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2024-05-14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精选11篇)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篇1

一、引言

建筑节能是在建筑中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 在国外很多建筑中都提出了建筑节能。节能问题不仅体现在设计、施工上, 体现在与环境的融合性与人文的关注程度。

建筑节能就是节约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减少能源损失, 提高能源利用率。

然而在我国土木建筑工程已经发展多年, 同时我国建筑能耗的比例确在逐步增大。建筑用能正在持续快速上升, 其所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从目前的27%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35%左右。

所以, 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我国将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建筑节能发展。

二、建筑能耗的国内现状比较

建筑用能正在持续快速上升, 其所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从目前的27%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35%左右。

下面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今后20年不可能有太大变化。与全球经济与环境的要求相悖;

中国2000年的能源消耗量近13亿标准煤, 其中煤炭占69.9%。如果保持现有状况, 到2020年全国能源需求将达33亿标煤, 大气污染难以承受。这些介绍都说明我国需要改变能源利用现状, 合理利用其他资源。

国外现在的节能控制要求比我国高, 建筑节能发展不单单停留在局部, 已经从整个生态建筑上发展, 所以一直以来节能的比例超过我国, 使用的材质也比较好。

三、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节能问题不仅体现在设计、施工上, 体现在与环境的融合性与人文的关注程度。如我国在新疆华源·博瑞新村项目就采用了整体化的绿色节能环保技术, 从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照明;洗脸水、洗澡水回收, 用于坐便器冲厕;洗菜水、积雪、雨水回收处理, 并且兼顾绿化等等。

再如现在有些建筑在南向采用大面积开窗, 利用利用通风尽量减少使用空调的程度, 大规模节省了电能。这是从设计上最简单考虑了节能。不仅不需要消耗高科技的成本, 还体现了对人身体健康的关怀。

借鉴国外生态节能建筑的方法, 现有的节能建筑利用多个冬季花园围绕建筑主体塔楼盘旋而上。建筑侧面被四层高的花园所分割。如可在墙面上种植爬墙植物和攀藤植物。也可利用建筑物之间的联系走廊做空中花园。屋顶可以做屋顶花园, 都可以起到降温节能作用。

我国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标准, 建筑能耗要减少50%。而从比较重要的采暖和空调方面考虑, 目前能够利用的主要是太阳能建筑和地源热泵技术。

我国目前在南方地区对这种地源热泵都有研究利用的例子, 例如在广西大学研究生公寓地源热泵热水系统, 每吨热水能节约电费5-6元。

四、建筑节能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在建筑节能的主要问题是, 很多新设计的建筑虽然已经考虑了节能设计, 但很多方面运用不当。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明明需要考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却没有安装。至少不少人不知道在不该用的地方在用。在一些比较小型建筑或底层建筑采用地源热泵, 虽然能减小能耗, 确因为投入的经济和节能效益不成正比, 造成很大的浪费。

虽然建筑节能标准已经发表了十三年, 但是很多人在设计时不会更新, 让不懂节能的人在设计运行管理, 当然造成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浪费。

目前所有的可再生能源在利用时都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特点, 然后得出结论。在设计时实际情况选出最优方案。

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途径。例如在外形上使用遮阳板比可以节能很多, 这是从建筑设计上考虑, 设备上大力提倡使用被动式太阳能, 平时使用时提高能源效率, 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 实现持续性发展。尤其很多新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 所以需要很多人采用新技术, 搞科研。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很多了, 所以我们希望节能技术能得到推广。

五、结论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 会促使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有关项目人员的经验总结, 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项目实践, 会出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利用的建筑类别上, 也有很多种样式, 有写字楼, 也有公寓, 教学楼, 我们周边的建筑物现在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有过去建筑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建筑节能现在已经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主编:《建筑节能技术》,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年。[1]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主编:《建筑节能技术》,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年。

[2]崔海涛、郑宏飞、王瑞君:《我国热泵利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能源》, 2003年。[2]崔海涛、郑宏飞、王瑞君:《我国热泵利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能源》, 2003年。

[3]马最良:《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暖通空调》, 2005年。[3]马最良:《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 《暖通空调》, 2005年。

[4]宗盛、邹春香:《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其发展》, 《东南大学学报》, 2006年。[4]宗盛、邹春香:《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其发展》, 《东南大学学报》, 2006年。

[5]李俊峰:《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综述与进一步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议》, 《可再生能源》, 2006年。[5]李俊峰:《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综述与进一步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议》, 《可再生能源》, 2006年。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篇2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发展目标

