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能源

2024-10-15

传统能源(共5篇)

传统能源 篇1

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较量迎来拐点。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已经超过新增传统能源发电的产能。

彭博新闻社旗下的咨询公司彭博新能源金融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 近日在纽约举办年会。其创始人Michael Liebreich在会上表示, 2013年开始,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增加143×109W, 已经超过化石燃料新增产能141×109W。

Liebreich还表示, 这一转变将持续下去, 2030年前者增速将至少达到后者增速的4倍。

“发电系统将向清洁能源转变”, 他在演讲中表示, “尽管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变化, 但新增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应该会大大超过新增煤炭和天然气发电产能。”

根据彭博新能源金融咨询公司,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价格正在降低, 而且比传统发电要低。目前太阳能发电市场份额仅为1%, 但到2050年, 将会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该公司还预计,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新增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规模将高达数千亿美元。

摘自《中国石油网:能源聚焦》

传统能源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新思路

一、传统能源基地转型发展的背景

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严重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我国适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大量涉及“包容性增长”、“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见,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能源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和改造的产业之一,但这些产业又始终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由于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耗能偏高、效益偏低等问题,更面临资源浪费、枯竭及生态破坏等难题,故国家又特别赋予了传统能源基地一个历史使命,即解决“生态欠账”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发展转型经济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山西能源基地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作为传统能源基地的典型代表,长期为祖国的化石能源稳定供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时至今日却遇到了一些可持续发展难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不科学的开采活动加剧了生态脆弱。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容易对脆弱的黄土地质条件造成不可恢复的扰动,从而加剧水土流失,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差。

第二,个人或企业冶炼矿产资源的过程会不可避免的排放工业“三废”,这对汾河水系以及黄河中下游主干流造成多重污染,同时也影响了居民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第三,矿产资源的长期无序开采活动造成了大量地下空洞,如果得不到有效填补,就容易诱发“天坑”和小规模地震。同时也导致地下水下渗、水位降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局面。

第四,能源资源开发主体的加工开采利用能力较差,水平低、层次不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长期停留于单纯的开采和买卖阶段,并处于国际国内产业链最底层,增值能力较差。同时,粗放型开采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不仅表现为本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低,而且还造成许多伴生矿物资源被白白浪费,而这些被浪费的矿产资源也会继续污染农田和其它原生自然环境,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

第五,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大量企业逃避本因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只关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环保效应。同时,政府部门监管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系统协调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事后通报和补救的联动体制,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大多流于罚款了事的“过场”形式。

第六,围绕矿产资源展开的利益博弈也是造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大量无证企业涌入矿藏区,大肆偷挖地下资源,结果造成产权归属不明和管理责任混乱,产生了大量法律难题。而且在文物古迹丰富的山西,那些因开挖地下自然资源而附带被挖出的国有文物,还要面临流失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山西省已经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对山西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朔州市作为山西省唯一获得“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和“低碳中国贡献城市”荣誉奖项的新兴城市,其全新的发展思路也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其具体经验如下:

第一,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控制废弃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伴生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将大量积存的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伴生资源进行多种途径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可带动建材、化工和农业的发展。

第二,降低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风能、沼气能、垃圾能等新兴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从而降低对传统煤炭矿产资源的单一需求。

第三,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摆脱以往政绩主要和经济发展指标挂钩的片面考核体系,督促官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绿色低碳生活,主要市政活动基本都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加快产业升级,变输煤为输电,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

第五,改造发电厂老旧机组,提高供电效率,降低单位发电量的煤炭能耗。新建现代电站,分散发电压力,避免积聚型重度污染。

第六,完善交通网,改造火车站,新建汽车站,便利区内外人员物资交流。

第七,利用区内煤场和电厂众多的独特实践条件,以及高级工程师众多的人才师资力量优势,大力发展山西能源学院、朔州大学、朔州师范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为当地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八,合理安排城市新区,有步骤分阶段的实现周边人口城镇化,以住房方式的城镇化促使农业用地的恢复重建以及对恢河、桑干河流域等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使能源经济转型和农民致富相得益彰。

四、转型中仍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大力贯彻“环境民主原则”。必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环境决策参与意识和能力,政府在进行重大环境决策前要倾听群众呼声,避免决策失误。

其次,要提防政绩工程“翻新”重现。为了出政绩,个别官员很可能虽然摒弃了与经济发展指标挂钩的思维方式,但是又迫

于新的节能减排压力,而通过“拉闸限电”的方式,以牺牲民众生活质量为代价,人为制造所谓“电荒”。

再次,新老产业关系要协调。经济转型也要照顾好新老产业的关系,防止一味盲目热捧新兴产业而造成传统基础产业衰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虽然要逐步摆脱对传统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但也要注意防止转型城市对单一新兴产业的“新的”片面依赖。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经济转型和保障民生结合起来,把发展与和谐统一起来。

