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结构

2024-10-26

能源管理结构(精选6篇)

能源管理结构 篇1

中国“十三五”能源规划雏形已现

根据国家发改委11月4日公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年) 》 (以下称《气候规划》) , 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均快速增长。

上述3类发电, 到2020年装机将分别达到2亿千瓦时、1亿千瓦、3000万千瓦, 分别比十二五规划的1亿千瓦, 2100万千瓦、1300万千瓦目标, 大幅增加1倍或以上。与此同时, 天然气使用量也快速提升, 核电发电量未有太大的增长, 2020年规划的装机容量只有5800万千瓦, 未达几年前预计的8000万千瓦目标。

《气候规划》提出, 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8亿吨标准煤, 比2015年的40亿吨标准煤, 仅仅增长了20%。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 (2016~2020年) 煤炭占能源的比重会继续下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指出, 根据数字测算, 预计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为60%左右, 也就是说每年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十三五”总体而言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是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 “煤炭比重持续下降, 主要是考虑到了对碳排放的影响。像光伏的发展, 可能还会更快, 远超目标。”他说。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气候规划》, 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到15%左右,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此, 需要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推进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开发利用。有序发展水电,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大力开发风电, 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 发展生物质能。

这与“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提法有微小的调整。“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安全高效开发煤炭”、“加快常规油气勘探”、“大力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被《气候规划》中“调整化石能源结构”措辞所代替。此外原“十二五”能源规划“积极有序发展水电”的“积极”两字, 在《气候规划》中去掉了。原“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加快发展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被“大力开发风电”、“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代替。

对此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 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煤炭占能源的比重将下降, 考虑到经济增速放慢, 以及国家大力减少煤炭消费使用的原因, 可能中国碳排放峰值会提前到2020年到来。

“今年工业领域煤炭消费量下降, 已经是一个信号。这说明碳排放总量增长将放慢。”他说。

此前“十二五”规划提出, 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 2013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 同比增长0.8%。

2014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前三季度全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8.5亿吨、30.3亿吨, 分别同比下降1.28%、1.2%。

《气候规划》提出, 到2020年, 要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加强煤炭清洁利用, 制定煤炭消费区域差别化政策,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指出, 现在要搞清楚煤炭消费量下滑是经济因素导致, 还是国家政府调控导致, 这样可以看未来煤炭消费量是否不再继续增长。

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

《气候规划》一个重大特征是, 可再生能源继续出现大跃进的发展情况。

其中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 比“十二五”规划的1亿千瓦目标提升1倍。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 分别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装机2100万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的目标数字, 分别提高了4倍左右和1倍。

2020年全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比2015年的装机目标1300万千瓦, 提高幅度接近2倍。

不过水电、核电相对较慢。根据规划, 到2020年水电装机3.5亿千瓦, 比“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仅仅增加20%左右。2020年核电装机为5800万千瓦, 比“十二五”规划的4000万千瓦目标增加45%, 未达到此前几年学界认为的8000万千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指出, “十二五”末太阳能发电装机可以达到3000多万千瓦, 超额完成目标, “十三五”期间也会加快发展, 装机1亿千瓦也是保守数字。风电在“十三五”达到装机2亿千瓦, 也是下限, 也可能会超过。

他认为,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 弥补了核电等发展不足, 中国正在发展更安全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突破。

“核电目前还是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发展, 在日本核电发生事故后, 欧洲有些国家比如德国已经使用了弃核限煤的政策。”他说。

不过, 可再生生物质能尽管规划目标高, 能否最后完成目标存在争议。原因是, 过去生物质能利用并不好。比如“十一五”生物质能发电装机550万千瓦的目标, 是勉强完成。“十二五”规划生物质能发电装机是1300万千瓦, 但是到装机容量才达到850万千瓦, 每年才增加100万千瓦。按此看, “十二五”的目标完成有难度。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 目前生物质能发电本身还存在争议。因为像秸秆如果发电而不是作为肥料的话, 本身没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生物质能发电的问题在于, 原先生物质的养分没很好利用。”他说。

能源管理结构 篇2

1、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

2、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

3、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

4、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5、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6、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7、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锅炉和炉具制造

8、以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城市填埋垃圾、工业有机废水等为原料的大型沼气生产成套设备

