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2024-10-25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共10篇)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1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据教育部颁布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为《办法》) , 第2条的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应指高等院校的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具体来说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 由于高校的过错所造成的伤害事故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所列举的十二项事项, 都属于与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责有关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此类事故又可根据学校的行为分为:

由于高校未履行有关义务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如学校未尽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 教育教学设施存在潜在危险的, 高校的有关设施有缺陷等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例如:教室内悬挂物的坠落等。

由于高校教职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相应的工作要求, 操作规章和其他有关规范等而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的。

以上这两类事故其的责任人均为学校。

(二) 由于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伤害

高校学生的自杀、自伤;学生违反学校安全纪律而导致的伤害;学生因为自身特异体质, 特殊疫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而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近年来中, 笔者参与处理的高校事故中, 因学生的自杀引起的事故所占比例很大, 也有一起是学生心脏病发作, 导致猝死的。

(三) 因第三人的致害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

此类事故常见的是在校其他学生的加害行为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 在这类事故中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是在校学生。如学生在体育运动、游戏活动中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彼此间的人身伤害。还有特殊的情形如马加爵杀人事件等。此类事故主体所实施的行为不属于高校职务职责所要求的范围, 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第三人加害造成的伤害事故中, 还有来自校外因素的突发性侵害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如:外来人员在校内实施犯罪行为而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校外车辆在校内造成的伤害事故等。

(四) 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伤害及其他意外事故

如因地震、洪水等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学生人身意外伤害等。其他的意外事故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发生的事故, 包括学生在体育比赛和其他竞技性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等。

二、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分析

对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常见的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 特别权力关系说。这一理论始于19世纪的德国。其主要内容是:国家与公共团体是行政主体, 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 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对人享有概括的命令强制权力, 而另一方负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根据这一理论高校是负有教育目的、提供专门服务的行政机构, 只要校方认为自己对学生的管理行为符合教育目的, 就能任意地对学生课以各种义务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不必受行政一般原则的约束, 与之相应的, 学生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各种义务, 而无法获得司法救助。这就表明学生与学校是一种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

第二, 合同关系说。这一学说认为高校和学校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关系。高校在招生时必然要对本校的招生条件等作说明, 而这种说明是一种要约。在这种合同关系当中, 高校有为学生提供安全学习环境的义务, 作为学生也有遵守校规校纪的义务。如果一方违反了合同约定, 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三, 教育与管理关系说。高校与学生之间既不是特别权力关系, 也不是平等的合同关系。从中国的国情来看, 中国大部分学校是公办学校, 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同时,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学校负有的教育、管理、保护学生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高校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有法律直接规定的特殊的教育、管理及保护等权利义务关系, 是教育关系与管理、保护关系的统一。

三、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根据高校的性质以及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结合《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60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的规定, 可以得出高校承担这类事故的责任原则是过错责任且是一般的过错责任的结论。

1.对高校学生的人身损害的赔偿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中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 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由此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中国侵权法一般归责原则的地位。过错责任原则, 即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要件的归责原则。

高校是否有过错, 可以从几方面分析:由于未尽法定义务其行为具有违法性;由于未尽约定义务, 其行为具有违约性;由于未尽注意义务而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其行为构成失职。

具体而言, 高校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中有不当之处, 如果这不当之处就是造成损害的原因, 那么学校就应当承担过错责任;还要看高校是否尽到了相当的注意义务。相当注意义务, 即根据通常的预见水平和能力, 应当预见潜在危险或因认识到危险结果的义务。如果学校应当预见而没有注意或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 就是未尽相当注意义务。

具体而言, 由于教学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或体育课、劳动、野营等活动学校没有尽到安全保护义务, 学校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管理不严, 对学生疏于管理, 对不请假不管不问, 发生伤害后又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等, 学校按过错大小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学生之间引起的伤害事件, 要视各方具体责任而定, 致害方单方的责任, 致害方单方赔偿, 致害方、受害方双方责任的或致害方、受害方、学校三方责任的, 各方按责任大小来分担。

2.排除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作为确定学校责任的原则。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 因为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适用在双方力量悬殊或者受害人确实无法证明对方有过错的情形。根据中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环境污染责任、动物致害责任、被监护人致害责任等, 在这些规定中, 并没有包括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 在确定学校的责任中除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外, 还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在实践中此观点相当流行。笔者认为, 这种的观点没有法律依据。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 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 在考虑受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损失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 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适当补偿。高校在无过错的情况下承担公平责任, 从表面上看对学生公平, 但对高校却是一种不公平。中国高校本身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在高校与学生之间不存在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明显不平等。即便是私立学校, 其经费也是有限的。若让学校在有限的经费中支付不该由学校承担的费用, 会使学校难以承受。现实中学生在学校因第三人的不法行为而遭受损害, 往往家长就向学校提出高额的索赔, 这让高校难以接受, 所以在处理高校学生的伤害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原则, 不能感情用事。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

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已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甚至使学校不得不为诉讼而耗费人力和物力, 也使学生和家长痛苦不堪。因此, 高校根据中国现有的法律和法规,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学生的伤害事故, 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以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1.高校应当进一步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完善各类安全防范制度。建立和健全校内各种安全规章制度, 定期对学校内部管理中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进行自查自纠, 提高对事故的遇见能力, 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尽可能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加强防范的同时, 高校还应建立一定的事故处理机制, 尤其是对突发性事故的应对机制。确保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 能够积极应对。以避免事态的扩大, 尽量减少和避免损失。

2.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大学生已普遍比较成熟, 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学生, 以培养他们的安全责任感。

目前中国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 他们没有经历过挫折, 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一有挫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有的甚至轻生。笔者在近两年参与处理的几所高校的学生伤害事故中因学生自杀引发的事故占2/3以上。所以,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而高校目前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3.进一步完善学生意外保险和伤害责任保险制度。高校一发生学生伤害事故, 就会引发与学生和其家长因事故责任及赔偿的纠纷, 有时甚至就此引起诉讼。大部分情况下, 学校为了避免负面影响, 不管有无过错, 都“赔钱了事”, 这无疑增加了高校的负担。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借鉴国外借助保险制度来分散学校风险的做法。目前, 中国高校虽然也有学生的保险, 但保险的险种和范围远不能达到分担学校风险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129.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74-278.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珠琳.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19) .

