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人群

2024-08-26

特殊需要人群(精选7篇)

特殊需要人群 篇1

在众多糖尿病患者当中, 不乏一些特殊的群体, 如孕妇、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手术患者等等。鉴于他们自身特点以及病情的特殊性, 因而在拟定治疗方案时需要个体化区别对待。下面, 就来具体谈谈关于特殊人群胰岛素的使用问题,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1.肾功能不全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而糖尿病人的肾功能一旦受损, 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便受到很大限制, 尤其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只能选择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我们知道, 肾脏是胰岛素灭活和降解的主要场所之一,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 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能力也随之降低, 患者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相应减少, 因此, 肾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 应当加强血糖监测, 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以防诱发严重低血糖而危及患者生命。

问题2.慢性肝病患者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

肝脏是除胰腺之外, 人体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糖调节器官。肝损害可致肝糖原合成功能下降及糖耐量异常, 其中部分患者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 临床将这种继发于肝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

与一般的原发性糖尿病不同,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胰岛素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 还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及肝功能恢复;禁止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否则会加重肝功能损害, 甚至会导致肝功能衰竭, 进而危及生命。“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一般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只是轻度升高, 因此, 一般选择短效胰岛素制剂, 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此外, 由于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 因而胰岛素用量会稍大。需要提醒的是, 由于肝病患者的肝糖原储备不足, 空腹状态 (尤其是夜间) 低血糖的风险较高, 因此, 一般情况下, 尽量不要在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如确有必要, 剂量也不宜过大, 同时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

当然, 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来说, 治疗肝病、改善肝功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 血糖可随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问题3.孕妇血糖高该如何使用胰岛素?

专家解答:

孕妇如在怀孕之前已确诊有糖尿病, 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倘若是怀孕之后才发现血糖高, 则称为“妊娠糖尿病”。在治疗上, 无论是“糖尿病合并妊娠”, 还是“妊娠糖尿病”, 均不宜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 以免对胎儿的器官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除了饮食治疗以外, 胰岛素是控制孕妇高血糖的主要手段, 建议尽量采用人胰岛素。在妊娠早期, 血糖升高及波动不是太显著, 可选择预混胰岛素, 一天两次早、晚餐前注;到了妊娠中后期, 血糖较高时, 可采取短、中效胰岛素联合强化治疗, 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一般说来, 随着分娩的结束, 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随之恢复正常, 可以停用胰岛素;而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则需要继续给予降糖治疗, 可根据具体情况, 继续用胰岛素或者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摘要:在众多糖尿病患者当中, 不乏一些特殊的群体, 如孕妇、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手术患者等等。鉴于他们自身特点以及病情的特殊性, 因而在拟定治疗方案时需要个体化区别对待。下面, 就来具体谈谈关于特殊人群胰岛素的使用问题,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殊需要人群 篇2

关键词:特殊人群;特殊教育;基本原则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这些人有健康的,同时在我们的周边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盲、聋、哑等等,这些我们归纳为特殊人群,在特殊人群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他们都对生活充满了渴望,我们作为特殊教育者应当如何对特殊人群进行特殊教育呢?

一、要秉承特殊人群特殊对待的基本原则

在从事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清楚,他们是怎样的特殊人群,我们应当怎样去对他们进行教导,我们希望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特殊人群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进行过具体接触,很多人甚至看不起那些聋哑人、盲人,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周边人员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能够接受这些特殊的人。

在从事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我们是一样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需求,我们要满足特殊人群的生存欲望,我们要在教育工作中让他们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让他们知道自己同样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同样能对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其他人员对特殊人群的不理解,我们应当深入到周边群众中,让群众对这些特殊人员加深理解,让他们理解这些特殊的存在,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积极与特殊人群的家属进行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特殊人员的行为变化,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让特殊人员感觉到他们存在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对这些特殊人员开展教育工作。

