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业企业

2024-05-19

民族工业企业(精选12篇)

民族工业企业 篇1

新课标推行以来, 出现了“一标多本”情况,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 使得教科书呈现出多样化、灵活化。但在教学实践和教科书研究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的教科书的编写存在瑕疵与不足。本文就针对洋务企业是否是近代民族工业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工业的兴起是近代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按新课标要求, 此内容的教学目标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但对于什么是民族工业, 洋务企业是否是民族工业这些问题,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此的表述略有差异。兹列举如下。

岳麓版教材把“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列作一节, 提出在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 出现民间民族工业, 这里用了民间民族工业, 是否与之对应还有“官办民族工业”呢?是否隐含将洋务企业划为“官办民族工业”呢?教材及教参上并没有作明确说明。

人教版教材以“洋务运动”列作一节, 主要涉及其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海防、教育等, 将洋务企业排除在民族工业之外。

人民版教材设“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节, “知识链接”栏目用小字形式描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情况, 但对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否是近代民族工业这个问题, 教材的表述前后似相矛盾。在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导语”中说:“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 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而在正文中, 也谈到“除了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外,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还有两条途径”[2]。“学习小结与测评”栏目

筅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倩筅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刘艺

中, 从专题小结导图中也清楚地知道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有三种产生途径: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工业, 地主、官僚、买办、商人投资办的近代工业, 旧有的手工工场使用机器生产[2]。综上可知, 人民版教材支持的观点是: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然而, 在课本正文中又描述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从语义上分析, 是指洋务派企业是促进近代民族工业这一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原因或条件, 换句话说, 近代民族工业是否包括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尚未定论。这与“导语”以及“学习小结与测评”等所支持的观点即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不协调的。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是否属于近代民族工业?不同的教材对此问题有不同表述, 同一教材对此问题也有不同表述。这种情形给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都会带来困惑和不便, 有必要进行辨析。

二、“民族工业”概念释源

中学教材之所以出现不同表述, 根源在于对民族工业概念的不同理解。因之, 什么是民族工业, 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民族工业”一语最早出现于何时?尚难考证。不过1947年《礼拜六》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或可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些线索:“因为从前中国工业的发展, 大都靠自己的努力, 其成败, 仅限于自己事业的本身, 还谈不到关系民族。到抗战时期, 全国人民为民族生存而参加战争, 除了国防工业之外, 立即感觉民族工业之重要, 于是大后方才有‘民族工业’一语。盖所谓民族工业者, 乃是维持民族生存最低限度的工业。换言之, 此种工业的盛衰, 不仅是他自己的事业的成败, 而系关于整个中国民族生存的。”[3]据此可知, “民族工业”一词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已广泛使用, 其内涵“乃是维持民族生存最低限度的工业”, 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需要相联系的工业的代称。

这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关于“民族工业”的专门界定。其实, 此前尽管无专门定义, 但有关民族工业的讨论, 却是屡见不鲜的。

1925年, 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文中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相应的经济基础称为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此时的民族资本可以说就是民族工业的代名词, 它“已不是指整个国家或民族的资本主义, 而是特指在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之间产生、存在的一种特殊经济”[4]。

1934年, 《励进月刊》上发表了《繁荣农村经济与振兴民族工业之方案》一文, 针对当时立国基础的农工两业, 在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余孽等因素的影响下, 农村经济之“衰落也如故”, 民族工业之“凋敝也如故”, 于是提出了繁荣农业与振兴民族工业的方案, 如实行民族间之和平统一, 打开封建势力之包围, 确定外交方针, 平均地权, 兴修水利等数十条措施。此文中频繁提及“民族工业”一词, 尽管未说明什么是民族工业, 但是据文中内容判断, 作者所谓的民族工业, 应该是他提及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代名词, 是相对于“国际资本主义”的。

1946年, 景熹在《广东银行月刊复刊》发表《如何挽救民族工业的危机》一文对广州公营工厂、民营工厂, 昆明国营、省营、民营工厂的艰难现状进行描述[5]。可见, 在当时无论国有、私有工业均被视为民族工业。经营公营工业的官僚资本家与民营资本家, 同为民族工业资本家。

此外,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各种报章杂志上, 还发表了大量关于“民族工业”的文章, 时人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针对“民族敌人”即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对华倾销, 奔走呼告民众抵制外货, 倡议政府扶持,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的“民族资本”词条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民间投资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 早期通称为商办企业, 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相区别。稍后的文献中, 它们又常常被称为民族工业, 以区别于买办性企业。民族资本一词应用较晚, 大体是相对于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而言, 而非相对于外国资本而言, 但民族资产阶级一词则早见于重要文献, 该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6]

对于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这些定义, 总结起来无非是两种, 即广义的和狭义的。正如朱伯康、施正康在《中国经济史》中所言:“广义的民族资本是指在中国境内不包括外国资本的中国资本, 其中既包括中国国家资本, 也包括中国民营资本。狭义的民族资本, 也就是我国以往史学界通用的概念, 仅指中国的民营资本, 不但不包括国家资本 (或称官僚资本) , 而且与国家资本处于对立的地位。”[7]相应地, 广义的民族工业, 应该是中国境内不包括外国工业的中国民族工业, 其中既包括国有工业, 也包括民营工业。狭义的民族工业, 仅包括中国的民营工业。

所以,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讨论中, 有的学者持广义之说, 有的持狭义之说。比如在1983年, 丁日初、沈祖炜认为“早期中国的资本主义都是民族资本主义”, “早期中国资本主义包括晚清洋务企业和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经办的企业”, 仅仅“因为封建性就把洋务企业看做同民族资本有根本区别的所谓官僚资本, 是不妥当的”, 所以, 他们以为“洋务企业是民族资本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才符合历史事实”[8]。显然, 丁日初等持广义说, 实际是否定此前的狭义之说。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民族工业的含义, 在近一个世纪左右以来, 发生了较大变化, 形成了广义和狭义的民族工业。如果按照狭义的民族工业, 洋务企业显然不是民族工业。如果按照广义的民族工业, 而洋务企业, 无论是官办, 还是民办, 皆属民族工业范畴。而三个版本教材的不同表述, 以及前后矛盾的提法, 显然是对此概念未能有较为明确的定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朱汉国.历史·必修II.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胡西园.民族工业二十五年.礼拜六, 1947 (91) .

[4]薛伟强, 高景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 2010 (5) .

[5]景熹.如何挽救民族工业的危机.广东银行月刊复刊 (二卷) , 1946 (4) .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经济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7]朱伯康, 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下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丁日初, 沈祖炜.论晚清的国家资本主义.历史研究, 1983 (6) .

民族工业企业 篇2

教学重点是现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曲折(发芽→黄金时代→枯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难以教导,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内部和外部原因的形成和短期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程:组织学生使用教科书目录查看以前学习的线索,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探索?结果如何?(西化运动是自助运动的封建统治者的失败;资产阶级改革者倡导民权,革命者倡导共和国,没有使中国走上繁荣的道路。

2,这些探索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他们属于失败,人民开始了新的民主革命,这场革命的开始是什么事件?什么是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的开始,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胜利)。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百年的现代历史充满了耻辱,抗议和探索的情况。在 我们所学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政治性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的角度审查这门课程。(布置学生要阅读99-103页的全班内容,重要的相关事件,名称,商家名称等,使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索新课程

冠军学者张健

1,你从张健产业拯救国家,想想什么?([鼓励来自张健的学生做生意,感觉,结局等方面的思考]:

一,宗旨:抵制中国人民剥削,发展工商业的权力,恢复中国的利益

B,感情:国家的国家利益比个人利益更重要,主动放弃高级官员胡卢,面临建立产业的风险。

C,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倾销的权力挤压破产。

张建等人建立企业,对国家的爱国情感的产业援助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历史也证明了中华民族工业固有的不足之处,很难克服内外反动势力压制和阻挠。)2,那么内外的反动力是什么?(有封建势力,有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过渡:我们也在张前面学过这个人 事情。钱和健怎么区分?张倩是西汉制作西部地区的人物,他骑马从西方来,所以插在马下为土[这里应该解释这本书。张健在考验清朝冠军。冠军,一定是好的话,所以插头是字不是马

张健以民族利益为民族的利益,看到了超越个人利益的利益,无情地放弃了高层官员,面临着建立产业的风险。他创立了大原料磨坊等企业,是国家工业的后代,这些企业的兴起,快速发展和快速破产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曲折

1,黑板中国现代工业发展概要,组织学生根据形式提示,找到答案在书中标出,然后通过接龙类型的实践,理解:

A.从西化运动到清朝末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发芽e。短黄金年龄f。再次沮丧,枯萎萎缩

G.在历史趋势的影响下,官方的自我完善,寻求财富(这一点可以由老??师解释)H.皇帝 1.帝国主义经济因中国经济的传道而复活。

2,总结101阅读文本上的企业上升和下降过程。(提醒学生使用精炼方法: A,创业发展:黄金时代辛苦工作

B,重复挫折:事发后九点八,麻烦;七七事后,毁灭。C,战后胜利:已经恢复,但远离战前水平。)

现代中华民族工业的特点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非常不均衡[位置集中在沿海沿海工业城市,轻型工业集中在轻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具有显着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特征。

