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

2024-09-28

湿地公园景观(精选11篇)

湿地公园景观 篇1

1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概况

南昌市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艾溪湖风景区, 占地160余hm2, 南北长约5 km, 是南昌市仅有的典型城市天然湿地。建成的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将与高新区天香园候鸟公园连成一体, 成为鄱阳湖候鸟的通道;也将与艾溪湖一起构成立体的森林湿地体系。南昌市政府将继续完善公园设施, 打造成鸥鹭齐飞的生态天堂、教育科研的科普基地。

2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研究

2.1研究进展

湿地是直接影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 设计及管理方面的, 对于其景观的系统研究却很少。 总结其中一些值得借鉴的技术和方法, 如下:首先在对湿地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 应该着力恢复湿地系统完整性, 避免人为的分开, 使得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存;其次是在湿地植物的材料选择和配置上不仅应考虑视觉上的效果, 还应涉及植物对污染物吸收等方面的问题, 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 避免外来种带来的侵害。

2.2城市湿地存在问题

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在很多场合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特别是有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有毒液体未经处理就会直接排入到城市湿地中, 这不仅影响了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而且会使得城市湿地的污染加剧[1]。

城市湿地公园的护岸偏向于使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 这不仅破坏了天然湿地的过滤、渗透作用, 而且还破坏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

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湿地景观分析

3.1总体布局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在生态学原理及环境美学的指导下可以分为湿地风情游览区、湿地自然景观区、湿地保护培育区、生态防护林带、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以及艾溪湖水面区。

3.2园区内的植物配置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已栽种乔木8万余株, 竹子4万余杆, 草坪60万m2, 堆筑岛屿30余个;规划种植树木160余种, 已栽种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 laris、苦楝Melia azedarach、腊梅Chimonanthus prae- cox、 紫荆Cercis chinensis、 水杉M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小刚竹Phyl- lostachys viridis、桃树Amygdalus persica、樱花Cerasus yedoensis、梨树Pyrus spp.、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柿子Diospyros kaki等120余个品种 (图1)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 主要是结合了地形、地貌的特征, 选取了一些艾溪湖湿地公园内的一些乡土植物。艾溪湖湖水两侧的植物形态遵循以保留原有物种为主的原则, 然后在水边栽植一些可以遮阴护岸的乔木, 起到丰富湿地景观以及遮挡光照的作用;灌丛及地被植物的选择, 可以保护水土、丰富湿地色彩 (图2) 。

艾溪湖的水面比较平静, 可以选种如浮萍Com- mom duckweed、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浮水植物。这样一来, 不仅有美化水面的作用, 最为关键的还是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为了防止这类浮水植物枯死后对水质进行二次污染, 应采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枯死后的枝叶去除。在湖面的浅水区, 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挺水植物, 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芦竹Arundo donax等, 为候鸟提供一个适宜的栖息地, 吸引候鸟的到来, 这将成为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图3) 。

3.3园区内道路景观

经过调查,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内岸上的道路以石质材料为主 (图4) , 水上的栈道以木质材料为主, 根据湿地的深度、离岸边距离及两边的景色来设置栈道的形式[2]。为了让市民能欣赏湿地丰富景观的同时, 更能亲密接触典型的湿地植物, 园区内湿地周边是以保留原有植被景观为主, 并在栈道及观景平台周边种植了许多水生植物, 深刻的体现湿地植物带来的无穷魅力。

3.4园区内岸边景观

沿艾溪湖岸边多为水浅、鸟多的湿地观鸟区, 在该区域内水岸的植物配置大部分都选用耐水性植物, 如水杉、睡莲Nymphaea alba等。岸边景观包括护岸、 亲水平台、岸边建筑及小景[1]。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缓坡式护岸见长, 还配有少量的刚性护岸。园区内平缓的堤岸, 从生态角度来看,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营造, 有利于不同植被群落的自然过渡, 同时也有利于动物群落的生长, 从而也大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图5)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内, 在护岸处按一定间隔栽植了高出水面的柳树Salix babylonica, 起到护岸作用。柳树会不断的长出新的根、树干和枝条, 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 最为关键的还是能起到固持裸露泥土的作用, 在湿地公园护岸处植物的选择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做法 (图6) 。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岸边还包括观景长廊、建筑小景等。观景长廊及观景亭主要修筑于水边, 让游人在其中观赏游玩;观景平台亦是以简单、朴实为特色, 为有人提供一个休憩、游玩的场地。除此之外, 公园景色的营造必须要考虑到与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设计一些能够提高人们游性的小景。比如,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水边的大型风车、垂钓台 (图7) 就属于让游人驻足观赏游玩之处。

3.3园区内的湖面景观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中, 艾溪湖是最为核心的景观部分。园区内艾溪湖的面积较大, 不同的区域根据湖水的深浅、丰枯变化等因素来配置植物[3], 增强湖面的景观效果。浅水区配置一些池杉Taxodium as- cendens、水杉、鸢尾Iris tetorum、睡莲等湿地性植物。 深水区可适当构筑些人工小岛, 这样也可以创造出水陆结合适于鸟类生存的环境。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水体景观和植物结合, 环境效果非常好 (图8) 。

岸边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特点, 春意盎然、夏季清凉、秋季丰硕、冬季萧条, 这一系列景象都会通过植物的季相美而展现出来。因此, 水体景观在不同的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然而, 水体景观的季相差异不仅表现为季节的不同, 一天中不同的时段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时相美 (图9) 。

4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发展前景

南昌市政府将把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和天香园连为一体, 打造成世界都市候鸟保护区。以天香园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为两翼, 以候鸟通道为走廊, 以候鸟观光保护为主体, 规划建设一个总面积近373.33 hm2、辐射带动力强的公园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公园的总体景观设计理念是“孕育与共生”: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的完善及城市新景观的创造过程称之为“孕育”;新区建成后, 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状态称之为“共生”。通过筑岛、筑堤, 营造鸟类天堂, 构筑生态湿地, 创造“拟森林”的植物群落;再通过市政府对艾溪湖水质的综合治理,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鸟类食物链, 这里将真正成为四季花开、四季常绿的“人的乐园、鸟的天堂”。

参考文献

[1]汪娟.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研究——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雷声武, 曹秋玲.浅析南湖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J].河北林业科技, 2011, 6 (3) :48-49.

