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伤害

2024-08-27

学生伤害(共12篇)

学生伤害 篇1

筅江苏吴江市盛泽中学

日前, 某校一学生因家庭纠纷而在校跳楼自尽, 一学生又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割腕自杀。类似此种自我伤害行为, 若不予重视, 那么其所衍生的伤害事件后遗症是很严重的。为此, 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学生自我伤害的产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生命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孔子曾说:“天地之性, 人为贵。”可见, 重视生命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而近年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 我们往往忽视了生命教育。一些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生活情感的困惑, 精神苦闷、忧郁, 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来。年轻生命的离去,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想这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因此,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运用各种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并学习充实生命内涵的方法。

二、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 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防治网络

我们知道, 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 因此在建立防治网络时, 应该以学校为主体, 由学校管德育的老师带领及协调, 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整体资源与人力, 形成一个有效的防治网络, 共同商议并制定青少年自我伤害防制的方案与实施方法, 来进行事前的预防, 危机的调适及事后的处理。这套防治网络建立的重点应在事前预防, 比如可以建立心理热线和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干预。

三、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努力培育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今日之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大部分娇生惯养, 每天除了功课, 还是功课。即便是周末也会上各种补习班, 从钢琴到书法、绘画, 从外语到奥数、作文, 可以说在忙碌的学习和长辈的宠爱中, 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蒙台梭利曾说:“唯有透过行动, 才能表现出更高生命的层次。”因此,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帮助其成为生活的自主者、行动者。而当他们进入新校时, 我们更要培育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面对陌生环境, 有的学生会变得茫然无措。这就需要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 对他们进行生活辅导, 培育其适应能力, 让他们尽早适应

赵伟建

新环境、开始新生活。当他们拥有了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 也就有了处理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可以避免自我伤害事件的发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可以舒缓人身上的压力。比如学校可以举行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各类比赛、郊游参观等活动, 社区可以在节假日进行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这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和评价自己, 也利于培养他们自立自理的能力, 并在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疏解心中的压抑、焦虑, 在交往中培养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实践证明, 经常参加集体文体活动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 抑制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常人。因此, 学校和社区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努力营造温暖接纳气氛, 使当事者有被尊重被关怀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 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 是前进的动力, 是向上的能源, 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对于曾有自我伤害想法的学生, 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得接纳他们所采取的不当行为, 因为他们本身正处于情绪的低潮, 他们需要尊重并谅解, 而非批评与指责。对自我伤害者的尊重与谅解,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可以拉近彼此间距离, 从而营造出一种温暖接纳的气氛。在这样的情况下, 再来找出他们自我伤害的原因, 并提供你认为可行的观点或处理方法。当他们感受到了尊重与关怀后, 也许会放开心胸去接纳不一样的观点或处理方法, 那时事情或许也就有了转机。

当然, 学生自我伤害的防范只做到以上几点是不够的, 它是一项漫长、细致而又艰巨的工作, 而且自我伤害的发生, 总是毫无预警式地显现, 一旦造成个体受伤甚至死亡, 都是让人遗憾的, 如果再因其行为过程中无意间酿成重大的公共意外事故, 更不是一句遗憾可言的。因此, 学生自我伤害的防范, 需要群策群力, 集家长、老师、学校及社会大众与传媒共同努力。而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给学生, 则是我们的责任, 同时遏止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 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学生伤害 篇2

事故预案

奉贤区实验中学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1、学生在学校期间发生的师生伤害事故等,现场的老师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校长室及治安负责人。

2、报告内容有:事故时间、事故地点、事故当事人、事故班级、事故发生经过。

3、报告应急处理情况。

4、由校长室或治安当事人对事故性质、状况进行判断,再作进一步处理。

5、如果确系需要上报上级主管领导的,由校长或治安负责人立即填写学校突发事件报告表,上报主管领导、教委、司法部门及保险公司。

6、对事故当事人立即采取最适合的抢救措施。

7、通知事故当事人家长,做好家长的安抚家访工作。

8、做好伤害事故及处理工作的分析、总结、存档工作。

2007.1

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预案

一、学校学生受伤处理

1、学校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一边马上根据现有条件和能力及时采取

措施救护受伤学生,一边通知学校伤害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到达现场判断情况,不能判断的,以最快方式将伤者紧急送至附近医院救治,把救治受伤学生放在第一位。

2、及时与有关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并做好沟通工作,一起作出救治决定以及进行安抚工作。

3、学校及时成立事故处理小组。

4、事故处理小组成员客观、全面、公正地了解事故的真实情况,并搜集相关证据,作好记录和保存工作,事实清,责任明,并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

5、重大的学生伤害事故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在镇政府,伤害严重的报公安局及有关的保险公司

(市教委给每生4元钱平安险,电话:52564888-6449,李如瑾)。报告的信息必须真实记录,内容是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受伤人数、事故原因、处理情况等。

6、了解受伤害学生的家境,联系保险。

7、探视受伤害学生康复情况。

8、根据相关当事人要求在学校主要领导的指导下进行学校层面的协调,由相关当事人签定《协调协议书》。

9、学校层面协调不成,相关当事人提出调解要求的,及时向区教育局、镇教委、镇司法部门提出调解申请。

10、区教育局、镇教委、镇司法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调解不成,提醒相关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二、学校学生死亡处理

1、发生学校学生严重伤害事故,立即与医院联系抢救,发现已经死亡了,还是要用最快速度与医院联系紧急抢救。

2、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在镇政府、公安部门报告事故的真实记录,报告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死亡人数、事故原因、处理情况等。

3、报告家长及其监护人,对受害方和加害方都要关心保护,避免发生混乱。

4、详尽了解发生事故的原因,急救经过,医生检查结果,开具死亡证书。

5、保护现场,调查事故的真实情况,作好记录,保存证据,协商解决纠纷。

6、了解家境,办理保险理陪,做安抚工作,确属校方责任的,不得推卸。

7、若是车祸,在场人要保护现场,记录车牌号,监督肇事车。

8、学校有责任的事故处理完毕后向上级书面报告,需申请学校学生伤害事故专项基金补偿的,要填报《专项基金补偿申请表》。

学生伤害事故案例浅析 篇3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 过错责任 监护责任

2008年3月5日晚习课间,七年级2班学生刘某某和张某打斗时,造成刘某某手臂粉碎性骨折,花费八千元。张某某家长认为发生在学校里,不愿承担责任。刘某某家长无奈之下将张某家长连同学校一块告上了法庭,要求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用法不当用法不当《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学生在校受到伤害的,应由侵权人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来承担责任,行为是致害主要原因的应承担主要责任、是致害次要原因的应承担次要责任,对致害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在法院的主持调解下,张某学生的父母依法对受伤学生进行了赔偿,而学校没有承担赔偿责任。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不少人也都这样认为,学生走进校门,监护权就发生转移,家长不再承担监护责任,因此,校方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到底学校改负怎样的责任呢?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生伤害事故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把学生伤害事故仅仅理解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或者"就是校园内发生的事故"等等,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就本案来说,虽然此事发生在学校,但这种学生伤害不是由于学校造成的,学校安全制度详尽,该班的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且,初中学生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预计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这种情况,张某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学校无法律责任。

虽然本案中学校并无过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校园安全问题应该警钟长鸣,如何减少学生伤害事故是每个中学应该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我们学校重新审视了安全管理制度。

