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能源消费

2024-11-06

生活能源消费(精选10篇)

生活能源消费 篇1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①的建设发展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急剧增长, 由于技术、设备以及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农业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日益增大, 这对我国未来生态文明特别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严峻挑战。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笔者实地调查了河北、湖南、新疆三个不同地区12个村庄360个农户农村能源消费, 力图探索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变动的规律, 寻求既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 又能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农村能源消费优化升级之路。

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和特征

调查地区既包括了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华北和华南地区, 也涵盖了经济欠发达、资源丰富、交通不便的西北地区, 表1总结了调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能源储量等基本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地区的地形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以及戈壁地区。从三个省资源储量看, 河北地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 水能资源匮乏, 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相对较高;湖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煤炭资源匮乏, 生活能源消费相对居中;新疆属于资源大省,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非常丰富。笔者调查发现, 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量远高于生产能源消费量, 其中河北省生活能源消费是生产能源的12倍以上, 新疆是2倍, 湖南是1倍多一点。2012年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是农业生产能源的5倍左右, 由于农村能源消费的大头是生活能源消费,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

调查农户生活能源消费主要以电能、煤炭、秸秆和液化气为主, 生产性能源主要是柴油和电能。几乎所有农户都使用两种到四种能源消费组合:其中最常见的是“电+煤+秸秆”组合, 有278户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0%;第二位的是“电+煤+薪柴”组合, 有216个农户占样本总数约为62%;第三位是“电+煤+液化气”的组合, 为135户占样本总数55%。此外, 在笔者的调查中基本上没有清洁高质能源消费组合如“沼气+电”“液化气+电”或“天然气+电”。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2》

煤炭在所有能源使用量中占有绝对优势, 所有农户都或多或少用煤炭作为取暖或烹调的主要能源。除了煤炭外, 秸秆在各种能源组合中占主要比例。调查农户的沼气使用率, 湖南农户为10%, 河北农户为7%, 新疆没有农户使用沼气。事实上, 新疆的日照时间长, 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 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沼气原料供应都很充足, 今后发展沼气潜力很大。

二、农户能源消费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㈠农户收入和财富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家庭人均财富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降低2.5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1.3个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增加6.5个百分点, 家庭人均财富对液化气消费的贡献是煤炭的5倍。家庭人均财富的增加可以降低薪柴、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 增加液化气和煤炭现代能源消费。需要说明的是从变量系数来看, 煤炭作为秸秆、薪柴到液化气之间的过渡能源, 没有薪柴和秸秆以及液化气对家庭财富变动那么敏感。

㈡能源可获得性主要针对秸秆、薪柴和液化气能源。对于秸秆, 本研究采取耕地面积作为秸秆资源可获得性的衡量指标, 农作物耕地面积越大, 复种指数越高, 则家庭获得秸秆越多;对于薪柴本研究主要用地形特征来表示, 山地越多表明农户获得薪柴能力越强;对于液化气, 本研究采用与城市距离远近作为衡量液化气资源可获得性指标, 距离城市越近, 则农户获得液化气能力越强。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耕地面积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增加4.2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2.1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增加2.8百分点;越是山地越增加农户薪柴使用, 减少液化气使用。比较而言, 湖南农户薪柴、秸秆使用概率较高;煤的消费量受到当地煤窑资源的影响, 煤窑越多地区 (新疆) 农户煤的消费量相对较高;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距离城市距离每增加1公里,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增加3.6个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4.1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减少8.8百分点, 农户液化气消费对距离城市距离变化最为敏感。离城市距离越近, 越增加农户使用液化气的概率;人均耕地面积同秸秆能源消费呈非常显著的正向关系, 表明农户家庭拥有土地面积越大, 家庭务农概率越大, 则越倾向于使用秸秆和薪柴。

㈢不同能源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薪柴和秸秆平均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降低1.8个百分点;煤炭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消费会降低1.5个百分点;液化气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 农户消费会降低2.4个百分点, 农户对液化气价格变化最为敏感。某种能源价格上升, 必然会引起农户对该种能源使用概率的下降即农户是否使用某种能源同该种能源价格呈反比, 即能源价格越高则农户使用该种能源概率越低。在所有能源中, 农户液化气消费量对价格变化最为敏感, 薪柴、秸秆次之, 煤炭第三。

㈣农户家庭特征主要包括户主受教育年限、农户家庭人口和户主年龄三个变量, 除了农户受教育程度外, 其他包括农户家庭人口和户主年龄的变量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 表明家庭能源消费受到户主教育程度影响, 但是不受农户家庭人口和户主年龄的影响。具体而言,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户主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 农户对薪柴和秸秆等传统能源消费会降低12.3百分点, 煤炭消费会增加2.5百分点, 液化气消费会增加5.3百分点, 户主受教育年限对液化气消费的贡献率是煤炭的2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户倾向于使用更为便利的煤炭、液化气等高级能源, 而减少薪柴、秸秆等传统生物质能源的使用。

㈤地区差异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特征、当地能源储量三个变量, 模型结果显示山区农户薪柴、秸秆消费量明显高于平原农户, 说明山区农户能源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平原地区。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角度看, 应降低山区农户薪柴消费量, 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地区间差异较大, 农户生活能源的消费地区差异显著。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农户能源的消费结构主要从薪柴、秸秆、煤炭向液化气等高质商品能源转换;而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区, 能源消费主要还是以薪柴、秸秆为主, 目前正慢慢向煤炭转化。

三、政策建议和发展前景

为提升能源消费结构, 在满足当地能源前提下, 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户收入, 此外还应引导农户能源的合理利用, 以保证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㈠加强教育, 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提高农户环保意识研究结果显示, 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 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 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农民更加意识到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有利于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能源技术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能源技术的掌握, 这对未来在农村地区推广高效清洁能源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㈡改善交通条件, 加强农村能源供应体系设施建设根据研究结论可推理出, 农村交通状况和能源供应体系是影响农户能源消费商品化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 政府在引导农户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农村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 使农民利用有利的条件实现能源的消费升级。农村道路建设应在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 向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提高农村道路硬化率, 完善农村路网体系, 规范农村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标准。此外, 加强当地电网、液化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扩大能源消费途径的重要保障措施, 尤其是在一些石油、天然气比较丰富的地区, 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保障能源的可获途径。

㈢依靠科技进步, 开发利用新能源调研发现, 薪柴、秸秆等能源消费比例虽然有所下降, 但下降比例较慢, 而且这些能源的利用仍然沿袭传统的直接燃烧的方式, 利用效率低, 急需依靠科技进步革新利用方式, 如转化成生物质能源。煤的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 但主要是常规的利用方式, 释放的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环境, 还会对人们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一方面变革传统煤炭使用方式为清洁煤炭使用方面, 一方面开发可再生能源并提高其利用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其中生物质能源占很大比重。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方向应该是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综合利用以及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例如, 新疆没有农户使用沼气, 事实上, 新疆的日照时间长, 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 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沼气原料供应都很充足, 今后发展沼气潜力很大;另外, 新疆农村煤炭消耗量大, 应尽快推广清洁煤炭使用技术。

