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

2024-08-27

特殊需要(共10篇)

特殊需要 篇1

一、案例背景

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 通过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体育活动与锻炼, 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安全意识和锻炼习惯, 从而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整合与提高。这是时代之需, 更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举措。因此, 在各项体育活动中, 教师必须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承认个体差异, 教学时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 体察学情, 了解学情, 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在运用教法和处理偶发事件时体现人文精神。在教学评价时才能从实际出发, 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案例呈现

曾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叫吴洪秀全 (化名) , 一副运动员的骨架子, 挺帅气的一个男孩子。可不知怎的, 他总让人感到很不合群, 学习上更是缺乏积极性, 学生们一谈起他都有些惧怕。他在体育课上遇到不顺心的事经常出拳打人, 攻击行为特别多, 一旦发起脾气, 事先准备好的场地器材都会被他搅乱, 严重破坏了正常的上课秩序, 并且连班主任老师的话都不听, 谁都拿他没办法。一次体育课上, 我们在玩一个很简单的游戏——听数抱团, 所有的学生跟着我围成了一个圈开始做游戏, 当我叫到数字“7”时, 学生们马上相互拥抱成团, 全班共有49人, 应该刚好7个“团”, 有一组只有6个人, 加上吴洪秀全就刚好, 他立即跑了过去想加入, 然而这6个人就是不愿意接受他, 这下把他惹火了, 开始动手打人, 而且打得很凶。我马上停止了游戏去阻拦, 并狠狠地批评他道:“你如果不愿意参加就自己玩吧”。然后我继续上课。

三、案例分析

1.深入调查, 了解原因

这位学生在我的体育课上的类似表现已不是一两次的事了, 这种坏脾气也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据了解, 不仅在体育课上, 他在其他课中也是如此, 为此我也经常和班主任交流, 了解到他在家里如果做错了什么事情, 肯定遭到父母严厉打骂。学校里有什么不好的表现, 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告知家长, 首先得到的是父亲的一阵打骂, 根本就不向他耐心地讲解教导, 也不同他说明其中的原因和道理。久而久之, 就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

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 也不仅是家庭的事情, 它需要家庭和学校两者之间相互配合,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我作为他的体育教师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在前面的体育课中, 吴洪秀全和其他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 我没有深入地了解情况就批评了他, 心想, 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肯定是他的错。他确实经常犯错误, 但并不等于每一件事情都是错的, 为什么很多时候他有心里话就是不愿意与别人讲, 其实就是缺乏一种信任, 这是我们的失误。

2.发现优点, 激发热情

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 我就多了一个心眼, 平时注意多观察他, 看他有什么爱好, 有什么特长, 想从这里入手得到他的信任, 唤回他那颗活泼天真的童心。不知不觉中我发现他很乐意帮助教师们做事情, 于是我联想到最近几天非常忙, 然而他总是喜欢在我身边转来转去, 但是又不敢很主动地来帮我, 心里好像有一层隔阂。于是, 我对他说:“吴洪秀全, 你愿意做我的助手吗?最近达标检测时间紧, 你帮帮杨老师吧?”他立刻开心地叫道:“好啊, 好啊!”他的反应让我很高兴, 因为我迈出了接近这个孩子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也有一丝遗憾:以前怎么没有把握这样的机会, 要知道我是老师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每次体育课之前, 他都准时地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我有意安排一些器材给他拿, 调动他的积极性。但又有点不放心, 害怕他因无事可做控制不住自己去打人。于是在测实心球的时候, 我让他捡球;在测跳绳的时候我让他给其他学生们发绳子、收绳子;在测仰卧起坐的时候, 让他帮忙整理垫子。我不时地注意观察他, 发现他做得很认真, 也很开心, 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和幸福!这是我的学生, 要改掉他的坏习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虽然很多时候他还是会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 但他毕竟是个孩子, 孩子极具可塑性。每一次犯错, 我都会找他谈话, 开始时他根本不想理我, 来到我的办公室就等着挨骂, 我很内疚。因为曾经的我由于方法简单, 已经给他造成了不好的印象。但我没有失去信心, 一次一次地和他谈心, 给他讲道理, 分析其中的原因, 让他明白不管谁对谁错, 动手打人是不对的, 用“打”来处理事情是最鲁莽、最愚蠢的办法, 也是最无效的办法。要知道是别人错, 错在哪?自己错, 又错在哪?

“人人都会犯错误, 犯了错误, 要敢于承认, 勇于改正, 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每天都在学习, 都在生活, 无时无刻不和身边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 矛盾时时处处都在, 问题也时时处处都在, 如果用打骂来处理只会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批评你, 而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上有不妥之处, 老师才会批评你。给同学们造成不良影响, 也是因为你的打骂、你的鲁莽从事。其实同学们是非常乐意和你一起开展活动的, 你真心地对待别人, 别人也会真心地对待你。你要学会宽容, 不要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斤斤计较, 同学们躲你就是因为怕你发火, 而遭到打骂。你说谁还敢和你玩呢?”一次又一次推心置腹地交谈, 大大拉近了我和他之间的心理距离, 他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有好几次下课时, 他都来告诉我他家里养了小动物, 欢迎我去他家玩呢!

3.鼓励赏识, 增强信心

一段时间后, 奇迹真的出现了!他少了很多的鲁莽行为, 上课时表现得非常积极, 他在进步!两个星期的达标测试显示, 他的达标成绩是优秀, 他自己很高兴, 其他学生也都很佩服他, 因为全班仅有13位学生优秀。我感到他真的变了, 因为变得会笑了, 变得乐于助人, 并且会主动和其他学生去玩了。我们的工作远没有结束, 他还需更多的关怀, 我们期待着。

四、案例反思

很多时候学生犯错误, 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的, 我们不要小看它, 不要简单地处理它。事情一旦发生后, 教师的角色并不是一个判官, 而是一个心理学家, 要帮他们分析, 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行为举止。总之,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 教学思想上,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身体素质好的和身体素质稍差的学生应加以区分, 以创设能够综合运用的实践空间, 让学生乐于学习。其次, 教法上,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充实、引领教师自身, 多研究、开发教材, 钻研教材, 尽可能地创设学生喜爱的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随之高涨, 小动作也就随之减少。再次, 教师在教态、语态上, 要多鼓励学生, 看到了闪光点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喜欢体育教师、喜欢上体育课。遇到学生犯了小错误, 要有耐心地悉心教导。

特殊需要 篇2

老师们:

首先向你们表达我的敬意!因为,你们的教育对象先天不足,少有灵气,更难与他们交流与沟通,我当高中班主任13年,深有体验,我的教育对象是健康的,只是有点调皮,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调皮代表了灵气,代表了聪明,都把我搞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我到教科所都是一种逃避。而你们,需要比我们普通教育付出更多的艰辛,忍受更多的折磨。不仅需要我们是教育家,还要我们是医生、心理学家、艺术家,慈善家、父亲母亲,甚至是保姆。所以,我是真心佩服你们。

什么是教育科研?

