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2024-09-28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共12篇)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篇1

摘要: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 家长对孩子给予的关注也愈发增多。当学生在学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 学校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不仅要面对家长的指责, 还可能还要给出经济赔偿。面对该情况, 许多学校采取了消极措施, 将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取消或制定一定的限制措施,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文章探讨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关键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防范,处理措施

体育是组成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除了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 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曾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 最近几年学校为了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很少开展体育活动, 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当向学生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尊重他们的权利, 科学控制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 并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类事故。

1、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学校领导应当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 使可能发生的体育伤害事件减少或消失, 或者尽可能降低发生事件引起的损伤程度, 也就是进行风险控制。

1.1、回避风险

对于投资主体而言, 回避风险意味着主动放弃风险, 从根本上避免风险发生。这种处理风险的方法比较消极, 因为除了风险会消失, 潜在的目标收益也会同时消失。因为一些体育活动对于参加的学生会造成较大的风险, 所以一些学校认为没有其他途径能够有效处理风险, 只能从根本上避免体育伤害事故, 也就是取消体育活动。该方法在回避风险的同时, 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受到了严重损失, 所以除了一些十分特殊的情况之外, 学校不应当将该方法作为常态性方法。然而许多学校并没有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盲目采用该方法取消了跳山羊、单双杠等事故发生率较高的活动, 这种因噎废食的方法显得过于简单粗暴, 但是也是学校在巨大压力之下的无奈之举, 但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需要纠正这种做法, 尊重学生的体育权利。

1.2、控制损失

该方法要求学校通过制定并实施计划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 实际损失减少。校领导与体育教师需要分析可能造成事故的各种原因, 以此为着手点, 对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使事故风险降低, 或者对其损失加以控制。首先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大部分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学校要在日常教学与考核中纳入体育安全意识, 引导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其次要完善学生伤害应急处理机制与卫生保健制度, 充分照顾特殊学生, 及时处理伤害事故。第三, 应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增加投入的体育教育经费, 加强器材和场地的维修、养护;制定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安全管理制度, 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落实门卫管理制度。最后, 要定期培训体育教师, 提高其安全意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1.3、风险转移

学校在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中将造成的后果与损失向其他个人或单位转移的行为就是风险转移, 目前有许多种转移方式, 但是以保险最为常见。学校无法彻底避免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 所以必须提前制定责任承担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体育保险。由于目前在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方面的保险品种较少, 所以政府应当给出政策、立法支持, 提倡开发学生体育保险, 以便及时救济受伤后的学生, 减少事故对学校造成的损失。

1.4、风险自留

学校应当明确规定学生需要自己承担无法转移、无法避免的体育伤害事故中的风险, 这些损失发生频率很低, 而且伤害性不大, 例如学生不慎擦伤或跑步跌倒等, 如果要让学校承担损失是不合理的, 所以承担者只能是学生自己。

2、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措施

发生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后, 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比如谁来承担事故责任, 具体怎样分配等。但是目前在该方面的立法体系、制度等并不完善, 一些事故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完善法律法规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2.1、完善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立法

目前在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方面尚缺少完善的立法, 处理时通常只是被简单的归为普通民事纠纷, 参考有关的法律法规, 如《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等采取处理措施。但是体育伤害事故在司法实践中因为事故主体的特殊性与其自身的复杂性, 很难考虑到各个方面, 并且保证处理措施的公平性。最近几年, 各学校中出现了许多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针对该现象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完善立法, 保障能够科学、合理、公平地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2.2、建立健全科学的归责体系

“以过错责任”是划分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则, 所以同样适用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但是如何认定过错却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大多数事故的受害者都是低年龄学生, 其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与较高的认知水平, 无法清楚地阐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和自己当时的行为, 所以无法明确认定责任。社会与法律面对这种情况都会维护当事学生的权益, 因而将大部分责任交给了学校, 所以在一些事故中, 即使学生并无过错责任, 在公平责任原则的影响下还是承担责任。在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方面, 应当科学制定归责体系, 遵循过错责任原则, 并且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严格限制, 并制定认定过错责任的方法, 以防因无法清楚认定责任而盲目应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分配事故责任。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在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时应用了甘冒风险原则, 也就是说行为人早已了其中的风险, 并且愿意冒险, 所以需要自己承担引发的风险。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对抗性、竞技性, 所以如果在事故中并没有人存在过错, 学生需要自己承担风险, 之后可以利用体育保险制度将损失和风险转移, 这样在减轻教师、学校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的同时, 还能保证学生的权益。

2.3、制定国家赔偿责任制度

许多年来, 在处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时, 责任的主要承担着都是校方, 而学校则因为责任过于沉重而消极对待体育教学。我国政府投资设立了公立学校, 同时政府还决定了学校投入的体育经费。假如学校将大量资金花费在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中, 其投入在体育管理和体育设施方面的资金就会相应减少, 学生的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权利也会受到损害。除此之外, 学校实施教育管理权是受到政府委托的, 在这种情况下仅由校方承担责任是不恰当且不合理的。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比如美国实施责任减免制度, 使校方责任尽可能减轻, 同时由保险公司或者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程度减轻的责任;而英国则将赔偿责任的主体直接定为政府部门。虽然上述国家并没有采用同一种方式处理事故、分配赔偿责任, 但是其均将政府或国家作为赔偿主体, 主要通过国家经费赔偿, 并且结合社会保险金使学校的负担减轻。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体育保险品种, 所以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 构件国家赔偿责任体系, 帮助校方承担责任, 避免给学校过大压力, 保证其能够正常开展体育活动。

3、结语

总而言之, 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参加体育活动是所有学生的基本权利, 学校应当维护而不是剥夺学生的权利。所以学校应当端正态度, 不能逃避责任, 在开展体育活动之前全面分析潜在风险, 做到回避风险, 控制损失, 转移风险与风险自留, 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对学校的影响。另外要完善处理事故的立法, 建立科学的归责体系和国家赔偿责任制度, 从法律方面有效解决事故, 降低损失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建华.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学解释——以“阳光体育活动”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2]韩孝栋.从法律视角剖析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归责与处理[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0, (3) .

