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儿童(精选12篇)
特殊需要儿童 篇1
2003—2004年,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 (TheEuropeanAgencyforSpecialNeedsandInclusiveEducation)出台了早期儿童干预项目(EarlyChildrenIntervention,ECI)。该项目从五个方面剖析了各成员国早 期儿童干 预政策及 实施的情 况:可获得 (availability)、经济 (affordability)、就近(proximity)、跨学科合作(interdisciplinary)以及多样化服务(diversityofservices),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为任何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家庭提供服务,以提升儿童的个人发展,加强家庭自身的教育能力,构建全纳社会。
作为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的成员之一,英国卫生部、教育与技能部于2003年采用欧洲特殊需要教育发展署提出的改进建议,颁布《开端合作》(Togetherfromthestart)作为ECI服务的国家指南。至此,英国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以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提出的五大要素作为发展和变革理念,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政策、投入充足的经费、促使跨学科和跨部门合作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等行动,为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
一、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指向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够获得早期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区域以及地方层面的政策,识别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提供各种类型的个性化服务。
1.政策一体化
英国正式为所有5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是在2004年《儿童法案》颁布之后。该法案提出整合服务的理念,提出将儿童早期干预的责任明细到健康部、教育部以及社会保育部,并促使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强调儿童信托的重要性,指出应以不同的方式资助一体化的服务部门。重视专业领导者或者主要工作者(keyworker)的培养与职能,形成并发展共同评估框架(commonassessmentframework),引起了整个儿童服务部门的全面系统性变革。在《儿童法案》的推动下,英国自200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早期干预服务政策。国家、区域及地方政策上的一体化为确保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拥有同等的早期干预服务权利提供了政策保障。
2.针对性的服务
英国将早期儿童分为三类,并提供不同的服务:(1)没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的是一般性服务;(2)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的是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支持;(3)有复杂需求的儿童,由专门的机构为这一目标群体提供综合性支持。
3.提供主要工作者
早在2003年英国ECI服务的国家指南中就有提到要为所有存在复杂需求的儿童及家庭提供主要工作者以协调服务并为家庭提供信息。随着ES项目的发展,全英国逐渐形成共识:ECI服务应该为所有地方的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配有一名主要工作者。ES项目要求主要工作者致力于以下工作:提供单一场所与家庭建立联系,实现服务的协调,使所有ECI服务的专业人士获得资格并参与设计家庭服务计划,为复杂特 殊需要儿 童及家庭 提供持续 的帮助和 情感支持。 《专业领导 从业指南 》(practitionersguideforleadprofessionals)还将专业领导和主要工作者的职责定义为:“专业领导或主要工作者要提供一体化的支持,联系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的唯一途径,鼓励家长参与决策和变革,协调各机构部门的服务措施,减少服务的重复和断层。”[1]
二、就近
就近指尽可能使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最近的范围内获得早期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合理分布早期干预服务机构,同时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和及时性。
1.分布合理
首先服务机构分布合理。家庭、社区及地方的特殊需要早期儿童干预服务机构应合理分布,其目的在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任何地区都可以获得同等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英国各地区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主要有提供初级保育的健康合作伙伴(如初级保育信托,PCTs)、提供中级保育的NHS医院信托以及儿童发展中心(childrendevelopmentcenter,CDC)。其次是服务类型的分布合理。尽管各机构提供的早期干预服务因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但在英国的各个地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够获得:(1)常规发育复查与筛查程序;(2)来自儿科咨询医师、物理治疗师、语言和言语治疗专家、地方医院的专职医生等的评估和治疗;(3)儿童发展、理疗、知识等方面持续的专家建议和帮助;(4)流动服务,即通过家庭访问或是在儿童发展中心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帮助以改善儿童的学习障碍;(5)与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见面的机会;(6)教育心理学服务;(7)来自社会工作者的支持。[1]
