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精选12篇)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1
引言
在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 Energ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EMIS)的开发过程中,能效分析技术的缺乏是导致系统失效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信息系统(如ERP)可以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去分析数据,而在EEMIS中,用能对象的运行状况与能效规律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能效分析技术的支持,能效问题往往只能“模糊”处理,无法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导致节能潜力的识别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均受到限制。
针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缺乏能效诊断技术的问题,在传统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点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公用工程系统的能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开发了软件。
1 系统软件结构
EEMIS系统针对工业企业用能特点,按照企业设备级、车间级、厂级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进行设计和开发。EEMIS充分利用了企业现有的系统资源,可在企业ERP/CRM等IT系统以及DCS/SCADA等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其他系统无法提供的数据可以通过安装电子仪表来进行补充采集,节约了项目初始的投资费用。
EEMIS的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的基本功能
系统采用PHP的MVC架构模型实现,采用了LAMP开发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数据库等多项软件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各项功能。
2.1 能源数据采集
能效数据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实时数据一般来自于企业在线监测系统,也可以通过安装数字仪表来补充缺少的数据,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实现自动收集,并存储到实时数据库中,从而实现能效指标的在线计算与动态分析,如图2所示。非实时获取的数据可以从企业IT系统中获取,或者由工作人员直接录入到EEMIS系统中。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常用的方法是将非同源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和历史数据对比来发现异常。对于异常的数据应该进一步分析并解释原因,错误的数据必须剔除,以免对能效分析产生干扰。
2.2 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一般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管理、计量仪表档案信息管理、设备档案信息管理、培训及资料信息管理、能源管理委员会(或称之为节能领导小组)信息管理、新闻公告信息管理、行业政策信息管理、技术文档信息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及设置管理等内容。
开发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EMIS运行的易用性,避免每个功能模块在使用时还需要重新配置内容和结构。
2.3 节能绩效管理
考核管理是企业提升节能绩效的重要手段。企业能源利用的好坏,可以通过能源消费量、投入产出比、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量、能源成本等能耗指标反映出来。将这些指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的效果。若进一步对这些指标进行对标分析,如企业内部的能耗基准(限额、目标值、历史数值等)以及外部行业基准(国内外行业平均、行业先进、法规标准值、行业准入值等)进行比较,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的机会,如表1、图3所示。
2.4 节能项目管理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节能效益的绝大部分均来自于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结果。为了保证节能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节能项目进行管理则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EEMIS提供节能技改方案设计、改造过程信息管理、项目节能效果评估功能,辅助工作人员对项目实施后的长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节能效果的持久。
2.5 能源运行管理
传统的能源管理过程是基于人工管理的离线过程。在工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能完成离线能源管理的EMIS已经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设备、生产工艺等用能对象一般都已经实现基于产品生产和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高度自动化。在此基础上,该系统以能源最优运行为目标,开发了企业能源运行的在线管理功能。
该系统的能源运行管理包括动力能源管理、能源供应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同时涉及采购、运输、仓储、动力、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数据来源于同一数据库,各个部门围绕统一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
2.6 企业能效管理
企业能效管理主要解决企业用能对象的能效评价、节能诊断与优化改进三方面的问题,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重点耗能设备、工艺和能量系统三个层次。
能效评价指对上述用能对象的能效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包括能源结构分析、能源消费流向分析(见图4)、负荷分析、趋势分析、能效指标计算及对比、企业能量平衡、能量品质分析、重点对象(如动力生产、照明、大型耗能设备等)性能评估等。节能诊断指确定存在节能潜力的位置并量化节能潜力数值,包括能效影响因素分析、节能潜力分析(见图5)、减排潜力分析等;优化改进包括能量系统优化、能效决策分析、企业清洁生产等内容。
能效管理由能效分析模块来实现运算与分析功能。每个能效分析模块采用了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用能对象的用能特征逐个分析建立。下面以重点用能设备能效的在线监测模型为例,建模过程如下:
1)首先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以能效目标为因变量、可控影响因子为自变量的能效特性方程以及约束条件。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通常会使能效特性方程失去实际应用的价值。在该系统能效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采用以能量利用的规律为主、统计分析为辅的方法来确定不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可控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度降到最低。
2)然后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使模型具备在线运行环境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当被监测对象的能源消费模式发生显著变化时,依据原有模式建立的能效模型会超出使用范围。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按此建立的模型可以根据新的样本数据进行自我修正,从而获得新模式下的运算能力。
能效模型采用组件的开发方式形成软件模块,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模块进行功能拼接和拓展,从而形成一个满足不同行业企业能效管理需要的模块仓库。
图6所示为一个能效分析模型的内部功能及核心技术。
3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产品竞争加剧以及节能环保的压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着手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能效分析模块是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基础支持,也是系统开发的难点。
本文提出了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基本功能,并开发了应用软件,增强了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在能效分析方面的实用性,为未来研究更高要求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开拓了思路。
摘要:针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EMIS)建设过程中缺乏能效诊断技术的问题,在传统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点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能量系统的能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EEMIS的结构和功能,并开发了软件,弥补了EEMIS在能效分析诊断方面的不足,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关键词:能源管理,能效,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吕进,楼振飞.面向服务架构的能效管理平台开发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9,31(5):506-510.
[2]李天华.EEMS能源管理系统[J].电气时代,2007,(5):96-97.
[3]郑士君,黄爱平.海运企业能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中国航海,2010,33(4):53-56.
[4]张锁江,张香平.绿色过程系统集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2
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建[2009]6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高工业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在工业领域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工作,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示范项目给予适当支持。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四日
附件: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给予适当支持。为加强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是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
第三条 根据我国工业企业节能及节能新技术发展等情况,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工作。
第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将根据重点用能行业特点制定下发相关行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支持范围、技术要求等内容。
第五条 申请享受补助资金支持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要求;
(二)项目已经审批、核准或备案;
(三)主要建设条件基本落实;
(三)符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其他要求。
已享受中央财政其他资金支持的项目,补助资金不再支持。
第六条 补助标准原则上根据示范项目投资规模并综合考虑节能效果、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确定。
第七条 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由企业提出资金申请报告,按属地原则报项目所在地财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企业对上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八条 省级财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汇总,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九条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上报的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确定支持项目和补助资金。
第十条 财政部将补助资金预算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补助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相关政策,督促示范项目实施,保证项目按时完工,并实现节能效果。
第十二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补助资金的地方,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追回相关项目的补助资金,责令地方财政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整改,并视情况对相关省份给予一定处罚。
第十三条 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挪用。对违反规定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附: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一、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包括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
三、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规模、采用的工艺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产品市场预测、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四、预期节能效果
企业应编制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包括企业能源管理情况、项目实施前用能状况、节能措施、节能量测算和检测方法等。
