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能源消费对策

2024-07-06

浙江能源消费对策(精选4篇)

浙江能源消费对策 篇1

一、上海城市客运交通用能基本情况

城市客运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和个体机动交通。其中, 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 个体机动交通包括摩托车、私人汽车和单位用车等。图1为上海市公共交通用能情况。

1.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中的一个重要运输方式, 是城市交通的骨干。轨道交通用能主要由列车牵引能耗和车站动力照明能耗两部分组成。随着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增长, 用能也随之迅速增加。2012年, 上海市轨道交通用能约是2005年的4倍, 列车运营里程约是2005年的4.9倍, 客运周转量约是2005年的3倍。

2. 公共汽电车

公共汽电车是公共交通的基础, 与轨道交通一起是城市交通中主要的集约化交通方式。在公交线网的不断调整以及车辆不断更新淘汰的背景下, 常规公交用能基本保持稳定。2012年, 上海市常规公交用能与2005年持平, 车辆运营里程约比2005年下降了1.4%, 客运周转量比2005年增长了6.9%。

3. 出租车

出租车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为个性化的交通需求服务, 具有方便、快捷和舒适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租车用能也在不断增长。2012年, 上海市出租车用能约比2005年增长8.3%, 车辆运营里程约比2005年增长9.7%, 客运周转量约比2005年增长12.8%。

备注:城市公共交通能源消费总量中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和出租车;轨道交通能耗电力折算标准煤系数按3吨标准煤/万千瓦时计算。

4. 个体机动交通用能情况

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上海市小汽车的保有量迅速提高, 致使个体机动交通用能也在不断地增加。至2012年末, 上海市共有私人客车141万辆, 约占小客车总量的79%。根据2012年本市个体机动交通行驶里程和车辆百公里油耗推算, 2012年个体机动交通用能约比2005年增长了1.2倍。

5. 城市客运交通用能特征

在城市交通用能结构中, 个体机动交通是用能主体。根据2012年城市交通用能总量推算, 个体机动交通占73%, 是城市交通中的用能主体;其次为出租车, 约占13%;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分别占7% (图2) 。

交通硬件设施能效上, 轨道交通的单位运营里程能耗下降明显, 常规公交和出租车单耗基本稳定。2012年上海市轨道交通单位运营里程能耗约比2005年下降了23.8%, 且已低于香港地铁的单耗水平, 节能成效显著。由于受到汽车产业发展的限制, 汽车产业节能技术尚无重大突破, 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的单耗保持稳定。2012年上海市常规公交单位运营里程能耗约比2005年增长了1.5%, 主要是空调车比重的增加, 车辆百公里油耗也随之增长。2012年出租车单位运营里程能耗约比2005年下降了1.3%。

交通方式综合能效上, 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集约化交通方式的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较低。2012年, 上海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等集约化交通方式的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相对较低, 出租车方式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约是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的4~5倍。根据推算, 个体机动交通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约是集约化交通方式的3倍。

二、上海城市客运交通用能和排放增长趋势判断

1. 交通需求的刚性增长将会使交通用能进一步增加

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 交通需求将会保持持续增长。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市经济将平稳较快发展, 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对交通服务的要求将更高。机动车的普及将成为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个体机动交通用能将继续成为本市交通用能和排放的一个主要增长点。预计到2015年, 上海市机动车日均周转量将由1.3亿当量车公里增加到1.8亿当量车公里。以此背景预测, 2015年全市交通用能需求将增加30%~40%。

2. 外部资源条件的限制迫切要求交通向低碳发展

社会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上海市建设用地比重已远远高于东京、伦敦和巴黎等国际化大城市,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约为香港的3.5倍。环境容量已突破极限, 环境质量与国际化大都市、宜居生态的规划目标差距很大。机动车是污染排放物的重要来源。上海市现有“黄标车”总量已超过20万辆, 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必须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能源成本和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直接影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能源成本已占企业运行总成本的1/3以上, 迫使各企业要注重节能, 努力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同时, 上海市能源主要依赖市外和国际资源, 保障供应能力极为有限, 未来很可能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能源安全保障的压力日益加大。

三、上海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实现交通的节能。交通节能工作主要可分为3个方面:调整结构、加强管理和技术改造。调整结构是交通节能的主要方式, 通过吸引市民选择效率较高的交通方式出行, 提高交通整体的能效来实现, 是上海市交通节能工作的重点。加强管理主要是优化各交通方式内部的组织管理, 根据客流强度和分布调整系统运行, 通过提高客运效率来实现节能。技术改造主要是针对硬件设施的节能技改, 但受制于交通工具的科技发展水平, 交通技术节能潜力非常有限, 所以, 需要从另外两个方面来找到建立低碳交通体系的突破口。

