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能源

2024-07-14

经济能源(精选12篇)

经济能源 篇1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 存在着诸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 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门年轻的科学。

能源经济学研究能源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能源经济学为国家和地区制定有关能源工业发展的方针、规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能源经济学将是包含能源的需求、能源的定价机制、能源产业的组织结构、能源对其他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影响等;研究方法是引入随机模型或大量的计量模型, 如包括价格的随机变动、随机的外部冲击等等, 甚至应该构造1个包含能源生产、能源需求和能源价格波动的一般均衡模型。

经济能源 篇2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   新世纪 41.76-0.03-0.07% 中国石化12.14-0.06-0.49% 工商银行5.03-0.05-0.98% 中国石油13.39-0.14-1.03%

。能源行业化危为机,在困难中前行,抓住全球能源需求放缓的有利时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把握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下跌的难得机遇,创新模式加强能源国际互利合作;紧紧围绕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能源运行总体平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2009年能源经济的总体情况

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29.6亿吨,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发电量36506亿千瓦时,增长7%;全社会用电量36430亿千瓦时,增长5.96%。原油产量1.89亿吨,大体持平,下降0.4 %;原油净进口1.99亿吨,增长13.6%。天然气产量829.9亿立方米,增长7.7%;煤层气(瓦斯)抽采量达到71.8亿立方米,利用量23.5亿立方米,分别增长23.8%和36.6%。

(一)全年能源运行前低后高,总体平稳

2009年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能源需求逐步回升,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年初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能源运行低迷。二季度开始,宏观经济止跌企稳,能源需求逐渐回暖,煤炭、电力、石油消费结束了持续下滑的势头。上半年国内能源供应总体较为宽松,价格平稳。三季度,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施工,企业开工率明显回升,加之夏季降温负荷高,能源消费转旺。进入四季度,钢铁、建材、化工和有色等行业快速恢复,拉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入冬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时间遭遇极端低温天气,居民取暖用能迅速攀升,华中、华东地区天然气、煤炭先后出现供应紧张。总体上看,下半年能源消费趋于活跃,全国能源供需总体仍保持平衡,部分地区、部分时段、部分能源品种出现供应紧张。

(二)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1、煤炭主产省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工作有序推进。至2009年底,山西省重组整合企业正式签订协议率达98%,主体接管到位率达94%。煤矿复工复产、改造建设、矿井关闭工作全面展开,“多、小、散、低”的产业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一是产业水平明显提升。矿井数由2598处压减到1053处,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6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保留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二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5000万吨级、11个1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三是办矿机制明显优化。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其中,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占30%,股份制企业占50%。四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整合后的保留矿井将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原煤洗选加工率、主要污染源治理达标率、煤层气(瓦斯)抽采和利用量都将得到显著提高。贵州省通过国有大矿托管、兼并、收购等形式整合小煤矿,河南省推进现有国有重点煤矿强强联合。2009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1000个,煤矿个数下降到1.5万个。

2、电力结构继续优化。一是火电比重下降,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至2009年底,全国火电装机6.5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2%,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74.6%,较2008年底下降1.5个百分点;水电装机1.97亿千瓦,增长14%,约占22.5%,较2008年底上升0.74个百分点;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超过20万千瓦。二是火电建设继续向高参数、大容量、环保型机组发展。至2009年底,全国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重达64.6%,比2005年底提高21个百分点。全国在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在建12台。三是核电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国在建核电机组20台,为全世界在建机组最多的国家,在建规模2192万千瓦。四是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风电突破500万千瓦,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和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三)创新模式加大能源国际合作力度,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2009年,我国分别与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签订总计600多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每年可获得约7500万吨进口原油保障,约为2008年进口原油总量的42%。中俄原油管道俄方境内段和我境内段工程均已开工,2010年底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建成投产,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政府间协议已经签署,将建设通往云南昆明的油气管道。与我周边国家修建油气管道,不仅为我提供了稳定的能源资源,也为过境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沿线地区装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依托重大工程开展科技创新,能源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

国家把重大能源装备自主化作为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依托重大工程重点推进天然气长输管线、大型LNG成套技术和重型燃气轮机装备自主化。2009年三代核电超大型锻件、主管道、安全壳等关键设备自主化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国产1.5兆瓦风机已成为主力机型,亚洲首台3兆瓦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海上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设备、LNG运输船自主化水平大大提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和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和100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2009年电站成套设备出口1800万千瓦。

二、2009年主要能源行业发展特点

2009年,在宏观经济复苏带动下,煤、电、油气行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看:

(一)煤炭供应前松后紧,我国从传统的煤炭出口国转为进口国

2009年煤炭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煤炭产销稳定增长,需求经历了缓慢回升到加速增长的明显变化。上半年受需求疲软影响,煤炭供应总体宽松,价格平稳;下半年在宏观经济持续回暖带动下,主要用煤行业需求快速回升。前三季度,全国煤炭日均消费量环比分别增长8.2%、4.1%和5.3%,同比增长-1.9%、0.2%和11%。进入四季度,电力、钢铁、冶金等主要用煤行业加速增长,煤炭需求超过预期,煤炭供应从相对宽松、供需基本平衡转为紧平衡,部分地区、个别煤种供应偏紧。主产地煤炭坑口价、重点集散地动力煤市场交易价以及主要消费地煤炭交易价格普遍上涨,年末秦皇岛港山西优混(5500大卡)煤炭价格比7月份上涨了近40%。

秦皇岛港煤炭平仓价(山西优混5500大卡)

2009年累计进口煤1.2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9%;出口煤2240万吨,下降50.7%;全年净进口1.03亿吨,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进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亚太主要煤炭消费国需求锐减,国际煤炭价格及航运费大幅下跌,南方沿海电厂购买国际煤炭的成本低于从国内购买;我国经济率先恢复,煤炭需求稳步增长,价格从下半年开始持续上扬;从2007年开始,我国取消了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等。煤炭进口大幅增长,标志着我国煤炭供需已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平衡。

(二)全国用电市场稳步恢复,产业素质显著提升

2009年全国发、用电增速稳步回升,全年发电量增速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增幅提高0.47个百分点,各季度用电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2%、-0.59%、7.97%和20.72%,总体呈现逐步回暖、加速增长的态势。6月份月度用电量增速结束了八个月来的负增长,8月份累计用电量增速年内首次转正,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9年一、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比上年分别增长7.9%、12.1%和11.9%,均超过全社会用电增速;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4.2%,低于其他行业用电增幅。主要用电行业中,建材行业从3月份开始最早实现正增长,化工行业7月份恢复正增长后持续好转,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在四季度带动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有色金属行业用电下滑幅度最大,但在12月末累计实现了正增长。工业增长是拉动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2009年轻工业用电受金融危机影响小、恢复早,但增速较慢,重工业用电受影响深、恢复晚,但增长迅速。在经济走出增速低谷的背景下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预示着用电量增长具有一定持续性。

受全社会用电需求持续回升带动,月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逐步恢复到常年水平。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累计为4527小时,比上年下降121小时,降幅减小251小时。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分别比上年同期低151、114和18小时,降幅明显缩小,而四季度比上年同期高出130小时。12月份,全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为462小时,高出上年同期59小时,比居于高峰的2007年同期仅低19小时,已恢复至常年水平。

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实现“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的任务,每年可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亿吨。为鼓励淘汰小火电,国家累计核准清洁、高效、环保的“上大压小”项目6552万千瓦,另有4260万千瓦开展了前期工作。全国燃煤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由2005年底的每千瓦时370克,降至目前的342克,累计降低28克。2006年至今,由于燃煤火电机组煤耗降低、能效提高,全国累计节约原煤约2.1亿吨。南方电网区域内五省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积极推进,两年来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850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

(三)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天然气保供能力增强

2009年初石油石化行业市场需求萎缩,价格大幅下滑,炼厂开工率一度降至70%,成品油库存居高不下。二季度以后,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石油石化产品需求逐渐恢复、价格回升。进入四季度,国内成品油需求趋于活跃。10月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创年内最高,达1926万吨,同比增长13%。11月、12月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均为正增长,全年表观消费量为2.07亿吨,同比增长1.4%。

随着2009年国内重点炼化项目的顺利实施,新疆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装置建成投产,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主体装置基本建成,四川炼化一体化工程开工建设,中海油惠州炼油装置顺利投产等,全年新增炼油能力近4000万吨。执行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来,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高涨,地方炼厂加工负荷提高,市场上非标、替代等隐性资源增加。相对于缓慢恢复的市场需求,国内成品油市场总体呈供大于求态势。

2009年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建设稳步推进。主要有: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兰郑段建成投产,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增输工程等建成投用。核准了涩宁兰复线、安阳——洛阳管道等项目。至2009年底,国内天然气管道里程达到3.4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800公里。LNG项目取得新进展。江苏、大连LNG项目开工建设,核准浙江LNG项目,山东和海南LNG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

三、近期能源运行新情况与应对措施

2009年冬季,我国遭遇罕见的强冷空气袭击,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现象。11月中旬,华中、华东等地陆续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12月下旬,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电煤告急,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分析原因,一是入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来水较常年偏枯三至六成,华中地区水电出力明显不足,火力发电大幅上升,电煤需求迅速攀升。二是进入四季度,宏观经济加速回升,全国发、用电量大幅增长,其中,火电量11月、12月环比分别增长7.7%和9.8%。12月份全国直供电厂日均耗煤246.2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4.2%;库存2147万吨,可耗用8天。三是华中、华东地区煤炭资源匮乏,绝大部分需从省外调入,由于上半年煤价一直平稳,电力企业维持较低库存运行,而铁路运力短期内无法大幅提升。四是11、12月份低温雨雪天气袭击全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取暖用能迅速攀升。

