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品

2024-10-20

能源产品(通用10篇)

能源产品 篇1

铝塑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铝塑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以下简称能耗) 限额的技术要求、计算原则、计算范围、计算方法和节能管理与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铝塑板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的计算、考核, 以及对新建项目的能耗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 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17166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T 18587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3234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3484企业能源平衡通则

GB/T 15316企业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22336—2008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铝塑板产品综合能耗

在统计期内用于铝塑板生产所消耗的各种能源, 折算成标准煤, 以Ez表示, 单位为吨 (t) 。报括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的各种能源消耗量和损失量, 不包括基建、技改等项目建设消耗的、生产界区内回收利用的和向外输出的能源量。

3.2 铝塑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平方米铝塑板的能耗, 折算成标准煤, 即用合格产品总产量除总综合能耗量, 以Edz表示, 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平方米。

3.3 铝塑板单位产品综合电耗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平方米铝塑板直接消耗的电量, 不包括动力设备等的耗电量, 单位为每平方米千瓦时。

4. 技术要求

4.1 现有铝塑板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

现有铝塑板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包括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单位产品综合电耗, 其限额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4.2 新建铝塑板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

新建铝塑板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包括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单位产品综合电耗, 其限额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4.3 铝塑板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值

现有铝塑板生产企业应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加强节能管理达到表3能耗限额先进值。

5. 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5.1 统计范围

5.1.1 铝塑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的统计范围

包括生产和辅助生产能耗, 不包括生活用能耗。生产能耗主要包括铝卷化成、涂装烘烤、热复合成型、成品修边等消耗的电力和燃料。辅助生产包括机修、动力等消耗的燃料和电力, 以及为生产服务的厂内运输工具、照明等消耗的燃料和电力。不包括燃料保管、运输过程损失的以及用于生活等如基建、食堂、宿舍等消耗的燃料和电力。

5.1.2 铝塑板产量

统计期内企业按GB/T 17748和GB/T 22412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总产量 (单位为万平方米) 。

5.1.3 能源折标煤系数及燃料热值选取

各种能源按折标准煤系数折算成标准煤 (见附录A) 。燃料的热值应取统计期内的实测加权平均值或根据燃料分析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

5.1.4 企业多种产品的能耗

企业除铝塑板外还生产其他产品时, 各种能源须分开计算, 对确属无法分开计量的公用能耗, 如厂区照明或各类综合库房等按产品产值比例分摊。

5.2 计算方法

5.2.1产品综合能耗的计算应符合GB/T 2589的规定。

5.2.2铝塑板的综合能耗计算公式

铝塑板综合能耗应按式 (1) 计算:

式中:

Ez——综合能耗, 即统计期内用于铝塑板生产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折算为标准煤, 单位为吨 (t) ;

Er——总燃料消耗, 即统计期内用于铝塑板生产所消耗的各种燃料量折算为标准煤, 单位为吨 (t)

Ed——总电量消耗, 即统计期内用于铝塑板生产所消耗的电力折算为标准煤, 单位为吨 (t) 。

5.2.3铝塑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应按式 (2) 计算:

式中:

Edz——铝塑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平方米 (kgce/m2)

Pb——统计期内铝塑板合格产品总产量, m2

铝塑板单位产品综合电耗应按式 (3) 计算:

Edd——铝塑板单位产品综合电耗, 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 (kwh/m2)

Pb——统计期内铝塑板合格产品总产量, m2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综合电耗计算位数的选取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折算成标准煤, 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平方米 (kgce/m2) , 取小数点后一位。

单位产品综合电耗, 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 (kwh/m2) , 取小数点后一位。

6. 节能管理与措施

6.1 节能基础管理

6.1.1 企业应定期对生产中单位产品消耗的燃料量和用电量进行考核, 并把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基层部门, 建立用能责任制度。

6.1.2 企业应按要求建立能耗统计体系, 建立能耗测试数据、能耗计算和考核结果的文件档案, 并对文件进行受控管理。

6.1.3 企业应根据GB17167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6.2 节能技术管理

企业采用行业内最先进的两辊热复合成型工艺比普通的三辊热复合工艺节能72%。

涂装烘烤过程采用催化燃烧、余热利用技术;

PE挤出机采用双螺杆或三螺杆挤出技术;

PE挤出机采用电磁加热和挤出速率。

能源产品 篇2

一.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为了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福建省经贸委制定了2009年福建能源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由省冶金工业协会承担《工业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标工作,并将标准的起草等任务下达给福建省冶金工业研究所,计划编号为:

1.2 预期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铝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铝合金消费量的迅速增加,有机硅行业、光伏产业、集成电路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多晶硅消费量的增长加快,世界工业硅消费量一直在快速增长,2008年世界工业硅的年消费量已达到200多万吨。2008年我国工业硅出口量达70万吨,我国工业硅在产能、产量和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是工业硅生产大国。

工业硅产业不仅是技术、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大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硅的内需在迅速增长,但我国工业硅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物耗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工业硅行业进一步的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工业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将引导我省工业硅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我省工业硅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1.3 主要工作过程

1.3.1 前期调研

在省经贸委冶金行管办、福建省冶金工业协会、福建省金属学会铁合金学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⑴收集了国内主要工业硅生产省份工业硅生产的能耗现状;⑵铁合金委员会组织召开两次会议,充分了解省内各工业硅企业能耗现状;⑶收集到了国家和各地方省市关于工业硅行业能耗限额的标准或规定以及《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2008修订)》等国家法规政策。

此外,我们还参加了省经贸委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省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制标单位座谈会,广泛地听取了企业、政府等不同部门对于标准编制的各种意见。

1.3.1 讨论稿形成

本标准起草小组对收集来的各种数据进行了细致、合理的分析,在充分考虑与之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于2009年12月中提出了本标准的讨论稿,并提交省冶金工业协会及相关企业进行讨论。

1.3.2 征求意见稿形成

本标准起草小组根据省冶金工业协会及企业的意见对本标准讨论稿进行了认真修改,于2009年12月底形成了《工业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1.3.4 标准初审会

2010年1月14日由省经贸委冶金办组织在寿宁县召开《工业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的初审会,省内工业硅企业、省节能监测中心等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参会,通过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与会单位和专家如下:

2.1 标准制定的原则

2.1.1 地方特点,符合我国铁合金行业节能减排发展态势

工业硅是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等产业的重要辅助材料,但同时也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大户,我国每生产一吨工业硅耗电在13000万千瓦时以上。过去由于冶炼矿热炉容量小,装备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与生产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硅生产单位能耗高;与少数国内工业硅生产先进企业相比,大多数中小企业能耗差距也很大。这一切均表明我国工业硅冶炼节能潜力巨大。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工业硅行业通过技术装备的大型化、开发和应用新的节能技术、加强节能管理等措施,在节能降耗上取得很大成绩,工业硅生产能耗普遍下降。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工业硅的单位能耗标准,但我省工业硅企业数量较多,且长期以来,我省工业硅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因此,本标准的制定应能反映我国、我省工业硅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不断进步。

2.1.2 鼓励先进,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节能减排应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许多新的节能技术,如精料入炉技术、无木炭全油焦生产工艺、低频电源、二次低电压补偿装置、铜钢复合水冷铜瓦、大截面水冷电缆等设备及技术、用TKW-1控管一体化工业计算机对矿热炉进行科学控制管理等,在我国工业硅行业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新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工业硅生产的节能降耗提供技术基础,本标准的制定应鼓励企业在现有节能技术、设施及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先进节能技术进行改进及完善,为国家及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2.1.3 符合国情、利于我省工业硅行业发展

当前省内大部工业硅企业的规模较小,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以及《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的出台和实施,我省工业硅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逐步实现大型化,但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仍参差不齐。因此,本标准的制定在符合我国工业硅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正视我省各工业企业间的差别,为各方所接受。指标的确定要充分体现省政府及能源环保设计部门对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以推进我省工业硅行业的科学发展。

2.1.4 去繁求简,统一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明确指标定义、统计范围、计算公式和折标系数等,使能耗指标具有可比性,为开展工业硅企业能耗对标创造条件。

2.2 标准制定的依据

2.2.1本标准制定严格执行《福建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

2.2.2 本标准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

⑴《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1-2008)

⑵《工业硅》(GB/T 2881)

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

⑷《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2008修订)》(工信部)

工业硅

2.2.3指标限额值确定的依据

目前国家尚无工业硅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主要通过对我省工业硅生产企业能耗指标的当前实际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并参照国内其他省市工业硅能耗限额标准,按照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符合国家发改委政策、适应于福建省工业硅行业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总体要求的原则确定指标限额值。本标准对现有工业硅企业和新建、改建、扩建企业分别设定两个不同的技术指标,均为强制性条款。

2.2.4 标准编写基础标准

严格执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

3标准制定内容

3.1能耗指标

工业硅企业吨产品综合能耗和吨产品冶炼电耗两项指标都是目前工业硅行业常用的反映工业硅企业总体能耗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吨产品综合能耗包括冶炼生产系统能耗、辅助生产系统能耗和生产管理系统能耗,扣除生产过程回收利用及外供的二次能源量。由于各企业的原料配方、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等的不同,将造成企业之间吨产品综合能耗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该指标仍具有可比性。

吨产品冶炼电耗统计则以变压器高压侧的电表计量值为准,使用更为简单直观。

本标准将吨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和吨产品冶炼电耗两项标准同时列入,工业硅企业可以单一选用冶炼电耗作为评定标准。

3.2 限额限定值和限额准入值

3.2.1 参照《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1-2008),设两档:“能耗限额限定值”和“能耗限额准入值”。