1. 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 提高交通系统运行能效水平

以2015年上海城市交通出行需求为背景, 结合现状各交通方式的用能特征来推算, 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等集约化交通方式比重每提高1%, 可实现城市交通节能1%, 折合约10万吨标准煤, 效果显著。为此,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要努力提升公交吸引力。结合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 调整常规公交线网布局, 同步推进公交专用道及相关配套道路建设;优化城市公交客运枢纽站点的布局, 加强城市公交与航空、铁路等大型客运枢纽的衔接;改善“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 加强枢纽站点周边交通设施配套;开展轨交和公交运营模式整合研究, 进一步完善公交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整合轨交和常规公交票价体系, 理顺公交财政补贴机制。

二要适度控制小汽车使用量。继续实施汽车新增额度拍卖政策, 控制小汽车的增长速度;研究施行道路拥挤收费、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合乘车道等政策, 运用经济杠杆来控制和管理车辆的使用;加强公务用车油耗管理, 合理调度公务用车, 减少公务车出车次数和空驶里程;加强对重点地区进行交通整治, 缓解交通拥堵, 减少交通污染, 降低车辆的平均油耗。

2. 提升设施运行组织管理水平, 提高运输管理能效水平

以2015年上海城市交通出行需求为背景, 结合现状各交通方式的用能特征来推算,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客运效率提高1%, 可实现各自系统节能5%, 折合约5万吨标准煤;出租车空驶率下降1%, 可实现出租车能耗下降2%, 折合约1.8万吨标准煤。为此,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要通过运营组织平衡供需。以轨道交通为例, 虽然轨道交通本身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 但由于运输组织原因导致客运效率下降, 同样会变成能效较低的方式。2012年, 上海郊区轨交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是中心城轨交单耗的两倍, 过低的郊区轨交客运效率使其能耗水平已与个体机动出行方式相当。要针对实际运营的具体情况, 通过开行大小交路、增减列车编组等方式来提高客运效率, 降低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公共汽电车则可以通过大小型公交车混跑的方式, 在保证运输服务水平的基础上, 降低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

二要通过经济杠杆手段均衡客流。以轨道交通为例, 上海各轨交线路的高峰时段特征显著。根据统计, 轨道交通客运周转量高峰小时系数达0.15, 因此, 可以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如采取分时票价政策等, 通过“削峰填谷, 均衡客流”来提高客运效率, 以降低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

三要改善出租车营运模式。2011年上海出租车空驶率约为39%, 要通过改善出租车的营运模式, 逐步形成电话预约、专用候车点和扬招的“三位一体”出租服务系统, 有效降低出租车空驶率, 减少空驶里程来降低能耗。

3. 加强硬件设施节能技改, 提高交通工具和场站能效水平

交通节能技改的潜力相对有限, 但仍是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要推进新能源车试点。总结世博新能源车的使用经验, 按照适度实用原则, 稳妥发展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经济性好的新能源公交车型,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 继续推进区域天然气公交车的试点。适当发展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经济性好的新能源小汽车, 力争达到一定规模, 同步规划建设充电、充气等配套基础设施, 研究出台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资金补贴方案。

二要推进场站节能技术改造。对各类交通场站设施实施变频技术改造, 采用变频调速和智能控制技术, 对场站空调机组、回排风机等通风空调系统以及自动扶梯实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高压钠灯、LED灯、无极荧光灯、T5型节能光管、电子镇流器等高效节能灯具;探索推进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以提高场站能效的整体水平。

浙江能源消费对策 篇2

关键词:能源,消费,煤炭,可再生能源

1 引言

“雾霾”这一新名词的兴起,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思考在促进发展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如何使得经济走向稳定、绿色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并且于2010年超过日本, 跃居世界第二名。取得这样的成绩是让世界瞩目的, 然而我国经济的增长却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巨大代价的。虽然我国地广物博, 能源资源的储量丰富, 但是一次能源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再这样无节制地使用下去, 必将面临资源枯竭。大自然敲响的一次次警钟, 告诫我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势在必行。再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 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存在很大的空间。这首先要求我们分析现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所面临的困难, 其次还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2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近十二年能源消费结构概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 2014。

