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伤害(共3篇)
新闻伤害 篇1
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钱发失实报道让众多的新闻工作者脸面无光。广州新快报也不得不尴尬地在报纸上公开向全国读者致歉。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2013年10月31日也公开做出查处决定, 给予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吊销新闻记者证的行政处罚, 责成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对新快报社进行全面整顿。虽然这个事件有了这样的处理结果, 但这一事件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伤害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的确值得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引以为戒。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 一直工作在一线, 也曾经面临过各种各样的诱惑, 也曾经面临过虚假新闻所造成的伤害。今天我就结合我自身的工作谈谈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首先,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肯定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负面新闻谋求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前新闻出版署就曾经处置过并吊销了一些弄虚作假、搞有偿负面新闻的新闻工作者的记者证, 有的记者还因此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就拿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失实报道来说, 这起事件的失实报道就是故意性失实报道的典范。陈永洲在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 并捏造事实, 故意扭曲事件真相, 导致新闻报道失实, 给报道对象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这类新闻失实从性质上看是十分严重的, 长沙警方对陈永洲的依法刑拘可以说是对新闻失实一次最直接的对话, 这在中国新闻史上也可以说具有典范的意义。
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 在工作接触中一些群众, 读者对失实报道深恶痛绝。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失实报道很有感触。例如, 在前几年, 笔者所在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公司准备上一批节能的太阳能路灯, 辽宁日报社驻营口记者站的记者为了抢新闻在太阳能路灯还没有安装上的前提下, 提前发布了太阳能路灯上岗的消息, 当消息见报后,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太阳能路灯还没有进行安装, 这让看到报道的当地读者贻笑大方, 也对辽宁日报报道的其他新闻产生了怀疑。这样的失实报道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和伤害, 但是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它牵扯出一个我们老生常谈的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一名新闻工作者将新闻真实置之度外的时候, 其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理当予以剔除。
新闻失实对新闻事业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新闻失实让群众对党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怀疑, 对公众的知情权是一个亵渎。让一些本来就是新闻事实的事实产生了怀疑, 于党的新闻事业, 于国于民都不利。我们必须坚决地对新闻失实行为要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只有理清新闻失实的现象和背后的原因, 我们就可以做到新闻真实, 才能够维护新闻的生命和坚守新闻真实的底线, 以事实为依据。其实, 避免新闻失实并非做不到, 加强自身的修养, 有一个扎实的工作作风, 以新闻真实为生命, 深入实地调查采访, 完全做到新闻真实而不失实。
2013年, 失实虚假新闻让公众迷失了双眼, 诸如:“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这一虚假报道, 还有“温州乞丐获700万拆迁补偿”, 实拍“老外花费一百万购买五吨鞭炮燃放”等, 都让2013年虚假失实新闻报道达到了一个让公众迷乱双眼的窘境, 更是让新闻单位的公信度一降在降。
面对失实虚假报道的频频发生, 我们必须要面对, 而不是逃避和回避问题。防止虚假失实报道的产生, 显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维护新闻真实, 需要内外兼治, 更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勇气。
我们常常对我们记者提出的一句话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这句看似老生常谈的话其实今天说出来还是蛮有必要的。最近, 中国梦经常被提起, 那么做一个有理想有正义感、对党的新闻事业忠诚的新闻工作者并不难。避免新闻失实的办法也很简单, 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 只有深入调查采访, 接近新闻事实的核心, 不听一面之词, 对新闻事实进行多方核对, 才可保证新闻的真实准确。
我们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要发挥出正能量。那么, 如何发挥出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正能量, 对失实报道给予有力的规避哪?笔者认为, 有三点至关重要。一个是新闻工作者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 同时要对投向自己的糖衣炮弹说不。对一些提供虚假情况, 并有针对性的虚假报道要有辨识力, 而且对于各种诱惑要坚决地予以抵制。其次, 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队伍的作风建设, 并能够经常性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业务学习, 对出现的不良苗头要及早发现并整治, 对出现的失实报道要严厉查处, 而不是敷衍了事。第三, 新闻单位要建立相关的有效制度来维护新闻真实。我所供职的鲅鱼圈广播电视台就先后出台了新闻工作者管理规范, 新闻稿件的三级审稿制度, 虚假失实新闻报道处罚若干规定等相关措施。而且鲅鱼圈广播电视台还向社会聘请了新闻监督员, 建立了报道差错和失误反馈体系, 定期收集观众意见, 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虚假失实报道的发生。
新闻真实是所有新闻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命脉, 虚假失实报道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严肃对待、彻底根除的毒瘤。舆论导向错误, 是党和人民之祸, 足以说明虚假失实新闻报道的极大危害性。
摘要:2013年10月, 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钱发失实报道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效应让外界对新闻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伤害。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新闻失实对新闻事业的伤害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失实,自身修养,工作作风
论灾难性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现象 篇2
