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法论文

2024-06-14

新能源法论文(精选11篇)

新能源法论文 篇1

长期以来, 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受到国家高度控制, 不但主要能源领域皆为国有企业垄断经营, 能源价格也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2007年12月1日公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提出“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为能源市场价格改革确定了基本方向。然而笔者认为, 我国过去已经对能源价格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之所以难以实现市场主导, 关键因素在于国有企业在能源市场的垄断地位。如果市场结构不发生变化,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也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弊端

由于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依赖煤炭, 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70%。煤炭行业也是进行市场化改革最早, 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能源行业。早在1992年, 国家就放开了煤炭价格, 实行煤炭价格由市场调节的政策。但是煤炭价格的市场化并不彻底, 国家仍保留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权力。国家对煤炭价格的干预主要是干预发电用煤的价格, 而发电用煤约占煤炭消费总量的60%。每年的煤炭订货交易会是煤炭生产企业和电力企业讨价还价的主要场所, 在煤电双方对电煤价格达不成一致意见时, 国家发改委就出面裁决。例如, 2003年5月和2004年8月, 国家发改委两次下发通知, 直接规定煤炭价格上涨幅度。

煤炭价格放开后, 使煤炭价格能够反映煤炭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 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但由于煤炭价格实际上并没有彻底放开, 导致煤炭市场同时存在市场定价的“市场煤”和执行国家指导价的“计划煤”。人为压低电煤供应价格, 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不同煤炭生产企业之间的不平等, 生产计划煤的利润远低于生产市场煤的利润;2.发电企业之间的不平等, 使用计划煤发电的利润远高于使用市场煤发电的利润;3.煤炭生产企业和发电企业之间的不平等, 人为压低电煤价格实际上是向发电企业转移煤炭企业的应得利润;4.煤炭生产地区和电力使用地区的不平等, 通过压低煤价以稳定电价, 实际上是通常经济比较落后的煤炭产区向通常经济比较发达的用电地区提供补贴。

二、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弊端

电力是二次能源, 由煤炭、石油、水力、核能、风能等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由于发电企业生产的电力必须经过长途传输, 改变电压后配送到用户才能够使用, 因此电力最终销售价格就包括了出厂价格、输送价格和配送价格。在2002年电力行业重组之前, 全国绝大部分的电力资产都属于国家电力公司, 国家电力公司销售电力执行政府定价。2002年国家对电力资产进行重组, 实行厂网分开, 分别组建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在电价形成机制方面, 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 上网电价又分为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目前, 输电价格、配电价格以及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 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在终端销售价格方面, 改革的方向是在允许全部用户自由选择供电商的基础上, 但目前只能放开规模以上用户的电力价格。

电力行业改革方案吸收了市场经济国家的先进经验, 但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还远未达到设定的长期目标。1.输电和配电按规定由国家根据“合理成本、合理盈利、依法计税、公平负担”原则制定, 但是政府部门很难确定垄断企业的合理成本, 造成输配电成本的居高不下。2.容量电价按照规定由政府制定, 但在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 政府常常因为担心加剧通货膨胀而拒绝上调电力价格, 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3.由于没有建立独立供电商制度和配电网络的公平准入制度, 终端用户无法选择供电商, 通过竞争形成终端销售价格也就无从实现。4.五大发电集团作为国有企业, 国资委是它们共同的老板, 之间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竞争。2007年7月, 在煤炭价格上涨的压力下, 五大发电集团选择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 要求上调电力上网价格。

三、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弊端

1998年, 国家放开了原油交易价格, 三大石油公司之间完全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原油交易。2001年10月, 国家又放开了除军队用油外的灯用煤油、化工轻油和燃料用重油价格。目前仍然执行政府指导价的是汽、柴油零售价,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具体办法是由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制定零售中准价, 由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在8%的浮动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格。因此, 我国成品油价格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 但并没有放开。而且, 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也并非完全接轨, 而是存在时间上的滞后和波动幅度的修正。为了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 避免频繁调价, 国家发改委曾明确规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短期上涨时不上涨, 而在国际油价下降时不降或少降”。

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控制, 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 造成国内“油荒”。在原料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被强制压低的情况下, 炼厂没有生产积极性或者干脆停产检修, 是造成供应短缺的根本原因。2.人为制造的境内外价差, 给成品油走私留下了利润空间。3.加剧了炼厂和成品油销售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起伏较大, 而国内成品油价格相对稳定, 成品油经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就成了平衡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的缓冲器, 承受国际油价变动的冲击。4.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平等。2006年, 为了弥补中石化炼油业的亏损, 国家财政拿出100亿元对其进行补贴, 据说中石化希望2007年能得到50亿元的补贴。巨额补贴固然是对石化企业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的奖励或报酬, 但民营企业显然没有得到这一优惠。