[5]祝铭山.学生伤害赔偿纠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2

1、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1年颁布,明确学校与学生之间不是委托监护或者监护关系,而是管理、教育和保护的关系。当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之后,学校是否承担责任、或者承担责任的大小,完全依据学校所具有的过错来判断。学校、幼儿园只承担与自己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2、有无过错的标准

(1)六种学校不负责任的意外事故

A、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B、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

C、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以知道的。

D、学生自杀、自伤的。F、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2)四种行为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C、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D、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3)学校应承担责任的12种情形

A、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B、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C、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E、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F、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G、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H、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I、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J、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K、学校对学生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应及时通知其监护人,若因延误通知而导致的学生伤害,学校负有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伤害;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日益增多,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随着一件件震惊全国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的校园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高校伤害事故的不断发生,不仅给学生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痛苦,而且直接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带来声誉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关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只有教育部2002年9月1日颁布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而部门规章因为位阶低,法院在审理学生伤害事故时很少用到,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大部分规定的都是针对未成年的中小学发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而关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很少涉及。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必要积极开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对大学生伤害事故的作出明确界定,并就高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明确。

一、大学生伤害事故的的界定

大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大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事故是指发生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突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外事件,与故意造成的事件要区别开来。

大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发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校外活动中,或者发生在高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在这些活动中,高校负有组织、管理的义务,若因其未尽到组织、管理义务而发生事故的,就应当承担责任。

二、高校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

(一)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

关于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学者有不同的认定。一种是权力说,这部分学者认为,高校是一种特殊的共同事业团体,具有公共管理的性质,是行政主体,拥有法律赋予的一定的行政强制权力,这种行政强制权力要求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行政主体,因此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是行政管理关系。也有些学者认为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服务合同关系,高校是提供教育的服务者,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是权利义务对等的平等主体;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既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关系,也不是单纯的服务合同关系,而是集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法律关系。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大学生居于被管理教育的地位;同时,高校与大学生之间又存在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它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它的内容既包含法定的权利义务,也包含约定的权利义务,而大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依据《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而产生的法定权利义务。

(二)法律法规对高校保护义务的规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大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规范,但是,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就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履行保护学生的职责作了相应的规定:(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得歧视、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2)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3)必须提供安全的校舍、设施;(4)对学校的建筑、设施、设备、器材定期检查、维修;(5)为学生提供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的食品、饮用水;(6)必须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安排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生产劳动等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活动;(7)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对特殊体质的学生应给予照顾,发现学生身体异常的应及时通知家长,对学生的伤病应及时处理;(8)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瞿瑛)

(三)高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是指依据某种事实状态确定责任的归属。所谓归责原则,就是确定责任归属所必须依据的法律准则。高校若违反前述法律法规规定的保护义务而对学生造成侵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

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若因为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而违反法定义务给大学生造成伤害的,在故意的形态下理应承担责任;在过失的形态下,在特殊情况下适用过错推定,如:(1)高校在校园内施工,没有设置明显标志、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造成学生伤害的,应当承担责任;(2)高校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学生伤害的,若高校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应承担民事责任。在(张智群)

三、高校在几种典型事故中的民事责任

第一大学生自伤、自杀的。在这一类事故中,要看学生自伤、自杀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学校的过错而导致学生自伤、自杀的,如因教师体罚、侮辱学生、处分学生明显不当的,学校应当承担责任;如果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学生家庭的原因、其他第三人的原因,则不需承担责任。

第二校园设施、设备破损、老化而造成学生伤害的,学校应承担责任。若学校已经尽到管理、修缮义务,学生对设施、设备使用不当而造成伤害,学校不承担责任。

第三学校的后勤相关部门造成伤害的,如学生在食堂吃饭食物中毒的、因宿舍消毒不当而导致伤害等情况,如果食堂是学校的后勤服务机关,学校理应承担责任;如果食堂是学校承包给第三方,由于学校未尽到管理、监督的义务,也应担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第四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的伤害事故。按相关规定,学校对学生组织活动有监督、管理的义务,但在现实中,学生自发组织的很多活动并未报备学校,学校难以进行管理。因此,只要学校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教育、管理义务的,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自行承担其后果。

四、高校对大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

第一、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规章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大学生伤害事故的专门法律法规,目前调整该类事故的主要有《民法通则》、《侵权行为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高校应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完善学校安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

第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通过多种途径、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以此来降低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以及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智群.高校在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中的民事责任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

[2]朱清.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民事责任的认定[J].法学论坛,2008(08)

[3]姚群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分析[J].求实,2006(02)

[4]浦纯钰.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探析 篇4

教育部颁布并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为《办法》) 第二条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适用本办法。”根据这一规定, 我认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之的事在高校实施, 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的教育教学设施, 生活设施内, 大学生遭受人身伤害或致他人伤害的事故。特点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是特定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 是指通过学籍登记的在校学生。民办学校或公立学校以及独立学院的寄宿制和走读制的学生。第三人, 是指除了在校的大学生以外的因自己的侵权行为而给大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自然人。2.时间是特定的。高校伤害事故时间的特定性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哪些时间内自身受伤害或是致他人伤害而构成伤害事故。3.地点是特定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地点范围是指大学生在哪些地域或空间内自身遭受伤害或是致人伤害而构成伤害事故。4.主观方面是特定的。校园伤害事故主观方面可能是故意或过失, 还包括没有过错方的意外事件。

二、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存在的问题

(一) 立法方面

目前还没有一套完美处理方法和可依的法律规定, 所以导致了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的民事责任不明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法通则》与《侵权责任法》这些法律都没有涉及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更无事故中校方民事法律责任承担的具体规定并未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及责任承担进行单独规定。同时《侵权责任法》与《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仅指在教育机构中的中小学生即未成年人, 但是没有提到在高校中的成年大学生。