为缓解上述地区用煤、用气紧张状况,国家能源局紧急采取措施,协调有关地方和能源企业,从源头上抓起,加强需求侧管理,努力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一是组织协调跨区送电。主要是:通过灵宝背靠背直流工程,从陕西向河南送电111万千瓦;经宝鸡——德阳直流输电线路,从陕西向四川送电100万千瓦;利用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线路,送电湖北200万千瓦。上述三个通道,合计支援华中电网约400万千瓦电力。为解决西藏电网缺电问题,国家能源局组织实施援建西藏应急燃油机组工程,总装机10万千瓦。

二是组织增加煤炭市场供应。第一,指导煤矿企业合理组织生产。全国煤炭产量从7月份开始逐月增加,11月份达到2.9亿吨,同比增长26.3%。第二,积极协调主要产煤省和煤炭企业增加对缺煤省份的煤炭供应。湖北出现拉闸限电后,我局迅速与有关地方能源行业管理部门沟通,加大煤电双方衔接力度。

三是加大煤层气抽采及供应。一方面,积极指导晋城煤业集团、中联煤层气、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加大煤层气抽采量,提高输送能力,日抽采煤层气突破400万立方米,比最低时增加25%,保障河南、山西等地民用燃气和工业用气。另一方面,将煤层气液化成LNG(日供150吨左右),向江苏、浙江、河南等地输送。

四是紧急协调增供天然气。第一,紧急进口LNG现货增加供应。协调中石油、中海油、上海申能集团等单位,利用上海LNG项目富余接收能力紧急采购一船LNG 现货供应上海市,将原供应上海的部分气量转供西气东输沿线其他省市。12月16—31日,西气东输管道实际减供上海气量2400万立方米(日均160万立方米),1月份全月还可减供 6200 万立方米(日均200万立方米)。中石油采购的第一船LNG现货已于1月2日抵达上海,总气量860万立方米。第二,协调中石油向武汉市增供。11月份,武汉市天然气最低日用气需求急剧上升至210万立方米左右。经我局协调,中石油临时调集气源,通过淮武线向武汉市增供部分天然气,目前日供气约220万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城市民用。

五是推动加快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督促中石油、中石化加快现有地下储气库建设,已列入规划的储气库尽快开工;启动中原油田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气库前期工作;在东部用气负荷中心启动地下储气库选址工作;就建立城市 LNG 储气调峰体系与有关部门协商出台鼓励政策;组织编制天然气基础设施和市场运营管理条例,为解决供气安全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四、2010年能源经济形势展望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的投资项目大多数在2010年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将带动全社会能源需求保持增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将带动全社会能源生产稳步增长。但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石油等初级原材料产品价格振荡可能加剧,美元疲软态势持续。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中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通货膨胀预期抬头等。2009年四季度以来,钢铁、建材以及化工等高载能重化工产品产量大幅回升,企业开工率显著提高,在通胀预期影响下,能源、原材料产品再库存化趋势明显,重工业快速反弹带来潜在的能源供给压力。

综上所述,预计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受基数和政策效应等因素影响,能源增速可能呈现典型的“前快后慢”特点。

煤炭。预计煤炭供应偏紧的格局将持续到一季度末。随着产煤省煤炭生产趋于正常和山西产能释放,煤炭供应量相应提高,市场将逐步趋于平稳,但其他产煤省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进程将对国内煤炭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全年原煤产量预计增长5%左右。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拉动煤炭需求增加,国际煤炭价格将保持目前的上升势头,预计2010年我国煤炭进口增势将明显减缓。

电力。综合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环境和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预计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呈“前高后低”的发展态势,电力消费弹性为1左右,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约9.6亿千瓦,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将在2009年基础上略有下降。

经济能源 篇3

一、能源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特点

(一)俄罗斯能源经济产生的背景

自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变迁,转变的不仅仅是政治权力体系,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崩溃和重建。当叶利钦首次执政时,所面对的已不再是昔日以重工业为基础、以各加盟共和国分工协作为构架,虽有瑕疵但总体向好的苏式经济模式,而是一个经济总量仅占美国1/10,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崩溃边缘、危若累卵的俄罗斯。此时,俄罗斯急切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缩小与西方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差距。由此,盖达尔、丘拜斯等人相继推出了休克疗法和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这种改革既是出于稳定国家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对后苏联时期渐进式改革失去信心和耐心后的无奈选择。但是,由于改革本身严重背离了俄罗斯的国情、民意,其紧缩货币政策、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商业外贸自由化、商品价格市场化,这些原本在玻利维亚、波兰等国获得过巨大成功的改革手段,反使俄罗斯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随着1994年盖达尔辞职,俄罗斯快速经济改革之路愕然而止,在之后的整个叶利钦时代,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含糊不清、前后矛盾。千年之交,俄罗斯国家最高权力平稳过渡,以普京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带着新的经济政策和政治主张入住克里姆林宫。这时,俄罗斯新权力层所面临的任务,一是要在政治上尽快恢复国家秩序,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二是在经济上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结束近10年的动荡局面。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任何国家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当时的俄罗斯而言,加快能源输出既能发挥俄在国际贸易中的禀赋资源优势,又能在短时间内使国家摆脱债务威胁,因此,也就构成了能源经济在俄罗斯产生的内部诱因。而外部诱因,则是2003年以来以石油为主要标志的国际能源价格屡创新高,能源收益丰厚而稳定,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预测机构对未来能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担忧,也使俄罗斯看到了以能源经济恢复昔日强国地位的捷径。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俄罗斯开始逐年加速扩大能源产能,并以之为主要出口创汇工具,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发挥到了极致,能源输出在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亦随之逐年增强。

(二)能源经济在俄罗斯的发展特点

第一,从国家整体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能源经济是俄罗斯实现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俄罗斯经济步入增长轨道的重要原因。在对内经济政策上,俄罗斯以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及福利水平、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在保持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提高俄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对外经济政策上,则努力寻求建立新的国际能源秩序,充分利用对有限资源和自然财富的控制权,借以弥补外交手段的不足,实现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在2010年德国弗莱堡召开的第三届德国—俄罗斯论坛上,俄能源专家瓦雷里.亚泽夫曾公开表示,俄政府正在酝酿“一个全球能源守则的概念”。而后,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构建国际能源新秩序的框架建议,如构建“天然气欧佩克”等。这些建议虽未能实时奏效,却也反映了俄罗斯掌控全球能源市场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能源—在俄罗斯政府所规划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已摆脱了自然资源外部属性的种种特征,转而成为实现富国强民的有力“武器”。

第二,从政府投入层面来看,俄罗斯政府对能源产业的政策投入逐步扩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为扩大能源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如2010年1月俄政府决定对东西伯利亚所属的22个油田实施原油出口零关税政策,以及《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颁布实施等;二是,制定具有明显地缘政治特征的对外能源政策,增强俄罗斯能源输出对全球能源走势的影响力;三是,逐步削弱私营能源企业在能源出口中的份额,加快实施能源产业国有化战略,力图保持国家对国内能源生产、运输渠道的控制。通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上述政策投入在俄罗斯收到了良好的指导效应,并逐步确立了能源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从企业投入层面来看,在政府各项政策投入的引导下,俄罗斯国内各类不同所有制能源企业生产能力膨胀迅速。以俄罗斯石油公司(Роснефть)为例,2012年全年共开采石油1.22亿吨(2010年1.15亿吨,2009年1.09亿吨,2008年1.06亿吨)。由于受到国内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较大的影响,为推行产业扩张战略,自2002年后,以俄四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能源企业以股权、资产为抵押向外举债以确保资金链供应,由此造成经济发展患上了严重的“资源病”,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并使得俄罗斯主要能源公司在财源滚滚的同时也负债累累。

二、能源经济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对社会投入导向的影响

在能源经济背景下,俄罗斯政府、企业均不断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入。据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度俄罗斯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在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对能源开发的投资由2000年的2114亿卢布上升到2013年的19974亿卢布(约占总额的15.1%),而同年对农林牧渔四业的投资仅为4997亿卢布(约占总额的3.8%);在有外资参与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能源开发由2003年的638亿卢布上升到2013年的4205.3亿卢布(约占外资投资固定资产总额的22.8%),同年这一数据在农林牧渔四业仅为347.5亿卢布(约占外资投资固定资产总额的1.9%)。

由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在俄政府能源战略不断深化,以及政府财政投入方向的引导下,全社会投入资本主要流向了能源及其相关产业链,对于农林牧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产业却少人问津。以至于,时至今日俄罗斯此类产业仍是依靠着粗放式经营模式艰难维持,而俄罗斯政府的注意力却始终放在通过重组能源部门恢复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的新战略上。

(二)对从业者收入及流动性的影响

长期不变的政策导向,在引发资金集中流入能源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林牧渔等业从业者与其他产业收入上的较大差距(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与能源相关的开采业(добыча 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х полезных ископа -емых)和焦炭与石油产品生产业(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кокса и нефтеп-родуктов)月工资水平均远超社会平均水平。其中,以收入最高的焦炭与石油产品生产业为例,其月工资水平分别是农业(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食品加工业(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пищевых проду ктов)和教育业(образование)的4.12倍、2.78倍和2.76倍,且这种高收入行业工资与低收入行业之间的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在这种劳动付出与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情况下,非能源产业从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并由此导致俄此类产业发展效率低下、前景黯淡。2010年夏季一场大火烧掉了俄罗斯1%的GDP,而这场火灾之所以发生并难以扑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俄罗斯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特殊的泥炭地理环境增加了扑火难度,以及俄紧急情况部和地方消防部门设备老化、通讯不畅,但从更深层面来看,火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俄罗斯政府长期忽视对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关注,在从业者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下,依靠其自身自觉防范谈何容易。毕竟,相对于政府灾后承诺的每名灾民6600美金的补偿而言,很难保证月收入不足800美金的林业从业者不会蓄意放火,以求得到政府补偿。

俄国内各产业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必然会造成从业人员向高薪产业集聚。这样一来,一方面加重了高薪产业的就业竞争,间接地起到了优化高薪产业人才结构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削弱了非高薪产业的人力资源总量,加快此类产业人才流失速度,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了非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

