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企业

2024-10-16

循环型企业(精选12篇)

循环型企业 篇1

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本质理论经历了传统企业理论到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演替,透过其演替,人们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同时,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探讨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内涵、特征及其运行机制又成为研究循环经济视野下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不可缺失的内容。

一、企业本质理论的演替分析

(一)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及其缺陷

1. 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

传统企业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经济学。古典企业理论是从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看企业的。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并提出“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的定理。在斯密看来,企业的边界受制于市场范围。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一些缺陷[1,2],如:(1)它完全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例如委托权的安排、激励和监督机制等。(2)新古典理论也没有成功解释为什么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会上升。(3)新古典企业理论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免费获取,而现实却与此假设相去甚远。

以熊彼特为代表的企业家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奈特(Knight)、熊彼特(Jeseph A.Shumpeter)、柯兹纳(Israel Mirzner)和卡森(Mark Casson)等人的观点。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将企业看作是企业家的企业。熊彼特将企业看作是企业家创新(innovation)的机制。企业家的天职是创新,即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使用一种新的技术、发现一个新的市场、创造一种新的组织方式等。通过创办新企业这种非连续的创新活动,企业家在非均衡环境中获得了报酬———利润。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enterpreneur)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家才能”(enterpreneurship),不是一种职业、阶层或身份。熊彼特从创新的角度理解“企业家”这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这对后人的启发是巨大的。

现代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是对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开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一文标志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诞生。在该文中,科斯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这一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忽视的简单问题。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二者具有互替性,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它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真正原因。但是,企业不能完全代替市场,也不能完全无限扩大,具体而言要由企业的内部行政管理费用与市场费用相比较来决定。

2. 基于生态学看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缺陷。

传统企业理论受到传统经济学的影响,企业仅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与外部环境、上下游企业相联系,忽视合作共存,在合作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传统企业理论孤立地看待企业,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在企业实践中也不利于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深究传统企业理论不足的原因,基于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主要是传统企业理论遵循以下三个假设:

第一,目标假设:以利润为中心或利润最大化假设。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指导下企业强调的是“利润”与“竞争”。受此观念束缚,企业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将其竞争环境看成是市场或行业。企业缺乏生态系统意识,表现为狭隘竞争意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视明天的变化和未来发展,无视经济共同体的利益[3,4]。

第二,企业组织边界假设:现代企业组织边界是以法定产权来界定,企业管理只能是在企业组织边界范围内进行,即管理专注于企业组织内部[5]。传统企业边界正在消失,组织范围不断拓宽、企业内各部门、群体或团队间联结而成的组织,与由各独自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和环境之间所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之间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研究内涵[6]。

第三,“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经济人,企业则是基于“经济人”假设对企业进行管理,完全忽视自然的需要。圣洁认为,工业时代是反人性、反自然的,当今盛行的管理体系毁灭人类[7]。因此,该假设必须得到提升。

(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兴起

仿生学(Bionics)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年来,仿生化研究已经突破了生态学、解剖学、遗传学和工程技术学的局限,逐渐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为解释社会科学和运行规律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企业仿生学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8]。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理论、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等,这些理论被视为“管理学世界的发展方向”。企业生命理论认为企业存在与有机生命体相同的一系列特征和现象,如企业成长、企业有诞生与死亡、企业有自觉能力并能对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企业与有机生命体一样,具有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周期特征和过程。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企业本质理论,还是企业生命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等,都是将企业视为单独的一个个体来进行研究,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则是真正将企业放置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内进行分析企业的本质特征的。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A.G.Tansley)首先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把有机体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或潜在的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即把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诸因素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从而揭开了系统生态学的序幕。后来,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给生态系统下了一个更完整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

当对企业进行生态学考察时,我们将发现企业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生存在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我们把这个系统称为“企业生态系统”。1993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James F.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先提出“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此来描述企业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并于1996年在其专著《竞争的衰亡》中给予了定义:企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在国内,陆玲较早地提出企业生态学理论,将企业生态学完整而准确地定义为“研究企业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提出“企业生态链”、“企业生态网”、“企业生态系统”以及“企业生态对策”等概念,并以生态观点进一步论述了企业管理学与企业生态学之间的关系[9]。因此,所谓“企业生态系统”就是指由企业依赖生存、发展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与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10]。

(三)传统企业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比较

1. 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企业生态系统是人工行为建立的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相耦合的复合系统,具有目的性。人工系统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然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通过人对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认识,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化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系统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然化的。正是这种目的性决定了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种群、企业个体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方法。

第二,企业生态系统的边界相对模糊。企业生态系统没有明显的组织边界,并且系统构成也不受地域与行业的限制,其组织边界相对模糊。这是因为企业生态系统包含各行业子系统、消费者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等;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联盟,企业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可以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在其环境中相互作用又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环境子系统又包含社会政治法律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等。

第三,企业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是一个自适应复杂系统。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内部结构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协调性与和谐度。当企业生态系统遇到外部因素适度范围的干扰时,系统内部能够相互调节以保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些调节作用包括企业种群、企业群落的数量与密度以及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等。并且企业与生物一样都能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并能够改造环境,但企业对其生态环境的反作用要强烈得多。企业生态系统具有创新改造环境的能力,企业是具有有限理性的,决策也会出现失误;企业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表现出一种机会主义行为,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性。

第四,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都得进行新陈代谢,表现为开放性;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竞争激烈,但是企业之间更有相互协同、合作以求共同发展,体现为合作,竞争与合作并存。正是由于这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才不断地推进企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因此,企业生态系统不是静态不变的,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企业生态系统自然会不断地演化、动态发展。

2.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传统企业理论相比较,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在传统企业理论基础上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提高。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观。传统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不考虑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因素;而企业生态系统从系统观、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既将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市场中介看成是企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又考虑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和文化背景等,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第二,企业目标的实现方式。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靠“竞争”,以“竞争”作为制定企业战略的依据;企业生态系统理论,既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又突出以合作方式来实现其竞争优势,优势的实现是以对方的存在并与之合作为基础而体现出来的,这本身就是生态学共生共存的思想[11,12]。

第三,企业目标的多元化。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目标的认识就是以追求单一的利润为目标,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认为系统内的企业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又要顾及系统整体的优化,因为一个健康运行的企业生态系统能给企业带来自身无法单独实现的竞争优势。

第四,企业的组织边界不局限于企业法定产权。传统企业理论的企业边界清晰,以其法定产权来界定;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没有明显的边界,边界相对模糊,因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人们根据研究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系统,如县域企业经济体、工业园区等,但是人们可以视所要研究问题的需要人为主观地划定企业的边界。

第五,企业“人性”假设也不全是“经济人”一面。传统企业理论以“理性经济人”为假定前提;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人性的认识不再仅局限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具有“生态经济人”属性,即企业人性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应是完全的“生态人”,在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支配下,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又有生态友好的表现[13,16]。传统企业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健康状态评价

企业生态系统只是将企业与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企业,但企业生态系统并非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进行生产经营[17,18]。正如上文所述,我们把由企业依赖生存、发展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与外部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称为一般企业生态系统;而把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系统称为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

(一)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与一般企业生态系统相比较,除了具有一般的企业生态系统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具体如下:

1. 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工系统。

一般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系统,并非建立在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而构建的一个复合系统,一般企业生态系统是在传统经济学与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19];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体现企业与整个系统的竞争力的提升。

2. 具有顾客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统一的特性。

顾客价值(Customer's value)是由于供应商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即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购买成本和购后成本)的差额,企业对顾客价值的考察可以从潜在顾客价值、知觉价值、实际实现的顾客价值等层面进行。而生态价值(ecological value)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通过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既要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又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准则,达到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的,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功能,促使其在顾客价值功能与生态价值功能的和谐统一。

3. 蕴含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追求股东利润外,还应充分考虑企业行为影响社会、员工等相关者的利益,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20,21]。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蕴含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组织管理企业以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谋求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优化。

4.“经济生态人”的人性假定。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所以其人性的假设既要符合经济学理论要求的“理性经济人”,又要满足生态学理论的要求,体现其“理性生态人”的一面。在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消费活动中,既要追求自身利益、寻求福利的改善,又要体现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的特征。故而,笔者认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建立的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也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理性生态人”,笔者可以将其概括为“经济生态人”。

(二)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1.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内涵。

