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伤害

2024-08-06

住院伤害(精选4篇)

住院伤害 篇1

住院病人陪客发生意外伤害, 对病人病情及医院声誉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 关注住院病人陪客意外伤害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的10例住院病人陪客意外伤害进行归类分析。

1 住院病人陪客发生意外伤害的基本情况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发生病人陪客意外伤害10例, 其中坠床2例, 跌倒4例, 烫伤2例, 失窃2例, 除1例脚背烫伤留有瘢痕, 其中8例经处理后无不良后果。2例为护工, 8例为病人家属。

2 原因分析

2.1 护士安全防范意识欠缺

护士认为, 医院只要能保证住院病人的安全即可, 忽视对病人陪客的安全教育, 对病人陪客缺乏安全方面的评估。2例坠床病人的陪客为70岁以上病人家属。1例从陪护床上翻身时发生坠床, 当班护士未能向其他家属说明老年陪护自身的安全隐患, 对老年人的生理性退化缺乏充分的认识;另1例为陪客床从中间断裂而发生坠床。2例病人陪客均无明显外伤, 但腰部及腿部有淤血, 而且感到疼痛, 1周内没能照顾病人, 使病人的焦虑感加重, 影响疾病的康复。

2.2 护士责任心不强, 对应急预案及程序未能充分掌握

4例跌倒陪客均穿拖鞋在病区行走, 护士发现时未能及时提醒陪客穿拖鞋容易滑倒。2例烫伤陪客, 1例陪客的热水瓶塞与水瓶不配套, 拎水瓶倒水时, 开水从水瓶内溢出而发生脚背烫伤;1例为用热水袋取暖时, 由于水温过高而发生胃脘部皮肤烫伤。当班护士未能及时发现, 提醒病人陪客注意自身安全。当陪客发生意外伤害时, 未能按应急预案及程序给予处理。跌倒应急预案:检查病房设施, 不断改进完善, 杜绝安全隐患。当有人突然跌倒时, 护士立即到跌倒者身边, 检查跌倒者摔伤情况, 通知医生判断跌倒者的意识、受伤部位、伤情程度、全身状况等, 并初步判断跌倒原因或病因, 再把跌倒者扶到床上, 根据医嘱及跌倒者的跌伤程度, 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3 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差

管理者同样认为病人陪客的安全与医院没有什么关系。当病人陪客发生意外伤害时, 不管当事人还是管理者, 都会对事件采取掩盖或回避的态度, 只强调客观原因, 没有意识到医院自身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2006年以前, 医院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护工, 当病人家属需要请陪护时, 只能自己找病区的工勤员帮忙寻找陪护。

3 对策

3.1 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

针对护士在工作中缺乏风险意识, 科室组织专题讲座, 使护士意识到医疗面对的危机及护理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及风险意识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通过学习使护士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病人入院2 h内向病人及陪客做好入院宣教、安全教育, 如防水、防滑、防盗等方法。

3.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

制订意外伤害的护理应急预案和程序,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的保证。定期对护士进行工作责任心的教育, 表扬先进, 对工作责任心差的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帮助教育, 并予以经济处罚。对预案和程序的知晓率反复提问、检查、演习, 强化安全意识。如跌倒、坠床、烫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同样适用于陪护身上。

3.3 加强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

设置醒目标志和警示牌, 确保环境安全, 在地面较滑的地方设置“小心地滑”“小心跌倒”等警示牌;在所有电器旁及开水间设置“小心烫伤”的指示。2006年医院对护工进行正规培训, 并派专人管理。

3.4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 强调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其特点是将对人的照护放在最优先、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1]。护理对象是具有不同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个体。陪客发生意外伤害必然会引起病人的情绪波动, 延缓疾病的痊愈。因此,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很重要。

3.5 创建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就是将文化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的的方向推进的一种统一的组织行为。当出现意外伤害时, 要组织学习, 让当事人从其他所有成员都能从该事件中得到警示, 吸取教训, 为病人和陪客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

