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工业企业(精选12篇)
循环型工业企业 篇1
摘要: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 我国的工业正在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向靠近。在工业企业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强调对能源的循环利用。本文对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如何在我国更为有效的发展循环经济, 制定出了合理的模式。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1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1 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证明,在企业中通过对附属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之一。
1.2 我国以前只是注重在经济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就要求尽量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那么就要尽量的使用污染小的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并且可以使用污染小的能源,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措施。
1.3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将更加艰难。在我国的资源日益短缺的形势下,各个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降低能源的消耗,开始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
1.4 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5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6 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我国大的经济背景下必然产生的产物,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略对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生态环境遭到恶化,所以政府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经济,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实现对资源的高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要将企业的生产链条进行延长,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加入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然后再将其应用到生产中。循环经济就是对传统经济的改革,打破过去旧的工业体系,向着新型的生态化的工业道路发展。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以工业企业为主体,在工业生产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不仅对资源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所以说工业企业是发展改革的主体,在工业企业内部要实现产业变革,改变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实现清洁生产,生态生产。在产品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在技术上进行改革,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良,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资源的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也对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就要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推动清洁生产模式。首先,要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良,保证生产过程以消耗能源少,污染物排放少,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为主要方向;在生产原料的选择上,要使用无毒无害或者是低毒低害的原料,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污染物多的原料;在设备的选择方面,要使用先进的设备,制造的污染少,排放的废弃物少,并且噪音小,不像传统设备产生很大的污染;在产品定位方面,要尽量的生产质量好,在市场上有很大需求量并且能够满足环境保护需求的产品。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先进的技术力量,对于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应用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中。对于自己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可以自己循环利用的要充分的利用,如果自己企业无法循环的,可以实现企业间的联合经营,实现对变废为宝,进行二次能源的利用。再次,对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不同的清洁生产费用收取标准,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有更大的贡献。
3 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3.1 制度支撑
3.1.1 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3.1.2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3.2 管理支撑
3.2.1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3.2.2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3.2.3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丽英.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 2005.
[2]翟绪军.黑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循环型工业企业 篇2
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资源使用集约化、生态环境无害化,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新路。2006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67吨标准煤,降为1.59吨标准煤,降幅4.8%;万元gdp电耗由2005年的1207千瓦时降为1050.8千瓦时,降低4.9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由35.8立方米降为33.29立方米,降低7%。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做好工作,按照省市节能办的要求,我们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要求各镇办、各企业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管理机构,完善区-镇-企业三级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办、各部门、各企业,形成了企业为主体,区、镇、企业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抓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上的重大革命。为提高全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提高全区的资源忧患意识,我们通过召开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大会、开展“资源节约进机关、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公众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提高全社会循环经济意识,在全区上下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抓产业调整,努力构筑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区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结构调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齐抓,努力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少排放、无污染”的循环经济体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二是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原有企业生产工艺,降低企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三是继续推进煤化工产业发展,通过“一矿一区”的发展思路,集中围绕煤化工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构建起煤矿与园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四是优化提升纺织、印染等重点耗能企业,推动企业向品牌经营和高附加值发展。五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无烟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四、抓源头管理,努力提升产业档次
高新区始终坚持优先引进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环保型的项目,从源头抓好循环经济工作。一是实行污染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已投产的项目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坚决予以关停,对污染治理措施不大力的项目坚决予以限产或停产。二是认真落实土地集约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项目用地标准,项目投资强度严格控制在160万/亩以上。三是结合国家国定资产投资清查,对已批准入区建设的150多个产业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五、抓政策引导,努力加大扶持力度。
高新区为提高各行各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专门政策,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一是通过技改基金投入和帮助企业申请上级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科技创新。仅2006年,高新区循环经济项目就获得上级各种资金支持达200多万元。其中,菱花集团公司清洁生产技术被山东省列为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市科技攻关计划,并获得补助经费70万元;济宁市东方水处理有限公司高回收率反渗透系统点解设备的研制获得山东省创新基金35万元和市科技攻关计划资金40万元。目前,全区通过技改基金、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基金、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循环经济
项目资金约5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二是在土地供应上予以重点倾斜。例如,济宁华文橡塑有限公司是高新区创业中心孵化出的高科技项目,拥有6项国家专利,主要从事废旧塑料的改性,通过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将废旧塑料变废为宝。通过改性的塑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在包装、工程、建材、农用和日用塑料制品等各个领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了无法降解废旧塑料的再利用难题。为支持该项目的扩大再生产,高新区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给予重点倾斜,以推进高新区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
六、抓典型示范,努力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高新区将把始终将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工作。
全国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菱花集团将“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与达标排放紧密结合,做到了以废治废,以污养污,步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公司投资6000万元新上热电联产项目,将污染严重的小锅炉群淘汰,不仅降低了大气污染,还使每吨味精成本降低了260元左右,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在味精和淀粉生产中采用了清洁生产工艺,通过采用“闭路循环”工艺实现味精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真正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企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不仅实现了建设绿色生产的目的,每年还为企业新增效益6000万元。公司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环保优秀企业”、“山东省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国内最大的谷氨酸生产企业雪花集团依托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按照玉米种植-淀粉-谷氨酸-味精-养殖的产业链条积极构筑循环经济体系。该公司坚定吃干榨净理念、变废为宝还源农业,先后投资1.2亿元新上5条谷氨酸废水提取复混肥,采用国际先进浓缩蒸发、喷浆造粒等工艺,每年从谷氨酸废水中提取复混肥30万吨,年新增产值2.4亿元,利润7000万元。公司生产的复合肥和深度处理后的废水返回于农田,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工厂、从工厂再回到农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七、抓认证审核,努力提高环境绩效
高新区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大力推广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一是高新区在2002年率先通过了iso14001认证,并不断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全区有效运行,加大对体系有效性运行的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真正将体系运行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持续改进”目标理念。二是积极倡导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目前区内已有1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环境执法,对“双超、双有”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积极性的企业开展自愿审核,我区目前已有 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八、抓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园林生态城区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区管委会通过截污导流、点源治理和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控,与市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完成了区域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控)平台建设,实现了对重点企业的实时监控。二是完成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建设,目前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4万吨/天已建成竣工投产,全区污水管网已基本贯通全区。三是大力推广应用中水应用。出台推广应用中水的政策,在高新区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推广使用污水处理产生的中水,实现污水的资源化。目前,我区新建的总规划面积50万平米的冠亚星城小区全部推广使用“中水”。
我区自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以来,以较低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消耗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开发区入区项目的日渐增多,开发利用面积的日渐扩展,提高全区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区内循环经济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实施循环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进展情况,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发展好循环经济。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运行管理机制和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
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完善区内污水处理系统;为全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生态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预期目标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达到1.31吨标准煤,比2005年末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1.59立方米以下,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区内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排污持续减少,实现生产经营清洁化,园区建设生态化。
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增强全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区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加强与先进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更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氛围。
(二)完善推行清洁生产运行机制。深入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力争工业企业清洁生产通过率为100%,同时培育5—1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三)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法行政,加强能源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和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产生、利用、消耗报告制度,督促用能企业采取措施节能增效,依法淘汰能耗高的用能产品、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
(四)落实国家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启动日处理能力8万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寥沟河综合整治工程,集中处理区内企业等排放污水,逐步实现中水回用,健全完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报表制度,定期分析和通报区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五)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积极构建南京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篇3
构建和发展企业内部“小循环”体系
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体系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加强企业内部“小循环”体系的建设就是要依据生态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创新工艺流程,使管理科学化、资源投入减量化、生产工艺清洁化、产品设计生态化、服务标准化,最终以最少投入、最低污染实现最优效益和最大产出。
资源投入的减量化。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更多地引用诸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主要污染排放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新建、在建工业项目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布局或进行生态化改造,鼓励企业和园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从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产品设计的可再利用。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次以及采用多种方式使用各种物品,设计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可再循环、可再利用等特点的产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用标准件进行设计和生产;在原料的选择上,避免使用危害性较大的物质;在生产工艺上,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进行可量化的生态设计,保证产品结构的改良和绿色升级换代;在对消费者的引导上,加强他们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选择,提倡绿色消费,培养人们正确的消费观。