“能耗限额限定值”即淘汰值,是对现有企业提出的最低要求,为强制性指标,未能达到此值要求的生产线将被强行整改或停产。

“能耗限额准入值”为先进值,是新建企业或企业改扩建生产线必须达到的标准,为强制性指标,只有达到能耗要求,才允许建厂,其能耗水平应相当于国内先进水平,高于现有企业产品能耗平均水平。

3.2.2 指标值的确定

目前国家未出台工业硅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吨产品冶炼电耗的国家标准,但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一些省市明确将这两个指标限额标准作为工业硅企业准入和限制的指标。

部分省市规定的工业硅吨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和吨产品冶炼能耗限额指标如下:

表2 国内各省公布的工业硅产品能耗限额指标比较(单位:千瓦时/吨)

省市

品种

项目

计量单位

定额

限额

备注 内蒙古

工业硅

工艺电耗

千瓦时/吨

13000

13500

2000年 四川

特级硅

综合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

14000

2007年

工业硅

综合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

12000

13000

2007年

云南工业硅 冶炼电耗千瓦时/吨 13000

2007年

贵州特级硅(A、B级)

综合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

14000

2005年

普硅(C、D级)

综合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

13600

2005年5

贵州玉屏 工业硅

综合交流电耗

千瓦时/吨

12800

2008年

在本标准初审会上,与会专家就这两项指标进行深入探讨,最终达成共识,工业硅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指标(限定值和准入值)分成精炼和非精炼两个品种制定。

通过比较,本标准中制定的能耗限额指标具有先进性,目前我省许多工业硅企业能耗水平与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3 统计范围

本标准中统计范围的界定按照相关国标、与工业硅行业统计指标体系一致,做到明确、清晰,便于操作。

3.4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

本标准附录A各种能源折标准煤系数和附录B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按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推荐值计。电力折标系数则明确为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小时,即按当量值换算。

3.5 计算方法

采用《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1-2008中的计算方法,与工业硅行业统计指标体系一致。

设置强制条款的理由

本标准中4.1和4.2条款为强制条款,分别是对现有工业硅企业和新建、改建、扩建工业硅企业的技术要求。

强制条款的设置参照相关国标,是国家和福建省对工业硅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现,是推动我省工业硅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通过优胜劣汰,促进我省工业硅产业健康、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议

在本次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省政府部门对工业硅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而本标准制定的能耗限额指标与国家和我省产业规划步调一致,该限额指标具有先进性,目前省内许多工业硅企与之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建议:

1.在标准发布后应组织标准宣贯;

2.工业硅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度,自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视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效水平,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大型化,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加速工业硅产业的升级;

3.本标准实施后,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及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或标准,再适时修订。

地方标准编制组

能源产品 篇3

一、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污水处理收费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普遍建立,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全面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逐步施行,反映我国水资源稀缺状况、水处理和污水治理成本的水价体系基本形成,对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仍然存在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范围偏窄等问题,不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

今年以来,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兰州和银川等城市相继调整了水价,沈阳、西宁等城市已召开听证会,准备调整水价。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调价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解决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有的是为了缓解供水企业生产经营亏损,有的则是为筹集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这些措施是符合改革方向的,有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环境保护。截至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终端平均水价(包含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分别为每吨2.35元和3.19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2.4%和17.2%。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污水处理费实际收取标准分别为每吨0.70元和1.0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29.6%和38.9%,污水处理费标准的调整幅度明显超过终端水价调整幅度。

为确保水价改革稳妥实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当前水价调整要以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重点缓解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要求各地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供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水价矛盾积累较大的地区,要统筹安排,分步到位。严格履行成本监审和听证程序,切实加强对供水定价成本的审核,促使供水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强化自我约束,抑制不合理的成本支出,提高水价决策的透明度。同时,进一步简化水价分类,实现工商业用水同价;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减少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做好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根据水价调整的影响,对低收入家庭因地制宜地采取提高低保标准、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确保其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二、继续深化电价改革

电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按照这一改革目标,今年上半年,我们积极推进上网电价、销售电价等方面的价格改革。

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为规范风电价格管理,下发《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按照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资源区,并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一方面,通過事先公布标杆电价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明确的投资预期,鼓励开发优质资源,限制开发劣质资源,有利于促进风电开发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励风电企业不断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今年3月份,明确放开20%的售电市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以上的大型工业用户,允许其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鼓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电价改革,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增加电力用户选择权,促进合理的电价机制形成。

三是清理整顿优惠电价。针对部分省份自行出台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清理优惠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各地凡是以发、用电企业双边交易等名义,擅自降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或用电企业销售电价,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措施的进行全面清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继续深化电价改革。指导各地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研究制定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完善生物质发电价格机制;抓紧研究下发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指导办法,减少交叉补贴;进一步规范电能交易价格管理办法。

三、认真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

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今年以来,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国家有升有降地调整了成品油价格,其中3次有控制地提高了成品油价格,2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对调动炼油企业积极性,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石油资源缺乏,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国内石油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统计,200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2亿吨左右,占全部石油消费量的51.3%,而且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还在逐年上升。如果不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国内石油价格关系,就难以有效地利用国际石油资源,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势必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石油资源消耗过多,浪费现象突出。大排量车辆有增无减,交通状况日益恶化,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价格,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石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有关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经营体制下,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工作也会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有关制度、办法也需要不断完善。但这是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用继续深化改革的办法去解决。

能源产品 篇4

1 标准制定的意义

目前,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增长受到立窑、立波尔窑、余热发电窑、湿法窑和中空干法窑等能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的制约。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水泥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其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70%以上。4000t/d以上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吨水泥综合电耗<95k Wh, 熟料热耗<3093k J/kg。到2020年, 企业数量由目前的5000余家减少到2000家, 生产规模3000万吨以上的达到10家, 500万吨以上的达到40家。基本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技术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底前, 各地要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 进一步消减机立窑生产能力, 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关停并转规模小于年产20万吨、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的企业。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 必须制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淘汰部分能耗大的落后生产工艺生产线, 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2 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与指导思想

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根据目前国内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及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 同时参考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确定适合我国水泥工业实际情况的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指标。

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制定现有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值, 将目前国内水泥工业能耗高的生产线产能淘汰20%~30%。同时确定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目标值和新建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 促进各水泥熟料和水泥生产企业加强管理, 使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向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目标值靠近。

3 标准主要内容

3.1 标准的范围

目前国内特种水泥的产量仅占全部水泥总产量的不到5%, 而且其品种多样, 而通用硅酸盐水泥的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95%以上, 因此本标准仅规定了通用硅酸盐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简称能耗) 限额的核算范围、基本要求、计算方法及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企业进行能耗的计算、控制和考核。

3.2 主要术语和定义

熟料综合煤耗: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的燃料消耗, 包括烘干原燃材料和烧成熟料消耗的燃料, 单位为kg标煤/t。

可比熟料综合煤耗:熟料综合煤耗统一修正后所得的综合煤耗, 单位为kg标煤/t。按熟料28d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52.5等级及海拔高度统一修正。

熟料综合电耗: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的综合电力消耗, 包括熟料生产各过程的电耗和生产熟料辅助过程的电耗, 单位为k Wh/t。

可比熟料综合电耗:熟料综合电耗统一修正后所得的综合电耗, 单位为k Wh/t。按熟料28d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52.5等级及海拔高度统一修正。

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消耗的各种能源统一修正后并折算成标准煤所得的综合能耗, 单位为kg标煤/t。按熟料28d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52.5等级及海拔高度统一修正。

水泥综合电耗: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水泥的综合电力消耗, 包括水泥生产各过程的电耗和生产水泥的辅助过程电耗 (包括厂内线路损失以及车间办公室、仓库的照明等消耗) , 单位为k Wh/t。

可比水泥综合电耗:水泥综合电耗统一修正后所得的综合电耗, 单位为k Wh/t。按水泥28d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出厂为42.5等级及混合材掺量统一修正。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水泥消耗的各种能源统一修正后并折算成标准煤所得的综合能耗, 单位为kg标煤/t。

3.3 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现有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和新建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以及现有和新建的水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优化能达到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目标值。

3.3.1

现有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 (表1)

3.3.2

新建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表2)

3.3.3

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目标值 (表3)

技术要求中表1和表2为强制性要求, 表3为推荐要求。

4 标准要点解析

4.1 关于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指标的分类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将能耗限额指标分为现有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目标值和新建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三个等级。作为产品标准, 能耗限额指标不能根据窑型分类的方法, 即不论什么工艺流程生产的水泥熟料或水泥, 其能耗必须达到规定的限额。由于不同规模水泥熟料生产线的能耗相差较大, 因此, 此次标准制定按照规模分为4000t/d以上 (含4000t/d) 、2000~4000t/d、1000~2000t/d (含2000t/d) 和1000t/d以下, 由于水泥粉磨企业的能耗主要受工艺流程的影响, 与规模对应的关系不大, 因此水泥粉磨企业的能耗不按规模分类。由于目前水泥工业产业政策规定“除一些受市场容量和运输条件限制的特殊地区外, 限制新建2000t/d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建设此类项目, 必须经过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任何地方和企业不得新建立窑及其它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线”, 因此, 新建水泥企业能耗限额指标中对生产规模在2000t/d以下没有规定。

&对只生产水泥熟料的水泥企业&&对生产水泥的水泥企业 (包括水泥粉磨企业)

&对只生产水泥熟料的水泥企业&&对生产水泥的水泥企业 (包括水泥粉磨企业)

&对只生产水泥熟料的水泥企业&&对生产水泥的水泥企业 (包括水泥粉磨企业)

