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会计

2024-09-02

能源会计(精选9篇)

能源会计 篇1

财政部于2013年8月16日发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明确设置了“燃料和动力”成本核算项目(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的燃料和动力),为能源成本的会计核算奠定了制度基础。

我国现行成本会计中的能源成本包含在企业的产品成本之中。对于外购能源的企业,购买价格就是投入的能源成本,能源投入基本生产部门的且直接投入某一特定产品的,列入“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科目进行核算;为生产几种不同产品而共同投入的能源,则列入“制造费用” 科目作为间接成本进行核算。能源投入辅助生产部门的, 列入“辅助生产成本”通过分配转入“基本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的行政管理等非生产性部门消耗的能源,则通过期间费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另外,自供能源的企业, 通过生产能源时投入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三个科目核算能源的供应成本。

然而,我国现行成本会计对于未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能源损失成本尚未进行单独的会计计量。和原材料的损失成本一样,能源的损失成本被一并计入生产成本, 作为企业的能源总体消耗来核算。但是,能源损失成本恰恰是企业可以节约的成本,在我国倡导节能降耗的政策环境下,能源损失成本的计量能为企业节能活动提供更为全面的能源会计信息。

一、基于能源流量的成本会计理论

源于德国的能源流量成本会计理论(EFCA)能有效地将企业实际耗费和损失的能源成本区分开来,分别进行会计计量。上世纪90年代,德国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理论”(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用以识别企业投入的物料损失成本。随后该理论很快扩展到能源会计领域,形成了“能源流量成本会计理论”(Energy Flow Cost Accounting,EFCA)。也有一些学者将它们合二为一,统称为“物料和能源流量成本会计”(Material & Energy Flow Cost Accounting,ME FCA)理论。

无论是EFCA还是MEFCA,它们都关注企业投入的物料和能源的流动过程,通过追踪生产流程工序中物料和能源的流动数量,比较前一工序和后一工序之间的数量差,将隐藏在企业整体耗费的物料和能源之中的“损失数量”计算出来。然后根据数量乘以单价的方法,对物料和能源的“损失数量”进行货币计量,计算出损失成本。因此,基于能源流量的EFCA的优势在于,将现行成本会计中所忽略的“能源损失成本”清晰化、数量化,使得企业对 “能源损失”的会计计量成为可能。

基于能源流量的EFCA的实际操作过程是,首先追踪能源的流动过程,然后将流动过程分为若干个“数量中心”从而测算出物料和能源的流动数量,最后依据测算的数量进行货币金额的计量。追踪物料和能源的流动过程其实就是追踪生产流程和工序。一般来说,企业根据生产工序来设置数量中心。每道工序设置一个数量中心用于归集该道工序中的能源投入数量,进入数量中心的能源数量和转出数量中心的数量之差就是在该道工序发生的能源损失的数量,而转入下一个数量中心的能源数量就是能源的耗费数量。一旦测算出能源耗费数量和损失数量,就可以分别乘以能源价格,完成对能源耗费成本和能源损失成本的会计计量。

二、EFCA的应用

笔者以制造企业中金属部件的加工流程为例进行说明。金属部件的加工工序从金属原料开始,一般经历熔解和铸造这两道工序。假设在熔解阶段,企业的熔解设备使用煤炭;在铸造阶段,企业的铸造设备使用电力。于是可将每道工序设置为一个数量中心。在第一个数量中心即熔解工序,金属原料进入熔解设备,企业投入煤炭m千克燃烧熔解金属原料变为金属溶液。熔解工序完成,金属溶液转出第一个数量中心同时进入第二个数量中心进行铸造加工,企业又投入电力n千瓦驱动铸造设备加工金属溶液成为铸件。那么,企业投入第一个数量中心的能源就是煤炭,数量为m千克;投入到第二个数量中心的能源就是电力,数量为n千瓦。

1.分别计算企业在第一道熔解工序内的能源耗费和损失成本。煤炭燃烧提供热能=煤炭投入数量(Kg)×煤炭的热转换率(Kg/KJ),热能熔解金属原料的数量=单位热能(KJ/Kg)×金属配件重量(Kg)。所以,当熔解工序完成, 金属原料变为金属溶液转出第一数量中心时,耗费的煤炭数量为:第一数量中心的煤炭实际耗费数量(Kg)=金属溶液的重量(Kg)×熔解单位金属原料耗费的热能(KJ/Kg)÷煤炭的热转换率(Kg/KJ),第一数量中心的煤炭实际损失数量=流入的煤炭数量m(Kg)-第一数量中心的煤炭实际耗费数量(Kg)。

那么,该企业在第一数量中心即熔解工序的能源耗费成本=煤炭耗费数量× 煤炭单价,能源损失成本=煤炭损失数量×煤炭单价。

2.分别计算企业在第二道铸造工序内的能源耗费和损失成本。实际耗电量= 铸造设备的每小时耗电量(KW/小时)× 铸造设备运转时间(小时),第二数量中心的电力实际损失数量=投入电量n (Kw)-实际耗电量(Kw)。

那么,该企业在第二数量中心即铸造工序的能源耗费成本=实际耗电量×电价,能源损失成本=电力损失数量×电价。

3.会计分录的编制。企业在第一道熔解工序内的会计分录:借:直接燃料和动力——煤炭的投入;贷:直接燃料和动力——煤炭耗费,直接燃料和动力——煤炭损失。 企业在第二道铸造工序内的会计分录:借:直接燃料和动力——电力的投入;贷:直接燃料和动力——电力耗费, 直接燃料和动力——电力损失。企业支付能源费用时: 借: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电力耗费,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电力损失,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电力耗费, 直接燃料和动力费用——电力损失;贷: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应付账款等)。

可见,基于能源流量的EFCA按照现行成本会计原则编制会计分录时只需分别贷记耗费成本和损失成本即可,能与现行能源会计简单地融合。

三、EFCA与现行成本会计之间的关系

1. EFCA与现行成本会计的互补。下图显示了EFCA与现行成本会计体系的相互补充关系。如图所示,构成生产成本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包含间接材料、间接燃料和动力以及其他间接成本)均可按照生产流程工序划分为若干个数量中心,对数量中心的流入和流出数量进行跟踪计算。企业实际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燃料和动力、间接材料、间接燃料和动力的数量最终转入产品之中。而上述每项成本在流入和流出数量中心之间的数量差额,就是该项成本的损失数量。