9、沼气发电机组、沼气净化设备、沼气管道供气、装罐成套设备制造

能源管理结构 篇3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节能降耗是否会付出经济增长的成本,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存在由经济增长向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小;如果存在能源消费向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或者双向的因果关系,则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本文将对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利用协整理论来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分析长期与短期的影响程度,同时对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各产业能源消费与增加值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来分析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出两者关系的量化结构。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协整性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目前在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计量经济方法——协整理论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这一问题。之所以采用协整理论,是因为时间序列都很有可能是非平稳性的序列,非平稳的序列不能用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否则分析时会出现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以此做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

协整关系(Co-integration)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协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

根据格兰杰(Granger)定理,如果若干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必然有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达式存在,反之也成立。对变量进行单整性检验来检验序列平稳性后,然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的话,则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将长期关系与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利用该模型来分析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协整关系。关于协整理论的检验和估计有许多方法,如E-G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法等,本文采用E-G两步法。

选取198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数据,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关系,选取1980-2008年的各产业的增加值与所消费的能源数据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结果及启示

通过协整性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1、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GDP每增长1%,能源消费增长0.5571%,能源消费弹性相对比较高。

2、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进而发现,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当能源消费短期偏离均衡状态时,误差修正项将能源消费向长期均衡状态收敛。

3、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是能源消费变化的原因。

4、从三次产业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有所不同,第一产业增加值是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而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所在。

2、从能源消费对各产业的影响来看,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分析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一部分分析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未能明确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数量关系,即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各因变量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关系,建立普通回归模型就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造成模型的失真,不能很好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间的影响程度,所以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主成分回归法来进行分析。

选取1980-2008年各产业增加值与各能源品种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我们利用插补的方法进行补齐。

(二)分析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着强相关性,并且各个结构对各自总量影响也比较大,其影响结构图如下:

从图1-1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达到0.987,经济结构与标准化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8,同时标准化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程度达到0.993。各产业增加值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这说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标准化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关程度达到0.985,其次是第二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83,最小的是第一产业,相关程度达到0.973。各类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对清洁能源消费的依赖性最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中得到如下启示:

1、从整体来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有比较大的相关性,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但是目前我国是能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单向因果关系,要实现节能降耗,将会付出经济增长成本,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逐渐改变这种高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源消费高产出的产业,使我国能源消费的产出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从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来看,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有着比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更加趋向于合理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关系最紧密,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而这也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提高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

市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三年行动方案 篇4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源结构得到不断改善,初步形成了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在促进能源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电网建设不断加快,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全面提高,电网供电明显增强。截止2017年全市已形成以33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电压等级配电网供电,10千伏电压等级辐射供电为主的网架结构,建成投运雄关330kv变电站,增容扩建了嘉峪关330kv变电站,110kv祁连变电站工程,建成110千伏线路567公里,35千伏线路89公里。城乡配电网建设得到加强,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加大,供电能力、智能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酒钢公司自备电厂及电网建设同步快速发展,煤化工与钢铁、电解铝、电力等产业实现高效耦合发展,嘉酒风电基地高载能特色铝合金节能技改配套4×35万千瓦火电机组建成投入使用。全市用电负荷达到4360兆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58.9亿千瓦时,已成为河西走廊电力负荷中心和嘉酒电网调配中心。

油气战略通道地位进一步提升。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等国家级能源网穿境而过,嘉峪关市作为从中亚和新疆向内陆地区输送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通道已基本形成。油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以管道天然气、cng、lng等方式多元化市场供应天然气总量规模已达5500万立方米,天然气利用量年均增长18%。建成运营lng、cng加气站9座,加油站17座,市场供应量达到10万吨。

全市境内油气输送管道329.24公里,嘉峪关天然气利用工程,酒钢公司不锈钢厂天然气管道工程,嘉北工业园区天然气利用工程、铁路住宅区天然气lng城市气化站等一批天然气利用重点项目建成投运。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民营企业为辅的多元化、多渠道油气外供体系基本形成。

(二)能源结构调整逐步优化

电力装机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413.025万千瓦,其中,火电299万千瓦,余热余压35.9万千瓦,光电77.9万千瓦,水电0.225万千瓦。嘉西光伏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7家,建成并网、在建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779兆瓦。园区已建成并网光伏电站全部通过110千伏送出工程接入330kv雄关变电站实现并网发电。2018年嘉峪关市光伏发电量达到8.46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弃光率由38降至17%。

煤炭、电力、热力消费快速增长。天然气利用领域拓宽,新能源利用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合理。2018年末,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8%。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增长,规划启动了嘉西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已初步形成全省重要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7.5%。

