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伤害影响因素

2025-01-16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精选6篇)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 篇1

由于现场情况复杂而且多变, 水作为水基压裂液的主要基液本身是一种易于获得的资源。但是由于夏季天气渐热, 随着居民用水的加剧, 而且水资源的日益缺乏, 我们油田对淡水的使用要慎之又慎。那么我们就要寻找替代品或者增大油田水的使用率或者可循环使用油田水。这样, 油井采出水, 或者称之为地层水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一、水质分析

我们选取长庆油田某采油厂油层水和当地淡水作为试验样品, 根据SY/T 5523-2006《油田水分析方法》标准, 利用绝迹稀释法和EDTA滴定法测定地层水与当地淡水中的离子含量。在这之前我们先对油层水做一处理, 使其通过油田一体化杀菌阻垢装置, 我们发现主要油层水中含有大量的SRB、TGB、FB还原菌和大量的Ca2+、Mg2+、K++Na2+阳离子。

油层水主要为Ca Cl2型水质。而且其中钙离子含量较大, 从而是油层水中杂质含量较大, 悬浮固体较多。那么这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配置的压裂液那些性质呢?

二、影响基液粘度因素分析

首先制备实验所用的基液。这里选用油层水、配液用水分别搅拌加入一定质量的瓜尔胶制备实验所用基液。

我们运用Haake RV30哈克旋转粘度计 (德国哈克公司) 测量两种种基液在放置不同时间后粘度变化, 结果如下:

油层水和配液水配置的水基压裂液粘度在放置4h、8h、16h、32h、64h粘度分别为7.21、7.18、6.53、6.32、6.29m Pa.s, 40.63、40.51、39.98、38.72、38.11m Pa.s。油层水经处理后配制的水基压裂液粘度分别为6.85、6.73、6.24、6.13、6.08m Pa.s。

我们可以得到, 无论处理前还是处理后的水样所配置的水基压裂液均远远小于配置液的粘度, 均不能满足油田生产的要求。究其原因, 肯定是油层水中某些因素对油层水所配制的基液粘度产生影响, 那么我们就需要分析找出来。

1.Na2+、K+、Ca2+、Mg2+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 我们的油层采出水中均含有大量的Na2+、K+、Ca2+、Mg2+阳离子, 这样, 我们采取单一变量法来测定Na2+、K+、Ca2+、Mg2+阳离子是否影响水基压裂液的粘度。

实验中, 我们取出一部分我们刚使用配制液所配置的水基压裂液, 并将其平均分成5份, 分别加入由Nacl2、Kcl、Cacl2和Mgcl2配制的浓度分别为1000mg/l、2000mg/l、3000mg/l、4000mg/l、5000mg/l的盐水, 和之前一样静置4h、8h、16h、32h、64h, 测定其浓度变化[2], 结果如下。

1000mg/l的Na2+、K+、Ca2+、Mg2+基液粘度在放置4h、8h、16h、32h、64h粘度分别为45.12、45.03、44.93、44.82、44.76m Pa.s;2000mg/l的Na2+、K+、Ca2+、Mg2+基液粘度在放置4h、8h、16h、32h、64h粘度分别为45.10、45.07、44.98、44.72、44.63m Pa.s;3000mg/l的Na2+、K+、Ca2+、Mg2+基液粘度在放置4h、8h、16h、32h、64h粘度分别为44.98、44.76、44.73、44.67、44.60m Pa.s;4000mg/l的Na2+、K+、Ca2+、Mg2+基液粘度在放置4h、8h、16h、32h、64h粘度分别为45.01、44.97、43.92、43.98、43.53m Pa.s;5000mg/l的Na2+、K+、Ca2+、Mg2+基液粘度在放置4h、8h、16h、32h、64h粘度分别为44.99、44.57、44.32、43.92、43.83m Pa.s。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Na2+、K+、Ca2+、Mg2+浓度不同, 但是对基液的浓度影响不大, 而且随着Na2+、K+、Ca2+、Mg2+浓度的增大, 基液浓度几乎趋于一致, 进而可以说明, Na2+、K+、Ca2+、Mg2+浓度对于我们所配置的水基压裂液而言影响不大, 所以虽然油层水中含有大量的Na2+、K+、Ca2+、Mg2+, 但其不是重要影响基液浓度的因素。而且, 我们测试时间也很长, 但是基液浓度变化并不大, 从而可以证明配制的基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 悬浮固体

取油层水, 往其中加入絮凝剂, 静置沉淀24小时后, 过滤, 分别配置不同的水基压裂液, 测其粘度。结果如下:

加入絮凝剂后静置4h、8h、16h、32h、64h粘度分别为36.23、35.98、35.74、35.69、35.61m Pa.s。

我们确定确定, 悬浮物为影响基液粘度的因素之一。油层水中大多数都含有悬浮物, 而且这些悬浮物成分组成多种多样, 随着时间的增长, 这些悬浮物就会和添加剂发生絮凝反应, 形成大小不一的聚集体, 这样就会出现沉降作用, 基液的稳定性发生破坏, 因而影响到基液的粘度[3]。