2. 间接能源成本核算:EFCA与作业成本法(ABC)互补。当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间接成本的分配时,EF- CA中的数量中心就可以直接替代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库。如图所示,对于直接能源成本,仍然通过数量中心分别计量能源耗费成本和损失成本;而对于间接能源成本, 则用间接成本数量中心取代作业成本库来分配间接能源成本。此时,间接成本数量中心的划分只需按照作业成本库的划分方法,基于成本动因将相同类别的成本划入同一个数量中心进行核算。这之后通过间接成本数量中心分别计量间接能源的耗费成本和损失成本,其具体方法与直接成本相同。

能源会计 篇2

摘要: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能源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程度的体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也快速增长,加大了国内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而目前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仍属于粗放型经济,同已达到完整工业化建设的国家相比,能源浪费较大。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各国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对资源、环境的关注使能源会计应运而生。能源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成本收益核算之列,以加强企业对环境问题的考虑,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能源会计发展状况,指出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对我国进一步开展能源会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能源、节能、能源会计、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我国的能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煤炭消费量1.9亿吨,原油3.1亿吨,天然气423亿立方米。2006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发电量2.89亿千瓦时。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三位的煤炭探明储量,世界第10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世界第19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同时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51%。由此可知,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油气资源依赖进口,能源开发和运输成本较大,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

二、我国节能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现状:近年来,我国的节能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已使国内许多行业从中受益,并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势头。总体来看,我国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效率水平依然偏低。

应用:

1.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针对使用煤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提出的技术对策,是最大限度利用煤的能源,同时将造成的污染降到最小限度的技术方案。从概念上说,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从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

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高新技术的总称。它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结合为一体,成为能源工业中国际高新技术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

2.节约石油和替代石油技术

(1)甲醇替代石油 甲醇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与现实使用的液体燃料极为相近的燃料性能,燃值高,抗爆性好。其生产原料很广泛,产品的运输,储存,分装加注和使用,与目前市场上所供应的内燃机用汽油和柴油燃料特点极为相似。同时甲醇还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重要原料。

(2)乙醇替代石油

乙醇俗称酒精,它是以玉米,小麦,薯类及秸秆为原料制成。将乙醇脱水加入适当变形剂,然后和一定比例的汽油进行混合,就是清洁燃料——车用乙醇汽油。经检测,与普通汽油相比,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后,CO排放量降低60%以上。

(3)天然气替代石油

天然气热值高,一般在9 000大卡/立方米以上。能源效率高,一般燃煤电厂的能源利用率不超过38%而天然气发电效率可达52.5%以上。近几年世界液化天然气消费增长5.7%,远高于原油,核能,而全球煤炭消费为负增长。天然气用途也越来越广。

(4)其他,如等离子无油点火、燃油乳化、燃油添加剂等节油技术。

3.电力节能技术

(1)变频调速节能装置

目前变频调速技术在电厂得到广泛应用,电厂辅机安装变频调速装置后,节能效果显著,一般节电率20%以上。实施循环水泵叶轮切削,管道改造,改变阀门节流降压供水模式,适当降低带压循环水泵的扬程或选用大流量水泵,均可有效节约电能。

(2)新型电力变压器节能

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力变压器逐渐普及,变压器的整体损耗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电力传输中的能量浪费仍十分巨大。为此诞生了更先进的电力变压器,如采用多级接缝的铁心结构与非晶合金铁心材料,显著降低空载损耗,采用高温超导技术具有低损耗与低成本的优势,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电力变压器节能技术。

(3)降低线路损耗

4.建筑节能技术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减少CO2排放以及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全面推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5.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

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三、我国发展能源会计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企业应该承担起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这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

段。

(一)从国际环境来看:

1、实行能源会计是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产品出口的需求

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有一种说法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是加速了环境的恶化(污染随着产品的出口而扩大),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本国对外的贸易往来,制定一些协调环境与经济贸易的法规。而1995年WTO也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以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绿色的重视不够使得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连连受挫,出口商品经常因绿色问题遭受惩罚。因此我国政府很有必要将“绿色”强制性地引入企业,并且纳入企业管理中。而能源会计就是这样一个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强化产品的绿色工艺,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绿色管理意识,这样产品走向国际才可能实现。

2、实行能源会计是企业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

能源会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进入了较深入的研究阶段,如:制定能源会计准则。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成为必然,商业贸易往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会计作为企业之间交流的语言必须具有国际化的标准。所以在国际趋势向能源会计转变的时候,我国应该坚决地进行能源会计的研究与实践。

(二)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实行能源会计是一项改善经济与环境的重要举措。

1、能源会计可以保障国家循环经济的运行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主要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增强企业对资源的再利用的意识,可以从能源会计入手,能源会计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核算的范围,使企业更直观的认识到企业经营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耗资行为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增加。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必然会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成本,比如:二次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等,这实质上就是促进了循环经济的运行。

2、能源会计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增长期,对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在这同时出现的严重浪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据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8%的企业依靠资源和生态的透支来获取收益。我国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由制造污染的企业来负责,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能源会计核算与披露,并加以制度管理来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三)从企业自身来看实行能源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企业作标准,二流企业作技术,三流企业作产品”。率先将“绿色”纳入管理层考虑范围的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因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出现成本增大的情况。但换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企业就可以首先在这场必然到来的绿色革命中成为标杆企业,为整个行业确立一个绿色标准,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往往会以行业标准作参照,这样确立标准的企业在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使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国家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开始广泛关注环境的时候,具有绿色先锋形象的企业会

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与赞许,在与企业的下游经销商谈判时,绿色的因素会为企业添加筹码;同时大大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四、能源会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欧美国家有关做法值得借鉴:

在过去的许多年当中,有很多国家制订了必须披露的社会和环境报告的法规,特别是在北欧的一些国家,荷兰、瑞典、挪威以及丹麦都制订了一些指南性质的法规。

瑞典和挪威都要求企业在年报中披露环境绩效的信息。

荷兰走得更远,要求公司提供两份环境报告,一份提供给公众,另一份给政府代理机构。

在1999年,丹麦政府出台了一项立法,要求丹麦公司通过绿色账户来披露环境信息。

在1990年召开的有关环境措施会计信息揭示问题的会议上,应联合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要求,通过寄发调查表的方式,秘书长作了关于10个国家20个大公司绿色会计时间情况的调查报告,并对此予以评价并提出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挪威要求公司董事会在其报告中,必须揭示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与环境有关的会计处理意见。