2.信息及时
一旦儿童确定出有特殊需要,英国ECI机构就要立刻向其家庭提供信息。残疾儿童高目标(Theaiminghighfordisabledchildren,AHDC)核心文件直言“健康、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地方提供者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可以理解的(accessible)、有用的(available)、相关的(relevant)、准确的(accurate)、联合的(joined-up)和以使用者为中心(user-focused)的信息”。[2]ES项目也提供材料为家庭以及相关机构提供免费的标准信息,并且已经在英国得以广泛传播。如ES背景信息手册(ESbackgroundinformationbooklets)涵盖了保育、经济支持、教育、健康服务、社会服务、教育评估、机构联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ES家长信息手册(ESinformationforparentsbooklets)提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及诸如自闭症谱系障碍、脑瘫、耳聋、唐氏综合症、多感官障碍、视觉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等特殊情况的信息,ES发展杂志(ESdevelopmentaljournals)提供了早期儿童发展情况的信息。此外,非政府组织机构(在英国也称为自愿性组织或第三部门)也通过建立网站,如唐氏综合症国家教育网、耳聋儿童国家协会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协会网等,以及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提供信息。若是儿童患有罕见的或是复杂的残疾,则由主要工作者(Keyworkers)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经济
经济指向英国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能够免费或以最低成本获得早期干预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政府加大对ECI的财政投入。呼吁医疗系统、社会保育机构、教育机构、保险公司以及非政府机构都提供资助,降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接受ECI服务的成本。出台标准手册,保障ECI服务的高质量。
1.低成本
英国政府对ECI服务投入大量资金,这使得大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都能以最低的费用甚至免费接受高质量的早期干预服务。例如,2003—2009年期间,中央政府投资1600万英镑以发展早期支持项目,旨在提高为5岁以下的残疾儿童及家庭提供ECI服务的质量;2008—2011年期间,中央政府出台《残疾儿童高目 标》,投资3.7亿以增加 家庭照顾 残疾儿童 的时间,并提供3500万英镑额 外资金(additionalfund)以提高残疾儿童家庭的保育质量。额外资金的主要用途还在于支持发展5岁以下语言、交流障碍的儿童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例如,2008年中央投入4000万英镑支持“每个儿童都是言语家”(everychildatalker)项目,以确保主流早期教育从业者更有效地帮助儿童发展语言和听力技能。有些经费尽管是面向所有儿童,如《确保开端》、《早期阶段和保育拨款》(earlyyearsandchildcaregrant)用于资助地方5岁以下的所有儿童服务机构,没有明确的专项资金用于ECI服务,但是在政策上明确提出偏向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某些地区的自愿性组织通过与地方当局签约或者被授权,也为ECI服务机构提供资金,如在莱特斯城市就有自愿性组织出资为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服务配备主要工作者。
2.高质量
质量一直是英国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服务强调的重点,英国编写的相关标准、工具以及材料等都是为了保障ECI服务的高质量。如《儿童、青年和产妇服务国家框架》(NationalServiceFrameworkforChildren,YoungPeopleandMaternity)标准8指出:“(1)残疾儿童和青年接受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机构协调服务是以特殊需要的识别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为依据的;(2)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最早期的服务;(3)为家庭提供一系列恰当的、灵活地和有求必应的服务支持。”[3]基于标准8,残疾审计工具(disabilityaudittool,2009)提供了自 评,以帮助地 方服务达 到国家标 准水平。早 期支持服 务审计工 具 (earlysupportserviceaudittool,2009)将重点放到5岁以下儿童,促使英国ECI服务采纳欧洲特殊需要与全纳教育发展署提出的发展模式及改进意见。该材料采用以下原则:(1)重视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的独特性;(2)基于共同的评估、计划和反思,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早期服务;(3)服务的一体化、全面性和协调性;(4)服务的连贯性;(5)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监测和提升;(6)家庭有能力做决定;(7)无论在何地,家庭都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8)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参与服务的形成和发展;(9)工作实践和服务系统的整合;(10)早期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
