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能源

2024-09-07

核电能源(共6篇)

核电能源 篇1

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69%, 这样的能源结构特点, 决定了我国是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火电在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中所占比重较大, 核电、水电等所占比重较小。2007年, 我国发电装机容量构成情况是火电78% (包括燃煤、燃气、燃油机组装机容量, 其中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9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作为世界上能源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承受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 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严峻。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电力工业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发展, 但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 导致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 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环境和能源问题,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指导下, 将节能减排作为电力行业的中心任务, 确立了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能源战略, 以及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提高能源效率的电力发展方针。现就我国煤电快速发展出现的环境污染、核电是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优先技术选择、核电与煤电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比较分析、核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等问题分别进行分析介绍。

1 我国煤电行业快速发展, 使SO2、NOx、CO2烟尘排放量逐年上升, 严重污染环境

1.1 SO2排放量逐年上升

自2002年以来, 我国SO2排放量逐年上升, 电力SO2排放量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且比重由2002年40.6%增加至2006年的52.15%。“十五”期间通过采取燃用低硫煤、上大机组压小机组、节能降耗和通过烟气脱硫等综合措施, 电力SO2排放量控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SO2减排243万t。2000~2005年, 由于燃煤机组呈较快速度增加, 虽然新建机组大部分同步建设了脱硫装置, 并且对老电厂实施了脱硫改造, 但形成的SO2减排量仍不足以抵消新增加的排放量, 导致排放总量增加。全国火电 (主要是煤电) 电力SO2排放量如下:2000年800万t;2001年800万t;2002年800万吨;2003年1000万t;2004年1200万t;2005年1400万t。我国煤电电力SO2排放的主要来源为10万k W级以下的小机组和30~60万k W级机组, 前者在电力装机容量中占19%, 后者在电力装机容量中占36.25%。在这2个容量等级机组中, 进行烟气脱硫的机组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6.04%和38.42%。小机组能耗高以及现役机组脱硫比重不高是造成这2类机组大量排放SO2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 虽然加大了小机组关停以及现役机组烟气脱硫改造力度, 但由于装机总量巨大, 这2类机组产生的SO2排放量仍在排放总量中占据主导位置。

1.2 NOx排放量逐年上升

火力发电 (主要是煤电) 是我国NOx排放量的最主要来源, 随着火电的发展, 火电造成的NOx排放量在排放总量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由2000年的21%上升至2004年35%左右, 我国历年火电NOx的排放量是:2000年475万t;2001年500万t;2002年540万t;2003年600万t;2004年670万t。由于火电装机总量和总发电量增长较快, 因此, 火电NOx排放量在逐年上升, 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NOx排放水平仍然很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电力的加速发展, 未来我国的NOx排放量将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 我国火电的NOx排放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方面尚没有法规和标准的强制要求, 对NOx的控制手段主要以低NOx燃烧为主, 并开展烟气脱硝试点。

1.3 烟尘排放量逐年上升

火电厂 (主要是煤电厂) 烟尘排放量也逐年上升, 虽然发电企业通过采用除尘器和改进除尘效率来减少烟尘排放量, 但由于火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 火电厂烟尘排放量仍以每年约10万t左右的幅度增加, 我国历年烟尘排放量是:2002年324万t;2003年330万t;2004年346万t;2005年360万t;2006年370万t。

1.4 燃煤发电每年产生大量CO2将引起全球变暖

我国的CO2排放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2位, 其中燃煤电厂CO2排放量约占我国能源使用CO2排放总量的1/4。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 其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火电是我国CO2最大的排放源, 2005年, 我国全部火电机组的CO2排放量约为5亿t碳当量, 占全国碳排放量的35%左右。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煤电占主导地位, 发电用燃料的碳排放强度高;另一方面是我国小容量机组所占比例偏大, 发电效率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电源结构仍将以煤为主, 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

