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伤害(精选5篇)
社区伤害 篇1
全面科学地分析居民伤害流行特征和评价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 是制定伤害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基础, 同时也是评价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及伤害预防干预措施效果的主要依据[1]。为了进一步掌握全矿伤害发生情况及造成的疾病负担, 更好地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提供科学依据。王庄社区于2011年3月-5月, 对社区居民安全认知和伤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抽样入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在王庄社区6个居民小区中,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户。实际抽取居民1 072户共3 562人。
1.2 样本量的确定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社区内以户为单位抽样, 根据样本含量计算公式:n=[4 (r) (1-r) (f) (1.2) ]/[ (e2) (p) (nh) ], 参考国内外人群伤害发生率横断面调查, 为减少抽样误差, 选样本量最大r取38%;f为整群抽样而导致的偏移程度, 取2;1.2为考虑到调查时可能碰到无应答的情况, 增加20%;e为允许的误差范围, 取0.025;p为重点研究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人口, p取1;nh为平均每个家庭人口数, 取3。得到n为1 106, 为保证调查结束时仍有足够的样本量, N=1 106×105%=1 161[1]。
1.3调查原则
被抽取的调查户中的所有家庭成员均为调查对象。调查遵循以下原则:⑴问卷由调查对象本人如实回答;⑵7岁以下儿童发生的伤害由监护人回答;⑶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 长期外出者; (2) 连续3次上门拒绝调查者; (3) 被调查者无能力理解问卷内容者, 则记录为失访对象, 并在调查表首页标明。
1.4 调查方法
抽取样本人群的5%进行预调查, 通过预调查验证个案调查表并进行修改。采用统一的《王庄社区居民安全认知及伤害调查问卷》, 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入户面访调查, 询问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伤害发生的情况、转归、疾病负担以及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能力作答或已死亡者, 可由知情者作答。伤害纳入标准及相关定义标准按《潞安集团社区伤害监测办法 (试行) 》中“伤害监测报告卡填卡说明的规定”执行。
1.5 质量控制
调查员选择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强的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员, 采用集中面授方式按照统一方法进行培训后上门调查。由质量控制人员对当日调查表进行审核验收, 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全部结束后, 以电话复核10%的调查问卷。
1.6 数据统计和分析
由专业人员设计Epi Data 3.1数据库, 培训数据录入人员, 多人集中时间录人问卷, 最后专业人员合并数据后, 核查录入数据的疏漏和逻辑错误, 并对有问题的问卷与原始问卷比对改正, 若原问卷出现问题, 由原调查员电话核实, 然后对数据库作出更改。利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抽取王庄社区1 072户3 261人作为调查样本, 实施过程中顺延59户, 占抽查户数5.50%。收回问卷3 261份, 合格问卷3 253份, 合格率99.75%。被调查者3 253人, 男性1 579人, 占48.5%, 女性1 676人占51.5%。最小年龄1岁2个月, 最大年龄92岁, 平均3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0.8%。调查居民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 伤害发生情况
2.2.1 伤害总发生情况
本次调查3 252人, 发生伤害的人数为117人, 发生伤害人次数122人次, 其中, 发生1次以上伤害117人, 发生2次伤害2人, 4次伤害1人。
2.2.2 伤害的分布
2.2.2.1人群分布