合并摘要

振兴民族工业, 填补国家空白 篇3

在我国管辖的480余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其中近海大陆架130多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南海深海领域及南沙群岛附近海域更是埋藏着更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目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水下装备技术,大量依赖于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口,这不仅在和平时期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利益,一旦国际局势突变,西方国家仅需以任何生产经营方面的借口,停供或缓供零配件、进行技术限制,就将导致我国整个水下油气田能源经济的全面瘫痪,直接威胁我国的海洋安全和能源安全。

因此近几年国内各大企业把有效发展海洋水下油气工程所需装备作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海洋水下油气生产装备因承受内外部环境高压、腐蚀及极限温度等复杂环境,其密封性、耐久性、可靠性构成了极大的研发制造准入门槛。设计能力、工艺水平、配套产业能力等更进一步加大了行业垄断趋势,导致全世界只有五家西方企业具备海洋水下油气生产装备制造能力。

值得骄傲的是,自去年5月起,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中国首套海洋水下采油树的研发制造和工程技术安装服务,填补了我国深海水下油气钻采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这家来自上海的民营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成功实现海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国产化,并已系列投入水下油气生产运行的高新科技企业。美钻坐落于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工业园区内,以大批海军潜艇部队复转军人为骨干管理团队,以石油天然气行业精英为公司中坚力量,专业从事海洋与陆地高端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工程技术服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钻已取得了该领域全球仅四家、中国唯一的壳牌、道达尔国际石油公司“全球合格供应商”资格,产品及服务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上海市工商联的成员企业和国内领先的深海油气生产系统供应商,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近年来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用于研发,并第一家在国内获得水下井口采油树系统设备制造API 17D国际资质证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功研制并投产应用了我国首套水下采油树、水下连接器、水下控制系统、水下隔水导管伸缩系统、水下防喷器,并成功组建了我国首支水下工程技术服务作业队伍。这些突破性的成果,不但结束了我国深海水下油气钻采被西方国家垄断的历史,还为国家海洋能源安全和海防安全做出了相应贡献。

在美钻,有一群曾有着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的人——复转军人,在这近200多人的群体中,近半数以上的是具有水下特殊专业技术的潜艇部队复转军人(潜艇艇长及政委以上8人),他们构成了美钻的主体管理团队。如: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毕业于海军潜艇学院,并在潜艇部队工作15年,又曾在美国MASCO工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下属水下尖端技术公司工作10多年;水下公司总经理曾毕业于海军潜艇学院和海军工程大学,并从事潜艇和能源水下工程技术20多年;同时,吸纳了在海洋水下油气钻采设备研发制造、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行业精英,作为中坚力量。企业技术总监曾担任世界顶级水下油气装备公司技术总工程师,从事水下技术、设计研发工作30多年,携手致力于企业科研攻关。

依托于丰富的海洋水下油气钻采装备研发制造经验和专业化的技术管理团队,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水下生产系统单元测试基地”任务,并继续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荔湾3-1及周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测试系统项目”任务。

在陆地高端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方面,美钻公司也具有雄厚的行业科研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相继承接了涉及国家安全的“西气东输”源头新疆塔里木克拉2气田项目、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天然气储气库关键地面设备及工程服务项目,完全取代了美国进口设备和技术,为维护国家核心城市的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为振兴民族工业、填补国家空白、维护国家海洋能源安全日夜奋战,近几年不断取得突破性的项目成果:

2011年5月,成功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成中国首个“水下生产系统单元测试基地”;2011年11月,成功完成中国首套水下自动对接密封连接器,并投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崖城13-1项目”批量使用,安全运行至今;2012年1月,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下生产系统测试项目”任务,已通过中期验收,研发工作正处于攻坚进程;2012年12月,启动中国首套海洋高端深水采油树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完成设计,并已全面展开了试验和制造工作,年内交付使用;2013年5月,成功完成中国首套海洋水下采油树的研发制造和工程技术安装服务,顺利投产并安全运行至今(现已有4套水下采油树下水成功并安全运行至今);2013年12月,启动超深水、高抗硫高端水下采油树关键技术研究工作;2014年5月,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建成“上海深海水下油气开采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全面立项1500米深水水下生产系统研制工作…

在立志于填补国家水下油气装备空白的同时,美钻公司也积极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支援贫困、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10余年来,公司通过名为“希望学校”的公益活动,使大批贫困、偏远地区的儿童们得到了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他们大部分已走出校园,秉持“希望学校”精神,奔赴社会各个岗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民族工业企业 篇4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地形复杂, 交通闭塞, 历代政府对贵州的开发甚少。战前的贵州, 经济基本上属于以农业为主体的封建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工业、交通业十分落后, 市场狭小, 吞吐力弱。清末民初, 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在军阀混战的条件下, 得到初步发展。此时, 各企业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学习, 虽然规模不大, 但发展较为迅速。以印刷业、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相对具有较大规模。重工业方面, 出现了雇佣工人在百人甚至千人以上稍具规模的矿区。但这些厂矿基本上依靠人力进行生产, 产量不高, 效率很低, 无法与轻工业的欣欣向荣景象相比。

二、抗战爆发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为保存长期抗战的工业基础, 必须发展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经济, 贵州便成为战时经济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西移, 作为陪都屏障和抗战后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贵州经济第一次进入全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圈。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充足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 贵州工矿业蓬勃发展, 初步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

1. 农业

抗战时期, 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特别是小麦播种面积、总产量、平均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其客观原因是外省人口大量流入, 改变了贵州原有的饮食习惯, 吃面食的人逐渐增多, 小麦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烤烟种植业获得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 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也是战争补给的需要。

2. 工矿业

抗战期间, 迁入的企业主要是兵工企业和民营企业。迁入的兵工厂有:第41、42兵工厂等。民营工矿企业有:机器、卷烟、石化、橡胶工业等行业。内迁工厂规模较大, 技术力量强, 设备较先进, 管理严格, 生产经营均有定制, 这些为兴办工矿业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其技术力量也成为当时工业建设骨干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企业迁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工业资金大幅度增长。工厂企业的迁入, 实际是一种资金的转移过程。它一部分为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原材料、技术投入的转移;另一部分则是流动资金的转移。据统计, 所有内迁工厂转移到内地的资金远远超过8400万元。这一巨额的资金中有一部分转移到贵州,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 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地区是除军事开支以外国家投资的重点。同时, 国民政府还通过直接投资或国家贷款等形式来带动企业的发展。

3. 交通运输业

抗战时期,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1938年西南公路运输局统一接管桂黔、湘黔、川黔、滇黔四条公路后, 陆续进行了一系列修理、改善工作, 使路况保养和管理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据统计, 1937—1945年, 全省修建公路共2315.44公里[1]。至此, 全省公路总长度比战前增加了1倍以上, 并且与邻近各省均有干线连接。同时, 水运、铁路运输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得航运总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适应了军用物资的输送以及地方发展的需要,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4. 商业

抗战爆发后, 政治经济中心西移, 城镇人口和军需民用物品的增加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当时内迁的不少商店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 这些商业企业对推动本地企业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外来企业在经营内容、经销方式等方面给商业带来新气象。战时商业发展还表现为商业行业的增多, 包括电影、图书、五金、工业材料等行业;省内外贸易量不断增长, 输入的物资主要为纱、布、盐等生活用品, 输出的物资主要为农副产品;商业企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出现了跨地区联合经营的公司;农村集市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 集贸市场日益成为连接城乡, 工农业产品交换的重要中间环节。

三、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 沿海企业内迁, 带动大部分资金、技术、人才纷纷流向贵州

抗战时期迁入的工厂, 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 都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迁入的企业既有军事国防工业也有民用工业, 既有传统工业也有新兴工业, 进一步完善了贵州企业的产业结构。各企业的技术骨干跟随企业一起迁入, 这些专业人员的到来,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各大高校的迁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 他们为贵州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注入了新的血液。大批资金的注入, 技术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各行业各种人才的到来, 配上原有的丰富资源, 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这些, 是抗战期间贵州经济飞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2. 作为战时后方, 环境相对稳定

由于国统区纷纷沦陷, 大量人口迁入相对稳定的贵州。人口的激增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 市场的消费需求大量增加, 刺激了战时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 供求承受巨大的压力, 造成市场紧张、物价上涨, 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同时, 战争补给需求增加, 军事订货的大幅度递增, 极大地带动了军需工业的发展。战时交通状况的改善, 加强了省内外之间的联系, 使贵州经济不仅辐射到西南各省, 还延伸到边缘地区, 同时还与国际交通线相连,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抗战期间, 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际交通的困难, 贵州所处的西南地区在经济上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环境, 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

3. 政府政策的支持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于1938年拟定了西南、西北经济建设计划, 先西南后西北, 明确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地区。规定新的工业基地为:四川、云南、贵州、湘西。国民政府的支持,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除了对原有的民营工矿业采取鼓励、资助政策外, 还动员和鼓励沿海企业内迁。同时对各行业进行大量投资, 提供贷款。政府提出了人力与物力同时开发, 平衡发展的方针, 在利用丰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十分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

当然, 战时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苦劳动。他们在战火纷争中, 克服重重困难, 努力工作, 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贵州经济

