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伤害行为(共12篇)
自我伤害行为 篇1
近年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这一心理问题不断见诸政府部门报告、学术论文、新闻媒体报道中,显示出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一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试图从心理-社会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
1 自我伤害行为的界定与分类
1.1 界定
对于自我伤害行为,随研究范畴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这使得自我伤害的界定颇为广泛。一般看来,这些界定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自我伤害指以自杀、企图自杀,以及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狭义的自我伤害指以不太极端激烈的方式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主要指标为个体并无结束自己生命的明显意愿。关于自伤行为的诸多用语中,较常使用的有3种:自我伤害(self-injurious, SI)、自我损伤(self-harm, SH)和自我毁坏(Self-mutilative behavior, SMB)。其中,SH的外延最宽泛,它可以理解为任何直接或间接伤害自己的行为,既包括不被社会所赞许的行为,也包括不同文化传统中人们认可甚至鼓励的行为,如在身体上打洞、纹身、攀岩等,甚至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忽视也在其范围之内。SI被理解为个体有意识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它以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为特征,从有意擦伤皮肤到完全的自杀行为,都属于这一范畴,但不包括间接的SH行为。SMB含义为刻意造成对自己身体伤害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不是要造成自己死亡的结果,且这类行为包含于广义的SI之内。本文所讨论的即为SI行为。
1.2 分类
如同对SI的界定,SI行为也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例如,我国台湾地区的《校园自我伤害防治处理手册》所定义的狭义SI行为包括扯头发、以头撞墙、咬伤自己及割伤自己。Ross和Mckay将SI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类,直接SI行为指以身体撞击硬物、打咬自己、割烫伤自己、挖眼睛、扯头发;间接SI行为指酗酒、药物滥用等。
目前,Favazza和Sinemon[1]的扩展分类系统将SI行为分成4类,见表1。
2 自我伤害与自杀行为的比较
前已述及广义的SI行为是将自伤与自杀都包含在内,没有明显的区分。研究中自杀比SI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2],而且SI常与自杀相联系,但实际上两者有差异。综合相关文献,我们从心理过程的知、情、行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见表2。Favazza[1]也从知、情、行的心理过程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杀与SI都是攻击、死亡本能的表现。Menninger[3]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修正,他将SI视为一种自我治疗,象征着一种胜利,生之本能战胜了死之本能(即SI者认为SI是将身体上坏的部分消灭,而好的部分获得重生)。
3 自我伤害行为多因素分析
大多数SI者在行动之前都经历过相似的心理体验,即紧张、愤怒、焦虑、烦躁、悲伤或者人格解体感的加剧,这些体验使其既不能逃脱也不能控制。另有研究表明,SI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有相同之处,即情境中都充满压力,且存在拒绝或放弃,这种情境特征既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仅仅是个体的知觉。因此,我们从个体与情境两个层面来分析影响SI行为的因素。
3.1 个体因素
3.1.1 性别差异:
一般认为,女性更多做出SI行为。国外研究发现,SI行为以女性居多,且有日渐增加的趋势。英国精神健康基金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过去20年里,年轻女性的SI频率较男性高,是男性的7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男性青少年SI频率上升了2倍,亚洲女性的SI是其他地区的6倍[4]。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得出不同结论,这可能是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样本都来自边缘人格障碍(BPD)患者,而BPD患者以女性居多。现在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精神病人样本,还是非临床样本,SI行为发生率男女相当。但是,在得出确切的结论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3.1.2 风险行为(酗酒、药物滥用、攻击行为等):
(1) SI倾向或行为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背后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求助的信息,希望透过这些行为,使其心声得到回应,而这种求助方法常被青少年所采用。不良青少年(或称问题少年)对自己的未来持悲观态度时,常出现自伤行为,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是自杀的高危人群[5]。综观个人偏差行为与SI的相关研究,Bren等[6]认为,攻击行为、成瘾行为和偏差行为问题,都可以解释预测男女的SI行为。(2)挫折-攻击性的宣泄,挫折-侵犯学说认为,青少年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经常会使用一些不良的适应方法来保护和防卫自己,对抗挫折、失控的情绪。如果青少年挫败情绪积蓄过久,其性格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打架动粗的行为就会出现,甚至发生伤害自己的向内攻击行为。
3.1.3 性别认同:
研究发现有些男性SI者希望自己是女性、排斥自己的阴茎、喜欢女装打扮、发生同性性行为,也可能童年时曾被父母视为女孩子来养育,或因尿床、手淫而被威胁阉割生殖器的经历;有些女性SI者厌恶月经与性行为。而不论男女对性都存有罪恶感,通常在处理性关系与承担性别角色中,出现困难,此外,有些则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有滥交行为[1]。
3.1.4 童年创伤经历:
在SI者身上常可以发现成长过程中的失败经验、童年遭遇的身体虐待,甚至是性虐待[7]。SI行为就像早期受到虐待的经验一样,SI者模仿施虐者伤害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由SI让自己从本来无助受害的角色转变成为主动加害自己的角色。早期的创伤经历,对于认知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受虐儿童不太会表达自己内在的情绪状态,而这样的缺陷可能造成情绪冲动控制不良[8],产生SI行为。人们通常认为SI者是没有办法判断自己情绪的人,他们缺乏足够的语言能力来有效表达自己的内在状态,并且向他人寻求协助,认知能力的缺陷容易让SI者认为自己是没有情绪的。而和其主要照顾者长期分离的个体,不记得自己在幼时曾经有谁对他特别好或特别喜欢他,有这种感觉的个体,是最不善于利用人际资源来控制自己情绪的人。Favazza和Conterio[9]针对女性习惯性SI的研究发现,54%的SI者形容自己童年是痛苦、不幸、悲凄的,只有8%的SI者形容自己童年是快乐的。
3.2 环境因素
3.2.1 家庭:
从家庭系统观点来看,个体的行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培养个体情绪、态度及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互动关系不良所造成的压力,与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影响SI行为发生的家庭因素:(1)亲子关系、亲子间的沟通问题[10]以及缺少支持系统是发生SI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父母的不当管教,尤其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也常造成负面影响。(2)当以家庭系统的观点来看青少年问题时,除了亲子关系外,父母的婚姻关系对青少年的行为也产生重要影响。当青少年在充满冲突、家庭气氛不佳的环境,青少年会有寂寞感,觉得自己是不被喜爱或是可被抛弃的,遇到问题时较容易产生SI行为。(3)家庭暴力、受虐、被忽略的经历,尤其是遭受家庭暴力的青少年,有不少会选择离家出走来避免进一步的侵害,也因此被贴上离家出走的偏差标签。
Lipschitz等[11]发现,有些青少年以自杀的方式来作为永远逃离被虐情境的解决方法,认为自己是家庭中可被抛弃的一员,即使死去也不会有人感到惋惜。值得注意的是Lipschitz进一步指出,精神上的刻意疏忽,对青少年SI行为产生的影响,可能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大。Lipschitz等针对71名青少年因急性精神疾病而入院的患者调查中,发现有36名曾试图自杀、28名有过自残行为,而这64位有过SI经历的青少年中,有43.7%表示曾经被家人施虐、61.0%有过被精神虐待和被疏忽的体验。由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可以解释为何目睹家庭暴力也会成为青少年的危险因素,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也许不会马上呈现出所谓的问题,但随时间的流逝可呈现出各种极端的自毁行为,如离家出走、药物滥用、自杀或杀人念头。
3.2.2 学校:
学校是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及同伴的影响往往取代了家庭,所以,影响青少年SI行为的学校因素同样值得关注。(1)同伴关系,青少年多以学校为主要的社交场所,因此同伴关系的建立也多以同学关系为基础。大多数青少年认为能够从同伴身上获得尊重及情绪上的支持,当他们有心事时,也倾向于对同伴诉说,也就是说,同伴团体具有提供情绪支持与鼓励的功能。此外,有SI经验的青少年,同伴关系通常比较差,面对问题的时候,无法从同伴身上获得情感支持,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2)学习压力、父母过高的期望,往往也成为一个压力源,特别是学习成绩与期望有落差的时候。家庭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使其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他们往往要在各种补习班中渡过乏味的寒暑假。此外,在期末考试或重大考试(中考、高考)的时候,会担心未能达到父母和教师的期望,影响前途命运,而导致负面情绪继而发生SI行为。(3)师生关系,许多学习成绩不好的青少年无法从教师身上得到情绪支持和鼓励,为保持自尊,这些学生会以偏差或退缩的行为来面对[12]。学校、教师在青少年有需要的时候,若能实时提供情绪支持或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将有助于避免青少年选择以SI行为缓解压力。(4)就业压力,多年的高校扩招造成了职场供需的巨大矛盾,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十年苦读,一朝失业”的巨大心理落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这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归因方式,使得青少年更多的采用SI来面对就业等诸多人生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伤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Favazza AR.Bodies under siege:self-mutilation and body modifi-cation in culture and psychiatry[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2]Favazza AR.The coming of age of self-mutilation[J].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1998, 186:259-268.