4.2 关于统计期的问题

原GB/T 16780-1997《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标准中规定的统计期为1年, 本标准制定时, 考虑到如果统计期定为1年的话, 由于水泥企业生产情况比较复杂, 对水泥生产企业的能耗进行考核难度较大, 因此在标准实施过程中, 对水泥生产企业能耗进行实际考核时, 考核的期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可以是3d、7d, 也可以是10d或15d或更长时间。本标准中能耗限额指标为水泥企业年度统计能耗经过水泥熟料 (或水泥) 28d抗压强度、海拔高度和混合材掺量等方面进行修正后确定, 因此对于水泥企业, 任何考核期间内考核的能耗不得高于本标准中的能耗限额指标。

4.3 关于能耗限额指标的确定方法

目前国内熟料产量在1000t/d以上的生产线基本均为新型干法生产线, 近几年我国水泥工业不同规模新型干法生产线设计能耗指标见表4, 受原燃材料的影响, 同一规模生产线的熟料烧成热耗有一定波动。从表中可以看出, 不同规模生产线的熟料烧成热耗和水泥综合电耗相差较大, 生产线规模越大, 熟料烧成热耗和水泥综合电耗越低。

生产线设计的能耗指标指水泥生产企业在满足设计条件下最佳运行状况时的能耗, 根据水泥生产企业3d的运行情况考核。由于生产线在一年的运转过程中, 存在设备临时故障必须停窑保温及窑系统烘窑时产量低于设计产量等多方面原因, 系统存在止料运行, 没有产量或在低产量状态下运行的情况, 与正常生产情况相比, 其单位产品的能耗大大增加, 因此一般水泥企业按年度统计的熟料烧成热耗比设计值高5%~13%左右。各水泥企业由于设备方面的原因和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 按年度统计的能耗指标与设计的能耗指标相比相差较大。

从各省统计的水泥企业情况来看能耗相差比较大, 如山东省近两年回转窑水泥企业总能耗为:熟料烧成标煤耗121.43kg/t熟料, 水泥综合电耗为110k Wh/t水泥, 熟料单位电耗为64k Wh/t熟料;立窑水泥熟料标煤耗先进指标为115kg/t熟料, 平均为138kg/t熟料, 立窑水泥综合电耗在63~100k Wh/t水泥, 平均为75 k Wh/t水泥[1]。广东省2004年全省水泥熟料标煤耗平均为145kg/t熟料, 新型干法回转窑熟料为119kg/t熟料[2];福建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熟料标煤耗为112.7kg/t熟料, 先进的低于109.3kg/t熟料, 水泥综合电耗约110k Wh/t水泥, 先进的低于100k Wh/t水泥, 立窑企业熟料标煤耗超过119.6kg/t熟料, 先进的约107.6kg/t熟料, 水泥综合电耗超过100k Wh/t水泥, 先进的约75k Wh/t水泥[3]。

根据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对多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热工标定和收集的能耗统计资料, 结合国内目前水泥企业实际生产情况, 经过水泥熟料 (或水泥) 28d抗压强度、海拔高度和混合材掺量等方面进行修正后确定了能耗限额指标。

4.4 关于电力折算标准煤系数

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和可比水泥综合能耗计算过程中, 需要将可比熟料综合电耗和可比水泥综合电耗折算成标准煤量。对于电力折算标煤系数, 根据现行的统计制度规定, 按当量折算系数进行折算, 即0.1229kg标煤/k Wh计算。

为鼓励更多的水泥生产企业利用窑头和窑尾废气的余热进行发电, 对于带余热发电系统的水泥生产线, 在综合能耗计算过程中, 将发电量折算成标准煤量时, 采用0.404kg标准煤/k Wh的折算系数。

4.5 关于熟料强度等级修正

熟料28d抗压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原燃材料品质、熟料煅烧情况及熟料冷却情况等。熟料28d强度高, 可以提高水泥中混合材的掺量, 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为鼓励水泥企业通过提高熟料强度来达到节能效果, 本标准按下面公式对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能耗进行修正:

式中:a—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A—统计期内熟料平均28d抗压强度, MPa

52.5—统计期内熟料平均抗压强度修正到52.5MPa。

不同熟料28d抗压强度对应的修正系数见表5。

从表5可看出, 熟料强度越高, 修正系数越小, 即修正后的能耗小于修正前的能耗。

4.6 关于燃料的统计范围

对于熟料综合标煤耗, 燃料统计的范围应该包括熟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所有燃料, 除用于熟料烧成消耗的燃料 (包括点火用油或用气量) 外, 还应包括原料和燃料烘干消耗的燃料。目前国内部分水泥生产企业采用废弃物作为替代原料或利用回转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如部分水泥生产企业采用电石渣作为石灰石替代原料, 由于部分湿排电石渣水分很大, 烘干时将消耗大量的热量, 即使窑尾采用三级或四级预热器系统, 其熟料烧成热耗也可能比一般采用石灰石等原材料的生产线大。此次标准制定时说明, 采用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时, 废弃物带入的热量也可不折算成标准煤计入烧成煤耗。此外, 象北京水泥厂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水泥生产企业处置污泥等废弃物时, 即使废弃物本身含有一定热值, 但由于废弃物水分大或煅烧时对窑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熟料烧成热耗也比不处理废弃物大, 计算这类国家政策鼓励的水泥企业的能耗时, 处理废弃物消耗的燃料可不计入燃料消耗。

对于可比水泥综合能耗, 其燃料消耗包括熟料烧成煤耗以及水泥混合材烘干消耗的燃料, 如果采用工业废弃物作为水泥混合材, 烘干混合材消耗的燃料可不计入水泥综合能耗。

4.7 关于电耗的统计范围

熟料综合电耗统计的范围包括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 到水泥熟料出厂的整个熟料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 包括原料和燃料粉磨、熟料烧成、废气处理以及熟料散装的电耗, 对于熟料通过船运的水泥企业, 熟料库至码头输送的电耗也应包括在熟料综合电耗内。

水泥综合电耗统计的范围包括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 到水泥出厂的整个水泥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采用废弃物作为替代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时, 单独烘干废弃物消耗的电量不计入综合电耗。

4.8 关于可比水泥综合电耗修正中水泥企业混合材掺量修正系数

由于水泥中掺加不同的混合材对水泥粉磨的电耗影响较大, 如掺加矿渣和钢渣等混合材与粉煤灰相比, 掺加同样的比例时单位产品的电耗相差较大, 但对电耗的定量影响因混合材掺加的比例和水泥成品的比表面积等因素很难确定, 此次标准制定按照普通硅酸盐水泥允许的混合材最大掺量20%来进行修正, 混合材掺量每改变1%, 影响水泥综合电耗百分比的统计平均值按0.3%来确定。

参考文献

[1]胡伟, 刘晓鸣, 等.山东省水泥工业中长期节能分析研究[J].山东建材, 2006, 2.

[2]许日昌, 李黎.广东水泥—结构调整取得突破[J].中国水泥, 2006, 2.

能源产品 篇5

应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所必须的专用设备、工装和工具,制定和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必要时,还需有充电设备。 二 设计开发能力 3 企业应当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统一负责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应当配备与设计开发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能够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法规进行跟踪、评价和转化;能够完成系统开发、整车匹配等工作。 4 建立适于本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和指导具体设计工作的设计规范及作业指导书,内容至少应当覆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及整车设计全过程、技术文件管理、标准化等内容,且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

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可在常规汽车的设计开发流程中予以体现,要突出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相关的环节和要求。

设计规范应能够指导自制和改装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验证、采购总成部件功能与性能要求的开发和确认等工作;至少覆盖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变速器与动力耦合装置控制、车载能源管理、车载充电管理、通讯和数据交换等系统和子系统功能与性能要求的设计开发等工作。 5* 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

应理解、享有所掌握的核心技术的技术原理、结构、功能和性能要求、控制方法、通讯和数据交换、失效模式和安全风险以及测试评价方法、主要故障模式的诊断和解决措施等。

此外还应理解、制定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各系统的边界划分与接口定义等。

对于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应具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至少包括设计更改权和使用权)。 6* 应当具备与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相适应的试制能力,包括与企业自身研发工作相适应的试验验证能力。 7 产品和制造过程设计开发的输入应当充分适宜;产品和制造过程设计开发的输出应当以能针对设计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应当对其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保存相应记录。 8 在实施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设计更改(包括由供方引起的更改)前,应当重新进行评审(包括评审设计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验证和批准,适当时应当征得顾客同意,并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和产品追溯性要求。 三 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9 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能力,严格按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或相关工艺文件操作。

应当建立和落实人员能力评价和考核制度,并保持适当的记录。 10 应当为重要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编制检验规程或检验作业指导书,并按规定的项目、方法、频次和限值进行检验和验证,对安全、环保、节能等法规符合性、顾客特殊要求、新能源汽车专项检测项目要求应当特别关注。

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应当编制作业指导书,明确工艺要求和控制方法,规范操作,并实施过程监视和测量。 11 应具备动力电池系统及驱动电机系统的电气性能与安全、温度测量、危险气体浓度测量等项目的检验设备以及整车安全检测线。

应具有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检验能力,至少包括控制器(控制单元)硬件及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的测试能力;

应具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相关的主要功能、性能的检验能力,至少包括动力性、经济性(能量消耗)等方面的测试能力 12 应当建立从关键零部件总成供方至整车出厂的完整的产品追溯性体系。当产品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发生重大共性问题时,应能迅速查明原因,确定召回范围,并采取必要措施;当顾客需要维修备件时,应当能迅速确定所需备件的技术状态。 13* 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总成)应当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经过确认的技术规范的要求;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的产品还应当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