四、多学科工作
多机构工作指向英国ECI服务机构中来自不同学科专业和背景的工作人员能够合作,共享目标。基于此观念,英国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多学科团队,确保成员稳定。
1.家长参与
英国ECI服务普遍认为最经济有效的服务方式是确保家长及保育人员全程参与服务计划,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NSF标准8也强调要积极融入家长参与特殊儿童的家庭治疗、保育和计划的制定,并为他们提供支持。
ES项目鼓励家长参与ECI计划的决策和执行。通过团队会议(TAC),将家长置于讨论和决策的中心,共同设计家庭服务计划(familyserviceplan),促使与家长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该项目促进了多学科工作,并且已经形成了家长、保育人员以及专业人士之间的协商机制,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共同目标。AHDC项目也重点强调了家长参与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评估程序;(2)设计和反思儿童的保育计划;(3)地方特殊需要儿童服务的策略性讨论、计划和决策。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构建美好未来,儿童计划》(buildingbrighterfutures,thechildrensplan)强调的重点。EYFS也将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视为自身发展的基石,指出:“儿童早期阶段从业者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期阶段从业者应该与来自其他机构(如地方以及社区的健康和社会部门)的专业人士合作,识别特殊儿童的需求,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为残疾儿童以及保育中的儿童服务尤为重要。”[1]
2.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方面,英国ECI服务机构采取的方式主要有:(1)组织规律的、稳定的跨学科团队会议。跨学科团队会议的召开有利于团队协作,共同参与制定ES家庭服务计划;(2)设定团队参与条件。参与条件的设定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具体包括有共同的语言、时间、明确的角色分工等。这已经在英国的各个地区得到认可,并在《儿童法案》和《每个儿童都重要》中得以重申;(3)建立审查机制。当需要设计某项共同和有目的的活动时,审查机制帮助团队人员认识到这项活动不属于任何一个机构,时刻将重点聚焦于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如ES审计工具就是帮助多机构团队审视各地方ECI服务的质量,并且不断形成新的跨学科工作实践;(4)创建合作新方式。如儿童信托就为跨部门、跨学科合作创建了新的方式,它将儿童、青年以及家庭的相关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地方当局和儿童初级保育信托(primarycaretrust)创建合作的新机会,加速了ECI服务的一体化进程。
五、多样性服务与协作
多样性服务与协作指向由健康部、教育部和社会保育部共同提供的卫生、教育、心理、营养等多方面的干预与服务。基于此观念,英国在提供多样性服务的同时,力求保障各个部门间以及部门内的协调与合作。
和其他欧洲国家相似,英国的ECI服务主要由健康部、教育部、社会部负责。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并且积极与家庭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如表1所示)。
机构及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是提供高质量多样性服务的重要保障,一直被英国视为改革和发展ECI服务的重中之重。以特殊需要儿童的转介为例,EYFS就转介问题设立了国家与地区的共同期望:“转介应该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事件;应该与儿童及家长一起计划和讨论。各个机构部门之间应该交流信息以确保儿童服务经历的连续性。”[4]对此,英国ECI服务将早期诊断以及转介融为一体,通过多机构及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建立ES家庭档案、编写ES发展杂志以及制定特殊教育声明等方式,确保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时能够获得连续的、协调的支持和服务,避免因缺漏和延迟而影响进一步的干预。
早期儿童干预是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特殊教育的起点,是构建全纳社会的关键环节。“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特殊儿童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矫正。”[5]在这方面,英国不仅加大了对早期特殊教育儿童及家庭的关注,还提供了全面、多样和协调的服务。不可否认,英国的早期儿童干预体系是相对健全的、系统的和普惠的,基本满足了每位早期特殊需要儿童及家庭在健康、教育和社会方面的需求,进而向全纳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翻译并整理:EuropeanAgencyforDevelopmentinSpecialNeedsandInclusiveEducation.EarlyChildhoodInterventionintheUnitedKingdom[EB/OL].https://www.european-agency.org/agency-projects/early-childhood-intervention/early-childhood-intervention-20032004.2014-03-23.