[3]李功伟.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株洲荷塘公园为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

湿地公园景观 篇2

湿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自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水量的区域,可以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改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使其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卫士”。而人为建造的湿地景观,是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湿地景观,引入湿地生物,将景观设计和净水排污结合到一起。人工湿地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和居民社区。

3.2应用方法

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地景观的设计并非那么容易的[1]。湿地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和湿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能设计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效果优美的湿地景观。

3.2.1对于天然湿地,保护为主要目的许多城市都拥有生态条件比较好的自然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但伴随着无限制的开发,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所以说,在天然湿地的设计中要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以生态设计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的同时,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在天然湿地景观的设计之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围绕水域建造生态长廊,适当增加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却不影响生态,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3.2.2丰富人工湿地的植被景观湿地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不同的选择,建立物种丰富的湿地的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湿地景观。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大多数湿生、沼生植物只需要20~30cm的浅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所需水深一般为30~100cm,而水生高等植物则经常分布在100~150cm深的水域内。一般选用季节性变化明显、体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来装饰湿地岸边,结合地形辅以灌木和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湿地植物。另外,在浅水区普遍选择芦苇、荷花等发达的茎叶类植物,用于净化水源,美化环境。而在沼泽区经常种植鸢尾和菖蒲,不同的色彩、花期、品种搭配,与岸边的植物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这些植物要和水域大小成比例,密集的种植是不太适宜的,但可以用多丛片状的种植方式。而考虑到湿地景观净化水源的作用,所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容易管理、净化性高、抗逆性强等特点,运用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更替和多重景观的变化,才会达成美观舒适的湿地景观。

3.2.3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由于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迅速下降,合理规划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利用湿地资源来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当城市的湿地景观规划不合理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破坏了湿地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重视对湿地自然的规划和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实际,增加城市建设和湿地景观的协调性。首先,应借鉴中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合理利用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而且拥有净水去污、调节气候等作用。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2]。其次,湿地景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其价值和观赏作用。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也应该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对于城市中的湿地景观,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净化,避免人为污染对其的破坏。

4结论

湿地公园景观 篇3

关键词:生态视角;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以至于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为了改善环境状况,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则需要积极采取对策,在城市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问题。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新兴内容,它实现了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利于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压力,同时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建设中,我们需要充分明确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效益以及它的建设对于城市环境的功能价值。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我们该进行怎样的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与研究。

一、城市湿地公园

(一)基本简介

城市湿地公园,是作为一种城市绿地,适合开发为公园的一种湿地类型,能够供人们观赏、游览,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同时对湿地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分区为重点保护区,开展各种科学研究与湿地保护活动;湿地展示区,主要在于展示湿地的生态系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展现湿地的魅力风采;游览活动区,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设立各种娱乐和基础设施,供游客休憩玩乐;管理服务区,主要为了加强对湿地的管理,减少对湿地的破坏。

(二)功能价值

保护生态环境:湿地是我国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湿地为城市提供水资源,影响城市的局部小气候,为城市带来降水,有利于清新空气,保护环境;湿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具备适宜的气候环境,广大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是动物生长的乐园。

传播文化、提供休憩的功能:城市湿地公园,以城市文化为载体,有利于传播优秀的文化,展现城市的魅力风采;湿地公园,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有利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公园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游乐基础设施,便于人们休闲放松,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是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将城市湿地开发为城市公园,将生态保护与观光旅游相互结合,在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湿地公园的各种游乐设施与独特的风光景观,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前往,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一)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首先,一个城市的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要以人文历史为主导,体现该城市的历史特征,融人地方的文化传统,展现景观的精神特质。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充分展示城市自然而然,原生态的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如著名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景点设计与规划上,充分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独特而富有韵味,其中的洪园景点,展现五常水乡文化,洪氏文化的内在涵义;文化景点的设计要重在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特产,如西溪小花篮,西溪米酒,还有越剧,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表演,要保护和修缮历史文物遗迹,发扬名俗风情,民间艺术等文化形式,构建城市生态文化。文化,就如同一个城市的内在灵魂,展现了一个城市的精气神。经济快速发展,如果城市景观的设计,只是重在体现高端、奢侈,那么景观难免就会显得空洞,没有韵味,就如同身着华丽,但眼神空洞的女子一般,不会真正吸引到别人。因此,城市湿地公园在进行文化景观设计时,我们要融入城市本身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在设计时要不断创新形式,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

(二)践行绿色理念

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中践行绿色理念,实现绿色建筑,绿色景观,绿色交通的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节水节能生态,使用无污染材料,减少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三堤景观,福堤、绿堤、寿堤,木制建筑,生态又环保;其中著名的十景,设计绿色环保,富有意境,“火柿映波”,一望无际的柿林,点点橘黄的柿子,为西溪秋色装点了风采,绿色自然的景观,给人宁静安逸的感觉,践行了绿色环保,而又不失风采;“高庄宸迹”,由高庄,竹窗,书屋,桐荫堂蕉园诗社等建筑组成,绿色低调,又不失雅致。在景观设计中,设计绿色的出行方式,采用摇橹船的方式,独特新颖,节能减排,降低能耗。配置植物景观,根据城市地域特色,进行适当选择,配置什么样的植物、密林、地被、绿篱、草坪或者花镜等等,选择不同的颜色搭配,实现植被形状的多样构造,植物景观的设计有利于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改善城市空气,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了地表径流,实现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化建设。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性

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本身,实现人与景物的和谐统一。在公园场所的设计中,要更加注重环境的宜人性以及人对环境场所的需求性,不能过度追求形象外表的美丽奢华而忽视景观所具有的实用性,诸如休息桌椅的设计,在设计方面我们要满足人本身的需求,例如老人,儿童等对于桌椅的需求。在景观的设计中添加一些细小的细节,方便社会各个群体,于细微之处关怀他人,获得人们的满意与赞誉。在设计中充分展现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设计的人情味,满足人们对生理、安全、交往与归属的需求。城市湿地公园的构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方便人们之间情感交流,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四)体现美学理念

美,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文化景观的设计也重在展示景物的美感。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我们要着重展示景物的形式美、生态美、意境美,在景物设计中,注重形式,景物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采用多彩的颜色组合,重在体现景物的形式美;湿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是大自然的神来之作,我们要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让人类能够实现诗意的栖居,维护与实现生态的内在平衡与统一,保护湿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感悟生态美;在设计中充分展现意境,通过植物,建筑等的设计,营造唯美浪漫的氛围,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气息。美的景观让人舒适,给人以视觉的盛宴。

(五)展现高新科技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景观的设计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体现科学理念。运用科学技术,对城市湿地进行生态保护,进行科学研究。对文化景观的布置排列,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满足广大人们的基本需求。例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了保护湿地,在工程建设中摒弃了生硬的石坎,采用了柳树桩的新兴护坎,运用科学技术,地面铺装透水性的材料,有利于水分的保存。总之,新兴科技的使用,有利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完善建造。

(六)不断实现创新

在城市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要树立创新意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设计出独特新颖的文化景观,避免一味的复制抄袭。如香港湿地公园,引进独有的香港斗鱼,香港湍蛙,在访客中心设置大型展馆,有影音剧场,展现现代化气息;设置电脑互动游戏“湿地直播室”,吸引广大游客参与,在休闲娱乐之中传播环保知识,方式新颖独特。香港湿地公园荣获多种荣誉,关键在于创新理念,在访客中心的建筑时引入多种环保理念。

三、结语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研究 篇4

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建立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稳态、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从2004年开始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试点启动,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随后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有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南沙湿地公园、北京湿地公园、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汉石桥湿地公园、洪泽湖湿地公园。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以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人提出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湿地公园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是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我国对湿地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的研究较为落后,尚没有完整、系统、科学的评估体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知识,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生态学方法等,对在建设湿地公园当中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用已有研究成果预计可能的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湿地公园健康分析评价体系,推动湿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景观健康分析