(三)对国内非能源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其中硬实力包括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等,而软实力则包括人力资源储备、科技水平等。对于俄罗斯广大非能源产业而言,其发展潜力的硬、软实力在能源经济优先的背景下,均受到了重创:硬实力方面,由于缺少有效地资本投入,设备无法更新,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软实力方面,由于从业者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源储备近乎枯竭,不仅导致从业者人数连年萎缩,更导致科研技术水平长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已有的科技成果也由于没有资金供给而无法推广应用。

当这些特征在俄罗斯非能源产业中已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俄罗斯政府却仍然坚信只要世界能源供需缺口无法缩小,那么价格保持强势增长的趋势就不会发展根本改变。因而,非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受阻只是暂时现象,待俄罗斯利用能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继续深入,以能源产业带动国内其他产业发展的规划就一定能够实现。因此,俄罗斯从政府到民间对非能源产业发展的关注度始终较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此类产业发展受阻所带来的对外经济依赖性增强、经济自主性被削弱的风险。

(四)对农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由于俄罗斯能源战略主导地位的不可动摇性,使得政府、企业对农业的两级投入均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从2010年夏俄罗斯大火中可以看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地资金投入,俄罗斯农业从业管理人员老化、积极性不高且效率低下,而农业设备在减缩的同时无法完成更新换代,曾经的“高度机械化”早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目前,俄罗斯各类农机具老化比例达到60%以上,每千公顷农机保有量从1990年的11台下降到2013年的4台,每台农机的工作负荷由95公顷上升到274公顷。由此,造成农机供不应求、价格昂贵,租赁、使用成本居高不下。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政府还停止向俄农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并且从1994年起又取消了来自集中贷款的优惠贷款制度,这对农业部门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没有预算支持和低利率的长期贷款,农业生产者面前只有高利率的短期商业贷款可供选择。但农业投资收益率低、回收期又长,贷款利率过高就使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敢贷款,资金短缺又使得农业物质技术保障水平不断恶化。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在农业组织中(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организаций)各主要农作物产量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对比1990年和2013年的数据不难发现,谷物产量下降了40.8%、土豆产量下降了68.4%、蔬菜产量下降了66.8%,而水果与浆果、畜禽屠宰、鸡蛋和牛奶产量则分别下降了47.1%、20.9%、13.3%和66.9%。(表1所示)。

三、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展望

目前来看,为了克服金融危机以及西方制裁对俄国内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俄罗斯政府、企业只能将有限的财力、人力、智力等优势资源集中投入到能源产业,并将其持续做大做强,以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根据近年来能源产业产出不断增加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或将有可能全面超越其他能源输出国,甚至包括OPEC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商。而俄能源产业和其他国家相比,主要落后于开采、生产、深加工等技术及劳动效率方面。充裕的资源投入,将弥补俄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使其不至于出现只有当国际油价保持在90美元以上时才能确保盈利的局面。因此,俄罗斯只有不断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才能确保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非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农业问题将会从另一个方面拉低俄政府的底气。长期以来,俄罗斯国内农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停滞不前,造成农产品供应无法实现自己自足,供需差距更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在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下,为弥补消费需求缺口,必须不断扩大进口力度,致使国外农产品不断涌入俄国内市场,既加重了俄国内市场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也使得俄“能源外汇”不断流出。据俄罗斯联邦工业与贸易部统计,俄进口总额由2000年的338.8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149.67亿美元,其中,以食品类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额增长迅速:农产品进口额由73.84亿美元上升到431.6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13.7%;肉制品进口量由51.7万吨上升到128.8万吨,进口额5.91亿美元上升到50.66亿美元;土豆进口量由35.9万吨上升到44.8万吨,进口额由0.56亿美元上升到2.23亿美元;西红柿进口量由10.8万吨上升到85.6万吨,进口额由0.46亿美元上升到11.04亿美元。

经济能源 篇4

长江经济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在内的11 个省市区域。 该地区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国家战略推动下,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继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从产业角度考察,长江经济带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以及汽车、电子等现代产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48%。 但是,从资源角度考察,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均为严重缺能地区,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52%。 20世纪90 年代中期, 该地区每年电力缺口大概占总需求量的1/5,煤炭缺口约1.7 亿吨左右。[1]未来,随着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能源需求量将成倍数增长。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长江经济带中的华中地区2010~2020 年间能源需求增长率为4.7%、华东地区为4.0%。[2]此外,每年巨量煤炭的调入给交通运输带来较大压力。 总体而言,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已成为影响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高能源效率是解决能源过度消耗与经济增长要求矛盾的重要出路。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能源效率的研究领域随着学者们在不同时期关注点的转变而得到深化和扩展。 其中,理论研究始于能源效率的界定。 传统的能源效率研究从经济和技术经济两个角度分别展开,经济上的能源效率是指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能源获得更多产出或更好的生活质量,而技术经济上的能源效率是指由于技术进步、 生活方式的改变、管理的改善等导致特定能源使用的减少。 现代意义上的能源效率则从全面、系统和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将能源效率的内涵扩展为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概念。[3]相关实证研究包括能源效率的维度和尺度的测度,以及能源效率的分析方法。 其中,维度指的是刻画能源效率的变量和指标。 主要包括基于单一维指标的单要素能源效率[4,5]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6]及随机前沿分析(SFA)[7]计量方法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尺度指的是能源效率研究的空间尺度, 目前主要有国际、[8,9]全国、[10,11]区域、[12]省份[13,14]四个空间尺度。 时间维度是指研究的数据跨时间长度,目前主要以若干年份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主。[15,16]能源效率的研究方法多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见表1)。

上述研究使得能源效率的理论体系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但是,从区域角度而言,缺乏对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耗和效率的整体研究。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应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能源消费增长率的二维矩阵形式,将该地区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模式加以区分, 并针对不同模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

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是反映经济总体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单位为亿元。

能源消费总量: 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消耗总和,经过折算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

能源效率: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投入总量的比率,是衡量某地区经济活动中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的一个指标。 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换算为可比价的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能源投入采用地区能源最终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二)数据来源

长江经济带11 省市地区生产总值、 年底总人口数、物价指数数据来源于各地统计年鉴(2013 年)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数据来源于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分析

1. 能源消费总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能源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2000~2012 年能源消费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4、2013)整理而成。

稳步增长阶段(2000~2004)。 我国“十五”期间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经济基本实现了倍增,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主要用能行业得到稳步发展,能源消费逐渐上升,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

迅速增长阶段(2005~2012)。 随着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出现拐点,呈现迅速上升趋势,2005 年湖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为21.7%,江苏省为20.5%,之后几年增速虽有所下降,甚至某些年份一些省市出现能源消费总量下降的情况,但整体基本维持上升态势。 2000 年长江经济带11 省市能源消费以5000 万吨标准煤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组: 消耗超过5000 万吨标准煤的依次为江苏、浙江、四川、湖北、上海;5000 万吨标准煤以下的依次为安徽、贵州、湖南、云南、重庆。2012 年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分为三组:25000 万吨标准煤以上只有江苏;15000~25000 万吨标准煤之间依次为四川、浙江、湖北、湖南;15000 万吨标准煤以下依次为上海、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江西。

以上可以看出,能源消耗排序基本吻合生产总值排序,能源消耗多的地区经济较发达。 在这里,四川和上海需要作为特例加以说明, 四川耗能高,地区生产总值却低,主要是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等因素导致的能源效率较低所致,而能源效率低又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密切关系,一是以煤为燃料的中间转换装置效率低,二是以煤为燃料的终端能源利用装置效率又低于液体或气体燃料,以煤为主的能源效率比以汽油为主的能源效率低8~10 个百分点,[23]上海情况则和四川相反。

2. 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

能源结构是指各类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在统计各省份能源消费结构时按照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以及电力消费的实物量进行统计。 我国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所占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40 个百分点,在分析能源消费结构时,煤炭所占比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因为能源消费总量采用万吨标准煤为单位,所以在计算煤炭消费占比时要根据煤炭折算标准煤系数将消费实物量转换为标准煤形式。根据数据显示,2000~2012 年间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的用煤比例虽然居高不下, 平均水平大于65%,但存在着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在2%~10%之间,说明各省市开始注重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开发,并逐步倡导绿色发展模式。 本文根据2000~2012 年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能源消费结构情况,借助SPSS软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结果可分为五类(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4、2013)整理而成。

煤炭消费占比大于80%的省市: 安徽和贵州。安徽省拥有中国五大煤田之一的安徽淮南煤田,煤炭储量位居全国第六、华东第一,而且安徽重工业化倾向明显。 贵州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五,以“江南煤都”著称,磷、汞、铝土矿、锰等矿产丰富,重工业比重较高且资源依赖程度高。

煤炭消费占比70%左右的省市:湖南、湖北、江西和云南。 这些省份是典型的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缺煤少油乏气,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费主要依赖外省,且人均收入较低,因而更倾向于使用成本低的煤炭。

煤炭消费占比60%左右的省市: 四川和重庆。四川和重庆石油储量和产量都很小,工业生产、城市公用设施和民用生活设施的热力供应较多地依赖煤炭。

煤炭消费占比50%左右的省市: 江苏和浙江。两省正逐渐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企业引进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这两者都有效降低了能耗。 城市和部分乡镇煤气和液化气的普及也使得煤炭消费量进一步减少。

煤炭消费占比40%左右的省市:上海。 上海市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2000年以来各产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与商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最为迅速,虽然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但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优质化、清洁化,结构调整成效显现,煤炭消费占比由2000 年的50%左右下降到2012 年的40%左右。