当企业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包括人员能力、生产/检验设备、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总成及其供方、生产工艺、工作环境、管理体系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产品仍能满足原要求。 四 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14 应当建立完整的文件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企业内部人员、特约销售和维修人员、顾客或使用单位的人员)、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维修服务提供、备件提供、索赔处理、信息反馈、整车产品召回、整车和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客户管理等内容,并有能力实施。

其中,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的要求仅适用于成熟期产品。 15 维修服务、备件供应当满足所有客户要求,能保证在产品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在企业承诺的限定服务时间内向顾客提供可靠的备件、维修和咨询服务。

售后服务体系除能独立完成或与供方协作完成与常规汽车相同的售后服务项目外,还应具备控制系统及子系统的故障诊断能力、维修服务能力;应具备车载能源、驱动系统、车载充电机等其它系统和总成的基本故障诊断能力和更换能力。

对起步期和发展期产品,售后服务承诺内容应当充分适宜,明确传达给有关方面,并严格履行。 16 应当建立质量信息及时反馈机制。

内蒙古能源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 篇6

一、内蒙古能源金融产品使用现状

近年来, 内蒙古能源产业与金融对接过程中, 突出地表现在能源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性, 能源项目建设资金过度依赖于银行信贷。由于内蒙古地区尚未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能源金融市场服务体系, 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诸多融资手段和方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尤其是股票、债券的融资渠道没有较好地与内蒙古优势产业——能源紧密结合, 对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工具的运用少之又少, 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基本空白, 至于保险业在能源产业的风险释放功能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一) 债权类能源金融产品

1.贷款类金融产品使用现状

在间接融资格局中, 银行信用是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内蒙古能源企业的融资渠道仍处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中。内蒙古能源企业的间接融资是以国家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所提供的商业信贷。其中, 在电力企业贷款中, 2006年国家开发银行共提供173亿元的贷款,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提供521.9亿元的贷款, 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提供22亿元的贷款, 2007年继续加大对电力企业的扶持, 其中政策性银行提供了184亿, 比上一年多增了9亿元, 四大商业银行提供了600.6亿元, 比上一年多增了78.7亿元, 增幅达13.1%;在煤炭企业贷款中, 2006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共提供125.5亿元的贷款, 票据贴现11亿元, 表内信贷业务136.5亿元, 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提供3.3亿元的贷款。2007年的贷款余额有所加大, 其中,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达到近200亿元, 增幅达37.3%, 其他商业银行10亿元, 而且政策性也提供2亿多元的信贷支持, 极大地扶持了内蒙古煤炭业的发展, 并有效地缓解了2007—2008年全国煤炭需求紧张的局面。同时, 在石油及天然气、再生能源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也在逐步加大, 2006年中资金融机构提供了15.11亿元的信贷支持, 2008年提供了18.12亿元。

2.债券类金融产品使用现状

受全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影响, 内蒙古债券市场发展更为缓慢。截至2008年, 符合发行债券的国有及大型企业多达100多家, 其中上市公司A股20家, 但发行债权融资的上司公司只有5家, 而能源类企业发行债券更少。2005年, 北方电力公司发行企业债20亿元, 成为自治区历史上最大的企业债券融资项目, 而煤炭、天然气及石油等大型企业发行债券基本没有, 上市企业寥寥无几, 债券融资微不足道。能源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方式单一, 是造成内蒙古能源工业投资过度依赖于银行信贷的根本原因。

(二) 股权类能源金融产品

依托于内蒙古资本市场的发展,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基地,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07年末, 内蒙古生产总值达到6018.8亿元, 5年内年均增长20%, 生产总值增速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进入全国前列;凭借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乳、肉、绒毛等资源, 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末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但内蒙古企业上市的规模和数量未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上市公司数量不升反降, 从高峰期的24家减少到20家, 先后有4家上市公司或被收购、借壳后迁出内蒙古。就能源类企业而言, 截至2008年9月底, 20家A股上市公司中, 只有4家能源企业, 占内蒙古全部上市公司的20%, 筹集资金12.66亿元, 占内蒙古全部上市公司筹资额的4.2%;B股只有伊泰B股一家, 融资6756.2万美元。显然, 内蒙古能源类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份额严重偏低, 利用股票融资的能力较低, 这与能源产业作为内蒙古优势产业极不相称。

(三) 信托租赁类能源金融产品

内蒙古能源企业与信托业的结合相对较早, 但规模较小, 且主要集中在煤炭企业中, 近几年拓展到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发电及热力供应等方面。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信托业发展的滞后性, 其业务品种单一, 资金规模偏小, 在支持能源发展过程中只有信托贷款一种, 而信托投资、委托贷款等主要信托业务基本没有。如在2007年的信托业务中, 支持能源企业的资金只有66.9亿元, 期限在1-3年, 且主要是信托贷款, 大部分来自于单一资金信托的建设银行利得盈。由此可见, 内蒙古信托业务发展缓慢, 产品单一, 也制约了信托业在内蒙古优势产业中的发展和支持的力度, 同时也说明内蒙古能源产业融资渠道的狭窄。

(四) 基金类能源金融产品

从内蒙古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情况看, 目前, 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包括北京市在内蒙古设立金融机构, 参股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公司的改组工作, 联合设立“稀土产业投资基金”和“生物工程发展基金”等。所有这些, 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 但也是内蒙古地区在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方面的有益探索。就能源类基金而言,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在推动内蒙古矿产资源产业投资基金的工作, 这是国内第一支矿业投资基金, 预计筹集资金规模100亿元人民币。基金组建以后, 政府在欢迎战略投资者的同时, 依然将保持对其绝对控股。设立矿产资源投资基金, 将大力推进资源证券化, 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组建大企业大集团, 并推动其整体上市, 如地矿集团、能源发电集团、西部天然气等, 同时积极推进中小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二、内蒙古能源金融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 能源经济与能源金融的景气度高度关联制约了能源金融的创新发展

近几年, 由于内蒙古能源产业的行业利润和回报率相当可观, 银行信贷资金高度集中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行业, 尤其是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 贷款中的80%资金投入能源行业。信贷资金高度集中在能源产业, 增加了信贷资金风险管理压力, 导致能源 (煤炭) 产业与能源金融景气度高度关联, 金融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越来越大, 金融资金效益受制于能源产业效益, 能源产业效益又受制于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变化。这种双重制约性既不利于能源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也不利于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也制约了能源金融的创新发展, 不利于内蒙古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 阻碍了能源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二) 单一的能源金融融资模式制约了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单一的信贷资金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内蒙古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不利于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同时, 内蒙古能源 (尤其煤炭) 的巨大市场需求, 迫切需要拓宽融资渠道。而能源产业结构从低层次的数量扩张型向高层次的质量提高型转换, 由初级粗放型开发向深层次技术创新型开发转换, 是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重组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了能源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需求量大、风险高, 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寻求发展能源金融创新的新途径,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模式, 是内蒙古能源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 金融市场化程度低, 制约了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资源基地,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 凭借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乳、肉、绒毛等资源, 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末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然而, 内蒙古地区金融服务体系滞后, 整体金融密集度较低, 金融市场化程度低, 尚未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能源金融市场体系, 严重制约了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提升。如占全区GDP 58%以上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地区, 其GDP总量达到了北京市的40%, 天津市的70%, 上海市的30%, 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和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上述3个城市的1/3。此外, 资本市场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尤其是能源中优质的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较低, 债权类和信托类金融产品占比较低, 上市公司的规模、数量相对较少。保险业在能源工业生产中的风险释放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 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能源区域金融机构在能源经济发展中定位不准, 机制不灵活以及地方政府短期利益的追逐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使得金融资源过度投向能源产业建设方面, 导致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失衡。就能源产业建设中, 能源开采阶段投入大, 而能源产业的深加工和技术改造投入明显不足, 进而制约了能源资源产业链的提升。特别是由于信贷资金的错配, 大部分资金流向能源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资源的开采方面, 对于能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投入明显不足, 金融资本过渡集中在粗放型能源工业发展,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内蒙古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思路

(一) 债权类能源金融产品的重新定位

内蒙古能源产业过度依赖于银行信贷, 而债券融资的比例微乎其微, 导致债权类融资格局严重失衡, 已经积聚了潜在的信贷风险。因此, 积极优化债权类融资结构, 重新配置能源金融资源, 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是解决当前能源产业融资格局失衡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

1.构建可持续的信贷投入新机制

在研究制定内蒙古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总体框架下, 要积极创新能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充分利用“窗口指导”,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促进有利于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投入机制的形成。

(1) 人民银行要灵活应运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 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 加大对能源企业的技术改造、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着力提高信贷政策与能源产业的协调对接和联动执行效力。

(2) 国家开发银行应将增量信贷投放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大型能源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减少能源开采项目的信贷支持。基于国家开发银行的转型, 利润的驱使可能使开发银行进入商业信贷的竞争, 建议中央银行应该加以宏观调控。农业发展银行须扩大信贷支持的范围, 主要支持农村牧区的新能源发展项目。

(3)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重点支持产业政策扶持的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的投资项目。对于资金需求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大能源项目, 各家商业银行可组成银团贷款, 一方面可以避免无序和恶意竞争, 另一方面可以分散信贷风险。中央银行和银监局应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监测和管理, 重点监控对信贷政策支持、抑制、限制的产业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确保能源信贷的平稳运行。