2.1 景观健康的内涵

景观是指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经济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变革,使得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成倍增长。景观的功能遭到破坏和阻碍,有些景观正在逐渐受到污染,直至退化消失。景观退化的主要特征是景观的主要性质如生物多样性、异质性、整体性等遭受破坏,景观破碎化水平变高,景观功能不完整、环境稳定性差,受到胁迫后恢复能力变低等。

“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Leopold认为景观健康是“土地的自更新能力,即土地在人类利用下未损伤自身的机能”。目前关于景观健康还未统一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有各自不同的概念阐述,曹宇等结合了前人的论述,给出了景观健康的定义:在积极干扰下,人类对景观进行影响,但不导致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和其正常效用;在一定周期内,由干扰导致的景观演变不会波及到周围的景观秩序[1]。

在国内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比较成熟,但是景观健康的研究比较少。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一种正常状态,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1]。与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不同的是,景观健康概念的提出蕴含着其在研究城市的格局、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比生态系统健康和土地健康更为合适的尺度,而且景观健康体现了一种“动态平衡”,景观原来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可以通过格局的重新构建达到一种新的平衡[2,3]。由于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景观健康研究仅限于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论的研究,对案例研究较少。

2.2 景观健康的标准

从景观角度考虑,景观健康需要满足两个主要目标:产生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不会因为人类的干扰而受到大幅度变化;具有不断适应未来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1]。

作为新概念,景观健康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内容为包括健康的景观有稳定的持续性,在没有外界扰动下,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内稳态能力强,在受到干扰情况后,可以维持或恢复自身正常的能力;不会危及到邻近景观环境或是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具有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可以提供动植物的生理过程所需的基础,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并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服务功能;具有景观美学效益,能够提供文化、科学、精神支持[1]。

3 湿地公园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规模正在日渐萎缩,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恢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恢复生物栖息地。目前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和维持、扩大湿地面积的有效途径[4]。近些年来国外对湿地公园主要从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国际著名湿地公园一般建设在自然湿地保护区周围,通常作为国家公园的补充,甚至是国家公园的一部分[5]。

我国湿地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湿地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基础资源调查,但是在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方面目前十分薄弱,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对湿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湿地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湿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仍处于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景观建设、景观价值评价等方面,尽管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公园建设方兴未艾。据统计,全国己部分建成、新建及正在规划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共68个,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命名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计37处[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湿地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领域侧重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湿地的评价与监测、栖息地重建等方面,应用湿地生态系统原理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雨水回收、景观美学的实例较少,并且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5]。对于湿地的健康体系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也日益走向成熟,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近些年,主要从生态系统、流域、景观生态的角度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6,7,8,9],结合湿地公园特征的景观健康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对于湿地公园本身的大多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探讨,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案例分析、定性研究和理论探讨[10]。

4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体系

建立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湿地公园本身的具有主体性、生态型和自然性。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新的目标和评判准则,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可以为以后中国湿地的发展提供相关的依据。

4.1 景观健康评价体系的原则

景观健康是一种景观与人类互不干涉而又互惠互利的状态[2]。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涉及多个方面,指标体系要能够完整准确的反映湿地公园健康状况,具体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发展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概念清晰、涵义明确,可以进行量化处理,而且指标之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要避免产生冗余。

(2)综合性原则。

由于湿地公园的景观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美学的复合系统,应该全面反映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美学系统的主要属性,在这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才能对景观健康做出科学的评价。

(3)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湿地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便于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区域比较研究,应尽可能选取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科学指导实际工作。而且评价指标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用于反映湿地公园景观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要可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

(4)区域性原则。

不同湿地公园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有差异,选取的指标应尽量符合本地的研究特点,突出地域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可以反映各个方面的特征。

4.2 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的核心,对于湿地公园的景观健康评价主要包括景观变化、生物物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指标。景观变化包括的要素有景观生态类型变化指标、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生物物理的要素有大气、水体、废物处理率、地利清洁度、公园设施系统的有效性和老化程度等;生态环境的要素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生产力指标、植物覆盖率、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等;社会经济的要素有湿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视觉与美学价值、科学和文化价值、GDP年均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整体风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融资能力的提高等。

对于任何评价系统而言,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与选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质量高低。指标的筛选要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选取可以反映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代表性指标[11]。

4.3 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方法

湿地评价是对湿地管理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湿地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综合指数法和景观生态法等。由于湿地评价目的、标准、湿地类型或者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湿地评价目前还局限在单一湿地的评价,对景观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概念、标准上。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可以为湿地管理和湿地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景观健康角度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比较缺乏,系统、科学研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将会成为湿地研究的新课题。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由于景观健康评价设计涉及诸多领域,所以要基于综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选取指标,可以采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判方法来评价景观健康,其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的目的、原则建立符合地域特征的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

(2)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建立综合评价系统和子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构造次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计算特征根、特征向量,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利用景观变化指标、生物物理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建立评价模型,表达式为:LΗΙ=i=1nWLΗΙiCLΗΙi

LHI为景观健康指数(landscape health index),WLHIi为第i指标的一级权重值,CLHIi为第i指标的等级量化值,LHI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景观健康指数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通过模型公式计算出的结构对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进行评价。

5 结语

湿地公园的健康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也不健全。迄今为止尚没有我国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外国学者针对我国的湿地情况从景观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评估,本文给出关于湿地公园健康评价的内涵、指标层及其方法,旨在探讨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推动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

摘要:指出了我国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功能评价体系、健康评价体系不完善,综述了我国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的湿地公园健康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太行湿地公园 篇5

第三界全国无动力飞行大赛(2006.9.16)举办地

太行湿地是长治市和山西省极为宝贵的湿地资源。正在建设中的长治太行湿地公园位于长治市西北,紧邻36平方公里水面的漳泽水库,总占地面积约为744.8公顷。是天鹅、鸿雁等候鸟迁徙地之一,鱼类、鸟类等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将建设入口广场接待区、水上乐园、水上森林游览区、湖外湖服务中心区、湿地生态保护区、八仙渔家风情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七大功能片区。该公园由晋通公司开发建设。太行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宣传湿地保护,宣传湿地的各种生态功能和效益,开展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活动。从而转变人们过去“以土为本”的观点,树立退田还湖还泽、退耕还林还草和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的新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 篇6

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1结合生态系统进行分析遵循循环规律

对于湿地公园而言, 其主要的载体为水。水这个载体是湿地公园的本源, 因此, 必须针对湿地公园的水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 从而才能够实现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保护。从这一个原则进行出发, 在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 要对其生态系统进行分析, 在保持其生态平衡的原则下来开展设计。要制定出遵循其湿地循环规律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1.2以综合整治为基础预留发展空间

城市湿地公园最主要功能主要表现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应该说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生产提供多元化的资源。所以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后续发展, 要坚持以综合整治为基础, 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开发、设计、建设、恢复等一系列的方案, 从而才能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下更多的空间。

1.3植被演替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而且本身其植被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因此,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 可以利用好其丰富的植被资源, 让其整个生态更加具有价值。应该充分地结合其生态系统的植被演替规律, 优化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结构, 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 有效促进不同群落的结构能够稳定在其生态系统中发展。

