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执法

2024-08-28

城市管理执法(精选12篇)

城市管理执法 篇1

摘要:城市管理是新时代的产物,体制相对不是很健全,加之城市管理对象复杂、多变,使得城市管理行政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问题诸多。目前,我国各种体制都在进行改革,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也是改革范围之一,如何改革、强化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力度,构建有效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革新提供创新依据,并指导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践,实现我国城市的善治。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对策分析

0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城市化的新时代, 城市是社会环境的中心地带。 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来支撑,行政执法则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的对象复杂且多元化,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执法难度。 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要进行革新,也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 创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可以解决现行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市环境和执法队伍之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 因此,需要改革现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力求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新的突破,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促进城市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行政执法管理对公民的参与不够重视

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 多数执法机关并没有足够重视当地公民的参与。 公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公民参与没有得到认可, 公民参与管理城市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得到执法机关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照旧是行政执法机构自行实施管理,导致人民大众对执法机构的不满,心生怨气,进而削弱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会给城市发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1.2 执法分力与执法不力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属于城市综合行政部门,因此,有一部分权利是从其他的行政机关分过来的, 涉及一些权利分权的问题。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管理的范围广,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各个部分之间的权利做具体、详细的划分,导致在行政执法上出现各部门对处罚的认识的偏差,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不积极,遇事就相互推托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公民中的形象,也导致了执法机关办事效率低。

1.3 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

城市发展很快,但在城市的一些繁华地带,经常出现小商贩占道的现象,他们经常成为城管管理的对象。 在我国经常会出现商贩和城管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的状况。 商贩处于弱势,而城管处于强势,因此城管在一个城市中是名声最不好、最不招人民大众喜欢的公务员,没有之一。 商贩和城管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的频繁,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集体性暴力抗法和集体性暴力执法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极为不利。

2完善和革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

2.1 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执法

一个城市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城市管理也是为公民的利益做后盾,城市管理执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 相关的行政机关应该足够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一种与公民互动的行为。 老百姓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对城市各方面的建设、改进、管理也是最了解的人。因此, 当地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应大力鼓励我国公民参与城市管理,这既能体现我国民主、尊重人民大众的理念,还有利于增强公民与城管之间的交流,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 注重公民的参与是一个地区的政府能真正做到体恤百姓,为百姓服务,为百姓谋利的职能。 城市管理加入众多的民主、公平、公正的执政执法元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综合能力。 让更多的公民有“城市是我家,保护城市靠大家”的公众意识,公民自主参与“家庭”的建设、环境的保护,能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实现我国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2.2 集中执法权利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中, 由于法律没有给出具体而详细的权利分布界定和划分, 往往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因此,相关的行政执法机构应重视权利分布的情况,明确规定执法权力集中于某一个部门。 如凡涉及城管监察组织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除了城管以外的部门不可再参与此事的管理处罚,城管监察组织承担了处罚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再对这种处罚专门设立处罚机构, 就是要维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权利的唯一性。 构建城管管理行政执法的新体制,一方面避免混乱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能保证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有利于城管机关的发展。

2.3 加强城管教育与公民教育

目前,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 因此要优先解决这个问题,这影响着我国城市和谐发展的未来。 在城市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对城管进行教育,让城管多体恤百姓,能温和执行的就采取温和执行的方法,城管的目的是为广大公民谋福利, 小商贩也是我国公民重要的一员。 同时,城管还可以设立专门地带,在不影响公众生活的情况下,按程序让商贩在专门地带进行买卖。 当然,应对小商贩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城管的工作宗旨, 行政执法是城管的工作之需要,小商贩还应提升自己的素质,在买卖的过程中不影响城市生活的发展,不遗留垃圾影响市容。 可以与城管进行协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 因此,加强城管和小商贩公民的教育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尤其重要的, 不仅能推动新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产生,还能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

3结语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经历一个漫长而喜悦的改革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制不断成熟的过程。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执法体制革新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 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执法管理中不合理的执法过程, 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合作性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效益,同时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理念和方式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人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等等。 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促进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姝.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2]王姝.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与公民参与[J].城市法制管理,2008(2).

[3]吴刚.创建和完善新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

城市管理执法 篇2

□赵斐容

(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合欢路2号,200135)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现有网格化管理体系、城管执法体制现状的调研,并在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三级平台全面建成以及执法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初步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网格化管理联动的总体思路,形成联动的完整工作流程和长效机制,组成统一有效的联动机制完整架构方案。

关键词:城市管理网格化执法体制联动机制

随着城市网格化管理逐步推广和实施,这种“数字城管”模式的优势和成效不断显现,同时也得到了社会 的广泛认同。2006年5月,浦东新区在网格化管理系统建成并开始运行,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和环境保障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也存在与现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对接等一些“瓶颈”有待突破,尤其是现行的城管执法体制如何对接的矛盾。为进一步提高浦东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和作用,本文拟研究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现有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联动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模式。

一、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现状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它依托数字城市技术,通过“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政府资源,条块联动,行业联手,流程再造,建立“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即: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城市管理指挥处置中心)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将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使管理从粗放向精细,从静态向动态,从分散转向综合。目前,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情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三级平台四级派单机制

根据区、功能区域、街镇的行政管理架构,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与“属地化管理”原则,浦东新区探索建立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三级平台四级派单机制”。三级城市网格化平台即“区平台、功能区域平台、街镇平台。“四级派单”内容为: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街镇社区对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进行一级派单处理,派

单失效的案件报功能区域网格办实施二级派单处理,功能区域网格办派单失效的案件报新区网格办实施三级派 单,新区网格办派单失效的案件报新区监察委进行行政效能监察(四级派单)。通过“三级平台四级派单”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重心彻底下移,对网格化管理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监督,促使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三个拓展”功能的系统

根据区域特点和城市管理特点,浦东新区在国家建设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创新工作,实施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区域、管理时间、管理内容等“三个拓展”,初步形成“全覆盖、全天候、全领域的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在14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以郊区集镇为重点,着力拓展网格化管理区域,在尚未推行网格化管理的集镇化地区推进网格化管理,在全区57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区域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以中心城区陆家嘴功能区域为试点,着力拓展网格化管理时间,将网格化平台运行时间由原来的9∶00—17∶30调整到7∶30—22∶30,从原来周一到周五调整到365天全年不休。以提升新区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视频监控、自动化控制、GPS定位、无线有线传输等技术手段,着力拓展网格化管理内容,尝试在小区物业、建筑工地、公交车冒黑烟、违章建筑“四个领域”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

(三)信息资源整合的互联互通网络

根据本区现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资源和各类热线等现状,充分利用城市网格化平台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形成快速发现、一网协同、及时处置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以“两个互联互通”为载体,与公安、防汛、环卫GPS、景观灯光等“四个视频系统”互联互通,实时监控城市环境与安全;与“环境热线”、环卫GPS数据“两个信息源”互联互通,拓宽城市问题的发现渠道。以“两类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新区网格化平台的资源优势,分别在13个街镇和公路等专业城市管理部门试点,构筑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和专业条线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有效的互联互动机制,形成完整的“三级平台,四级派单”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向社会管理的深化。进一步延伸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功能,143家相关城市管理部门和单位进入网格化管理系统,161个居委会与网格化构筑了“热线”。形成了城市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互联互通的工作网络,切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城市管理绩效考评体系

以监督考评为导向,将网格化监督评价机制与政府绩效考核管理相结合,把网格化管理手段作为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探索建立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考评机制,形成了主动监督、自我监督、社会监督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建立功能区域、街镇、社区“三级”考评系统,对区域的城市管理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行业管理单位、专业执法单位、养护单位“三类”考评系统,对城市部件和事件问题的处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监督员、信息员、值班长、派遣员“四员”履职考评系统,对网格化管理内部工作流程进行跟踪监督和综合评价。配合新区监察委,使网格化监督评价体系作为电子监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监督机制引入网格化监督考评体系,对责任网格内出现重要新闻媒体曝光、领导批件、社会监督员上报、市民投诉等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督促责任单位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把问题控制在源头。加强新区城市管理的动态变化规律、区域社会管理特征的分析,为上级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决策和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二、浦东新区城管执法体制机制现状

2005年底,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浦东新区区府[2006]22号文件要求,按照“执法主体唯一”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在较短时间内,新区城管监察大队完成了撤制、建局、重心下移、扩权等各项工作,成立了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六个功能区域城管监察大队。

(一)因地制宜的城管执法体制

目前,各功能区域城管执法管理体制有两种模式:一是功能区域分管领导直接管理,如川沙功能区域将城管大队视作一个职能部门,直接参加功能区域各种议事会议;二是功能区域部门直接管理,如陆家嘴、三林、张江、外高桥、金桥等功能区域的城管大队由规建处或社管处负责管理。各城管大队内设机构设置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1+1”模式,如陆家嘴功能区域城管大队内设大队部和一个综合专业分队;二是“2+1”模式,大队内部设一室一科和一个综合专业分队;三是“3+1”模式,大队内部设一室二科和一个综合专业分队。街镇分队设置有三种情况:一是街道执法力量与重点区域执法力量整合,如原小陆家嘴15分队与梅园街道分队合而为一;二是镇执法力量与园区执法力量整合,如金桥将大部分城管执法力量下移到园区、集镇;三是功能区域执法力量与镇执法力量整合,如川沙功能区域大队的综合分队与川沙镇分队合而为一。

