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原则

2024-10-12

特殊原则(共4篇)

特殊原则 篇1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章规定,除税法明确排除的项目外,企业的一切经济利益总流入都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同时,除税法另有规定的外,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范围确定之后,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确定,就成为正确计算某一纳税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企业所得税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是指企业在确认本期的收入、费用及债权、债务时,以实际获取或拥有某项利益的权利或承担的责任为标志。即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益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均应计算为当期的收益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实际收付,也不应计算为当期的收益和费用。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是根据款项的实际收支与否来记录和确认当期的收益与费用。《企业所得税法》以权责发生制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是因为,一项经济活动如果导致企业实际获得或拥有对某一利益的控制权时,就已经表明企业已经产生所得,与此相对应,也就产生了与该所得相关的纳税义务。但是,《条例》对于企业获得的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八种特殊收入的确认,并未完全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把它作为权责发生制的特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权责发生制,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

一、利息、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确认。

《条例》第二章第十八条、十九条、二十条规定,利息收入是指企业将资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构成权益性投资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业资金取得的收入;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条例》规定,利息、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三类收入的确认以合同约定日期为准,即: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特许权使用人应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条例》对这三项特殊收入的确认,既未完全按照“以实际获取或拥有某项利益的权利”为标志———权责发生制确认这三项收入,又未把款项收取与否作为确认这三项收入的关键,而是强调以合同约定收款日期确认收入。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期,无论是否收到款项,都要确认收入。

二、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按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

《条例》规定,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劳务,等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实现,即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按纳税年度内完成的工作量或完工进度确认收入,是对权责发生制的背离,因为纳税人在受托加工制造的大型设备等产品未交付或劳务未提供完成之前,实际收取现金的权利并没有确立,但税法认为其纳税义务已经产生,应该确认为当期收入,计算为应纳税所得额。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通常分属于不同的纳税年度,甚至会跨越数个纳税年度,涉及的金额一般都较大,为了及时反映各纳税年度的应税收入,一般情况下,不能等到合同完工时获取结算金额时才确认为应税收入,否则既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又没有遵循收入和人费用的配比原则。第二,为了有效保证财政收入的均衡入库。企业按照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对跨年度的特殊收入确认征税,有利于保证跨纳税年度的收入在不同纳税年度内得到及时确认,保证财政收入均衡入库。为准确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纳税人需要选择合理的计算完工进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下,确定跨纳税年度交易的完工进度可以选用的方法主要有:(一)已完工作的测量。(二)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三)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正确选择合理的计算完成工作量或完工进度的方法是确认当期收入的关键。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交易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收入后的金额,确认当期实现的收入;同时,按照交易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的成本后的金额,结转当期确认的成本。

三、采用产品分成方式取得的收入,按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

产品分成,即多家企业在合作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合作各方对合作生产出的产品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配,并以此确认为各自的生产经营收入。

由于产品分成是以实物形式即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因此它不同于货币收入具有固定性和确定性。而产品的价格又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而造成价格的不确定,因此《条例》第二章第二十四条规定,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条例》第十三条具体规定了“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由于企业在参与多方合作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各方事先在合同中一般对共同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约定有具体的分配日期,只要到合同约定的分配日期,企业就已经拥有了分得产品的权利,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该在合同约定的分配日期确认这一非货币形式的收入的实现,但是,在企业分得共同参与生产的产品之前,其产品的市场售价和生产成本往往难以准确地确定,因此,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按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同时遵循“孰先原则”,即如果在合同约定前收到产品,则以实际收到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不难看出,这一确认收入的规定也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例外,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四、捐赠收入在实际收到捐赠资产时确认。

捐赠是无偿给予资产的行为。捐赠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无偿性,这也是捐赠区别于其他财产转让的重要标志。捐赠是企业的一种利得,应计入企业的收入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条例》规定,企业接受捐赠收入,在实际收到捐赠资产时确认收入的实现,即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以实际收付时间作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收入。这里再一次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相背离。这是因为《合同法》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也就是说,赠与合同在未收到资产之前,都不能视为成立。

