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量(精选12篇)
能源消费量 篇1
摘要:针对目前区域产业能源供求矛盾及现有的能源预测模型缺乏对具体区域产业、产品进行能源消费量的预测等问题,鉴于我国存在区域差异、产业布局差异等特点,结合能源需求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采用产品产量预测模型、单位能耗预测模型、季节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了针对具体产业、产品的能源消费量预测模型。以期对区域相关产业、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能源战略、安排能源建设以及能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区域产业,能源消费量,产品产量预测,单位能耗量预测
一、引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对能源需求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出现了能源供求短缺现象,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能源价格机制存在缺陷、能源利用率低等。要解决能源供需矛盾问题,就需要合理的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制定能源生产和消费计划。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能源生产、消费预测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从影响能源消费量的经济发展、人口、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等宏观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单一预测法和采用组合模型进行预测。这两种预测方法多是从影响能源消费宏观因素方面进行的,存在很大的偏差。为了提高预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从具体产业、产品等微观角度进行能源消费预测的方法,能够反应出具体产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结构、节能等变化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这在一定的范围内缩减了预测的偏差,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区域产业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
1、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区域产业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其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存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同,其能源需求种类、耗能强度也不同。一般而言,相对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属于高耗能产业,能耗强度相对较高,所需能源品种多,因此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对能源消费产生拉动作用。二是不同产业部门单位产品所需求的能源数量、种类也相差较大。具体来说,第二产业部门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能源数量、种类较多,第一、三产业部门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能源数量、种类相对比较集中。随着经济发展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正逐步向第三产业过渡,进而降低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比重,增加低耗能清洁产业的比重,从而整个区域的能耗强度就会下降,能源消费量也相对减少。
2、节能减排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广对产业能源消费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优化等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具体来说,随着能源使用和加工转换技术的不断改善,先进设备不断投入使用,能源的生产和转换环节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单位产品能耗量减少,生产环节的能源损失也会减少,因此通过技术节能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费量的目的。另外,合理的使用能源,延长产业链,减少能源初级产品使用,发展下游产品的精细加工,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准入条件,遏制部分高耗能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产业中通过对耗能产品制定科学的耗能指标,改善办公场所、营业场所耗能设施的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生产行为,降低耗能,引导顾客树立节能意识,主动使用高能效产品、节约能源。
3、能源之间的互补、替代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同种能源具有多种用途,各种用途在产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且同种需要也可以由不同的能源来满足。在产业中进行相关能源之间的替代、互补可以改变能源的结构,主要改善以煤和石油为主的高耗能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降低能耗强度,减轻环境污染。在产品中进行能源的替代、互补可以改善能源的种类,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费量。因此,在我国现有能源约束供给条件下,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促进能源品种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4、产业规模、产品产量、单位产品能耗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在当区域中某个产业规模扩大时,能耗量增加,当产业规模压缩时,能耗量减少;当新产业增加时,该产业的能耗量增加,当产业被淘汰时,该产业的能耗为零。产品产量的变化就是产品结构的量的变化,当生产新产品时,该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增加进来,当产品淘汰时该产品能源消耗量为零。同时在单位产品能耗中增加技术、生产方式、节能等因素,减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强度,这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对能源消费量有所影响。
三、产业某能源消费量预测模型研究
1、模型建立理论依据
本文预测方法是以产品产量预测、产业结构发展预测为基础、以单位产品耗能量预测为重点进行预测。该预测方法基础与机理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产品方面。产品结构不同,所耗费能源种类、单位产品耗能量、耗能总量也不同;生产产品产量不同,产品的耗能总量也不同。二是从产业方面。产业结构不同,所耗费能源品种、耗能强度和总量不同;产业规模不同,产业的耗能总量也不同。三是其他因素方面。技术、优化、管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开展会对能源结构与单位耗能量产生影响,能源之间的替代、互补,也会对能源消费品种产生影响。因此,从具体区域、产业来看,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单位能耗量变化会直接引起能源品种、能源强度、能源数量变化,这是该模型预测能源耗费量的基础。考虑这些原因与机理,区域产业能源耗费的预测应该首先在产品种类、产量预测,然后结合相关因素的变化对单位产品耗能量进行预测,最后利用所预测的数据预测某种能源的消费量。
2、模型建立
假设某个区域拥有产业数n,第j产业生产产品种类m,第j产业生产第i种产品的产品量Qij,对该区域产业耗费某种能源消费量的预测方法如下:
(1)某产品的产品产量预测模型。本文直接采用已有的GM(1,1)和AR(p)组合预测方法进行产量预测,产量预测模型方法如下。
假设观测实际数据序列为Q={q1,q2,q3,…,qn},应用GM(1,1)模型得到相应的模型参数则GM(1,1)模型预测公式为:
任何预测模型与实际都会产生偏差,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度,需要分析偏差变化的规律,建立偏差变化的模型,再利用该模型对预测模型进行调整。那么偏差变化的模型为:
与原始观测数据对应相减即可得到所建灰色GM(1,1)模型残差序列:
E={ε1,ε2,…εn}式中:
由式(2)得:
以残差序列E={ε1,ε2,…εn}为研究对象,建立时序AR(p)模型,则有:
由式(4)可得观测数据序列的灰色自回归模型预测式:
(2)某产品单位能耗量的预测。本文利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能耗定额的预测,预测模型方法如下。
首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βk(k=1,2,…k)为回归系数,μ 为去除k个自变量对R影响后的随机误差。
(3)该产品的某种能源能耗量预测。本文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预测该产品某种能源能耗量。即:
(4)该产业对某种能源能耗预测。运用上述方法可以依次求出该产业中不同产品对某种能源能耗量,然后将求出的能耗量累加就可以求出该产业对某种能源的能耗量。即:
(5)区域产业某种能源消费量预测模型。运用前四步的方法依次求出不同产业某种能源的能源消费量,将此不同产业某种能源的能源消费量累加就可以求出该区域产业某种能源消费量。即:
根据上述模型我们可以把各个产业、各个产品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预测出来,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各产业、产品所耗费的各种能源的消费预测量。
四、结论
通过该模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避免了GDP、通货膨胀等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使预测的结果更加精确。利用产品产量进行能源的预测,是考虑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单位能耗等变化对能耗量的影响。将产业所有能源消费量进行求和,是考虑到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因此该模型能够反映产业结构质变、量变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通过该模型可以针对具体的产业、企业进行短期或中期的能源规划,使得能源生产和消费更加合理、科学。由于能源消费系统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等特征,所以本文建立的能源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对能源消费量预测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爱军、黄树红:能源模型与政策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夏学文、蒋劲松:能源生产的经济数学模型及预测[J].工业技术经济,1997(1).