(二)重心下移的有效属地化管理机制

城管重心下移后,明确了“块”的职责,极大地调动了各功能区域、街镇积极性。各区域普遍感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调整了轻城市管理重经济发展的思路,既重视抓经济建设又重视抓城市管理,树立了“守土有责”意识,出现了重视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好势头,如外高桥功能区域制定了11个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专门召开了城市管理会议,并与各街镇、各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三林功能区域制定遏制、拆除违章建筑奖励指标,每年新违章未出现奖励50万,每年老违章降低就奖励40万。

(三)城郊一体化的执法机制

由于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城管执法从停留在面上转到深入基层、由力量集中的中心城区转到城郊并重,郊区集镇、村镇的执法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强化,执法空白点正在快速消除。在城管重心下移后,执法力量延伸到了郊区、开发园区,有利于用城区的标准管理郊区集镇,有利于“区镇联动”,有利于加快新市镇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适应了郊区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符合新农村建设形势需要。

(四)城管综合执法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城管执法、城管署两支队伍平移功能区域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优势得到体现,“块”的执法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城市管理上了一个台阶。城管重心下移后,出现了“一家忙到大家忙,一家管到大家管”的局面,上下、左右都在城市管理方面“忙开了”,开始关注、关心、聚焦城管综合执法,愿意协调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各功能区域积极开展了一些创新:一是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将城管执法纳入到网格化管理体系中;二是适度集中,保障重大活动、重大任务的完成,如三林功能区域针对集中整治、突击整治力量不足的“瓶

颈”,在街镇组建一支机动队伍,根据需要统一集中调配开展执法工作;三是在功能区域层面适度重心下移,减少执法环节,如川沙功能区域发挥党建作用,成立了建立了城管党委,统一指挥执法、管理、建设力量。

三、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联动机制及模式

2007年,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主动发现案件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全区共接到上报各类城市管理问题 93334件,占到全市比重的1/10强,平均月环比增长量为5%,其中事件类城市问题为77284件。如此巨大数量的城市事件问题,给新区城市执法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与城管执法如何有效联动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一)横向联动模式

横向联动是指网格化管理三级平台于城市执法三级系统之间的联动关系。他们分别是新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城管执法局之间的联动关系、功能区域网格化平台与执法大队之间的联动关系、街镇网格化平台与执法分队之间的联动关系。

如图所示: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三级平台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三级平台

1.一级平台与城市执法分队之间的联动

网格化管理中的一级平台,即街镇平台是一个综合性平台,它结合了办公流和业务流双向职能,具有协调城管执法资源、街道地块化托底和整合街道资源的功能,同时它对应城市执法分队,是城市执法分队发现城市问题的路径之一。它们联动的形式主要有:一是信息发现之间的联动。街镇平台与各分队之间建立长期交流机制,定期互相通报城市问题发生和处置情况。二是重复信息交换的联动。重复信息主要由“时间差”的原因造成,城市执法分队应该将这些案卷以一个月为一个阶段,分别编号反馈给街镇平台,街镇平台也要同时在管理系统中使用同样的编号标注上报功能区平台,以便功能区平台统计数据。

2.二级平台与城市执法大队之间的联动

网格化管理二级平台,即功能区平台主要是综合联动、协调块域管理,协助城市执法大队进行备案、监督、块域考评。它们之间的联动主要有:一是对执法分队职责不清扯皮事件的协调联动。对一些职责不清、各分队互相推诿、街镇平台无法派遣的案件,功能区域平台应与城市执法大队进行沟通协定,明确此类案卷的责任单位,编入网格化管理指挥手册,并以公文的形式签署正式的文件通报各街镇。二是对执法系统自身发现、处理问题的核查反馈的联动。执法系统内发现的案件,且这些案件处置、监督过程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中并无备

案、记录,执法大队有必要将这部分案件的处置情况转发到功能区域平台,再由功能区域平台交街镇网格监督 员核查并反馈信息给功能区域平台做数据统计。对核查后不合格的案件反馈给执法大队重新处置。三是统计执法案卷并交给执法大队作为考核依据的联动。功能区域平台将自身系统的案卷与城市执法大队提供的信息案卷进行全面、细致、准确的统计,并剔出重复的部分。对统计出的各执法分队对案件处置情况的数据发送给执法大队,作为执法大队对下属执法分队的考核依据。四是协调安排地块专项治理方案的联动。功能区域可以总结一个季度内本功能区发生的案卷情况,并结合执法系统自身备案、案卷处理情况,与执法大队协商开展地块专项治理的处置方法或整治运动。

3.三级平台与执法局之间的联动

网格化管理三级平台。即新区平台是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最高管理机构,以监督、考评、管理为主。主要负责协调条块管理关系,对应执法局,为执法局提供客观准确科学数据,协助管理、考评城市执法体系。它们之间联动的形式主要有:一是信息资源整合,对案卷数据进行分析,发起全区专项治理工作的联动。新区平台收集各功能区域案件数据,并对数据分析,结合新区执法局案卷备案情况,协商发起全区范围内的条线专项整治工作。或者新区网格化管理中心接到上级领导的指示,组织发起全区范围的条线专项整治工作。二是条线考核提供数据依据的联动。整理梳理条线部门的案卷,得出相应的数据报告,为考核条线部门提供依据。新区平台可以整合各功能区上报的数据,对城市执法大队的工作情况进行数据评估打分,将评估结果发送到执法局,补充执法局对执法大队的考核依据。这样的有效联动,可以解决执法局人力不足、资源有限、与下级执法大队管理脱节的问题,并可以对专项治理工作形成一种从上至下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三是组织发起协同联动整治任务的联动。协同联动是专门整治城市复杂问题而发起的专项整治工作,需要协同到多个城市管理部门共同组织整治。

(二)构建畅通的纵向联动流程

1.案卷纵向分级管理联动机制第一类,一般个案管理联动机制。普通案卷由街镇平台转执法分队解 决,这类案卷或是由网格监督员发现、或是由环境热线、“12319”城建热线、信访、网络等等多元化信息渠道得来的案件都在街镇平台派遣解决。

第二类,块域专项管理联动机制。功能区域平台集合执法数据案卷资源进行统计,与执法大队协定商议对某类城市高发问题开展地块专项治理方案,并确定实施细则,由执法大队安排

执法分队具体执行。例如在某段时间、某些地区发生的乱贴小广告问题很严重,网格办协同执法局发起打击乱

贴小广告的专项治理工作,功能区 域平台要配合执法大队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和实施细则,由执法分队执行。

第三类,条线专项整治联动机制。

新区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与执法局协商确定专项整治方案,或发起协同整治方案,采取从上至下的城市管理方式,提高解决难点问题的处理能力。

2.考评体系纵向互动机制

一是街镇层面责任部门的考评。功能区域平台应及时统计案卷处理结果和效率,为相关责任部门考评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二是功能区域层面责任部门的考评。新区平台应及时整合统计各功能区域案卷处理结果和效率,为相关条线部门考评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浅析城市管理中的低强度执法 篇3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最终落脚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原来由其他多个部门行使的执法权进行集中后由城管执法局来行使。作为一项新的制度,无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全国各地的城管部门都在摸索中前进。

一、低强度执法产生的背景

案例:2006年苏州市某区城管执法局组织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在一次整治某著名景点周边时发生了意外。在此景点大门前有一家照相馆,门口放置了一块地脚牌,执法队员在未开具任何执法文书的情况下进行了收缴。就在此时店主父女俩冲了出来,父亲跑到执法车边上去抢夺被收的地脚牌,而女儿在一旁拿着照相机在拍摄。由于现成混乱不堪,执法队员与“父亲”店主的肢体冲突不断,双方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店主鼻梁骨裂。这一切都被“女儿”店主用照相机记录下来,而几十名执法队员却无人将整个过程进行拍摄取证。双方不同的方式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执法局不但赔偿了相应的费用,并且相关人员受到了处理。

城市管理领域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且反复性高、易引发矛盾;且原先由多个部门行使的最为敏感的法律、法规,现在集中到城管执法部门统一行使。这些因素大大增添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作为一项新事物,在缺乏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又肩负起解决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种种困惑。

全国各地城管执法部门的组织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工作的难度与承受的压力却有相似之处。对于日趋复杂的执法环境,在没有更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没形成更好的体制、机制的情况下,大规模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被广为采用。诚然集中力量(包括执法局自身及其他部门)能形成强大的高压态势,影响面更广,能解决一些单兵作战时无法根治的执法难题。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大规模执法仍有需完善的地方,我们在褒扬其有利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自身的弊端。由于无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发的争议不断。从上述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在大型或联合行动中,由于现场的不可预测原因,打乱了既定的部署,造成局面失控的情况屡见不鲜,使执法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严重受损。

大规模集中执法在目前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但其所具有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这种局限在当前的体制下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还会继续发生作用。在“和谐”的大背景中,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方式作为大规模执法的补充,那就是低强度执法。

二、低强度执法的概述

低强度执法作为大规模集中执法必要、有益的补充,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灵活的执法方式。

(一)低强度执法的概念及其内涵

法律是刚性、不可扭曲的,执法是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的,执法机关应该依法确保当事人履行已做出的行政处罚。而低强度执法乍一听好似自相矛盾,执法是强制的,前面加了个“低强度”,“低强度”如何能保障强制性执法的力度?再严重点:是执法机关畏惧执法中的冲突与暴力,权衡利弊后的妥协?答案:都不是。

低强度执法是相对大规模集中执法而言的,是一种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量为主,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和力量,通过人性化、近距离、高密度、连续性的执法活动,寓服务于执法,在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冲突和降低行政相对人对立情绪的基础上达到城市管理目的的执法方式。