一、定义

即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本质规律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从教育实践中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教师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实践活动。

二.分类

按目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

基础研究:研究“为什么”的问题,研究教学的基本原理,没有当下的意义,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我们当前的问题,它是“远水”,解不了眼前的“近渴”,这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应用研究:研究“是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当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小学教师主要研究的东西。它主要考虑如何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干预、纠正教育行为,使教育实践遵循、符合教育规律。

发展研究:发展性研究是对推广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及其影响价值的研究。开发的是产品。也不是我们的任务。

三、形式

●学术论文写作 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系列的课后反思、系列的案例分析、系列的经验总结)

●课题是中小学教师搞科研的最佳平台。

四、课题的概念。

为什么做课题?

拿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的话来说:你懂的!两层意思,1.评职晋级的作用,不好冠冕堂皇摆在桌面上来说2.科研对教育的巨大作用,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你是懂的。

为什么说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科研呢?这是和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

一、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1号,对特殊教育是一个福音,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要汇聚国内教育学、心理学、康复学等方面的顶尖专家,统筹协调指导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容易出新。你看我们现在普通教育,课题很难发现创新,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在研究,那一个领域都有涉及。

二、特殊教育的相关科研成果很少。

对特殊教育领域,研究成果最少,这就从两个方面说明,我们更应该多做科研,多做课题。

1.别人很少研究,更容易出成果。

2.我们的特殊教育,我们在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或者是课堂上,比普通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多,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更多,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由于现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存的方法很少,借鉴的不多,那就只有靠自己动手去研究,自己实践去解决这些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掌握了不少解决课堂问题的策略,但我们的经验解决不了的,或者靠经验解决不彻底的,就需要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因为,课题比经验更深入,更系统,更持久,也更触及教育的本质规律,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有效,但有个前提,那就是真研究,抱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做课题,而非写课题。

三、我们肩负着社会的良心。

我们的特殊教育,我认为是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保证他们的生存权利。就是能够让他们有能力活下来。我们的工作其实是在延续一个生命,安慰一个家庭,基于此,国家把特殊教育提到了“人道主义”这个层面。

我们知道,人,往往一种功能有缺陷的时候,另一种功能就特备强大,比如,盲人,他的听力就特备敏锐,比如聋哑,他的视觉特备敏锐,有的智障有超常的天赋,比如过目不忘啊。就是要我们运用创造性艺术手段,从另外一个“维度”入手,用他们听得懂的能够沟通的语言发现他们的特殊天赋。有人说,在关闭一扇窗的同时,也会打开另一扇窗,那么,这扇窗在哪里?怎么才能打开?从另一个维度入手,怎么找到这个维度,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沟通,这就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东西。

四、提高我们专业素养的需要。

专业素养的要求比普通教育的老师高。怎么才能提高,那就是教育科研。

五、提升幸福指数的需要

我们很多老师应该有体验,一个专业素养不高得过且过的老师,学校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同时瞧不起,是不是很痛苦?感觉活得很累?感觉很枯燥,当然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句经验之谈:“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是对校长说的。不是强迫,是引导。

一个教师若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科学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一种疲惫心理,甚至厌恶自己的职业。但是,一旦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情况就大不相同。接触的知识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热爱自己的职业了,兴趣浓厚了,你不觉得幸福吗?

退一步讲,你就是被迫从事教育科研,由于教育科研有一定的程序要求,从事教育科研会逼着老师写一些东西,如课题申评书,开题报告,科研论文,结题报告等,写作完成后,会使我们倍感轻松,身心愉悦。也能给老师带来精神享受。

考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名师乃至教育家,我们都会看到,研究在其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6.培养研究意识的需要。我们的民族缺乏创新意识,和我们按部就班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日本是一个很有研究意识的民族,很多高科技产品,很多创意产品,都来源于日本。

教育科研到底有多难?

一、定题难

首先需要发现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从哪儿来呢?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所以,在这些问题中要进行筛选。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成为研究的课题呢? 第一、价值性,值得研究,这个很好办,只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包括身体,心理的发展,那一定是有价值的。

第二、科学性,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政策规定,第三、创新性:第四、可行性:也就说,你研究的这个问题,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要坚持的原则还多,但只要坚持了这四个原则,你在市级课题中立项都不困难了。

题目: 题目要求

准确:包含研究范围、对象、方法,也可以加入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调查研究、运用研究等。

简洁:一般二十个字左右,不要啰嗦。探究啊,研究,只要一个

规范:表述上用词、句式要规范科学 不能用论文术语。不能用疑问词,不能是是而非的词,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式不能用,更不能用修辞手法。

适当:

范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窄。

我们可以通过加减定语的方式,来控制研究范围。我们还可以上下位概念来控制。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包括很多,阅读,写作,表达,理解,阅读,又分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

二、研究过程难

立项后,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研究,这是因为你的目标不明确,思路不清楚,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定准目标,理清思路,始终坚持这一目标。

三、理论提升难

确实,这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科研属于科学,当然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我们就需要去学一些相关的基础理论,比如,我们中小学教师最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这几种足够我们搞课题了。

其次,理论提升,不是让你去创造理论,改造就行了,另外,我们就定位在实践研究,你看魏书生,李镇西,他们的研究有多少高深得理论?

四、撰写报告难

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工作报告,每一个报告都是成千上字,一提到它就头疼。老师们,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报告其实就是八股文,有现存的格式套用。比如,开题报告,按照八股的规范,回答几个问题就行了:为什么要进项这项研究?研究什么内容?打算怎么开展研究?想研究个什么结果出来?怎样保证你的研究顺利进行?就需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多简单。

特殊需要儿童玩具的投放 篇3

【关键词】特殊需要儿童 ; 玩具 ; 投放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72-01 玩具作为游戏的支柱在幼儿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普通幼儿眼里,只要能玩耍的物品都是玩具,而且对探索新玩具表现出极大兴趣。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身心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状态,跟普通幼儿的发展轨迹有着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他们同样喜欢玩耍,对玩具有着同普通儿童一样的喜爱。不同的是普通幼儿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做到不食用玩具、保持玩具清洁卫生。特殊需要儿童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在玩玩具的时候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做好特殊需要儿童玩具的投放是当前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一、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

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玩具投放时,必须要了解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只有搞清楚了各类儿童的特点后,才能为他们提供准确的玩具投放。

目前特殊需要儿童主要有: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情绪或行为障碍、自闭症候群学生、肢体残疾与病弱学生、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学生等。而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不按照以前学生类型来形成专门的某一类学生,而是招收各种类型学生的综合性学校。特校里的班级也是以各种类型学生混合的形态存在,大到每一类学生,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特殊儿童的类型比较多,但在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重要集中在智力障碍,自闭症、肢体残疾等类型。大多数学生都伴随着情绪、行为等问题。

他们有着共同特点:智力水平较低、语言发展缓慢、沟通能力较差、感知觉反应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表现在控制能力较弱、常发脾气,对外在事物漠不关心,大多有自伤、攻击、破坏等行为。注意力方面,无法静坐、易分心,记忆力差。注意力短暂,缺乏兴趣等。除此外,这些儿童还会咬食玩具,且不懂得保持玩具清洁。