二、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充满爱心的对待

特殊人群因为他们的特殊存在,需要我们的理解,他们希望被健康人所接受,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真心去奉献,要在工作中充满爱心,让特殊人员感觉到温暖,感觉到世间的美好。

爱心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点,由于特殊人员的情况不同,他们的生活状况不同,他们需要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提倡爱心教育,我们要把爱倾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感动那些特殊的人,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感动他们周边的人。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不仅要对特殊人员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导,同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让他们祛除生活中的自卑心理,然后他们觉得与其他人一样有用,别人能做的事情他们同样也能做成,让他们树立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我们教导的不仅仅是知识,我们更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我们要教导特殊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同时我们要抚平他们的心理伤痛,我们要用爱心去倾注、用爱去感化、用爱去理解。

三、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应当勇于尝试特殊人群的特殊性

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勇于尝试特殊人群的特殊性,为什么去体验这种特殊性呢?这种体验是我们未来从事特殊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要勇于尝试这种特殊性,我们要在尝试的过程中理解特殊人群经历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只有加深了这种体验,我们才能在特殊教育工作中进行各种尝试,引领特殊人群走出生活的困惑。我们可以尝试盲人,将眼睛蒙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尝试聋哑人,不能言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尝试智障,什么都不清楚,我们能做什么?只有做了各种尝试,我们才能深刻地了解特殊人群的艰辛,才能去探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去设计、怎样去安排,怎样去更好地帮助这些特殊的人。

四、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将特殊学员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上帝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会打开另一扇窗,我们要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尊重特殊人群,用爱去感化,用情去激励,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这个世界,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有用的人才。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特殊人员的亮点,及时把握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根据他们的情况设计他们应该拥有的未来。每个特殊学员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着他们所在的家庭,在我们的教育過程中,我们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我们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发展动态,及时做好与他们家人的沟通,我们要将他们的亮点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发挥出来。

在特殊人群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针对特殊人群的不同特点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努力发现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努力寻找最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让他们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走出困惑,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谢敬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特殊教育事业的春天[J].现代特殊教育,2009(1).

特殊人群甲状腺功能亢进误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特殊人群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发现11例误诊, 其中老年人病例8例, 儿童病例1例, 孕产妇病例2例。

1.2 方法分析11例特殊人群甲亢误诊病例, 对非典型甲亢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进行梳理。

2 结果

2.1 老年人甲亢误诊病例

老年性甲亢常常起病隐匿, 且常无典型的甲亢症状及相应体征。由于该群体年龄往往偏大, 加之常常伴随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其抵抗力普遍较低, 常被误诊。下面以该医院误诊的8例老年人甲亢病例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3例为冠心病: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要表现;查体:心界大, 心脏杂音, 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心动过速, 各种早搏, 或心房纤颤;2例为恶性病变:以消瘦、乏力、体重下降、失眠为主要表现, 病理活检肿瘤因子呈阳性;2例为消化不良, 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为主要表现, 消化系统检查均无异常表现, 按照消化系统疾病处理后, 症状反复发作;1例为精神疾病:以焦虑、多言、多动、失眠、易激动为主要表现。

2.2 儿童甲亢误诊病例

以该医院误诊的1例儿童甲亢病例为例进行说明: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乏力, 尤其活动后较正常儿童明显;通过心率失常药物治疗, 疗效差;心电图检查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 可见各种早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二、三尖瓣关闭不全;按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 病情无明显改善。

2.3 孕产妇

以该医院误诊的2例孕产妇甲亢病例为例进行说明: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以呕吐为主, 伴恶心、纳差、上腹部不适, 心悸、怕热、乏力, 四肢近端消瘦, 体重不随妊娠月份而相应增加, 易误诊为早孕反应。