[3]Menninger KA.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ignificance of self-muti-lation[J].Psychoanalytic Quarteril, 1935 (4) :408-466.
[4]Richardson C.自我伤害:了解原因和治疗观点[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 (6) :284-285.
[5]Cairns RB, Peterson G, Neckerman HJ.Suicidal behavior in ag-gressiv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88, 17:298-309.
[6]Brent DA.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suicide:A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 suicide victims with suicidal inpatient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88, 45:581-588.
[7]Leibenluft E.The inner experience of the borderline self-mutilat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1987 (1) :317-324.
[8]Vander, Kolk BA.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and loss of self-regulation[J].Bulletin Menninger Clinical, 1994, 58:145-168.
[9]Favazza AR.Why patients mutilate themselves[J].Hospital Com-munity Psychiatry, 1989, 40:137-145.
[10]Adams DM.Perceived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99, 33:498-507.
[11]Lipschitz DS.Perceived abuse and neglect as risk for suicid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 inpatients[J].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9, 187 (1) :32-39.
[12]Callum RS.Inter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peers, parents and teacher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3, 5 (2) :155-176.
自我伤害行为 篇2
家长应该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当做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世界中,感受孩子的快乐。一般来说,“逗”孩子充满了温情,洋溢着幸福和欢乐。“捉弄”孩子,则是成人无视孩子的感受,有意地批评或者欺骗孩子,故意使孩子哭泣和害怕,而成人从中得到乐趣,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逗”孩子,不是盲目地取悦孩子,而是一种智慧的“逗”,既愉悦孩子的身心,又增进了感情。
妈妈很喜欢“逗”自己两岁的儿子玩,她经常和儿子玩一种小游戏。妈妈和儿子分别蹲在桌子边,谁也不能看见谁。然后儿子开始数3下,当数到3的时候,他们都要从桌子的左边或右边露出头来,如果儿子发现了妈妈,就算儿子赢了。妈妈一会儿从左边出现,一会儿又从右边出现,儿子扑了好几次空。儿子后来想了个小计谋,每次都从左边出来,结果一连抓到妈妈两次,乐得手舞足蹈,妈妈也夸他聪明,儿子看上去兴奋不已。
自我伤害行为 篇3
宝宝甜食吃得过多
糖果、巧克力、冰淇淋等都是小宝宝的最爱。甜食中的糖分在宝宝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帮忙,同时还会降低体内钙的含量。维生素B1能够保护视神经,所以维生素B1的含量多少会影响到视神经的状态。而钙又是保护眼睛的好帮手,缺钙的话就会造成视网膜的弹力减退,晶状体内压力上升,眼球前后径拉长,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这样孩子很容易近视。另外,吃糖过多,血糖增高,会降低体液的渗透压,使眼球内房水渗透到晶状体内,导致晶状体变形,屈光度增高,造成近视。
专家提示
宝宝营养好,视力才会好。多给宝宝吃富含叶黄素和维生素A、B族维生素的食物。日常饮食不能吃得太咸,也不能吃得过甜。对于零食,水果、奶制品、坚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行为2
婴儿床一侧挂玩具
很多父母喜欢在宝宝的婴儿床一侧或头上挂花花绿绿的玩具,吸引宝宝注视。殊不知刚出生的宝宝眼睛极为娇嫩,调节眼球活动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全,双眼的协调运动能力弱,因而喜欢目不转睛地观察周围事物。如果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的玩具,很容易形成斗鸡眼或弱视。
专家提示
避免在婴儿床或摇篮1.5米内的空间摆放玩具。玩具尽量放在距宝宝1.5米外,且摆放2个以上,玩具之间要有间隔,这样可以促使宝宝眼球不断转动,增加其眼球转动频率。
哺乳妈妈需要注意的
有的妈咪喜欢保持一种喂奶姿势,但这样宝宝吃奶时总是观察一个方向,也容易斜视。因而哺乳的妈妈需要不断地变换姿势和方向,这不仅对自己的乳房保健有益,也有利于宝宝视力正常发育。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忽闪着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但小宝宝的视力水平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界的不断刺激,各种视觉机能才慢慢发育起来。从出生到3岁是宝宝视力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要尽量避免可能会伤害宝宝视力的行为。
行为3
给宝宝看的读物过于鲜艳亮白
父母都希望宝宝“读书万卷”,不遗余力地给宝宝买书看书。殊不知给宝宝选择读物也是很有讲究的。纸张过白,反射光线过强,色彩太艳,会过度刺激视觉神经,容易引起宝宝视觉疲劳。而且宝宝看惯了色彩过重过艳的图片或绘本,慢慢地对自然颜色的分辨力会减弱。这好比给宝宝吃多了太咸的食物,以后他对食物的味道就没那么敏感了。所以,刚生下来不久的宝宝不用急着给他们看彩色的书,可以先看一些黑白的。
专家提示
现在市场上的儿童读物纸张颜色特别多。一些艳丽的颜色如红色、绿色等能提起宝宝的阅读欲望,但长时间阅读眼睛会感到疲劳。因而给宝宝选择图书还是以淡黄色、淡粉色等色调柔和,且字体较大、画面简单的为宜。
行为4
宝宝晚上开灯睡觉
为了晚上照顾宝宝方便,许多妈咪喜欢在宝宝睡觉时开灯。而这些人工光源会在不知不觉间给睡眠中的宝宝带来微妙的光压力,使得宝宝睡不安稳,不踏实,睡眠深度变浅,易惊醒。同时,这些光线不断地对眼睛产生刺激,使眼球和睫状肌不能得到充分休息,易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影响宝宝视力正常发育。
专家提示
晚上关灯睡觉,为宝宝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
小调查
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在对479名2~16岁的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后认为,睡在灯光下的两岁以下的婴儿与睡在黑暗中的婴儿相比,近视发病率要高出4倍。睡在黑暗中的孩子患近视的只占10%;夜间睡在照明灯光下的患近视的占34%,睡在室内较强照明灯光下的孩子,患近视的占55%。
行为5
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在电子屏幕充斥的今天,常常可以看到小宝宝坐在餐椅上玩iPad、iPhone等电子产品。色彩亮丽,不停闪烁的屏幕刺激性很大,很容易造成视疲劳。宝宝玩游戏注意力集中,眨眼少,泪液蒸发多,眼睛易干涩,容易诱发近视。
门诊调查
儿童眼科门诊调查发现,1/3的就诊患儿是学龄前宝宝,除部分先天疾患外,大部分与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有关。
专家提示
3岁内最好不要让宝宝接触电视和电子产品。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让视力发育提前,提早结束宝宝远视眼的时间。这会让宝宝长大后高度近视率提高,甚至可能引发视网膜变性或脱离,增大青光眼发病风险。
如何预防学生自我伤害 篇4
日前, 某校一学生因家庭纠纷而在校跳楼自尽, 一学生又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割腕自杀。类似此种自我伤害行为, 若不予重视, 那么其所衍生的伤害事件后遗症是很严重的。为此, 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学生自我伤害的产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生命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孔子曾说:“天地之性, 人为贵。”可见, 重视生命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而近年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 我们往往忽视了生命教育。一些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生活情感的困惑, 精神苦闷、忧郁, 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来。年轻生命的离去,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想这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因此,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运用各种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并学习充实生命内涵的方法。