[3]熊明亮.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归因分析及处理策略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 (01) .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年09月01日颁发、实施)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生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学生伤害事故应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

第四条 学校的主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指导学校落实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措施,指导、协助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五条 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学生。

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

第六条 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

学生伤害事故案例浅析 篇3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 过错责任 监护责任

2008年3月5日晚习课间,七年级2班学生刘某某和张某打斗时,造成刘某某手臂粉碎性骨折,花费八千元。张某某家长认为发生在学校里,不愿承担责任。刘某某家长无奈之下将张某家长连同学校一块告上了法庭,要求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用法不当用法不当《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学生在校受到伤害的,应由侵权人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来承担责任,行为是致害主要原因的应承担主要责任、是致害次要原因的应承担次要责任,对致害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在法院的主持调解下,张某学生的父母依法对受伤学生进行了赔偿,而学校没有承担赔偿责任。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不少人也都这样认为,学生走进校门,监护权就发生转移,家长不再承担监护责任,因此,校方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到底学校改负怎样的责任呢?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生伤害事故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把学生伤害事故仅仅理解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或者"就是校园内发生的事故"等等,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就本案来说,虽然此事发生在学校,但这种学生伤害不是由于学校造成的,学校安全制度详尽,该班的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且,初中学生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预计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这种情况,张某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学校无法律责任。

虽然本案中学校并无过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校园安全问题应该警钟长鸣,如何减少学生伤害事故是每个中学应该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我们学校重新审视了安全管理制度。

一、坚持预防为主。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会对学生本人及学生家庭所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对学校、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一定要把立足点放在事故的防范上,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具体对策包括:1.要在学校、教师、家长中大力强化事故防范意识,切实落实各项安全保护措施;2.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备。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学校的设备陈旧有关。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增加教育投入的方式才能解决。3.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学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 明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部出台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界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就从立法角度重新确认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即改变了以往家长、社会对学校责任无限扩大的错误认识。依照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后处理这些事情将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学校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没有过错,即使在学校发生也可不承担责任。

三、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及时救助,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于家长"公堂上见"的做法,也不要认为当被告是不光彩的事。 学校要依法治教、依法施教,必须坦然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校园伤害诉讼。孰是孰非,谁应当承担责任,法院会依据法律作出公正判决,校长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法制社会才有的这种新情况。以下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作参考。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十)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第十条:"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

第十三条:"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四、学校为每个学生入校方责任险,鼓励学生自己入学平险。参加保险,可以减轻当事人的经济负担,转移学校教育风险,是走出学校面临的学生伤害事故困境的一条出路。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篇4

一、高职学生伤害事故概述

(一) 概念

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学校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 导致伤、残、死亡或其他无形损害的事故。

(二) 高职学生伤害事故的特征

1. 受害主体具有特殊性。

在高职学生伤害事故中, 受损害的主体只能是在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 休学学生、已退学学生, 因其已不具有高校学生学籍, 因此不能成为高职学生伤害事故的主体。

2. 伤害地点是特定的。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校园内外和由学校提供并管理的校舍、场地和设施内。例如, 学生在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中, 在教室、宿舍、操场等发生的人身损害就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3. 伤害时间是特定的。

伤害行为或者伤害结果必须发生或者同时发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 即在学校有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责的期间内。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

4. 伤害客体是特定的。

伤害事故既包括人身损害事故, 也包括财产损害事故和精神损害事故。但是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所调整的内容仅包括人身损害, 因此, 本文所研究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客体仅指人身伤害事故。

二、高职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及处理

高职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伤害事故其处理情况也不同。

(一) 学校教学、生活设施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高职院校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教学生活设施, 因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陈旧、老化, 设备、设施质量不合格或不符合安全标准, 存在安全隐患等, 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 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虽给学生造成人身伤害, 但设施符合安全要求且学校在管理上并无不当的, 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 在校生因食物中毒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学生在学校的食堂、餐厅等就餐发生食物中毒的, 学校应承担全部责任;在校内设置的不属于学校所有的餐饮摊点, 学校负有监督、管理义务, 因此造成学生食物中毒的, 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 学生在校内斗殴而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学生之间谩骂、斗殴而造成人身伤害, 应由有过错的学生承担责任。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受伤害学生及时救治, 如果故意伤害可能构成轻伤以上或者过失伤害可能构成重伤以上的, 学校除应在做好现场保护工作的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处理。

(四) 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内集体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学生自发组织集体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 只要学校的集体活动具备设施安全条件, 责任应由活动组织者或有关责任人承担。学校对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发现有违法违纪现象或存在不安全因素时, 应予以制止。

(五) 在校外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在校外发生的人身伤害, 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 不承担事故责任。但学生有组织的校外活动, 如社会调查活动、集体出游等, 活动的组织者须向学校提出申请, 学校要认真进行安全审查, 条件不具备时不得批准, 否则校方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组织者未提出申请擅自组织活动, 出现责任事故, 应由组织者和相关人员承担责任, 学校因不知情而免责。学生个人参与校外社会活动或少数人相约出游等类似情况的, 应视为“校外”, 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学校不承担责任。

(六) 学生因突发重病、猝死而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这是学生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 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 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是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 不宜参加某种教学活动, 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但未予以必要注意;二是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 学校发现后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七) 学生自杀事件

按自杀的诱因, 大学生自杀可分为学生个人原因和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 对不同情况应不同处理:一是学生个人原因和其家庭原因引发的自杀, 后果应由学生自负;二是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 主要是指学校存在过错致学生自杀, 如教师、工作人员侮辱、体罚学生, 处罚明显不当等, 学校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不论学生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自杀, 学校知情后均负有救治义务。

(八) 校外人员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对于突发性的违法犯罪案件, 学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学生, 并积极指导帮助受害学生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如果学校的安全保卫措施并无不当, 对于那些由校外人员的故意或过失侵害行为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 应当由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例如, 高校的安全措施存在明显疏漏或学校对事故的发生或者损失的扩大存在过错, 则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高职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防范

面对日益高发的高职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须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具体措施如下:

(一) 完善立法

寻求法律救济是权利受到损害后最根本的保障。教育部于2002年9月1日颁发的《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当前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但是《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存在较多问题, 如存在对高职学生伤害事故的规范较少, 法律层次较低, 责任性质和归责原则不明等问题。由此看来针对我国国情制定高校安全立法, 已成为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规范学校管理制度, 提高学生法制观念

一方面, 学校要提高学校领导及学生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把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使学生管理实现民主法制化。同时要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 保障教育教学等各项设施设备的安全。另一方面, 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特点, 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积极开展法制安全宣传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三) 完善事故处理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专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组织, 可以由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后勤部门等的相关人员组成, 确保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或者尽量降低损害程度。

(四) 参加社会保险, 使损害赔偿社会化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 赔偿问题往往是双方争执不下的焦点问题, 要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可以借鉴国外借助保险制度分散学校风险的做法, 建立学校事故保险制度, 建立校方责任保险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在相关制度未予完善之前鼓励学生参加学生平安保险, 便于在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能够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赔偿, 使伤害降至最低。

建立健全高职学生伤害事故救济途径, 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真正做到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王丹, 郝红梅.浅析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6) .

[2].刘慧, 昊猛.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类型分析及其防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篇5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唐俊

本学期我校在政治学习中学习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此次学习深有体会。

学校是否属于学生的监护人之争分清责任主体是承担损害赔偿的前提,妥善解决学生伤害引发的经济纠纷,是校方与家长之间化解矛盾、消除分歧、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稳定社会的关键。当前我国校园伤害事故之所以难处理、处理难,就在于人们对校园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上,存在着观点分歧,导致在法律规定上,无法可依,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也无据可寻。是不是只要学生在上学期间发生伤害事故,学校都要承担责任?