工业方面:抗战胜利后, 工业由于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 加之部分内迁企业回迁, 因而很快就陷入停滞甚至出现衰退。1944年是工业经济由发展向后退的转折点, 其原因是这年日本侵略军由广西进入贵州, 国民党当局溃退使许多工厂不得不再次搬迁或歇业。交通运输业方面:由于抗战胜利, 在贵州的中央系统以及外省车辆纷纷返回原来的省市, 公路交通业务急剧下滑, 同时公路的养护状况也是每况愈下, 省道养护机构几乎全部裁撤, 道路长期失修。商业方面:战后商业贸易逐步萧条, 工商户数减少。进入商品市场的物品, 绝大多数都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没有了战时那种门类繁多、种类齐全的景象。由于交通状况的不景气, 省内外物资交流明显减少。战后的通货膨胀更使得商业贸易活动偏离了正常的运作轨迹, 迅速从萧条陷入了难以维持的混乱状态。

总的来说, 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发展, 是借助外来力量不是依靠自身力量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缺乏深刻的内部基础。它是抗战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 具有突发性、脆弱性、短暂性等特点, 鲜明地打上了“战时经济”的烙印。同时, 抗战期间修建的各种交通设施已成事实, 为以后的交通运输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兴建起来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在以后长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企业从迁入到迁出这几年, 为贵州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它们陆续返回原处, 但留下的基本框架仍在, 之后的工业经济便是在这些框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一个国家、地区还是企业要发展, 都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资金是前提, 技术是保障, 而人才则是关键。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 沿海企业内迁沿海企业纷纷迁入贵州, 给贵州民族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由于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注入, 得到了较快发展, 贵州经济第一次进入全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圈。政府政策的支持、交通运输的改善、抗战补给的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这些都是这个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同时应该看到, 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深深打上了“战时经济”的烙印, 抗战结束后各企业陆续返回原地, 贵州经济又出现了大幅度滑坡。

关键词:抗日战争,贵州,民族经济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方志编:贵州省志.工业经济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

[2]、贵州省地方志编:贵州省志.交通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3]、贵州省地方志编:贵州省志.财政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4]、黄钧儒: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经济, 贵州文史[J]﹒2004 (3) .

[5]、廖光珍, 何长凤:抗战期间贵州经济研究情况及其成就[J].贵州大学学报, 2003 (9) .

[6]、梁燕, 熊宗仁主编:贵州通史 (第4卷) [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讲课稿 篇5

一、知识回顾:

师:游戏:时空穿梭机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热身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我们基本学完,老师列举了七件重要的大事,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其他同学积极动脑思考;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难点的问题,各个时间的时间、、、生:在黑板上完成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时间排序。师:各事件发生具体时间?(板书)生回答补充

师:对照这个历史年表,我们来讲一个内容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

二、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老字号民族品牌广告(王老吉、陈李济、张裕)师:请大家看视频:以上三个品牌有什么共同特征?大多属于那些行业? 生:说出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品牌,集中于科技含量不太高的轻工业。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那个年代,生活中有很多悠久的民族品牌,不过他们的科技含量都不高,那么这些品牌当初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有一些品牌可能走到今天我们能看到,但很多品牌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年代里究竟碰到了怎样的事情?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2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讲授新课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1.实业救国之理想 讲述:状元张謇的故事

小归纳:甲午后中国主要救国思想 回答:实业救国、维新变法、革命

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民族企业家,也是我们今天的男主角,张謇。张謇有一天在家里收到江苏南通政府的一份捷报,状元实业家张謇 贵府少大老爷张謇恭应 殿试一甲第一名 赐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修撰

师:殿试一甲第一名是什么,中榜是哪一年,这年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吗?

生:挪用海军经费

师:张謇当时在朝廷为官,亲眼目睹了如此荒唐的事情,他发现清政府如此腐败,清廉的张謇感觉做官太没意思,而且清政府在1895年,又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中国建厂”使日本赚钱大量利润,而中国的自然经济日益凋敝。在这种情况下,张謇思考一个问题,他要挽救中国,怎么救他产生了一种新的救国方法

生:阅读课本,说出“实业救国”思想 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生答

师:我们再探讨,按照中国传统儒家观念,人分三六九等,士农工商,张謇原来是状元,属于士,而实业救国变成了商,他的舍本逐末反映当时一部分的思想变得怎么样?(开明),也反映了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当时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

师:在甲午战争后,有志之士都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救国思想,出来张謇的实业救国外,还有谁?(学生答)还有哪几种救国方法?(学生答)

前面我们讲过了,重点要看变法改没改变当时的社会制度,只有理想是不行的,下面看张謇的实业救国之路。

2.曲折发展之道路(1)夹缝萌芽:

讲故事:张謇办实业的艰难起步 师:阅读材料分析得出结论

提问:中华民族工业起步于什么时期?当时的生存环境如何? 原因何在? 学生:比照故事内容和黑板笔记得出结论: 时期:洋务运动——清朝末年

状况:夹缝中萌芽 原因:封建制度阻碍

师:大生纱厂办起来究竟怎么样呢?(2)黄金时代—— 展示:数据和文字材料两则

师提问: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何变化? 原因何在? 生比照材料和黑板笔记得出结论: 时期:辛亥革命——一战期间

状况:黄金时代 原因: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帝国主义放松经济掠夺 师:经过黄金时代之后,会不会一直发展下去呢? 学生看视频(3)凋谢萎缩

师播放视频:张謇企业的倒闭提问:视频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又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生比照视频内容和黑板笔记得出结论: 时期:一战后

状况:凋谢萎缩

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官僚资本压迫、内战

其实除了帝国主义的问题之外,还有战争问题。那么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开始凋敝萎缩,如此,我们得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黄金时代,凋敝萎缩

师,总结,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张謇实业救国的典范-、、、、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我们有句话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很有才华和抱负只能说生不逢时。

我们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行归纳

教师归纳 关键词一:发展

关键词二:曲折

关键词三:夹缝 学生:发展的原因(内外因),准确认识“发展”的程度,曲折的原因(三座大山)教师,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征

看图说话:请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学生分析图表,得出结论: 1.总体上比较落后

2.分布不均衡: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集中于轻工业 读史明智

播放视频:现代民族品牌广告(美的、联想)提问:这些品牌所以能做大做强,原因何在?对比中华民族工业在近代和现代发展中的不同境遇,你认为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有哪些?

从广告中归纳:科技创新、质量取胜、敢于挑战……

民族工业企业 篇6

古人云:“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这句话用来形容简氏故居再也合适不过。

机器的轰鸣、都市的喧闹、钢筋水泥的丛林,还有一旁行色匆匆的路人,让人很容易就忽略了路边这幢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筑物。故居仍在,简氏兄弟却已作古良久,老宅子里不复昔日的热闹。

纵然如此,这里却至今流淌着浓厚的历史气息。青砖、木门、罗马柱,一切平静如初,等待来者为它开启昨日的记忆。

中西合璧的岭南风情

当你在清晨抵达佛山的东华里,你大概会被这片萦绕着岭南风情的一方净土所震撼。这里是佛山城里的“第一街”,在这条街上,你能看到各式具有典型岭南民居风格的珍贵历史古建筑。

人民路臣总里的一个拐角,你便从都市的繁华大道,回到了古色古香的岭南街巷。街巷一头,是一堵红墙,墙中嵌有一扇趟栊门。纵使门梁低矮隐匿,然而雕梁画栋的屋檐却不小心透露了主人曾经的显赫身份。

门里头,一片豁然开朗。来的时候正好是春日,纵使庭院深深,绿意掩映下,却显得生机勃勃。假山高耸,潺潺流水从山顶向下流淌,数十尾金鱼游弋于池塘之中。院墙上长满绿色的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洋溢其中。两旁是许多精致的盆景,绿影婆娑,几棵参天古树则默然静立在院中,芒果、米兰、人参果和鸡蛋花错落其间,绿意盎然。阳光从各种植物的叶子缝隙间照射进来,在地上晕染出一片浓郁的树影。

树影摇曳之间,简氏大宅就矗立眼前。岁月并没有让这座大宅蒙尘,相反,所有关于这座大宅的传奇,在岁月的洗礼中越发珍贵。踏进简氏大宅的那一刻,你仿佛突然穿越了百年的光阴,一片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世外桃源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中国烟草民族工业创始人简氏兄弟曾经的大宅,也是双喜品牌的发源之地。

据佛山市文化局文物史料记载,民国初年,简照南在佛山兴建了这处别墅。这是简照南多处房产中最豪华的宅第。简氏大宅规模颇大,有门楼、主楼、后楼、西楼、储物楼、花园等建筑,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

一百多年前,西方的建筑风格便渗入了佛山这座古城。而在建筑理念上,简照南也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拥护者。别墅将清代中式宅邸的传统风貌与西洋风格的建筑细节结合在一起,在西方结构的外形基础上,巧妙融合了诸多中国本土元素,融合中西方建筑精髓,成为旧时建筑中的佼佼者。简氏大宅的门楼上有许多西式的彩绘,有别于中式门楼的雕梁画栋。而外墙则是用大块的红砂岩堆成,庄重独特。浓郁的西洋风味从大门上方的罗马式穹顶流出,光看直达主楼的甬道,便能知晓主人对建筑的精心设计:甬道长约50米,由石条镶边,上面布满各种图案组成的花纹。