二、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 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防治网络
我们知道, 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在学校, 因此在建立防治网络时, 应该以学校为主体, 由学校管德育的老师带领及协调, 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整体资源与人力, 形成一个有效的防治网络, 共同商议并制定青少年自我伤害防制的方案与实施方法, 来进行事前的预防, 危机的调适及事后的处理。这套防治网络建立的重点应在事前预防, 比如可以建立心理热线和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干预。
三、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努力培育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今日之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大部分娇生惯养, 每天除了功课, 还是功课。即便是周末也会上各种补习班, 从钢琴到书法、绘画, 从外语到奥数、作文, 可以说在忙碌的学习和长辈的宠爱中, 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蒙台梭利曾说:“唯有透过行动, 才能表现出更高生命的层次。”因此,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帮助其成为生活的自主者、行动者。而当他们进入新校时, 我们更要培育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面对陌生环境, 有的学生会变得茫然无措。这就需要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 对他们进行生活辅导, 培育其适应能力, 让他们尽早适应
赵伟建
新环境、开始新生活。当他们拥有了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 也就有了处理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可以避免自我伤害事件的发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可以舒缓人身上的压力。比如学校可以举行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各类比赛、郊游参观等活动, 社区可以在节假日进行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这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和评价自己, 也利于培养他们自立自理的能力, 并在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疏解心中的压抑、焦虑, 在交往中培养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实践证明, 经常参加集体文体活动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 抑制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常人。因此, 学校和社区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努力营造温暖接纳气氛, 使当事者有被尊重被关怀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 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 是前进的动力, 是向上的能源, 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对于曾有自我伤害想法的学生, 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得接纳他们所采取的不当行为, 因为他们本身正处于情绪的低潮, 他们需要尊重并谅解, 而非批评与指责。对自我伤害者的尊重与谅解,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可以拉近彼此间距离, 从而营造出一种温暖接纳的气氛。在这样的情况下, 再来找出他们自我伤害的原因, 并提供你认为可行的观点或处理方法。当他们感受到了尊重与关怀后, 也许会放开心胸去接纳不一样的观点或处理方法, 那时事情或许也就有了转机。
这五种错误行为会伤害你的秀发 篇5
想要保护头发,首先不能伤害头发。也许你的想法也是这样,殊不知,有些时候你的无心之举,就做出了伤害头发的事情,那么,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错误1、忽略你的头皮
健康的头发并不仅仅意味着头发健康。刷和按摩头皮以促进血液流动到毛囊是很重要的,以帮助刺激健康头发生长和密度。
错误2、用错梳子
比如在冬天应该使用防静电的梳子,你却一直用木梳梳头,导致头发起静电纠结在一起,是会伤害到头发健康的。
错误3、使用太多洗发水
很多女性以为,洗头的时候用力越猛,洗发水用的越多,洗的越感觉,其实不是。
一般洗发水揉搓起沫后只要能均匀覆盖头发进行清洁即可。使用太多不仅给清洗带来难度,残留的洗发水对头发也没有好处。
错误4、在浴室为头发做护理
通常情况下浴室的通风状况不是很好,常常会比较潮,如果在这个地方做头发护理,头皮短时间内无法自然风干,会影响发质和头皮的健康状况。
错误5、在浴室只放一瓶洗发水和护发素
头皮和头发的护理并不是单一的用一瓶洗发水就好的,比如哪天你发现自己的头皮敏感了,可以换用一阵针对头皮舒缓的护发系列洗发水和护发素。所以备2-3组洗发水是有必要的。
★ 你错怪我了作文
★ 错过了缘分错过了你随笔
★ 我错怪了你作文
★ 你被道德伤害了吗作文
★ 分清发质护理 让你再现光泽秀发
★ 伤害散文
★ 误会记叙文
★ 误会作文
★ 朋友我误会你了四年级作文
故意伤害案中的防卫行为如何定性 篇6
[关键词]故意伤害;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定性
一、案情简介
2013年6月18日23时许,李某成到县城某酒吧玩,在结账离开时因醉酒不小心将一瓶酒碰翻,酒水溅到同在酒吧饮酒的林某、陆某、周某等人的衣服上,李某成未作任何表示即离开。林某等人非常恼怒,赶出酒吧大门将正准备驾驶摩托车离开的李某成拦下,并与李某成发生争执,陆某将李某成连人带车踢倒在地,后三人上前对李某成拳打脚踢,李某成被殴打爬起后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朝陆某福身上乱捅,将陆某福的胸部捅伤。陆某福受伤后被送到医院抢救,于2013年6月22日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二、分歧意见
本案中,针对李某成如何定罪产生分歧,主要分歧有如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林某、陆某、周某因被李某成无意中弄脏衣服而围殴李某成,李某成在其人身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用刀捅不法侵害人,系为了使本人的人身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其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
第二種意见认为,林某、陆某、周某因为对李某成的行为不满,产生愤怒的情绪而殴打李某成,只是一般的侵害行为,李某成基于此予以还击,随后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将人捅伤致死,应该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
第三种意见认为,林某等三人同时围攻殴打李某成,这种行为对李某成而言是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但只是一般的殴打,侵害的强度并不高,危险程度并不紧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某成虽然有防卫意思,但其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将陆某捅伤,并造成了死亡的重大损害后果,则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应当认定为防卫过当。
三、评析意见
笔者认同第三种意见,认为李某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理由如下:
(一)李某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正当防卫是为制止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行为而采取的反抗或抵制措施,防卫行为的实施需要有限度约束,明显超过一定限度并因此造成重大损害结果的,属于防卫过当。但是只有对不属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行为进行防卫,并因此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伤或死亡后果的,才存在防卫过当的情形。
防卫过当的首要条件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被侵害者根据被侵害的法益性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强度和紧迫程度采取相应的防卫行为,若防卫行为明显超出了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必要限度,则显然缺乏必要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被侵害者的防卫行为能明确地认定为超过必要限度时,才可能成立防卫过当,超过必要限度的程度较为轻微的防卫行为则不属于防卫过当。