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应揭示其所有的有关环境的负债。

巴西证券交易委员会则建议在董事会报告中,要报告有关环境保护的投资,如果企业因无法解决某一环境问题而使企业的继续经营受到影响时,则应列为或有负债加以揭示。

在荷兰,凡是与环境保护措施有关的一切费用,均可以从应税收益中扣除。加拿大国家统计局正着手建立包括辅助账户的资源和环境核算体系,其主要目的是针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估计,以提供收集环境数据的框架,为更好地衡量经济的稳定发展服务。

(二)我国发展能源会计面临的问题: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差距很大的,如澳大利亚会有很多的节能措施:宾馆的厕所都分半冲和全冲,水箱结构稍加改造,节水不少;街头树下都用木屑覆盖,雨后积水,刮风不起沙。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居民会自觉执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环保意识还没有形成,而社会普遍的忽视给企业以投机的机会。

2、相关制度不健全

开展环境会计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但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不容乐观。

尽管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1979年颁布的《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海洋环境保护法》、1984年《污染防治法》、1985年《草原法》、1986年《矿产资源法》、1988年《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保护法》等,同时还制定了许多行动计划和战略方案,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政策。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和披露。

但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特别是在可操作性方面有待改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急需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定具体的法律规范。在实务操作中,企业的环保责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公认的计量基础,环境信息收集与计量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企业应该承担起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的责任。然而,我国企业在目前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还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满足、满足哪些信息要求,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3、理论研究不深入

我国开始接触能源会计已经到上世纪90年代,因此在研究的深度上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也缺少对能源会计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大部分仍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

4、企业披露不规范

能源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成本和负债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而目前我国在环境因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仍没有完全的定论,尚处于进一步探讨的阶段,这相当于还没有为我国真正的在企业间执行能源会计打好基础。

5、专业人才储备缺乏

我国对能源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能源会计的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懂得能源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能源会计的障碍。

五、对我国实行能源会计的建议

(一)增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建立实施能源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协调好,达到双赢,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上文已经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之一就是国民的环保意识没有形成,因此应加大开展社会宣传的力度,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为政府和企业接受能源会计打好思想保障。同时还应该在大专院校开设能源会计的课程,展开有关能源会计方面的培训,强制企业派出会计人员接受培训,为我国实行能源会计做好人才储备。

(二)政府出台更加完善的执行和监管制度,并加大奖惩力度

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加强监督环节的执行力度。用法律来约束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修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加进会计要素,并且必须在报表中披露,使企业在制定规划的时候考虑环境、资源成本,从而避免企业行为的短视性;规范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会计人

员的迅速掌握与实际操作。

(三)提高我国能源会计的理论水平,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

一是可以增进与先进国家的学术沟通,并由国家组织引导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能源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争取能源会计能够尽早地解决我国企业实际的问题;三是在局部地区开展能源会计的试点,小范围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平稳的过渡到全部企业。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资源计价的方法,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该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六、结束语

能源会计的基础理论探讨 篇3

一、能源会计产生的背景

能源会计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与环境会计紧密相关, 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特别之处。能源会计核心是用于衡量和报告企业的能源使用活动及有关能源事项, 能源会计的出现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1. 能源会计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20世纪70年达, 会计界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概念, 其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包括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能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经济活动、公益性经济活动等。多数大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时, 包括环境 (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费等) 、能源 (能源保护、产品的能源使用效率等) 、社会贡献等方面的信息。而从能源会计建立的初衷看, 它是为了保护资源, 促进能源的合理有效使用。因此, 可以说能源会计是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2. 能源会计与环境会计关系密切。

能源会计与环境会计的发展历程有重要渊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资源的迅速枯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为代价。进入20世纪70年代, 地区性环境问题更上升为全球性问题,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被全球气温升高、灾害性天气频繁、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首次引入“可持续发展”概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多数国家支持这一观念, 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该号召。环境会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从会计角度对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的思考。而能源会计的产生最早也可追溯到资源的枯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

在研究内容方面, 能源会计与环境会计存在交叉。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开采使用, 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需要环境保护措施等, 研究能源会计, 则需要考虑环境会计问题。

3. 能源会计随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产生。

会计是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 任何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完善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能源会计也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下产生的。

(1) 能源环保。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80%来源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而我国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 并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为应对气候变化, “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词汇被提出, 这无疑使我国必须把能源环保放在重要位置。

(2) 新能源开发。我国鼓励对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的开发。“十二五规划”即把加快新能源开发作为加强现代能源产业的重要方式。相信新能源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有助于提高能源供应和能源使用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新能源的开发使用也急需用会计方法反映其价值、成本, 计算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因此, 能源问题与会计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能源会计的概念和原则

1. 能源会计的概念。

能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它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 以节能减排目标为指导, 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 以有关能源法律、法规为依据, 对企业的能源使用及环保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 以便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能源信息, 以达到协调经济发展、能源合理有效使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 能源会计的原则。

能源会计除沿用财务会计的原则, 如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等, 还应建立能源会计特定的原则。

(1) 政策性和强制性原则。能源会计的核算要体现国家提出的有关节能减排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要求[4]。同时企业还必须无条件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能源法律法规及其要求披露的信息。

(2) 社会性原则。能源会计要求企业不仅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其业绩, 还要站在社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价。

(3) 预警性原则。能源会计核算体系能反映出能源环境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 达到预先发现能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制约、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并起到预警作用。

(4) 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任, 把能源使用与注重节约、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

三、能源会计的目标、对象

1. 能源会计目标。

根据双层目标观, 能源会计的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能源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及对能源的节约使用,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提高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源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能源会计信息。这些有用的能源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能源使用政策;能源消耗量及其变动趋势;能源投资总额、投资产生的效益情况;因使用能源破坏环境引起的负债情况和改善及治理环境发生的费用支出情况等。

2. 能源会计的对象。

能源会计对象是企业的能源活动和所有与能源相关的经济活动, 其反映和监督的是与能源开发、使用和保护相联系的各个阶段、环节的过程和结果。

四、结语

当前,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对外能源依存度的加大, 使中国面临严峻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挑战。因此, 在我国建立完整的能源会计理论体系, 大力发展能源会计是十分必要的。能源会计的提出及研究有助于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只重点分析了能源会计的基础理论, 以后还会继续探讨能源会计的计量及报告等问题。

摘要:本文从能源会计产生的背景、能源会计的概念、原则、能源会计的目标、对象与假设方面探讨了能源会计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能源会计,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廖洪.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李端生.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王欢欢.迎接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法的生态化 (上) [J].节能与环保, 2009 (2) :18-21.