1.5 加大火电排除污染力度

根据预测, 到2010年, 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将达到8.4亿k W, 其中煤电装机容量5.93亿k W。到2010年, 全国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及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3.8亿k W, 占“十一五”末火电装机容量的64%。预计到2010年, 火电的SO2年排放量为767万t。到2020年,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1.88亿k W, 其中煤电7.76亿k W。如烟气脱硫机组在火电机组中所占比例在70%左右, 火电SO2年排放量则为790万t。目前火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治理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烟气脱硫设施运行可靠性不高、电厂脱硫积极性不高等困难, 还需要大力发展无污染物排放或低污染物排放的能源。从发展技术成熟度、发电机组规模来看, 只有大力发展核电才是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优先技术选择。

2 核电与煤电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比较分析

核电根本不像煤电排出大量的SO2、NOx、CO2及烟尘, 不会严重污染环境。核电站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是不允许泄漏到环境中去的, 运行时严格控制三废的排放量。核电站废物数量不多, 只有同等发电量燃煤电厂的十万分之一, 对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都需经过妥善处置。对气态废物一般通过过滤器, 将所含的放射性碘吸附掉, 经检测合格后通过烟囱向高空排放。如果含较长寿命的放射性物质, 也可先放在贮存罐内, 待其衰变后再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离子交换和蒸发浓缩后, 一部分回收再用, 一部分与淋浴水之类的低放废水一起经过处理, 检测后向江、河、海稀释排放。浓缩残液经水泥固化装桶后, 送废物库安全贮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带放射性的固体, 如废树脂、过滤器芯、工具、纸、布等, 经压缩或焚烧减容后, 装在专门的桶内, 放入废物库安全贮存。核电厂的三废处理车间必须与主要生产车间同时投产, 否则不能获得运行许可证。在核电站向外面排放的途径上, 不仅有核电站自身的监测, 还有环保部门的24小时监测, 进行严格监控。一座100万k W核电站, 一年卸出的核燃料约25t, 其中主要是铀和钚等重金属。经过后处理, 提出其中的铀和钚以后, 就减少到10t。由于它们会衰变成别的元素, 因而它们的毒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实际上由于核燃料在反应堆内外的整个循环过程中都采取了严密的隔离措施, 因而它的毒性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比燃煤电厂小得多。在正常运行中排放出来的稀有气体和微量放射性物质, 使附近居民受到的辐照剂量每年只有0.018毫希。而一座相同功率的燃煤发电厂, 通过烟囱排放的烟灰中仅镭、钍等放射性元素, 使附近居民受到的辐照剂量每年接近0.048毫希, 为同功率核电站影响的2.7倍。即使在事故情况下, 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也是很小的, 对周围居民不会有很大影响。相反, 燃煤发电厂在一般情况下, 每年还要向大气环境排出几万t SO2、NOx等有害气体及几百kg苯并芘强致癌物质。现以100万k W的核电站和100万k W的煤电厂对环境的影响指标进行比较 (见附表) 。

注:msv———中文名称是毫希。

由附表可以看出, 100万k W的煤电厂对环境的污染比相同功率的核电站对环境的污染大得多, 煤电厂不但产生许多的炉渣 (一座100万k W的煤电厂, 每年要排出20多万t炉渣) 和大量废气, 排出的炉渣和烟气中还含有约400t重金属 (如铅、砷、镉、汞等) 和少量放射性物质 (如铀、钍、镭等) , 煤电厂比正常运行的核电站所产生的辐照剂量高;产生酸雨也是燃烧煤放出的SO2和NOx所造成的;煤电厂还排出大量CO2, 造成温室效应, 将使全球气温上升, 可能引发热浪、干旱、洪涝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1997年, 日本京都召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会议, 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要求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把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比1990年各自减少6%~8%。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以及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 我国虽然在2012年前不承担CO2等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 但作为第二大CO2排放国, 必须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压力。本着对世界负责的态度, 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做出努力, 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如果能优化能源结构, 加强煤电节能, 发展清洁能源, 减少燃煤消耗, 就可有效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环保的巨大压力, 使人们日益关注清洁的能源——核电。