摘要: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作者实地调查了河北、湖南、新疆三个不同地区12个村庄360个农户农村能源消费, 力图探索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变动的规律, 寻求既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 又能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农村能源消费优化升级之路。

关键词:能源消费,农户生活,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邱大雄, 顾树华.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规划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2]邓可蕴.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3]杨世基.农村发展与能源建设-农村能源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4]张正敏, 邓可蕴.农村能源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实施电能替代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篇2

推进电能替代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量散烧煤、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散烧煤消费约7—8亿吨,主要用于采暖小锅炉、工业小锅炉(窑炉)、农村生产生活等领域,约占煤炭消费总量20%,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大量散烧煤未经洁净处理就直接用于燃烧,致使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此外,汽车、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靠港船舶使用燃油也是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源头。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还是超低排放煤电机组集中燃煤对分散燃煤的替代,都将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稳步推进电能替代,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们享受更加舒适、便捷、智能的电能服务;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此外,电能替代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缓解我国部分地区当前面临的电力消纳与系统调峰困难,特别是个别地区的严重“窝电”问题。

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推进电能替代

《意见》提出四个电能替代重点领域。一是北方居民采暖领域,主要针对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城区、郊区、农村等还大量使用散烧煤进行采暖的,使用蓄热式电锅炉、蓄热式电暖器、电热膜等多种电采暖设施替代分散燃煤设施。从电采暖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出,电采暖在整个供暖体系中属于补充供暖方式,未来北方地区居民采暖主要还是依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特别是背压式热电联产,这是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印发的《热电联产管理办法》(发改能源[2016]617号)中提出,未来将力争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因此,发展电采暖,并不是要取代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这一点需要各地在供热规划中予以重视。二是生产制造领域,生产制造领域的电能替代需要结合产业特点进行,有条件地区可根据大气污染防治与产业升级需要,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灌溉等。三是交通运输领域,主要针对各类车辆、靠港船舶、机场桥载设备等,使用电能替代燃油。四是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主要是满足电力系统运行本身的需要,如储能设备可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

“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上述四个领域的电能替代,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约1.9%,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消费比重达到约27%。预计可新增电量消费约4500亿千瓦时,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30、210、70万吨。

把握原则,稳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

《意见》明确,推进电能替代应坚持“改革创新、规划引领、市场运作、有序推进”四项基本工作原则。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中,将逐步建立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还原电力商品属性,推进电能替代必须与电力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电力消费、促进移峰填谷的作用。此外,还需要与能源发展、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规划或专项工作相结合,以规划为引领,明确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同步协调推进相关工作。深入、持续、有效地推进电能替代,必须科学分析地区能源结构、产业特点、环保要求、财政支持能力等,通过试点示范等方式,因地制宜,稳步有序开展相关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设备研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定不能盲目推进,避免因“煤(油)改电”不可持续而造成“电返煤(油)”。

政策支持,扎实有效推进电能替代

电能替代是一种清洁化的能源消费方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给社会公众带来普遍收益和社会效益,但其成本较高,难以完全通过一般的投资回报方式进行回收,必须有政策支持才能实施。

为此,《意见》提出若干电能替代支持政策,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在配电网建设改造方面,一是将合理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纳入相应配电网企业有效资产,将合理运营成本计入输配电准许成本,科学核定分用户类别、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二是国家“十三五”的配电网改造资金中将拿出一部分用于电能替代配套电网改造,配电网企业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红线外供配电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建立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运转的“绿色通道”,按照客户需求做好布点布线、电网接入等服务工作。在设备投资方面,一是鼓励各地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资金渠道,支持电能替代。二是鼓励电能替代项目单位积极申请企业债、低息贷款,采用PPP模式,解决融资问题。在项目运行方面,一是扩大峰谷电价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降低低谷用电成本。今后,还将结合电改进程,推动建立发输供峰谷分时电价机制。这些措施对利用低谷电进行蓄能供热的项目具有实质意义。二是鼓励电能替代企业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的直接交易。通过直接交易,电能替代项目可以按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进行购电。三是创新辅助服务机制,电、热生产企业和用户投资建设蓄热式电锅炉,提供调峰服务的,将获得合理补偿收益。

明确职责,共同协力推进电能替代

电能替代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落实。为保障电能替代工作落实,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分地区、分领域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要配合做好电力市场建设、直接交易、辅助服务机制等工作,支持电能替代发展。地方政府要摸清潜力,找准定位,做好组织,协调困难,按照《意见》要求,制定适合本省(区、市)的电能替代方案,并推动实施。电网企业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及时做好电能替代项目配套电网建设改造与电网接入等工作。电能替代项目单位要积极主动推进项目,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建设。电能替代设备生产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降低设备成本。

生活能源消费 篇3

尽管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多边制度和国家政策,但相对于1970~2000年人为温室气体年均1.3%的排放增长率,2000~2010年年均增长率上升为2.2%,以致2010年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达490亿tCO2当量[1]。全球CO2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并且全球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2]。因此,控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作为城市碳排放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欧美国家,生活消费碳排放占城市碳排放总量的30%~40%[3];在英国,伦敦市家庭碳排放是最大的排放源,占伦敦总排放量的38%[4],并且英国城镇居民碳排放明显高于农村居民[5];在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呈上升趋势,1995~2010年年均排放增长率达8.0%[6]。而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消费相关的排放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7]。因此,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居民生活碳排放核算研究,在国家层面上,主要集中于碳排放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人均排放等方面的研究[8,9,10,11],也有部分研究单独针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产生的碳排放[12,13]。在区域层面上,主要在生活消费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性、城乡碳排放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而在城市层面上,北京、南京、上海、天津、开封、德州、昆明、厦门等城市展开了相关探索[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其研究需要的能耗数据来自统计年鉴或实地问卷调查,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法和碳排放系数法。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第一大城市,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全球辐射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和我国南方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核心门户。广州市在居民生活消费碳核算的研究较为缺乏,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27]、排放特征[28]、空间差异[29]等方面,大多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缺省方法与排放系数,对于采用适用于我国碳排放估算方法的研究较少,且在不确定性分析上较为鲜见。因此,结合我国省级碳排放核算的部门方法和参考方法指南,对广州市2005~2014年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与验证,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意义,研究结果不仅可引导居民走向低碳消费生活模式,也可以为广州市低碳城市建设和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 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界定

碳排放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仅考虑CO2排放。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家庭碳排放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对于家庭碳排放的研究内容与边界尚未形成共识[30]。基于前人研究[10,14,20,21,30],居民生活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指以照明、制冷、供暖、炊事、出行等为目的而直接消费能源而产生的碳排放,直接排放又可分为住房和交通两个部分[31];间接排放来源于非能源商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能源。本研究基于广州市可获取的数据,仅考虑与住房相关的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其能源消费类型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主要包括煤炭、液化石油气(LPG)、煤气、天然气和电力。