2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2.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所谓植物景观所指的是借助大自然中的植被以及群落等元素, 通过人工设计让其能够产生美的感受和联想。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 应该充分地结合其公园的生态特征, 通过人工设计让其植物元素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 配合着城市湿地公园的水与地貌特征来进行景观设计。在其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 需要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搭配, 并且植物所具有的个体特性以及群落所具有的线条美等进行融合, 以不同类型的构图设想设计出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空间。这样的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让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2.2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植物景观

通常情况下, 城市湿地公园基本都是位于城市近郊或者乡村。在进行其景观设计时, 应该利用好其湿地现有的水系以及地貌特征, 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 选择当地特有的植被来营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植物景观。比如:我国著名的西溪湿地公园, 就是选择了当地的柿树、河柳、旱柳等植被, 来对其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而且在其公园的中还有1个河塘, 其两侧生长的植物在景观设计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对于整个浏览线路会产生影响的一些植被, 经过优化后, 保留了原来的地貌特征, 只是合理化地对一些水岸曲直的植物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在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 对于植物景观的人为干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减少。由于减少了人为干预, 促进了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群落通过自然的演化, 形成了具有极赋特色的乡土植物景观, 给游客们带来了清新与美的享受。

2.3打造具有农家特色的植物景观

正如前面所说, 湿地公园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 可以借助当地的农家风情以及当地的农家植物来设计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 其公园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将当地农家特色的建筑以及农家文化进行了融合。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选择性地将具有农家特色的传统植物元素考虑在内。采用了单一品种的片植以及混合物种片植的方法, 让其植物景观更加体现出农家特色。其主要选择搭配的植物主要以桑树、香椿、泡桐、木芙蓉、桃、枇杷、梨、茭白、菱角、芦苇等植物, 为其湿地公园增添了许多的植物元素, 同时也为其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2.4打造具有趣味植物景观

对于趣味植物景观而言, 是希望在湿地公园中以较为鲜艳的花、果等来吸引游客的兴趣。在都市生活常居的人们, 希望能够在在节假日回归大自然, 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所以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 应该充分考虑游客对野趣的需求心理, 设计具有趣味植物景观。同样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 在其公园中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针对性地对浏览线路进行了设计。在主要游览的线路中, 设计人员刻意地种植了具有趣味性的植物, 并且保持了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花卉。给游览者打造了一条生态型花卉游览路线, 而且其植物的搭配, 也使得其游览路线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 而且产生色彩以及线条上的变化。不仅让游览者的身心得到了放松, 同时也能够让其接受到植物知识的教育。在西溪湿地公园中, 主要搭配的趣味植物主要以紫云英、毛茛、白三叶、阿拉伯婆婆纳等为主。这也是结合了当地的特色, 让其能够为整个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增添不少色彩。

3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景观构成分析

3.1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分析

水这个载体本身就是湿地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 在水中生长的植物自然也成为了景观打造的一个重点。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需要结合水生植物的生活习性来进行划分。通常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4个种类。无论选择那一种植物种类, 都需要坚持所选择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的原则。通过合理化的搭配来打造水生植物景观, 让其植物所具有的线条以及色彩能够与整体的景观融合, 通过一段时间与其自然生态的融合, 实现自然水景的稳定。比如:西进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选择, 多以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为主, 在岸边搭配了耐湿性较强的乔灌木为景观辅助, 让其不同类型的植物以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形状来向人们展示其和谐性的植物景观。让游览者能够体会到一丝清新与宁静。对于水面较大的区域, 可以以睡莲、荷花、芦竹等水生植物来对其水面进行点缀, 让植物在水中的倒影能够更加富有层次感, 增加了游览者的情趣。

3.2城市湿地公园湿生植物景观分析

对于湿生植物而言, 主要是针对其公园内水岸边的植物以及生态交错区域中的水生植物。水岸边的生态环境是水生植物与其它环境植物的一个过渡地带, 在对其特殊环境进行设计是, 需要认真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并且加以综合性考虑才能够让其生态保持平衡, 并且营造出更美的植物景观。在这块区域内, 其生态体系具有自然调节的功能, 同时也成为了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活动地带。所以这块过渡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的良好, 在对此区域进行景观设计时, 应该打造丰富、和谐的景观。在实际设计中, 应该针对性地对选择具有高低错落的植物, 通过不同高度以及不断变化的疏密程度来呈现出其区域中所富有的生机。通常可以采用群植、散植等配置手法, 让其过渡区域形成具有高低落差的视觉感, 同时还可以以不同花期的植物来丰富整块区域内的色彩, 让湿地景观中的静态美得以加强, 与水生植物形成相呼应。通过不断地景观优化, 让湿地公园的水面所特有的宁静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西湖西进湿地为例来对其公园的水际岸边的水生植物进行分析。其植物的选择以千屈菜为主, 然后再配合睡莲组团等植被。让其充分地利用了水这个载体, 为人们呈现出极美的视觉享受。

3.3城市湿地公园湿生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 最常采用的设计手法是结合植物的不同特征来搭配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景观特色。通过植物群落景观, 让其公园的整体景观起伏变化的特点。以西进湿地公园为例, 对其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西进湿地通过乔灌木组成复层林, 而且通过人工设计采用错落栽植的手法, 让其景观从视觉上呈现出高低落差的感受。通过搭配四季变化的植物, 让其生态景观更具有协调性, 有效提升了其整体植物群落的观赏性。西进湿地还通过不同特征的树种来制造出较为浓密的树林, 让植物林冠线呈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借景于水体中所形成的背景, 让其景观更加致美。在具体设计与建设过程中, 西进湿地选择了当地乡土物种为主, 这样的一种选择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金的投入, 也促进了当地生态的恢复, 具有双重性的价值。

4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对于当前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在对其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 应该精心地进行规划, 并且要充分地体现出湿地公园所应该具有的功能性, 结合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来完成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从而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城市湿地建设理念, 让公园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达到平衡, 并且以持续性地发展势态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严飞.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王火.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探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3.

湿地公园景观 篇7

受重庆市北碚区新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西南大学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0年12月开始规划马鞍溪湿地公园,2011年8月进入实施阶段,目前正在整理该地段地形。

本文通过分析马鞍溪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探讨采用生态技术恢复和营造溪谷型湿地景观等问题。

1 相关概念

溪谷:是指两山之间的水流,或流水道。

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

城市溪谷型湿地:属于河流湿地的一种,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市区域的处于两山之间的山谷地带所形成的天然的水域地带,是一个流动的、与陆地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进行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

域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2]。

2 马鞍溪湿地公园的区域特点

2.1 地理位置

马鞍溪位于北碚城区的西北部,发源于缙云山,向东北流经龙滩子水库、西南大学教学农场、北温泉九号、西南大学橘园、柳林苑、文星湾大桥最终汇入嘉陵江。溪流最宽处约32 m,最窄处不足1 m。马鞍溪公园位于马鞍溪中下游,呈带状,长约4036 m,最宽处约310 m,最窄处约56.3 m,总面积约60.97 hm2。

2.1.1 马鞍溪公园在龙凤溪景观段和马鞍溪景观段中的作用

龙凤溪景观段和马鞍溪景观段是北碚区的主要分割绿带。龙凤溪景观段规划从西南到东北,顺着溪流走向总体布局为三个景观段。马鞍溪公园的打造,使城市中形成了完整的景观绿带。