二、特殊需要儿童玩具投放中的问题

1.无次序、混乱投放。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玩具的投放比较混乱,存在着多种在同一储存箱的现象。没有对玩具进行分类、按玩具功能、适用地点投放,只是在孩子需要玩的时候,临时投放在某一处,无固定地点。

2.安全性差、不卫生。由于玩具的重复、循环利用的关系,好多玩具在一天之内会被不同的孩子接触,接触次数较多。每个孩子的玩法、身体状况不同,(如脑瘫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口水,这样带有口水的球得不到及时消毒,转而转到下一位学生中手中。自闭症学生有撕咬东西的习惯,咬过的玩具不能及时清理出来,跟没有损坏的玩具一起存储。)导致同一玩具携带病毒细菌的概率大大提高,而好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无法做到定期消毒。不仅如此,好多球类由于年代及长期在外受风雨的影响,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3.监管不足、投放密度过大或过小。在投放玩具前,没有对玩具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为了搞活动临时性的及拿及用。在地点的选择方面,胡乱选择几个地点即可开始。在玩具数量方面有时过多,有时过少。过多时导致学生选择困难,且对玩具乱丢乱扔,难以收拾。过少时导致学生为同一玩具相互推搡、你争我抢。在玩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分散、玩法不同,教师又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缺乏监管。

4.玩具的层次问题。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儿童对玩具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在提供玩具时不应千篇一律,而应根据幼儿的年龄、身心发展特征提供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玩具。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处于不同的游戏阶段,尽管幼儿的游戏主要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 2~7岁),但各年龄段幼儿表现出的特征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各年龄班幼儿的游戏和玩具应有所区别。教师在提供玩具时应该体现层次性,以便使玩具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功能。[1]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在提供玩具时缺乏层次性,各年龄段、各障碍类型特殊需要学生的玩具无论在数量、种类还是结构上都大同小异,各学龄段的特殊需要学生玩着几乎相同的玩具,一个特殊需要儿童从低学龄段到较高学龄段的玩具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导致有的玩具对大年龄幼儿来说因过于简单而不能激发其操作欲望,有的玩具对小年龄幼儿来说又因过于复杂而使其不感兴趣。(比如,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玩雪花片、积木,到其快完成义务教育时还在玩积木、雪花片)

5.玩具的选择及功能。陈鹤琴十分强调儿童玩具的年龄特征,他认为人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游戏,也有相应的玩具。[1]每一件玩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目前特殊教育学班级玩具的投放时,教师对玩具的选择比较单一,都是让大家一起玩同一种玩具,不能根据班级儿童的个人特点及玩具相对应的功能來选择适宜的玩具。导致部分儿童兴趣的下降,参与度降低。

三、特殊儿童玩具投放应注意的原则

1.根据玩具的功能及种类、损坏程度进行归类,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置玩具。合理划分各区角的位置,应相对隔开,保证各区角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定期消洒消毒、缺损及安全检查。对特殊儿童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对玩具进行定期的消洒消毒,对缺损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进行剔除及补进。

3.玩具的选择。在玩具的选择上应满足适应性、安全性、趣味性及符合卫生要求,玩具应便于清洗消毒 ,凡是不易洗刷、 烫泡和曝晒的玩具最好不用 。

4.加强监管,不断观察调整。在玩具的投放及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避免误食玩具或地面杂物的情况出现。合理安排玩具的层次。并根据观察进行更换调整。

四、特殊需要儿童玩具投放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想要游戏,就离不开玩具。广义上讲,任何一种可以给人们带来益智性和和谐向上的游戏的物品及其展示的信息软件,都可称之为玩具。但因特殊需要儿童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玩具都对其有益,有些不健康的玩具还可能给幼儿带来不可逆的终身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如何及怎样为特殊需要儿童科学选购、提供玩具及如何投放玩具对科学进行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特殊需要 篇4

作为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的成员之一,英国卫生部、教育与技能部于2003年采用欧洲特殊需要教育发展署提出的改进建议,颁布《开端合作》(Togetherfromthestart)作为ECI服务的国家指南。至此,英国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以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提出的五大要素作为发展和变革理念,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政策、投入充足的经费、促使跨学科和跨部门合作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等行动,为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

一、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指向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够获得早期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区域以及地方层面的政策,识别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提供各种类型的个性化服务。

1.政策一体化

英国正式为所有5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是在2004年《儿童法案》颁布之后。该法案提出整合服务的理念,提出将儿童早期干预的责任明细到健康部、教育部以及社会保育部,并促使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强调儿童信托的重要性,指出应以不同的方式资助一体化的服务部门。重视专业领导者或者主要工作者(keyworker)的培养与职能,形成并发展共同评估框架(commonassessmentframework),引起了整个儿童服务部门的全面系统性变革。在《儿童法案》的推动下,英国自200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早期干预服务政策。国家、区域及地方政策上的一体化为确保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拥有同等的早期干预服务权利提供了政策保障。

2.针对性的服务

英国将早期儿童分为三类,并提供不同的服务:(1)没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的是一般性服务;(2)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的是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支持;(3)有复杂需求的儿童,由专门的机构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综合性支持。

3.提供主要工作者

早在2003年英国ECI服务的国家指南中就有提到要为所有存在复杂需求的儿童及家庭提供主要工作者以协调服务并为家庭提供信息。随着ES项目的发展,全英国逐渐形成共识:ECI服务应该为所有地方的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配有一名主要工作者。ES项目要求主要工作者致力于以下工作:提供单一场所与家庭建立联系,实现服务的协调,使所有ECI服务的专业人士获得资格并参与设计家庭服务计划,为复杂特 殊需要儿 童及家庭 提供持续 的帮助和 情感支持。 《专业领导 从业指南 》(practitionersguideforleadprofessionals)还将专业领导和主要工作者的职责定义为:“专业领导或主要工作者要提供一体化的支持,联系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的唯一途径,鼓励家长参与决策和变革,协调各机构部门的服务措施,减少服务的重复和断层。”[1]

二、就近

就近指尽可能使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最近的范围内获得早期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合理分布早期干预服务机构,同时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和及时性。

1.分布合理

首先服务机构分布合理。家庭、社区及地方的特殊需要早期儿童干预服务机构应合理分布,其目的在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任何地区都可以获得同等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英国各地区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主要有提供初级保育的健康合作伙伴(如初级保育信托,PCTs)、提供中级保育的NHS医院信托以及儿童发展中心(childrendevelopmentcenter,CDC)。其次是服务类型的分布合理。尽管各机构提供的早期干预服务因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但在英国的各个地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够获得:(1)常规发育复查与筛查程序;(2)来自儿科咨询医师、物理治疗师、语言和言语治疗专家、地方医院的专职医生等的评估和治疗;(3)儿童发展、理疗、知识等方面持续的专家建议和帮助;(4)流动服务,即通过家庭访问或是在儿童发展中心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帮助以改善儿童的学习障碍;(5)与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见面的机会;(6)教育心理学服务;(7)来自社会工作者的支持。[1]