3 核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从核电与煤电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比较分析来看, 核电是一种比煤电清洁得多的能源。法国1980年到1986年间, 核电总量的比例由24%提高到70%, 增加了46%, 而排放的硫氧化物却减少了56%, 氮氧化物减少了9%, 尘埃减少了36%, 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事实证明, 用核电代替煤电, 能大大减少环境污染。按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规定, 广大居民允许从核工业区接受的最大个人剂量为5毫希/年;平均个人剂量为1.7毫希/年;而核电站的设计指标是边界居民的限制剂量不超过0.05毫希/年。秦山30万k W核电站放射性三废处理和辐照防护, 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放射性防护标准进行设计。电站建成后, 对附近居民的放射性剂量小于0.01毫希/年, 远低于国际及国家标准。这说明, 核电站的放射性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它比常看电视接受的放射性剂量还小。

从以上大量数据可以充分说明, 核电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

核电能源 篇2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根据《广东省核产业链发展规划》、《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深圳特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优势和中广核集团业已形成的核电技术优势,以大亚湾核电基地为基础,促进新能源(核电)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基地,特将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以及龙岗区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形成本政策汇编。

本政策汇编中的优惠政策适用对象为在深圳新能源(核电)产业基地(以下简称“产业基地”)内设立或增资建设、且注册和纳税关系在龙岗区的新能源(核电)产业项目,包括核电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生产运营企业,核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企业总部,核级关键配套设备研发、制造企业,新能源(核电)科技研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孵化企业,新能源(核电)产业高端服务、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企业和产业项目。

一、土地优惠。符合产业基地定位要求、建设用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满足深圳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09-2010)》所规定标准的进驻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招拍挂,土地出让基价参照深圳市引进重大项目有关规定执行。

二、税收优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财税字〔1999〕273号)的有关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如下政策:

(一)鼓励支持进驻企业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所得税实行税率优惠,对已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产业基地设立独立法人实体分支机构的,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二)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

(三)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的企业圈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

(四)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优惠。

(五)进驻企业除享受以上税收优惠外,还享受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的增值税、进口关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

三、总部经济支持。经深圳市政府按照《深圳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试行)》认定的总部企业,按照《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府〔2008〕01号)及《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试行)》(深府办〔2008〕96号)的有关规定,可享受如下政策:

(一)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予以5年补助奖励,奖励数额参照该企业上税收(指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下同)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中相对前一增量的30%核定。新设立的总部企业从认定次年起,享受本政策。期间如国家财政财税分配政策调整造成企业纳税的增减,则按同口径计算增减量。

(二)现有总部企业增资2亿元以上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纳税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相对前一增量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按本条计算超过按第八条计算的奖励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增资人民币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纳税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相对前一增量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按本条

款计算超过按第八条计算的奖励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三)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按照总部类别在认定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新设立综合型总部的,每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新设立职能型总部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具体奖励数额根据总部企业规模、本市产业发展政策及所属行业现有扶持政策确定。

(四)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购置的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综合型总部补助每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职能型总部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

四、专项扶持、奖励。根据《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09〕240号)、《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4〕205号)等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如下政策:

(一)承担新能源产业领域国家、省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予以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二)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并在产业基地实施的,给予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三)在产业基地内组织实施的深圳市新能源产业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予以最高1500万支持。

(四)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

(五)对自主创新新能源产品研发,给予最高800万元资助。

(六)产业基地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优先列入深圳市“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给予单项平均资助500万元。

(七)对基础性研究给予支持。一般项目单项平均资助10万元,重点项目单项平均资助50万元。

(八)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采取事前审批制,资助比例不超过50%,最高300万元;交流类采用事后核销制,比例不超过50%,最高100万元。

(九﹡)鼓励核级关键设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对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核级关键设备项目,由市科技研发资金给予100万元奖励。(﹡此项政策由中广核集团提出,提请市政府考虑设立。)

(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鼓励企业专利池建设、基础性专利研究与分析、专利预警报告发布,对标准和专利成果给予适当奖励。

五、金融支持。根据《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09〕240号)、《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4〕205号)及《深圳市产业技术进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财企〔2005〕40号)等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如下政策:

(—)对企业上市培育予以资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资助限额30万元;完成上市辅导的,资助限额80万元;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资助限额200万元;已在除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以外的其它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资助限额100万元。