五、分期收款方式销售收入按合同约定收款日确认。

分期收款方式销售,是指企业按照销售合同的规定时间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货款按合同约定分期收回。《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分期收回货款的时间超过3年,还应该确认为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则应该在企业发出商品时,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而《条例》规定,企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很显然,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也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例外,介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之间,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原则。从税收量能负税的原则出发,国家主要是出于纳税必要资金的考虑。

六、权益性投资收益按利润分配日确认。

权益性投资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收益或实现资本增值向被投资单位投放资金而获得被投资单位股权的经济行为。企业因股权投资而取得的股息、利息、红利、分配利润和其他所得属于权益性投资收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因素,应当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成本法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本企业应享有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则是在对被投资单位财务报表的账面净利润(或净亏损)按规定进行调整后,再按照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本企业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增加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本企业应该分得的部分,抵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条例》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而不论企业是否实际收到股息、红利等收益款项。由此可见,企业所得税法关于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也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纯粹的收付实现制,而是一种限定条件下的收付实现制。通过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相比较,不难看出,企业所得税法不确认会计准则中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的方法。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是对于纳税人取得的利息、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几种特殊收入的确认又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本文对这几种特殊收入在企业所得税法中确认原则的运用进行了论述, 以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确认企业特殊收入应该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特殊收入,确认,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 (2007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3]孙瑞标, 缪慧频, 刘丽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操作解答.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7.4.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人民出版社, 2007.4.

[5]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 2007.4.

特殊原则 篇2

关键词:声乐演唱 二度创作 特殊性 审美原则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艺术实践中,声乐艺术集诸多学科知识内容于一体,具有其独特的学习体系。就声乐演唱二度创作而言,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继承其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以实现的再次创作,并利用新型的声乐演唱形式加以演绎,赋予音乐作品以无限的生命力和无尽的艺术享受。声乐演唱二度创作具有其特殊性,在二度创作中应坚持一定的美学原则。对此,笔者认为,相关人员有必要对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形成更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和演唱风格。

一、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特殊性

(一)在表达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

与器乐乐曲相比较,声乐乐曲在表达内容上具有特殊性。就音乐艺术而言,是情感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其特征是非语义性、非概念性、非具象性。器樂乐曲的表演中,能够在音乐音符之中表达音乐内容,为听众营造广阔的空间,并赋予听众以足够的想象力。声乐乐曲表演中,由音乐旋律和歌词而构成,使音乐作品更具音乐性和文学性。所以,声乐演唱二度创作在表达内容方面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是音乐性和文学性的有机融合,通过音乐旋律,能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情绪加以表现;通过歌词,可以使声乐作品更为生动形象[1]。

(二)在展现形式方面具有特殊性

声乐乐曲在展现形式方面具有特殊性,直接决定着乐曲的特殊性。首先,声乐乐曲的旋律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音高、节奏等内容;其次,声乐乐曲的歌词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能够将各种类型的文字进行叠加,为声乐演唱的生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声乐乐曲的伴奏表现形式具有特殊性,其伴奏形式主要有器乐伴奏和人声伴唱等。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相关人员能够将声乐乐曲的三种特殊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将音乐艺术构成一个整体,与器乐乐曲相比之下,更具特殊性。另外,声乐演唱二度创作在展现形式方面更具与众不同的音乐美,包括诗词美、歌词美、体验美等[2]。

(三)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特殊性

声乐演唱在表达方式方面与器乐乐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彰显其特殊性。声乐演唱中,主要通过人声而实现音乐传递,将人声作为特殊乐器,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其他乐器更具有效性,能够直接表达人类的音乐情感和内容。通过人声,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和增强人们的审美感受。正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无论什么时候,声乐演唱永远较器乐乐曲更受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器乐乐曲演奏过程中,其内容更具抽象性,增加人们的理解难度,而声乐演唱,可以使受众听懂,并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为乐曲深入人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二是声乐演唱更能直接表达情感,可增强受众的审美体验[3]。

二、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

(一)遵循忠实和创新结合的美学原则

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遵循忠实和创新相结合的美学原则。二度创作是在作品和受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对作品进行忠实再现,将其精神气质、文化内涵等方面加以还原,才能使演唱者在遵循音乐作品创作初衷的基础上实现自由发挥,保持艺术严谨性和具有审美特性。在实践过程中,演唱者应对乐谱进行仔细的研读,旨在与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拉近心理距离,明确创作意图、创作风格等,进而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能够忠实的表达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演唱者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歌词内容,因为歌词是对乐曲思想内容、情感的有机结合,在音乐旋律的作用下,可使受众感受到歌词中所蕴含的意境空间,增强乐曲的格调。由此可见,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演唱者应对声乐乐曲的旋律、歌词内容加以深入研究和思考,在遵循忠实的美学原则基础上,对乐曲演唱加以创新,以达到提高作品层次的目的[4]。