多元互补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四) 篇3

现阶段, 由单一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而应由太阳能光热、光伏、水、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燃气锅炉、生物质、风电等多种低碳能源, 以多能互补的理念进行系统集成, 通过智慧能源控制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 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合项目的解决方案, 与常规的集中式能源供应模式形成有效互补。这种“多能互补推动传统能源转型, 智慧解决方案让能源更清洁”的理念, 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降低我国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能源需求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关解决方案包括:适合低碳社区解决方案、适合农村的新能源示范县解决方案、适合绿色低碳城镇的解决方案、适合综合园区的解决方案、适合绿色生态城市的解决方案等, 并随着国家政策导向, 不断开发相应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智慧能源控制平台采用了“互联网+”的理念, 通过将多种能源的数据进行采集并统一接入到能源监控云平台。

我们还能指望传统能源吗,能! 篇4

按照维克特的预计,石油消耗的峰值将在2030年之后出现,而在此之前世界将消耗掉1万亿桶原油。而在抵达峰值右侧的某一点——石油仅占人类能源消耗的一小部分—之前,还需要另外1万亿桶原油。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必须在未来40年间生产出两万亿桶原油,那么8万亿桶原油能够维持传统能源使用多少年?其他可以使用的传统能源还有多少?

其一;可燃冰。又名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能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首选。它是甲烷和水在海底高压低温下形成的白色固体燃料,可以被直接点燃。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同时科考人员在中国南海北部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矿层平均有效厚度约20米,预测储量约为194亿立方米。获得可燃冰的三个钻位的饱和度最高值分别为25.5%、46%和43%,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燃冰地区中饱和度最高的地方。

但是若要将可燃冰从海底取出,就需要用空心钻,那是一个可以密封并加强压力的特殊设备。就是说使用现有技术已可以做到获取可燃冰,但成本是每立方米200美元的天价。可燃冰作为燃料虽然环保,但是如果开采不当,却会加剧温室效应。在开采中,一旦失去高压和低温的环境,甲烷就会迅速地从包含物中脱离出来,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甲烷的影响远远大于二氧化碳。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技术能使可燃冰大规模的从海底转移到陆地上,将其保存。

同时我国煤层气储量巨大,可有效补充石油天然气的不足。世界范围总储量约240万亿立方米,中国37万亿立方米,占13%,位居第三。但直到“十一五”末,利用总量才仅为34亿立方米。为完成减排承诺,国家正在限制使用煤炭、鼓励用气,并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用量要增加到4000亿立方米,占能源消费的12%以上,这个巨大的缺口,要靠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来填补一部分。由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煤层气产量将接近或达到500亿立方米。

其二;页岩总储量:3万亿桶等效原油。页岩油是用所谓的油原制造的。远古时代的有机物积聚在岩石结构中,但是没有受到足以将其完全变成石油的热量,就形成了油原。石油工程师很早之前就知道如何将这个未完成的过程进行完全—对油原加热使其蒸发,然后将蒸发得到的蒸汽制成合成原油,最后再将合成原油提炼成汽油和其他油品。但是这个过程的成本非常高。油原需要在地面上进行加热和转换 (需要泵送到地面) ,或是在地下用电加热器进行加热。这两个步骤使得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达90美元/桶。页岩油开采的额外代价也是非常高的,它的能量密度不高 (一吨岩石只能生产出113升油原) 。

其三;煤炭总储量:1.5万亿桶等效原油。将煤转换成合成原油的方法非常简单:工程师将强烈的蒸汽流通过煤炭,将其分解为能够进行转换的气体,再经过费-托过程将其制成汽油和其他油料。众多的能源公司正在着手研发各种煤炭液化 (CTL) 工艺,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尤其是在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这种技术被广泛使用。用煤炭生产合成原油每吨煤炭差不多能合成出两桶原油,理论上全世界8470亿吨煤炭能够合成出约1.5万亿桶合成原油,能为人类需要的最后1万亿桶原油提供可靠的保障。但是与页岩油一样,CTL也有显著的缺点。它的能量回报率不高—一桶原油的能量只能获得4~7桶CTL燃料。更重要的是,煤中的碳含量要比石油高20%以上,而转化过程让碳含量进一步提高,这导致CTL燃料的碳足迹几乎是传统石油的两倍—燃烧每桶CTL会产生750千克二氧化碳,而一桶普通原油燃烧造成的碳足迹只有430千克。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环境工程教授爱德华.罗宾说,由于煤炭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因此来自CTL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依然不会少于传统的石油开采。因此即使在最理想情况下,用煤制造油料也不会为我们带来一个对环境更友好的能源系统。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2008年公布研究结果称,如果将美国运输用油的10%用CTL代替,那么每年也需要4亿吨标准煤——已经超出了美国目前煤炭工业生产量的40% (很大程度上美国的煤炭生产受到环境问题的限制) 。“即使在像中国这种煤炭生产几乎不受环境因素制约的国家,我认为这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四;重油总储量:1-2万亿桶等效原油。石油行业都将重油看作是一种劣质原油新型炼制工艺的出现让重油能更容易地炼制出汽油,新式开采方法也让它能更容易地被从地下开采出来。由于重油中含有大量的碳,重油的碳足迹要比传统原油高20%以上——虽然不像煤炭那么差,但是同样对环境谈不上友好。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在重油生产的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研究表明,即使到2030年人们也只能捕获重油生产过程所产生二氧化碳的40%。) 但是如果碳捕获技术能得到有效发展,那么重油将会成为人类需要的最后两万亿桶原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至少比页岩油和煤化油的碳含量少。