一、坚持预防为主。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会对学生本人及学生家庭所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对学校、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一定要把立足点放在事故的防范上,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具体对策包括:1.要在学校、教师、家长中大力强化事故防范意识,切实落实各项安全保护措施;2.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备。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学校的设备陈旧有关。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增加教育投入的方式才能解决。3.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学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 明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部出台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界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就从立法角度重新确认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即改变了以往家长、社会对学校责任无限扩大的错误认识。依照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后处理这些事情将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学校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没有过错,即使在学校发生也可不承担责任。

三、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及时救助,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于家长"公堂上见"的做法,也不要认为当被告是不光彩的事。 学校要依法治教、依法施教,必须坦然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校园伤害诉讼。孰是孰非,谁应当承担责任,法院会依据法律作出公正判决,校长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法制社会才有的这种新情况。以下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作参考。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十)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第十条:"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

第十三条:"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四、学校为每个学生入校方责任险,鼓励学生自己入学平险。参加保险,可以减轻当事人的经济负担,转移学校教育风险,是走出学校面临的学生伤害事故困境的一条出路。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 篇4

关键词:校园伤害事故的概念,特征,分类

近年来, 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有关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等问题, 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 就学生校园事故的概念、特征、分类等相关法律问题做些探讨, 以期推动对校园事故问题的研究。

一、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概念

关于“学生校园伤害事故”, 很多学者在其论述中有不同之称谓, 但表述上的不一致并不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对法律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校园伤害事故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笔者认为根据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发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第2条所界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即“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据此,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时空范围限定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责任的各种场合。学生伤害事故的损害后果, 限于在校学生受到人身伤害, 如果仅造成学生财产损失, 不属于于校园伤害事故, 该侵权行为与其他发生在校外的侵害财产权的行为在性质上并无不同, 应按一般侵权处理。

二、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特征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既属于一般人身伤害的范畴, 又有其自身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一) 侵害对象的特定性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受害人”只限于在校学生。《办法》第37条第2款规定:“本办法所称学生是指在上述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受教育者”。根据这一解释, 《办法》所称学生是指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 (含特殊教育学校)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就读的受教育者。另根据《办法》第39条第2款规定:“在学校注册的其他受教育者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 参照本办法处理。”本款规定中的“在学校注册的其他受教育者”, 是指在全日制学校中就读的非全日制学生, 如业余生、函授生等。概而言之, 《办法》中“学生”的范围主要指第37条所称学校的全日制就读的学生, 还包括“参照处理”的幼儿园幼儿、全日制学校中就读非全日制学生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学生。

(二) 加害主体的不特定性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加害主体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其他学生、校外人员等。这些行为人基于故意或过失, 均有可能造成在校学生受到伤害, 从而引发校园伤害事故。当然, 在有些场合, 并无具体的加害人, 而是由于自然因素、设施老化、学生的特殊体质等原因, 也有可能引发校园伤害事故。

(三) 损害地点的特定性

损害发生的地点也是特定的, 即伤害行为或结果发生在学校负有管理、保护责任的区域内。那么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地点是否一定在校园里面?答案是否定的。校园伤害故事并不局限于校园, 也有可能发生在校园外。只要学校对此负有一定的管理和教育的义务, 就不应该排除在校园事故之外。一般情况下, 如教室、宿舍、图书馆、体育场馆等都属于校园内的场所, 而在有的情况下, 由于学校疏于管理致使学生外出受伤、班级组织爬山老师未尽照顾责任致使学生摔、组织学生外出实习、写生、参观博物馆、校外春游等发生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在此期间都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此时事故发生的地点虽然是在学校外, 但也都是在学校应该实施监督、管理、保护职责的场所, 所以都是属于校园的范围之内。

(四) 损害时间的特定性

损害发生的时间是特定的, 即损害必须发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办法》第13条规定, 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 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 以及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 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休学学生在休学期间、已退学学生, 因其在“特定期间”内己脱离学校的教育管理, 不具有学生的学籍, 因此不能成为校园伤害事故的主体, 则不属于《办法》所调整的范畴。

三、学生校园作害事故的类型

划分校园伤害事故的类型, 有助于厘清责任主体, 界定责任范围, 明确责任形式, 为及时准确的处理校园伤害事故创造条件。校园伤害事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分类, 从承担法律责任主体角度可以将校园伤害事故分为:

(一) 学校责任事故。

它是学校由于过失, 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包括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有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 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学校教职工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违反有关要求及操作规程;学校组织课外活动时未进行安全教育或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学校统一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不符合安全及卫生标准等。

(二) 学校意外事故。

它是指学生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它包括由于自然因素及不可抗力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生特异体质、疾病, 学校和学生自身不了解或难以了解而引发的事故等。

(三) 学生责任事故。

学生责任事故, 是指学生由于过错, 造成自身或他人人身伤害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事故。《办法》第10条规定了学生及其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形。

(四) 第三方责任事故。

是指第三人因其侵权行为或物件造成学生人身伤害, 依法由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的事故。《办法》第11条、第14条规定了第三人承担责任的情形。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相信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研究必然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岐、杨光磊:《校园事故侵权责任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年3月第1期。

[2]杨秀朝:《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3]高菲:《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看大学生安全教育》, 《法制与社会》, 2008年第7期。

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制度 篇5

1、教师管理

(1)教师要以关爱的情感准则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得歧视有缺点的学生。

(2)教师语言文明,不得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师要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健康情况,发现隐患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救助措施,时刻要有安全意识。

(4组织学生(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教育并做出书面记录,活动过程中细心、认真管理,教师要到位。

(5)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力(法律法规规定的),暂时收缴的物品要及时交给家长,不得没收或随意处置。

(6)教师要在课间等有学生活动的一切时间,进行巡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上报。

(7)发现校外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8)与家长建立联系制度,每位班主任应掌握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及时沟通,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9)对于下列情形教师应及时通知家长,并建立档案,与家长的所有联系要做文字或录音记录。

学生逃学;生病;体检出疾病;有不良行为;学习成绩;受到伤害;安全受到威胁;有自杀、自伤、精神疾病、伤害他人的明显征兆。

2、学校设施

(1)保障校园环境良好、安全。

(2)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场地,及时修复,避免安全事故。

(3)采取安全保卫措施,加强管理。

(十六)学校中层值班制度

1、领导按值班表值班,负责处理值班期间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相关检查工作。值班时间为当日7:30至18:00。

2、值班领导在值周教师的配合下负责检查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学生学习和活动情况,检查校园秩序及安全保卫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值班记录。

3、值班领导提前半小时到校,在学校门口值班,组织学生有序进入校园,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处理突发事件。

4、值班领导应坚守岗位,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脱岗。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岗的必须提前说明,并安排值周教师或门卫妥善处理。

5、关注安全与稳定,如发现事故隐患,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解决,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6、按相关工作预案,负责突发事件处理。

7、值班领导全面负责协调、检查、督促值班人员到岗及值班工作情况。

学生隐性伤害的现状分析 篇6

学生 伤害 隐性伤害

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就需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学生受到的伤害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显性伤害。顾名思义,这种伤害多为身体上的受伤,从预防或矫正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种情况造成的影响是显见的,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之后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其二,隐性伤害。相较于显性伤害,这种伤害表现得并不明显,多体现出长期性以及隐蔽性,不容易被人察觉,如果不能及早意识到这种情况,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的话,学生会受到长期的危害,这样不利于其终身发展。本文对产生隐性伤害的类型以及原因做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改善这一状况。

一、教育体制造成的隐性伤害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隐性伤害,其中不但包括教育价值观的异化、评价方式的扭曲,还包括教育目标的功利化以及教育不平等现象,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