造成重大损害,一方面意味着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与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损害相比,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失过于重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只有在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情形下,才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只造成一般损害后果的防卫行为不成立防卫过当,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当从侵害的强度、侵害的缓急、侵害的权益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不法侵害的强度,一般指行为的性质与危险性程度、行为对客体所造成的侵害结果的轻重及侵害的手段、工具等因素的统一。不法侵害的强度越大,防卫行为的限度约束就越松。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不法侵害的紧迫程度,不法侵害越紧迫,防卫过当的标准就应当越宽松。同时,防卫行为是否适当与适度,还应综合侵害或攻击行为的方式、侵害程度的轻重、侵害行为的紧迫性与危险性、保全法益与侵害法益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考虑被侵害人在面对不法侵害时采取防卫措施的客观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根据以上防卫过当的理论,结合本案分析认为:若陆某先动手将李某成连人带车一起踢倒在地,并对其实施殴打,那么对李某成而言,陆某的行为就是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但这种殴打行为也仅是一般的殴打行为。本案起因也很偶然,双方当事人之间素不相识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即便是三人同时围攻殴打李某成,这种伤害行为也只是一般的殴打,侵害的强度并不高,危险程度并不紧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某成虽然有防卫意思,但其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将陆某捅伤并造成其死亡的重大后果,则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所以,李某成的行为成立防卫过当。
(二)李某成的行为不构成特殊防卫
成立特殊正当防卫的首要条件是,防卫行为作用的对象必须是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需要注意的是:1.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情形有对于非暴力犯罪、一般违法暴力行为、轻微或一般暴力犯罪实施防卫行为的情形,但此类情形中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只是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才不存在防卫过当。2.条文中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主要是对暴力犯罪的列举,关键在于该行为是否严重危及人身安全。“行凶”是指行为在杀人目的与伤害目的之间界限不明,但有极可能造成他人严重重伤或者死亡后果的行为,因此,对于因遭受暴力造成一般重伤的,不应该囊括在在“行凶”含义之内。3.并非对于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都可以采取无限制无约束的防卫行为,只有当这些暴力犯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时,才可能成立特殊正当防卫。此处人身安全的范围,应仅指人身生命安全与重大的身体健康安全。暴力犯罪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仅是一般性的,即造成严重重伤或死亡结果的危险性并不紧迫时,不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范围之内。
某些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刑法所规定的行使特殊防卫权的前提条件。从本案现有的证据分析,本案中三人共同殴打李某成的行为,并非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换句话说,本案的侵害行为,并不是法条中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本案中,林某等三人的行为,只是因为不满而殴打李某成,其殴打行为根本不可能造成李某成重大的人身伤亡,所以不能说这种一般的殴打行为是紧迫的、严重的危及人身安全的重大不法侵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特殊防卫与一般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特殊正当防卫只能以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為作用对象;而一般正当防卫的作用对象则是需要防卫的任何犯罪与其他一般违法行为;不能将刑法规定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理解得过于宽泛,使特殊防卫与一般正当防卫发生混同。
综上,笔者认为本案中起因偶然,双方当事人之间并无深仇大恨,陆某仅因被李某成无意中弄脏衣服而将李某成踢倒在地并实施了殴打,这种殴打只算得上一般的侵害行为,即使是林某、陆某、周某三人同时围攻殴打李某成,也只能算是一般的殴打行为,而且这三人也只不过是想教训一下李某成而已,并非希望造成对方重大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可见不论是陆某或是他们三人一同对李某成进行殴打,都只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殴打,并不是情况紧迫、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侵害行为。因而李某成虽然有防卫的意思,但持刀将陆某捅伤,最后导致陆某死亡,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害后果,则明显超出了必要的限度。笔者认为李某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罪。
四、结论
回述本案,之所以对被告人的犯罪定性有很大的分歧,关键在于我国现行刑法对防卫过当的认定上存在一些尚未明确的标准,导致在遇到这一特殊情形时相关司法实践操作碰到尴尬。
依照我国现行刑法,防卫过当必须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防卫行为,虽然我国司法解释已经指明,必要限度是指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而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能认识到其防卫程度超过正当防卫所需的必要程度,但是对正在遭受不法侵害的受害者来说,采取防卫措施的强度受其当时的恐惧程度和自身本能及情绪等因素所影响。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多数当事人内心是充满恐惧和惊慌的,此时被害人容易将危险放大,会产生只有将不法侵害人完全制服才能得以脱身的心理,在此心理下,会对不法侵害人进行反击致其重伤甚至死亡。当受害人受自身求生本能或激动情绪影响时,也会产生上述心理,最终做出符合心理安全防线的防卫行为。因此,如何在此类案件中平衡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如何正确裁量当事人的防卫行为是否过当等问题仍应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究。
自我伤害行为 篇7
与各界人士广泛交流、收集资料之后, 我们今天谈谈IT培训界的不诚信行为是否会给学生带来危害。总结一下各类培训机构的不诚信行为大体可归纳为:给学生修改简历在经历里无中生有产生项目经验, 技术面试题目找老师代为解答。
针对以上行为, 专攻劳动法方向的刘律师从法律角度给出了答案:“面试作弊、简历造假都适用于新劳动法第二十六条‘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之规定, 属于以欺诈方式订立劳动合同。招聘公司可以据此解除与候选人的劳动关系。因此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的还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讲, IT培训机构不惜使用各种手段保证就业率的作法, 确实给参加培训的同学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危害。
点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不能坚守底线的人很难为社会所容。
有培训构在网上表示:“现在IT培训界就是这个样子, 我不帮学生作弊别人也会作弊。别人比我更恶劣, 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我就要让大家看看培训机构有多无耻!大乱之后才能大治!”软件企业界就此给出了答案。网上的相关统计表明, 超过90%的企业对面试作弊者不会姑息, 即使不追究其法律责任也会马上解雇。某公司IT部门负责人孙先生表示:“也许学生认为技术面试题由老师代做, 进入我们公司之后再努力学没什么, 反正不行也会被我们淘汰掉。但是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个能力问题, 更是诚信问题, 所谓民无信不立。诚信有问题的求职者是不能成为公司一员的。”另一位软件企业研发总监邢先生则说:“培训机构的作假行为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作弊可以得到工作机会, 那么我很怀疑他进入公司之后会盗我们公司的源码拿出去卖钱。他们说不定还会解释成:‘有人这么干啊!没被抓住, 为什么我不可以?’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还能如此理直气壮的人我们直是不敢要!”
据悉, 本文开始时提到的培训机构毕业生已经进入了不少软件企业的黑名单, 已经就业的学生也面临着简历不真实被解雇的局面。老师不会因为此种不诚信行为少赚1分钱, 但是给学生造成了真实的伤害。
点评:每个学生都交了过万的学习费用, 且不论教学质量如何, 如果培训期间学校给学生灌输的“违法没事, 不被抓住就行”的观念被学生接受, 那抱着此等混乱处事观的学生走入社会之后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可想而知的。培训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就业, 而非展示此行业里存在着很龌龊的老师, 学生是无辜的!