(二) 关于政府责任问题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涉及到比较多面, 只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保证学校安全, 避免伤害事故频发是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与有关部门, 还有家庭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我国执行的校园伤害的立法体系不够全面, 尤其是政府责任方面。我以为各级政府部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责任主体。因此,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在学校安全方面的责任应该是在立法中明确规定。

三、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规制

(一) 学校应履行必要的救助义务

首先, 积极主动对待, 及时通知和主动汇报。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 必要时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其次、保证证据的及时定性和正确性, 好好配合公安和司法部门提供事实依据。学校要保证校园环境的良好和安全。要定期检查学校的设备, 设施, 场地。调整学校管理制度, 应加强法制管理, 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二) 确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校方民事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1.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的第二款《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 第7条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第8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 在学生伤害事故之中, 无论是学校承担责任还是承担赔偿责任, 关键都必须是在高校存在错过, 即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校方的侵权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过错推定原则。依我国《民法通则》第126条的规定“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并建筑物上的搁置物, 悬挂物等发生倒塌, 脱落而造成他人损害的, 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承担应该的责任。但是能证明自己无过错之外。如果高校由于校内建筑物或建筑物上的搁置物, 悬挂物等突然倒塌, 如校内枯树枝突然折断, 此时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2.特殊的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 127条和133条的规定, 也有关法律, 司法解释来看, 明确的规定适用无过错原则有下面的几种行为。这些是, 机动车事故, 高度危险作业, 产品质量责任, 动物致害, 环境污染, 工伤事故。如果在高校具有教育, 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的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属于上述特殊侵权类型。那么就应当适用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3.明确规定学校免责的范围

对高校来说, 免责条件主要包括一下内容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指的是只有于人的行为之外, 并且没受当事人的决心支配与转移力量。还有包括有些自然现象 (比如台风, 地震) 与有些社会现象。意外事件, 学校即使迟到了合理注意的相应职责也难以预见到事故的发生。因此, 当意外事件发生而学校没有过错, 可以免除学校责任。

(三) 制定高校学生校园伤害责任保险制

大学生伤害事故之中, 最难的问题是怎么定赔偿金额。有些学生伤害事故频发的情况下, 学校不能承担巨额的赔偿费用。处理这个问题, 许多国家 (如德国, 日本, 加拿大等) 执行侵权赔偿的社会化, 将学生在校内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纳入保险范围内。这样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法律纠纷。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可以吸取比较发达国家的借助保险制度。

四、结语

全社会高度重视高校安全问题, 应该建立全面的合作体系, 同时, 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同时, 大胆的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措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一夜完美的校园管理体系。

摘要: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引发的法律问题具有独特性,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 我国对于大学生伤亡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有些问题仍然被忽略, 还存在缺点和争议。因此, 健全高校的管理模式,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是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2]李爱春.高校学生事故归责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5) .

论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 篇5

如果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指挥,自我行事,发生了自伤或他伤,应当由肇事者承担责任,学校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之所以要求学校承担连带责任,

是因为该事故是在上课期间发生的,学校有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责任,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守纪律,教师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停止其体育课,否则,学校就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6

所谓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 是指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期间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的处理。近几年国内的学校频发体育课伤害事故, 引发了社会对体育课程伤害事故处理的关注。依法公正、合理处理这类伤害事故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其原则为:保护相关人员的基本权益, 同时又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维护教学秩序。

1. 事故的范围和种类。

《办法》第2条对事故范围做出如下规定学生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内、外或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轻微扭伤、搓伤、拉伤、摔伤、碰伤等身体损伤, 若非他人故意侵犯所致, 不应列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根据《办法》规定, 体育伤害事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正常体育课教学活动中的伤害事故; (2) 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运动竞赛中造成伤害事故; (3) 因学校管理不善在活动中造成伤害事故; (4) 由体育教师或者其他有关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造成伤害事故。

2. 责任认定。

责任认定是体育课伤害事故处理的关键。根据《办法》的规定, 事故责任认定的标准是要判断学校有无过错, 或学校的过错与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以此来判断学校是否要在事故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或承担多少的责任。通常可分为四种, 即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责任认定需要依据较多的法律, 例如:《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体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依据法律的规定, 以“无过错, 即无责任”的过错原则来认定学校的法律责任。

3. 赔偿。

赔偿是事故处理必须要面对的环节。赔偿目前主要集中在: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等费用的常规赔偿。如果造成了学生残疾的, 还会涉及残疾赔偿, 包括:残疾者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等费用。造成死亡的, 还有死亡赔偿, 主要为常规的:丧葬费、死亡补助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是《办法》中规定的合法赔偿形式, 对符合赔偿条件的, :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的精神痛苦的, 应赔偿一定精神抚慰金。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 对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活动时造成伤害的处理, 国家有关法律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某些学生及家长、学校及教师对此类法律常识的缺失, 往往会就事故的具体处理和赔偿产生巨大争议, 甚至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 导致情形恶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法律常识缺失和法律意识淡薄。要改变这种局面, 有必要展开以各个中学为核心, 全面实施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法律意识培养。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 必要性及策略。

中学生不懂得法律知识, 甚至不具备法律观念, 就会不明辨是非和不依法办事, 其结果往往造成一些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离不开法律意识教育。法律素质是中学生综合素质中关键的组成元素。所谓法律素质是指学生有较好的法律意识, 不仅能学法、守法, 还会用法。使中学生具备良好的现代法制观念, 有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具体策略如下: (1) 建立健全中学校园法制教育环境。学校高度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制作宣传标语、黑板报、校刊专栏, 开展校园广播, 举行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 编著通俗易懂的法律教材, 开设法制诊所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 最大限度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2) 设计中学生法制教育课方案,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 通过班级试点的方式使方案得到有效实施。让中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接受综合性法律教育, 培养法律意识。 (3) 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做好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使法律意识得培养在学校以及家长之间形成良好互动。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不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把精力投入到有益活动中去。