简氏大宅的主楼,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以钢筋混凝土构筑。主楼前廊还有许多根气势磅礴的巨大罗马柱。楼高二层,一层为中央大厅,两侧厢房。大厅地面用黑白相间的云石砖砌成图案,厢房的地面均由色彩鲜艳进口地面砖铺成,每个厢房的图案完全不同。大厅门上的玻璃是西方常用的磨砂刻花彩色玻璃,但图案却是中国仕女、玉兰和花鸟,既有西方的大气,又流露出中国式的典雅。楼梯全用柚木,栏杆却是仿西洋式。二楼的楼面铺的是水泥做的花阶砖。所有天花板都用石膏塑出不同图案的花饰,有着明显的西洋风格。二层的阳台悬在别墅的大门顶上,门、窗上到处镶嵌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浮雕。置身其中,犹如回到了一座古老而豪华的意大利官邸。

主楼左侧为西楼,是座三层仿西洋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及青砖混合结构,楼梯同主楼一样采用柚木,二、三楼均附带有小巧的阳台。西楼右边即是储物楼。

若说主楼渗透着浓浓的西洋风情,那么,来到后楼便能窥见中式建筑的古朴典雅。后楼的外墙用一色水磨青砖,是仿清代当地宅第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别墅的所有窗户都开得很大,几乎有墙高的一半,间距也很近,相距几十厘米,在当地建筑中极为罕见。在每一个窗檐外都可见佛山常见的砖雕装饰,除了以罗马式建筑惯用的花草图案外,还有中国风味浓厚的仙桃、石榴等。

如今,除却别墅华美的外壳,整个房子空空如也,所有物件也早已消失殆尽。唯一留下的历史记号,是原本光洁的墙上被涂抹上的文革语录和床位标号。百年孤寂之后,只有柚木楼梯仍能发出吱呀声响,玻璃窗花依然在阳光下闪耀光芒,一如最初。

数易其主的百年老宅

对于身为民族工业旗帜的简氏家族而言,简氏大宅则是历史和人文的见证,是中国实业家从萌芽到崛起的象征。对于整个佛山古城的文化而言,简氏大宅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见证,有着较高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而对于更多的佛山市民而言,简氏大宅则是一个充满旧时记忆的乐园,大多数佛山人都在简氏大宅的窗外探头张望过,在简氏大宅的甬道散过步,在简氏大宅的树荫下乘过凉。

简氏大宅的一砖一瓦间,隐藏了许多人们不曾亲眼目睹的故事。在简氏家族搬离大宅后的半个世纪里,这座大宅数易其主。根据佛山市文化民俗专家吴庭樟介绍,简氏大宅的宅地原来属于李氏家族。佛山文化局的文件显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该宅地的产权的确属于李氏先祖李日南。简照南则是从李氏先人手中买下了5000平方米的地皮,在这里建起了洋楼,也就有了后人熟知的简氏大宅。

对简氏大宅颇有一番研究的原梁园馆藏部主任王建玲,则梳理出后来的岁月里这所房子所经历的变迁。上世纪三十年代,侵华日寇来到佛山,简氏家族逃难南洋,这栋别墅就由简氏兄弟远房亲戚的后人看守。1940年,日伪政府还曾在别墅里创办了广东省立第五中学,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省五中才宣布解散。

nlc202309040556

省五中解散后,南海师范复校,又把办学点选在了简氏大宅。当时,南海师范办有附小、初中、高中,共有四百多名学生,三四十名教师。而每日上课的课堂,就设在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的别墅主楼里。课后,同学们还能在别墅的花园里玩耍休憩。

1948年,南海师范搬离了简氏大宅。解放后,简氏大宅被用作干部疗养所。文革时期,粮食局接管简氏大宅。据了解,当时粮食局的办公地点就在别墅主楼的一层,二三层则是粮食局的招待所,原来别墅的花园就在这时建起了职工宿舍楼。

上世纪80年代,政府落实华侨政策,别墅辗转回到与简氏有嫁娶关系的李家后人—华侨李元流的手中。别墅产权私有化后,粮食局继续租借此地,直到2000年,粮食局才正式从简氏大宅搬出。

大宅如今的主人,是李远流的妻子杨女士。在她看来,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古宅,更是百年时光留下的宝物。对她而言,窗檐上的小鸟活灵活现,一如往日;而门前的白兰花依然香气袭人,芒果树也总是挂满果实—时光仿佛没有侵蚀这个别墅,反而让它越发地充满生命力。

对于现代人而言,简氏兄弟似乎是个遥远的记忆。但对于佛山东华里的街坊们而言,简氏兄弟却亲近得如同自己一个故去的老邻居。一年前,简氏故居经过整修,重新向大众开放。人们得以重新见证了一个家族在岭南故土上曾经留下的痕迹,而简氏故居也以它特有的历史价值,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现代史上那段蓬勃的光辉岁月。

城市复兴与故居改造

经历几个世代的演变,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氏故居依旧巍然。2007年,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地以75.1亿元成交,创下了其时广东省内单宗土地成交总价之最。而简氏大宅,也包括在东华里片区改造项目内。

历史上,东华里曾经是名门望族、达官贵人聚居之地。除了简氏大宅,东华里还有酒行会馆、龙塘诗社、李众胜堂祖铺等多处文物建筑。如今,它是佛山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也是佛山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府第建筑群组,具有典型的岭南民居建筑风格,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89年,东华里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于200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开发“上海新天地”的瑞安集团是这次改造项目“佛山岭南新天地”的发展商。据瑞安集团负责人介绍,佛山岭南天地开发以延续佛山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脉络,将祖庙、东华里、历史风貌区为发展主轴,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片区内的22幢文物建筑及众多优秀历史建筑。在历史悠久的文化脉搏中,融入新时代城市的未来发展,这种集历史保护和城市复兴为一体的方式,是一种真正可持续性的措施。

对于简氏大宅而言,这个项目在保持别墅的旧有风貌的同时,也在努力使老别墅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焕发青春—由于其浓厚的工商业渊源,简氏大宅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打造成一个“双喜博物馆”,以简氏兄弟创造的品牌“双喜”的发展为主题,讲述简氏兄弟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简氏大宅以崭新的面孔重新迎接世人,而简氏家族的精神也在简氏大宅的焕然一新中得以重生。

简氏大宅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段百年的记忆。这一栋被岁月刻出纹路的老别墅里,有简氏兄弟在乱世之中创业追梦的坚毅,也有民族企业在战火之中崛起的不易。过去,它是历史的见证者,如今,它则以最本初、最具生命力的姿态,守护并延续着简氏家族的传奇。

基于报酬递增的民族工业探讨 篇7

很多人都知道“让贫者更贫,让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翻成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这种经济生活中的马太效应被经济学家称为“报酬递增”或曰“正反馈”机制。所谓“报酬”既可以是正的报酬,即经济进步;也可以是负的报酬,即经济衰退;但它们都将扩大自己的效应,这就是递增,是正反馈。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马歇尔的时代,经济学家已发现了这种现象。但在当时,报酬递增只是被认为一种极其偶然的例外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之外。因此,杨格虽然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但直到缪尔达尔和纳克斯在几十年后提出贫困的累积效应理论时,还只能是在传统的经济学的框架中寻找问题的解答。因此也怪不得舒尔茨在他的文章里说到:“令人不解的是在杨精辟的文章之后,经济学界竟对这个问题长期保持沉默。”

报酬递增经济最有名的例子是录像机的制式问题。当Beta和VHS两种制式刚刚在市场上出现时,它们的地位是并驾齐驱的,在技术上,甚至可以说Beta更优于VHS。但在以后的市场发展中,VHS在市场上每一次微小的胜利和Beta的每一步退缩,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报酬递增”:VHS大获全胜,而Beta则在某种程度上已可以说是退出了竞争舞台(除了在极小的市场范围内)。

二、我国民族企业现状

我们可以从外资近年来对我国许多行业和经济领域的扩股和控股的趋势深切地感受到民族工业市场力量的薄弱: (1) 在具有巨大消费量的日用品领域,500家占有国内市场份额90%的化妆品厂已有150家属于合资或独资企业,这150家的销售额已占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洗衣粉业中,美国的P&G公司,日本的花王公司,德国的汉高公司,英国的联合利华公司已分别取得我国年产80万吨以上大型洗衣粉厂家的控股权;饮料行业,全国年产量5万吨以上的啤酒厂中的70%已经合资,碳酸饮料业更是外商角逐的陈地;家电业中,全行业的企业中有75是由外方控股;移动通讯业中,独资的美国摩托罗拉的产品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90%。 (2) 一些老牌的国内骨干企业,如我国最大的轴承厂哈尔滨轴承厂已被外资控股5 1.6%;我国最大的印刷机械厂上海人民机械厂被外资控股60;化工行业全国最大的59家企业中,被外商控股超过50%以上的有10家。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了,我们的企业已有被“锁定”在一条劣质的发展途径上的危险:因为没有市场而就缺乏资金,因为没有资金就无法技术革新,无法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结果也就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三、分析

面对这种“锁定”的巨大作用,我们的民族工业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束手待毙,或是干脆放弃某些产业的发展,自觉自愿地加人到国际“最优”分工的队伍中去吗?这种放弃某一“劣势”产业而着力发展一些“优势”产业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古老的命题,至今仍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时出现。