2.信息及时

一旦儿童确定出有特殊需要,英国ECI机构就要立刻向其家庭提供信息。残疾儿童高目标(Theaiminghighfordisabledchildren,AHDC)核心文件直言“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地方提供者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可以理解的(accessible)、有用的(available)、相关的(relevant)、准确的(accurate)、联合的(joined-up)和以使用者为中心(user-focused)的信息”。[2]ES项目也提供材料为家庭以及相关机构提供免费的标准信息,并且已经在英国得以广泛传播。如ES背景信息手册(ESbackgroundinformationbooklets)涵盖了保育、经济支持、教育、健康服务、社会服务、教育评估、机构联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ES家长信息手册(ESinformationforparentsbooklets)提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及诸如自闭症谱系障碍、脑瘫、耳聋、唐氏综合症、多感官障碍、视觉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等特殊情况的信息,ES发展杂志(ESdevelopmentaljournals)提供了早期儿童发展情况的信息。此外,非政府组织机构(在英国也称为自愿性组织或第三部门)也通过建立网站,如唐氏综合症国家教育网、耳聋儿童国家协会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协会网等,以及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提供信息。若是儿童患有罕见的或是复杂的残疾,则由主要工作者(Keyworkers)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经济

经济指向英国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能够免费或以最低成本获得早期干预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政府加大对ECI的财政投入。呼吁医疗系统、社会保育机构、教育机构、保险公司以及非政府机构都提供资助,降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接受ECI服务的成本。出台标准手册,保障ECI服务的高质量。

1.低成本

英国政府对ECI服务投入大量资金,这使得大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以最低的费用甚至免费接受高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例如,2003—2009年期间,中央政府投资1600万英镑以发展早期支持项目,旨在提高为5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ECI服务的质量;2008—2011年期间,中央政府出台《残疾儿童高目 标》,投资3.7亿以增加 家庭照顾 残疾儿童 的时间,并提供3500万英镑额 外资金(additionalfund)以提高残疾儿童家庭的保育质量。额外资金的主要用途还在于支持发展5岁以下语言、交流障碍的儿童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例如,2008年中央投入4000万英镑支持“每个儿童都是言语家”(everychildatalker)项目,以确保主流早期教育从业者更有效地帮助儿童发展语言和听力技能。有些经费尽管是面向所有儿童,如《确保开端》、《早期阶段和保育拨款》(earlyyearsandchildcaregrant)用于资助地方5岁以下的所有儿童服务机构,没有明确的专项资金用于ECI服务,但是在政策上明确提出偏向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某些地区的自愿性组织通过与地方当局签约或者被授权,也为ECI服务机构提供资金,如在莱特斯城市就有自愿性组织出资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服务配备主要工作者。

2.高质量

质量一直是英国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强调的重点,英国编写的相关标准、工具以及材料等都是为了保障ECI服务的高质量。如《儿童、青年和产妇服务国家框架》(NationalServiceFrameworkforChildren,YoungPeopleandMaternity)标准8指出:“(1)残疾儿童和青年接受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机构协调服务是以特殊需要的识别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为依据的;(2)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最早期的服务;(3)为家庭提供一系列恰当的、灵活地和有求必应的服务支持。”[3]基于标准8,残疾审计工具(disabilityaudittool,2009)提供了自 评,以帮助地 方服务达 到国家标 准水平。早 期支持服 务审计工 具 (earlysupportserviceaudittool,2009)将重点放到5岁以下儿童,促使英国ECI服务采纳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提出的发展模式及改进意见。该材料采用以下原则:(1)重视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的独特性;(2)基于共同的评估、计划和反思,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服务;(3)服务的一体化、全面性和协调性;(4)服务的连贯性;(5)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监测和提升;(6)家庭有能力做决定;(7)无论在何地,家庭都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8)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参与服务的形成和发展;(9)工作实践和服务系统的整合;(10)早期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

四、多学科工作

多机构工作指向英国ECI服务机构中来自不同学科专业和背景的工作人员能够合作,共享目标。基于此观念,英国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多学科团队,确保成员稳定。

1.家长参与

英国ECI服务普遍认为最经济有效的服务方式是确保家长及保育人员全程参与服务计划,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NSF标准8也强调要积极融入家长参与特殊儿童的家庭治疗、保育和计划的制定,并为他们提供支持。

ES项目鼓励家长参与ECI计划的决策和执行。通过团队会议(TAC),将家长置于讨论和决策的中心,共同设计家庭服务计划(familyserviceplan),促使与家长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该项目促进了多学科工作,并且已经形成了家长、保育人员以及专业人士之间的协商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共同目标。AHDC项目也重点强调了家长参与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评估程序;(2)设计和反思儿童的保育计划;(3)地方特殊需要儿童服务的策略性讨论、计划和决策。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构建美好未来,儿童计划》(buildingbrighterfutures,thechildrensplan)强调的重点。EYFS也将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视为自身发展的基石,指出:“儿童早期阶段从业者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期阶段从业者应该与来自其他机构(如地方以及社区的健康和社会部门)的专业人士合作,识别特殊儿童的需求,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为残疾儿童以及保育中的儿童服务尤为重要。”[1]

2.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方面,英国ECI服务机构采取的方式主要有:(1)组织规律的、稳定的跨学科团队会议。跨学科团队会议的召开有利于团队协作,共同参与制定ES家庭服务计划;(2)设定团队参与条件。参与条件的设定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具体包括有共同的语言、时间、明确的角色分工等。这已经在英国的各个地区得到认可,并在《儿童法案》和《每个儿童都重要》中得以重申;(3)建立审查机制。当需要设计某项共同和有目的的活动时,审查机制帮助团队人员认识到这项活动不属于任何一个机构,时刻将重点聚焦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如ES审计工具就是帮助多机构团队审视各地方ECI服务的质量,并且不断形成新的跨学科工作实践;(4)创建合作新方式。如儿童信托就为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创建了新的方式,它将儿童、青年以及家庭的相关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地方当局和儿童初级保育信托(primarycaretrust)创建合作的新机会,加速了ECI服务的一体化进程。

五、多样性服务与协作

多样性服务与协作指向由健康部、教育部和社会保育部共同提供的卫生、教育、心理、营养等多方面的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在提供多样性服务的同时,力求保障各个部门间以及部门内的协调与合作。

和其他欧洲国家相似,英国的ECI服务主要由健康部、教育部、社会部负责。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并且积极与家庭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如表1所示)。

机构及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是提供高质量多样性服务的重要保障,一直被英国视为改革和发展ECI服务的重中之重。以特殊需要儿童的转介为例,EYFS就转介问题设立了国家与地区的共同期望:“转介应该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事件;应该与儿童及家长一起计划和讨论。各个机构部门之间应该交流信息以确保儿童服务经历的连续性。”[4]对此,英国ECI服务将早期诊断以及转介融为一体,通过多机构及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建立ES家庭档案、编写ES发展杂志以及制定特殊教育声明等方式,确保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时能够获得连续的、协调的支持和服务,避免因缺漏和延迟而影响进一步的干预。