3. 温度

我们模拟现场环境, 分别选取40℃、50℃、60℃作为外部因素, 然后选用配制液所配置的基液, 放置测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变化, 数据测得40℃、50℃、60℃在4h、8h、16h、32h、64h环境下粘度分别为42.12、42、41.93、41.91、41.80m Pa.s, 41.09、39.38、39.21、38.84、37.99m Pa.s, 42.03、40.99、41.03、39.23、39.34m Pa.s。

从而可以得到, 64h之后, 基液粘度仍然保持在41.80m Pa.s、37.99m Pa.s、39.34m Pa.s, 足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结论

1.油层水成分复杂, 杂质含量较多。

2.离子含量、细菌含量均对基液粘度影响不大。

3.悬浮物主要影响基液粘度。

4. 当现场温度升高时, 必须增加稠化剂的使用量, 以保证现场施工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王满学, 王奎2用油田回注污水配制水基压裂液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 2006, 34 (6) :67-70.

[2]李怀印, 李宏伟.对我国陆上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状况的认识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4, 27 (1) 11-15.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 篇2

关键词:注水系统,油层结垢,防垢技术

1 油田油层的结垢现象

油田结垢是指在油田的生产过程中, 在地下储层、采油井井筒、套管、生产油管、井下完井设备以及地面油气集输设备和管线内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沉积物质, 垢污的产生会造成管线内油的堵塞, 妨碍出油的顺利进行。油田常见的垢沉积物主要成分有碳酸钙、硫酸钙以及硫酸钡等, 结垢现象的产生是油田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普遍存在于油田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注水设备的使用到油的储藏到地面设备的使用等都会产生油垢现象。

结垢现象的产生对油田油气集中输气系统有很大得危害, 具体表现在:

(1) 油气集输系统的集聚的污垢沉积会严重降低设备使用中的传热效果, 严重时会引起堵塞。

(2) 结垢还会引起设备和管道的局部垢下腐蚀, 容易造成细菌的繁殖。结垢还会使缓蚀剂和金属表面难以接触成膜, 降低缓蚀效果, 加重设备和管道的腐蚀, 减少管道的使用寿命, 严重时会造成管道的报废。

(3) 水垢的沉积还会造成水流截面的面积减小, 增大水流的阻力和管道的输送能量。

注水油田的结垢一般井下输送系统中的结垢和油层条件下的结垢两种, 井下输送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随着系统的压力增加, 整个系统的温度也在不断增加, 当温度达到40℃时, 碳酸钙不断在水中溶解, 而由于硫酸钙和碳酸钙的溶解度也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因此在井下不会形成污垢。而当温度达到60℃时, 温度不断增加, 溶解度也在不断增加, 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碳酸钙的结垢趋势明显, 但因为在井下压力对结垢的影响要大于其他条件对结垢的影响, 因此碳酸钙要明显结垢, 而像硫酸钙和硫酸钡就没有明显的结垢趋势。油层条件下的结垢的明显特征是在同一块的油井注入同一油层的污水不会产生碳酸钙和硫酸盐的沉淀现象, 但是由于在输送过程中经过了地面的污水处理系统, 会有些许的腐蚀和细菌的产生, 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沉淀物, 而如果在地面处理中接触到氧气, 则会有少量的氧化物深入到油层, 可能会产生沉淀物。

2 油田油层的结垢机理及对油层的伤害

油层的结垢机理分为四种, 一种是不配伍混合, 主要是指不配伍的注入水和地层水的混合, 在二次采油和提高采收率注水作业过程中经常会将处理后的油田采水或者海水回注到储层中。而当回注水水质和地层水水质不相容时, 就会产生结垢,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当清水与采水混注时结构现象就非常严重。二是自动结垢, 在储油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水与油就会共存, 各种采油工艺的实施就会导致平衡状态的改变, 当这些变化使流体组分超过某种矿物质的溶解度极限时, 就会形成结垢沉积现象, 这种现象就称为自动结垢。硫酸盐或者碳酸盐结垢会因井筒内的压力、温度的变化或者是井下流动受到阻碍而沉积。三是由于蒸发引起结垢, 结垢与采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气体和地层盐水有关。而在生产管柱中静水压力的减小, 气体体积的增大, 温度高的盐水会发生蒸发, 使剩余水的溶解离子的浓度超过矿物质的溶解度就会引起污垢的产生。最后一种是由于气驱或者化学驱引起的结垢现象, 利用二氧化碳驱进行二次采油可能引起污垢沉积,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会变成酸性, 并溶解地层中的方解石也就是碳酸钙, 当生产井周围的地层压力下降时, 二氧化碳会脱离溶解, 因而碳酸钙会在射孔孔眼和近井眼的地层孔隙中沉积沉淀, 而进井眼环境产生结垢将会使压力进一步下降, 从而形成更多的沉淀。在化学驱中注入地层的化学药剂也可能引起水垢的沉积, 同时也会引起在驱动中碱液和岩石作用的PH值的改变, 这些改变会使得碳酸盐、硅酸盐、氢氧化物的沉淀, 在注蒸汽驱油过程中也会常出现硫酸钙、碳酸钙垢沉积。