分析一下取得了正的递增报酬的企业的成功之路也许能给出一些启示来。按照阿瑟的观点来看走上了良性循环道路的企业在刚开始也是和别人一起竞争的,只不过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优势扩大了。其实,这并不是“偶然”,以下这些“偶然”因素,虽然还并不很全面,但已足以看出一条“优质”途径是如何被“锁定”的了。第一,在不断地扩大自己企业的优势的同时,将自己产品的标准变为行业标准,从而奠定了一些忠诚的顾客群。当VHS制式的录像机在市场上每多卖出一台的时候,它不仅仅是多卖出一台产品,而是多让一位消费者接受了它的这种产品标准。因此,有心人可以回想一下我国已经硝烟散去的SVCD的制式之争,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第二,规模经济下,产品的成本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同时今天信息时代中的规模经济已不仅仅是对于有形物质资源的规模生产和利用,还包括无形知识技能的规模经济。比如联合进行营销活动和共同分享营销渠道,就是规模生产的一个崭新的内容。外资的产品之所以在中国市场上节节取胜,低成本为之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而它们可以在定价策略上左右逢源。当这个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没有竟争对手时,它可以采取“撇脂定价法”的高价策略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一旦遭到了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它也有价格下降的空间。因此微软的Office套件在中国的售价可以是美国的几倍,但一旦有人出来向它挑战,它就会采取附加免费软件和降价的手段,以挤垮竞争对手。而国内的企业却打不起价格战,降价的幅度过大就会影响到企业本身的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价格下降本身有什么问题,价格下降是一个产品走向普遍化的必经之路,是价格下降后企业的承受问题,企业成本的下降是要以一定的规模为基础的。

摘要:杨格提出的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近二十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报酬递增与我国民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并据此探讨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马太效应,报酬递增,民族工业

参考文献

[1]、杨格, A.,  1928: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The Economic Journal,  Vol.38,  PP527-542

[2]、Rains,  G.&. Schultz,  T.,   (eds) ,  1988: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Prograss and Perspectiv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o..

民族工业企业 篇8

研发, 真正做到MADE IN CHINA, 努力打造民族分析仪器工业品牌。公司发展势头迅猛, 2009年实现了29.3%的销售增长率。本期“星”检测特邀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平先生, 与读者分享民族企业自主创新、逐年实现销售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

根据市场进行产品定位巧妙避免恶性竞争

记者:国产仪器的发展起步较晚, 在产品竞争上优势不明显, 作为专业的仪器生产厂商, 上海天美是如何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的?

徐国平:国内企业首先应该抓住中低端市场, 不过这个所谓中低端并不是依据价格来划分的, 而是根据检测项目来确定的。目前国内应用检测仪器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晰, 国家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商检、质监等部门都会选用高端进口仪器;而县一级的检测因相对没有那么多的项目要求, 因此所需仪器也相对低端。同时, 对于县级以下的检测单位来说, 由于进行的大部分是普及性的检测工作, 进口高端仪器自身的很多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另外高昂的价格也难以为这些机构所承担, 这就为国产仪器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 做好市场定位, 是打造民族分析仪器工业品牌第一个关键点。

记者:在新形势下, 我国的仪器生产企业应该如何自我调整, 以适应市场需求?上海天美又是如何做的?

徐国平:近年来, 无论官方还是企业, 对食品、药品等的安全性越发重视, 对仪器实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现在中国的仪器制造企业不能再满足于自己的行业标准, 而要去参照国际标准和用户的使用标准, 并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行业的安全标准, 这样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安全实用的国产仪器, 这是打造民族分析仪器工业品牌的第二个关键点。上海天美在新产品研发之初, 首先是对中国市场、亚洲乃至欧洲市场的需求进行综合考量, 这样不仅使产品品质实现与国际接轨, 更是为企业避开国内激烈的竞争创造了条件。曾经有段时间, 国内企业争先恐后地做分光光度计, 而上海天美则另辟蹊径, 选择以OEM方式将产品卖到欧洲市场, 从而为上海天美成功保存了实力, 避免了正面的恶性竞争。

国产仪器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记者:2 0 0 9年国内外仪器行业掀起了一股“并购”热潮, 上海天美成功地收购法国H CC公司75%的股份, 您觉得国际化发展是国产仪器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吗?能分享一下上海天美的“并购”经验吗?

徐国平: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不可能摆脱“国际化”这个趋势,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集聚更多的人才、资金, 无法拥有技术创新优势, 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实现快速发展, 因此“并购”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作为一个中国企业, 上海天美在尝试并购国外企业去年并购了两家欧洲公司, 成功收购了法国HCC公司75%的股份以及Precisa Limited80%的股份。目前, 中国的仪器生产企业要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 针对市场, 分析收购对象、分析市场需求, 只有这样中国的仪器企业才能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发展。拿Precisa Limited来说, 它的技术很好, 但是规模和生产能力有限, 我们通过收购, 扩大其产能, 将其技术优势转移过来, 实现优势互补。

记者:正如您说到, 国产仪器产品不可能摆脱“国际化”这个趋势, 那么在实现国际化的道路上, 上海天美如何学习国际知名企业并取得哪些成效?

徐国平:国内企业一定要虚心学习, 向国际上的龙头老大看齐。目前, 上海天美的发展和服务理念都在学习这些国际知名企业,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赢取客户的信任, 这种做法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从前, 国产仪器很少受到客户关注, 而现在客户会进行比较, 会看国际知名企业, 也会看上海天美。跟那些国际知名企业相比, 我们肯定是有差距的, 但我们正在通过努力来缩小这种差距, 以达到客户满意的目标。据我们了解, 有些客户本来是打算采购其他国际知名企业产品的, 最后却被我们的真诚所打动, 选择了上海天美的产品, 这是非常令人自豪的。目前, 上海天美的一些仪器性能接近国际大型知名企业的产品。

赢得客户的信任最重要

记者:长期以来, 进口仪器的品质和口碑已经在客户心目中根深蒂固, 那么我们是如何赢得客户信任的?

徐国平:上海天美的客户群体大多数是企业, 在企业的应用中, 国产仪器和国外仪器还是存在差距的。上海天美的仪器在企业中主要应用于生产线上的质量控制, 而进口仪器主要应用于出厂前的最后一道检验。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进口仪器的品质和口碑早已赢得客户的信任, 甚至成为了体现客户生产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指标, 于是客户使用进口仪器把好最后一道质量关就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打破这种格局并非一朝一夕, 这必定需要国产仪器整体水平的提升。现在国内仪器制造企业可以考虑进行的工作是,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客户提供整个生产过程的检测, 由此为切入点不断满足甚至引领客户的需求, 毕竟得到企业客户认可的仪器才是真正的好仪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服务来赢取客户的信任, 很多特殊应用需要特殊配套服务才能解决。说到这里, 我感到非常自豪的是, 凡是跟上海天美合作的客户对我们服务都非常的满意, 感觉我们非常敬业, 非常认真。上海天美就是一直靠这种态度和服务来保持客户对我们的信任。

重视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研发

记者: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仪器生产厂商在食品安全中能做哪些工作?

徐国平:在食品安全方面, 仪器厂商可以多参加一些国家标准的建立, 从而对检测方法、检测极限的相关要求有所了解,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合, 我们可以研发一些专用的仪器, 因为现在我们的专业仪器都是通用仪器改进的, 有的通用仪器加上一些特殊的配件、软件, 就可以达到专业用途, 希望这种方式可以为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记者:上海天美在发展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徐国平:上海天美的产品中销量最大的是气相色谱、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这些产品不论是出口还是国内市场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食品安全方面, 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 酶标仪、洗板机、新型液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都在积极研发中。我们2006年曾参与G B/T 2 0 18 8-2006《小麦粉中溴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国家标准起草工作, 是唯一一个能进入国家标准制定的非国企。在农产品检测方面, 我们很多气相色谱仪都能满足相应的需求。我们正在努力让更多的仪器进入到食品检测行业。

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记者:对于分析仪器生产企业而言, 专业人才非常重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上海天美是如何实施人才战略的?

徐国平:企业的发展一定要有专业人才做支持。上海天美的做法是, 不断吸收人才, 拓展研发队伍, 然后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定位产品, 根据产品定位再去寻找相应的技术人才将想法实现, 并通过市场反馈对研发和市场定位进行校正。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会将人才流动量控制在10%~15%的范围, 从而保证企业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通过往复的循环, 最终留下最好的人才。可以说, 上海天美的人才都是磨出来的。

民族地区的市场化与工业化 篇9

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应从两方面去理解: (1) 工业化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2) 工业化代表着与之相适应的, 也即有一定生产规模、明确的分工和紧密协作生产组织形式。市场化是指经济运行采取商品的形式, 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组织和推动生产经营的活动。市场化一般从两方面去衡量:一是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看价格形成的机制是否实现了市场化。从社会角度看, 即是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二是企业与政府行为的市场化。从企业看, 一层涵义是指企业的一切资源通过市场获得, 企业的产品通过市场销售, 企业的收益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另一层涵义是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是市场化的, 包括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劳动用工、分配等。从政府看, 政府行为的市场化是指政府的职能与企业的职能要有明确的分工, 政府的主要职能集中于社会性的公共服务, 提供公共产品, 为企业经营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 工业化只有与市场化相结合, 才能得到稳步的发展, 但对于民族地区, 市场化与工业化又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 市场体系对民族工业化的影响