3.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能源效率是衡量地区经济活动中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2000~2012 年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能源效率水平计算结果见图2。 图中可见,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能源效率虽有小幅度波动, 但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且地区间整体差异较大。 以2012 年为例,能源效率最高地区上海市的能源效率水平是最低地区贵州省的3 倍左右。 为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能源效率水平,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按照2000~2012 年能源效率情况进行分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以划分为三类:能源高效区为上海、江苏、江西、浙江三省市;能源中效区为安徽、重庆、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六省市;能源低效区为贵州。 图中可见,能源高效区的能源效率一直领先于其他省份,该组内区域之间能源效率在2000年时存在一定的差距, 到2012 年则基本处于高水平趋同。 能源中效区内各省市在2000 年时差距不大,2012 年则分化为三组,分别为重庆和安徽、湖南和湖北、云南和四川。 能源低效区贵州虽然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一直处于落后地位。 能源效率取决于产业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且具有路径依赖性,2012 年各省市能源效率排序与2000 年的排序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只有个别省份出现大的波动,江西省出现了赶超现象,基本追平江浙,湖南省从2002 年开始出现连续4 年的能源效率下降,虽然从2005 年开始上升但是最终也只达到能效中效区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4、2013)、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而成。

(二)长江经济带沿江11 省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长江经济带11 省市能源消费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由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差距,各省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为了探究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差异,以2000~2012 年年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横坐标,年人均能源消费增长率为纵坐标,用二维矩阵将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划分为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和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见图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4、2013)、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而成。

1. 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

所谓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即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于12%, 且人均能源消费增长率大于8%的区域。 这个区域包括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 其中,江苏省总体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能源消耗也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等)扩张迅速;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苏南地区转移, 主要是电子信息、化工、机械等制造业。

江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0 年以来江西省经济增长较快,呈现出良好的递增势头,江西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既有来自国家整体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力,也有来自周围地区例如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辐射效应,最主要还在于江西省对于自身产业结构的选择性调整。 在2000年之后,江西省确立了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第二产业比例大幅提高,工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

湖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平稳,城市化也为湖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近年来,虽然湖南省在降低能耗方面做出了努力,能效水平有所优化,但由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过高,十大优势产业中,高耗能行业占了6 个,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21.6%,能源消耗增长还处于较高水平。

湖北省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位于中部各省前列,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 经济结构偏重, 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化工、轻纺工业发达,属于重耗能省份。

1997 年重庆市晋身为中央直辖市,为重庆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促进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2000~2012 年间第一、三产业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攀升,2012 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 且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导致了较大的能源消费增长率。

2000 年以来,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引导下启动了一批交通、能源、电力和通讯等重点项目。 该省还从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大力发展了一批优势产业。 能源、机械制造、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得到了发展,优势产业的集群效益得到了显现。 但从整体来看四川的发展仍然以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能源效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十几年间增长了两倍多。

2. 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

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指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于12%,且人均能源消费增长率小于8%的区域。 这个区域包括浙江、安徽和贵州。 其中,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劲的省份之一。 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新的经济增长所需能耗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2006 年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中部崛起”政策措施,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全面启动,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为核心的平台建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 期间人均能源消费量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能源消耗比以往低。

2000 年以来,在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带动下,贵州省能源工业取得高速发展,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转变,为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能源消费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呈正比关系,由于贵州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所以贵州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仍处于低水平。

3. 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

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小于12%, 且人均能源消费增长率大于8%的区域。 云南省属于该区域类型。 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多个年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偏低。 2000 年后由于政策调整,云南省能源产业逐渐兴起,具体体现在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烟草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步入平稳增长的轨道,但总体上还较全国经济增长偏缓。 能源产业的兴起也拉动了对能源消费的巨大需求,2000~2012 年间云南省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平稳增长到加速上涨的趋势。

4. 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

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指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小于12%,且人均能源消费增长率小于8%的区域。 上海属于该区域类型。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规模持续扩大。 2000~2012 年年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8%, 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9.2%。但是由于上海市在此期间人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由2000 年的1608.6 万人增加到2012 年的2380.4 万人,这导致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能源消费的低增长。 据测算,上海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全国的2.2 倍、世界总体水平的1.5 倍,超过了东京、纽约和伦敦等发达城市。 上海还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依托技术进步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总量。

四、结语

(一)研究结论

长江经济带11 省市在区域资源享赋、 经济发展状况、能源消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能源效率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能源高效区包括上海、江苏、江西、浙江,这四省多位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迅速,工业化程度也较高;能源中效区包括安徽、重庆、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能源低效区包括贵州,这些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 继之,以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费量为横纵坐标,采用二维矩阵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划分为四种类型,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包括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包括浙江、安徽、贵州,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包括云南,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包括上海。

(二)研究展望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其优点在于克服了样本量小的缺点,并可以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更好地观察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 但是,本文尚未考察各省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实质上,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于各省市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能源消费战略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政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内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和环境的恶化。 这类地区除江苏省外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偏重化,能源效率偏低,因此,应该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比重,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量,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 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除浙江省外,其他省份的用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均大于80%,因此,这类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逐渐使用替代性能源,比如水电、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洁净能源,能源建设应以电力建设为重点,优先发展水电,加大开发清洁能源的投入力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用煤的依赖性。 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的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限制了其持续发展,因此,云南应该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注重轻工业的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购置新设备进行科技创新。 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的上海虽然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增长, 但能源的消耗总量超过5000 万吨标准煤,因此上海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带来较大的经济增长。

摘要:长江经济带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高技术与高能耗产业,过度依赖能源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面板数据从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可以克服样本量小的缺点,更好地观察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以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横纵坐标,构建二维组合矩阵,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属于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浙江、安徽、贵州属于经济高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云南属于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高增长区,上海属于经济低增长能源消费低增长区。

经济能源部就职发言稿 篇5

经济能源部就职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

刚才会上宣布了党委关于我任职的决定,我首先衷心感谢党委的信任和关心,感谢各位领导的器重和厚爱,感谢干部职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坚决拥护党委的决定、服从党委的安排!

今天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将以新的姿态、新的境界,尽快进入新的角色,以良好业绩,回报领导和同事们的重托与期望。在此,我作以下表态:

一、砥砺德行,修身为上。

就是要把培育自己的品质德行作为立身之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忠诚厚道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具体要做到“三个务”:

一是务学,把学习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向书本学习、向大家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多角度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务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

三是务廉,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大家监督,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以人为本,修和为上。

就是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和谐蒙东能源循环经济处建设。一是要做到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服从党委领导,保证党委的决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二是要做到自觉把分管工作放到集团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摆正姿态,顾全大局,努力营造推进循环经济处发展、工作和文化建设的“三种良好氛围”。三是要做到维护干部职工的整体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三、以勤为本,修业为上。

就是要做到勤勉尽职,扎扎实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具体要做到“三个有”:一是有方,改进工作方式,善于从复杂的局面中寻找措施对策,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二是有效,大力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注重工作效果,不说空话,不唱高调,对组织负责,对群众负责;三是有为,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认真履行职责,做到高效尽职、有所作为。

以上就是我的表态发言,我将与经济循环处的全体职工一起,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共同开创企业新的篇章。

经济能源部就职发言稿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让我们这些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也有机会登上这个舞台得到锻炼。从12年到现在我已经工作快两年了,近两年来一直担任初高中的物理教学任务,一直参与总部和校区的教研活动,学到了一些教研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我也要求积极上进。所以我今天有幸成为理化组的教研组长,希望为咱们理化组的教研贡献一份力量。今天坐在这里的,是学校的精英人才,是中流砥柱,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我们这一批人员的素质和强弱,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将来的发展。学科课堂教学的突破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无形之中已经落在了我们在座的身上。教研组长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要切实发挥引领作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使本学科教研活动在内容、形式、质量上有大的突破。我认为教研组的工作方式是: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全体教职工各负其责,分工明确,人人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配合默契。工作步骤是要从小处入手,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制定计划,逐步推进。

自己平时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关于备课:做到清晰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设计;

二、关于上课:1、板块清晰;师生互动式教学;讲得到

位,练得合理,反馈及时;2、试听课绝不马虎;及时参与校区内部评课活动;

三、关于作业:1、布置要精选、自编练习;2、布置的作

业做到“查漏补缺”“精讲细讲”,切实提高作业布置与批改的质量;3、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计划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积极组织备课活动协调老师们上好学校的物理化学课,创新课堂,改善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的观念,树立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和信念。

二、积极协调组内的教师开展讲课授课经验交流活动,丰富新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让新教师能够更快的得到成长,让老教师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做到理化不分家。

三、我们理化组的重中之重就是做好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使更多的孩子能够踏入高中(大学)的大门。在今后的工作中

希望教师们能够做好协调工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成功的经验,做到资源共享。努力在现有的成绩上再实现一个飞跃。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理化组的成员们尽情施展才华,互相帮助,共同创造属于自己和我们大家的辉煌!最后,衷心感谢各位以往的辛勤付出,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教研建设,教师的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经济能源部就职发言稿3

首先是真诚感谢。感谢区联社领导对我长期以来的关心、关注、教育、培养、厚爱和信任。同时,我也要感谢各位同事长期以来对我工作的关心、帮助、理解和支持。

即将走向新岗位,我深感使命光荣,深感责任重大,深感我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与担负的责任还有差距。但我坚信,只要全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有区联社的坚强领导,有全社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支持,我对做好工作充满信心。

各位领导、同志们,面对新岗位,履行新职责,完成新使命,我向大家表个态:

一、坚定信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省、市、区联社和银监部门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与联社各部门及各社的交流、沟通与联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促进我区联社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认真履职。我要在工作中锐意进取、永不懈怠,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争做实干家,不畏艰难,敢于碰硬,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勤勤恳恳地服务,踏踏实实地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当务之急,主要做好“三个尽快”和“五个表率”:

(一)要在“三个尽快”上下功夫

要做好新任干部的岗位磨合工作,要发挥新任干部各自优势。

1、要尽快进入角色。以最短的磨合期实现最快的作用发挥,提高“回报率”,尽快实现旧角色向新角色的转化。

(1)从思想上投入,收心多谋份内之事,静心多虑新岗之责,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处事方略等方面尽快适应岗位变动的要求。

(2)从行动上进入,尽快实现角色与职务要求的匹配,集中精力干好工作。从自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外在形象、为人处事、日常养成等都要符合新岗位的要求。