2. 具体实施。

通过政治课学习、掌握法律知识, 可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发挥政治课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双重作用。在课程的教学中强化法律知识教育,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认知能力, 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做到法律知识与具体案例相互结合, 让学生在接近真实情境的状态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从而实现循序渐进地掌握和理解法律知识, 形成自觉的法律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创新学习形式, 拓宽法律教育的渠道。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法律宣传活动、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如邀请校外法律专家做报告等)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知识, 提升法律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形成法律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法”这个中心展开, 使学生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形成法律评价能力, 养成守法行为习惯, 运用法律规范约束思想行为, 从而避免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发生犯罪行为。把思想政治课教材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 以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来传授法律知识。这些专题可以包括法律基础知识专题、宪法专题、分类法专题、程序法专题, 等等。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具体落实。因此, 在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观念, 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运用法律知识, 维护合法权益。加强法制教育, 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养成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用法律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知法、守法、用法,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建设者。

摘要:2002年8月21日, 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以下简称《办法》) 。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成为全国性处理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直接依据, 为规范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伤害事故,教学秩序,法律知识

参考文献

[1]韩瑞杰.学校体育中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及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J].法学研究, 2006 (6) .

[2]周功满.论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 2005 (3) .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7

本案争议的焦点:除了原告冯某家人与被告葛某及家人在学校主持下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是否有效外, 与高校有关的重点在于, 某高校在该学生伤害事故中是否存在过错?如果存在过错, 是否与第一被告构成共同侵权?如果构成侵权, 是否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要分析高校是否承担法律责任, 首先应界定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从而明确高校对学生的义务, 才能判断高校是否存在过错及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认定, 有委托监护关系说、合同关系说等观点, 笔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教育管理保护的关系。大学生通过参加统一考试被高校录取, 才有就读高校的资格。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 高校具有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办学自主权和颁发学位、学历证书以及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和处分等管理的权力。《教育法》同时明确规定, 学校负有“保护学生合法权利不受侵犯的义务”, 所以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保护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同于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管理保护责任, 其保护责任并非看护责任, 因为一般大学生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已经具备保护自己和控制自己行为以及承担行为责任的能力。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得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根据教育部《2011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 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231.79万人, 学生安全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仍不断发生。据统计, 高校学生的非正常死亡率为1%, 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

“第三人”是指学校以外的他人或组织, 包括在校生, 校外人员以及提供场地、设施、交通工具、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者或组织者。比如“马加爵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即是典型的在校生对高校学生人身伤害案件。

(二) 学校提供的设施及服务不到位造成学生伤害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由于学校的相关设施、设备设计存在隐患或年久失修而造成学生伤害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独立化, 高校直接管理服务学生的功能越来越薄弱, 但产业化下的后勤服务公司为学生提供的食品、药品等造成学生伤害的案例屡见报端。

(三) 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事故

一是由于学生是特异体质或有特定疾病而造成的伤害。如, 学生在进行体育测试或运动时, 心脏病发作猝死。二是学生因自杀、自残导致的伤害事故。大学生自杀、自残已成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典型类型, 有的诱因与学校有关联, 但大部分与学校无关联, 纯粹为自身原因。

三、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法律责任分析

(一) 归责原则的确定

归责原则是确定责任归属所必须依据的法律准则。归责原则所要解决的乃是依据何种事实状态确定责任归属问题。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款以及第七条, 明确了我国侵权责任的三项归责原则, 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所谓过错责任, 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和归责的最终要件, 同时, 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归责原则, 其归责的依据就是过错, 有过错就承担责任, 即使存在侵害后果, 无过错也不承担责任。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 举证责任在受害方, 而过错推定原则实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适用方式, 只是在判断过错的方式方法上出现了改变, 也就是说在一些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下, 由受害方举证侵权人的过错极为困难而采取的举证责任倒置, 即从侵权后果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要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 否则就要承担侵权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归责依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非过错。有损害后果就有责任, 《民法通则》及《侵权责任法》都规定了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几种特殊侵权行为, 如环境侵权行为、医疗侵权行为等。而高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 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并不属于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 如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对高校是非常苛刻的, 对其发展极其不利, 同时也有悖法律公平、公正的精神, 所以在高校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上, 首先可以排除“无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 因学校学生或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 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按照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也应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基本原则。

但还有一些特殊情形, 如由于高校提供的设施、场地、设备以及实验材料等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对这些自己管理的设施设备以及材料是否达到法定标准, 是否存在隐患相当了解, 但让受害学生就高校存在过错去举证证明, 由于其掌握信息的局限性, 往往举证不能, 明显不利于受害学生权益的维护。鉴于此, 笔者认为, 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校方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以过错推定原则为补充。

(二) 过错的认定

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 认定学校是否有过错的标准有两种观点:主观说与客观说。所谓主观标准, 是指通过判定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来确定其有无过错。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后果, 他对此后果则不负任何责任;相反, 如果他能够预见这种结果, 就要承担责任”。由于“主观标准说”强调从行为人自身的认识能力出发判定其行为的适当性, 没有确立行为适当性的普遍准则, 对行为人不当行为的价值判断和责任追究都比较困难,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伤害事故中相关责任人的疏忽大意和任意胡为, 学校和学校教职工的责任可能被轻纵, 学校和学校教职工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的职责意识可能会淡化。这不论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有效防范、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职工素质的增强, 还是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都是极为不利的。所谓客观标准, 是指以某种客观的行为模式作为衡量行为人行为是否适当的标准, 进而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笔者认为应当在采取主观过错概念的情况下, 采取客观过错认定标准进行学校过错的科学认定, 换言之, 就是以一个理性人应有的注意程度为标准, 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应尽的注意义务。如未尽到一个谨慎的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而致人损害, 就认定为有过失。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是否尽了相当注意义务判断标准是根据“理性人”通常的预见能力和水平, 应当预见可能的危险而没有预见, 或者虽然预见到而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以致发生损害后果的, 就是未尽相当注意义务。这样, 有过错就需承担责任, 无过错则无责任。比如:高校学生未经请假擅自离校后发生伤害事故, 如果高校意识到学生擅自离校可能存在的危险, 并为防范危险制定有健全的相关请假制度并进行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这样高校一般来说是没有过错, 可以免责的。再比如学生夜不归宿发生的伤害事故中, 如果高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晚间必须在校内住宿并按时就寝, 但并没有贯彻执行, 规定流于形式, 那么学校按照过错认定标准来说自身是存在一定的疏忽管理过错。