2.1.2 马鞍溪公园在马鞍溪景观段中的作用

马鞍溪景观段规划,由缙云广场水体景观段、缙云广场至马鞍溪水体景观段、龙滩子水库景观段、马鞍溪景观段组成,成为从西南至东北贯穿整个新城的水体景观轴。马鞍溪公园延续和完整了水体景观绿带,在景观段中又以自身的溪谷景观为特色。

2.1.3 马鞍溪公园与其它公园形成景观序列

北碚区规划的主要公园包括崇家堂公园、雨台山公园、玉合山公园、大谷坪公园、小高坪公园、龙凤溪公园、马鞍溪公园。马鞍溪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和其它公园形成景观序列。

2.2 基地地形地貌及植被分布

规划用地沿马鞍溪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呈带状。总体来说,规划区内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园内最高海拔为252 m,最低海拔为175 m,相对高差77 m。从用地现状可以大体看出整个公园的地形特征,主要分为3种类型:斜坡,台地,溪谷(如图1)。

在规划区的西南部,植被以多种落叶阔叶树种组成,郁闭度较大,面积约占规划面积的48.7%。主要包括以下乡土树种:构树、盐肤木、刺桐、乌桕、复羽叶栾树、无患子、香樟、桉树、慈竹、硬头黄等。规划区的西北部,多为岩石裸露的山体,植物主要有当地乡土灌丛,也有少量的乔木。旱地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东南部,多为一些园林苗木和农作物。规划区的溪流边,多为野生杂草。

2.3 区域文化

北碚地处缙云山脚,嘉陵江畔,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老舍、陶行知、晏阳初等一大批知名人士曾在北碚居住、生活过,他们构成了北碚的人文精神;而北碚在抗战时期,作为“陪都”重庆的一部分,以其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抗战精神,和竹既具有文人雅致又不失独立抗争的品德极其相似。

北碚人文精神像竹,北碚文化精神底蕴像竹。以竹作为北碚的象征演绎,不仅能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城和山在生态上融为一体,在文化底蕴中也是名副其实的。北碚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态,其灵气就是竹海与城市的完美交融。

同时北碚大力营造农业园区,以乡村嘉年华、重庆农谷、专家创业园、大地渔村等农业园区为代表,已成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的示范带、重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2.4 存在问题及难点

2.4.1 人为干扰影响

(1)生态系统缺陷。人为干扰强度大,使得生境斑块破碎化、植被群落单一、生物多样性不高,自然化程度低。

(2)水质污染。如前所述,马鞍溪的水质已严重恶化。

(3)景观破损。规划区域内常年倾倒的生活工业垃圾,以及开山采石等人工化设施严重破坏了区域的景观质量,景观破损度高。

2.4.2 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难点

(1)溪谷地形狭长,局部区域地势陡峭,面临嘉陵江洪水回灌,植被分布状况不一。

(2)区域内景观视线较封闭,活动空间狭小,景观体验单一。

在诸多客观条件限制下要为周边居民提供相应景观体验、休闲方式、健身条件是该项规划的难点。

3 规划定位构思

3.1 定位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本规划将马鞍溪公园定位为:立足“生态·文化·功能”,以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以“农业科技文化”为主题,讲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历史与成就;以竹与水的交融为特色,集科普、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3.2 马鞍溪公园的“农业科技文化”主题

马鞍溪公园以“农业科技文化”为主题,以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为主线,根据时间关系,沿马鞍溪逆流而上,从古至今,提炼出中国农业发展史中各年代的农业科技精髓,并加以提炼升华,形成景观。

3.3 马鞍溪公园的“竹文化”内涵

马鞍溪公园规划萃取北碚竹文化,加上规划用地内溪水潺潺,水岸翠竹幽幽,因此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着力打造溪水岸线景观和竹文化景观,提出“竹与水的对话”的设计理念,结合台地的形式,用竹林、草坡、花田、小溪、栈道、乱石滩等在城市中营造出一种“赏水、享竹、戏水”的自然景观。

4 规划策略

4.1 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的结合

在规划过程中,对湿地进行生态恢复的同时构建完整的休闲系统,使湿地生态复兴,重新具有湿地领土特征,同时为市民提供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科普体验空间。

4.2 强调湿地恢复和水体景观建造

公园内水体贯穿整个公园,湿地是公园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多种水禽的栖息地,也具有良好的景观基础,水体景观的恢复营造是整个湿地公园建设关键所在。

4.3 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规划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具有斜坡、台地、溪谷3种特殊的空间形态,规划结合这3种典型地形特征,提出与之相宜的景观构思,形成开合有致的溪谷景观,整体统一中又富有变化。

4.4 重视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衔接

将多数开放活动空间布置于湿地公园的边界,使城市与公园有机衔接,同时避免人为活动对公园产生较大的影响。

4.5 合理对待公园自身的商机

运用地域和历史建筑文化,规划具有特色的景观建筑。规划结合川东民居建筑风格,兴建服务、休闲、游览、管理建筑和园林小品,以建筑的美观朴实造型与公园风格相融合。

5 规划内容

5.1 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

5.1.1 水系设计

在公园水体上游适宜位置建设3个滚水坝,在非汛期也能形成一定的水面,保持常年湿地景观效果。在满足预计泄洪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和景观2个方面考虑,用自然的设计手法根据溪流的自然属性营造湖泊、河流、跌水等自然景观,通过这些水体的有机组合以及不规则自然河岸形式结合复层绿化,打造出整体形态的溪流蜿蜒,顺势跌落,聚则辽阔,散则萦回。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湿地水景景观,创造出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又为湿地植被、鱼类、鸟类等各种湿地生物的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并可净化水源、蓄水涵水、消弱洪水的破坏力,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功能。

5.1.2 地形处理

设计结合公园现状条件加以恢复改造,采取了改造岸线、调整植被等手法,在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的同时,恢复原有地貌,优化原有湿地。对形成浮岛、滩地、沼泽区等典型湿地景观,让畅游期间的游人远眺群山叠翠,近看碧波涟涟,城绿交融、回归自然。

5.1.3 植被构建

植物景观设计注重以观赏性为主要目的的整体设计,形成不同层次(乔、灌、藤、草),不同季相(春夏观花、秋观色、冬闻香),各种景观(水、廊、亭、塘、路)的有机搭配,与当地环境有机融合,做到时时处处有美景。另外,充分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减少外来物种。维持北碚乡土植物种群及其群落结构,构造原植被系统,体现景观生态效益。

同时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从生态功能考虑,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从景观效果上考虑,尽量模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浮水和沉水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5.1.4 生物多样性营造

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在规划中分别形成溪谷、疏林、浅滩、沼泽、灌丛、开阔水面、水中栈道等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5.2 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根据公园景观的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以及美景度要求,将场地的休闲系统与湿地系统融合叠加,着重打造溪谷及沿岸滨水景观,使公园形成“两线,五景区”的景观格局,即:江口——溪峡连坡接天碧,峡谷——溯谷遐思萦岩峦,湿地——巧栈连源寻幽径,林地——植彩斑斓绘青山,湖区——天波异彩映龙滩(如图2)。

