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

2024-09-09

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精选5篇)

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 篇1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先期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循序渐进地推动了中国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河南也实现了由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到经济大省的转变,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11年初,“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的提出,意味着河南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河南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能源大省,2009年河南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五位,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居全国第十六位和十七位[1],在发展经济方面存在很大压力。而同期河南省单位GDP能耗为1.156t标煤/万元,高出全国平均值1.077t标煤/万元,居全国第十三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71t标煤/万元,高出全国平均值2.04t标煤/万元,居全国第二十一位[2]。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成功地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低碳经济和绿色崛起之路,意义重大。

郭又荣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定性分析[3],并对河南能源碳排放进行了定量研究;任杰等根据节约1kg标准煤等于减排2.493kg CO2[4]进行了估算;王铮等[5]将能源分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类,根据每单位标准油所释放的单位碳等价物,碳排放系数分别取1.0052、0.7530、0.6173进行了估算;高彩玲等[6]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碳排放模型,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核电的碳排放系数分别取0.7476、0.5825、0.4435和0t碳/t标准煤进行了估算。由于计算模型和碳排放系数取值的不同,估算的河南省碳排放数值有较大差异。面对国家提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根据国际统一的碳计量模型,估算河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可提高河南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碳排放估算模型及数据来源

2.1 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模型

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CO2排放量的方法是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6年编制的《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使用的方法。在目前科学认知水平和数据可获得性基础上,该方法保证了CO2排放估算的准确性[3]。该《指南》提出能源消耗CO2排放量的估算模型为:E=i΢j΢ACi,j×NCVj×CCj×Oi,j×44/12。式中,E为燃料燃烧CO2排放量(Mt);i为不同部门;j为燃料品种;AC为消费的化石燃料实物量(万t或亿m3);NCV为各燃料低位热值(kJ/kg或kJ/m3);CC为燃料含碳量(kg/GJ);O为氧化率;44/12为C转换为CO2的系数,其中44和12分别为CO2的分子量和C的原子量。

2.2 能源数据来源与排放因子取值

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要求,能源消费量分为能源终端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投入量—产生量)和能源损失量(包括运输和输配损失)三个部分。其中,能源终端消费细分为原煤、洗精煤、原油、天然气、焦炭、焦炉煤气、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其他石油制品、其他焦化产品、热力、电力等;能源加工转换包括电力、供热、洗选煤、炼焦、炼油、制气和煤制品加工。各类能源消费量来源于1996—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排放因子包括各燃料低位热值、含碳量、氧化率以及碳转换为CO2的系数。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尽量采用中国的排放因子,对国内暂时没有公开或缺失的数据采用IPCC提供的缺省值[7,8,9,10]。

3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果分析

3.1 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到河南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原料的能源CO2排放量不包括在内)。河南省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见图1。从图1可见,1995—2009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逐年增长。从1995年的4.21×107 t增长到2009年的1.35×108t,年均增长率为9.09%,高于CDIAC公布的同期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11]计算的年均增长率(6.20%)。根据增幅大小,河南能源消费碳排放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995—200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该阶段河南碳排放一直处于小幅增长,增长幅度在1%—9%之间波动。(2)2002—2007年为快速增加阶段。该阶段河南省碳排放呈现出快速增加。2003年的增长率为12.1%,2004年的增长率为18.4%,2005年达到最大,增速超出33%,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5.0%和19.8%。(3)2007—2009年碳排放量仍在增加,但增长幅度明显变缓,碳排放快速增加的态势得到遏制。

碳排放强度是衡量单位GDP碳排放量的指标。1995—2002年河南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2.45 t/万元下降到2002年的1.52 t/万元;但2003年开始出现反弹,2005年急剧增加,2007年达到峰值1.98t/万元,2009年回落到1.74 t/万元。2003—2007年间河南粗钢产量增加1.66倍、发电量增加86%、原煤产量增加约60%,高耗能产品产量迅速增加是造成碳排放强度反弹和攀升的直接原因。2007年后,由于国家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经济发展规划,河南省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重工业产品过度发展的势头得到遏制,碳排放强度得以回落。