2、要尽快熟悉情况。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核心。

(1)要熟悉工作性质、工作进度以及工作特点。

(2)要熟悉工作环境,例如本职工作的程序、员工的思想、性格、特点及特长等等。

(3)要尽快熟悉经营管理中现有的优势和不足,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困难,区域优势、周边环境、存贷款结构、业务增长点等情况。

3、要尽快形成合力。

(1)尽快建立威信、赢得人心。在进入角色、熟悉情况的基础上,我要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重大局、重实效、出成绩、得人心、顺民意,要民主,要团结,要爱护,尊重人格,关心职工,以德服人,制度管人,巧妙激励,激发干劲”的原则尽快建立威信、赢得人心。

A、用高尚的道德影响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这说明,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加强道德修养,用高尚的品德,用以身作则的行为,去赢得部下的信服。

B、用巧妙的方法激励人。领导者要重视下属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如果能运用适当鼓励、恩威并重、尊重人格等多种方法进行经常性的激励,就会使下属感到在为组织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得到个人需要的合理满足。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会是高昂的、无限的。

C、用强烈的感情感化人。当下属有意见、有怨气的时候,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批评,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态度,去消除下属的意见和怨气,千万不能和下属对着干。当下属有疾苦的时候,要带着同情感,尽力为下属排忧解难。其难能解,其心可得也。

(2)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当好示范和表率,树立威信,争取区联社领导和本社职工的信任和支持。

(3)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思想交流与沟通,与干部职工融为一体,做到以人为本,符合人性,富有人情味,倍加爱护与珍惜人力资源,正确处理、协调好人际关系,努力消除矛盾,充分调动与发挥职工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内聚力,使我社成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强大合力团队。

(二)要在“五个表率”上下功夫

1、要做学习力强的表率。我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各项业务知识,更要向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同时,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更好地担负起工作的责任。做好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表率,养成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做一个作风过硬,思维敏锐,善于观察分析,能严肃妥善处理问题,业务精通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人。

2、要做服务力强的表率。各项工作都是通过基层贯彻、落实的。因此,狠抓基层和为基层服务,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领导要把“精力”和“重心”转移到加强基层建设和为基层服务中去。在为基层服务时,要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帮基层所需。把各个基层单位建设好了,战斗力提高了,做好全局工作也就有了保证。

3、要做创新力强的表率。我认为,如何带出生机活力的干部职工队伍,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带头创新。任何工作,如果没有创新,老是低级循环,就不会有大的起色和进步。作为新任基层信用社主任,一是要带动创新,引导干部发挥创新活力。二是鼓励创新,促进干部增强创新潜能。只有通过培养创新力强的团队,才能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措施。

4、要做执行力强的表率。我认为,责任成就事业,执行力决定成败。执行力是推动各项业务科学发展的关键。从政治立场上讲,执行力不强,是不讲政治的表现;从工作作风上讲,执行力不强,是不务实的表现;从业务上讲,执行力不强,是无能的表现。是否具备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熟练的业务技能水平、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广博的理论知识素质都将通过执行力表现出来。作为个人,我要做到重任面前不退缩,重担面前敢当头,各项工作走前头,为员工做出榜样,成为领导放心、职工满意的干部。

5、要做自控力强的表率。我要弘扬清风正气,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严”字当头,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思想侵蚀,主动接受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监督。同时,要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经济能源部就职发言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被任命为××县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这是市局党组对我的信任和关心,在此,我对组织的关心和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我经历过基层工作的实践和锻炼,也深受过领导的培养和熏陶。可以说,没有组织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大家的厚爱和关怀,也就没有我现在的成长进步。今天,对我来说,这既是组织的信赖和厚爱,也是新的考验和挑战。我深知自己的知识、阅历、经验和能力与组织和大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1、讲政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始终坚持学习不放松,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理论上的成熟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以工作能力的提高保证本职工作的开展,在思想上真正树立全局意识,把工作做好,让领导放心,让干部职工满意。

2、讲勤政,坚持工作上求真务实。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实现角色转换,进入工作状态,始终牢记重托,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在工作中,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工商的整体形象。

3、讲团结,自觉维护班子的整体形象。自觉找准位置,对上多请示汇报,对内多沟通交流,对下多体谅关心,多向老领导学习,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

4、讲纪律,严格遵守廉政规章制度。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廉洁自律,勤政廉政,严格依法行政,为管理对象服好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好工商形象。

经济能源部就职发言稿5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决不辜负全局的信任和组织的厚爱。

我坚信有局党组一班人的齐心协力,有全体干部职工的关心与支持,我有决心、有信心履行好职责,为工商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衷心感谢市局局长、处长等领导在百忙之中宣布对我的任命,谢谢市局领导,谢谢全局同志们,谢谢!

当选演讲稿相关文章:

1.就职演讲稿优秀范文五篇

2.出色就职演讲稿五篇

3.就职演讲稿范文大全五篇

4.新人就职演讲稿五篇

能源改变了他们的经济命运 篇6

记者离开鄂尔多斯仅仅两年时间,这个不被人们注目的小镇,几乎“一夜”暴富。是什么改变了它的命运?

因为一直关注着鄂尔多斯发展,记者于2013年年初再次来到鄂尔多斯。从下飞机到进入市区,看到、听到的给了记者一种惊讶和震撼。仿佛一夜间,“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口号成为了现实。

“南方有深圳北方有鄂尔多斯”

“南方有深圳,北方有鄂尔多斯”这是记者重新踏入鄂尔多斯市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东胜区一名政府官员向记者讲诉了鄂尔多斯市的发展情况,他说现在的鄂尔多斯已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城市。“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形成因素,我们可以从该市工业发展历程中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其工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949~1980年是该地区工业经济低速运行阶段。1949年鄂尔多斯地区能够称之为工业的只有8座小煤矿,年产量6.8万吨,工业总产值194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1%。1980年全市有工业企业458个,涉及煤炭、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工农业产值之比为44.8:55.2,农业仍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981~1993年是工业发展的“蓄势待发”阶段。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西移,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达拉特电厂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大规模展开。鄂市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建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工业项目。到1993年,工业企业发展到491个,工业开始占据鄂市经济的主导地位,基本形成了煤炭、纺织、化工、电力四大支柱产业。

1994 年至今是工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阶段,工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实现了从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导向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绒纺、煤炭、化工、电力、建材五大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人均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自治区第二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居自治区第三位;2005年,鄂尔多斯财政收入达93.4亿元,为“九五”末的近6倍,2006年更是以56%的增速和145.86亿元的总额跃居全自治区第一位,创造了“鄂尔多斯经济现象”。

从这位政府官员的介绍,以及这两年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产业增长表看,记者发现,鄂尔多斯市的GDP增长幅度以两位数迅猛高攀,煤炭能源的增幅占据了绝对的增长值,而原来的优势传统实体产业增长幅度不大,反而下滑。煤炭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改变了其经济格局,而这种以能源发展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向,是否能持久、稳定的发展?当这种煤炭能源失去了它的发展动力,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又会变成怎样的格局?

“戴贫困帽”的全国百强县

记者发现,在鄂尔多斯,几乎所有的煤矿都通水泥路,交通十分方便。“要想富、修公路”,从领导到市民都有这样的同识。因而市区至准格尔旗是一条双向的双车道水泥路,拉煤的货车一辆紧跟着一辆,缓缓驶前,看不到边。

与我们同路的驾驶司机是本地人,他告诉记者,在鄂尔多斯像这样的拉煤货车约有二十多万辆,所以这里塞车现象比较普遍。

眼前就是准格尔旗,据煤炭局工作人员介绍,鄂尔多斯是内蒙出产煤最大的地方,而准格尔旗是鄂尔多斯储存量、产煤量最大的地区,境内矿产资源富集,有低灰、低磷、低硫、高发热量的“绿色煤炭”美誉,现有煤矿129座,2011年原煤产量26557万吨。

当问到煤矿效益问题时,煤矿老板周斌告诉记者,煤矿当天出售的煤款足以购买一辆500C的进口奔驰汽车。

吴家梁煤矿是一家年产60万吨的露天煤矿,煤质在55000热卡,属于高热值的无烟煤。记者来到了煤矿剥离现场,眼前的情景让人震撼。

一个约100多亩的大坑,大约深度在80多米,坑底20多台钩机在不断深挖,200多台的运煤、运土石方的货车沿着坑旁的环山路来回进出煤矿,而在煤矿外像一条蟒蛇形状的队伍排着40多辆货车在等候装载煤炭。

负责统计的郝女士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每天出煤都在一万吨左右。一万吨是什么概念?目前坑口价格为380元/吨,这样一天的销售额在380万。

原来准格尔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牧民区,主要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煤炭能源给这一地区带来了财富后,2011年8月出炉的全国百名强县名单中,准格尔旗位列第12位,西部地区排名第一。

然而记者在网上查询国家级贫困县资格名单,准格尔旗却仍在其中。随后记者专门就此事致电国家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洪天云。洪天云以此事并不是他负责为由表示“并不知情”,随后记者又拨通了鄂尔多斯市扶贫办的电话,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目前市里已经接到文件,准格尔旗的国家级贫困县资格在2011年11月被取消。

数据显示 ,2010年准格尔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1.14亿元,全旗财政总收入达到146.5亿元,以人均计算,财政收入就已达到4.4万元。此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66元,较上年都有明显的增长。而此时的准格尔旗还是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百强县戴“穷帽”的问题成为了全国公众热议的焦点。

教师缔造出他的煤炭“帝国”

杨志恒——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身材魁伟,面孔黝黑的蒙古汉子,思路敏捷,话语洪亮,看不出他原来是一位教师。杨志恒同记者分享了他与能源的缘分,给他创造的煤炭“帝国”。

杨志恒是内蒙古泰利达煤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创始人。

“有今天的事业,可以说是拜国家开发能源的政策所赐。我原是一名教师,偶然一次机会到了一家煤炭集团当了管理层干部,发现煤炭行业的高效益后, 辞职下海,从炒车皮指标开始,两年间发展成为煤矿、运输、销售一体的实体企业。”

杨志恒现在的集团公司拥有3座煤矿,是铁道部直属大客户。2011年完成运销煤炭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是北京市热暖煤炭供应的指定供应商。煤炭能源不仅使杨志恒积累到雄厚的资本,而且在水利、运输、房地产等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记者了解到,杨志恒还出资与铁道部组建了中国火车泰利达足球队,也就是天津足球队的前身。

杨志恒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起目前注册资本1.5亿元的“经济王国”,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他经历的路程,是大部分煤老板的缩影。

从空调老板到煤老板

陈韦明是鄂尔多斯市本地人,原来是位很有名的“格力”空调代理商,行业称之为“销售大王”。凭借勤奋和独特的销售方式,陈韦明每年的销售额都以10%的速度递增。在煤炭还没有大范围开发之前,他是东胜区有名的富人之一。

2008年,陈韦明召集起他原来的二级代理商,组成了煤炭销售团队,把几年来所赚的款全用于煤炭经营方面。他淡出了老本行,做起了煤老板。

记者问:“在空调代理行业中你已经做得很成功了,为何转行到陌生的煤炭行业之中去呢?”