[3]袁菲菲: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4]王惠文、孟洁: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建模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4).
能源消费量 篇2
一、全社会能源消费情况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呈上升态势,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5.8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5.13%,增速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值。总体来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速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随着我国对于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一次能源增速低于GDP增速。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36.2亿吨标煤,比2011年增长4%。
图表1:2009-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速及GDP增速(单位:亿吨标准
煤、%)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全社会能源压力情况
(一)经济增长会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虽然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水平有限,能源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今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长。按照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前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实现GDP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全面实现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能源供应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目前人均GDP达到25000美元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来看,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均能耗低于4吨标准油,假若2050年时中国的人口维持在15亿左右,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同于现在25000美元的国家状况,届时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油,这一能源需求量约为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65%,为目前中国能源消费量的4.8倍,虽然这一简单的匡算不具科学性,这一情景也不可能发生(也没有条件发生),但它展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这就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的需求增长压力。
(二)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
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篇3
一、立足国内、拓展国际,把国家能源安全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能源安全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现代化深入推进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未来一个时期能源消费还会增长,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把能源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加强能源供应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主控制能源对外依存度的能力。按照规模化、基地化和绿色化的原则,稳步推进14个亿吨级重点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约开发、绿色高效的方针,采用最先进节能节水环保发电技术,在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建设若干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现代化煤电基地,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利用比例。坚持陆上和海上并重,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加快建设海上油田,鼓励开发低品位资源。加快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尽快突破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发展瓶颈,促进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积极发展替代能源,稳妥实施煤制油、煤制气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国家能源应急保障体系,提高能源安全应急能力。
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我们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互利互惠,多元合作,建设重点能源合作区域和战略通道,增强海外能源供应能力。坚持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国家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以能源合作为主线,带动上下游产业、工程建设、技术装备和相关服务业发展。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实现开放条件下国家能源安全。
二、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的大小体现着胸怀、勇气和格调。面对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等严峻挑战,我们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
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转变能源消费理念,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切实扭转粗放用能方式,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导向,实施工业节能行动计划、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推进城乡用能方式转变,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用能方式变革。抓紧修订一批能效标准,只要是落后的都要加快修订、定期更新,从而保证能效标准得到真正执行。
积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我们要实施绿色低碳战略,着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把发展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实现传统能源高效化、非化石能源规模化。逐步降低煤炭供给比重,提高天然气供给比重,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供给比重,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供给结构,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
三、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能源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
积极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我们要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大胆探索、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有序进入能源开发领域,进行公平竞争。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提供更加经济、优质的电力保障。加快推进油气领域改革,创新勘探开发机制,促进油气管网公平接入和开放。推进清费立税,深化煤炭资源税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在已取消和下放23项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管并重,放而不乱。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优化程序,简化条件,推进阳光审批,接受社会监督。
积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我们要坚持追赶与跨越并重,加强能源创新体系建设,建设能源科技强国。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页岩气、深海油气、新一代核电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依托海洋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智能电网等重大能源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能源装备国产化,提升能源装备自主化水平,支持先进能源技术装备“走出去”。
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能源工作最高位置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能源关系国计民生,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做好能源工作,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
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用能状况。把解决无电地区人民群众用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在2013年解决150万基础上,今年再解决100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用电满意工程,加大城市配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可靠用电、放心用电、满意用电。实施气化城市民生工程,有序拓展天然气城镇燃气应用,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到2014年底全国用气人口达到2.5亿,到2020年城镇居民基本都能用上天然气。
山西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 篇4
山西省电力消费总量,2005年为946.3×108kW·h,2010年为1460×108kW·h,比2005年增加513.7×108k W·h,年均增速达10.86%。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2005年为12 750×104t,2010年为16 808×104t,比2005年增加4 058×104t,年均增速为6.37%。从2005年至2010年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增速对比图看(见图1),电力增速与能耗增速一致性走向趋势明显。
山西省以资源输出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容易受国际环境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山西省经济发展急速下滑,电力消费及能耗增速呈快速下滑趋势,当经济逐步恢复正常时,电力消费增速再次超过能源消耗增速,因此,电力消费增速变动快于能耗增速变动,电力消费增速可看作能耗增速的预估指标,也是预判经济形势的先导指标。
2 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及结构分析
2.1 电力是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品种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是重要的工业燃料和原材料,也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2005年以前,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量中(不包括发电、洗煤、炼焦等加工转换煤炭消费),煤炭占比最大,但其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煤炭占比为40.0%左右,2000年,比下降为37.8%,2005年继续下降至28.3%。于此同时,电力作为1种清洁能源,得到最大力度的推广。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用电的快速增加,电力消费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占比超越煤炭,成为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大的品种,并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至2009年,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1.58%、31.93%、35.26%、31.87%和30.08%,平均占比为32.14%。其中,2009年的能源品种终端构成见图2。
2.2 工业用电占电力消费的80%以上
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也出现一定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上升。第一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3.99%下降为2010年2.54%,第二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2.74%下降为2010年81.62%,第三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11%上升到2010年8.20%,居民消费用电占比由2005年5.15%上升到2010年7.64%。由此可以看出,电力消费的产业结构变动中有升有降,但整体变动幅度不大,尽管第二产业用电量有小幅下降,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用电仍然占据电力消费总量的80%以上,工业用电是电力消费的主体(见表1)。
单位为%
2.3 高耗能行业是电力消费的主力军
2005年至2010年,七大主要耗能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加工业及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外,其他五大行业用电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80.12×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163.91×108kW·h,年均增速为20.92%,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111.67×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272.55×108kW·h,年均增速为28.81%。七大主要耗能行业合计用电量由2005年628.88×108k W·h上升到2010年的1 041.7×108kW·h,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0.47%上升为2010年的71.35%,因此,用电行业高度集中,用电结构重型化仍然是山西省电力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3 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的数量分析
依据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费增长的关系,结合历史数据,可推算和监测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耗增长的关系为: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第i种能源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第i种能源消费增长(%),(1)
由式(1)可知,当各能源品种消费增幅不小于零时,电力作为能源消费品种之一,必然有式(2)的结果。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电力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电力能源消费增长(%)。(2)
由于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短期内变动不大,采用历史数据进行推算,近5年山西省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平均为25.62%,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0.86%,由此可计算出,山西省电力消费拉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78个百分点。长期看,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会逐年上升,假定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为30%,电力消费增速仍按10.86%计算,电力消费将拉动能源消费增长3.26个百分点。如果以25.62%作为电力消费占总能耗的比重计算,电力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能耗增长0.26个百分点,即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越大,对能耗的拉动幅度越大,电力消费增速也成为人们观察、评估能源总量的1个重要指标。
4 相关措施建议
4.1 加强电力消费监测提高能耗预警的时效性
电力是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多的能源品种,电力消费变动速度快于能源消耗变动速度,从2005年至2010年山西省电耗与能耗增速对比,发现电耗增速平均高于能耗增速4.49个百分点。在节能降耗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加大对电力消费的监测监控,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做好电力消费监测预警,及时反映电力对节能降耗的影响,以利于加强电耗的宏观调控,控制能耗总量的过快增长。
4.2 抑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对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低电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耗电企业的审批,进一步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抑制工业电力消费快速增长,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3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强化技术与管理同步节能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广高耗电行业、企业关键环节的节电节能技术,加大对陈旧电网和终端设备的维修改造,有效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减少设施损耗。同时,通过实施阶梯电价,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节电灯具等手段,提高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管理损耗,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电力生产和利用方式革新,实现技术与管理共同促进节电节能。
4.4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中国能源消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篇5
Energy consumption has an inevitable connection with economic level and climate. Based on selected data covering annual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composition and that of all kinds of energy in 1953-, the annual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coal an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1980-1999 in China, the acreage of crops under cultivation suffered from drought and flood annuall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 1953-1999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mean daily temperature data from 29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whole country from 1970 to 1999, this paper divides energy consumption into socio-econom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limatic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way of multinomial. It also goes further into the relations and their changes between the climat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limate factor and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economic level in China with the method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t present, there are obvious transitions in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o economy and climate, which comprises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ystem from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y to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y and the transition of climatic driving factor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driven by the disasters of drought and flood to driven by temperature.