(三) 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法律责任分析

根据《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主要承担的是一般侵权责任, 而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是:行为违法、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行为人有过错。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 只要高校有过错并且过错与造成学生伤害的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的, 高校就应该按照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高校如果无过错, 或者虽然有过错, 但过错与学生伤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 就不承担民事责任。

在高校与他人等多个有过错的侵权行为共同造成学生伤害的事故中, 高校承担责任方式有两种: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一、十二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都对存在多个侵权人的情况下, 如何承担责任作出了规定:2人以上有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致人损害, 或者虽然无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 或每个侵权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后果的, 构成共同侵权。《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 共同侵权人应当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2人以上间接结合造成同一损害后果的多个侵权行为不属于共同侵权, 仍然属于单独侵权, 因为从表面上来看, 间接结合的侵权行为也是有多个侵权人, 但每个侵权行为只是造成受害人损害的原因之一, 这属于多因一果情形, 每个人只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在责任承担上应考虑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占原因力比例的大小或根据过错大小来确定责任份额, 故间接结合的侵权行为侵权人对受害人承担的是按份责任。总之, 在多个侵权行为共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中, 在学校有过错的情况下, 学校过错行为与学生伤害结果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学校应对学生伤害后果承担连带责任, 否则学校过错行为与学生伤害结果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只应承担按份责任, 这样才能真正兼顾高校和学生两者的利益,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对本案的分析

本案中, 冯某与葛某两人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他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承担能力, 即便如此, 高校仍然应该对学生尽到教育管理保护的责任。该案中, 高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 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生活规章制度 (学生手册、公寓管理制度等) , 并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入学教育) , 为此还组织了考试, 原告与第一被告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说明高校尽到了教育职责, 使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做到了明知。同时,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违规使用电饭锅等物品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 高校积极采取电流过载保护等装置以及不定期检查宿舍等措施以避免学生违规使用不当物品造成危害, 应该说学校完全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 对原告造成的伤害没有过错。虽然本案发生后, 受害人是其他同学送至医院并陪护的, 直到多日后, 原告亲属找到某高校, 该高校才得知此事故的发生, 这只能说明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疏忽, 但与原告的烧伤损害结果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学校对此不承担民事责任。造成原告伤害的原因是:原告与第一被告葛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在学校明令禁止在宿舍使用酒精炉的情况下, 仍然违反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违规操作使用酒精炉, 两人的行为直接结合, 造成了原告烧伤的同一损害后果, 他们的行为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 原告本人和第一被告应该对这一伤害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并且是连带责任, 而该高校并没有实施直接的侵权行为, 即使存在管理上的过错也不是造成原告冯某伤害的直接原因, 原告烧伤这一损害后果, 与该高校管理的瑕疵并没有因果关系, 高校与两学生的行为不属于共同侵权, 高校当然不承担连带责任与按份责任。

由此可见,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 由于学生是成年人, 只有高校违反了对学生的安全保障义务, 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存在过错, 才承担法律责任。在确定高校法律责任时, 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由学生举证证明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有过错, 在特殊情形下, 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但排除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兼顾高校和学生两者的利益,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摘要:从一则案例入手, 界定高校对学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 学生即使是成年人, 高校如果没有尽到注意义务, 存在过错, 仍应承担法律责任。但归责原则的确定, 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 在特殊情形下, 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但排除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多个侵权行为共同造成学生伤害的事故中, 在学校有过错的情况下, 学校过错行为与学生伤害结果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学校应对学生伤害后果承担连带责任;学校过错行为与学生伤害结果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只应承担按份责任, 这样才能真正兼顾高校和学生两者的利益,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学生伤害,归责原则,连带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2]王利明, 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

[3]王利明.民商法研究 (第三辑)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4]张薇.试论高校学生伤害事件的学校责任及有效防范[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5 (1) .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

[6]李红雁.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法律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 .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8

近年来,学生伤害事故及其所引发的学校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许多学校在出现了学生伤害事故后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要么为了息事宁人而以牺牲学校或教师合法权益为代价,要么不恰当地维护学校或教师权益而导致事态难以收拾。学生伤害事故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工作和阻滞学校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何从法律视角探析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构成及其责任认定,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负面影响,切实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

游泳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游泳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晕厥、中暑、碰伤、溺水等伤害事故常有发生。在出现事故后,哪些是责任事故?哪些是非责任事故,如何认定事故的责任,是许多学校、游泳教师和游泳场所关注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逻辑分析法

2.3 比较分析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游泳教学事故的成因分析

游泳是在特殊环境下——水中进行的运动项目,由于游泳运动锻炼环境的特殊性,对于教师、学生以及周围环境都有严格具体的要求,如果教师游泳教学组织不当,场地不符合规定、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自身身体患有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综合来讲,游泳教学中事故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1 游泳场地方面原因。

关于游泳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场地未按有关安全规定设计、建造,未制定或执行相应严格安全保障的规章制度而发生事故。常见于一些学校建造的小型、简易游泳池,未按规定设置救生台,课堂教学时未配置医疗急救人员和设施,以致发生学生游泳溺水时,无法及时救治

3.1.2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由于学生自身方面造成游泳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因素,学生因体质太弱或存在生理缺陷而未通知教师;或过饱、过饥运动时造成低血糖、抽搐等生理原因导致溺水;其次是病理原因,有些患有不宜游泳的疾病,如心脏病、肺气肿、高血压、精神病等,患者在游泳运动后引起病发而导致溺水;个别学生违反课堂及游泳场馆有关规定,擅自跑到深水区游泳或在浅水区潜水等。