早期儿童干预是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特殊教育的起点,是构建全纳社会的关键环节。“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特殊儿童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矫正。”[5]在这方面,英国不仅加大了对早期特殊教育儿童及家庭的关注,还提供了全面、多样和协调的服务。不可否认,英国的早期儿童干预体系是相对健全的、系统的和普惠的,基本满足了每位早期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健康、教育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进而向全纳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特殊需要 篇5

一、特殊需要儿童需要音乐教育

所谓特殊需要儿童,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①。本文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经常发现,在这部分儿童中有很多都对声音、音乐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用音乐来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通过音乐这座桥梁,与他们相互了解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美国,一般而言,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他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学习,另外一部分时间在特殊教育教室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这部分儿童会根据其情况的好转将被逐渐纳入到正常儿童的普通教育机制当中去。跟美国相比较,我国的特殊儿童受教育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字,这跟我国这方面制度还不尽完善、资金短缺以及执行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人数极度匮乏有关。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招收存在听觉损伤、视觉损伤、沟通(言语)障碍、智力落后的儿童。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由于其某些方面的正常性,被家长、教师和学校忽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教育的帮助。结果导致教育失败,学生无形中走了更多的弯路。

我国无专门的学校招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只好进入普通学校,可是普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儿童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受到更合适的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认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儿童。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还是不少的。比如,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周舟,从小就被在乐团工作拉大提琴的父亲带在身边参与演出排练,在聆听中自悟,从电视媒体中自学以致指挥乐队,甚至能够独立演出,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成功者之一。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四川的自闭症青少年秋实,在2005年的中日韩国际少儿艺术展示大赛荣获钢琴(残障)组金奖。尽管在正常同龄人中比他水平高的比比皆是,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与研究的案例。再者,经试验证明,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钢琴教学,或者说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相比较有何优势?

其一、多声部的旋律听记练习可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注意力。钢琴是和声乐器,它可以产生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从单旋律、多旋律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听力,这对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手段,因为多声部听力的练习对注意力的要求相当高,而这种练习恰恰是在长期的音乐“游戏”中慢慢达到的,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于轻度障碍儿童来说,钢琴音乐教学所应该起的作用是尽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到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然而对于许多中、重度障碍儿童,学习钢琴音乐则更能体现其生存意义。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有自闭障碍,但是他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弹奏钢琴,除了治疗的涵义外,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这个技能谋生。我们不能对钢琴教育期待过高,但是确实有许多特殊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智力落后和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我们试图通过钢琴这门特殊的工具,来和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发展他们的才智,帮助他们走上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成长道路。

其二、钢琴教学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在普通儿童钢琴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对一”式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特殊儿童只不过是心理或生理特点跟其他儿童相比较更为特殊而已,正是这种“一对一”教学模式,更利于我们教师全面地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特征,熟知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更好地从多方面入手去帮助他们热爱音乐,积极面对生活。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进度稍慢一些,甚至尺度稍微宽些。

其三、钢琴教学可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协同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所有乐曲都要求双手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钢琴曲中所独有的复调乐曲,强调学生要操纵双手严格按照乐谱行进弹奏多声部旋律,同时要聆听,再加上钢琴踏板对脚的细微要求,锻炼了特殊需要儿童多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这是其他乐器教学无法达到的。

训练钢琴技术时,学生的本体感受要尽可能地明确清晰。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本体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动作夸张的练习,用慢动作来体验感觉。这些慢动作练习并不仅仅是为加强生理机能,更是为了加深心理的感觉。利用特殊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琴教学,帮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地培养眼、耳、手、脑、心的协调能力,这正是他们所缺乏和急需的。

三、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建议

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有人认为是个难题,但我觉得并不难。当然,有个前提是必须通过充分肯定其优点来缓和课堂气氛,多鼓励他们,只要有点进步,哪怕进步在你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也要进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大多数特殊儿童受到的教育挫折实在是数不胜数,你的微笑与赞扬对他们来说不啻于甘露,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关爱与信任,此乃教学计划完成与否之关键。

下面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尽量避开曲谱或者少用曲谱,多采取模仿式教学。当学生对乐曲比较熟悉后,再让其对照曲谱进行练习。在进行读谱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分拆成乐段乐句,找出乐句的规律,边弹边唱,帮助其认谱、背谱,千万不能像对普通儿童一样,让其自己独立识谱,只需指出不对的地方。由于特殊儿童较薄弱的沟通与控制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检查时应控制情绪的波动,充满耐心,否则会加深学生自身挫折感。

第二,选择曲目必须适当。不要弹奏过多的练习曲,对于相同的技术类型要少而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选择不同技术类型的练习。进行手指训练时,可将其简化为类似《哈农》的练习,简单明了易记。对节奏加以变化,利用多变的节奏型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通过模仿教师巩固节奏、熟练技巧直至最终掌握各种技术难点。教师可较多地选取一些由中外名曲改编的短小精悍的四手联弹,教师与学生互换伴奏与旋律角色,来进行巧妙的音乐对话。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从对单旋律的注意发展到对音乐整体性的掌控,培养其音响的立体感,成功地介入到对特殊需要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发展,使之学会聆听并掌握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技巧,从而弥补特殊需要儿童与外界沟通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对每堂课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而又好记,通过教学笔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意识的控制能力。教师应充满耐心,对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适时鼓励,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

第三,应提倡陪练。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自学能力是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提并论的。每次的练琴时间,如果没有陪练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自学。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明确自己的错误;同时要阅读新的曲谱,在钢琴上找到音,找准节奏,并弄清楚各种音乐记号的含义;还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融合进新乐曲中,避免重犯以前的老错误;不断熟悉新乐曲,达到一定的速度和熟练度。这一系列的要求就连一个正常的琴童都无法每次做到,更何况是特殊儿童了。因此,家长或教师的陪练颇为必要。

第四,教师要多示范。因为特殊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是“狂热的”,哪怕是不断的重复,只要他们没有表现出厌烦,你可以选择用琴声来告诉他们你想说的,不同的处理和不同的力度让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兴奋点,这样可避免太多的抽象用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特殊需要儿童来说,借助钢琴这个教学工具来拉近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那些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让他们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来愉悦自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育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肖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2]J?S?施瓦茨著,方俊明主编《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①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尹颂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讲师

特殊需要 篇6

摘 要: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评价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特殊需要;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理念与方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估计,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状况及补偿程度,实行分析教学。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对比各类学生情况,进行教学分析,对各类学生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常规试行》)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这就成了特殊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必须构建新的特殊教育评价体系,让评价为特殊教育服务,让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趋合理和理性。

一、个性化教育具体内容

1.文化学习与认知。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因人而异制订短期训练目标和长期达成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方式,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比如,有的轻度智障儿童,可以进行拼音、字词、简单课文和数学认知等的教学,有的可能多进行生活实用方面的学习,比如,认识“男”“女”、会写自己的名字、地址、父母的名字等,认识钱币、会买卖东西等。而孤独症的孩子则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教育要少一些要求,更注重注意力训练等康复矫正方面。

2.生活技能与职业技术。对于智障、听障等残疾学生来说,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获得自理、自立的生活生存技能尤其重要。我们对培智生和低年级聋生进行基本生活技能教育,高年级聋生则学习电脑操作、编织、服装裁剪、剪纸、书法绘画、种植栽培、泥塑等技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矫正因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