作 者:千怀遂 袁顺全 孙九林 LI ZEHUI Qian Huaisui YUAN Shunquan Sun Jiulin LI ZEHUI 作者单位:千怀遂,Qian Huaisui(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袁顺全,YUAN Shunquan(Department of Geography,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孙九林,Sun Jiulin(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LI ZEHUI,LI ZEHUI(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从当前的执行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2%,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仍增长1.2%和1.8%。全国没有实现2006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能源消费大幅增长,其中,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的能源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上需要再提高30%以上,因此将有非常大的能源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粗放的增长方式,已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能源、资源和环境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二、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现在排世界第一,原油排世界第二,天然气排世界第四。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10%,但能源的人均拥有量却明显不足。假如大量增加使用量,资源肯定不足。我国的能源生产经过50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能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然而,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储量,按现有规模以及开采速度,煤炭只能维持30年,石油只够开采不足15年,天然气剩余储量只够开采不足30年。洁净高效的能源,缺口依然很大。以原油为例,原油产量在“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为2.38%,而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47%。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3亿吨,其中,自产2.1亿吨,进口9000万吨。据预测,“十一五”期间,石油在加大自主开采量的基础上,缺口仍将突破1.3亿吨。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首先,据有关方面估算,我国目前能源效率约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工业行业主要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虽然中国的GDP单耗在过去20年中下降了60%,但如果按照百万美元的能耗标准与世界比较的话,还是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比日本高9倍,比OECD国家高4倍,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其次,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耗、单位产品的能耗仍然比国际水平高25%~60%,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有关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过程。
(三)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很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能源消费过分依赖煤炭,造成了严重的煤烟型环境污染。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是燃煤造成的,大气中70%的烟尘也是燃煤造成的。目前我国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酸化,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将近2/3城市的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此外,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会加重温室效应。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能源消费结构尚不合理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2亿吨,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还是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一般占40%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2%左右。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韩国的煤炭消费都低于20%,美国、德国也低于30%。据对55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与GDP的比率统计,我国每生产1美元的GDP。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美国的4倍。
我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能源供需平衡的矛盾已逐步由总量平衡矛盾为主,转变为以结构性矛盾为主。结构性矛盾将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实现能源合理消费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提倡合理消费,强化节能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源安全为核心,以能源节约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降耗减排目标进行规划,特别是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年度分解。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的政策和规划,上项目要经过论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避免重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政策法规的落实是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大与降耗减排有关的技术与项目投资力度,降耗减排需要相关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尚不具有对企业自主进行此方面投资的激励机制。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吸引民间资金,参与这一领域的投资。
实现节约型社会,要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制定行业节能、节水、节电、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强化节能管理,搞好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广泛开展。抑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严格限制中小型高耗能企业的新建。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设备和产品。促进能源内涵式发展,逐步建立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局面。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产生了许多问题,煤炭供应能力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水电尽管清洁,却产生了
大量的移民和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以煤。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必须加以控制,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此外还有大量的秸秆、废弃垃圾等可资利用的能源资源。20多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在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我国的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应给予优惠政策。采用电力公司配额制,加快风电开发。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程度。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预计未来15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利用的空间还很大。应改变目前的价格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以鼓励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三)加快应用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对比和发现国内外能源效率差距的基础上,找出能源利用技术差距,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是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技术水平的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优先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能源工业技术水平;加强前沿技术研发,为未来能源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如环保技术和与煤的使用各环节有关的资源节约技术。继续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及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目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式,不仅要增加节能投资,更新和改造工艺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从市场准入、产品能耗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针对企业产品出台强制性的节能技术标准,对不达标准的产品不应象征性罚款了事,而应逐出市场。没有健全的退出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都将是空话。应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提高和严格执行在能耗、环保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坚决阻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国外向国内、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
(四)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从我国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因此,还要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要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转变税收优惠模式,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并建立流动机制。
能源消费量 篇7
一、统计指标的选取
能源消费量是指一个国家、地区、部门、行业或企业一定时期内消费能源的总量。原煤、油品 (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等) 、电力是能源消费的四大基本形式, 因此搜集其对应的消费量作为第一组变量来衡量能源消费量的变动情况:x1:原煤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x2:油品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x3:电力消费量 (折算成万吨标准煤) ;x4:进口能源量 (万吨标准煤) 。
经济增长是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情况的。为了从各个方面全面评价经济增长, 特别搜集了以下六个指标:y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y2:工业生产总值 (亿元) ;y3:建筑业生产总值 (亿元) ;y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y5:全省户籍人口 (万人) ;y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01~2011》
二、历年数据的分析
(一) 选择方法。
典型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是简单相关、多重相关的推广, 用来研究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 也是一种降维技术。考虑两组变量的线性组合, 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p (u, v) 。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 找一对相关系数最大的线性组合, 用这个组合的单相关系数来表示两组变量的相关性, 叫做两组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 而这两个线性组合叫做一对典型变量。在两组多变量的情形下, 需要用若干对典型变量才能完全反映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下一步, 再在两组变量的与u1, v1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中, 找一对相关系数最大的线性组合, 它就是第二对典型变量, 且p (u2, v2) 就是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这样下去, 可以得到若干对典型变量, 从而提取出两组变量间的全部信息。本文运用Qstat软件相关分析中的典型相关功能进行分析。
(二) 数据搜集。
将2000~2011年的相应数据输成11行10列, 分别记每列变量名为x1 、x2 、x3、 x4、 y1、 y2、 y3 、y4 、y5 、y6。
(三) 计算典型相关系数, 构建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