从表1的数据来看, 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递增。其中,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高居65%以上;石油占比则一直稳定在19%左右, 但相对于2002年, 石油占比则减少了很多;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占比亦在逐年增加。煤炭、石油等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一直都很大, 而这些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 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天然气和新型清洁能源的比重的增加, 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2.2 我国与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对比

本文仅以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这三个发达国家与我国作对比。表2是关于2012年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数据,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我国的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 这三个发达国家原煤的消费总量占所有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均小于中国, 特别是加拿大, 中国原煤的占比是加拿大的十倍多。其次, 发达国家的原油的消费总量占所有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大, 数值都在30%~50%, 而中国的原油占比仅有17.7%。再次, 我国天然气的消费总量占所有能源的消费总量的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最后, 较清洁的能源, 如核能、水力及其他的再生能源的消费总量占所有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小于发达国家。

数据来源:http://www.cnenergy.org/yq/sy/201307/t20130730_218363.html。

2.3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仍旧以煤炭为主。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看, 不难看出, 我国能源消费仍旧以煤炭为主, 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较小,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我国的煤炭存储量是有限的, 并且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空气污染物的量都高于其他能源,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第二, 我国能源利用率低。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在不断提高, 但是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还是较低。第三,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需要提高清洁能源, 如核能、风力电力等的消费总量占所有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这样有利于缓解环境所承受的压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存在缺陷的, 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还能够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国必须大力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3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1 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 而这些能源在开采、炼制和使用的过程中, 都会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在能源开采的过程中, 不仅会对地表的植被造成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 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对煤炭的开采, 还容易造成地表塌陷。在能源的炼制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烟尘、碳氧化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这些污染物造成带来雾霾天气、酸雨等等, 使人们原本安全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如果能提高风力、核能这些清洁能源的占比, 我国的环境压力将会减少很多。

3.2 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表3的数据描述的是2010年到2013年我国的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近三年来, 我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增长, 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下降。而第二产业中,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虽然在逐年下降, 但是占比仍然非常高。很显然的是, 在三次产业中, 能源消耗最多的是第二产业, 而在第二产业中, 工业的能源消耗是最多的。从表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很高, 从另一方面亦能说明, 我国能源的消耗对GDP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我国的产业结构式亟待转型的, 我们需要增加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然而, 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脚步。

注:表中第三列数据表示的是第二产业中工业的贡献率;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 2014。

3.3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的方向是, 减少煤炭所占的比重, 提高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受到我国的重视,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拟制了一些具体的调整方向。我国的“十二五”报告首先指出到2015年, 我国的煤炭的消费总量占比要降到63%左右;继而指出非石化能源如天然气、水力、电力和核能等等, 这些能源的消费总量的比重要有所升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各国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发展当然也就成为各国在发展经济时所追求的目标, 我国曾经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 非石化能源的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

4 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面临的困难

综合上文所述,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势在必行, 然而, 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困难,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 政策、法律体系不完善

尽管政府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但是我国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我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时间较迟, 过度依赖法律的强制性手段, 很少运用经济运行的激励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不完善的税费征收政策;第二, 不完善的用来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财政投入政策;第三, 缺少配套的服务体系。而很多事实表明, 依靠法律所形成的惩罚制度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 经济上或制度上的奖励式的法律反而是更好的激励措施。所以我们在制订政策或是法律体系时, 应该更多地去弥补, 而不是选择如何去惩罚。

4.2 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落后

通过技术创新, 我们可以提高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率;通过技术创新, 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核能、电力、风力等较清洁能源;通过技术创新, 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但是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较为低下, 不太高的技术创新水平阻碍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进程。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低下的技术创新水平呢?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解释:第一方面是, 技术创新需要专业型的人才,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较缺少;第二方面是, 技术创新需要资金, 在相比较别的国家, 我国投入技术创新这方面的资金并不足够;第三方面, 我国没有创建有效的机制去鼓励技术创新, 从这个方面来说, 这会抑制人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3 新能源的开发面临多重障碍

从工业革命以后, 所有的国家都肆无忌惮地使用自以为用之不竭的能源, 殊不知这些能源是用之有竭的。虽然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 但是如果能开发出可再生的、开发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的新能源, 现在所面临的危险就不复存在了。然而, 地球上取之不尽的能源, 诸如太阳所带来的光能、热能, 风能, 海洋里的潮汐能等等, 开发和使用成本高, 就目前世界发展的科学技术而言, 想要普遍地使用太阳能, 是不可能的。