产业化体系建设

预期效益分析

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政策与实施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制订的《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则进一步明确,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产业建设步伐。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可再生能源补贴危机 篇3

补贴迟迟拿不到手,极大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发展,之后其负作用进一步向上游设备供应商蔓延,形成了困扰整个风电和光伏产业的三角债难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当务之急是解决补贴欠账和资金不足问题,进而理顺整个可再生能源管理和补贴机制,这对中国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至关重要。”

资金缺额

可再生能源在发展的前期,政府会采取补贴措施加以扶持,这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由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按月向电网企业征收,实行直接缴库,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由此,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成为国家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从2006年的每千瓦时0.1分钱逐步提高。

即便如此,筹集的资金仍难以满足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2012年年中,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曾联合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的分配情况进行摸底。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缺口高达107亿元。

2013年8月,面对补贴资金缺额可能对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实,国家发改委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由0.8分钱提高至1.5分钱,7年间,上涨了15倍。

附加征收标准提高了,而2012年前拖欠的107亿元至今尚无定论。记者就其形成原因致函财政部经济建设司,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据接近财政部的消息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2年起可再生能源补贴归财政部管,而2012年以后补贴资金依然存在较大缺口,财政部只能优先满足当年的补贴,无暇顾及历史欠账。

另有消息称,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及国资委都呼吁动用专项资金或国库资金解决2012年之前拖欠的可再生能源补贴,但至今尚未解决。

在欧美“双反”背景下,政府通过扩大国内新能源市场来拯救整个产业。以光伏为例,“十二五”装机目标由原来的5GW调整为35GW,翻了7倍。中电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量2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0.8%;并网风电发电量15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也需增加这样的比例。但即便全社会用电足额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补助资金,2014年仅能增长3.8%。

毫无疑问,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仍将进一步扩大。

体制障碍

除资金不足外,多头管理体制也造成可再生能源补贴不能足额按时发放。

2012年以前,可再生能源补贴管理部门为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其中牵头部门为国家发改委,国家不定期公布《补贴方案和配额交易方案》,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由省级电网公司代征代管。2012年1月1日以后,管理部门调整为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其中牵头部门为财政部,管理部门原则上按季拨付补贴资金。

在补贴发放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需要通过地方财政部门向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上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清算申请表,并提交全年发电量证明材料。材料经三部委审核通过,对补助资金进行清算后才能发放。“补贴部分支付周期过长,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超过了收益增长,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面对非常高的偿债压力。”孟宪淦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审核拨付过程中的多头管理,在产业发展规划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前,国家能源局负责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规划和核准(备案)工作;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可再生能源上网标杆电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财政部负责可再生能源能源补贴的具体收支。彼此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最终暴露出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国家规划、企业战略和补贴支付能力不匹配的现实。

解決之道

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较大、长期“寅吃卯粮”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此前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可再生能源要想得到大的发展,需要逐渐减少补贴,甚至于最终做到不要补贴,与燃煤发电有一定的竞争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提交了“关于可再生能源补贴收支公开化的提案”。他认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与产业发展规模缺乏有效的关联性,导致征收资金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朱共山建议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根据下一年电力需求增长情况,估算补贴资金征收总量,财政部据此发布年度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资金总额和年度发展计划;由财政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的监管,严格执行“按季预拨,年终清算”的规定,确保补助资金能够按时足额到位。

此外,中电联在3月10日发布的《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中也提出建议,新能源发电从单纯追求“装机增长速度”向追求“质量与速度并重”转变,从单纯追求“集中大规模开发”向“分散与集中、大中小相结合”方向转变。发展目标要与国家财政补贴能力、全社会电价承受能力和电力系统消纳能力等相平衡。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曾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到“十三五”末,风电有望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发电则有望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到时候将不再需要补贴。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篇4

关键词: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可再生能源,天然采光,太阳光,地源热泵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发的地下空间,主要包括世博轴地下空间、地下铁道、地下公共人行通道、地下停车库以及综合管沟。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让生活更美好,对环境要求更高。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和工作需要的健康、舒适、安全、无害的地下空间环境,是人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主动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实现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能源利用必须高效低耗。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持续利用等特点,特别是有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实现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的有效途径。

1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近40年来,在经济、能源和环境三元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经历了备受重视、徘徊犹豫、再度兴起的反复螺旋过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而激发的对可再生能源的兴趣是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那么,8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就是一个例子,也是人类对经济发展、能源和环境三元关系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促使人类在下一步采取更加科学积极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手段。