企业内部资源的再循环。生产出来的物品或者使用过的原料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大力推进企业的绿色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推进机制,制定完善推进工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方案。注重生产原料和废料的再循环和综合利用,将其中有价值的回收转变为新的资源投入到再生产过程。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体系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最终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重点改造传统生态工业园。传统的生态工业园区大多是从原有的工业园区改造而来的,改造成本比较小,但是改造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就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园区,对这种传统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就是要将工业发展和工业循环经济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科学设计原理,对园区内企业的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进行优化,加强园区内的生态工业链建设,完善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和回用链,促进能量、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等,使其能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污染最少化,实现区域内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园。新型工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规划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园区内分类相同或相近企业的生态产业链的联系更加紧密,园区内的企业通过废弃物的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和循环利用可以形成纵向闭合循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共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和区位优势,借助“九校一府”的组织模式和“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有效链接起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市场等互补性资源,逐步发展成研发、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其功能和定位完全符合新型工业园区的要求。
加快建设现代绿色物流配送区。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现代绿色物流是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全新物流系统,是绿色工业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龙潭物流基地的定位为国际物流平台、临港工业基地,龙潭物流基地将以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为核心优势,发展成以临港加工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绿色物流配送区。该物流基地的建立大大加快了南京绿色物流配送的快速发展。构建全社会的工业循环经济“大循环”体系
工业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南京工业循环经济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构建合理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并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构建合理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突出以工业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任务,制定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供应、财政资金奖励与补助、信贷资金扶助及有关税费减免、水、电使用及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南京高校聚集地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加强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制药、新材料、能源节约和替代等产业,加快推进光伏、风电、城轨交通、LED、船舶等十大产业链的建设,不断提高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全力推进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功能聚集区的发展。
大力发展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静脉产业”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特点,使之与“动脉产业”相互补充,形成资源循环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南京这样的资源短缺型城市,“静脉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应大力推广。
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服务外包具有国际化水平高、信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南京现有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500余家,其中获得CMM/CMM13级以上认证企业22家。2008年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是南京唯一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这个外包产业园的建设将和江苏省软件园、南京软件园等一大批软件外包产业基地一同加快南京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加快工业循环经济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引导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引导企业应用新型能源、新材料,应用节能、节材新技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与绿色产品。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废旧物资资源化技术、再生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加强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能耗比较大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引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使用太阳能产品。鼓励使用节能型交通工具,积极倡导并有效推动公交系统使用清洁能源。
循环型工业企业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赢”的战略目标, 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能够从机制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循环经济, 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向来生等 (2007) 认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涵盖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只有建立了科学、严密、完整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利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 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具体可分为经济、环境、社会三个功能团。王峻岭等 (2007) 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钢铁工业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他们构建了一套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的发展做出评价, 并得出了以环境为视角, 通过改善发展的环境因素, 达到发展河北省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的目的。杨昌明等 (2011)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对某省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支持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某省发展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 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化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量化研究的最重要的环节,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模糊评价法广泛的被各学者所采用。
虽然上述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结果对指导研究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参考意义, 但不具有通用性。因此, 应根据各地区的发展实际进行相应的评价, 构建真正符合指标构建原则, 又可获得长期数据且便于考核的指标体系,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多元角度考虑, 从各个控制层面构建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建立面向规划和管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循环经济规划目标进行模糊评价。
1 四川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
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与评价工作的基础, 它规定了评价的具体内容, 揭示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对工业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 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 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定, 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
围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本文构建了如下工业循环经济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分别把经济效益、环境治理、能源消耗、再利用、销售和消费、社会指标、污染排放作为四川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的子系统, 然后分别确定每一个子系统所包含的一级、二级指标。上述三层共同构成四川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 经济效益子系统。一级指标为经济效果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率。
2) 环境治理子系统。一级指标为环境成本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万元产值三废治理费用、污染治理总投资。
3) 能源消耗子系统。一级指标为能源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万元产值能耗, 万元产值水耗。
4) 再利用子系统。一级指标为生产过程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工业水重复使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环保设备设施数。
5) 销售和消费子系统。一级指标为:销售和消费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包装可回收性、售后服务、绿色使用。
6) 社会指标子系统。一级指标为社会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职工环保意识、管理人员环保意识、公众对企业绿色形象的认识。
7) 污染排放子系统。一级指标为环境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比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2 四川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选择
2.1 模糊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基于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基础的一种评价技术, 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估法FC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能较好的用于涉及多个模糊因素的综合评估方法。在复杂的系统中, 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很多, 因素还要分成若干层次, 形成评判树状结构, 对各层次的因素划分评判等级, 各层次划分的评判等级数目应相同, 上一层次与下一层次划分的评判等级要有单一的对应关系, 以便数学处理运算, 并确定各因子的隶属函数, 求得各层次的模糊矩阵。评判顺序为:首先进行最低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 其次由最低层次的评判结果构成上一层次的模糊矩阵, 再进行上一层次的模糊综合, 循此自底而上逐层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可得到系统总体的综合评判结果。
2.2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主观预测方法。它以书面形式背对背地分轮征求和汇总专家意见, 通过中间人或协调员把第一轮预测过程中专家们各自提出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归纳后反馈给他们。德尔菲预测法的特点是匿名性、反馈性和统计性。在本文中确定专家人数为10人。采用发邮件的方式进行咨询。具体做法是每位专家对表1中评价对象的内在因素的很好、较好、一般、较差的对应处打钩, 并且只能打一处;再对所有有效填表各项进行统计和归一化处理, 得到对应的隶属度。
2.3 层次分析法
因子权重的确定。各级因子指标的权重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A.L.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 (AHP法) 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 此更适应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 较为准确地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结合专家预测法, 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工业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因子权重值计算如表2所示。
3 四川省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四川省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7, 185.48亿元, 工业总产值为7, 431.45亿元,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5, 678.24亿元增加了30.8%, 职工工资总额为24, 756, 815万元, 比上年增加率为19.1%, 全省污染治理总投入为1, 036, 098.3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为96, 190.6万元。四川省在2010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为12, 939万元, 产值能耗为6, 677千瓦时, 万元产值水耗为585立方米, 万元产值“三废”处理费用为57.88元,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为194, 881.3亿元, 工业废水重复使用率为77.7%, 工业固体综合利用量为2, 511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7.5%。环保设施数为13, 689套。2010年全年, 四川省境内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比率为88.5%,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9%, 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3.2%。
应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 采用专家评判法对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评价。对10位专家的有效评价结果进行统计, 可得到对应的评价矩阵和权重向量。
由表1得到评价矩阵为:
因为Bi=Ai×Ri, 所以通过矩阵计算可得
B1= (0.3000, 0.4000, 0.2500, 0.0500) ,
B2= (0.1920, 0.4620, 0.2920, 0.0540) ,
B3= (0.0000, 0.3000, 0.4500, 0.2500) ,
B4= (0.1484, 0.3264, 0.3552, 0.1700) ,
B5= (0.1342, 0.1716, 0.2600, 0.1342) ,
B6= (0.1777, 0.3331, 0.4094, 0.0798) ,
B7= (0.2312, 0.3666, 0.3022, 0.1000) 。
将上述判定向量作为上一层的模糊评价矩阵R, 则二级综合评价为B=A×R= (0.1376, 0.3339, 0.3653, 0.1225) 。
根据以上10位专家的综合评价结果, 因为η1=100, η2=80, η3=60, η4=40。所以根据评价矩阵B可得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得分为67.29。则可对四川省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为一般。
4 意见与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四川省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 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必须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建设力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大力推进产业链内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废旧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 全面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实现冶金、能源、建材、化工、食品、电子等重要产业的内部循环。可以构建如下产业链:粉煤灰废渣及建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链、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产业链、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产业链、集中供热及余热利用产业链、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回收产业链、废旧塑料和橡胶回收利用产业链、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及回收利用产业链、废旧机电再制造利用产业链、废纸回收利用产业链。
摘要:本文重点从四川省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水平出发, 考虑了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因素, 建立了一套针对四川省工业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整体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四川省工业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整体水平做出综合评价, 从整体上判断一个四川工业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水平。并根据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 对四川省提高实施循环经济的水平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工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保护, 2003;3:4~5.
[2]向来生, 郭亚军, 孙磊, 陈明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3:14~15.
[3]王俊岭, 赵瑞芬, 王贤.河北省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模糊综合评价.生态经济, 2011;10:2~3.
[4]杨昌明, 曹代功, 张波.区域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支持力评价及分析.中国矿业, 2011;20:7~8.
[5]王军生.区域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23 (9) :55-56.
[6]冯华, 宋振湖.中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44-45.