与此同时, IT培训机构自身也开始了反思, 纷纷表示即使是民办培训机构, 也应该本着“师者授业传道解惑”的原则, 在技术培训之外让学生有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看法。“为人师表是老师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即使我们是个民办机构, 我们也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救国说的太大了, 但是守住做人根本我们肯定能做到。如果我们公司有老师帮学生面试作弊, 一经查实立即被开除。”某培训公司的孙总说。
点评:面临激烈的竞争, 企业更应该自律。纵观世界历史, 过百年的公司里没有一个是靠欺诈起家支持到现在的。谁违规行为多, 谁赚钱就多的时代从来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之中。
自我伤害行为 篇8
一、竞技体育伤害的内涵界定
( 一) 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伤害行为指发生在竞技体育比赛赛场上的所有伤害行为, 包括故意犯规造成的伤害、过失造成的伤害以及其他与竞技目的无关的伤害。而刑法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内涵与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理解有所不同, 还应当考虑罪与非罪以及其他与刑事责任相关的问题。综合考量后, 定义为: 竞技体育活动中, 运动员之间在比赛现场发生的故意伤害对方身体的行为。
( 二) 构成要件
任何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行为都有其构成要件, 竞技体育伤害行为也不例外。相较于一般的犯罪构成, 其构成要件规定的更为苛刻严格,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刑法的谦抑行性。
犯罪主体及对象必须是参加比赛的双方运动员, 如若是发生在运动员与教练、运动员与观众、教练与观众以及观众与观众间的伤害行为, 则不是竞技体育伤害行为。
实施伤害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是比赛过程中发生在比赛场地上的行为。相反, 如果是发生在比赛开始前或者比赛结束后, 在看台及其他非赛场上的伤害行为, 则无纳入竞技体育伤害探讨必要。通俗的说, 就是从裁判员吹响开始的哨声到比赛结束的哨声这段期间在赛场上的伤害行为。
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伤害行为会造成对手的人身伤害, 仍积极追求或放任损害后果的发生。虽然有学者主张“故意伤害的主观恶性大应承担刑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也应承担责任。”对此, 笔者认为, 竞技体育本身即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双方对于比赛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伤害都会有一定的预期认识, 对于比赛过程中因过失导致的伤害, 并没有违反规则, 仍属于竞技体育所允许的风险范围, 因而不构成犯罪。
二、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规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 必要性
1.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案件频发。1996 年世纪拳王争霸赛上, 泰森咬掉霍利菲尔德的耳朵; 2003 年3 月, 在北京现代队与天津康师傅队的一场比赛中, 前者队员周宁被后者队员卢欣踢到右大腿内侧, 造成韧带断裂、胫骨前挫伤;2003 年9 月国家队在与海地队的对抗中海地球员频下黑脚, 造成多名中国球员受伤, 其中李金羽十字韧带严重拉伤; 此类恶意伤害案件, 有的造成受害人重伤、终身残疾, 有的甚至死亡, 性质极其恶劣, 必须用法律制裁。
2.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入罪理论依据。我国刑法认定某种行为是否为罪的标准, 主要包括: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责罚性。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 符合这三方面标准。首先,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之所以发生, 主要是因为行为人在比赛中严重的犯规、追求不正当利益或愤怒等情绪引起的恶意报复, 这些行为在不仅严重伤害了相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权益, 毁灭了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同时, 破坏竞技体育秩序, 违背竞技体育精神, 阻碍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其次,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符合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 且无阻却违法性事由。犯罪主体是恶意伤害行为人; 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犯罪客体是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权; 犯罪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的恶意伤害行为。最后,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应受刑罚惩罚性, 在其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符合刑事违法性且无阻却事由的基础上, 恶意伤害人理应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承担后果。
3. 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缺乏相应的刑法规制。在我国, 有关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是否为犯罪还未有专门的刑法条文规定, 相关理论研究较英美等国也处于滞后状态。许多发生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的恶意行为, 因行为性质、行为人主观心理难以准确界定, 绝大多数此类案件最终只是依据体育行业自治规则和行政管理、行政处罚的手段进行处罚, 甚至有些竞技体育行业采取行规的方式排斥刑法介入, 这些最终都导致恶意伤害行为没有被定罪量刑。既没有有效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也没有使犯罪行为人得到应有的惩处, 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恶意行为的再发生, 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因而, 用刑法对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十分迫切、必要。
( 二) 可行性
1. 域外针对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进行刑法规制的司法实践。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司法实践中都确立并贯彻落实追究竞技体育中因运动员恶意伤害行为致人损害的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 并且, 在判例法上承认将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纳入刑法管辖范围, 运用刑事法律规范严厉打击竞技体育中已发生的恶意伤害行为, 遏制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而故意使用卑劣手段的不正之风。就两国的实践而言, 在对行为的定罪方面, 涉及竞技体育故意伤害的罪名多数为伤害型犯罪, 只有在性质极其恶劣、造成严重伤害后果的极少数的情况下可能成立谋杀罪; 而在量刑方面, 考虑到竞技体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且参加者在比赛之前对可能发生的伤害后果也有一定的预期认识, 为了不过度干预、阻碍竞技比赛的发展, 在经过平衡考量后, 法院在判决时多采取出宽松量刑的政策取向。
2. 专家学者们进行针对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入罪有着深入的学术研究。如针对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行界定, 对竞技体育中恶意伤害行为的现状、采用刑法对其规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 对域外在竞技体育伤害行为上采取的态度及法律措施进行研究, 以及对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规制措施的探讨。此外, 现有的理论把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的几种主流学说, 即正当业务说、被害人承诺说、社会相当性说以及法益衡量说, 相应的有对各种学说的理论批判。种种学术研究, 为我国竞技体育伤害行为采用刑法规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规制措施
( 一) 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51 条第2 款做出修改, 明确规定将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致人损害纳入刑法管辖范围。其次, 修订《刑法》, 将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依据不同损害方式、损害结果分别定罪量刑: 违反比赛规则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分别定为竞技体育违规致人重伤罪和竞技体育违规致人死亡罪。非违反规则故意致人伤害的按照刑法现有的故意伤害罪行论处。
( 二) 加强司法机关的介入
针对有些竞技体育行业在发生恶意伤害事件时采取行规的方式排斥刑法介入情况, 为了维护受害人的正当权益, 惩治犯罪分子的违法犯罪行为, 警戒、震慑相关犯意的危险分子, 保障竞技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必须要坚决抵制竞技领域存在的行业内部自行解决已经构成违法犯罪的案件, 通过司法部门的专业化调查、取证以及审判, 及时处理纠纷, 平衡各方利益, 维护司法秩序。
此外, 有必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刑法理论研究, 为刑法的介入提供理论依据。关注国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取长补短, 借鉴融通, 与国际社会接轨。注重对竞技体育参赛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文明竞技。
摘要:竞技体育中出现的恶意伤害行为其性质恶劣,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既对他人的人身健康造成损害, 又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有必要从刑法角度对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探究出能够有效规制此类恶意伤害行为的法律措施, 以期保护受害人的正当权益、惩处违法犯罪行为, 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恶意伤害,刑法,规制
参考文献
[1]黄佳鑫.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刑法规避与规制[J].河北体育学院报, 2014 (2) .
[2]胡啸.英美法系国家对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刑事法规制[D].湘潭大学, 2014.