我由学习感触到学校管理职责范围与学校事故责任承担根据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判断学校及教师对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有无过错、过错大小,来确定责任主体,依此进行损害赔偿,应是分析、解决此类纠纷遵循的一般原则。

1.意外事件。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是无法预见和不可避免的,学校及教师对事件无任何过错,不负任何责任。但如果事故发生之后,教师没有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救险,延误了治疗,造成伤害者伤情加重,就应负责,这是一种事后责任承担。

2.学生在上课期间因互相打闹而受伤害。上课期间,教师负有监督管理职责。对在此期间发生的学校事故,教师承担责任大小,要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但需要强调的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管理职责上的不同要求并不意味着人为地降低教师应尽的管理职责。

3.学生受伤不是学校所为,但与学校场所设施管理不完善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保管、存放有关,学校要承担部分民事责任。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之学校责任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 法律关系 侵权责任 归责原则 风险防范

只要办学,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就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风险,这是学校办学活动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高校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由学生伤害事故所引发的纠纷也不断增多。本文从研究高校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入手,对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试图提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及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校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

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做出科学认定,是正确处理此类纠纷的关键。而在探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高校与高校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第1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11条第2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此可见,有资格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年龄上要达到18周岁,二是心智上要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辨识能力。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经历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后的年龄一般都达到了18周岁,而且,这些大学生都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似的高考的洗礼,一般都具有相当的辨识能力。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是不需要他人代理的。监护义务或者职责是针对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而设置的法律规定。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不存在继续监护的法理基础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要对自己的行为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伤害事故,应当其当作普通的受害者,分析其受到伤害的加害主体、因果关系和过错归属来划分责任的承担。学生家长既然都没有了监护职责,那么学校的监护职责又从何谈起呢?既然高校对大学生不存在监护职责,那么以高校对学生负有监护职责为由,判令学校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民事侵权行为归责原理的具体运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六种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认为,鉴于学生被其家长送到学校后,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家长的管控。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理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管控,防止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当学生出现伤害事故了,理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只能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这种观点认为,是目前主流观点。其恰当地衡平学校与学生的利益,对保护学校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种意见认为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实行过错推定原则和公平原则。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程序正义。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有举证能力,应采取举证倒置,以加重高校败诉的风险,促使其加强管理,勤勉地尽到注意义务,创造更安全的大学校园供大学生学习生活。另外,在学校和学生均无过错时所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要承担公平责任。

第四种意见认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特殊情况下,也可适用过错推定或公平责任原则,但不承担无过错责任。

第五种意见认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也适用过错推定或无过错责任原则,但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第六种意见认为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可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三、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及风险防范措施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篇7

1 安全保障机制的基础:事前采取防范措施

1.1 校方

1.1.1 保证体育器材、场地安全性,并加强管理

具体表现在:(1)体育设施质量与安全责任伤害事故直接相关,应购买使用高质量体育产品。(2)体育场地应规范充足,应避免设计缺陷造成伤害事故,同时提倡建立绿色、环保式运动场地。(3)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保障资金供应。(4)注意体育设施的保养维修,建立维修与保养制度并责任到人,定期检查体育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练习安全。

1.1.2 对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安全教育

(1)增强法律意识和保护学生的安全意识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校领导在加强法律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应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法制、纪律和安全教育,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国内外典型案例,认识伤害事故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开展教育工作,形成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安全的习惯和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认识到: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教师责无旁贷,为做好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陈旧、错误的教育思想常会导致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热爱学生、顺利实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保护学生、依法施教的前提。

(3)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教师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驱除烦躁、抑郁或焦虑情绪的能力较弱,不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容易将工作压力或个人生活的不幸转嫁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身体上会造成有意无意地伤害。因此消除不正常心态情绪,使教师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工作态度,将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4)进行应急措施教育: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上已届成年,但心理、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局限使其在遭遇意外伤害事故时,往往会陷入慌乱、不能冷静、正确地处理问题,因此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教师如能临危不乱,镇静地正确应对和处理,就能极大地降低学生的恐慌和受伤害的程度,所以教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体育伤害的紧急救护和处理措施。

(5)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和掌控课堂、指导训练和组织竞赛的水平,减少学生出现体育伤害事故的概率。

1.1.3 对学生采取经常性安全教育

(1)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起自我保护和防范体育伤害事故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和避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结合体育教学、竞赛实际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时效、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的教育,如普及各种常见体育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知识、通过学生体育伤害的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认识其严重性,刺激学生自觉形成防范事故的主动性和警觉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生活内容稳定和相对单一,加之家长和社会过分看重理论知识学习,实际造成目前我国“学习成绩是家庭教育唯一重心”的不正常现象,过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出现惊慌失措、盲目冲动甚至自残和伤害他人的心理倾向,而体育活动作为宣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通道,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对抗和摩擦,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聘任专业心理教师负责心理咨询辅导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减少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3)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现行教育体制下,各级各类学校中挤占体育课现象极其普遍。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旺盛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不但影响其健康发育,更易造成体质要衰弱,间接导致体育类伤害事故高发。因此,教育并组织学生经常进行适宜的室外体育锻炼对防范体育伤害事故意义重大。

1.2 体育教师

(1)保证安全知识的授课时间。体育教师在技术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安全卫生知识,同时在雨天等特殊情况下安排室内教授,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储量。(2)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练习内容,科学调整运动量和强度,避免局部负担量过大引起运动损伤。(3)课前仔细检查场地器材,排除可能的安全隐患。(4)通过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等手段使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适应体育项目的要求。(5)上课过程中,注意因人、项目、天气、状态调控运动量和强度,并针对项目特点与需要,贯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6)注意学生的表现,尤其重点注意“困难生”和“尖子生”,防止其因训练超出身体承受能力或过于兴奋而出现运动损伤。(7)加强保护帮助,在进行体操等动作复杂、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项目时,有意识采取不同方式的保护帮助,并通过培养体育骨干、指导学生相互保护帮助及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受伤处理演练等措施,增强学生应对和处理体育事故的能力。

1.3 学生

(1)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保证良好身体状态。(2)认真做好身、心两方面的准备活动。(3)认真听、看教师的讲解示范,保证技战术的正确性。(4)仔细检查场地器材,避免因场地原因造成损伤。(5)练习和比赛中注意不做超出能力和可能伤及他人的危险动作。(6)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损伤的处理与恢复知识。

2 安全保障机制的关键:事中及时应对处理

2.1 体育教师

遇到体育伤害事故时,教师应保持冷静,一方面检查学生受伤情况,对事情做出初步判断,并视伤害程度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暂停本班相关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其他学生进行安全性更高的锻炼或休息,同时通知体委监管,直至事情处理完毕。如外班学生受伤,教师应主动承担起照顾其他学生的任务,协助出事班体育教师全力处理问题。

2.2 学生

遇到体育伤害事故,首先待在原地、保持原状,然后冷静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判断受伤部位和程度,若损伤轻微略加活动后一切如常则不做要求,若发现行动困难、剧痛、昏厥甚至有断骨现于体外时,不要擅自移动身体任何部分,及时向教师或他人求援并拨打120。

3 安全保障机制的保证:事后处理

教师应将事故发生过程与处理措施写成报告上交教研室,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关心帮助;学校应通过相关调查对事故进行正确定性,同时委托班主任组织照顾受伤学生并积极联系保险公司办理赔付等相关手续;学生应积极进行正当权益的申诉和维护,同时积极恢复。

4 结论与建议

长期以来,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是学校行政处理和法律诉讼的难点,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力量,抓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保障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机制能有效降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赔偿工作难度极大的现状,建议:1.尽早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依托商业保险建立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机制。

摘要: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一直是学校行政处理和法律诉讼的难点,本文认为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抓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理和事后保障问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机制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赔偿工作难度极大的现状,建议:(1)尽早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依托商业保险建立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安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白莉,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5-28.