[7]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总结 篇5
一、**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
大的发展,自“十一.五”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经以来,**区的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连续三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以上,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至2008年6月,全区累计工业总产值完成74.6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收入完成12.28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亿元,增长30%以上。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十一.五”以来全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经达到了9户,增加了2户。其中4户废旧金属回收公司,2户废啤酒瓶回收公司,1户废耐火材料回收公司,利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水泥生产企业2户。累计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39.5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180.5万元。
——回收废旧金属10.26万吨,生产钢材9.7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
——利用废蔗渣21.1万吨,节约煤炭资源60285吨(标煤),产生经济效益4823万元;利用废糖蜜55230吨,生产酒精15780吨,产生经济效益5996万元;利用废弃物滤泥、废醪液47200吨,生产甘蔗专用滤泥复混肥7300吨,产生经济效益1460万元。
——回收粉尘10460吨,废砖瓦、废石渣、废炉渣等多种工业废弃物80909吨,生产水泥37.61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3163万元。
——回收废耐火材料2747吨,生产耐火砖5060吨,产生经济效益1017万元。
——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16800吨,生产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800万块,产生经济效益240万元。
——回收废啤酒瓶40822吨,产生经济效益3777.5万元。——回收木材加工的废弃物10920,生产机制木炭3120吨、产生经济效益2704万元。
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一是避免了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净化了环境。二是成功的运用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区工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工业经济已培育了8户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34户,经济量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1.4%,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好的处理了经济增长与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企业消耗能源总量控制在34.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399.2立方米,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以上。绿色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3户,实现工业产值45000万元;重点产业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达标率达90%以上;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保持100%,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全部达标设计排放。淘汰主要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钢铁淘汰落后工艺生产能力,整体等量搬迁康发钢铁公司生产线,提高工艺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工艺,环保设施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标准;淘汰了落后电冶炼炉生产能力联合金属硅厂6800KVA、乾鑫金属硅厂4000KVA),产量9000吨;水泥淘汰保山西庄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落后立窑生产线,产量1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17180吨标煤;煤实物量628362吨,折标煤18424吨;电力实物量17346万KVA,折标煤21320吨;燃油实物量2690吨,折标煤109342吨;木柴、焦碳等折标煤22694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代发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
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
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区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区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建材(钢铁、水泥、砖瓦)、有色金属采选、制糖、金属硅、烟草(香料烟)、酒类(啤酒)、木材加工、大理石板材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九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综合钢铁、水泥、砖瓦利用等项目;在建材生产及转化方面,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围绕废金属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水泥、通过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区工业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是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工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着力抓好16户与区政府签定节能减排责任书的试点企业的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抓好耗能3000吨标煤/年以上的12户企业(保升龙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香材料烟加工厂、保盈金属硅厂、保山飞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保山茧丝绸公司、保山西南石墨电极有限责任公司、丙麻硅业有限责任公司、顺河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澜沧江啤酒集团保山啤酒公司、保山西庄建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保山正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保山康发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试点工作,确保各项指标的完成。二是从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制定包括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实现目标。三是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是通过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试点、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工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快速发展。五是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六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七是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区经济局
实现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篇6
【关键词】: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对策
煤炭工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于煤炭资源的利用,相关行业水平的提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加大煤炭行业管理力度,实现煤炭工业循环型经济发展。
1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持
相关财政部门应提高对于煤炭工业的重视度,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相关的政府官员或者主管部门在拟定相关规划投资方案项目时,加大对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于以后的技术开发类项目和研发,相关专业培训,标准化标杆项目,提供适当的资金补助等支持,使政府起到标杆性作用,相关金融机构也应大力支持;其次,政府调整资源税收政策,传统的税收政策为按煤炭企业所获得的产量进行税率征收,可以适当的进行合理化变更,便于煤炭企业资金流动和准确安排内部活动,提高煤炭行业的灵活性,产生积极性影响;另外政府给予企业资源补偿费,我国尚未明确规定开采回头率的具体施行标准和细则,使得该条政策未起到预期的作用,应结合现实状况,明确规定细则标准,加大政府掌控力度,对于回收残余煤柱,外表储量的相关企业可以降低税费。国家调整相关资源利用方面税收政策,修改相关土地,矿产资源的税收,完善对废水煤渣工业化废气的处理政策。如此情况下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会使得原本的部分企业费用降低。
2加强煤炭工业的资源管理,提高煤炭利用水平
循环经济是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为目的,以减量化,再次利用,再次循环为手段,特点是物质闭路循环及能量梯次使用,总体生态系统循环,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结合我国实际的煤炭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加大对储煤量较多的省区开采力度,首先保证原有的大型煤炭企业的资源供给量,使得原有优秀企业持续稳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做好生产能力的交接。对于不同水平的生产企业严格规定界限(国有煤矿,乡镇小型煤矿,地方性煤矿企业),严禁造成资源的破坏。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于部分小煤矿进行改革整顿,加大资源勘查力度,保证充足的资源供给。可以建立一批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矿产企业,保证煤炭工业的后续发展力量。现有企业根据规定合理的适时地进行资源开采,国家可以对于使用制度进行调整,保证资源的有序管理,规定煤炭企业的权价款评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政府出台相关的制度和法律细则,详细规定资源回收标准,对于部分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的煤炭企业严格管理,采取相关法律手段进行制止,结合经济手段,行政调控,对于煤炭企业较多的城市进行调整,合理控制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采用管理责任制度,进行详细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办法。对于相对储量较少的煤总类,采用保护性政策手段进行资源的分配。改变传统的煤炭企业单一的销售渠道,进行适当的销路开发,加大对于煤炭洗选的力度,大力推广实施煤炭的精加工技术,对于煤炭进行深入加工,降低煤炭企业原煤的直接售卖在企业营业额的比重,企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煤矿工作区域的安全性,建立完整的质量标准,提高企业效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大产业化的前进脚步;
3优化现有煤炭行业产业结构,建设新型产业体系
现在我国的国有煤矿,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三大类的产量比例大概为55:20:25,从中明显看出国有煤矿的比重较大,其生产技术水准专业化,总体产量规模大,在煤炭行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可是总体的比例结构显示出我国水平高,优秀煤炭企业不多,总体发展状况达不到国际先进化水平,对于如此的总体情况,我国应加大技术发展脚步,建设高效率高安全的煤矿企业,加强原有重点企业的综合实力水平,推进产业优化发展,改变现有的矿业结构比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资源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增加企业竞争实力。对于小型煤炭企业采用合并经营,进行小型企业的资产重组,改变原有结构比例;煤炭产品的运输和销售环节要高度统一。如今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于煤炭需求份额量降低的情况下,对于燃煤的标准却逐步上升,煤炭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生产方法,不断对于产品进行改革创新,使煤炭产品越来越环保洁净,才能在竞争中寻求长久发展。纵观目前的发展形势,煤炭的消费主体将集中在各种大型行业,生活用煤需求量逐步减少,煤炭企业必须顺应大环境下的发展结构,进行适时的内部调整,搞好产业链条连接,保证总体发展方向。
4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工业循环发展
以往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很多煤炭资源无法开发利用,而今高科技手段盛行,改变了以往的局面,许多资源开发率提高,同时,提高企业对于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采用先进的灾害治理技术,减低瓦斯爆炸和火灾事故发生的风险,同时加大相关资源的开采量,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开发新的方式,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收益,提高煤炭企业的总体发展热情,推动相关城市的发展;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劣质煤和洗中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企业可以进行锅炉燃烧技术改革,建设对于产物进行利用的电厂,加大煤矸石在建筑生产和修路方面的利用率,降低煤矸石山的形成,同时兼顾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煤炭工业在生产影响幅度降低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改变传统观念,突破技术瓶颈,引进废弃物利用等相关设备,如矿井瓦斯抽放与利用技术,煤层开发和利用技术,将引进技术与科研开发相结合,形成技术支持体系。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日后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加大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加强煤炭工业的资源管理,转变观念提高煤炭利用水平,优化现有煤炭行业产业结构,建设新型产业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伟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J].中国煤炭.2013
循环型工业企业 篇7
关键词:贺州市,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思路
一、贺州市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长期以来, 贺州市缺乏对工业园区产业现状的深入研究分析, 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关于全市产业布局、发展的整体规划, 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工业园区准入制度, 导致企业入园门槛过低, 主导产业不突出, 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园区内产业规划布局欠合理, 主导产业特色不够鲜明。贺州市对现有的工业园区没有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和分区, 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不够明确, 特色不够鲜明, 园区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如对旺高工业园区最初定位为:“以接纳粤港澳台和江浙闽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主, 同时发展有资源可依托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加工业, 并根据工业区发展情况, 逐步发展高科技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此定位较为笼统, 没有真正明确工业区的主导产业, 导致已引进的36个企业45个产业项目, 包括食品、制药与电池、粉体、稀土等对环保、卫生环境要求有极大差别的企业, 园区内企业是无机结合, 并非有机群聚。由于针对性不够强, 企业相互之间关联度也不高。