开发新能源, 需要高技术、高投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并不是很高, 而且,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投入在技术创新上的资金以有限, 开发新能源的进程较缓慢。再从制度方面来说, 我国并没有出台很多相关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相关的制度, 在很大层面上, 不能激励人们去开发新能源。

5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对策

5.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这给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 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理, 更需要专业人才, 所以从长期发展来看, 我国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教育方面, 坚持科教兴国, 培养出新型人才、专业人才, 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新时代的祖国花朵, 每个人都要肩负起这个重任, 认真学习。而政府此时需要做的便是改善教学环境, 激励人们努力学习, 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 为提高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他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也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的。虽然每个人消耗的能源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对整个国家而言, 这就会成为非常大的消耗。如果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比如最平常的一件事———关灯。随手关灯, 少消耗一度电, 就会少燃烧几块煤, 对环境的污染就会少一点, 我国对煤的依赖也会相对减少。针对如何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本文提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 学校加强宣传教育, 让每一个从小就认识到能源的可贵;第二, 父母需以身作则, 每个父母都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榜样;第三, 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 国家对公益广告的重视, 也能体现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将相关的能源知识普及大众。

5.3 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可再生能源有两大优点, 一是可再生, 二是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带来的污染较小。所以开发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解决当下面临的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有限问题, 还有利于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当前我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我们就需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点, 政府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培养专业型人才, 为开发新能源提供技术支持。第二点, 有效利用市场机制, 吸引更多投资者, 减小政府压力。第三点, 我们可以适当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这样可以使我国节省人力、物力, 在科学道路上少走弯路。

5.4 优化产业结构

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但是产业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的, 而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也是最高的, 对环境的所造成的污染也是最严重的。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增加服务型、新兴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 那么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能够得到改善。

5.5 加强国际合作

在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 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这是一个整体。利用全球这个大市场, 我们不仅能通过国际贸易这个渠道去引进高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亦能通过国际贸易这个渠道进口新能源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014.

[2]吴培国, 吴伟.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金融, 2011, (8) :32-33.

[3]王丹颖.浅析中国能源消费需求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轻纺, 2011, (10) :41-42.

[4]D.Meike.Energy#space2;#efficient#space2;#u.use#space2;#of#space2;#robotics#space2;#in#space2;#the#space2;#automobile#space2;#industry[J].in#space2;#Proc.15th#space2;#Int.Conf.Adv.Robot., Tallin, EST#space2;#J, 2011, (6) :34-37.

[5]Nassen#space2;#J, Holmberg#space2;#J, Wadeskog#space2;#A#space2;#etc.Direct#space2;#and#space2;#indirect#space2;#energy#space2;#use#space2;#and#space2;#carbon#space2;#emissions#space2;#in#space2;#the#space2;#production#space2;#phase#space2;#of#space2;#buildings:an#space2;#input-output#space2;#analysis[J].Energy, 2007, 32 (9) :1593-1602.

[6]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5) :55-56.

[7]赵进文, 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已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9, (8) :40-43.

[8]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6) :12-13.

[9]刘宏杰, 李维哲.中国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 2006, (12) :3.

[10]张丽峰.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5) :72-74.

[11]董会平.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及优化[J].陇东学院学报, 2011, (4) :24-25.

浙江能源消费对策 篇3

关键词: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重庆市

0引言

2009年12月, 备受瞩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COP15/MOP5) 未能通过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但全球变暖问题业已引起世界各国对CO2排放的高度关注。作为排放大国, 我国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 有关政府部门已采取多种应对措施。文献[1]标志着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和CO2排放量估算方法的逐步完善, 关于CO2排放的研究有经济增长和CO2排放[2]、能源利用与CO2排放[3], CO2收集封存[4,5]和CO2减排经济影响[6];关于区域和城市的CO2排放研究主要有对我国各省区以及北京、上海能源消费碳分析[7,8,9]等。

省级行政区作为政府发展规划的具体执行和监督部门, 研究其能源消费碳排放, 对于寻找减排技术路线和对策, 进而实现全国的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8]。文献[10]计算了全国28个省区十余年间的碳排放量;文献[9]指出碳排放较高的省份集中在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地区;文献[8]计算了上海市1994~2006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文献[7]估算了1995~2005年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量。

本文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庆直辖市为例, 计算其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时考虑了其电力来源的特点。