伤害发生率最高的是老年组 (65岁及以上) 为7.3%, 最低的是青年组 (15~24岁) 为1.7%。从伤害发生率来看, 小学及以下最高5.6%。117例伤害者中, 以退休和工人为主, 分别占60.21%和13.43%。伤害发生率在离退休人员和干家务的居民较高, 分别为6.3%和5.3%。居民各人群伤害发生率分布情况详见表2、表3。
2.2.3 伤害事件分析
从月份时间分布构成来看, 7月和12月最高占13.9%, 1月和2月最低占1.7%。从日时间分布构成来看, 上午最高占51.9%, 下午其次32.1%, 傍晚和深夜, 分别占8.5%和7.5%。伤害发生在家中最多, 占37.7%;其次为生活小区占24.6%。
2.2.4 不同年龄组伤害类型发生情况
具有以下特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跌倒/坠落伤发生率最高达4.17%, 切割穿刺伤25~44岁和55~64岁发生较高。详见表4。
2.2.5 伤害发生的原因
伤害事件发生的顺位依次为跌倒/坠落、割伤划伤、碰撞踩踏、物体打击、接触高温低温物、机动车车祸等。
2.2.6 受伤部位和性质
受伤部位以上、下肢各占41.0%;头部占9.0%;躯干4.9%;多部位1.6%。全身广泛受伤占0.8%。122起伤害事件中, 1起为故意暴力伤害。
2.2.7 伤后的就诊和转归
122起伤害者中, 有47起寻求医疗帮助, 住院治疗17起, 占13.9%;严重伤害14起占11.5%, 中度伤害29起占23.8%, 轻度伤害79起占64.8%。伤害的就诊率与伤害的严重性有关, 就诊率高达100.0%。
2.2.8 就诊医院情况
117伤害发生者中, 有109例在伤害发生后到医疗机构就诊。其中在矿医院就诊的占21.45 (25/117) , 在集团总院就诊的占5.1%, 就近个体诊所就诊的占10.3% (12/117) 。
2.2.9 伤害的影响程度
117例伤害人群中, 有1天以上休息人数47例, 累计休息天数1 931天, 受伤病例人平均休息16.5天;117例受伤人群中, 有15例住院治疗, 累计住院天数247天, 平均住院天数2.1天;62例有直接医疗费用, 累计费用7.6461万元, 人平均费用653.51元。
3 讨论
3.1 从伤害发生率看
王庄社区居民2010年伤害发生率低于中国其他地区有关社区居民伤害调查的报道[2,3]。伤害死亡率为0%。说明社区开展的伤害预防与干预工作, 为有效预防伤害的发生, 起到了明显作用。
3.2 从人群伤害发生率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看
年龄组最高的是老年组 (65岁~) 为7.3%, 其次为55~64岁年龄组6.0%。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和家务人员最高, 分别为6.3%和5.3%。说明55岁以上社区居民是王庄社区预防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
3.3 从分布特征看
在校学生19人, 家务26人、离退休人员19人、地面生产作业人员及有关人员20人, 占到总伤害人数的72.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群占到伤害发生总人数的67.6%;不同年龄伤害原因不同年龄组伤害具有以下特点:65岁年龄组跌倒/坠落伤发生率最高达5.21%, 切割穿刺伤25~44岁和55~64岁发生较高, 动物伤3例都为24岁以下人员。提示以上各类人群是各类伤害预防的重点人群。
3.4 从伤害发生的时间分布看
7月和12月最高, 均占13.9%, 1月和2月最低占1.7%说明应该在春天和深秋季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伤害干预活动。从日时间分布构成来看, 上午最高占51.9%, 下午其次32.1%。说明本社区伤害发生主要在生产、生活等活动频繁时段发生。
3.5 从伤害结局看
严重伤害14起占11.5%, 中度伤害29起占23.8%, 轻度伤害79起占64.8%。伤害的就诊率与伤害的严重性有关, 就诊率高达100.00%。受伤部位以上下肢各占41.0%;头部占9.0%;躯干4.9%;多部位1.6%, 有47起寻求医疗帮助, 住院治疗17起占13.9%;平均住院为3 d, 休息25天, 平均花费879.9元。依次推断, 王庄社区因伤害发生的直接医疗费用每年约为50万元左右。
3.6 措施
社区中55岁以上人群伤害控制是下一步伤害预防控制的重点。主要措施是要培养老年人群自我防护意识和家庭保护意识, 改进健康教育方式, 培养安全的生活习惯等。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 比如外出尽量有人陪伴、家中刀具的存放、使用等防范细节, 小区健身设施张帖醒目标识等形式以减少老年人群在各种活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5,6]。
参考文献
[1]吴凡主译.伤害与暴力社区调查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王声勇.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 (修改意见) [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1) :95-96.