五、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包括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七、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
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八、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的备案、核准或审批文件;
(三)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
(四)环境保护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复;
(五)节能、土地、规划等相关文件;
能源管理对企业的启示 篇3
在能源领域,未来最成功的企业不是把钱扔进这些无底洞的企业——“清洁煤”、上千公里的管线、核电站、钻井平台,或者生产和消耗的能源一样多的玉米乙醇。胜利者将是那些找到方法从对现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每一美元支出中获得更多服务的企业,以及更好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企业。我们已经提出了这一战略,并有公司利用这些战略获得巨大收益。但是这些收益怎么才能转化成对大多数企业有用的建议?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更加仔细地审视到目前为止,那些在这些战略方面领先的人们的思想。来看Cokenergy工厂的例子,这座铁锈地带的工厂几年前开始将炼焦厂产生的废热转化为每年90兆瓦的清洁电力,供邻近的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工厂使用。这种出色的安排并不会因为是一种前沿技术就自然发生,它还需要有远见的经理的意愿,质疑主流商业文化中一些从未受到挑战的规则,并承担预期的风险。Cokenergy是一位名叫汤姆 · 卡斯滕的电力工程师的发明,他认识到如果全世界存在着被浪费掉的巨大热能,那么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来提供有利可图的能源服务。卡斯滕建立了第一能源有限公司,为米塔尔钢铁公司提供了一个大量节约燃料成本和减少碳排放的机会。第一能源公司今天仍然在经营这项业务。我们前面提到过,2005年,同一条路上美国钢铁公司的一家工厂有一处类似的创新型火炬气循环利用设施,印第安纳州的这两家工厂的清洁能源产出加在一起,超过了美国当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总量。到2009年,仅在钢铁行业,第一能源公司就通过化石燃料废物的循环利用生产了900兆瓦电力。
2006年,卡斯滕成为一家新的能源循环利用公司,循环能源发展公司的CEO,现在他和儿子肖恩一起经营这家公司。在他的帮助下起步的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卡斯滕深深知道他们销售的不是能源,而是能源服务。让他们的服务更加有利可图,不仅依赖于销售更多的化石燃料,而且依赖于使用更少的燃料来做既定量的有用功。现在全球能源经济中流行的激励(销售更多的煤炭、石油、汽车和电力)需要被逆转。卡斯滕的服务不具体到销售任何燃料,因为他们的工厂使用的所有燃料都已经被购买和燃烧过了。将这种方法带来的收益与该公司的客户公司的管理战略整合在一起,使这些公司可以在更高的生产率水平上运行。
对于那些希望在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企业经理和投资者,我们有三个建议。
将能源管理提到战略计划的最高层次
未来最成功的经理将认识到在内部运营中提高能源生产率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这意味着在管理事项中,给予能源生产率跟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同等的最高位置。这意味着将能源服务作为核心业务的支柱,跟劳动和资本一样。本质上,印第安纳的钢铁巨头们就是这样做的。
美国节能联盟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经理把节能计划当成“技术”问题,而不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好留给工程师去做。经理们通常认为:“能源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与这种过时的假设相一致,能源作为一种次要功能,只得到边缘的关注和相应的预算资源,它不被当成产品的可控成本和可以弥补的收入来源。陶氏化学公司公司尝试对“这不是我们的事”的假设发起挑战,肯 "尼尔森和他的中层工程师们连续12年向我们展示了,一家工厂是如何通过密切关注能源管理实现显著的生产率改进的。
遗憾的是,在大公司,改变坚定的管理假设比在圆桌旁加一把椅子困难得多。困难在于行业和公司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一贯与它们的核心业务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陶氏公司,核心业务是生产塑料,花了超过12年的时间才使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优先级是变化的(部分原因可能是那些年里能源非常便宜)。路易斯安那州的卡博特公司考虑建设一处能源循环利用设施,但是由于电力公用事业垄断和公用事业委员会的反对而失败了。卡博特公司的核心业务是生产和销售炭黑,公司本来有意愿将项目进行到底,但最终放弃了。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业务是生产和销售轿车和卡车,不是提供高能源效率的交通服务。在公司衰落的十年里,能源管理从来不是其战略的重要部分。大公司很难改变它们的核心业务。
美国汽车行业2009年的崩溃说明了这一点。起初,公众知道的是“三巨头”极度缺钱,它们的CEO飞到华盛顿请求援助。然后,随着故事的展开,事实证明它们的就业也无法维持:通用汽车关乎100万人的福利,但公司只能雇用其中的不到十分之一。政府尝试提供一次临时救援,但是两党的国会成员怀疑第一笔贷款之后还需要第二笔、第三笔,看不到尽头。没有迹象表明通用汽车能够及时地生产和销售能源效率更高的汽车来维持生存。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怀疑被证实了。美国汽车行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要素缺失了——能源服务的低成本,包括制造汽车和在未来驾驶这些汽车的预期成本。
所以,核心业务的概念是专业化的企业文化的基础,没有企业能离开支撑它的双腿奔跑。打个比方说,美国橄榄球大联盟的一支球队的经理可能认为,他的明星四分卫是球队公众形象和比赛胜利的核心。明星四分卫有时被当成“特权”球员,享受极高的经济地位。但是当比赛开始,这个四分卫仍然需要其他球员密集阵型的保护。在企业里,资本、劳动和能源效率这三个生产率要素就是密集阵型。即使它们不是吸引股票市场分析师的核心输出,但无论如何,它们对那个输出也是不可或缺的。
将这个比喻进一步延伸,在球队经理看来,默默无闻的拦截和防守的“核心业务”让四分卫能够传球。换句话说,在工业世界里,如果资本、劳动和能源的生产率没有动员起来,核心是不可能运作的。在许多行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全部的关注,即使资源越来越稀缺、价格越来越高,结果是外包和工作岗位的出口。能源生产率被普遍忽视了,部分原因是能源成本一直非常低,还有部分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制度障碍阻碍了创新,我们在前几章已经谈到。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希望通过能源循环利用获利,它可以雇用像第一能源公司那样的能源服务公司(能源服务是后者的核心业务),来提供其缺失的生产率的第三支柱。但是能源节约的机会仍然依赖与在发电和配电中享有合法垄断地位的本地电力公用事业达成交易。这种情况就像是裁判一直对犯规视而不见。
nlc202309040537
在战略计划中,将对能源管理的认识和考虑提升到与劳动和资本同样的层次,有可能抵消公用事业的说客和其他旧体制的维护者们在政治上的横行霸道。首先是那些能够迅速把握重新定义“核心”业务运作方式的重要性的企业,然后是整个能源经济。简言之,真正的进步将使企业在一个真正公平的环境中竞争,规则允许真正的竞争,能够降低能源服务的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同时减少碳排放和赢得更广泛的公众信任。
认识伴随自然资源价格提高的商业机会和风险
未来成功的商业计划的一个关键就是,认识到后石油峰值造成动荡、化石燃料技术过时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完美风暴即将到来,即使我们已经开始跨越能源过渡桥梁。一个主要影响是自然资源价格的上升,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的确,这制造了金融风险(以及风险以新形势扩散的可能),但也为新技术提供了充分的机会。能源过渡战略不需要依赖马上能够实施的新技术,公司个体也不需要依赖新技术在短期内为能源投资带来回报。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创造性思维、研究和发展,这些都将巩固过渡桥梁,缩短我们需要跨越的鸿沟。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能源和能源服务之间的区别,因为许多企业将很快看到这两个价格开始分化,这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未来的复苏和发展最有可能发生在设法降低能源服务成本的企业和部门,即使化石燃料的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不规律但不可阻挡地上涨。
过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时期,制造业公司等待创新技术的发明者或者“先行者”去承担最大的风险、解决最大的技术和制造问题、在市场中寻找立足点是合理的,然后它们再带着更多的资源进入,实现规模经济,获取更大的利润。半导体行业、计算机行业和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都遵循这个模式。
但是现在全世界的风向已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大公司——特别是美国的大公司——没有准备好成为先行者,即使后进入可能也已经太晚了。近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能迅速发展,然后在未来几十年里(在城市中)被电动汽车替代,许多汽车将不再由私人拥有。汽车共享软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电动自行车、电池制造、快速公交,以及欧洲和日本式的高速铁路将提供丰富的创业和投资机会。在零能耗或低能耗建筑、建筑业、微发电和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方面,住宅和城市设计部门的创新机会更多。显然——有些不那么显然——可再生能源的机会已经出现,如风力涡轮机和地源热泵的规划和市场化。
当然,所有这些潜在的创新都需要资本。逻辑上,创新的资本来源是经济的“现金牛”: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及电力公用事业。这些公司必须认识到,为它们带来巨额利润的高价格会对总体的经济需求和就业产生副作用。理论上,这个事实应该激励它们降低价格(通过投资于可再生能源),从而增加需求。实践中,石油公司经理们太容易被还有足够的“自喷井”等着被发现,短期内未来还会跟过去一样的梦幻诱惑了。科学和通信在这里的作用非常重要。美国政府和公众必须努力劝导这些攫取超额利润的公司,从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开始,将它们的一部分利润用于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效率。
我们认识到私人部门的创新型企业已经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了许多财富——这个事实经常激起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投资的争论:“不要试图选择胜利者——让市场来决定。”但是仔细回顾历史,显然有些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部门来说过于庞大,回报也太慢。大型水电项目(博尔德水坝、大古力水坝、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农村电气化、州际高速公路、核电站、喷气式发动机和电脑都是首先由大规模政府投资发起的技术进步的例子。互联网一开始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一个项目,旨在让主要大学的计算机能够交换数据。政府资助了大部分学校的研究。核聚变、太阳能火箭和利用月球太阳能发电都是有巨大投资回报潜力的项目,但是它们远远超过了私人市场的能力范围。
经济危机背后的一线希望是,它提醒公众在一场两极分化的斗争中,企业、政府和社会不是各自独立的王国,而是高度相互依赖的,而且越来越相互依赖。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介绍了纽约州能源研究和开发署、欧洲被动式节能屋项目和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的公共—私人合作项目。在本书末尾的注释和我们的网站上,我们还列举了更多例子。全球危机使得这样的联盟数量不断增长,也增加了它们创造的技术支持和融资方面的机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其他进步的企业集团已经开始突破反对政府干预的极端态度造成的停滞。而且,私人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联盟也在增加,为什么是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环境可持续性提供了指南。
这又使我们想起汤姆和肖恩 · 卡斯滕的主张,他们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美国天才”,或者全球层面上的“技术进步”在企业家中的代表。他们证明了我们向企业经理推荐的两个首要原则: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能源生产率和其中充足的商业机会的重要性。他们的企业可以从政府刺激中获益,但是随着对新能源范式的公众意识的成长,他们还能得到私人投资的强大支持。2007年11月,卡斯滕的能源循环利用公司宣布将从波士顿的私募基金德纳姆资本管理公司获得高达15亿美元的私人投资,主要投资者包括哈佛大学和比尔 · 盖茨。
循环能源发展公司(RED)的声明不是例外。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继续增加,以及公众对全球能源困境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能源过渡桥梁主梁的私人投资将从犹豫转向坚定。我们已经说明,关键在于这种投资通常能够带来公司和社会福利的双重红利,有时候还是“负成本”的。“(这一发现)将允许我们以前所未见的更大规模进行资本配置。”密歇根州布莱顿的清洁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合伙人约翰 · 巴尔巴克在看到RED声明时说:“最让人兴奋的是这能让减少美国工业的碳足迹变得有利可图。”
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好准备
即将到来的能源转型将影响到各行各业的企业,从采煤到白领服务(教育、媒体、咨询、法律等等),从跨国公司到一个人的小微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识别和适应输入的企业将最有可能生存和发展。没有企业能够不受影响,因为没有企业能够离开能源运行,无论是工人吃的食物、工厂使用的燃料、办公空间的供暖和照明,还是通信使用的电力。过去,这些成本大多是相对低廉和稳定的,它们在计划商业模式和满足投资人方面并不特别值得关注。在经济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现实都在发生改变。例如,办公空间的开发者不能只考虑每平方英尺的建筑成本。要具有竞争力,他还需要对整个建筑的能源服务成本,以及提供能源服务的资源和技术的安全性给予相当的关注。他必须将建筑的碳足迹和建筑足迹都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这意味着过去一个世纪中能够满足需要的建筑学习曲线已经不够了,需要向一条高得多的曲线攀升。如果开发者足够明智,他还会考虑建筑周边公共交通的便捷性、汽车共享设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自行车道和清洁空气。