1重庆市概况

重庆市位于北纬28°10′~32°13′, 东经105°11′~110°11′之间, 东邻湖北、湖南, 南靠贵州, 西接四川, 北连陕西, 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市域面积8.24×104km2, 2009年重庆市户籍总人口3275.61×104人[11],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0.01×108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920元。

2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1997年川渝分治, 重庆市成为我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本文数据采用《重庆统计年鉴》 (1998~2010) 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998~2009) 中的相关数据。文献[12]提供了CO2排放的计算方法, 但由于能源统计口径问题, 各国和地区具体计算时需要适当修正。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 (地区) 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直接根据能源消费量或一次能源消费量计算CO2排放有一定的误差[8]。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 (地区) 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11]。终端能源消费品种包括原煤、洗精煤、原油、天然气、焦炭、焦炉煤气、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其它石油制品、其它焦化产品、热力、电力等。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在化石能源消费总的CO2排放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计算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时应注意:1) 产生CO2排放的为能源终端消费量 (标准量) ;2) 终端能源消费电力数据中有本区域内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市外来电, 热力CO2排放按供热投入的能源计算。

矿物燃料燃烧的CO2排放因子用单位能量含碳量表示, 比用单位质量含碳量表示的数值变化波动小, 碳氧化率是各种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被氧化的比率[1]。本文中的CO2排放因子根据文献[1]和文献[13]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结合能源统计数据的特点, 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采用公式计算:

式中, A为CO2排放量, 104t;Bi为能源i消费量, 按实物量计, 104t;Ci为能源i的CO2排放系数, kgCO2/kg (m3) ;i为能源种类, 取15类;μ为统计单位间转换系数。

3结果分析

3.1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逐年增长

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1997~2008年间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从5413.96×104t增长到11216×104t, 年均增长率为6.85%, 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增长速度高于北京、天津、上海, 低于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 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13.00%) , 即1997~2008年期间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上升了107.17%, 低于GDP的增长 (283.7%) 。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我国能源消费的统计方法与国际通行的准则存在很大差异。分行业能源消费统计至今沿用“工厂法”, 不是按产业活动分类, 公路运输用油只统计交通部门营运车辆用油, 农业、工业、建筑业和私人汽车用油计入相应行业和居民生活汽油和柴油消费量中。实际上, 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消费的95%的汽油、35%的柴油用于交通工具;居民生活和农业消费的全部汽油、居民生活消费的95%柴油用于交通工具[14]。能源平衡表中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建材工业用能也只是统计本行业企业用能, 如果按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和单位产品能耗估算, 要比平衡表中数据多近90%[14]。

3.2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强度和人均CO2排放量

1997~2008年间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强度为1.94~4.83 t/万元, 平均为3.2t/万元;北京市分别为1.08~3.78t/万元、平均为2.25t/万元;天津市分别为1.50~4.23t/万元、平均为2.93t/万元;上海市分别为0.93~3.02t/万元、平均为2.08t/万元。四个直辖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强度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情况一致。

1997~2008年间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人均CO2排放量大体呈减少趋势, 范围为2.0~3.95 t/ (人·年) , 平均为2.81t/ (人·年) , 重庆市的终端能源消费人均CO2排放量在4个直辖市中是最低的。

3.3重庆市能源结构分析

能源结构为低碳能源与高碳能源的比例结构。从各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 (见表1) 可知, 天然气的单位热值CO2排放系数较煤炭和石油低, 一次电力 (核电、风电、水电) 碳排放系数最小为0。

重庆市的常规能源主要有煤炭、电力和天然气, 能源储量中煤炭、电力和天然气分别占51%、42%和7%。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长, 1997~2008年平均增速10.31%, 主要能源中油料的增长最快, 1997~2008年平均增长达13.76%。

与全国能源消费特征基本一致, 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中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很大, 重庆市历年煤炭消费的比重为65.64~70.59%, 而且煤炭消费总量从1997年的1383.98×104tce增加到2008年的4048.95×104tce, 年平均增长率为10.25%。大量煤炭的开采、运输、使用过程除了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还对环境造成明显的破坏。

重庆电网是一个典型的受端电网, 本区域内电力以火力发电为主, 水电为辅。

3.4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产业部门分析

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方法是以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出作为基准值, 以此进行第二、三产业产出状况的评价, 然后将评价结果进行相加, 最终得出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如式 (2)