他说:“不错,经过多年的拼搏,我已经凭借自己的营销才华在空调代理行业中积累出了与众不同的销售模式,所创造的财富这辈子吃喝不成问题。但要想创更高的利润空间,就得转到煤炭行业。”

“你想过没有,这对于你来说可是陌生的行业。”

“我生长在这富饶的能源之乡,这样好的机会,为何不抓住?现在有钱没钱的都投身到煤炭开采、经营的行业之中,何况我有了资本,更要义无反顾地利用这极好的机遇。”

像陈伟明这样转行经营煤炭行业的,在鄂尔多斯已经成为风气。

从牧民到煤矿老板

鄂尔多斯地区原本是牧民区,能源开发以后,不少牧民移居城镇,他们一部份是因煤矿征地得到相当可观的补偿款后,到市区购买房产;而一部分是牧民把征地所得的款项集中起来,组合成股东形式,经营起煤矿,李志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志强是从矿工转为煤老板的,回忆起矿工时期的情形,他动容地说:“当时我们挖煤,是躺着身体仰着头,一点一点地挖,一个月只能赚20多元,很艰苦,而且风险很大,有个兄弟就在我眼前坍方被埋死了。迫于生活,每天都只能提心吊胆。”

后来他做起了煤矿施工的包工头,有了些资金积累,加上煤矿征地的补偿款项,他与几名牧民合资收购了一座小型煤矿,恰好遇上煤炭能源的大发展,李志强很有眼光,把原来的小型煤矿以七千多万元转让出去。他又用这些钱开办了三座煤矿,仅一座6平方公里的煤矿,煤炭保有储量在5000多万吨,当时的市场价格为6亿元。很快,李志强就成为一个拥有十多亿资产的煤老板。

钱对于这些煤老板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更看重自己的身价。2011年,记者随着北京银丰集团来到李志强煤矿,商谈转让煤矿的事项,价格与合同条款都达成了共识,而且银丰集团已带着三千万首期支票,就在签订合同时,银丰公司的陈董事长心里不平衡的说了一句:“你们靠着国家的能源,轻松地就赚上好几个亿。”

这句话刺痛了李志强,这位性格倔强的煤老板,气愤地回答:“我稀罕你的几千万吗?我就不转让给你。”说着就离开了,而且没再回来。煤矿转让的事就因一句话而以失败告终。这让拥有上百亿元资产的房地产商陈总尴尬的离开了内蒙。

西北经济放缓化工能源产业低迷 篇7

笔者获悉, 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但是西北宁夏、新疆、甘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只有-4.7%、2.7%、4.7%, 低于全国。陕西和青海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也相对不高。

另外, 西北多省的投资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出口增速大幅放缓。以投资为例, 1~2月除了青海外, 其他地区投资的增速都低于全国。

对此, 宁夏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段庆林认为, 西北地区工业放慢, 主要原因是该地为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 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 能源和电力需求下降, 煤炭价格暴跌, 直接导致化工产业产能过剩, 经济增长困难。

目前, 国家统计局派了多路调研组在各地进行调研。其中就包括西北地区的服务业和能源等产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4月6日-7日在山东调研时指出, 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各专业司组织了11个调研组深入15个省区市开展调研情况看, 各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行业、地区运行态势分化明显,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经济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

1~2月工业增长明显放慢

根据各地公布的数字, 一季度西北地区的工业增速明显放慢。

1~2月, 西北五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5%、4.7%、6.5%、-4.7%和2.7%, 除陕西比去年同期的7%提高0.5个百分点外, 其余地区同比都降幅较大。

其中, 甘肃比去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 青海下降0.5个百分点, 宁夏和新疆分别下降10.8、2.7个百分点。

放慢的不只是工业。

宁夏统计局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 1~2月, 宁夏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9%, 比上年同期增速低11.5个百分点。1~2月投资增速仅为4.9%, 不到全国的一半。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现象, 比如甘肃、新疆1~2月投资增速分别为3.9%、-2.8%, 甚至比宁夏还低。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方面, 1~2月除甘肃外, 陕西、青海、宁夏呈负增长, 新疆也仅增长了1.8%。

对此, 西安交大教授冯宗宪认为, 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的煤炭和石油行业受到了影响。

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波及下游的煤化工、煤电产业都受到了影响。另外国内石油价格较低, 西北地区的石油行业也受到波及。

“西北地区的工业, 目前只有陕西稍好, 主要是陕西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好, 西部以能源产业为主的省份, 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他说。

笔者了解到, 西北地区产业受到影响的不只是煤炭。

甘肃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1~2月, 甘肃省在天然气、原油加工量、水泥、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发电量等七项数据上均为负增长, 这更凸显了能源产业面临的危机。

段庆林认为, 西北地区工业放缓还有一部分是出口下降导致的, 另能源产业变差, 也与房地产发展放慢有关。

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该省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 为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影响陕西全省投资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同时, 陕西的民间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 1~2月同比下降12.8%, 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20.5%和20.3%。

转型与培育新支柱产业

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 西北各省区也在加快新产业的发展。

4月8日, 青海省长郝鹏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 提出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质增效升级。要大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加快发展, 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4月11日上午, 陕西代省长胡和平主持召开省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 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 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库存, 尽快出台改善消费品供给、降本增效和制造业升级三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同时抓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与新支柱产业培育, 全力以赴稳定工业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 重塑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西安交大教授冯宗宪认为, 西北地区有很多很好的清洁能源, 这些需要国家统筹来消化, 另外可以适度发展加工产业。而一些小的矿产应该加快关闭, 以减少过剩产能。

笔者了解到, 西北地区无论是煤炭还是石油, 开采成本均比较高, 比如中国原油开采成本是每桶50多美元, 但是全球价格近期一直每桶低于40美元。

3月21日,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要求, 2015年弃风限电严重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 暂不安排新增项目建设规模。西北地区弃风限电现象严重, 主要原因是, 当地对电力需求不足, 需要输送到发达地区消化。

段庆林认为, 西北地区要加快高铁建设, 以后青岛到银川、银川到昆明、呼和浩特到南宁高铁建成后, 当地的旅游业可以得到较大发展。

西北地区也可以承接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宁夏的羊绒、棉纺等, 是未来西北地区经济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段庆林说。

根据宁夏统计局数据, 宁夏2015年轻工业同比增长15.7%, 远高于重工业6.4%的增速。

低碳经济与能源结构转型 篇8

一、我国面临的问题

1、我国能源消费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强。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严重影响地球环境, 加速气候变暖, 阻碍低碳经济的实现。另外, 煤炭供应地与需求地的不吻合性导致煤炭运输距离长的问题。1980年煤炭铁路平均运距426公里, 华北和西北等调往东北的煤炭平均运距1362公里, 占据70%交通运输资源, 比例很高。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国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能源的消费量在工业领域占比重大。但工业化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发展路线。

3、新能源开发力度不够, 能源利用率低。我国绿色能源蕴藏丰富, 但利用程度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这是我国能源得以充分利用的瓶颈之一。

4、可再生能源存在缺点。可再生能源存在一些弱点, 成为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的瓶颈。如太阳能费用昂贵;风能的涡轮噪音大, 地域限制明显, 并且生产每度电与火力发电相比成本高0.06元;水能受地域和季节限制, 并且水坝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地热能也同样受到地域限制等。

5、民众节约意识薄弱。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还是普遍, 白色垃圾一直困扰着环境。另外, 人们的节约意识相对薄弱。

6、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要使低碳经济真正深入人心, 将政策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力度, 实行专项监控, 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实质。

7、国际能源合作不足。低碳经济的实现, 需要全球每个国家的努力。技术先进国家有义务加强与落后国家的沟通, 传授一些先进技术与有效方法, 加快全球低碳经济的实现步伐。落后国家也应积极引进他国一些先进技术, 因地制宜, 保证良好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能源结构转型对策探讨

目前,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了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 进而使经济与环境无法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矛盾日益凸显, 建立行之有效的能源战略成为新世纪人们很关注的焦点。针对我国面临的问题, 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提高煤炭的有效利用, 降低煤炭污染。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占有最大份额,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 人们正努力从煤炭寻找石油、天然气的替代品。例如, 生产甲醇和二甲醚从而代替石油、天然气作为交通和民用燃料等, 在提高科技进步的同时, 也对能源安全有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正积极开展洁净煤技术, 其应用使煤炭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同时保证污染处于最低水平。针对煤炭运输的长距离问题, 应统筹规划, 从全局观念出发。逐步实现地区间合理分配, 最大限度减少跨区调拨量, 增加煤炭洗选能力, 减少无效运输, 达到煤炭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2、积极开发油气资源。 (1)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我国陆地石油资源的开发程度已较高, 石油增产的潜力有限。海洋油气资源丰富, 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是增加我国油气资源产量的有效途径。油气资源开发由陆地向海上转移成为我国增加油气资源储量的战略之一。 (2) 努力实现技术创新。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努力实现油气开发技术是保持我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手段。2009年长庆油田成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实现对安塞油田和苏格里气田的开发, 成为中国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代表。树立技术创新模范, 鼓励促进全国各个油田创新积极性。 (3) 创建企业高效管理模式。合理的管理模式创新, 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把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结合起来, 会使企业的优势更加突出,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也会对同行业产生积极影响。长庆油田“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服务”的管理模式对我国石油业的建设、设计、管理理念有良好的启发。