4 小结

避免住院病人陪客意外伤害的发生, 重点是加强管理, 落实防范措施。护理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 培养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 提高防范能力。通过一系列安全意识的教育, 护士对科室的护理安全工作主动性增强,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 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协助科室改进工作。由于安全措施的落实, 住院病人陪客的意外伤害得到有效控制, 2007年无病人陪客意外伤害发生, 每月1次的满意度调查, 由2005年—2006年的92.0%上升到98.5%。

摘要:为了防止住院病人陪客意外伤害的发生, 从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风险管理方面分析原因, 采取培养护士的责任心、规范护理行为、树立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等措施。结果2007年未发生病人陪客意外伤害, 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

关键词:住院病人陪客,意外伤害,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徐贤, 张霞, 刘云丽, 等.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实用医学杂志, 2002, 8 (8) :612.

住院伤害 篇2

1 儿科的护理特点

1.1首先儿童在疾病的表达上, 不能充分的用语言来述诉, 当她们出现任何不适时, 只能用哭闹来表达, 这时就需要护士随时不断的观察病情, 同时护士还要具备一定的护理经验, 对发生的病情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

1.2由于计划生育政策, 绝大多数的儿童为独生子女, 因此, 当孩子生病时, 家长的心情是十分着急, 这就需要护士应该具有很好的职业素质, 既要积极的做好病儿的护理治疗工作, 又要尽量体贴家长的心情, 及时有效的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

儿科的护理特点:

1.3孩子生性就是活泼、爱动, 当她们生病住院时, 护士们就承担着对她们的监护责任。因此, 在住院期间, 我们在完成每一件护理工作时都要随时考虑患者的安全问题,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1.4儿童医院的护士与成人医院不同, 每天要完成大量的生活护理, 我们在没有护理员情况下, 只能靠护士们在完成大量治疗工作的同时还要监护病儿的一切的生活护理, 每天的护理工作很繁重。

2 常见的意外伤害及防范措施

2.1 坠床 (窗)

(1) 每日检查病床及室内窗户, 发现问题及时报修。 (2) 勤巡视患者, 不得脱岗, 如有急事, 要请人代管患者。 (3) 危重患儿如因管道太多等原因应使用约束带约束, 并用大砂袋固定。 (4) 躁动的患儿应使用约束带进行约束。 (5) 了解患儿有无癫痫等既往病史, 防止因突然发作而坠床。

2.2 跌伤

(1) 及时清理地面积水, 保持地面清洁干燥, 以防患儿滑到。 (2) 及时阻止患儿间相互打闹, 以免跌伤。 (3) 病情好转, 刚开始进行站立和下床活动时要搀扶, 以免摔伤、跌伤。 (4) 用婴儿体质量称给患儿测体质量时, 应轻扶患儿, 以防从体质量称上跌下。 (5) 患儿去厕所时, 要有人看护。 (6) 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患儿下床时要搀扶。 (7) 病儿穿的裤子长短要合适, 鞋带要系好。高危病儿 (有精神症状、长时间使用激素治疗、易发生骨折病儿等) , 应避免在地上活动, 以防意外。

2.3 烫伤

(1) 在给患儿使用热水袋、烤灯等热疗时, 要随时巡视患者情况。热水袋水温≤50℃, 烤灯距患儿距离为30~50cm, 照射时间20~30min。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 使用暖箱时要注意箱温, 放好温度探头, 以免箱温突然变化。 (3) 热水、热粥、热饭菜不要放在患儿床头, 要远离患儿放置;饮食饮水温度要适宜。 (4) 为患儿洗澡时要先试盆内水温, 不可将患儿直接放在水龙头下冲洗, 以免水温突然变化造成烫伤。

2.4 电击伤

(1) 插座插销板有问题要及时报修。 (2) 避免将水溅到插座插销板上, 以免引起短路。 (3) 插销板不要置于地上。

2.5 气管异物

(1) 不要给小患儿吃果冻、豆、瓜子、花生等食物 (窒息) 。 (2) 喂饭时不要逗患儿哭、大笑。 (3) 昏迷、神志不清醒的患儿头要偏向一侧, 以免误吸。 (4) 给婴幼儿试表时要扶住患儿, 防止患儿咬食体温计。 (5) 患儿口鼻处不要放毛巾类物品, 床上不要遗留塑料袋, 以防捂住口鼻引起窒息。 (6) 套管针的肝素帽要旋紧, 防止脱落, 引起出血和被患儿吞食。 (7) 新生儿和小婴儿喂奶后要轻拍背部, 爱吐的患儿要抬高床头, 并将头偏向一侧。