2 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的集成

2.1 天然采光

在地下空间里引入自然光,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减轻环境污染,还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阳光、空间方向感等自然信息感知的心理要求,并使人感知的空间更加宽敞。天然采光的主要形式有:1)侧窗及高侧窗采光;2)天窗采光;3)地下室及半地下室反射式采光窗;4)光学系统:把地面风景投射到地下空间。

规划中的世博广场,世博轴大道下方地下空间,采用中庭上覆透光穹顶的方式,或设置下沉广场,技术成熟,采光效果良好,又丰富了地面景观形式,形成标志性建筑。同时对透光顶棚的处理,可以结合多功能先进屋面,在采光的同时,兼以集热,储能等,实现太阳能利用一体化。

2.2 太阳光光导照明系统

室外的自然光线透过采光罩聚集入系统内,再经特殊制作的光导管高效传输到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均匀的照射到地下空间室内任何需要光线的地方。整个光导系统由采光单元、光导单元、漫射器和智能控制器组成。优点:满足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要求和节能要求,光导照明系统发出的光为全色光,光线柔和,照度分布均匀,不仅视觉效果好,长时间观察不易疲劳,而且节能,其照明费用比常规人工照明系统低许多。太阳光光导技术应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国外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为了输送较大的光通量,这种导光管直径一般都大于100 mm。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地下空间中使用的光导管,直径约为500 mm,顶部装有可随日光方向自动调整角度的反光镜,管体采用传输效率较高的棱镜薄膜制作,可将天然光高效地传输到地下空间,同时也成为广场景观的一部分。

照明设计,地下空间分为4个区:入口区、过渡区、内部区和出口区。人们在白天从明亮的环境接近、进入和通过地下空间过程中与在地面时很不一样,因为在此过程中将发生种种视觉问题[1]。1)入口区。入口区的光导管系统设计是地下空间中应用光导管系统设计的关键。白天地下空间内外的亮度差别是很大的,入口区的设计关键是消除黑洞现象。2)过渡区。过渡区的亮度水平应当逐级降低,因此可以选取小口径的光导管系统,只要达到基本的照明标准即可,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3)内部区。内部区的照明水平符合地下空间的照明标准,可以达到均匀柔和的生态化照明效果。4)出口区。这个区域容易造成强的眩光效应,在这一区域采用光导管系统进行照明也是非常适宜的,可以有效避免电光源的眩光效应。

2.3 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能、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利用水与地能(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进行冷热交换来作为水源热泵的冷热源,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此时地能为“热源”;夏季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中,此时地能为“冷源”[2]。优点:1)资源可再生利用,绿色环保;2)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设备性能稳定;3)占地面积少,机房占地面积小,大量节省地下空间的室内空间;4)自动化程度高。世博园区5.28 km2,围栏区3.22 km2,保守估计其建筑面积约为2 km2,冷负荷保守估计为200 W/m2,估算下来,整个世博园区建筑物内的冷负荷为40万kW。光看这个数字,就可知以后的运行费用会很高。地源热泵初期投资不多,后续运行费用又少,而且环保高效,非常适合应用在上海世博建设中。

2.4 地道风降温系统

地道风降温,指利用地道冷却空气,然后通过机械送风或诱导式通风系统送至室内,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种专门技术。该系统相当于一台空气—土壤的热交换器,利用地层对自然界的冷、热能量的储存作用来降低建筑物的空调负荷,改善室内热环境。优点:该系统结构简单,仅需要风机和简单的末端空气处理设备,与普通空调相比,省去了制冷机等相关设备。地道风降温系统即可以合适的利用建筑物的地下室对空气进行降温,这样又省掉了新建地道的成本。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期为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这是上海气温最高的几个月,尤其7月~9月是上海的酷暑季节。根据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举办情况,参观者在室外活动和等待的时间将大大多于实际在馆内参观的时间,酷暑季节大规模人流聚集在室外,因此解决室外空间的控温降温与舒适环境的营造将是重要的课题。

经查资料,上海地区7月~9月的平均气温见表1。

显然,在这样的室外安装普通空调是不现实的。室外直接接受太阳辐射且无围护结构,无论是太阳辐射冷负荷还是空气与空气之间的温差传热冷负荷,都是非常大的。经查资料,上海地区7月~9月份地下3.2 m处的平均温度见表2。