3、合理提高外国企业的进入壁垒。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发展IT产业的同时, 将国家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对经济与环境的和谐非常不利。发展中国家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合理引导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时达到一定的排污标准, 对于不能达标的企业征税, 采取惩罚措施。通过提高国外企业的进入壁垒, 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国外企业对我国的环境污染, 保障全球生态环境平衡。

4、积极发展新能源。我国新能源蕴藏丰富, 这对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顺利转型提供了良好基础。

(1) 水能。我国水电资源蕴藏丰富, 能够开发资源量约为5.4亿千瓦, 丰富的资源急需开发, 但水坝的建立会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保留生态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风能。目前, 我国风电规模位居世界第五位。我国目前致力于百万千瓦电厂的创建, 通过这一项目, 带动生产。计划重点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大型风力发电场, 打造“风电三峡工程”。

(3) 太阳能。太阳能的清洁性与经济性等良好性能, 得到人们的青睐。太阳能的有效开发能解决化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 实现低碳经济, 是理想的替代能源。太阳能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但目前的开发利用尚未成熟, 因为太阳能的一些弱点人们尚未克服, 不能实现常年的不间断利用。

(4) 生物质能。相对于其他绿色能源,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问题。我国生物质能尚未被合理利用, 具有传统特点, 效率低且污染大气。另外,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与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应当合理权衡,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必须保证国家粮食供应, 实现和谐发展。

(5) 地热能。地热能的应用很广泛, 可以用来发电、供暖、务农、医用的领域, 有强大的开发价值。地热能的利用也深入到我国大型建筑工程, 例如鸟巢、水立方、奥运网球中心、自行车馆等运动场馆运用地源热泵技术, 实现“绿色奥运”并产生应用示范效果;上海世博会世博轴也采用地热能体现环保理念。

(6) 核能。核能用来发电。核电是高效清洁的能源, 是有效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目前, 我国现代核工业体系不够完善, 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努力实现创新, 使核电技术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为核电的高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技术创新, 弥补可再生能源的不足。在分析我国能源面临的问题中, 可以看到这些清洁能源有一些弱点, 克服这些弱点成为技术难题。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攻破清洁能源的弱点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突破点。

6、增强全民节约意识。节约意识的实现可以在不同的群体中开展。学校可以对学生宣传, 开展活动, 崇尚节约, 体验低碳生活;企业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引导, 比如纸张实现双面使用, 一间工作室公用一个纸篓, 倡导员工乘坐公交等;政府应对全民节约意识负责,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素质, 并且政府自身应起模范带头作用, 为全社会的节约行动导航。

7、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能源结构转型更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政府的指挥棒作用必须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 对实践履行低碳政策的企业实施激励政策。政府给予努力实现低碳目标的企业一定的扶持, 帮助企业实现顺利转型。同时, 对于技术创新企业应实行奖励政策, 应该意识到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经济与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 (2) 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宣传能源知识, 让人们意识到能源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使政府的正确决策转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有助于加快低碳经济的实现。 (3) 抓住发展契机, 实施能源计划。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的生产萧条, 在这一阶段能源的需求相对较少, 这对中国新能源的开发提供一个缓冲期, 中国可以针对自己的国情, 建立能源计划, 帮助实现低碳经济, 完成能源结构转型。

8、加强国际合作。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我国在北京成立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 同时, 我国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引进吸收再创新原则, 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例如生产氧化铝工艺的改进。传统的生产氧化铝工艺, 在氧化铝焙烧过程中, 使用回转窑进行焙烧, 燃料为重油, 热利用率为46%, 运转部件多, 检修费用高, 焙烧产品单耗102kg/t-ao。自2001年引进德国沸腾焙烧炉, 焙烧产品单耗下降到82kg/t-ao;热利用率提高到为74%。通过引进吸收这项技术, 又自主开发3台倍烧设备, 同时, 实现燃料由重油到天然气的转变。

国际交流有利于实现各国优势整合, 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有利于吸引投资, 搭建融资平台, 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利于国际间达成共识, 实现共赢。我国应在国际合作过程中, 立足自身情况,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

经济能源 篇9

报告指出, 欧盟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最为宏伟, 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所占比例达到20%。而大力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是达至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2001年, 欧洲首个应用级海上风电场在丹麦安装。截至2010年, 欧洲海上风力发电市场增长了50%以上, 总发电能力提升至3千兆瓦。

因为日本福岛核电站灾难的发生, 德国已决定于2022年前逐步停止核能发电。为了促进对风力发电行业的迅速投资, 德国政府正在为投资者提供特别融资渠道。

报告指出, 目前全世界有20%的人口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电力供应的短缺阻碍了世界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 快速提升了全球范围内的能源需求。资源匮乏的国家往往推行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的政策, 从而确保以负担得起的价格获得充足的清洁能源。

报告说, 中国计划在2015年前将7大战略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8%。这7大战略新兴产业中, 有3项直接与可再生能源有关, 分别是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

报告指出, 中国已经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0年, 中国成为世界上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热发电装置最多的国家, 也是水力发电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其自主技术研发、技术转让以及对地方研发和产品开发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一些地区的强风, 过去被认为是‘自然灾害’, 现在却成为非常宝贵的资源”。

经济能源 篇10

“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包括节能减排的规划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控制能源总量, 抑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第二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第三是积极推进改革, 实现和谐和可持续能源发展;第四是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保障能源供应。

第一,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这个最大有3个特点:总量大、份额大、而且在继续增长中。同时, 我们也是进口大国。第二个背景是, 金砖五国中,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比其他4个国家, 主要是其他3个国家份额大很多。金砖国家中的印度、巴西都是快速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占到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9%点多, 在发展中大国里占的比例遥遥领先。这样, 在整个国际能源市场和整个国际能源发展中, 如果我们不控制能源需求总量, 就会带来更多的碰撞, 我们的“走出去”、保障资源供应, 等等, 都没办法实现。同时, 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不控制的话, 有可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总量超过100亿吨, 我们也就成了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所以,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变成了“十二五”期间能源发展的一个主线。

关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落实细化方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我们的研究, 实际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第一是要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高耗能产业按照我们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035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或者工业化率达到一定比率, 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发展的目标来讲, 高耗能产业还是要进一步增长, 而且总量要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但是, 今后要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速度, 同时对它的总体规模进行控制。第二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主要是提高能源效率, 减低单位GDP的能耗。比如说工业部门、建筑、交通, 等等, 要降低单位能耗, 提高能源效率。第三要加强管理。要控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 加强对耗能产业的管理, 对用能单位的管理、对生活方式等的管理。现在, 控制能源总量有几种方案:一是按照“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办法, 把能源消费总量分配到各个省, 试行总量控制。但这有点难办, 同时也涉及到标准问题, 即按照气候标准、GDP标准、发展权等标准的确定问题。第二是基本依托市场机制, 采取宏观综合调控措施。比如用控制总能耗、控制高耗能工业等间接手段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当然最终的办法还没出来,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跟踪研究。我的看法是这几个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所以,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就带来了几个问题:第一就是我们要对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前景要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 如果不限制发展, 就会越来越被动;第二就是要抓紧真正地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使节能减排真正取得实效, 而不是像“十一五”末采取短时间的拉闸限电。

第二,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实际上就是要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这也是从气候变化, 从我国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的态势来看的。国家能源局提出, 要控制煤炭的使用量、生产量。因为煤炭年产量已经33亿吨了, 再增长就可能达到将近40亿吨, 这就达到了全国环境容量的上限。要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 同时又要发展。根据各种预测, 在今后10-20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还是要增长的。所以, 今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能源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什么地方, 一是要应对气候变化, 实现高碳能源尽可能的低碳化应用。但是这种低碳化应用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煤炭变成气或者油, 仍是要进行大量排放的, 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二是要从现在开始, 使能源供应中间增量部分更多地依赖清洁能源, 特别是非化石能源。这要作为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从整个欧洲来讲, 欧洲现在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都是靠天然气发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来满足的, 几乎已经不增加煤电了。大家最近也都看到, 像德国, 它把核电要逐步地关闭了, 就是要去核化。核电关闭了以后, 就需要可再生能源来承担。日本经过这次大地震以后, 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这也有难度, 不是短时间就能办到的, 但也反映出一种民意和动向。所以, 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使我们的增量更多地依靠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来满足, 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十一五”末, 国家领导对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都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指示, 同时, 十七大报告里也写明, 十八大肯定也要把这些内容进一步地提出来。

第三,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进改革, 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现在中国能源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矛盾, 像煤电的矛盾、国有企业发展与民营企业发展之间政策上的矛盾、资源上的矛盾, 等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推进改革, “十二五”的能源发展就不能够走出困境。所以“十二五”期间肯定要进一步推进改革。那么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加大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现在已经提上日程, 中央文件也有所表述。但对垄断的改革, 社会上、产业界、包括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我的看法是, 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在能减少垄断的领域减少垄断, 引入竞争;另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对应有的、必须要垄断的行业进行更加透明、更加科学的监管, 使它适应社会民主化的发展进程。比如说我们的石油公司, 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把石油、天然气引进到国内, 这保证了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 保证国家长期的能源供应, 就像内蒙古在国家能源发展中的作用一样, 带有战略性, 是有巨大贡献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天然气距离很远, 进来以后价格高, 面临着售价的问题。价格不提高, 进口公司就要亏损;价格提高以后, 老百姓就感觉承受不了。同时, 这也同目前国家发展民生是不和谐的。国有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 利用政策的背景, 把高价格强加给消费者, 消费者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现在的发展和消费背景。我们叫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这是民主发展的最新形式。要是不改革的话, 必然会发生碰撞。第二, 要改变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 逐步提高或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值。我们节能减排也罢, 发展低碳经济也罢, 最终都要通过市场手段, 通过价值的信号。如果产品的价格很低, 浪费就很严重。但是, 提价也面临民生的问题。所以“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价格, 当然也包括资源税费的改革, 等等, 这些就是为了体现和谐的发展。资源地, 如内蒙古, 就是给国家提供能源资源, 所以应该得到更多的税务分成、更多的利益。另外, 要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资源的生产地、资源富集地, 通过推进改革, 使产业有更多的发展后劲。比如, 山西的煤炭就是要改变“有水快流”变成“细水长流”。不要短时期间挖太多的煤, 可以少一点, 细水长流, 这样价格也能体现出来。