四、能源价格市场化依赖市场主体多元化

政府对能源价格的干预, 产生了诸多不利于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然而, 国家为什么还要保留这种干预权?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 既为政府干预能源价格提供了必要性, 也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为了避免垄断企业滥用权力, 政府必须对其价格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以维护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 政府也可以向垄断企业打招呼的方式, 方便有效地干预价格。例如在最近的“油荒”中, 发改委在控制终端销售价格的同时, 要求中石油、中石化想办法提高产量, 这在其他性质的企业是很难想象的。

能源价格的市场化, 以竞争性市场的存在为前提, 而竞争性市场需要多元化的交易主体。如果能源行业的主要企业都属于同一个老板, 是不可能真正形成竞争的, 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因此, 能源法如果想要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必须首先研究如何实现能源领域的主体多元化。没有主体多元化, 价格市场化就无从实现。然而, 能源法在提出能源领域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 更强调的是国有控股资本的主体地位, 而这种主体地位通常就是垄断地位。

参考文献

[1]黄盛初:能源市场、价格与能源改革目标[J].中国煤炭, 2002 (1)

[2]陈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确定三原则[N].中国改革报, 2006-8-1

[3]刘树杰陈扬:我国基础能源的价格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2)

[4]金纪人: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J].广西电业, 2005 (12)

[5]林伯强:能源价格如何定[J].上海经济, 200 (7Z1)

新能源法论文 篇2

加快能源法制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亚太法协第十届能源法国际会议综述

一、加快能源法体系的.完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能源立法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颁布了<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和海上石油资源的两个<条例>等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能源开发和使用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但是我国的能源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新趋势;能源法研究和能源法律工作者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英文刊名:CHINA POWER ENTERPRISE MANAGEMENT年,卷(期):2001“”(7)分类号:F4关键词: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启示 篇3

欧洲是全世界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它首先是从德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开始的。

德国早期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搞样板工程项目,到2000年出台了全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的时候,对现有的2000年版本做了修改。在这个基础上,德国光伏发电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而来带来了全世界乃至中国国内大批的光伏产业企业的出现和发展。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以后,欧盟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要求欧盟的每一个成员国,都在2020年的时候达标。在这个大环境之下,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保加利亚、捷克、希腊等等这些国家,分别也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来支持本国的光伏能源、电能,包括生物能。

以德国为例,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制入网,它要求本国的电网公司必须把可再生能源发出来的电并入到电网里面去。

第二、固定入网电价。发到电网里的价格,是政府规定的几倍于常规电价的价格。所以对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是很高的,这就带来了市场的尽快发展。

第三、最终客户在利用再生能源。政府财政或者是电网公司有能力拿单子。在德国,补助模式是最终用户买单,政府财政和电网公司不掏钱一分钱。无论是风能也好,还是光伏也好,全都融入每一度电价里面去,高出这部分,由用户最终买单。造成的结果就是,谁消耗的传统的能源越多,谁对可再生能源补助的幅度越大。

第四、政府用市场看不见的手,达到了它自己的目的,而且没有花纳税入一分钱。政府做到的是什么?它是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站提供法律保障,电站一旦入网享受当年电价,而且20年不变。截止2007年,已经有107亿欧元非政府资金,进入可再生能源电站,主要是风能和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当中去。德国政府预测:到2020年,民间投资会达到2000亿欧元,折合近两万亿人民币。为了提高自己的能源安全,这是德国政府在做的。

第五,不断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以光伏发电为例,德国政府在2004年、2008年第二次对它的新能源法做了改进和补充以后,规定和加大了入网电价每一年逐年递减的幅度,也就是说,强迫光伏行业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地降低发电成本,这样同样达到了德国政府更重要的一个目的——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在可预见的未来,接近甚至低于化石发电能源。

最后一条,作为德国政府来讲,它看到了光伏产业对它来说是一个关键产业。在就业方面,根据德国政府的统计数字,德国大概有8000万人口,通过它这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已经新增了25万人的就业,就整个新能源行业来讲,不包括水电,只是在光伏和风力发电、生物制能这三个不同行业。预计到2020年,新增就业大概在50万,这是德国政府的一个预期数字。

德国的新能源法出台以后,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前,它的可再生能源占的比重非常小。正式出台新能源法七年以后,可再生能源达到能源结构的14%。现在他们的目标是20%,不光是德国政府,其他欧洲国家政府也认为达到这个20%的目标是非常有信心的。

欧洲各国为什么要支持可再生能源?欧洲各国的政府,包括欧盟本身,它是有切肤之痛。这是从国家战略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的。