2.6 锐器切割伤

(1) 住院患儿不要带水果刀等锐器, 如有请家长带走。 (2) 各种操作后不要将针头、留置针针芯、毛细管等锐器遗留在患儿床上, 以免划伤、刺伤。

2.7 牵拉伤和撕拉伤

(1) 日常护理中, 应动作轻柔, 轻抱轻放, 切忌使用蛮力。 (2) 给体质量较重的患儿翻身时, 避免拖拉, 以免引起皮肤擦伤。 (3) 系约束带时不要过分牵拉肢体;不要勒的过紧,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造成肢端坏死。

2.8 冻伤

(1) 做物理降温时, 不要将冰袋置于患儿枕部, 同时要防止耳廓冻伤。 (2) 新生儿物理降温时禁止使用冰袋。

2.9 砸伤

仪器、输液泵等要放置稳妥;移动患者时要注意各种管线, 防止因牵拉管线将仪器带下来, 砸伤患者。

2.1 0 压疮

(1) 对长期卧床、病情严重、营养失调等患儿根据条件使用防压疮气垫、防压疮软垫或气垫床等。 (2) 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整洁、无渣屑, 避免局部刺激。 (3) 勤翻身, 每1~2h翻身一次, 顺序为左侧、卧仰卧位、右侧卧、仰卧位, 建立翻身纪录, 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对有坠积性水肿的患儿更要增加翻身次数) 。 (4) 在患儿头枕部可垫防压疮枕圈, 防止头枕部压伤。 (5) 各种导线、管线要合理放置, 勤整理, 不要置于患儿身下, 防止压伤。 (6) 约束带松紧度要适中。 (7) 血氧饱和度接头尤其是指夹式, 要根据患儿病情1~4小时更换一次位置, 防止压伤。 (8) 定期检查受压部位, 做好交接班工作。 (9) 每日为患儿擦洗全身, 更换衣服。衣服潮湿或被污染后要及时更换。 (10) 如患儿已出现压伤, 应及时上报护士长, 及时给予处理。

2.1 1 皮肤擦伤

(1) 新生儿或小婴儿长期哭闹时, 要用纱布或脱脂棉将足跟包裹, 避免足跟擦伤。 (2) 为患儿烤灯时, 如患儿需俯卧位, 可用纱布或脱脂棉将膝盖包裹, 避免膝盖擦伤 (主要针对新生儿) 。 (3) 衣服上的线头应及时剪下, 防止缠绕在患儿指、趾上, 勒伤患儿。

2.1 2 其他

(1) 用奶嘴安慰患儿时, 不可将胶布贴在脸上, 以防胶布过敏。最好使用安慰奶嘴。 (2) 使用监护仪时应设置好报警限, 禁止关闭监护仪报警系统。

住院伤害 篇3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整群抽取兰州市2所省级综合医院2002-2008年连续7 a伤害住院青少年(7~24岁)患者病例。共获取有效病例2 113例,其中男性1 679例,女性434例,平均年龄为(16.75±5.04)岁。

1.2 调查方法

调阅病历,将有效信息填入专人设计的调查表中。严格按照国际疾病标准《ICD - 10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分类》进行伤害分类。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构成比、率等指标,进行χ2检验及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1.4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调查员,专人审核调查表;同时由专人抽取10%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核实,确保数据准确性,降低录入误差。

2 结果

2.1 性别分布

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中男性占79.46%,女性占20.54%,不同损伤部位男女性比值范围(2.98~7.82)∶1。前4种损伤部位依次为颅脑部损伤30.76%,下肢损伤17.13%,上肢损伤14.43%,眼部损伤11.83%。前4种主要损伤部位占总伤害的构成,男生为73.74%,女生为75.36%。不同性别损伤部位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0,P<0.05)。