从2000年~2011年, 样本数n=11, 第一组变量p=4, 第二组变量q=6。统计软件Qstat分析结果显示, 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r1=1、r2=0.997、r3 =0.64、r4=0.351。在构造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前先对四对典型相关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的卡方统计量和相应的检验概率列表如下 (表2) 。
经检验:第一、二对典型变量通过检验, 具有显著相关性, 所以我们只需要分析前两对高度显著相关的典型变量。根据Qstat软件分析得出的特征根及相关的单位正交化的特征向量, 可得出前两对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是:
undefined
三、经济意义的解释
由于相关系数r1=1, r2=0.997, 说明两对典型变量u1、v1及u2、v2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 在各自的线性组合中变量的系数大部分是正数, 说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能源消费越多经济增长越快, 反之亦然。因此, 经济要增长离不开能源的必要消费, 指望不消费能源获得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 关键是要在两者的权衡中寻求发展, 通过技术和产业升级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费, 从而代替在粗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能源换发展的状况。
在能源消费指标的线性组合u1中可以发现:第一, 电力消费量x3和原煤消费量x1及进口能源量x4有较大的载荷, 说明电力、原煤和进口能源是能源消费量的主要指标, 他们在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第二, 油品消费量x2随着国内油品价格的攀升和电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减少, 充分体现了能源的相互替代效应;第三, 进口能源消费量x4同样有较大载荷, 说明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 本地的能源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口能源日益彰显其重要性, 同时也显示了经济增长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在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各种指标的线性组合v1中, 有较大载荷的变量是y4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 y2 (工业生产总值) 和y6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说明x3 (电力消费量) 和x1 (原煤消费量) 与y4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和 y2 (工业生产总值) 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果要想保持经济 (尤其是工业和第三产业) 的快速增长, 那么电力和原煤必须有充足的供应, 进口能源的作用也不可轻视, 不然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值得注意的是,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也拉动了居民对能源特别是对电力的消费, 因此, 引导实行阶梯电价居民节约用电十分必要。
在第二对典型变量u2、v2的能源消费指标线性组合中, x3 (电力消费量) 和x3 (进口能源消费量) 的载荷最大, 这再次说明了电力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而在经济增长各项指标的线性组合中, 又是工业生产总值y2的载荷最大, 其次是第三产业生产总值y4, 这再一次显示了这两个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且在两对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中, 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载荷量均是一正一负, 说明工业和第三产业两者存在着争夺能源的现象。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最佳的能源消费组合, 才能使一定量的能源供给产生最大效应。
在两对典型变量的线性组合中, 油品消费量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及全省户籍人口三个变量载荷最小。一方面, 在能源消费方面, 油品的作用已经减弱, 其直接消费量的增长也已经放缓或者说被进口能源所替代;另一方面, 在经济增长中, 第一产业和人口的增长与能源消费没有太大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斌会.经济管理模型的多变量统计方法及分析系统Qstat[J].经济研究, 2005
[2].刘斌锋, 吴云凤.广东省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3].余颖琳, 赵黛青, 陈勇.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估[J].开放导报, 2011
能源消费量 篇8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曾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资源大省,但是最新统计资料表明,辽宁省的能源资源并不充足。一方面是能源消费本身存在的供需矛盾,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省的能源消耗量也在持续增加,与此同时,辽宁省能源生产量的增速却十分缓慢,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差距不断加大。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虽然能源消费量已经达到22951.5万吨标准煤,但生产量却只有5619.7万吨标准煤,如此巨大的缺口也充分表明了辽宁省的能源供需矛盾问题十分严重,这也为辽宁省未来能源发展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能源发展也面临着外部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辽宁省要想突破能源束缚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耗现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 辽宁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1985~2013年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率,煤炭及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见表1。
从表1可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费大省,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也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增长率除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总量从1985年的6325.1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3年的22951.5万吨标准煤,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89%,增长率最高的年份甚至达到了20%以上。
资料来源:2014年《辽宁统计年鉴》。注:*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指万吨标准煤。
由表1还可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受到辽宁省煤炭资源储备丰富和传统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煤炭消费的比例始终最高,约为60%-80%。随着石油化工、天然气利用及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有所降低,截止至2013年,辽宁省煤炭消费比例下降到58.3%,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二十个百分点。因为家用汽车的普及,石油的消费比例上升十分明显,从1985年的15.2%到2013年的33.5%。
综上,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以煤炭消费为主,多种能源消费形式共存”的特点。但由于煤炭等传统高污染能源消费比例过高,导致辽宁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 辽宁省能源效率现状分析
选择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能源利用效率。图1为1985~2013年中国、辽宁省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
由图1看出,1985~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和辽宁省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能源消费强度整体上都逐渐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和辽宁的能源效率都在逐渐提高。在2004年之前,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强度始终高于全国的能源消费强度,这说明在2004年之前,辽宁省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全国相比还是比较低;而在2004年之后,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强度比全国能源消费强度略低,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辽宁省的能源使用效率在近年来提高十分明显,已经超过全国的整体水平。
由图1也可看出,1985~2013年中国、辽宁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辽宁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除1990年和2000年外,其余均在1以下,1997、1998和2002年甚至为负数。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上是小于1的,这说明辽宁省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是比较高的。1997、1998年辽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零的原因是:首先,1997年首次出现买方市场,并且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所有行业的生产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内需不足,大幅减少了能源消费总量;其次,1997年前后,辽宁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由于第三产业的单位产出能耗要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因此,随着三产比例的增加,能源消费总量减少;最后,由于技术进步,辽宁省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会提高。
综上,作为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费大省,虽然近年来,辽宁能源发展初见成效,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深化能源价格改革等方面成绩突出;但辽宁省的能源消耗压力依然很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依旧依靠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来支撑,显然这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辽宁省能源消耗压力依然很大。
3. 结论
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以煤炭消费为主,多种能源消费形式共存”的特点。但由于煤炭等传统高污染能源消费比例过高,导致辽宁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篇9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是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1999~2008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从1999年的13亿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31亿吨标准煤, 增长了一倍多。这一增长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相适应, 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
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看, 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这种走势反映了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一是能源消费受不同时期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例如, 1999年能源消费负增长就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生产和出口下降有关。二是能源消费受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 反映我国经济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节能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会直接影响能源的消费状况。2005年之后能源消费增速迅速下降, 与国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密切相关。