古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在文明诞生之前,人类将大部分清醒的时间都用于狩猎和搜寻食物。农业的发展使得一个农民能够为其他好几个人生产食物,解放出来的人住在城市里,发展出其他职业和工业。但是人口扩张(从早期文明起已经超过了1000倍)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消耗使得现代经济极不稳定,尤其是对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很可能在21世纪延续很长时间。结果,在一个所有人分享同一共识的世界中,公众意识可能会发生逆转。未来,要继续发展我们的专门化技能和商业,就必须关注我们如何以可承受的方式利用物理能源的能力,食品生产和其他一切人类和商业活动都有赖于此。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4
从长远来看, 工业企业节能的发展必然要从设备节能、生产流程的末端节能这一初级节能模式转向生产工艺节能以及生产流程的全过程节能的高级模式, 从而最终形成工业系统生产全流程的节能。绿色工厂、低碳工厂将建立在生产全流程的基础之上。
谈起工业节能, 就会提起能源管理中心。能源管理中心是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 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 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 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能源管理中心目前在国内企业已经有了大量的推广应用,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未来, 能源管理中心作为主动型的能效管理中心。根据生产主工艺, 生成最佳供水、供能模型, 动态供水、供能, 将是绿色工业、低碳工业的重要措施。
建材工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篇5
【标题】 建材工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颁布日期】 19910302 【实施日期】 19910302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 企业管理
【文号】
【名称】 建材工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题注】(一九九一年三月二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发布)
【章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建材工业节约能源工作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结合建材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建材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和建材企业、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煤炭、原油、天然气和二次能源电力、焦炭、煤气、汽油、煤油、蒸汽、柴油、燃料油以及耗能工质水、氢气、氧气等。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节约能源,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合理用能,科学管理,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条 建材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体系。
第六条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以下简称国家建材局)生产管理司负责组织本办法的实施。
【章名】 第二章 能源管理机构
第七条 国家建材局设置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负责全行业的节能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明确指定主要领导同志负责行业内的节能工作,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本地区建材工业的节能工作。
地、市(县)的建材主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日常的节能工作。
第八条 国家建材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的能源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参与制定建材工业的节能方针、政策、规章、标准、技术政策和规划;组织、指导节能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检查、督促、协调本行业或本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节能管理工作。
第九条 国家建材局建立节能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协调部署行业内重大的节能工作,审定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规章、计划、规划及改革措施等。
地方各级建材主管部门也应相应建立节能办公会议制度。
第十条 年耗能在五千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应由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明确相应的节能管理机构。
年耗能不足五千吨标煤的企业,应设专人负责节能的工作。
第十一条 建材企业节能管理机构是企业节能工作的综合机构,其主要职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的节能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各项有关规定: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节能规划和节能计划,制定能源管理制度,监督检查用能情况;
(三)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工作;
(四)搞好节能承包责任制,组织制订并考核各项能源消耗定额,实施节能奖罚办法,掌握节能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五)负责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节能审查,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及资金安排意见;
(六)开展企业能量平衡工作;
(七)配合监测部门开展企业的用能监测和检查工作;
(八)组织企业节能升级、节能先进个人评比,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管理机构,在能源管理及安排实施节能技术进步方面必须实行责任制。上一级节能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下一级节能工作。
第十三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管理机构,应配备有专业知识、有业务能力的热心节能工作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并要保持机构和人员稳定。
第十四条 国家和地方的建材专业节能服务中心要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服务、节能监测、节能培训、节能情报交流和节能宣传等工作。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节能服务中心工作的领导,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章名】 第三章 节能统计和定额管理
第十五条 建材主管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完善能源统计体系,建立能源统计和统计责任制度,开展能源统计分析工作,定期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对比分析,及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按期汇总并填报本地区能源消耗统计表,国家建材局应按季汇总并填报全国建材企业能源消耗统计表。
企业应建立健全源消耗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县以上的企业必须按期填报能源消耗季报。
第十六条 企业应开展能量平衡工作,重点耗能企业每四年要进行一次能量平衡,并要做好能量平衡后期整改工作。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协助企业做好能量平衡工作,并负责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试行)》、《建材工业能源计量配备暂行规定》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对能源计量的管理。
第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认真执行各项建材能源标准,并积极协助制定新标准。对违反各项能源标准的行为,建材行业主管部门有权采取限制措施。
第十九条 建材主管部门要做好节能升级和企业升级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先节能升级后企业升级,条件成熟时可同时升级。
企业节能升级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第二十条 国家建材局要制定国家级节能企业先进能耗指标,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省级指标。地方建材主管部门要定期核定企业的能耗定额指标和供应指标,并认真进行考核。
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能耗定额考核制度,能耗定额考核到车间、班组、机台,实行节能承包责任制。
第二十一条 建材工业实行等级窑(炉)制度,根据窑(炉)等级定额,评定窑(炉)等级。建材企业工业窑(炉)按能耗水平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等外窑(炉)五个等级。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能耗变化情况,定期进行窑(炉)等级的升、降级评定。
第二十二条 对重点耗能企业要实行综合能耗考核和单位能耗考核制度;对其他县以上企业,要逐步实行综合能耗考核制度。
第二十三条 国家级专业节能服务中心负责提出能量平衡等测试办法和验收标准,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章名】 第四章 企业、事业单位用能管理 第二十四条 企业的能源供应应与节约能源密切配合,在制定能源分配方案时,能源供应部门应和能源管理部门协商,共同做好能源供应和节约工作,要体现鼓励先进促进落后的政策,根据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产品能耗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对企业实行择优供应,定量(或定额)包干,节约归已的分配政策。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严格各种能源收、发管理,准确计量,加强煤场、油库、变电所的管理。企业要设立热值分析装置,定期进行热值分析测试,并按实测热值进行标准煤折算。
第二十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严格控制烧油。水泥、砖瓦、石灰等建材产品的窑(炉)和工业锅炉等,一般不得采用石油作燃料,已经烧油的要尽快改烧煤,已确定以烧煤代烧油的企业,必须限期改造。
第二十七条 企业要严格控制使用柴油发电机组,除少数建材和非金属矿山在无电源地区生产和作业外,其余地区的建材工矿企业不得使用柴油发电机作长期生产电源。
第二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标准GB3486-8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供热系统的节能管理工作,搞好窑(炉)和管道的保温,合理敷设供热管道系统。
第二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标准GB3485-83《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加强节约用电工作,严格实行计划用电制度,推广各种节电措施,降低电耗、杜绝各种浪费电能的现象。
第三十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余热资源,鼓励热电联产。企业要利用工业窑(炉)余热供热和发电。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设施应发展集中供热,淘汰低效率锅炉。
第三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所用能源和耗能工质必须分开计量收费。禁止包费制和无偿使用。
第三十二条 企业对生产用水要做到一水多用,以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降低供水能耗。
第三十三条 鼓励企业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提倡使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炉渣、石煤、油母页等工业废渣和劣质燃料生产建材产品。
【章名】 第五章 节能技术进步
第三十四条 企业要积极开发和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社会的综合节能效益。
第三十五条 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各种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增加社会节能效益。
第三十六条 调整建材工业产品结构,发展低耗能产品,关、停、并转生产能耗高、产品质量差、污染严重的企业。
第三十七条 企业要做好淘汰型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对淘汰型机电产品,要积极更新改造。杜绝淘汰型机电产品再进入企业的恶性循环现象。
第三十八条 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必须采用合理用能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其能耗应达到国内先进指标。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要考虑节能效益。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时要提出节约能源的专题论述,审查时要进行节能专题评审。对未进行能评审的工程项目,审批单位不得批准开工。
第三十九条 建材主管部门应根据行业节能技术政策,编制节能改造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推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节能示范项目。
第四十条 企业节技术改造资金,主要从企业折旧基金和留用的生产基金中支出。主要产品能耗高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必须把节能列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优先纳入计划,安排资金。国家安排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金,重点是安排节能示范项目和社会节能效益好的项目。第四十一条 对重大节能项目,要按照建材工业技术经济政策的规定进行论证或可行性研究。设计或咨询单位应当依据合同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列入国家计划的节能项目,国家建材局和省、省治区、直辖市建材主管部门要做好项目的审批工作,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企业要认真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保证项目的进度,按期填报“节能项目进度表”。项目完成后,企业主管部门要组织验收,并将竣工验收报告上报国家建材局。