3 讨论

“特殊人群”药具发放的探索 篇4

【关键词】特殊人群;育龄群众;药具发放

【中图分类号】R16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11-01

1.前言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目标、提高人口素质的物质保证。自多年以来,广大育龄妇女都可到乡镇街道社区或村一级的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点领取计生药具。但这些免费的计生药具却无人问津。自实行计划生育开始,我县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全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也逐步得到提升。然而,我们必须仍旧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县人口发展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给我们广大计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难题,特别是对“特殊人群”避孕药具发放难的问题更为突出。为做好新时期人口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工作,我县计生部门联系各乡镇街道计生服务站不断探索和解决特殊人群药具的发放难的问题。

2.“特殊人群”药具发放的具体实施措施

2.1建立流动育龄妇女网格图,提升优质服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呈现出复杂性的人员构成、随意的就业行为等特点,同时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从而给药具管理工作增加极大的难度。我县四分之一以上的育龄妇女居住在宁波、上海、江苏等地,同时位于城关的三个街道及乡镇有外地育龄妇女22658人流入我县。因此,对流入我县的外地育龄妇女以及外出育龄妇女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分类建档,构建流动人口常住网格图,细化到每个村居,同时在每个流动集聚地设立免费发放服务点。首先,针对外出的育龄妇女,以宁波为例,我县每季度都派遣专业的药具工作管理者前往宁波流动服务站。通过开设避孕药具如何选择和使用的座谈会,免费发放各类避孕药具和宣传册以及解答各类避孕药具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让每位在外育龄妇女得到服务。同时,对每位育龄妇女进行登记,不断完善流动育龄妇女网格图。其次,针对流入我县的育龄妇女,在每个街道设立流动育龄妇女服务站,每位流入育龄妇女可到现居住地居委会或乡镇计生服务站凭“婚育证明”领取免费药具等各种服务,由各街道、乡镇和村级计生工作人员负责对其进行每月随访,建立完善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保证育龄群众用药安全。

2.2特殊家庭特照顾,走村入户送服务

我县聋哑、弱智、盲人精神病、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人员等特殊育龄人群468人,通过县乡两级药具工作者多年的探索,我县对特殊家庭的药具发放采取了三级服务管理模式。一是村级药具管理员采取每月送药具上门、随访到人的发放形式。二是乡级药具管理员每季度开展特殊家庭走访活动,对特殊人群开展一队一的指导。三是县级计划生育部门定期组织走访慰问,为特殊人群送去温暖。此外,我县还建立了特殊人群短信平台,通过网络和电话相结合的咨询方式服务于特殊人群。

2.3整合资源,创新发放载体

坚持做好特殊人群避孕药具工作主要是提高特殊人群对药具的易得性。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根据新形势下我县特殊群体的心特点创新发放载体。为了进一步的方便特殊育龄群众领取避孕药具,普及避孕药具知情选择、帮助特殊育龄群众能及时解决人口计生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们制作了《避孕药具爱心服务卡》。把我县计划生育服务内容、药具知情选择参考、咨询电话、责任人等印制到《避孕药具爱心服务卡》上。一是在三大街道各个生活社区、私人诊所增设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二是在城镇商场、商贸中心、超市增设避孕药具免费发放专柜。三是在宾馆、旅店、大型娱乐场所增设避孕药具自动发放机。四是在县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科增设药具发放专柜。五是在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配备药具发放包。六是把避孕药具及《避孕药具爱心服务卡》渗透到婚育新风传递袋、计生“八宝箱”和宣传“大礼包”中,为育龄群众和特殊人群就地就近获得免费避孕药具提供方便。县级各相关部门要从场地、人员、资金、宣传等诸方面支持药具进机关、进企业、进药店活动。县人口计生局要搞好业务指导和药具配送,扩大避孕药具覆盖面,提高知情选择率。