三是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低。贺州市工业园区的企业基本上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产业发展方式粗放, 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型工业比重大, 占到70%, 原料型粗加工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 产业中的小制造、小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较大,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偏低。园区内的废水、废渣、金属边角料等被当成废弃物排向环境, 没有进一步循环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不仅对资源和能源造成极大地浪费, 而且也极大地污染了环境, 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和负担, 也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四是环境污染较严重。有关数据表明, 近年来, 贺州市工业园区的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污水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园区规模大、企业多, 排放的污染物自然也多, 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园区内的各个工业企业各自为阵, 采用的一般都是末端污染治理的方法,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
二、贺州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的基本构想
贺州市的循环型工业园区要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通过园区产业之间的生产耦合, 使物料、能量、产品在园区内产业之间进行循环, 将某企业产生的能量、水资源的和废弃物等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一个产业继续使用, 建立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资源共享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关系, 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 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良性循环流动的过程, 通过对工业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 实现工业增长的低投入和三废低排放甚至于零排放, 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现产品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 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可以以现有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及工业集聚区为主, 通过群落化、组团化、专业化进行布局, 重点发展和改造五个循环经济园区:富川华润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区、西湾有色金属产业园、西湾电子科技产业园区、旺高工业园、信都建材林产工业区。寻求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度, 进行产业链接, 建立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 以实现工业生产最佳化。追求的目标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 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和园区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
(一) 建设富川华润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区
富川华润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区是贺州市全新规划建设的循环经济园区, 它通过产业链延伸、耦合和合理布局,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各个产业中, 在园区内部实现物料、热、汽、水、电等的循环共生、共用, 努力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副产品再利用资源化, 水资源循环利用, 能量梯级利用最大化,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 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是一种产业共生型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模式。
富川华润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区将重点布局华润核心产业, 即电力、水泥和啤酒产业。除此外, 还可配套发展相关延伸产业, 构建多条衍生配套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吃干榨净”的同时变废为宝,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是围绕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链的项目, 配套建设相关利废企业, 将上游产业排出的废渣作为资源供下游产业进行资源化利用, 延伸产业链。一是利用电厂产出的煤粉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废弃物形成“电力——水泥——建筑材料”产业链, 使华润电力——华润水泥一体化发展, 并与华润产业配套发展利废建材产业, 生产蒸压粉煤灰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混凝土搅拌站等;二是“渣、水、气”循环利用形成“电力——啤酒——水泥”产业链。这是以电厂余热、水的循环利用为主线, 啤酒厂的废水、冷凝水可供给电厂使用, 废硅藻土用于水泥厂、电厂, 啤酒厂, 沼气回收生产热能再利用, 形成热电厂、水泥厂和啤酒厂相互耦合的产业链, 可充分利用能源, 减产废弃物排放;三是逐步建立“啤酒废渣——生物药品、食品、饲料循环利用”产业链。啤酒厂废酵母提取核糖核酸及深加工生产生化产品外, 还可进一步制造和加工成其他多种产品, 分别应用在食品工业、生物制药工业、饲料行业。
(二) 旺高工业园区
把旺高工业园区建成产业异生型循环工业园区模式, 重点规划发展华润制药及配套产业, 化工产业, 食品深加工产业等。一是依托本地丰富优质的中药资源, 引进华润医药并依托其综合实力壮大贺州生物医药产业, 开发贺州丰富、优质的中草药资源, 延伸产业链, 优化布局, 建设新型的中成药生产基地, 促进贺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依托贺州丰富的资源优势, 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使废弃物资源化, 进行彻底的回收再利用, 最终实现工业园区的零排放, 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为贺州食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三) 电子科技产业园区
把电子科技产业园区建成产业同构型循环工业园区模式, 主要是依托我市电子产业基础, 构建精铝、光箔、电子电容器等电子循环产业链, 重点发展铝光箔、中高压电子铝箔、铝电解容器及其上下游产品, 吸引、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深产业链条之间的关联, 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同时, 大力引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机产业、太阳能利用、高能电池等非资源型技术产业, 建设循环型贺州电子产业。
(四) 西湾有色金属产业园区
利用华润电厂建成后充沛的电力资源和广西丰富的氧化铝资源, 配套建设相应的铝合金项目, 积极承接广东铝加工产能的转移, 通过铝合金项目建设, 将铝工业的上、下游链接起来, 形成完整的铝工业产业链, 打破企业内部产业链条, 将内部产业链条向外扩展并拉长延伸, 按照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势互补, 实现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的横向联合和资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主要布局精铝、钨及稀土深加工产品, 以及太阳能电池用硅片、锂离子电池材料等其他新材料项目, 形成再生资源产业链, 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 把西湾有色金属产业园区建成外延产业链型循环工业园区模式。
(五) 信都建材、林产工业区
贺州有适宜林木生产的温度、雨量、土壤等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 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林产工业是贺州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也是贺州社会经济的支柱之一。把信都工业园建成产业链主导型循环工业园区模式, 重点发展充分利用林业废弃物的林———建筑板材加工产业项目, 林纸一体化产业项目等, 通过企业间的联产及物质、能量交换, 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坚持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 提高资源产出率, 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循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五个工业园区都是以物资的资源化利用和提高为出发点,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在园区内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推进重点行业的整体集成, 系统优化, 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在企业层面上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提升技术水平, 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和污染排放强度, 做好企业内部小循环, 促进产业内部的循环和行业间的耦合与共生, 搞好企业间产品链的有机链接, 实现区域或企业群落资源循环, 连续利用, 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
三、构建促进贺州市循环型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 科学制定循环型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制定规划的目的就是强调预先知道、预先预防, 有预先对策决策, 便于政府等部门对园区、企业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进行评价、考核、奖励和惩罚, 使循环经济理念变为人们自觉地实践活动。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及循环型工业园区经验, 在《循环经济促进法》、《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 加快制定一套完整、详细、切实可行的贺州循环型工业园区发展整体规划。规划要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安排和部署, 在园区布局规划、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园区资源配置规划等各个环节都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将该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能源的循环利用、工业企业的生态产业链等纳入规划整体中, 既要立足长远, 也要立足本地实际资源优势、产业优势, 还要把对该市现有的工业园区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强化清洁生产、淘汰落后, 实现产业升级, 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产品的附加价值。
(二)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要创新机制体制, 多方筹措资金, 解决循环型经济的投入难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好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贺州市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支持;二是增加鼓励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方面的预算支出, 继续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三是成立循环经济专项发展资金, 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 对关键项目、关键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拓宽投资领域;五是创新融资体制,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循环型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六是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主体作用,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循环经济发展领域。
(三) 建立健全循环型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型工业园区评价体系既是政府制定循环型工业园区发展和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 也为调整和改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持。建立一套科学严密、操作性强的循环工业园区评价体系对贺州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有着重大的作用。应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 根据贺州的实际情况, 从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加快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内容应该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废弃物排放指标等指标, 从制度建设上推动循环型工业园区发展。
(四)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循环型工业园区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建设产品研发和检测平台, 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产学研联合,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大力推广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回收处理等技术, 实现园区整体联动, 形成可靠地技术支持体系。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 重点突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高效节能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 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废弃物的产生,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二是推进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科技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示范, 加快循环经济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 扩大成果应用面。
(五) 建立健全循环型工业园区的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依法推进循环型工业园区发展;二是加大对循环型工业园区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园区的配套能力和服务功能;三是建立完整的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实施细则,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四是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土地流转等优惠政策, 促进循环经济园区快速发展;五是强化政府行政督察和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废弃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 加强对行政决策的跟踪监督, 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监察监督;六是加强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吴群, 杨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循环经济中的战略意义——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区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2]陆佳.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园区规划实践—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闫二旺, 张艳平.山西省焦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0, (1) .