(三)能源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稳步推进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启动了新能源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直购电交易,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建立天然气用气居民用户阶梯价格制度,实行差别化天然气价格政策。天然气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与终端销售价格联动机制已基本形成。能源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全社会合理节约用能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为我市能源建设提供政策空间。国家和省级层面都已将新能源列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青海专题回访调研报告提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指导帮助甘肃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清洁能源本地消纳、加大电量外送等办法,研究解决弃光弃风问题”建议,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电力体制改革专题会议“关于按照大战略、大政策、大试点原则,开展风光电就近消纳示范区试点”等重要批示精神,为发展清洁能源,探索新能源发、输、供、用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2.陆上综合性能源战略通道为我市新能源发展提供便利支持。“十三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中亚地区能源资源进口利用数量,建设新疆油气生产、加工和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并穿越我市境内向全国供应油、气、煤、电的数量和规模将不断提高,嘉峪关作为能源运输必经的战略通道,可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条件,有效低成本的利用多种能源。

3.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市新能源发展带来潜在机遇。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要求能源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破解新常态下能源发展面临的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受限、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此,我市积极持续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为非化石能源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4.甘肃省创建新能源就地消纳综合示范区为我市新能源就地消纳带来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市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我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基地、新能源生产基地、新能源科技进步基地和新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基地,将进一步提升甘肃在全国新能源建设的领先地位,为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能源供应对外依赖性强。全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煤炭、石油(成品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能源储备和能源设施保障不足,能源需求受自身外向型经济的影响较大。

2.新能源开发利用比重较低。嘉峪关市是全省7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之一,发展面临地域资源、发展空间等瓶颈制约。各领域开发利用太阳能程度不高,分布式光伏发电尚未全面推广,太阳能光热发电尚处空白,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较低。

3.新能源弃光限电问题突出。受全省用电负荷增长较慢,省外市场用电需求下降影响,弃光限电问题严重,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下降。电力电量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投资环境及生产要素优势,新能源发电“上网难”和用电企业电价高企问题并存。

4.能源体制改革亟需深化。电价改革红利没有完全释放,市场化交易体制仍不完善,主体多元化、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尚未形成,社会资本总投资增量配电业务等售电侧改革工作受多重制约。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原则,以提高新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能源科技和体制创新,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促进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协调发展,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构筑安全、清洁、高效、协调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比重,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节能优先战略,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和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供给与消费结构。

2.坚持创新发展。加强能源科技创新,突出新能源领域和煤炭清洁化利用先进成熟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鼓励支持用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3.坚持协调发展。加强能源系统协调,优化开发布局,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比例,合理把握项目建设节奏,实现各类能源协调发展以及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坚持开放发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坚持把全面开放作为能源开放发展的前提,通过市场有效配置和政府有效作为,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和稳定、清洁、安全的能源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70%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5%以上,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比重的20%,天然气消费比重显著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明显提高,弃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弃光率逐年下降,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达到合理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新能源高比例就地消纳。电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电源结构不断优化。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到2020年,天然气总需求量达到2亿立方米,市中心城区及重点区域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电煤、天然气、成品油主要能源品种储备能力达到10-15天的水平。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坚持内外并举、量质并重,以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为重点,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深层次区域间合作,形成来源广、品质好、物流畅、价格优的能源资源供应体系。

1.煤炭: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市优势产能“走出去”,优质资源“引进来”,加强与新疆、内蒙、山西等传统煤炭基地合作,在巩固传统煤源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煤源地,实现多元化渠道保障煤炭资源稳定供应。加强燃煤电厂储煤能力建设,提高煤炭应急保障能力。

逐步扶持壮大清洁煤发电,立足千亿级煤-电-冶产业链建设,提升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参与哈密等地区大型现代化矿井和配套洗煤厂建设,推进洁净煤发电行业发展,建设煤电一体化示范基地。加强燃煤与节能环保产业联动发展,提升燃煤发电除尘、脱硫、脱硝和节能节水水平。加快酒钢公司煤炭分质利用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创效步伐,推进后续工程前期工作。

推进煤电集约高效发展,按照国家煤电超低排放标准,采用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实施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单机10万千瓦以上自备煤电机组须安装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到2020年底前,现役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到2020年,全市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20克/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空冷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5克/千瓦时。

规范煤炭综合交易中心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煤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煤炭供应、储存配送等环节环保监管。强化政策指导和制度约束,全面淘汰分散燃煤锅炉,严控煤炭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积极控减煤炭载荷,保障合理用能。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酒钢(集团)公司