3.结束语

特殊需要人群 篇5

一、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构思文章期间, 2011年5月23日央视《今日说法》播出的一个案例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这期节目名称为《母子在15年后相见》。1996年在云南昭通刘兴芬三岁的儿子被人抢走下落不明, 15年来家人从未停止过对学生的思念与寻找。2011年4月警方通知刘兴芬她的儿子张某找到了, 可两人却在铁窗相隔的状态下相见。原来张某被人贩卖至一户人家后, 12岁时因和家人感情不合离家出走, 一直在社会上流浪。为了生存, 年幼的张某只能靠偷盗维生, 终因盗割电缆被绳之于法。于是, 母子分离15年后在看守所里相见了, 母亲痛苦流涕, 泣不成声, 姑姑哭着嘱托侄子:家人在等着他, 让他好好改造, 出去后要好好做人。

多数的观众可能仅被母子重逢的场景感动, 而笔者在感动之余出于专业敏感想得更多。母子相见并不是这个真实故事的最终结局, 张某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人身边生活, 情形会是什么样子?张某几乎未读过书, 没有职业技能, 他要靠什么维生?他能改掉偷盗的习惯学会自立自强吗?面对偷盗前科累累的他, 周围的邻居朋友除了同情他幼小时的遭遇外会真心接受他、帮助他吗?一旦将来生活工作中遭遇歧视, 除了亲人外哪个机构可以为他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说未来的生活之路对刘兴芬和她的儿子张某是一大考验, 而此时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应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使这个故事暂时结局的美好延续成将来结局的美满。

对于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 有不少人在意他们的过去, 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未来。正因为如此, 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进行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部分特殊人群社会化治理机制创新的困境

(一) 缺乏重视, 理念亟需转变

意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创新才能带动体制、手段和制度创新。我们必须更新对特殊人群的管理理念, 抛却传统的重刑主义和政府全能统治一切的观念, 努力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 由严格管理为主向管理、教育、帮助并重转变。但在实践中存在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的情况。从管理主体来看, 政法机关、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对特殊人群的管理缺乏工作足够的重视, 帮教工作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却沦为次要, 甚至忙起来就不要了, 有时帮教小组都形同虚设。从特殊人群自身来看, 绝大多数的社区矫正对象法治观念不强, 接受监督、改造、帮教意识淡薄, 认为只要走出高墙就万事大吉, 他们不愿接受监管帮教, 不愿主动向公安机关汇报改造表现和思想状况, 不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 有的甚至重新走向犯罪犯罪。

(二) 手段落后,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性质特殊, 情况复杂, 管理难度很大, 加上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人员流动性大, 要及时、动态地掌握相关情况相当困难。一直以来, 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管理主要靠安置帮教部门通过监所发函和基层组织调查收集建档、逐级统计上报进行管理, 工作量大、时间长、准确率低。而且这些人员流动不断加大, 不少人员不回籍, 不申报户口或去向不明, 直接脱离监管视线, 使帮教管理工作衔接不上, 无疑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隐患。

(三) 人才匮乏, 欠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的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更需要一支过硬的管理人才队伍。但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任务繁重, 待遇偏低, 而且他们直接面对特殊人群心理压力大, 甚至不能保障人身安全, 工作积极性也一定程度受影响。因此, 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队伍, 要严把选聘入门关, 选聘政治思想坚定、专业素质高、实战技能强的人员充实工作队伍, 对在职人员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努力提高工资待遇, 落实养老、医疗、人身安全等各类保障, 解决特殊人群管理者的后顾之忧。

(四) 参与性差, 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应该是群防群治式的, 应当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 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正是对特殊人群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只依靠有限的公安、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工作的, 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对于特殊人群的管理参与很少, 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以社会治理的思维做好特殊人群工作

(一) 探索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 防止脱管漏管

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劳动改造相结合、行为矫正与心理矫正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的要求, 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加强有关部门、单位的协作与联动, 及时掌握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 建立帮教档案, 防止漏管失控, 尽量摸清失控人员应去向, 及时采取措施跟踪帮教。

(二) 做好特殊人群的就业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要贯彻好服务帮助的理念, 帮助特殊人群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帮教单位在教育改造、培训就业、帮贫解困、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各单位安置帮教工作联系点制度;另一方面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协调劳动部门支持和配合安置帮教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 减免考试、发证和鉴定等有关费用, 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岗位信息、职业培训与介绍等帮助。