循环型工业企业 篇8
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包括固体废弃物 (煤矸石和灰渣) 、工业废水、有害气体 (矿井瓦斯) 等。据统计,全国有大型煤矸石山1500多座,已积存30多亿吨,占地5万亩以上,而且每年新增煤矸石1亿吨以上;矿井污水排放18亿吨 (污水中有高量铅、镉等有害元素) 。除了数量上巨大以外,开采过程中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比如煤炭在洗选加工中排放的洗矸会污染水源;煤炭在加工利用燃烧中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微尘和废渣,会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酸雨蔓延;露天堆置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和水源;填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这些工业垃圾有利用价值,充分有效地综合利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
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综合治理煤炭工业垃圾,一直受到企业与政府的关注,但实施的过程是艰巨而又复杂的。现阶段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对煤炭工业垃圾治理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循环利用垃圾进行产品加工的技术力量薄弱;现有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业垃圾治理;对减少垃圾的数量和再加工利用投入的资金缺乏;相关法规不完善,政府执行力度不够。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综合治理煤炭工业垃圾,需要我们从更高的战略角度来建立一个综合治理和控制工业垃圾的体系,提高工业垃圾利用价值和减少环境污染。
1 最大程度减少煤炭工业垃圾的产生量
思想观念的转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必须意识到工业垃圾的危害,政府-企业-个人开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学习和宣传,使大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对煤炭工业垃圾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宏观控制,实施煤炭工业垃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简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根据环境单元的具体情况,采用容量总量控制或者目标总量控制。范围是限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其对象是环境单元及其在环境单元中排放污染物的一切煤炭工业单位 (简称排污单位) 。污染物总量控制实质上是一项环境管理系统,由六个子系统构成:环境功能区划;排污总量申报核定及评价;总量预测;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及分配;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削减;监督考核。
实施煤炭清洁开采煤炭。清洁开采主要指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减少废物的排放和做到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提供优质煤炭的同时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其原则是从源头削减污染。
矿井水的资源化及污染控制。减少矿井水涌出:当煤系顶板上一定距离外存在较大含水层时,尽可能采取采后顶板移近量较小的特殊开采技术,使煤层顶板冒落的高度不致导通上覆的含水层;当煤层底板有强含水层时,应将井下巷道布置在这些含水层上方的安全距离处;当矿区地面有水体时,应在地下相应的范围留设保安煤柱或采用特殊的采煤法;对于实现水力化采煤的矿井应采用闭路循环供水系统。
矿井水清污分流排放:矿井下排水60%为岩溶水,经采煤工作面会受到煤尘及岩尘的污染,使井下排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增高,因此井下实行清污分流措施,可以将采空区洁净的岩溶水单独收集后直接利用;有些矿区存有奥陶纪灰岩、太原组灰岩、茅口灰岩等丰富的岩溶、裂隙水,水质较好,一般不含有毒有害离子,只需在矿坑内的源头处妥善截流,通过专业管道将其排至地面,经简单的消毒后即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或工业用水。
减少矿井水的污染:定期对井下水仓进行清理;完善井下排水系统,水沟规范并严加盖板;以水介质代替乳化液或尽量采用油路系统的闭路循环。
控制或减少煤矸石排出量。煤炭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煤矸石主要来源于岩石巷道掘进、煤层顶底板岩石、煤层夹矸,其产生量主要与矿井的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和生产工艺等有关。
使用合适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是提高煤炭质量,减少排矸的清洁开采技术。提高各种技术措施将巷道掘进煤矸石和工作面煤层夹矸用于井下充填,煤矸石在井下就地破碎加工成为充填材料,然后用设备充填到采空区、废弃巷道,这既能消除煤矸石的危害还能大大减轻地表塌陷和变形的影响。
减少控制煤井废气和粉尘排放?矿井废气抽放与利用:煤炭开采中,废气主要是来自煤层及围岩中释放出的煤层气以及煤岩层爆破过程,采用柴油机设备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等。其中煤层气中含有可利用的可燃成分CH4、CO等,在煤层开采前或开采中通过人工控制、钻孔抽放、浓缩,可变害为利,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井下煤炭的自燃:大力推广无煤柱采煤法;优化回采工艺,尽量减少采空区遗煤;及时对采空区密闭并实施黄泥灌浆;对煤柱壁及采空区喷洒阻燃剂或采用注氮防灭火技术。
2 充分对煤炭工业垃圾进行利用,建立完善的生态工业体系
目前的工业生产体系中煤炭资源基本上是一种单项流动,即人们从自然界中索取大量煤炭资源,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后,又将大量的垃圾排放到环境中。虽然在化工生产中存在部分物质循环利用,但比例相对很小,其原因主要有:煤炭企业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单位产量的产品能耗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能源、动力和化工生产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的线路,没有交叉点,缺乏物流和能源的交换。
充分重视现有煤炭工业体系的种种缺点,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地域的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类场所。它通过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建立煤炭工业生态园应遵循生态效益、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高效利用,总体协调发展等原则。生态园总体目标:园区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依托煤、电、石灰石、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以国内市场为导向,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科技攻关,提高技术含量,加强园区企业的关联,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产业发展中的物耗、能耗和污染。
3 建立和完善工业垃圾排放标准的法律规范体系和管理体制
3.1 如今国家对煤炭工业垃圾治理的技术经验选择、垃圾处理的责任分配及置放标准等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急需建立起具体的法律法规,并明确地方政府、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
3.2 规范煤炭工业垃圾的管理体制,做到政企、政事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煤炭工业垃圾的管理,做到相应的行政部门监督和管理,开办专业处理工业垃圾的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开发,打破政府控制、垄断经营的局面。从长远角度看对工业垃圾的运营必须实行产业化和市场化,垃圾的利用、加工、生产由企业负责运营,政府只需通过工业垃圾的收费和贷款等优惠政策保障投资企业的正常运营。
真正做到通过循环经济彻底治理煤炭工业垃圾是一项任重道远、复杂艰巨的工作。这要求政府和企业要充分配合,各自发挥其职能,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通过管理关系、合作关系等相互的循环配合,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的生产和市场行为;通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煤炭工业城市生产垃圾的综合治理,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煤炭生态工业的实践,是有效处理煤炭工业垃圾的必由之路。
摘要:煤炭工业城市以重工业生产为主, 城市污染严重,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 由于受到传统产业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煤炭开采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垃圾逐渐增加, 这些工业垃圾的治理不仅是环境治理问题, 更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的系统工程, 它直接影响到煤炭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工业垃圾实现减量-利用-再利用的运作过程, 最大程度提高工业垃圾利用价值和减少污染, 达到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关键词:煤炭工业城市,循环经济,煤炭工业垃圾,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朱志红.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 (1) :70-72.
[2]孟赤兵, 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 2005.
[3]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 1997.
河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探讨 篇9
关键词:河南,工业,循环经济
河南是中国新兴工业大省, 近年来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对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中心地位,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工业经济中传统型、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 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工业结构内部, 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60%, 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80%左右。河南在全国的优势产业中煤炭、原油、有色、水泥、电力、化工等均为传统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 主导产品以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 工业产品居全国前列的多为资源和农副加工产品。
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大。河南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大, 经济快速增长过多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对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工业经济特别是资源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污染问题严重, 根据2008年统计, 在工业“三废”中, 河南省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5.4%、6.1%、7.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国内先进水平的1.5~2倍;在各种能源消耗中, 以煤炭、焦炭占绝对数量。
因此,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工业经济, 对河南意味着实践意义大、十分必要又紧迫性强, 是河南解决资源环境制约,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1]。
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 结合河南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时期, 以工业领域全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近期任务, 以清洁生产、资源能源消耗减量、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工业结构优化、破解技术制约等五个方面为重点, 抓住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针对性地选择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拉动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系统得到全面贯彻, 逐步构建起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五个途径、八大行业”。
抓住一个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通过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循环综合利用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抓好三个层次。企业内部着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园区内着重构建企业间循环经济链, 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产业层次上着重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明确五个途径。明确并重点抓好河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五个途径, 即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加快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突出八大产业。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优先在工业经济中总量份额大、劳动力密集、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煤炭、有色、电力、化工、冶金、建材、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八大产业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带动全省工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调整工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资源消耗低、能耗低、污染轻的产业比重。发挥优势, 重点突破, 培育壮大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优势资源的加工深度和转化能力。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建材、造纸等传统行业, 推动行业整合,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综合采用产业政策、差别电价、税收调节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突出抓好省内电力、水泥、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存量调整, 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 为重点行业以及优势产业、优势项目腾出资源、土地、环境容量等发展空间, 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的配置效率[2]。
适宜纵横向延伸产业、产品链条, 提高关联产业耦合和产品精深加工度, 促进经济的集约化增长。如发挥铝土矿资源优势, 打造“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产业链, 整合铝土矿资源和电解铝企业, 使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精深加工产品为主转变;发挥盐矿、天然碱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 打造“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精深加工”产业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林浆纸一体化。
(二)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针对河南省高能耗、高物耗工业企业比重大, 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的现状, 重点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消耗减量化, 成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 加强企业开展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回收余热余能和利用废料, 降低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制定严格的能耗定额和市场准入标准, 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 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能源、污染严重的工艺、产品和设备。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和“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执行, 确保重点企业节能成效。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能源节约、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在河南省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一批重大节能项目和示范工程, 创建节能型示范企业, 争取重点企业产品能耗物耗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钢铁、电力、化工、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 创建节水型示范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降低工业发展对土地的占用量, 实现产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区节约化、集约化发展[3]。
(三)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根据河南工业发展特点, 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 在微观 (企业) 、中观 (园区或区域) 和宏观层面 (社会) , 以有效的模式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链条。通过创建循环型企业, 以循环经济园区或区域产业链为载体构建多产业横向耦合。在社会上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实现工业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 切实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在资源开发环节, 加大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力度,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特别要科学利用省内铝土、钼、金、银、钨、锑、盐矿、碱矿等优势矿产资源, 加强综合一体化开发, 加强资源开采过程中共伴生资源和尾矿、碎石的综合利用, 做好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中小矿山要推广高回采率和高回收率的新技术, 提高矿山回采率和机械化、信息化水平[4]。
围绕河南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构建多条典型的循环经济链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围绕煤炭资源开采加工, 打造“煤炭开采、加工—共伴生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围绕铝土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打造“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和“矿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围绕非金属矿产资源, 打造“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围绕电力生产, 打造“煤炭—电力—粉煤灰、二氧化硫等废弃物—建材、化工品等”和“电力生产—废水—水再循环”循环经济链;围绕化工、建材和轻工工业, 打造以“生产—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链;围绕再生资源, 着力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再生产品”循环经济链。
(四)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工业循环经济开展的有效手段和支撑, 成为河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途径之一。
在河南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 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 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的管理,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为循环型工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5]。
集中力量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清洁生产。对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支撑作用强的有色、电力、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着力推动以行业为重点的清洁生产, 推广行业关键清洁生产技术。以重点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为重点, 推广原材料节约和代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大力开展以节水、节能为基本内容的清洁生产。
(五)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实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支持成为根本所在, 由于河南目前整体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技术成为制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政府要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制度, 充分利用内外部的科技能力, 自身组织开发或引导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和原材料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等[6]。
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 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 在八大重点行业以及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推广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循环经济在河南[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6:156-159.