特殊需要儿童 篇2
(一)医疗(机构)广告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有关卫生技术人员的证明材料;
3、省卫生部门出具的《医疗广告证明》;
4、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必须进行营业登记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医疗机构:要经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具《医疗广告证明》,广告内容只限:机构名称、诊疗地点、从业医师姓名、技术职称、电话号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
(二)医疗器械广告
1、申请人及生产者的营业执照及其他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
2、产品注册证书或产品批准书,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还应当提供生产许可证;
3、省级医疗器械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医疗器材广告审查表》;
4、其他证明文件。
医疗器械广告中不得含有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如“疗效最佳”、“保证治愈”等。不得贬低同类产品,不得与其他医疗器械进行功效和安全性对比。不得含有“最高技术”、“最先进科学”等绝对化语言和表示。不得含有治愈率、有效率及获奖的内容。不得含有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的内容。不得含有直接显示疾病症状和病理的画面,不得令人感到已患某种疾病,不得使人误解不使用该医疗器械会患某种疾病或者加重病情。不得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承诺。不得利用消费者缺乏医疗器械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弱点,以专业术语或者无法证实的演示误导消费者。
(三)药品广告
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广告审查表》;
2、营业执照;
3、《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生产)或《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销售);
4、商标注册证(人用药)。
5、有商品名称的药品,必须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该商品名称的批准材料;
6、其他确认广告内容真实性的文件。
药品广告中不得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如“疗效最佳”、“药到病除”、“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等。药品广告不得贬低同类产品,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对比,不得进行药品使用前后的比较。不得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绝对化的语言和表示;不得含有违反科学规律,明示或者暗示包治百病,适合所有症状等内容。不得含有治愈率、有效率及获奖的内容。不得含有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的内容。不得使用儿童的名义和形象,不得以儿童为广告诉求对象。不得含有直接显示疾病症状、病理和医疗诊断的画面,不得令人感到已患某种疾病,不得使人误解不使用该药品会患某种疾病或者加重病情,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怂恿任意、过量使用药品。不得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承诺。不得声称或者暗示服用该药能应付现代紧张生活需要,标明或者暗示能增强性功能。不得单独进行广告宣传。广告宣传需使用商品名称的,必须同时使用药品的通用名称。
(四)房地产广告
1、营业执照;
2、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东莞市建设委员会);
3、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东莞市建设局);
4、商品房建设准建证(东莞市建设委员会);
5、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6、国有土地使用证(东莞市国土局);
7、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东莞市建设局)。
房地产预售、销售广告的,必须载明:开发企业名称、中介服务机构代理销售的必载明该机构名称、预售或者销售许可证书号。
房地产广告不得含有风水、占卜等封建迷信内容,对项目情况进行的说明、渲染,不得有悖社会良好风尚;涉及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所有或者使用的基本单位应当是有实际意义的完整的生产、生活空间;对价格有表示的,应当清楚表示为实际的销售价格,明示价格的有效期限。广告中表现项目位置,应以从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现有交通干道的实际距离表示,不得以所需时间来表示距离。项目位置示意图,应当准确、清楚,比例恰当。涉及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市政条件等,如在规划或者建设中,应当在广告中注明。房地产广告中涉及面积的,应当表明是建筑面积或者使用面积。涉及内部结构、装修装饰的,应当真实、准确。预售、预租商品房广告,不得涉及装修装饰内容。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利用其他项目的形象、环境作为本项目的效果。使用建筑设计效果图或者模型照片的,应当在广告中注明。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出现融资或者是变相融资的内容,不得含有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广告中涉及贷款服务的,应当载明提供贷款的银行名称及贷款额度、年期。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房地产广告中涉及物业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涉及尚未实现的物业管理内容,应当在广告中注明。广告中涉及资产评估的,应当表明评估单位、估价师和评估时间;使用其他数据、统计资料、文摘、引用语的,应当真实、准确,表明出处。
(五)食品广告
1、营业执照;
2、《卫生许可证》;
3、保健食品广告的,应有国务院卫生部《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或《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4、新资源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准文件;
5、特殊营养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准许生产的批准文件;
6、进口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输出国(地区)批准生产的证明文件,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签发的卫生证书,中文标签;
7、其他证明文件。