能源会计 篇4

《商业现代化》 长春大学来源:尹桂凤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重视,各级政府、各行业都将节能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更是节能服务产业的追求。然而节能减排工作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诸如企业资金短缺、诚信度低下、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满足会计核算需求等,使得在国外普遍采用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中国还不能广泛地推广应用。为此,本文在分析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会计角度探讨节能投资额的确定、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价款结算等会计处理上的问题。

一、节能项目投资额的确定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技改新机制,由专业节能公司(以下简称“EMCo”)与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合同。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企业单位节能设备升级,以及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笔者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融资与融物相统一等特点。根据我国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可以将其认定为融资租赁。该节能模式是融资租赁的特殊表现形式,与现行准则规范的租赁企业至少具有二点不同:其一,EMCo是一个以提供节能技术而非向客户企业出售所需先进设备(甚至节能设备)的技术服务性企业;其二,EMCo为客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设备维护。正因其具有融资租赁的主要特征,所以用节能收益支付的节能合同费用的核算就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耗能单位用节能收益支付的节能合同费用应予资本化,并形成节能投资成本。

为准确确定节能项目投资额,建议应结合节能项目投资回收特点,依据所签节能合同的不同类型进行会计计量。当节能投资合同期限较短,建议以购买节能设备的实际成本确定耗能单位节能投资成本;当节能投资合同期限相对较长,引进节能设备价款有可能会延期支付时,建议耗能单位节能项目投资额应当以购买(节能设备及技术)价款的现值为基础来确定。其具体做法可参考2006企业会计准则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相关处理。

二、节能效益分享型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为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节能产业,在发现、挖掘节能市场过程中,还应结合用能单位对节能的认识不同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和费用结算办法,以求节能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因合同能源管理双方采取的合作方式和费用结算办法不同,其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由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在此仅就现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节能量保证支付模式适用于诚信度较高、节能意识一般的企业。其特点是节能改造工程的全部投入和风险由公司承担,在项目合同期内,公司向企业承诺某一比例的节能量,用于支付工程成本;达不到承诺节能量的部分,由公司负担;超出承诺节能量的部分,双方分享;直至公司收回全部节能项目投资后,项目合同结束,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企业享受。

(一)耗能企业会计处理方法

[例]2006年12月1日,A集团与某EMCo达成“节能服务合同方案”。EMCo提供项目资金150万元;提供项目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服务,累计需耗资37.6万元。节能工程当年完工交付使用。确保每月节电量折合电费约为5万元,节能合同内含利率为6%。EMCo从节电效益中获取回报,超过承诺标准部分,其分成比例为6:4。合同开始日为2007年1月1日,期限3年。节能设备的使用寿命约10年。

1.2006年末,接受节能项目资产和节能技术服务。

最低服务费付款额现值=500000×2.6730=1336500(元)

引进节能资产入账价值=1336500 376000=1712500(元)

未确认融资费用=500000×3-1336500=163500(元)

借: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17125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163500

贷:长期应付款——节能项目应付款 1500000

——节能项目初始费用 376000

其中,376000元初始直接费用,按制度规定可以资本化。2.2007年末,支付节能服务费用、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配如下表所示:应计提折IB=1712500/10=171250(元)每年实现节能收益=50000×12=600000(元)按规定,合同期内实现的节能收益全部用于支付节能项目成本。

(1)借:长期应付款——节能项目应付款 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

(2)借:财务费用80190

贷:累计折旧 171250

(4)按合同规定,用达标的节能收益支付节能项目成本(或划归EMCo分成收益)时,应作:借:制造费用——节能收益分成转出 60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0

如果EMCo未能达到其节能量标准,其不足部分由EMCo补足。会计处理从上。

2008年及2009年用达标的节能收益支付项目成本、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可比照2007年相关账务处理。

耗能企业应留归的超节能量收益不需做会计处理,自然体现在有关的账户里。

3.节能合同期满时,无偿接受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此时不需要会计处理。

(二)EMCo会计处理方法

当EMCo提供节能项目融资时,其业务核算主要包括:节能项目投资、发生初始直接费用、取得超节能量收益以及针对达不到承诺节能量部分的补偿等内容。

[例]资料从前例。其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1.提供节能资产及初始直接服务,形成应收款项。

借: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 1876000

贷:节能项目资产 1336500

递延收益——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 163500

银行存款 376000

2.分期收到节能设备投资成本;分摊初始直接费用时,应作:

借:银行存款 600000

贷: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 600000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 54500(163500/3)

贷: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融资收益 54500

3.如节能量未达标,因赔偿发生的损失,应作:

借: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

贷: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

4.每期分配节能收益时,应分摊初始直接费用,计当期损益。

借: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转入 125333(376000/3)

贷: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单位 125333

5.分得超额节能量收益时,应作: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转入

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探析 篇5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目前国内兴起的一项新业务。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一种商业模式,它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具体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EMCo)与客户以契约的形式,对节能项目约定节能目标和商业动作模式,并主要通过以节省能源费用或节能量,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客户根据使用该节能设备后产生的节能收益按约定比例支付给EMCo,EMCo在合同期内享有节能设备所有权,合同期满后设备则无偿交付客户所有。在此商业模式下,风险不再由项目企业独自承担,而是在项目产生节能效益后,由EMCo与客户一起分享项目节能收益,能有效地刺激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

一般而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根据具体协议可分为多种类型,成熟的模式主要有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与节能效益分享型。《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签订《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其合同格式和内容,符合《合同法》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24915-2010)等规定。”,《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本办法支持的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可见,在政策层面,国家支持的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效益分享型,在项目期内客户和EMCo双方分享节能效益。节能改造工程的投入和风险由EMCo承担,项目建设施工完成后,经双方共同确认节能率后,节能效益首先保证EMCo收回投资成本,然后双方按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客户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客户享受。实务中也以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最为普遍。

作为一项新兴商业模式,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均尚未对该项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作出明确的规范,会计理论界对此研究亦相对十分匮乏,导致各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进行会计处理中比较混乱。笔者针对以节能效益分享型为主的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二、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方法的辨析

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方法,目前唯一能参照的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文件规定:“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但该文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中具体会计核算方法仍不够清晰明确,实务操作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采用BOT处理方法;二是适用租赁准则。