[2]郭晓岩.吉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对策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3) :54-56.
[3]冯之浚.论循环经济[R].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发言, 2004.
[4]钟荣丙.湖南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2) :156-157.
[5]周志斌.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浅析[J].环境科学导刊, 2007, (6) :24-26.
工业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 篇10
关键词: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
目前,国内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有着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但是,有相当多的循环水系统存在这不小问题:腐蚀、结垢等,进而引发了换热设备泄漏,换热效率下降,能耗增加,成本上升等故障,甚至会导致装置停车停产。如何做好冷却水系统管理,使冷却水系统能达到3年一修的运行周期,是目前各大工业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循环冷却水运行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1. 冷却水系统中的结垢
冷却水结垢的主要是由水中较多的重碳酸钙引起的,重碳酸钙加热分解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沉积在冷却设备内表面。碳酸盐水垢的形态是呈致密的结晶,主要分布在加热器壁面甚至冷却塔填料或壁上。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来消除污垢:补充水进行软化处理;80~90mg/L的硫酸降低pH值进行酸化处理,将把pH值控制在6.0~6.4;添加结垢抑制剂[1]。
2. 冷却水的腐蚀
冷却水的氧含量高达4~7 mg/L,此外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类更是提高了水的腐蚀性。为了降低水的腐蚀性,传统的做法是用铬酸盐、锌盐、钼酸盐、磺化木质素、硫基苯并噻唑、硅酸盐等。但近些年,主要采用的是有机磷酸盐[2]。系统使用前应采用清洗剂洗涤设备和管线内表面,并用大剂量的预膜剂进行预膜处理,这样能够确保在金属表面生成完整而具有一定厚度的保护膜。
3. 微生物腐蚀
微生物也是循环冷却水产生腐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粘泥软垢还会影响管道传热并导致管路堵塞,因此,杀菌处理是必须的步骤。通常情况下,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有真菌、藻类、细菌三种,可采用投加氧化性杀菌剂及非氧化性杀菌剂、凉水塔涂刷防腐漆等方法进行杀菌。通过投加大量添加的氯来抑制微生物,对硫酸盐还原菌,则需要通过使用长链脂肪胺盐和有机硫化物来控制。此外,还要定期进行异养菌、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检测。
4. 浓缩倍数的管理
为了准确获得浓缩倍数,较好地预测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状况,通常采用的是电导率法来进行浓缩倍数计算,就是钙离子浓度法和钾离子浓度法,通过对比三种计算结果来推断循环水的运行状况。钾离子在循环水中不沉淀,不流失,通过在循环水中投加钾离子,能够稳定原水中的钾离子浓度,因此通过计算钾离子浓度得出的浓缩倍数较为准确。电导率代表了循环冷却水中溶解盐类的含量,循环冷却水的电导率与原水的电导率之比则代表了水中各种溶解盐类不同的被浓缩程度,由于循环水系统中经常存有大量液氯杀菌,因此可溶性的CL的浓度也会上升,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电导率的波动,降低浓缩倍数的计算准确度。但总的来说,投加杀菌剂和物料泄漏都是偶尔行为,因此用电导率测定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还是可以利用的,特别是在溶解盐类的浓缩程度的计算过程。钙离子是引发各种换热器结垢的另一个因素,循环水在高浓缩倍数下运行会提高结垢的可能性,因此用钙离子浓度计算出来的浓缩倍数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仍旧可以依此来判断结垢趋势。
二、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管理
循环水的水质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工作:首先,控制微生物来源。由于季节、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大气中微生物的吸入同量也不同,在不断补充水量的同时减少水体中微生物的含量;其次,控制循环水的富营养化现象。为获得微生物控制的主动权,可以从以下6方面开展工作:①控制浓缩倍数在合理范围内,防止水中的各类物质被过度浓缩;②减少工艺介质、润滑油等混人水体,避免设备、管道、换热器等设备出现泄漏现象;③水稳剂投加量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量和不规律投加水稳剂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④适量补水和排污,但是在如换热器漏氨导致亚硝化菌大量繁殖这般非正常事件发生时,就可以不遵守浓缩倍数的约束,而是采取大量补水,大量排污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水平,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⑤定期进行粘泥剥离,提高排污和补水的频率,避免系统内留下过量的菌种;⑥提高水质监测力度[3]。随时掌握水体中各种化学成份和各种菌类的准确数量以及变化情况,对以便做出及时的预测和应对措施,避免为某一类微生物提供特别适合的生长繁殖环境,进而引发过量繁殖危害系统运行。再次,充分发挥杀生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4方面开展工作:①定期投加杀生剂。在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的同时,降低其存活率;②多种不同性能的杀生剂交替使用,避免微生物对某种杀生剂产生抗药性,保证杀生剂对所有菌属和种群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④杀生剂与粘泥剥离剂相结合使用,粘泥剥离剂能够破坏污垢层,有利于杀生剂更好的渗透到垢层下,提高杀生剂的效力。
三、循环冷却水运行日常管理
“一分药剂九分管理”是循环水的管理原则。循环水系统转入正常运行后,在其升温、蒸发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水逐渐被浓缩,因而水的各项指标也在不断变化中。对循环冷却水运行的日常管理,主要是监控水质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措施。
1. 钙硬、总碱度
总碱度是循环水操作控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指标,若没有外界的干扰,浓缩倍数趋于稳定,那么可以通过总碱度度的变化判断系统的结垢趋势。硬度指水中的Ca2+和Mg2+浓度的总和。在循环水的日常监控中必须保证水的钙硬、总碱度在适合的范围之中,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就要做出响应的调整水稳方案。
2. 总磷、正磷及氯离子
通过测定循环水中总磷来计算循环水中有机磷的含量。在循环水的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强氧化剂或高温,就会使缓蚀阻垢剂中含有有机磷酸盐部分分解为正磷,药剂的作用大大降低。当循环水中P034-含量过高时,则会产生磷酸钙沉淀,循环水中Cl-浓度过高,则会产生设备的腐蚀,尤其是不锈钢设备,因此,对P034-含量和Cl-浓度的日常测量是十分有必要的[4]。
3. 粘泥
循环水系统之所以会成为细菌繁殖的地方,是因为它有适宜的温度适和良好的通风光照。在这一环境中,即便是做好细菌防治工作,也不能能够避免细菌的产生,通常情况下细菌总数也可能高达103-105个/mL,若控制不当,细菌总数则会高达106~109个/mL[5]。微生物最主要的是产生生物粘泥造成危害。在循环水系统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沉积物悬浮物附着在水循环系统的管道表面,造成了生物粘泥现象。生物粘泥一旦形成,就必须进行杀菌清洗剥离,在日常运行中更要严格控制杀菌剥离,无法停工时可进行不停车化学清洗。
为实现循环水的良好管理,还要了解循环水的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联系。运用相应的化学试剂能够准确判断水体的状况,评估水体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推测是由何种因素造成的问题。运用化学、生物手段解决问题,并间接推测之后会产生的问题和隐患。
参考文献
[1]齐新.循环冷却水处理工艺与运行管理[J].齐鲁石油化工.2006(02)
[2]官伟.浅谈循环冷却水水质管理[J].氮肥技术.2007(03)
[3]袁永梅.化工系统循环冷却水处理的现状与未来[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4]张荣德,梁荣华,李瑞萍.济钢焦化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管理及效果[J].山东冶金.2007(05)
关于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废物利用
循环经济主要是一种减物质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有效结合,而且这一过程的实现的主要模式为:资源-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是一种反馈式的模式。循环经济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利用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護,最终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加,有效的推动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1.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所具有的问题
1.1较低的原煤的入洗加工效率
原煤入洗率在发达国家能够达到65%~80%。但是根据2010年的报道来看,我国当时的原煤入洗率比较低,甚至还在45%以下,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原煤主要是用于燃烧,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原煤的热能转换率也非常的低。另外从运输方式来看,原煤的长距离运输严重增加了运输压力,消耗了大量的运输动力,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2011年的统计来看,全国总共有超过18亿T的煤炭需要长途运输,而且这其中有11亿T的煤炭未经加工直接被燃烧。根据计算来看,这11 亿 t的原煤所含有的中含有矸石就超过了2亿t,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运输动力的浪费。
1.2煤炭行业较低的集中率
近些年一老,虽然我国在煤炭工业结构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来看,其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据统计,截止2010 年我国就有超过9000家的大型煤矿企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煤炭产业具有分散性无法形成应有的规模。另外全国年产小于35万t的小企业就有13000家,其每年的单井开采小于10万tt。