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最新科学”、“最新技术”、“最先进加工工艺”等绝对化的语言或者表示。不得出现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份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该食品的治疗作用。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可以替代母乳,不得使用哺乳妇女和婴儿的形象。不得使用医疗机构、医生的名义或者形象。食品广告中涉及特定功效的,不得利用专家、消费者的名义或者形象做证明。
(六)酒类广告
1、营业执照以及其他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
2、经国家规定或认可的省辖市以上食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该酒符合质量标准的检验证明;
3、进口的,应当有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批准核发的卫生证书;
4、其他证明材料。
酒类广告中不得出现以下内容:⒈鼓动、倡导、引诱人们饮酒或者宣传无节制饮酒;⒉饮酒的动作;⒊未成年人的形象;⒋表现驾驶车、船、飞机等具有潜在危险的活动;⒌诸如可以“消除紧张和焦虑”、“增加体力”等不科学的明示或者暗示;⒍把个人、商业、社会、体育、性生活或者其他方面的成功归因于饮酒的明示或者暗示;⒎关于酒类商品的各种评优、评奖、评名牌、推荐等评比结果;⒏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和不科学、不真实的其他内容。
(七)化妆品广告
1、营业执照;
2、《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3、《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4、美容类化妆品,须持省级以上化妆品检测站(中心)或卫生防疫站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
5、特殊用途化妆品(如育发、染发、烫发、脱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晒),须持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批准文号。
6、如宣称为科技成果的,须持省级以上轻工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科技成果鉴定书;
7、进口化妆品广告,须持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化妆品进口的有关批件、国家面检部门检验化妆品合格的证明、出口国(地区)批准生产该化妆品的证明文件(附中文译本);
8、其他证明文件。
化妆品广告禁止出现下列内容:⒈化妆品名称、制法、成份、效用或者性能有虚假夸大的;⒉使用他人名义保证或者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的;⒊宣传医疗作用或者使用医疗术语的;⒋有贬低同类产品内容的;⒌使用最新创造、最新发明、纯天然制品、无副作用等绝对化语言的;⒍有涉及化妆品性能或者功能、销量等方面的数据的;⒎违反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
(八)兽药广告
1、生产者的营业执照副本以及其它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
2、经广告发布地的省级农牧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兽药广告审查表》;
3、农牧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文件;
4、省级兽药监察所近期(三个月内)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单。
5、经农牧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发布的兽药质量标准,产品说明书。
6、境外生产的兽药,须提交《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
7、法律、法规规定的及其他确认广告内容真实性的证明文件。
兽药广告中不得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如“疗效最佳”、“药到病除”、“根治”、“安全预防”、“完全无副作用”等。不得贬低同类产品,不得与其他兽药进行功效和安全性对比。不得含有“最高技术”、“最高科学”、“最进步制法”、“包治百病”等绝对化的表示。不得含有治愈率、有效率及获奖的内容。不得含有利用兽医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兽医、用户的名义、形象作证明的内容。不得含有直接显示疾病症状和病理的画面,也不得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承诺。使用范围不得超出国家兽药标准的规定;不得出现违反兽药安全使用规定的用语和画面。兽药广告批准文号应当列为广告内容同时发布。
(九)农药广告
1、农药生产者和申请人的营业执照副本及其他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
2、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农药广告审查表》
3、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
4、农药登记证、产品标准号、农药产品标签;
5、境外生产农药的广告,须提交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农药登记证、农药产品标签;
特殊需要儿童 篇3
我认为,生态式早期干预从基层特殊学校的层面来讲,生态式干预尤其强调具体干预(包括教育和训练)过程的协作性、动态性和人性化,包括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婴幼儿干预目标和内容的制定、干预活动的开展、人际的互动、营造的环境都应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如何进行生态式早期干预,上海市卢湾区10年前就开始了实践和探索。
为保障区内每一位特殊儿童享受适时的教育,1999年上海市卢湾区以“是人就要受教育”理念为指导,率先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针对0~6岁的特殊儿童中障碍程度严重的儿童不能到就近学校接受教育的现实问题,卢湾区结合区情提出“送教上门”服务,让这些儿童在家庭里接受教育。该举措不但有利于保障特殊需要儿童的入学率,而且对于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各机构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后续的教育训练等方面工作并不能有机的衔接,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探索一条系统的早期干预方案——生态式干预。
一、生态式早期干预方案的目标和特点
生态式早期干预以生态式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特殊儿童早期发现、筛查和诊断以及干预各环节之间保持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谐的和均衡的相互作用关系。
1.生态式干预方案的目标
0~6岁有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的指导思想是通过采用多种策略积极帮助和支持这些儿童及其家庭,共同促进这些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逐步完成家庭适应、机构适应、社会适应,促成其达到与环境相适应的平衡状态。该方案以让这些儿童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最终目标。
2.生态式干预方案的特点
(1)协作性