欧洲是一个能源非常匮乏的地区,几乎没有其他的能源。几次石油危机,欧洲受到的打击最大。接下来最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所以他们有非常大的积极性来改变本国的能源结构。

新能源法论文 篇4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传书) 拓展海外市场, 从事欧洲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开发建设, 运维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 6月29日, 中广核在法国巴黎挂牌成立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 布局欧洲新能源市场。

据悉, 作为特大型清洁能源央企, 中广核主要业务为核电、核燃料、非核清洁能源、金融及综合服务。在核电“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 2011年, 中广核在巴黎挂牌成立工程公司法国分公司, 作为中广核在欧洲拓展业务的平台。2013年, 由法国分公司总承包的位于法国中南部2兆瓦屋顶太阳能项目的首个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掀开了法国分公司开辟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序幕。此外, 2012年, 中广核首个海外风电项目在澳大利亚并网发电, 迈出中广核风电向国际市场进军的第一步。2013年, 投入使用的中广核新加坡光电生物质能一体化发电项目, 也为加强新加坡清洁能源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他们还与法国、英国、罗马尼亚等国开展了核电建设合作。

摘要:拓展海外市场, 从事欧洲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开发建设, 运维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 6月29日, 中广核在法国巴黎挂牌成立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 布局欧洲新能源市场。

论可再生能源法的强制性规则 篇5

序言

可再生能源是当今国际社会为缓解传统能源供应紧张、降低环境污染、确保生态安全而开发利用的非化石能源,它以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逐步成为现代生产生活的动力源泉。目前,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普遍制定了以可再生能源立法为基础的政策体系,诸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立法推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我国于1月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在此前后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划、标准等文件。不过,基于政府观念、配套措施以及执行机制等障碍,立法实施效果受到影响。wwW.11665.CoM [1] [1]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国家发展战略倚重经济绩效指标,相对忽视环境与生态问题,可再生能源尚未构成政府工作的主题;二是公众消费普遍追求高耗能的奢华享乐,可再生能源蕴涵的减量消费(节能意识及产品)无法博取普遍的社会响应;三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高投入、慢产出的特点,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四是我国绝大多数产业法属于“软法”,立法执行力缺乏刚性;五是运行机制存在管理部门及其职能设置分散、立法统一性权威受到制约的现象。

这些来自战略、意识、技术、规范及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障碍决定了可再生能源立法推广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笔者认为,在消除这些障碍的诸多对策中,加强立法的强制性规则的适用无疑是一个突破口,理由有四:一是强制性规则能够将可再生能源法的“权利(力)―义务―责任”分解至各社会主体,促进“软法”的可操作性;二是强制性规则有助于强化义务主体的守法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可再生能源法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三是强制性规则是国外可再生能源法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促进立法目标实现的成效非常明显 [2] [2];四是强制性规则适合我国社会转型中“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的政策变迁路径,有利于促进地方性的制度创新。当然,强制性规则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指令性计划。在现代法治语境下,国家应当秉承科学与民主精神构建强制性规则。为此,本文拟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法及其强制性规则,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改进思路。

强制性规则的特点与构建原则

强制性规则是要求行为主体必须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规则,必须作为的规则是义务性规则,必须不作为的规则是禁止性规则。强制性规则与授权性规则、指导性规则相对应,不仅存在于公、私法中,更主要地存在于融合公法与私法为一体的社会本位的立法中 [3] [3],如劳动法、能源法、环保法,反映出国家在调整重要社会经济利益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

(一)强制性规则的特点

作为约束行为自由的正式制度,强制性规则具有必要性、确定性、约束性、不利性和强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判断规则能否具体执行且满足其设定目标的重要依据。

1.必要性是指规则指向的行为是特定时期必须予以禁止或者限制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一直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污染大、能耗利用率低,的单位产值耗能比美国、日本高出2倍以上。 [4] [4]为此,原国家经贸委于、、分三批发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要求相关项目限期退出市场。可见,强制性规则的必要性来自于政府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认知。

2.确定性是指规则指向行为的下列要素是明确、清晰的:(1)主体确定,即主体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民,其资格均应独立、明确且可以具体指认;(2)时间确定,即规则效力不管是临时性、阶段性还是长期性,均应采用确定的时间概念表示;(3)地域确定,即规则在明确的地理界域内实施;(4)情境确定,即规则指向特定的社会经济领域;(5)行为确定,即规则指向的行为方案均是主体有能力实施的方案;(6)效果确定,即主体能够感知并预期履行规则与否的后果,包括问责机制。确定性是我国产业政策的普遍弱项,这是因为产业政策规定的强制性规则需要对产业运行规则进行创新,而创新经常受制于宪政结构与制度想象能力。