第四十二条 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项目,应当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建材主管部门科研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机构,应当积极组织节能技术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第四十三条 企业生产的节能效果明显,社会需求量大的产品,由企业申请,经国家建材局审查,可命名为节能型产品,授予节能标志,并可向当地财政和物价部门申请,实行优质优价。
经国家建材局鉴定批准的节能型新产品,按国务院国发〖1985〗21号文《关于推进国营企业技术进步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产品税、增值税。
第四十四条 引进国外工艺和设备,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经济效益和能耗水平。严格限制引进能耗高的工艺和设备。
第四十五条 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所需引进机器设备、测试仪器仪表等按财政部(86)财税字第067号文规定,可申请减免进口关税和产品税(或增值税)。
第四十六条 国家建材局要积极组织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开辟节能新途径,组织节能技术交流,实行技术有偿转让。建材专业节能服务中心,要积极对企业开展节能咨询、信息交流、能源测试和监测服务等各项节能服务活动。
【章名】 第六章 节能宣传和培训
第四十七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节能信息交流活动,对职工进行节能知识的教育和传授节技术,提高建材职工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平。
第四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经常开展节能献计活动,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的活动。
第四十九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节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增设有关专业,积极培养从事节能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同时,利用举办短期节能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开发。
第五十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的节能管理工作人员、企业主管节能工作的厂长和节能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主要耗能岗位的操作工作,都应当有计划的接受节能培训。节能培训的考核成绩,应当作为其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考核内容,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节能管理工作和重点耗能岗位操作工作。
【章名】 第七章 奖罚
第五十一条 对节约能源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个人,由受益单位根据建议采纳后的经济效益,并按照国务院国发〖1986〗59号《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的规定,给予适当的奖励。
国家建材局对在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不定期地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五十二条 在节能源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的企业,可根据国家节约能源奖励办法和地方的具体实施办法的规定提取节能奖,提奖前企业应制定具体的节能奖励方案,严禁平均分配,主要奖励直接从事节约能源的人员。
第五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情节较轻的单位或个人,由节能管理机构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分别不同情况,按国务院国发〖1986〗4号文《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第五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处理。第五十四条 对企业超定额耗用的能源,按照国家(81)物燃字663号文《超定额耗用的燃料加价实行办法》收费。供应部门应从加价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加价费交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做为节能技术改造费用。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建材局生产管理司负责解释。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6
【关键词】能源计量;节能降耗
在这里,我以通化化工有限公司为例,通过该公司在抓能源计量管理,降耗节能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果,讲述加强能源管理,促进节能降耗,给企业、国家、社会带来的益处,该公司经验为计量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计量促进企业利益提高,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加强计量管理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从古至今,人们的生产从来就没离开过计量,在现代企业中,计量工作更是始终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济、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抓经营管理,计量是前提,抓设备可开发率,计量检测是关键,抓产品质量,计量是保证,抓节能降耗,计量是依据,因此必须强化计量管理。同时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更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利益,增强企业效益,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重要手段。
因为节能降耗主要是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合理控制和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效率,堵塞浪费漏洞,改造耗能大的工艺和设施,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可替代能源资源等措施来实现,而这些措施都需要以准确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为依据,否则任何措施都无法实施,因此抓节能必须重视和加强能源计量工作。
2.明确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模式
通化化工有限公司明確了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模式,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建立了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包括能耗指标下达、分解、落实制度,能耗指标考核奖惩制度,能耗指标承包制度等,做到了用能有指标、指标有考核、考核有奖惩、奖惩必兑现,所有指标考核均落实到了一线班组,并建立了三级能源管理网络,奠定了能源计量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
3.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完善计量设备
对能源计量仪表,加强了现场管理,实现按计划抽检,加强了能源仪表的维护和管理。过去该公司能源计量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一、二级能源计量仪表配备不足,好多数据均为估数,影响了公司对各二级单位的考核,也失去了公司对二级厂考核的权威性,直接影响了公司节能降耗的实效,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加大了对计量设施的投入,使计量管理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公司按照《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对公司的能源计量仪表进行了新增设备,分批次逐步组织实施,几年来,分别对蒸汽、煤气、电等一大批能源动力的内外结算点进行了完善的配置,使三级计量仪表配备达到了《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绝大部分能源结算点有了交割的依据,为公司生产及能源考核工作奠定了基础。
4.抓好节能改造,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节能工作是全方位的,在做好能源计量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采用新技术。公司在合成氨、甲醇造汽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汽(造汽吹风汽)、废渣(造汽炉渣和煤矸石)、废灰(造汽集尘器细灰)即“三废”,以往“三废”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回收利用,大部分被废弃,既占用了土地,污染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了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所产生的“三废”资源,公司决定建设“造汽50万吨三废余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项目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造汽三废流化混燃炉及600kW发电机组,对合成氨,甲醇造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通过造汽三废流化混燃炉进行集中流化、混中燃烧,制取高位能蒸汽;利用中温中压蒸汽背压发电;利用低压蒸汽再作为工艺用汽进行生产,从而达到造汽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充分利用废弃的“三废”资源,三废流化混燃炉建成投产达到全厂蒸汽自给,实现了生产“二炉变一炉,一炉多用,一炉多能”,停掉耗能高的锅炉,节约能源,提高效率。
该项目的建设不但消除了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实现年新产蒸汽32.68万吨,新增发电量4752万度,增产合成氨1320吨,为企业增加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了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目的。
5.准确计量 监控“消耗”保技能增效
总之,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数据的准确是节能的关键,随着计量工作的不断深化,我们的工作重点由器具管理变为数据管理,通过宣传计量与质量、节能、技改和效益的关系,使公司领导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准确的计量,就不知道消耗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如果没有优化的控制,就不能降低消耗,节能降耗就成了一句空话。
如何抓好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体会是,领导要重视,制度要健全,落实要到位,要有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较高的人员素质,才能使降耗节能这一系统工程健康的发展。所以强化能源计量管理任重而道远。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生产力,将是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永远的主题。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报告》发布 篇7
2012年7月, 《工业能源管理项目报告》在云南丽江正式发布。该报告是由工业生产力研究所 (IIP) 与国际能源署合作完成, 提出了在国家综合政策框架内成功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四个阶段和十个步骤, 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实施能源管理项目提供了指南。
据介绍, 我国从2002年就开始了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工作, 并于2009年正式颁布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国家标准。山东等地区开展的能源管理体系应用试点工作和国家认监委开展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也为能源管理体系的推广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中将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作为对万家企业的一个要求, 这是中国规模化系统化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生产力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陈冬梅女士说,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推动企业实现系统节能和持续能源绩效改进的有效途径, 但企业层面的实施应用与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和支持是密切相关的。”
政府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工业能源管理项目, 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配套措施和指导工具推动能源管理体系的应用, 不仅可以帮助工业企业对能源利用进行系统地跟踪、分析和规划, 从而提高企业能效和长期竞争力;还能促进政府协调整合相关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 从而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8
关键词: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控制
1 合同能源管理及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简介