对比表1,表2,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地下3.2 m处的温度比地上气温低很多,地层体积庞大,所以蕴藏的冷量也非常可观,因此利用地道风为上海世博室外空间降温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3 结语

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从合理设计地下建筑空间和建筑形态,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再到现代智能技术对地下空间整个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实现世博地下空间智能型生态体系的关键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延鹏,马重芳.采集太阳光的光导管绿色照明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A].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82-486.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篇5

新闻日期:2012-11-07

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超前谋划,大胆创新,初步构建了从资源评价、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示范和市场培育各个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风力发电迅猛发展。近年来,按照国务院领导和有关指示精神,财政部牵头制定实施了一揽子促进风电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2007-2011年累计安排2.9亿元,用于支持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摸清了风能资源家底;累计安排3亿多元采取“悬赏制”方式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大功率风电机组;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支持风力发电并网。在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风电装机规模五年内保持了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到2011年底累计达到6236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自主设计的3兆瓦风电机组已经批量生产,10兆瓦以上的风电机组也在设计中。光伏发电后来居上。不断加大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伏发电屋顶计划实施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利用既有建筑和新建筑建设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扩大光伏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应用。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39亿元,支持建设示范项目160万千瓦,带动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到2011年底我国位列世界第5位,光伏发电建设成本从30多元/瓦降低到目前12元/瓦左右,其成本比行业预计提前3年进入1元时代,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认为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对于转方式、调结构“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质能源发展步伐加快。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目前产能规模已达到209万吨,实现了在10省市的封闭运行,乙醇汽油的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近20%,成为世界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积极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每年安排约3亿元用于支持将200多万吨废弃秸秆转化为商品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积极支持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在全国108个县(市)开展了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试点,探索在农村充分利用农林和生活剩余废弃物满足自身能源需要的有效道路。

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选择 篇6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下,美国近年来借助能源开发技术突破带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开始实施“能源独立”政策。这对于全球能源供求格局、价格以及地缘政治均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比而言,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统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既是推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

为此,迫切需要优化一次能源结构、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有序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有序开发利用水电。我国坚持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切实做好在建、已建项目的环保工作,加强水电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制定绿色水电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2010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1606万千瓦;发电量6867.36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6.2%。

二是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我国采取了加强风电开发管理、改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支持优势风电设备企业发展等措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风电创造了条件。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07万千瓦;发电量494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2%。

三是广泛应用太阳能。我国稳步推进太阳能应用产业发展,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适宜地区,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试点。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量达到1.68 亿平方米。

四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底,各类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总计约550万千瓦。

五是地热能和海洋能利用技术不断发展。浅层地温能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波浪能、潮流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取得进展,开发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已基本形成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发电强制上网、分类优惠上网电价、费用分摊、专项资金等制度以及信贷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并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特许权招标、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等方式,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总量目标。

二是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全社会费用分摊机制。

三是通过开展多批特许权项目招标,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成本迅速下降。根据各类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资源特点和建设条件,以特许权招标方式发现合理价格区间为基础,形成了四类风电区域标杆电价,有效促进了风电的规模化发展。

四是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各类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了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市场应用等各方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框架。

五是初步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体系,实施了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沼气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利用量达60亿千瓦,年产能量为40亿~46亿吨标准煤),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具备发挥未来主流能源作用的资源基础。

从水能来看,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的年发电量达6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5.4亿千瓦,年发电量2.5万亿千瓦时(折合 8.6亿吨标准煤);从风能来看,我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为7亿~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万亿~2.4万亿千瓦时。

从太阳能来看,,每年太阳能热利用可相当于约3.2亿吨标准煤,年发电量可达 2.9万亿千瓦时。

从地热能来看,我国深度2000米以下的地热资源所含的热能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地热资源的经济可开采量相当于2000万千瓦的地热发电装机(年发电量约1300亿千瓦时)。

从生物质能来看,当前我国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标准煤,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适宜利用方式是发电燃料和民用沼气等。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经济社会和生物质技术的发展,生物质能源资源总潜力有望达到8.9亿吨标准煤。

从海洋能来看,我国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温差能等海洋能的理论资源量分别达数千万千瓦甚至数百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有望达到9.9亿千瓦。

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50年,我国含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在新增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例可分别达到36%、45%和 69%,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分别达到12亿吨、20亿吨和40亿吨,减排CO2的贡献率到2020年、2050年可分别达到20%和50%左右。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大大提高我国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优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将成为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当前全球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虽然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下,有关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走势有很多结论,但各主要经济体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认识却日趋相同,即抓紧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原因在于:

一是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周期调整的结束一般会以某些新兴行业的崛起为标志。在新能源领域,其市场和产业布局尚处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大的争取空间,未来各主要经济体能否在该领域取得发展优势取决于当今的努力。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新兴产业,因而在经济调整关键时期,各主要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二是可再生能源的本土性、清洁性以及技术可预见性,使之成为世界能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当前,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全球化石能源的分配格局紧密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为尽早摆脱束缚,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求多样化的能源解决方案,尤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下,各主要经济体对资源可获得性、技术可靠性、产业可能性以及经济性更加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更加青睐,形成了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高度关注的局面。

三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争夺,必将引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必须通过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才能将地热、风力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及可控的能源。可以预计,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争夺,将是新一轮国家能源领域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装备技术,谁就拥有未来开发利用自身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权,也必将在“后石油”时代把握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动权。这也促使各主要经济体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技术竞争的重点新兴产业。

虽然当前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的贡献率还非常低,但是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其目的既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也致力于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把握主导权、加大国家间政治博弈中自身的砝码,更是在战略上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从而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积蓄力量,为掌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做好准备。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虽然由于资源评价缺乏、技术滞后、产业支撑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强劲发展势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还需要一段时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在坚持走我国特色的强国道路过程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我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途径中最具可行性的一个战略选择。因此,亟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以保证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为确保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提高到15%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无污染、总量大的绿色新能源,应当充分认识到其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切实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及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加强产品检查,对于不达环保标准、出售劣质产品、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企业,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和整顿。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性安排。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康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性安排,特别是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应尽早完善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并与购电地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以促进跨省区的绿色电力交易;制定和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分配和落实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总电量指标。

四是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推动检测认证和监测制度建设。重视可再生能源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技术实际水平,推动制定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相关标准;制定建筑领域太阳能热利用的强制标准和考核办法;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产品检测认证、监测制度,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五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扶持掌握自主技术的骨干企业,巩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自主化依托工程推进可再生能源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全面提升本土化可再生能源设备技术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另外,应强化行业组织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再生能源增速超过传统能源 篇7

彭博新闻社旗下的咨询公司彭博新能源金融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近日在纽约举办年会。其创始人Michael Liebreich在会上表示, 2013年开始,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增加143×109W, 已经超过化石燃料新增产能141×109W。

Liebreich还表示, 这一转变将持续下去, 2030年前者增速将至少达到后者增速的4倍。

“发电系统将向清洁能源转变”, 他在演讲中表示, “尽管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变化, 但新增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应该会大大超过新增煤炭和天然气发电产能。”

根据彭博新能源金融咨询公司,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价格正在降低, 而且比传统发电要低。目前太阳能发电市场份额仅为1%, 但到2050年, 将会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该公司还预计,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新增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规模将高达数千亿美元。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 篇8

2013年以来,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快速增长。1~10月, 全国累计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3595万千瓦, 为去年同期的2倍, 占新增发电装机57.1%, 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19.5个百分点。

1~10月, 全国新增发电装机6295万千瓦, 水电新增2228万千瓦, 占新增装机35.4%;火电新增装机2700万千瓦, 占新增装机42.9%;核电新增装机221万千瓦, 占新增装机3.5%;风电新增装机785万千瓦, 占新增装机12.5%;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361万千瓦, 占新增装机5.7%。

预计到2013年年底, 全国发电总装机将达到12.35亿千瓦, 其中水电装机2.78亿千瓦, 增长约11.6%, 占发电总装机比重为22.5%, 比2012年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并网风电装机7500万千瓦, 增长约22.1%, 占6.1%, 提高0.7个百分点;核电装机1470万千瓦, 增长约16.9%, 占1.2%, 提高0.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装机1000万千瓦, 增长200%, 占0.8%, 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 火电装机占比将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到69.6%, 下降约2个百分点。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篇9

根据国家发改委11月4日公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年) 》 (以下称《气候规划》) , 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均快速增长。

上述3类发电, 到2020年装机将分别达到2亿千瓦时、1亿千瓦、3000万千瓦, 分别比十二五规划的1亿千瓦, 2100万千瓦、1300万千瓦目标, 大幅增加1倍或以上。与此同时, 天然气使用量也快速提升, 核电发电量未有太大的增长, 2020年规划的装机容量只有5800万千瓦, 未达几年前预计的8000万千瓦目标。