3.约束性是指规则阻碍主体依照自身意愿从事立法禁止或者限制的行为。规则的约束性是文本意义上的静态约束力,它不同于行为人的内心约束。不过,强制性规则的落实需要依托主体的道德自律。可再生能源法以新技术推广为基础,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更多取决于其心理准备。 [5] [5]为此,一些国家要求政府部门首先履行强制性规则,凸显政府的示范效应和象征意义。 [6] [6]例如,美国发布的《能源政策法》要求所有政府建筑能耗在-期间以为基础每年降低2% [7] [7];韩国政府要求公共机关车辆全部实行每天限制一个牌照号码尾数的汽车上路的“十部制” [8] [8]。

4.不利性是指规则指向的行为客观上会造成主体成本增加或者利益减损。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政府承担财政支持义务需要增加补贴,企业承担技术改造义务需要增加投入,公众购买节能产品需要增加开支。为引导行为人主动寻找立法允许的利益空间,政府通常制定大量激励性规则并设置费用分摊机制,将不利性向趋利性转化。这种约束性向指导性的转变,折射出法律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 [9] [9]

5.强制性是指行为主体不执行规则时的外在约束,包括否定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处罚或者责令作出补偿等。 [10] [10]规则的强制性并不完全来自国家,企业、行业协会、社区、媒体、公众等均能够辅助甚至降低国家的强制力。一项关于我国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分析表明,在1949-19期间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中,国务院各部委与直属机构设定的行政强制措施的文件数量(145件)远远超过设定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71件)与法律数量(33件)。 [11] [11]这是规则设定权下移的表现。目前,业界呼吁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配套规章、标准与专项规划的思路也受此现象影响。不过,强制性权力应当在立法、行政以及非政府组织间进行合理分配,防止过度集中在行政部门。 [12] [12]

(二)强制性规则的构建原则

重视强制性规则在可再生能源法的适用反映出可再生能源利益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构建可再生能源法强制性规则应当遵循下列五方面原则:

1.维护多元利益原则。毋庸置疑,可再生能源法具有显著的公益取向,而公共利益是多元利益的结合,并且以私人利益为基础。在内容上,多元利益包括立法维护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利益,因此,立法时应当整合利益结构,确保强制性规则之间的衔接,避免利益的倚重与褊狭。在主体上,多元利益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特殊利益集团(如农民、少数民族)以及公众等方面的利益。在可再生能源立法中,利益冲突尤其是公私融合的利益冲突是必需协调的矛盾。譬如,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至少涉及消费者、住宅区业主、建筑商以及政府等主体间利益冲突。构建强制性规则时,这些利益均需要予以考虑。

2.均衡利益原则。从政府规制角度看,受资源短缺影响,政府通常对多元利益按照权重关系实行序列化支持。其中,长期与短期利益、中央与地方利益、公共与私人利益、生态与经济利益构成基本的利益组合。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这些利益组合应当强调长期、中央、公共以及生态维度利益的主导作用,但不能忽视另一维度的利益。行政法理论以“比例原则”(即最小损失原则)来衡量行政强制对公众权利的限制程度,这是一个抽象的平衡公私利益的标准,实践中则贯穿着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12月,美国政府颁布新能源法案,提高了30年不变的汽车能耗标准;同期,联邦环境保护署拒绝加州自行制定本地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请求。这一事件背后是国会、总统、地方政府、汽车制造商与民众多方的利益冲突与妥协过程。 [13] [13]

3.定量指标控制原则。定量指标控制是一种数量的刚性约束,它便于界定个人或者组织的责任,将强制性义务落实在可控数量上。传统立法中,诉讼时效、责任年龄、表决比例是量化控制的惯例。随着专业分工与高科技的发展,量化指标开始广泛运用在社会经济领域并纳入合法性评价范畴,其中,规划指标与技术标准是最为重要的量化工具。可再生能源法涉及大量目标性与调控性指标,前者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总量与结构指标,后者如《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实行办法》确定的生物质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贴标准。两类指标应当明确、可分解,并且统一于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中。 [14] [14]

4.系统管理原则。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技术转化为商品、生产推动消费、政府诱导公众的复杂过程,可以具体化为前生产、生产、市场化与消费四个阶段。 [15] [15]每个阶段都有强制性要求,譬如前生产阶段对技术研发的财政支出、生产阶段对技术标准的推广落实、市场化阶段的强制上网以及消费阶段的费用分摊,其内容涉及环保、科技、知识产权、物权、自然资源、企业、投资、金融、行政许可、税收、价格、建筑等方面立法。 [16] [16]可再生能源法确立的定价、补偿、交易、管理、服务等机制,必须与相关立法有机结合,发挥立法之间的联动与聚合功能。