(二)遵循当代和历史结合的美学原则

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应遵循当代和历史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对于任何一部音乐作品来说,都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是时代和历史并存的。在声乐演唱过程中,能够从历史视角出发,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并将其加以充分体现,有利于为受众和作品创作者之间构建沟通的桥梁,激发受众的共鸣感。声乐演唱二度创作在音乐艺术演绎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求演唱者必须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加以有效把握、细致划分,以深入了解作品,实现音乐艺术的时代风格和历史风格的结合。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由于演唱者是处于当代,因而对历史作品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不能与其当代观点所融合,即利用当代眼光而诠释历史音乐作品,并将其以新型的方式加以诠释,有利于增强声乐演唱的效果,为音乐艺术带来生机和活力。然而,二度创作中,必须在当代和历史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二者加以协调,以发挥美学原则的优势[5]。

(三)遵循音乐表现和演唱技巧结合的美学原则

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应遵循音乐表现和演唱技巧结合的美学原则。对于完美的声乐演唱,音乐表现和演唱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分离,脱离音乐表现的演唱技巧失去价值;脱离演唱技巧的音乐表现难以达到音乐演绎的目的,因而,实现音乐表现和演唱技巧结合是其重要美学原则。例如,玛利亚·卡拉斯是国际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她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方面由于其具备良好的演唱技巧素养,另一方面因为其具有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由此可见,声乐演唱的成功,既是对音乐表现的有效诠释,又是对演唱技巧的有效运用,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进程[6]。

nlc202309082330

三、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有效途径

(一)对音乐要素的有效处理

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应对音乐要素加以有效处理,以充分对音乐作品进行表达。声乐演唱中,音色是演唱者对歌曲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所以,音色处理在二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明亮的音色,能够营造活泼、欢快、积极的氛围,可增强声乐演唱的流畅度;圆润且暗淡的音色,能够表达崇高、赞美等含义;十分暗淡的音色,代表着黑暗或死亡。可见,通过不同音色,能够为受众带来独特的听觉效果。与此同时,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还应对音乐作品的演唱力度加以有效处理,以提高二度创作的成效。例如,在《黄河怨》中,声乐演唱的起始部分,其声音十分轻柔,但随着情感的加深,至高潮部分,力度十分强劲,使受众不由自主的产生愤懑的情感,将中华儿女对外来侵略者的仇恨之情深化。但是,在音乐力度处理中,应以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表达为基础,对力度进行合理的强弱处理,以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7]。

(二)了解音樂作品的文化内涵

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相关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以深刻体味音乐作品,促进音乐艺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演唱者应加强对音乐作品歌词内容的分析,只有对歌词字里行间的内容加以有效把握,才能促进演唱者情感的升华,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效果。一方面,在分析歌词时,应注重从词汇、句法、句意、标点等细节之处着手,如借助朗读的方式,引导自己产生联想和唤醒内心的思想情感。如《黄河怨》中,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可知,作品表达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中华儿女顽强抗争精神的赞美。另一方面,对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加以了解,有助于提高二度创作的效果。其次,演唱者应细细品味作品的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音乐家思想情感的聚集地,不仅浓缩了演唱者的音乐素养,也表达了演唱者的审美理想,为深入了解音乐作品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同时增强艺术表达效果。

(三)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

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要求相关人员应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受创作时期、创作背景等多元化条件的影响,音乐家所具有的特征更为鲜明,演唱者应对音乐作品的风格加以有效把握,有助于了解各时期音乐创作者的迥异风格,以更好演绎音乐作品。其次,不同民族在声乐作品创作中,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演唱者只有深入了解音乐风格,才能完美的表达音乐作品。如,意大利的音乐作品具有热情洋溢的风格特点;日本的音乐作品大多呈现出多愁善感,在情感表达方面十分细腻柔和;德国的音乐作品具有严谨的风格特点,受理性条件的制约影响,在情感表达中不能充分展现。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演唱者应了解声乐发展史和个别声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情感。例如,《钗头凤》是对陆游和唐婉爱情悲剧的描述,演唱者只有了解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和悲惨事迹,才能有效控制自身的情绪,增强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效果[8]。