生态系统健康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定义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的、诊断的和预兆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的科学”。Costanza等[22]从生态系统自身出发,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自组织和平衡能力;第二,没有疾病;第三,具有多样性或复杂性;第四,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恢复能力;第五,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第六,系统要素间保持平衡。

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体,既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又具有自我维持和调控功能。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和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衡量其健康状况[23,24]。健康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应该是系统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和创新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产品与服务,并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能有效地实现服务功能的系统。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基本属性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根据某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且能反映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集合,以使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建立在科学、可操作性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具体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以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系统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使其指标能够反映生态规律和管理规律,并将其作为评价的基础。

第二,系统性原则。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因此,在指标设计中,应该具有系统性,应在各子系统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量化,特别是对于定性指标,应采用一定的量化手段与方法,使其可测、可对比,达到可以操作的目的。

第四,简明完备性原则。所选指标应尽量简单明了,在相对完备的前提下,指标尽量压缩,以便于操作。

3.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核心体现在系统内企业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能力及创新能力。根据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内涵和指标体系原则,可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属性。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25,27]见表2。

三、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思考

(一)培育企业生态文化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观,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价值性,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二是独特性,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演进的,具有企业自身独特的个性化体现,也是不可轻易被别人复制的独特资源;三是延伸性,企业文化是无形资源,它能介入企业管理各项活动中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与约束作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并将企业文化分解为生产性企业文化与生态性企业文化,前者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以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价值理念;后者是为保持生态环境服务的,追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28]。

企业应当大力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生态价值观,将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逐渐树立起生态环境价值观理念。只有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才可能将企业战略转移到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发展经济,才可能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中去。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生态文化培育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

(二)选择与优化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竞争优势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企业战略是能对企业带来深远、方向性、全局性影响的决策集合体。企业如何选择自己要进入的企业生态系统,是进入一般企业生态系统还是进入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这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一般认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各个企业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所在的企业生态系统[29,30]。在以上分析中,笔者从对竞争与合作模型的分析也说明了企业依存于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竞争优势依赖于所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合作上,通过合作实现各自的竞争优势。企业决定进入了一个企业生态系统后,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激烈竞争的市场以及消费者爱好的动态性,都决定了需要对企业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达到优化各要素的目的,使企业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健康运行状况。因此,进入生态系统的选择及其优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承担主要责任的应该是生态系统内的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这些核心企业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创新,以适应环境不确定性的客观现实。分析的重点是对企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协调能力、信息共享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对系统依赖性、整合性进行评估,其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三)提升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制度保证。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再沿用已经习惯的传统模式来管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内部循环层次、区域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层次、整个社会层次的循环等。就企业层次而言,应当在营造企业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去。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需要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来支撑,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及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创新[31]。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获取竞争优势的技术保证。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依托[32]。不论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环境资源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等,都需要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来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既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也可以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合作。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人才、技术、资金都很有限,自己难以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应该大胆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摘要:对企业本质的认识,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分析传统企业理论、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以及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发现:应从企业生态文化与优化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企业本质,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竞争优势

循环型企业 篇2

负责人: 联系人:

住所(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借款人:

负责人: 联系人:

住所(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借款人、贷款人经平等协商,就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事宜达成一致,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部分 借款条件

第一条 借款用途

本合同项下借款用途为 。未经

贷款人书面同意,借款人不得将借款挪作他用,贷款人有权监督款项的使用。

第二条 循环借款额度和使用期限

2.1 本合同项下循环借款额度为人民币 万元(大写: )(大小写不一致时,以大写为准)。

2.2 本合同项下循环借款额度使用期限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在上述期限内,借款人可循环使用上述借款额度,但每次提款金额不得少于 万元,且在该期限内任一时点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循环借款额度。

2.3 借款人每次提款的借款期限自实际提款日起至约定还款日止,以借据记载为准,但每次提款的借款期限最短不少于 ,最长不超过 ,且任何一笔提款的到期日不得迟于循环借款额度使用期限届满日。

第三条 利率、利息和费用

3.1 【人民币借款利率确定方式】

人民币借款利率为下列第 种:

(1)固定利率,年利率为 %,在合同有效期内利率不变。

(2)浮动利率,借款利率以基准利率加浮动幅度确定,其中基准利率为提款日与该笔借款期限相对应档次的中国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 (上浮/下浮/零) %,合同期限内浮动幅度保持不变。借款人提款后,借款利率以 (1/3/6/12)个月为一期,一期一调整,分段计息。第二期利率确定日为提款日满一期之后的对应日,如果调整当月不存在与提款日对应的日期,则以该月最后一日为对应日,其他各期依此类推。

(3)其他:

3.2本合同项下借款自实际提款日起按日计算,按 (月/季/半年)结息。借款到期,利随本清。其中日利率=年利率/360。

3.3本合同项下逾期罚息利率在原借款利率基础上加收 %确定,挪用借款罚息利率在原借款利率基础上加收 %确定。

3.4除利息外,借款人还应向贷款人支付承诺费。承诺费按下了第 种方式支付:

(1)按循环借款额度的 %,在本合同生效日一次性支付给贷款人。

(2)对循环借款额度按 %得年费率,在本合同生效日以及该日在每一年的对应日按年分次支付,并在循环借款额度使用期限届满日结清全部承诺费,不足一年的仍按一年收取。

(3)本合同生效后,在每 (月/季/半年)的`20日,按循环借款额度与借款人已提款项(计费周期内日均余额)的差额和 %的年费率,分次向贷款人支付,并在循环借款额度使用届满日结清全部承诺费。

(4)

第四条 提款

借款人按下列第 项提取本合同项下的借款:

(1)直接向贷款人指定银行营业网点提取借款。

(2)通过网上银行自动提取借款。

第五条 还款

5.1 借款人偿还本合同项下借款本息的资金来源于但不限于:

5.2 借款人提前还款,应符合本合同约定,提前还款金额不得少于 万元,并按提前还款金额的 %向贷款人支付补偿金。

第六条 账户

借款人应在贷款人开立或指定下列账户作为提款以及还款的专用账户:

第七条 担保

7.1 本合同项下借款的担保方式为:

7.2 本合同项下借款担保合同为:

担保合同名称:

(编号: )

担保人:

第八条 财务约定(选择性条款,本条 □适用 □不适用)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借款人应遵守下列财务指标约定:

第九条 争议解决

本合同项下争议解决方式为 :

(1)将争议交 仲裁委员会,按提交仲裁申请时该会有效之仲裁规则,在 (仲裁地点)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2)在贷款人所在地法院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第十条 其他

10.1 本合同一式 份,借款人、贷款人、 各执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0.2 下列附件及经双方共同确认的其他附件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循环经济企业的制度突围 篇3

“天下无废物”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愿望和目标,也揭示了高科技的伟大力量。任何废弃物和垃圾经过机器的粉碎、搅拌及高温处理后都能成为各种原料。很多国家对建筑工地必须具备将建筑废料再生成可用材料都在法律上做了规定,建筑企业必须在拆解旧建筑时,在工地就安装废料的粉碎机,当场机械处理那些废料,然后将之与新料搅拌后可用于工地的新建筑上。这不仅科学地处理和利用了废料,节约了资源,而且大大节省了废料的运输费,又避免了给社会带来废物运输的污染和影响。

这种建筑企业与可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融合为一体的实现,却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法律、政府政策、技术和产业链安排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配套。因而,只有将可再生资源产业的支持鼓励和大力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才能实现这些设计。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及再生资源行业仍处于相当低的发展水平,根本无法与国际企业抗衡竞争。大量的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和利用而白白浪费掉。每年有大约3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200万吨废纸、80万吨废塑料、2000多万台废家用电器电脑没有回收利用。

循环经济及再生资源企业没有得到制度上的支持,再加之行业标准、资金、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行业发展缓慢,步履艰难,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半停滞状态。废纸的机械分选设备寥寥无几,废汽车的拆解没有正规流水线和设备,大件废钢铁解体仍采用氧割和锤砸,废有色金属多用人工拆卸,工艺流程落后,二次污染严重,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低,行业发展呈低水平徘徊状态。