3.2 碳排放行业部门分析

按照能源消费统计的行业部门划分,河南各行业部门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见图2。从图2可见,1995—2009年河南省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变化不大,农业、交通和批发行业排放量较小,交通部门呈现快速增加态势,而电力和工业部门是河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两个部门的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4年后电力部门的CO2排放量比重减少,由60.7%下降到2008年的42.6%;而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比重增加,从2004年的29.6%快速增长到2009年的50.8%。河南工业部门CO2排放量的增加与河南省重工业化过程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2004年河南省水泥产量为5393万t,成品钢材为974.7万t,到2009年则分别增加到11874万t和2888万t,5年内水泥产量番了一番,成品钢材增加1.97倍,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CO2排放量相对较高[12]。

2009年,河南工业部门碳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51%,电力行业占40%,交通部门占3%,农业占1%,批发零售业排放量最小,占0.25%。因此,控制电力和工业部门CO2排放量的增加是河南省节能减排的重点,而抑制工业部门CO2排放过度增长尤为重要。同时,要重视交通部门碳排放的快速增加。目前,河南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自1999年以来河南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连续9年超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最高值(48.6%),2005年超出50%,2008年达到56.9%,2009年回落到56.5%[1]。而河南省第三产业比重自2003年以后逐年下降,近年来在30%之间波动,远远低于2000年以来全国的平均水平(40%)。因此,河南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生产,通过强调包括产业结构在内的总体经济结构调整来取得节能减排的目的。

3.3 能源结构分析

能源消费平均碳排放系数等于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标准煤)的比值。由此可知,天然气碳排放系数比煤炭和石油低,而核电和水电的碳排放量为零[7]。因此,煤炭属于高碳能源,而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低碳能源,核电和水电属于零碳能源。当低碳能源所占比例增加时,能够体现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影响。河南各类能源消耗的CO2排放量见图3。

由图3可知,煤炭在河南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煤炭消耗的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3%以上,而石油占6.0%,天然气最少,占1%。河南省高碳能源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2009年河南省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88.2%,远高于全国70.4%的平均水平,而低碳能源石油、天然气和零碳的水电核电比重分别为7.4%、2.7%、2.8%和1.6%[1,2],均低于全国17.9%、3.9%和7.8%的平均水平。河南是煤炭大省,原煤产量居全国第四位,但水能、风能资源不足,核电处于空白。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河南煤炭资源的加速开采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不仅是河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河南碳排放减排的重要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以下特征:(1)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1995—2002年呈下降趋势,2002—2007年出现反弹,由于国家强制性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2007年后再次呈现下降态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河南省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变化不大,农业、交通和批发行业的CO2排放量较小,交通部门近年有所增加,而电力和工业部门是河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两部门的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工业部门碳排放的急剧增加是河南碳排放强度增加的重要原因。(3)河南煤炭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93%以上,而低碳的石油和天然气碳排放相对较小,河南省高碳能源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1)控制电力和工业部门CO2排放量的增加是河南省节能减排的重点,而抑制工业部门CO2排放过度增长尤为重要。因此,河南应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减轻对重工业的依赖,大力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优化能源结构,不仅是河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河南碳排放减排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郭又荣.低碳经济与河南省经济发展机遇[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1)∶14-16.

[4]任杰,贾涛,吕迎.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1,29(2)∶231-234.

[5]王铮,翟石艳,马晓哲.河南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历史特征及趋势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6)∶69-74.

[6]高彩玲,高歌,田采霞.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途径[J].中国矿业,2011,20(3)∶46-49.

[7]刘红光,刘卫东,范晓梅,等.全球CO2排放研究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84-91.

[8]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8)∶984-989.

[9]帅通,袁雯.上海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10)∶885-891.

[10]谢士晨,陈长虹,李莉,等.上海市能源消费CO2排放清单与碳流通图[J].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1)∶1215-1220.

[11]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Fossil-fuel CO2Emissions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B/OL].[2010-08-20].http://cdiac.ornl.gov/ftp/trends/emissions/prc.dat.

[12]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等.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2减排效果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129-135.