(二)低强度执法的特性

1.灵活性。大规模集中执法在每次行动前各参与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协调、沟通、布置、落实等。由于职责交叉,在实际行动中存在问题较多:如沟通不畅,虽令不行,推诿扯皮、消极怠工,执法扰民等等,使执法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低强度执法由于自身的特点——人员较少,就少了很多前期工作,只需牵头部门将行动目的及原则讲明即可,现场处置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2.温和性。和谐执法不是宽松放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执法,而近距离不是指执法队员和行政相对人身体的物理距离,而是指通过人性化操作来拉近双方心理距离,在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降低对立情绪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达到城市管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赢得良好的百姓口碑。

3.连续性。城管执法局可以通过调度所有执法人员参与某一点(处)的整治,或可以通过更高层次的城管主管部门牵头加强区域交界处相关中队的小规模联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分工不分家”。目前城管执法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工作量大难度高,单靠中队自身力量进行集中整治已捉襟见肘,而通过低强度执法,不但可以增加执法的覆盖面,关键是可以延长管理的效果,长此以往可大大改善市容环境。

4.节约成本。在管理学中有一个成本效率原则,显然,低强度执法的理念与这一原则是相吻合的。低强度执法在人力和物力上的节约是勿庸置疑的,再深层次些,大规模集中执法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政府的其他部门负责后续处理的,如信访局、街道、司法局等,这也是执法成本的一部分。相对大规模集中执法来说,低强度执法的灵活操作方式,在人性化的前提下能很好的化解矛盾避免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三、低强度执法的适用范围

(一)低强度执法与“强制”的剥离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集中时,相应的行政强制手段及措施由于种种原因被强行剥离,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城管执法机关由于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处罚达到的效果难以保障,让集中行政处罚呈现出“鞭长莫及”的一面。

第一,强制措施没有随处罚权转移。具体表现在:在执法机关发现案情后到行政处罚做出前,违法行为难以有效制止;证据收集难;做出的处罚执行难。

第二,缺乏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由于城管执法机关缺乏从源头对当事人约束的权力,致使执法质量大打折扣,难以对违法者产生威慑力,因此只能是屡犯屡管,屡管屡犯。

第三,缺乏行政强制执行权。勿庸置疑,“硬性”的执法手段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事实上,处罚权集中了,手段却少了,震慑作用减弱了,执法效果也就更差了。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一种既依法执法又让行政相对人容易接受的执法形式,此时低强度执法应运而生,有效解决强制权“剥离”带来的尴尬。

(二)低强度执法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运用

1.在长效管理中的运用。突击整治是长效管理的手段,而长效管理是突击整治的目的。通过经验可以知道,每次专项集中整治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措施跟上,违章现象回潮是必然的。由此可见,长效管理的关键是管理不是执法,而管理的关键是得当的措施,这个措施中就包含一定程度的执法。执法是手段,管理是目的,低强度执法通过高密度、连续性的执法,并将服务寓于执法,以执法来促进和保障管理,这是落实长效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径。

2.在案件查处中的运用。城管执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造成取证难、处罚难。在实际的执法中,很多行政相对人对于城管执法怀着较强的对立情绪,表现在拒绝配合执法工作,使得取证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通过低强度执法,可以拉近“大盖帽”与百姓的距离,改善相互关系,在较为和谐的气氛中交流,使各项工作能得到行政相对人认可,促使其在认识到违章行为后主动配合调查取证工作。同时,在依法行政中进行换位思考,为行政相对人在履行行政处罚后合法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服务。

3.在大型行动前期工作的运用。大型整治行动在形成强大威慑力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冲突,笔者认为,缺乏前期工作的“突击”是原因之一。前期工作的缺乏或不充分,造成了行政相对人和执法机关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暴力抗法、暴力执法。笔者建议在大型整治行动前,属地中队先行低强度执法。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口头告知等形式,与行政相对人进行充分的交流,使行政相对人清晰地了解即将进行的大型整治行动的目的,主动配合执法,尽可能减少冲突现象。

综上所述,低强度执法可贯穿于执法和管理工作的始终,和谐的理念和人性化的操作不仅有利于城管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城管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完善低强度执法的建议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由于面对对象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执法现场的情况是不可预测的。执法局只做好自身的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更多的细节来提高效能。

(一)加强相关人员的参与

1.“执法队员”从事的应该是执法工作,市容管理员和街道协管员侧重的应是管理。市容管理员和街道协管员作为城管执法的辅助力量,通过城管委平台,整合好执法队员、市容管理员和街道协管员三支队伍的力量,形成执法加管理的模式。

2.培训先行,有效整合。相对而言,街道协管员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管理的技巧尚欠娴熟。在之后的工作中,加强协管员队伍的培训,强化低强度执法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使之和市容管理员真正成为执法队伍的有力补充。

3.管理在前,执法在后。按照低强度执法的理念,应先与行政相对人进行充分沟通,达到一定的管理目的,尔后执法。而协管员提前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沟通,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提升管理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沟通了解更多详细信息,为之后的执法工作做好铺垫。而执法又是为了促进管理,提升效果,两者相辅相成。

(二)公安参与是执法效果的有效保障

虽然低强度执法具有种种优势,但毕竟是小规模性质的执法,一旦遇上“成帮结派”的摊点群或一些复杂的社会人员聚集,人少的弱点暴露无遗,容易发生暴力抗法。一方面执法人员较少,使行政相对人容易心生“藐视”,进而无理取闹,最后演变成冲突,甚至暴力抗法;另一方面,执法人员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一旦稍有言语冲突,心理素质较差者便惊恐不已,萌生退却之意,这种情绪不但使其本人无法继续正常执法,还会影响其他同去人员,对执法效率产生致命的打击。若真的产生暴力抗法后,由于人寡力薄,又无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权,执法人员往往是在流血后得不到理解而“流泪”,以致产生心理阴影,害怕执法工作。

2009年苏州城管公安治安分局的成立,无疑是场“及时雨”,若将公安的作用提前到矛盾激化前,或在激化中及时介入,利用公安的行政强制权和权威来保障城管执法,一定能使城管执法的效果大为改善。

公安的介入,使执法队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一旦甩去了“包袱”,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心理踏实,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沟通交流细致入微,不仅能实现一时的执法效果,而且能延长执法的效果。

(三)完善团结协作机制

1.团队意识的加强。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队里的每个人团结一致,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每次执法都存在无法预知事件发生的可能,如何能从执法局内部出发来尽量减少受伤的概率呢?就是团结!只有团结了,才能做到“相互配合、相互保护”。根据经验可知,发生暴力抗法和冲突时,场面异常混乱,指挥系统几乎失灵,这时靠什么来保护我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执法人员?靠执法队员的相互间的保护和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受伤,稳住局面,化解冲突。

2.细化分工。低强度执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执法模式,必须将其固有的步骤及内容进行格式化和规范化,具备了理论和实践的模式才会发展和完善。根据低强度执法的内在要求,要将其成员的分工与目的相对应,细化职责。

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目的进行细化成近期目的和远期目的,然后根据近期目的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梳理出轻重缓急,注重有效衔接,逐个按序完成;而后再完成中远期目的,最后是远期目的,整个过程掌握好节奏,注重细节,每一步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且是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季红,房保国,邹建章.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40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3.

[2]宋超. 解析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困惑[J].城市问题,2005,(5):76.

[3]苏熙.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分析研究[C].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于杰.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应用分析[C].山东大学,2007,(9):23-24.

[5]胡金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苏州市为例[C].苏州大学,2009,(10).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究 篇4

行政执法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制度,其对于保障法律的顺利实施,行政权力的有效运作乃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1】由于强制力是行政执法的主要特征,因此,设置该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运行的适当性等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基本权利。为解决城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多头执法、相互推诿等现象,我国建立起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由城管部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制度。该制度建立之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争议也一直不断,甚至有人质疑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014年4月20日浙江省苍南县千余群众围殴城管事件发生,使全国上下为之震惊。我们不禁会想,城管作为行政机关所实施的是行政管理行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百姓应感谢你,而为何会出现如此一幕?是何原因导致官民之间冲突如此激化?这不得不对我们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反思。

城市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暴力执法、暴力抗法、执法腐败等问题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并使执法人员与被管人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焦点。而近来频繁出现的群发性事件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实现规范化。

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法律不明确、不完善

我国目前除《行政处罚法》第16条对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有原则性规定之外,尚没有一部法律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行使的领域和执法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从国务院曾给各实施城市的批复中看,仅是列举了几类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关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权每个省份都有不相同的规定,究竟城管部门可以享有哪些行政处罚权,如何行使综合行政处罚权,对这些问题,缺乏城管执法权行使的标准。城管制度运行之初,各地为了规范权力运行,围绕城管执法工作各自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由于这些文件效力等级相对较低,不足以规范城管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当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全面推开后,实践中更是由于缺乏法律的全面规范出现了许多棘手问题,使得具体操作陷入困难境地。

2. 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现象并存

城管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暴力执法现象,如2013年7月17日上午,湖南临武县城管局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南强莲塘村村民邓正加发生争执冲突,邓正加被打致死。同时,暴力执法为我国法治建设带来很恶劣的影响。赋予城管执法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服务,维护城市秩序,但也有可能被滥用。部分城管执法工作人员采用不合法、不恰当的强制措施,侵犯了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经常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粗暴地对待城市中的弱势人群,以至于行政相对人丧失对法律的信心,行政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事件给社会安定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对于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现象,在社会公众给予严厉谴责的同时,城管执法人员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最为突出的矛盾体现在城管与流动摊贩之间,两者积怨已久。摊贩们被粗暴对待、维持生计的物资被没收等因素,时刻触动着管理相对人脆弱的神经,若矛盾一旦被激化,就会引发暴力抗法事件。2006年8月11日,在北京市无照商贩崔英杰将海淀区城管副队长李志强刺死。2013年6月2日,广州东山口数名男女与城管起冲突。冲突最激烈时,城管上衣被扒,并被小贩掐脖子。类似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威胁着执法人员的生命安全,更为严重的是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