仅有的一部《循环经济促进法》,又与其他法律既不接轨,又宏观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且也不是强制性的实体法律,很容易与实体法律发生冲突。政府支持循环经济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制度还处于临时的应付状态,没有形成相应的规范化制度体系,管理问题和技术工艺更不能与国际企业接轨,恶性竞争严重。而我国政府对废料进口环节的监管却达到了极为苛刻而又不规范的程度,不科学和随意性导致很多具有官员权力的海外工作人员的违法和腐败。这令外国企业难以理解并进而质疑我国的法律制度环境,给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国的法律政策制度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后盾。法律政策制度和政府执法行为应以效率最大化为基础,任何没有效率与经济收益的制度和政府行为都是不存在公平的。在资源短缺的低碳社会,任何耗费资源而不创造经济价值的行为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产品也是基于其制度而打造出了国际竞争力。因而,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第一步就是突破制度上的障碍,进行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领域中的法律制度体系不配套、不衔接和矛盾性越来越显得突出,并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

进口再生原料的国内外企业和再生原料回收、交易、处理利用的企业的资质审批监管的法律制度应该是独立的法域,这个法域的建立基础是资源法、环境法、贸易法等二级法律制度。这个再生资源概念项下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关键词“资源”而展开的,其所有行为的一致目标也都是资源,因而,规范这个领域行为的法律制度也必然围绕着如何最大效率、最大效益和最大公平地利用再生资源,使其为人类造福这个主旨上。但在我国的法律制度、政府政策、企业经营的监管和国际贸易交易上却将这个范畴的法律与规范危险废物的侵权法、民法责任等两个不同法域的概念完全混为一谈,甚至将资源再利用和再生资源领域的规律性及规则性问题完全纳入废物侵权法的范畴之中。这就造成了法律定义上的误区,给监管和经营都造成了重大的阻碍,制度体系中的矛盾性导致了行政行为的临时性和低效率。

三、循环经济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

废弃物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是利用了闭路循环这一理论。电路板蚀刻液循环环保设备就是将系统内的成分经过多级萃取变为全部有价值的资源,再次循环利用,全面提高了电路板企业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与循环经济没有衔接,没有规定循环经济产业的项目和设备如何适应《环评法》,其分类管理对象和范围确定也很笼统,这就造成很多政府环保部门对《环评法》理解的片面性和适用上的不恰当,将环保高技术设备当作一般的设施对待而要求进行复杂的环评审批。很多环保部门机械片面地认为:只要防污措施有重大变化就必须进行环评审批,而不管是好变化还是坏变化,也不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变化,显然这种观念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

对环保设备再次做环评审批是毫无价值的重复工作,而且还浪费了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了纳税人的税收,毫无意义地增加了政府的工作量。环评审批是基于可能产生不良的环境影响和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才实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60天的审批管理,而企业就要为此付出很多时间的准备和协调,还需要很多时间和人力来与政府环保部门进行沟通和安排,环评报告编制费还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这就给环保设备企业和电路板生产企业都造成巨大损害和经济损失。这就违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环评法》的立法精神,给节能减排创新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伤害。

作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绿色经济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以解决资源短缺限制的过程,而且更是整个社会结构性转型的过程,对于我国而言更是需要全方位转型的挑战,这首先包括思想观念、制度环境、政府管理等硬性因素的转型。企业是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的主体,如果没有对绿色产品、节能、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减排技术的制度安排和鼓励支持政策,那么,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市场上将会是输家。

四、以制度突围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个政府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是透过其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体现和实现的。企业竞争力强的国家制度,无一不是靠完善其法律制度体系、提高政府政策的价值水平而努力改善企业生存环境而实现的。我国循环经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普遍低下,甚至处于最低端。我国循环经济的现状表明:现存法律制度的漏洞及这些漏洞所造成的非科学、非理性、不公平、不透明的环境已给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造成严重阻碍和威胁。因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首先需要制度结构转型,需要建立起能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完善而成熟的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我国政府迫切需要制度创新。

企业深深植根于所在的环境中,必须对许多力量,包括作用于企业系统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力量做出反应。企业无法独立于它所在的环

境而存在,也无法主宰这一环境。只有企业更多地依靠自由市场机制,禁止不必要的控制,才能达到政府监管的目的。

如果现存法律不容许某种新制度出现,那就只有进行修改;如果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用者阻挠修改,那就只有进行破坏式的变革,打破阻挠进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实行制度变革。预期的制度创新收益对创新者和社会具有大于现存制度的经济动因,且预期的成本小于预期的收益。在制度安排上,创新是循环经济企业面临的急切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要做出新颖且能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战略安排,就要做到制度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能力。可以说,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打造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高端的技术创新能力,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与行业门槛更加强势。依据技术创新与技术先进的优势,行业与产品的国际标准将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创造和占有,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的标准,已成为法律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而更加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谁拥有标准和标准的解释权,谁就成为竞争优势者。

政府需要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对制度体系做出系统的、全面的、一致的重新安排。这首先表现在:对于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企业,应予以政府服务、资金、市场、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励;还需要具有配套性的法律制度出台;还需要国家相应的技术标准出台等等。

政府在行政许可审批方面,对循环经济企业要转变角色和态度,从热心服务的立场实施行政许可行为,以大幅度节省企业的成本。基于此,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许可法》和相应审批法规,都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解决我国制造业现存的困境。

循环型企业 篇4

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便是提高农业生产, 因此, 要全力创建具有鲜明特征的循环型现代农业, 这样能够显著降低资源环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束缚,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脚步, 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循环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方式, 即将农业资源生产为农业产品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度使用加入到下一轮的生产加工中去。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这种资源循环再生的方式完成对区域内各种农业资源进行统一的调配,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 完成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 得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共赢。这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因此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脚步刻不容缓。一般而言,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主要从事农业及副业产品生产环节, 同时, 企业自行组织和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及贸易等活动, 企业主要依据较长的生产加工链占据一定市场价格竞争优势从而获取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 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通过对农业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从而获取推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同时, 凭借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科技产品的推广和营销, 在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谋求自身企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机械及农作物新品种等科技产品的研发和营销。三是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贸易渠道及关系网, 专门从事于农业产品的内外贸易活动, 这类企业具有较强市场调配能力。四是专门从事信息服务企业, 这类企业主要利用行业类的各种信息资源从事农业产业信息服务。总而言之,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区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2.1 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竞争力

如今大部分龙头企业都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农产品初级加工作为企业发展盈利的根本, 它关系到的行业较少, 无法打开企业的发展视野, 且盈利较低 (这些较低的利润都大部分得益于国家税收的减免及其他政策的财政补贴) 。虽然有少数企业通过对外出口贸易产生了较高利润, 但其产品结构不合理, 在国外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降低。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口国技术、生态等限制性壁垒的加强, 使那些从事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的龙头企业到了即将破产的境地。

2.2 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关系, 也没有利益的趋势, 因此农产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现在国内大部分龙头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仅通过合约、订单等形式与当地农户形成脆弱的生产共同体, 不具备独立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和生产工艺, 农产品加工与供应基地的衔接性无法得到保障, 农户在种植结束获得成品后毁约卖给其他企业或企业向农民压价、不按时收购农户手中的农产品现象频繁发生。同时, 零散农户供应的农产品在品质、外型大小等方面均无法统一, 且无法达到加工企业的生产要求。最后, 我国加工业与初级农产品之间供需关系还处于发展阶段, 其产业比例并不合理。比如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适合加工高档的苹果汁、苹果酒, 但标准化、规模化的苹果种植基地却几乎没有。

3 实现路径

3.1 立足区域优势, 加强市场竞争力

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需深刻了解各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区域优势, 突出行业特色,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布局规划, 增加对优势产品的加工生产和广告宣传, 提升产品的质量及知名度, 创建省级以至国内外知名品牌。为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 要建立准确的市场定位, 积极进行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主导产品优势, 不断开辟新产品, 占领市场, 抢占先机。以农产品质量优势为特征, 依靠地理优势积极发挥生态无公害产品发展, 创建发展先机。其次, 产品发展应以当下国情为基础, 发展适应时代特色的产品。尤其我国是农业大国, 粮食安全是当下的重要环节, 可以此为基础, 充分发挥循环经济优势, 进行粮食细加工, 缓解供需不平衡的现状, 实现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并行。

3.2 加强企业的“三化”, 团结农户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的“三化”即科技化、循环化及区域化, 它们是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利依靠。龙头企业发展的中心是科技化, 只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先进的生产设备、高效的工作技能, 才能构建真正的龙头企业, 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循环化要求龙头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各种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是龙头企业的工作重点, 他能够有效降低资源环境对企业发展的约束力,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降低加工成本, 促使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化是龙头企业的特点, 企业需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 立足于农产品区域布局, 根据本区域特点制定企业的发展机会, 同时, 帮助本区域农村产业进行合理调整, 为本区域农户创造就业机会, 从而与本区域农户紧密团结, 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绿色效益, 以科技为先导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大力推进科技发展, 以科技带动绿色产业高速发展, 并结合有力的政府扶持力度, 重视管理, 加强人才培养, 推动绿色产业园区的有效建设, 统筹体制建设和政策管理等有效环节。对涉及生产过程中的长期利益和当下利益统筹兼顾, 协调统一,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提高产品质量, 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3.3 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内部循环