自我伤害行为 篇9
思考:该案是由教师变相体罚学生引发的, 属于教师的故意行为, 班主任李某明知让学生长时间站在阳光下可能导致学生虚脱的结果, 但仍然让其罚站, 属于法律规定的间接故意行为。尽管没有对学生张某某造成损害, 但是引发了学生伤害事故。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 该案应由学校承担责任, 鉴于班主任李某某承担了全部医药费, 因此无需学校再进行追偿。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教师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但是没有对教师违反上述规定引发学生伤害事故后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同时该案中学校对班主任李某某通报批评, 扣发当月绩效工资的法律依据何在, 也值得商榷。
因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原因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形。
1. 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属于教师禁止性的规定, 属于违法行为, 但如果这属于教师履行职务过程中发生的行为, 则属于职务行为, 因此应由学校承担责任和赔偿。例如在某地农村小学课间操中, 一学生比较淘气, 在做课间操时不认真, 班主任提醒数次仍不见效, 于是便踢了学生脚踝一脚, 结果造成学生脚踝凸骨裂伤, 共花费医疗费4000多元。由于学校和班主任及时为学生治疗, 并多次看望学生, 另行补偿了学生5000元钱, 因此家长没有深究, 事后学校也没有对教师做出任何处罚。还有本文案例介绍的教师变相体罚学生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上述两种情形都是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属于教师故意行为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2. 教师侮辱学生引发学生伤害事故
由于教师的语言侮辱了学生的人格, 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容易引发学生的自残行为。某小学五年级一女生学习不好, 喜欢和男生接触。在一次习题课上, 该女生又和男生说话, 教师批评说;“你说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这么贱呀, 不招惹男生你受不了呀!”该女生听后立刻大哭, 用头部在课桌上猛烈撞击, 结果造成鼻孔出血。随后教师立即将该学生送往医院治疗, 并承担了医药费, 另外向学生和学生家长道歉, 家长也未深究此事。该案例是教师用极贬损的语言侮辱学生, 造成了学生自残的伤害事故, 虽然是学生自残行为, 但由于是由教师的侮辱性语言引发的, 故学校应承担责任。
3. 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履行职务过程中由于过失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例如, 体育教师张某课后让学生整理体育器材, 在此过程中引发学生伤害事故。该案就是教师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由于过失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教师行为仍然属于履行职务的行为, 因此由学校承担责任和赔偿。但学校是否可以向教师张某追偿取决于教师张某是否有重大过失, 而什么是重大过失则很难界定。在本案中, 教师张某让学生整理体育器材明显违反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 并由专人负责管理的规定, 构成了重大过失, 学校应向教师张某追偿。
4. 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因从事与职务无关的行为或者因违法犯罪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 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 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了学校对于学生在校内受到人身损害应承担过错责任。例如早晨教师让学生为其打开水, 学生造成烫伤就属于这类事故。在该类事故中, 学校如果存在过错, 就应承担责任, 由学校和致害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学校没有过错, 则由致害人单独承担赔偿责任。
一、教师行为引发学生伤害事故教师问责的法律讨论
对于教师禁止性行为和法律责任在我国《教育法》中没有作任何规定。《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了教师“不得歧视学生, 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在《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 经教育不改的, 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 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幼儿的, 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以警告、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学校赔偿后, 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
从上述法律规定来看, 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因教师行为引发学生伤害事故的行政问责制度, 即“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 情节严重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这里的情节严重应该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没有造成学生伤害, 但体罚学生, 经教育不改的, 二是体罚学生造成伤害的。还有就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经济问责制。而《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问责制只适用于幼儿教师, 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师。而行政问责中给予教师何种处分, 不同的处分应由哪个部门实施, 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也没有相应制度规定。对于经济问责中如何追偿, 追偿的比例也没有相应规定。不得不说, 关于教师行为引发学生伤害事故, 我国相关法律对教师的问责规定很不完善, 也没有相应的配套管理规范, 故不能有效地遏制教师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
二、教师行为引发学生伤害事故教师问责制的深入探讨
教师行为引发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教师行为, 从法律角度来看, 首先是履行职务的行为, 和教师履行职务无关的行为而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受其他法律的制裁, 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其次教师行为引发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教师行为应该是教师的故意行为, 这里不属于直接故意, 即学生伤害的结果不是教师明知会发生学生伤害的后果而积极追求结果的发生, 而是属于间接故意, 即明知会发生伤害的后果而放任结果的发生, 如前文所列举的情形都属于教师间接故意行为。
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教育法律对教师问责制的规定还不完善, 在未来《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修订中应对教师禁止性行为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明确教师违反禁止性行为的法律责任形式, 并应在法律规定中明确授权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教师处分条例, 使地方教育行政主部门制定的教师处分条例具有法律效力。
虽然我国相关教育法律规定了教师的行政问责制度, 但是全国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师处分条例, 目前只有个别地区制定了教师违规违纪处理办法。因此全国各地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师处分规定, 这样不仅可以明确教师处分的类型和实施机关, 还可以保证教师对处分不服的申诉权益救助。
浅析竞技体育中的不合理伤害行为 篇10
(一) 竞技体育的概念
在我国竞技体育主要存在两种概念认定, 狭义的概念认为竞技体育是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能;广义的概念认为竞技体育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技能比赛, 是一种良性的体育竞争活动。我比较赞成广义的竞技体育概念, 竞技体育是竞技主体之间互相进行的主体活动, 竞技主体依照正规的比赛规则进行的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活动。
(二) 竞技体育伤害
竞技体育包括伤害性较强的竞技体育, 如:足球、跆拳道等比赛, 也包括伤害性较弱的竞技体育, 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在竞技体育中, 竞技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伤害是竞技中合理的伤害, 然而有的伤害则是因他人的过错而导致自身受到伤害, 就也就是竞技体育伤害的问题。竞技体育中合理的伤害行为也就是体育竞技中的正当业务问题, 不作犯罪处理, 本文所述的竞技体育伤害主要是指不合理的伤害行为。
二、竞技体育中不合理伤害的认定
(一) 不合理伤害行为的认定现状
对于一些行为人实施的不合理的伤害行为已经侵犯到了他人的人身安全问题, 一定程度上是涉及刑法中的处理范围的。在激烈的体育竞技活动中, 运动员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肢体冲突, 这种冲突中就包含着运动员的故意伤害行为, 运动员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 为了荣誉, 而不顾竞技规则, 而致使他人受伤的, 必须要有刑罚来加以制约这种伤害行为的发生, 以此来规范竞技体育活动, 保障他人的人身安全。只是被当做正当业务行为或民事上的赔偿等补救方式, 这样只会助长不合理伤害行为的愈演愈烈, 既违背了竞技体育的比赛精神, 也不能达到很好地预防效果。
(二) 不合理伤害行为的构成条件
1.竞技主体的特殊性
竞技体育伤害的问题并不是一般主体都会涉及到的, 是针对特殊主体而言的。竞技伤害的主体是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 因为运动员之外的相关人员实施的伤害行为和体育竞技中的正当行为没有直接关系, 其他人员的伤害行为按照法律规定的一般伤害主体来处理即可。所以笔者认为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主体是特殊的, 只包括运动员。