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未来一段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当前正处于赶超式发展阶段, 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 必须保障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这种赶超式的发展, 要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紧跟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进而实现全面的超越。无论是赶超式经济发展阶段, 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都决定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在未来较长的时期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我国经济还是典型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2007年投资率高达45%以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这一比率有所增加。三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我国目前位于低端。在出口结构中, 制造业特别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仍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出口结构不利于节约能源。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号称“世界工厂”, 出口制造业对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虽然我国政府已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以预见, 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还将持续。由于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都决定了未来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 也称为单位GDP能耗,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单位为吨标煤/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据统计, 2008年节能率指标达到4.59%;2009年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虽然下降了9.16%, 但是由于第四季度国内生产和外贸大幅度反弹导致了能源消费也大幅度反弹, 全年能耗降幅仅达到2.2%。这一数字远低于“十一五”期间年节能率4.4%的目标。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除, 2010年节能降耗任务将更加艰巨。
我国实行节能减排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从横向对比看,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仍然低下, 与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原因在于多年来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 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是下一步改革的主要思路, 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通过与一些国家的横向对比还可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有些低收入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 它们的万美元GDP能耗很低 (约为2.5吨标准油/万美元) ,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不仅远远高于中国, 甚至有些国家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究其原因, 能源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能源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于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 因此不同的能源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在一次能源品种中, 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约为27%, 原油利用效率约为50%, 天然气利用效率约为57%, 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由此可见, 改善能源结构, 特别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在巴西, 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已取代了40%以上的汽油消费, 早在2004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就达到43.9%, 居世界领先地位。墨西哥虽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但是仍注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两国的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 而且远远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因此, 我国在制定节能降耗措施乃至经济发展战略时,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 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 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
1999~2009年,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两头底、中间高的走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GDP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呈现出如下的变化:1999~2002年, 能源消费增速从1.2%增加到6%, GDP增速从7.6%增加到9.1%, 能源消费增速低于GDP增速且两者都呈上升趋势, 但前者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因此, 这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且呈上升态势。2003年和2004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高峰 (分别为1.53和1.594059) , 其原因是这两年我国的GDP维持稳定的增幅 (分别为10%和10.1%) , 但能源消费的增速却大幅度提高 (分别达到15.3%和16.1%) ,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5。2005年随着国家落实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 当年能源消费增速下降至10.6% (仍高于GDP的增速10.4%)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 (仍然大于1) 。这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格局直至2006年之后才逐渐改变。2006年和2007年的GDP增速继续增加, 分别达到11.6%和11.9%;能源消费增速却下降, 分别为9.61%和7.84%,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且下降较为明显 (分别为0.828448和0.658824) 。2008年,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比2007年下降明显 (从11.9%降至9%) , 但是因为实行节能降耗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8年能源消费的降幅较大 (由6.6%降至4%) , 所以最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稳步下降, 达到0.4。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经济刺激措施, 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2008年的4%, 达到6.3%, 而GDP增长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于2008年,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 达到0.724138。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益正稳步提升。但是应重视的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 经济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压力将会增加。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战略性安排, 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我国能源消费优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结构,能源优化
当前, 我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能源消费增速减缓, 能源价格低位运行, 新能源产业布局深入, 能源行业整体进入变革期, “十三五”期间,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 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总体上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完善, 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但是,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 以及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煤炭的比例偏高, 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仍然偏低, 其他能源占比虽有增加, 但依然很低, 总体能源结构不合理。
2、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国能源总体利用效率偏低, 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的效率较低, 节能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能源价格水平偏低, 能源市场有待完善等原因也影响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提高, 间接影响能源效率的改进。
3、能源安全问题严峻。我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安全的预警机制不成熟。当前, 煤炭行业依然存在约1/3的落后产能需要淘汰, 1/3的产能需要整合;石油、天然气受储量制约, 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铀资源的掌控和防范核电事故、放射性废料扩散的风险, 在技术上仍有不确定性。
4、非化石能源发展缓慢。近年来, 我国非化石能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成本相对过高, 市场成熟度低, 市场环境不完善, 能源替代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同时,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没有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诸多原因致使非化石能源发展较慢。
5、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近30 年的能源粗放式的开发, 高污染、高排放, 造成生态环境、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雾霾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 煤炭开采也带来土地塌陷、水土流失、废弃物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2000~2012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 之后增速逐渐降低放缓, 尤其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 未来5 年将约以6.5%的中高速增长;在此20 年间, 经济体制逐步改革,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 国内生产总值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 宏观经济波动幅度收敛性明显, 波动趋缓;在未来的5~10 年内,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在进一步放缓的基础上平稳增长, 使得能源消费增速减缓。
2、产业结构。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三次产业比例日趋协调, 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当前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二产业, 预计到2050 年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 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以及能源和环境等外生性约束, 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 预期将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
3、城市化进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5 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 预计在未来5 年中, 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必然引起能源需求量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 未来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预计将进一步攀升, 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费也将快速增加。
4、人口规模。自1980 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 人口出生率稳步下降, 从2000 年开始, 年净增人口低于1, 000 万, 我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09 年末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3.34 亿, 比2008 年末增加672 万人, 自然增长率为5.05‰;此后, 我国人口进入低增长时期。2015 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执行, 预计在未来五年中, 受其他条件限制与增长的惯性作用, 我国人口将保持持续的低速平稳增长, 到2020 年, 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 过大的人口总量将持续推动能源的高需求。