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 篇2

2011年3月5日国家公布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可见,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能源消费问题。从另一层面来看,这意味着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众所周知,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尤其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消费的直接制约,能源短缺日益成为经济发展难以挣脱的瓶颈(钟晓青等)[1]。在能源消费中,能源消费结构问题也越来越备受关注。长期以来,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70%左右,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最主要类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考虑能源消费及其结构问题。

那么,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国内外现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首先,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来看,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例如:Kraft J.和Kraft A研究了1947—1974年美国能源消费和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美国GNP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2]。Narayan和Smyth研究了G7国家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和实际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费是实际GDP的Granger原因[3]。吴巧生等运用1986—2005年中国各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中国总体上存在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4]。于全辉则认为,中国东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而西部地区并不显著[5]。牟敦国认为,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拉动能源消费增长[6]。其次,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的研究来看,霍宗杰、周彩云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的Granger原因,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能源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都要大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7]。由此可见,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复杂。当前国内外学者都更为关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对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及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下面,本文将利用1953—2010年我国的有关数据,实证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 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变化的简要概述

2.1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区间为1953—2010年,具体的数据来源及指标处理如下:

(1)能源消费总量。1953—1989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0—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采用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表示能源消费结构。这是由于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非常大,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最主要类型。能源消费结构的具体数据来源同能源消费总量。

(3)经济增长。采用GDP表示经济增长,1953—1977年的GDP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0年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4)物价指数。对GDP扣除物价指数可以计算得到当年的实际GDP。其中,1953—1984年的物价指数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85—2010年的数据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实证检验中,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扣除当年价格指数的办法得到实际GDP,并对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和实际GDP取自然对数,分别用lnNY、lnJG和lnGDP表示。

2.2 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

从1953—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具体变化来看,二者不仅表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而且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5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GDP分别为5 411万吨标准煤和824.2亿元,2010年二者分别达到325 000万吨标准煤和397 983亿元。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更为快速,能源消费增长则相对缓慢,说明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从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趋势。1953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94.3%,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9.9%,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总之,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来看,三者之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关系。如图1所示。下面,对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检验。

注:能源消费结构的纵坐标在右侧

3 实证检验

3.1 单位根检验

在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前,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采用ADF法进行检验[8],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原始数据都是非平稳的,而其对应的一阶差分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于变量具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因而可以继续检验彼此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

注:1)***、**和*分别表示通过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单位根检验中有截距项,但无趋势项;3)D()表示一阶差分,DD()表示二阶差分

3.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9]。根据表1中的检验结果,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时需要用到一阶差分数据,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注:滞后期的选择标准采用AIC准则判定,AIC值最小的为最佳滞后期

3.3 协整检验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协整关系)[10]。采用JJ检验法,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注:在检验中,考虑确定性趋势,进行检验时,检验式的协整空间和数据空间中有常数项,无趋势项,滞后区间为[1,2]

3.4 函数估计及结果分析

结合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利用OLS求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回归过程中考虑移动平均和自相关。此外,由于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函数估计中考虑改革开放这一重大事件。对改革开放这一变量设置虚拟变量,即1977年之前取值为0,1978年之后取值为1,具体估计结果见表4所示。对表4中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略),残差序列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每增加1%,导致GDP增加0.317 7%,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能源推动型这一特征。虚拟变量的系数为0.0344,说明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实际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 64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 983亿元,是1978年的109.18倍。相比之下,从1952年到1978年,经济总量只从679亿元增加到3 645.2亿元,只增加了4.37倍。因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注:括号中的值为p值;DD表示虚拟变量

4 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密切关系,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我国表现出明显的能源推进型经济增长模式。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之间并不表现出Granger因果关系。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比较明显,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不难发现,在当前我国继续开放的这一大背景下,能源消费则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巨大约束,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能源消费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措施,解决能源消费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2011年1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可见,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能源消费这一问题。我国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保持稳定的能源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不断推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密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判断是制定和实施能源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在设计和制定能源政策时需要足够的谨慎,以保证能源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师博)[11]。

其次,采用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2007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指导。2011年5月召开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也明确了央企“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即到“十二五”末,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下降16%左右。由此可见,国家已经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实施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采用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这是由于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现实选择和根本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需要减少高耗能产业,既保证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又不增加能源消费,减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

再次,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以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我国主要年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来看,总效率仅仅保持在70%左右;尽管炼焦和炼油的加工转换效率较高,目前已经达到97%以上,但发电及电站供热的加工转换效率则相对较低,仅仅为40%左右(如表5)。我国较低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制约了能源的利用率。我国可以通过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推进能源生产方式变革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最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传统能源消费模式。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70%以上,这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变传统能源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新能源,如重点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规模化开发利用,为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钟晓青,吴浩梅,纪秀江,等.广州市能源消费与GDP及能源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135-138