(一) 大量“吸引眼球”的悲惨图片
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型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将会被大量的图片所包围, 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充满图片的世界之中。计算机的发明催生了这一文化景观的形成, 而新媒体的繁荣更是加速了其到来的步伐。在传统媒体穷追不舍、新媒体肆意“狂欢”的背景下, 受众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 他们没法像报纸盛行的年代那样, 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手捧报纸去细心地欣赏、研读。过去, 是受众在寻找信息, 而到了新世纪, 却是信息在寻找受众。
有人说:“大数据在发力, 新闻业或进入‘读图时代’。”当新闻业进入读图时代, 新闻图片的拍摄和选取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新闻从业者必须加以重视的环节。李普曼认为, 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产生的唯一感情, 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因此, 为了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图片中博得受众的注意, 大量新闻图片追求刺激性、情感性, 而远非是新闻本身应该具有的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灾难性事件天然具备刺激性、情感性等引起受众注意的特征。为了迎合受众, 有些新闻从业者宁愿冒着违背社会道德的风险, 也要坚持展现所谓的“职业精神”。殊不知这种刻意追求效果的行为已经对受害者构成了二次伤害。
(二) 不适宜报道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清楚自己所报道、所传播的内容不仅要与事件保持高度一致, 还要考虑到报道对象的情感。灾难性事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沉重, 需要我们严肃对待而非娱乐化对待的事件。在处理灾难性事件的过程中, 一定会出现很多值得我们讴歌的精神, 值得我们去称赞、表扬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宣扬社会的正能量确实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方法和度。
2015年6月1日, 发生了一件令整个社会都伤痛的事件。6月1日深夜, 一艘载着403名老年游客、46名船员、5名旅行社人员的由南京开往重庆的客船在运行途中不幸遭遇龙卷风, 轮船在瞬间倾覆。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最终也只有12人成功获救。剩下的几百人, 全部不幸遇难。新闻媒体在对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报道时应该站在受灾者及其亲属的立场上, 而不是比赛般地去赞颂、讴歌那些在灾难中的表现值得称赞的英雄人物。正当全国上下为遇难者揪心时, 《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以“救援一线, 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啦”为名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作为党报, 在这种严肃的灾难事件面前, 却以一种娱乐化的腔调来消费救援人员。本是一件严肃的灾难事件, 经新闻这样一报道, 突然好像变成一场颁奖典礼。这种报道, 对于受难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二次伤害。
二、灾难性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的原因探析
(一) 新闻价值至上与社会、个体价值至上的博弈
在新闻价值、个体隐私以及个体生命尊严之间, 孰轻孰重, 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抉择?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长久以来, 在新闻学界、业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体系:新闻价值至上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至上论。
查尔斯·达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 只要是事实, 我就会很自豪地将它报道出来。”现在这句话成了新闻从业者坚持新闻价值至上的幌子。《新闻学辞典》对于新闻价值是这样解释的: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 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 价值就越大。
美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 • 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 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即使成了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但从本质上来说, 我们依旧是人, 作为人, 我们就必须万事以人为核心。任白涛曾说, 新闻业者所需要的材料的标准——新、奇、常等标准, 原是与道德对立的, 即标准是不考虑道德的。新闻业者不可为新闻价值而蹂躏道德的要求。所以, 即使是新闻工作者, 也要以生命为前提。
由此可见, 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 新闻价值和社会、个人价值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很多新闻从业者为了秉持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 追求新闻的价值性, 宁可“蹂躏人民的疾苦, 对人民的遭遇冷漠无情”。[1]
(二) 媒体的虚假谎言——维护公众知情权
媒体善于打着满足公众需求、充分维护公众知情权的谎言来掩饰自己追求“眼球经济”的终极目的。我国的媒体虽然说是事业单位,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是以一种企业化的方式在经营。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媒体是需要自己实现盈利的, 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市场化的运作避免不了各个媒体之间对受众的争夺, 因为受众是媒体存在的基础。没有受众, 媒体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 媒体总是喜欢将自己扮成始终和受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君子”, 总习惯以受众知情权为借口, 妄图报道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件, 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做是有悖于伦理道德的。
灾难事件发生后, 社会各界都会给予高度关注, 都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灾难事件及其相关报道, 这时正是媒体“大展身手”的时候, 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有新闻价值的线索。他们会打断救援人员的抢救工作, 他们会采访那些处于灾难中的难民。他们会给自己的行为戴上维护受众知情权的帽子。表面上看, 貌似合情合理, 但反过来, 站在难民角度来说, 这一行为极不合理, 他们的行为会对受灾者造成本不该有的二次伤害。
(三) 把关严重不足