(三) 各界联动, 用真诚与真情帮教特殊人群

特殊需要人群 篇6

关键词:地震,特殊受伤人员,心理反应,护理

5·12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这些伤员们不但躯体受到巨大伤痛, 强烈的地震使人们生存空间突然压缩和彻底改变, 在心理上失去了空间归属感, 感到一种生存威胁, 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慌和不安, 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住院期间仍将面临余震的威胁, 加之对亲人安危的牵挂等等, 这些都不利于躯体伤痛的康复。所以, 面对这些身心俱伤的特殊患者, 我们在做好伤病护理的同时, 针对不同心理反应开展了心理护理, 收到了良好效果。笔者现就大地震后在骨科抢救护理受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5月12日-5月19日共收治因地震受伤的住院患者190例, 男117例, 女73例, 年龄最小3岁, 最大72岁。四肢骨折85例, 压缩性骨折32例, 盆骨骨折25例, 软组织伤48例。190例患者中8岁以下的12例, 有失去亲人的患者23例, 住院截肢的患者12例。5月20日-5月27日陆续转省外医院, 平均住院天数12 d。

1.2 不同类型的心理反应与临床表现

见表1。

2 护理

针对不同类型特殊患者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2.1 受伤儿童的护理

根据伤情给予常规护理。尽量将孩子安排在同一间病房, 让他们感受身边还有小朋友存在, 让他们一起做游戏, 减少他们的失落感, 让他们不再害怕和孤独。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 尽可能减轻疼痛。尽早通知孩子的父母及亲人来身边陪护, 使其感到安全。

护士和家人多使用爱抚的动作, 如摸摸孩子的头, 握握他们的小手。表扬他坚强勇敢地逃出来, 活了下来。提供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 夜间开地灯, 避免黑暗, 减少患儿恐惧感。

2.2 失去亲人患者的护理

2.2.1 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与他们一起感受悲伤。

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 理解和接纳他们的痛苦, 就如同让他们倒掉心中的垃圾。

2.2.2 多与患者交流, 理解患者地震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鼓励患者要好好活下去。

活着就有希望, 也是对死去亲人负责的态度, 让他们明白自己还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2.2.3 多关心患者, 可以用身体语言表达关怀的情感。

如握住他们的手并不时轻捏, 递给他们一杯水、一张纸巾等。这种理解与支持比直接的言语更为有用。

2.2.4

饮食尽量多样化, 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保证营养摄入,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物等保证睡眠。

2.2.5

通过各种渠道通知其他亲属来院陪护患者, 使患者安心住院, 接受治疗。

2.3 对截肢患者的护理

这类患者多是因为保住性命而截肢, 我科有5例患者在自己不相信肢体坏死时急诊截肢, 3例在入院抢救时紧急截肢, 4例因气性坏疽截肢。这类患者术前没有心理支持, 术后反应特别强烈。这类特殊患者的护理特别困难。

2.3.1 术后不要急于让他们接受事实, 要耐心等待, 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等到患者情绪稳定后, 自己想了解伤情时再告诉他们事实真相, 讲解截肢的意义和康复计划。

2.3.2

多与患者交流, 针对有焦虑、恐惧心理的患者, 首先给予鼓励和支持, 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受伤情况, 灵活进行心理疏导, 讲述身残志不残的例子, 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和理解, 讲明精神因素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 鼓励他们振作精神, 争取早日康复。

2.3.3 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患者一般情绪急躁, 缺乏应有的忍耐, 易激惹。

护理时忌批评、训斥和表示不耐烦, 应耐心向患者讲解, 反复说教, 说明肢体残疾与生命的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及时指导今后自理生活的方法, 给予心理和体力上的支持, 用温存、体贴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战胜痛苦, 获得康复。