1.3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
根据当前的煤矿格局来看,地方煤矿占据大多数,而且这些煤矿则是我国的主要煤炭来源。由于地方煤矿的规模较小,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煤炭的采集技术相对落后,其回采率也是非常低的。而且我国比较大的煤炭开采企业其回釆率明显偏低。根据煤矿的设计来看,其回采率需要在60%~75%之间,这就使得大量的煤炭资源被浪费。
2.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2.1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1)对煤炭产业进行集中,根据我国的煤炭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的国有煤矿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国家可以对其进行技术的不断升级,从而形成生产能力较高的煤矿产业,从而使得我国的煤矿产业竞争力的增加。
(2)国家办矿要形成相应的标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对小型煤矿产业进行调整,从而有效的提高煤炭利用率,及时关闭呢些生产规模较小、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布局混乱的煤矿。另外还要加强国有煤矿企业的改革和管理。
(3)在地区之间设立相应的循环经济体系,从而打造出一条资源循环的产业链条。
2.2煤炭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1)合理的安排煤炭开发以及勘探的顺序,总体上对资源进行开发,从而有效的对生产规模以及接线进行确定。
(2)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推行,不断的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相应制度,从而对煤矿生产进行合理的安排。
(3)节约煤炭资源,合理的利用资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稀缺性的煤炭进行有效保护。
2.3循环经济技术的大力推广
不断地对煤炭开采设备进行升级,并且及时的引进当前最先进的设备,从而最大限度的对煤炭资源的储能转化率和回采率进行不断地提高。寻求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措施,从而对煤矿中的共生资源进行联合开采,从而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力推广资源替代技术以及资源节约措施,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治理,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2.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制定相应的市场激励机制来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利用,并且还要对市场定价机制以及再生资源的市场交易制度进行规范。首先根据国家对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所确定的相关规定进行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从而有效的降低以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品的成本;其次就是对对利用废弃物作为生产资源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保废弃物在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最终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国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鼓励相关的企业。减免相关企业的相关税费,延长免税时间,国家增加我国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
2.5对煤炭资源进行严格管理,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煤炭产业能够不断发展的需要煤炭资源的大力支持,对煤炭资源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回采率以及综合利用率进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有效的监督。首先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有效的确定所开采地区的资源范围和开发规模。其次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程,不断地对各种制度进行完善,对煤炭产业进行资产化的管理。另外就是煤炭资源的节约以及有效利用,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稀缺煤种的有效开采。
从我国当前的具体形式出发,制定相应的回采率标准,并且要根据开采方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标准,并且对其要对煤矿所具有的可采储量进行界定。利用相关的经济杠杆原理,从而有效地额对资源回收率进行调节。对于煤炭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模式,可以进行税费的合并,实行资源税的动态管理。
总而言之,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必须要不断的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对我国当前的煤炭产业结构进行积极地改革和技术革新,并且要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实现煤炭循环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昌辉.关于建设工程造价指数及应用[J].煤炭技术,2012(7):107-109.
工业循环用水的激励机制 篇12
目前, 我国工业取水量已占总取水量的四分之一, 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其总量依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与此同时, 工业废水大量增加, 即使所有企业都达到排放标准, 也会因积累效应而大大降低水体质量, 从另一方面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 工业节水势在必行。鉴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 必须摒弃传统的供给管理思维, 从需求管理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工业循环用水便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工业循环用水是相对于工业线性用水而言的。工业线性用水是一种“取水—用水—废水—减污”模式, 它相对于传统的“取水—用水—废水”的粗放型模式增加了“减污”环节, 强调“谁污染, 谁治理”的理念, 是水环境治理的一大进步。但其终究还是停留在“先污染, 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层面上, 忽视了前端、中端的治理潜力, 不能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包括再生水资源, 这里指处理后的中水和污水) , 并且极易导致二次污染。而工业循环用水, 则是一种基于循环经济的“3R”理论思路, 以“取水—循序用水—再生水利用或回用”的趋近“闭环”流动的循环模式, 致力于做到工业用水“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
工业循环用水具有显著的生态意义、环境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 工业循环用水意味着企业向自然取水的减少, 即生态用水的增加, 因此, “循环用水就是生态保护”;其次, 工业循环用水可促使企业担当起保护水环境的社会责任, 减少污染排放, 因此“循环用水就是环境保护”;再次, 工业循环用水可根据用水质量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 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用水成本、末端废水的处理成本, 因此“, 循环用水就是增收节支”;最后, 工业循环用水可通过连通、拉长循环用水链和扩大循环用水系统, 同时, 其动态式、网状式的发展, 还会带动农业、服务业, 乃至生活用水的循环节水进程, 形成水资源社会大循环的可持续利用的良好局面。
然而, 工业循环用水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且引进工业循环用水的技术设备及其实施过程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沈满洪提出了“循环不经济”的概念, 即“发展工业线性用水合算, 发展循环用水吃亏”。其原因是工业节水和水环境的保护有很大的正外部性。笔者旨在分析两种工业用水模式下单一企业内部的成本—收益, 探讨工业循环用水模式的激励机制, 实现“循环且经济”的“双赢”目标。
两种工业用水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1. 工业线性用水模式下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工业线性用水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中企业输入的新鲜水量为Q1, 经过工业生产过程的消耗输出污水Q2, 对污水进行减污、处理量为△Q2, 最后排放到自然水环境的污水总量为 (Q2-△Q2) 。
假定按照政府制定的排污标准, 企业排放污水总量不应超过Q (0这里做了简化) 。这时企业的成本核算为:c=c0+Cw+Y+X。其中, c0表示与企业用水决策之外的常规成本, 如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经营费用、工人工资等等;Cw表示用水成本, 易知Cw=Q1Pw, 这里Pw即新鲜水水价;Y (Y≥0) 表示政府征收的排污费, 而为企业主动治污的费用, 理论上当Y>0时 (这里为当下单位污水量的治理价格) , Y和X的关系为:
由上述公式可知, 和为相关度为的负相关关系, 即△Y=-△X, 且 (X+Y) 与△Q2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我国政府对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不够, 往往出现△Y<-△X的情况, 使企业没有主动治污的激励。如能做到△Y=-△X, 企业就会有激励进行治污技术研发投入, 使企业内部治污价格P"低于社会平均价格水平即P', 此时, X+Y=X=P" (Q2-Q0) 。由于上述两种情况对工业线性用水和循环用水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无直接相关, 所以笔者做了△Y=-△X和P'=P"的简化。
工业线性用水模式下, 企业内部的利润r可表示为:r=i-c=i- (c0+Cw+Y+X) =i-c0-Q1Pw-P' (Q2-Q0 () i=pq表示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 。
2.工业循环用水模式下企业成本—收益分析