结垢现象的出现现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是温度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垢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碳酸钙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硫酸钡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二是受压力的影响, 硫酸钙和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因此当系统的压力发生较大的降低时, 就会形成碳酸钙和硫酸钙垢;三是PH值的影响, PH值较低时,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 沉淀较少, 相反当PH值升高时, 碳酸钙沉淀增多, 铁化合物垢也一样, 而对硫酸钙垢, PH值影响不大, 因此当注入水的PH值较高时, 容易产生碳酸钙结垢;四是受流体动力学的影响, 在流体动力学中, 影响结垢的动力学因素主要是液流流态、流速及其分布。由流体动力学可知, 液流流速、路径可以影响液流流态,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水流速度越小而结垢趋势越大, 结垢趋势在渗流中最大, 层流中次之, 紊流中最小。因此, 从地面管线、油管、井底套管、炮眼到底层, 结垢趋势依次增大;五是结晶动力学因素, 垢沉积是溶质从过度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聚集并沉淀的过程, 在纯溶液体系中, 当成垢离子的浓度低于其溶解度时, 不会出现晶体的沉淀, 溶液处于稳定的状态, 而当浓度大于其溶解度而过度饱和较低时, 结晶的析出很慢, 溶液处于亚稳态。

3 结束语

在油田使用中, 各油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结垢处理。油田结垢现象往往因为结垢的类型多, 几种类型的垢晶互相生长, 从而使得结垢量加大。因此各油田在处理结垢时要及时予以处理, 根据结垢的主要成分进行处理。对以硫酸钡为主还兼有碳酸钙的结垢成分, 可以使用多元醇磷酸酯类药剂进行防垢的处理, 对以硫酸钡为主的结垢成分, 使用简单的防垢剂即可, 要根据各个油田的油层的结垢成分进行处理, 在进行结垢处理的同时也要加强防垢工作的开展, 加强相关防垢剂的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1]贾宏宇.注水开发油田油层结垢及油层伤害探讨[J].石油学报, 2009 (06) [1]贾宏宇.注水开发油田油层结垢及油层伤害探讨[J].石油学报, 2009 (06)

[2]尹志富.延长油田注水系统的结构特性趋势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10) [2]尹志富.延长油田注水系统的结构特性趋势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10)

[3]吴涛.盘古梁油田储层结垢和防垢技术[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10 (12) [3]吴涛.盘古梁油田储层结垢和防垢技术[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10 (12)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 篇3

1流行病学特征

1.1男童的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

有研究表明[4], 创伤性伤害的男女性别比大概是3∶2, 而跌落伤的性别比则是2∶1。美国调查显示儿童意外伤害男女性别比为1.53∶1[5]。爱尔兰儿童意外伤害的男女性别构成分别为66.1%和33.9%[6]。澳门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男女比例为2.44∶1, 我国中小学生儿童意外伤害男女比例为 (2.05~3.34) ∶1[7]。综上, 研究均认为男童更易发生意外伤害, 且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大。究其原因可能与男孩生性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爱尝试新鲜事物和爱冒险的个性有关。

1.2家是儿童伤害发生最多的地方

黄兆胜[8]研究发现2~4岁组儿童伤害56.94%发生在家, 公路/街道占24.71%, 这与邵丽文[3]的调查结果相同。家是儿童、家长认为安全而又容易发生伤害的地方, 因此, 家长应对容易引起儿童伤害的因素予以重视。

1.3儿童意外伤害常见的原因

浙江省200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 受伤原因前几位分别为:交通伤、跌伤/坠落伤、钝器伤、硬物击伤[9], 这与欧丽君[10]对宁波儿童的调查结果类似。有研究显示[11], 5岁以下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 致伤原因和类型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排在前3位的致伤原因依次是烧 (烫) 伤占19.04%、跌 (摔) 伤占16.55%和锐器伤占14.41%。总之, 伤害最严重的是由于跌倒和坠落引起的挫伤擦伤及锐器刺伤等开放伤。分析其原因与小儿自身的防范能力不强, 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教育、管理及看护不够有关。