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提供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和市场, 工业化可促进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使市场体系不断扩大和完善。民族的工业化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 这就决定了民族的市场体系在发展上要落后于东部地区。市场体系的欠发达, 反过来对工业化进程也带来直接的消极影响。在市场体系中, 近几年, 由于各地区对市场建设较为重视, 以及各地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产品市场目前已不再是民族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民族工业化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要素市场的滞后, 到目前为止, 民族仍缺少完整意义上的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企业的融资渠道少, 而且由于民族金融机构改革滞后、效率不高, 其为企业提供的投资和融资服务能力也较为落后;民族的廉价劳动力丰富, 但高素质人才缺乏, 甚至没有完全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用人机制;民族尚未建立起规范的信息市场, 从事信息咨询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素质低, 信息服务主要靠政府和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来完成等等。要素市场的缺陷不仅使得民族现有工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在引进外资方面, 同样也受到要素市场的制约。在市场价格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技、管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利益分配向科技、管理和品牌的倾斜会越来越大, 资源性产品、初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附加价值逐级增大的趋势将日益明显。而我国的民族地区恰恰是以资源和能源产品以及初加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 东部是以价格高的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地区。因此, 在产品交换中, 民族地区向东部地区输出大量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但能够积累起来的利润很少;而东部又以深加工后返销回民族的高价产品再次转走了民族地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不平等的双向商品流动, 使本来就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在区域间收入分配中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

2 企业和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对民族工业化的影响

工业化靠企业去实现, 企业行为市场化了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进而促进工业化发展。目前民族规模较大的企业基本上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 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管理水平低, 社会包袱沉重, 职工思想观念落后, 隶属关系复杂等问题, 能够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少之又少。同时, 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较慢, 缺乏带动和示范效应, 企业与政府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造成民族现有企业在竞争中, 成长性企业的比重较低, 内在发展潜力不足。据调查, 1999年, 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中成长型企业的比重是3118%, 中部是2818%, 而民族仅为2110%, 足见民族地区企业行为市场化总体水平低, 竞争力差, 已成为民族工业化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民族的一些地方政府在观念、方式上仍习惯于原来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未做到政企分开, 政府行为不规范, 在收费、税收上随意性大, 在企业人事等方面仍在对企业进行控制, 企业还在承担着较多的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责。在调控手段上, 政府的行政性干预行为仍占主导地位, 政府服务功能不全, 考虑市场发展、企业发展需要少, 政府机关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政府行政效率不高。在审批制度上, 审批事项繁多, 程序复杂, 部门收费多, 企业负担重, 无法从机制上保证投资的效率与效益。政府行为市场化程度低, 难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造成外来投资动力的不足, 这使得民族的工业化面临更大的困难。

3 市场秩序对民族工业化的影响

市场秩序混乱是全国性现象, 市场秩序的混乱对经济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建立起规范正常的市场环境,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现在有一种趋势, 许多东中部地区, 如广东和浙江, 曾经是假冒伪劣生产最为猖獗的地区, 现在都逐渐加大了整治规范市场的力度, 并且开始着手建立起相应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制度。相比之下, 民族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假冒伪劣产品在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半公开地生产, 企业恶意欠账现象十分严重, 一些民族地区为了眼前利益, 对这种现象睁只眼、闭只眼, 甚至将其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做法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因为假冒伪劣损害的是地方经济形象, 获益的是少数人, 且是短期的, 而损害是全局的, 长期的。在当前品牌经营, 信用抬头的趋势下, 这种靠假冒伪劣起家的路只能是越走越窄。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东中部的企业会在品牌竞争中树立起企业的信用形象, 并且这种信用形象在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之后, 将在经济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 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会赢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到那时, 民族企业会陷入更加被动不利的地位。

与东部地区不同, 民族地区工业化与市场化关系并不像东部地区那么简单。一些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受到市场化滞后的影响, 障碍重重。与此同时, 为了保护地方经济, 一些地方政府又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利于市场化进程的办法, 将工业化与市场化对立起来。根据当前民族地区的实践, 笔者认为在处理民族地区在工业化与市场化关系上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市场化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工业化则是可选择的在计划经济时期, 由于中央政府的推动, 西地区的工业化发展速度很快, 缩短了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可以说, 在一定时期, 计划经济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但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同样也受到了来自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 工业生产组织缺乏竞争力, 创新动力不足, 同样困扰着民族的发展经济,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 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滞后, 民族与东部地区又重新拉开了距离。因此在指导思想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的市场化不仅仅是整个国家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也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市场化改革, 在体制上创造公平高效的竞争机制, 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与技术创新, 不断地提高效率, 节约成本, 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优化, 提供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市场化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选择上, 民族必须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 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 一些民族地区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上, 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指导思想:一些地区选择工业化道路, 仅仅是为了模仿攀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是为了政绩而进行工业化建设;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只要办工业, 就能获得可观的财政收入等等。由于没有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没有挖掘出本地的潜在比较优势, 结果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如人意, 甚至由于重复投资和效益低下, 成为地方财政的包袱。认真分析, 民族的有些地区适合搞工业化, 有一些地区不适合, 盲目追求工业化就会不切实际。换个角度想, 如果全国13亿人口都实现工业化, 以中国现有的资源条件, 甚至是世界的资源条件也是难以承受的。

(2) 民族的市场化离不开政府的培育。

民族的工业化则必须通过市场化去推动强调市场化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之前, 政府在培育市场方面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对中央政府来说, 要为民族的市场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改革开放初期, 东部的经济特区正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才促进了特区经济在市场化方面的快速发展, 拉开了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对于当前的民族地区来说, 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重点扶持, 生产要素势必将继续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于民族在经济发展中缺乏竞争力, 必然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 分割市场, 破坏市场秩序的自我保护行为的存在, 这不仅使得民族地区的市场化很难推进, 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中央政府在促进民族市场化发育方面,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在这方面这几年国家的投资力度应该说还是很大的, 单是用于民族开发的重点国债资金每年都有500亿元。 (2) 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过去, 在税收政策上, 与内陆地区相比, 特区得到了大幅度的倾斜优惠, 促进了外商的投资。现在, 尽管在税收政策上民族地区在很多方面也能享受到过去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才能享受的优惠政策, 但在政策优势方面, 也只是“补课”而已, 谈不上什么优势。国家应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环境, 加大对民族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政策倾斜力度, 促进民间资本对民族的投资。 (3) 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财税体制。在当前的财税体制下, 民族地区的财源少, 企业税费负担重, 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负债严重。应该看到, 单纯依靠地方政府解决企业负担问题和财政包袱问题难度较大, 中央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另一方面在税收征管上要深化改革, 真正做到依法治税, 改变当前民族地区税收寅吃卯粮, 东部地区放水养鱼的现状, 为民族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次, 就地方政府而言, 市场化改革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一是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促进政府行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减少行政干预对市场的影响, 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政府成本、压缩政府开支、精减机构、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 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二是要积极促进市场体系的建设, 尤其是要促进要素市场的发育。三是要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 跳出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思维。

摘要:工业化与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两个并行的车轮。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民族的工业化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 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工业化与市场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工业化,市场化,民族地区

参考文献

[1]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区审计厅科研所联合课题组.广西工业化主要难点问题研究[R].12002.

民族工业企业 篇10

民族化工

为了发展我国民族工业, 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的范旭东先生1917年开始在天津塘沽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厂——永利碱厂。1921年, 著名化工专家、留美博士侯德榜先生受聘于该公司。

纯碱为工业之母。1926年, 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金质奖, 费城万国博览会评价“红三角”牌纯碱是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1937年, 日本点燃了侵华战火, 天津塘沽沦陷。侵华日军几次威逼范旭东合作办厂。范旭东怀着满腔悲愤断然拒绝, 并要求全体职工拆除设备、退出工厂, 决定在祖国西南大后方重建民族化工基地。1938年3月21日, 范旭东率领永利碱厂员工在川西岷江岸边的老龙坝建设永利川厂, 第二年将永利川厂更名为“新塘沽”, 并在石崖上修建石刻门牌, 将厂区道路以沿海沦陷省市命名, 为的是“燕云在望, 以志不忘耳”, 以牢记国家主权沦丧的耻辱, 坚定振兴民族工业的决心和信念, 展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堪称爱国主义的典范。

在进行永利川厂建设的同时, 侯德榜率有关人员潜心研究, 历时三年, 同时在美国、香港、新塘沽三地的试验室进行联合试验。经500多次循环试验, 分析了2 000多个样品, 1941年, 震惊世界的“联合制碱法”在永利川厂诞生, 并向全世界无偿公开, 打破了西方对制碱工艺长达70年的垄断, 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范旭东一向主张“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因此, 他不容置疑地提出将“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制碱工艺将世界制碱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使制碱原料盐卤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了98%, 解决了化学废液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 使世界上其他制碱法相形见拙, 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 侯德榜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制碱第一人”。“侯氏制碱法”于1955年1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发明证书”。

抗战胜利后, 永利人员陆续出川, 接收被日本人蹂躏达八年之久的天津永利碱厂, 部分人员并入四川化工厂。“新塘沽”那段自强不息、实业报国的历史将永远记载我国“工业先导”范旭东和著名化学家侯德榜那感人肺腑、充满民族气节的慷慨壮举。