(1) 工业循环用水模式下的节水机理。工业循环用水模式下的节水机理与循环经济的“3R”理论密切相关, 主要包括减量化 (Reduce) 思路指导下的R1环节、再利用 (Reuse) 思路下的R2环节、再循环 (Recycle) 思路下的R3环节 (如图2所示) , 并且这三个环节是互为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 减量化的R1思路, 主要针对整个工业水循环系统的“输入端”, 即从源头降低用水量, 并间接减少“输出端”的污水排放。首先, 它要求企业降低单位产量的新鲜水资源需求量, 即提高水资源生产率。此外, 再利用R2和再循环R3环节减少或替代了一部分的新鲜水, 同样做到了减量化的效果。此时, 企业所需的新鲜水又可称为补充水;而再利用R2的思路主要针对“生产用水过程”即“循序用水”, 要求深度挖掘系统内水资源的使用价值, 这与不同的生产工艺相关, 如工业冷却水的多次循环利用;至于再循环R3的思路则主要针对“输出端”, 是对已经排出系统的污水的回用。按照循环经济理论, 再循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 即将排出的污水经过处理恢复到新鲜水的水质而重新进入系统, 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 其要求不像原级再循环这么苛刻, 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甚至不处理就进入系统。在这一环节中, 当出现再生水代替新鲜水的情况时, 有一个新鲜水水价和污水处理价格的比较问题。综上所述, 工业循环用水模式的节水机理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综合结果, 每一个环节都表现了“循环用水”的理念。
(2) 工业循环用水模式下企业内部的成本—收益分析。从工业循环用水模式下的节水机理可知:通过R1、R2、R3三个环节的综合作用, 循环用水模式相比线性用水模式“更低消耗, 更低排放”。假设该模式下企业输入新鲜水量为Q1* (Q1*<Q1) , 输出污水Q2* (Q2*<Q2) , 末端治理以及污水回用减少污水△Q2*的量。根据线性用水模式类比易知, 循环用水模式下企业内部的利润可表示为:r*=i*-c*=i*- (c0+Cw*+Y*+X*+Cr) 。其中, i*=p*q*;Cw*=Q1*Pw;X*+Y*=P' (Q2*-Q0) ;成本项中多出来Cr的为企业为发展工业循环用水模式所需增加的技术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成本。因此得到:r*=i*-c0-Q1*Pw-P (Q2*-Q0) -Cr
两种工业用水模式下企业的行为选择分析
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 其目标往往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 即max r。当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 假如不存在政府激励机制, 那么, 企业往往会放弃社会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 从而酿成水资源利用的“公地的悲剧”。所以, 只有当r*>r时, 即r*-r= (i*-i) +P' (Q2-Q2*) +Pw (Q1-Q1*) -Cr>0时, 企业才会选择工业循环用水模式, 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描述的“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不自觉地增进了社会福利”。
企业用水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选择用水模式的唯一准则是使r*-r>0。因此, 有必要对 (r*-r) 的各个影响因素分别作出分析 (r*-r= (i*-i) +P' (Q2-Q2*) +Pw (Q1-Q1*) -Cr。以下将这个等式简称为“*式”) 。
1. 循环用水模式下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ε
ε影响企业销售收入之差 (i*-i=p*q*-pq)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企业会想尽办法提高p或增加q,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用水模式,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即通常情况下i*-i=0。除非循环用水企业能够有效地将其产品与线性用水企业区分开来, 例如通过相关循环标志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能力。假设循环用水企业适当提高价格, 即p*>p,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需理论,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将下降, 即q*<q, 而决定需求量变化大小的是产品的价格弹性, 易知i*-i= (p*-p) (1-|ε|) q。可以看出, 只有当|ε|<1时, i*-i>0, 并且|ε|越小, 销售收入的增加额度越大, 企业更有实施循环用水的激励。
贴有循环用水标志产品的价格弹性, 明显取决于消费者对“工业循环用水”的认知和认同程度、为其“投货币票”的意愿程度。由此可见, 要使企业有由于“提高销售收入”而采用循环用水模式的激励, 前提是消费者有相关的环保意识, 但其形成的过程比较漫长。
2. 水价Pw
由*式可看出, Pw越大, (r*-r) 越大。由于水价的上升, 使企业购买新鲜水的成本增大, 从而使企业有激励选择更为节水的循环用水模式进行生产, 在提高水资源生产率的同时, 用再生水替代一部分新鲜水的使用。
合理的水价应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 三者分别对应于资源成本、工程成本及环境成本。资源成本, 是指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所花费的成本;工程成本, 是指供水企业将资源水变成商品水所花费的成本;环境成本, 是指用水户在使用水资源时可能污染了公共环境, 为治理污染所花费的代价, 属于外部性问题的范畴。目前, 我国主要是根据工程成本而非包含资源成本、工程成本和环境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来确定水价的, 导致水价总体水平较低, 从而使企业没有节水的激励, 远低于污水处理价格的水价, 使得循环用水模式下的再循环环节难以实现。因此, 合理的水价是推动循环用水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业循环用水技术
工业循环用水技术是又一影响*式大小的关键因素。首先, 工业循环用水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 (Q2-Q2*) 和 (Q1-Q1*) 的大小。技术越先进, 这两个数值越大, 意味着 (r*-r) 越大, 该企业的循环用水系统越趋于“封闭”, 即“低消耗, 低排放”。当然, 工业循环用水中污水治理技术的改善, 会降低单位污水量的治理价格, 即p', 从而降低 (r*-r) 。但具体来看, 这会使两种用水模式下的治污成本一起下降, 改善因成本高而治污不善的现状, 这是我们都乐于见到的, 并且不会影响两种模式的比较选择。其次, 先进的工业循环用水技术设备引进需要高昂的成本, 即CT, 从而拉低 (r*-r) 。我们有理由相信, 技术成本问题是“发展工业线性用水合算, 发展循环用水吃亏”的主要原因。
构建工业循环用水激励机制的建议
1.完善污染收费制度
虽然我国已实行了“谁污染, 谁付费”的政策, 但收费标准一直很低, 对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即文中的△Y<-△X。因此, 应加大惩罚力度, 直至△Y=-△X, 使得企业排放污水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全部内部化。否则, 企业会直接采用传统的“取水—用水—废水”的粗放型模式, 而线性用水模式和循环用水模式的选择问题就无从谈起了。另外, 应逐步实行更为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即降低文中的Q0。
2.大力推进水价改革
大力推进水价改革, 制定合理水价, 要实行完全成本定价机制, 以资源成本、工程成本、环境成本等完全成本为基础来制定自来水水价, 所形成的水价应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 从而使水价Pw大幅度上升, 使企业有足够的激励探寻节水的途径。另外, 应使新鲜水水价高于单位污水治理成本, 即使Pw>P', 除了推进水价改革提升Pw之外, 还需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降低P'。
3. 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目前, 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 主要依靠技术引进, 而引进何种生产工艺, 才能达到循环经济标准, 以及从何处引进等问题会困扰企业。政府应在此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 从而减少企业技术引进的成本。
4. 制定税收补贴政策
发展工业循环用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也不能等水价改革、技术服务等各个因素完备了且r*-r>0时, 才发展工业循环用水。政府可制定“钓鱼式”的税收补贴政策, 如对于线性用水模式征税T, 对于循环用水模式补贴S, 使得 (r*-r) '= (r*-r) + (T+S) , 从而使 (r*-r) 从小于零变成大于零, 使企业从“发展循环用水模式吃亏”转变为“发展循环用水合算”。而随着工业循环用水的发展, (r*-r) 值日益增加, (T+S) 也可以逐渐减少。
5. 引导公众树立循环经济意识
政府应做好培养公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工作, 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和在“工业循环用水”中表现突出的模范企业, 使公众认识到作为“宇宙飞船”中的一员, 有义务在推动这一伟大事业中, 通过“货币选票”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使需求价格弹性大幅降低。
6. 逐步完善配套政策
逐步完善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 使企业因发展循环用水模式达到“低消耗、低排放”更有利可寻, 进一步增加 (r*-r) 。
摘要:笔者通过对“线性用水”和“循环用水”两种工业用水模式下, 单一企业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了影响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水价、循环用水技术, 并提出了建立工业循环用水激励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线性用水模式,循环用水模式,成本收益分析,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沈满洪.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沈满洪, 陈凯旋, 魏楚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王英军, 李志强.我国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0 (16) .
[4]陈庆能, 沈满洪.循环用水制度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 2009 (5) .
【循环型工业企业】推荐阅读:
发展循环型工业园区12-19
循环工业11-04
工业循环水07-24
广西工业循环经济09-29
循环工业经济园区06-16
循环型企业10-16
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09-06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06-02
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06-27
企业资金循环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