3. 执法效率较低

从实行城市综合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以来,在市容、环境、卫生等很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执法工作的效率仍然有待提高,在某些方面执法效率还很低,比如对城市违章建筑的拆除、小商小贩占道摆摊经营的取缔等。虽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民意测评中城管部门的得分往往是所有执法部门中最低的。

4. 执法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城管综合管理执法部门成立时间较短,工作人员的来源包括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社会招聘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城管部门所行使的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又对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城管执法人员权力较大,权、责之间存在差异,还未完全适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要求。如没有优秀的执法人员,再完美的执法制度也不会发生作用。

5. 程序和监督体制不健全

在执法人员抱怨执法难的同时,百姓也对一些执法者乱执法、违反程序执法叫苦不迭。我国行政法制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尽管各地对城市管理执法程序都有规定,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很多并没有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这在城管执法中主要表现为:执法人员检查不出示工作证,不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不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和救济渠道,不遵守时间、步骤和顺序方面的要求等。

三、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建议

由一个部门相对集中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是一项有生命力的新制度,在中国目前行政执法环境下,需要新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综合行政执法体制须在现有法律、执法观念、方法手段、责任承担、机关设置等方面进行破旧立新式的全面变革,建立一个服务到位、机构精简、执法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2】

1. 加强立法工作

行政法制中的任何革新都必须具备形式和实质上的合法性,都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冲突,否则,它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行政改革应立法先行,即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来规范行政改革,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保障改革的成果有效实施。不应当用政策规则对相对集中行政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调整,对其行为进行调整的只能是法律规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加强立法工作:一是清理并修订现有关于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解决与综合行政执法相关法律配套问题,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律体系。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行政执法依据主要是浩如烟海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很多与综合行政执法不相一致,因此,试点单位应抓紧进行法律编纂,抓紧对原有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规章进行废止和修改。二是尽快由全国人大制定专门法律,国务院制定专门法规,从而进一步明确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地位、职责,明确其执法主体资格,规范法律责任,重点要界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各专业执法部门职权划分,从根本上理顺关系。

2. 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行政执法必须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笔者建议:首先,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要正确把握法律授予自由裁量权的目的,严格按照法律意图执法,不能有不正当的动机和目的。如果自由裁量权行为违背了授权法的意图,就是不正当行为。在实践中,很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有不当动机,出现为罚而罚,在法定处罚幅度内能多罚就多罚,这些滥用自由裁量权、违背法律目的行为,导致应予处罚与违法行为不适当性,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

其次,要遵循比例原则,也就是过罚相当原则。这是保证自由裁量权正当行使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对违法程度比较重的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对违法程度较轻的给予较轻的处罚。绝不能重过轻罚、轻过重罚。使处罚手段与目的之间达成均衡,处罚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让行政相对人信服。

再次,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不因当事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对待。在处罚过程中,重要的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不考虑与案件本身不相关的因素,对所有当事人一律平等。

最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处罚行为须前后一致,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对同样的违法行为,不能今天轻罚,明天重罚;在此地轻罚,在异地重罚。因为导致处罚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执法人员可能受不相关因素的影响,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理解和执法水平的差异也能导致处罚结果的不同。

3. 健全执法评价体系

规范、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执法效率,减少执法过程中违法事件的发生,控制执法过程中的暴力事件,缓解执法主体与管理相对人的矛盾。

(1)明确执法标准与程序。从城管执法的角度来看,要求对城管执法组织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设置一定的标准,对城管执法的任务进行细化。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任务细化为具体指标,将其分解到每个人。城管执法单位应当根据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执法任务,制定相关领域城管执法标准和程序规范,以形成各领域、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城管执法良性互动的局面。

(2)贯彻效率原则。在城管执法中贯彻行政的效率原则,要求避免城管执法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效之间的严重失衡状态,要求城管执法系统中的职、权、责必须明确清晰,因为只有建立了权责明确的城管执法体制,才能保证城管执法的政令畅通和高效运转。

4. 改善执法方式

当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改善行政执法方式,单一、粗暴的执法方式已为公众所不忍,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执法人员应通过耐心劝导、文明执法、多种方式并用使相对人增加对执法的可接受度,来提高执法效率。

5. 建立高素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城管执法人员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承载者,从一定意义上讲,执法队伍建设好坏、职能作用发挥得如何,关系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成败。因此,加强执法人员自身建设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高素质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观念。执法人员不仅应知悉相关领域法律,而且应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应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并不能仅要求工作人员机械式地记忆法律,最为重要的是对法律灵活运用的掌握。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其在执法过程中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杜绝违法执法事件的发生。使每位执法人员做到秉公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2)强化执法人员服务意识。服务型执法即要求执法者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凌驾于公民之上的官僚,而应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仆人”,是与管理相对人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并为之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建设一支作风正、纪律严、形象好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要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3】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要真正以人为本,处理好处罚与教育的关系,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6. 将城管执法改革和政府职能改革相结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综合行政执法还需与正在实施的政府职能改革相结合。加强城市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形象、城市竞争力。加强城市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改善民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综合行政执法要结合城市管理改革加以推进。

从实践来看,要坚持标本兼治,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巩固和发展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实现长效管理。执法力量上注重向街道倾斜,由县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向街道派驻执法队伍,成立街道执法小分队,以县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名义行使处罚权,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由县级城管部门和街道双重领导,使综合行政执法的效应更加突出。

我国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树立正确的行政改革思想,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赋予行政执法新条件下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必将会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也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得到群众的支持,行政执法的效果也更能实现和谐的执法。

摘要:当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暴力执法、暴力抗法和执法腐败等,特别是近来频繁出现的群发性事件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实现规范化。

关键词:城管,行政执法,暴力执法

参考文献

[1]李国旗.我国综合行政执法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山西省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8(6).

[2]杨建顺.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城管执法的作用[J].法学家,2006(4).

城市管理执法自查报告 篇5

一、建章立制,加强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建设

为加强城市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效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工作实际,去年,我局制订了《执法岗位责任制》等各种管理制度。今年,按照《呈贡县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呈贡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的要求,结合呈贡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呈贡新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联动机制规定》,并利用每周一、三、五上午的全体人员例会时间,组织全体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的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利用局黑板报进行本周法制宣传。每年组织1-2次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要求执法人员熟悉相关业务及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城市管理各项技能。加强执法督查监督管理,今年,我局建立了三级督查网络机制,实行层层督查、层层督办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执法行为。同时,通过局长办公例会、机关学习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反腐防变思想教育活动。要求每个同志时刻牢记廉洁自律,突出渎职犯罪、职务犯罪的惩治预防工作,建立了党风廉政、机关效能、行风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教育、制度、监督、文化”为一体的惩防腐败体系的新格局。

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我局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处理执法案件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即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出示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使当事人了解身份;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被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对相关证据进行详细的质问,使处罚决定建立在合法、公正的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举办听证会,充分给予当事人陈述与申辩的权利。二是程序合法原则。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特别是一般程序,即立案、调查取证、决定、送达、执行,并按照昆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法制作规范的执法文书文本,制定了呈贡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文书文本。三是执法人员合法原则。只有持有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执法,每宗案件必须指派2人以上执法人员执行。四是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及完备性原则。在执法人员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证据的真实性,同时做到证据的完备性。五是办理案件遵守时效性原则,合理适用法律。做到亮证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准确执法。

三、执法主体合法,规范案卷管理

我局执法主体合法,具备执法资格,并在法定职权内或委托执法范围内执法。无一起超越法定职权或受委托范围外的执法现象发生。同时,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所有行政收费项目和数额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执行。各类执法案卷档案按照统一格式制作,制作规范,一案一档,整理归档及时,案卷装订整齐。

四、存在问题

(一)通过对我局依法行政的自查,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由于案件结案时间不一,存在案件没有完整的统一编号。二是立案登记有的比较简单。

(二)新区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市级行政中心、九所高校及周边路网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区面积增大,城市管理经费支出压力随之加大。

(三)现有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和人员数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城市管理要求。

五、下一步工作目标

1、继续抓好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进一步大力宣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举办城管执法人员培训班,开展每周例会业务学习,加强行政队伍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增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责任机制,更好地促进依法行政。

2、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手段。

浅谈城市管理中的暴力执法问题 篇6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管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不断取得成就,但是同时执法过程中的问题也仍存在不足,特别是暴力执法问题愈加严重,暴力执法事件屡见不鲜,不仅侵害了执法相对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执法者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影响了社会稳定,分析暴力执法行为可以了解暴力执法的根源,从而化解暴力执法,建设服务型城管、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城市管理;暴力执法;危害;原因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但同时管理中的暴力执法事件呈上升趋势;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城市管理责任愈加重大,在这个过程中,城管执法人员与摊贩之间的冲突愈加严重,对暴力执法的研究并提出对策已刻不容缓。