(二)鼓励和支持新能源产业基地企业发行集合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促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科技保险和再保险,推动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三)无息借款支持。借款采取推荐制,即:企业获得项目备案或核准后,市科工贸信委向资金委托管理机构推荐。借款期限两年,资金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四)产业技术进步资金贷款贴息。对产业技术进步资金贷款贴息采取报销制,单一企业最高贴息额为600万元。

六、市场支持。根据《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府办〔2006〕232号)、《深圳市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09〕240号)等有关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如下政策:

(一)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最多给予10万元资助;产业基地组织参加展会,最高给予组织单位 150万元资助。

(二)产业基地入驻企业优先认定深圳新能源企业和深圳市新能源自主创新产品,其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清单。政府投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新能源产品。

七、人才政策。

(一)按照《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深发〔2010〕5号)和《关于印发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办法(试行)》(深府〔2008〕203号)等有关规定,鼓励产业基地人才申报专业人才认定,按政策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优惠政策。

(二)根据《深圳市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深府办〔2007〕180号),支持产业基地企业、科研机构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或创新基地,对正常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工作站或流动站予以一次性50万元资助、创新基地予以一次性20万元资助,对在站期间经考核合格的博士后人员发放每人每年5万元、总额不超过10万元的生活补助,对在本市从事科研工作,且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工作合同的出站博士后人员,给予10万元的科研资助。

(三)鼓励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来产业基地创业,参加我市举办的全国性创业大赛并予以优先奖励。

八、技术支持。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对进驻产业基地企业在提升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核安全及核质保体系培训、申请核级设备生产许可证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九、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和项目享受深圳市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待遇。

上述优惠政策由深圳市相关部门负责解释并实施,企业应以政策的完整版本为依据申请各项优惠。

十、龙岗区相关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也可享受龙岗区的优惠政策。

(一)根据《龙岗区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深龙府办〔2010〕57号)的规定,符合条件的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可享受以下总部经济优惠政策(如已享受龙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总部企业,将不再享受总部经济扶持政策)。

1、对认定为深圳市总部企业的,龙岗区政府在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追加20%的奖励;对区认定的总部企业,区政府按其当年对区地方税收分成相对前一增量的50%给予暂定为三年的补助奖励。其中区认定的综合型总部企业,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不超过1000万元;区认定的职能型总部企业或成长型总部企业,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不超过500万元。

2、对总部企业购买自用办公用房,区政府给予补助扶持。区认定的总部企业在区认定的总部基地或总部大楼购买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单个综合型总部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500万元,单个职能型总部企业或成长型总部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200万元。补助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每个总部企业只能享受一次购房补助,其第二次购房或被认定为更高类型总部企业将不再享受购房补助。

3、对总部企业租用自用办公用房,区政府给予补助扶持。区认定的总部企业在区认定的总部基地或总部大楼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给予租金总额30%的补助。单个综合型总部企业每年最高补助不超过50万元,单个职能型总部企业或成长型总部企业每年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

补助期限暂定为三年。每个总部企业只能享受一次租房补助,其第二次租房或被认定为更高类型总部企业将不再享受租房补助。

(二)根据《龙岗区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深龙府办〔2010〕57号)、《龙岗区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深龙府〔2010〕65号)及其细则、《龙岗区经济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龙府〔2006〕95号)及其细则等规定,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对新引进的实际纳税(不含免、抵、退税)1000万元以上的、经认定的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企业,从在龙岗注册起连续三年按该企业纳税区本级财政所得的50%给予研发奖励,每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租赁产业基地的新能源企业前三年给予50%的租金补贴,每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对产业基地入驻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最高给予60万元资助。鼓励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对专利实施按现行政策给予最高额度的资金支持。鼓励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按规定优先给予资金补贴。

4、对产业基地入驻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改造、企业信息化等项目优先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

5、对获国家科技计划或重大产业化项目资助的,给予国家资助额的50%,最高100万元配套支持;对获省、市专项资金资助的,给予省、市资助额的50%,最高50万元配套支持。