新能源法论文 篇6

关键词:国际能源法;动因;依据;国际法体系;定位

国际能源法国际法不成体系化特征下得到了自成体系的发展机会,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依据,包括理论和实践,基于此,本文就对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发展的依据,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以促进国际能源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自成体系

1648年可以作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一个源头,此后得到了不断的演变、扩展,1973年经合组织的成立为国际能源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国际能源法的创立发展动因是能源安全需求、能源秩序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能源安全需求:可以说,推动各国在国际能源法方面的协调和和合作的因素是人们对能源安全的需求,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能源法的创立。国际能源秩序需求: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集中在发达国家,能源合作需要政府等多方面参与,这就造成能源争端可能发生在国家之间、国家和投资者之间等,甚至会导致多个争端一同发生,也可能因为第三方和合作方在运输、生产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事故等而发生争端,影响能源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争端问题成为了多发领域,能源争端引起国际的关注,构建能源合作秩序也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要求: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低碳和无碳能源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从1979年开始,许多国家都在调整能源战略,增添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内容,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设定全球减排目标,对国际能源法的研究也从能源安全、能源秩序转向可持续发展,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中寻找创新,能源造成的一系列国际环境问题,使国际能源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二、自成体系发展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能源需求刚性理论。该理论对于国际能源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运用需求弹性的理念分析需求,考察需求对价格的灵敏度。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对国家的安全、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源在绝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不管将能源视为战略转型对象,还是商品,能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消费的层面,而逐渐上升到国际能源安全的层面,涉及到国际社会等,这些是经济学无法解决的,因此,这也是为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能源安全国家法价值理念。对于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的发展,能源安全国家法价值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际多元化发展,国际安全的核心不仅仅是军事安全,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综合安全,近年来的恐怖主义、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各国共同承受的,成为国际安全为题,能源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为了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遵循国际能源安全原则,获取能源的同时,采取安全战略措施。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成为全球的事业,环境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首创性重要法律建设的关键,成为国际法的重要一环,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改变消费和生产的方式,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根本要求,人类大量的经济活动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的持续上升,人类将面临着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国际能源法要国际能源问题,不断促进自成体系的发展。

2.现实依据

国际能源法具有独立的地位,可以对照自成体系国际法的特征来印证。独立部门国家法建立是基于国家间的协议,多边条约是国际能源法的渊源;国际能源法下的协约规定了独立争端解决的相关程序和规则,其中,《能源宪章条约》就说明了这一点,对能源投资、贸易、过境运输等问题分别制定了针对性的争议解决方法;独立的部门国际法制度有自己的执行体系,违反协议就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承担相应的责任,促使各个国家履行条约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争端,可以说国际能源法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部门国际法。

三、結语

本文对国际能源法的自成体系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国际能源法自成体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国际能源法作为国际法体系的新突破,获得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给国际法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内容等,有利于国际能源的安全、能源秩序井然,促进国际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威.论国际能源法在国际法体系中的定位[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黄振中.论国际能源法之性与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赖超超.论国际能源法的发展趋势[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篇7

第一条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增加能源供应, 改善能源结构, 保障能源安全, 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 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 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 报国务院批准。

通过低效率炉灶直接燃烧方式利用秸秆、薪柴、粪便等, 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 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 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依法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第二章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

第六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 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资源调查的技术规范。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 调查结果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汇总。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结果应当公布;但是, 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

第七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 制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 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并予公布。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前款规定的总量目标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 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各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 并予公布。

第八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状况, 编制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促进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实现的相关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依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 编制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国家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并组织实施。

经批准的规划应当公布;但是, 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

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的, 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 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出统筹安排。规划内容应当包括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配套电网建设、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等。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进行科学论证。

第三章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

第十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制定、公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第十一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并网技术标准和其他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的有关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国家标准。

对前款规定的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技术要求,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 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

第四章推广与应用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建设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 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

建设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 有多人申请同一项目许可的, 应当依法通过招标确定被许可人。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电力监管机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 按照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确定在规划期内应当达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 制定电网企业优先调度和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办法, 并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电力监管机构在年度中督促落实。

电网企业应当与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 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 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企业保障电网安全。

电网企业应当加强电网建设, 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配置范围, 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 完善电网运行管理, 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 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

第十五条 国家扶持在电网未覆盖的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 为当地生产和生活提供电力服务。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 鼓励发展能源作物。

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气和热力, 符合城市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入网技术标准的, 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企业应当接收其入网。

国家鼓励生产和利用生物液体燃料。石油销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的规定, 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 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