公平性以及人文性应该是教育着力彰显的价值,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往往存在功利化的教育倾向。无论是在教育方式上,还是在教育价值上,都体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在具体教学中,书本知识的教学是教师关注的,然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得不到重视;在教学科目上,偏向于考试科目,而忽略非考试科目;在教学中讲究的是整齐划一,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而在能力素质的培养上则显得欠缺;以智商来评判学生,对学生情商的发展不重视。

学生应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然而,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将学生看作知识的接收器,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当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忽视其平时表现,而以具体的考试成绩当作最终的标准;考试的设置体现出一板一眼、答案固定等特征,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都无法得到发挥。

由于区域、城乡在教育资源上存在不均衡,使得各地的学生无法公平地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隐性伤害。公平教学一直是我们提倡的,这主要是为了让每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在诸多限制下,真正的“公平”无法实现,就造成了起点上的差距,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对于其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二、学校方面施加的隐性伤害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学生需要在这里接受教育,若是学校在管理上不完善的话,也会对学生造成隐性伤害。这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1.领导方式与作风“权威化”

我国有着很长时间的封建传统,很多学校领导将自己定位为“官”,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地位上十分不平等。这种作风会对学生形成不好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功利色彩,这样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十分不利。

2.组织管理不完善,纪律死板

学生在身心上还不成熟,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别,然而有的学校并未考虑到这点,在进行组织管理的时候,过于“成人化”,在人文关怀上比较缺乏。管理结构的效率低下、职责不分,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很多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往往会以突击的形式来进行卫生扫除、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形式化表演,这样难以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勤奋努力的习惯,且使得学生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诸如此类,若是不加以规范,就会对学生造成隐性伤害。

3.教育资源缺乏,评价不当

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较为落后,且师资力量远不能满足教学任务,这对学生的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存在教师流失的情况,这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习信心也有着很大的伤害。

评价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无论从评价方式、手段,还是从评价标准来看,现在的很多学校都表现得十分单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在评价的时候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相评价,这样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设置不科学,结构不合理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大量的学科竞赛、智力竞赛屡见不鲜,学校为了能够吸纳更多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竞赛十分看重,并重点培养相关人才。一般来说,数、语、英被人们当作主科来进行教学,而对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艺术感十分重要的音乐、美术等学科却不是十分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塑造学生的品质、磨练学生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师个人施加的隐性伤害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但包括教育管理,还包括组织活动,正是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频繁接触,使其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若是教师的言行出现疏漏的话,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1.讲话用语不当

教师不但应该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能,还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现实教学当中,部分教师往往会以辱骂、挖苦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呵斥、批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待那些学习不好或是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往往会以“笨蛋”或是“坏蛋”来对其进行称呼,并借题发挥对学生进行侮辱、诽谤等,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也许教师并非是故意的,然而这种言语习惯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危害极大的。在受到语言的伤害之后,学生会出现焦虑、自闭、抑郁等情况,使其在学习或交流的时候产生恐惧心理,这样就很难使学生专心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endprint

2.暴露学生隐私

我们通常会把个人范畴内的物质或是精神称之为隐私,相对于公共利益而言,对于个人来说,隐私是人非常重要的权利。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在各方面都比较敏感,若是教师侵害了学生的隐私,将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学生的日记、短信、书信等,都有着学生比较私密的一些情况,有些教师未经学生的允许就翻看学生这些东西,虽然冠之以关心之名,实则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不公平对待学生

平等受教育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所规定的,要更好地使每一个学生享有这样的权利,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对待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往往是教师参考的唯一因素,并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座位的安排、教学的态度、照顾的程度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差别,这样就使得那些受到冷遇的学生心理产生自卑、遗弃感,若是不及时纠正这种情况的话,不但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对其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使其受到无形的伤害。很多学生都因为教师的不公平对待而自暴自弃,不努力学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逆反心理,使其价值观念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对社会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4.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当前,在很多学校仍旧存在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的行为,教师认为学生“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小树不砍不成材、学生不打不成才”,这属于教师对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理解上的错误,惩罚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统治,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旦教师将惩罚转化为体罚的时候,惩罚的深度以及频次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对其心理产生扭曲,这使得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在现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多以打骂、多抄写作业等形式出现,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损伤。

5.教师不负责任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新道德的重要内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精神,为人师表,外界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预期也比较高,然而受社会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发生危机,对学生造成了较大的隐性伤害。当前补习班、辅导班非常多,而很多教师就是这些补习班、辅导班的组织者或是参与者,在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其往往会留一手,以便在开设辅导班、补习班的时候作为传授之用,以此来收取高额的补习、辅导费用,这样就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家庭施加的隐性伤害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显而易见。

1.父母不恰当的言行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在学生眼中,父母是自己的“榜样”和“楷模”,一言一行都是神圣的。然而,有些父母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讲话方式,粗暴、习惯性的“玩笑式”对骂,相互攻击对方父母长辈。这些不当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并对其产生很大的伤害,若是不采取及时的措施的话,学生的身心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2.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才,父母的引导至关重要。正确的引导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将学生带入歧途。调查显示,多数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也承认不当的教育方式会给学生造成隐性伤害,但有一些家长(特别是单亲家庭和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不能够分辨自己教育引导观念是否正确或科学,也很少能够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不正确的教育引导包括溺爱式、放任式和专制式三种形式。“溺爱式”教育方式多存在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对学生百依百顺、任意迁就,满足学生的任何要求和需求。“放任式”教育方式多存在于单亲家庭或父母工作比较忙的家庭,父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放任学生自由发展,疏忽监管责任。“专制式”教育方式多存在于单亲家庭、暴力家庭或传统家庭,父母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言听计从,过度干涉学生的行为,学生稍有不从表现,就拳打脚踢加以管教。结果,“溺爱式”教育使学生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独立人格的培养,甚至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放任式教育”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没有归属感,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专制式教育”使学生迷茫无助,没有成就感和自主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听从忠告。

3.家庭生活氛围

家庭的和谐与否对于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家庭生活氛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父母之间的感情,另一个方面是父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父母是十分重要的依赖,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对于学生而言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是父母感情不合的话,在学生的心里就会有不安全感,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

对学生会造成影响的还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若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过于密切,则学生的独立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若在是家庭生活中,学生经常遭受到暴力的话,则学生的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伤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

参考文献

[1]马雷军.校园法律指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戴斌荣,刘正萍.论教师对学生的隐性心理伤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2).

[3]刘冬梅.关于学生隐性伤害的法律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3(10).

[4]张凤玲,马士薇.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临床儿科杂志,2003(6).

[5]王辉.校园情境中的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作者:沈东华(1972-),男,江苏东海人,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文通学院副教授。]

学生隐性人身伤害及其预防对策 篇7

一、认识隐性人身伤害

要认识清楚隐性人身伤害,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弄清隐性人身伤害的类型

隐性人身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种则是由于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发生在学校中的隐性人身伤害主要是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引起。

2. 明白哪些群体易受隐性人身伤害

易受隐性人身伤害的学生大致属于以下几类:

成绩较差、上课时小动作较多、爱说话或者爱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

性格内向、较为内敛、孤僻的学生。

家庭条件差, 父母或本人有身体缺陷的学生。

不懂礼貌, 不讲卫生的学生。

3. 了解学生隐性人身伤害的表现形式

(1) 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惩罚

身心惩罚包括身体惩罚和心理惩罚。身体惩罚是一种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惩罚方式, 多以罚站、罚跑、罚抄课文或作业、放学后留校、打骂等为代表形式, 在传统教育中一直被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被广泛地使用。直到今天, 尽管有关教育法规早已明确禁止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但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仍然被许多教师广泛地使用。某学校就曾发生一起一名老师给了学生一个耳光, 导致学生耳膜穿孔的事故。