6、对产业基地入驻企业优先纳入龙岗区中小科技企业导师补贴计划和自主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可分别获得50万元资助。

7、对首次股票上市的产业基地入驻企业,最高给予155万元资助。

8、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对认定为龙岗区区级工程中心、产品设计检测中心的产业基地入驻企业,给予120万元资助;对认定为市级工程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的,给予120万元配套资助;对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给予100万元配套资助。

9、对产业基地入驻企业的无息借款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借款支持;金融中介杠杆贷款,最高给予2000万元借款支持;贷款贴息最高100万元。

10、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按展会费用的50%给予补贴,最高5万元资助。

11、龙岗区政府在产业基地内投资建设新能源企业孵化器,对进驻孵化器的中小企业在房租等方面给予优惠。

获得上级政策支持的企业(项目),同时享受龙岗区配套政策支持,或符合条件的企业(项目)也可申请龙岗区相关政策支持。

核电能源 篇3

推进核电建设,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等有重要意义。吴新雄提出: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核电建设,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推进华龙1号、AP1000、CAP1400、高温气冷堆、快堆技术攻关,同时加快国内自主技术工程验证,重点建设好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加强国内天然铀资源勘查开发,完善核燃料循环体系。此外,要积极推动核电“走出去”,提前布局、系统谋划。

2014年9月9日,国家能源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和做好“十三五”规划工作的决策部署,在京组织召开核电重大专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

核电能源 篇4

1 清洁能源的概念

有人通常认为清洁能源与新能源之间可以划等号。所谓新能源, 就是一些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世界技术改革中, 新能源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同时, 在未来能源体系中, 新能源就是其持久发展的基础。

也有人通常认为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资源之间可以划等号。所谓可再生资源, 就是一次利用完可以再生再次利用的资源, 如太阳能、水能、波浪能等。

除此之外, 有人还认为清洁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之间可以划等号。所谓非化石能源, 就是集化石能源以外的所有能源, 如核能等。

但是, 从以上几种对清洁能源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能同时达到安全、经济、稳定和清洁等标准的能源还不是太多, 如核电可最多建设1×108~2×108KW , 即便是核电建设的最大值这也无法达到替代化石能源方面的一些要求。因此, 应不断探究核电等一些清洁能源, 在技术方面应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能源经济、安全及稳定等方面有所建树, 如在核能方面, 应不断学习并掌握一些聚变堆技术等, 只有这样, 方可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未能能源发展过程中, 应不断转变传统观念, 将重点放在对清洁能源的创新和发展上, 将核心放在对同时满足安全、经济、稳定等条件下的清洁能源的建设上来。

2 核电现状

随着核电带给人类更多实惠的同时, 我们应不断意识到对核电应急策略的研究, 进而为核电站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实现核电价值的最大化。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展开了对核电能源的探究与开发, 历经三十年的不断努力, 我国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核电能源,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 我国虽然在核电站技术及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还缺乏对事故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我国的核电事故实验设备没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配置齐全, 在核电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上, 基本上都是依赖国外的一些研究水准。

针对以上情况, 为了确保核电建设及运行, 最大限度的把核能泄露事故降到最低, 避免因此而引发的核污染, 对核电站进行章程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进而为地下水资源的安全使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3 核事故的应急措施

对核事故应急措施的研究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在核事故分析与研究的前期阶段, 应广泛搜集世界各国有关核事故应急措施的相关内容;

2) 基于各核事故研究人员之间的共同协作, 创建一个科学合理、健全严谨的数字与物理模型, 在假设条件下, 针对水资源的污染状况推进核事故报告的模拟进度, 熟悉和了解国外发生核事故的原因、核事故所造成的影响等, 同时掌握这些国家就核事故采取的各种应急措施, 并对核事故所造成的各种污染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