[2]J KRAFTA KRAFT.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Energy Development,1978(3):401-403

[3]P K NARAYAN,R SMYTH.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al GDP inG7 countries:New evidence from panel co-integration with structur-al breaks[J].Energy Economics,2008(30):2331-2341

[4]吴巧生,陈亮,张炎涛,等.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27-40

[5]于全辉,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系统工程,2008(6):68-72

[6]牟敦国.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00-107

[7]霍宗杰,周彩云.我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5):10-14

[8]D A DICKEY,W A FULLER.Distribution of the estimator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Journey of the American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9(74):427-431

[9]R F ENGLE,C W J 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 Econometrical,1987(55):251-276

[10]R F ENGLE,C W J GRANGER.Long-run economic relationshipsreading in co-integr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1

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篇3

一、调查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背景

㈠调查方法白银区辖三镇两乡, 从中选出四龙镇、强湾乡和武川乡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调查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中, 从各乡镇政府取得一些基本数据, 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 各乡镇农户总数。在各乡镇随机选取30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 农户住宅用能的基本背景资料 (所利用的能源的类型、数量及利用方式) ;家用电器使用情况;居民对能源使用的倾向。

㈡调查对象背景介绍所选的三个乡镇,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来看, 分别处于白银区的高、中、低三个水平。从各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2007年四龙镇人均纯收入4011元, 高于全区人均水平;强湾乡3746元, 略低于全区人均水平;武川乡人均纯收入2954元, 低于全市人均水平1000余元。国道109线和兰白高速公路贯穿全区。四龙镇和强湾乡距白银市政府所在地不到20公里, 交通便捷,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发展良好;武川乡地理位置较偏, 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选取这三个乡镇作为调查对象来研究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 能够代表白银区的普遍情况。

二、调查结果

㈠利用现状通过调查发现, 现阶段白银区农村住宅中利用的能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煤炭及其制品 (34.17%) 、电力 (9.31%) 、薪柴 (37.41%) 、秸秆 (17.76%) 、沼气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1.61%) , 其中炊事用能占40%~60%。结果表明, 以生物质能为主、多种能源并存的复杂能源结构在白银区农村住宅能耗中占据主导地位。

注:各项数据都是经处理后的平均值, 即为各乡镇所有农户能源消费的平均水平。农户总数四龙镇2615户, 强湾乡2812户, 武川乡3532户。

㈡消费结构分析

第一, 煤炭的利用。白银区属于北方寒冷地区, 每年需要供暖的月份长达5个月。住宅能耗中, 煤炭基本都用于冬季房屋取暖。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 70%的农户采用分散式的火炉取暖, 消耗无烟煤, 每年消耗无烟煤1000公斤;30%的农户采用能源利用率较高的暖气供暖, 每年消耗烟煤3000公斤。四龙镇和强湾乡人均收入水平较武川乡为高, 交通便捷, 距煤矿近, 煤炭资源获取比较容易。武川乡位置较偏, 交通条件较其他乡镇略显不便, 煤炭价格每吨较其他乡镇高出60元~100元。因此, 四龙镇和强湾乡农户每年的煤炭消耗量明显高于武川乡。分散式的火炉取暖, 对煤炭的热利用率不高, 并且烟气排放量大, 对环境造成不小的污染。

第二,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白银区是白银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 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 但是农民对秸秆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主要利用大麦、小麦的秸秆, 用于冬季烧炕, 每年消耗麦草大约在5400kg左右, 热效率只有8%左右, 能源浪费严重。一些已经建起沼气池的农户, 每年大约又能够利用秸秆2000公斤左右。这部分消耗的秸秆大约占每年生产秸秆总量的25%, 还有约一半的秸秆用于还田, 其余的25%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使用。

第三, 薪柴的利用。长久以来, 白银区的农民一直以薪柴作为主要燃料, 春夏时期天气转暖后便开始每年4个~5个月的薪柴使用期。人们习惯了砍伐白杨树或其它树木的树枝作为薪柴, 通过农户自家盘造的炉灶燃烧, 用于给炊事提供热量, 热效率仅在8%~15%之间, 大量热量通过烟气被排放至大气, 对环境造成污染。经粗略计算, 每户每年平均消耗薪材2200公斤左右, 以750公斤/米3计算[4], 每户每年消耗约3立方米的木材, 也就是说, 整个白银区每年将有近55000立方米的树木被砍伐当作薪柴烧掉。对薪柴的利用只顾眼前, 不考虑长期后果, 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造成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形成恶性循环。