第一种观点认为,合同能源管理有着明显的建造-经营-转移这一过程,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以及《国际财务报表准则解释公告第1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IFRIC 12)规定的BOT模式相一致,故可以参照BOT模式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公告第4——判断一项交易安排是否包含租赁》(IFRIC4),在确定某项交易是否属于或者包括租赁业务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履行该协议是否依赖某特定资产,二是协议是否转移了资产的使用权。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中,能源管理合同的履行需依赖特定资产(即公司负责建造安装的环保设备),而该设备虽然形式上是由EMCo使用管理,但是这种使用管理是受到客户限制的,客户根据合同,对EMCo在运用设备期间的服务类型、服务对象、服务价格进行限定,因此设备的使用权在客户,即设备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故应按租赁处理。

笔者认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处理需根据合同的具体条款,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更多地符合租赁交易的特征,而不是BOT模式。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的BOT模式是适用于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IFRIC 12则明确这是一种“公共-私营”服务特许协议。BOT交易的特征是:资产的日常运作由运营方负责,但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重大权益性风险和报酬由授予人(政府部门)保留。而合同能源管理交易中,资产由客户(而不是EMCo)使用,同时由于未来节能收益的不确定性,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可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由EMCo享有或承担,并且该业务显然是一种“私营-私营”协议,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范的范围。

如果参照BOT处理,那么EMCo需要确认一项无形资产——特许权,意味着客户就要确认一项固定资产,但是客户确认的这项固定资产未必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与资产相关的主要风险报酬是否已经转移这一点非常值得商榷。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融资与融物相统一等特点,与租赁模式有很大的趋同性。参照IFRIC 4判断一项交易安排是否包含租赁中规定的两项条件:该项交易必须以特定的资产使用权作为载体;该项交易安排授予了交易对方使用该资产的权利。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符合上述条件,可定性为租赁。判断属于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则因根据合同具体加以判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融资租赁是把标的资产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实质上转移给承租人的租赁;除此以外的都是经营租赁。在此框架下,EMCo应当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本案例的具体情况,确定于租赁开始日,其本身从该项业务中可获取的收益是否基本上可以确定金额。如果是,则按融资租赁中出租方的会计处理要求执行;反之作为经营租赁处理。如果在就合同条款达成协议之日,公司可以对该项目未来的收益金额作出可靠估计的。比如合同规定“节能效果在20%以上,即视为具有节能价值,双方开展合作”,表明公司已经把标的资产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了,应作为融资租赁处理。

若按融资租赁确认,EMCo与客户参照比照融资租赁处理,详见下文案例。

若按经营租赁确认,EMCo按收到的节能分配收益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对节能资产视同固定资产,在合同期分摊节能资产及节能服务初始投资额。合同期发生的维修服务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客户按节能收益分成支出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项目资产不视同固定资产入账,用备查簿作备查登记,同时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三、应用案例

案例:2010年10月1日,某EMCo与A公司签订节能服务合同:EMCo提供项目资金300万元;提供项目设计、设备选型购买、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累计需耗资60万元,节能工程当年完工交付使用。确保每月节约电费10万元,EMCo从节电效益中获取回报,其分成比例为5:5,节能服务合同内含利率设定为5.46%。合同开始日为2011年1月1日,期限3年,项目保证金为10万元。节能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年。

根据协议,判断形成融资租赁业务,EMCo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1. 提供项目资产及初始直接服务,形成应收款。

最低服务收款的现值=100×PA(3,5.46%)=270(万元)

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300-270=30(万元)

借:长期应收款——A节能项目360贷:节能项目资产270

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30

银行存款60

2. 分期收到节能服务费(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各期分摊计算参照融资租赁,此处从略,以下分录为第一年分录,其余两年类似)。

借:银行存款160

贷:长期应收款——A节能项目

100

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

成收入60(10×12×50%)

借:未实现节能项目融资收益14.74

贷: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融资收益

14.74

3. 每期分配节能收益时,应分摊初始直接费用,计当期损益。

借: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收入20

贷:长期应收款——A节能项目20

4. 如节能项目使用费逾期未能收回,可先用保证金抵付节能项目费用中所含的投资成本。

借:其他应付款——保证金10贷:长期应收款——A节能项目10

5.节能项目使用费逾期未能收回时,EMCo应停止确认节能合同费用中所含的节能服务收入,并将以前期确认的项目服务收入予以冲回,直到使节能设备投资成本全部收回为止。

6. 能源管理合同期满,EMCo作为赠与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客户A公司的会计处理参照融资租赁就相对比较简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试论发展环境会计,缓解能源危机 篇6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假设

在表2中, 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加上代理成本之和即70+50=120<60+80=140<60+90=150,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和代理成本之和最低, 从而导致总成本降低, 企业价值增加。

而另一种情况, 即股东选择公允价值提供会计信息这种行动时, 会计信息披露成本高, 我们假设为110, 如表3。

在表3中, 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加上代理成本之和即110+50=160>60+90=150>60+80=140,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使得信息披露成本和代理成本之和最高, 引起总成本升高, 因此我们就不能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当选择公允价值披露会计信息时, 如果其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不太高, 信息披露成本加上代理成本之和小于选择历史成本披露会计信息时的总成本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选择公允价值来披露会计信息, 这样可以缓和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使总成本降低, 企业价值增加。

三、权益均衡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

通过以上的权益均衡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终将被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取代。与历史成本隐藏真实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相反, 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和经理人效率的提高。由于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缓和, 从而减少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以及降低了由此产生的筹资成本和代理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亮.论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内涵[J].财会月刊, 2010 (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 2004 (6)

3.周守华, 肖正再.权益均衡论:关于以财务会计目标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5 (10)

4.王建成, 胡振国.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J].管理世界,

5.谢诗芬, 戴子礼.会计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J].财会通讯, 2003 (9) 6.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M], 2001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 2000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审计处辽宁沈阳110136;沈阳惠东管道控制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责编:贾伟)

2010年1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主任,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担任副主任。中国对能源战略的重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以下仅从环境会计角度分析, 政府和会计界可以做的几个方面工作。

一、何为环境会计

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收录的词条, 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 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所以说,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 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但环境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照劳动价值理论, 只有交换的商品, 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对于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 是不计量的, 会计不需对其进行核算。然而这些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 因此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

众所周知, 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以较严重的污染为代价。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就有可能变得既富裕又洁净。在所有措施中并不排除采用特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模式。如日本规定, 防止环境污染用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33%的折旧, 节能的机器设备第一年可提占成本25%的折旧。然而, 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 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 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 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结果导致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 取得了虚夸的收益, 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无尽的后患。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着严峻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