2.电力:

加大输变电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在特高压示范工程成功投运并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同步完善110kv及以下配网,“十三五”时期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业园区等用电负荷较大的区域配套建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电力通道建设,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规划,建成发输配一体化的智能电网。支持酒钢公司将电力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实施现役燃煤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促进煤电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

加快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嘉西光伏产业园光伏发电电力外送融入跨境电力与输送通道建设,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建成330kv雄关变110kv送出工程、嘉西光伏产业园110kv送出工程、110kv嘉东输变电工程、110kv嘉北输变电工程等,进一步完善区域电网结构。

改造提升城市配电网,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补齐配电网薄弱短板,优化网架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建立配电网信息化管理体系,大幅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质量和智能化水平。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缩小城乡电力差距,显著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水平。

牵头单位:嘉峪关供电公司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园区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

3.天然气:

依托西气东输在我市过境优势,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天然气覆盖范围。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在嘉北工业园区、嘉东工业园区投资建设天然气管网设施建设和营运,为发展我市不锈钢产业,冶金新材料(高载能)产业、电解铝等特色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道路网络和天然气发展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全市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满足全市车用、民用天然气需求。加大天然气替代力度,稳步推进农村三镇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扩大天然气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1.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1)打造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发挥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对接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有序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在利用既有输变电设施就近发展光伏发电、就近接入消纳的同时,扩大太阳能集中开发利用规模,充分利用“十三五”期间甘肃电网启动河西地区主网加强方案,强化新能源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转化,打造全省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

(2)加快建设以清洁能源综合利用为主的产业集群,立足我国太阳能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升级发展趋势,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光伏设备企业在园区布局建设,积极承接单晶硅、多晶硅材料及组件研发生产转移的同时,重点引进高效率晶体硅电池和新型薄膜电池关键设备研制和生产。研究建立太阳能热发电与光伏发电等互补利用,发电可控可调的混合式新能源发电基地,提高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

(3)试点开展清洁能源消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十三五”时期,通过培育优质用电负荷,扩大新能源直购电交易规模,开展自备电厂与新能源企业发电权置换交易等多种方式,促进新能源多发满发,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联动发展。

(4)开展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期推进的原则,在工业园区启动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支持能源投资企业攻坚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布局高效率大容量高温储热、高能效太阳能聚光聚热项目,引进全天发电的太阳能热发电集成等技术领域的关键设备,提升光热发电在全市电源结构中的比例。

(5)加快推进酒钢公司企业电网列入国家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增量配网的输配电价定价机制,尽快开展增量配电业务,积极打造电价洼地,扩大用电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招商局、市工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酒钢(集团)公司

2.多元化发展太阳能发电

实施光伏进万家工程,组织推动开展不同类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促进分布式光伏发展利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积极推进企业分布式能源建设,支持城镇公用设施、学校、商业建筑、工业园区等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原则,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对新建和改扩建建筑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或预留安装空间。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嘉峪关供电公司

3.试点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为引领,积极推动电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共建平台、合力推进、项目切入、试点先行”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内能源企业参与我市电力市场化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售电业务和增量配电业务。积极推进嘉峪关市嘉北工业园区高端铝制品加工产业园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以甘肃益工铝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以高精度交通用铝合金板带及直升机无人机机体外皮、铝制槽罐车、铁路铝制集装箱等为主要加工项目,支持配售电公司试点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降低新增大工业项目用电价格,促进先进高载能产业集聚发展。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工信局、经开区公司

4.开展绿色低碳城镇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行动

积极探索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城市供电、供热、供暖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减少城市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新能源利用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支持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新能源交通等技术在城市的利用。将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储能系统、微电网智能控制技术调度融合,开展多能互补微电网示范工程。依托我市光伏发电项目工程为平台,探索新能源终端应用新模式,提高新能源应用效能。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嘉峪关供电公司

5.建立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的市场机制

(1)打造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互济、自供电与大电网供电并举的能源综合供应体系。通过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自备电厂的规模化替代发电等方式,促进电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先进高载能产业及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挖掘企业自备电厂消纳新能源的空间和潜力,兼顾自备电厂、电网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各方利益,推进自备电厂参与新能源消纳,支持酒钢自备电厂与新能源企业发电权置换电量,有效降低我市石化能源消费占比。