[3]徐伟, 杨文萍, 吴益生, 等.上海市闸北区居民伤害流行特征的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 2006, 23 (5) :381-389.
[4]江国虹, 纪艳, 沈成凤, 等.天津市伤害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1) :14-16.
[5]张思华, 董静, 陈振华, 等.2004-2005年安徽省淮北市市区医院就诊伤害状况调查[J].疾病监测, 2007, 22 (2) :122-124.
[6]崔红伟, 张鲁南, 张成钢.某社区学龄前儿童居住环境安全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 2005, 17 (10) :496-497.
社区伤害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对办事处内工作场所、交通、消防、社会治安、居家等方面事故与伤害的监测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内事故与伤害情况,积极落实预防和干预措施,持续改进的实现社区安全,特制定办事处事故与伤害记录管理制度如下:
1、各安全促进项目小组应及时掌握事故与伤害发生的情况,做好记录和统计。
2、事故与伤害记录应内容清晰具体,便于分析。
3、事故与伤害记录应真实有效,不得随意篡改或销毁。
4、各类事故与伤害记录应由专人或专门部门负责管理。
5、在记录管理中发生问题及时与办事处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联系。
百度闪电裁员:伤害与被伤害 篇3
7月10日下午,百度企业软件事业部分布在全国数个城市约30名员工突然接到来自人力资源部的“4小时走人令”,被裁员工必须在6点以前签字离开百度公司,如果到时不签字将得不到任何补偿。百度这一决策,令被裁员工难以接受之下,将情感和事件宣泄于网络与平面媒体,于是各种报道和评述连篇累牍,其热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百度一年前的成功上市。
百度声明这是一次战略裁员,企业软件事业部业务发展方向与百度的核心业务相背离,裁员是为加强公司长期竞争力,更好地专注于搜索业务。我的理解是,所谓战略裁员,意思是任何一个员工被辞退不是因为他本人工作表现不好,而是因为公司的战略需要不得不这样做。公司裁员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得当,公司受到的伤害更大、更为持久,无论裁员的原因是战略收缩、战略转型,还是为了摆脱某种危机。更何况百度作为一家公众公司,这种伤害会被成倍地放大。
被裁员工的不满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裁员的方式,员工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事先没有任何沟通的解聘方式感到愤怒,感觉受到了侮辱;二是补偿的方案,此次百度采取了“N+1”的补偿方式,而HP、IBM等著名公司在对待裁员问题时,所采用的是“N+6”或“N+F7”的赔偿方式,百度给出的补偿方案和被裁撤员工的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关于期权的处理,这次被裁的许多员工是拥有百度公司股票期權的,员工对百度收回期权的方式感到不满。很显然,百度这次战略裁员的处理方式考虑是不全面的。
以人推已,在职员工无法不把被裁员工的种种遭遇与自身处境联系起来。信任危机一旦产生,也就意味着在职员工有了某种不安全感,他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重新思考自己在公司的未来,当然对公司的忠诚度就会降低。这种不信任感会制造出一种低落的工作的氛围,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百度这类科技公司,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资产,是公司的持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闪电裁员风波”带来的更大危机可能在于对百度公司企业文化的破坏。“以人为本、平等沟通、为自己打工”等是百度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为业内外所称道,一度成为很多企业模仿的标杆。企业文化的塑造与传播本就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是需要公司小心翼翼地维护的,一旦员工不再认同自己公司所极力宣扬的企业文化,认为不过是用来骗人的面具,公司将失去凝聚力,带来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假如当初百度在决策时多一些人性化的考虑,多从员工角度和企业文化的角度做些思考,也许不会发生所谓的“闪电裁员风波”,即使少数人怀有不满,也会赢得大多数员工的理解,外界也无从借力。战略性裁员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而因处理不当反而对公司的长期竞争力造成伤害,实在是令人有些不解。
我想,百度通过公开的声明一味地去辩解可能于事无补,事实上目前也大有回旋的余地。补偿的措施可以调整,员工情感的安抚和重塑员工的信任不妨学学联想。2004年5月,联想同样是采用了闪电裁员的方式,辞退了600多名员工,是为了应对人力成本急剧上涨的危机。虽然在职的绝大多数员工表示理解,但仍然引发了“公司不是家”的大讨论,外界更将之视为联想危机的开始。联想的精神领袖柳传志,敏锐地感觉到这场危机可能对联想的“亲情文化”造成冲击,对在职员工的信任造成冲击,毅然走到前台对被裁员工表示了歉意,也希望员工们理解公司的战略选择,同时对公司的亲情文化进行了修正与完善,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社区伤害 篇4