《气候规划》提出, 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8亿吨标准煤, 比2015年的40亿吨标准煤, 仅仅增长了20%。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 (2016~2020年) 煤炭占能源的比重会继续下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指出, 根据数字测算, 预计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为60%左右, 也就是说每年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十三五”总体而言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 “煤炭比重持续下降, 主要是考虑到了对碳排放的影响。像光伏的发展, 可能还会更快, 远超目标。”他说。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气候规划》, 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此, 需要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开发利用。有序发展水电,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大力开发风电, 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 发展生物质能。

这与“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提法有微小的调整。“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安全高效开发煤炭”、“加快常规油气勘探”、“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被《气候规划》中“调整化石能源结构”措辞所代替。此外原“十二五”能源规划“积极有序发展水电”的“积极”两字, 在《气候规划》中去掉了。原“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加快发展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被“大力开发风电”、“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代替。

对此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 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煤炭占能源的比重将下降, 考虑到经济增速放慢, 以及国家大力减少煤炭消费使用的原因, 可能中国碳排放峰值会提前到2020年到来。

“今年工业领域煤炭消费量下降, 已经是一个信号。这说明碳排放总量增长将放慢。”他说。

此前“十二五”规划提出, 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 2013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 同比增长0.8%。

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前三季度全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8.5亿吨、30.3亿吨, 分别同比下降1.28%、1.2%。

《气候规划》提出, 到2020年, 要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加强煤炭清洁利用, 制定煤炭消费区域差别化政策,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指出, 现在要搞清楚煤炭消费量下滑是经济因素导致, 还是国家政府调控导致, 这样可以看未来煤炭消费量是否不再继续增长。

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

《气候规划》一个重大特征是, 可再生能源继续出现大跃进的发展情况。

其中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 比“十二五”规划的1亿千瓦目标提升1倍。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 分别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装机2100万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的目标数字, 分别提高了4倍左右和1倍。

2020年全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比2015年的装机目标1300万千瓦, 提高幅度接近2倍。

不过水电、核电相对较慢。根据规划, 到2020年水电装机3.5亿千瓦, 比“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仅仅增加20%左右。2020年核电装机为5800万千瓦, 比“十二五”规划的4000万千瓦目标增加45%, 未达到此前几年学界认为的8000万千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指出, “十二五”末太阳能发电装机可以达到3000多万千瓦, 超额完成目标, “十三五”期间也会加快发展, 装机1亿千瓦也是保守数字。风电在“十三五”达到装机2亿千瓦, 也是下限, 也可能会超过。

他认为,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 弥补了核电等发展不足, 中国正在发展更安全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突破。

“核电目前还是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发展, 在日本核电发生事故后, 欧洲有些国家比如德国已经使用了弃核限煤的政策。”他说。

不过, 可再生生物质能尽管规划目标高, 能否最后完成目标存在争议。原因是, 过去生物质能利用并不好。比如“十一五”生物质能发电装机550万千瓦的目标, 是勉强完成。“十二五”规划生物质能发电装机是1300万千瓦, 但是到装机容量才达到850万千瓦, 每年才增加100万千瓦。按此看, “十二五”的目标完成有难度。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篇10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下统称为可再生能源) , 是优化北京能源消费结构, 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首都发展转型升级, 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重要推动力。“十二五”以来, 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可再生能源相关指标已经纳入到绿色北京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中。因此, 开展可再生能源统计, 获取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础数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推动北京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2011年, 北京市统计部门会同能源主管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可再生能源统计方法的研究, 从无到有, 初步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度, 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统计暂行管理办法》, 经过几年的调查实践,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 该办法中的统计方法在应对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新领域新情况时, 也面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需要进行统筹思考和改进。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北京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情况新特点, 对原有的统计指标、调查方法、数据来源等内容进行研究和改进, 统筹设计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统计数据核算体系, 并探索性地提出有关可再生能源数据的衔接方式以及在节能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建议。

2 北京可再生能源的统计难点

可再生能源目前还未实现像常规能源一样的广泛应用, 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也有待提高。我们在研究可再生能源统计问题时, 必须首先掌握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的新特点, 尤其是对统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点。

2.1 利用品种和方式持续增加

可再生能源品种和利用方式多样, 不同品种间差异很大, 难以确定统一的统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原有可再生能源统计方法已经涵盖了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和水能五大品种以及光热利用、光伏利用、生物质气态利用、生物质固态利用、深层地热、地源热泵、风电和小水电等八大利用方式。但近几年来, 空气源热泵、余热热泵等更新的利用方式发展很快, 相关部门也首次明确将外调绿电纳入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范畴, 因此现有统计范围需要考虑将部分新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纳入。