合同能源管理 ( EPC———Energy PerformanceContracting) 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是节能服务公司 ( ESCO———Energy ServiceCompany) 为客户提供先进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技术服务,与客户共享节能收益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1]。合同能源管理一般有节能效益分享、节能量保证、能源费用托管三种基本模式,其他模式都是这三种基本模式的衍生[2]。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技术是以“煤粉燃烧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燃煤工业锅炉技术。由于采用先进的煤粉燃烧技术,锅炉热效率大幅提高,可达90% 以上,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热效率提高20% ~ 30% ,节煤30% ~ 50% 。锅炉房无堆煤场与渣场,占地面积减少50% ~ 60% 。锅炉操作简单,测控水平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节约人力40% ~ 50%[3]。对较大功率设备采用变频器控制,节电15% ~ 20%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节煤、节地、节人、节电效果显著,是传统燃煤工业锅炉的升级换代产品,也是油、气锅炉的理想代替品。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的主要客户为规模企业、工业园区和市政供热企业,为客户提供蒸汽或热水以满足客户生产工艺、动力以及采暖等需要。
近年来EPC模式开始在煤粉工业锅炉项目中应用。从应用实例看,大部分项目获得了预期收益,但也有项目收益未达到预期,甚至终止。本文即主要探讨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运作模式与风险控制。
2EPC 基本模式在煤粉工业锅炉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2. 1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此模式下,ESCO公司为客户投资建设煤粉锅炉系统。合同期内,ESCO公司拥有锅炉系统的所有权,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 合同结束后,锅炉系统所有权无偿移交给客户,客户享有以后的全部节能收益[3]。
( 1) 优点: 一是节能效益分享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EPC模式,根据各地政策可获得300 ~500元 / t标准煤的财政奖励[4]。二是项目节能量越多,收益越多,有利于调动ESCO公司的积极性,使煤粉工业锅炉项目精益求精。三是客户享受节能收益而不需投资,易于接受,对煤粉工业锅炉市场开拓有利。
( 2) 缺点: 一是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体积较大、系统复杂( 由12个集成子系统、百余种设备组成)[5],在安装完成后,如果客户违约而终止项目,拆卸转移需付出较大成本且对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尽管合同期内ESCO公司拥有锅炉系统所有权,但还是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二是项目的合同期较长( 一般5 a以上)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锅炉系统对运行状态和燃料煤粉品质都有严格的要求,操作不当会导致系统热效率降低,故障率升高。客户使用不当会造成项目节能效益降低。
( 3) 适用范围: 市政供热企业与ESCO公司合作时多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市政热力项目属于公用事业和民生工程,为微利项目。ESCO公司可以为市政供热企业提供节能改造的资金。由于锅炉运营是市政供热企业的主营业务,其较强的锅炉运营能力能够满足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的运行要求。另外,市政项目的用能量较为稳定,且大多数供热企业为国企,项目风险相对较小。不利之处是在市政供热项目中,锅炉系统只在采暖季运行,用能量相对较小,所以此类项目要求的合同期更长。
2. 2 节能量保证模式
此模式下,客户与ESCO公司事先约定锅炉系统的热效率,达到承诺热效率后,客户支付约定费用; 达不到承诺热效率,ESCO公司按合同约定补偿客户。客户支付费用后,锅炉系统的所有权和节能效益归客户所有[3]。
( 1) 优点: 对ESCO公司来说,锅炉验收合格后即能按合同约定回收资金,资金回收期较短,收益固定,项目的不确定性较小。
( 2) 缺点: 一是ESCO公司的收益固定,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二是采用节能量保证模式意味着客户在未享受节能项目带来的效益前即须支付ESCO公司费用,和直接采购锅炉系统差别不大,客户不易接受。
( 3) 适用范围: 从ESCO公司角度,此模式不能约束客户按合同付款; 从客户角度,客户须提前支付节能收益,与直接采购锅炉系统差别不大。所以此模式在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中应用最少。
2. 3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此模式下,ESCO公司投资锅炉系统并在合同期内承包运行费用,承诺向客户供应低于原使用价格的蒸汽/热水。合同结束后,锅炉系统无偿移交给客户[3]。
( 1) 优点: 除与节能效益分享型一样有利于调动ESCO公司积极性和开拓市场外,该模式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合同期内ESCO公司为客户管理锅炉系统,锅炉系统使用权和所有权不分离,对客户形成一定制约; 二是ESCO公司拥有专业的运营能力,能够保证锅炉系统良好的运行状态。
( 2) 缺点: 存在合同期较长,不确定性高的问题。
( 3) 适用范围: 对规模企业与工业园区客户来说,锅炉运营不是其主业,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模式,既能使精力专注于主业,又能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享有节能收益,所以多愿意采用此种模式与ESCO公司合作。规模企业与工业园区项目,锅炉系统几乎全年运行,运营时间长,有着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工业园区为分散客户,用能的不确定性给项目带来较大风险。
3 项目实施风险与控制措施
3. 1 投资增加风险
投资增加风险是指由于设计变更或设备价格变动导致的项目土建、安装或设备采购费用增加的风险[6]。在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财务效益评价中必须考虑此类风险,一般做法是在投资估算中加入预备费。预备费用分为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因为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1 a,可以不考虑涨价预备费。
3. 2 工程延期风险
工程延期风险是指由于施工单位或其他原因造成工程延期完工,致使项目不能顺利进行的风险[6]。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建设期一般都不超过1 a,所以此类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3. 3 节能量风险
节能量风险主要有: 一是ESCO公司与客户未就节能量测量、监测等进行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导致双方对节能效益分成产生争议[7]。二是由于锅炉运行情况不佳导致实际节能效益低于预期。
对于前一种情况,为避免争议,应在项目开始前和锅炉系统运行后分别进行第三方能源审计,由第三方确定节能效益。如果客户初始情况不明确,也可以使用该地区的蒸汽/热水指导价格作为客户的初始价格。ESCO公司与客户也可以以约定的形式确定节能量,如在节能效益分享项目中采用吨蒸汽/热水提成的方式,在能源费用托管项目中采用约定蒸汽/热水供应价格的方式。
对于后一种情况,没有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只有通过提高锅炉技术的稳定性和项目建设质量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3. 4 能源价格变化风险
此类风险主要针对能源费用托管项目,指在合同期内当供应客户的蒸汽 /热水价格保持不变,而运营锅炉的主要成本煤粉、水、电价格增加时导致ESCO公司收益减少的风险。一般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评估项目对此类风险的耐受程度。
4 客户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4. 1引起客户风险的原因
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客户风险主要是客户的信用风险和用能量不确定风险[6]。
信用风险是所有后付费交易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在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中体现为客户不按照合同约定与ESCO公司分享节能效益。在节能效益分享项目中,锅炉系统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ESCO公司缺乏对客户的有效制约机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尤其大。
用能量不确定风险是指由于客户对蒸汽/热水需求量减少致使节能量下降而导致的ESCO公司收益损失,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
( 1) 客户经营不善,生产规模压缩导致蒸汽/热水需求量减少。极端情况为客户停业或倒闭,ESCO公司的投资无法收回。
( 2) 工业园区项目中锅炉系统建设往往与园区建设同步,项目建设时园区入驻企业还未确定,蒸汽/热水需求量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比如江苏某工业园区项目,因园区未有足量企业入驻而终止。
( 3) 由于能源价格变化,如天然气价格降低,导致客户对能耗结构调整,对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生产的蒸汽/热水需求量降低。
( 4) 客户业务结构调整导致对蒸汽 /热水需求量减少。
4. 2 客户风险的评估
客户风险是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主要风险之一,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客户风险进行评估:
一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如企业规模、经营形式等,一般企业规模大、国有资本高的企业可靠性较高。
二是了解客户主营业务,若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则风险较大。
三是对客户近期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了解: 1客户可能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或重大投资项目,确定是否存在业务结构调整的可能;2对客户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体制改革,包括资本结构变化、高层人员变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3了解客户当前有无面临重大法律诉讼等问题。
四是咨询客户供应商,看客户是否有拖延付款的问题。
五是借助银行的信用系统,了解银行对客户的评价。
六是要求客户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主要关注以下指标:
( 1) 营业利润率: 该指标越高,反映客户主营业务获利 能力和竞 争力越强,经营风险 越小[8]。
( 2) 利息保障倍数: 该指标越高,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对其债务的保障程度越高,经营风险越小[9]。
( 3) 应付账款周转率: 反映客户占用供应商资金情况和支付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客户信用情况越好,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越低[10]。
4. 3 客户风险的控制
选择适当的客户是客户风险防范的最有效措施,如果客户风险评估过高,应放弃与该客户合作。ESCO公司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客户风险:
一是要求客户提供保函、保证金或抵押物。
二是与客户约定最低用能量,此措施可用于节能效益分享和能源费用托管项目,以规避用能量不确定风险。年最低用能量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 1)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ESCO公司收益来源于吨蒸汽/热水的提成。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将ESCO公司项目收入底线看成是到合同期为止的收益,利息率为银行同期借款利率的后付等额年金。因为建设期通常估算为1a,且建设期内没有收益,所以年金期数比合同期少1 a。
设Q为年最低用能量,A为年金数额,S为吨蒸汽/热水提成,P为投资额,n为合同期,PVIFA为年金现值系数,i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则年最低用能量公式为:
( 2)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ESCO公司与客户按照约定的吨蒸汽/热水价格和客户使用量结算,ESCO公司承担锅炉系统的运行费用,ESCO公司的年收入底线为后付等额年金与年平均运营固定成本之和。
设Q为年最低用能量,A为年金数额,B为年平均运营固定成本,C为吨蒸汽/热水价格,P为投资额,n为合同期,PVIFA为年金现值系数,i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则年最低用能量计算公式为:
5 政策风险与控制措施
5. 1 区域性禁煤风险
在当今中国,污染治理日趋严格。部分地区政府为控制大气污染采取“去煤一刀切”政策,停止煤炭消费,用石油、天燃气取代。福建某地项目,就是因为此政策被强制终止。
为规避此类风险,ESCO公司应在项目实施区域和潜在市场区域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宣传煤炭的清洁利用和清洁燃烧理念。ESCO公司在项目上马前应对当地的相关环保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判断该地区有无禁煤趋势。
5. 2 新环保标准风险
2014年7月1日,环保部发布了新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提高了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目前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需要增加脱硫和脱硝设备以达到最新标准要求,在对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要考虑到增加脱硫脱硝设备带来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营成本的增加。
6 煤粉工业锅炉 EPC 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6. 1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敏感性分析主要是指通过估计每个被考虑变量的乐观、最可能以及悲观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指标( 通常为内部收益率) 的变化来分析项目风险性的过程。分析既定变量时,其他所有变量都保持最可能值,这个过程是为了分离出对项目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的变量,使管理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变量进行预测或控制,或因风险过大而放弃项目[11]。
敏感性分析主要是分析变量的敏感系数和临界值,敏感系数为内部收益率变化率与不确定因素变化率的比值,是用来比较变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临界值是项目净现值为0时变量的对应值,是变量的最低要求值。