3.1.3 教师组织管理方面的原因。

游泳教学中因教师失职导致伤害事故主要是由于教师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常见的有上课前没有认真检查场地是否安全,如水质浑浊则难以及时发现学生溺水而影响施救;对潜水、跳水,擅自跨区游泳等违规学生的行为没能及时采取有效制止措施;在教学中未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年龄、性别、游泳课的特点以及所在的区地理、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游泳前,教师未向学生介绍游泳场地的有关情况、上课纪律要求、游泳安全准则,讲解游泳卫生常识等,未做好课中的安全组织工作。

教师自身游泳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也是影响游泳教学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个别教师游泳教学能力不强,自身游泳知识、技术、水平不高,对各种可能出现事故的苗头无法预见或事发时无法采取有效的施救措施,在教学中甚至施行错误的游泳教学方法而造成伤害。如把不具备相应技能或安全措施的学生带到深水区练习。另外,由于救护方法错误或延误救生,许多体育教师缺乏游泳救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发生溺水事故后无法采取正确的施救方法而造成的事故。

3.1.4 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有关部门和领导未能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安全规定、未能根据游泳教学的特点安排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资格的审查把关不严等。

3.2 对游泳事故责任主体的分析

游泳教学事故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学生、教师、学校、游泳场地其中一方,也可能都有责任,也可能四方均无过错。因此在对事故责任进行界定时,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则,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进行具体分析。

3.2.1 游泳事故的分类。

学校游泳教学事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分类,从责任主体角度可以将游泳教学伤害事故分为:(1)学校责任事故。它是学校由于过失,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而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2)学校意外事故。它是指学生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3)第三方责任事故。即学校本身提供的各种场地设施和教育教学过程没有问题,而是由第三方的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

3.2.2 游泳教学事故的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人或违约行为人对其违法或违约行为依法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类。对于以积极或者消极方式实施了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行为的主体,都可能涉及这三类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但是,相对于游泳教学事故的受害方而言,主要是指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或者说是涉及民事赔偿责任的问题。即在游泳教学事故中如何认定各方的民事责任。2002年9月1日,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正式实施。同时,《办法》把游泳教学事故的民事责任主体分为三类,即学校、学生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第三人,并分别规定了三类主体在游泳教学事故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范围。

3.2.2.1 学校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学校责任是指由于学校或者从事职务行为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导致游泳教学事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相关的法律条文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条、第十条、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1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学校在聘用教师时,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聘用合格的教师。一直以来,由于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对学校责任理解的泛化,一旦出现游泳教学事故,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学校在教育管理上并不“尽善尽美”所致,并由此认定学校应对此承担一定的损害赔偿责任。学校事故责任认定不清,不论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还是对法律精神的捍卫和法治国家建设都将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作了规定,基本上明确了学校的责任范围。对未成年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3.2.2.2 教师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中的五点规定由于教师失职造成学生伤害事敌发生,教师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2.2.3 学生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从以上法律条文可以看到,学生依法享有民事权利,但也要承担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义务。

3.2.2.4 游泳场地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国家对游泳池有着专门的规定,合格的游泳场馆应符合多种条件,如池水必须保持良好的能见度,深浅水区要有明显标志,设有隔离带,并备各种电器机械等能随时启用以及建立健全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因游泳场未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而造成的伤、病、溺水等事故,泳场要承担主要的责任,后果严重的追究失职者的法律责任。这些属于学校游泳教学事故的第三人责任范围。第三人责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学校安排学生参加的活动中,因提供场地设备、或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在校学生由于过错给其他学生造成伤害事故而应由本人或者其监护人承担的责任。

3.2.3 共同承担事故责任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其责任并非一定是某类责任主体单独承担的,也可能是两类甚至三类主体共同承担,这就涉及责任的有无及责任的大小问题,应当根据三类主体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来分担。其他主体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联系及其行为有过错,就成为自己法定的减责或免责条件,即法律责任免除的合法条件。作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主体即学校而言,其减责或免责条件主要包括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及第三人的过错。

不可抗力是指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并且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支配的力量,它包括某些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和某些社会现象(如战争等)。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件,必须是不可抗力构成了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只有在损害完全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情况下,才表明学校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无因果关系,同时表明学校没有过错,因此应被免除责任。不可预见性、偶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是意外事故的基本条件。对于这类事件,学校尽到合理注意也难以预见到。因此,学校没有过错,可以使其免除责任。第三人的过错是指除学校和受害学生之外的第三人,对学生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具有过错。例如,学校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在玩耍时被打伤,作为打架一方的肇事学生就是第三人。在这类案件中,第三人的过错是减轻或者免除学校责任的依据。

3.3 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目前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教育普法力度不够大、伤害事故防范知识教育缺乏以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对自己权利义务的界限认识模糊、教育监督不力等缺陷,导致法律的导向功能弱化,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偏低。教育机关面对学生伤害事故,在善后处理、事故责任认定、赔偿途径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也经常显得茫然和消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解除目前普遍存在的遭遇学生伤害事故时的困境,就成为当务之急。

3.4 坚持以防范为主的处理方针。

鉴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对学生本人及学生家庭所带来的巨大不幸以及对学校、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一定要把立足点放在事故的防范上,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3.4.1 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避免游泳教学事故的发生,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安全教学意识第一,要严格课堂常规管理。教学前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指挥,上下课必须集合并清点人数,宣布注意事项,提出课堂要求,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进行练习。强调不准学生跳水,潜水和在水中嬉戏打闹。第二,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为游泳活动作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防止肌肉关节、韧带等的不适应及不必要的损伤或抽筋等事故的发生第三,要重视游泳课前的体检工作。由于游泳教学的特殊性,对人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患皮肤病、癫痫、心脏病、中耳炎、肝炎、鼻窦炎及传染病的人不宜游泳。应禁止此类患者下水游泳。第四,严格执行游泳教学中的安全和纪律规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与课堂的管理,要求学生不要随便离开教学区域,初学者要独自行动练习时,要结伴,以防出现意外,上课时不准潜水和跳水。