2.2 年龄分布

见表2。3个年龄组均以颅脑损伤所占比例最高。其次7~13岁小学生组损伤部位依次为眼部18.17%,上肢17.00%,下肢15.33%;14~19岁中学生组损伤部位为下肢20.92%,上肢14.57%;20~24岁青年组为下肢14.90%,上肢12.31%。不同年龄组损伤部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8,P<0.05)。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不同损伤部位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不同损伤部位平均住院时间为11.34 d。下肢和脊柱的平均住院天数最长,分别为13.99 d和13.98 d,其次为颅脑部12.97 d、多部位12.24 d。不同损伤部位住院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7,P=0.00)。

2.4 不同损伤部位治疗转归

颅脑部在所有损伤部位死亡构成比最高,占80.56%(29/36),其次为脊柱,占8.33%(3/36)。不同损伤部位平均治愈率为68.81%(1 454/2 113),颅脑和脊柱的治愈率分别为52.46%(341/650),52.38%(55/105)。不同损伤部位的平均病死率为1.7%(36/2 113),颅脑和脊柱的病死率居前2位,分别为4.46%(29/650),2.86%(3/105)。骨盆、上肢、脊柱的未愈率较高,分别为5.17%(3/58),4.92%(15/305)和4.76%(5/105)。不同损伤部位导致的治愈率(χ2=167.46,P<0.05)、好转率(χ2=129.14,P<0.05)、死亡率(χ2=47.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以男性为主,颅脑、眼和下肢为青少年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伤害住院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高,占79.46%,男女性别比为3.87∶1,高于当地有关文献报道[8]。提示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伤害。男生伤害发生率高,可能与他们生性好动,性格外向,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差等因素有关[9]。前4种主要损伤部位为颅脑、下肢、上肢、眼部,男生和女生的损伤部位顺位大致相同,与当地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0]。

青少年伤害损伤部位比例最高的为颅脑部,占伤害住院患者的30.76%,与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一致,提示颅脑部为青少年容易受伤的部位[10,11]。7~13岁小学生的第2位损伤部位为眼部,14~19岁中学生及20~24岁青年组为下肢,与当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小学生活泼好动,正处于运动、感觉功能发育健全时期,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危险的应变和识别能力较差,自我保护防御意识差,互相嬉戏打闹过程中易造成眼部损害[12]。中学生和青年由于日常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较多,易造成下肢损伤。

住院伤害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开放床位1730张, 临床科室56个。在分析实施前 (2013年1-12月) 住院患者中跌倒高风险患者293例, 男175例, 女118例, 平均年龄 (62.32±2.43) 岁。实施后 (2014年1-12月) 住院患者中跌倒高风险患者696例, 男417例, 女279例, 平均年龄 (61.77±2.59) 岁。

1.2 方法

1.2.1 成立项目小组

由主管质量控制的护理部主任、跌倒高风险科室护士长、院级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总计6人组成预防跌倒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FMEA理论知识的培训。

1.2.2流程确认与描述

根据小组成员的经验及临床实施情况, 列出预防跌倒管理流程。

1.2.3列出失效模式

小组成员通过对流程进行细化分析, 列出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潜在风险原因, 并共同确定风险危急值 (Risk Priority Number, RPN) 。风险危急值是严重度 (Severity, S) 、发生频度 (likelihood of occurrence, O) 、不宜探测度 (likelihood of detection, D) 三个数值的乘积, S、O、D分别用1~10分等级评分。RPN值越高, 说明发生失效的风险越大, 即有必要提出改善措施[7]。分析结果见表1。

1.2.4 排列优先次序

根据RPN值, 小组成员将失效模式进行排序, 确定哪个失效模式需要关注, 制定改善措施。在医疗行业, 应关注RPN值>125 (10分制等级评估) 的失效模式[8]。结果表示, RPN值由高到低的失效模式为陪侍人缺乏相关知识、管理缺陷、巡视病房不及时、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无评估或评估分数与实际不符、环境设施问题。