核事故研究人员不仅要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 同时也要深入实地对核事故进行调研, 将重点放在核事故发生后对地下主要水资源的影响上, 详细听取水资源管理人员或专家对核事故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及相关意见, 熟悉水资源管理机构在水资源安全保障方面执行的一些管理、技术标准, 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核事故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熟悉国外核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思考引发核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了解核事故发生后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 掌握核事故的类型。对确保核反应堆技术运行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正在运行的各项安全措施的科学性及可靠性等进行分析与考察, 掌握引发核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评估核事故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各种影响, 对由于核事故泄露的各种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资源中的位移进行检测与分析, 评价放射性物质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进而为水资源的安全运行创造安全保障。认真分析和研究核电建设与实施中的各项问题, 将重点放在对水安全保障的管理机制等的建设上, 按照各类事故及等级来制定安全保障措施。

4 核安全的保障措施

核安全保障措施的研究, 其重点就是在核事故发生后应如何确保地下水资源不受到影响或大的影响。首先, 应积极建立健全核事故发生后的各项安全预案与保障措施, 为水资源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特别要制定和健全最差条件下的各项核事故应急措施;当核事故发生后, 应在第一时间内对水资源进行调度与调控, 同时做好地表水的隔离与地下水的防渗工作, 不仅如此, 还应加强对饮用水等的安全保护, 关注并分析因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水质等的影响;其次, 应立足于水资源的安全运行, 从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对核电站的建设位置进行研究与分析, 科学规划核电站的设计与建设, 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应确保周围水资源的安全, 建立健全饮用水保护条例, 完善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对水源地的影响机制, 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而健全的核安全管理制度。应不断深入和贯穿核安全措施, 最大限度的避免核事故发生, 全面推进核安全保障措施的实施。应不断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各系统之间应相互连接, 随时分享核安全保障措施, 进而为整个核电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 结束语

现阶段, 在清洁能源中, 核电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壮大, 我国的核电事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过程来看, 我国的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很小, 尽管如此, 我们也要重视核事故的发生, 重视核事故发生后对人类健康、社会环境等造成的影响, 故此, 我们应不断建立健全核电安全保障措施, 将核事故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摘要:综合国内外核事故发生的原因, 诱发核电站发生核事故的因素很多, 但不管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核事故, 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都会给地下水资源、人类健康等造成影响;故此, 本文针对核电现状, 提出了核电安全保障措施。

关键词:清洁能源,核电,安全保障,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丽新.核反应堆安全性评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核电能源 篇5

核能这个名词,在经过半个世纪的传播后,大家对它早已不再陌生,不过,每当谈到这个问题时,大众的脸上都不由的露出惊恐的神色,特别是在几次大的核事件发生之后,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核能的排斥呼声愈演愈烈。由此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发展新能源的风暴。经过我阅读少量书籍,简单的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只是片面之词。

首先先谈谈中国核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核事业起源于五十年代,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后来又遭遇了朝鲜战争,当时,美国人曾扬言要对中国本土进行核打击。由此也激发了毛主席和大批科学家进行核武器研究的浪潮。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核科学人历经磨难,期间变化不断,和苏联的关系破裂,美国的威胁,以及国内的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他们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可想而知了。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一大批伟人,主要有总负责领导班子,周恩来总理为首,聂荣臻,张爱萍将军等领导者,科学家有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是他们的辛劳,奋不顾身,才有了我们国家的原子弹,氢弹,使中国人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给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巨大的鼓舞,具体的影响不做详细叙述。

目前,对核能的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核电站。目前,世界的核电站包括即将建成的总发电量将达到387千兆瓦,约占发电总量的35%。其中法国达到75%,比利时,瑞典,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比例都很大,而中国仅仅只有1%,在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站中,中国连5%都没有,这都说明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核电站运行很安全,最早的1991年秦山核电站,以及1994的大亚湾核电站,至今运行良好。而美国,英国,俄罗斯等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事故。最近的一次,世界最大的核电站,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3月12日发生特大事故,核能的安全问题称为人们议论的最多的话题啊。事故发生后,对欧洲的冲击最大,德国,比利时的民众都强烈要求关闭核电站,殊不知,能源短缺问题,比核辐射更令人头疼。我们都知道,核聚变所使用的原料是氘和氚,而水中富含氘和氚,一旦这种技术成熟后,我想,核电站,不会从这个世界消失。并且,一旦人们掌握了受控核聚变的技术,能源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并且,辐射问题也将被解决。对核电站的关闭的呼声高涨之时,也带动了人们对新能源的研究的巨大热情。其中,太阳能,水电站,生物质能等是人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核电能源 篇6