2.2 居民生活碳排放核算方法

本研究居民生活碳排放估算方法主要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32]为方法学指导,采用部门方法与参考方法相结合。部门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bottom-up)需要依据行业、技术、燃烧条件及燃料属性等确定排放因子,且计算精度相对较高、不确定性程度相对较低的方法[33]。而参考方法是一种自上而下(top-down)相对较易获取统计数据和计算的方法,一般用于部门方法的验证和交叉检查[33]。将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碳排放量结果进行比较,若出现明显差异,则说明核算过程采用的能源消费量、低位热值量、含碳量及氧化率等数据可能存在问题。部门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中,ADi表示居民生活分品种能源消费量,TJ或kW·h,化石燃料消费量由化石燃料消费的实物量与低位发热值确定;EFi为居民生活部门分品种能源的CO2排放因子,kg/TJ或kg/kW·h,化石燃料排放因子基于各种化石燃料品种的含碳量及主要燃烧设备的碳氧化率确定,电力排放因子根据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确定;i表示能源类型。参考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中,AD表示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kg标准煤;EF表示居民生活部门CO2排放因子,kg/kg标准煤。

2.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包括2005~2014年广州市居民生活消费分品种能源量及相应的低位热值量、含碳量与氧化率。其中,分品种能源量来自广州统计年鉴[34]和广州统计信息网中的年度报表[35],低位热值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36],含碳量和氧化率均取自《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32],具体数值见表1。

注:*为原煤、洗精煤和洗中煤的平均值;*单位为kJ/m3。

电力消费过程没有直接CO2排放,广州市的电力并非全部来自火电,对于非火电部分排放要进行相应扣减,2007~2014年南方区域电网电力的CO2排放因子来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37],2005~2006年排放因子由于不可获取而根据2007~2014年数据进行推算。2005~2007年标准煤排放因子来自胡初枝等[38],2008年及后的标准煤排放因子取自冯蕊等[22]。

3 结果分析

3.1 分年份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

图1为广州市2005~2014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2排放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686.2×104t上升至2014年的1891.1×104t,年均增长率达15.4%。同期广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4.6万元,年均增长率为10.8%[35],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持续上升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可能存在一定关系[28]。图1中还显示了2009-2010年广州市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猛然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828.6×104t上升至2010年的1663.9×104t,这主要与2010年广州市居民生活电力消费的大量增加有关。

3.2 分能源品种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

图2为广州市2005~2014年分能源品种居民生活消费CO2排放量。由图可知,首先,电力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的贡献最大,高达73.9%~85.9%,这可能是因为空调、电磁炉、微波炉、电热水器等多种类大功率家用电器逐渐进入家庭,导致电力消耗量也逐年上升,家庭用电量是影响居民生活消费CO2排放的主导因素[19]。其次,天然气的碳排放量与煤气的碳排放量此起彼伏,这可能与管道煤气和更清洁的管道天然气的循序推进有关。再者,由于炊事燃煤的使用量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12.9×104t降至2014年的0.3×104t,并且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加和政府对使用洁净能源的鼓励,使得2007年后煤炭CO2排放量不足0.1%。

3.3 参考方法核算结果

利用参考方法估算广州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2005~2014年其总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809.1×104t上升到2014年的2082.0×104t,年均增长率为11.4%。由表2可知,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碳排放量在2005~2014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对偏差,但基本控制在20%的可接受范围内,并无显著差异。造成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二者采用的能源统计数据不相同,部门方法采用的是分品种能源消费数据,参考方法直接采用居民生活总能源消费数据。另一方面,二者采用的排放因子亦有区别,前者采用分能源品种由碳含量与氧化率所确定的排放因子,后者则直接采用IPCC提供的缺省值。

4 不确定性分析

在获取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统计误差、试验误差或估算方法的局限性,因此会造成碳排放结果的不确定性[39]。不确定性分析是构成一个完整碳排放核算过程的重要环节。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半定量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由于本研究缺乏采用定量分析法需要的基础数据,因此对广州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结果进行定性不确定性分析。居民生活碳排放与能源消费量、低位热值、含碳量及氧化率等密切相关。不同统计口径的能源消费量数据可能存在不一致,而活动水平的不确定会导致排放结果的不确定。煤炭低位热值与含碳量的选取是根据不同煤种取平均值得到,这可能与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生活消费部门,广州市统计资料中没有相关能源品种消费信息和数据的,本研究认为没有此类能源的消耗,因此仅核算了电力、煤炭、LPG、煤气、天然气等能源的碳排放,这可能会造成排放结果的低估。本研究在LPG、煤气、天然气等燃料的CO2排放上采用了IPCC的缺省排放因子,未体现本地化特征,其不确定性相对较大,而电力排放估算采用中国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其不确定性相对较小。此外,本研究考虑了不同燃料类型的氧化率,有利于降低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尽可能采用统一口径的活动数据与本地化排放因子,考虑更全面的能源类型是今后研究改进的方向。

5 结论与建议

(1)利用部门方法计算广州市居民生活消费CO2排放量,由2005年的686.2×104t上升至2014年的1891.1×104t,年均增长率达15.4%,其整体趋于上升,并且电力导致的碳排放在总排放量中占绝对优势,达73.9%~85.9%。

(2)比较了部门方法与参考方法的估算结果,二者相对偏差基本在20%以内,CO2排放量计算结果相差不显著。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从当前的执行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2%,而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仍增长1.2%和1.8%。全国没有实现2006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能源消费大幅增长,其中,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的能源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上需要再提高30%以上,因此将有非常大的能源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粗放的增长方式,已超过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能源、资源和环境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二、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现在排世界第一,原油排世界第二,天然气排世界第四。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10%,但能源的人均拥有量却明显不足。假如大量增加使用量,资源肯定不足。我国的能源生产经过50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能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然而,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储量,按现有规模以及开采速度,煤炭只能维持30年,石油只够开采不足15年,天然气剩余储量只够开采不足30年。洁净高效的能源,缺口依然很大。以原油为例,原油产量在“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为2.38%,而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47%。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3亿吨,其中,自产2.1亿吨,进口9000万吨。据预测,“十一五”期间,石油在加大自主开采量的基础上,缺口仍将突破1.3亿吨。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首先,据有关方面估算,我国目前能源效率约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工业行业主要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虽然中国的GDP单耗在过去20年中下降了60%,但如果按照百万美元的能耗标准与世界比较的话,还是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比日本高9倍,比OECD国家高4倍,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其次,主要高耗能产品的能耗、单位产品的能耗仍然比国际水平高25%~60%,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有关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过程。

(三)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很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能源消费过分依赖煤炭,造成了严重的煤烟型环境污染。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是燃煤造成的,大气中70%的烟尘也是燃煤造成的。目前我国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酸化,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将近2/3城市的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此外,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会加重温室效应。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能源消费结构尚不合理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200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2.2亿吨,其中,煤炭消费量21.4亿吨,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还是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一般占40%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2%左右。在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韩国的煤炭消费都低于20%,美国、德国也低于30%。据对55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与GDP的比率统计,我国每生产1美元的GDP。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是法国和德国的7.7倍,是美国的4倍。