对已建成的建筑物, 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但是, 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 制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第五章价格管理与费用补偿

第十九条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 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情况, 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 并根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上网电价应当公布。

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实行招标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 按照中标确定的价格执行;但是, 不得高于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的同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水平。

第二十条 电网企业依照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确定的上网电价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所发生的费用, 高于按照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 由在全国范围对销售电量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偿。

第二十一条 电网企业为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而支付的合理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合理的相关费用, 可以计入电网企业输电成本, 并从销售电价中回收。

第二十二条 国家投资或者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的销售电价, 执行同一地区分类销售电价, 其合理的运行和管理费用超出销售电价的部分, 依照本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补偿。

第二十三条 进入城市管网的可再生能源热力和燃气的价格, 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根据价格管理权限确定。

第六章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

第二十四条 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用于补偿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差额费用, 并用于支持以下事项:

(一)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 农村、牧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

(三) 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

(四) 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电网企业不能通过销售电价回收的, 可以申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助。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能源、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 对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 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

第二十六条 国家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七条 电力企业应当真实、完整地记载和保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有关资料, 并接受电力监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

电力监管机构进行检查时, 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和其他秘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工作中, 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 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 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 电网企业未按照规定完成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 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并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 处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 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企业不准许符合入网技术标准的燃气、热力入网, 造成燃气、热力生产企业经济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并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 处以燃气、热力生产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 石油销售企业未按照规定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 造成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企业经济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并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 处以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 生物质能, 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

(二) 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 是指不与电网连接的单独运行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

(三) 能源作物, 是指经专门种植, 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四) 生物液体燃料, 是指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甲醇、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

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原载:中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noc/xin wen/2009-12/26/content 1538199.htm)

能源知识

什么是可燃冰

新能源法论文 篇8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通过系统而又全面的对气候变化进行检测及归纳结论, 人类活动极可能是造成20 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该结论的可能性为95% , 并且, 人为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力占主导。报告还指出, 21 世纪末期以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必须要大幅度的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使其在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 以内, 到2030 年,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应比2010 年至少减少15% , 到2050 年应减少50% , 2055年至2070 年之间实现全球碳中性。否则, 给人类未来的碳排放空间将会极其有限。这些数据表明, 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这也意味着, 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能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并且现在采取更多行动会减少今后采取更多极端行动的需求。全球气候如何变化的选择权依然还在人类手中。

二、我国能源立法的现状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 在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中国已经为世界第一位, 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环境脆弱的沿海国家, 全球气候变化势必会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在能源立法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能源政策, 把应对气候变暖的能源发展战略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中。但是基于能源战略的复杂性全局性, 这些法律都过于片面, 不成系统, 各自为战, 需要依靠国家发布的能源政策居中调节, 已经不再适合现如今的气候变暖的现状。同时, 我国不能向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转移本国温室气体的方式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应当建立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所需的全面科学的能源政策体系。

三、对《能源法》的一些设想

( 一) 提高公众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不仅意味着我国需要更多的能源, 也说明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上若能有效提高公众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也将会减少因限制工业部门的排放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能源法》的目标可以将更多地考虑居民居住部门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强与发展电动汽车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而不是仅仅限制工业部门的排放。还可以通过普及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设备和节能建材、加强建筑节能、提高交通效率、促进提高能效的智能化等节能和提高能效措施。由于价格将反映出与碳相关的成本, 碳含量将日益成为一种商务上的差异化手段, 公众可以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碳含量较低的产品。

( 二) 鼓励技术创新, 加大对对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技术创新对于实现减排温室气体这一目标, 并以高效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的能源技术创新较少, 科技进步对能源利用的贡献较低。加强促进能源技术创新, 并通过直接投资和项目推进, 还可以引导企业作为主体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将对实现中国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做出重大的贡献。主导的能源技术创新方向一个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另一个是煤炭低碳化技术, 通过这两方面的技术创新, 可实现节能减排。

( 三) 发展安全可靠的核能

核能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 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相比, 成本相对较低, 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高效发展方案。基于我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和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日益沉重的减排压力, 发展核能已经成为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是,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的发生, 让我们不能忽视发展核能可能带来的危险。发展核电, 必须确保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避免类似福岛核电厂事故的再次发生, 构建一套成熟稳定严格的经营管理监管体系, 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和响应能力, 安全处理和储存核废料, 解决天然铀资源供应的供应安全, 确保核能安全可靠的发展。

通过构建《能源法》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全面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 是如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 我国也可以制定出台《能源法》, 把减缓气候变化作为其目的之一, 以统筹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实施, 解决能源立法体系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欧阳晓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立法审视与完善[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