[3]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律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务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处置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形势、学生特点的变化, 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截至2010年, 我国高校有近2000所, 在校学生人数达2500万。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宁波市, 共有全日制高校15所, 在校生为14.08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而与此同时, 高校个体或群体性事件频发, 特别是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突发性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并引发纠纷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 引起社会的关注。

当前, 高校校园人身伤害事故的数量和纠纷的复杂程度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产生的纠纷已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破坏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需要创新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否则, 学生伤害事故处置将始终难以摆脱纠纷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危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损害社会稳定与发展。

当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 是指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及其纠纷的预防、预案、处理、总结过程的统称, 包括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和纠纷处置两个方面。

1.事故的类型

一般来说, 按照引发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事故的类型主要有:

(1) 突发性疾病致残或猝死事故。学生自身疾病一直是导致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在高校所有的学生伤害事故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但无先兆情况的学生猝死, 仍不时发生, 应引起重视。

(2) 刑事或治安案件导致学生受到的伤害事故, 指学生间或来自校外第三人实施的暴力事故, 典型的有学生间打架、群殴, 学生或校外人员在校园内对其他同学的犯罪行为导致伤亡的事故。

(3) 交通事故, 是指在校内外由于交通事故导致学生伤亡的事故。

(4) 自杀、自残等学生自我伤害事故, 指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或精神性疾病导致的学生采取极端手段伤害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生命的事故。最近的研究表明, 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 卫生部也报道, 每年有200万自杀未遂者接受医学治疗。[1]当下, 大学生自杀、自残等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 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自杀、自残已占大学生非正常伤亡的首位, 值得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5) 其他意外伤害事故。包括:火灾事故, 一般发生在校内集中场所或学生宿舍, 一旦出现, 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学生伤害甚至死亡的后果;教学与生活设施陈旧、老化, 学校食堂卫生不达标, 实验室管理不当而发生的事故;运动伤害, 一般发生在文体课堂、学生生活区或在校内组织的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中;外出活动过程中的溺水等意外事故。

2.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点

(1) 特定性。主要是指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主体特定 (在校大学生) 、地域范围特定 (通常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 或学校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校外其他场所) 、时间特定 (在高校负有管理职责和义务的时间内发生的伤亡事故) 。

(2) 潜伏性。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背后大多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有的事故潜伏时间比较长, 而有的事故发生的征兆并不明显。

(3) 突发性和紧急性。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得非常突然, 很多事故在平时的正常教学和管理中很难预见。而一旦事故发生, 则表现出情况紧急, 高校必须紧急回应并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应急决策, 特别是学生自杀和暴力犯罪事件, 是目前高校遇到的越来越多的学生伤害事故案例, 其紧急性更是不言而喻。

(4) 迅速传播性。由于高校是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 且当前网络普及, 加之各类媒体对高校动态极为关注, 一旦高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特别是学生死亡事故, 消息会迅速传播、扩大,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容易产生高校的公共关系危机。

(5) 处理过程的复杂性。长期以来, 大多数家长认为, 不论大学生是否成年, 在校就读期间学校就应当对其履行监护和管理的义务, 只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 学校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在事故发生后不理会事故的原因和事实, 采取非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如通过媒体报道或者采用威胁、恐吓等方式向校方施加压力, 使得学校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处理问题的过程更加复杂, 且牵制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最终反而不利于事故的妥善及时解决, 重者还会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结分析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策, 为事故发生后或产生纠纷时进行有效处置提供决策参考。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所以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向来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 新形势下的安全稳定形势不容乐观。

(1) 非法宗教组织进校园。非法宗教组织主要是用极端邪恶的手段来对抗现实社会, 这样的组织和团体威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 损害群体利益, 危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有极大的危害性。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等学校社会化、市场化趋势明显, 各类宗教组织容易进入学校散发宗教宣传品, 传播宗教意识, 进行传教活动。与此同时, 一些境外非法宗教组织也趁机以研讨会、报告会、交流会等为名, 以传教渗透为实, 鼓动高校师生参加其活动, 如校园团契等进校园宣传活动, 鼓动大学生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罢课、绝食、制造破坏学校安全稳定事端等。

(2) 各类案件进校园。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其内心及行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再加之一些高校管理不严, 使得社会上许多不法分子把作案对象选择为大学生, 人身伤害等治安、刑事案件进校园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形势不容乐观。

(3) 特殊学生进校园。即特困生、特富生、心理特殊学生逐渐增多, 这些特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发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 包括学生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事故及各种校园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学生伤害事故更加容易引发纠纷, 处理纠纷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

2.学生家庭因素

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现的条件, 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长辈们的溺爱和呵护导致了很多学生亲情观念淡漠, 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对于社会、家庭甚至自身的责任感不强。而当前很多家长只注重经济投入, 忽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疏导、教育, 家长与子女间缺乏沟通, 往往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 心理承受能力弱, 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个人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稍遇挫折就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伤害他人或自己。

有一些特殊家庭如贫困、父母经常吵架、离异、单亲等, 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任性、自私、偏激、冷酷等不良心理, 也是导致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在自杀和伤害他人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 单亲和父母离异等家庭背景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 充分说明了家庭因素对现阶段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影响, 也值得引起整个社会的充分重视。

3.高校内部管理和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扩招使高校人数剧增, 而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带来的高校内部资源和条件发生变化, 各种内部关系更加复杂, 使得高校在发展、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差异化愈加明显。一些高校危机意识淡薄, 管理水平落后, 对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工作并没有充分重视, 处置过程非常被动。而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 其自身思维具有活跃性和片面性。同时, 我国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逐渐弱化的现实, 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社会公德和信仰缺失。高校内部管理的不足和大学生的突出问题成为引发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内在因素。当前, 普遍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 网络问题突出, 并由此带来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网络游戏沉迷,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暴力等问题突出。21世纪互联网的应用飞速发展, 标志着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 这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面对无穷虚拟的网络世界, 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和资讯, 但网络游戏的无序管理、网络传播的暴力和自杀、伤害他人等信息对大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可小觑。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突出反应一些大学生将网络游戏中的矛盾带向现实, 引发打架斗殴等伤害事故;网络不良信息引导一些大学生自杀、暴力伤害他人等学生伤害事故的严重后果。值得重视的是, 如果学生伤害事故是由于网络问题引起的, 由于家长对网络技术了解、掌握的差异, 学校在处置该类学生伤害事故时往往更容易引起与家长之间的纠纷。