(一) 环境会计假设

环境会计假设是对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所做出的合理推断, 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国内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有益的探讨,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提法:一是概括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多重计量、可持续发展等五项 (徐迹, 1998) ;二是概括为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多元计量等四项 (孟凡利, 1999) ;三是概括为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货币计量等三项 (肖维平, 1999) 。环境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必须具备会计的基本特性, 因而撇开会计理论中现有的四项假设而另辟蹊径是不足取的。同时会计的本质属性和固有功能决定了环境会计的作用范围只能限于能用货币或其他单位予以计量的环境活动, 不宜人为扩大。据此认识, 将环境价值、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环境会计基本假设似有不妥。从环境会计目标和特定研究对象出发, 环境会计假设应当在坚持现有四项基本假设基础之上, 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外延。

(二) 环境会计要素

环境会计要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环境收入和环境利润 (蒋尧明, 2000) ;二是认为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构成环境会计要素 (徐渐, 1998) 。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核算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项目, 应由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决定。从环境信息

●汪秀清卓光英

披露的这些要求看, 目前的企业会计要素已能涵盖信息使用者的环境信息需求, 没有必要再建立环境会计核算的独立要素。但为了全面、恰当地反映环境信息, 应对现有会计要素的外延进行必要的补充。如费用要素, 不仅要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直接耗费, 而且要包括因环境问题所消耗资源的价值确认, 以及因此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等。问题的关键不是另立新的要素, 而是科学地确定原会计要素如何概括环境因素在内的确认标准。再说, 会计要素是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 环境会计信息无论是表内揭示还是采用附注揭示的形式, 都只能是对企业报表基本信息的必要补充。如另按特定内容设置独立要素, 将会弱化会计要素在会计核算中应有的作用, 造成核算体系上的混乱。

(三) 环境会计核算的原则

关于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除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一般原则外, 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特殊性, 也要求明确其特有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社会性原则。环境会计的重要目的是要揭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 特别是由于自身活动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信息, 这种信息不仅是经济方面的, 还应当是社会性的, 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 从社会效益出发,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但由于外部不经济一般不涉及企业自身的利益, 加之计量上的困难, 企业往往缺乏核算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不断规范经济外部性行为, 在采用法律、行政方法的同时, 通过会计核算使其得以有效地实现。二是充分披露原则。环境会计应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有的环境信息, 不能有意忽略或隐瞒外部不经济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全面核算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 并增设必要的核算账户, 提供全面的核算指标。三是灵活性原则。环境会计核算应针对不同企业分别确定其核算内容, 在计价方法与计量单位的选择上可采用多种方法, 一切以全面揭示企业的环境信息并力求相对准确为准绳。

三、研究现状及症结分析

(一) 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其后, 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 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 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1990年R ob Grany的报告《会计工作的绿化》, 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中心议题。1992年, “世界管理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 由此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研究高潮。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90年代, 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 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白皮书, 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方会计理论界, 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

(二) 环境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首先企业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仍不成熟。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环境会计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 特别是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从会计实务方面看, 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其次环境会计制度不完善。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制度对企业是否运用环境会计进行约束, 企业通常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即使有些企业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 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 还满足不了实务会计的要求, 也会选择暂不披露。再次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在环境会计中, 环境成本的核算是重难点之一, 可以说, 解决环境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是深化环境会计研究与推广应用环境会计的关键。但是, 在我国目前尚无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企业内部也尚未建立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

四、发展生态经济, 解决环境会计实施难题

目前发达国家的会计学界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并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实践, 联合国也于1999年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相比之下, 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较为滞后, 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环境会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解决当前我国环境会计实施困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增强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 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 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 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是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 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 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 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 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建立实施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内容复杂, 除了需要加强法律等的强制作用外, 还应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 包括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引导设立绿色投资机构等。

(二)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同步发展

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披露存在的问题, 反映出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不成熟。因此, 我们应加强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 同时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开展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早, 目前在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上已有经验可循。我们应在了解其环境会计发展历史、现实状况, 把握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有目的、有针对地吸收和借鉴有益于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要加强与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减少开发中的重复劳动, 加快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实务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创造条件, 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另一方面在会计职业团体内部设置专门的委员会或小组开展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

(三) 从制度方面看,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制度

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虽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在研究方法上。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领域, 实证性的偏少。另一方面, 成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形成, 所以目前应该加强环境会计实用性理论的研究。尽快开展环境会计实践。环境会计的实施不能等到理论成熟了才开始, 而应该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依据会计准则, 环境会计的核算、监督、披露和报告也要以环境会计准则为准绳。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这是实施我国环境会计的关键。

尽管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 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 涉及环境因素的会计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现行《会计法》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规范, 未涉及任何环境会计方面的内容。若想成功地推行环境会计, 必须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 修改和完善《会计法》, 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 从法律上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 建立环境信息披露规范,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 使环境会计信息的揭示有统一的标准, 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便于会计人员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指南.会计研究, 2008 (5)

[2].孟凡利.环境会计:亟待开发的现代会计新领域.会计研究, 2007 (1)

[3].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会计研究, 2008 (12)

[4].徐泓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财务与会计, 2009 (6)

[5].肖维平.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财会月刊, 2009 (5)

能源会计 篇7

一、会计核算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合同到期后, 固定资产如何计量入账

合同到期后, 固定资产所有权最终归用能企业所有, 但用能企业没有资金支出, 如何将该部分资产列为自有资产成为核算的一个关键。根据《意见》中规定, 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是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 应当分别予以核算, 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意味着用能单位支付分享收益时, 一部分作为设备的购买支出, 用“预付账款”科目进行核算, 待合同到期后, 设备所有权归用能企业所有后, 再将“预付账款”转为固定资产。

二是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不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 (一般合同中没有单独的设备价款) , 能源管理合同期满, 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 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2.合同期内, 支付共享收益如何入账

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分享效益, 根据《意见》中规定, 也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是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 用能单位的分享收益支出, 一部分作为设备的购买支出, 另一部分作为费用列支。

二是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 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全部作为费用列支。