式中:ESD为经济结构多元化系数, P、S、T分别为第一、二、三产业产出。ESD的值域为1至无穷大[15]。

重庆市的ESD从1997年的4.91上升到2008年的10.76, 而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ESD已经超过了50。重庆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 相对于第一、第三产业来讲, 工业经济是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 但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许多部门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两高两低”的粗放型经济, 煤、电、油、运等能源紧缺情况十分突出, 由此带来的CO2高排放也不容忽视。

4结论与对策

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 重庆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逐年增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是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目前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尚未改变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工业CO2排放的主导地位。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两江新区的建设, 使得重庆市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

(1) 重庆的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以及传统高耗能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较大,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京、沪、津。重庆列入国家首批低碳城市, 对重庆低碳经济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重庆市今后将大力发展七大新兴产业, 通过进行低碳经济试验和示范, 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群。

(2) 发展低碳农业。从2005年开始, 重庆市在35个区县 (自治县) 陆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重庆市715万农户中适宜使用沼气的达400万户以上, 重庆市正扩大资金投入, 力争使1/3以上的农村群众用上经济清洁的新能源。

(3) 发展新能源。重庆市应在开发区域内水电资源的同时, 积极参与临近省区的水电开发, 将临近省区的优质水电资源输送到重庆市。目前重庆市2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 40万吨扩建工程启动实施。重庆的温泉资源十分富集, 就重庆主城区而言, 每天温泉水的合理供应量为42万吨, 整个重庆市, 每天可供应上百万吨。

(4) 积极开展CDM项目。截止2010年10月26日, 重庆市已获批准的CDM项目有58个, 涉及的减排类型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项目合作国家有7个, 主要是荷兰、日本和英国;估计年减排量将达到10234075tCO2e。

浙江能源消费对策 篇4

关键词:农村,能源,生物质能,太阳能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年提高,我国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在总量上已得到基本满足,但结构亟待优化。以河北省为例,目前农村能源消费以炊事和采暖为主要用途,能源品种以煤、电、液化气为主,新型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仅为5%(见图1),这种结构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全省仅农村家庭年耗煤就达4 000万吨,农村散烧原煤占全社会耗煤量的11.9%,对3项污染物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烟尘23.9%、二氧化硫16.9%和氮氧化物4.9%,其中农村冬季取暖一年要消耗3 000万吨煤,比全省所有电厂排放的污染物还要多。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已成为河北省下一步治污的重点。为此,我们于2014年暑期赴内丘、临城、平山、阜平等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路径与对策。

一、将生物质能置于农村新能源的首要地位

生物质能是国际上新能源革命的引领者,是全球唯一能大规模替代石油燃料的能源产品,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布局。并且,生物质能是唯一与“三农”有直接联系的能源,符合农村资源条件和用能结构分散的特征,而且是现代农业的新生长点,是实现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善农村生活面貌、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载体,其综合效益是其他新能源所无法比拟的。多位院士呼吁在我国建立“绿色三田”———绿色煤田、绿色油田和绿色气田,这是百年大计。

在我国,生物质能长期以来被边缘化,除了主观认识上的误区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体制掣肘。近五年来,风电、光伏发电等成倍增长甚至陷入新一轮产能过剩局面,而生物质能源发展却严重滞后。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中,只有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柴油完成了既定目标,沼气利用量只完成了大约2/3,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只完成了1/2,非粮燃料乙醇则仅完成了既定目标的10%左右1。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太阳能和风电的主要依托是钢铁、机械、新材料等工业,其发展能立竿见影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而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依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其链条复杂烦琐,对地方财税收入增长的拉动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切实推动生物质能的发展,除了开展对生物质能本身的认知性革命之外,还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6.8%,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秸秆露天焚烧、乱堆乱放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要达到国家提出的“到2015年底秸秆利用达到95%以上”的硬性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秸秆的能源化利用。河北省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林业等“三废”资源量约有3 000万吨,但2013年,秸秆能源化利用率只有4.6%,特别是在产棉区,棉花秆并无其他用途。如果能将剩余秸秆进行能源化利用,则可起到节能减排、防止秸秆焚烧的双重效果。据测算,将秸秆成型燃料与生物质取暖炉相配合,2吨秸秆燃料热量可抵1吨标准煤。如果能在全省推广,全省每年可得到3 000万吨以上的秸秆生物质燃料,可以替代1 500万吨标准煤,同时烟尘量、二氧化硫减排超过九成,由于实现了变废为宝,农民燃料支出也将大大减少。秸秆生物质燃料还可以向城市延伸,替代城市中小锅炉燃煤,这在曲周县已经实现。同时,河北省去年立项建设的33处秸秆联户沼气站全部建成后,年消耗秸秆12万吨,可节约标煤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二氧化硫331吨。