一.暴力执法相关研究综述

暴力执法狭义上是指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是对相对人实施的违法的强力袭击或强制行为,广义上是指公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一切强制行为,包括合法和非法的强制行为。本文中所说的暴力执法是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开展行政执法过程中,违背法律规定和程序规则执行法律,对管理相对人进行辱骂、殴打、围攻、强行扣押没收物品等伤害行为。城管暴力执法案件主要发生在摊贩治理以及拆除违章建筑与处罚违章停车行为两个领域。

近几年学术界对暴力执法进行了一定的关注,针对城管暴力执法的研究,在国内主要集中在暴力执法的案例研究、原因、危害以及对策分析等方面。但因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还属于新生事物,因此不管是从理论或实践上都仍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如何解决城管暴力执法还缺少全面、权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而国外的城市治理模式与我国的不同,是由警察来当任行政执法的任务;在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机制科学、高效、公开方面。因为体制和发展过程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管理制度,要结合国情,根据实际探索我们自己的解决方式。

二、城管暴力执法的危害

在城市管理的暴力执法中,不仅危及当事人的利益以及双方的生命安全,同时对法律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一)引发执法相对人的暴力抗法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与摊贩之间的关系很难调和,被粗暴对待、执法人员待人不公、生计物资被没收等因素,使得执法相对人与执法者之间的矛盾易被激化,双方极易爆发冲突,引发暴力事件,近几年城管暴力执法中,摊贩围殴或伤害执法人员的案件屡见不鲜,执法人员的行为往往带来的是相对人的暴力反抗,而处于弱势群体的摊贩易引起周围群众的同情而引发较大的群体暴力事件;暴力执法以及暴力抗法威胁着双方人员的生命安全,威胁着城市的稳定发展。

(二)导致执法经济成本的提高

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为了防止管理相对人额反抗、提高执法效率,逐渐在硬件设施上进行投入,针对一般的执法并不需要配备大量的武器装备,但是在城管执法中,为了压制管理相对人的反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占用资源,使得经济成本不断提高。

(三)破坏执法者形象

执法者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但是部分城管执法人员的粗暴的执法方式使得公众对城管有了偏见,而城管执法人员对于这部分偏见由于其对自身地位的不正确认识而引发更严重的暴力执法,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公众对执法者的偏见愈加深刻。执法者代表的是法律的执行,而暴力执法本身就是对依法执法、对法律的践踏,暴力执法就是对自身形象的贬损,更让自己走到公众的对立面。

三.城管暴力执法的原因

(一)暴力执法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现有城市管理理念的必然结果

暴力执法大多表现在城市管理、市场秩序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执法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失业人口摊贩化、摊贩群体弱势化、摊贩经营非法化等问题不断出现,使街头摊贩管理、弱势群体生存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难题。而一些政府部门盲目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被看作影响城市的现代化,成为重点“整治”、“整顿”和“打击”的对象,暴力执法的对象多数就是这类弱势群体。

(二)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忽视了执法过程的正当性

现阶段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在执法过程中没有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尤其是有些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同时,大量的编外人员的存在,其素质普遍不高,甚至还不具有高中学历,或是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充当“临时工”,很难保证执法的质量;其次,暴力执法是以暂时的效果换来执法的不公,而引发的纠纷恰恰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得不偿失。

(三)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今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虽然一些法律法规对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所规定,但是不够具体和完善,导致执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执法缺乏合理的法律标准;同时,自主裁量权过大,在实际案件处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管理相对人不满处理结果而引发的双发的冲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是规范行政执法的重中之重。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住房、就业等压力,无业人员、下岗人员等转换为摊贩谋生,带来了更多的城市问题,为了改变城市面貌,在城市管理中双方的利益角度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作为政府主要职能之一的城市管理,其行政执法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中扮演着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加强服务型城管的建设,同时不断加强对暴力执法的对策研究,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促进摊贩的规范建设,减少暴力执法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城管执法工作法治化的基本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孙为新,张德宝.浅析城管执法中公务化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7(4).

[3]刘卓芳.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J].社会科学家,2009(8).

[4]张耕.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的博弈[J].城乡建设.2006(10).

城市管理执法 篇7

抓队伍, 城市管理从我做起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 如何对城市统一协调管理, 成为黄石城管人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由于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 黄石市原城管执法队伍实行的是两级管理、属地为主, 队伍设置在城区的体制。这种体制导致归属难统一、干部队员难交流、罚出多门难管理、政令不畅难调度等“四难”窘境, 城管系统难以形成合力, 社会对城管执法队伍和执法行为普遍呼声不高。

为转变此种现象, 经取得黄石市委、市政府等各级主管部门及市各城区的支持, 黄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开始统一指挥中心城区的城管执法队伍, 而边远城区的城管执法队伍委托城区管理。同时, 违法建筑、车辆抛洒、渣土管理、殡葬车辆违规等专项实行执法集中, 实现城管执法的统一管理, 形成“一级主体、垂直管理”的城管综合执法新模式。

城管队伍肩负着城市管理的重责, 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水平, 反映党和政府的形象, 影响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黄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黄荆国说:“只有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城管队伍, 才能为广大市民营造舒适、整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为此, 打造准军事化执法队伍成为该局实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 该局通过对机关干部和执法队员开展军事体能训练, 并适时开展执法大练兵、大比武、大选拔等方式, 将军事体能和拓展协同适应性训练制度化, 从而着力打造了一支准军事化执法人员。

在管理团队建设上, 该局对执法大队和中队及机关6个科室负责人全部实行公开竞争上岗, 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并使一批品质优良、业务精湛、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同志走上管理岗位, 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同时, 为强化城管队伍的学习教育和培训, 该局坚持开展纪律作风学军队、执法水平学公安、办案质量学法院等“三个学习”活动。

据黄荆国介绍, 正是在执法队伍的建设上采取有力措施, 才为黄石城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服务, 文明执法作标尺

小商小贩等一些自谋职业者, 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靠摆摊设点维持生计, 常出现违章占道、流动经营等情况, 影响了市容环境。但是, 他们却是城市商业的“末梢神经”, 是城市活力的体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解决好城市管理与他们的生存矛盾是城市管理的重点。

黄荆国坦言:“城市管理中一般有四对基本矛盾, 即基础设施与日常管理的矛盾、‘面子’与‘肚子’的矛盾、市容与繁荣的矛盾、管理与服务的矛盾。解决好他们之间的矛盾, 寻求矛盾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是城市管理、社会发展中必须直面不可回避的问题。”

由此, 该局把实现由对抗管制型向亲民服务型转变, 由简单粗放型向程序规范型转变, 把开展文明执法作为城市管理的核心。

据了解, 在实际的城市管理过程中, 该局大力推行“3312”执法工作法, 即执法行动开始前, 要3次与执法对象见面并上门做工作, 协调解决与该项违法行为无关但与该违法行为产生有关的问题;做工作过程中要有2次现场照相和1次录像, 作为执法的证据;在组织现场执法时, 必须要进行1次现场宣传告知, 反复播放宣传录音带;在执法过程中, 要做到录音、录像两种手段同时上。

在此基础上, 该局执法人员按“四个步骤”开展执法活动:第一步宣传教育、排忧解难;第二步分析情况, 预防为主;第三步科学组织, 严格执法;第四步长效管理, 日常控制。按照这个执法步骤, 第一步没到位不准转到下一步, 这样避免了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一直以来, 坚持融服务于执法之中, 为群众服务, 积极化解矛盾是该局在执法过程中坚持的重点。

该局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 即城市管理坚持服务政府中心工作, 服务社会弱势群体, 服务社区基层的“三个服务”。围绕全市经济建设、招商引资、重点工程等, 近年来, 该局及时开展了诸多执法服务, 如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的征地、拆迁、建设保障等。在执法活动中, 坚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帮之以需。

据悉, 通过各种途径, 该局协助安置下岗摆摊人员500多人;拿出200个清扫保洁岗位和160名城管协管员名额向社会招聘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 他们通过积极支持参与城区各类大型整治活动, 将市区127个社区纳入城管执法管理范畴, 结合执法网格化管理, 全面实施执法进社区工程。

如今, 城管执法进社区已初见成效, 社区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善。

重管理, 长效机制为目标

“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 这是在旧的城市管理体制下, 始终存在着的顽症, 对城市市容环境和社会秩序产生消极影响。

黄荆国表示:“强化管理并构建城市管理执法的长效机制成了黄石城管人的目标。”

为了实现此目标, 按照“主体明确、权责统一”的原则, 该市大力提升城市主管职能部门的地位, 突出城市管理协调作用, 形成“政府主导、主管职能部门统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无缝隙化管理新格局。

据了解, 该市市政府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建立并完善了工作规则及职责分工。该市通过把城市管理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负责人政绩的主要指标, 建立可操作性的考评体系, 实施严格的奖惩兑现, 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有效载体, 强化与卫生、环保、规划、建设、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开展综合治理, 真正实现标本兼治, 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突击到长效、由粗放到精细的历史性转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该局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考评体系, 变岗位督察为效能督察。首先组建督察专班, 将原来简单的岗位出勤督察延伸到队风队纪、执法效能督察, 严格奖惩。每天对主次干道上城管和保洁人员的履岗及队容队纪情况进行检查, 现场指出问题并督促整改;对清扫保洁人员实行“薪责挂钩, 岗效挂钩、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为加强市容管理, 该局配套出台《黄石市道路清扫保洁、城管执法检查考评实施细则》等细则, 在全市推行招标路段清扫保洁、执法捆绑管理考核, 强化主次干道以“包卫生、包绿化、包美化、包秩序、包管理”为内容的“门前五包”政策, 并实行“门前五包、清扫保洁、严管重罚”三管齐下, 基本形成了市民、门店、单位自律是基础, 执法管理控源头, 严管重罚作保障, 环卫“一把扫帚扫到位”为关键的市容环卫管理新格局。通过市民 (单位、部门) 、环卫、执法“三体联动”, 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市容环卫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基本实现长效化管理。