[2]国际能源署, 张阿玲等译.能源技术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与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肖国兴, 叶荣泗.中国能源法研究报告 (2008)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新能源法论文 篇9

修订后的法案上月正式实施, 其中规定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任东明表示, 这种保障性收购就是国外的配额制, 即要求电力公司收购的电力中有一定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或发电企业发电量有一定比例来自可再生能源。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针对这一配额制研究制定管理办法。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曾有配额制的规定, 要求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总容量, 到2010年和2020年应分别达到其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和8%以上。

但据任东明介绍, 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实现。而这次酝酿出台的管理办法中, 将会有明确的比例要求, 特别是对电网企业, 解决在风电、太阳能大规模并网的过程中, 电网公司不愿意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的问题。

新能源法论文 篇10

华建敏指出, 《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 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华建敏强调,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今后三年, 节能要完成四年的任务, 每年能耗降幅需达到5%以上, 任务艰巨。要以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为契机,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新能源法论文 篇11

能源是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是保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物质元素, 因此, 能源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 居民能源消费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 我国经济保持着较长时期的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经济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都很明显, 相应地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 这在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加上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来。然而, 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加不仅会威胁着能源市场的供需均衡, 更为突出的是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还威胁着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因此, 无论是从现实的市场均衡角度, 还是从长远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角度, 准确把握居民能源消费状况及其地域特征, 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

从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 西方发达国家对居民能源消费的研究始于20世纪石油危机之后的80年代, 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多个学科和领域广泛涉足的热点问题, 取得了不少综合性、交叉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 对居民能源消费问题的研究要滞后很多, 许多基本概念或问题都还不够清晰, 基础数据还很欠缺。

本文基于消费经济学的视角, 将居民能源消费定义为:居民为日常生活消费所需而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能源资源, 包括生活照明、餐饮、取暖、制冷、交通等在内的所有居民生活环节对能源消费提出的“直接”需求, 以及为生产满足居民日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而派生的“间接”能源需求。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Theil指数经常被用来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本文运用Theil指数法考察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经济水平和地域条件对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 C表示居民消费总额, E表示居民能源消费, 包括居民直接能源消费和间接能源消费, T表示以居民消费总额为权重的我国区域能源消费的总泰尔指数, Ci表示第省份居民消费总额占全国居民消费总额的比例;Ei表示第省份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T1、T2对应表示区域间、区域内省域能源消费以居民消费总额为权重的泰尔指数;Cu表示某一区域居民消费额与全国居民消费额的比例大小;Eu表示某一区域能源消费占全国总能源消费的大小。i和u是变量代号。

居民能源消费量由各省 (自治区)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换算成标准煤求和而得。由于现行统计资料缺乏居民能源消费数据, 所以把各省市能源消费总量减去消耗在出口商品上的能源量的余额作为各省居民能源消费量, 即居民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 (1-出口额/GDP) 。出口额单位千美元, 换算成人民币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 现行政策一般都以区域为依据区别对待, 所以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常用的三种区域划分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一是划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 (三分法) , 具体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 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二是划分六大地理分区 (六分法) , 具体是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 中南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 (含重庆) 、贵州、云南, 不含西藏,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三是划分八大经济区域 (八分法) , 具体包括东北地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 北部沿海地区含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东部沿海地区含上海、江苏、浙江, 南部沿海地区含福建、广东、海南, 黄河中游地区含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 长江中游地区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西南地区含云南、贵州、四川 (重庆) 、广西, 西北地区含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考虑到数据的连贯一致和可比性的要求, 本文仅选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不含西藏自治区) , 并且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进行计算分析。选取的数据来源于2000~2012年全国及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能源统计年鉴, 少数不连续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了估算。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对所有省级数据的测算, 我们得到2000~2012年的三种区域划分的泰尔指数分解结果和贡献率。三分法的计算结果如表1和图2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 泰尔指数总体呈先升高再降低 (下降) 的趋势, 其中区域间贡献率逐年下降说明区域间差异持续缩小, 区域内贡献率不断扩大表明区域内差异持续增大, 且三大区域间差异远小于区域内差异。

图1显示, 区域内变化最明显且变动幅度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自2000年到2006年泰尔指数以较快幅度增加, 2007年到2009年又急剧降低, 之后变化平缓。而中西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小, 其中西部地区泰尔指数以缓慢幅度增加, 西部地区以缓慢幅度降低。

对照表1和图1, 泰尔指数总变化趋势与东部地区保持一致。进一步深究原因, 我们发现东部地区工业较发达但产业分布不平均, 各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省工业发展所占比重差异较大, 而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工业发展较均衡。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四川 (重庆) 、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等因素, 工业水平较落后, 近年来, 部分省市如贵州等工业有较大发展, 所以泰尔指数呈上升趋势。