第四, 电的利用。由于国家农村电网的完善, 白银区的电网覆盖率达到100%, 农村电力主要用来照明, 家用电器的使用以电视机和洗衣机为主。在调查时也调查了农户的家用电器数目。

农村电能的消耗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新型的家用电器也走进了农家, 在一般情况下, 农户家中的许多家用电器都处于闲置状态, 平常使用最多的就是电灯和电视机, 洗衣机、电磁炉、电饭煲这些电器在农忙时节偶尔使用几次。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电器的使用率也在不断上升。结合表1可以明显看出, 电能的使用和经济收入状况有着明显的关联, 经济条件好的乡镇电能的用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乡镇。

第五, 天然气 (液化气) 的利用。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让农民也用上了天然气。西气东输管道的贯穿给白银人民使用天然气提供了便捷。据调查, 白银区80%以上的家庭都已使用液化气。在四龙镇和强湾乡, 约有30%的农户液化气为家庭常用能源, 每年消耗约150公斤, 另外70%的农户仅在农忙时节使用, 每年消耗约50公斤。武川乡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 农户的液化气使用率在50%左右, 也限于农忙时期使用, 每年消耗约30公斤。

第六, 太阳能的利用。调查显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对能源的利用也逐步倾向于一些清洁、廉价、易获得的能源, 人们对太阳能的使用也较为普遍。在白银地区, 人们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热水器来获取和利用太阳能, 使用太阳灶的农户不太多见。在四龙镇, 约有3%~5%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其他乡镇使用太阳能的农户只有农户总数的1%。武川乡利用太阳能的农户比较多, 3532户居民中有175户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太阳能, 占到了全乡农户的5%。

第七, 沼气的利用。在国家新农村建设中白银区各乡镇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农民建设沼气池。现在四龙镇已经建起沼气池并投入使用的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25%左右, 其他乡镇尚处于推广阶段, 使用沼气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左右。武川乡的沼气推广比较缓慢, 到目前为止, 只有不到2%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

沼气的推广使用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降低总能耗量及农户经济支出,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及保护生态平衡等具有积极作用。

三、几点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 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消费中薪柴和秸秆的使用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同时煤炭、电能、天然气等商品能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 总体是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也逐渐受到农户的认可和青睐, 使用比例逐年上升, 以生物质能为主, 多种能源并存的复杂能源结构在白银区农村住宅能耗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较低的热利用率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浪费, 其总能耗量还处于较高的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 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同该乡镇的区位和经济状况呈正相关, 离市政府距离较近、交通便捷的乡镇一般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农户对商品能源的消耗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技术帮扶使得新能源的推广也较为顺利;武川乡等乡镇受区位因素的限制, 商品能的使用量并不是很大, 同时由于经济条件制约, 沼气的推广也不顺利, 但该地区农户太阳能得到广泛地使用;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白银区农户对能源的利用逐步倾向于那些清洁、廉价、易获得的能源, 商品能源和生态能源将有望逐渐替代生物质能的使用。

针对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㈠加强节能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住宅能源建设首先要加强节能工作。白银区现有的农村住宅约80%都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修) 建的, 多为土木结构, 这种类型的住房结构比较单一, 保暖性能较差, 采光性能较弱, 对太阳能的利用不足, 而且住宅中土炕的热效率一般都在8%~15%左右, 分散式火炉取暖的热利用率也比较低, 能源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结合当地实际, 今后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做好村镇规划和房屋设计, 采取增强墙体保温隔热性能 (如推广粘土空心砖) 、在外墙中间留一定空隙、提高住宅门窗的密闭性等措施减少能源损耗;二要在生活用能方面着重提高能源利用率, 大力推广省柴节煤技术, 推广热效率较高的小型暖气炉灶;三要大力营造薪炭林, 既能保持林木蓄积量, 又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在农村能源的开发过程中, 注重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既要注重能源利用率, 又要讲求社会, 经济和环境效益, 把农村住宅能源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

㈡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针对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的特点,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农村能源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再生能源消耗后可得到补充, 不产生和很少产生污染, 是农村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白银区可再生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白银区年平均日照时间长, 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灶加以利用, 沼气池建设已经在白银区得到农户的认可, 应该进一步加大推广和建设力度。

㈢制定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目标针对白银区农村住宅能源实际与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该地区能源发展目标应是建立起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地区能源系统,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资源, 实行多能互补、节能优先和提高效率的方针, 在最小生态环境代价的前提下, 增加商品能源供应量, 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居民对优质能源的需求。要做好能源规划, 政府加强对能源价格的监控, 并加大对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项目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从而减少生物质能的消耗量, 以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赵秉栋.中国农村能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3, ⑴.