从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看, 必须在企业内部完成从农产品的种植到最后加工出产品、运输到销售端的整个过程中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开端到终端”的整个流程中降低污染并最大化的利用资源。在完成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内部循环时, 需努力开展清洁生产, 尽可能地减少产品对资源的消耗及产生污染物的排放。部分龙头企业对水的需求较大, 需要制定严格的节水、用水制度, 完善节水设施, 完成对废水的再次利用。在大型联合企业中, 引入关键链接技术, 开展物流、能源的梯次利用, 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 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产业链。

4 结语

如今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 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可以相信, 在全球贸易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只要抓住机会, 以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定能够为我国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如今, 我国农业产业化已步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构建也日趋成熟。由此, 从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必然性着手, 对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细致分析。

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篇5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型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结构的产业结构的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煤炭是我国的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煤炭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学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在能源需求增长和环境管制的双重压力下,煤炭企业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的煤炭,怎样对其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意义深远。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目前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政治的安定、人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煤炭资企业都面临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煤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两个问题:一是不失时机地发展非煤替代产业,解决经济发展单纯依赖煤炭的问题;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扩张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从现实条件和各地的实践经验看,第一点是长远战略,但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见效;第二点则潜力巨大,有条件较快见效。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以此为重要内涵的,抓好它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之举。

二、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业一直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模式。与之相对应的,煤炭企业的发展模式则是“快速建矿、强力开采、废物排放、缺乏治理”,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在为人类提供所需能源,奠定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由于不重视资源勘探,缺乏长远的规划管理,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储量管理体系,加上政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煤炭企业只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我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潜力巨大的资源和用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综合利用水平低下。特别是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政策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一部分地区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平均为30~40%),造成对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严重破坏了煤炭资源的整体可采性。

2、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煤炭企业周边环境的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所造成的。由于地下大力开采,导致地表的塌陷加强。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只注重生产,对塌陷造成的河流污染、植被枯死、生物链破坏等问题缺乏综合治理,久而久之,造成生态失衡。多数煤炭城市因煤而建,先有煤后有城,先建矿后建市,随着资源枯竭,往往是煤尽城衰,这样的悲剧不乏其例。

3、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煤炭企业的环境污染源主要有污水、矸石和甲烷气。煤炭开采每年排放污水22亿m3,污染了江河水系,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地板结,影响作物生长。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的排放量每年约为40亿吨,堆放占用大片土地,而且部分矸石山自燃严重污染环境,刮风扬尘、雨天淋水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煤炭开采排放的甲烷约占人类活动排放甲烷总量的10%。我国煤炭工业的甲烷排放量约占世界煤炭开采排放甲烷总量的1/3~1/4。煤矿每年排入大气的甲烷达80~100亿立方米。甲烷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三、保障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着力营造重视循环经济的氛围

(1)加强战略研究。各类专项规划都要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将循环经济理念、原则应用到规划中,确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煤炭资源利用的法律体系,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达标认证制度。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纯洁执法队伍,真正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环扣一环,环环不脱节”的立体监管监察体系。

(4)大力宣传倡导节约煤炭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推进循环经济,员工起重要的作用,为此煤炭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倡导生态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观,杜绝对煤炭资源的浪费行为。同时要建立健全煤炭资源节约责任制,将资源节约纳入工作岗位职责之中,纳入日常管理与工作考核之中。

2、加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要建立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制度,借鉴国外对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与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指标考核,明确煤炭资源产权关系,从经济、政策两个方面建立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提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建设。

(2)回收利用二次矿产资源。通过强化管理促进技改并采用新工艺,把产生的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经过加工作为原料,可以生产水泥和墙体等建筑材料,既减少了排放废弃物,又增加了就业。

(3)在资源开采环节,坚持洁净生产,大力提高资源回收率,杜绝采肥丢瘦现象的发生。

(4)加强环境管理。环保早抓早主动,环境成本可以转化为环境收益。充实资环部门力量,组建专门队伍,强化管理。高标准做好煤电化基地总体规划环评。启动塌陷地整治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塌陷区综合整治,宜水则水,宜田则因,宜建则建。加快消化矸石,保证矿区环保,提高经济效益。

(5)加强采矿活动的监督。设立监督人制度,定期对周边煤矿进行经常性和临时性检查,如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制止,或甚至交司法部门处理。

3、加快技术进步,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1)结合实际引进国外先进开采技术,采用大型自动化、智能化采矿设备进行综合机械化采煤,尽量采煤设备无轨化、液压化和自动化,引入无人驾驭、机器人作业等新技术,减少矿山事故,采取整体性预防和环保措施,保护采矿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减少乃至消除地策灾害发生,从而有效避免矿区内的地质灾害,将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2)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在煤炭生产中,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在生产末端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煤炭生产的主要废弃物是矸石和矿井水。在原煤生产过程中,努力杜绝割顶、割底现象,积极采取煤矸分流措施,从生产源头减少矸石割出量,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技术,减少煤矸石流向地面的数量。推广应用矿井水复用技术,实现矿井水井下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开采中的浪费。

4、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组织结构

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筑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体系,彻底改变目前高消费、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否则,经济的发展必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1)在企业层面上要求煤矿企业节能降耗,减少矿业产品和服务的资源使用量,减少矿业产品和服务的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矿产资源。

(2)在区域层面上,加强矿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根据煤炭资源条件,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完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四、对策及建议

对策建议之一:形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强大宣传攻势,分层次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在煤炭资企业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项培训。定期组织有关管理及业务人员参加政策学习培训班,举办专题研讨会或聘请专家讲解政策,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

对策建议之二:尽快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煤炭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指定有关职能部门,赋予其研究分解应用政策的责任,注意经常性收集政策,系统分析政策,指导或协助相关部门及单位应用政策。

对策建议之三:争取国家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有些方面的特殊支持,上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与目标战略

网络循环融资助力小企业 篇6

代表产品1:工行“网贷通”

据介绍,目前工行向小微企业提供的网络融资产品主要包括侧重于融资网络化的“网贷通”和侧重于电子商务新型领域的微型网商融资和电子供应链融资几大类产品。其中“网贷通”是工行为小微企业客户度身打造的一种网络自助式循环贷款服务。企业只需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便可在合同有效期内足不出户地完成贷款的申请、提款和归还等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特别契合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网贷通”具有高效自主、不提款不计息的特点,企业可根据销售淡旺季等情况随借随还,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满足了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间歇性、周期性特点。

除“网贷通”外,工行还针对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一方面为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从事经营活动的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发出微型网商网络融资新产品,满足小额在线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针对核心大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开发出电子供应链融资新产品,在实现融资自助化、便捷化和跨区域的同时,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转移,通过交互管理物流和资金流信息,使上下游的小企业即使没有房产等抵押也能及时获得融资。

代表产品2:建行“网银循环贷”

据建行上海市分行介绍,建行开始推进实体网点和电子网络的组合。为发挥银行的网点优势,建行已将所有网点向小企业开放,专柜受理小企业的业务咨询和贷款申请提交。同时,建行企业版网银为小企业开发出小企业网银循环贷。

“ 网银循环贷”实现了贷款申请、循环支用、还款三个环节电子化操作,打破了传统小企业银行服务的时间空间限制,小企业客户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银就可完成贷款的初步申请以及后期的使用。

贷款成本始终是小企业考虑的头号因素,“网银循环贷”采用企业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贷款运作方式,且其计息方式按贷款的实际使用天数计算,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

代表产品3:浦发“微小宝”

“微小宝”是浦发银行针对小企业设计的一套以小额、信用、灵活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授信产品系列,旗下包括网络循环贷、积分贷、组合贷和小额信用贷四个子产品。“微小宝”系列产品通过弱化抵押担保、有针对性的服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着力解决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如其“网络循环贷”产品,浦发在综合评价企业及企业主信用的基础上,对资信良好的小微企业发放小额、用于短期生产经营周转的人民币信用贷款,贷款人也可增加抵押、担保等获得授信,最高授信额度可以达到200万元。小企业在线下一次性签署纸质《网络循环贷款合同》后,银行将为客户提供网络自助提款还款服务。在审批后,在规定的额度内,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资金需求通过网络自助进行提款和还款。