对违法建筑的源头管理一直是城管执法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该局积极制定相应措施, 强化城区属地和前置管理, 完善市、区、街道 (镇) 、社区 (村) 四级责任网络, 加强过程控制。据了解, 该局通过组织各城区建设、城管、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 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专项集中统一的拆除行动, 较好地遏制了违法建筑高发、多发的趋势。

仅去年以来, 该局共整治闹市区大小广告牌1800余处, 清除“牛皮癣”15.6万处, 清理牌子、巷子、摊子49174次 (处) , 查处乱倒、乱扔、乱牵等“八乱”行为20710人次, 查处违章占道经营7.3万余处, 拆除违法建筑1950处计10多万平方米;查处车辆抛洒2000余台次、教育、警告殡葬车违规者600余人次等。

或许, 正是因为黄石城管人每天都积累着城市管理的点滴进步, 所以我每次到此都能感受到异常新鲜的城市印象。且不说城市道路在平坦之余的日益整洁如新, 就是一些老街道四周商铺秩序的日趋井然都带给我们莫大的惊喜。

城市管理执法 篇8

一、辽宁省城管暴力执法案例引述

2011年5月3日, 辽阳市宏伟区城管局管片执法中队队长张某带两名工作人员进行例行公务巡逻。在制止龙源小区居民周某家私自在公共绿地预留地铺建水泥地面过程中, 与周某发生口角并对其进行殴打, 导致周某倒地昏迷, 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以上案例反映出: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法律地位不清、权力制约不力的制度下,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暴力习惯, 也就成为城管制度的需要, 成为这种制度的一部分。与此同时, 暴力执法也产生了暴力抗法的问题, 这也使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备受社会舆论的质疑。

二、辽宁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缺失, 致使城管法律地位与执法权限不明

辽宁省尚未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相关事项进行专项立法, 而各市城管系统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依据内容庞杂, 从《辽宁省行政执法条例》到地方政府规章种类繁多。这种分散立法情况, 致使同一省份中不同城市城管队伍的法律地位存在差异, 同时由于辽宁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尚无专门法律规范, 城管借法执法成为必然, 而在这种执法权限尚不明晰的情况下, 城管依法履职, 文明执法实属无稽之谈。

(二) 城管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 致使程序违法严重

首先, 辽宁省目前尚无一部统一完整的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督工作设立的专门性法律规范。其次, 城管执法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调整, 当前辽宁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执法机制与监督机制尚未分离。监督机制缺位势必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 进而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程序法定性、公开性以及公正性产生严重破坏, 势必造成对相对人正当权利和利益的损害。

(三) 客观制度不健全, 致使城管执法观念落后

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规范、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缺乏合理完善的执法手段, 使得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理念上依旧停留在人治层面, 进而造成权力意识凌驾于法制意识, 使得依法行政流于形式。而这种观念的落后, 势必使得公务暴力化成为常态与习惯, 使得行政执法者与行政执法相对人之间关系紧张, 使得暴力执法成为弥补城管执法效率低成本高问题的手段。

三、完善辽宁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建议

(一) 重视《行政强制法》的立法意义和作用, 使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平衡统一

在《行政强制法》出台以前,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仅仅以《行政处罚法》所确立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为基础展开, 而这种只强调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行使, 忽略规范行政强制的行政执法方式, 致使城管在执法活动实施强制措施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合法性的质疑, 加剧社会矛盾。现如今, 《行政强制法》的实施, 对进一步促进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律履行职责,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宁省应以此为契机, 认真做好有关行政强制规定的清理工作, 依法规范行政强制实施主体, 严格遵守行政强制程序, 强化对实施行政强制的监督, 促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过程中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的平衡与统一。

(二) 抓紧辽宁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立法工作, 统一和规范城管执法资格、行为以及权限

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过程中暴力执法问题,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解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问题。辽宁省应以较早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并完成专门立法的省份及城市为借鉴, 展开体制改革与省级地方立法, 尽早制定规范本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法规, 明确城管执法过程中的执法权限、执法资格、执法职能、执法行为、执法手段等一系列问题, 主动回应社会对于城管执法更加人性化、文明化、正当化的合理诉求。

(三) 建立健全明确责任与限制权力任意扩张并重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督机制

首先, 辽宁省应创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督工作的专门性法律规范, 使行政监督工作独立于行政执法主体, 明确监督机关与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权力义务关系。其次, 将国家行政系统内自我监察与人民群众的诉求与监督相结合, 在确立辽宁省城管执法监督机制的同时, 适时的创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考评机制与追责机制, 加强对于行政执法相对人权益的救济和保护, 真正建立健全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相对应的执法体系。

(四) 增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人本执法观念, 培养法治意识

想要处理好城管暴力执法问题, 重要的一点是, 转变当前城管队伍所固有的落后的执法理念。确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是实现城市管理法治化的基础, 城管人员要坚持加强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履职,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观念, 以实际行动消除人民群众对于城管人员执法的偏见。

参考文献

[1]王楠.城管暴力执法案件反映的行政法问题[J].法制与社会, 2009, (06) .

[2]金燕.上海市城管执法研究[D].复旦大学, 2010.

城市管理执法 篇9

(一) 横向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始, 横向探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开展了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机制的探索, 重点在区县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整合建立。2000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本市进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决定》。2000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 本市的徐汇、黄浦、浦东三个区率先开展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试点。将三个区原有的街道监察队、区市容监察支队、区路政监察中队、区绿化监察中队等四支执法队伍归并, 组建区城管监察大队。承担市人大、市政府颁布的有关城市规划、房地、环保、工商、公安、市政、绿化、市容环卫管理的法规、规章中的部分行政处罚权。2001年4月市政府又批准卢湾、静安、闸北、普陀四个区为第二批城管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单位。2002年1月市政府又决定将长宁、虹口、杨浦三个区扩大为城管综合执法改革第三批试点单位。2004年1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的要求, 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 (市政府第17号令) , 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区县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 (市政府[2004]第3号文件) , 将城市管理相关的市容、市政、绿化、工商、公安、环保、水务、建设、房地、规划等10个委、局实施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规章中的153项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起来, 转移给各区的城管监察大队组织实施。并将本市城管综合执法工作从试点阶段的10个中心城区向全市各区县推广。

(二) 纵向探索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2005年始, 纵向探索研究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在市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建设的探索。2005年6月, 市委决定并经中央编办批准成立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05年6月27日市政府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的决定》 (市政府第41号令) , 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市级层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 (市政府[2005]年第20号文件) , 决定从2005年8月1日起在本市的市级层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同时又新增16项行政处罚权转移到城管执法部门。自此, 本市的市、区县、街道镇三个层面的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初步形成, 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进一步完善。

二、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制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 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制现状

上海自实施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以来, 加强了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制的研究,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制工作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城市管理立法方面, 上海经过多年的努力, 到目前为止共制订了14件地方性法规、30余件地方性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 上海市人大制订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上海市公路管理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政府制订了包括《上海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上海市行政处罚听政程序试行规定》、《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空调设备安装使用管理规定》、《上海市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管理办法》、《上海市取缔无照经营和非法交易市场暂行规定》、《上海市外滩风景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本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等32件地方性政府规章。内容涉及市容环卫、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保、工商、建设管理、房地产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拆除违法建筑等11个领域, 基本做到了与国务院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立法相配套和同步, 为上海市的城市管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在城市管理执法方面, 上海紧密结合行政体制和城市发展的实际, 适应城市管理“两级政府, 三级管理”发展需要,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促进形成规范化管理环境。2000年12月起开始在中心区分批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2004年2月市府颁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区县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在全市各区县铺开。2005年6月, 市府颁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市级层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 成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其下设上海市城市管理执法总队, 受市城管执法局委托, 承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具体事务。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市级层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 市城管执法局负责查处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涉及市管河道的;需要集中整治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由市级行政机关负责查处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案件。区县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查处在本辖区内发生的违法行为。综合执法队伍成立以来,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 发挥综合执法优势, 突出执法重点, 不断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 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 存在的问题

1.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 上海城市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滞后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在执法活动的规范和促进, 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 暴力抗法的法律定性和制裁、发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一些重要领域仍缺少相应的法律调整。

目前上海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立法方面面临的与全国存在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城市管理法制理论 (包括城市管理立法理论) 研究薄弱, 缺乏相应的城市管理法制研究机构和队伍 (如上海的经济法治建设队伍和机构有“上海市经济法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等) , 对于城市管理领域哪些需要依靠法律管理、哪些不宜依靠法律管理的范围界定不清, 造成在一些领域法律法规迟迟不能出台。二是在已出台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中也存在着法律之间冲突严重, 效力和位阶层次低, 内容陈旧, 计划色彩浓厚的问题。城管执法依据各相关管理部门专业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 而不同管理部门各自制定的专业法律规范极易出现交叉领域的冲突, 致使同一个违法行为极可能同时违反几个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 对同一个违法行为会出现依据不同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 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三是立法内容偏重于禁止性管理, 对义务和处罚等内容的设定较多, 忽视对相关权利的保障。四是城市管理立法缺乏预测和群众参与, 没有充分对法规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和后果进行周密的研究、分析和预测, 没有充分听取相关有利害关系的行业代表、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条款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 可操作性较差。五是城市管理法制机构不健全, 部分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比较淡薄等。