3.安全文明与健康。学校通过完善制度、开发教材、健全设施、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健康教育等措施确保了学校师生安全、健康与稳定。

4.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我们不仅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进行学习、锻炼、康复等,还通过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如,“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来激励、培养特色学生与学生特长。同时还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阳光健身活动、亲子训练矫正等,使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和成长。

二、个性化教育具体措施

由学校选取包括医疗人员、康复师、鉴定师在内的教学骨干人员,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全面的测查、评估,做好详细的记录。

在做好学生测评的基础上,按照《安丘特校“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工程实施基本指标与标准》包含的六大指标,即学习认知、文明礼仪、安全健康、生活技能、文体特长、异常行为等,为学生制订并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通过日常的短期目标评价和长期目标评价及在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诸如“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训练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特殊教育评价中,更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以及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的发展以及教师对教学行为、授课质量的重视。立足每个学生个性与差异,建立个性化的多元教育教学指标与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用多个元素和不同的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成长轨迹,多元素评价学生的结果即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成绩,以增加学生自信心和特教教师的成就感。

四、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听障、语障、智障、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方面的残疾儿童,面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必须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考虑评价内容的多维性,结合评价操作的全程性,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辩证统一,并注意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实施“个别化教育,多元化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不局限于同层次不同个体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还注重同一个体的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根据《前测记录》与《后期评估记录》的比较,来检验学生自身训练目标的达成程度,以此衡量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我们也不局限于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康复补偿、艺术素养、职业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生存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通过开发的各类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评价体系,尝试建立起教育、教学、康复一体化设置的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与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康复与成长。

参考文献:

孟杨.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The Special Needs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hi Bangyi,zhang Guixia

Abstract:The paper personalized education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Key words:special needs;individualized education;diversified evaluation

特殊需要 篇7

一、尊重聋生“以目代耳”的特殊需要

因为听力的缺失, 聋生擅长“以目代耳”地感知和认识事物, 理解和学习语言。比如, “看话”就是聋生在言语交际中接受信息的特有方式, 是聋人通过观察说话人的口唇发音动作, 肌肉活动、面部表情、体态动作、手指语、手势语等形成连续的视知觉, 辅以不同程度的听觉感知, 然后与头脑中已有词语表象比较和联系, 进而理解说话人所讲内容的一种技能。显然, 仅仅依靠“看”无疑会给聋生的学习造成障碍:通过视觉符号获得的语言信息片面、不完整、不清晰;聋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限、迟缓;视觉器官容易疲劳, 一旦疲劳, 大脑的自我保护机能就自动转入抑制状态, 阻碍语言的学习等等。

鉴于此, 英语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满足聋生“以目代耳”的特殊需要, 发挥其视觉的优势潜能, 弥补听力的不足并带动听觉的发展, 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1.首先, 在英语课堂上乃至在整个学校的教育环境中, 尽力突出英语书面语教育的功能, 因为聋生最大的特点便是借助视觉来感知和学习, 对于英语的认知也不例外。聋校的校园, 包括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操场、走廊等应充分营造出书面语教育的氛围:写规范字, 写通畅的句子;随时更换各个场景的语言、挂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 潜移默化地发挥聋生的视觉功能来学习英语。

2.然后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在视觉上的优势去调动聋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聋生认知英语的主要通道是视觉, 教师若是根据聋生的这种特殊需要让他们做到眼看、口读、手动、心记, 眼、口、手、心同时并用, 就可以沟通大脑皮层各感官间的联系, 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多媒体的变静为动, 变单色为彩色, 变结论为过程.变抽象为具体的功能, 将会带给聋生以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吸引聋生的注意力, 发挥视觉的功能, 激发各种感官的潜能, 保持积极进取、乐于探求的良好心理, 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促成有效的英语教学。

3.最后,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物和各种直观教具辅助英语教学, 充分发挥和挖掘聋生“以目代耳”的潜能, 满足其能力弥补的需要。教具的制作和演示要丰富、灵活、逻辑性强并富有蕴含, 这样既能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也能引导聋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二、发挥聋生“以手代口”的正向作用

人类的言语产生需要听觉的参与。听觉的反馈会促进个体不断改进自己的发音和建音, 最终形成流利标准的口语。对于聋生而言, 听觉反馈的缺失阻碍了聋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造成口语表达不畅通, 因此聋生表现出了“以手代口”的表达特点。

直观形象的手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也是聋人交流和表达的特殊需要, 多半是其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 它对许多聋人有亲切感, 很多聋生宁愿打手语也不愿使用其他手段进行交际, 可以说, 这是聋人日常用来联络感情, 交流思想的主要交际工具。作为聋校的英语教师, 首先自己要会手语并善于用手语和聋生交际, 让手语成为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 在一定的阶段还必须辅之以美国手语等, 把英语教学的手段变得更丰富, 渠道更多元。

1.在聋校的英语教学中, 手语有其正迁移作用, 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手语有许多不合英语语法、逻辑的成分, 容易给学生造成大量语病;同一个手语能够表达多个意思容易造成语义混乱;有许多词语无法用一个手势语来表达清楚, 比如动词和形容词等。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困难, 尊重聋生的特殊需要, 将英语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

语感教学法是一种重视学生参与性, 以读为本, 从阅读材料整体入手, 再到局部, 最后又回到阅读材料总体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读得最多的是学生自己, 教师重点引导, 适度点拨, 学生形成自己对语感的一定把握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给学生增加一个学习语言的机会——对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做读书笔记、背诵下来并尝试仿写,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教学方法可以适当避免和弥补手语的诸多不足, 是聋生英语教学中值得推荐的有用方法。

2.将所学的英语融入到生活中, 演绎课本剧不失为一种发展语言的良好方法。对于聋生来说, 他们对生活的体悟几乎为零, 加上对英语理解上的欠缺以至于他们对所学的文章主旨把握得不到位, 情感体会更是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经常让学生将所学的课文内容编撰成英语课本剧, 并排演出来, 课本剧不仅可以激发聋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表现力和语感。

聋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艰难的艺术, 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 执着的情怀, 不懈的努力和聪明的智慧, 教师应该以尊重聋生的特殊需要为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中, 尊重聋生的特殊需要就是要根据聋生“以目代耳”、“以手代口”的语言理解和表达特点, 合理采用教学方法, 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聋生视觉优势, 培养观察能力;加强阅读训练, 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以书面英语为重点, 增强聋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聋生,特殊需要,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颖.聋人语言学校特点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2, (5) .