(2)支持园区内新增用电负荷参与电力直接交易或园区内企业统一由售电公司代理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对与新能源企业开展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给予一定的输配电价优惠,进一步降低输电成本。通过增加用电负荷、扩大直购电交易数量、促进新能源多发满发等综合措施,使新增大工业用电价格在现有基础上降低,促进先进高载能产业集聚发展。

(3)扩大新能源参与大用户直供电交易范围,充分发挥电解铝、铁合金等高载能产业优势,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达标高载能企业提高负荷率,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构建能源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完整产业链条,鼓励上下游企业、高耗能企业以及发电企业以多种方式联合,提高整体竞争力。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嘉峪关供电公司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各光伏企业、各用电企业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1.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整车引领和加强配套相结合,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我市与国内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新能源汽车规模生产能力。依托嘉东工业园区汽车产业整车生产规模,积极引进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上游关键技术的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

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配合单位: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招商局

2.加大公交、旅游景区、公共机构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到2020年,全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辆中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加快传统燃料公交车更新置换为新能源汽车的步伐。以景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及公共交通、环卫、电力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企业和私人使用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按相关规定给予补贴。

牵头单位:市交通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市容环境卫生总站、大景区管委会

3.按照“因地制宜、专用为主、公用为辅、快慢结合、经济合理”的原则,积极整合市政、交通、电力等公共资源,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覆盖全城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以运行区域相对固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车辆为重点,优先发展公交、出租、环卫、物流等配建充电设施,逐步向私家车拓展;

加快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示范推广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相结合的充电设施,合理布局城市辅助充电设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充电需求。加强政策支撑和保障,完善规划、用地、财政、价格等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到2020年,初步形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布局合理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市容环境卫生总站、大景区管委会、嘉峪关供电公司

(四)推进清洁能源取暖工程建设

1.加快实施以太阳能供暖、天然气供暖、电供暖等清洁能源方式供暖,实现“电代煤”、“气代煤”。对全市集中供热设施未覆盖的城市东区五大市场区域、农村三镇、工业园区实施取暖清洁化,对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农村中小学校采用电热膜、发热电缆等终端直热式电能清洁供暖,对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厂房、综合楼、仓库等公共建筑采用电能清洁供暖,对农业大棚、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设施的取暖用煤进行电能清洁能源替代。加快配套电网建设改造扩容,达到“煤改电”采暖要求。鼓励新能源企业自建配电网和供热站,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清洁供暖项目。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长城区、镜铁区、雄关区、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园区管委会

2.实施工业余热清洁取暖工程。利用酒钢电厂余热实施工业余热供暖工程,改造酒钢电厂循环水系统,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集中供暖,提高供热能力,扩大城区供热面积,实现散烧煤供暖全部“销号”和清洁替代,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到2020年,全市集中供热和农村三镇清洁取暖率达到90%以上。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长城区、镜铁区、雄关区、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酒钢(集团)公司

(五)推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低能耗高能效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进程,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加快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快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结合实际,适度超前布局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公交、出租、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

2.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大力实施和推广电能替代,实施“煤改电”工程、“煤改气”工程,减少城市中化石燃料直接燃烧,通过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互补利用,实现城市能源消费向绿色能源转变。加大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推进风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消纳利用,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动以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3.提高城镇用能效率

(1)推动城镇用能方式转变。积极推动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低碳智能城镇,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发展热电联产,在新建建筑中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供暖供热方式,减少化石燃料供热产生的污染。

(2)推进农村能源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清洁供暖,按照因地制宜、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抓好《嘉峪关市冬季清洁取暖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持续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农村生活用能污染物排放,开展农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替代煤炭等传统生活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和清洁供暖比重。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政策取向和政策措施,发挥好能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产业政策对投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加强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能源法律法规实施监管,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建立能源规划实时评估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构筑政府主导资源,载体定向招商,部门联动服务的推进机制,完善重大新能源项目落地协调机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直购电交易,逐步放开公益性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有序扩大直购电交易规模。积极推进售电侧改革,逐步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序推进电价改革,在扎实做好成本监审工作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不同种类电价之间的交叉补贴,理顺电价形成机制。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增量配电网,促进增量配电网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开展我市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工作,通过竞争创新,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开展天然气供销体制改革,建立上游生产商与下游用户的直接交易关系,进一步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实现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并轨。加强成本监审,从紧核定配气价格,综合考虑天然气采购成本;