1.4儿童伤害与季节有关

武汉市向兵[12]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意外伤害以秋季多发, 夏季次之。在夏秋季节, 尤其暑假期间, 农村家长重点要预防儿童溺水, 城区家长重点预防孩子车祸和坠落。有研究表明[11], 溺水、交通意外亦容易导致车祸和坠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家长放松警惕, 允许小儿从户内走到户外, 增加了接触水 (粪) 池、水井和在河边玩耍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城镇经济发展、交通发达, 小儿在公路旁玩耍的机会增多, 而看护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淡漠, 小儿不能及时规避危险, 导致此类意外伤害增多。

2 2~5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儿童自身因素

2.1.1生理因素

儿童发生意外伤害与自身的生理发育密切相关。2~5岁的儿童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 所以, 不易骨折而易变形;肌肉发育尚未完成, 呼吸器官娇嫩, 呼吸道的黏膜容易受损等生理发育特点, 极易发生吸入性窒息、跌落伤等意外[13]。

2.1.2心理因素

儿童易发生意外伤害与心理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有研究结果显示[14], 气质、情绪、性格与意外伤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气质与生俱来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个性特征, 是儿童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行为反应方式[15]。主要表现在行为、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Thomas和Chess将儿童气质分为3种类型:难养型气质、易养型气质、启动缓慢型。其中, 难养型以生活不规律, 对新的事物和陌生人退缩, 适应较慢, 易导致行为问题, 从而易发生意外伤害。另外,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对托儿所儿童调查研究发现, 情绪不稳、粗暴易冲动、大胆冒失、好奇心强, 富有冒险心理, 遇事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16]。最后, 性格常被认为是影响人态度、行为、思维方式及应对方式的关键因素。赵海萍[17]等研究显示外向性格较内向儿童易发生意外伤害。如, 冲动、任性、鲁莽、大胆冒失、易兴奋、 不稳定的外向性格的儿童易产生过激行为, 这类儿童精力充沛, 自我个性意识较强, 与社会环境接触较频繁, 情绪波动大, 好奇心重, 常忽略关注周围状况, 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儿童。

2.2家庭因素

文献分析发现, 父母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婚姻状况都与儿童的意外伤害密切相关。

2.2.1监护人年龄因素

李丹[18]在其调查中发现年轻的父母为主要监护人的儿童更易发生意外伤害, 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平均年龄为2岁, 反映年轻父母对伤害提防意识较弱、缺乏看护经验。郑轩[19]调查发现年龄大于30岁与小于30岁的母亲相比, 在看护儿童时意外致死率会减半。瑞典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 母亲越年轻, 其子女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越大。尤其是未成年母亲, 其子女意外伤害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是成年母亲子女的3.5倍[8]。

2.2.2家庭收入因素

研究表明, 不同地区低收入家庭中儿童的致命和非致命损伤比例较高。可能与收入引起的不同的危险暴露情况、健康促进因素和社会环境有关。我国有研究显示[21], 某些意外的发生率在高收入家庭偏高, 可能与父母无瑕照顾有关。

2.2.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 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发布的最新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家居用品安全专题调研报告中显示, 超过60%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 近80%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如何对家居用品进行安全检查。陈蓉研究发现, 厨房及卫生间是儿童居家伤害高发场所, 主要包括:儿童对复杂设施的吸引力, 洗洁剂及消毒用品摆放不当, 家电使用完未及时断电, 浴室未设防滑垫等居家危险因素。其中, 电线缠绕、桌角缺少保护套, 对2~5岁儿童易发生跌倒性伤害密切相关。因此, 家长要清楚认识家中隐藏的各种危险因素,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如, 对容易引起儿童伤害的家具和设备要加强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家居用品的安全检查等。

2.2.4父母的文化水平

儿童意外伤害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 而文化程度与卫生知识水平及安全意识有关, 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可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安全卫生教育, 如, 有些家长对儿童的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强调“小心”上, 并不能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危险教育[22]。杨汉军[23]等人调查发现,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职员、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干部子女。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更易发生意外伤害, 其原因可能与其儿童自律性差、缺乏专人看管有关。因此, 提高父母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2.5父母的婚姻状况

父母的婚姻状况是否良好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罗斯曼[24]调查发现, 单亲家庭孩子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 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所受到的意外伤害相对少于与继父母、 单亲、祖辈和亲戚朋友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少6~8个百分点。因此, 维持良好的婚姻状况对规避意外伤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意义。

2.2.6其他因素

子女多同样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因素。尤其在农村, 由于子女多, 父母为忙于生计而由年长的儿童照看弟妹或根本无人照看, 容易导致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家长教育方式多为放任或者关心不够, 变化无常的事件较容易引发孩子意外伤害[3]。