我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能源供需平衡的矛盾已逐步由总量平衡矛盾为主,转变为以结构性矛盾为主。结构性矛盾将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实现能源合理消费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提倡合理消费,强化节能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源安全为核心,以能源节约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降耗减排目标进行规划,特别是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年度分解。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的政策和规划,上项目要经过论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避免重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政策法规的落实是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大与降耗减排有关的技术与项目投资力度,降耗减排需要相关技术与资金的支持,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尚不具有对企业自主进行此方面投资的激励机制。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吸引民间资金,参与这一领域的投资。

实现节约型社会,要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制定行业节能、节水、节电、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强化节能管理,搞好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广泛开展。抑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严格限制中小型高耗能企业的新建。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设备和产品。促进能源内涵式发展,逐步建立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局面。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产生了许多问题,煤炭供应能力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水电尽管清洁,却产生了

大量的移民和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以煤。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必须加以控制,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此外还有大量的秸秆、废弃垃圾等可资利用的能源资源。20多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在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我国的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应给予优惠政策。采用电力公司配额制,加快风电开发。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程度。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预计未来15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利用的空间还很大。应改变目前的价格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以鼓励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三)加快应用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对比和发现国内外能源效率差距的基础上,找出能源利用技术差距,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大技术开发,是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技术水平的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优先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能源工业技术水平;加强前沿技术研发,为未来能源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如环保技术和与煤的使用各环节有关的资源节约技术。继续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及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目录。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式,不仅要增加节能投资,更新和改造工艺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从市场准入、产品能耗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多个方面加强管理,针对企业产品出台强制性的节能技术标准,对不达标准的产品不应象征性罚款了事,而应逐出市场。没有健全的退出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都将是空话。应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提高和严格执行在能耗、环保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坚决阻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从国外向国内、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

(四)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从我国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因此,还要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要通过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转变税收优惠模式,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并建立流动机制。

生活能源消费 篇5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生活能源,机制研究

1 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飞速的发展, 2010年我国GDP已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前, 我国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城镇化快速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 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总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中国只用6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镇化率从10%到50%的过程[1]。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8%, 到2012年时城镇化率已达到52.6%.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和城镇化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样也深刻地影响到广大农村和农村的能源消费观念、能源终端设备的使用、能源消费方式的变迁, 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等。但是, 城镇化不断提升的过程并没有如学者们预想的那样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的消解等。从能源消费角度讲, 城镇化并没有实现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向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趋同, 在个别边远穷的地区, 甚至出现了能源贫困。鉴于此, 要深入探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问题, 离不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城镇化和城镇在农村的影响日益增大。但是城镇化是以怎样的机制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城镇化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方向与程度如何, 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 文章第二部分是有关城镇化与能源消费, 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城镇化因素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论述城镇化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机制;第四部分结合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早有研究。Parik (1995) 认为城镇的规模与能源消费是正相关关系[2]。Dzioubinski和Chipman (1999) 进一步细化,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能源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3]。Nebojsa Nakicenovic等 (2000) 认为城镇对能源消费有较大影响, 但影响程度跟城镇的模式有关, 不同的模式影响情况不同[4]。耿海青等 (2004) 将城镇化率与中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等几个主要能源指标进行相关系数分析, 结果认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存在高度相关性[5]。在相关性的基础上, 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费的显著而积极性的作用。Wexler Lee (1996) [6]和Tariq Banuri等 (2001) [7]指出, 由于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 建筑和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 可以肯定城镇化会成为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Wei等 (2003) 研究指出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了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增大了能源消费的数量;另一方面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得到更合理的调整、各种配置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各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因此具有导致能源消耗下降的趋势[8]。刘耀彬 (2007) 认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尤其是现代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9]。更进一步, 有学者细化和量化城镇化内部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York (2007) 认为城镇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也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10]。樊静丽等 (2013) 直接分析城镇化对各区域居民直接消费的能源量的影响, 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各区域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直接用能存在较大差异, 简单来说, 从绝对量来看城镇化率提高对中部区域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贡献最大;从边际量来看城镇化率提高对西部区域生活直接用能增量贡献最大[11]。陈迅等 (2008) 利用协整分析进行量化研究, 测算出城镇化率绝对值每增加一单位, 人均生活能源需求量就增加0.0578个百分点[12]。

20世纪90年代左右, 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加快, 有学者将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拓展到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方面。Leach和Gowan (1987) 认为城镇化率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性能源消费的增加[13]。Leach (1992) 提出收入和价格是影响农村居民能源消费方面的主要因素, 内含了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14]。Gates、Yin (2002) 认为城镇化过程中导致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时, 会带动能源消费水平的上升,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其中电力的需求会更加显著[15]。许永兵 (2015) 以河北农村为例, 认为在新型城镇化浪潮可促进农村民居建设利用太阳能的新能源消费[16]。朱立志等 (2011) 将城镇化对农村能源的影响归纳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 促进商品能源消费量增加和能源升级;二是城镇化是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而提升能源消费;三是城镇化是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促进农村化石能源消费的增加;四是城镇化是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过程, 促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17]。

事实上, 不管西方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还是我国经济实践, 都说明城镇化与能源消费存在着十分重要的相关关系,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对农村能源消费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农村能源消费中以生活能源消费为主) 。但是当前的研究没有深入分析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

3 城镇化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机制

在城镇化理论研究中, 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城镇率来代替城镇化发展水平。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分析指标, 理论基础是城镇化主要是人的城镇化, 其它城镇化过程都内含在其中。但是这样的分析过于简单, 不能揭示城镇化发展中丰富内涵的复杂性过程。因此, 借鉴城镇化研究中常用的较为综合性的分析方法, 将城镇化过程细化为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三个子过程, 并探讨三个城镇化因子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

3.1 经济城镇化影响机制

城镇化进程中, 工业化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促进城镇的政治运行规则、市场法律制度、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不断完善, 激励整个社会的经济主体进行市场创新活动。特别是通过技术进步传导到农村能源消费领域。经济城镇化推动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技术进步, 提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改变了农村居民获取生活能源的机会成本, 促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和消费总量的变化。

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经济城镇化增加城镇市场的发展活力, 提高城镇市场对农村产品的需求, 客观上带动着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总值提高, 从而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带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间接效应是经济城镇化扩大城镇市场的就业机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的就业容量大。在乡村缺乏就业机会和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现实情况下, 城镇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 这些在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将部分收入返回农村家中, 带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动。但是这个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当区域内部城乡差距很大, 城镇经济对周边农村地区溢出效应不大时, 这个间接效应将为正且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地增长;当发展到区域内部城乡差距的某个阶段时, 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将达到峰值;进一步会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接近饱和, 并且城镇的发展挤占农村能源资源, 此时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简单地说, 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关系。

3.2 土地城镇化影响机制

城镇化本质上就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带来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18]。这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为城镇土地。在这城乡土地转化过程中, 城镇扩大对周边农村的影响力, 相应地也影响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我国, 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的二元土地制度, 促使地方城镇政府有动力通过政策将农村土地低价转化为城镇土地并加以开发利用。这促进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 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也是综合的。一方面, 土地城镇化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因为土地城镇化使被征收土地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加而影响生活能源消费, 同时也使城镇与农村的交通联系更便利, 农村居民到城镇打工、购物等更加方便, 从而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总量、电力能源消费增加、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另一方面, 土地城镇化又会抑制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不少城镇政府为追求城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片面地追求城镇硬件建设的“高大上”, 到处是高楼大厦, 但相应的城镇人口并没有同步增加, 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有的城镇还将农村征收来的城镇建设土地闲置, 导致农村生产资料的减少, 农村居民收入的减少, 从而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