三线军工

如果说, 1938年永利川厂的兴建是一种被迫迁移, 那么东风电机厂的兴建就是主动的战略性选择。1965年, 来自全国各地、八大工厂的三线建设大军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 浩浩荡荡地开进老龙坝永利川厂旧址, 拉开了绝密级军工企业——东风电机厂的建设序幕。支内职工和当地职工一道, “以备战为动力, 加速基建和搬迁进度, 因陋就简, 创造条件, 边基建, 边生产, 先生产, 后生活”, 用最原始的肩挑背扛手工劳动方式, 全面投入建厂工作。为了我国的国防安全与强盛, 在异常落后的自然条件下, 东风人赤手空拳, 住“干打垒”简易房, 夜以继日地奋发工作, 顽强拼搏, 执著无悔地将信念和理想播撒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 研制生产出了军工产品浓缩铀提炼专用设备“901工程”三号机、四号机, 并创造了年年超额完成军工生产任务的辉煌历史, 为我国国防核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901工程”三号机研制技术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技进步奖。同时, 东风电机厂为国庆35周年阅兵式提供设备而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军工转民

军工生产时期, 在总建筑面积达4 997平方米的山洞厂房中, 每天都有大约200个佩戴特殊出入证的职工在机床旁忙碌着。1988年, 东风电机厂全面“军转民”, 开始了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岁月。由于“分散、靠山、进洞、远离城市”等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要求,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设备能力不足等先天问题, 但东风人硬是凭着一股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 始终坚定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信念, 拖着沉重的历史负担, 履行巨大的社会责任, 在长期的政策性亏损状态之中顽强拼搏, 先后开发出“天使”牌洗衣机、电风扇, “龙王”牌水泵等一系列畅销一时的民用产品, 在“负债累累”中艰难前行, 探寻着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今日东风

2001年12月, 按照国家“债转股”政策, 东风电机厂整体改制组建成立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企业以人为本聚人心, 健全制度强管理, 有进有退调结构, 立足电机重创新, 远近兼顾抓机遇, “用有限资源创无限价值”, 终于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10年11月, 公司更名为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 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企业。今日的东风电机已成为我国中小发电设备和电机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四川省质量信誉AAA级企业、四川省重大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和乐山市重点优势企业。

7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东风电机这块土地上铺就了我国近代工业、现代工业和当代工业发展的罕见轨迹, 书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精神赞歌, 创造了绚丽辉煌的文化史诗。

保护永利川厂旧址和三线军工遗址, 探索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内在动力, 是对我国工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社会责任。东风电机决策层以宽广的胸怀、长远的视野, 敏锐地发现这一工业遗址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 自觉地肩负起保护、传承、发掘和继续培育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责任, 投入各项资金达千万余元, 本着见物、见人、见思想的原则, 对永利川厂旧址建筑物修旧如旧, 对历史进行系统整理研究, 对文化进行概括提炼, 彰显产业报国、产业强国的不懈追求。东风电机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鲜活地再现民族工业史, 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2009年, 公司被命名为乐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利川厂旧址被公布为五通桥区文物保护单位, 并被四川省文物局推荐正在破格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 “新塘沽”石刻已从山崖迁至厂区中央安放, 与苍劲有力的“新塘沽”相伴, 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建筑在绿荫和草坪之间静静地屹立着, 它们历经70多年风雨, 穿越历史的天空而大放异彩, 仿佛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段震撼心灵的悠远历史。

从车间机器的轻鸣中, 从墙上铭刻的史料里, 民族工业开拓者和三线军工建设者们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出, 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随处触摸。

民族工业企业 篇11

一、中国汽车生产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客车生产在2001年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2001和2003年增长幅度为50%。2006年,中国市场销售登记的汽车数量达到722万辆,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的二大新车市场。这一年,中国汽车企业共生产了728万辆汽车而成为目前全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政府希望在汽车行业建立起有相当竞争能力,能起到产业支柱作用的汽车生产企业,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欧盟认为: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正成为欧洲汽车企业为全球主要汽车厂商生产低价格,高质量汽车零配件的理想生产地。尽管中国汽车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在过去5年里,中国汽车投资数目巨大,生产能力过剩,利润下降。欧盟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利润以6%的幅度下降。这种情况使包括在华欧洲企业在内的所有汽车厂商都受到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二、欧洲汽车生产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与机遇

欧洲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已有20年。90年代初期德国大众汽车与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占据着超过50%的国内汽车市场。欧盟认为:欧洲汽车生产企业领先对手的优势在于其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如果中国出现更为严重的空气污染,中国政府将会通过立法来提高燃油质量和经济性。由于中国的环保标准是参照欧洲基准制定的,所以欧洲企业在这方面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按照高排放标准设计与生产汽车发动机方面,会有更大的市场。同样,欧洲卡车的优势也在于高技术,特别是在环保技术方面。当今卡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发动机功率更大,燃油经济性更高。欧盟相信:如果中国企业打算生产达到欧III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大多数国内企业将因为技术与工艺不能达到标准,而不得不加大与外国企业合作。除此之外,因为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与外国企业所进行的合作日益加强,引进新车型更为迅速,所以需要更高水平和更高标准的零部件,这为外国零备件厂商提供了更加有所作为的机会与空间。

三、欧洲汽车生产企业在中国市场受到的挑战

欧盟的调查数据显示:影响欧洲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表现的主要原因依次包括:政府干预行为(20%)、企业所有权限制(20%)、知识产权侵犯(16%)、中国行业标准(11%)、新型发动机引进速度缓慢(5%)、资金限制(5%)。欧盟宣称:中国市场存在着贸易非关税壁垒,在中国的欧洲汽车成品与汽车零件生产行业每年因丧失机会而造成的损失高达46亿美元。

1.欧盟认为中国未能全面履行WTO条款。欧盟宣称:中国加入WTO极大地降低了引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关税,但中国在如何进一步履行WTO承诺仍不甚明朗。欧盟认为中国政府将要在如何解释与执行WTO 条款方面让中国汽车工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欧盟相信在这方面将会与中国政府有发生争执的可能。对关于进口汽车零部件计算进口税率,按中国有关规定,尽管并不构成整车,但对零件或零件组合按整车税率收取。欧盟认为中国有关汽车产品壁垒税率计算方式不合理。

2.欧盟认为中国进口汽车业务经营业务权限的规定有待改善。中国政府对经营进口汽车业务的厂商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在经营资金与管理标准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欧盟声称:极少数小公司可以达到中国政府所要求的5亿人民币注册资金或40亿人民币固定资产的水平,这使许多规模较小的经销商无缘进入此行业。

3.欧盟认为中国行业标准限制了欧洲汽车企业在华发展。欧盟认为中国有关禁止进口外国二手汽车的规定,以及15年后报废商业用途汽车的政策限制了国内高质量汽车市场的发展,实际上不利于提高汽车质量,道路安全和环境保护。

4.地方保护与知识产权侵犯损害在华欧洲汽车企业利益。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并能以微妙的方式从中获取地方性保护和其它商业利益。在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执行,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得到政府关照和庇护。在欧盟看来,中国政府与企业认真执行现行相关法律要比建立新的法规更为重要。欧洲汽车生产企业声称:“中国市场准入障碍使我们的营业额减少了70%,使我们企业达到收支平衡晚了至少5年”。

四、欧盟采取的对策

欧盟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亟待提高。对此,来自外国的压力与督促对改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现况十分必要。同时,欧盟特别提出,涉及汽車行业产品与生产的中国行业标准应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加以商榷, 以确保中国标准没有与国际标准相冲突的内容,并以次为依据,减少或取消例行检查。欧盟甚至希望在可以实施国际标准的行业中,不必实施中国行业标准。此外,欧盟要求中国取消有关禁止进口用于商业用途的二手汽车和有关报废15年车龄汽车的规定。在欧盟看来,废除上述规定有助于中国防止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汽车上路行驶,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汽车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存在严重的非贸易壁垒,政府保护主义,执行法律不力等情况,欧盟建议欧中双方必须以一种更为深入的方式进行对话。欧盟明确表示,要在这些问题上必须保持更为强硬的态度,迫使中国在上述方面的表现有所改善。

为了保持欧洲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欧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一)欧洲汽车企业要继续投资研发绿色环保技术,保持对中国同行的优势。欧洲汽车企业要在实施限制汽车废气排量法律所带来的商机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二)欧洲汽车企业要在中国进行更大的投资,并在中国建立设计中心。(三)欧洲汽车企业要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与方式向市场推出新款汽车,以此减弱中国汽车厂商的竞争优势。(四)欧洲汽车企业,特别是那些在中国加入WTO前的企业,要加大投入,采取措施加强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制定更为可行的生产方式,改进那些以往实行的但并不适合现在竞争环境的运作方式。(五)欧洲企业要寻求新的方式来使中国的汽车生产为其全球生产体系服务,将中国汽车厂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纳入全球汽车采购计划中,并利用中国研发设施与生产设备参与并支持全球汽车生产。

五、中国政府与汽车生产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1.提升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独立自主参与全球化生产

中国政府要利用欧盟对华汽车工业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扩大中国汽车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并争取从国际市场获取利益。同时,要避免使中国汽车工业成为欧盟全球汽车体系的工具。汽车工业是一个产业链广泛的重要产业,政府要认识到决不能以牺牲相对独立的本国汽车工业体系与基础来片面追求汽车生产的国际化。为此,政府与企业要利用欧盟关于中国汽车市场政策的有利因素,加强汽车工业技术研发,充分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和创新体制。以先进的自主技术为支撑,发挥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在近几年形成的汽车生产优势,采用国际通用营销与售后服务模式,建立高效、完善的现代化汽车销售流通体系,通过扩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及在海外尝试投资建厂生产自主品牌汽车等方式,力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有一席之地,并以此获取本土汽车工业研发与持续发展所需资金。