兼顾用户承受能力,合理安排非居民天然气销售价格。

(三)落实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好国家、省上和我市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电价、清洁能源供暖政策等。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支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承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项目核准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发电权、排污权、煤炭削减量指标交易,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培育节能服务机构和能源服务公司,实施能源审计制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对太阳能资源测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及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等。

(四)优化发展环境

全力支持重大新能源项目建设落地,提高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环境容量保障程度。积极争取将重大项目列入国家支持目录。建立和完善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实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通过业主招标等竞争性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清洁高效燃煤电站、热电站等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天然气发电、余压余热发电等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高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分布式风电、光电等电源工程和储能装置。结合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乡配电网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支持新能源汽车扩大使用范围。支持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等参股建设油气管网主干线、城市配气管网和城市储气设施,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能源管理结构 篇5

近年来四川经济之所以明显减速,既与全国经济整体减速有关,更是产业结构的内生矛盾使然。

一是市场需求变化。白酒和餐饮是四川传统的优势产业,四川白酒占据了全国五分之二的市场份额,高档白酒所占市场份额更高。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四川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反铺张浪费,使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高档白酒和餐饮销售收入大幅下降。

二是环境容量约束。特有的盆地地形,使四川对大气污染格外敏感。每天消耗三十多万吨煤炭和近六万吨石油产生的废弃物,使四川盆地成为全国四大雾霾重灾区之一。面对严峻的环境压力,四川加大了淘汰煤炭、冶金、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也对短期经济增长和长远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现有产业结构矛盾日趋突出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面临新的机遇。通过长期努力,四川水电开发取得显著成绩,水电不仅在总量上已经完全可以替代煤电,而且丰枯调节能力也明显增强。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严重的雾霾肆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充裕和高效的电力能源,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由于上网的标杆电价水电比煤电低三分之一左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也是提高四川产业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四川应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全面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扩大丰枯峰谷差价。充分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大型燃煤机组改为枯水期发电的季节性电源,鼓励有调节库容的水电站发挥调枯和调峰能力。引导高载能工业,充分利用丰水期的优惠电价组织季节性生产。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低谷时段的优惠电价组织错峰生产。

二是加大竞价上网力度。拆除水电和煤电之间的体制壁垒,实现平等竞争。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在四川新建煤电机组丧失投资依据,加快淘汰30万千瓦以下的燃煤机组。

三是完善发电权交易。对现有发电机组均保留发电配额,在竞价上网的同时开展配额交易,使减少发电小时的大型煤电机组和被淘汰的中小型煤电机组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调节能力,使水电占电力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70%左右尽快提高到90%以上。

四是扩大省际电力交流。依托特高压输电网,积极参与全国电力平衡,实现省内外水电与火电的余缺互济。

五是鼓励以电代煤。近年来,四川工业用煤增长较快,其中工业锅炉用煤占了较大比重。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通过用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凭借清洁低价的水电,四川更应积极采用电锅炉替代燃煤锅炉,实现以电代煤。

六是鼓励以电代油。铁路运价不到公路的三分之一,四川的干线铁路已基本实现电气化。努力提高铁路运输占陆地运输的比重,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能够以电代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国内之所以对电动汽车的开发还存在争议,就是因为在采用煤电的前提下,电动汽车的间接污染将超过燃油车的直接污染。而四川可以凭借丰富的水电,扬长避短大力开发电动汽车。采用“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运营模式,努力加快电动汽车的开发和普及。不仅能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而且可以加快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是鼓励以电代气。天然气尽管也是清洁能源,但毕竟属于化石能源,不仅仍然会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资源不可再生。以电代气,不仅能够缓解天然气供求矛盾,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保护环境。通过提供以旧换新补贴和扩大平价电基数,鼓励居民使用电热水器、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灶等家用电器。

在以水电替代煤电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努力使水电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目前的30%左右逐步提高到40%左右,将有力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使四川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改变交通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篇6

一、把电动汽车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很快将电动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电动汽车包括纯电驱动、燃料电池和插电式电动车。这是国家利用新能源革命的机遇,从长远出发做出的重要抉择。

从战略上看它有重要意义:

1、改变交通能源结构,化解能源环境矛盾

中国到1993年还是石油净出口国,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就上升到25%,2010年突破50%的警戒线,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2015年对外依存度突破60%,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我们还处于能源需求旺盛的增长期。石油消费中40%在交通、交通能源的90%是石油。中国新增石油消费的重要领域是交通。目前,本土石油资源的短缺、快速增长的进口、动荡的石油地缘政治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造成的污染,使我国在能源与环境方面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甚至不亚于当年的美国。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新能源革命的机会,积极而稳步地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那么经过20年或30年努力,我国的交通能源结构将得到大的改善,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国家能源安全程度得到提高。