沁新:循环经济创企业佳绩 篇7

近年来,山西省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战略,以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为目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升级。该公司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企业从单一的原煤开采发展成为原煤—洗精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原煤—洗精煤—焦化—余热发电—棕刚玉冶炼两条主导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成为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山西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山西省节约能源双百企业。

技改扩建,资源整合,做强做大煤焦产业

煤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沁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各项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从保护矿产资源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技改扩建,资源整合”战略,分别对公司核心企业沁新煤矿和新源煤矿进行年产120万吨技术改造,对新达、新安、新升、新力、新益、新业、新超等7个煤矿进行资源整合。他们还通过改革采煤方法,优化采掘布置,对全公司所有煤矿企业进行了统一规划、综合勘查、合理开发,减少了矿产资源无序开发的盲目性和浪费,使单矿井的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

焦炭是沁新集团的第二主导产业,集团焦化厂采用QRD-2000清洁型热回收捣固式炼焦炉,年生产能力100万吨,现已全部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也是山西省同类炉型焦化厂中,首家通过环保达标验收与清洁生产审核认证的焦化企业,所产焦煤达到国家I级冶金焦和铸造焦标准,在天津港被国内外用户誉为质量最好的品牌焦炭。

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群,不断提升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沁新集团的决策者认识到,对于一个单一生产煤炭的企业,资源紧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沁新集团从2001年起,投资8000余万元兴建了240万吨的选煤厂,实现了煤炭资源初级转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2005年,投资2.8亿元采用QRD-2000清洁型热回收捣固式机焦炉技术建成了60万吨铸造焦化配套3×12MW余热发电厂。为实现电能转化利用,他们又兴建了年产6万吨棕刚玉冶炼项目,从而使公司所产原煤全部实现了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了产业链,保护了区域环境,实现了清洁生产,成为长治市煤炭企业全面实施循环经济的样板企业。与此同时,根据循环经济固有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R原则,公司以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投资6000余万元兴建了年产1.3亿块标砖的环保建材厂,主要产品全部返回企业用于巷道砌碹、地面工程建设。

实施“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目标化管理,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沁新全面实施“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目标化管理。节水方面,现选煤厂生产用水全部来自沁新煤矿井下排水,仅此一项,年节约用水200万吨;节煤方面,利用煤矸石发电厂蒸汽余热,实现区域集中供热,年减少煤耗2.5万吨,节约资金400万元;节电方面,公司所有煤矿全部实现6KV高压直接下井,主要耗电设备全部安装变频调速启运装置。现企业吨煤电耗从每吨6元降到5.5元,年节约电费75万余元。公司对废旧物品还实施综合循环利用,开展修旧利废活动,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500万元。同时,他们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高耗、低效、高污染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今年5月,该集团瓦斯抽采发电系统又调试成功,这是他们强化瓦斯治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又一重大举措。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探究 篇8

1 循环经济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 煤炭企业传统的单向直线发展模式引发的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 加快资源利用和循环利用”, 更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循环经济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人、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学。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这种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 并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相反,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的5R为基本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商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资源—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成本, 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人、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1.2 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1 循环经济为煤炭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理念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再思考”是指要改变旧经济理论, 不仅要研究资本循环、劳力循环, 也要研究资源循环, 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 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 维系生态系统;“减量化”是指对废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 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是指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再修复”就是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 也是创造财富。也就是说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来通过预防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尽可能使废弃物资源化。对无法减少再循环再使用的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 并不断修复由于我们的生产而造成的污染与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得到循环往复的利用。

1.2.2 循环经济为煤炭企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

针对目前我国煤炭开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煤炭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结合实际, 以人为本, 富于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 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2 保障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着力营造重视循环经济的氛围

(1) 加强战略研究。各类专项规划都要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将循环经济理念、原则应用到规划中, 确定重点行业及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煤炭资源利用的法律体系, 以法制来约束煤炭企业的无序生产, 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 加大对煤炭企业的监管力度, 在全国建立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达标认证制度。加强对各地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 纯洁执法队伍, 真正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环扣一环, 环环不脱节”的立体监管监察体系。 (4) 大力宣传倡导节约煤炭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建立节约型社会。推进循环经济, 矿区的员工起重要的作用, 为此煤炭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倡导生态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观, 杜绝对煤炭资源的浪费行为。同时要求煤炭企业都要建立健全煤炭资源节约责任制, 将资源节约纳入工作岗位职责之中, 纳入日常管理与工作考核之中。

2.2 加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煤炭企业经营的本质是经营资源, 如何经营好资源是关键所在。 (1) 要建立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制度, 借鉴国外对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与政策, 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指标考核, 明确煤炭资源产权关系, 从经济、政策两个方面建立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 提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建设。 (2) 回收利用二次矿产资源。通过强化管理促进技改并采用新工艺, 把产生的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经过加工作为原料, 可以生产水泥和墙体等建筑材料, 既减少了排放废弃物, 又增加了就业。 (3) 在资源开采环节, 坚持洁净生产, 大力提高资源回收率, 杜绝采肥丢瘦现象的发生。 (4) 加强环境管理。环保早抓早主动, 环境成本可以转化为环境收益。充实资环部门力量, 组建专门队伍, 强化管理。高标准做好煤电化基地总体规划环评。启动塌陷地整治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塌陷区综合整治, 宜水则水, 宜田则因, 宜建则建。加快土地复垦, 消化矸石, 覆土造地, 置换土地。启动矿区环境调查工程。 (5) 加强采矿活动的监督。设立监督人制度, 该监督人是专业人士, 受政府机构委托, 同时对几个煤矿进行经常性和临时性检查, 如发现违规行为, 立即提出制止和改善措施, 或下达停产通知, 甚至交司法部门处理。

2.3 加快技术进步, 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3.1 结合实际引进国外先进开采技术, 采

用大型自动化、智能化采矿设备进行综合机械化采煤, 尽量采煤设备无轨化、液压化和自动化, 引入无人驾驭、机器人作业等新技术, 减少矿山事故, 采取整体性预防和环保措施, 保护采矿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 减少乃至消除地策灾害发生, 从而有效避免矿区内的地质灾害, 将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2.3.2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在煤炭生产中, 改

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在生产末端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煤炭生产的主要废弃物是矸石和矿井水。在原煤生产过程中, 努力杜绝割顶、割底现象, 积极采取煤矸分流措施, 从生产源头减少矸石割出量, 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技术, 减少煤矸石流向地面的数量。推广应用矿井水复用技术, 实现矿井水井下的循环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开采中的浪费。

2.4 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组织结构

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筑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体系, 彻底改变目前高消费、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 否则, 经济的发展必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2.4.1 在企业层面上要求煤矿企业节能降

耗, 减少矿业产品和服务的资源使用量, 减少矿业产品和服务的能源消耗,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加强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 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矿产资源。

2.4.2 在区域层面上, 加强矿业生态园区的

建设, 根据煤炭资源条件, 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 完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总之, 煤炭企业通过加大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 发展产业链, 是完全有条件实现主要污染的最小化排放和矿井水、煤矸石等废物的综合利用, 从而逐步达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 煤炭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开采模式引发资源浪费及环境恶化等后果,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分析, 指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提出了符合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 篇9

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到20世纪下半叶后,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及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在反思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单程消耗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继而发展成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即以“3R”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为理念,将“循环”的概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温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可见,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如何使会计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循环经济会计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西方许多国家认识到:地球与宇宙飞船一样,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要将废弃物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保持生态平衡。这一思想的提出,也即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式的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生态规律。于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始掀起了环保运动。与该阶段的环保理论相适应,西方各国对环境会计展开了研究,包括环境会计的目标,成本、负债的确认、计量,环境会计的列报等;IAC、FASB也发布了相关的准则,对环境会计予以规范;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环境会计假设、目标、计量、信息披露、成本管理、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等展开了研究。然而,该阶段人们注重的是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结果是技术难度加大,治理成本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通过对末端污染治理的经验总结,污染的治理从末端逐步向源头发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发展模式。但是,对于污染的源头治理,大多数国家仍停留在观念上,缺少远见,从而缺乏在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因此,尽管人们当时已认识到污染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但对环境治理主要还是停留在末端污染的治理上。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与人口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源头治理的迫切性,西方各国纷纷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性原则,才使得污染物的源头治理和预防取代了末端的治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主流,最终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经济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的国家以立法形式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如德国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废物的处理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的《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社会法律体系。有的国家已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地运用到了企业的生产,如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3R”制造法是最为典型的经济实例。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围绕着循环经济理论及发展模式展开研究的较多,而就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的研究却极少。以下将就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目标、对象、要素、计量披露、会计的概念框架、产品生产的决策、业绩评价等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三、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