心理惩罚是一种并不以明显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方式, 旨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 使他们不敢违背老师的任何规定。学校中的心理惩罚一般包括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孤立、排斥, 拒绝学生进教室听课或学习, 公开学生的个人隐私或秘密并加以宣传、渲染, 任意公布、肆意评说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等。与体罚相比, 心理惩罚给少年儿童的心灵造成的伤害更大, 其影响也更深远。

(2) 来自学生之间的互相伤害

(1) 校园欺负:在学校中, 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现象并不少见。与女生相比, 男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欺负;而父母学历水平较低的少年儿童, 受同伴欺负的可能性更高, 特别是那些家庭贫困又长年与父母分离的残障留守学生, 更易受到不同类型的隐性人身伤害。

(2) 起绰号:大部分学生有“老师和同学给其他同学起难听的外号”的经历。在一次标题为《我的烦恼》的作文写作训练中, 有82%的学生写的烦恼来自于“外号”, 这些根据个人缺陷所取的外号诸如:矮冬瓜、胖面包、萝卜条等, 让许多学生难以接受。特别是女生, 外号让她们内心极度难堪和痛苦。这说明绰号现象在校园生活中并不少见。

(3) 学习压力带来的隐性人身伤害

这类伤害往往是因为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老师和父母对他们施加了过高的期望而造成的, 如果学生自己对自身也有较高的成就期待, 就更容易产生隐性伤害。

二、预防少年儿童隐性伤害的对策

学生隐性人身伤害是当前无法回避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减少少年儿童面临隐性伤害的危险, 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笔者认为达到这个目的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防范。

1. 实施人文精神的学校教育

现代课改的目标是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和人才观。全新的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培养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才。

(1) 教育是“人”的教育

尊重不仅能使人愉悦, 而且能使人聪明。一个孩子别人说他好, 他就好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差异是教育的前提, 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应该尊重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 体现对“人”自身的关注, 强调对“人”的发展的促进功能。

(2) 教师应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育中的“人”, 是平等的教育活动参与者。教师不应处于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于自己的安排的位置, 而应当细心地、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 探索世界。更应当懂得尊重学生, 欣赏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宗旨, 教师应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3) 学校制度安排和常规管理应以“人”为本

学校任何规章制度与安排, 都应该以“人”为基础, 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 作为规章制度的制定者, 应当了解学生的世界, 遵循学生世界的规律和方法。真正做到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2. 切实变革教育理念

(1) 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由应试教育为主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仍是当前少年儿童心头的最大隐忧。尽管长期以来不断在强调“减轻学生负担”, 也确实作了一些努力, 但少年儿童所受的此类心理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 许多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或考虑焦虑。减少少年儿童的学习和考试压力,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他们, 使学校不至于成为“学习地狱”、“考试地狱”。

(2) 切实落实新课改下的评价机制

新课改下的任何对师生的评价, 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 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它不仅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业情况, 还可以检查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 但在现实教育生活中, 这种理念并未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标准,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在于学生成绩的好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就顺势地以成绩来衡量。每次考完后, 学校与学校之间, 班级与班级、人与人之间都会有名次。特别是教师, 许多相关的东西都会与考试紧扣在一起。从而导致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教育生活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隐性人身伤害。因此, 要彻底落实新课改提出的师生评价机制, 学生在学习上受到的隐性人身伤害才会得到改变。

3. 正确对待学校中的特殊群体

在学校生活中, 有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更容易遭到侵害, 包括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学生, 比较调皮、淘气的男生, 家庭条件较差、父母下岗或离异的学生, 有亲属患有精神病或正在服刑的学生, 以及那些性格内向、怯懦、寡言少语的学生等等。这些学生因生活中一些不尽人意的事件而容易遭到教师或同学的歧视, 受到隐性伤害的可能性也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对这类学生群体, 必须在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鼓起勇气积极面对人生, 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信心, “破罐子破摔”, 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4. 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个人修养。用具体的事例, 切身的体会,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起绰号、欺负弱小同学是错误的行为, 从而自觉地关心和帮助弱势同学, 形成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健康生活氛围, 达到减少学生之间的互相伤害的目的。

5.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制

针对隐性伤害的来源和成因, 学校应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机制, 对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予以必要的改革, 切实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展学生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伤害和挫折;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处置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形势、学生特点的变化, 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截至2010年, 我国高校有近2000所, 在校学生人数达2500万。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宁波市, 共有全日制高校15所, 在校生为14.08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而与此同时, 高校个体或群体性事件频发, 特别是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突发性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并引发纠纷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 引起社会的关注。

当前,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的数量和纠纷的复杂程度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产生的纠纷已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破坏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需要创新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否则, 学生伤害事故处置将始终难以摆脱纠纷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危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损害社会稳定与发展。

当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 是指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及其纠纷的预防、预案、处理、总结过程的统称, 包括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和纠纷处置两个方面。

1.事故的类型

一般来说, 按照引发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事故的类型主要有:

(1) 突发性疾病致残或猝死事故。学生自身疾病一直是导致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在高校所有的学生伤害事故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但无先兆情况的学生猝死, 仍不时发生, 应引起重视。

(2) 刑事或治安案件导致学生受到的伤害事故, 指学生间或来自校外第三人实施的暴力事故, 典型的有学生间打架、群殴, 学生或校外人员在校园内对其他同学的犯罪行为导致伤亡的事故。

(3) 交通事故, 是指在校内外由于交通事故导致学生伤亡的事故。

(4) 自杀、自残等学生自我伤害事故, 指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或精神性疾病导致的学生采取极端手段伤害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生命的事故。最近的研究表明, 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卫生部也报道, 每年有200万自杀未遂者接受医学治疗。[1]当下, 大学生自杀、自残等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 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自杀、自残已占大学生非正常伤亡的首位, 值得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5) 其他意外伤害事故。包括:火灾事故, 一般发生在校内集中场所或学生宿舍, 一旦出现, 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学生伤害甚至死亡的后果;教学与生活设施陈旧、老化, 学校食堂卫生不达标, 实验室管理不当而发生的事故;运动伤害, 一般发生在文体课堂、学生生活区或在校内组织的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中;外出活动过程中的溺水等意外事故。

2.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点

(1) 特定性。主要是指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主体特定 (在校大学生) 、地域范围特定 (通常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 或学校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校外其他场所) 、时间特定 (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和义务的时间内发生的伤亡事故) 。

(2) 潜伏性。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背后大多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有的事故潜伏时间比较长, 而有的事故发生的征兆并不明显。

(3) 突发性和紧急性。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得非常突然, 很多事故在平时的正常教学和管理中很难预见。而一旦事故发生, 则表现出情况紧急, 高校必须紧急回应并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决策, 特别是学生自杀和暴力犯罪事件, 是目前高校遇到的越来越多的学生伤害事故案例, 其紧急性更是不言而喻。

(4) 迅速传播性。由于高校是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 且当前网络普及, 加之各类媒体对高校动态极为关注, 一旦高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特别是学生死亡事故, 消息会迅速传播、扩大,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容易产生高校的公共关系危机。

(5) 处理过程的复杂性。长期以来, 大多数家长认为, 不论大学生是否成年, 在校就读期间学校就应当对其履行监护和管理的义务, 只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 学校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在事故发生后不理会事故的原因和事实, 采取非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如通过媒体报道或者采用威胁、恐吓等方式向校方施加压力, 使得学校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处理问题的过程更加复杂, 且牵制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最终反而不利于事故的妥善及时解决, 重者还会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结分析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策, 为事故发生后或产生纠纷时进行有效处置提供决策参考。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所以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向来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 新形势下的安全稳定形势不容乐观。