2、电动汽车是中国迎接新能源革命的一个战略支撑点。

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预计。2015年风电累计装机1.45亿KW,比上年增长31.9%;预计2020年将达到3亿KW;2015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4318万KW,比上年增长了50%,预计2020年装将达1.5亿KW,其中分布式发电装机达8000万KW。可再生能源大都属于间歇式能源,目前弃风、弃光率高达10%至30%。电动汽车和其他零排放交通、移动机械等作为一个个储能单元、消费单元和信息终端将成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有力支撑。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储能和零排放交通等,经智能化网络的连接和优化,将使整体能源效率、能源安全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3、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汽车技术的电动化与新能源革命交集,与信息化、智能化构成最优搭配,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创造了条件。由此,将极大地提高交通效率、交通安全,降低交通管理和运行成本。汽车电动化技术还将向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甚至国防等用途延伸,成长出一个庞大的新兴“移动电动技术产业群”,实现移动装备的电动化、清洁化、信息化,促进国家的信息化进程。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平台,给众多行业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创造了众多的投资机会。将拉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动力转型。

4、圆中国人汽车梦的可行途径。

2015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10辆,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相当于人口密度很高的日本2009年的23%。可以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汽车产业仍处于增长期。

中国有13.7亿人口,峰值可能达到16亿。根据国情,是否允许私人交通发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从发达国家的经历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的路径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个人出行机动化是不可抑制的内在需求。实际上,在中国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汽车消费者行列。与此同时,令我们长期甩不掉的一个隐忧就是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如何解决?理性地讲,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果依托燃油车,不仅美国式、即便是日本式的个人出行机动化,无论对能源来源还是环境容量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十分庆幸的是我们迎来了新能源革命,它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中长期看,14亿中国人圆“汽车梦”的希望寄托于电动车。

二、重要的政策选择

电动汽车节能、自身零排放、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等优势,都是外部性效益。与几乎完美无缺的燃油车相比,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电动车还显得“不成熟”、“不经济”、“不方便”,他们对汽车动力技术电动化没有急迫性和现实需求。这就使各国政府成了电动汽车的第一推动力。

中国政府的推进政策大体可分作三类,激励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资金支持竞争前的研发、特别是电池技术的研发,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等;限制性政策,包括提高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提高排放标准、加征碳排放税等;支持性政策,主要是法规和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等。目前正在陆续到位。目前还有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面对替代性技术,应当欢迎新的进入者

在汽车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在这一轮汽车动力技术革命中脱颖而出的不是通用、福特,也不在底特律,而是诞生于硅谷、没有任何汽车背景的特斯拉。这再一次表明,替代性技术变革与原有技术轨道中的佼佼者存在利益冲突。发动机、地盘、车身是汽车技术的三大支柱,一旦被替代,车企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存量将大幅度贬值,主要技术优势也随之失色,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将发生大的变化。面对这种“革命性替代”,他们往往显得踌躇和犹豫。

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如动力电池、电动部件、电子控制系统等已经超越传统汽车企业之所长,需要在一组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附之一个庞大的技术群才能发展起来,此时仅靠业内大企业无法完成。但是,广阔的前景为却为众多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的机会,他们甘心冒失败的风险参与试错的过程。新的进入者对促进产业走向成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会带来新的理念、新的创意,甚至重新定义产品;二是带来交叉学科的知识和跨界的技术,为形成新的产业链奠定基础;三是大量新企业的进入将加快试错过程,整体上降低试错成本;四是有新进入者的“搅局”,会削弱既有企业的惰性,鞭策他们的跟进;五是从中可能出现一些黑马。

目前,特斯拉这样的黑马在我国制度环境下还难以出现,因为当一些产业被国家重视时,政府就会制定产业政策,设立准入门槛,防止“一哄而上”,使新的进入者在行政许可大门之前受阻;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实行保护政策,使成功者难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我国走向创新驱动,必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应鼓励既有汽车企业的转型,更要有序地放开市场准入,创造公平有序的产业生态。endprint