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认为, 每一份报纸都是一系列把关决定的结果。[2]在新闻报道中, 这种把关角色由采写记者和编辑担任。灾难性事件由于其本身包含的内容丰富, 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采写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着手等都需要进行把关。把关体现在新闻产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当好把关人的角色, 同时必须要客观、公正、理性, 而不是根据自己或者所在媒体的利益来对事件进行把关。在对灾难事件采访时, 记者要对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语言进行反复严格的把关, 尽量将对受灾者的伤害降到最低。记者采访结束将新闻稿提交给编辑审核, 编辑在审核过程中更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因为其审核结果决定着稿件能否被发布、刊播。如果编辑只是敷衍了事地对稿件进行审核, 那么受灾者受到二次伤害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能做好其本职工作, 对新闻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 相信此类报道对受灾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三、灾难性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的影响
(一) 新闻采访对象——受灾者
灾难性新闻事件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受灾者, 受灾者在灾难中已经遭受了严重的伤害, 他们的身心已因灾难变得非常脆弱, 不堪一击。可有些新闻从业者却很少能看到他们的痛苦, 非但不给予应有的关怀, 反过来, 为了能抓取所谓的有价值的新闻, 可以不顾一切, 甚至是阻碍救援者的抢救行为。首开撇开报道不说, 新闻工作者的这种行为本身对受灾者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原本就不堪一击的身心经新闻工作者这么一报道变得更加脆弱。新闻报道中赤裸裸的受灾者的照片、痛哭失声的场景时时刻刻都在向受灾者暗示曾经经受的灾难。
(二) 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作为新闻媒体消费对象的同时也掌握着新闻媒体的生命线, 所以新闻媒体总会拿受众当作自己盈利的靶子。从表面上看, 媒体确实在追逐受众, 跟随受众的步伐。但我们仔细一分析, 就会明白, 原来受众都被媒体欺骗了。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 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 但其本质还是出于对灾难性新闻过度煽情性报道的追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受众都希望看到那些凄惨的场面和报道, 理性的受众其实更希望媒体能够站在受灾者的立场上进行报道。当受众明白媒体所作所为的实质后, 就会对媒体失去信任, 进而与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 新闻媒体自身
新闻媒体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本应保持绝对的权威, 因为没有人愿意去阅读一个不具权威的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媒体对灾难新闻进行疯狂的报道不仅会对受灾者造成二次伤害, 而且也会对媒体自身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当受灾者和受众意识到新闻媒体缺乏人性时, 媒体将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没有了受众的信任, 媒体最终将会失去受众, 失去存在的意义。
美国学者罗恩·史密斯曾说, 传媒在面临涉及隐私的决定时应该在“传播新闻、寄予同情、教育大众”三者间寻求平衡。[3]只有做到这样, 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受灾者造成二次伤害。
四、灾难性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的应对策略
(一) 增强媒体从业者的人文理念
赫尔顿质问道:“现场摄影记者, 尤其是身临某种灾祸现场的摄影记者, 必须确定什么是他的最高责任——是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责任呢, 还是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他说, “一切似乎很清楚, 即当职业责任与人道主义精神发生冲突时, 应当慈善为怀地去加以解决。”
新闻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学, 这就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应该将人文理念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素质, 并将其贯彻到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去。树立人文理念, 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从事新闻传播实践工作, 采访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 关注生命的价值, 关心受灾者及其亲人, 并向他们提供最大的帮助,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新闻报道对受灾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二) 加强把关
1. 新闻工作者的把关。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人物, 必须要做好对新闻生产过程的整体把关。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明白自己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 同时也必须清楚自己所传播的信息既要具有新闻价值也要符合社会道德。信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所以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在思想上必须要符合社会要求。同时, 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 它的传播对象是整个社会, 因此新闻信息必须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 站在整个社会的立场上来传播信息。新闻信息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把关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同时更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政治水平、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 认真履行好把关的职责。
2. 第三方的“把关”。俗话说得好, “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新闻媒体不能完全做到自律, 那么政府就应该动用法律的刚性措施来约束新闻媒体的行为。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新闻法, 通过法律法规来规定新闻工作者的行为。通过新闻法来管理新闻界及与新闻界有关的社会领域。新闻法赋予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评论等众多权利, 同时也要规定其需要履行的义务, 防止新闻媒体滥用权利从而对社会和报道对象造成伤害。新闻工作者的言行必须要与法律保持高度一致。因新闻涉及社会伦理、社会道德, 所以法律很难进行明确界定。即使遇到这样棘手的难题, 政府也应尽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我国的新闻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素养, 加强把关;国家制定并出台相应新闻法。软硬兼施, 双管齐下, 相信灾难性新闻报道与二次伤害之间的矛盾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建明.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 :47-49
[2]E·M·罗杰斯 (美)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207.