5、能源运输能力。当前, 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 形成了“五纵七横”公路运输大通道和“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以及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群。但我国因煤炭资源赋存地与消费地相异, 石油、天然气的高依存度, 运输能耗高, 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部经济发展、限制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6、环境压力。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对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2015 年6 月习近平代表中国承诺, “有信心和决心到2030 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0%~6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二氧化碳排放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我国承诺在2005~2020 年碳强度要降低40%~45%, 实现这一目标对我国能源消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能源消费优化方向
(一) 能源消费节能优化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2、加强工业节能。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着重加强冶炼、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在火电发电方面, 发展大型高效环保型机组;先进工业锅炉引进与加快燃煤锅炉改造;加大电机与控制系统节能,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等。
3、加强管理节能。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能效标准和规范, 完善能效市场准入制度, 强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积极推进节约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 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建立企业节能新机制, 深化能源价格改革, 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 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资机制;倡导社会节能, 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全民节能活动, 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
(二)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1、科学发展煤炭。当前, 我国煤炭行业供过于求, 产能过剩严重, 煤炭经济形势严峻。在较长时间内, 煤炭行业发展仍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强度降低、环境制约增强等因素的影响, 煤炭产业需要低碳减排、碳控约束下推进可持续发展。
2、积极发展电力。合理控制煤电规模, 重点发展高效环保型机组;优先开发大水电, 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 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加大重点流域的开发力度, 注重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太阳能灯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3、油气行业新发展。当前全球油气供应充分, 油气价格低廉, 为我国利用海外资源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未来五年中, 呈现出“三大两跌”的局面, 发展方式将由主要依靠投入扩大增量、过度依赖上游业务, 转变为依靠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各业务协调发展。
4、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积极扩大国际能源贸易, 加大能源技术合作, 鼓励外商外资投资我国能源产业, 参与能源领域的开发建设与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公司, 进一步完善能源贸易体系。
(三) 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优化
1、煤炭方面。重点加强主要煤炭调出区、大型煤炭基地的外运通道建设, 如中西部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实施大秦线、朔黄线扩能改造工程, 改扩建晋东南-日照煤炭专用通道, 加快新疆、内蒙煤炭外运通道, 等等。
2、石油方面。加快石油战略通道建设, 如东北通道、西北通道和西南通道三大陆路战略石油进口通道以及海上进口通道, 同时做好国内长庆、冀东、海塔盆地等增长性油田的外输通道。
3、天然气方面。加快西北、西南、东北和海域四大天然气供应基地建设, 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东北天然气管网、中亚进口输气管线等主干输气管线, 逐步形成环渤湾、中西部、中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管网。
(四) 能源管理体制优化
1、能源战略管理。强化国家与地方能源综合管理及管理机构职能, 加强重点能源领域的管理, 完善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管理, 建立以能源规划为核心, 大型区域能源规划、专题规划和专项能源建设规划为支撑的国家能源规划体系;开展国际能源合作, 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能源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 逐步取消交叉补贴。煤炭市场逐步实施价格全面放开, 完善成本价格核算, 煤炭交易市场化;成品油市场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 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基础上的市场定价;电力定价公开透明, 加快推进竞价上网, 制定非化石能源发电配额与电价优惠政策及价格税收政策。
3、能源市场建设。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逐步放开和规范市场准入, 国有能源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民营资本的份额, 有序规范利用外资;现代能源交易平台逐步统一开放,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促进能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相互整合, 形成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和各具特色的区域能源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 2015.1.
[2]司娅萍.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煤炭供大于求“新常态”[J].煤炭经济研究, 2015.1.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 篇11
摘 要:研究了2000年、2002—2012年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三大产业及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最大.然后,使用对数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大产业对能源消费具体的影响程度,得出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实现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产业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能源消耗; 对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061.2 文献标志码: A
能源消费系统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因素都与其密切相关,其中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1].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对于能源战略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的研究.Kakali等[2]研究了印度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重工业化及其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决定短期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Krausmann等[3]研究了1830—1995年澳大利亚的工业化过程和相应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证实了能源消费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与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使用了回归分析法、面板数据方法、灰色关联法、协整分析法等方法.史丹[4]使用统计指数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李金铠[5]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六大产业部门分别建立了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的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尹春华等[6]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产业调整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三大产业和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联度,最后根据我国现状对今后的能源消费进行了详细分析;郭志军等[7]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结果表明,从短期看,三大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皆为正,但从长期看,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全国总的情况进行分析,而对于地方省市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充分性,本文将首先从三大产业本身的能源消费角度,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三大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所发挥的作用.
1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两个因素之间的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该方法计对样本数量和样本数据的规律性没有特殊的要求,且不会出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不符的情况.本文分别采用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进行分析.
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和生活用能这四部分构成了江苏省的能源消费.这四大能源消费的形势直接影响到江苏省能源消费状况.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8-15]中能源平衡表的数据.由于第一产业主要指的是农林牧渔业,所以本文将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工业和建筑业能源消费之和作为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它三者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
2000年、2002—2012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情况如表1所示.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2000年为8 612.43万t标准煤,2012年上升到28 849.84万t标准煤,是2000年的3.35倍.三大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由400.39万t标准煤上升到515.26万t标准煤,是原来的1.29倍;第二产业由6 785.29万t标准煤增长到22 992.16万t标准煤,是原来的3.39倍;第三产业由737.84万t标准煤增长到3 139.57万t标准煤.
1.2 三种灰色关联度
1.2.1 灰色绝对关联度[16]
灰色绝对关联度是序列之间关联程度的度量,它只与几何形状有关.计算式为
式中:ε0i为江苏省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x00(k)、x00(n)分别为江苏省第k年、第n年能源消费总量;x0i(k)、x0i(n)分别为江苏省各产业以及生活用能第k年、第n年能源消费总量;si、s0均为中间参数,无具体含义.
根据式(1)~(4)得: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1、ε02、ε03分别为0.501 5、0.904 8、0.551 3;江苏省生活用能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4=0.528 5;江苏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21、ε022、ε031、ε032分别为0.911 8、0.507 5、0.533 4、0.505 8;江苏省其它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33=0.513 5.
1.2.2 灰色相对关联度
灰色相对关联度是序列相对于起始点的变化速率联系的数量表征[17].计算式为
1.2.3 灰色综合关联度[8]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序列的相似程度,又体现了序列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接近程度.计算式为
式中:ρ0i为江苏省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综合关联度;θ一般取0.5.
根据式(9)计算得:
ρ01=0.525 1;ρ02=0.945 9;ρ03=0.735 6;ρ04=0.695 3;ρ021=0.944 0;ρ022=0.585 7;ρ031=0.674 6;ρ032=0.654 8;ρ033=0.738 2.