(1) 非法宗教组织进校园。非法宗教组织主要是用极端邪恶的手段来对抗现实社会, 这样的组织和团体威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 损害群体利益, 危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有极大的危害性。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等学校社会化、市场化趋势明显, 各类宗教组织容易进入学校散发宗教宣传品, 传播宗教意识, 进行传教活动。与此同时, 一些境外非法宗教组织也趁机以研讨会、报告会、交流会等为名, 以传教渗透为实, 鼓动高校师生参加其活动, 如校园团契等进校园宣传活动, 鼓动大学生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罢课、绝食、制造破坏学校安全稳定事端等。

(2) 各类案件进校园。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其内心及行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再加之一些高校管理不严, 使得社会上许多不法分子把作案对象选择为大学生, 人身伤害等治安、刑事案件进校园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形势不容乐观。

(3) 特殊学生进校园。即特困生、特富生、心理特殊学生逐渐增多, 这些特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发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 包括学生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事故及各种校园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学生伤害事故更加容易引发纠纷, 处理纠纷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

2.学生家庭因素

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现的条件, 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长辈们的溺爱和呵护导致了很多学生亲情观念淡漠, 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对于社会、家庭甚至自身的责任感不强。而当前很多家长只注重经济投入, 忽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疏导、教育, 家长与子女间缺乏沟通, 往往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弱, 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个人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稍遇挫折就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伤害他人或自己。

有一些特殊家庭如贫困、父母经常吵架、离异、单亲等, 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任性、自私、偏激、冷酷等不良心理, 也是导致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在自杀和伤害他人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 单亲和父母离异等家庭背景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 充分说明了家庭因素对现阶段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影响, 也值得引起整个社会的充分重视。

3.高校内部管理和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扩招使高校人数剧增, 而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带来的高校内部资源和条件发生变化, 各种内部关系更加复杂, 使得高校在发展、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差异化愈加明显。一些高校危机意识淡薄, 管理水平落后, 对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并没有充分重视, 处置过程非常被动。而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 其自身思维具有活跃性和片面性。同时, 我国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逐渐弱化的现实, 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社会公德和信仰缺失。高校内部管理的不足和大学生的突出问题成为引发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内在因素。当前, 普遍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 网络问题突出, 并由此带来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网络游戏沉迷,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暴力等问题突出。21世纪互联网的应用飞速发展, 标志着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 这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面对无穷虚拟的网络世界, 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和资讯, 但网络游戏的无序管理、网络传播的暴力和自杀、伤害他人等信息对大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可小觑。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突出反应一些大学生将网络游戏中的矛盾带向现实, 引发打架斗殴等伤害事故;网络不良信息引导一些大学生自杀、暴力伤害他人等学生伤害事故的严重后果。值得重视的是, 如果学生伤害事故是由于网络问题引起的, 由于家长对网络技术了解、掌握的差异, 学校在处置该类学生伤害事故时往往更容易引起与家长之间的纠纷。

(2) 学生在校期间精神疾病问题突出。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左右, 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3]在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中, 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之全国大学生为好, 但是仍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4]陕西省高校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UPI总平均分为14.01分, 其中21%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6%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其余53%的学生存在着消极心理倾向;[5]在广州市某高校的调查中, 有13.6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卫生问题, 26.18%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6]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确是一个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问题。如果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于严重或没有加以有效控制, 就会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 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疾病, 导致伤害他人甚至自杀的事故发生。大学生的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十分惨痛的创伤, 甚至严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并极可能带来一些纠纷。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突出。当前, 高校学生逐渐开始以“90后”学生为主, 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表现在有活力、有思想、敢冒险等方面,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以及在交际过程中不能甄别不良诱惑。如果处理不当, 就容易滑向消极一端, 甚至酿成悲剧。近年来, 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和情感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 也是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之一, 同时事故一旦发生, 涉及的学生及家庭往往不只一方, 纠纷的处置过程更为复杂。

总之, 当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其现状和特点相对复杂, 引发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有社会、家庭、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 在高校日常管理实践中, 要想完全消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 尽可能地减少事故, 将矛盾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缓解、抑制, 减弱其负面效应, 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无论是预防还是处置学生伤害事故, 最有效的方法, 都是从源头上控制, 萌芽状态时抑制, 机制上落实, “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 其效果就会完全不同。而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置方面办法不多, 且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事故预防和纠纷应对机制。因此, 有必要在事故的预防、处置程序的规范、制度的完善, 对现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置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摒弃各种弊端和不利因素, 运用公共危机管理及公共关系处理等先进公共管理理论改进处置方法, 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学生伤害事故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公共管理理论

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置中的运用

笔者收集了大量在国内各高校发生的与高校管理各环节相关的典型纠纷案例进行分类研究, 发现当前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及其与学生、教师、政府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跟上这些变化, 矛盾汇集起来导致了近几年来高校疲于应对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各类矛盾纠纷, 频频被诉或者败诉的现象有增无减。表明对高校的管理理念进行认真研究已经非常必要。在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实践中, 或者因为高校学生伤害所引起的矛盾纠纷方面, 引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关系等先进管理理论, 在事故的预防和纠纷的处理方面都大有裨益。

笔者通过与国外高校处理类似案例及其他行业处理伤亡事故的比较分析, 认为高校应引入或深化公共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理论预防和处置学生伤害事故。

1.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应用

公共危机管理, 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 (包括高等学校) 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 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 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 从而使现存的公共危机得以解决, 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危机管理是现代高校管理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将危机管理的概念引入到高校的管理之中, 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必不可少。[7]按照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和理论, 从总体上说, 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处置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即防—控—责原则、情—理—法原则和快—准—序原则。

根据奥古斯丁的理论, 危机管理分为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六个不同的阶段。笔者认为, 要使公共危机管理在处理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处置中的充分应用, 主要应以危机的预防和恢复、总结阶段入手。

(1) 预防、应急预案和方案的建立。这是危机的避免和准备阶段。罗伯特·吉尔曾说过, “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9]首先, 高校应该重视编制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置预案。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与处置中, 高校科学编制学生伤害事故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 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实际举措, 对于切实提高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编制学生伤害事故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预案内容涉及多个部门, 且处置结果难以预料, 各高校必须认真对待, 制定的预案应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预案从起草到实施都必须按照法律规范要求, 履行一定的程序, 以保证其合法性。预案编制前, 应由校级领导、保卫处、学工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和专家组成预案编制小组, 特别要充分发挥专家系统的支持作用, 使之更有科学性。同时, 预案编制不仅是一个文件化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科学地对事件进行评价的过程。编制小组既要对预案内容进行合法合规性分析, 更要结合实际开展危险因素分析、处置事故纠纷的脆弱性分析、所能提供的资料全面分析, 还要做出事故纠纷处置的预期效果分析。处置预案形成初稿后, 需要广泛征求意见, 集思广益, 必要时开展针对性演练, 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当然,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还应包括危机应急专门机构的设立, 并派专人负责、管理。其次, 为了减少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高校应当切实制定方案对高校及在校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工作, 这里包括校园硬件设施维护和日常安全管理义务。应当首先保证提供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这主要是督促高校平时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工作, 及时消除校内消防、治安、交通等隐患, 以便更好地保护学生安全, 有效防范一部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高校负有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对学生进行管理和保护的义务, 以预防和消除各种可能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安全隐患, 高校还应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教育特点,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安全管理义务还包含对进行学生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 以及对学生伤害进行制止和救助等。进行安全教育的重点, 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 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 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教育学生平时应当服从学校管理、遵守学校规定, 主动避免和消除学生伤害事故。再次, 高校对校内商业机构及进校服务的其他组织也具有安全管理义务。大部分高校将后勤服务甚至管理工作不同形式地移交到社会商业机构进行市场化经营, 但后勤社会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高校虽然不直接从事或干预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 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完全规避学生在后勤、生活中受到的各类伤害事故责任, 因此, 高校必须对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进校服务的其他组织, 主要是指高校租用社会商业机构的设备、设施等进校服务, 比如某高校为开展校内活动租用某文化传播公司的舞台、音响等,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这些服务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因此, 强调高校对社会化后勤如饮食、商业等组织的安全管理义务, 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状况, 督促后勤企业和商业机构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可以有效减少来自校内商业机构及其他组织对学生的伤害事故发生。最后, 高校应重点做好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当前, 由心理疾病引发的大学生自残、自杀的惨剧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予以强调。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 都是学生自残、自杀的诱因。高校应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值班制度、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度, 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干预反应机制, 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学生心理问题快速危机干预通道。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摸排工作, 实行动态管理, 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当前, 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虽然学校并非治疗心理疾病的专业机构, 无法胜任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任务, 但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进行预防和加强宣传工作, 则应属于高校的职责。