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敏感性分析主要是考虑在锅炉系统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各变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在节能量保证模式下,客户支付给ESCO公司的费用已经确定,只需考虑ESCO公司投入的成本费用即可,不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主要用于节能效益分享项目和能源费用托管项目。
6. 2 案 例
6. 2. 1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在此模式下,ESCO公司通过吨蒸汽/热水提成获得收益,影响经济效益的变量为投资额与蒸汽/热水产量。以单套20 t/h高效煤粉工业蒸汽锅炉系统为例进行敏感性分析( 表1) ,锅炉年运行时间为6 000 h( 80% 出力) ,投资金额为1 030万元,吨蒸汽提成为30元,合同期为6 a( 含建设期1 a) ,折现率为6. 2。
从表1可以看出,投资额与蒸汽产量两个变量对ESCO公司项目收益变化的影响大致相当,项目投资额不应超过1 205万元,客户蒸汽用量不应低于8. 2万t/a。
6. 2. 2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此模式下,ESCO公司承担锅炉系统运营,通过向客户销售蒸汽/热水获得收益,影响经济效益的变量为投资额,蒸汽/热水用量及水、电、煤粉等可变成本。
将上述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的案例改为能源费用托管模式,ESCO公司收入从蒸汽提成变为蒸汽销售。蒸汽销售价格为170元/t ( 不含增值税) ,锅炉运营成本为140元/t,其中可变成本为105元/t,其他条件不变,项目敏感性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可变成本的变化对ESCO公司项目收益变化影响最大。水、电与煤粉占锅炉运营可变成本的85% ,比例大致为1∶2∶6。所以煤粉价格的变化对ESCO公司项目收益的影响最大。在项目中投资额不应超过1 205万元,客户蒸汽用量不应低于8. 95万t/a,吨蒸汽可变成本不应高于109元。
7 结 语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9
一、我国能源审计发展及现状
企业能源审计是指审计单位对企业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能源审计这个手段, 可以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 在我国开展能源审计非常必要。
受多种因素影响, 能源审计自进入我国发展至今, 实行的基本是政府主导的审计方式。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已委托有关单位, 对千家企业能源审计报告进行了评议和汇总分析。通过审计, 使企业清晰、系统地认识到自身用能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 国家对节能减排提出更高要求。国资委也继续将节能减排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实施更加严格的考核措施, 再加上能源价格进一步升高, 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及企业降低能源成本的“内外力”作用下, 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因其具有帮助企业合理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作用, 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因此, 能源审计形式也有自政府主导下的能源审计工作转变为企业主导下能源审计的必要性。
二、国有工业企业能源管理面临的新情况
十一五期间, 国有工业企业主要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清洁能源、加大节能资金投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措施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2010年末, 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按可比价计算) 比期初下降20.3%;五年累计节能1.75亿吨标准煤, 占全国节能量的27.8%。
十二五期间国有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的空间趋小、难度加大。以中国西电集团为例, 在十一五期间, 公司投入超过40亿元资金用于全面技术改造, 改变了过去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生产局面, 以产品技术领先和制造技术领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为企业低碳式发展奠定了基础。西电集团目前在国资委节能减排监管中属“关注类企业”。在2011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中, 西电集团节能降耗形势非常严峻, 截至6月, 现价能耗有所上升, 可比价能耗降幅低于国资委考核目标。造成目前能耗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受输变电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因素影响, 公司同等实物量对应的产品价值量大幅度下降, 使得现价能耗上升;二是受价格下降因素影响, 公司效益下滑, 为降本增效, 公司提高零件自制率, 使得过去供应商的能耗转入企业内部, 使得能耗水平上升;三是水、电、气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使得公司消耗的能源价值量上升;四是新重组企业的能耗水平高于现有企业水平使得公司整体能耗上升;五是过去由技术改造带动的能耗下降稳定在一定水平, 继续下降困难较大, 需要通过管理提升达到节约能耗。
三、国有工业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必要性
能源审计是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 作为用能单位的企业是能源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企业开展能源审计, 既是国家进行节能管理的需要, 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 开展能源审计是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源资源匮乏, 人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在包括减少能耗等社会责任方面起好表率和带头作用。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开展能源审计是企业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监管的需要
在我国加入W T O之后, 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与国际接轨, 企业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市场化, 节能工作也要依靠法制。利用能源审计加强对企业节能活动的监管, 使国家节能法令在企业落实。十二五期间, 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要求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 通过加强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能源审计, 能更好地从外部推动国有企业节约能源, 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
3. 开展能源审计是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节能环保日益成为西方国家抑制新兴经济体发展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一方面试图借助低碳经济模式这一新的平台制定游戏规则, 重新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实行低碳经济为名, 实施碳关税、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等贸易壁垒, 限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参加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势必受此大环境左右, 企业尽快开展能源审计有助于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企业竞争力。
4. 开展能源审计是国有企业自身效益提升的需要
物料、人工和能源作为构成工业企业成本的三大要素, 2011年以来都面临不断上升的压力, 在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中, 工业企业用能占比达七成以上。因此, 降低能源消耗不仅是全社会节能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开展能源审计, 可以帮助企业弄清能源管理和消耗的现状, 帮助企业寻找节约的潜力和方向, 从而提升企业效益。同时, 通过开展能源审计, 可以发现设备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高设备的运转效率, 为企业节约资金。
四、国有工业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可行性
1. 能源审计机构有开展审计的经验
能源审计要达到预期效果,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作为保证。我国目前可以进行能源审计的机构众多, 这些机构中的大多数参与了2005年开始的千家企业节能活动审计, 在能源审计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 其中部分机构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形式已经参与了企业自主能源审计委托, 有帮助企业从不同角度找出能源管理上的问题与节能机会的经验, 为国有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能源审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国有工业企业有能源管理基础
节能管理定量化是能源管理和能源审计的基础, 只有在定量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能源的定额管理、能源的供需预测, 才能制定出确切的节能规划和节能计划。国有工业企业基本能够实现按车间、部门分户计量, 重点能耗设备有能耗监测数据, 为能源审计提供依据。
进行能源审计需要有企业内部熟悉能源管理和能源审计事项的人员配合, 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均配备有能源管理专职人员, 部分企业还建立了能源管理专家库, 这些人员熟悉企业能源管理的全过程, 能有效配合审计机构做好能源管理的全过程梳理和落实能源审计结果, 提升节能效益。
3. 高质量的能源审计工作, 可以使企业感到收益远大于成本
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 需要支付给审计服务机构一定的费用, 此外, 在审计过程中, 企业还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 这些就基本上构成了企业能源审计的全部成本。而企业所能获得的能源审计收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企业申请新上项目时, 完整、科学的能源审计报告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判断企业原有的能源消耗及管理水平, 综合考虑新上项目带来的能源消耗变化情况, 减少相应的行政成本, 为企业带来间接效益; (2) 通过能源审计企业可以充分认识到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能源审计中提出的相关节能管理及技改措施, 找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 并进行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的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 (3) 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凭借着其强大的专业知识, 可以在能源审计过程中适时地向企业宣传国家相关的节能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以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得到实惠。
4. 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能源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在能源审计工作中, 有关能源管理的法规、制度对企业和审计机构都有积极的意义, 只有政策作为指导, 才能对能源审计开展的是否有效做出科学评价。
我国已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的《能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给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要求, 也使企业的节能管理和能源审计工作有法可循。特别是随着《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007年4月27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 (国发[2007]36号) 、《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使能源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保证了企业的节能管理和能源审计工作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依法进行。
五、小结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10
从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像今天这般依赖各种能源;也从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如此这般的为能源供应充满焦虑;更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如此深切的感觉到能源价格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近年来, 国人经历了“大国崛起”的心态转变, 经历了股市过山车的资产转移, 经历了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却下降的窘境, 享受着工资高增长的实惠, 却也承受着C P I、P P I的走高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国家战略转型, 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我们在路上。
目前最热门的关乎民生的焦点话题有两个, 一个是油价, 一个是粮价, 而这两种产品价格的屡创新高, 和能源供应紧缩与需求暴增之间的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8年, 整个世界的消费环境都在变化, 导致整个经济生态环境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置于汽车行业中, 不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 都能明显感觉到来自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对汽车行业的约束, 全世界的汽车企业空前统一的愿望:如何让自己从石油的泥潭中摆脱出来!美国率先从石油中挣脱却又掉入玉米乙醇的冰火两重天, 大部分车企依然挣扎在转型的斗争之中。