2.竞技场所的特定性
伤害行为发生在竞技体育过程中, 受害主体必须是在比赛场所中因进行体育比赛所遭受的伤害行为, 而在其他场所外所受到的伤害则按一般的伤害事件处理, 比如, 运动员在比赛场所外发生的交通事故, 则不能被认为是竞技体育中的伤害。因为一旦离开竞技场所, 也就不是正规的竞技体育比赛, 与一般人的伤害行为无异, 所以, 竞技场所外所实施的伤害行为也就不能认定为是竞技中的伤害。
3.行为人的主观态度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 在竞技体育中行为人虽然对他人造成了人身伤害, 但其因正常训练、比赛, 并且行为人并非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他人人身受到严重危害的, 那么就不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责任的追究。
三、竞技体育伤害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外研究概况
有不少国家早已十分关注竞技体育伤害的问题研究了, 把一些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纳入到刑法的调整范围内, 并相对熟练地运用在司法实践中, 在《体育与法律———案例材料与问题》中就详细介绍了竞技体育中的人身伤害问题。国外关于竞技体育伤害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伤害情况, 分别为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关于伤害行为认定方面, 法院则依据行为人的主观态度来判断其伤害行为。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竞技体育的伤害问题研究的较少, 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正当业务说。在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竞技体育中正常的负伤行为, 不会考虑到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一些学者就指出:“竞技体育伤害问题是体育竞技中的正常业务行为, 在遵守比赛规则的情况下, 排除行为人的故意, 就不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在正当业务行为的观点中只要是遵守了竞技规则, 在竞技体育活动中造成的伤害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的。第二种是被害人承诺说, 在完全责任能力的情况下, 被害人自愿同意的伤害行为, 不存在违法行为, 因为竞技体育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伤害行为, 参与体育竞技就意味着一种伤害承诺, 在竞技活动中没有伤害承诺是无法完成比赛的。这种观点忽视了竞技伤害中重伤及死亡的法律责任问题, 也就是被害人承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第三种是社会相当性说, 认为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社会允许的一种正当伤害行为, 是社会大众在道德观念上能够接受的, 被人们所能容忍的。
四、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界定
(一) 伤害行为的表现特征
1.合理伤害行为的必然存在:在竞技体育活动过程中, 竞技伤害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存在不合理的伤害情况, 也存在着一些合理伤害的情况, 比如, 被害人同意或承诺, 在这种竞技情况下发生的竞技伤害一般不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再如, 竞技体育中意外伤害事件, 因竞技体育比赛的特殊性质, 也不会像一般伤害事件一样处理。
2.过错伤害行为的现实存在: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因行为人自身的主观心态而表现出的伤害行为。包括过失伤害和故意伤害。行为人往往是为了赢得比赛而去违反竞技规则导致他人受伤的结果发生。这类伤害行为主要是因为行为人的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实施的。故意伤害则完全是行为人基于故意而为之的, 发生严重后果的情况时是必然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3.伤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竞技体育伤害中因果关系的判断, 是行为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衡量标准。伤害行为必须是不合理的伤害行为, 危害结果只能是损害他人的人身安全问题。人身之外的伤害不在刑法考虑范围之内。伤害行为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合理伤害行为与不合理伤害行为是对整个行为定性的关键所在。如果伤害行为并未造成伤害后果的不在刑法规制的范围内, 仍然是竞技规则调整的范围。
(二) 竞技伤害程度的界定
伤害程度在轻伤范围内的, 仍按竞技体育中的正当业务处理, 不追究刑事责任。根据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活动, 其本身就存在着被允许的社会风险, 这种情况不存在法律干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情况。而致人重伤和故意实施伤害行为造成轻伤以上的程度的, 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五、刑事责任认定问题
(一) 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区分
竞技中的伤害行为可以分为合理伤害和不合理伤害两种类型, 合理伤害也就是在社会风险允许之内, 正当业务行为或被害人承诺因素成为其违法阻却事由, 另一种不合理伤害行为则是超出了社会风险允许的范围之内, 这种行为不具有社会相当性, 是需要行为人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的。
(二) 竞技体育伤害行为主体的限定
竞技体育伤害行为不仅包括运动员实施的伤害行为, 还包括运动员之外的相关人员实施的伤害行为, 既包括比赛时的伤害行为也包括与比赛密切相关的伤害行为, 既包括赛场内的伤害行为, 也包括赛场外的伤害行为。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只包括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 以赢得比赛为目的, 在违反竞技规则的前提下对其他运动员实施的人身伤害行为。我认为, 对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实施主体不应过分扩大, 因为, 竞技体育中受到的伤害行为大多仍然被认为是正当业务行为, 过分扩大伤害行为主体, 不利于到竞技体育的顺利开展, 也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以竞技体育伤害行为主体主要指的是运动员, 其他人员进行的伤害行为按法律规定的伤害处理即可。
六、结语
在竞技体育中, 不合理的伤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 不仅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更对整个体育运动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重新界定, 以及对不合理伤害行为的刑事责任认定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竞技体育中不合理伤害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C].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 2003.
[2]林亚刚, 赵慧.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刑法评价义[J].政治与法律, 2005.
自我伤害行为 篇11
案例回放
A:2014年8月9日,20岁的高渝在重庆铜梁区搭错车,上了一辆陌生车后,和家里失去联系。车主于8月19日被警方抓获。据交代,当日他与高渝发生争执,将其杀害后潜逃。
B:2014年8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保定女孩刘辉,下午返校途中与家人失联,也未到学校报到。9月7日0时许,河北保定专案组在山东警方的协助下,将她从山东一传销窝点内解救。
C:2014年11月19日凌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二女生熊仪吃完消夜,在去网吧找男友的路上失联。11月21日凌晨,警方在白云区医院ICU中找到她。她身体多处骨折,脑出血重伤,处于半昏迷状态。
D:2014年11月28日晚上10点多,21岁女孩娄璐宁从浙江慈溪市杭州湾新区世纪城与朋友分开后,乘坐黄鱼车(黑车)回庵东镇上,后未归失联。11月30日晚上6点20分,浙江宁波警方在慈溪的一条河里发现,娄璐宁已和三轮车司机一起坠河死亡。
注意事项:
一、独自外出
1.不坐黑车
一个人打车时,记住车牌号、出租车司机姓名和体貌特征。尽量在乘车途中打电话与他人保持联系,提及自己的位置。
2.慎用定位工具
尽量不要使用微博、微信上的定位工具,不要把自己的行踪放在公众平台上,防止被不法分子盯上。
3.坐电梯时,选择靠近按钮的一方
留心与你同乘电梯的陌生人:神色诡异、有打量你的动作、迟迟不按楼层、站在你正后方。这时,按下最近的楼层,下电梯,随时准备大声呼救。
4.选择正规住宿
外出时不要携带大量现金,以银行卡代替;避免住在火车站、汽车站附近的宾馆,尽量选择价位较高或连锁的正规酒店。
5.警惕弱势群体的求救
不要跟陌生人走,即使对方是小孩、老人、孕妇等弱势群体,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报警来解决。
6.避免深夜外出,尽量找人陪同
夜晚危险系数高的地方:小巷、停车场、公共厕所、隧道、天桥下等。一旦发现有可疑人跟踪,尽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踢响附近的车辆报警器,并大声呼喊。
7.自尊自爱,洁身自好
不要在夜深时单独出没娱乐场所,如KTV、酒吧、网吧等。穿着不要过于张扬、裸露。不单独饮酒,不轻信网络世界,不单独与网友见面。
8.学会随机应变
一旦遇到坏人,记下对方的体貌特征,随机应变与其周旋,不做无谓的挣扎,保命要紧,但也不要丧失逃脱的信心。事后立即报警。
9.不高调、不露富
出门不要和陌生人聊太多关于你的信息,即使对方看起来和善、友好。在外要特别警惕靠你特别近的车辆,不露富、不高调,不要贪图小便宜。
二、独自驾车
1.遇到陌生人问话或透气时,车窗只摇下1/3即可。
2.上、下车之前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可疑人员切莫轻举妄动,应立即报警或逃离。
3.遇到突发情况找警察。如有人突然倒在车前碰瓷,切勿轻易打开车窗、车门,应主动拨打报警电话。
4.常备防身物品。购买喷雾式防身辣椒水之类的防身物品,为逃脱或报警留有充足的时间。
三、独自在家
1.有陌生人敲门,不要向对方透露自己一个人在家;门外有动静不要盲目开门,一些不法分子会制造“婴儿啼声”、“猫狗叫声”、“老人求救声”引你开门。
2.网购时尽量将包裹寄到公司而非家里。自己下樓收件而非送件上门,收件后,把快递单涂黑或撕碎以防个人信息泄露。
3.家中有电器或者设施需要维修时,一定要找物业或正规公司维修人员。约定上门时间后,找一位自己熟悉且信赖的男性陪伴。