1.2.5 制定对策, 改善流程

对策以WHO推荐的公共卫生伤害预防四步骤方法为依据制定, 包括现状评估、确认危险因素、制定和评估干预措施、组织实施。其中干预措施根据教育预防 (Education) 、环境改善 (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工程学 (Engineering) 、强化执行 (Enforcement) 和评估 (Evaluation) 的“5E”原则来制定[9]。

1.2.5. 1 评估策略

(1) 改进评估表:结合老年患者和综合疾病的两种跌倒风险评估表, 对原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改进、完善, 涵盖了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风险因素, 即年龄、意识、视听力、精神、肢体活动能力、药物治疗、睡眠、头晕/眩晕情况、低血糖史、住院陪护情况、排泄协助等13项, 总分21分。 (2) 对新入院或转入患者2 h内进行跌倒评估, 将评估结果分为4个等级, 总分1分为低危, 提示有可能发生跌倒;总分2~3分为中危, 提示容易发生跌倒;总分4~8分为高危, 提示极易发生跌倒, 特高危为9分以上;按照不同等级实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3) 动态评估:低危患者不需再评估, 中危患者每周重新评估1次, 高危以上患者每周重新评估2~3次,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 如手术、使用药物或发生跌倒等情况随时进行评估。

1.2.5.2教育预防策略

(1) 护理部统一制定、发放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宣传教育手册, 并在病房及走廊张贴宣传画。 (2) 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服用镇静催眠药、降压药等影响意识或活动药物的患者, 护士讲解药物副作用及可能的危险;指导患者缓慢改变体位、正确上下床、避免跨越床栏等正确活动方式, 穿着大小合适的衣裤、合脚防滑的鞋, 根据患者需要提供辅助器具;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 使其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 改变过于自信、怕麻烦别人的心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3) 加强陪侍人安全意识:指导陪侍人正确使用床栏、协助患者上下床方式;鼓励陪侍人在患者离床、如厕和外出时陪护;离开患者或更换陪侍人应告知护士。 (4) 出院指导:建议其家具尽量更换成有保护装置的家具, 对于卫生间等高危场所, 注重防滑、扶手等安全设施的配备。 (5) 加强护士培训:对全院护士分级培训, 使每个护士都掌握预防跌倒评估内容及标准、防范措施和工作流程;各科室针对其疾病的特点以及跌倒发生的规律, 对护士进行培训, 提高对护理风险的预防意识。

1.2.5. 3 环境改善策略

(1) 病区地面保持干燥, 地面湿滑时放置警示牌;卫生间、水房的地面增设防滑垫。 (2) 在卫生间和水房醒目处张贴警示标识;在有跌倒风险患者的床头放置“防跌倒”标识。 (3) 设施改善:将卫生间蹲厕改为坐厕, 在其两侧安装扶手、紧急呼叫器, 洗漱池旁、病区走廊安装扶手;改善病区的照明光线, 提高床头灯的照明度。 (4) 对病区环境设施定期检查, 及时纠正环境设施的潜在跌倒危险因素。

1.2.5. 4 工程学策略

(1) 更换可以根据患者的身高调节高度的病床, 以患者坐到床上双脚平放在地面为宜。 (2) 对床栏进行加长, 并增加附加床挡。 (3) 更换棱角为圆形或加保护垫的床头桌、座椅。 (4) 呼叫器线长合适能放置在患者易取之处。 (5) 评估为高危的患者统一佩戴黄色腕带, 并在护理站的一览表标明。

1.2.5.5强化执行策略

(1) 增加和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排班制度、交接班制度、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制订高危患者标准防范措施及书面告知制度、跌倒后的处理流程等7项规章制度。 (2) 对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和选择落实预防措施后, 患者和家属理解后在评估与防范措施记录单上签字。 (3) 高危患者的评估情况和防范措施列入床头交接内容。 (4) 护理人员定期巡视病房, 尤其在高危时段重点巡视, 协助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1.2.5. 6 流程再造

经FMEA暴露的预防跌倒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 结合“5E”伤害预防策略进行改进, 最后形成的流程包括3个时段、9个主流程和17个分流。与原流程相比, 修改了入院评估、采取预防措施、住院期间动态评估、定期巡检4个流程;增加了环境设施管理、陪侍人管理、交接班及出院指导4个流程。改进后流程与原流程对比见表2。