(2) 恢复和评价机制的完善。危机管理的最后阶段是总结经验教训, 从危机中获利。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纠纷处置完毕后, 学校要及时总结, 建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的事后评估机制、事后恢复机制和事后总结机制。事后评估机制的作用是对处置完毕的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中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解决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以完善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的预防和应对机制。事后恢复机制的作用是及时消除事故及纠纷对学校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 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建立事后总结机制, 不仅仅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 更多地是为了通过总结, 改革自身不完善的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和应对机制, 建立更完善、更具实际操作性的工作体系。高校要积极进行观念更新、体系创新, 促使学校的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和应对机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2.公共关系理论在处置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应用

公共关系, 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 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 同相关的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高校通过及时有效的公共关系可向相关对象和公众传递有关事故的准确可靠的信息, 并可藉此传递救助信息, 使相关对象、家长和公众保持平稳情绪和心态, 从而为高校事故纠纷处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事故纠纷处理提供更多的力量支持。[10]高校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纠纷中, 应注意巧妙、充分运用公共关系技巧, 建立客观、准确、及时的学生伤害事故信息发布机制。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特别是重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 学校如果能充分重视并合理运用公共关系, 可以避免和化解谣言和误解, 平息媒体与公众的过度反应, 展示学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师生解决突发事件的信心, 为高校迅速、妥善解决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对待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谣言, 最好的策略就是公开、透明, 及时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事实、数据, 让公众进行判断, 谣言当然不攻自破。[11]从具体实践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事故发生后, 高校应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情况, 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支持。同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及时向受伤害学生家长表示关怀和歉意, 注重与对应学生或家长的沟通, 敢于承担责任, 合理考虑学生及家长的需求。

(2)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选派拥有新闻发言权的发言人负责接待好各类媒体记者, 规范信息发布渠道, 真诚、主动回答媒体的疑问, 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媒体的体谅和支持。

(3) 重视新传播渠道的有效运用, 如借助网络, 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和论坛等及时发布动态、准确的信息, 及时纠正偏离事实真相的网络舆论。

(4) 高校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纠纷的过程中, 要合理运用心理战术, 迅速掌握学生或家长群体的心理状态, 突破其心理防线, 从而缓解矛盾。

综上所述, 面对当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对高校日常管理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高校若能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 充分运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理论和公共关系理论, 无论在事故的预防和纠纷的处理方面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美松, 曾文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樊富珉, 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4) .

[5]顾凡.陕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教育, 2006 (1) .

[6]刘兵.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M].华南预防科学, 2004 (1) .

[7]杨佳, 陈小林.新时期我国高校危机的特征分析及危机管理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1) .

[8]杨志稳.高校突发性学生伤亡事件的处理与反思[J].保山师专学报, 2005 (8) .

[9]R.T.Curr, ed.Handbook of Poli t i cal Conf li ct:Theori es and Reaseareh, Colli er&Macmi llan Publi sher CO.1981.

[10]黄牡丹.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普通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伤害事故,民事责任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界定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人身伤害是指直接对身体造成有损害后果的创伤, 造成的后果有明显征兆, 或通过普通医学手段的身体检查作出鉴定, 对造成的原因作出准确判断。”[1]根据第37条规定,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适用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特征主要包括:

(1)损害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损害的主体只能是在高等学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此处的学生一般是指取得国民教育体系内公办和民办的全日制学籍的在读学生。

(2)损害时间特定性。

从时间上看,其伤害行为或者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者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的期间。

(3)损害空间特定性:

损害的空间特定是指其伤害行为或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者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等职责的地域范围内,即一般是发生在大学校区或园区内,但是并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之内,有时也发生在学校组织活动的场所内,如学校的体育场馆、电影院、展览馆、礼堂等。

(4)损害因素多样性:

首先,从损害的主观因素方面看,它可以因故意引发,也可以因过失引发,还包括由没有过错方的意外事件所引发。其次,从损害的客观因素看,它既包括来自外力的干扰,也包括出自于学校或学生本身的问题。

(5)损害结果特定性:

一般而言,损害结果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财产损害和知识产权损害等,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特指人身损害。单纯的精神损害、财物失窃等则不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范畴。

二、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而教育责任是主要责任,管理和保护责任附属并服务于教育责任。结合我国《民法通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下述要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应承担责任:

1、违法行为。

学校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学校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定义务的行为。

第一、违法行为主体认定

学校伤害事故的违法行为主体为“学校”。实践中,具体履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的主要是具体的个人,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是否代表学校在行使职责是认定违法行为主体的关键。笔者认为,判断是否执行职务的标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否以学校名义;

(二)是否在外观上须足以被认为属于执行职务;

(二)是否依社会共同经验足以认为与法人职务有相当关联。

第二、学校的违法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

作为指行为人积极主动实施某种行为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如教师体罚学生;不作为指消极的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学校明知教室为危房,却不加修缮。无论是积极地作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只要在学校的管理职责范围内,学校就不得不承担责任。

第三、高校违法行为的类型

首先,高校未尽法定义务。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设施安全义务,(二)制度安全义务,(三)消费品安全义务,(四)安全教育防范义务,(五)选任教师安全义务,(六)活动选择安全义务,(七)安全注意义务,(八)防止安全事故恶化义务,(九)遵守教育法规义务,(十)通知义务,(十一)其他义务。

其中第一,二,三,五,八,九,十义务的考量因素较小,但是第四、六、七义务的判断可考量以下因素。首先,学生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再次,学校的特定义务;最后,学校所处地域、教学层次等其他因素。

其次,高校是否尽了约定义务。

2、因果关系。

根据《办法》第八条规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 应当承担主要责任;非主要原因的, 承担相应的责任。

3、主观上具有过错。

“这是判断伤害事故的责任, 及确定此后的处理与赔偿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1]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是一种民事侵权责任,我国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都要承担责任,它只能适用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我国法律对此在校园伤害事故中运用无过错原则没有明确规定。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法律又无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有学者主张, 公平责任原则也应当成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之一。[3]

过错责任原则,又称过失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充要条件。因为, 个人基于其自由意思决定从事某种行为而造成损害, 因其有过错而使其负侵权责任, 足以表明对人的尊严的尊重。[4]

高校校园伤害案件归责原则的理想选择是应当以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

4、损害后果。

损害结果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事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此后果指人身损害,不包括财产损害和单纯的精神损害。

三、学校责任的免除

学校责任的免除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造成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学校也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1、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伤害或其它意外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不可抗力造成的;

(2)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的侵害造成的;

(3)学生有特异体质或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难以知道的;

(4)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学校已履行了相应的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

(5)其他意外因素。高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学校认真履行了管理职责且无过错存在的,则应免责,但却负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的义务。如体育课上学生意外受伤,老师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受伤害学生施救。

2、由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伤害,责任由学生承担。典型为学生自杀、自伤行为。对于学生自身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学校免责;对于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如教师、其他工作人员侮辱学生、擅自处分学生、处罚明显不当等造成学生自杀身亡的,根据过错程度高校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而如果学生的自杀虽与学校工作有一定联系,但学校的教育管理合法或在自由裁量范围内的,学校免责。

3、第三人加害致使学生发生人身伤害的情况,学校能证明自己无主观过错,也可免责,由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

4、高校教师或者其他员工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于其行为属于职务范围以外,因此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由加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8-9, 32.