(一)会计目标问题

传统的环境会计目标是“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投资、贷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的受托责任主要是指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会计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也开始关注到了对污染源的治理,但仅限于设想,未能有较好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也只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会计。而在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及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时,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责任不仅限于末端污染治理,更重要的是对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和资源的再利用,要求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由此决定了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目标应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按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设计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的投资、贷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会计对象和要素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所要反映的是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所展开的经营活动。根据循环经济的会计目标及对象,并借鉴环境会计要素的划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利润。所谓循环经济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治理的“3R”原则要求,企业所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是指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成本之差额。在循环经济成本的会计处理中,将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予以资本化;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循环经济成本可分解为循环经济资产和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资产是指因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费用则是循环经济成本中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联系的支出;这时的循环经济利润则是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费用之差额。根据上述的分析,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和循环经济利润。

(三)会计的计量问题

由于要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污染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的信息,循环经济下的资产、负债、费用、收入有些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如废物的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也即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这也就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与环境会计的计量有着相同的模糊性。然而,财务会计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因此需要将非货币的信息转化为货币计量的信息,这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价值评估方法,如现实市价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置换成本法、假想市场法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方法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四)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使财务报表充分反映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的节约情况,披露原材料有害成份使用降低情况,以及废物转化为资源的情况,应一方面在财务报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及循环经济利润的项目,用于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报表附注中应提供与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治理标准,包括原材料中的毒性成份含量、生产工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的信息一并加以披露。与此同时,还应披露源头治理的措施、企业的治理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而解除或确认企业的受托责任,为投资、贷款等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五)循环经济下会计准则制定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被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并付诸了实践。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也正在快速地进行经济生产模式的转变。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将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中。“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需要加快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国内外已有的较成熟的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许多借鉴,使加速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了可行性。然而,如何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则是摆在会计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六)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概念框架建立问题

概念框架(CF)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充分证明了概念框架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合理、科学,标志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水平;从实务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否保持首尾一贯,从而使得实务中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否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国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重新颁布的过程也有力地说明: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由上可知,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科学制定,有赖于循环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如何建立循环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会计理论课题。

(七)产品生产的决策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使得传统管理会计中关于产品生产决策理论与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管理会计认为,只要产品的收入大于支出,则产品的生产方案可行;如果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收益最大的为最优方案。在传统的环保思想下,由于强调的是末端的治理,因此,在产品生产方案决策中,更主要的还是考虑产品生产的盈利性,也即是站在企业这一微观角度上考虑的利润获得能力,与传统管理会计产品生产决策标准基本一致。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决策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生产的直接获利情况,更重要的是应考虑环境的治理,而且是污染源头的治理,企业应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主要是指产品有毒性成份的含量是否达到标准或消除)、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可见,产品的生产决策已从原先直接的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宏观获利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将引起产品生产决策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在产品的生产决策过程中,以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虑生产工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等问题。

(八)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使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来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业绩评价更是“战略”意义上的业绩评价,它不仅仅是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经济宏观层面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形式的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应突出反映企业对污染源的治理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为此,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应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地评价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展开的经营所取得的业绩。

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筹集研究 篇10

一、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现状

(一)资金短缺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引进技术设备需要资金,废物处理需要资金,生态保护还需要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除了正常的产品销售收入外,还有两个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物和排污成本,如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但目前由于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使得原材料的价格显著偏低,而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中,原材料的回收、加工的环保成本却很高,如果没有国家的一些相应政策的扶持,根本无法与原材料加工产品相竞争。

(二)缺少资金监管机制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无控制现象,擅自挪用转移专项资金甚至侵吞资产等问题突出。企业的投融资情况、资金收支、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不全,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很多企业难以及时掌握的财务状况,企业资金入不敷出,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财务风险极大。另外,由于监督工作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都是从属的,意志完全受领导者的支配,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财务监督乏力、滞后,资金跑冒滴漏依然严重。

(三)资金管理观念差,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

循环经济企业考核通常将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循环经济形成的规模化大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而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传统的管理手段是无法做到的。大多数企业资金占用不明,产品成本构成不清,材料消耗、工时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满足不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来统计、核算、传递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难以跨越管理幅度、地域分布、交通通讯方面的限制,监督管理必然滞后。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筹集渠道

(一)企业自身原始积累

通过资本循环积累自有资金,让资本最大程度地增值,这是企业最基础、最根本的筹资渠道。要搞好商品经营的资本循环,必须从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重点抓好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移。其中,资金积累的关键,一是在于附加值的大小,重点是提高科技附加值,销售附加值与名牌附加值;二是在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周转次数。

(二)国家财政投入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可以申请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投资,通过国有资本金的形式投入企业。对于过去“拨改贷”政策时期的国家财政贷款,在符合当前政策的前提下,也可申请实现“贷改投”,转为国有资本金。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企业可争取政府财政中环境治理贷款等低息或贴息贷款。

(三)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筹资是当前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贷款以贷款是否需要担保为标准,可分为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主要凭借款企业或担保人的信誉,没有实物担保,只能用于具有良好信誉的优秀企业;抵押贷款则是由借款企业提供一定的固定资产抵押、证券抵押来作为抵押品,也有少数情况可用名牌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抵押,如果借款方违约,不能如期归还贷款,则可拍卖商标权进行还贷。

(四)吸收股份,发行股票

吸收股份筹资,主要是组织公司制企业时,向社会法人的定向募集股份,以及向本企业职工按改制的要求实施职工持股。对少数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股票上市公司,则还可通过股票上市,向社会公众募集股份。在转换企业的体制、机制的同时,通过股份与股票运作也实现了筹资。

发行股票可以筹措社会资金,并分散企业风险,但股票也决不是如某些经营者误认为的“不要还本付息的长期资金”。发行股票是向社会公众交出一部分企业资产所有权,同时也意味着公众拥有的所有权、收益权与对企业经营的公开监督。

(五)发行企业债券

对于市场信誉较好、现有负债比率较低、企业资产控制权又较重要,不可轻易发行股票,而且销售额与盈利情况相对稳定,增加资本可以大幅度增加盈利的企业,可选择申请发行债券来开展社会筹资。但发行债券也会增加企业的负债率与经营风险,因此需要慎重决策,并作好到期还本付息的计划。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慎重决策。

(六)利用外资

企业利用外资筹资不仅指货币资金筹资,也包括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筹资与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筹资。利用外资包括利用国际性组织、外国政府、外国社团、外国企业与外国个人的资金。外资的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由于利用外资是一种跨国境的经济行为,受外资政策、国家间政治关系、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国际金融状况、外汇波动的影响均较大,因而须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按积极、合理、有效的原则开展。

(七)租赁筹资

租赁筹资是企业作为承租人,根据与出租人签订的租赁契约,付出一定的租金,来获得在规定时期内租赁物的使用权或经营权的一种筹资方式。租赁筹资分为对生产设备的租赁筹资与对企业的租赁筹资两类。对生产设备的租赁筹资又分为融资租赁方式与服务性租赁方式两种。

(八)盘活企业内存量资产

合理压缩原材料与中间半成品库存,处理产成品积压,收回被拖欠的应收贷款,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金周转次数,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出租出售闲置资产,盘活级差地租,开展出售专利技术、有偿输出管理、出售独立销售权等无形资产经营。

(九)商业信用筹资

如商品赊销、预收货款、预收服务费、汇票贴现、拖后纳税及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等方式。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筹集创新

(一)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进行融资是保障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1)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来源。

建议以循环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好的省市作为试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调节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由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实行专项、专户、列收、列支管理。基金经费来源除通过财政专项拨款外,还可通过资源税费改革的专项利用、社会捐赠等途径来解决。

(2)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运用。

循环经济是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与领域,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资金支持,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扶持。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企业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的支持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税前还贷、贴息贷款、环保补贴等。此外,政府在给予技术研发资金支持时,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态度,必须从扶持地方特色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给长期的基础性科研工作更大的支持。政府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专项基金主要投向于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支持中介服务、鼓励居民循环消费等。