2.3社会因素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澳大利亚、悉尼调查表明, 社会经济状况与儿童意外伤害病死率成负相关[25]。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大大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全球每天有2 000多名儿童死于各种意外伤害甚至残疾, 其中95%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6]。而意外伤害的发生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和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更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结语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的特征明显, 且影响因素较多, 既有外部因素, 也有其内在规律。2~5岁儿童智力发育迅速, 接触社会事物渐多, 且缺乏自觉地防护心理和安全防范意识, 极易发生意外。研究者从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任重道远。如何帮助监护人有效地规避儿童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建议:首先, 要从父母做起,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谨慎的生活态度, 培养孩子的个人安全素养, 将伤害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其次, 全社会应高度认识、关心儿童的安全问题, 加强安全防范与看护责任的推广, 加强各种安全设施的建设, 减少环境中隐患和危险因素。总之,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 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 以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国内儿童意外伤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减少和规避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 对国内2010—2015年发表的534篇儿童意外伤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儿童意外伤害男高于女, 家是儿童伤害的多发地, 且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与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有关。结论 儿童意外伤害的特征明显, 影响因素较多, 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 以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随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全部学生671名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71份,收回有效问卷607份,有效率为90.4%。其中男生297名(48.9%),女生310名(51.1%);年龄在11~13岁之间。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包括:(1)儿童一般情况(性别、出生年月、父母文化程度等),近1 a家庭重大事件;(2)伤害相关情况,包括类型、年发生次数等;(3)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共有66个条目,每一条分为1~4四个等级记分。同一条目中,按照实际情况对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分别作答。整个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和5个母亲因子。该量表已被译为中文并做了修订,在国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

1.2.2 质量控制

通过预调查证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复测系数r值为0.718(P=0.000),适合此次研究对象。采用统一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问卷进行必要的说明,学生当场填写,填写完毕由调查员检查后收回。

1.3 统计学分析

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且双录入,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伤害发生情况

607人过去1 a中发生过伤害的有289人,发生率为48.1%,其中男生156人(53.2%),女生133人(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8,P=0.014)。在过去1 a中发生1种伤害的有141(23.5%)人,发生2种伤害的有70(11.6%)人,发生3种伤害的有61(10.1%)人,发生4种以上伤害的有17(2.8%)人。发生率排名前3位的伤害类型为交通伤害198(32.9%)人,跌伤、坠落185(30.8%)人,动物咬伤抓伤116(19.3%)人。

2.2 家庭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见表1~2。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伤害发生有影响的家庭危险因素是家里常来人、家庭收入减少、非独生子女,保护因素是:近1 a无家庭事件、父亲文化程度高和母亲文化程度高。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都对伤害的发生有影响,其中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是: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拒绝否认,保护因素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2.3 家庭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意外伤害为应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家庭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入=0.05,α出=0.10条件下,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是:近1 a无家庭事件、父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由表3可见,父亲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儿童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其他方式的1.062倍。保护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40)、近1 a无家庭事件(OR=0.568)、母亲情感温暖理解(OR=0.97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1%。其中居首位的是交通伤害,与有关研究[3]证实城市儿童首位伤害死因一致。张小平等[4]研究也表明,交通意外是校外场所发生最多的伤害。交通伤害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较高[5]。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但相应交通监管及交通意识仍不够,儿童在上下学途中玩耍而容易发生伤害。男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与蒋耀辉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富有冒险精神,家长老师对其保护相较于女生少有关。

调查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是伤害的保护因素,覃莉等[7]的研究也表明父亲文化程度与伤害发生有关。这可能是文化较高的父母对伤害知识较为了解,防范意识较强,对子女不安全行为的教育纠正比较及时。有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与其子女行为问题检出率呈反比[8]。独生子女的伤害发生率较非独生子女低,与家庭对其关注度较高有关系。近1a来家庭有突发事件如家里常来人、收入减少时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反,无家庭事件发生是保护因素。可能是有突发事件时家庭气氛通常比往常紧张,父母对儿童的关心亦有所下降,增加了儿童发生伤害的可能性。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水平是造成儿童伤害的环境因素[9]。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显示,采取惩罚、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反,采取温暖理解方式则是保护因素。与郭书芹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惩罚的教养方式可能使儿童更易产生逆反心理,更为叛逆冲动,对伤害的防范意识低,增加了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黄朝辉等[11]的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伤害的发生与情绪不稳定等行为有密切关系。这更加提示应该鼓励采用温暖理解的方式,在家庭中营造温和的氛围,与儿童间有良好的沟通,给予关心爱护,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以降低伤害发生率。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对于儿童伤害的预防,应加强家庭因素方面的干预,重要的是对家长进行教育,鼓励采取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应给予儿童足够的关注度,尤其是在家庭有突发事件时更应注意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减少伤害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在儿童伤害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干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随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1%,男生为53.2%,女生43.2%,不同性别间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8,P=0.014)。影响伤害发生的家庭危险因素是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OR=1.062),保护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40)、近1 a无家庭事件发生(OR=0.568)和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OR=0.975)。结论 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尤其当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更应提高警惕,同时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预防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创伤与损害,因素分析,统计学,家庭特征,儿童

参考文献

[1]石淑华.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4):326-328.

