规划建设700万千瓦。按目前态势, 预计到2010年装机规模可达500—800万千瓦左右。
(二) 依法管理和科学规划促进了风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关于总量目标、强制上网、分类电价、费用分摊、专项资金五项核心制度的法律规定, 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等有关部门和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办法。自治区发改委编制了《内蒙古“十一五”风力发电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配置原则和企业准入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初步完成自治区风能资源普查和大型风电场建设可行性调研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 拟定了打造“风电三峡”的规划方案。
(三) 比例配额和费用分摊的法定要求调动了企业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了强制性目标, 即在2010年应达到总容量的3%, 到2020年应达到8%以上。目前, 大唐、华电、华能、中广核、京能、龙源、国网等国内各大电力企业都已进入我区的风电场建设。中国大唐集团赤峰赛罕坝风电场2005年4月开工以来, 经过3年建设, 目前装机已达50万千瓦, 在建25万千瓦, 并已扩展到其他盟市。大唐赤峰风电公司即将成为区内第一个超百万千瓦的风电企业。中广核集团风电公司于2007年2月成立后, 即迅速进入我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的风电场建设, 目前开工项目总规模已达80万千瓦。中国龙源风电公司在我区3个风电基地开工建设的项目总规模达到60万千瓦。内蒙古北方风电公司发挥老企业人才、技术资源雄厚的优势, 在过去原有建成13万千瓦的基础上, 新开工建设项目达65万千瓦。国家电网公司控股的新锦风力发电公司于2007年6月8日注册, 8月18日动工建设鄂尔多斯市伊和乌素一期4.95万千瓦风电项目, 仅用135天时间就完成了66台风力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和并网工程建设, 实现了当年核准、当年投产的优秀业绩, 创造了国内风电建设投资最低、建设最快、质量最优的新记录。
(四) “全额收购”的并网政策使电网企业有效发挥了风电传输能力
我区风能富集区是东北、华北、西北、内蒙古四大电网和自治区东西电力大通道的覆盖区。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强制上网和全额收购的规定, 促使输电、配电、农电等各级电网都为风力发电就近上网提供了条件。同时, 大中小项目分散上网, 也消除了因风速变化对电网的影响。至2007年底, 并入内蒙古电网的风电为80.67万千瓦, 占总装机容量的55.46%;并入东北电网的48.79万千瓦, 占33.54%;并入西北电网的16万千瓦, 占10.99%。
(五) 以国产化、本土化为取向的产业指导有效降低了风力发电的综合成本
国内排名第一, 世界排名第六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落户包头市, 设计年产能力300台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包头市汇全稀土实业 (集团) 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已成功下线并通过评审鉴定, 预计年产100台。国水投资集团包头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在包头注册成立, 一期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建成投产。乌兰察布市目前已引进四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自治区风机整机生产能力达到60万千瓦, “十一五”末将达到200万千瓦。近3年在国外风机市场因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我国风力发电依靠提高国产化率使综合造价保持基本稳定。据此次调查了解, 我区风电场使用进口风机的, 综合造价约为每千瓦1万元左右;使用国产风机的, 每千瓦8000—9000元左右;最低新锦发电公司使用金风750风机的综合造价为每千瓦7000多元。
(六) 风力发电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截至目前, 全区累计获得国家电价支持项目容量440万千瓦, 平均上网电价0.5元/千瓦时左右, 属国内风电电价较低地区, 但也保证了风电项目的合理收益。在目前电煤价格上涨的情况下, 风电成本稳中有降的趋势更突显了经济优势。每百万千瓦风电在税收减免期内每年可为地方提供税收1—1.2亿元左右, 使风电产业成为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风力发电不耗煤、不耗水、无“三废”排放, 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风力发电还可以有效地削减风速。2007年我区风场建设约为200平方公里, 相当于在不适宜植树造林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建起大面积的“白色防风林”。可以预见, 随着我区风电产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北部边疆的“白色防风沙屏障”将迅速形成。
二、我区风电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当前应解决的突出问题
《可再生能源法》能够首先在风力发电领域结出硕果, 并使内蒙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一是由于固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集风能分布范围广、风能品位稳定度高、年有效风速持续时间长、无破坏性风速、距电力负荷中心近等优点于一地, 实属举世罕见。二是长期积累的风电建设经验和人才技术储备得到有效发挥。近年来自治区整体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风电产业的外部环境和动力。三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对风力发电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近年以来,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 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加快风电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和地区把风电作为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四是国内外大势推动。近10年来, 世界电力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风力发电。大部分国家都致力于风电发展。根据过去20多年的经验, 世界风力发电能力每增加一倍, 成本就下降15%, 因此, 世界风电发展呈持续加速的态势。长期以来我区密切跟踪世界发展动向, 促进了后发优势的发挥。