(4) 成立内蒙古能源社区银行, 从金融角度专门研究内蒙古能源发展方向和战略取向, 以此加强能源与金融的融合, 为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此, 应积极引导国外战略投资者、国内机构投资者和有资金实力的民间资本有序地进入能源产业领域, 并在国家有控制权的基础上, 引进外资商业银行、外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股权形式进入社区银行。

2.依托能源产业优势, 积极拓展债权融资渠道

内蒙古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和缺乏金融制度的创新意识制约了内蒙古债权市场的发展。相对全国而言,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优质的企业完全符合发债的条件, 尤其是能源类企业资产规模较大, 盈利水平较高, 理应成为发债的首选。

(1) 国家西部能源建设债券。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 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长远的能源发展战略。为实现内蒙古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可凭借国家信用发行国家能源建设债券, 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倾斜加大债券发行的力度, 用于西部地区重点能源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同时, 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审批, 发行地方能源重点建设债券, 以此推动西部债券市场的建设和扩大能源产业融资的渠道, 改变西部地区能源产业过度依赖于银行信贷的格局, 分散金融风险。

(2) 能源企业债券。内蒙古能源企业, 大部分是国有企业, 资产规模大, 盈利能力强, 符合债券发行的条件。但是, 由于企业发债受到国家严格的限制, 制约了内蒙古优势产业利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也阻碍了内蒙古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步伐。近几年,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大力发行债券已经具备制度和政策条件, 内蒙古可以依托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 积极寻求与证券公司的合作, 也可以在境外内引进战略投资者, 尤其是与具有一定证券承销能力的实力雄厚的券商合作, 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和培育后备企业, 充分利用自治区的优势产业发展潜力, 特别是能源类企业发展的前景, 通过做大作强优势产业, 着力拓展债券融资渠道。

(3) 公司债券。改善财务状况、优化资本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融资能力是内蒙古上市公司长远的发展战略。按照2007年8月15日出台的《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 可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的平台, 把能源行业中未上市的企业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通过上市公司的“壳资源”, 加大公司债的发行规模, 以此鼓励和促进能源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根本上解决财务状况和改善资本结构。此外, 内蒙古资本市场构建框架是依托能源优势产业, 应积极推进能源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 重点以呼、包、鄂“金三角”地区发展金融证券市场, 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 培育能源类上市公司。基于内蒙古现有19家上市公司的70%集中呼、包、鄂“金三角”地区, 依托于能源企业的自身优势, 加快推动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分离交易可转债和短期融资券, 逐步扩大自治区债券发行规模。

(二) 股权类能源金融产品的市场扩容

1.促进优势、优质能源企业改制上市

自治区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推进本地区上市后备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具体的发展思路是:对基本符合上市条件、具有发展优势的优质能源企业要重点指导, 加大支持的力度, 促进其尽快上市;对尚未改制的自治区能源类龙头企业、地方支柱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秀民营企业, 要建立重点联系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 指导企业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积极创造上市的条件;充实和完善自治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专业机构数据库、专家库, 积极开展与境内外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市场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 及时了解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最新发展态势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建议成立内蒙古自治区资本市场发展办公室, 加强对内蒙古能源企业的服务指导工作。

2.积极支持能源类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发展水平、壮大地方财力及扩大就业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积极为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1) 积极推动由能源企业集团部分改制的上市公司采取吸收合并、定向增发等方式实施资源整合, 实现集团整体上市; (2) 支持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融资能力强的上市公司, 收购兼并同行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 或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 拓展规模经济优势; (3) 支持发展态势好、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 充分利用发行新股、再融资、配股和短期融资券等手段, 扩大融资规模, 实现低成本扩张。

3.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发展

内蒙古现有的产权交易中心和矿产资源交易中心, 因其规模小、发展滞后、透明度不够等因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而积极扶持和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及场外融资中介机构的发展, 促进上市及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和合理重组, 提高上市及拟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 活跃证券场外交易市场。自治区各地区要鼓励证券中介服务机构在本地区开展企业改制上市、债券发行、购并重组、管理层收购、项目融资、资产管理、企业财务顾问等业务。有条件的盟市可设立证券业扶持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新设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发展。支持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融通资金。要协调有实力的区内外上市公司以及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参股控股证券公司, 增强证券经营机构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 信托类能源金融产品的积极拓展

引入能源投资信托金融产品, 以贷款类信托搭建银行、信托与能源产业的融合桥梁, 丰富信托产品, 即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能源与金融结合的有效途径。鉴于当前我国居民储蓄资金巨大, 居民投资渠道单一, 稳健的可投资品种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 因而积极拓展信托计划, 寻求安全性和收益性较好的投资项目对居民投资均有吸引力。其中, 能源类项目因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 市场前景相当乐观, 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优选贷款企业和项目, 针对不同投资者群体的投资偏好, 主动发起设立各类信托产品计划, 用于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融资企业可以在效益前景预期较高的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 根据阶段资金需求配置信托贷款融资, 以此减少对股东的筹资, 提高信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基金类能源金融产品的政策配给

1.设立内蒙古能源开发基金

借鉴国家能源基金和山西省能源基金成立的经验, 内蒙古应尽快成立能源开发基金。建议由内蒙古两家以上的能源集团企业会同金融机构 (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组成) 作为共同发起人, 组建注册资本在2亿元以上、具有法人资格的能源开发基金, 通过公开发行基金受益凭证或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按照《信托法》的要求进行基金管理, 主要用于内蒙古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政府部门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主要承担提供服务和加强监管责任, 必要时进行干预。成立能源基金是能源产业与金融融合的有效途径, 不仅有利于能源产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更有利于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实现能源产业资本的快速扩张, 也有利于社会资本有序的进入能源产业, 分享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

2.设立内蒙古能源风险投资基金

由于能源项目的勘探开发、能源化工 (煤变油、煤液化等) 以及输电设备的研制开发等项目具有技术性高、风险大等特点, 且资金需求多, 符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对于能源风险投资机制, 主要采取符合国际标准的“入口——运行——出口”模式。在入口阶段, 建议以政府出资为主, 通过一定阶段的发展, 由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过渡到以企业出资和富有的个人为主, 最终发展到以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出资为主要阶段。在运作模式上, 资金从投资者流向风险投资公司, 形成风险投资基金, 经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项目进行筛选, 注入到风险企业中, 经风险企业的运作, 实现项目的资本增值, 从而实现投资者、风险基金和风险企业三位一体的完整的风险资本循环体系。在出口模式中, 建立风险投资的IPO、兼并与回购、清算等多种退出方式, 这一过程主要在创业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进行。

3.设立内蒙古节能技术贴息基金

能源产品 篇7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产业内贸易,对于一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出口产品结构,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乃至减弱开放经济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冲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以来,中国在世界贸易的地位逐渐上升,其中中国与美国贸易往来也进一步加强,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专门研究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贸易结构有待于改善。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额逐渐增大。高新技术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为此,中国科技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以下简称目录)(2006),其中,按照科技部的技术领域范围,将产品划分为九大类,并用代码标识,分别是:技术领域代码设立如下:01—电子信息;02—软件;03—航空航天;04—光机电一体化;05—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06—新材料;07—新能源和节能产品;08—环境保护;09—现代农业。

这九大类产品中分别对应有HS编码,为贸易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章将选择第七类即新能源和节能产品进出口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和美国在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结合显性比较优势分析,试分析中国出口新能源产品的竞争优势,指出中国应该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说明

2.1 数据说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文章中的新能源是依据《目录》(2006)中的分类(即第七大类产品),包括新能源和节能产品。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商品名称与编码协调制度》 (HS) 的6位数分类水平 (即HS6) 作为新能源产品划分标准。在产业内贸易研究文献中,一般习惯于将HS4作为研究标准。HS4编码将前四位数相同的产品划为同一个产业,《目录》中划分更加细致与具体,因而文章中将因此研究更细的6位数产品,即HS编码的前6位数相同的产品,这样就可以避免将一般产品错误归类为新能源产品,从而造成过大指数误差。

新能源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根据HS编码,该类产品主要集中在84(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等)、85(电机、电器设备机器零件)和89(船舶及浮动结构体)三大类,选择了15种贸易量最大的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1996年到2007年该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论述,利用显性比较优势分析法,找出中美两国主要新能源产品的相对优势。

数据全部来自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考查了从1996年到2007年间中美两国主要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这些产品涉及到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各个领域。

2.2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GL指数分析产业内贸易水平, 其公式表示为:, 式中Xi表示产业i的出口额, Mi为产业i的进口额, GL指数∈[0, 1], 当GL=0时, 表示产业i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GL值越大, 表示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GL指数=1时, 表示产业i为完全产业内贸易。

对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度,除了上述的GL指数以外,还有其他的测度方法。Aquino (1978)与Bergstrand (1983)都注意到了贸易不平衡对GL指数的测度会产生影响,并分别提出了别的调整方法。但是Greenaway和Milner (1981)与Vona (1991)都指出,调整后的测度方法会造成更大的扭曲。因此,本文将采用未调整的GL指数进行计算。

3 中美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通过GL指数分析,可以得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由于2001年底中国成功加入WTO,为了更好地说明2001年前后贸易方式的变化,故将1996~2006的数据分成两阶段分别分析,即1996~2001年和2002~2006年,所有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国Comtrade数据库HS6位数整理计算得到。