1 儿童伤害的流行情况
1.1 伤害是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
在美国20世纪初,意外伤害是第7位死因,20世纪60年代后上升为第4位死因(前3位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3]。据报道,我国伤害死亡率为6 224/10万,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伤害,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10%,疾病负担占17%,伤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占死亡全部的24%,明显大于慢性病[4]。儿童时期由于其生理上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依赖于他人;心理上又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导致其比成年人更容易暴露于危险状况,而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儿童伤害的发生有明显区域性,在发展中国家伤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是美国的2.5倍,是韩国的1.5倍,每年有超过20万例0岁~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5]。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意外伤害已成为大多数国家0岁~14岁儿童的第1位死因。
1.2 伤害给儿童及其家庭带来身心痛苦,也给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伤害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及对家庭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6]。不仅如此,伤害还给儿童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美国伤害导致的失能作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5 400万人,将近总人口的20%[7]。我国每年中小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约4 250万例,其中就诊1 360万例,住院达34万例,因意外伤害暂时性失能10万例,残疾34.5万例,缺课2.38亿天,相当于80万名学生休息1学年,每年医疗费用达32.6亿元,造成的社会代价估计为108.6亿元~453.3亿元[8]。
2 我国社区儿童伤害的预防护理现状
2.1 儿童伤害的预防知识来源中医学咨询比例极低
调查508名家长对儿童伤害的预防知识来源的途径,结果母亲是12.2%来自书本文字资料,23.0%来自电视,8.3%来自广播,9.7%来自亲友或长辈,7.8%来自墙报,5.7%来自医学咨询,33.3%来自其他。父亲是14.2%来自书本文字资料,18.3%来自电视,15.0%来自广播,7.7%来自亲友或长辈,12.7%来自墙报,4.3%来自医学咨询,29.0%来自其他[9]。预防儿童伤害的知识来源中医学咨询的比例极低,可见社区儿童伤害的预防护理知识宣教是急待覆盖的一大护理空缺领域。
2.2 社区预防儿童伤害护理存在问题
2.2.1 社区护理工作缺乏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焦红霞等[10]指出,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护理法律法规,使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包家明等[11]指出,目前社区护理的管理基本是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而缺乏符合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规范,因此出现社区护理管理中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2.2.2 社区预防儿童伤害护士不足、人才短缺施永兴
等[12,13]调查发现,社区护士工作的满负荷程度高、有效工时数低、社区护士数量不足以及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据调查,一般一个社区护理服务一条街道(30 000人~50 000人),而护士只有1名~3名,而社区中家庭访视、家庭护理、健康指导、慢性病人的康复、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等连续、综合、协调的社区卫生服务要依靠社区护士完成。
2.2.3 社区护理服务程度低、范围局限
海燕[14]指出,社区服务站中普遍把社区卫生工作重点放在了建立家庭档案、慢性病调查上,护理工作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仍属于从属地位,不被社会重视,影响了社区预防儿童伤害工作的开展。王宇[15]指出,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操作上,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