2007年, 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000多万辆, 汽车油耗达到8000万t, 约占中国石油需求量的1/4, 出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考虑, 大力开展汽车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推动交通能源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从生态足迹的考核指标体系分析, 汽车工业生态系统无可选择的要从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 向新能源汽车工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跃迁。
纵观2008年上半年国内车市, 1 5月我国进口乘用车销售14.9万辆 (产品细分数据见图1) , 同比增长81%, 其中多数为大排量汽车, 增速惊人。而2008年6月20日上调成品油价对市场上中小排量汽车的不利影响也出乎很多人意料, 油价高升影响人们对使用成本的判断, 很多中小排量汽车的潜在用户都因汽车使用成本上涨而放弃了购车的打算或继续持观望态度。小排量汽车的冷遇、大排量车的追捧, 这完全与全球市场相左的行情, 使大排量进口车源源不断涌入中国, 相当于用国内纳税人的钱为国际油价买单, 极不利于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愿望。大排量汽车用户对油价的敏感性较差, 中高档车用户对车价和油价敏感度也比较低, 目前我国车市的主体已经具备部分消费新能源汽车群体的特征, 但如何将潜在用户转化为实际用户, 市场教育和产业引导之路值得摸索。
此情此景下, 近日坊间更是盛传汽车消费税调整的消息, 甚至有消息灵通人士称新税率将于2008年8月1日施行。据称:排量在3.0 4.0L之间的车型税率从原来的15%调整至25%, 排量在4.0L以上车型税率从原来的20%上调至40%, 3.0L以下车型的消费税保持不变。可以确定上调大排量汽车消费税是必然选择, 目前所需明辨的是税率调整的时间选在奥运前的8月1日还是之后, 而更应该倾注社会和汽车行业关注的无疑是在此次调整中对于新能源汽车有何政策, 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产品的竞争力, 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实际上,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就已启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计划, 项目计划见附表, 但一直没有得到市场重视, 直到2007年末, 人们才在油价的刺激下发现“新大陆”, 而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车型只是寥寥几款, 难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期望。
我国的汽车工业生态系统, 由于系统长期封闭, 导致了汽车企业及产品孱弱, 加之市场机制不畅, 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难以体现, 难以培养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企业及产品。在传统汽车市场中, 虽然我国从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也培养了一大批汽车及配套企业, 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 难以构筑核心竞争力。虽然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好的赶超机会, 但新能源汽车发展基于传统汽车, 如混合动力有50%的技术还是原来传统汽车的技术。在整车、零部件和标准制定上我们仍需努力。从传统能源车型转为新型能源车型的过程中, 积极参与汽车动力技术革新竞争、发展新能源汽车, 是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08年5月底, 全球投入新能源研发的汽车公司已达20多家, 已研发面市的车型近70多款。各主要国家都围绕本国现状确定发展方向并建立了相当的细分优势。我国“十一五”也斥资11亿元人民币发展新能源汽车, 但相比通用一家公司就高达十几亿美元的投入, 我们的国家资金支持仍显不足, 如果不加大投入,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大。国内的大部分汽车制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方面虽努力但还远远不够。以目前的国情和企业情况, 必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在国家产业指导下, 联合流程中多家企业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企业不是以单个形式参与国际竞争, 而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本国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优势开发出与全球市场相结合的产品, 从而使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分析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近期的发展重点无疑是柴油车、天然气车和混合动力车, 中期重点发展混合动力车和生物燃料车以及纯电动汽车, 远期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生物燃料车。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 分析企业级生态系统优势 (见图2) , 结合战略流程寻求企业的突破点, 更大程度上利用产业级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见图3) , 联合上游企业, 从发动机研发、新能源开发等处着手与关联企业密切合作, 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安排车型开发, 更高效的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在生态系统的网络环境中, 与某一企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有很多, 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态系统举例, 核心企业与研发单位、新能源企业、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销售商、服务企业、合作伙伴、竞争者和顾客形成了复杂经济共生系统 (组成企业生态系统的各个企业又称为结点企业) 。
汽车企业生态系统结构是一种基于价值链的网链结构, 显性结构主要包括纵向价值链上的互补企业和竞争企业, 横向价值链上的研发机构、供应商、生产厂家、服务厂家、销售企业和顾客。在网链结构中, 还包括时间链、生态足迹、生态法则等隐性结构。如同自然生态系统, 汽车工业生态系统的平衡阶段也具有极具活性的生态结构、动态性发展的组织结构、灵活多变的调节机制, 能促使系统信息流的平衡。凸现主导企业等特点, 丰田汽车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经验值得借鉴。
生态网链中每个环节都分别由效率相对较高的结点企业的核心子能力整合而成, 主导企业以核心能力确立战略领导地位, 其他结点企业处于相对的从属地位。系统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创新能力及由此产生的拟人态进化。系统内不同结点企业之间知识的整合、创新、流动、共享和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核心能力的提升, 最终实现系统价值的创新。这种发展模式是我国汽车企业所最缺乏的, 但恰恰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基本的要求,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求得发展, 企业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进化、构建或参与到生态网络中以适应, 进而改造环境。
汽车生态系统要生存和进化, 不仅要适应外界环境, 而且系统内各结点之间也要相互适应、协调、合作。适应的表现为协同竞争, 以实现竞争中多打一的优势。合作不仅体现在传统价值链上各个结点企业的合作, 而且也体现在竞争企业之间和互补企业之间。系统内各结点企业之间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尴尬局面中, 不再只有零和博弈一种结果, 在主导企业的引导下, 半封闭系统内部节点企业在竞争中双赢的局面才可能维持系统的持续发展。
业内企业必须认识到在本已落后的局面中再继续单打独斗的策略并不明智, 结合各方面的领先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工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战略是必然的选择, 这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节能减排趋势的要求, 汽车产业的未来属于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未来取决于共生的工业生态系统的优势。要实现生态系统的创新共生战略:一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位, 构建企业生态系统;二要提升系统核心能力, 创建企业生态系统面的创新机制;三要对系统进行协调管理, 推动系统不断创新。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篇11
关键词: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运行
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决定了我国的煤炭采选业既是重要的一次能源生产行业,又是重点能源消耗行业。煤炭企业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管理。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能源管理或由于能源管理混乱复杂造成的管理不到位,能源利用过程划分不清,能源利用状况分析不明,考核体系制度不完善,能耗考核体系不健全等,总体能源管理水平较低,能源管理体系不健全。通过建立、运行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规范化管理和行为节能,是能源管理的关键和一条科学可行的技术途径。
一、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煤炭企业通过构建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先进节能技术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有助于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的能源绩效、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1]。能源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能全过程(购入与贮存、加工与转换、输送与分配、终端使用)以及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营、生活运营),并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过程的设计,识别企业能源评审中的节能机会,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节能方案。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其建立、运行一直到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2]。即:能源的策划阶段(Plan)、策划的实施与运行阶段(Do)、对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纠正阶段(Check)、后期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PDCA思想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在完成今天工作的同时,开发明天的工作。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所以,PDCA循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上升的循环。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内容包括:(1)能源因素;(2)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3)能源目标与指标;(4)能源管理方案;(5)运行控制;(6)应急准备与响应;(7)监视、测量与评价;(8)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结果、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确定将直接应用于目标指标的制定,进而由目标指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明确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是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监视、测量与评价,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采取预防措施[3]。
三、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进行初始能源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制定或改进企业的能源方针,找出其中能源因素,对其加以控制,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能源管理方案;最终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一)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煤炭企业按要求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决策及协调工作,确定各部门能源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序开展工作,要求必须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立的内容和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企业全员参与。企业需对各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使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内涵、建立、实施和改进体系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要求各内审员在本部门宣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做好体系培训台账。
(二)初始能源评审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