2.3.4

对自我形象特别在乎的患者, 鼓励他们表达出目前体形改变的感受和真实想法, 保护其隐私和自尊, 给予正面引导, 帮助他们适应日常身体结构改变的行为, 如使用拐杖或安装假肢。鼓励他们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同情, 鼓励他们多与他人交往, 获得别人的尊重。

3 小结

5·12大地震造成的患者, 因受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伤害, 表现出与以往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和临床表现, 不利于治疗和护理。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心理反应, 实施特殊的护理措施, 对患者身心两方面进行治疗, 收到良好的效果, 住院期间患者情绪稳定,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4 讨论

感知未来:特殊人群超能力小议 篇7

据有关媒体报道:这些幸存者都曾有过一种不安的模糊感觉,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就在袭击发生不久前,很多幸存者基于不能言说的本能反应,就开始改变了他们原来的工作或行动计划。其中有一名女乘客在排队登机时,突然感到胃部剧烈疼痛,于是她去了洗手间,从而错过了这次死亡航班。另一件奇怪的事是:撞向世贸双子楼的一架飞机在9月11日上座率有不同寻常的降低,而另外三架在那天被劫持的飞机所载乘客数量也只有平常的一半。

科学家艾德·考克斯还发现:那些“注定”要发生意外的火车在出事的时候,乘载旅客的数量也比平时要少很多。加利福尼亚大学统计学家杰西里·乌特思博士认为:很可能就是因为一些乘客产生了“不祥预感”,从而改变了行动计划逃过了死亡之旅。另外,法国航空公司一架协和式客机在2000年坠毁之前,机组人员就曾有过“坠机预兆”。一名机组人员的同事声称,他们仿佛都在“病态地期待一场事故发生”。其中一名机组人员曾对他说:“那就好像我在等待某种事故将要发生一样……”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外,还具有一定预感未来的“直觉”,或叫“第六感觉”,这也就是生物学家所说的“机体觉”。而由于这种预感有时非常模糊,甚至使你无法依赖它做出正确的决定,故科学家们又将它称之为“机体模糊觉”。那么,人类的大脑真的会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吗?就在不久前,美国科学家迪恩·拉丁博士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心理学家迪克·比尔曼教授等人经过一系列惊人的实验后宣称:人类的大脑确实有一定预见未来的能力。

据悉,美国军方很早就对人类的预感产生了兴趣,并且为一项名为“星门”的秘密研究提供过大量资金,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是否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而“星门”计划的研究人员之一迪恩·拉丁博士,则对一些“幸运士兵”逃离灾难的能力感到非常吃惊。他发现,这些士兵能够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多次从战场上死里逃生,故认为他们一定有预感灾难的特殊功能。而正是因他们有了对灾难的预感,才下意识地做出了一个能够拯救自己性命的决定。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拉丁博士将一台测谎仪进行了一番简单的改造,使其在被测试者看到随机播放的一些录像画面时,测谎仪能够检测出他们皮肤表面的电流变化。实验后拉丁博士很快发现:这些志愿者在看到色情或极端暴力图像之前,身体就能对那些即将看到的画面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在看到暴力画面的前几秒,被测试者们就开始对暴力图像产生畏惧后的电流变化。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凯里·穆利斯博士为了证实这个实验,他将自己也连在这台测谎仪上,通过多次实验他惊奇地发现自己也有一定的先知能力。穆利斯高兴地对拉丁说:“这真是太怪异了,我能提前3秒看到未来……”

另外,英国爱丁堡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也分别重复了拉丁博士的实验,并得到了基本相似的结果。而更可喜的发现是,在实验者中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只占上百万分之一的几率。然而科学家们也称,这种“特异的预感”往往非常模糊,致使你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故在许多事件中,人们都因为没有在意这些“模糊的预感”而后悔不已。但也有人因产生了这些“不祥预感”从而避免了许多的灾难。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安全工程师弗德·科尔布,曾在“挑战者”号项目组工作过很长时间。据他讲早在事故发生的5年之前,美国著名的通灵者贝维·耶格斯和艾伦·沃恩就曾预言过“挑战者”号将要失事。1981年3月,沃恩让耶格斯把手放在信封中的一张“挑战者”号照片上,耶格斯很快就将获得的信息传人大脑。他首先看到的图像是太空,然后就看见火箭和航天飞机。接着,耶格斯又看见一个环状物密封不好,里面的燃料漏了出来并很快产生了巨大的爆炸。