1.1 从全球看, 发展中国家核电产业潜力巨大

1.1.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自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开始寻找新能源替代品。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世界上已有430多座核反应堆电站并网发电, 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5亿千瓦以上, 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世界核电产业形成了以美国为首, 世界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法国紧居其二, 日本位居第三, 德国和俄罗斯紧随其后, 成为世界核电产业的5大强国, 引领世界核电产业的发展。其具体规模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2009年6月1日世界核协会更新公布的全球核电站统计与预测从世界核电产业的格局来看,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核电产业的发展相差甚远, 发达国家的核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的86%, 而发展中国家占的比例不到14%, 并且技术水平、核电发电量在国家总发电量的比重方面, 发展中国家也落后于上发达国家。

1.1.2 核电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核电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国际间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北美, 欧洲的核电技术日益成熟的过程中, 亚洲地区的核电容量也将有大幅度增长。据世界原子能机构的统计, 未来65座正在兴建或正在立项的核电站中, 2/3分布在亚洲各国。中国目前运行核电机组11个, 核电装机容量 900万千瓦, 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例为1.9%, 计划到2020年提高到1亿千瓦。印度运行核电机组17个, 核电比例为2.6%, 计划到2020年增加20至30个新核电机组。从世界核电的发展趋势看, 亚洲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将是传承世界核电发展的主战场。

1.2 从全国看, 核电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前景广阔

1.2.1 我国核电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发电量迅速增加

我国核电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 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我国核电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核电站, 并引进法国设备与技术建设了大亚湾核电站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4年, 我国核电产业进入小批量发展阶段, 相继开工建设了四个核电站项目:秦山二期核电站、岭澳一期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和田湾核电站。

2004年至今, 我国核电产业迈入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供应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一个瓶颈, 核能在我国能源可持续供应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成为共识。

总的来说, 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1) 核电规模迅速扩大。

90年代初, 我国只有两大核电厂, 秦山核电厂和大亚湾核电厂。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 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有已建电厂5个, 已运行机组11个, 在建核电机组14台、装机1493万千瓦, 预计在建项目到2013年可以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我国近期在建的核电站如下表所示:

(2) 发电量和利润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增长较快, 总发电量达684亿千瓦时, 比2007年同期增长8.8%, 。与此同时, 2008年1-11月, 中国核力发电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28.7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3%;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22.37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1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05.49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8.86%。

(3) 政策大力扶植。

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核电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 (2005-2020年) 》要求, 未来必须实现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 全面建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对于国家确定的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和国内承担核电设备制造任务的企业, 核电投产后的销售环节增值税也将先征后返;对于进口用于核电设备生产的加工设备和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1.2.2 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朝“自主化”方向迈进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2020) 》中指出, 在核电自主化方面, 要实现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 全面建立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 形式比较完整的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我国高度重视核电自主化发展, 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之一。二代加核电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布局全面推进, 第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已经启动。

1.2.3 核电产业基地朝沿海城市发展

从空间布局上看,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上海、东北、四川三大核电设备生产基地。然而广东作为最早建设核电站的省份之一, 广东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已经使核电设备在广东配套生产成为可能, 一个围绕以核岛、常规岛重件设备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核电装备制造相关企业逐步向广州南沙聚集,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建设南沙高压输变电设备基地, 省内拥有数十家企业参与核电站设计、安装和部分备供应。广东逐步迈向继上海、东北、四川之后的第四个核电设备生产基地。

2 核电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市场空间广阔, 但竞争激烈

装备制造企业因核电装备市场的巨大需求迎来了空前的商机, 但同时也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除了上海、东北和四川三大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之外, 黑龙江、辽宁、山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北等地也纷纷建立起了核电装备产业园区或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包括规划中或已投产核电装备产业园区近20个, 仅常州市就有30多家各类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广东省内, 也有广州、深圳、台山等城市上马装备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如全部建成投产, 至2012年我国就可能出现明显的核电装备产能。巨大的产能必将引发空前的竞争。