六分法的泰尔指数二阶分解结果和各级贡献率如表2和图2所示。从表2可以发现, 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并且区域间差异贡献率明显小于区域内差异贡献率。

观察图2可以发现, 中南、华东这两个变化幅度比较大的区域存在类似的变化趋势:从2001年开始泰尔指数一直增加, 到2006年、2007年达到最高点, 此后开始降低并在2009年降至最低点, 之后华东地区泰尔指数在微弱反弹后逐年降低, 而中南地区自2009年后泰尔指数开始缓慢下降。东北、西北地区泰尔指数数值最低且波动最小, 华北地区泰尔指数缓慢增长, 而西南地区的泰尔指数继缓慢增长之后在2008年有一个向下的趋势之后继续缓慢增长。

联系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总结西北地区 (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 , 华北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 西南 (四川贵州云南) 的异同点, 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衰退会导致泰尔指数下降, 而在经济状况运行良好的情况下, 在经济与工业都较不发达以及产业结构分布相当完善合理且工业相当发达活跃的两种地区, 泰尔指数会长期保持一个相当低的平稳的水平;在经济相当发达但不以工业为发展支柱的地区或经济较发达且把第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 泰尔指数数值较大且变化明显;在以工业为支柱产业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经济发达且把工业作为重要行业的地区, 泰尔指数数值偏低且变化幅度较小。

表3和图3为八分法的泰尔指数二阶分解结果和各级贡献率。从表3可以发现, 八大经济区的泰尔指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且区域间差异远大于区域内差异。

从图3可以看出, 波动最大、变化最明显的区域是南部沿海地区, 泰尔指数在2001年到2007年快速上升, 此后急剧下降。大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在2003到2007年期间都呈上升趋势, 但幅度明显小于南部沿海地区。同期大西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泰尔指数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西北、东北地区泰尔指数变化幅度相当小, 长江中游地区有一个漫长的降低过程。

对比分析图1图2图3可以看出, 波动最大的区域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2006年和2007年, 表1表2表3中总泰尔指数的最大值也出现在这两年, 其原因可能是2006~2007年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两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居民能源消费的泰尔指数。同时, 在三幅图中, 波动较大的区域分别是东部地区 (三分法) 、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 (六分法) 、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 (八分法) 。

因此, 可以得出总结论:面对该研究样本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在同一研究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一致, 所以总结论在该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通用性。区域经济较发达程度、区域产业结构分布均衡程度、工业发达程度都会导致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的变化。其中, 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整体扩大, 随着经济衰退总体减小。区域产业结构分布越均衡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泰尔指数越低。区域工业水平越发达,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越低越稳定。联系表1表2表3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出, 我国居民能源消费差异与区域划分方法有关, 不能简单地断定是区域间差异还是区域内差异决定的。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地域角度出发, 都可以得出结论:区域划分越多, 居民能源消费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大, 居民能源消费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小。同时, 区域划分越多, 经济发达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泰尔指数越小越平均。即经济水平越接近但的地区, 居民能源消费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起伏越少。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联系图标和数据发现, 面对该研究样本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在同一研究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一致, 所以总结论在该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通用性。区域经济较发达程度、区域产业结构分布均衡程度、工业发达程度都会导致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的变化。其中, 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整体扩大, 随着经济衰退总体减小。区域产业结构分布越均衡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泰尔指数越低。区域工业水平越发达,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越低越稳定。联系表1表2表3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出, 我国居民能源消费差异与区域划分方法有关, 不能简单地断定是区域间差异还是区域内差异决定的。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地域角度出发, 都可以得出结论:区域划分越多, 居民能源消费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大, 居民能源消费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越小。同时, 区域划分越多, 经济发达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泰尔指数越小越平均。即经济水平越接近但的地区, 居民能源消费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起伏越少。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无论是从总体层面上还是从各区域内部角度都呈现这样的趋势:经济和工业越发展, 地区内省域居民能源消费差异逐渐减少, 并且变化趋势从时间上看略滞后于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二, 居民能源消费泰尔指数明显受当年经济走势的影响, 经济发展良好泰尔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经济全面衰退, 泰尔指数也在相应的时间点呈降低趋势。第三, 工业不发达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拉近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区生产值差异, 地区间居民能源消费差异逐渐缩小, 区域内居民能源消费差异增大。第四, 由数据研究可以得出结论, 经济增长、工业水平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能源消费差异。

参考文献

[1]康小娟, 杨东民.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 2010 (03) .

[2]彭明芳.中部地区居民能源消费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2.

[3]李艳梅, 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 2008 (06) .

上一篇:石油工程造价下一篇:建筑全寿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