根据实地调研,发展生物质能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

生物质能的大规模应用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一项巨大的战略性系统工程。要尽早启动生物质能潜力调查,在资源评价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引导生物质能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一是以各地的现有资源和技术为基础,明确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趋势和发展的方向,量化目标;二是细化规划目标,分步骤实施,分阶段验收,持续而系统地落实既定目标的完成进度,可以采用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做好具体规划的落实,防止将规划目标束之高阁。项目完成投入使用后,进行长期的监测,完善影响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化原料收集、运输、储存及供应体系

农林生物质原料具有分散性和季节性特点,原料收集主要依靠人工和小型机械。目前,机器投入、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叠加,造成“从地头到厂里”的收购成本过高,成为制约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有如下方案:一是推广成安县“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秸秆回收者和清运者,将政府在禁烧秸秆监管上的投入用来扶持秸秆回收,从而变堵为疏,调动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参与秸秆清运的积极性。二是鼓励中下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和相关组织建立稳定互利的协作关系。涿州等地涌现出的秸秆经纪人,就是很好的模式。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户更希望使用置换的方式获得新能源。内丘县岗底村秸秆气化站以一定比例(0.7公斤柴禾兑换1立方米燃气)进行新能源置换,受到农民欢迎,用户主动把秸秆交到气站进行置换。这种方式在保障原材料供应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完善农村新能源产业化与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农村新能源技术管理与服务支撑体系比较薄弱,缺乏规范的计量标准,缺乏统一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售后服务与管理体系。大型沼气工程和生物质集中气化工程绝大部分由政府集体所有,运营效率不高,运营能力薄弱。鉴于此,应鼓励各地区建立农村新能源服务站,开发农村能源信息系统,提供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比如依托各生产商和经销商成立农村新能源服务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相结合,提高运营效率,完善日常维修服务体系,做到“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确保新能源产品安全可靠运行。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物质能源经济效益

相对于户用沼气来说,大型联户沼气能常年稳定供气,更好地解决了后续管护服务问题,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然而,调研发现,目前联户沼气站大多处于经营亏损状态,重要原因在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沼渣、沼液等副产品未能得到综合利用。例如,保定望都县柳陀村沼气站由于没有固液分离机,每天排出近4亿吨的沼渣、沼液白白浪费。由于沼渣、沼液的国家标准仍处于缺失状态,建议先由省市自行制定出台沼液沼渣的商品化利用标准。同时,将固液分离机、沼肥加工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目录。

(五)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支持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但现有政策门槛过高,力度不及风能、太阳能。比如,秸秆利用项目可获得财政部补贴的标准为:企业注册资金1 000万元,年利用秸秆1万吨;农业部门对秸秆收储也有补贴政策,但要求收储点必须达到6万吨。从事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一般达不到补贴标准。鉴于此,在财税激励政策上要分层设计,更加细化,更加照顾中小企业。

加大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比例。生物质气化站的前期投入较大,大型沼气站的修建一般花费在200万~300万元,例如,内丘县岗底村秸秆气化站两期共投入390万元。按照现有政策,中央仅补助总投资的30%,剩余70%来自地方配套和自筹资金。由于政府支持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村集体或企业建设投资成本加大,这是阻碍新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国家提高对联户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站的补助标准,省市支持资金要确保足额到位;同时参照农机补贴,将联户沼气所需沼气提纯、压缩设备、发电机纳入补贴目录。

整合部门资源,增强各项政策的衔接性和配套性。比如,将联户沼气工程纳入用地规划,优先安排,在农村新建住宅中配套建设联户沼气工程。德国农民建设沼气工程可得到沼气协会从技术咨询到贷款担保的一系列服务,与沼气协会订有协议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提供贷款和保险。我省也应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调配资源的杠杆作用,通过小额贷款及优惠政策支持农村新能源建设。

(六)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投入大、风险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家及省级政府投入的专项基金往往优先给予具有垄断优势的国有企业,使民营投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特别是吸引民营资本进入,以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制约问题;同时,若要实现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要解决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加强太阳能的推广利用