2.2 核电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但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短缺制约核电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进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一期核电站的绝大部分设备由国内研制, 国产化率达70%以上。此外, 通过大亚湾、岭澳一期和二期核电项目的建设, 我国已初步掌握了第二代及改进型核电技术, 并具备了批量化建设百万千瓦核电站的能力。但在核级阀、主泵等关键领域, 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 无法自行生产或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 特别是核电设备研发、维修人才培养的建设长期滞后于核电项目的发展。由于人才的培养到适用过程较长, 也导致了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的不足。随着我国对核电等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我国的核电设备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高端的技术研发人才。

2.3 拥有一定制造基础, 但关键核电设备仍依附国外, 自主化程度不高

在我国核电装备产业各环节中,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还落后于国外核电发达国家。中国虽然较大比例地实现了核电设备的国产化, 形成了一定的核电设备供给能力, 但是关键核电设备和配套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国内仍无法制造, 或者国产的核电配套设备品种、质量、性能尚不能完全匹配于核电产业发展的需要, 仍然需要依赖进口。更需看到的是, 核电装备产业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 基本上可以把国民经济中的所有行业门类和学科内容囊括进来, 这也正是其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体现, 我国核电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既受制于自身因素影响, 也受到其他相关学科门类发展缓慢的影响。

2.4 核电装备产业资源能力分散, 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我国核电装备产业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有限的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将极大限制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核电装备产业组织结构松散、集中度低, 无论是设计研发或技术服务都缺乏专业化分工。由于没有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合理、专业分工、有序竞争的整体环境, 核电产业链条不够细化, 资源能力分散, 不同环节间竞争性不足, 也导致核电装备产业内部发展不够平衡, 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 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3 核电产业发展对策

3.1 明确方向, 错位发展

在我国迎来新一轮核电装备产业热潮, 产能可能过剩的形势下, 各地核电装备产业的发展, 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扣市场走向,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部条件, 在科学的产业政策指导下明确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 合理配置资源, 从自身劣势中挖掘出相对优势, 推动企业错位发展, 使核电装备产品多元化, 产品之间更具有互补性, 从而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3.2 培训人才, 提高技术

建立核电装备人才培训体系, 增设核电技能培训机构, 增大人才培养效率。充分开发核电装备产业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加快培养研发精英、高级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大军。支持鼓励核电装备企业与国内外大学、核技术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立核电装备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启动计划等, 集聚产业、技术、人才资源, 支撑核电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3.3 加强合作, 自主开发

加强政府间的国际合作, 尤其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与美国能源部、核管会协调, 消除政治障碍, 营造国际合作氛围, 为项目合作提供条件;加强企业间的国际合作, 用中国自身核电市场的优势, 吸引国际核电供货商与国内核电装备企业合作来共同开发我国未来先进核电站, 通过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等方式快速提升中国核电装备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国内各核电装备产业基地间的区域合作, 统筹各地生产能力,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时, 依托国家重点核电站项目工程, 把精力集中于当前国内核电装备的薄弱环节, 突破关键设备的技术瓶颈, 实现自主化开发;重视标准和认证工作, 注意了解国外的技术标准体系, 使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及时取得认证。

3.4 整合资源, 培育集群

加强核电装备产业链纵向整合, 充分发挥产业链条各环节比较优势, 按照市场需求, 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有机组合, 形成二三家集研究、生产和成套供应, 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核电装备集团, 使其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核电装备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 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跟进的产业集群, 通过基础设施共享和专业化分工降低投资费用和使用成本, 通过信息共享降低经营风险, 促进创新成果和技术在企业间、模块间转移与扩散。

摘要:能源危机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分析我国核电产业现状, 面临的问题, 提出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能源,核电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圣华.核电站[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2.

【核电能源】推荐阅读:

核电检修07-17

核电项目05-09

国家核电05-22

福清核电05-24

核电发展05-26

三代核电06-25

昌江核电06-27

核电施工07-06

核电工程07-29

核电安全08-24

上一篇: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