[3]贾志民, 袁庆祝.对认定学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诱因分析及防范 篇10

关键词:意外伤害,事故,诱因,防范

学生意外伤害是倍受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问题。我国每年大约有16 000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溺水等各种意外而死亡, 平均每天约有45名学生死于意外伤害, 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这些事故中, 虽然有一部分是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造成的, 但其中约80%以上的学生意外伤害是可以通过防范和应急处理而避免发生的。认真总结分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发现各种存在的诱因, 深入细致做好防范工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诱因归纳分析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三是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四是由于学生本身和其他综合因素造成的。

(一) 学校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学校校址处于不安全地方

学校校址的选取, 首先应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但目前许多学校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 并未考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存在的安全隐患, 或者即使已经考虑到, 但也未能有效的避免。例如学校建在车流很大的道路旁、较大面积水域边、加油加气站附近等等, 均存在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 容易导致学生意外受到伤害。例如某学校建在国道318线旁边, 自2006年9月投入使用不到两年时间, 就发生了4起事故, 造成4名学生受伤。

2. 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是学校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 但同时也是容易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如建筑物年久失修倒塌、运动场地不平整和积水湿滑、实验室危毒药品泄露或丢失、防火设施不到位或存在危险隐患的地方无警示标识等等, 都是诱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因素。根据《市级学校安全预警与救助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 以遂宁市为例, 近年来因学校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导致学生意外伤害的占整个学生意外伤害的1%左右。

3. 学校活动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学校在教学、实验实训、活动等方面引发的学生意外伤害占一定比例。如学生在做实验时不慎将硫酸溅入眼睛导致烧伤失明;学生操作车床时头发被卷进机床导致大块头皮被扯掉坏死;学生上体育课打篮球, 跳起后跌落在地导致严重脑震荡等等。除此以外, 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也是诱发学生意外伤害的因素之一。如在2007年11月遂宁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迎检期间, 许多小学安排学生在车流量相当大的交通密集地协助指挥行人和车辆。小学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其本身还需要照顾, 但他们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往返穿梭于马路上, 其安全保障可想而知。

4. 学校疏于管理

学校疏于管理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呈现多种形式。如学校安全保卫措施不力, 有外来人员进入学校与学生发生冲突致使学生受到伤害;寄宿学生在午休、晚就寝后无人管理, 学生发生伤亡后学校才知晓;学生因自己原因跌倒受伤后, 学校未及时采取进一步救护措施而导致学生死亡;学生擅自离开学校未归, 直到第二天学生遇害后由警察告之学校后才知晓;学校食堂提供变质食物致使学生集体中毒等等, 这些因学校疏于管理的因素都会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二) 社会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交通事故导致学生意外伤害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汽车数量急速攀升, 城市交通压力明显加大, 交通事故急剧上升。据统计, 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人员伤亡达10万人以上。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形势分析报告 (2006) 中显示, 2006年全国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 主要是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 两类事故发生量占全年事故总量的50.8%, 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人数总数的60%。以遂宁为例, 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全市机动车入户便高达67 945辆, 而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却并无显著提高。同时,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大量使用, 使整个城市交通压力空前巨大。全市大中小学大部分处于交通压力大、车流量大的街道, 学生上学、放学时面临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威胁。此外, 城市交通秩序比较混乱、市民交通意识淡薄、交通管理相对薄弱, 更加容易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的威胁, 从而导致伤害。据统计, 2002—2006年, 遂宁市学生意外死亡 (不包括学生疾病死亡) 中由于车祸导致的占到10%。

2. 不良的城市社会治安引发学生意外伤害

城市社会治安差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经常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许多学校发生的社会治安事件来看, 因财物问题导致伤害人身的事故高居榜首, 绑架勒索、盗窃、抢劫学生财物最易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和人员稀少的城市边缘是社会治安案件的高发区。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到顾主伤害或遭遇正在发生的事故而无辜受伤的也时有发生。女生在校外遭受性侵害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3. 社会自然环境导致学生意外伤害

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全。如学校处于山丘地带、低洼地带或者江河水系发达的地带, 很容易受到山体滑坡、洪水来袭或玩耍时跌落、溺水等伤害。以遂宁为例, 城市处于涪江和人工渠河的包围, 城市面积的窄小使得学生接触河流的机会无限增大, 致使当地学生因溺水身亡的事故占据了整个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绝大部分。根据《市级学校安全预警与救助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显示, 遂宁市2002—2006年71%的学生意外死亡 (不包括学生疾病死亡) 是因为溺水而造成的。

(三) 家庭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家庭变故导致家庭教育和监管的缺失

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离婚等因素, 导致单亲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这些学生中, 很多学生缺乏家庭的教育和管理而成了“问题学生”, 特别是在学校视野之外, 就像脱缰的野马, 成为不良因素的牺牲品。同时, 在学校里, 他们往往遭到其它学生的嘲笑和鄙夷, 造成强烈的心理失衡, 很多时候又成为伤害其它学生的潜在隐患。

2. 留守学生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 留下庞大的“留守学生”军团。2005年, 四川省妇联对省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 初步显示当时四川省留守儿童数量已突破500万人。2006年, 遂宁全市有“留守学生”16.6万人, 占学生总人数的26.0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 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往往容易遭到侵害和意外伤害, 女孩甚至会遭到熟人或家人的性侵害。

3. 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

如父母长期不和, 吵架甚至打架;父母自身言行作风不够严谨;对孩子过分溺爱或严厉, 经常训斥、打骂孩子等都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从而会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重、不服从教育管理的现象, 甚至有时离家出走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 学生本身及综合因素的影响

1. 不易觉察的疾病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突发疾病死亡也是学生意外伤害的因素之一。如遂宁某中专学校一名男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 晚上入睡后死于床上, 事后证明是夜间突发疾病导致;2005年5月, 某高校一名二年级男生在早上跑步时突然倒地, 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经鉴定是因本身身体特质原因导致猝死;2010年, 一名学生在打篮球时, 在无外力作用下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这类学生意外伤亡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存在不易觉察的疾病或身体器质性缺陷, 是很不容易防范的因素。

2. 心理脆弱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得到各方面的娇宠和关爱, 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虚荣心强、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充分。在出现的学生自残、自杀现象中, 大部分人正是由于心理脆弱, 在面临困难和压力时无法应对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已经是导致学生伤害的重要因素了。