二、案例分析

乙公司是一家节能服务公司, 具有成熟的节能服务技术并取得节能服务公司相关资质, 一直为多家大中型企业提供专业的节能服务。甲公司是一家炼化企业, 拟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其生产装置低温余热进行回收。原装置设计存在缺陷, 降压后产生的低压蒸汽使用不完, 大多进行放空, 导致能源浪费, 本项目建设余热回收装置2套, 回收低压余热, 分别用于厂区及家属区的采暖。2013年1月, 甲乙双方签署了一份节能服务协议, 协议约定:由乙方投入3700万元 (其中购置相关节能设备3000万元、提供服务费用700万元) , 对甲方低压余热进行回收, 节约下来的蒸汽, 按每吨100元计价, 节约下来的蒸汽在5年合同期内20%归甲方, 80%归乙方作为设备投资和效益回报。5年后, 节能设备包括今后收益全部归甲方, 该设备购置价款是3000万元, 预计可使用年限是12年 (假设残值为0) 。项目实施后年节约蒸汽量约13.4万吨, 价值1340万元。

(一) 用能单位甲方的会计处理

(1) 由于节能改造资金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 所以在签订合同和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均不用做账务处理, 只需建立“节能资产备查账簿”进行管理。

(2) 分配节能效益:年底, 双方根据协议将节能效益的80%分配给节能服务公司, 由于设备价款和服务的部分是可以单独核算的, 所以将设备的部分视为购买固定资产的预付账款支出, 其余的视为费用性支出;根据《意见》规定, 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合同的用能企业, 预付账款金额以协议约定设备原值和本单位同类资产折旧年限计算的合同期满移交时资产的净值确定。

第一年账务处理 (不考虑税法因素)

第二年账务处理

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会计处理

支付分享收益

(3) 资产转让:按照协议约定, 5年期满以后, 节能设备包括今后收益全部归用能企业, 因此相关资产过户到用能企业。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 根据其入账价值和预计净残值、预计可使用年限等正常计提折旧, 并将资产纳入资产系统管理。

(4) 如果根据协议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设备费用和服务费用的, 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 能源管理合同期满, 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 资产入账金额按照评估价值或重置价值等方式合理确定。

合同期内甲企业分配节能效益的会计处理如下:

(二) 节能服务公司乙的会计处理

(1) 外购节能设备

以后的5年每年计提折旧3000/12=250万元, 五年共计提折旧1250万元,

(2) 提供节能服务

(3) 分享节能效益

第一年分享节能效益

第二年分享节能效益

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分享节能效益

(4) 每年按节能设备的有效寿命计提资产折旧

(5) 五年期满资产转让给甲企业

(6) 如果根据协议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设备费用和服务费用的, 节能服务公司乙作为赠与处理。

在本例中, 分配节能效益的会计处理如下:

资产转让的会计处理如下:

三、总结

能源会计 篇8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改造的相关服务,并从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要素及财务管理模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节能效益分享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节能量保证型、综合能源服务型。

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是国内企业采用比较多、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模式。鉴于另外三种类型的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本文仅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节能改造工程投资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用能单位可以部分或无需投入资金;二是工程改造完成后,在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三是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内享有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合同期内节能资产运行维护等费用均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四是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用能单位所有。

作为一项新兴商业模式,我国目前实行的会计准则对于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会计核算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适用于行业的具体细则还有待完善,如会计科目设置、内容及信息披露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节能服务公司的会计处理也是方法各异。导致会计核算比较混乱,会计信息披露基础不一致,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合理的判断出节能服务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现金流量,无法准确做出投资决策,甚至会使节能服务公司采取短期行为。因此,完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会计核算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主要依赖于节能设备进行,对节能设备应该采取何种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是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重点,因此会计准则的准确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实际工作中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设备进行会计核算有不同的观点,如有的企业将节能设备按照固定资产准则确认,有的企业将节能设备按照存货准则确认,有的企业将节能设备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确认,因此导致会计核算比较混乱,具体表现为:

(一)把节能设备作为本单位固定资产处理

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容易将节能服务公司自用的固定资产与使用权在用能单位的节能设备资产相混淆。虽然节能服务公司拥有这两种资产的所有权,但实质上却有很大不同。安装在用能单位的节能设备,虽然所有权在节能服务公司,但其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要取决于用能单位的节能量,节能收入存在不确定性。而节能服务公司自用的固定资产,其创造出的经济利益,节能服务公司享有完整的控制权。因此不能将两种固定资产等同对待。

(二)把本单位自产产品作为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销售核算

这种处理方法也有不妥之处:一是会计核算应反映经济实质,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实质是提供节能服务,节能服务公司确认的收入是服务收入,并非商品销售收入;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内享有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及与节能设备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并对节能设备行驶有效控制。节能服务公司自产的产品作为节能设备其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给用能单位,用能单位在合同期内只能收取少部分节能收益,因此不具备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三是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在整个合同期内需要不断地提供后续服务并发生成本,收入也需要根据用能单位实际的节能收益进行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其他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产品是不同的,不符合销售确认原则。

(三)把节能设备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核算

节能设备的收入确认方式与建造合同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建造合同而言,建造方并不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在建造合同完成之后,与建造设备相关的风险、报酬会全部转移给委托方。建造方只提供劳务服务,收入按照劳务合同的约定取得,建成后的资产移交给委托方,所建资产产生的收益与建造方无关。而对于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而言,建造节能设备的节能服务公司拥有节能设备的所有权,它不会因为将该节能设备安装到用能单位而将所有权也转移给用能单位,在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效益;因此,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核算节能设备也是不合适的。

三、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通过前段论述分析可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算主要就是如何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设备进行确认计量。本文认为将安装在用能单位的节能设备按照租赁准则进行核算比较适合。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2》的解释“确定一项协议是否属于或包含租赁业务,应考虑一是履行该协议是否依赖某特定资产;二是协议是否转移了资产的使用权。属于租赁业务的,按租赁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其他部分按相关会计准则处理”。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节能设备起到决定性作用,节能改造需依赖特定的节能设备进行,节能服务公司能否取得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能设备。另外,当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用能单位所有。因此该节能设备的使用权由节能服务公司转移到了用能单位。由此可见,合同能源管理符合会计准则关于租赁的规定。

企业进行判断时,如果不把这一系列交易作为一个整体就无法理解其总体经济影响,那么,该涉及租赁法律形式的一系列交易是相关联的,应当作为一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本着符合国家会计制度及准则要求,体现谨慎性原则,满足收支配比的需要,业务造作简便、清晰、易于掌握等原则,本文认为节能设备按照经营租赁核算比较适合。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1.节能设备的初始计量