2.2.4 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的缺乏
目前看护儿童多为保姆、奶奶、外婆、外公、爷爷等,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预防儿童伤害的相关安全知识。潘黎明等[16]指出,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并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让儿童处于规律而有秩序的生活之中,加强安全意识,达到有效减少意外伤害的目的。
2.2.5 社区预防儿童伤害护理内容和形式不全面
社区护理内容及形式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它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作用,有待规范化、专业化。
3 展望
3.1 健全社区护理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大力开展社区护理服务项目
社区护理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加大对社区预防儿童伤害护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居民充分了解到此项目的性质和功能,继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根据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使居民增进预防伤害发生的健康知识。
3.2 加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周育瑾等[17]指出,社区护理工作范围广、覆盖面大,社区护士要完成各种角色的工作任务,要求社区护士所具备的素质与条件一般相对高一些,要有丰富的学识、工作经验与娴熟的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护理评估能力等,因此要加大社区护士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满足预防儿童伤害的需要。
3.3 立足主动预防,强化健康教育
研究显示,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90%的意外伤害可以预防[18]。因此,要立足主动预防,把预防儿童伤害的健康教育放在重点,力争做到理念靠先,工作靠前,将预防伤害健康教育贯穿于社区之中,强化儿童及看护人的防范意识和安全隐患排查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真正达到“识别危险”和“预防危险”的目的,使儿童意外伤害降至最小。
4 小结
目前,我国社区预防儿童伤害护理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人才的培养、服务的范围等尚存在不足之处,健全社区护理工作管理体系,大力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完善人力资源的建设与管理,还需要不断努力,同时应加大投入,扩大该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预防儿童伤害的研究,积累经验,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伤害儿童的发生,保障我国儿童生命安全,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摘要:阐述儿童伤害的流行情况、我国社区儿童伤害的预防护理现状等,提出对社区预防儿童伤害护理的展望,以控制伤害儿童的发生、保证我国儿童生命安全、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社区伤害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4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上海市黄浦区所有(1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伤害监测报告病例。监测对象为首次在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断为某种损伤,即因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电离辐射等)突然或短暂作用于人体,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而导致的机体损伤,包括缺氧引起的窒息。报告卡统一使用《上海市伤害报告卡》,内容包括:伤害病例的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业和户籍等)、伤害事件基本情况(就诊时间、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和发生时的活动等)、伤害临床信息(部位、性质、程度和临床诊断等)和填报人信息。
1.2 方法