全方位:综合分析影响0~6岁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努力做到家庭、社会、机构干预功能互补、整合,技能训练和情感关怀并重。
(2)动态性
全程:跟踪全区0~6岁儿童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健全人格对早期干预具有积极效果。早期发现的过程要贯穿动态发展的观点,尽可能不对儿童下定性的结论,提倡以持续变化、小步递进、不断进步的方式发现、记录。
(3)个性化
尽管特殊需要儿童群体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群体性,但是在特殊儿童群体内部每个个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时应该考虑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特点和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制定个性化的动态干预方案,既弥补缺陷,又深挖优势潜能。
3.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的基本结构
确立了“早期发现——早期筛查和诊断——生态式干预”的工作模式(见图1)。
(2)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各模块的功能(见图1)
(3)早期发现模块的功能(见图2)
在早期的发现过程中,我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①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婴儿少,情况各异且复杂。
②婴儿的早期特殊性易被家庭忽略,或已经发现但不愿正视。
③早期发现的过程各不相同,见表1。
④从发现到确诊需要对婴儿家长进行适合的心理调适,在一定程度上这项工作比确定婴儿的特殊性更困难,但对以后的干预起积极的作用。发现过程中家长表现的态度也不同,见表2。
针对家长身上发现的问题,课题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对有特殊需求儿童的干预方案一定要强调家庭的心理支持,婴幼儿的最佳干预环境是家庭、最佳干预者是家庭成员,因此,对家长的心态调整和干预技术的指导是实现教育干预的关键。
(5)早期筛查和诊断模块的功能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对筛查对象分析的流程,尽可能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对象,以便更加准确地对对象进行分析和确诊(见图3)。
(6)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块的功能
运用生态自然调控的基本方法,动态监控个体阶段早期干预的进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水平儿童,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补偿教育措施,提高婴幼儿个别教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4.生态式早期干预的实施
生态式早期干预就是要考虑个体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生存环境以及相互关系制定个性化的动态干预方案。也就是说,生态式干预以尊重婴幼儿个体发展为核心,关注人格健全与情绪情感的发展。在生态式干预过程中强调对家庭成员的支持和信息交流的畅通、通过咨询服务、家长培训和资源活动中心建设等达到婴幼儿与家庭、教育机构、医院、社区等相关生态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影响儿童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下面主要从干预目标的确定、干预内容的选编、干预活动的设计以及干预环境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态式干预的实施如何实现生态化和个性化特点。
(1)确定生态式早期干预目标
生态式干预针对0~6岁婴幼儿的个体发展特点及其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帮助和支持这类婴幼儿逐步提高和改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达到和谐发展的平衡状态。从生态式干预目标的操作层面来讲,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制定上依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和生存系统地变化情况做及时的动态调整。
(2)选编生态式早期干预内容
在遵循0~6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0~6岁特殊需要婴幼儿的年龄、类别、程度以及早期干预所涉及的运动能力(大肌肉运动、精细动作)、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六个领域的各项内容来选编个性化的生态干预内容,让这类婴幼儿在一定的时空活动中适应环境,把握完整的生活,同时注重各领域干预内容之间共生互补、有机融合,构成了开放的干预内容,并给予适时、适度、适量的支持和指导,有助于婴幼儿形成有机的内部发展生态。
(3)设计生态式早期干预活动
开展生态式早期干预活动是将儿童置于日常常态生活环境中(特别是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婴幼儿,在不脱离正常孩子群体的活动中接受特殊指导),依其能力水平及适应现状并充分考虑其最近发展区,以适应未来常态生活环境为导向,充分了解生活环境,运用生活环境,为促进发展而提供适合其干预需要服务的个性化干预过程,包括:
①评估幼儿目前的状况
②确定个别化的教学内容
③制定个别化的教学目标
④制定个别化的早期干预方案
包括干预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器具和设备,参与早期干预的人员,以及各种干预形式的时间安排等。要将早期干预的家庭模式、机构模式、社区模式的三种方式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的成长(见表3)。
⑤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在干预的过程中运用生态自然调控的基本方法,动态监控个体阶段早期干预的进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水平婴幼儿,设计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和补偿教育措施,为每一位干预对象建立个人成长资料档案,加强资料、影像、生态等多元化评量的研究和运用,跟踪他们的发展情况。
(4)营造生态式早期干预的人文和物质环境
在生态学的视野中,自然界的各种物种、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生生相息的共生状态,在对婴幼儿早期干预的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干预者(家长、指导教师、医生等)与婴幼儿、指导教师与家长、医生与家长、专家与医生等之间的关系,及幼儿园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的相关系统,家庭、机构、社区等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积极、良好的生态环境。
0~6岁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都有一个痛苦的心路历程。因此,在干预过程中研究工作者们十分重视对家庭参与干预信心的支持,突出强调家庭干预的氛围和婴幼儿的成长环境。通过对婴幼儿个体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进行详尽地分析,建立早期干预的支持系统。