二、政府的政策组合要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

汽车的产业链特别长,其动力技术的重大变革不仅涉及汽车业的重大调整,而且涉及国家的资源开发利用、能源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直至交通模式的变革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等大思路。其中需要政府部门和诸多行业、大量企业的参与,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新能源汽车战略实施的关键是政府必须给全社会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使电动车纳入相关产业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2010年开始的几年一个周期的政策,包括制定三年期、五年期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不仅在政策衔接期会产生较大的市场波动,更重要的是不足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产生长期行为。

近几年电动车的又起又落表明,市场对政策十分敏感,就是说政府的政策可以有效引导企业和消费者。以财政补贴护送电动车发展的路能走多远?这是影响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它的不确定性使不少企业脚踩两只船,随时准备退出。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本原理是车企在本地销售总量中必须承担一定比例“零排放”产品的义务。政府公布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期的年度销量中零排放积分值。零排放车型包括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等,但各车型按减排效果有不同的“积分值”。监管部门规定与销量挂钩的年度积分基准,未达到积分的企业必须向监管部门支付罚款,或是向其他公司购买积分。这一政策思路值得借鉴之处在于,第一,这是高排放与零排放或少排放汽车间的交叉补贴,与碳交易的原则相一致,比财政补贴更具合理性;二是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具有可持续性;三是根据排放程度设定不同的积分值,政府不干预技术路线;四是释放了政府长期致力于汽车电动化的信号,可以给市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以可以见的未来;四,对于企业是“胡萝卜加大棒”,具有很强的激励与倒逼的作用,将促使厂商与政府合作实现目标;还有,随着目标的实现,政府可以平稳退坡。

三、重视寻找依托市场力量自行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上看,汽车动力技术的电动化已经几起几落。中国的电动车能否一路走向成熟,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及时发掘细分市场,在政府支持下主要依托市场的力量延续下去,是走向成功的一种选择。

中国电动车产业化有两条线:一条是政府主导,财政补贴方式,这是当前的主流。另一条是消费导向,依托市场,内生成长的道路。

我国从“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开始,对电动车实行政府补贴,有效地启动了产业化进程。它的风险是,如何避免产生依赖,如何防止政策退坡后,不退回到燃油车的原点。

我国幅员广阔、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大中城市交通机动化是沿着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过程一路走来;而在广大中小城市和村镇则从“手扶拖拉机带拖斗”,到“农用车”,到小型面包车、低速轻型卡车;从两轮、三轮燃油摩托车,到两轮、三轮电动车,在短短30年间从低到高实现了几次升级。可喜的是这都是需求导向、市场驱动的结果。截至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1.63亿辆,而摩托车有9000多万辆,两轮、三轮电动车超过两亿辆。后两者保有量超过了汽车的1.8倍,成为中小城市、村镇和部分中低收入居民交通机动化的主要工具。目前,摩托车正在向电动车转型,两轮、三轮电动车开始向四轮电动车升级。

现在在山东、河南和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三、四级城市和城乡交界处悄然兴起了与美国“邻里车”、欧盟四轮摩托车非常相似的小型四轮短途低速电动车。该类车乘员4人,最高车速50公里/时,续航约80公里,百公里耗电8-10Ah(约合每公里8分钱),22V充电,售价3万元左右。这种车有人愿意消费、有人愿意生产,不需要政府补贴、和额外建设基础设施。2015年产销达40多万辆。近年来,这类车已经在大中城市的市政、环保、公安、执法、巡逻,以及物流、接驳、观光、老年代步等细分市场迅速扩展。部分车型已被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但是,到是到现在政府对此还没有出台标准,没有规制,没有合法路权,存在不小的争议。如果我们效仿发达国家做法,不是限制,而尊重居民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的现实选择,政府通过标准、规制加以疏导,那么很快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产品必将不断升级。使我国广大人群交通的机动化不再经历燃油车的过渡,径直走向电动化、清洁化的境界,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电动汽车产业化和交通能源清洁化的途径。

电动车的产业化最终必须依托市场来完成。在过渡过程中政府之所以出手,是基于对电动车外部性和产业化前景的审慎研判;政府之所以补贴,是基于在不太长时间可以逐步退出,并依托市场自行发展。因此,政府的政策组合,第一,必须产生长期预期,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的长期战略;第二,推进政策应当借力市场,发掘并释放市场的潜力;第三,政府的政策应当在激励与倒逼双向发挥作用,不扭曲市场、不削弱竞争;第四,政府政策不干预技术路线,政策的实施不是导向对政府的依赖,而是政府作用的适时退坡。

上一篇:数模混合仿真下一篇: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