表1显示了新能源产品在1996年至2001年间的GL指数值,其中:GL指数均值最高的是85414000(太阳能电池),其次GL大于0.5的有:84242000(高效节能燃油喷枪)、85021100(数控柴油发电机组),可见,这三种新能源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形式占了主体地位,可以认为这些产品组的多样性增加和质量提高,从而形成较好的规模经济,贸易伙伴国美国对其需求增加,同时国内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其他组的产品GL指数都小于0.5,可以认为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特别是85023900(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最低,平均GL指数仅有0.01,几乎没有产业内贸易,从UN Comtrade数据库来看,这一组产品中国的出口非常少,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美国的进口,可以说明中国在生物能源的利用上还有很大空间,产品质量相对于美国还较低。

从上面数据中可以看出,表2显示了中国加入WTO以后的GL指数。其中,85414000(太阳能电池)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GL指数大于0.5的有:84148090(氢气压缩机)、85065000(高能锂原电池)、89079001(太阳能航标灯),接近0.5的有84191900(太阳能集热管热水器)、84242000(高效节能燃油喷枪),这些产品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相比于加入WTO前,可以发现更多的产品倾向于产业内贸易,很多产品组GL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85023900(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仍然保持较低的水平,可能与中国这一项产业发展程度较低有关,而85393190(紧凑型荧光节能灯)的GL指数逐年降低。

总体来看,中美两国在主要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低,而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4 结论与建议

4.1 从表1-2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以加入WTO为界,可以发现总体程度有所提高。但是,通过GL指数分析,发现很多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依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4.2 不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差异性。通过表1-2的数据,看到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产品就几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而有的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比如太阳能航标灯和氢气压缩机,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总体来看,很多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具有上升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应该注重加强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具体来说,应该是选择本国在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新能源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规模经济和技术不断进步提高该类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产品结构的合理化。通过对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科技基础有待于加强与提升。

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只有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才能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和质量。通过技术创新可与发达国家在更加平等的层次进行分工,从而双方可以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和时间,我国应该加强法律对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避免开发新技术所冒的风险与其收益不对称。

除此之外,对于中国这样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还可以采用技术引进的方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技术引进是采用技术贸易的方式,或是购买专利等知识产权,或是购买附着于机械设备零部件的知识技术。技术引进可以节约研发时间,迅速拉近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要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改良和创新,则这种技术引进相当于为本国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创新平台,对本国的技术进步促进作用很大。在中美新能源产品贸易过程中,应该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让中国受益于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

摘要:以新能源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中美两国主要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结合1996年至2007年的贸易数据说明, 借助GL贸易指数分析, 认为由于高新技术发展程度不同, 新能源产品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而且中国出口的新能源产品相对竞争优势较弱。

关键词:新能源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

参考文献

[1]Grubel, H.G.and P.J.Lloyd (1975) .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 Products[M].London:Macmillan.

[2]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7.[EB/OL]http://comtrade.un.org/db/.

[3]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42.

[4]马剑飞, 朱红磊, 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2 (9) .

[5]林琳.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6) .

试论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的设计 篇8

一、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与传统汽车相对呈现价格偏高的问题。对于传统汽车保险产品而言,在进行其保险产品费用的制定时,是根据其汽车的售价来确定的。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以及市场售价,都呈现出了偏高的问题。其相关配件等核心部分只能是依靠进口,从而让汽车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在设计新能源汽车产保险产品时,就导致其保险费用相对较高。

2. 新能源汽车设计理念与材料特殊性容易导致纠纷。在设计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时,由于所设计出保险产品与新能源汽车的一些特征存在有不匹配的问题,当其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引起多方的纠纷。

3. 无法形成统一标准保险业务开展不顺利。当前新能源汽车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而且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技术不同的产家的技术性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这样的市场形态,让保险公司在设计保险产品时,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来设计出合理的保险费率。

二、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设计前提

1. 在政府主导下完善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的可行性。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推动都有着相应的规划,这也就需要在设计保险产品时同样由政府来进行主导,制定出与之形成配套的保险产品。并且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形成合理的保护。政府应该把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资料提供给保险公司,让其能够针对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的设计更加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一起来对这个保险产品设计难题进行分析。

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联合多部门进行风险以及利润控制。新能源汽车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同样也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对象。随着其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对而言对于其保险的人才呈现出严重缺乏的状态。因此,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保险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要在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对保险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制定出相关的制度,有效实现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能够具有一定的利润,并且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

三、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应该分阶段进行设计

1. 针对开发与推广阶段的保险产品设计。在这个阶段当中,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属性,让其整个行业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在进行这个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开发风险,会让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参与到对其行业的贷款活动中。保险公司在对其厂家有了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为其提供一定的保险业务。首先,保险公司可以提供科技信贷担保,让新能源汽车在进行创新项目研发时能够在保险公司的信贷担保下,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研发资金。其次,通过保险公司与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申请者共同承担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利润共享。然后,新能源汽车项目研发信贷申请者,需要向保险公司支付相应的保险费用,如果整个研发项目出现了失败,保险公司则负责偿还其应承担部分的贷款。

2. 针对研发与投产阶段中出现的风险设计保险产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新能源汽车在经过相关的技术项目的研发后,已经达到了产前实验的条件,保险公司可以为其设计相关的保险产品。如果这个实验项目失败,保险公司可以按照相应的比例对其进行理赔。当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完成之后,进行到新产品的创新生活环节。其制造产商可以为其产后效益进行投保。这个投保范围主要是对产品的投入期开展,已经进行成熟期的产品不具备投保的资格。保险公司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可以进行协商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效益标准,生产企业必须要按照相应的比例来交纳保险金。当研发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投入生产后如果所产生的效益达不到预期投保的标准,则保险公司应该按照之前所商议的效益标准给予一定的赔偿。

3. 针对产品售中以及售后的保险产品设计。对于汽车产品而言,生产企业在进行出售时通常都会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质量承诺,并且会有相对应的保险产品。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这是一种较为新兴的产业,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生产企业在进行销售时,非常需要保险公司为其进行产品质量方面的保险产品设计。但是这个行业当前又没有形成一定的统一标准,因此在进行保险产品设计时,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保险产品设计。第一,针对车辆损失险产品设计。对于这个产品,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是一种主要的保险品种。保险公司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在车辆损失险的基础上,为新能源汽车设计一种新的保险产品。即如果是新能源技术而造成的车辆问题,保险公司则针对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赔付,当汽车制造企业在研发新的技术时,已经具备了技术保障措施,如果消费者在进行车损索赔时,可以更加明确地划分出其责任,减少相应的纠纷产生。第二,针对汽车主要零部件的保险产品。所有的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对于其质量会产生很大的质疑。

结语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对其进行保险产品设计时,要充分地综合考虑多个层面的内容,制定出合理性、规范性、可行行的保险产品。在保险产品的促进作用下,加快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平.新能源汽车道德风险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

能源产品 篇9

安森美半导体的电源产品及技术创新每每领先于全球, 如NCP1366初级端稳流控制器, 空载能耗不到10 m W, 符合美国DOE及欧盟Co C Tier 2;NCP4305 同步整流控制器, 用于CCM反激和LLC转换器, 进一步提升电源能效;NCP1399业界首款电流模式LLC控制器采用专用跳周期模式提升轻载能效;Ga N (氮化镓) 晶体管的电源转换能效超越硅;新一代场截止型沟槽IGBT降低开关损耗;T6/8MOSFET技术利用最低导通电阻提供高性能电源转换;及采用领先封装技术的智能功率模块 (IPM) 和功率集成模块 (PIM) 。

正在进入移动通信网络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我们正在进入移动通信网络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一个我们将看到移动设备连接生活中一切事物的阶段。在这种新的互联生活中, 移动的生活方式将改变社会, 不仅对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互动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将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我们会看到紧凑的、连接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以不同的方式普及到日常消费电子、家用电器以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上。这就是趋势:物联网——万物相连。

有数据表明, 到2020年, 全球将有500~750亿个传感器设备连接到网络, 这个数字是全球人口数量的7~10倍。面对如此巨大的传感器数量, 以及更加庞大的传输数据, 传统的电力线或电池供电方式将面临安装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使用寿命以及环保方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能量采集技术可以帮助传感器设备实现易安置、免维护、长寿命以及绿色环保等目的。能量采集技术将往更低功耗、更高效率、更易用的趋势发展。

目前的难点在于整个能量采集系统需要专用的、昂贵的低功耗模拟电路芯片;需要非常仔细地去设计能量采集、转换以及存储;需要计算复杂的能量收集负载功耗;需要灵活的低功耗芯片去执行能量收集系统负载的传感、处理以及通信功能。

能源产品 篇10

改革开放30年来, 烧结墙体材料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 在全国大家办建材的大形势下, 烧结墙体材料工业异军突起, 企业数量快速上升, 50年代初期全国仅有近千家, 到90年代中期, 最高时达到了12万家。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 烧结墙体材料用原料利用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江河淤泥、各种工业废弃物等, 产品从单一的黏土实心砖发展成有多孔砖、空心砖、空心砌块、保温砖、保温空心砌块、复合保温砖、复合保温空心砌块、装饰砖、路面砖及烧结装饰瓦等。

我国烧结墙体材料工业进入本世纪初,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装备蓬勃发展, 装备生产出JZK70/70-25 (小时生产能力25 000~30 000块) 、JZK75Y-35型大型挤砖机, 还配套研制生产了湿式轮碾机、切、码、运设备和自动上 (下) 架机组系统、自动化机器人码坯系统、自动化机械装卸系统等设备, 而且具有较高的水平。焙烧窑炉也随之研发有3.3 m、4.6m、6.9 m、9.2 m、9.4 m、10.4 m平吊顶宽断面隧道窑, 节能技术 (干燥余热利用技术、焙烧窑炉保温技术、电机无功就地补偿技术、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内掺燃料均匀供给技术、隧道窑余热利用及发电技术等) 已在行业已开始推广实施。