新闻伤害 篇3
一、新闻摄影对被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的表现
一是缺乏人文关怀, 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在海地地震报道中某媒体曾使用了一张照片, 该图片本意是为了表现地震中的救援和人道主义精神, 但是将受伤小孩正面面对镜头, 其惊恐的表情和白色的纱布极具震撼力, 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就值得商榷了。在当代, 新闻报道的媒体环境不完善, 媒体竞争和商业因素使得新闻媒体或者新闻摄影记者只顾新闻信息, 追求有震撼力的新闻图片, 而忽视人文关怀, 将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
二是不顾及被采访对象的感受, 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 围观式地、强盗式地进行拍摄采访。如本文前言中提到的马航失踪客机的家属, 他们当时是最悲伤的。但是, 在照片的背后显示出来的却是几十家媒体的摄影记者用几十个镜头对准两人。这就是为了新闻而不顾及被采访对象的感受, 从而形成悲伤与冷漠的对撞。
三是新闻摄影记者的采访方式错误导致侵犯被采访人的权利和隐私。《明报》刊登的一组马航事件家属的照片中, 有一张在家属家中的照片, 照片中有一个女人因悲伤过度已经昏死过去。这张照片背后就显示出了摄影记者对采访对象权利的侵害, 记者跑到家属家中进行拍摄, 并且是在家人极度悲伤的情况下, 显然是极度缺乏人文关怀的。
二、避免新闻摄影对被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的建议
(一) 保持距离原则
保持距离即新闻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拍摄时, 特别是突发事件中对被害人的拍摄采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机镜头不要离被采访对象太近。这样是尊重被采访人的悲伤情绪, 因为大多数被采访人此时的情绪很不稳定, 镜头太近容易引起被采访对象情绪的更大波动和抵抗情绪的产生, 从而对被采访对象产生二次伤害。
(二) 拍摄慢一点的原则
新闻摄影拍摄不要太急, 要坚持慢一点的原则。虽然新闻信息注重时效性, 但是新闻摄影的拍摄不能过于急切,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受害人刚刚经历了不堪承受的事情, 情绪不稳, 此时拍摄新闻照片显然是不当的, 容易造成再次伤害。
(三) 减少采访次数的原则
新闻摄影拍摄是以侵犯被采访人肖像权等隐私权为代价的, 对被采访人的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所以新闻拍摄次数要少一点, 尽量一次成功, 不要在当事人面前一通乱摁快门, 这样是不尊重被采访对象。
三、结语
由于竞争的缘故, 面对媒体的强势, 个体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当媒体的镜头对准被采访对象的时候,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说, 媒体或多或少对被采访对象是不礼貌的。面对当今媒体新闻道德和新闻伦理逐渐缺失, 强势的媒体越来越不尊重弱势个体的现实, 新闻摄影也不断对被采访人造成再次伤害。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变媒体环境, 对媒体进行有效制约, 逐渐改变媒体强势的局面, 增加个人在媒体面前的掌控性和主动性。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等多媒体传播平台的发展, 人们开始进入“看图时代”, “有图有真相”成为当代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特点, 也是人们关注、认知社会的主要感官形式。在图画时代, 个人的隐私不可避免地被媒体侵犯, 特别是新闻摄影, 更是容易对被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我们要规避或者最小化新闻摄影对被采访对象的侵犯以弥补当代媒体强势下的人文关怀的缺失。
关键词:新闻摄影,采访对象,二次伤害,个人隐私
参考文献
[1]郭丽.论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 2009 (9) .
[2]屠傲凌.浅谈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理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6) .
[3]罗丽琼.案件报道中二次伤害的传媒伦理研究[D].广西大学, 2012.
[4]姚玉, 徐娅.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 201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