4.若回家发现有入室迹象,如窗户被打破或门虚掩着,切勿贸然进入或大声呼喊,应立即打电话报警。
(责编 悬塔塔)
广州市青少年非故意伤害行为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见《广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概述》。
2 结果
2.1 骑自行车违规
9 407名(78.79%)学生骑过自行车,其中骑过自行车的学生中有违规行为的占41.67%(3 920/9 407)。骑自行车有违规行为的学生中,农村(47.01%)高于城市(38.56%)(χ2=66.60,P<0.01);男生(44.90%)高于女生(38.93%)(χ2=33.40,P<0.01);初中生骑自行车违规率最高(46.48%),其余依次是高中生(41.64%)、职中生(36.72%)、大学生(26.01%)(χ2=134.21,P<0.01)。见表1。
普通中学学生骑自行车违规发生率(46.22%)高于重点中学(39.11%)(χ2=27.34,P<0.01);骑自行车有违规行为的学生中,14.84%(585/3 920)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其中男生(17.69%)明显高于女生(11.84%)(χ2=27.33,P<0.01)。
2.2 步行违规
53.99%的学生有步行违规行为,城市(55.07%)高于农村(51.94%)(χ2=10.56,P<0.01);男生(57.27%)高于女生(51.16%)(χ2=44.49,P<0.01);初中生步行违规率最高(60.05%),其余依次是高中生(56.99%)、职中生(51.04%)、大学生(50.29%)(χ2=75.17,P<0.01)。见表1。在步行违规行为学生中,经常或总是步行违规的占8.08%,男生(10.33%)高于女生(6.14%)(χ2=70.24,P<0.01);城市(8.66%)高于农村(6.98%)(χ2=10.24,P<0.01);高中生最高(8.77%),其余依次是职中生(8.44%)、初中生(8.28%)、大学生(4.70%)(χ2=22.26,P<0.01);普通中学(8.36%)与重点中学(8.87%)接近(χ2=0.64,P>0.05);经常或总是步行违规的学生中,16.22%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其中男生(18.45%)明显高于女生(12.98%)(χ2=5.31,P<0.05)。
2.3 非安全场所游泳
最近12个月内有14.15%的学生到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地方游泳过,农村(23.29%)高于城市(9.34%)(χ2=430.69,P<0.01);男生(22.08%)高于女生(7.35%)(χ2=528.10,P<0.01);初中生和职中生较高,分别为18.51%和18.30%,高中生明显降低(8.45%),大学生最低(5.59%)(χ2=278.12,P<0.01)。见表1。普通中学(17.94%)高于重点中学(7.22%)(χ2=175.59,P<0.01)。
有非安全场所游泳行为的学生中,20.78%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男生(22.32%)明显高于女生(16.81%)(χ2=6.52,P<0.05)。
2.4 非安全场所滑冰
最近12个月内有5.86%的学生到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地方滑过冰,农村(7.01%)高于城市(5.25%)(χ2=15.04,P<0.01);男生(6.52%)高于女生(5.28%)(χ2=8.26,P<0.01);职中生最高(9.11%),其他依次为初中生(5.76%)、高中生(4.86%)、大学生(3.82%)(χ2=54.35,P<0.01)。普通中学学生(5.63%)高于重点中学(4.25%)(χ2=7.38,P<0.01)。见表1。
有非安全场所滑冰行为的学生中,23.10%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其中男生(27.58%)明显高于女生(18.34%)(χ2=7.33,P<0.01)。
注:27名学生步行违规情况数据缺失,42名学生非安全场所游泳情况数据缺失,38名学生非安全场所滑冰情况数据缺失;()内数字为发生率/%。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伤害已经与感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列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已经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儿童和青少年伤害预防:WHO行动计划(2006-2015)》,全球每年有87.5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死于伤害,数以千万计的儿童因伤害入院治疗[5]。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2009)》显示,10~24岁人群的死亡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及其他非故意伤害引起[3]。
青少年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安全乘车行为、骑自行车违规行为及不安全游泳行为等,上述行为可引发交通事故伤害、溺水、坠落、烧伤、烫伤等非故意伤害。在我国,中小学生伤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的非故意伤害事故频发,发生率较高的是骑自行车违规[6]。本次研究显示,青少年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最高的是步行违规(53.99%),其次是骑自行车违规(41.67%),上述情况与佛山市及成都市报道的情况均存在差异[7,8]。在经常或总是步行违规、骑自行车违规、非安全场所游泳及非安全场所滑冰的学生中,有较高的比例发生过严重受伤,提示加强相关行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骑自行车违规、非安全场所游泳及非安全场所滑冰危险行为中,初中生所占的比例较高,可能与这一类人群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确的是非观及行为准则尚未形成有关。
在各种非故意伤害行为中,男生均高于女生,与有关的报道一致[9,10],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心理素质及暴露与上述危险因素的机会不同有关。不同学校类型学生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普通中学高于重点中学,具体原因可能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素质及学校的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同有关。
调查结果提示,广州市青少年非故意伤害行为情况不容乐观,非故意伤害发生的原因复杂,涉及面广。应根据青少年的性别及学校类型特点,借助学校、家庭及社区力量,加强针对性行为规范及安全教育,控制和远离危险因素,减少伤害的发生。
志谢 本项调查得到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卫生局、教育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力支持;全市66所学校(包括28所初中、23所高中、10所职业中学、5所大学)的校医或保健老师的大力协助;广州市卫生局为调查提供了专项经费。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非故意伤害行为现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广州市66所大、中学校11 93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骑自行车违规行为的发生率为41.67%,初中生骑自行车违规率高于其他学段学生,普通中学高于重点中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的比例为14.84%。经常或总是步行违规的学生占8.08%,高中生高于其他学段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的比例为16.22%。最近12个月内有14.15%的学生到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地方游泳过,普通中学高于重点中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的比例为20.78%。最近12个月内有5.86%的学生到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的地方滑过冰,普通中学高于重点中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10%曾经发生过严重受伤。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非故意伤害行为不容乐观,相关部门须加强针对性的干预。
关键词:步行,公路外机动车,游泳,滑冰,创伤和损伤,青少年
参考文献
[1]WHO.mortality database:Tables[EB/OL].[2008-04-21].http://www.who.int/healthinfo/morttables/en/index.html.
[2]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7.
[3]CDC,NCHS.Public use data file and documentation:Multiple causeof death for ICD-10 2006 data[CD-ROM].2009.
[4]EATON D,KANN L,BRENER ND,et al.Surveillance Summaries of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2009)[J].MMWR,2010,59(No RR-5):1-4.
[5]WHO.Child and adolescent injury prevention:A WHO plan of action(2006-2015)[EB/OL].[2006-03-24].http://www.who.int/violenceinjury prevention/publications/other injury/en/index.html.
[6]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报告(2005)[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83-113.
[7]梁筱健,黄祖星,肖兵,等.佛山市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一):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J].中国校医,2008,22(2):123-126.
[8]刘艳,李明川,李晓辉,等.成都市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11):902-906.
[9]李轶群,高霞,金建玲.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况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5):4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