初始能源评审是煤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即根据历史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能源管理调查和能源技术调查,确定企业目前的用能种类、能耗指标实际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状况等,从而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环节,提出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最终确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形成初始能源评审报告。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创建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并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发布实施。
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长期持续过程,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提供专业人员、节能设施设备、能源计量监测装备及充足的资金等;还应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节能意识;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共享,还要进行检查与纠正,即各部门要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的各项功能,对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监视、测量与评价。当实际的绩效指标与设定值有较大差距时,要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分析确定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最后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重新评估,当纠正预防措施需要修改体系文件时,应做到闭环管理,最终保证体系的合理运行。
五、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般是在体系运行5个月左右进行,煤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审安排在生产淡季或设备检修期。煤炭企业按照审核准则、范围、和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内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把过去做的工作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相符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煤炭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总结评审,检查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发布、学习、执行、监测等状况,评价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结合性和实施情况,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
六、结语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煤炭企业的各个部门与全体员工,覆盖所有生产过程及工序。煤炭企业通过初始能源评审以确立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最终确定能源管理体系方案。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并进行能源管理体系评审。发现不足,提出意见与改进措施,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科学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周湘梅,刘立波.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王赓,李燕.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修订概况[J].认证技术,2013,08:32-33+42.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规范探讨 篇12
1 能源计量管理现状
1.1 能源计量管理工作薄弱
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 石油的开采只要能从地壳中开采出石油, 不管花费多少财力、物力, 国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而导致石油行业各级企业单位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漠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源计量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合理设置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是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和节能管理的关键。石油行业粗放的管理发展模式, 导致石油行业各级企业和组织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能源管理方面组织机构不健全, 不设专门的能源计量管理部门, 在能源计量管理中出现模糊式管理。能源计量管理者多采用兼职设岗、多部门管理的局面, 从而导致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管理领导力度不强。
2)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针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各单位部门都能建立基本的管理制度。如建立能源计量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 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 (校准) 制度、能源计量管理奖惩制度及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面对石油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这些已有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还不能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相适应, 现有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
3) 日常管理考核制约能源计量工作的开展。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针对能源计量管理的考核工作不能有效地促进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工作中领导层只片面地追求日常生产工作量, 不考虑能源消耗方面的投入。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存在必然导致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必然影响对能源计量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考核。考核力度的弱化, 消弱了各级管理层和执行层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足
用能单位应按照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1]对本单位用能情况绘制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图, 这是各级企业建立能源计量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由于油田长期计划经济运作模式的制约, 单位内部还存在只对本单位进出用能单元总体计量的现状, 各个主要用能单元 (设备) 无法进行能源计量。从而导致能源计量管理过程中能源计量管理网络的不健全。目前各基层队在电能计量方面的管理只有总的能源计量, 各车间和重要耗能设备无法进行能耗计量。而各基层队对机动设备在开展能源计量管理只是按照机动车的百公里油耗和日常耗油管理经验开展机动车辆的油料消耗计量管理工作。如油管转运队的抓管机、井架安装队的井架背车和地锚机等野外施工设备的油耗只能靠经验来管理。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 必将导致设备耗能的不准确和油料资源的浪费。
2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对策
2.1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1) 管理层应提升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认识。管理层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只有提升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认识, 才能科学地制定落实好本单位、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长远规划。各级管理层只有充分认识到抓好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带头抓能源计量管理, 组织宣传学习能源计量管理的相关知识, 营造浓厚的能源计量管理氛围。企业管理层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在人员、物力上给予支持, 注重对能源计量管理各层级人才的培养, 才能推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改进, 才能有效地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2) 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在日常能源计量管理过程中, 健全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对促进能源计量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是保证各级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建立和持续推进的制度保障。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建设应结合企业的实际, 围绕企业管理层面、操作层面、监督考核方面制定, 制度的建立完善应结合实际, 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符合管理需要。完善可靠的管理制度必将促进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能源计量管理, 必将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3) 加大能源计量管理考核力度, 促进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各级企业加大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考核, 要以各单位能源计量数据、制度落实情况等管理基础资料为日常能源计量管理考核依据, 对重视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管理层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督促企业在发展中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各级企业日常管理中通过加大对能源计量管理的考核力度, 才能优化促进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2.2 提高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 促进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1) 落实能源计量管理中计量器具配备制度。能源计量管理中计量器具的使用配备率是衡量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重要指标。能源计量管理中, 计量器具作为生产经营单位能源消耗的数据检测、采集的主要手段, 是生产经营分析、能源数据统计分析、能源利用效率和成本分析等相关工作的辅助手段。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的提高, 便于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开展和单位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分析。因而在今后的能源计量管理中, 要逐步对重点耗能单位和设备安装改造能源计量装置, 细化能源计量管理, 完善能源计量管理网络。
2) 提高能源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和水平。能源计量器具要采用正规的生产企业制造的, 能源计量器具使用前应对其生产厂家、企业资质、生产合格证等信息的审查, 同时对产品进行检定, 检定合格的产品方可使用。同时, 在日常管理中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要不定期对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仪器仪表的监督管理, 对技术落后的能源计量仪表及设备要及时淘汰, 才能确保能源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和水平。
2.3 建立能源计量管理系统, 实现能源计量数据采集自动化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为企业提供能源计量管理决策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计算机、局域网及GPRS定位等技术, 在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中建成本单位能源计量管理信息化系统, 对本单位各部门及重点耗能设备生产过程的能源计量监控、数据采集、监测、记录、分析。实时监控企业各种能源的详细使用情况, 为节能降耗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 为企业查找能耗弱点, 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运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使能源使用合理, 避免浪费, 达到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 再创造效益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 可以帮助企业对每个单位、每个工作班组以及主要耗能设备进行实时考核, 杜绝浪费, 以降低单位能耗。
3 结语
总之, 严格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保障经济发展后续能力,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推荐阅读: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01-21
工业企业绩效管理06-13
工业企业成本计划管理05-19
工业企业管理营销09-07
工业企业管理感想11-06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05-09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刍议06-20
企业工业设计制度管理09-18
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12-26
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参考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