沃恩当时就把感知到的情景写成信寄给了弗雷德·科尔布,科尔布立即想到这个环状物一定是橡胶密封圈,他马上去找负责推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求检查,但最终航空航天局没有听取科尔布的意见。1986年1月28日11时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数百万观众的目睹下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也在这次事故中全部丧生。事后调查组研究发现:导致价值12亿美元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确是因价值仅为900美元的合成橡胶密封圈泄漏燃料造成的。

在保加利亚有个盲人老太婆,她在少年患病导致眼瞎后就产生了一种惊人的特异。不论是谁只要在她面前一站,她就可说出此人的过去、现在、将来及准确的死期。她曾帮助许多人找到了失踪的亲人,也曾帮助警察揪出过无数的歹徒,她就是当代世界上超级先知——万加·季米特洛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万加就曾做了一个让世人震惊的预言。她说在1999年或2000年的8月,有一艘名叫“库尔斯克”的船将沉入水下,全世界都将会为它哀悼。20年后这个预言变成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于2000年8月12日沉没在150米深的巴伦支海,全船118名官兵全部遇难。

而感知到“库尔斯克”号出事的还有俄罗斯海军军官科列斯尼科夫。他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地向记者描述:“不知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预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给我写了一首凄凉的诀别小诗。其中最不祥的几句是这样写的: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就像他悄悄写这首诗一样。他悄悄地把诗留在家里,是在他出事后我才发现的。我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也许在冥冥中确实预感到了什么……”

早在1898年,英国作家摩根·罗伯森曾写过一本《徒劳无功》的小说。书中描述了一艘名叫“泰坦”号的豪华巨轮,在从英国至美国的途中撞上冰山沉没。但谁也没料到的是,这本小说中编写的故事竟成了14年后的不幸现实。1912年4月4日夜间,一艘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因撞上了冰山沉没于海底。悲剧发生之后,有人将小说中描写的情景与“泰坦尼克”号对比,结果发现许多地方有惊人的相似。如两船都是初航沉没,其原因都是撞上冰山;肇事地点都是在北大西洋,发生的时间又都是在4月;航线都是从英国到美国,乘客伤亡惨重的原因又都是救生艇不够。1997年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泰坦尼克》,更是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达到了18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收入为6亿美元,位居全球及北美地区历史最卖座片的第一名,其纪录迄今仍无影片能超越。

另外比较相似的还有船名、船的长度、船的载重量、螺旋桨的数量、乘客的数量、碰撞时的速度及救生艇的数目……1912年船难发生之后,小说立即被誉为令人惊异的预言小说。但作者罗伯森却在家中因不明原因举枪自杀。而在“泰坦尼克”号沉船发生之前,据说有许多乘客也因产生“不祥预感”而在登船前的最后一刻退掉了船票。如英国著名实业家翰纳本来准备乘“泰坦尼克”号去美国洽商,但在距开船前的十几天里,他连续几夜都梦见沉船和许多人被冻死、淹死的悲惨景象,致使他果断地做出了退票的决定。

美国医生威廉姆·格林等人对死亡预感现象已研究多年,他们在对数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故事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人能够预见到自己的死亡,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前兆并不是以预言形式出现,更不是为自己的后事所做准备,而是一种特别的或消极的心理状态。这种莫名其妙的沮丧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大约从一个星期至半年不等。我们中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专家何明华认为:这种能“预见死亡”的心理状态可能与潜意识有关。而人的潜意识会接收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东西,它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其中包含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面。

上一篇:人性化管理心理健康下一篇:空气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