根据构建节能项目设备价款及初始发生费用(运维费、融资利息等),借记“在建工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等科目。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增值税免税条件的,借记“在建工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等科目。节能项目完工,经双方验收合格,交付用能单位使用,节能服务公司形成固定资产,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所涉及的资产与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是不同的,为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清晰性”与“可理解性”,建议借记“固定资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2.节能设备的后续计量

计提节能项目资产折旧,根据《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3年第77号第三条“节能服务企业投资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按税法规定作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形成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应按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计提折旧或摊销”,借记“生产成本——折旧费(具体节能项目)”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发生运维费、技术咨询等后续费用,借记“生产成本——材料费(具体节能项目)”、“生产成本——修理费(具体节能项目)”、“生产成本——中介费——咨询顾问(具体节能项目)”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3.节能效益收入的确认

按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收益,收取节能服务费确认收入,借记“应收账款——应收节能服务收入”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服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增值税免税条件的,借记“应收账款——应收节能服务收入”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服务收入”科。收取节能服务节能收益资金,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应收节能服务收入”科目。

4.节能成本的结转

期末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节能服务成本”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结转”科目。

5.项目期满移交资产账务处理

项目期结束,节能服务公司将资产无偿转移给用能单位,按折旧或者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根据《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中规定“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用能单位固定资产零值入账,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能源会计 篇9

(一) 终端用户自主实施节能改造的会计核算

对于终端用户而言, 其自主实施的节能改造就是使用自有资金或金融机构贷款购置和安装技术先进的节能设备, 或以新的节能技术对原有的装备进行改造, 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达到节能的目的。其可以是自行直接购置或改造, 这种方式下的会计核算就是正常的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按《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 将节能设备资本化。此外也可以是通过能源服务公司按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进行改造, 这种情况下实质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其核算方法本文将结合能源服务公司的会计核算模式举例说明。

(二) 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

当前, 节能市场的空间非常巨大, 由能源服务公司提供专业的节能服务可以大大加快企业的节能步伐, 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合同能源管理就是基于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新兴的节能服务产业。因为其在我国兴起和发展时间不算很长, 从财务核算角度而言, 会计核算方法并无明确的规定, 配套的相关激励政策机制亦有待研究和实施。因此, 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会计核算进行探讨, 是本文的重点。

二、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处理方法的设想

合同能源管理既然是融资租赁的特殊形式, 则在会计核算方法上可参照融资租赁的原则处理, 现举例说明如下:

例一:某冶金集团有限公司在实行节能改造前年耗电约2000万千瓦时, 电费为1000万元。2012年1月冶金集团公司与某能源服务公司签定节能服务合同:由能源服务公司出资 (其中从亚洲开发银行借款100万元、其他为自有资金) , 实行无功补偿装置和谐波治理改造, 并提供项目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服务, 确保每月节约电费20万元, 能源服务公司从节电效益中回收投资和获取回报, 合同期为1.5年。节能设备成本为100万元, 使用寿命约10年, 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共10万元。节电效益按70%:30%的比例分配, 能源服务公司占70%, 冶金集团公司占30%, 即冶金集团公司每月应付能源服务公司14万元, 按季度付款。

(一) 终端用户的会计处理方法

终端用户 (本例中即冶金集团) 应将节能设备资本化, 其会计处理方法如下:

(1) 安装节能设备, 按能源服务合同约定应付能源服务公司的节电收益金额进行资本化, 其内容包括了设备成本、运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及能源服务公司的投资回报等。

(2) 设备交付使用

(3) 每季向能源服务公司支付节电收益

(4) 每月计提节能设备折旧, 假设不考虑净残值因素

(5) 节能合同期满, 设备产权移交给集团公司

(6) 集团公司直接的节电收益, 自动体现在成本费用账目中, 无需作账务处理

为实现“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 国家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改造项目给予奖励, 奖励金额一般按项目技术改造完成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和规定的标准计算。

上例中, 假设冶金集团在实行包括节电改造的多项节能改造后, 与其它节能改造企业一起打包申请节能奖励金。经测定年节能量折算为100吨标煤, 按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定, 每吨标煤奖励标准为200元, 则其可申请奖励金2万元, 并与能源服务公司签定协议, 平均分享奖励金。

(二) 能源服务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

按是外购或自产节能产品, 可分为生产型的能源服务公司和非生产型的能源服务公司。本案例仅针对非生产型的能源服务公司分析分析。

非生产型的能源服务公司指外购节能设备, 同时向被服务单位提供该设备以及节能项目设计、安装、技术培训、维修保养等服务, 直接获利或通过与被服务单位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回收投资成本并取得收益的能源服务公司。

仍按以前例说明, 假设节能设备由能源服务公司外购:

(1) 收到银行贷款

(2) 购买节能设备

能源管理合同模式下

(三) 能源服务公司的主要税收优惠

1、流转税的优惠

(1) 增值税

当能源服务公司与客户签定的是销售节能环保设备的合同时, 其销售收入应征增值税。按目前的税制, 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商业企业为4%, 生产性企业为6%, 而在近年对流转税改革方向的理论研究中, 有观点认为增值税的总体税负水平应有所下降, 应统一税率, 公平税负, 同一地区同一行业不同纳税人 (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的税负水平应一致。对此笔者表示认同, 在实际操作中, 能源服务公司的经营实质上偏重于节能技术的改造服务, 因此建议统一按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2) 营业税。从实质上来说能源服务公司的销售大部分属于混合销售, 应征收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1) 税率的优惠。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而能源服务公司以提供不同领域最新的节能技术服务及节能产品为主, 只要符合条件, 应适用15%的税率。

(2) 减、免税。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 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里所谓符合条件的项目主要是指一些公共的环保节能项目。而实际上能源服务公司进行节能改造服务的可能是公共节能项目, 也可能只是为特定的客户 (终端用户) 进行改造的节能项目, 因此, 对于能源服务公司, 应将其所有属于能源服务合同的经营收入全部视同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项目收入, 享受上述减免税优惠。

(3) 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 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能源服务公司在该方面产生的研发费用较多, 只要符合条件, 应可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

(4) 其他税收优惠措施。就能源服务公司而言, 其特点是需先垫付资金为终端用户进行节能项目改造, 投资前期资金压力较大, 因此可以考虑延期纳税等其他临时性的优惠措施。

按照“十二五”规划, 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是难巨的, 但同时节能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节能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 政府应加快加深对节能减排机制的研究, 出台各种鼓励性政策和惩罚性措施, 完善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 引导和支持节能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军, 张玉强.节能效益分享型能源管理合同的相关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 2011年20期.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校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