在全面总结成就和经验的同时, 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区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 电网建设难以满足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调研组所到盟市都存在风电场和电网建设不同步的问题。特别是大型风电基地的接入工程亟待统筹解决。其次, 我区风机制造业正在起步, 需要及时扶持, 加速发展。2007年以来, 我区多数风电项目由于风机设备供货短缺, 不得不延期建设。再次, 风电专业人才奇缺, 技术监督和综合服务工作需要加强。
三、关于风力发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国内近年来风力发电产业的逐步成熟和因气候变暖涉及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外交等相关外部条件的变化, 促使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力发电的认识不断深化。总体而言, 风力发电能否作为主力能源之一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而如何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到了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企业面前。
(一) 廓清风力发电产业的前景
科学预测风力发电的未来地位、作用和产业规模, 对正确制定长远能源战略, 合理配置战略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长远意义。2002年欧洲风能协会出版的《风力12》预测中国在2020年风电生产能力将达到1.7亿千瓦。但国内各种规划和预测一直仅限于2000-5000万千瓦。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并参考国外的经验做法, 应当充分估计到我国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风电发展前景。主要依据是:
1.《可再生能源法》颁布3年的实践证明, 尽管一些重要规定还未全面落实, 但已显示出这部法律对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具有强大威力。我区近两年风力发电能力连续翻番, 2007年达到增长145%的新纪录。我国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100万千瓦到600万千瓦的跨越。现在我国已经与美国在发展速度上共同成为世界风电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2.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的国产化、本土化, 有效地降低了建设成本;另一方面, 国内外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这一反差使风电和火电商业化竞争的平衡点将会大大提前到来。目前我区批准的风电上网价格已经与东南沿海地区火电上网价格持平。2007年我国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56%, 比上一年提高15百分点。新疆金风、大连华锐迅速成为世界排名第6、第10的风机制造企业。“中国制造”平抑世界风机市场价格将成为能源生产领域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3.对风能资源的总量和质量有了新的认识。内蒙古风能可利用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 达95万平方公里左右, 全区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为1.5亿千瓦。最长连续无效风速历年都低于100小时, 全区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 年可利用风时在4380小时以上。很多地方年平均风速达6.2米/秒, 年可利用风时在7200小时以上。
从投产风场运行实践来看, 我区风能不仅无破坏性风速, 而且还具有冷季风大、夏季风小, 白天风大、夜间风小的特点, 与电能消费的消长规律相吻合, 可以减轻电网的调峰压力。
4.美国扭转了长期以来风电发展滞后的局面, 利用7年的时间, 使风电占电能总消费量的比例从0.1%以下提高到2007年的1%, 而且单位造价已经与新建火电厂相当。近年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美国全社会对风力发电的预期。2006年布什总统在谈到能源效率和能源多样化时提出, 风力发电可以提供美国电力需求的20%。之后, 美国能源部和风电协会联合相关金融、科研、环保机构于2007年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结论是这一目标到2030年可以实现。并强调“目前已不存在政策障碍、固有障碍和技术障碍”。
5.欧洲近海风力发电的研究和建设出现了实破。丹麦前几年主要依靠陆上风力发电达到18%的电能消费份额后, 一度出现停滞。主要是因近海风力发电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质疑。丹麦政府能源部、环境部共同组织有关机构为此进行了长达8年的系统研究, 得出了明确的正面结论, 使搁置多年的风力发电达到50%以上的目标确定在2025年实现。德国在风力发电达到6%后也出现了连续数年的停滞, 但新的研究成果认为2020年将达到25%。
6.世界风电机制造的技术进步明显加速。2兆瓦左右的风机成为主力机型。5-7兆瓦的风机已经安装, 10兆瓦风机开始研制。专家把下一步的目光投向20-40兆瓦。海上飘浮风力发电、城市摩天大厦风力发电、压缩空气贮能发电等新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和试验。GE、西门子、三菱等世界老牌工业企业的进入为风电产业的更新换代带来了强劲动力。风力发电正在出现从组装机器向组装电站转变的趋势。我国厂家生产的1.5兆瓦风机已被市场广泛接受。国产变速箱、发电机、电子产品等成熟出口产品开始进入国内风电制造业, 为大规模国产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可以得出结论:今后10-20年内, 我区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主要取决于电力外输能力, 不受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二) 正确认识电网适应和建设滞后的问题
根据国外经验, 一般都经历过电网对风电接入由质疑到适应再到正常接纳的阶段性转变。我区风电产业刚刚转入加速发展阶段, 各方面对风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程。从各地电网企业接纳风电的情况来看, 国家出台的全额收购、电网改造、自建接入线路电价补贴等政策得到了较好落实。赤峰市赛汗坝风电基地2008年发电量将超过16.5亿度, 约占赤峰市去年用电量的1/3, 而且全部集中在一个变电站接入主网架, 按常理推断对电网的冲击是很大的, 但是, 东北电网公司对此未提出任何技术方面的疑问, 而且主动出资收购大唐公司投资自建的输电线路, 并承诺进一步完善接入系统。锡盟电网在8个风电基地全部上网, 风电比例将达30%的情况下, 有计划地安排220KV、110KV、35KV、10KV电网分散上网, 在现有输配电条件下, 全力满足风电发展的需要。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截至2008年7月24日, 装机容量已达25万千瓦, 发电量已达2.8亿度。在风力发电大大超过本旗用电、原有用于单纯供电的线路发生潮流改变的情况下, 及时完善变电站设施, 适应了风电迅猛发展的应急需要。在全区核准的上百个风电项目中, 申请上网只遇到建设滞后问题, 尚未出现技术障碍问题。尽管如此, 当前对风力发电上网问题还是有些质疑, 应当澄清:
一是风电电源稳定的问题。一般认为“有风时发电、无风时不发电”会引起接收电网频率、电压、潮流的不稳定。但在实际上, 我区的任何一个风电场有风是常态, 无风是短暂的, 只是影响到塔筒、机组选择和出力大小不同而已。特别是我区风电场分散在东西2000多公里的广大区域, 在风力发电预测技术日臻完善和电网网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 不会显著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
二是风电接入比例极限的问题。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风电不应超过地区总发电量的10%。风电接入电网比例, 实际上是局部电力运行量与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国外经验, 风力发电占总电量的10%以下时, 原有的电网结构和技术标准基本不需要调整, 只需要在调度管理上采取一定措施;达到20%时, 只需要在电网上做一些小的技术改动;在网架构造坚强、电源结构合理、备用容量充足、调度措施配套的情况下, 风力发电在电网中的比例可以达到50%。最新的综合研究认为“没有公认的最高极限”。可见, 人为设置统一的比例是囿于传统能源、对风电规律缺乏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使按目前认为的10%计算, 在自治区火力发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左右时, 按等效发电小时折算的风力发电装机可达1500万千瓦左右, 仍然可以高速发展10年左右。
三是电网瓶颈制约问题。目前在大的风电基地都存在输电项目融资难、上网审批难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存在“建设滞后”是正常的, 因为不可能在风电规划和建设之前提前投资电网建设。但是长期出现“瓶颈制约”是不应当的。目前国家政策既要求电网公司延伸, 也允许风电企业自建接入线路。随着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进一步落实, 电网滞后的问题应当得到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 以火电为基础形成的电网系统接受风电有个互动适应的过程。但是目前从上到下流行的所谓风电是垃圾电力的说法并无理论和实践依据。恰恰相反, 风电作为技术最成熟、最易规模化开发的可再生能源, 替代部分常规能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风电大规模发展对电网所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比人们预料和推测的要少得多, 而风电作为第三乃至第二大发电电源比人们所想象的来得更快。
(三) 高度重视风力发电产业的战略地位
概括而言, 风力发电正在成为世界性的主流能源之一, “中国制造”的朝阳产业之一, 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当前有利于风力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各部门抓风电仍处于附带的状态。从国外经验来看, 法制保障和政府推动在现阶段不可忽缺。例如, 印度政府专门成立了可再生能源部;美国能源部下设的国家风能技术中心是世界级的专门研究机构, 为美国乃至联合国的能源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由环境部进行专门协调;丹麦环境部和交通能源部共同承担风力发电的管理和促进发展职能。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的开发利用规划、行业标准, 产品标准、科技政策、产业支持政策、资金扶持政策, 还有待明确落实到部门职责上。反映到实践中, 项目审批难、峻工验收难、配套服务难、上网结算难、大型部件运输通行难及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普遍存在, 无形之中增加了建设成本, 延误了工期, 亟待有关部门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社会化服务。如果规范市场、促进竞争、保护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长期缺位, 风力发电就不可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商业化和规模化。
四、促进我区风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 编制《自治区风电发展整体规划》
按照“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思路, 采取因地、因网制宜, 大中小并举的方针, 加快风电产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从中长期来看, 搞3-5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是有可能的。二连浩特至集宁可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风电走廊, 而且就近接入华北电网可以提高首都的绿色电力比重, 应当争取优先列入国家“风电三峡”规划。
(二) 加快电网建设
电网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像满足火力发电厂接入系统建设那样, 满足风电场接入电网的需求。凡是经国家和自治区批准的风电项目, 电网企业应当及时出具并网协议文件, 对风电保证上网、全额收购、优先调度。大基地风电通过外送通道, 接入东北、华北电网;中型项目风电就近接入主网;小型风电场风电就地接入配网。华北电网的接纳能力对我区风电发展至关重要, 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
(三) 加快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 积极支持合资合作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和加工配件企业共同发展。重点在呼、包、乌三市建设风电设备制造基地, 尽快实现大部分大型部件和风机总装在区内完成, 为我区风电发展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盟市、旗县可以搞塔筒加工和零配件组装项目。风电制造企业落户的当地政府要有专门领导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工厂兴建和生产营销的正常开展。必须由自治区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 要尽可能按最优惠政策随报随批。
(四) 加强风电产业的行业管理
在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内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门处室, 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设立风电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风电设备开发研制、重点技术研究、科技人才培训等项目。成立自治区风电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维护合法权益,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提高风电行业的总体水平。