总之在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目前我国烧结墙体材料工业的产业结构、能耗水平以及技术发展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从我们长期对烧结墙体材料企业运行情况的跟踪情况来看, 还有许多中小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能源浪费和能耗偏高, 存在能源消耗控制基本上处于缺乏监管状态。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应尽快制定《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对烧结墙体材料生产能耗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烧结墙体材料生产的综合能耗。

1.1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综合[2011]66号文件“关于下达2011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标委下达了计划编号为20110817-Q-469的《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提出, 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0)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归口,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负责国家标准的起草和编制工作。

1.2 工作过程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 (原归属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烧结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发、设计和节能测试服务, 对国内烧结墙体材料生产各种工艺的能耗情况有着长期跟踪。2012年6月,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 对《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的工作计划、调研、测试验证等工作进行了安排和分工。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 向国内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和墙材主管部门收集了解意见和建议, 确定标准制定的初衷, 工作组对相应烧结墙体材料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以及管理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和研究,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结合最近几年来对不同规模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现场测试情况, 确定了能耗限额指标, 于2013年4月形成了标准讨论稿。工作组于2013年5月20日在西安同行业内专家对工作组讨论稿进行了研究讨论, 与会专家提出了宝贵意见, 形成了《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征求意见稿。并通过全国墙体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员、《砖瓦世界》和《砖瓦》杂志广泛地征求了意见。并按照2013年7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2013年第二次专家意见征询暨风险排查会上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 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形成了标准送审稿。

2 行业概况

2.1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烧结墙体材料行业是中国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值接近建材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在国家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烧结墙体材料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 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 烧结墙体材料用原料也已从原来单一的黏土向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主要利用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污泥及江河淤泥、建筑垃圾、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尾矿、包装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及锯末等。产品出现了多品种、多规格;根据中国砖瓦工业协会编制的《砖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中显示截止2010年, 烧结墙体材料工业已减少到7万家左右, 年生产各类烧结制品约1万亿块 (折普通砖) , 从企业生产规模变化上分析, 年产6000万块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在逐年增加, 年产3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呈下降趋势。

最近几年来,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西安有限公司对国内有代表性的烧结墙体材料企业生产线进行了热平衡测试和现场调研工作, 从测试和调研结果来看, 不同规模以及投产时间不同的生产线热耗相差较大, 部分生产线干燥和烧成热耗甚至大大超过设计指标。项目测试和调查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110家, 其中年生产能力7 000万块以上的大企业占全行业的25%, 年产4 000万~7 000万的中型企业占43%, 年产4 000万以下的小型企业占32%。调查企业生产线规模分布见图1。

我们对国内有代表性的典型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煤耗情况进行了测试和调查, 收集了生产线单位煤耗等部分数据, 其中满足《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要求限额先进值水平有4家企业, 占3.6%。能达到标准中限额值水平共有76家, 占69%, 能达到标准中准入值水平的有23家企业, 占21%。总体来看, 标准中的标准值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具体调研考核结果见图2。

从收集的各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的资料来看, 能耗差距比较明显, 最低的仅41.2 kgce/t, 最高的达到77.5 kgce/t, 大部分在50 kgce/t~70 kgce/t以内, 主要受原料、燃料、焙烧温度及产品形状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的烧结墙体材料行业的热工设备主要有隧道窑、轮窑, 隧道窑生产砖的产量大约占总产量20%左右。“十二五”期间, 我国烧结墙体材料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其中新建烧结利废产品生产线大都采用隧道窑, 规模一般在年产6 000万块以上, 最大单线规模达到了年产1.2亿块, 浙江已建成首条年产1.6亿块 (折普通砖) 的页岩烧结砌块生产线, 是当今我国最大的烧结空心砌块生产线之一。我国烧结墙体材料行业不同于国外, 95%以上的产品生产采用了内燃烧砖, 这项技术是我国普遍的技术, 国外则多采用外燃烧结技术。

2.2 国外发展现状

西欧砖瓦工业的目前集约化生产程度很高, 已经完全改变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概念, 而是形成了“巨额资产产业”的一个工业部门。从小型的工厂向大型化生产企业转化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大型的砖瓦生产公司, 如英国的伦敦砖公司, 下有22个工厂, 年产砖量占全英国砖产量的40%;另外英国的红大地砖公司, 赛尔维森砖公司, 末切尔莫西砖公司, 均是西欧较有名的砖瓦生产公司;法国的森宝 (SABO) 砖公司下设有近30个工厂;奥地利的维也纳山砖公司现有263个工厂分布在欧洲各国、美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 近期又投巨资在俄罗斯建设大型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厂;美国的页岩产品总公司下属砖厂十多个。在德国, 与1998年相比, 工厂数量减少了95家, 但其总产量几乎没有下降, 在200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 德国的砖瓦总产量增加了近15%。砖瓦工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28 000万欧元, 折合人民币约130亿元。葡萄牙年生产砖为570万t, 相当于中国标准砖30亿块, 奥地利维也纳山集团公司2006年的总产值高达22.251亿欧元 (相于人民币223亿元) 。这些大公司的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 也由于其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促进了集团公司进行技术上的改造与进步, 提高了行业的节能水平。

在欧洲, 几乎所有的烧结墙体材料行业隧道窑都实现了自动化, 有些工厂还实现了智能化。一座内宽6.9 m的隧道窑的产量可达日产30万块烧结砖。在欧洲一座内宽6.9 m的隧道窑造价在120万美元以上, 为节能环保一座隧道窑要用一百多种材料建成。德国的制砖热耗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400 k J/kg×4.18 k J/kg制品下降至目前的约300 k J/kg×4.18 k J/kg制品。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编写组首先对国外是否有类似的烧结墙体材料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进行了调查, 我们查找了国外主要烧结墙体材料行业生产国家相关标准的目录, 发现没有类似的标准, 因像欧美等发达国家烧结墙体材料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处于平衡状态, 新增产能和淘汰产能都比较小, 因此没必要有这类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因此也没有类似烧结墙体材料行业强制性的能耗限额标准。

3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国家及主管部门对烧结墙体材料行业节能减排及的目标, 为国家和主管部门出台节能的相关政策和淘汰落后产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必须制定烧结墙体材料能耗限额标准, 使烧结墙体材料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不断向高层次推进。

3.1 国家及节能主管部门的相关节能要求

对于烧结墙体材料工业, 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就墙改工作颁布了多项国家和部门的政策法规、行政规章及技术规范相互配套的法规体系。在2012年8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规定, 到2015年,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比2005年下降32%) ,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 还有《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号, 都要求抓好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 要加大节能设备和工具的推广力度。

3.2 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中的节能要求

根据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以调整结构为重点,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 延伸产业链,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促进烧结墙材工业转型。“十二五”墙改发展规划、制定烧结制品生产工艺装备登记备案和加强墙改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的相关政策措施时, 因国家尚无制定烧结墙体材料“限额”标准, 在制定相关“准入”政策时, 依据的充分性还有缺陷, 以至于出台不了有力度带针对性的有效性措施。我国现行的行业标准JC/T 713-2007《烧结砖瓦能耗等级定额》是一项推荐性标准, 该标准对烧结砖瓦单位产品的热耗、煤耗、电耗划分了一级、二级、及格三个等级。目前建材行业中水泥、陶瓷等行业均有相应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浙江省于2009年颁布了《烧结砖瓦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的地方标准, 广西也颁布了《烧结砖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地方标准, 这些能耗限额标准中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值划分现有企业、新建或改建企业的不同限定值, 一些标准还列出了综合能耗先进值。这些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引导地方相应行业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节能减排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目前存在的节能问题

目前, 我国烧结墙体材料企业普遍存在节能观念和意识不强, 节能管理薄弱, 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尚未转变, 而大多数企业只是设法提高产量来追求效益, 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目前, 我国年生产各类墙体材料约1万亿块 (折普通砖) , 其中近80%的企业分布在广大农村, 因此, 整体能源浪费比较严重;对节能认识不足, 亟待进一步提高;

前些年由于“喷气式”发展, 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起步水平低, 能耗高, 浪费严重。经济实力表现出严重不足, 因而制约着企业的节能技术进步;

我国现还有很大一部分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处于自由生产阶段, 均是在违规运行中, 无人监管、政策、法规无法落实, 亟待改善;

企业技术装备落后, 创新能力不强, 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的难度大, 新建项目与节能减排、等量或减量置换落后产能相衔接制度亟待落实;

烧结产品销售价格偏低, 部分企业仍然出现资金紧张, 出现工程材料压款现象, 企业资金周转缓慢, 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无法实施节能改造。

4 分析思路

本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制定的现有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的限额限定值, 将目前国内烧结墙体材料工业能耗较高的生产线淘汰20%以上。同时确定新建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 促进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在新建生产线上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达到准入值的要求。相关指标的要求包括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修正办法, 对孔洞率、硬质原料和硬质燃料、生产采用自动化机械装备、烧成温度几项能耗限额值按顺序进行累计修正, 供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参考。

《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是新制定的, 能耗限额分为现有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新建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和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先进值三个等级。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指标都针对国内烧结墙体材料生产情况, 具体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是按照烧结墙体材料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为四类, 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烧结保温砖保温砌块、烧结实心制品。其中烧结实心制品包括烧结装饰砖、烧结路面砖、烧结瓦制品及烧结普通砖。另外作为产品来说还可按照强度等级分、按照不同原料种类分、按照产品的吸水率分类;如以产品强度等级、原料种类和产品的吸水率分类确定限额指标难度较大, 而且标准实施也比较难。烧结墙体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发展发展能适应建筑工业化需要的复合、多功能、绿色、智能及装配式产品为重点, 大力发展集保温与装饰于一体、承重与保温于一体的承重、非承重墙体材料产品、烧结装饰砖和砌块、复合保温砖和砌块、大型自保温砌块等自保温墙体材料, 因此, 以产品种类分类较为合理。