除了生物质能源外,太阳能是目前适合在河北省农村推广的另一种新能源。河北省位于北纬36°5'至42°37',气候分区属于二三类地区,太阳能储存较丰富,年辐射总量为5 900兆焦耳/平方米,全年平均日照数为2 800~3 000小时,日照率为50%~70%。目前农村应用最广泛的是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洗浴,而占用能比例60%以上的冬季取暖仍普遍采用煤炉、火炕、“土暖气”等传统方式。而一种融合太阳能光热与采暖炉技术的采暖装置———太阳能暖房(简称太阳房)的研制成功,有望掀起一场农村采暖革命。

我们在临城县调研时了解到,河北维克莱恩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业太阳能供暖成套装备生产厂家,它研制的被动式太阳房成套装备,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辅助能源(采暖炉)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室内地暖及室内保温系统组成,在不显著增加造价的前提下,节能率达70%以上。以100平米工程为例,每年可节约采暖用煤3.28吨,四季炊事、洗浴用热水节约用煤3.12吨,合计节煤6.4吨。全省1 079万户农户若有10%采用这种设备,则每年至少可以节煤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79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5.8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5.11万吨、粉尘44.9吨,炉渣198.7万吨。这一设备冬季运行成本每百平米每天仅需2元钱,而且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从技术和经济角度都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利用新民居建设等契机大规模推广太阳房,将是一项利国利民之举。

太阳房推广的最大障碍是初装成本相对较高,接近4万元。北京已出台政策,对农村太阳房政府补助2.6万元左右。我省应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样板村范围,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加速太阳房的推广和普及。

三、洁净煤推广和“去煤化”应并行不悖

关于农村能源清洁利用,目前大致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推广优质低硫煤,代替劣质散煤和蜂窝煤;二是“去煤化”,通过发展现代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我们认为,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十六字方针,两条路线是并行不悖的。

“煤改气”工程、集中供热、电能替代等措施都不适合农村的自然条件,考虑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推广优质低硫煤,代替劣质散煤和蜂窝煤,仍是治理农村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目前石家庄已有52个村庄3.4万农户率先使用低硫型煤,每年消耗燃煤16.1万吨。如果这些村庄全部用上低硫型煤,全市PM10、PM2.5和SO2年均浓度可以分别下降0.8%、1.4%和1.9%。如果低硫煤推广到全市4 500个村庄,空气质量必将有一个大的改观。

但是,在劣质煤仍具有价格优势的背景下,推广洁净煤必须依靠政府补贴。若补贴过少,难以调动农民使用低硫煤的积极性;若全价补贴,又会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劣质煤价格每吨仅200多元,而石家庄洁净煤每吨指导价880元,使用洁净煤每吨补贴360元。按照今年推广380万吨低硫煤的任务,需向农户发放补贴13.68亿元,占去年全市财政收入的2.1%。石家庄城区周边大约有900多个村,燃煤需求约121万吨;如果全市4 500个村庄都用洁净煤,需要605万吨,分别需发放补贴近4.36亿元、21.8亿元,财政将不堪重负。

考虑到我国新《环境保护法》明年开始执行,环境税方案也已上报国务院,节能减排更加重要。配合推广使用洁净煤,加快生产洁净煤也应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洁净煤技术包括多种常规技术、高新技术,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学科的技术群,已成为当前国际能源环境高技术竞争的重要领域。我省应以治理空气污染为契机,打造中国北方洁净煤技术开发应用基地。首先,协调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及环保部门,制定洁净煤发展计划,进行统一布局和管理;在国家洁净煤技术标准未出台之前,研究制定我省《低硫散煤及制品标准》;同时确定非洁净煤设备的强制性淘汰时间表。其次,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低硫煤生产企业,扶持洁净煤技术、专有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洁净煤技术开发中心,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中小企业作坊式生产,工艺流程不规范,产品质量波动大的状况。

当然,从技术路线上分析,洁净煤只是一种过渡,采用补贴方式推广洁净煤是不可持续的,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其他替代能源也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农村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2014年河北省煤炭消费量要比2012年净削减1 500万吨,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在煤炭总量控制前提下,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能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村新能源,不但以较低成本满足农民能源需求,而且通过分布式能源建设,使广大农户从能源消费者向能源生产者转变,并从能源产业链某些环节获得收益,这样,农村能源革命才有动力,才会成功。

参考文献

[1]姜美竹,职菲.低碳经济下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9.

[2]章永洁,蒋建云,叶建东,等.京津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分析及燃煤减量与替代对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4,(7):39-43.

上一篇:咽喉疾病下一篇:“4+4”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