[2]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蒋竞雄,丁宗一.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1):53-55.

[4]张小平,汪鑫.九江市中学生意外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319-1320.

[5]白鸿雁.桐乡市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0):936-938.

[6]蒋耀辉,钟燕,刘康香,等.儿童意外伤害2 543例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231-232.

[7]覃莉,何涛,熊静芳,等.初中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6):975-977.

[8]刘国艳,王惠珊,张建端,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及情绪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8,21(5):41-43.

[9]张岚,戴馨,胡晓云.儿童伤害的类型、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69-72.

[10]郭书芹,孙业桓,范亚平,等.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72-574.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学校为单位,使用随机数字表抽取银川市8所初中,在选定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初二年级各2个班学生共计1 600名。发放问卷1 600份,收回合格问卷1 581份,有效应答率为98.8%。其中男生764名(48.3%),女生817名(51.7%)。年龄11~16岁,平均为(13.5±0.03)岁。

1.2 方法

采用国内《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调查表》[2](初中版)结合银川市伤害实际情况完善,并进行预调查后正式使用。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伤害相关危险行为两部分,第二部分涉及饮食、运动锻炼、日常行为、吸烟、喝酒、药物赌博成瘾、性知识等方面。本次研究涉及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共8项,即自杀未遂、打架、有意识自我伤害、吸烟、喝酒、网瘾、赌博、看色情书籍;以上8项中至少有1项即定义为发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具体评定标准[2]:自杀未遂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考虑自杀并曾采取措施;打架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和别人打架致严重受伤(严重受伤指由于外伤而需要得到医生或护士的治疗,或者至少1 d不能上学或参加运动);有意识的自我伤害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采取方法自我伤害致严重受伤;吸烟指到目前为止,曾尝试过吸烟,即使只吸过一两口;喝酒指喝过一杯酒(一杯酒,指半瓶/一听啤酒、一小盅白酒、一玻璃杯葡萄酒或黄酒);网瘾指即使不在网上,脑中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赌博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参加过类似赌博的娱乐性活动(用金钱、代币或其他物品作为赌注);看色情书籍指在过去的12个月里,看过色情书籍、音像制品(电影、录像、VCD、图片等)。

1.3 质量控制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体调查,对缺勤者注明人数、原因。统一指导语及对各项的解释,采取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统一回收问卷;剔除缺性别、漏答20%以上以及有逻辑错误的问卷。每份调查表在进行录入前先进行编号,并进行认真审核和校对,剔除不合格问卷。对数据进行双重录入,以确保数据录入质量。

1.4 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1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

发生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总人数是993人,总发生率为62.8%,8种伤害危险行为的排序依次是:喝酒(53.7%)、吸烟(17.5%)、网瘾(16.2%)、打架(8.4%)、赌博(8.2%)、有意识自我伤害(6.1%)、看过色情书籍(4.5%)、自杀未遂(4.4%)。表1显示,除自杀未遂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意识自我伤害报告率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他6种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家庭因素与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关系

2.2.1 不同父母年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学生父亲年龄情况分为30~40岁、40~50岁及50岁以上3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0.6%,19.1%,11.0%;父亲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中学生吸烟、喝酒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按学生母亲年龄分为30~40岁和40岁以上2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2.1%,10.5%;母亲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中学生自杀未遂、有意识自我伤害的发生率较高,两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2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学生父亲的最高学历分为研究生及以上、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5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24.0%,9.6%,11.2%,10.2%,12.8%;父亲是研究生及以上的中学生网瘾(34.9%)、吸烟(28.9%)的发生率较高,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喝酒的发生率高达60.0%。按学生母亲的最高学历仍分为以上5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28.0%,8.3%,12.2%,10.6%,8.2%;母亲文化程度是研究生及以上的中学生网瘾(32.0%)的发生率最高,母亲文化是大学(本、专科)的中学生赌博(5.7%)的发生率最低,各学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3 不同父母职业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学生父亲的职业分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等)、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农业劳动者、警察和军人及其他7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7.1%,10.2%,10.9%,10.8%,14.8%,10.0%,9.2%;父亲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中学生喝酒(61.9%)的发生率最高,父亲是警察和军人的中学生吸烟的发生率高达23.9%。按学生母亲的职业情况同样分为7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8.2%,4.9%,9.8%,13.8%,10.7%,0,11.6%;母亲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有意识自我伤害(13.6%)的发生率最高。经χ2检验,各职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4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分为0~499元、500~999元、1 000~1 999元、2 000~2 999元、3 000~4 999元、5 000元及以上和不知道7组,其中0~499元组(13.7%)及5 000元及以上组(13.7%)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较高;1 000~1 999元组中学生打架(13.0%)的发生率最高,5 000元及以上组的中学生喝酒(69.2%)的发生率最高,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5 不同家庭类型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核心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分为4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1.3%,10.0%,13.0%,15.2%;重组家庭的中学生自杀未遂、赌博2种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6 不同家庭关系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父母间的关系分为融洽、一般、不融洽和离婚四组,其中不融洽和离婚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高,分别为19.0%,17.4%;父母间关系不融洽的中学生喝酒(76.3%)发生率最高。父母离婚的中学生喝酒的发生率也高达72.5%;按中学生与父母关系分为与双方都好、只与母亲好、只与父亲好和与双方都不好四组,其中与双方都好组(8.9%)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最低;在家庭中与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的中学生喝酒、吸烟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0.8%,32.3%。只与父亲好的中学生自杀未遂(11.0%)的发生率列各组之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7 不同家庭教育类型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按父母教育主导地位不同分为以父亲为主、以母亲为主、父母双方共同和其他方式四组,其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2.7%,11.2%,10.3%,23.9%;以母亲为主组的中学生喝酒(63.7%)和吸烟(22.6%)的发生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8 家庭教育方式与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的关系