3. 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差

学生处于青春成长时期, 思想单纯, 容易冲动, 社会经验欠缺, 防范意识薄弱, 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在面临突发事件时, 往往不知所措或采取不正确的方式应对, 结果是有些本应该可以避免的事故还是发生了。如学生在遇见抢劫时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而受到了人身伤害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学生意外伤害的诱因很多, 以上是主要诱因, 经分析可以看出, 许多因素是可以通过我们细致努力的工作达到防范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重在事前的预防。当事故发生后, 不管处理得多么合理、合情、合法, 但带给学生和家庭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同时也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资源。所以, 研究学生意外伤害的防范显得特别有意义。

二、学生意外伤害的防范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人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人的一切存在都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 失去生命就失去了一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应该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关爱学生, 从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开始, 使他们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学校和家庭应该从情感、心理、法制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等角度教育学生如何遵纪守法、驱利避害、健康成长, 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存在。

(二)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预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首先是改观教学的内容, 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卫生救护教育等;第二是改观教育方法手段, 科学执教、因材施教, 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家长粗暴管教孩子等;第三是改观教育的目标, 特别是要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 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从而减轻学生压力;第四是改观教育评价, 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和学校的水平, 重视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等。

(三) 有效的安全教育和演练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应该全面系统介绍学生在各个时期、各种环境可能发生的意外, 让学生提高警惕, 懂得防范;二是教给学生防止意外伤害的本领, 教会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和自救;三是要通过活生生案例分析介绍、讨论、演讲等形式深化, 达到警钟长鸣;四是进行模拟训练, 增强学生规避意外伤害的能力。

(四) 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学校应建立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 做到覆盖面广、责任明确、分工负责、落实到位。制度贵在执行, 防止一纸空文的现象。各类学校都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队伍来抓学生安全工作, 并以到位的资金、设备辅以保障。及时发现和排除校园内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把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安全意识淡薄, 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形势分析报告 (2006年) 中显示: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61%是在校园外发生的。因此, 单纯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家庭与学校应实现信息通畅地交流, 实现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全面跟踪了解, 尽量减少学生既不在学校又不在家里的真空时间, 使学生无监护或保护。整个社会 (特别是政府) 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善交通、社会治安等社会环境, 创建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肖炜.谈加强学校安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2) .

[2]陈珠琳.略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头大学学报, 2003 (19) .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之学校责任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法律关系 侵权责任 归责原则 风险防范

只要办学,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就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风险,这是学校办学活动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高校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由学生伤害事故所引发的纠纷也不断增多。本文从研究高校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入手,对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试图提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及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校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

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做出科学认定,是正确处理此类纠纷的关键。而在探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高校与高校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第1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11条第2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此可见,有资格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年龄上要达到18周岁,二是心智上要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辨识能力。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经历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后的年龄一般都达到了18周岁,而且,这些大学生都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的高考的洗礼,一般都具有相当的辨识能力。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是不需要他人代理的。监护义务或者职责是针对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而设置的法律规定。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不存在继续监护的法理基础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要对自己的行为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伤害事故,应当其当作普通的受害者,分析其受到伤害的加害主体、因果关系和过错归属来划分责任的承担。学生家长既然都没有了监护职责,那么学校的监护职责又从何谈起呢?既然高校对大学生不存在监护职责,那么以高校对学生负有监护职责为由,判令学校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民事侵权行为归责原理的具体运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六种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认为,鉴于学生被其家长送到学校后,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家长的管控。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理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管控,防止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当学生出现伤害事故了,理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只能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这种观点认为,是目前主流观点。其恰当地衡平学校与学生的利益,对保护学校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种意见认为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实行过错推定原则和公平原则。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程序正义。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有举证能力,应采取举证倒置,以加重高校败诉的风险,促使其加强管理,勤勉地尽到注意义务,创造更安全的大学校园供大学生学习生活。另外,在学校和学生均无过错时所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要承担公平责任。

第四种意见认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特殊情况下,也可适用过错推定或公平责任原则,但不承担无过错责任。

第五种意见认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也适用过错推定或无过错责任原则,但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第六种意见认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可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三、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及风险防范措施

学生伤害 篇12

一、体育课堂上的学生伤害事件产生的原因与分析

体育课堂上的学生伤害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有的是学校教师方面的问题, 也有的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于某种原因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 其本身就存在着较高的危险性。体育教学最重要的场所是在室外运动场上进行的, 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特殊课程。如足球、篮球、跨栏、跳高、跳远等大多数体育活动项目对抗性激烈, 速度很高, 强度也较大, 有的项目甚至还需要借助体育器械等进行练习, 这就使体育教学本身就存在了很高的风险性、危险性, 很容易引发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第二, 教师对体育活动内容安排和教学的组织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心理适应特征、季节的变化及体育项目活动特性等因素, 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科学选择内容, 安排合理的组织形式、适当的组织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和组织方式不恰当、不正确都容易造成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出现, 比如常见的情况有:活动前准备活动不够充分, 要点讲解不到位、规则交代不清楚等, 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大负荷的活动内容训练习中发生运动伤害事件。

第三,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缺乏安全意识, 保护措施实施不力。相对于室内的课堂教学来说, 体育教学过程组织和管理的难度更大, 且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致伤害危险性, 如果教师在体育课活动中安全意识不强, 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疏忽大意, 随时都有可能导致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标枪、铁饼等投掷项目进行训练时, 没有严肃强调纪律, 学生乱跑乱动;单杠、双杠、吊环等训练项目中保护措施不力等, 都很容易引发伤害事件。

第四,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安全意识淡薄。有很多情况下, 教师虽然对安全问题下了较大工夫, 但由于学生自身原因, 总认为老师话多, 对安全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而造成伤害事件。

另外, 还有些安全事件是由于运动场地、器械存在问题而引起的。如体育器材安装不规范、维护更换不及时、位置放置不合要求、场地不够平整、质量问题严重等因素, 都有可能引起伤害事件。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 因器材、场地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引发的伤害事件高达的30%左右, 已成为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体育伤害事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良影响

虽然体育运动伤害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不完全是学校或者教师的责任, 但对学校来说, 由此引起的社会影响是很严重的、长远的,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一些高致害体育项目产生恐惧心理而避而远之。有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场地、器材才能开展, 如跳高必须有跳高架, 跨栏需要有栏架等。因在进行这类具有一定难度且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训练时, 容易引起伤害事件的发生, 学生对这类体育项目必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参与性不强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降低, 青少年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学生体育伤害事件给学校和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困惑, 再加上学习压力的不断升级, 不少体育教师为了避免体育伤害事件的发生, 尽量减少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尤其是难度大、风险高的运动项目, 再加上学生和家长的因素,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间越来越少。据《中国教育报》公布, 教育部在2004年对我国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 我国在校学生在发胖率增速迅猛, 体质大幅下降。这样, 会使学生在从事体育运动方面更容易产生运动伤害事件,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高危险性的体育项目被学校放弃, 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少学校把学校的社会评价视为生命, “安全第一”成为学校的共识。许多学校在制订体育课程设置时直接把具有高危险性的体育项目排除在外, 严防体育伤害事件的发生, 对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体育教学中对运动伤害事件的预防策略

对于学生体育伤害事件的危害后果, 无论对学校、对于教师或者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 但因噎废食、消极对待的做法也显然是不正确的。如何预防体育伤害事件的发生,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考虑的问题。

第一,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增强责任心是关键。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体育运动的自身规律。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做到认真、耐心、细心, 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伤害事件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预防措施得力。

第二, 对于学校来说, 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 不断改善运动条件, 对陈旧的体育器材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 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材处于良好状态。

第三, 要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不断增强师生的运动伤害防范能力。学校要经常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等多种渠道, 使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不断得到强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体育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 使学生不断成长并进而成才。

上一篇:低碳经济视角下一篇:特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