1.3 结果分析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三大产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ε02>ε03>ε04>ε01,这表明了江苏省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关联度最大,高达0.904 8,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生活用能,最后是第一产业;灰色绝对关联度r02>r03>r04>r01,与灰色相对关联度规律相同;灰色综合关联度ρ02>ρ03>ρ04>ρ01.利用三种灰色关联度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生活用能,最后是第一产业.三大产业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产业内部分析可知,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大于工业,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通讯业与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
2 产业结构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只能反映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关联度,但是不能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发挥作用的大小.本文将采用回归分析法弥补这一不足.
2.1 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代表三大产业结构,使用1.2节中的计算方法.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2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平稳性检验
回归分析要求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如果一个序列为非平稳,将会导致“伪回归”现象,降低统计检验的功效.目前平稳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迪基(Dickey)和福勒(Fuller)提出的DF检验和ADF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但由于在实际检验中,时间序列可能由更高阶的自回归过程生成,或者随机误差项,并非是白噪声,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进行估计随机误差项均会出现自相关,导致DF检验无效,故本文采用ADF检验法[18].
为了检验平稳性,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用x1、x2、x3表示,用x0表示能源消费总量.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分别对这些变量取对数,lnx0、lnx1、lnx2、lnx3分别代表能源消费强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对数.ADF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符号“D”表示一阶差分.
2.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根据被预测变量与其它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的方程.本文将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被预测变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的模型为
lnx0=c+a1lnx1+ a2lnx2+a3lnx 3
(10)
式中,c、a1、 a2、a3均为常数.
使用eviews7.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a1的T检验统计量概率为55.5%,不能通过检验.于是将模型修正为
lnx0=a1lnx1+a2lnx2+a3lnx3
(11)
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明显好于原来的模型.表4为修正后模型的回归系数及检测标准值.
虽然lnx3系数T检验的概率为0.111 8,大于0.1,但是比未修正前的模型结果好,而且在0.1附近,所以本文认为修正后的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的R2=0.998 310,回归标准差为0.019 030,残差平方和为0.003 259.
根据表4得到回归方程
lnx0=0.14lnx1+0.87lnx2+0.08lnx3
(12)
由模型的R2值,可知方程拟合效果很好,且模型的回归标准差远大于残差平方和,说明该线性模型解释了总平和的大部分[19].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其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87%;第一产业次之,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14%;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最小,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08%.所以,江苏省应继续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缩减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3 结 论
对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处理好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任务[20].本文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三大产业及生活用能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联度最大,灰色绝对关联度高达0.904 8,灰色相对关联度高达0.987 1,灰色综合关联度高达0.945 9;然后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具体发挥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二、第一、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明显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强,约为第一产业的6倍,约为第三产业的11倍.可见,第三产业服务业耗能最小,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是耗能最严重的产业,应该继续优化工业结构,严格淘汰耗能大、污染重、技术难以提升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11):38-43.
[2] MUKHOPADHYAY K,CHAKRABORTY D.Indias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during 1973/74 to 1991/92[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99,11(4):423-438.
[3] KRAUSMANN F,HELMUT H.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etic metabolism:Socioeconomic energy flows in Austria 1830—1995[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2):177-201.
[4] 史丹.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0-52.
[5] 李金铠.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及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10):30-35.
[6] 尹春华,顾培亮.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3,36(1):104-107.
[7] 郭志军,李飞,覃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97-101.
[8]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0]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5]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6] YUAN C Q,LIU S F,FANG Z G,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J].Energy Policy,2010,38(9):5189-5198.
[17] 丁岩,范强.基于灰色理论的辽宁省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29-1831.
[18]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12):17-21.
[19] 苏屹,张成功,宋俊娇.区域经济增长与核能发展相关性及其效率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专辑):900-905.
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篇12
“优化能源结构,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能源消费总量为何需要控制以及如何控制, 成为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1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及其动因
1.1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能源消费直线上升, 由1980年的6.0亿tce上升到2010年的32.5亿tce, 是1980年的5.4倍。2006年全国能耗总量25.87亿tce, 提前4 a突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4-2020) 》设定的2010年能耗24亿tce的总量目标;2007年全国能耗总量28.05亿tce, 提前3 a突破《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设定的2010年能耗27亿tce的总量目标;2009年全国能耗总量达到30.67亿tce, 提前11 a突破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4-2020) 》设定的2020年能耗30亿tce的总量规划目标。更让人担忧的是, 目前我国能耗总量的增长势头并没有因“十一五”期间强劲推进节能工作而减缓。“十一五”期间, 我国能耗总量年均增长6.6%, 超过前30 a平均增长水平0.8个百分点。按此推算, 2020年我国能耗总量将达到60亿tce以上。如此巨大需求, 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
1.2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客观动因
1.2.1 经济增长超速
经济超速增长是导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比规划值分别高0.6、1.5和3.7个百分点, 差值越来越大。1980年全国GDP总值4 546亿元, 2010年增长到39.8万亿元,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增长9.8%。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增长了15.6倍。同期, 能耗总量由6.0亿tce增加到32.5亿tce, 年均增长5.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9。虽然用较低的能耗增长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 但由于经济发展远远超过规划, 30 a完成了国家拟50 a完成的两个GDP“翻两番”目标, 直接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屡屡突破规划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 据最近各地相继公布的“十二五”规划, 我国很多省区并没有充分考虑国家“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比“十一五”降低0.5个百分点, 达到7%的规定, 仍然提出GDP总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10%、12%、13%甚至5 a翻番的目标, 意味着我国能耗总量仍隐藏着巨大的上升冲动。
1.2.2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工业燃料、动力的80%依靠煤炭。“十一五”以来,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恢复到70%以上。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是由我国“多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禀赋情况决定的, 今后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煤为主要能源, 不仅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排放大量的CO2, 而且意味着我国能源强度必然比以油气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高, 在经济总量相等条件下, 能源消费总量必然更多。有人推算, 我国煤炭消费比例每下降1个百分点, 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就可降低2 000万tce[1]。
1.2.3 重化工业比重大