3.3 人口城镇化影响机制

人口城镇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过程, 更是市场上人力资本不断积累、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人口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一是人口城镇化因减少农村人口基数而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不断的人口城镇化, 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也使现有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减去这部分已化为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从而使总量减少;二是人口城镇化因减少农村人口平均能源消费量而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人口城镇化中, 一般是农村高素质人才、在外打工或农户收入高的家庭的农村人口先转向城镇人口, 从而导致剩余农村人口平均素质和收入状况下降, 使得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及消费结构退化;三是人口城镇化加强城乡互动, 促进农村居民更快更好地吸收和学习城镇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观念,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增加和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人口城镇化, 新转入城镇的人员与现有农村人员的联系很紧密, 他们将城镇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传递到农村中来, 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提高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扩大商品能源消费比重。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以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为重要解释指标分析其对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 选取我国29个省市区 (不包括西藏和海南) 1997~2012年相关数据, 个别缺失数据利用简单均值填补法填补。同时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 东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 还按常用方法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 其中东部地区有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等10省市;中部地区有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为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11省 (市和自治区) 。各省市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各地区乡村户数和乡村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城镇建成区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2009~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所有生产总值利用各省市区相关生产总值指数转化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GDP, 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4.2 变量选取

根据第2节的分析, 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等三方面。因此, 本文选取能反映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统计指标来研究。

(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enera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这是农村生活能源的各种类型消耗折合成标准煤后的总量 (单位:万吨) 。

(2) 农村生产总产值ga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生产总产值。用农林牧渔业总值数据, 因为农村的生产总值与从事农业的产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数据都转化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产值 (单位:亿元) 。

(3) 城镇生产总值gc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城镇生产总产值, 用社会生产总值减去农林牧渔业总值。所有数据都转化成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产值 (单位:亿元) 。因为, 本文分析城镇生产总值对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是一种二次曲线型, 所以在分析中还要考虑城镇生产总值的平方项gc2it.

(4) 城市建成区面积lc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土地转化为城镇用地 (单位:平方公里) 。

(5) 农村人口数nait, 表示第i个省 (市、自治区) 第t期的农村人口数 (单位:万人) 。

4.3 模型构建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 在二元社会体制下, 城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发展要领先于农村。因此, 城镇与农村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机制和程度差异。因此假定整个社会分为城镇和农村两部门, 其中城镇生产总值对农村生活能源的影响是二次曲线型的, 即可能是先升后降的, 中间有一个拐点。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 采用斜率不变但截距随个体变化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基本模型如下: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模型中, 随机效应比固定效应在方程中多一个εi项, 表示在随机效应模型下各省市区的截距不再是固定的, 而是随着εi项的变化而变化, 即为α+εi.

4.4 结果分析

首先将全国29个省市区依面板数据总体, 以及分别选取的东部省份数据、中部省份数据和西部省份数据等分成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等4个模型方程。然后利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选择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若Hausman检验的p值<0.05, 则可拒绝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系数无差异的原假设,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就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利用Hausman检验的结果, 分别对全国和中部省份的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东部和西部省份的数据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在实际分析中, 采取逐步剔除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 通过多次调整解释变量后, 根据变量系数的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 固定效应模型方程的显著性水平或随机效应模型中Wald chi2统计量为选择标准。具体实证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注:***, **和*分别表示在1%, 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如上4个分析模型中, 方程系数都是显著的, 证明相关解释变量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着重要影响, 整个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由这些回归结果可知, 不管从全国来看, 还是从各区域来看, 城镇的经济增长都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 说明经济城镇化是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模型 (1) 的分析结果看, 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显著, 各解释变量都显著。其中gc2的系数符号为负, 说明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呈倒U型, 即城镇经济总量的增长先是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长, 当达到峰值后, 城镇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反而会导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农村本身的生产总值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0.13万吨标准煤。土地由农村转向城镇用地后, 会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增加, 农村人口的增加也与其生活能源消费正相关。

从模型 (2) 的分析结果看, 东部区域各省份的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显著, 人口城镇化影响不显著。gc系数符号为负且显著, 但gc2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已经跨越峰值, 呈负相关关系了。农村的生产总值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0.12万吨标准煤。土地由农村转向城镇用地后, 会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增加, 并且与全国一般情况相比, 影响力更大些。

从模型 (3) 的分析结果看, 中部区域各省份只有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显著,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影响不显著。gc系数符号为正且显著, 但gc2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中部地区,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已趋向峰值附近, 其影响力要小于西部地区。农村的生产总值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0.11万吨标准煤。

从模型 (4) 的分析结果看, 西部区域各省份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都是显著的。gc系数符号为正且显著, 但gc2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西部地区, 经济城镇化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但相比中部地区离峰值还较远。ga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总值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力不大。lc系数为负值且显著, 说明西部地区土地由农村转向城镇用地后, 会导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减少, 另一方面na系数为正且显著则说明农村人口的增加也与其生活能源消费正相关。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从全国一般情况来看, 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都是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增长和农村土地向城镇转化会带动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 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非线性关系的。主要结论有:

(1) 农村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的影响是正相关的, 西部地区由于农村经济还处于发展不充分阶段, 其对农村生活能源的影响不大。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 即先增长, 到达峰值后就呈下降趋势。具体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来说, 中部和西部区域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边 (即曲线上升阶段) , 中部区域更靠近峰值些;东部区域经济发达, 已跨越峰值, 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边 (即曲线下降阶段) 。

(2) 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中, 如果地区经济发达则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正影响, 如果地区经济很不发达则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负影响。

(3) 农村人口只有在经济较落后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显著。当经济发展起来后,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会减少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与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的作用相互抵消后影响就不显著了。

5.2 政策建议

(1) 建立城镇反哺农村的经济发展机制。城镇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有直接作用 (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并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加) 和间接作用 (城镇通过与农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互动来影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 并且直接作用要大于间接作用。因此, 城镇要通过直接支持农村发展科技农业、扶持农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发展, 提高农村生产总值,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合理增加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

(2) 建立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从模型分析中可见土地城镇化的作用比人口城镇化作用显著,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能源消费质量和总量陷入停顿。特别是在西部区域, 由于经济总体上落后, 土地城镇化挤占了农村生活和生产资源, 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发展相矛盾。因此, 建议政府建立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 大力实施新建城镇区的产业政策, 充分吸纳农村居民到这些区域内就业并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实现综合性、科学性的城镇化发展过程。

山西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 篇6

山西省电力消费总量,2005年为946.3×108kW·h,2010年为1460×108kW·h,比2005年增加513.7×108k W·h,年均增速达10.86%。山西省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2005年为12 750×104t,2010年为16 808×104t,比2005年增加4 058×104t,年均增速为6.37%。从2005年至2010年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增速对比图看(见图1),电力增速与能耗增速一致性走向趋势明显。