各分区又由若干功能区构成,形成既独立又联系的完整的综合性园区。全园围绕“农业科技文化”主题展开,融入各种景观元素,营造或开或闭、或曲或直、或高或低的各种景观空间。

5.2.1 生态游赏区“天波溢彩映龙滩”

位于园区中部偏西南面,环龙滩子水库,总面积为199096.8 m2,规划场地9944.6 m2。

本区主要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渔业和林业的发展,利用龙滩子水库开阔的水域条件和现状植被状况,借张自忠墓革命纪念文化和科普教育文化,双柏竹园的北碚竹海生态城文化,打造水上娱乐、休闲观景、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5.2.2 生态保护区“植彩斑斓绘青山”

位于园区中部偏西南面,天波溢彩映龙滩的下游,毗邻好吃街,总面积为114858.0 m2,规划场地7361.2 m2。

本区主要展示现代农业科技蚕桑业和经济果树方面的发展,同时利用原有茂密的植物和山地地形,打造山地景观。

5.2.3 生态休闲区“巧栈连源寻幽径”

位于园区中部偏东北面,毗邻柳林苑,总面积约157193.1 m2,规划场地6537.4 m2。

本区主要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种植业方面的发展,规划中利用现状地形中的台地等进行景点的布局和设置,利用原有瀑布打造瀑布景观,在满足游人驻足游览、感受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种植业方面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科普教育、西南大学梅园文化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5.2.4 生态体验区“溯谷遐思萦岩峦”

位于园区的东北面,巧栈连源寻幽径的下游,与公园特殊学校和文星湾大桥处次入口相邻,总面积为65008.2 m2,规划场地902.0 m2。

本区主要展现传统农业铁器农具出现以后的发展,该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产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各种农事操作也得到进一步的改良。规划中利用现状地形中的峡谷、平地等进行景点的布局和设置,满足游人在此区活动、驻足观光、游憩的功能。

5.2.5 文化休闲区“溪峡连坡接天碧”

位于园区的东北面,嘉陵江江口到文星湾大桥间,总面积为73524.7 m2,规划场地5740.0 m2。

本区主要展示原始时期农业产生及传统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即青铜农具的产生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在充分提炼原始农业时期的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讲述农业的产生及缓慢发展,通过对青铜农具方銎斧的抽象演变,创造出园林景观小品、表现农业科技文化主题。规划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特点、保护现有良好的植被状况进行景点的布局和设置。活动场地和服务点设置在井制田园、青春律动景点处,使游人在感受江口段原始农业科技文化和传统农业科技文化氛围以及先祖们教稼育人的伟大精神。

6 结语

马鞍溪湿地公园因地制宜、随势生机,使城市两岸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景观上的互通。其构建修复了区域生态功能,让城中溪重生,让山水更相连,让人文更渗透,成为集中展示北碚山文化、水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的最大亮点,打造出独具北碚特色的城市生态绿廊。

参考文献

[1]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EB/OL].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7237.htm.

湿地公园景观 篇8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位于CBD外环和南北运河交汇处, 占地约4万m2, 由1个温室、1个控制室、16个碎石床和16个生物塘组成。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是郑东新区首次大规模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建设的生态保护主题公园和生物环境教育基地, 该系统主要是负责处理郑东新区CBD如意湖水, 如意湖内有水流经湿地公园后, 水质就可得到净化, 是郑东新区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日处理水量约为10000m3, 最大日处理可以达到20000m3。经该系统处理后能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 使中心湖水表体保持在国家三类水质标准[1]。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体现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净化水质技术主要利用植物的化学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及填料的物理作用, 吸收或者分解污水里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 使污水得到深度净化,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是集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性公园, 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2 植物景观与园林植物的概念和分类

植物景观主要指由园林植物个体、植物群落所表现的形象, 通过人们的感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园林植物指的是栽种在公园、路旁、林间、地面、盆中、水滨等地带美化景色以供人们观赏的植物。园林植物一般可分为木本植物 (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等) 和草本植物 (草花植物和草皮植物) 2大类, 同时也包括水生类、蕨类、仙人掌类等。

3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的园林植物应用现状

3.1 植物的应用种类

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 一般以湿地景观为主, 水域、陆域、水陆交界地为辅。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为成斑块状人工配置的湿地植物景观, 其构建模式是以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相结合的植物景观。经过实地调查,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目前植物总量约为150余种, 其中主要植物有35种, 如下表:

3.2 公园植物构成特点

(1) 湿地公园共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 以禾本科、香蒲科植物为主, 其余多为杂草。经调查, 该区域共记录湿地植物数量为11种, 分属于7个科, 挺水植物5科8种, 优势科为禾本科 (4种) 。从物种的分布生境特点看这些种类以湿生种类为主,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且较高的成活率。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分别有1科1属1种, 种类较为单一 (见表1) 。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湿生植物外, 在中心游园水池的沿岸选用了一些耐水湿植物, 如柳树 (Salix babylonica)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三角槭 (Acer buergerianum) 等乔木, 并配以低矮的灌木如海桐 (Pittosporaceae)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inn) 、结香 (Daphneodora Thunb) 等, 形成了一定的立体空间。

(2) 在植物造景上, 着力打造季相美。春夏以湿地植物为主, 如芦苇、荷花、睡莲、空心莲子草等植物, 其花朵与水交相辉映别具一格;秋季水杉叶变金黄, 三角枫叶子转为暗红色, 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在水中若隐若现;冬季, 禾草呈现出红褐色景观。

(3) 在植物配置上, 形成了“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整个湿地公园可分为: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乔灌木植被区。在水生植物观赏区, 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芦苇、水葱、芦竹、水烛等挺水植物和睡莲、荷花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 周围配置水杉和柳树等耐水湿植物。休闲乔灌木植被区以柳树、紫叶李等乔木作为背景, 以海桐、木槿、夹竹桃等可观花的灌木植物为过渡, 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 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道路两旁的植物配置是以自然式为主, 规则式为辅。

4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植物的配置分析

完美的植物景观配置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既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和色彩、对比和统一、韵律和节奏, 又必须考虑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 以及意境表现的等艺术问题[2]。

4.1 湿地公园中园林植物的功能分析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园林植物是以改善环境的功能为主, 美化环境的功能为辅。其主要是利用大面积的水生植物净化河水, 如荷花、莲花、芦苇、香蒲等, 改善附近环境。在美化功能方面, 在配置时选取了各种开花类和色叶类的园林植物, 利用植物本身的美, 给游人带来精神上的美。

4.2 湿地公园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

在植物景观中, 一般都是多种植物生长于同一环境之中, 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配置模仿自然界的群落结构, 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多层次, 复合结构的稳定人工植物群落, 从而取得长期的效果。

4.3 使用植物的多样性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的陆生植物多达100种以上, 可谓是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但是水生植物较少, 目前只有荷花、睡莲、香蒲和芦苇等, 由于管理上的疏忽, 导致一些水生植物消失, 降低了湿地公园对河水的净化作用, 可引进一些其它的水生植物, 如田字萍、萍蓬草等, 加强其净化功能。