(2) 学生在校期间精神疾病问题突出。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左右, 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3]在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中, 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较之全国大学生为好, 但是仍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4]陕西省高校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UPI总平均分为14.01分, 其中21%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26%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其余53%的学生存在着消极心理倾向;[5]在广州市某高校的调查中, 有13.6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卫生问题, 26.18%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6]这些数据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确是一个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问题。如果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于严重或没有加以有效控制, 就会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 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疾病, 导致伤害他人甚至自杀的事故发生。大学生的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十分惨痛的创伤, 甚至严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并极可能带来一些纠纷。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突出。当前, 高校学生逐渐开始以“90后”学生为主, 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表现在有活力、有思想、敢冒险等方面,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以及在交际过程中不能甄别不良诱惑。如果处理不当, 就容易滑向消极一端, 甚至酿成悲剧。近年来, 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和情感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 也是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之一, 同时事故一旦发生, 涉及的学生及家庭往往不只一方, 纠纷的处置过程更为复杂。

总之, 当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其现状和特点相对复杂, 引发学生伤害事故的诱因有社会、家庭、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 在高校日常管理实践中, 要想完全消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 尽可能地减少事故, 将矛盾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缓解、抑制, 减弱其负面效应, 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无论是预防还是处置学生伤害事故, 最有效的方法, 都是从源头上控制, 萌芽状态时抑制, 机制上落实, “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 其效果就会完全不同。而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置方面办法不多, 且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事故预防和纠纷应对机制。因此, 有必要在事故的预防、处置程序的规范、制度的完善, 对现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置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摒弃各种弊端和不利因素, 运用公共危机管理及公共关系处理等先进公共管理理论改进处置方法, 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学生伤害事故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公共管理理论

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置中的运用

笔者收集了大量在国内各高校发生的与高校管理各环节相关的典型纠纷案例进行分类研究, 发现当前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及其与学生、教师、政府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学校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跟上这些变化, 矛盾汇集起来导致了近几年来高校疲于应对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各类矛盾纠纷, 频频被诉或者败诉的现象有增无减。表明对高校的管理理念进行认真研究已经非常必要。在处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实践中, 或者因为高校学生伤害所引起的矛盾纠纷方面, 引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关系等先进管理理论, 在事故的预防和纠纷的处理方面都大有裨益。

笔者通过与国外高校处理类似案例及其他行业处理伤亡事故的比较分析, 认为高校应引入或深化公共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理论预防和处置学生伤害事故。

1.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应用

公共危机管理, 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 (包括高等学校) 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 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 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 从而使现存的公共危机得以解决, 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危机管理是现代高校管理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将危机管理的概念引入到高校的管理之中, 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必不可少。[7]按照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和理论, 从总体上说, 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处置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即防—控—责原则、情—理—法原则和快—准—序原则。

根据奥古斯丁的理论, 危机管理分为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六个不同的阶段。笔者认为, 要使公共危机管理在处理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纠纷处置中的充分应用, 主要应以危机的预防和恢复、总结阶段入手。

(1) 预防、应急预案和方案的建立。这是危机的避免和准备阶段。罗伯特·吉尔曾说过, “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9]首先, 高校应该重视编制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置预案。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与处置中, 高校科学编制学生伤害事故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 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实际举措, 对于切实提高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编制学生伤害事故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预案内容涉及多个部门, 且处置结果难以预料, 各高校必须认真对待, 制定的预案应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预案从起草到实施都必须按照法律规范要求, 履行一定的程序, 以保证其合法性。预案编制前, 应由校级领导、保卫处、学工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和专家组成预案编制小组, 特别要充分发挥专家系统的支持作用, 使之更有科学性。同时, 预案编制不仅是一个文件化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科学地对事件进行评价的过程。编制小组既要对预案内容进行合法合规性分析, 更要结合实际开展危险因素分析、处置事故纠纷的脆弱性分析、所能提供的资料全面分析, 还要做出事故纠纷处置的预期效果分析。处置预案形成初稿后, 需要广泛征求意见, 集思广益, 必要时开展针对性演练, 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当然,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还应包括危机应急专门机构的设立, 并派专人负责、管理。其次, 为了减少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高校应当切实制定方案对高校及在校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工作, 这里包括校园硬件设施维护和日常安全管理义务。应当首先保证提供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这主要是督促高校平时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工作, 及时消除校内消防、治安、交通等隐患, 以便更好地保护学生安全, 有效防范一部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高校负有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对学生进行管理和保护的义务, 以预防和消除各种可能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安全隐患, 高校还应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教育特点,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安全管理义务还包含对进行学生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 以及对学生伤害进行制止和救助等。进行安全教育的重点, 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 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 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教育学生平时应当服从学校管理、遵守学校规定, 主动避免和消除学生伤害事故。再次, 高校对校内商业机构及进校服务的其他组织也具有安全管理义务。大部分高校将后勤服务甚至管理工作不同形式地移交到社会商业机构进行市场化经营, 但后勤社会化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高校虽然不直接从事或干预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 但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完全规避学生在后勤、生活中受到的各类伤害事故责任, 因此, 高校必须对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进校服务的其他组织, 主要是指高校租用社会商业机构的设备、设施等进校服务, 比如某高校为开展校内活动租用某文化传播公司的舞台、音响等,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这些服务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因此, 强调高校对社会化后勤如饮食、商业等组织的安全管理义务, 全面掌握学校安全工作状况, 督促后勤企业和商业机构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可以有效减少来自校内商业机构及其他组织对学生的伤害事故发生。最后, 高校应重点做好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当前, 由心理疾病引发的大学生自残、自杀的惨剧时有发生,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予以强调。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 都是学生自残、自杀的诱因。高校应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值班制度、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度, 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干预反应机制, 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学生心理问题快速危机干预通道。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摸排工作, 实行动态管理, 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当前, 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虽然学校并非治疗心理疾病的专业机构, 无法胜任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任务, 但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进行预防和加强宣传工作, 则应属于高校的职责。

(2) 恢复和评价机制的完善。危机管理的最后阶段是总结经验教训, 从危机中获利。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纠纷处置完毕后, 学校要及时总结, 建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的事后评估机制、事后恢复机制和事后总结机制。事后评估机制的作用是对处置完毕的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中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解决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以完善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的预防和应对机制。事后恢复机制的作用是及时消除事故及纠纷对学校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 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建立事后总结机制, 不仅仅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 更多地是为了通过总结, 改革自身不完善的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和应对机制, 建立更完善、更具实际操作性的工作体系。高校要积极进行观念更新、体系创新, 促使学校的学生伤害事故及纠纷预防和应对机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2.公共关系理论在处置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应用