2. 法制化的经济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家和上海都已通过采用一定的法制化的经济手段促进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发展, 然而, 在实践运行中仍暴露出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投资体制方面。投入不足仍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一是办案经费不足。根据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办案要求, 办案人员要调查研究, 执法取证, 委托证据鉴定, 需要制作的执法文书就有二十三种, 达数十份。而按政府拨付的办案经费和案件数量比例得出每案办案费用仅为10元左右。由于办案经费的制约, 有的区城管大队和分队用少办案件, 或少办一般程序的案件来降低办案费的支出。二是整治经费不足。针对近年来城管执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为了社会的稳定, 城管执法部门在对无证设摊的整治执法工作中, 采用了疏堵结合的方法, 对确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本地区无证设摊者, 城管大队会同街道共同出资与其签订买断摊位的合同。在城管执法工作中城管执法部门还经常会同相关城市管理部门联合进行综合整治或专项整治的执法活动, 这些整治执法活动经常需安排在夜间或周末, 涉及整治工作的加班费、夜餐费、交通费、施工机械费等。三是研究经费不足。这导致城管执法部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执法指挥通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以及执法取证和处罚手段现代化等方面步子不快。

(2) 执法设施基础建设方面。一是执法办公设施建设投入偏少, 执法用房的投入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市区的城管执法用房大部分和居民住宅混杂在一起, 执法人员对违法人员进行调查审理和处罚时, 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干扰很大。执法车辆和暂扣违法车辆停放在居民区, 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违法人员和居民戳破轮胎、敲碎玻璃、偷走电瓶等时有发生。执法部门的用房大部分面积太小, 无法满足执法业务的功能需要, 监控指挥、投诉接待、违章处理、案件审理、暂扣物品、车辆停放、教育培训、执法更衣等功能需求难以得到解决, 影响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二是装备建设不足。城管大队的装备, 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城管执法工作的需要。城管执法信息和电子技术装备落后, 重点地区、路段、重要部位的执法取证还缺少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 全市城管执法指挥技术系统尚未完全建立, 执法指挥的通信、通讯系统也比较落后。城管执法十个领域的执法取证手段和设备也难以适应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需要。城管执法还缺少专用执法车辆, 原有车辆大部分使用年限较长, 技术性能较差, 选用车型也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相称。

三、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化的法律方向

20世纪90年代初始, 横向探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停留在法治化的浅层次阶段, 着重对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 因此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实践操作程序和依据都未统一, 问题频出而解决力度较低, 法规规章对实践的规范指引作用在这一时期显得比较薄弱, 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新生事物, 全国各地均处于摸索阶段, 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治化的步伐受其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 滞后于城市管理发展的需要, 直至2007年1月, 嘉定、奉贤、南汇、崇明四个区县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的城管综合执法队伍才完成建立, 至此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区县级执法部门全部建立完成。

2005年始, 纵向探索研究阶段。这一阶段, 上海市自上而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初建, 市级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在区县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已经建立的基础之上设立, 使得其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难于确立, 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指导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治化在这一环节仍滞后于实际需要。

横向发展阶段和纵向发展阶段由于多重因素综合影响, 因此皆存在遗留问题, 我们的研究旨在倡导开创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的新阶段, 笔者将其定义为动态T型发展研究阶段, 即横向的广度法制化和纵向的深度法制化随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实时需要不断发展。这一阶段的法制化需要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稳定为基石, 以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保障。既有的基础为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务本身的纷繁芜杂使实务操作问题层出, 而地方立法的相对滞后客观阻碍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制化发展进程, 使新阶段发展的建议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摘要: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经历了横向和纵向发展的两大阶段, 由于多重因素综合影响, 在取得了一定成效之下也产生了立法、法制化经济手段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对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法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后, 提出了法律深化的动态T型方向。

城市管理执法 篇10

严查违法开创规划执法新局面

“逢违必拆”, 这是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在城市管理中践行的重要原则。据介绍, 该局始终把规划执法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规划执法新举措。

该局通过出动宣传车、利用报纸、电视刊播违法建设强拆新闻、发放宣传单、进门入户面对面宣讲等有效形式, 向社会大力宣传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重大意义, 让广大市民真正理解城市规划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在思想上筑牢其自觉守法的防线, 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和规划意识。

同时, 该局建立了日巡察日报告、限期拆除、责任追究、日常督察、群众举报等5项制度, 实施对违法建设的动态管理;建立了违法建设电子信息档案, 锁定违法事实, 并在3日内组织拆除。在此基础上, 执法人员加大跟踪管理力度, 严防“死灰复燃”, 有效控制违建工地170余处 (初始状态) 。同时, 该局出台了《规划执法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办法》, 对发现不及时、拆除不及时等不规范行为, 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设立了规划执法举报电话, 及时处理市民举报。

据统计, 近三年来, 该局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违法建设案件350多起, 查处率达到100%。

该局通过坚决打压违法建设的猖獗势头, 对顶风违建进行强制拆除, 形成了拆违的强力态势。三年来, 该局共拆除违法建筑370起, 拆除面积8.9万余平方米, 维护了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有效遏制了部分市民的抢建行为。目前, 该市近百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区内违建现象呈逐年下降趋势, 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创新管理迎来市容环境新面貌

按照精细化管理城市的要求, 该局积极探索市容管理新办法、新路子, 使城区市容环境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据了解, 以“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硬化”为主要内容的门前四包责任制在全市得到广泛推行。同时, 该局建立了市、区、办事处、社区的四级管理网络, 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社区和临街单位在门前四包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从2009年开始, 该局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 推出门前四包公益性岗位, 聘用200名管理员负责重要繁华路段的门前四包工作, 形成了城市管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本着“大街严管、小街畅通”的原则, 该局对出门出窗经营、早夜市占道、户外广告等违章行为, 分阶段、分步骤、全方位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 该局共取缔各类违法户外广告牌960起, 查处各类违章占道3850余起;拆除残损破旧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店堂招牌、路标广告牌和屋顶广告宣传牌380余块 (幅) ;顺利拆除白云湖东堤花溪巷、猴子洼等120余起违章搭建, 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有效推进了城市的长效化管理。

据介绍, 从2007年开始, 该局全方位开展以净化、美化、亮化和有序化为主要任务, 以打造城市亮点、塑造城市形象为目标的城市创建工程, 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主力军作用, 带动城市管理的全面提档升级。

实行领导包街责任制。分别承包城区的13条主要街道, 查找每条街道在市容秩序、户外广告、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表格化形式细化整改内容, 明确整改标准和期限;同时加强创建工作宣传, 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落实。

借助社会力量, 发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对乱丢乱扔、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 对市民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积极推行城区占道停车社会化、市场化, 在城区繁华路段、经营场所和临街单位门前划定停车泊位, 规范车辆停放, 营造畅通环境;同时加强主干道严管, 加大市容经营秩序的管理力度。

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 该局共完成各项创建任务150余项, 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使城市管理水平又上了新台阶, 并先后夺得湖北省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等荣誉称号, 填补了该市建立地级市来城市创建的空白。

优化服务实现环卫质量新提高

环境卫生是一个城市形象好坏的最直接反映, 也是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三年来, 该市下大气力改善环境卫生质量。有针对性解决小街小巷环境卫生问题, 在城区实行“一把扫帚扫全城”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实行“一清扫两保洁”的作业模式, 并严格检查考核制度, 保证道路面貌达到“三无一少” (无暴露垃圾堆、无淤泥堆、无砖瓦砂石堆、飘浮物少) 标准, 有效解决了小街小巷道路卫生差、垃圾死角长期存在的问题。

该局还开展了“大清扫、大冲洗、大整治、大清理”的四大工程:清除猴子洼、文峰社区、草店子社区、迎宾大道等处生活垃圾500余吨, 建筑垃圾400余立方米, 基本清除了城区卫生盲区和垃圾死角;加强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严格渣土运输车辆管理, 办理渣土清运许可证300余份, 对渣土运输车辆带泥上路行驶及漏撒等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快垃圾处理场基础设施建设, 对垃圾场办公区域进行绿化;硬化了老场区场地, 对老场区拦渣坝、护坡进行护理, 完善垃圾场各类标志;完成了新场区集水井建设, 建设了消防池, 并固定专人每天喷洒药物灭蝇消毒, 提高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文明执法树立城管队伍新形象

该局始终把队伍的文明执法、对外形象塑造摆在重要位置来抓, 着力建设机动灵活、纪律严明、团结战斗、文明和谐的城管执法队伍, 不断提升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

从2008年开始, 该局将每年4月定为执法人员全员培训月, 对每名执法人员集中封闭轮训, 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意识。近年来, 他们还有计划地邀请市纪委、市法制办、市委党校、市规划局的专家教授为全体执法人员举办了关于党风廉政、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等方面报告会, 切实提高了全体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 该局始终将文明执法作为队伍的立身之本来抓, 切实把全体执法人员思想统一到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上来, 推动文明执法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亲民、文明、和谐的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得到树立。

该局出台了加强文明执法的规范性文件, 促进文明执法工作的深入进行。通过广泛汲取经验教训, 更新城管执法理念, 转变城管执法作风, 创新城管执法方式, 该局正确处理好了市容和繁荣的关系, 并把文明执法作为队伍立身之本来抓, 努力建设服务型城管执法队伍。据介绍, 该局的经验做法主要包括:

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为民排忧解难。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 该局对全局系统内的99项行政处罚项目进一步梳理, 并对每项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标准划定条件或标准, 推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规范、合理行使, 使队伍形象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用制度约束人, 用制度管理人。该局积极推行城管执法工作精细化考评制度, 建立健全了日常考勤考核登记制, 按照工作责任目标的要求实行日考核、周小结、月通报兑现, 执法程序得到了规范。三年来, 该局共办理市容环卫和规划执法行政执法案件240余件, 确保每一案件事实调查清楚, 处罚程序规范。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原则, 加大规划、市容环卫督察工作力度。该局采取日常检查、重点抽查、专项督察等多种方式, 狠抓城区市容和规划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通过这些措施, 不断提高了执法效率, 执法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城市管理执法 篇11

关键词:基层;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素质

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具体事件,执行法律规范的专门行政活动。作为政府工作最基本的环节,行政执法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和重点。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中心环节则是行政执法,其中基层行政执法又是行政执法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权利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和落实,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管理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其中,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又作为行政规范的最终实施者,其素质问题又是能否切實落实行政执法的关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秩序的逐步建立,我国的行政法治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人治”作风的影响,加之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的影响,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面临较多纷杂的问题,目前我国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方面存在不同问题,经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行政规范的最终实施者,在行政执法中关键所在。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势必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的公平以及效率。由此可见,执法队伍是落实日常管理的力量所在,要高质量地完成行政执法任务,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掌握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素质。然而实际上,我国基层行政执法队伍中不少人的素质并不高,甚至好多不懂法律,更有甚者,是某些行政机关还委托文化程度较低,尚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上岗执法,引起很多隐患。此外还有很多基层执法者,缺乏守法精神,有的甚至没有正确的义利观以及权力观,进而造成现实中大量冤假错案的产生。曾经有报道披露,某省的一些交警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减轻自身的工作量,聘请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代其收取规费。然而,这些聘请人员大多素质低下,且无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的带领以及监督,因此出现乱拦车乱罚款,吃拿卡要,收钱不开正式票据,甚至收钱不开票的想象。因此出现这样的执法人员,势必会影响行政执法的效率,无法做到依法办事。

2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

就目前现状来看,许多基层执法人员并不能做到微笑执法以及敬礼致意式执法,然而不文明现象则屡见不鲜。此外,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出示证件却并未出示证件,导致群众分不清真假执法人员,甚至有连蒙带唬的现象发生。另外,也有该着装不着装或着装不整、形象不好的执法者,得不到公众的尊重和信任。更有甚者,无法定依据、不需着装的,也找来不伦不类的制服和大盖帽戴上,吓唬人民群众的执法者也有之。执法过程中的态度问也是执法不文明的另一个方面,很多执法人员在执法时,态度蛮横、横眉立目、拳脚相向,从而引起矛盾激化和冲突,大打出手者也有之。凡此种种现象,都与文明社会的文明执法要求相悖,与人性化执法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

3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超越职权

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超越相关法律和法规授予的权限,实施其无权实施的行为。超越职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下级行政机关行使相关法律法规授予上级行政机关行使的职权。如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村居民使用耕地建造住宅,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才可以实施,而如果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则该行为就是越权行为。二是甲部门行政机关行使了相关法律、法规授予乙部门行政机关的职权。例如根据法律、法规,吊销违法企业的营业执照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权限,而如果公安机关在管理中有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行为就属越权。三是甲地域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授予乙地域行政机关的职权。

4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办事

符合法定程序办事是指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是有法可依,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形式、手续、步骤以及时限等进行的,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操作规程。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的法定程序来办事,努力使执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由于我国行政程序法还不甚完备,尤其是对于许多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实施的程序,因此很容易造成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忽略程序的规定性和原则性,而执法人员故意或无意省略一些手续,往往会使一些违反法定程序事件的事情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针对上述可见对基层城市管理政执法人员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如何加强执法者素质,结合城市执法人员素质能力建设,据此本文分为以下三点展开。

1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政治素质培养

城市行政执法者作为一支半军事化的执法队伍,政治合格应该始终是第一标准,应该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坚决遵守以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因此,在城市行政执法者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政治素质的建设必须放到首要位置。而执法人员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城管执法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正确认识依法行政与党以及国家前途的关系,作为执法人员,应该公正无私,廉洁奉公。在城管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爱岗奉献意识。对党员进行坚持不懈的党宗旨、职业道德、党风廉政以及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城管执法者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文化知识与业务能力培养

城管执法者不仅要求城管队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也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强调文化知识与业务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城管执法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欠缺。一部分从部队转业或社会招聘的执法人员有着较强的政治素质或社会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以及人文修养;而另一部分从正规院校毕业的,虽然有文化知识和法律思维能力做功底,但缺乏实践经验;显然两者均不能满足城管执法工作的要求,更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加强城管执法人员的文化知识培训及业务能力的拓展,既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又要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加强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

3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培养

执法过程中不依法行政,是引起角色冲突的主要内在因素。只有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学习、运用和执行法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确保法律正确且有效地实施。执法者在具体执法过程应该有较好的行政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法律,必须对城市执法者依法行政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城管只有在加强自身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行政执法者综合执法的水平。

浅仪我国城市市容执法 篇12

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内容的城市市容执法管理领域的执法改革是对城市行政管理权的全方位的整合与调整。自1997年在北京开始实行, 至今已在全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开展, 在十多年的实际操纵运行之中, 城市市容执法对于城市市容美化, 规范市民的行为, 建立和维持井然、良好的城市运行秩序和生活秩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市容执法在其实际操作和运行的过程中, 其自身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暴露出来。尤其是暴力执法等问题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逃避的社会问题。

1.1 城市市容执法的主体

作为城市市容管理组织, 其成立伊始起, 其行政主体的地位就广受社会各界的质疑。法律通常认为行政主体指享有国家行政权, 能以自己既得名义独立行使行政权, 并能独立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的构成要件有如下几个:第一, 拥有国家行政权力;第二, 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权力, 并可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依据其职权的来源可以分为固有职权主体和非固有职权主体, 前者就是行政机关享有的职权, 其行政权力在其成立时有宪法和组织法规定;或者也被称授权的行政主体。城市市容管理组织作为行政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后者是被授权的行政主体。

城市市容管理组织是合法的行政机关吗?法律规定, 凡是国家重要的行政机关的设立都要经过依法程序, 规定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职权、地位、责任和工作制度等。而城管局的设立经历了这些程序吗?显而易见, 城管局的设立没有经过这些程序, 在行政法角度来看其主体资格存在一定的瑕疵。有一些学者认为城管局是行政主体, 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第十六条显然只是对集中处罚权的行为赋予法律效力, 而没有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赋予合法性。一个行政机关的成立存在是否合法, 这显然应是行政组织法规定的范畴。

那么城市市容执法组织是否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呢?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直接规定将某些行政职能以及行政权授予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行使的法律制度。被授权的组织一般是:社会团体、群众性自治组织、行政机构等。城市市容执法组织也许可以把自身看作是一个被说圈的行政机构, 而非行政机关。但是《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 国务院, 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决定设立一个行政机关来行使行政处罚权, 这明确规定了城市市容执法是一个行政机关而非被授权的行政机构。

综上所述, 在笔者看来, 以行政法的角度, 城市市容执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主体, 至少可以说其行政主体资格在组织法和程序上都存在明显的瑕疵。这也是社会各界质疑城市市容执法组织的合法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完善城市市容执法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法律建议

2.1 明确城市市容执法法律授权从而消除理论困惑

到目前为止, 不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都没有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一个比较详尽的规定, 而且各个地方的法规也没有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要想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必须在法律上下功夫。应该设立专门法律对城市市容执法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涉及到的不同层面的法律规定, 并对其效力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只有明确了城市市容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机关的法律依据, 消除了法律依据在理论上的困惑, 才能使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改革得到进一步推广。

2.2 规定城市市容执法职责和限制其权利的任意扩张

“所有权利都必须通过法律的赋予, 否则行政机关不得享有和行使任何权利。与此同时, 任何权利都必须通过法来制约和控制。”正因为如此, 有必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通过法律做到任务到刚, 责任到人。同时实行城市市容执法公开制度, 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市容执法的监督之中, 另外行政相对人了解整个运作过程后, 有利于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利。

2.3 对城市市容执法进行人事制度的法律改革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颁布实施, 这是中国人事制度的重要改革与创新, 《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对公务员进行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然而是否能把城市市容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和调整的对象还存在争议。这主要是由于法律上对现行城市市容执法机构是否是合法的行政机关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使其在理论上存在质疑。在当今我国省市的城市市容的执法组织有的只是作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 其执法人员根本不属于公务员, 以致与不能纳入《公务员法》的管理。对执法人员人事制度进行, 法制化管理;对执法人员的招录参照《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录取模式, 在录取执法人员时进行必要的考试和必要的岗位培训, 从根本上杜绝低素质, 法律水平不高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 才能有效的减少暴力执法, 违法执法。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 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城市管理制度和体系应运而生。我国城管制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 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城市市容管理和卫生治理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原有的城管制度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一些城管制度的弊端就凸显了出来, 诸如暴力执法、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这些严重破坏了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顺利建设。对城市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重构已经迫在眉睫, 相关专门立法急需建立。

关键词:城市市容执法,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怀德著:《行政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1]马怀德著:《行政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秦甫著:《城市管理行政手册》, 中国建设出版社, 2009年版;[2]秦甫著:《城市管理行政手册》, 中国建设出版社, 2009年版;

[3]姜明安著:《城管执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3]姜明安著:《城管执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上一篇:特殊需要下一篇:传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