[2]梁俊国.我国能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西焦煤科技, 1994, ⑶.

[3]徐兴林.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探索[J].能源研究与利用, 1998, ⑶.

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 篇4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 低碳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 并且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主要以高能耗、低消耗为核心,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内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对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来说, 既是压力, 也是挑战。

1. 传统的能源结构调整受到限制。

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受到功能与成本的限制, 长期以来,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多、油少为典型的特征, 这也决定了我国在低碳能源的选择与消费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比如发电行业, 水电只占据了总量的20%左右, 而火电则占据了高达77%以上。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高碳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来说, 有着巨大的压力。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源的高消费。

当前,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 仍然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正是这种严重失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长期依赖于工业生产, 而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产业, 在工业结构内部, 钢铁、建材、化工等好耗能行业的发展, 在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消耗。从能源消耗目标的制定方面来说, 只有极少数的地区实现了单位的能耗目标的, 大部分生产企业中的设备和工艺都不够先进, 也必然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

3. 低碳技术水平不够先进。

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需要技术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过渡, 而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正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国际相关的文件, 虽然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 但是实际运行情况却远远打不到理想的状态, 作为发展中国家, 仍然需要依靠自主引进和研发等渠道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 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 发展低碳技术的成本有限, 而且压力较大。

4. 国际舆论的压力。

当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国际上的观点认为, 要实现公约提出的“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 就必须要对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进行调整, 这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 低碳经济发展的压力也就愈加沉重。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策略

1. 管理策略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主要依赖于能源系统的优化, 其主要是通过对我国社会、经济、能源等多个系统进行有效的统一与协调, 以此实现结其整体的功能, 这也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当前, 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管理策略来说, 需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 将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 要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管理体制, 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 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要彻底改变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 一方面要将节约能源作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市场的准入性, 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强制作用, 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上马, 将落后的生产技术与设备进行淘汰。

2. 技术策略

一方面, 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引进, 不断的促进我国清洁技术的发展, 这也是当前实现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为此, 要求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核电水电技术, 大力发展水电工程, 这也是当前我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一个重大举措。另一方面, 要加大我国国内开发和使用节能技术的力度, 不断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科学的市场约束机制, 倡导节能降耗。另外, 应当大力开发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的能源, 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完善, 通过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性和可行性, 从长期来看, 清洁能源的使用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 政策策略

在政策上, 要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和基础。同时, 要加强政府公共在政策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在外交政策上, 积极的开展多元能源外交政策, 拓展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渠道。国家财政和税收方面也需要向节能降耗的方向倾斜,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并且将其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整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不断的提高能源的社会效益合和经济效益, 应当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 控制能源消耗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现阶段,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因此, 应当从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政策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脚步, 这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周玉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前沿, 2011 (22)

[2]王辉, 石英琳, 郭建鹏.关于低碳经济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0 (27)

[3]王贤, 谷立霞, 王俊岭.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2)

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 篇5

1. 1 研究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在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做了研究,一部分学者从第一、二、三产业变革的角度,分析各个行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大,电力、煤等的生产和供应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1]。在对第二产业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装备制造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对综合国力有推动作用, 更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2]。能源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尤为明显,有学者按人均用电量的方法预测2020年国家对能源消费的需求[3],当进一步对能源效率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产业结构变动的初期,其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不能马上得到体现,需要到中期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趋势才能扩大化得显示出来[4]。也有不少学者专注于各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研究,在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中发现辽宁省存在严重的新能源发展落后、明显低于全国的现象[5],虽然各能源消费量存在着短期的波动, 但是在长期依然处于煤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6]。