四、结语

伴随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对声乐演唱二度创作有着更多的要求,只有通过二度创作,才能使声乐作品更具感染力,但二度创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声乐演唱二度创作中,有关人员应深入了解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特殊性和美学原则。从其特殊性看,主要在表达内容、展现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与众不同;从美学原则看,应遵循忠实和创新结合、当代和历史结合、音乐表现和演唱技巧结合的美学原则。此外,作者针对声乐演唱二度创作而提出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对音乐要素加以有效处理、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等。

参考文献:

[1]温仕玲.声乐作品二度创作刍议[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2]罗中一.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3]李存波.论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基本技巧[J].黄河之声,2015,(21):73.

[4]尹琦.刍议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2014,(07):30-31.

[5]杨静.声乐作品演唱中二度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参花(上),2014,(06):138.

[6]许君君.论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常虹娇.李谷一电影歌曲演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彭莉.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思维及其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浅析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篇3

一、推定过错归责原则

在侵权法中,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 如果不能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 就应推定为有过错并承担赔偿责任, 这即是推定过错责任。①由于损害事实的发生, 根据法律规定, 推定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如果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对损害事实的发生没有过错, 那么, 行为人在致人损害的行为中有过错的推定就成立, 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损害事实发生后, 只需由加害人证明自己没过错, 受害人无需证明加害人有过错, 如果加害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就推定过错成立。对受害人来说, 相对于一般侵权行为以过错原则为归责原则来说, 运用过错推定原则承担的举证责任负担相对较小, 使之得以救济的可能性更大。但是, 不是所有行为都可以适用过错推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法律规定, 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部分特殊侵权行为才能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也就是说, 适用过错推定的具体案件类型有法律或者司法解释作出明确的规定, 法官和当事人不得突破法律的适用范围。②例如《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五条: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 所有人或者管理者不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过错推定原则在条文中的具体体现:当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 如果所有人或者管理不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法律推定所有人或者管理者存在过错, 需要对损害事实承担民事责任。除此之外, 还有公共场所施工致人损害、新产品方法发明专利侵权、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行为等也都适用过错推定原则。③

过错推定采取的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 受害人仍负有一定程度的举证责任, 即要证明损害事实的发生, 只是在证明过错的时候采用推定成立的方式, 即把证明过错的责任倒置给加害人, 如果加害人能够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话, 则无需对损害事实承担责任, 反之, 加害人的侵权责任成立。例如,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患者有损害, 因下列之一,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诊疗规定的 (二) 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 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医疗机构相对于受害人来说, 掌握更多的证据, 如果要求受害人承担医疗机构主观上存在过错的举证责任, 则不利于受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将行为的过错责任倒置给医疗机构, 如果医疗机构存在以上法条所列的三种情况, 则推定主观上存在过错, 需要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原则, 即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 但依法律规定, 应由造成损害的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无过错责任起源于19世纪,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工业事故频发, 造成大量工人或者雇员的生命健康和身体完整受损, 权益得不到保障, ④以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明显不适用这类事故, 如果适用, 则增加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使受害人处于极其不利的弱势地位, 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所以无过错责任应运而兴。

在过错责任中, 过错是民事责任的必备要件, 无过错即无责任, 而在无过错责任中, 则完全剔除过错, 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 只要能证明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就可以让加害人承担责任。所以在执行这一原则, 需要实行严格的标准, 即只能适用于法律规定的几种特殊情形。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 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如果产品出现缺陷导致消费者财产或者人身受到损害, 则可以不考虑消费者的过错, 由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即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向产品制造者或者销售者任何一个或者一起, 去寻求利益保护。