山西省以资源输出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容易受国际环境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山西省经济发展急速下滑,电力消费及能耗增速呈快速下滑趋势,当经济逐步恢复正常时,电力消费增速再次超过能源消耗增速,因此,电力消费增速变动快于能耗增速变动,电力消费增速可看作能耗增速的预估指标,也是预判经济形势的先导指标。

2 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及结构分析

2.1 电力是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品种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是重要的工业燃料和原材料,也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2005年以前,山西省终端能源消费量中(不包括发电、洗煤、炼焦等加工转换煤炭消费),煤炭占比最大,但其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煤炭占比为40.0%左右,2000年,比下降为37.8%,2005年继续下降至28.3%。于此同时,电力作为1种清洁能源,得到最大力度的推广。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用电的快速增加,电力消费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占比超越煤炭,成为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大的品种,并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至2009年,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1.58%、31.93%、35.26%、31.87%和30.08%,平均占比为32.14%。其中,2009年的能源品种终端构成见图2。

2.2 工业用电占电力消费的80%以上

2005年以来,电力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也出现一定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上升。第一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3.99%下降为2010年2.54%,第二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2.74%下降为2010年81.62%,第三产业用电占比由2005年8.11%上升到2010年8.20%,居民消费用电占比由2005年5.15%上升到2010年7.64%。由此可以看出,电力消费的产业结构变动中有升有降,但整体变动幅度不大,尽管第二产业用电量有小幅下降,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用电仍然占据电力消费总量的80%以上,工业用电是电力消费的主体(见表1)。

单位为%

2.3 高耗能行业是电力消费的主力军

2005年至2010年,七大主要耗能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加工业及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外,其他五大行业用电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80.12×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163.91×108kW·h,年均增速为20.92%,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由2005年的111.67×108kW·h上升到2010年的272.55×108kW·h,年均增速为28.81%。七大主要耗能行业合计用电量由2005年628.88×108k W·h上升到2010年的1 041.7×108kW·h,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0.47%上升为2010年的71.35%,因此,用电行业高度集中,用电结构重型化仍然是山西省电力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3 电力消费与能源消费的数量分析

依据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费增长的关系,结合历史数据,可推算和监测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各能源品种消耗增长的关系为: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第i种能源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第i种能源消费增长(%),(1)

由式(1)可知,当各能源品种消费增幅不小于零时,电力作为能源消费品种之一,必然有式(2)的结果。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电力消费占总能耗

比重×电力能源消费增长(%)。(2)

由于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短期内变动不大,采用历史数据进行推算,近5年山西省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平均为25.62%,电力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0.86%,由此可计算出,山西省电力消费拉动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78个百分点。长期看,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会逐年上升,假定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为30%,电力消费增速仍按10.86%计算,电力消费将拉动能源消费增长3.26个百分点。如果以25.62%作为电力消费占总能耗的比重计算,电力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能耗增长0.26个百分点,即电力消费占能耗比重越大,对能耗的拉动幅度越大,电力消费增速也成为人们观察、评估能源总量的1个重要指标。

4 相关措施建议

4.1 加强电力消费监测提高能耗预警的时效性

电力是山西省能源消费最多的能源品种,电力消费变动速度快于能源消耗变动速度,从2005年至2010年山西省电耗与能耗增速对比,发现电耗增速平均高于能耗增速4.49个百分点。在节能降耗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加大对电力消费的监测监控,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做好电力消费监测预警,及时反映电力对节能降耗的影响,以利于加强电耗的宏观调控,控制能耗总量的过快增长。

4.2 抑制高耗能行业增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对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现代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低电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耗电企业的审批,进一步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抑制工业电力消费快速增长,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3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强化技术与管理同步节能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广高耗电行业、企业关键环节的节电节能技术,加大对陈旧电网和终端设备的维修改造,有效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减少设施损耗。同时,通过实施阶梯电价,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节电灯具等手段,提高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管理损耗,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电力生产和利用方式革新,实现技术与管理共同促进节电节能。

4.4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生活能源消费 篇7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能源需求量持续扩大。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在大幅的攀升, 中国己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 能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支撑条件。

一、我国能源消费现状与特征

1、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2009年, 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为1 1 1 6 4.3万吨油当量, 比上年下降1.33%, 出现了首次下降。其中中国能源消费量为2 1 7 7百万吨油当量, 增长8.47%, 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9.49%, 仅次于美国的2182百万吨油当量,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相对于1 9 9 9年的967.3百万吨油当量, 我国能源消费在10年中增长了125.1%, 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量在呈逐年递减趋势。虽然,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 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 4%, 人均石油消费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石油人均进口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

2、我国能源消费特征

(1) 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8年的1 3 8 5 5 3万吨标煤上升到2 0 0 8年的285000万吨标煤, 30年增长了近4倍, 2001年-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4%。

(2) 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对核心。2000年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7.8%, 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三种非可再生常规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2.6%,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

(3) .石油进口快速增长, 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2008年, 我国净进口石油近2亿吨 (其中原油净进口1.79亿吨, 成品油净进口2182万吨) ,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1.3%。

二、我国能源贸易现状与特征

1、我国能源贸易现状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进口量进一步增加, 2000年进口量为14334万吨标准煤, 2008年达到了36764万吨标准煤, 增长256.5%, 年均增长4.6%。出口量在2003年以前, 还处于上涨趋势, 2003年达到了近来最高的出口水平, 为12989万吨标准煤, 2003年后开始下降, 2008年降为9955万吨标准煤。

2、我国能源贸易特征

(1) 能源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重要性日益显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能源贸易快速发展。从历年进出口能源产品数量的增长趋势看, 中国主要能源产品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贸易量, 一直保持增长态势, 煤、原油、成品油、焦炭等的贸易量不断上升。

(2) 能源产品出口由石油为主转向以煤炭为主。在我国的能源贸易结构中, 90年代前能源出口以石油为主, 90年代以后开始转向以煤炭出口为主, 原煤出口量在能源产品中占绝对优势, 焦炭、半焦炭出口平稳上升, 2000年以来煤炭出口迅速扩大, 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3) 能源进口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逐年增加, 1996年起, 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急剧扩大并明显超过出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世界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能源进口越来越多。

三、我国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关系相关性分析

1、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相关性分析

x代表一次性能源消费量, 用百万吨油当量衡量。y反映的是百元能源使用的能源净进口量情况, 能源净进口量用能源使用量减去能源生产量估算, 用石油当量衡量, x负值表明净出口。能源使用量指在转化为其他最终燃料前的一次性能源使用量, 通过能源原生的产量+进口量+ (-) 存量的变化-出口量。

根据表3-1的198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数据显示, 两者之间呈同向增长态势。能源消费与净进口贸易呈同趋势增长。考察我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变动趋势, 从中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相关程度很高, 相关系数达0.9405。

2、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因果关系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又可以称为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事件A的发生与不发生对于另一个事件B的发生的概率有影响, 并且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又先后顺序 (A前B后) , 那么我们便可以说A是B的原因。 (表3-2)