1. 2 全国能源消费情况及能源装备制造业状况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在1990年有5219万吨标准煤的剩余,2000年出现了10483万吨标准煤的缺口,到了2009年缺口达到了32029万吨标准煤,能源短缺成为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缺口将会越来越大[4]。

1. 3 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升级转型

辽宁省作为我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头省份,是重要的老型工业基地,省内拥有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资本存量和一批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但是,能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给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双重挤压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对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压力加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辽宁能源装备制造业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单位产值和能耗高、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较大等,因此辽宁省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

2 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

2.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玉燕等人对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体系设计的主题层为: 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结构优化、智能化率、绿色驱动。我们进行选择和修改后设计了如下的4大主题层。第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将企业向经济效益型转变。经济发展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常规能源投资比率。第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衡量企业是否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应该以高技术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和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装备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第四,绿色驱动。绿色驱动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2. 2 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2004年到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2004年的430. 78万元到2009年的1381. 95万元,再到2010年的2371. 35万元,之后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从2004年的0. 1086,2008年的0. 2到2009年的0. 14,再到2010年和2011年的0. 18,然后是2012年的0. 15,2013年的0. 17。这里的常规能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其他的投资主要是新能源投资,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2005年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最大,为0. 374。第二,技术创新。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量、2005年为3897项,2006年为4583项,2008年为5959项,2009年为8760项,2010年为8145项,2011年为7416项,2012年为8641项, 2013年为8568项。可见,2004年的新产品项目数最少, 之后的几年项目数都比2008年的高,并且保持着较高的数量,保持较稳健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2004年至2013年间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第四,绿色驱动。在2004年至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有所波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除2010年至2011年波动较大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变化则渐趋平缓,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近年来向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转变,这推动着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3 辽宁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 1 能源消费总量

辽宁省正处于经济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依托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但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不断扩张必然增加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从2000年以来, 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增长阶段,2009年至2013年的增长率依次为7. 3% 、9. 2% 、8. 2% 、3. 8% 、2. 8% 。

3. 2 能源消费结构

总体看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依旧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虽然天然气消费量和原油消费量的比重在增加,但是原煤消费量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原煤消费占比高,石油、天然气等消费量占比低,辽宁省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与全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又由于辽宁省核电以及风电的缺失,导致辽宁省水电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占比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先传统老工业基地又使得原油消费量及其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3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还反映开源和节能的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越高,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低。经过对辽宁省与全国2005—2013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比较, 从2005—2013年,辽宁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值为0. 66, 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 62,辽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辽宁省与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5—2008年都处于一个缓慢降低的过程,在2009—2011年略有回升,而后又存在下降趋势, 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趋势基本一致。

4 模型分析与检验

4. 1 变量选取

经分析,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驱动。为此,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X1,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X3,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工业废气排放量X6,工业废水排放量X7。

根据已知数据,本文将辽宁省能源消费函数表示为:

其中,Yt为第t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X1为企业利润总和(万元);X2为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3为新产品项目数(项 / 年);X4为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X5为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X7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为估计模型参数,从辽宁省统计年鉴收集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4. 2 模型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Yt、X1、X2、X3、X4、X5、X6、X7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Y = 9. 918360 - 0. 076348ln X1+ 0. 017920X20. 532005ln X3+ 0. 121898X4- 0. 008564X5- 0. 280799ln X60. 163081ln X7

4. 3 模型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企业利润总和每增加1% ,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 076348% ;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每减少1% , 当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 017920% ;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 532005% ;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每增加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0. 121898% ;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每降低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 008564% ;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每降低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 280799% ;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每降低1% ,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 163081% 。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不一致。

(2) 统计检验。该模型R2= 0. 97861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 903781,F检验值13. 07660,明显显著; 但是当α = 0. 05时不仅所有X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而且X6,X7 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该模型中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 修正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分别作Y对X1、X2、X3、X4、X5、X6、X7的一元回归。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Y = 8. 329183 + 0. 015952X2- 0. 513537ln X30. 092704X4- 0. 016233X5+ 0. 293701ln X6

T = ( 10. 77253 )( 4. 4800612 )( - 4. 420264 ) (3. 709751) ( - 2. 961766)( - 3. 399382)

这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X6每下降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 015952% 、0. 293701% ;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X3、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每增加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 513537% 、0. 092704% 、0. 016233% 。

5 结 论

上一篇:理论联系能力论文下一篇:职业病患者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