按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分为以说服为主、以惩罚为主和两者结合3组,以惩罚为主组(30.7%)的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1 a内发生3种以上)发生率最高;自杀未遂、打架、有意识自我伤害、吸烟、喝酒、网瘾和赌博7种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位居各组之首,分别为13.2%,19.7%,14.5%,35.5%,73.7%,31.6%和14.8%,3组间各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9 不同父母教育态度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

依父母教育态度一致、基本一致、经常不一致分为3组,表3显示,父母教育态度经常不一致的中学生自杀未遂、打架、有意识自我伤害、吸烟、喝酒、网瘾和赌博7种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3 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父母亲年龄、学历、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类型、父母关系、与父母关系、父母教育主导地位、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均可影响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以伤害相关危险行为作为因变量,以上述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渐向前进入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见表4,其中常数项回归系数为1.646。

3 讨论

3.1 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现况

调查显示,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前3位的是喝酒、吸烟、网瘾,且其发生率高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3种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30.6%,9.4%和6.9%),赌博、有意识自我伤害的发生率低于石景山区中学生(13.1%和12.3%)[3]。自杀未遂发生率高于宁夏固原地区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3.1%),打架发生率较低[4]。除自杀未遂和有意识自我伤害外,其他各项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与聂少萍[5]、陈天娇等[6]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3.2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

3.2.1 母亲年龄

母亲年龄在30~40岁的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处于这一时期的母亲事业、家庭、生活的压力较大,对孩子关注度少,使孩子缺乏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及缓解压力的方式。

3.2.2 家庭关系

青少年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亲密度越差,在家庭中的适应越差,越容易表现出抑郁和焦虑,容易引发行为问题[7]。本研究中发现,父母关系融洽是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保护因子,且在家庭中与父母双方关系都好的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较低,说明父母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3.2.3 教育方式、教育态度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或母亲以惩罚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子女在家庭中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并获得对自己的支持,易产生逆反心理,注意力不集中[9],转而采取吸烟、喝酒、打架等伤害危险行为来缓解内心的压力有关。此外,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还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使其感受到较少的压力,产生安全感,而促进其健康发展[7]。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父母教育态度一致性与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呈负关系。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是影响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10]。在预防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加强家庭因素的控制,不仅关注家庭硬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等)的巩固,更应注重家庭软环境(如家庭关系、教养方式、教育类型等)的建设,尽可能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以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超,马迎华.2001年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32(1):47-51.

[2]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22-327.

[3]史平,王丹,王治凤.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因素[J].首都公共卫生,2009,3(2):59-62.

[4]安利平,董翠琴,高俊武.固原市青少年2008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628-630.

[5]聂少萍,李海康,许燕君,等.广东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危险行为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30-931.

[6]陈天娇,季成叶.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328-329.

[7]阳德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17-419.

[8]赵国香,荆春霞,杨光,等.青少年危险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62-1063.

[9]郭书芹,孙业桓,范亚平,等.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相关行为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218-220.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按照学校类型进行分层,在深圳市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6所共18所学校,每所学校抽取6个班级,共108个班级,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 000份,筛除回答不完整问卷后,得有效问卷4 871份,有效率为97.40%。其中男生2 762名(56.70%),女生2 109名(43.30%);小学生1 655名(33.98%),初中生1 572名(32.27%),高中生1 644名(33.75%)。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2.88±2.91)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情况、道路交通状况、交通行为、近12个月交通伤害发生情况、学校及周边安全、校车状况等。由经过培训的校医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当场完成并回收问卷,问卷主要部分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5。

1.2.2 判断标准

参考伤害的界定标准[3],并结合交通伤害的特点,本研究中交通伤害的判断标准为:由进行中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的碰撞或事件导致的伤害,需要休学、休息及休工或活动受限1 d及以上,或到医疗机构诊断为某一种或多种伤害。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参照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4],6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判定参照李辉等[5]提出的标准,并将非超重肥胖学生定义为正常组[6]。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特征及不同校园环境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及不同交通参与情况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情况