1.2.6 质量控制

预防跌倒流程的有效落实, 需要管理机制做保证。控制环节包括评估、预防措施的落实、交接班。控制主体实行护理部-护士长-护士三级管理。护士执行跌倒评估与健康宣教、采取防范措施;护士长每日查房巡检, 并在护士长日查房记录中体现, 高危以上患者24 h内上报护理部;护理部将预防跌倒流程的落实纳入每双月的质量考核, 定期督导考核, 并对发生跌倒事件执行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按照上报-讨论-制作/组织学习《护理警讯》的程序进行常态化管理。

1.3 效果评价

本研究将实施再造流程前后6项失效模式的RPN值、高风险患者跌倒发生率作为效果评价依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失效模式的RPN值比较

实施干预措施和改进流程后, 6项关键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实施前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2 实施前后高风险患者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后高风险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57% (4/696) , 明显低于实施前的3.41% (10/29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956, P=0.002) 。

3 讨论

3.1 FMEA与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是护理质量的主题。研究表明,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可以有效控制风险,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传统管理模式是将错误或意外归因于个人行为上的不安全因素、要求正确地执行工作程序, 对个人进行责罚来作为主要处理手段[10,11]。而FMEA前瞻性地分析了整个流程, 并且在不良事件发生前就对系统失效进行有效的控制, 是一种强调“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的管理方法。

本研究将FMEA应用于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管理。首先, 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分析, 通过前瞻性的量化方法找出高风险环节, 筛查出6个关键失效模式, 然后针对性地制定全面、系统的防范措施, 充分发挥系统防御对缺陷的屏障功能[12], 从而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预防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FMEA与“5E”伤害预防策略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中的结合应用

在制定、完善跌倒防范措施时, 本研究应用了WHO推荐的“5E”伤害预防策略。其优点是将防范措施以工作流程的顺序, 按照教育预防、环境改善、工程学、强化执行和评估等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使制定的措施和再造流程的内容既能与预防跌倒最佳工作流程和模式结合起来, 又能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将FMEA与“5E”伤害预防策略结合应用, 侧重发现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流程中的薄弱环节, 并引导管理者应该从哪些角度、哪些因素采取防范措施来纠正、加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安全屏障, 使高风险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及关键失效模式的RPN值大大降低。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FMEA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分析方法, 其优势毋庸置疑, 但是失效模式的识别、风险危急值评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组成员的认知。不同小组对同一主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对流程的改进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作用也不同[13,14], 因此在应用FMEA过程中, 应重视小组成员的作用。

通过改善预防跌倒工作流程、降低危险因素, 能显著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 使患者安全质量不断提高, 但在执行预防措施的过程中存在难点, 其中, 教育预防策略中对患者与家属的预防跌倒知识和行为的控制, 与其认知和配合度有关。环境改善策略、工程策略的执行有困难, 如完成卫生间环境改造部分、扶手只限于走廊不能沿病房向卫生间做延伸等。如能开展院级包括后勤、群体宣传、医护联合质量控制等多方协作, 会更有效地降低跌倒发生率。

综上所述, FMEA作为一种护理质量管理工具, 能够充分地暴露工作流程和管理中的缺陷, 通过量化指标风险危急值筛查关键失效模式, 找出需要改善的薄弱环节, 结合“5E”伤害预防策略制定改善措施和再造流程, 起到了防患于未然, 做到了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为预防住院患者跌倒、保障患者安全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的方法。方法:按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MEA) 的方法, 分析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失效模式/潜在风险原因及风险危急值, 针对分析结果改善预防跌倒管理流程, 并进行跌倒预防质量控制。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和改进流程后, 6项关键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实施前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实施后高风险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57% (4/696) , 明显低于实施前的3.41% (10/29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956, P=0.002) 。结论:结合FMEA和“5E”伤害预防策略改进的跌倒预防管理流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住院患者跌倒风险, 为解决风险因素、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提供管理借鉴。

上一篇:中国投资地理下一篇:高师钢琴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