公共关系, 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 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 同相关的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高校通过及时有效的公共关系可向相关对象和公众传递有关事故的准确可靠的信息, 并可藉此传递救助信息, 使相关对象、家长和公众保持平稳情绪和心态, 从而为高校事故纠纷处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事故纠纷处理提供更多的力量支持。[10]高校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纠纷中, 应注意巧妙、充分运用公共关系技巧, 建立客观、准确、及时的学生伤害事故信息发布机制。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特别是重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 学校如果能充分重视并合理运用公共关系, 可以避免和化解谣言和误解, 平息媒体与公众的过度反应, 展示学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师生解决突发事件的信心, 为高校迅速、妥善解决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对待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谣言, 最好的策略就是公开、透明, 及时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事实、数据, 让公众进行判断, 谣言当然不攻自破。[11]从具体实践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事故发生后, 高校应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情况, 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支持。同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及时向受伤害学生家长表示关怀和歉意, 注重与对应学生或家长的沟通, 敢于承担责任, 合理考虑学生及家长的需求。

(2)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选派拥有新闻发言权的发言人负责接待好各类媒体记者, 规范信息发布渠道, 真诚、主动回答媒体的疑问, 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媒体的体谅和支持。

(3) 重视新传播渠道的有效运用, 如借助网络, 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和论坛等及时发布动态、准确的信息, 及时纠正偏离事实真相的网络舆论。

(4) 高校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纠纷的过程中, 要合理运用心理战术, 迅速掌握学生或家长群体的心理状态, 突破其心理防线, 从而缓解矛盾。

综上所述, 面对当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对高校日常管理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高校若能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 充分运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理论和公共关系理论, 无论在事故的预防和纠纷的处理方面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美松, 曾文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樊富珉, 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4) .

[5]顾凡.陕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教育, 2006 (1) .

[6]刘兵.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M].华南预防科学, 2004 (1) .

[7]杨佳, 陈小林.新时期我国高校危机的特征分析及危机管理策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1) .

[8]杨志稳.高校突发性学生伤亡事件的处理与反思[J].保山师专学报, 2005 (8) .

[9]R.T.Curr, ed.Handbook of Poli t i cal Conf li ct:Theori es and Reaseareh, Colli er&Macmi llan Publi sher CO.1981.

[10]黄牡丹.公共关系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普通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伤害事故,民事责任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界定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人身伤害是指直接对身体造成有损害后果的创伤, 造成的后果有明显征兆, 或通过普通医学手段的身体检查作出鉴定, 对造成的原因作出准确判断。”[1]根据第37条规定,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适用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特征主要包括:

(1)损害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损害的主体只能是在高等学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此处的学生一般是指取得国民教育体系内公办和民办的全日制学籍的在读学生。

(2)损害时间特定性。

从时间上看,其伤害行为或者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者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的期间。

(3)损害空间特定性:

损害的空间特定是指其伤害行为或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者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等职责的地域范围内,即一般是发生在大学校区或园区内,但是并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之内,有时也发生在学校组织活动的场所内,如学校的体育场馆、电影院、展览馆、礼堂等。

(4)损害因素多样性:

首先,从损害的主观因素方面看,它可以因故意引发,也可以因过失引发,还包括由没有过错方的意外事件所引发。其次,从损害的客观因素看,它既包括来自外力的干扰,也包括出自于学校或学生本身的问题。

(5)损害结果特定性:

一般而言,损害结果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财产损害和知识产权损害等,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特指人身损害。单纯的精神损害、财物失窃等则不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范畴。

二、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而教育责任是主要责任,管理和保护责任附属并服务于教育责任。结合我国《民法通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下述要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应承担责任:

1、违法行为。

学校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学校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定义务的行为。

第一、违法行为主体认定

学校伤害事故的违法行为主体为“学校”。实践中,具体履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的主要是具体的个人,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是否代表学校在行使职责是认定违法行为主体的关键。笔者认为,判断是否执行职务的标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否以学校名义;

(二)是否在外观上须足以被认为属于执行职务;

(二)是否依社会共同经验足以认为与法人职务有相当关联。

第二、学校的违法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

作为指行为人积极主动实施某种行为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如教师体罚学生;不作为指消极的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学校明知教室为危房,却不加修缮。无论是积极地作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只要在学校的管理职责范围内,学校就不得不承担责任。

第三、高校违法行为的类型

首先,高校未尽法定义务。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设施安全义务,(二)制度安全义务,(三)消费品安全义务,(四)安全教育防范义务,(五)选任教师安全义务,(六)活动选择安全义务,(七)安全注意义务,(八)防止安全事故恶化义务,(九)遵守教育法规义务,(十)通知义务,(十一)其他义务。

其中第一,二,三,五,八,九,十义务的考量因素较小,但是第四、六、七义务的判断可考量以下因素。首先,学生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再次,学校的特定义务;最后,学校所处地域、教学层次等其他因素。

其次,高校是否尽了约定义务。

2、因果关系。

根据《办法》第八条规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 应当承担主要责任;非主要原因的, 承担相应的责任。

3、主观上具有过错。

“这是判断伤害事故的责任, 及确定此后的处理与赔偿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1]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是一种民事侵权责任,我国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都要承担责任,它只能适用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我国法律对此在校园伤害事故中运用无过错原则没有明确规定。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法律又无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有学者主张, 公平责任原则也应当成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之一。[3]

过错责任原则,又称过失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充要条件。因为, 个人基于其自由意思决定从事某种行为而造成损害, 因其有过错而使其负侵权责任, 足以表明对人的尊严的尊重。[4]

高校校园伤害案件归责原则的理想选择是应当以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

4、损害后果。

损害结果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事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此后果指人身损害,不包括财产损害和单纯的精神损害。

三、学校责任的免除

学校责任的免除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造成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学校也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1、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伤害或其它意外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不可抗力造成的;

(2)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的侵害造成的;

(3)学生有特异体质或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难以知道的;

(4)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学校已履行了相应的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

(5)其他意外因素。高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学校认真履行了管理职责且无过错存在的,则应免责,但却负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的义务。如体育课上学生意外受伤,老师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受伤害学生施救。

2、由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伤害,责任由学生承担。典型为学生自杀、自伤行为。对于学生自身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学校免责;对于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如教师、其他工作人员侮辱学生、擅自处分学生、处罚明显不当等造成学生自杀身亡的,根据过错程度高校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而如果学生的自杀虽与学校工作有一定联系,但学校的教育管理合法或在自由裁量范围内的,学校免责。

3、第三人加害致使学生发生人身伤害的情况,学校能证明自己无主观过错,也可免责,由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

4、高校教师或者其他员工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于其行为属于职务范围以外,因此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由加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8-9, 32.