特殊需要 篇8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 这就成了特殊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 必须构建新的特殊教育评价体系, 让评价为特殊教育服务, 让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趋合理和理性。

一、个性化教育具体内容

1.文化学习与认知。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 为学生因人而异制订短期训练目标和长期达成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方式, 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教育评价体系, 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比如, 有的轻度智障儿童, 可以进行拼音、字词、简单课文和数学认知等的教学, 有的可能多进行生活实用方面的学习, 比如, 认识“男”“女”、会写自己的名字、地址、父母的名字等, 认识钱币、会买卖东西等。而孤独症的孩子则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教育要少一些要求, 更注重注意力训练等康复矫正方面。

2.生活技能与职业技术。对于智障、听障等残疾学生来说, 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 获得自理、自立的生活生存技能尤其重要。我们对培智生和低年级聋生进行基本生活技能教育, 高年级聋生则学习电脑操作、编织、服装裁剪、剪纸、书法绘画、种植栽培、泥塑等技术,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矫正因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

3.安全文明与健康。学校通过完善制度、开发教材、健全设施、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健康教育等措施确保了学校师生安全、健康与稳定。

4.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我们不仅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进行学习、锻炼、康复等, 还通过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如, “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 来激励、培养特色学生与学生特长。同时还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 通过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阳光健身活动、亲子训练矫正等, 使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相结合, 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和成长。

二、个性化教育具体措施

由学校选取包括医疗人员、康复师、鉴定师在内的教学骨干人员, 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全面的测查、评估, 做好详细的记录。

在做好学生测评的基础上, 按照《安丘特校“个性化教育, 多元化评价”工程实施基本指标与标准》包含的六大指标, 即学习认知、文明礼仪、安全健康、生活技能、文体特长、异常行为等, 为学生制订并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 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通过日常的短期目标评价和长期目标评价及在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诸如“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 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 对学生的教育训练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特殊教育评价中, 更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 以及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的发展以及教师对教学行为、授课质量的重视。立足每个学生个性与差异, 建立个性化的多元教育教学指标与目标, 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用多个元素和不同的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成长轨迹, 多元素评价学生的结果即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成绩, 以增加学生自信心和特教教师的成就感。

四、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听障、语障、智障、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方面的残疾儿童, 面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必须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 考虑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结合评价操作的全程性, 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辩证统一, 并注意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实施“个别化教育, 多元化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不局限于同层次不同个体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还注重同一个体的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 根据《前测记录》与《后期评估记录》的比较, 来检验学生自身训练目标的达成程度, 以此衡量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 我们也不局限于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 而是更注重学生康复补偿、艺术素养、职业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生存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通过开发的各类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评价体系, 尝试建立起教育、教学、康复一体化设置的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与评价体系,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康复与成长。

摘要: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评价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特殊需要,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特殊需要 篇9

什么是特殊儿童呢?所谓特殊儿童就是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他们有的超越普通的孩子,有的则与普通的孩子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他们却都未达到进入特殊学校教育的范围,这些孩子都是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和特殊教育的。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教师应从他们的个体差异入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开放教育,在这种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角落、材料、操作的次数,蕴含着松散性、愉悦性、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种种特点。本文以区域活动为例,谈谈在实践中应如何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

一、目标分层,建立互信,体验成功

特殊的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常常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够体验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孩子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估量,或高或低。因为这些孩子的能力原本就超出普通孩子或者是低于普通孩子,因此,在目标定位的时候,我们参考的相关指标也应该发生变化,应该以孩子原有水平为参考,在教师搭建结构时,应以孩子可能触及的层次为最佳目标,这种适合孩子的目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幼儿体验成功。

1.认可偏离常规,承认自我成长,从“不会”到“可以”。区域活动相较于集体活动来讲,一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更为细化的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为其量身打造适合他的目标。在区域活动中,相同的操作内容,教师在目标的设定上可以有多个层次,面对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我们可以在常规目标以下再设立两个目标,例如,中班的小一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她对语言的交流显现出异常的困难,对于她,我们的目标就不是定位在会说某句话了,而是定位在使其喜欢观看表演,对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对其他幼儿的表演表现出认可上,认可的方式可以多样,等等。对孩子的期待和目标,我们更多地应该优先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相对应的,对于孩子的评价,我们也要有所不同,旨在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认可自己,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任。

2.预设多层目标,考虑个别差异,从“完成”到“挑战”。有一些孩子常常会被老师表扬,却忽略了他们的真实需求,这些孩子通常表现为,他们会很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许就因为这一点,教师常常就认为孩子掌握了,是的,孩子是掌握了,也许在我们进行这个活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样的活动对这一类孩子是有效的吗?对于他们,我们应该进行另外一种尝试,这对孩子自己来讲,是一种适合自己的“挑战”,这样的高标准和高目标才是适合他们的。

二、内容设置,关注差异、自主选择

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正视这一点,正因为有这样的客观现状,因此我们的教育才会如此的复杂和多变,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我们不光要在目标上进行有层次的细化,更要在具体的操作内容上花一番时间,让孩子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在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是不同的标记来区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只要是孩子们约定俗成的,都能够了解的就行。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标记或是颜色,表示的是涵盖不同容量或是深度的操作内容,以便于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份。

1.关注差异,借助辅助结构。刚才在目标分层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有那样一类孩子,他们和普通的孩子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特别是身心障碍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他们就有了更大的差距。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观测与教育诊断,尽可能弄清他们每个人的生理和个性方面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要求,在降低基本要求和减少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挖掘开发潜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发展这些孩子的个性特长。在内容的选择上,删去不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和练习,适当增补直观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浅显的、容易掌握的内容,调整学习步幅、次序和难度,并针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让他们获得成功。例如,在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为这类孩子提供示意图或者是每一步已经标注好序号的实物,以便于幼儿掌握和练习。

2.进行选择,适当高层架构。还有一类孩子,常常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们处于持续的“饥饿”状态,对于教师提供的一些内容,他们往往很快就能够掌握,甚至在活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那么,就我们当下的内容是完全不适合这一类孩子的,因此,在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就应该有调整,或是进行更为高层的架构,让孩子能够“吃得饱”并且“吃得好”。例如,在折纸的活动中,有的孩子已经早早地背下折纸的具体步骤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复杂的示意图,内容包括:几种学过的成品的组合,还可以是探索“翻转”“叠加”“镶嵌”等比较难的技能,让这些孩子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通过教师示意图的提点,让幼儿在活动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材料,从而获得较高、较快的发展。

三、避免干扰,弱化指导,凸显主体

有时,我们教师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忽略了孩子的发展和可能发展的空间。有时候自以为是的帮助和指导反而成了干扰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预留,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去探索,在探索中自主成长,这种体会和顿悟是最为宝贵和最值得珍惜的。

1.敢于放手,善于观察,从“抱着走”到“跑着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存在问题的,甚至对于一些任务是不能够独立完成的,当你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想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行为会不自然地流露出帮助,流露出不信任。亲爱的老师们,请你们耐着性子,细细地去观察吧,也许孩子真的在这次活动中不能够完成,但是,请你们再次努力地控制下自己,让我们找找孩子进步的地方,也许只是一种不放弃的态度,也许只是有一个毫无逻辑的猜测,也可能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探索,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收获要比我们直接看到最后的结果更为有价值,这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与其用结果的伪获得来告慰我们成人,这样的真探索也许更让人惊喜吧。