在无过错责任中, 受害人只需证明损害事实与加害人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只要因果关系存在, 就可以直接认定加害人的侵权责任, 无需考虑加害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这里不同于过错推定, 即使加害人证明自己无过错也不可以免责。另外,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时候, 考虑到无过错原则不考虑加害人的主观过错, 责任容易成立, 为了避免加害人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 一般法律会对责任加以限制。例如《侵权责任法》第77条规定, “承担高度危险责任, 法律规定赔偿限额的, 依照其规定。”而且, 无过错责任也不是绝对责任, 在法律规定的特定事由下, 加害人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 例如不可抗力和损害事实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等。

侵权行为法中重要的基础, 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 它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在特殊侵权行为中, 主要是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原则, 两者同时并存, 互为补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型和特殊的侵权行为将会不断涌现, 掌握好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将会更好地维护受害者在特殊侵权行为中的权益, 使受害人更容易得到有效的救济。

注释

1吴汉东.论特殊行为的侵权责任[J].法学评论, 1987.

2杨震主编.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50.

3王勇.我国特殊民事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

特殊原则 篇4

关键词:特殊地质条件,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支护设计

0 引言

在公路隧道勘察、设计、施工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规范难以完全涉及的特殊地质条件, 这不仅给勘察设计人员的隧道围岩分级、支护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时也给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案制定和实施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然而, 由于隧道围岩分级与支护设计直接影响到隧道施工的安全, 且与业主及承包商的利益息息相关, 所以认真研究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围岩分级与支护设计, 为隧道施工提供合理的围岩分级、科学的支护设计很有必要。

1 几种常见的特殊地质条件

1.1 上好下差及上差下好

沿隧道洞垂直方向, 前者上部或顶部的围岩岩性较好, 如为坚硬完整的砂岩、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等;下部为泥岩、砾岩、节理裂隙发育及结构松散的岩体、黄土等。后者与前者所述情况相反。这种情况一般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时较容易发现, 有时因地层产状的变化, 在施工过程中才能发现, 见图1a) , 图1b) 。

1.2 左好右差及左差右好

沿隧道轴 (纵) 向方向, 经常能遇到隧道洞身左侧围岩岩性较好, 右侧岩性较差或左侧隧道围岩岩性较差, 而右侧围岩岩性较好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所致, 而且大多数为小型次生断裂所致, 因为大的断层和向、背斜, 较容易在前期工程地质调查中被发现, 且在选线时进行避让, 而断距较小、破碎带宽度较窄的次生断裂却往往很难被发现或全部发现。工程钻探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只有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才能被揭示, 见图1c) , 图1d) 。

1.3 水平或缓倾岩层

由于《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对隧道围岩为水平或缓倾时的围岩分级及支护设计均未有明确的规定, 所以在勘察设计阶段, 特别对于坚硬~较坚硬的厚层~中厚层围岩, 只看到其抗压强度和完整性较好的一面, 却忽略了其也存在有不利的一面。然而,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 因围岩层间结合差, 施工爆破造成的隧道掉块、坍塌、超挖现象和安全事故经常发生。

1.4 滑坡、采空区

虽然公路规范明确规定, 在公路选线时应尽量避让滑坡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但受走廊带、线型标准、路网规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区域的情况在所难免。

2 围岩分级与支护设计原则

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很多, 它不仅受地应力、地下水、岩体强度、地层结构、地层产状、地质构造等诸多地质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控于工程规模、洞体宽度、洞体形态、支护措施以及施工质量、施工工艺和施工队伍技术水平等工程因素。由于地层是一种天然介质, 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是岩体本身固有的基本特性。在勘察设计阶段, 隧道的地质情况是很难全部搞清楚的, 许多问题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才能发现, 所以对隧道围岩的分级与支护设计, 特别是对特殊地质条件隧道围岩分级与支护设计除应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外, 还应考虑现行规范未能完全涉及, 而工作中又常常遇到的, 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而造成的各种特殊地质现象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针对以上列举的几种特殊地质条件,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其隧道围岩分级与支护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见表1。

3 结语

1) 隧道围岩是一种天然介质, 具有很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勘察阶段很难全部查明其工程地质条件, 很多问题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才能发现;

2) 影响隧道围岩的因素很多, 围岩分级与支护设计时不可能所有因素都考虑到, 应以主要影响因素为主;

3) 把工程地质勘察贯穿于整个隧道施工的全过程, 实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参考文献

[1]JTJ0649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JTG D3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上一篇:能源消费量下一篇:评价护理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