3.4.2 结合实际情况来安排进行教学。

教学安排要狠抓教学对象与大纲规定来进行,因游泳课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水平,从教学安排上应尽可能选择使学生简单易学易掌握的项目,即动作简单,有利于学习自我安全,体力消耗小的项目进行先开课,逐渐安排难度大的项目。从项目来看,首先安排蛙泳姿势为适宜,蛙泳的动作较为简单,从俯卧,双臂划水、这样易于掌握呼吸,省力,提高快。在游泳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反应及素质等特点来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并进行不同形式分组教学。

3.5 坚持依法、公正、及时、妥善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应坚持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和及时、妥善处理原则。游泳教学伤害难以避免,一旦事故发生后,在处理过程中只有坚持一些基本原则才更有利于事故的解决,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首先要遵循依法处理原则,依法处理是当今社会处理一切事务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做到客观公正、维护当事人各方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在游泳教学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责任承担、赔偿标准、处理方式等等,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民法通则、最高院有关司法解释等都有相应的或类似的规定,《办法》的出台更为事故处理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二是客观公正原则。即事故处理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认定造成事故的原因,同时在依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之时也不能要求学校履行法律规定以外的职责。三是合理适当原则。主要是指在赔偿问题上,要根据责任认定依法赔偿,不能脱离损害后果的实际需要而提出不切实际的巨额索赔,也不应超出责任方的实际能力。四是及时妥善处理原则。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救治受伤害学生,把伤害后果降到最低限度。

3.6 争取社会支持和参加学校责任保险

学校事故的发生以及不能妥善处理,有时也与社会对学校的关心、支持程度有关。如学校的周围环境不当,就很可能会引发事故;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消极介入甚至坐视不管,会给事故的解决增加难度。在事故发生前与社会各方面充分沟通预防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后及时沟通以防止事态扩大,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由于学校一直以来办学经费都比较紧张,而有些学生伤害事故所引发的巨额赔偿直接影响到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把由于学校疏忽或过失造成的学生的人身损害,在法律上应由学校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转移学校教育风险,是走出学校面临的游泳教学事故困境的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唐国宪.游泳教学伤害事故责任界定与分析[N].法制报,1998-07-12.

[2]昃晶雯,于毅.学校成为被告[N].人民日报,1999-04-07.

[3]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吴祖谋,李双元.新编法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5]劳凯声.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J].人民教育,2000(10).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9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在学校中自然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因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产生的经济、法律纠纷也随之而来。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2号教育部令)[1],以下简称《办法》,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本文从法律视角来审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和思考,旨在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保障,规范和保护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类型及发生的原因

2.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对象,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指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3]。

2.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办法》、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不同情形、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将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分为以下类型。

2.2.1 学校责任事故

学校责任事故,即由于学校过错而造成的事故。如中[3]:江苏莱县一小学四年级的一次体育课上,教师在30m距离内用板凳设四道障碍,要求学生往返跑一次,该班一学生在返回跨越第二道障碍时因左脚磕碰板凳严重摔伤,住院手术治疗。从我们看出体育教师和校方是由于其主要的过错而直接造成了损害事实的发生,学校和体育教师有主观上的错误,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此,本案例中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2.2 学生责任事故

学生责任事故,即由于学生本人或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的过错造成的事故。如中[5]:1998年北京某高校一名新生在入学初的体育课上踢足球时,因先天性心脏病突发,不幸猝死。事后调查发现该生入学前没有如实参加体检,入学后学生和家长也没有按规定向学校报告该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依据《办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由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2.2.3 其他因素的责任事故

其他因素的责任事故是(除了学校、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其他个人或团体、其他特殊因素等造成的事故,包括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事故、和特殊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其中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事故是与学校或学生个人活动有关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过错造成的事故,由其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特殊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如自然因素、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然因素等。如[6]:某校体育课学生进行足球比赛,比赛中一学生当场被雷电击倒死亡。在此事故中,学校与学生均无责任。

2.2.4 混合型责任事故

混合型责任事故,即由多方当事人的共同过错造成的事故。责任者根据自身过错程度的比例,来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如[6]:某高校田径运动会上,一名男生随意穿越投掷区,被正常投掷进行的标枪击中头部而昏倒,其发生的原因,一是该生随意穿越标枪投掷区,是学生个人的过错,二是学校工作人员现场管理不严,所以双方当事人承担同等责任。

2.3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3.1 学校原因

学校原因有两种,一是对于存在明显责任的伤害事故,如学校或教师对事故隐患没有及时认真检查,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对易发生事故项目的教学、训练、比赛组织不当等行为;二是对明知存有事故隐患,但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如运动场地的器材、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教师玩忽职守等给他人身心安全造成严重伤害。

2.3.2 学生原因

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按教师规定的要求进行锻炼或训练等,或由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因素且学校并未知情时所造成的伤害事故等,如中属于正当的教学活动,故学校是属无责任方,由学生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其事故责任。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第1款规定[8]:“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3.3 混合原因

混合原因是由多方当事人都有过错行为,由其多方当事人共同承担的事故责任,这类事故学校由于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力,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主要应由肇事方的法定监护人或肇事方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可视具体情况承担不同程度的事故责任。

2.3.4 纯属意外原因

对纯属意外伤害事故的原因如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一些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依据《民法通则》第106、107、132条规定[8]:“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7条进一步明确[10]:“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此类情况应运用公平责任原则处理。

3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侵犯,是一种侵权行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及132条规定及有关特别法的规定,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11]。

3.1 过错责任原则

依据《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存在过错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前提,承担多少法律责任依其过错而定。过错是指行为人表现出的违背法律与道德的主观心理状态,从其形式上看有过失与故意两种。过失是对学校、教师而言不希望损害结果发生,但应当预见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由于过于自信不会发生,终致未尽义务与职责而导致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不良后果,但仍希望与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学校或教师在管理教育活动中有行为过错,致使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当依据其行为过错程度而承担相应的责任。