2.预留空间,便于对话,从“你要做”到“我能做”。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往往很快就能够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对他们来讲不存在任何的挑战,也许老师交代的任务对于他们只是原有经验的再次复习和巩固。对于这样一些能力特别强的孩子来讲,这种任务显然就有些太过于容易和简单了,这种不具备挑战,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就最终的成就感来讲是绝对不具有最大化效应的。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给他们的空间应该更大,留白更多,让他们有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跟那个更强大的自己进行对话,在假设、实验、验证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四、适时干预,控制挫折,有效推动

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就仅仅需要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呢?我想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当然不是,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还应该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观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手,拉一把、推一把,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快地适应、更好地融合到我们集体的活动中来。

1.控制挫折,“脚手架”助力。有教育经验的老师可能都会发现,挫折的教育是需要的,但是绝对是需要控制的,因为没有人愿意不断地被打击,因此,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控制挫折是必要的。但是,有很多孩子在面对一些任务的时候还是非常无力的,因为他们离那个任务看起来还是比较远,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这些孩子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要给孩子一些可以攀登的支架,让他们借助支架的力量和方向来获得成功,然而每个孩子攀登的路径也有不同,我们要进行多方面的关注,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快乐。

2.挑战适宜,“任务分析”推动。怎样的成功才会获得最大的喜悦感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问题,如果说任务的难度太低,很容易完成,那么对于成功的体验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喜悦感。如果说任务的难度太高,孩子通过努力也完不成,因此也不能够体验成功。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只有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那样的才会体验到最大的喜悦感。但是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会选择放弃,或者说是不选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个任务进行分析,鼓励幼儿挑战,帮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挑战,用任务分析的方法,用阶段性的目标达成策略来推动幼儿朝着胜利的彼岸进发。

五、合理衔接,因材施教,打破传统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一刀切的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也不被孩子接受,但是在集体教育仍然占有重要位置的今天,我们似乎又不能弱化集体教育的力量。教师只有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处理好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幼儿集体的教育力量去影响个体,用幼儿个体的力量去推动集体前进,才能最大化地促进幼儿自然地、整体地、有差异地发展。

1.潜在的特殊,无痕化的关注。那些节奏相对稍慢的孩子一般还伴随着心理上的不自信,常常表现为,不敢或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或者常常以旁观者以及观众的角色存在于整个群体中,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主动求助,这一类孩子需要教师及时并到位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是不被孩子发现的,至少是不应该被其他孩子发现的。这样的帮助和关注如要不为人知是需要老师们动一番脑筋的,根据孩子的需要以及可以关注和帮助的点来确定方式的使用,关键是关注但无痕,这会给这一类孩子走向成功送上一把高度适宜的梯子。

2.高调地引领,明确的高标准。还有一些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往往就因为这个,他们常常自信心满满,完成任务之后会无所事事,从而影响别的孩子,使得活动不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这种孩子往往较其他幼儿更有优越感,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优势,来带动别的孩子前进,或者说让他们在整个班集体中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明确地给他们提出任务或提出较高的标准,让他们有事可做,而这种事情又是有利于整个群体的发展的,用小部分幼儿的力量去带动和推动整个群体的发展,让孩子们在互学中促进各自的成长。

特殊需要 篇10

1 人才培养必须适合听障学生的特殊需要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办听障大专班,至今已有三个年级两个专业六个班规模。其中艺术类的学生59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85%的学生在中等教育已考取了国家职业技能办公软件四级证书,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所以听障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使用3DMAX软件,做出中等难度的3D效果图型和室内外效果图,相信学习3D软件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的空间造型能力和立体思维的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

2 因材施教,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对象所存在的身体缺陷和文化层次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软件课的教学,就要根据听障生的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2.1 解决沟通问题,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由于高等特殊教育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大多数教师都没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沟通障碍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瓶颈。因此解决沟通问题,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是请手语翻译员辅助教学。手语翻译员进入课堂,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教师的口语转化成手语,使听障生能更好地听讲。但由于高等教育学科多,专业性强,手语翻译员不可能把每一课程都能准确地翻译出来;二是科任教师必须学会手语,使学生能直接从任课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减少手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误解和缺失,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三是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文字、运用文字的能力,以此实现沟通无障碍,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后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基础;四是加大高等听障教育专业手语研制的力度,丰富高等教育的手语词汇,以满足听障生学习的特殊需要。

2.2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由于软件课是一门前沿学科,例如3DMAX软件,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软件,因为它包含的功能非常多。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讲授的是建模,材质,灯光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根据听障生的认知特点,探索有效的方法。

运用示范一模仿法教学方法帮助听障学生掌握知识。听障学生以目代耳,观察能力比普通学生强,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听障学生这一优势,解决沟通问题。

在上软件课的时候可以电脑操作和打字教学为主,手语教学为辅进行教学,同样可以达到与听障生沟通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用录像软件录成视频,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用手语、口语、书面语全沟通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软件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的命令和术语,比如flash里有一个命令叫元件,这个词的专业性就是比较强的,解释起来是比较难的,如果用中国手语“元件”手势动作来表示是不准确的,在这种情况下,用手语、口语、书面语全沟通方法,就能化难为易了。3DMAX是一个高难度的三维软件,健听生完全掌握都是很困难的,对于听障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不仅是这个软件里面有几万个专业命令和名词,而且这个软件还是英文版,对于汉语都学不好的听障生来说,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手语、口语、书面语全沟通方法就能将解决这个难题。对于操作的方法,可以通过手语解释;对于一些命令,可用口语和手指帮助记忆;对于一些学生尚未学过或生僻的名词,可以通过打字描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是通过有限的办法帮助听障生纠正依赖性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上来。在软件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一方面,帮助听障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听障学学习目标明确。另一方面,把每一节课的任务以及该节课的知识点、难点和操作方法列出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3 因材施教,从心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听障会出现很多心理的问题,要满足学生学习上的特殊需要,实现中、高等教育的衔接,就得从心做起,关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听障生来说学习软件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有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是比较抽象,难以解释。在3DMAX有很多的命令,有一些是无法形容,比如有一个命令叫“车削”,因为它的含义和词义一点关系都没有。面对众多抽象的命令,有时尽管老师通过演示、板书、手语结合一起进行解释,学生还是不懂,在这样的情况下,听障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以自己的耐心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通过反复演示以及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由于失聪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缓慢,这就和教学进度产生矛盾。如在上3DMAX课时,学生总要求老师讲慢一些,但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如果老师只管赶进度不管学生接受没有,这样学生由于没掌握知识,就会产生浮躁、厌学畏难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以自己耐心以及奉献的精神,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或把上课讲的内容,用视频的格式录下来,让学生课后在宿舍复习,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恒心。

由于在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结合教学工作适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3DMAX的基本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做出的效果还超过健听生的水平,听障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超过普通班的学生。听障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还为健听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进校园的和谐。

综上所述,高职软件教学不仅要明确学科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为听障学生提供一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实现听障生中、高等教育的衔接,帮助听障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的学习任务,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宝贵.听觉障碍教育理论与实务[M].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李丹.融合式聋人高等教育的支持性服务[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3):51-53.

[4]童欣,周彬.影响聋人大学生能力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1):18-22.

上一篇:学生伤害下一篇:城市管理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