2.2 部门行政资料不完善, 项目更新维护存在困难

目前涉及北京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管理部门包括发改、住建、农业、地质、电力、市政市容等, 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 各部门资料中掌握的项目信息还不完善, 有效性较差, 项目核实过程存在较大困难。很多由企业自行建设的项目更是无从获知, 统计上难以对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及时纳统, 最终统计数据往往与各部门预测数据存在差异, 现有统计方法亟待创新和改进。

2.3 项目运作模式多样, 利用主体类型复杂

从统计对象上看,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主体类型也越来越复杂, 给统计方法的设定带来难度, 很多利用主体使用常规统计方法难以覆盖到, 原有项目单位和行政村两个主要调查渠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运作模式也更加多样, 合同管理和委托经营等运营方式给最终填报单位的认定带来很大的难度, 需要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的进行规范。

2.4 计量基础较差, 数据准确采集难度大

可再生能源尚未完全实现商品化, 市场交易和流通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早期建设的项目甚至没有考虑到数据计量的需要, 计量基础较差, 相关指标数据难以准确获取。从近几年的调查实践来看, 部分指标设定的填报要求过高, 导致很多单位以推算取代计量, 数据准确性不高。

3 可再生能源统计方法改进思路

3.1 设定分块核算的思想, 扩充统计渠道

根据可再生能源利用主体类型和数据采集渠道, 综合设定分块进行统计核算的思路, 在原有以项目单位和农村行政村两个主要统计渠道的基础上, 增加部门数据采集渠道, 设计部门统计报表, 规范部门行政资料,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更多发挥部门资料的作用, 形成“项目+农村+部门”的基本统计模式。理清统计汇总数据与非统计测算数据的关系, 能通过统计调查实现的需完善统计名录, 不能由调查实现的要确定合理的测算方法, 从而构建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统计和核算框架体系 (表1)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3.2 重新明确可再生能源统计品种和范围

针对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形势, 研究将空气源热泵、余热热泵和外调绿电等新内容纳入统计, 完善可再生能源统计范围。空气源热泵和余热热泵的统计方法可以采用与现有地源热泵统计相一致的方法, 建立项目单位调查名录, 定期填报数据。外调绿电的统计则应借鉴本地绿电的统计方法, 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统计的补充, 由主管部门定期提供。

3.3 简化调查指标, 规范统计口径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数据一般与项目运行存殁有直接关系, 而与运行过程关系不大, 可调查指标多为状态指标或运行参数, 能源利用量通过指标进行测算。经过几年实践证明, 对于大多数存量项目来说, 在参数不变情况下每年利用数据并无大的变化, 历年填报数据基本相同, 所以目前报表的调查工作量大而数据信息量并不大, 效率较低。另外, 在不具备计量条件的情况下, 也需要考虑选择可以替代的的调查指标。因此, 依据综合数据可靠和可得的双重原则, 可以考虑对现有的部分调查指标进行统筹, 适当简化, 如地源热泵重点调查供暖面积指标, 删减较难以理解和计量的物理指标。重新梳理各统计指标口径涵义, 规范不同运营模式下的数据来源和填报主体, 如细化光伏发电指标的统计口径, 明确光伏发电数据由项目所在单位 (甲方) 进行填报, 负责建设或运营的合同管理单位 (乙方) 应向项目单位提供数据。

4 对可再生能源数据应用问题的探索

4.1 可再生能源数据与现有能源数据的衔接方法

现有全社会能源统计数据主要是通过编制能源平衡表获得, 目前能源平衡表中只涵盖了部分可再生能源数据, 主要是已经实现上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数据 (风电、水电) , 其余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数据如光热、地热、生物质等也应逐步纳入到能源平衡表的编制中, 推动可再生能源数据与现有全社会能源数据相衔接。建议在能源平衡表主表的宾栏中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品种, 分别作为平衡表主栏中一次能源生产量 (光伏、光热、地热) , 调入调出量 (外调绿电) 、火力发电投入量 (垃圾、沼气等发电) 以及终端消费量 (全部相关可再生能源品种) 的编写内容, 从而将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纳入平衡表核算。