5 总结与建议

植物是湿地公园保持生态性和观赏性的根本,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大量植物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和游人的不自觉, 导致了很大的损失, 大部分生物池塘中的水生植物大量死亡, 只剩下如今的小丛植物甚至什么都没有。碎石床中的芦苇也因此生长状况不良, 也有小面积的死亡。公园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已遭受到了破坏, 恢复原有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在植物配置方面公园中的季相变化明显, 但冬季景观过于简单。水生植物是湿地公园中的关键, 可再引进一些当地的水生植物来加强湿地公园净化湖水的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大丰富了城市公园类型, 而且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未来在广大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 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技术必将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从而营造出更加优美而生态的植物景观。

摘要: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不仅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而且还起到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 给市民提供一个较为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为了解园林植物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的应用, 从植物种类、植物搭配和功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并分析了园林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现状, 在此基础上总结其中问题, 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关键词:湿地公园,园林植物,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水循环处理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人工湿地公园为例[J].中国公园协会2009年论文集, 2009

[2]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技术探讨[J].华中建筑, 2013 (13)

湿地公园景观 篇9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是郑东新区首次大规模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建设的生态保护主题公园和生物环境教育基地, 该系统主要是负责处理如意湖水, 水流经湿地公园后, 水质可以得到净化, 成为郑东新区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该湿地公园不仅具有水处理的净化功能, 而且该系统还通过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充分利用湿地内的绿色植物和水, 为城市环境营造了一处美丽的休闲观赏景区。该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植物种类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目前应用的园林植物约有70余种, 其中主要植物有35种, 如下表:

园林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正确选择和配置, 对于湿地公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选择和搭配最能体现出湿地公园的定位。在配置植物的过程中, 各种配置方式必须满足植物对环境的需求, 同时也要使植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而且要根据季节的变化, 满足时间上的更替要求, 了解各种园林植物的萌芽、生长、开花和枯萎的季节, 尽量做到每个季节都有花有叶, 富有特色。

3 园林植物的应用位置

3.1 植物在路旁的应用

为了使游人在湿地公园内感受到因时而变的各种景色, 根据道路两旁环境的不同, 在道路两边种植了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植物, 使用了较多的地被植物, 如金边黄杨、金叶女贞、红花酢浆草、麦冬、三叶草、鸢尾、萱草等, 大量片植形成花径, 配置时注重植物层次上的高低错落, 季相与色彩上的富于变化, 从而使得原本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颇具生机和活力。

为使道路两旁的植物有不同的景观效果, 采用了最基本的分层配置, 在最下面的草花上层种植了紫荆、小叶女贞、石楠球等, 在此基础上最上层种植了一些高大乔木, 配置时注重了植物层次上的高低错落, 季相与色彩上的富于变化, 从而使得原本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颇具生机和活力。

一般来说, 道路两旁园林植物的配置与园路系统的布局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规则式园路通常采用对称式布局, 而自然式的园路两旁植物的配置就相对随意地多, 一般都是随着园路和地貌来配置。后者应用得比较多些, 使单调的园路充满生机和情趣。

3.2 植物在水边的应用

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小型湖, 在湖边种植了一些湿生植物, 如水葱、水竹等, 岸边则配置了一些常见的地被植物, 如南天竹、麦冬等, 土岸边的植物配置结合地形、道路、岸线布局, 有近有远, 有疏有密, 有断有续, 曲曲弯弯, 自然有趣。在石岸旁配有一些小乔木, 湖边的廊架上攀爬有藤本植物, 均可使之柔软多变, 增加活泼气氛。

4 园林植物的应用形式

4.1 乔灌木的应用形式

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 乔灌木主要的配置形式为列植、丛植和群植。列植最多的应用于道路两旁, 道路一般都有中轴线, 最适合采用列植的配置方式, 通常为单行或双行, 有些时候亦可多行, 选取一种树木, 且树木要按一定方式排列。

4.2 攀援植物的应用形式

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 攀援植物主要有紫藤和葡萄, 应用形式为棚架式造景, 棚架为L型, 装饰性和使用性均很强, 既可作为园林小品独立形成景观, 点缀园景, 又具有遮荫和休闲功能, 可以供游人消暑、休息。但由于湿地公园的管理漏洞, 导致攀援植物生长不良, 暂未攀爬到廊架之上。

4.3 草本花卉的应用形式

该湿地公园中大量使用草本类花卉, 主要的应用形式为花境和花丛。2种应用形式都是从规则式构图到自然式构图的一种过渡, 一般为半自然式或自然式, 它们既表现了个体的自然美, 又展现了植物自然组合的群落美。采用的都是宿根和球根植物, 结合了1、2年生草花和花灌木。

花境不仅增加了园林景观, 还有分割空间和组织游览线路的作用。花丛景观色彩鲜艳, 形态多变, 自然美丽易于环境取得协调。

4.4 水生植物的应用形式

在中心湖、生物池塘和碎石床中都种有较多的水生植物, 其应用形式多为群植, 它们的主要作用不仅是用来净化水质, 还要起到一定的观赏价值。由于水流在湿地公园中的速度非常缓和, 再加上水生植物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以及茎和叶子对污染物的吸收和阻挡, 水在经过时便可得到净化, 这就是水生植物净化水资源的原理。

中心湖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是睡莲、荷花和水竹等, 在16个生物池塘中, 种有香菇草、香蒲、睡莲和荷花等植物, 但每个生物池塘中的植物相对单一, 一般一个生物池塘都只有一种水生植物, 在16个碎石床中全部是芦苇和花叶芦苇。在中心湖中的植物主要以观赏为主, 其净化作用为辅, 现在正是睡莲的盛花期, 与湖岸上的草花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 为游人带来丰富的视觉色彩和情感特征, 使水体的边缘显得柔和动人, 弱化水体与周围环境原本生硬的分界线, 从而将水体自然地融入整体环境之中。

在生物池塘中的植物主要是起着净化水分的作用, 因此对于选材上侧重于其净化能力, 而观赏特性就不会显得特别突出, 例如香菇草、香蒲等, 主要是利用其根系发达和净化能力。但由于管理方面有些不足, 现在的生物池塘中只剩余少量的植物, 甚至一些池中植物几乎完全死掉, 从而导致生物池塘的净化功能大幅下降, 对水质的改善较小。湿地公园中碎石床的作用是通过碎石和植物发达的底下根茎网过滤湖水杂质。流回湖的湖水可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级标准。芦苇的植株高大, 地下有极为发达的匍匐根状茎。可与碎石床中的碎石组成功能强大的过滤网, 将水中的污染物过滤沉淀下来, 从而达到净化水资源的作用。

5 湿地公园植物的配置分析

完美的植物景观配置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既要考虑植物的季相和色彩、对比和统一、韵律和节奏, 又必须考虑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 以及意境表现等艺术问题。园林植物配置, 一方面考虑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 植物种类的选择、树群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和园林意境, 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和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相互配置, 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

5.1 湿地公园中园林植物的功能分析

园林植物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美化功能, 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功能, 以及生产功能等几个方面。在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 园林植物是以改善环境的功能为主, 美化环境的功能为辅。其主要是利用大面积的水生植物净化河水, 如荷花、莲花、芦苇改善附近环境。在美化功能方面, 配置时选取了各种开花类和色叶类的园林植物, 利用植物本身的美, 给游人带来精神上的美。