要使循环经济基金滚动利用起来,发挥更大效用,关键是选项。专项基金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以保证基金贷款按时收回。在基金建立的初期,要首先选择企业经营状况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鼓励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商品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对有市场前景、有发展前途、有效益的循环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投资项目,应加大基金贷款力度。待基金积累滚大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考虑用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成本(包括老企业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开工上马、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问题,以及安排一些经济效益稍差,但社会效应影响较大的治理项目和循环工程,贷款时间可相对长一些,也可分期偿还。

(3)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投资管理。

规范专项基金借贷政策。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建立以后,就纳入了信贷资金渠道,必须按有偿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原则投入运行,避免过去环保贷款实行豁免政策,在理论上与贷款的有偿性相矛盾的现象。为了使基金贷款能按时回收,可以参考周转金的管理办法,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签订贷款合同,然后再由当地财政与企业签订合同,贷款到期后由当地财政负责还款,这样一来各级之间都有了约束关系,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只有坚持“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信贷原则,使循环经济专项贷款基金滚动积累,才能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灵活运用贷款利息杠杆。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贷款应执行国家银行的相关利率,既可以改变以前环保资金低利率使用形成的对企业行为制约力的弱化所造成的资金积压、分散、挪用、只贷不还等弊端,还可以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增加循环经济企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使企业在使用专项资金时更加认真负责。在体现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贷款的优惠性上,可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浮动利率,对那些在还贷期间内项目效果好、设备运转率高的单位可以采取适当下浮贷款利率或贴息等办法。

待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循环型社会的最终建立。

(二)创新循环经济融资政策手段

开发性金融,是在市场缺失和市场机制形成不充分的条件下,由政府给予某些支持,运用金融机制,开发市场、建设市场,以带领商业性金融、推进发展经济的金融关系和金融活动的总和。

开发性金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优融资机制。由于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循环型企业项目缺乏商业价值,从事这些经济活动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易介入,财政机制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种特殊的状况决定了必须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国家出资作为开发银行资本金,并赋予开发银行准主权级政府信用及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是开发银行市场化运作和取得市场业绩的基础。在资金来源上,开发银行享有在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的特许权。按照国际惯例,开发银行金融债券是政府机构债券,其使用不同于国债体制建设和市场建设。这就形成了开发性金融具有政府财政“无偿拨付”和商业性金融“有偿贷放”双重性质的特殊运行机制,是政府财政和商业性金融的巧妙结合,这种特殊性质正符合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融资需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就是由各级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循环经济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推荐申请开发性金融借款。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履约情况以及信用复核情况确定借款总量。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及信用等四大建设,使项目逐步由收支流量平衡的法人向资产负债表式的法人形式转化。实现市场出口,就是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以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环境无污染、能有效推动产品结构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业与企业,开发性金融必须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开发性金融将市场开发出来,具有了商业价值,商业性金融才勇于进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三)发行循环经济专项公债

通过发行实施循环经济债券的形式,向广大民众筹资。

(1)发行循环经济专项公债可行性。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如前所述,许多项目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而且需要政府的直接投资,但政府资金来源有限,发行专项公债不失为一种扩大财源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具有代际受益特征,而公债的偿还也具有代际转移性质,即公债的负担由当代人转移到后代人身上,符合财政学家们提出的世代重叠理论。循环经济专项公债的发行因此具有了一定合理性。

(2)发债主体及范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循环经济专项公债的发行,建议先从省一级财政开始试点,而不应各级政府都可以发债,更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放开。对于试点地点的选择,应该是在经济实力强的东部沿海省份或者资源型省份,因为这两类省份投资环境好,又有足够的财力偿还债务,在试点初期反应会好一些。同时要求发行专项公债的地方政府必须连续几年没有财政赤字,有良好的信誉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循环经济专项公债的发行对象应尽可能地广泛,因为广泛的投资者能形成对专项公债的巨大需求,便于专项公债的快速发售,同时也有利于公平定价。发行循环经济专项公债,既为社会资金找到了投资方向,又可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3)循环经济专项公债使用与监督。

由于循环经济专项公债主要是为了解决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因而所筹集的资金只能用于循环经济建设上,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支持一批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可回收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资源勘探开发及高效利用技术等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一般而言,其中部分项目的投资效果主要是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而不会形成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清偿这部分债务的资金主要是地方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另外部分项目的投入,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可用其收益作为担保,并把所获收益作为本金和利息的清偿资金来源。

(四)发行循环经济彩票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这样一方面造成循环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而另一方面又使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额不断增加,大量的社会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发行彩票是政府有力的调控手段,聚集了大量的资金。所聚集的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工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的公益事业,如教育,社会福利、循环经济等。目前建议国家发行循环经济彩票,以其公益性质在筹资方面具有其他融资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把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政策创新,更广泛地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发展。

(五)争取外资投入

要加强同大的外资企业的合作,争取高新技术和外资的投入。同时,可以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于循环经济领域,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证券化的趋势,加快循环经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到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解决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缺乏的难题。

四、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金安全管理

(一)建立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企业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在资金使用全过程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将企业资金的进出、调动、内部周转等建立在公司的严格控制之下,建立合理的审批授权制度、复核制度、授信制度、结算制度、盘点制度等相关的资金保障制度,用制度来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

(二)实时监测保障机制有效运行

坚立防范意识,建立保障机制只不过是保证资金安全的一个基础,企业安全机制是否能有效运行才是关键。企业应运用各种手段,如定期不定期抽查安全制度的实施情况;运用网络技术实时监督每一笔资金流向;对比分析企业价格成本资料;盘点实物等,对企业所建立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三)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投资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通过严格的法律监督,才能实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没有相应的控制污染、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能力,在国际贸易和环境外交中的地位将是脆弱的。循环经济资金来之不易,要重视环保科学技术的开发,增加环保科技投入,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中卫市造纸企业废水循环发展调查 篇11

关键词:废水循环;气候;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突出体现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对河流、空气和土壤的污染,这些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尽最大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多数造纸企业还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内经济增长的今天,我市美利造纸厂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二、访问调查,深入了解

1996年改组建立的宁夏美利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造纸过程中,以草类纤维为原料的碱法制浆会在蒸煮制浆过程中产生黑液,漂洗工艺过程中会产生中段水,造纸过程中会产生白水,可见水污染不可避免。据老美利人回忆,以前对产生的污水是加入大量的二胺和尿素简单净化处理一下,在不达标的情况下,排入黄河中,为此,每年还要支付1000万元的排污费用。另据一些周边的村民回忆:造纸厂附近地区臭味难闻,用污染了的渠水灌溉后的农田,农作物大量死亡和减产,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环境恶化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不能持续治污,给黄河造成了污染,国家环保总局曾通报批评过。在人们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现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内经济增长的造纸企业,注定是不能持续存在的。那么,出路何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利纸业在投入巨资引进净化污水技艺设备的同时,广招有志之士,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01年率先提出林纸一体化工程改革思路并付诸实践:

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27.8公里废水北输上山工程和北干渠扬水工程,通过两级泵站把经处理达标的废水与黄河提灌水混合起来,用于浇灌园区林木基地,开创了我国造纸企业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废水不再排入江河、村庄的先例。

另外,还投资1.2亿元兴建了新区污水处理四级氧化塘工程,在上百平方公里的林区开挖兴建了供排水网络工程,实现了将老厂与新区的废水经过科学处理达标,与黄河水混合灌溉林地,经沙漠降解汇集美利湖水地供制浆造纸工业用水,再到废水处理的循环往复,综合利用,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同时,经过处理被提取出来的污泥和生化泥中富含氮、磷、钾等有利于林木生长的元素,经发酵后便是很好的林木肥料,这些污泥改造了新开发的速生林基地沙质土壤,在解决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同时,也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沙质土壤的改造,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形成。将工业污染废弃物这个“放错了位置的物料”真正摆在“资源”的位置上,实现“以废养治”,做到资源利用的效益化,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追寻的企业绿色化发展大循环综合利用的真谛吧!