此次制定标准将现有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值指标确定为国内有约30%左右的生产线达不到限定值要求, 在经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后将有20%左右的生产企业作为淘汰的对象。另外, 还应按照国家的墙改政策和各地的墙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不含在标准范围内企业, 如淘汰耗能高的小立窑、地沟窑、开口窑及不符合规定的轮窑、采用自然干燥生产、规模在年产1 500万块以下占比大的小企业。不这样做, 行业的高耗能帽子摘不下来, 行业形象就改变不了。

对于新建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指标的确定, 则根据目前国内各种规模的生产线调查的能耗指标, 约21%较先进企业能达到该指标要求以及目前烧结墙体材料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年运转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保证烧结墙体材料企业采用比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才能达到。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先进值指标的确定, 只要目前国内有个别企业能达到该指标即可, 指标是根据对国内有代表性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测试和调研参考确定。

《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根据目前国烧结墙体材料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 进行了大量的验证和研究工作, 调研大量生产企业及专家的意见, 参照现有JC 713-1990《烧结砖瓦能耗等级定额》、JC 982-2005《砖瓦焙烧窑炉》、GB 50528-2009《烧结砖瓦工厂节能设计规范》等相关的标准, 同时参考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烧结墙体材料生产技术指标编制的。目前形成了的标准送审稿,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5.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能源消耗以下简称能耗) 限额的核算范围、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考核办法、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修正办法、燃料发热量的计算, 以及对新建项目的能耗控制。

5.2 现有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值及其确定依据

将能耗限额值设立三个值, 其中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值的确定是在调查了国内众多生产企业的情况后、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制定的, 由于本标准实施后将根据标准中的指标淘汰能耗较高的烧结墙材企业, 因此指标不能定的太严, 否则达不到能耗限额指标的烧结墙材企业太多, 如果指标定的太松, 则达不到预期淘汰落后生产线的目的。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值的确定能使国内有30%左右的生产线达不到限额值的要求, 在经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后有20%以上的生产线达不到限额值的要求, 这部分企业则将作为淘汰的对象, 具体限额值指标如表1。

注:a烧结实心制品包括烧结装饰砖、烧结路面砖、烧结瓦及烧结普通砖。

5.3 新建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准入值及其确定依据

近几年来我国烧结墙材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和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取得了一些进步, 新建烧结墙材生产线的能耗明显下降。根据最近几年采用最新技术投产的生产线实际运行情况以及目前国内各种规模的生产线设计的能耗指标, 我们确定了新建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准入值, 保证采用比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才能达到要求, 该指标的确定是在目前有约21%较先进企业能达到该指标要求的基础上, 其指标具体如表2。

注:a烧结实心制品包括烧结装饰砖、烧结路面砖、烧结瓦及烧结普通砖。

5.4 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先进值及其确定依据

经过最近几年来烧结墙材工业生产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部分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能耗指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 先进值的确定, 国内已有被调查的较大型先进企业4家能够达到该指标, 其具体指标如表3。

注:a烧结实心制品包括烧结装饰砖、烧结路面砖、烧结瓦及烧结普通砖。

5.5 综合能耗的统计范围

烧结墙体材料综合能耗的统计范围包括从原料制备到成品堆放的全部生产过程中各种能源消耗量, 不包括生活能源消耗。

烧结墙体材料煤耗统计或检测范围包括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 到产品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消耗的煤量, 包括原材料处理、成型、坯体加热处理和产品干燥、焙烧的煤耗等, 当采用废弃物作 (如污泥等) 为原料时, 烘干废弃物消耗的煤量不计入产品煤耗, 采用工业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时, 废弃物带入的热量应折算成标煤计入烧成煤耗。

烧结墙体材料电耗统计范围包括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 到产品出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 包括原材料破碎、输送的电耗, 产品包装的电耗等。采用废弃物作 (如污泥等) 为原料时, 烘干废弃物消耗的电量不计入产品电耗。

5.6 标准能耗计算方法

5.6.1 烧结墙体材料产品综合能耗的计算

对于烧结墙体材料产品综合能耗的计算, 按照能源计算公式∑E=Ea+Eb+Ec+Ed进行计算, 其中∑E为综合能耗, 即统计期内用于烧结墙体材料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各种能源, 用标准煤表示, ∑E即为产品统计期内综合能耗, Ea、Eb、Ec、Ed分别代表产品在统计期内的煤耗、电耗、气耗、油耗, 在工作组对大量的生产企业进行调查统计后, 得出烧结墙材生产用于机械等方面的油耗和气耗等其他消耗之和普遍在电耗的26%~30%左右, 因此我们在综合能耗中将这部分消耗直接按电耗的30%折算计入, 方便在测试期内无法统计出油耗、气耗的企业考核。

5.6.2 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的计算

对于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的计算, 按照公式进行计算, 即用∑E (综合能耗) 除以P (合格产品产量) 即可得出Ez (统计期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 要注意P为统计期内生产符合GB 13544、GB 13545、GB 5101、GB 26538、GB/T 26001、GB/T 21149标准规定的合格产品产量, 单位为吨。

5.7 烧结墙体材料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修正办法

5.7.1 硬质原料破碎修正

当烧结墙体材料产品采用需要破碎加工的硬质原料的企业,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破碎机、球磨机等设备进行粉碎加工, 对于电耗受破碎率影响会更大些, 因此, 标准对其进行修正:综合能耗修正值=综合能耗+1.2×破碎率, 其中破碎率即需要破碎原料占产品原料的比例。

5.7.2 海拔高度修正

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所在地海拔超过1000 m时进行海拔修正, 煤耗修正下式计算:

式中P0—海平面环境大气压, 其值取101325 Pa;

PH—当地环境大气压, Pa。

5.7.3 烧成温度修正

对于某些烧结墙体材料产品如装饰砖、路面砖等由于其产品性能要求需要在高温下烧制的, 标准设立了烧成温度修正, 当最高烧成温度在1080℃以上时, 修正公式为

公式主要是考虑不同烧成温度对能耗的消耗不同, 烧成温度越高能源消耗越大, 现举例如下:

某企业主要生产烧结装饰砖, 其最高烧成温度达到1300℃, 按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可算出修正系数为1.33, 其标煤耗修订值=48.5×1.33=64.5 kgce/t, 即这家企业只要达到修订值即满足能耗限额。

如另有一家企业生产烧结路面砖, 其烧成温度达到1100℃, 正系数公式可计算出修正系数仅为1.12, 其标煤耗修订值=48.5×1.12=54.32 kgce/t, 相比第一种烧成温度达1300℃的产品修正, 其修正系数要小很多, 其主要因为烧成温度低于第一种产品, 说明温度修正公式反映出烧成温度与温度修正系数的关系, 温度越高, 修正系数越大。

6 实施本标准的意义

6.1 政策支撑

本标准中的现有烧结墙体材料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可以作为《烧结墙体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淘汰落后烧结墙体材料的依据。

6.2 经济效益

目前, 全国有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7万家, 年产约1万亿块 (折普通砖) , 根据《砖瓦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需要淘汰落后产能。现有落后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几万家, 绝大多数生产技术、装备落后, 大多使用轮窑, 地沟窑、开口窑甚至土窑。这种技术结构造成能源消耗高, 污染严重, 煤耗和电耗费用已占到企业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落后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理念,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按最保守估计至少新建2 000座大型隧道窑生产线, 年产烧结砖1 600亿块, 以平均新建每条生产线费用为3 000万元计, 则需要投入资金600亿元以上。此外部分规模以上的生产线由于投产时间不长, 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较落后, 导致能耗偏高, 需进行相应技术改造, 估计这部分生产线数量为上万家。以平均每条生产线节能技改费用为500万元计, 则需要投入资金500亿元以上。

目前, “节能减排”正在变成一场全民运动, 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 通过标准的实施, 以淘汰的落后产能, 新建隧道窑生产线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隧道窑热能损失, 提高隧道窑的热效率, 与淘汰落后生产线相比较, 节能20%以上, 按每万块产品最少节能200 kg标准煤计算, 估计每年至少节约320万t标准煤 (按新改建产能1 600亿块生产线考虑) , 同时能节省大量电能,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大幅度降低, 社会效益显著。

7 标准实施的建议

标准中能耗限额指标应为年度统计值或检测值, 因此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 国家和地方墙体材料工业主管部门必须在烧结墙体材料工业内建立能源报表的有关制度, 要求生产企业定期提交烧结墙体材料产品质量、生产电耗、煤耗等方面的报表, 并定期对部分烧结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及产品质量进行抽查, 对提交的数据造假的企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此外, 有关地方墙体材料工业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具有计量检测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对烧结墙体材料企业的能耗进行检测和计算, 根据检测的结果对烧结墙体材料企业的能耗进行考核。

对于能耗指标达不到标准中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指标的企业, 国家和地方墙体材料工业主管部门应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对生产线采取技改等整改措施, 降低生产能耗, 对于连续两年达不到标准中规定的限额指标要求的生产线, 主管部门可以要求企业停产整改。

由于目前中国烧结墙体材料总产能约为1万亿块 (折普通砖) /年, 企业数约7万家, 建议标准发布后设立一年的过渡期。

8 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上一篇:批处理实现文件共享下一篇:默契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