近30 a来, 我国一直在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30.2∶48.2∶21.6调整到2010年的10.2∶46.8∶43.0,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近30 a提高了21.4个百分点。在工业部门内, 我国重工业生产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 其产值比重差距越来越大。1981年, 我国工业产值轻重结构为51.4∶48.6, 轻工业产值比例比重工业高2.8个百分点。2009年, 工业产值轻重结构变为29.5∶70.5, 重工业产值比例比轻工业高出4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登上了高耗能的增长平台。单位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 使得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升且居高不下。
1.3 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主观动因
1.3.1 各级政府追求GDP增长的驱动力
政府追求GDP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急剧增长的最大驱动力[2]。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国100周年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 中央政府对全国GDP增长一直保持强劲驱动,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仍要求2009年全国经济增长率高于7.5%的“十一五”规划指标, 保证达到8%。在强烈的GDP增长冲动中, 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需要, 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带动地方GDP增长, 从而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至于因此产生超额的能源需求, 以及将给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带来什么影响, 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在它们的规划里, 只有上多少大项目, 建多少重化工基地, 需要多少投资, 而没有能源消费总量的平衡表[3]。这就出现了2003-2007年连续5 a全国重工业增长超过17%, 高出GDP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幅度不断增加, 导致经济增长规划目标不断被超越, 能源消费总量规划目标不断被突破。
1.3.2 现行制度允许能耗总量任意增长
“十一五”以来, 我国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 把能源强度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严格控制, 取得节能6亿tce左右的显著效果。但是, 由于没有能耗总量降低的硬性指标和相应的措施, 能耗总量仍然以6.6%的比率继续增长。尽管单位GDP能耗下降20%执行起来十分艰巨, 但其作为相对控制指标, 既无法控制能耗总量的绝对增长, 甚至在机制上存在逆向调节作用。例如, 在降低单位GDP能耗过程中, 一些地方通过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来实现, 不但没有促进结构调整, 反而导致作为分子的能耗增加。在只有单位GDP能耗下降控制目标和各级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 事实上, 我国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2009年, 我国能耗总量达到21.77亿toe, 占世界总量的19.5%, 基本与美国 (21.82亿toe) 持平, 2010年已达到22.7亿toe (32.5亿tce) ,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耗能大国。
2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2.1 控制能耗总量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要求
能耗总量控制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消费强度, 到2020年, 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60亿tce左右, 这意味着未来10 a中国仍有28亿tce能源增量需求。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我国能源资源的承载极限。因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虽较丰富, 但仅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 人均能源储量更低,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官方公布的能源储量和能源开发强度估算, 2009年, 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采比分别为15 a和43 a, 最长的煤炭储采比只有61 a。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能源储采比是按我国目前能源开发强度计算的, 若按2020年能源预测需求量计算, 则各种化石能源剩余储量的服务年限将更短。
2.2 控制能耗总量是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90%的SO2、67%的NOX、70%的烟尘排放量、70%的CO2排放量都源于燃煤。每年近30亿t煤炭消费使得我国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 从空气质量角度看, 我国SO2排放量只有控制在1 200万t以内, 全国大部分城市SO2浓度才可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从酸雨控制角度看, 要使我国SO2排放处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缓解能力之内, 全国最多能容纳1 620万t SO2[4]。但实际情况是SO2排放早已突破了这个环境容量。2009年, 全国612个大陆城市上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 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仍然有107个, 超标比例达到17.5%, 其中劣三级城市有8个, 占1.3%[5]。因此, 实施能耗总量控制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一环。
2.3 控制能耗总量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
进入21世纪, 我国能耗增量基本上每年翻一番。2001年全国能耗比上年增加4 900万tce, 2002年该数值上升到9 000万tce。2003-2007年, 年均能耗增量达到1.7亿tce[6]。从这个角度看, 扭转能耗总量过度增长是转方式调结构最实际的行动。通过控制能耗总量, 把GDP增长“逼”到转方式调结构道路上。一是迫使各级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促进各级政府对GDP增长有用但耗能大的项目自我抑制, 将驱动GDP增长引导到“练内功”上来;三是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能源使用效益。
2.4 控制能耗总量是保证能源安全的要求
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我国石油需求急剧上升, 产需缺口不断扩大。1990年全国石油消费量1.15亿t, 2009年增加到的3.84亿t, 年均增长6.6%, 同期石油产量每年仅增长1.7%。二是我国石油储量相对不足, 石油进口依存度急剧上升。石油进口依存度由2000年的33.7%提高到2005年的43.9%, 2009年达到56.8%, 突破了50%这一“安全警戒线”。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09) 》, 估计到2020年,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高于目前美国60%的水平。三是进口地集中。我国石油接近80%的进口来自动荡的中东和敏感的非洲, 石油安全形势着实令人不安。
3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设立两个能耗控制指标
为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 建议从“十二五”开始, 设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两个控制指标。前者是主要指标, 后者是辅助指标, 但两者都是约束性指标。实际操作时, 可按照节能与经济发展协调原则, 根据全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耗状况、节能潜力等情况, 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 科学预测2020年或更长时期内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 并将其作为能源消费的约束上限, 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 (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0.4) 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 并按照“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分别降低18%和16%左右确定万元GDP能耗指标, 作为考核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的辅助指标。
3.2 科学分解能耗总量
能耗总量分解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原则。即按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3~0.4分解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 形成倒逼机制。若单位能耗多降低, GDP增长可以快一些;若单位能耗少降低, GDP增长速度就应减慢。二是地区差异原则。即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 确定能源消费总量指标。例如, 发达地区每年能耗总量允许增长1%~2%, 次发达地区允许增长2%~3%, 欠发达地区允许增长3%~5%。把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单位GDP能耗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紧密结合起来, 既保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又实现能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控制目标。
3.3 强化用能管理
一是在国家规划范围内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应维护国家规划的严肃性, 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调控地区GDP增长目标, 使各地区经济增长保持在国家目标上下浮动, 改变过去增长率偏高, 但煤、电、运力都靠中央保的状况。二是加强能耗重点控制。对重点用能省 (市、自治区) 、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总量进行跟踪监测, 改变过去敞口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能耗总量控制的财税、价格和金融政策。四是建立节能量交易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 又要减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但它是一件涉及国家长远利益非做不可的大事。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极端必要且刻不容缓, 这是建立和推进能耗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条件, 没有这种共识, 任何控制措施都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滕晓萌.中国能源结构面临调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提升[EB/OL].[2007-11-06].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cysc/ny/heneng/200711/06/t20071106_13495602.shtml
[2]倪维斗, 陈贞, 李政.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势在必行[J].能源评论, 2009 (2) :47-50
[3]房维中.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力度应当加大[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2) :14-16
[4]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129-130
[5]刘蔚.环境约束下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如何控制[EB/OL].[2010-01-02]:天津网,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12/t20101220_2902276.html
【能源消费量】推荐阅读:
综合能源消费量10-12
能源消费特征06-10
化石能源消费06-29
农村能源消费08-04
生活能源消费11-06
浙江能源消费对策07-06
人均能源消费论文11-07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07-16
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论文09-09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