在上表中, x与y是对应的, z与w是相互对应的。y与w是根据x与z值计算出来的概率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只要看看y和w的值与5%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y<5%, 即F检验没有通过, 也就是说A是B的格兰杰因。如果y>5%, 即F检验通过了, 就接受“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B”, 也就是说, A不是B的格兰杰因。

为了判明1980-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利用这两个变量的5个滞后值作Granger因果检验。

表3-3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y是净进口贸易值, z是能源消费水平对数值, 结果表明, 在5%显著性水平上, 能源消费z是净进口贸易y的原因, 而能源消费y不是净进口贸易z的原因, 从净进口贸易y到能源消费z是单向因果关系, 符合常规判断。

3、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的关系,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从实证角度探究两者的相互关系。首先, 设立模型如下:

y=α1+α2·log (x) +u

其中y为净进口贸易值, x为能源消费值, u为随机干扰项。另z=log (x) , 回归结果如下:

从R2=0.839204和调整后R2=0.833461来看,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 F值达到146.1334, 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较好。z值的系数为8.818856, t值为12.08857, P值为0.000, 非常显著, 说明我国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相关性很高。但是D-W值为0.739758, 表明能源消费和净进口贸易这两个序列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正序列相关。

四、总结与结论

能源消费是影响能源贸易 (净进口) 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检验发现, 我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要能源的储量、产量以及消费量不均衡。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我国已经从能源净出口国转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消费与能源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是, 能源消费是因, 能源贸易是果, 另外, 回归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关系非常显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证实能源消费是能源贸易 (净进口) 增加的主要原因, 而能源贸易并非能源消费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赵晓丽, 宋翠.我国能源贸易及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研究与讨》.2009. (11) .38-42

[2]、刘剑峰, 余燕春, 中国能源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统计, 2008, (2) :32-34.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篇8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是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1999~2008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从1999年的13亿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31亿吨标准煤, 增长了一倍多。这一增长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相适应, 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

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看, 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这种走势反映了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一是能源消费受不同时期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例如, 1999年能源消费负增长就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生产和出口下降有关。二是能源消费受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 反映我国经济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节能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会直接影响能源的消费状况。2005年之后能源消费增速迅速下降, 与国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密切相关。

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未来一段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当前正处于赶超式发展阶段, 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 必须保障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这种赶超式的发展, 要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紧跟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进而实现全面的超越。无论是赶超式经济发展阶段, 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都决定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在未来较长的时期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我国经济还是典型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2007年投资率高达45%以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这一比率有所增加。三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我国目前位于低端。在出口结构中, 制造业特别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仍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出口结构不利于节约能源。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号称“世界工厂”, 出口制造业对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虽然我国政府已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以预见, 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还将持续。由于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都决定了未来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 也称为单位GDP能耗,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单位为吨标煤/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据统计, 2008年节能率指标达到4.59%;2009年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虽然下降了9.16%, 但是由于第四季度国内生产和外贸大幅度反弹导致了能源消费也大幅度反弹, 全年能耗降幅仅达到2.2%。这一数字远低于“十一五”期间年节能率4.4%的目标。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除, 2010年节能降耗任务将更加艰巨。

我国实行节能减排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从横向对比看,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仍然低下, 与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原因在于多年来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 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是下一步改革的主要思路, 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通过与一些国家的横向对比还可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有些低收入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 它们的万美元GDP能耗很低 (约为2.5吨标准油/万美元) ,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不仅远远高于中国, 甚至有些国家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究其原因, 能源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能源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于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 因此不同的能源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在一次能源品种中, 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约为27%, 原油利用效率约为50%, 天然气利用效率约为57%, 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由此可见, 改善能源结构, 特别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在巴西, 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已取代了40%以上的汽油消费, 早在2004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就达到43.9%, 居世界领先地位。墨西哥虽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但是仍注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两国的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 而且远远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因此, 我国在制定节能降耗措施乃至经济发展战略时,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 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 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

1999~2009年,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两头底、中间高的走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GDP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呈现出如下的变化:1999~2002年, 能源消费增速从1.2%增加到6%, GDP增速从7.6%增加到9.1%, 能源消费增速低于GDP增速且两者都呈上升趋势, 但前者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因此, 这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且呈上升态势。2003年和2004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高峰 (分别为1.53和1.594059) , 其原因是这两年我国的GDP维持稳定的增幅 (分别为10%和10.1%) , 但能源消费的增速却大幅度提高 (分别达到15.3%和16.1%) ,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5。2005年随着国家落实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 当年能源消费增速下降至10.6% (仍高于GDP的增速10.4%)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 (仍然大于1) 。这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格局直至2006年之后才逐渐改变。2006年和2007年的GDP增速继续增加, 分别达到11.6%和11.9%;能源消费增速却下降, 分别为9.61%和7.84%,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且下降较为明显 (分别为0.828448和0.658824) 。2008年,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比2007年下降明显 (从11.9%降至9%) , 但是因为实行节能降耗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8年能源消费的降幅较大 (由6.6%降至4%) , 所以最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稳步下降, 达到0.4。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经济刺激措施, 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2008年的4%, 达到6.3%, 而GDP增长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于2008年,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 达到0.724138。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益正稳步提升。但是应重视的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 经济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压力将会增加。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战略性安排, 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 篇9

摘 要:研究了2000年、2002—2012年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三大产业及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获得了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最大.然后,使用对数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大产业对能源消费具体的影响程度,得出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实现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产业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能源消耗; 对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061.2 文献标志码: A

能源消费系统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因素都与其密切相关,其中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1].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对于能源战略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的研究.Kakali等[2]研究了印度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重工业化及其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决定短期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Krausmann等[3]研究了1830—1995年澳大利亚的工业化过程和相应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证实了能源消费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与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使用了回归分析法、面板数据方法、灰色关联法、协整分析法等方法.史丹[4]使用统计指数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李金铠[5]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六大产业部门分别建立了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的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尹春华等[6]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产业调整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三大产业和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联度,最后根据我国现状对今后的能源消费进行了详细分析;郭志军等[7]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结果表明,从短期看,三大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皆为正,但从长期看,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为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正.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全国总的情况进行分析,而对于地方省市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充分性,本文将首先从三大产业本身的能源消费角度,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三大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所发挥的作用.

1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两个因素之间的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该方法计对样本数量和样本数据的规律性没有特殊的要求,且不会出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不符的情况.本文分别采用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进行分析.

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一产业能源消费、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和生活用能这四部分构成了江苏省的能源消费.这四大能源消费的形势直接影响到江苏省能源消费状况.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8-15]中能源平衡表的数据.由于第一产业主要指的是农林牧渔业,所以本文将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工业和建筑业能源消费之和作为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它三者的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总量.

2000年、2002—2012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情况如表1所示.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2000年为8 612.43万t标准煤,2012年上升到28 849.84万t标准煤,是2000年的3.35倍.三大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由400.39万t标准煤上升到515.26万t标准煤,是原来的1.29倍;第二产业由6 785.29万t标准煤增长到22 992.16万t标准煤,是原来的3.39倍;第三产业由737.84万t标准煤增长到3 139.57万t标准煤.