近1年内发生交通伤害的学生数为280人,发生率为5.75%(280/4 871)。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8.88%),其次为初中生(5.09%),高中生发生率最低(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交通伤害发生率(6.55%)高于女生(4.69%);住宿生交通伤害发生率(3.79%)低于非住宿生(6.52%);肥胖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13.31%),高于超重和体重正常学生(P值均<0.01)。此外,学校门口车辆越多,学生伤害发生率越高;所乘校车有超载情况的学生伤害发生率(14.10%)远高于所乘校车无超载情况(6.16%)和无校车(4.55%)学校的学生(P值均<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道路交通伤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近1年内学生是否发生道路交通伤害为因变量(0=否,1=是),将可能影响交通伤害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学校类别:小学=0,初中=1,高中=2;性别:男=0,女=1;户籍:深圳=0,其他=1;住宿生:否=0,是=1;BMI值分类:正常=0,超重=1,肥胖=2;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0,高中/技校/中专=1,大专/本科=2,硕士及以上=3;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0,高中/技校/中专=1,大专/本科=2,硕士及以上=3;家庭类型:核心家庭=0,大家庭=1,单亲家庭=2,重组家庭=3,其他=4;家庭经济情况:较好=0,一般=1,较差=2;交通方式:别人开车送=0,步行=1,自己骑自行车=2,公共交通工具/校巴=3,其他(如别人骑自行车送)=4;坐轿车系安全带:从不=0,偶尔=1,经常=2;上学途中花费时间:≤10 min=0,10~<30 min=1,≥30 min=2;十字路口数:0个=0,1个=1,2个=2,3个=3,4个=4,5个及以上=5;违反交通规则:0次/周=0,1~2次/周=1,3~4次/周=2,≥5次/周=3;学校处于交通干道边:否=0,是=1;学校门口车辆情况:很少=0,比较多=1,非常多=2;专人维护校周交通秩序:无=0,有=1;校内人车道不分开:否=0,是=1;有无校车超载情况:有超载=0,无超载=1,无校车=2),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对学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肥胖、大家庭/其他类型家庭、步行/自己骑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校巴/其他、违反交通规则次数多、校内人行道和车辆通行道路不分开、所乘校车有超载情况的学生更可能发生交通伤害,而学校有专人维护校周交通秩序是交通伤害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学生的交通伤害发生率为5.75%,与本课题组2007年的调查结果相近(5.1%)[7],高于段佳丽等[8]报道的北京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0.52%)和林琳等[9]报道的广州市小学生的发生率(0.94%),但低于汕头市[10]和连平县[11]的调查结果(分别为11.9%和7.94%)。可能与每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和学生的交通参与情况有关。此外,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的交通伤害发生率达8.88%,高于2007年的调查结果(5.4%);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交通伤害发生率分别为5.09%和3.22%,略低于2007年的调查结果(分别为5.4%和3.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肥胖、大家庭/其他类型家庭、步行/骑自行车上学、违反交通规则次数较多、学校无专人维护校周交通秩序、校内人行道和车辆通行道路不分开、所乘校车有超载情况的学生更倾向于发生交通伤害。小学生发生交通伤害的风险最高,其次为初中生,高中生最低,与封永昌等[12]在中学生中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较小年龄的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有关[13]。提示未来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和交通伤害的预防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肥胖是导致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国外其他学者亦有报道肥胖能增加意外伤害风险[14,15]。可能是肥胖增加了骨关节的负荷,导致移动速度变慢,容易受伤。调查发现,与别人开车送上学比,步行、自己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等均能增加交通伤害发生风险;随着违反交通规则次数的增多,发生交通伤害的风险增大。其他研究亦报道,学生骑车上学发生交通伤害的风险高于步行上学者,步行者又高于坐校车上学者[16]。此外,既往调查也显示,路上打闹行为是交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17]。世界卫生组织“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2015”表明,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者占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的一半[1]。因此,提高行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不准未满12岁的儿童单独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为行人在道路上提供安全便捷的措施,将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本调查结果显示,校内人车道分开、专人维护校周秩序都是道路交通伤害的保护因素,而校车超载是危险因素。我国校车运营年限不长,许多人交通安全意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校车所搭乘的对象是缺乏足够安全防护能力的未成年人,使得校车安全存在隐患[18]。

【油层伤害影响因素】推荐阅读:

油层改造05-22

油层潜力09-18

油层特征09-25

油层保护11-22

二类油层12-21

扶余油层12-24

油层分析论文07-17

长6油层10-16

低渗透油层05-18

长82油层论文05-23

上一篇:科技中介服务业论文下一篇:无痛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