社区伤害报告流程由护士筛选填写预检台登记册、临床医生填写报告卡、社区防保医生每周收集核对录入数据、黄浦区疾控中心每月质控汇总、市区疾控中心不定期督导和漏报调查(每年不少于2次)、查重剔重及数据库清洗等。监测资料用上海市伤害报告系统软件统一录入,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监测社区伤害病例2 817 例,其中男性909 例,占32.3%;女性1 908 例,占67.7%;年龄分布为2~101 岁,平均年龄(60.5±16.4)岁,其中男性伤害监测的平均年龄为(50.8±18.6)岁,女性伤害监测的平均年龄为(62.2±15.0)岁。按0~、15~、40~和65~岁对年龄进行分组,各年龄组监测例数(构成比)分别为25 例(0.9%)、284 例(10.1%)、1378 例(48.9%)和1 130 例(40.1%)。按户籍分类:社区伤害病例本区人员1 932 例(68.6%),本市外区838 例(29.7%),另有外省市46 例,外籍人员1 例。按职业分类:监测病例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占74.5%,办事人员占11.1%,专业技术人员占8.2%,在校学生占2.0%。
2.2 伤害事件的基本特征
2.2.1伤害原因:跌倒、坠落为社区伤害报告病例中最主要的原因,共报告1 932例,占68.6%;位居第2位的是交通事故,共报告574例(机动车172例,非机动车402例),占20.4%;刀、锐器伤居第3位,共报告96例,占3.4%。
2.2.2伤害发生地点:以家、街道/公路和公共居住场所为主,分别占51.9%、28.6%和12.1%。伤害发生时以家务/学习、休闲活动和驾乘交通工具为主,分别占36.5%、30.6%和21.4%。
2.2.3 伤害发生时间:从不同月份来看,3、4、5 月为伤害病例高峰期,分别为268 例、239 例和256 例,占总数的27.1%;7、8、9 月相对较少,仅占23.5%。按季节分布分类,各季节伤害发生无明显差异。
2.3 临床特征
2.3.1 伤害性质:以骨折、挫伤/擦伤和扭伤/拉伤为主,分别占58.0%、24.0%和10.1%。
2.3.2伤害部位:以下肢、上肢和躯干为主,分别占40.3%、32.0%和24.0%。全身广泛受伤2 例(0.1%),头部受伤89例(3.2%)。
2.4 伤害发生地点和伤害原因按性别、年龄别分类
对伤害发生地点数据按年龄性别分类,统计结果有明显差异(χ2=770.722,P<0.01)。男性0~岁组以学校与公共场所(42.9%)为主;15~岁组以街道/公路(50.0%)为主;40~岁组以街道/公路(54.5%)、家中(30.2%)为主;65~岁组以家中(56.3%)、街道/公路(25.7%)为主。女性伤害发生地点:0~岁组以学校与公共场所(63.6%)、家中(27.3%)为主;15~岁组以街道/公路(52.9%)、家中(19.9%)为主;40~岁组以家中(52.2%)、街道/公路(27.0%)为主。65~岁组以家中(74.2%)为主。见表1。
不同年龄组伤害发生原因统计结果有明显差异(χ2=529.331, P<0.01)。男性0~岁组以跌倒/坠落(85.7%)为主; 15~ 岁组以跌倒/坠落(41.2%)、 机动车交通事故(31.1%)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12.8%)为主;40~岁组以非机动车交通事故(45.5%)、跌倒/坠落(40.8%)为主;65~岁组以跌倒/坠落(64.4%)为主。女性0~岁组以跌倒/坠落(90.9%)为主;15~岁组以跌倒/坠落(50.0%)、机动车交通事故(28.7%)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13.2%)为主;40~岁组以跌倒/坠落(74.1%)为主;65~岁组以跌倒/坠落为主要伤害原因(85.9%),见表2。
例(%)
例(%)
3 讨论
自2008年起,上海市黄浦区所有(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展门诊伤害病例监测,按上海市伤害报告系统统一管理。经过多年的实施运行,监测系统日趋完善,伤害病例报告数量与数据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现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伤害监测质量控制流程,专人专条负责门诊伤害登记报告工作,重点环节加强质控,定期开展漏报、错填、漏录和错录调查,评估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保证数据质量[5]。2014 年共收集监测数据2 817 条,现对本次监测报告结果讨论分析如下。
从伤害发生地点来看,监测病例伤害多发生在家中(51.9%),其中40 岁及以上的女性、65 岁以上男性伤害发生在家中的尤其突出,提示中老年人居家时间久,此类伤害多发。因此,可从居家环境安全评估、寻找安全隐患等入手,尽可能预防和减少此类伤害的发生。此外,街道/公路位于伤害发生地的第2位(28.6%),结合社区干预工作的可行性及儿童自身特点,考虑将儿童道路交通安全纳入今后防控工作中,开展为儿童减速、乘车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日常宣教活动。
从伤害发生原因来看,以跌倒/坠落、交通事故及刀/锐器伤为主。老年人群跌倒发生尤为严重,从年龄段划分,65 岁以上组男性跌倒发生208 例,占全部伤害类型的64.4%;从性别划分,女性受伤害达693 例(85.9%)。黄浦区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群发生跌倒伤害较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老年人跌倒是本区伤害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