(五)
出台《自治区风能开发管理条例》, 结合自治区实际, 更好地贯彻《可再生能源法》, 为风力发电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
(六) 进一步向国家争取配套政策
争取国家出台区域电网乃至全国电网接收风电上网的强制性市场份额, 保证风电在大范围内平衡, 解决局部地区上网难的问题。对接收风电比例较高、因调峰造成经济损失的机组, 应当出台补偿办法。
(七)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 篇7
一、促发原由分析
随着大规模生产的能源消耗日益提升、化石燃料逐渐枯竭与平均气温不断升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常规能源短缺的江苏地区基于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之基本能源供给的迫切需要, 有必要按照十八大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要求, 及时优化能源市场整体布局, 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优势。例如, 通过秸杆、垃圾等发电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力推进江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少包括:
(一) 非再生能源短缺不一
江苏地区严重匮乏包括原煤、原油、核能、天然气等在内的传统一次能源。即便占本地区一次能源资源95%以上份额的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仅约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0.46%……随着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 致使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每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80%需从省外调入”;原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更是微乎其微。随着本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能源消费量日渐增长, “今年预计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06亿吨标煤, 同比增长5.5%”。徐州地区的煤炭储备严重短缺且本区域与“三西”地区 (山西、陕西、内蒙古) 之间运输通路存在“结点多、路线长、风险大等特点”, 严重影响煤炭资源安全供应。区域资源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及省外调入难度与成本增加导致非再生能源短缺不一。
(二) 产业结构调整扩大能源需求
随着江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化、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势头 (目前为“二、三、一”模式) , 采掘、原材料等重工业项目日益增多, 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冶炼业等在内的高耗能企业成倍增长, 大幅扩展本地区对石油、煤炭和电力等能源资源的迫切需求。例如, “2013年, 江苏省全社会用电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较上年增长8.20%, 达4957亿千瓦……跃居全国第一。”电力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迫使省政府提出“区外来电和省内电源建设并举, 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全新资源战略。
(三) 一次能源价格走高
江苏省能源供应压力逐年凸显, 煤炭和石油等一次能源价格持续攀升。21世纪初, 江苏地区的煤炭平均价格在200元/吨左右, 2014年1月则为410元/吨;油价在过去十年内经过58次调整 (其中36次上调) 后, 上涨了1.5倍。一次能源价格走高引发的乘数效应大幅增加石蜡、地蜡、润滑脂等石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波及诸多战略性行业,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质优价廉的可再生能源产品。
此外, 科技进步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助力 (“江苏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 亦为过剩劳动力提供了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运行、运输管理、教育培训等在内的众多就业岗位。
二、促发框架设计
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等特点的可再生能源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资源。随着江苏地区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本区域应对能源紧张状态的重要举措。亟待推行一系列促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核心举措。
(一) 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
“法律是调控社会关系的核心工具”, 众多文明国家陆续出台推动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的法律规范, 如日本规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强制性市场配额、美国给予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与投资补贴、欧盟成员国“作出电力生产必须有最低限度的比例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等。江苏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 及时完善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研发管理、约束营销事项等的政策、规章与标准等, “拓展清洁用能, 激励节约用能, 限制过度用能, 淘汰落后用能, 确保民生用能, 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管理新机制”。不仅直接给予企业适当补贴, 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辅助服务机构、关联企业及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产业活动, 还应当借助制度引导之力适当控制可再生能源规模、克服发展过程中的无政府状态。例如,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江苏省建设领域‘四节’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建筑节能示范项目的审查、监督与能效测评工作。又如, 通过补贴政策与借款政策等切实落实保障性整合重组以化解部分可再生能源企业产能过剩的困境。再如, 依托“投资成本———经济效益”模型的核算结果与生态状况制定标杆价格, 加快培育健康有序的碳交易市场。