4.2 可再生能源数据在规划考核中的应用模式

由于前期北京可再生能源的总体利用规模还很小, 在进行宏观规划制定和节能考核评价中, 能源消费量指标数据并未对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以区分, 未能更多体现出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鼓励意义。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取得突破,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未来应对相关的方法机制进行改进。建议将总的能源消费量细化为化石能源消费量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 节能减排考核过程中综合考虑化石能源的控制和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以一减一增为考核目的, 鼓励企业用可再生能源去代替化石能源的使用, 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北京节能减排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区县分解方法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文 篇11

1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概述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 平均每年要建20亿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筑, 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 水泥和钢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40%。而我国建筑在使用中最大的能耗是采暖和制冷, 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约为人家的3倍。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在逐年上升, 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 上升到近年来接近30%。

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相信随着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的逐步完善, 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2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是1981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能源会议上确定的。它不同于目前使用的传统能源, 具有丰富的来源, 几乎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并且对环境的污染很小, 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主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下:

(1) 太阳能

太阳能是地球上无穷尽、无公害的干净能源, 是人类最有希望的能源。然而, 太阳能是一种具有分散性和间歇性等特点的能源。

(2) 地热能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 但是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因此开发难度很大。地热能储存在地下, 不受任何天气状况的影响, 并且具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点, 随时可以采用, 不带有害物质, 关键在于是否有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

(3) 风能

风能是空气运动的能量, 实际上是太阳能的一种转换形式, 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的特点是:1) 蕴藏巨大;2) 可以再生;3) 分布广泛;4) 没有污染;5) 密度低;6) 不稳定;7) 地区差异大。

(4)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 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 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其特点为:1) 可再生性;2) 低污染性;3) 广泛分布性;4) 生物质燃料总量十分丰富。

3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1) 太阳热水系统:我国在广大城镇和农村大力推广应用该系统, 为居民提供洗澡热水和其他生活热水。

2) 被动式太阳房技术:该系统技术成熟、增加投资少、节约能源、有利环保, 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农村中小学校冬季采暖的好办法。

3) 独立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该技术是解决西部地区广大无电农村生活用电的有效办法, 市场潜力巨大。

4)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白天解吸, 夜间吸附, 造成蒸发器中的水不断蒸发出来, 蒸发过程吸热, 达到制冷的目的。太阳能不足时, 可补充其它热源如低谷期的电能等。

5)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它以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产生热水或热空气, 再用太阳能热水或热空气代替锅炉热水输入制冷机中制冷。

6) 太阳能蓄热系统: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就是在阳光充足的白天, 把集热器收集的太阳辐射热贮存在蓄热槽中, 以供建筑在阴雨天、晚间或者其他需要的时候使用。

(2) 地热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1) 地源热泵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环保空调设备, 既可节电, 又可降低费用, 在城市商业建筑和民用住宅中的市场潜力很大。地源热泵有两种, 一是利用热泵技术, 把“恒温层”的地下水抽出来, 热量交换后再排回去;一种是土壤源热泵, 利用浅层常温土壤或地下水中的能量作为能源, 在地下埋管, 吸收热能。

2) 低温地热能采暖系统:在建筑中应用低温地热采暖, 可以节约常规能源, 减轻大气污染, 降低采暖费用。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技术成熟, 所用设备已投入产业化生产。

3) 地热发电:中国适于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台湾等地区。通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意大利等国政府的合作, 西藏对羊八井和那曲地热资源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勘探、开发和利用。

(3) 风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风能发电以用于建筑供电是风能在建筑中应用的主要途径。风力发电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而且发展速度最快。

(4) 生物质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生物质能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指沼气的应用。沼气是对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农作物秸秆进行无害化处理, 经充分发酵后所产生的一种清洁燃料, 是一种无色、有味、有毒的气体。沼气可以用于炊事、照明, 还可用于发电。

4 结语

以上对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作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

当代建筑设计时, 不应该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应将节能意识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意识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设计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低耗绿色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蒋惠民.空调制冷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5) :70-71

[2]陈甲斌.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J].节能与环保, 2003 (3) :41-43

[3]王长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意义和前景[J].太阳能, 2003 (2) :16-18

[4]左然, 施明恒, 王希麟.可再生能源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任南琪, 李建政.生物制氢技术[J].太阳能, 2003 (2) :4-6

[6]Fridleifsson I B.Status of geothermalenergy amongst the world’s energy sources[J].Geothermics, 2003 (32) :379-388

上一篇:文化创新设计下一篇:小麦秋冬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