2.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沉着应对欧盟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指诘

欧盟在报告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此,中国政府要再次明确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的坚定态度,重申解决此类问题的决心。政府要通过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对侵犯知识产权的监督与防范作用,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与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情况与欧盟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可以预见,欧盟与中国在汽车生产的问题上,围绕知识产权问题将会出现多回合的争执与交涉,中国政府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

3.认真研究,慎重决策,妥善解决标准认证统一等问题

欧盟在此次报告中提出了欧洲企业遭受中国国内汽车行业标准影响等问题。对于欧盟提出的上述问题,应采用多方论证的手段加以协商解决。政府与企业要组织国内汽车行业与各领域标准认证方面的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认真研究国际汽车生产认证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内容,清楚各种标准的特点,严格评估采用或不采用某种标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充分了解因此而对国家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与潜在的意义。只有在充分论证与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双重核查标准问题做出决策。

4.加强磋商,统一政策,在不损害中国汽车工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市场准入、非贸易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

在欧盟看来,中國政府履行WTO承诺的表现在上述方面未能达到欧盟的期望。提出这些不满与要求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与中国企业进行全面竞争。对此,政府要积极表明严格遵守入世承诺的态度与行动,按照与WTO成员国达成的谅解条件,就市场准入、非贸易壁垒等问题与欧盟对话与磋商,明确自己的观点,说明国内实际情况。在认真遵守入世诺言的前提下,找到履行WTO承诺与保护民族汽车工业的最佳结合点。此外,中央政府要重申统一有关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方面的原则性政策。采取措施控制“诸侯经济”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弊端。理顺国内各地区经济利益与全面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避免各地区为盲目争取外商投资数量,匆忙上马缺乏科学论证,不计后果与回报的外资汽车项目,同时也要防止一些地区为保护地方经济利益,设置障碍阻止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正当经济活动。

5.不断引入新技术,增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大轿车厂几乎全部与国外汽车公司合资,我国轿车市场竞争变为几大跨国汽车集团在华竞争。因此,外商不得不拿出最新、最好的产品在中国生产,以在不断激化的竞争中争得市场份额。政府与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有关技术与创新转让方面的新变化,加快引进新技术和新型汽车在本土生产步伐,鼓励外商把最新的技术拿到中国,使我国汽车工业可以获得一些先进技术、先进生产方式、先进营销理念,为我国汽车工业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注入优势。同时,要注意加强技术储备与产品技术含量,以及新技术运用程度,避免中国汽车工业走到低质量,低价格,低利润的道路上去。

6.借鉴成功经验,开拓本土市场,满足国内大众对汽车产品的需要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汽车生产体系, 大国的市场优势、劳动力素质和本地生产优势、工业配套的规模优势逐步显现。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开发出当前国内消费者急需的轿车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有国内企业最了解我国国情,最了解国内对汽车产品的需要,这是我国汽车工业同国外汽车工业进行竞争的根本的优势之一。因此,我国的汽车行业要转变观念,开拓思路,继续加深汽车工业结构重组。同时要加强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合作,集中优势,并借鉴彩电,冰箱等国产家电行业的成功经验,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产品,并在这类产品的开发中掌握技术主导权和竞争优势。

7.加快汽车市场与服务体制的改革,积极应对WTO有关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要求

面对欧洲企业的竞争与WTO有关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要求,政府与企业要加快销售、服务、信贷方式的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化汽车销售流通体系刻不容缓。汽车工业要利用借鉴国外先进的营销理念、售后服务体系,针对我国国情,完善我国汽车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此外,政府与企业要采取措施,培育二手车市场,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业,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推广汽车消费信贷,并对国外适当开放汽车服务贸易市场,建立起多样化销售方式。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mmission: Study into the Futu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 i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Relations 2006~2010.2007

民族工业企业 篇12

广西作为一个拥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众多地区,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具有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和艺术审美情趣, 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精美绝伦的民族技艺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年轻人进入了开放时尚的生活环境中, 逐渐受到现代文化教育的灌输与熏陶, 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颠覆, 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所在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缺少对本族服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导致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工作的青黄不接, 纺织、印染、制衣和刺绣等服饰技艺的传承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大大提升了广西的知名度, 其蕴含的无限商机给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广西本地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发展急需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民族服装与服饰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该行业目前急需一批熟悉区域民族文化, 精通民族服饰技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 基于本地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特殊需求, 将区域民族文化和服饰技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重点, 满足广西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

2 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民族服饰的认同感, 培养他们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技艺的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技艺的良好氛围。

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并完善“产训融合, 同基分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一个适应广西民族服饰企业需要并具有民族服饰特色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 建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建立一个民族服饰产学研工作室———民族绣织坊, 形成集“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4大功能为一体、管理规范的多功能民族实训基地。

以本专业教师为依托, 引进民间工艺大师、行业专家, 共同研究民族服饰类课程的内涵建设, 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 开发《民族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等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

3 工作过程

3.1 本地区人才需求调研

广西处于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 通过对广西本地区内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工作室进行大量的调研, 了解广西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保护、传承民族服饰技艺的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技艺的良好氛围。

3.2 开发课程体系

本着以“服务地方”为指导思想, 将体现区域特色的课程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铺开,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岗位、特色、竞赛三位一体”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 开设渗透本地区民族特色服饰文化与技艺的课程:《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技艺》、《民族手工饰品制作》和《东南亚语种》等民族特色课程为辅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3.3 校企共建民族绣织坊

民族绣织坊是一个民族服饰产学研工作室, 主要是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产训融合, 开发民族文化产品, 设计出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服饰产品;广西各民族服饰文化及技艺展示和民族织绣染技艺培训。

3.4 打造一支民族化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北京进行民族礼服传统手工工艺高级定制培训;双师型教师到服装企业培训电脑绣花;聘请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手工艺人到学校举办民族织绣讲座。建设了一支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和资源共享的专业教师队伍。

3.5 建立具民族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立了向社会公开的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性专业专题网站, 共建共享大量的民族类课程的课件、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 并在学校教学源库平台上供校内外学生使用。

3.6 设立民族服饰文化长廊

民族服饰文化长廊主要展示广西各少数民族服饰实物和文字图片, 为专业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展现民族文化精华, 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服饰, 展示民族服饰魅力, 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吸收本地民族文化和技艺的精髓。

3.7 举办各类服装展示活动

通过举办各类服装展示活动, 传承民族文化。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在本地传统节日时, 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 到民族服饰、服装工作室进行调研, 实时为专业教学提供服装专业的职业岗位新技术、新设备、新流程和新技能要求等信息服务;举办体现民族风情的“服饰文化节”和“师生技能作品静态展示”等大型活动,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对作品进行评价, 优秀的作品拿到校外参加比赛或展演。

4 条件保障

4.1 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根据学校出台的《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

84

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做到目标明确, 责任到人, 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4.2 师资保障

聘请广西织绣协会会长贺卡等企业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共同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负责民族服装与服饰教学内容确定与创新, 对教学内容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组织实施, 确保教学创新的实现。

4.3 经费保障

学校建立重点专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 按项目总体规划, 分年实施。资金投入到位。

4.4 场地设备保障

按照企业流水线生产模式, 并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需要, 合理设计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工位、操作规程和人员配置等, 提升实训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校内实训室有:服装制版实训室、服装特种设备实训室、服装展示实训室、服装电脑设计实训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和服装绣织纺, 每个实训室引进工艺一体化同步摄放实训教学系统。

5 主要成果

通过开设渗透本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的课程, 培养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中等技能人才。更多的学生加深了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对本地区民族服饰的认同, 在本地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大有好转, 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

校企合作开发民族文化产品设计对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把广西主要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搭建课改与民族文化技艺相互融合的创新之路;学生通过开设民族特色课程, 设计并制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配件, 将民族元素和时尚结合起来, 进行大胆的创新, 通过民族元素来点缀时尚。

2013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参加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民族技艺比赛, 作品《民族进化论》获得荣获二等奖;2014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民族织锦及服饰表演”活动中展示, 学生们身着自己设计制作的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 以T台走秀的形式, 配以民族元素创意文化产品展示, 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高度称赞这场民族服饰秀是一场展现了民族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发展相对接的民族文化盛宴, 彰显广西民族文化魅力的民族服饰技艺;2014年6月, 本校学生赴南宁清川小学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民族服饰, 让小学生感受到了独特的民族优秀文化魅力, 深化了本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增强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教学改革, 积累大量的经验, 专业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民族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 以后还需通过成立专门的编撰委员会公开出版这本教材, 将它推向市场。

6体会与思考

如何开发更多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的中职民族织绣染特色课程, 将这些课程以及民族织绣染技艺向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实施推广, 产生辐射示范作用, 从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真正实现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开发民族文化产品, 设计出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服饰产品。

如何能更多地挖掘民族绣织坊的功能和发挥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开发。

摘要: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基于本地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特殊需求, 将区域民族文化和服饰技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重点, 满足广西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实践证明, 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对把握本地区民族服装服饰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及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行之有效的作用。

上一篇:冲击式机组下一篇:测评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