5.2 湿地公园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

在植物景观中, 一般都是多种植物生长于同一环境之中, 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配置模仿自然界的群落结构, 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多层次、复合结构的稳定人工植物群落, 从而取得长期的效果。对于水生植物, 根据不同水生植物对水的深度不同而进行配合栽植。这样配置的群落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绿量, 发挥更好的生态功能。

5.3 适用和美观

园林植物的适用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满足植物的生态需求, 另一方面是满足造景的功能要求。湿地公园中根据各种植物对温度、光照、水分、空气等环境因子不同要求进行了配置, 满足了不同植物不同的生态需求, 并且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不同的分区配置了相应的园林植物, 用以表现不同的景观效果。

在美观方面,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 配置中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强调整体的协调一致, 考虑到了色彩和季相的变化, 以及与水体、建筑、园路等的配合, 并注意了不同配置形式之间的过渡、植物之间的合理密度等。尤其对于利用花卉组合的花境和花丛, 更是以美观为主要原则。

5.4 使用植物的多样性

在湿地公园中选用多种植物, 可强调公园的功能, 亦可表现公园的美观。郑东新区湿地公园中的陆生植物50种以上, 可谓是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但是水生植物过少, 目前只有荷花、睡莲、香蒲和芦苇, 由于管理上的疏忽, 导致一些水生植物消失, 降低了湿地公园对河水的净化作用, 可引进一些其他的水生植物来丰富公园, 加强其净化功能, 如田字萍、萍蓬草等水生植物。

6 总结与建议

植物是公园保持生态性和观赏性的根本, 各种园林植物的应用在公园中起着主导作用, 经过调查分析, 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 在恢复和改造公园建设中, 应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是经过大自然的选择, 长期生长在本地, 且作用于这个地区, 能够更好地适应本地的水土和天气, 是本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形成一个生物环境的同时, 也为各种生物提供着食物。

6.2 加强对公园的养护管理工作

对于园林植物而言, 养护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也是最为基本的措施, 不容小觑。这直接关系到公园的生态功能和观赏功能这两个最为重要的特点。

6.3 乔灌木的配置应该遵循植物的配置原则

6.4 园林植物要及时更新和补植

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枯死病死的植株, 应及时对需要补植的植株进行检查, 找出原因并尽快补植, 对于一些生长势较弱的植株进行适时的更新, 以免影响整个公园的观赏和生态效益。

6.5 提高植物的观赏性和功能性

吹出一个湿地公园 篇10

“湿地”本来应该是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但是,我们这个所谓的“湿地公园”不仅不是什么沼泽地带,反而从别处拉来一车又一车的土方在原来地势较低的河滩上堆出了一片1800亩的小丘陵,整个公园几乎和对岸一样高了,事实上变成了一道不太规则的河堤。公园里除了露头就被拔掉的杂草,此外没有几棵本土植物,湿地植被当然根本就不存在。这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公园,怎么就跟“湿地”扯上关系了呢?

更奇怪的是,上级相关部门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这里长达20公里的湿地现状保护较好,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达到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标准。“长达20公里的湿地”在哪里?公园里也没几棵大树,我去过几次竟然连一只麻雀都没看到过,这也能叫“动植物种类繁多”?最近,这个人造公园,竟然又要申报为“* *级湿地公园”了,据说相关总体规划已通过了林业部门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温凉河(河南)

湿地公园景观 篇11

湿地公园营造之初, 保护才是其营造的基本原则, 只有使其良好的自身特色受到保护, 免于遭受破坏,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保护环境、欣赏、游憩等功能。在保护的同时, 应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周边的地理位置面貌、有特色的当地树种等。充分考虑上述事项, 结合当地气候、地形以选择合适树种, 采用相适宜的景观小品建筑, 顺应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 才能对当地环境做出适当的改造。湿地环境在改造时应尽量自然化, 减少人为干涉, 充分诠释和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尊重历史, 是其吸引当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另一特色。

2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策略

园区的营造策略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基础上, 同时遵循营造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发挥园区生态美化, 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体现其生态、美学、经济和社会等效益。明确其目标和规划建设的意义, 阐述规划设计的趋向、空间结构以及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达到各景观营造和环境意境氛围的契合。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景观营造首先以湿地资源保护为前提, 并最大限度满足游人多层次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营造园区景观时, 构建较为舒适自然的环境以形成天然的美感。除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外, 还需考虑游人的娱乐和游憩等需求, 通过融入较多的林下休息平台、亲水平台、舒适步道以及驻留空间等供游人活动。

3 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方式

3.1 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

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大自然的代表, 是生命的象征。选择湿地植物时, 首先, 是在原有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多利用乡土植物。其次, 在选择外来树种时,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植物的质地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不同的季节都能有对应的观赏植物。由于湿地公园独特的自然条件, 园区内使用的植物以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为主, 辅以必要的陆生植物。配置植物时, 考虑营造区域的规模空间尺寸, 根据不同尺度的水体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分清主次、错落有致的栽培能够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色彩的调和、对比协调, 注重植物的季相变换, 根据不同季节植物的色彩变化组合搭配植物, 形成丰富的自然群落, 能够较好地展示植物的层次美和群落美。

3.2 水岸区域的景观营造

水岸位于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过渡地带, 是一种独特的线性空间结构。对其景观营造, 除了满足生态功能外, 还能够促进湿地生态功能的良好发挥, 有助于恢复已遭破坏的湿地环境和增强其自身的调节功能, 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在构建自然水岸景观时, 应结合所选植物的景观效果, 充分体现水岸线自然的弯曲形态, 收放有致, 让水体与堤岸呈现自然过渡。另外, 在构建坡岸材料的选择上, 应尽量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并能够较好地融入湿地环境。

3.3 陆生景观营造

在陆生植物景观的营造方面, 应较多选用适宜当地土壤的湿地植物, 可以单独栽植构成片景, 亦可与其它花灌木或者岩石建筑等搭配, 构成花境或者花坛, 起到烘托点缀园区湿地景观主题的作用, 促进整个湿地景观环境中各景观和谐共存。园区道路在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园区中各景点的空间地理位置, 合理有效地设计观光游览路线。通过各条不同道路的引导, 使得游人能够尽可能全面地欣赏到湿地公园所呈现的不一样的景致。园区的道路在功能上应充分满足游客行走的便利, 同时作为公园的一部分, 还应考虑其样式的观赏性。园区内部环境中的游览路线以陆地环境欣赏为主, 也结合了水体环境观赏的形式。游览线路应尽可能多地考虑景观的异质性, 让游客在不同游览线路的指引下, 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湿地景观进行较为全面的欣赏。

摘要:近年来, 在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 城市生态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城市湿地公园中自然野趣景观的营造, 作为缓和城市与自然矛盾、保持自然的历史风貌、有效抑制城市病蔓延, 其营造理念和方法也已经逐渐被中外设计师所重视。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自然野趣,景观营造

参考文献

[1]李培建, 曲继红.园林设计中“野趣景观元素”的研究与运用[J].当代生态农业, 2013 (Z2)

上一篇:体验式作文教学下一篇:学生伤害事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