三、查阅资料,了解当地资源情况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们了解到了本市的地质、地貌、水资源等概况:中卫市位于宁夏中西部,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地区,农业以引黄灌溉为主,总的地势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倾斜,远离海洋、靠近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而且具有沙漠性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188.4 mm,多集中于七~九月份;年平均蒸发量平原地区为1913.8 mm,沙漠地区为3206.5 mm。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积累;黄河是中卫市最主要的过境河流,过境流程182公里,年平均过境流量763立方米/秒,年平均过境水量241亿立方米,黄河过境水是当地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和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源泉。但受地质构造、岩性及地貌的影响,境内部分地区地下水为高含氟、高矿化水及苦咸水,属资源性严重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以山区尤为严重,地表径流十分缺乏。

四、组织讨论,达成共识

1.所设讨论的问题

(1)实行林纸一体化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无改善?如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2)实行林纸一体化有什么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3)废水浇灌会不会导致二次污染?

(4)水循环有哪些现实意义?

(5)通过调查活动,你对“废物”有了哪些新认识?

(6)你对污水的处理还有何创新之举?

2.汇总

依靠科技的力量,通过林纸一体化循环模式的资源化运作,美利纸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换回了当地环境条件的极大改变。由此看来,中卫市美利纸业解决的不仅仅是黄河水的污染问题,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它对我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可见,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只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整合拉长产业链条为互补式的发展,便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的良好局面。

但有些同学还是担心:工业废水经处理后与黄河水混合浇灌林木虽然看到了短期内的效益,但从长远来说,是否会由于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等的富集和下渗,会对居于地势偏低的南边城区地下水源等造成污染呢?

针对这些情况,有些同学就提出:是否可通过生物的多级分解而消除这方面的影响呢?思路如下:

采用多种水生植物组合配置或多级水生植物串联塘,形成一定的净化层次,可选的植物有许多,常见的有凤眼莲、浮萍、风车草、茭白、石菖蒲等;也可与其他工程技术结合,建成复合污水处理工艺;还可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等高端技术应用于治污的高等植物中,研发、推广超富积植物,提高净化能力。使用此方法的好处有:成本低;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原有环境,有较高的美化环境价值;治理污染时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如水葫芦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青饲料,还可当绿肥,生产沼气,作为造纸原料,不但进一步净化了污水,而且提升了附加产值,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日趋紧张的造纸原料问题。

总之,本次活动使大家感触颇深:认识到了知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更加努力,将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四中学)

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 篇1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

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到现代的工业文明,企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促进了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把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巅峰,带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然而,现实也告诉人们,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使得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境况,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自然资源,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以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面对创造物质财富的辉煌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企业应如何定位自己的经营理念,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对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行了简要分析。

1 企业环境责任概述

1.1 企业环境责任的产生

(1)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于影响人类的生产和活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臭氧层被破坏、气候变化、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被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的枯竭和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越境转移、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世界性资源枯竭、世界性能源危机等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其起因在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人为破坏,科技不合理滥用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危害,以及为发展经济而过度利用生态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境意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需要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类—环境”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关系。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2个界限: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应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不应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1]。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的环境观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这必然促使企业经营者们增强环保意识,转变经营理念,为企业承担社会环境责任提供了强有力的观念支持。

(2)环境问题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与自然紧密联系,企业从环境中汲取能量、资源和信息,通过有目的的分配和消费,再输入环境中。因此,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滥用自然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公害泛滥,空气、水质严重污染,公众的健康、安全面临威胁,给社会环境带来巨大损害[2]。因此,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正好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结合,形成了企业环境责任的理论。早在1973年,英国工业联合会就在一份重要声明中承认,有必要要求企业在法律上接受诸如“其商业活动的环境后果和社会后果方面的社会责任”,并罗列出在污染控制、资源保护、地方共同体以及国内和国际事务项下企业应当考虑的问题。1974年4月,日本经济同友会总会发表木田川的论文,该文指出“作为由经济的承担者……企业、产业及地区的各个领域,对经济危机、土壤、土地、民福利等许多领域的问题,不能不做出积极的反映”。于是,企业社会责任指向的范围扩大到对环境的保护,故称之为扩大的社会责任[3]。

1.2 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

对于企业的环境责任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提出环境责任主要是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沃蒂克和科克伦从企业社会契约的角度要求企业把环境问题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达文波特认为应当坚持合乎伦理的企业行为,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要,致力于保护环境。卡罗尔在其企业社会表现模型中,把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和利益相关者问题进行了整合,将企业环境责任与利益相关者问题相联系,其目的就是要唤起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4]。

我国学者袁家方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企业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专家卢代富博士认为,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承担责任,是企业对全人类和后代负责的体现,是一种典型的企业社会责任。环境法学者马燕认为,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源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公司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5]。

一般都比较认同的定义是,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最大利益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企业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企业道德上的环境保护责任需要依靠环境道德规范和引导,企业法律上的环境保护责任需要法律上的强制和规范。

2 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环境责任分析

2.1 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状况

传统经济采用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高强度的开采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源,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较粗放,甚至是一次性的。这种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给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不仅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也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在水平和质量上的改善与提高。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于是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只计算对自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成本和收益,忽略其活动造成社会性的环境成本代价,甚至将其外部化转嫁给社会大众和未来,造成单个市场主体的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极不一致,出现所谓的“外部不经济性”。虽然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中也提出应保护环境,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在承担保护环境责任上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在环保工作中只注重在最后生产环节消除污染,但在产品原材料的节约采择、废弃物如何无害化处理或循环利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环境等方面却缺少相应的措施。很多小型企业要么只追求自身利益根本就不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要么只是应付上级行政部门的检查而做些表面工作,要么虽有环保之想法却由于财力、物力、人力所限而无力付诸实践[6]。

2.2 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足的原因分析

(1)从物质流动上看,传统经济是单向线性开放式的。传统经济正是通过这种把资源不断变成垃圾的过程,促使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2)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传统经济追求数量型增长,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片面追求GDP增长。

(3)从对资源的利用上看,传统经济实行的是粗放型经营和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

(4)从废物排放及对环境的影响上看,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企业以追求产量最大为目标,在其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下对环境的利用是不用付费的。因此,造成废物高排放、成本外部化和对环境的不友好。

(5)从环境治理方式上看,传统线性经济采用的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其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很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事实上从“源头”出发,直至产品废物回收再利用全程跟踪、监测治理,才是企业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是真正地将环境保护与合理使用资源之责任落实到位。

(6)从评价指标上看,传统线性经济采用的是单一的经济指标(GDP、GNP、人均消费等),其GDP核算体系没有正确客观地反映出资源环境的耗减和恶化,以及由此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7]。

3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环境责任分析

3.1 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波尔丁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了批评。几乎同时,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起诉,指出了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在这种背景下,循环经济理念应运而生。

一般来讲,循环经济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循环经济所下的定义,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8]。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2 循环经济是企业实现环境责任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这种经济模式严格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的提出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恰到好处地承担环境责任提供了实现途径。具体表现如下:

(1)循环经济启示企业在整个发展战略的制定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整个战略的形成、实施和反馈均朝着循环与可持续的方向努力。具体来说,企业的意向和期望、企业发展的契机、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企业的组织业务流程、企业所用的手段与方法都应该环保化、绿色化,也就是说企业的战略制定,应注重战略的长期性与柔性化,增强企业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适应性,在战略的实施与反馈上,注重通过明晰的控制标准、严密的监督与执行过程、敏捷的反馈与调节机制,提高实施与反馈的灵活性与敏捷度。

(2)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经营思想都发生了改变,企业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传统上一直作为企业负担的生态保护问题已发生质的变化,生态目标的实现越来越有利于经济目标的实现。许多企业通过加强环保事业,不但降低了污染物,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也有了很大改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竞争力。

(3)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有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5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因此,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进行科技创新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要想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就应注重科技进步,改变以往依靠物质和劳动投入为主的状况,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减低消耗来实现,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4)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改变末端治理的方式,把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企业从产生污染的源头抓起,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改革和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物质循环和废弃物利用等多个环节入手,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管理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力争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有效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并对最终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和服务强度,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4 结语

环境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了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环境的影响乃至污染和破坏。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之一的企业环境责任不仅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传统的经济模式不能有效带动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相比之下,循环经济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创造了实现空间。因此,用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制定配套制度,认真履行与实现其环境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护与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是每个企业都应做出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国刚.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OL].[2006-09-05].http://www.studa.net/huanjing/060905/10304016.html.

[2]齐海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环境责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3]张君明.论公司的环境责任[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4]卡罗尔,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黄煜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邵翔.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6]叶晓丹.论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环境责任[D].福州:福州大学,2006.

[7]乔法容,王丽阳.循环经济分析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J].伦理学研究,2008(1):21-22.

上一篇:程序改进下一篇:稳定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