[3]贾志民, 袁庆祝.对认定学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诱因分析及防范 篇10

关键词:意外伤害,事故,诱因,防范

学生意外伤害是倍受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问题。我国每年大约有16 000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溺水等各种意外而死亡, 平均每天约有45名学生死于意外伤害, 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这些事故中, 虽然有一部分是由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造成的, 但其中约80%以上的学生意外伤害是可以通过防范和应急处理而避免发生的。认真总结分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发现各种存在的诱因, 深入细致做好防范工作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诱因归纳分析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三是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四是由于学生本身和其他综合因素造成的。

(一) 学校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学校校址处于不安全地方

学校校址的选取, 首先应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但目前许多学校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 并未考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存在的安全隐患, 或者即使已经考虑到, 但也未能有效的避免。例如学校建在车流很大的道路旁、较大面积水域边、加油加气站附近等等, 均存在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 容易导致学生意外受到伤害。例如某学校建在国道318线旁边, 自2006年9月投入使用不到两年时间, 就发生了4起事故, 造成4名学生受伤。

2. 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是学校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 但同时也是容易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如建筑物年久失修倒塌、运动场地不平整和积水湿滑、实验室危毒药品泄露或丢失、防火设施不到位或存在危险隐患的地方无警示标识等等, 都是诱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因素。根据《市级学校安全预警与救助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 以遂宁市为例, 近年来因学校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导致学生意外伤害的占整个学生意外伤害的1%左右。

3. 学校活动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学校在教学、实验实训、活动等方面引发的学生意外伤害占一定比例。如学生在做实验时不慎将硫酸溅入眼睛导致烧伤失明;学生操作车床时头发被卷进机床导致大块头皮被扯掉坏死;学生上体育课打篮球, 跳起后跌落在地导致严重脑震荡等等。除此以外, 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也是诱发学生意外伤害的因素之一。如在2007年11月遂宁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迎检期间, 许多小学安排学生在车流量相当大的交通密集地协助指挥行人和车辆。小学生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其本身还需要照顾, 但他们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往返穿梭于马路上, 其安全保障可想而知。

4. 学校疏于管理

学校疏于管理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呈现多种形式。如学校安全保卫措施不力, 有外来人员进入学校与学生发生冲突致使学生受到伤害;寄宿学生在午休、晚就寝后无人管理, 学生发生伤亡后学校才知晓;学生因自己原因跌倒受伤后, 学校未及时采取进一步救护措施而导致学生死亡;学生擅自离开学校未归, 直到第二天学生遇害后由警察告之学校后才知晓;学校食堂提供变质食物致使学生集体中毒等等, 这些因学校疏于管理的因素都会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二) 社会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交通事故导致学生意外伤害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汽车数量急速攀升, 城市交通压力明显加大, 交通事故急剧上升。据统计, 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人员伤亡达10万人以上。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形势分析报告 (2006) 中显示, 2006年全国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 主要是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 两类事故发生量占全年事故总量的50.8%, 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人数总数的60%。以遂宁为例, 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全市机动车入户便高达67 945辆, 而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却并无显著提高。同时,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大量使用, 使整个城市交通压力空前巨大。全市大中小学大部分处于交通压力大、车流量大的街道, 学生上学、放学时面临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威胁。此外, 城市交通秩序比较混乱、市民交通意识淡薄、交通管理相对薄弱, 更加容易使学生受到交通安全的威胁, 从而导致伤害。据统计, 2002—2006年, 遂宁市学生意外死亡 (不包括学生疾病死亡) 中由于车祸导致的占到10%。

2. 不良的城市社会治安引发学生意外伤害

城市社会治安差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经常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综合许多学校发生的社会治安事件来看, 因财物问题导致伤害人身的事故高居榜首, 绑架勒索、盗窃、抢劫学生财物最易导致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和人员稀少的城市边缘是社会治安案件的高发区。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到顾主伤害或遭遇正在发生的事故而无辜受伤的也时有发生。女生在校外遭受性侵害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3. 社会自然环境导致学生意外伤害

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全。如学校处于山丘地带、低洼地带或者江河水系发达的地带, 很容易受到山体滑坡、洪水来袭或玩耍时跌落、溺水等伤害。以遂宁为例, 城市处于涪江和人工渠河的包围, 城市面积的窄小使得学生接触河流的机会无限增大, 致使当地学生因溺水身亡的事故占据了整个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绝大部分。根据《市级学校安全预警与救助机制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显示, 遂宁市2002—2006年71%的学生意外死亡 (不包括学生疾病死亡) 是因为溺水而造成的。

(三) 家庭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 家庭变故导致家庭教育和监管的缺失

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离婚等因素, 导致单亲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这些学生中, 很多学生缺乏家庭的教育和管理而成了“问题学生”, 特别是在学校视野之外, 就像脱缰的野马, 成为不良因素的牺牲品。同时, 在学校里, 他们往往遭到其它学生的嘲笑和鄙夷, 造成强烈的心理失衡, 很多时候又成为伤害其它学生的潜在隐患。

2. 留守学生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 留下庞大的“留守学生”军团。2005年, 四川省妇联对省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 初步显示当时四川省留守儿童数量已突破500万人。2006年, 遂宁全市有“留守学生”16.6万人, 占学生总人数的26.0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 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往往容易遭到侵害和意外伤害, 女孩甚至会遭到熟人或家人的性侵害。

3. 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

如父母长期不和, 吵架甚至打架;父母自身言行作风不够严谨;对孩子过分溺爱或严厉, 经常训斥、打骂孩子等都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从而会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重、不服从教育管理的现象, 甚至有时离家出走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 学生本身及综合因素的影响

1. 不易觉察的疾病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突发疾病死亡也是学生意外伤害的因素之一。如遂宁某中专学校一名男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 晚上入睡后死于床上, 事后证明是夜间突发疾病导致;2005年5月, 某高校一名二年级男生在早上跑步时突然倒地, 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经鉴定是因本身身体特质原因导致猝死;2010年, 一名学生在打篮球时, 在无外力作用下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这类学生意外伤亡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存在不易觉察的疾病或身体器质性缺陷, 是很不容易防范的因素。

2. 心理脆弱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得到各方面的娇宠和关爱, 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虚荣心强、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充分。在出现的学生自残、自杀现象中, 大部分人正是由于心理脆弱, 在面临困难和压力时无法应对而采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已经是导致学生伤害的重要因素了。

3. 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差

学生处于青春成长时期, 思想单纯, 容易冲动, 社会经验欠缺, 防范意识薄弱, 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在面临突发事件时, 往往不知所措或采取不正确的方式应对, 结果是有些本应该可以避免的事故还是发生了。如学生在遇见抢劫时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而受到了人身伤害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学生意外伤害的诱因很多, 以上是主要诱因, 经分析可以看出, 许多因素是可以通过我们细致努力的工作达到防范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重在事前的预防。当事故发生后, 不管处理得多么合理、合情、合法, 但带给学生和家庭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同时也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资源。所以, 研究学生意外伤害的防范显得特别有意义。

二、学生意外伤害的防范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人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人的一切存在都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 失去生命就失去了一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应该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关爱学生, 从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开始, 使他们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学校和家庭应该从情感、心理、法制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等角度教育学生如何遵纪守法、驱利避害、健康成长, 教会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存在。

(二)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预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首先是改观教学的内容, 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卫生救护教育等;第二是改观教育方法手段, 科学执教、因材施教, 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家长粗暴管教孩子等;第三是改观教育的目标, 特别是要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 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从而减轻学生压力;第四是改观教育评价, 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和学校的水平, 重视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等。

(三) 有效的安全教育和演练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和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应该全面系统介绍学生在各个时期、各种环境可能发生的意外, 让学生提高警惕, 懂得防范;二是教给学生防止意外伤害的本领, 教会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和自救;三是要通过活生生案例分析介绍、讨论、演讲等形式深化, 达到警钟长鸣;四是进行模拟训练, 增强学生规避意外伤害的能力。

(四) 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学校应建立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 做到覆盖面广、责任明确、分工负责、落实到位。制度贵在执行, 防止一纸空文的现象。各类学校都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队伍来抓学生安全工作, 并以到位的资金、设备辅以保障。及时发现和排除校园内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把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安全意识淡薄, 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形势分析报告 (2006年) 中显示: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61%是在校园外发生的。因此, 单纯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家庭与学校应实现信息通畅地交流, 实现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全面跟踪了解, 尽量减少学生既不在学校又不在家里的真空时间, 使学生无监护或保护。整个社会 (特别是政府) 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善交通、社会治安等社会环境, 创建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肖炜.谈加强学校安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2) .