3.2 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指的是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以过错的存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而是以发生的损害结果(也称为损害的事实存在)为价值判断标准的归责原则。即只要伤害的事实是客观存在,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的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正是对无过错责任的一般规定,同时法律又有规定,所有人、管理人(监护人)都要承担民事责任。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活动时造成伤害,是一种监护责任,适用特殊的民事责任中的监护责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10]:“在幼儿园、学校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这一规定适用于无民事行为能力者的监护。因此,学校也要承担不伤害的民事责任,给予受伤害者一定程度的补偿。

3.3 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也称平衡责任,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根据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之规定、《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7条之规定,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责任,即学校应当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偿,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法院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4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应对策略

1.学校及体育教师须充分了解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强化“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意识和措施,把安全教育当做学校体育的任务进行强调,认真履行其监护义务。

2.依法制定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素质,督促教师要尽职尽责,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安全,杜绝重大、特大伤害事故的发生。

3.建立学校安全制度,采取切实安全措施,定期检查,消除事故隐患。特别是体育设施要及时维修,教师上课前须认真安排和检查上课器材、器械。

4.是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制度,定期进行体检,特殊学生特别保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5.多方筹措专项基金和有关保险险种,做好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或建立学生伤亡、伤害事故赔偿基金或责任保险制度。

摘要:本文从法律归责视角来审视学校体育的伤害事故,旨在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保障,规范和保护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完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体育伤害事故的单独立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伤害处理办法[N].中国教育报,2002-08-21.

[2]全国人大法工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释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4]马小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13-16.

[5]白莉,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9):25-28.

[6][7]王利民.中国民事案例与法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8][9][12]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先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大全[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10][13]司法部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必读法律法规[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性质 篇10

一、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法律界定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在特定的概念下进行, 如今学者采用的概念有很多, 如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等, 这些概念在内涵界定方面都没有统一起来。我们所使用的高校体育运动伤害, 主要指的是高等本专科院校。这些学校的本科生以及大专生都是全日制脱产。体育运动也包括着较为广泛的范围, 如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竞赛以及各种各样的运动训练等等。我们就认为在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中, 包括上述的各项内容。伤害的程度和内容也是不一的, 除了发生于对抗性的运动中, 也可能是意外事件造成的。而所受到的伤害通常包括人身伤害和精神伤害等两大类型。

二、不同类型体育运动伤害中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分析

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类型不同, 那么学校、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就有着差异化的责任。具体来讲, 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是体育课教学中发生的体育运动伤害:有体育运动伤害发生于体育教学中, 有着多种多样的导致原因, 部分是教学器材出现了问题, 或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没有严格依据相关的教学要求, 还有就是学生没有遵循制定的纪律要求等。运动伤害的造成原因不同, 那么就有着不同的法律责任。如果体育运动伤害是学校器材或者教师导致的, 那么法律责任就需要由学校来承担, 学校履行过责任之后, 如果教师也存在着过错, 可以结合法律要求, 来对教师进行追偿。如果伤害出现的原因是学生违反了相关纪律, 那么责任主体就是学生, 法律责任不需要由学生来承担。如果伤害是学生不慎碰到或者碰撞导致的, 那么学生一般不需要对法律责任进行承担。但是伤害如果是其他学生故意造成的, 那么法律责任就需要由其他学生来承担。

二是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训练或竞赛中发生的体育运动伤害:如果有体育运动伤害发生于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训练或竞赛中, 那么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做好组织工作, 也可能是训练或者竞赛的强度较高, 还有就是学生体质不好。如果体育运动伤害是学校组织工作导致的, 那么责任就需要由学校来承担。如果是学生原因导致的, 那么学生就是责任主体, 但是如果竞赛有着较高的强度, 那么就很难确认伤害责任者。在规则允许情况下, 无法完全判断为学校或者是学生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最重要的不是对法律责任进行区分, 而是如何补偿伤害。

三、高校体育运动伤害赔偿制度的缺陷和完善

因为我国目前在法律制度体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 不够完善, 那么财会导致有着较多的纠纷产生于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件的责任划分和经济赔偿中。

一是我国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法律缺陷与完善:我国并没有较为完善的规定有关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的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 主要是片面依据其他相关的相关法律, 如《民法通则》、《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等, 这些法律中大多都是原则规定, 没有规定体育运动伤害这一特殊现象。因为高校体育运动伤害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 如合同、监护、家庭侵权等, 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集中的规定。虽然2002年的时候, 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从法律上指导了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为的解决, 也可以有效指导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问题的进一步立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本法律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如效力较低, 较为简单的规定了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问题等等, 因此, 就需要对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二是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保障机制的缺陷和完善;通过大力完善保障机制, 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高校体育运动伤害纠纷;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发现为了对高校体育运动发生的伤害进行防范和应对, 往往会借助于保险制度来实现。在这些国家中, 人们有着较强的保险意识, 各校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投保都较为积极, 这样赔偿负担可以得到减少, 也可以更加轻松的解决纠纷, 并且这些国家有着较为发达的体育运动保险市场, 有着较为齐全的险种。但是我国人民却没有较强的体育保险意识, 通常体育运动险的投保对象都是正规运动员, 并且我国体育运动险的种类较少, 没有覆盖较大的范围, 这样就无法有效的对伤害进行救济。针对这种情况, 要想对高校体育运动伤害赔偿问题进行解决, 非常根本的途径就在于促使人们的体育保险意识得到提高, 对体育保险大力发展。我们可以对一种高校体育运动伤害基金进行设立, 同时, 对学校进行强制要, 为学生投必要的体育运动伤害险, 这样体育运动伤害纠纷才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如今高校体育运动事业发展迅速, 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可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但是在高校体育运动中, 经常会有一些伤害出现, 在伤害处理过程中, 容易有纠纷出现, 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伤害保障机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努力,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制定相关的制度体系, 完善体育运动伤害机制, 并且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以便妥善解决体育运动纠纷, 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育的责任下一篇:环境传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