其五;深海石油总储量:0.1万-0.7万亿桶等效原油。深海油田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2000倍以上,导致储藏的石油温度非常高 (超过200摄氏度) ,而且充满了腐蚀性物质 (包括在水中能溶解金属的硫化氢) 。而且由于将石油从海底送到海面的管道长而且沉重,导致海面上的钻井平台必须非常巨大才能确保在海面上漂浮。深海石油是开采成本最高的几种石油资源之一。仅仅石油平台的价格就高达6亿美元甚至更多 (如果是在北极圈内,由于平台还必须能抵抗10级冬季风暴和浮冰的冲击,这个数字还会飙升) ,而钻探一口深海油井的成本也会轻易超过1亿美元。所有这些努力的结果也只能获得中等水平的能量产出投入比——从15∶1到3∶1。石油公司还在逐渐采用更强力的钻探电机、用超硬材料制造的钻头来提高钻探效率。最终,钻头将在钻探系统中彻底消失。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进行的试验表明,高能激光通过加热岩石使其炸裂甚至熔化,能比传统钻头更有效地穿透岩石。

其六;天然气总储量:1万亿桶等效原油。全世界目前已探明的页岩气的储量为6662万亿立方米,差不多相当于8270亿桶石油,其中还不包括那些在油田中与石油一起发现的部分。此外,石油公司确信,还有一些储量巨大的深海天然气田目前没有被发现。天然气的储量如此丰富,而且在输出同样能量的情况下,它的价格只有石油的1/4,这也导致人们正在认真考虑将它的应用从极少数的公交车扩展到通用运输行业。例如,在美国一家名为Valero的公司将很快开始在美国一些新建的加油站中提供CNG燃料。但是,天然气开采同样要付出一些额外成本。液压致裂技术对当地环境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技术是通过高压液体将地下封闭着天然气的岩石压裂,将天然气释放出来。所使用的液压液经常含有有毒物质,很可能污染地下水。

其七;原油强化回收总储量:5000亿桶等效原油。通常情况下,石油公司在一处油田只会开采石油储量的1/3。导致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随着石油被逐渐开采,油田中的压力也会降低,将石油送到表面变得更困难,导致剩余石油的开采成本大幅上升。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开采过的油田中残留的石油储量也许有上万亿桶。从经济角度讲,将所有这些石油都开采出来是不现实的。但是一种名为原油强化回收 (EOR) 的新技术,能够将开采的比例提高到70%。在世界范围内,EOR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增加5000亿桶石油储量,还有潜在的环境上的好处。一种最有希望的EOR方法是用二氧化碳使石油“溢出来”—二氧化碳会溶解在石油中,将石油变得更稀薄、更易于抽取。在石油被抽取到地面之后,含有的二氧化碳被再次分离并重新注入油田,永久封存在地下。利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在火力发电站或者精炼厂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泵入油田,这样不仅将带来数千亿桶石油,还能封存几十亿吨二氧化碳。而且EOR方法的能量产出投入比能高达20∶1。

为此,就算人类开始准备大规模使用某种新型能源,或者在2020年量产使用生物燃料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还能以今天生产汽油发动机汽车的速度生产新型混动汽车,这是最理想的局面——也仍然需要15年时间才能把已有的汽油汽车完全替换掉。与此同时,汽油的消耗量依然在不断攀升,新兴经济体对汽油的需求将完全超过发达经济体在绿色能源上的努力。

所以汽车专家陈祖涛问科技部领导,完全用新能源(纯电力)车还要多长时间?领导回答大约20—30年吧。本文中科学家保守的计算结果是24年,这意味着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的探索和开发上虽然任重但道更远。

传统能源 篇5

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影像展首次增加了寻找“中国低碳榜样”活动。今年4月, 活动正式启动后, 通过组委会推选、顾问委员会推选、公众网上投票等环节, 最终产生“中国低碳榜样”。

据主办方介绍, “低碳榜样”征集对象面向在中国境内所有合法注册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企业要入围“低碳榜样”, 需要满足一系列“硬指标”, 如法规履行、低碳战略、清洁生产、绿色运营、技术创新、环保公益等方面, 都要有所作为。

有关专家表示, 在发展低碳的过程中, 中国企业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央企业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转变。而“十二五”期间, 中央企业确定了实现万元产值工程能耗下降16%左右、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这意味着下一个五年,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

对此, 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杜渊泉认为, “中央企业要努力抢占低碳发展的制高点, 力争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低碳技术的领跑者、低碳生活风尚的引领者。”

同时开幕的第二届“低碳发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为期两周, 将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展出约200幅低碳环保图片。该区域每日有约15万中外游客, 他们将通过影像展了解中国的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 预计观看人数将超过200万。

上一篇:扩底钻孔灌注桩论文下一篇:侵权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