研究者们认为婴幼儿的生态化干预的最佳环境是家庭、最佳干预者是家庭成员。因此,对家长的心态调整和干预技术的指导是实现生态式干预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推荐相关网络信息,鼓励家庭进行网络式交流,成立网上信息交流俱乐部(早教指导网和卢湾教育网)。这项工作主要解决了家长的心理问题,通过网络上有共同困难及需求的家长间的平等交流,使得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②指导人员与家长一起到医院确诊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并辅导、协助家长共同参与干预计划的实施。这项工作主要解决家长操作技术方面的难题,因为家长是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直接施教者,因此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十分必要。
③送教上门。这项工作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家庭及儿童提供了来自社会、机构的关爱和帮助。
10年了,上海市卢湾区努力做到了保持信息交流畅通,通过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家长培训和资源活动中心建设等全盘协调的干预服务,以尊重婴幼儿作为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格健全与情绪情感的发展,营造宽松自然、相互尊重、彼此合作、相互激发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洋溢着人文气息的人际关系。
自从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自实施以来,上海市卢湾区早期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保障了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为早期干预的实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为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以及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真正践行了“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这种生态式早期干预模式值得探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D].华夏出版社,1996.
[2]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J].中国特殊教育,2003,(3):66-70.
[3]张艺.视力残疾幼儿早期教育的实验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2,(2):47-51.
[4]张炼.早期干预实践的原则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8):34-37.
[5]王雁.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0,(4):1-3.
[6]边霞.试论“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思想[J].早期教育,2002,(9).
作者单位 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
特殊需要儿童 篇4
什么是特殊儿童呢?所谓特殊儿童就是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他们有的超越普通的孩子,有的则与普通的孩子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他们却都未达到进入特殊学校教育的范围,这些孩子都是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和特殊教育的。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教师应从他们的个体差异入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区域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也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或开放教育,在这种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角落、材料、操作的次数,蕴含着松散性、愉悦性、顺应儿童求知天性的种种特点。本文以区域活动为例,谈谈在实践中应如何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
一、目标分层,建立互信,体验成功
特殊的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常常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够体验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孩子的能力没有很好地估量,或高或低。因为这些孩子的能力原本就超出普通孩子或者是低于普通孩子,因此,在目标定位的时候,我们参考的相关指标也应该发生变化,应该以孩子原有水平为参考,在教师搭建结构时,应以孩子可能触及的层次为最佳目标,这种适合孩子的目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幼儿体验成功。
1.认可偏离常规,承认自我成长,从“不会”到“可以”。区域活动相较于集体活动来讲,一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更为细化的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为其量身打造适合他的目标。在区域活动中,相同的操作内容,教师在目标的设定上可以有多个层次,面对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我们可以在常规目标以下再设立两个目标,例如,中班的小一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她对语言的交流显现出异常的困难,对于她,我们的目标就不是定位在会说某句话了,而是定位在使其喜欢观看表演,对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对其他幼儿的表演表现出认可上,认可的方式可以多样,等等。对孩子的期待和目标,我们更多地应该优先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相对应的,对于孩子的评价,我们也要有所不同,旨在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认可自己,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任。
2.预设多层目标,考虑个别差异,从“完成”到“挑战”。有一些孩子常常会被老师表扬,却忽略了他们的真实需求,这些孩子通常表现为,他们会很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许就因为这一点,教师常常就认为孩子掌握了,是的,孩子是掌握了,也许在我们进行这个活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样的活动对这一类孩子是有效的吗?对于他们,我们应该进行另外一种尝试,这对孩子自己来讲,是一种适合自己的“挑战”,这样的高标准和高目标才是适合他们的。
二、内容设置,关注差异、自主选择