第四, 全面加强国内合作, 保障能源安全。现在我们的能源市场已经与世界的能源市场融为一体, 高楼价冲击着各个国家, 也冲击着我国。今年上半年, 各个国家进行密切的磋商, 这就说明能源合作非常广泛。所以, 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的能源合作要进一步地加强。尤其是在清洁能源领域、非化石能源领域、能源的技术发展领域, 这些方面国际合作加强的趋势非常强烈。一方面是我国的需求。现在很多国家都进入了中国, 比如欧盟、美国, 他们首先在清洁能源领域放宽接受和谈, 希望在这些方面加强合作。同时, 从我国来讲, 我们也要进一步“走出去”, 要改变、丰富和完善我们“走出去”的战略。要向非洲国家包括中欧的产油国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尤其是全面的能源方面的合作。

二、对内蒙古能源发展的建议

亿利能源:塑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篇11

2006年以来,亿利资源集团总资产已经从2006年的22.6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11年的163亿元,而利润总额也在5年之内上升了6倍。在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中,集团营业收入70.2646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0.91%,营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35.86%。

亿利资源集团最初从沙漠治理起步,逐渐开拓出医药、化工、煤炭、电力4大主业,它们围绕煤炭和沙漠两大核心展开。

亿利资源旗下医药和沙漠太阳能、风能为主线的沙漠产业都以沙漠为载体,而医药产业是其中的核心产业。首先集团在沙漠中种植甘草等沙旱生中药材作物,其实在沙漠种甘草并非亿利资源集团首创,但亿利却更善于开拓产业结构,通过并购和成立医药生产、研发和销售企业,构建了从药材种植到零售的完整产业链。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处于上升阶段的医药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仅2012年上半年,亿利资源集团医药产业已经创造了22.509992亿元营收,占其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的32.04%。

我国“富煤贫油”的能源特点使得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约70%,而长期来看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体能源,作为上游基础产业,煤炭行业也一直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这些都为国内煤炭企业拓宽了增长空间。

在这种格局之下,2002年,亿利资源集团就以煤炭为载体,构筑了煤炭、电力、PVC化工、水泥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战略,并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为运作要求。

近年来,亿利资源集团一直努力做大煤炭业务,通过参股49%的黄玉川煤矿,收购东博煤炭100%股权,以及实施煤炭集配物流项目,实现了煤炭产业业绩的快速增长。2011年集团煤炭产业营收16.478392亿元,而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也从2010年的2.95%上升到2011年的17.28%。

化工产业一直是集团的主营业务之一,亿利资源集团在规划了1000万吨/年煤炭开采等PVC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的第一批项目之外,也在2004年确立了以PVC为主线的能源化工产业,依靠其倡导的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吸引了上海华谊、神华集团和唐山冀东水泥等核心企业的加入。在2012年上半年,亿利资源化工产业实现营收36.31407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1.68%。

中国对于PVC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业、农业和医药行业,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国内对PVC产品的需求几年来也一直保持增长。

确立PVC的产业主线之后,亿利资源集团在2009年进行资产重组,向公司注入煤电、氯碱及水泥三大新主业。2010年以来,集团也由此将主营业务由原以医药、无机化工为主逐步转向以能源化工为主,即“煤—煤矸石—发电—氯碱—水泥”的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一体化产业。

虽然目前集团氯碱和PVC产能中电石并未能实现完全自供,电力产能比例也较小,但下游配套水泥产能消化了大部分电石渣废料,已经具备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雏形。

其实要实现亿利资源集团煤炭、电力、化工、医药生产正常运转,必须通过治沙保证水源供应,治沙就成为集团的基础工程。亿利资源先后投资了7亿多元,修筑了5条共计350公里横穿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种植了长达242公里的保护黄河的护河林带,整合绿化了3500多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扩大甘草种植为基础的产业化工程。

而在沙漠治理的基础上,亿利资源集团也将产业结构拓宽至能源领域,顺应工业化推进对于原料日益增大的需求量,设立以沙柳为生物来源的亿利沙漠生物质能源项目,并在去年与泛海集团等企业联手,发展沙漠太阳能全产业链项目、沙漠生物质能产业等新能源项目,现在的库布其沙漠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虽然2011年因节能减排而导致电石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12年上半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煤炭、钢铁等主力产业也开始下挫,国内PVC市场依旧低迷,但亿利资源集团通过技术升级,扩大了产能,并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在2011财年,集团依然营业收入95.369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6%,利润总额6.5080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51%,保持稳定增长。

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12

一、中国石油分布状况及油量储存现状

石油又称原油, 它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来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 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 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 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中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 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 占全国的81.13%;主要的产油区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等等。

根据新一轮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200亿吨。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 2020—2050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领域拓展, 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望再增加50亿吨, 达200亿吨, 石油资源总量列世界第六位, 亚洲第一位。

二、中国从国外进口石油渠道

尽管中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偏低。中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73吨的1/6~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 中国石油资源开发和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 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截至2009年, 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而2010年进口的原油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7.5%, 达到了创纪录的479万桶的日进口量。

石油带来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为此, 中国涉及石油经营的企业积极投资海外业务, 在中东市场, 中石油主要投资伊朗和伊拉克。在中亚, 中石油除了投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外, 还正在投资俄罗斯的上游业务和管线建设。除了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积极投资海外业务以外, 中化集团、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收购海外资产。

在2009年, 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能源合作项目, 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三、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当代, 石油能源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 而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占能源消费的25.2%。中国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 会给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和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带来很大冲击而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石油产品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种工厂的生产过程中, 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现代国防方面, 新型武器、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另外, 从石油中可提取几百种有用物质, 其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作为燃料燃烧的经济意义。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可以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可以说石油的动荡对于国民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由于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 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 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并且中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 定价机制僵硬, 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 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而且还会加剧通胀压力。

(二) 与石油关联产业众多

因为石油产业以及与石油产业直接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 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许许多多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 他们加在一起, 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很大比重。如果减少或失去了石油供应, 就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造成极大的混乱和动荡, 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对主要产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 也对主要消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而言, 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它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石油产业就是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 以它们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石油长河。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中影响极广, 发挥着重要作用。石油产业链绵长, 各个环节相互依赖、联系,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所以要保证各环节有序进行, 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 石油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元化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石油的价格经常伴随其供应的短缺或过剩发生大幅度的波动。石油价格的暴涨或暴跌, 都是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表现为:一是外汇支出增加、加大外汇平衡压力。2010年, 由于国内经济较快复苏以及汽车销量大增,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幅较大。前十个月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累计达到1.9亿吨左右, 同比增长10.6%;进口原油1.98亿吨, 同比增长20%。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外汇支出增加, 给中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二是加大企业成本, 压缩利润空间。随着石油价格上涨, 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 造成中国企业成本提高, 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三是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 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 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 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 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四是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 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 形成新的涨价因素。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品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危险:一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 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 从而使出口面临下降的潜在危险。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国际收支出现困难, 进而降低其进口能力。另外, 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价格的波动不仅影响企业的运营和盈利, 也会增加中国经济走向的变数, 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困难。同时还会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

四、中国应采取的石油能源策略

(一) 有效的保护本国石油能源、合理利用海外资源

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 同时能源消费量也是巨大的。为了提高中国油气供应的保障程度, 建立健全的石油安全体系势在必行。要在继续保持国内石油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同时, 大力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 建立经济、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体系, 满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支撑本国经济发展, 是多数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做法, 也是保障中国油气安全供应的必然选择。利用海外油气资源一般是通过发展石油贸易和积极参与海外石油开发两种途径实现的。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 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 经验不丰富, 因此, 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 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对于中国政府来说, 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 甚至通过发展军事力量, 强化海权意识, 为中国海外石油竞争和中国石油运输安全提供最后的保证手段。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充分研究其跨国经营的国际环境, 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 按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参与国际竞争,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具体策略。

(二) 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 努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中国石油利用效率低, 这种高能耗、高投入、高资本积累带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方式必须转变。石油是中国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紧缺资源, 必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把节约放在首位,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利用效率。

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使国内基础供应得以保障。要加大勘探投入, 增加储量, 夯实发展的资源基础, 特别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非常重要。政府企业应坚持“加快西部、深化东部、发展海域、探索新区”的方针, 加大勘探力度, 努力寻找新资源, 利用先进技术, 更好的获得石油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 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改变中国能源消耗结构, 逐步降低国际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三) 石油安全战略

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政府应付大规模战争和进口来源供应中断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石油库存, 关系到能源安全和战略地位, 是能源消费国应对石油危机的重要手段, 所以要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还要建立石油价格机制和石油风险采购机制, 防范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积极开发替代能源,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培养专门人才。

摘要: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血液, 不仅对国家意义重大, 而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中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人均占有量偏低。鉴于石油对中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广泛, 中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中国能源, 并在保护同时提高石油能源的利用效率, 还要合理利用海外石油能源, 制定石油安全战略, 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石油分布,进口,影响,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文.国民经济的命脉:石油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2]韩震, 冯琳.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视角, 2007, (5) .

[3]刘涛.石油价格上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95) .

上一篇:区域综合运输系统下一篇:资金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