(二) 扶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
江苏省内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主体应当大力推进体制与科技创新, 加强对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情报收集与分析工作, 循序渐进地推进技术改进与市场导向有机结合, 重点改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关键领域的薄弱环节,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例如, 生物质能是唯一不利用热电方式的可再生能源, 燃料来自生长过程中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 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累积。亟待解决分散的生物能源难以收集的问题并积极改进能源转化技术 (如强化生物原料的微生物发酵方法与化学催化方法) 。
(三) 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监管力度
江苏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解决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刚性不足、政出多门、规划出台滞后和补偿资金不足等”问题, 建立统一协调推进的管理机制, 确保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立项、审批与运作公开透明, 营建良好的新能源建设意见咨询与沟通、管理监督与过失追究机制等。
(四) 促进可再生能源企业合理配置
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富余劳动力、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动力。巨大的经济利益与发展潜力催动众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如舜天光伏、苏州能健、江苏吉鑫、无锡桥联等。但“可再生能源发展必须与经济实力相适应, 并非多多益善”, 地方政府部门过度引导和支持与商业银行无序放贷等刺激部分企业盲目扩张, 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陷入困境。例如, 曾被称为“中国经济界神话”的无锡尚德在创立五年后净利润为1976万美圆, 数年后却不断传出“负债率高企、股价暴跌、进入退市程序”等负面消息。究其原因, 固然有光伏产业市场恶化的外力影响, 亦存在地方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主体非理性处理的不良影响。有必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挥政府部门有效统筹协调可再生能源产业运营的作用, 避免过度干预经济活动, 鼓励持续的技术创新。
(五)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作为新兴高科技行业之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研发和管理人才。不仅应当通过政策法规严格限定从业人员的资质并持续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以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建设, 亦应当通过加强检测认证人员的技术能力考核以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还应当通过经济刺激与精神鼓励“要求他们有持续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三、结语
一次能源短缺而需求旺盛的江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寻求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立足《可再生能源法》, 在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及相关各级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效用, 通过合理高效的价格管理、费用补偿、经济激励与监督管理等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 崔鹏程, 王锡伟.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气象灾害管理探析[J].阅江学刊, 2014 (04) .
[2]叶瑛莹.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3]齐泽萍.2014年煤企真要“痛起来了”[N].山西经济日报, 2014-03-11.
[4]耿旭静.油价十年上调36次:加满油十年前186元现在461元[N].广州日报, 2013-11-30.
[5]陈昌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3年8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R].2013.
[6]钮敏.《综合减灾法》的立法构想[J].阅江学刊, 2012 (04) .
[7]董勤.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能源安全利益驱动——兼析欧盟气候单边主义倾向[J].国外理论动态, 2012 (02) .
[8]张英杰.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障碍及应对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 (01) .
[9]任东明.论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形成与完善[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4 (10) .
[10]李山.可再生能源不再多多益善——德国彻底改革可再生能源政策[N].科技日报, 2014-03-24.
[11]胡伟, 殷丽娜.无锡尚德电力破产再生变故转移资产被叫停[EB/OL].http://js.people.com.cn/BIG5/n/2014/0912/c360301-22289481.html, 2014-09-13.
【能源再生产业循环】推荐阅读:
生物能源产业11-19
清洁能源产业06-25
新能源产业集群08-04
新能源产业经济07-17
能源与汽车产业发展09-07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05-20
新能源产业园立项报告09-08
新能源产业热的冷思考10-10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08-07
不可再生能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