[2]陈珠琳.略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及其防范[J].汕头大学学报, 2003 (19) .

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研究 篇11

【关键词】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归责原则

一、未成年人校园伤害现状

我国中小学的未成年学生是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主要保护对象。我们所说的未成年人校园伤害案件中的学校仅指中小学校,不包括高等学校。安徽金寨纳入了国家营养餐改善计划,但是教育局招标企业统一配送。某所学校配送的营养餐中的苹果几乎没有一个是好的。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一大翻斗运煤货车与当地幼儿园接送车迎面相撞,造成19人死亡。湖南娄底市幼稚园校车翻车致4名幼儿死亡。“毒校服”事件也是近期爆出的一起危害学生健康的事件,上海多所学校涉及此事件,此次共抽查了22批次学生校服产品,覆盖上海市主要生产企业,有6批次被检测为不合格,合格率仅为73%,其中1款产品有致癌成分。目前对于校服生产标准,尚无统一定论,因此只要是服装厂都可以生产,其结果直接导致了校服质量不一,学校如不能把好关,结果只会危害学生身体健康。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颜艳红因“一时好玩”在该园活动室里强行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同时让另一名教师用手机拍下,之后该视频被上传到网上,引起网友的愤慨。湖北襄阳老河口市一小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造成4人死亡、7人受伤。

二、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

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因为归责原则不仅能指导法官处理案件,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着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由谁承担、免责条件是什么、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等各方面。归责原则是指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权益的损害后,如何确定损失由哪方承担。它主要包含三个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研究此类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其意义就在于当未成年学生在校园里受到伤害或者造成他人伤害时,究竟是否应该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或客观存在的伤害事实、公平理念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谁作为校园事故的责任承担者。由于未成年学生在校园受到伤害的情形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对于学校责任如何确定以及应遵循的原则一直存在争议,既有支持过错责任原则,也有支持无过错责任原则,甚至还有支持公平责任原则的观点。

过错责任即当行为人的行为给受害人造成合法权益损害时主观有过错,那么,行为人应该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民事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是包含在过错责任之中的一种责任,意思是当行为人的行为给受害人造成合法权益损害时,首先推定行为人是有过错的,如果行为人主张自己不存在过错,那么他就要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举证,否则行为人也要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即严格责任,意思是无论行为人在实施某种行为时是否存在过错,均应对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损失承担民事责任。所谓公平责任,就是当行为人以及受害人双方都不存在过错,由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行为人所给予的并不是赔偿,而是补偿。

未成年学生在幼儿园或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其监护关系并未发生转移,法定的监护人是家长而非学校。学校仅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无监护义务。所以,在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案件中,认定学校是否有过错,就要证明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和保护行为时是否存在疏于职责的过失或者重大过失,也就是说学校是否违反了《教育法》规定的对未成年学生应尽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学校、幼儿园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在校受到伤害,承担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即当伤害发生时首先推定学校是存在过错的,对于伤害所造成的损失由学校承担,如果学校认为自己不存在过错,则需要举证证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或幼儿园的责任力度,对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校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即对于校园伤害事故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关键看学校是否存在过错,如果学校存在过错,对于给未成年学生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由学校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2)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篇12

一、坚持防范为主的处理方针

学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 会给学生本人以及学生家庭带来不幸, 同时, 对学校、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学校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事故发生的防范上, 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发生。首先, 应强化教职工、学生的事故防范意识, 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与防范措施, 各部门要将制度措施落到实处, 不耍“花架子”, 将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甚至采取签定责任的形式进行责任管理;其次, 增加教育投入, 改善学校设施设备。从众多发生的事故中不难看出, 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学校的设施设备陈旧有关, 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最后, 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增强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其中, 相当重要的是教师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别强调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严、宽结合, 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处处关心爱护学生, 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另外, 还可以成立学生组织进行自我管理, 这也是一条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德技并举的思想教育

学生其实也可归纳为特殊职业群体, 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到科学文化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校方就更应该采取多种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形成家校互补的教育合力

我们都知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在这里我主要探讨的是社会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受他人的影响很大, 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家长和老师。不可否认, 现在的家长都不同程度地溺爱着孩子, 家长要求孩子不严厉, 老师也不敢严厉。透彻来讲, 家长方面尽量虽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与需求, 忽略了他们的思想教育, 而老师方面虽认识到教育学生的必要, 但又怕过头或是一不小心造成负面影响, 家长找上门, 领导要谈话, 所以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结局就是学生在犯了小错之后, 得不到本该受到的批评与正确的引导, 从而因小积大。

四、采取客观公正的处理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 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才能有利于事故的解决。一是依法原则。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社会。因此, 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必须依法办事, 否则就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教师法》、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及《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都可作为依据。二是客观公正原则。即事故处理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认定事故造成的原因, 才能有效地将问题妥善解决。但是在实践中有的问题看似很简单而处理起来却相当复杂, 这主要是由于双方当事人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与利益驱动不同。一般来说, 学生是听学校的, 相信学校会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 但个别的学生家长则往往提出些过分要求, 甚至采取过激行为。三是合理适当原则。这主要是针对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问题, 这个问题是事故链中最难处理的问题, 原则上是要按责任认定依法赔偿, 现实中却往往是学校本着息事宁人的目的, 在难以说服对方的情况下违背自身意愿进行赔偿。这虽有悖于合理适当原则, 但确是无奈之举。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 相信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会提供更为合理、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四是及时妥善处理原则。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 要及时救治受伤学生, 把伤害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 要及时进行事故善后处理。久拖只会增加处理的难度, 不利于恢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受伤害学生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

五、争取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 转移学校教育风险

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与当地政府及主管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程度有关。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例如网吧、电游室、地摊等都可能是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诱因。一旦事故发生, 有关部门若消极介入或坐视不管, 会给事故的处理增加难度。因此, 学校要经常保持与社会各方的沟通, 协调好关系, 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共同预防或顺利处理已发生的事故。另外, 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一般比较紧张, 在大的伤害事故发生而要进行巨额赔偿的情况下, 就可能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学校应要求学生购买个人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 即使伤害事故发生了也可由保险公司负责部分赔偿, 降低学校的赔偿份额, 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摘要:在中职学校办学过程中, 学生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试从学校事故的防范措施与处理对策着手展开论述, 以期减少或避免中职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远清主编.学生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湿地公园景观下一篇:码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