1.2 三种灰色关联度

1.2.1 灰色绝对关联度[16]

灰色绝对关联度是序列之间关联程度的度量,它只与几何形状有关.计算式为

式中:ε0i为江苏省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x00(k)、x00(n)分别为江苏省第k年、第n年能源消费总量;x0i(k)、x0i(n)分别为江苏省各产业以及生活用能第k年、第n年能源消费总量;si、s0均为中间参数,无具体含义.

根据式(1)~(4)得: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1、ε02、ε03分别为0.501 5、0.904 8、0.551 3;江苏省生活用能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4=0.528 5;江苏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21、ε022、ε031、ε032分别为0.911 8、0.507 5、0.533 4、0.505 8;江苏省其它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关联度ε033=0.513 5.

1.2.2 灰色相对关联度

灰色相对关联度是序列相对于起始点的变化速率联系的数量表征[17].计算式为

1.2.3 灰色综合关联度[8]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序列的相似程度,又体现了序列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接近程度.计算式为

式中:ρ0i为江苏省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综合关联度;θ一般取0.5.

根据式(9)计算得:

ρ01=0.525 1;ρ02=0.945 9;ρ03=0.735 6;ρ04=0.695 3;ρ021=0.944 0;ρ022=0.585 7;ρ031=0.674 6;ρ032=0.654 8;ρ033=0.738 2.

1.3 结果分析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三大产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ε02>ε03>ε04>ε01,这表明了江苏省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费关联度最大,高达0.904 8,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生活用能,最后是第一产业;灰色绝对关联度r02>r03>r04>r01,与灰色相对关联度规律相同;灰色综合关联度ρ02>ρ03>ρ04>ρ01.利用三种灰色关联度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生活用能,最后是第一产业.三大产业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产业内部分析可知,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大于工业,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及仓储邮电通讯业与批发及零售贸易餐饮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

2 产业结构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只能反映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关联度,但是不能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发挥作用的大小.本文将采用回归分析法弥补这一不足.

2.1 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代表三大产业结构,使用1.2节中的计算方法.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2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平稳性检验

回归分析要求时间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如果一个序列为非平稳,将会导致“伪回归”现象,降低统计检验的功效.目前平稳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迪基(Dickey)和福勒(Fuller)提出的DF检验和ADF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但由于在实际检验中,时间序列可能由更高阶的自回归过程生成,或者随机误差项,并非是白噪声,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进行估计随机误差项均会出现自相关,导致DF检验无效,故本文采用ADF检验法[18].

为了检验平稳性,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用x1、x2、x3表示,用x0表示能源消费总量.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分别对这些变量取对数,lnx0、lnx1、lnx2、lnx3分别代表能源消费强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对数.ADF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符号“D”表示一阶差分.

2.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根据被预测变量与其它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的方程.本文将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被预测变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的模型为

lnx0=c+a1lnx1+ a2lnx2+a3lnx 3

(10)

式中,c、a1、 a2、a3均为常数.

使用eviews7.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a1的T检验统计量概率为55.5%,不能通过检验.于是将模型修正为

lnx0=a1lnx1+a2lnx2+a3lnx3

(11)

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明显好于原来的模型.表4为修正后模型的回归系数及检测标准值.

虽然lnx3系数T检验的概率为0.111 8,大于0.1,但是比未修正前的模型结果好,而且在0.1附近,所以本文认为修正后的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的R2=0.998 310,回归标准差为0.019 030,残差平方和为0.003 259.

根据表4得到回归方程

lnx0=0.14lnx1+0.87lnx2+0.08lnx3

(12)

由模型的R2值,可知方程拟合效果很好,且模型的回归标准差远大于残差平方和,说明该线性模型解释了总平和的大部分[19].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其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87%;第一产业次之,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14%;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最小,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08%.所以,江苏省应继续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缩减第二产业结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

3 结 论

对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处理好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任务[20].本文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三大产业及生活用能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联度最大,灰色绝对关联度高达0.904 8,灰色相对关联度高达0.987 1,灰色综合关联度高达0.945 9;然后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具体发挥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二、第一、第三产业,且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明显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强,约为第一产业的6倍,约为第三产业的11倍.可见,第三产业服务业耗能最小,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第二产业是耗能最严重的产业,应该继续优化工业结构,严格淘汰耗能大、污染重、技术难以提升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11):38-43.

[2] MUKHOPADHYAY K,CHAKRABORTY D.Indias energy consumption changes during 1973/74 to 1991/92[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99,11(4):423-438.

[3] KRAUSMANN F,HELMUT H.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etic metabolism:Socioeconomic energy flows in Austria 1830—1995[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2):177-201.

[4] 史丹.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0-52.

[5] 李金铠.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及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10):30-35.

[6] 尹春华,顾培亮.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3,36(1):104-107.

[7] 郭志军,李飞,覃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97-101.

[8]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0]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5]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6] YUAN C Q,LIU S F,FANG Z G,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J].Energy Policy,2010,38(9):5189-5198.

[17] 丁岩,范强.基于灰色理论的辽宁省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29-1831.

[18]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12):17-21.

[19] 苏屹,张成功,宋俊娇.区域经济增长与核能发展相关性及其效率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专辑):900-905.

创新节能科技绿色能源消费 篇10

近日, 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华电福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山。

记者:作为荣获中国电力建设优质工程奖的项目, 请您介绍一下项目的基本情况。

陈总:项目位于天津市武清开发区, 主要满足开发区、商务区及部分城区对采暖、电力、集中制冷、工业蒸汽及生活热水的需求, 项目配套建设冷、热管网, 可实现电、热、冷、汽、水五联供。最大供热能力为205MW, 最大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200MW, 拟分二期建设。

记者:“十三五”规划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项目在能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特点与创新?

陈总:这个项目的特点总体可概括为:“一全四高两多”。

一全就是供给能源产品种类最全。项目是目前国内直供到户能源产品种类最全的综合能源利用项目, 也是国内首家为工业园区提供发电、供热、供冷、工业蒸汽和生活热水等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项目。

四高就是能源综合利用率高。项目通过能源梯级四级利用, 并预留热泵技术接口, 综合热能利用率超过80%, 比常规方式提高一倍。水资源利用效率高。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 收集开发区内污水经再生处理回用。项目生产用水全部采用再生水, 排放废水经初步处理后返回污水厂深度处理, 循环利用。此外, 环保水平高、环境融合度高。

两多就是产业门类多和创新亮点多。项目形成“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 以2台燃气机组为一体, 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上游自建天然气管道, 实现中石油直供气, 未来拓展为天然气供气板块;下游延伸至用户, 实现“热、电、冷、汽、水”五联供, 形成多门类的产业集群。项目倡导“用心创造”的创新理念, 深入开展创新活动, 积极探索工程管理新模式。

记者:请您谈谈项目实施为建设美丽天津做出了哪些努力。

陈总: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肩负着天津市武清开发区、商务区及部分城区的采暖供热重任, 同时承担着武清开发区金融商务区集中供冷和生活热水供应任务, 公司立足项目本身, 积极参与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上一篇:市场有效性指标下一篇:口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