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正视这一点,正因为有这样的客观现状,因此我们的教育才会如此的复杂和多变,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我们不光要在目标上进行有层次的细化,更要在具体的操作内容上花一番时间,让孩子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在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是不同的标记来区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只要是孩子们约定俗成的,都能够了解的就行。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标记或是颜色,表示的是涵盖不同容量或是深度的操作内容,以便于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份。
1.关注差异,借助辅助结构。刚才在目标分层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有那样一类孩子,他们和普通的孩子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特别是身心障碍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他们就有了更大的差距。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观测与教育诊断,尽可能弄清他们每个人的生理和个性方面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要求,在降低基本要求和减少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挖掘开发潜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发展这些孩子的个性特长。在内容的选择上,删去不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和练习,适当增补直观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浅显的、容易掌握的内容,调整学习步幅、次序和难度,并针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让他们获得成功。例如,在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为这类孩子提供示意图或者是每一步已经标注好序号的实物,以便于幼儿掌握和练习。
2.进行选择,适当高层架构。还有一类孩子,常常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们处于持续的“饥饿”状态,对于教师提供的一些内容,他们往往很快就能够掌握,甚至在活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那么,就我们当下的内容是完全不适合这一类孩子的,因此,在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就应该有调整,或是进行更为高层的架构,让孩子能够“吃得饱”并且“吃得好”。例如,在折纸的活动中,有的孩子已经早早地背下折纸的具体步骤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复杂的示意图,内容包括:几种学过的成品的组合,还可以是探索“翻转”“叠加”“镶嵌”等比较难的技能,让这些孩子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通过教师示意图的提点,让幼儿在活动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材料,从而获得较高、较快的发展。
三、避免干扰,弱化指导,凸显主体
有时,我们教师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忽略了孩子的发展和可能发展的空间。有时候自以为是的帮助和指导反而成了干扰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预留,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去探索,在探索中自主成长,这种体会和顿悟是最为宝贵和最值得珍惜的。
1.敢于放手,善于观察,从“抱着走”到“跑着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存在问题的,甚至对于一些任务是不能够独立完成的,当你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想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行为会不自然地流露出帮助,流露出不信任。亲爱的老师们,请你们耐着性子,细细地去观察吧,也许孩子真的在这次活动中不能够完成,但是,请你们再次努力地控制下自己,让我们找找孩子进步的地方,也许只是一种不放弃的态度,也许只是有一个毫无逻辑的猜测,也可能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探索,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收获要比我们直接看到最后的结果更为有价值,这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与其用结果的伪获得来告慰我们成人,这样的真探索也许更让人惊喜吧。
2.预留空间,便于对话,从“你要做”到“我能做”。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往往很快就能够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对他们来讲不存在任何的挑战,也许老师交代的任务对于他们只是原有经验的再次复习和巩固。对于这样一些能力特别强的孩子来讲,这种任务显然就有些太过于容易和简单了,这种不具备挑战,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就最终的成就感来讲是绝对不具有最大化效应的。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们给他们的空间应该更大,留白更多,让他们有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跟那个更强大的自己进行对话,在假设、实验、验证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四、适时干预,控制挫折,有效推动
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就仅仅需要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呢?我想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当然不是,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还应该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通过观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手,拉一把、推一把,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快地适应、更好地融合到我们集体的活动中来。
1.控制挫折,“脚手架”助力。有教育经验的老师可能都会发现,挫折的教育是需要的,但是绝对是需要控制的,因为没有人愿意不断地被打击,因此,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控制挫折是必要的。但是,有很多孩子在面对一些任务的时候还是非常无力的,因为他们离那个任务看起来还是比较远,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这些孩子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要给孩子一些可以攀登的支架,让他们借助支架的力量和方向来获得成功,然而每个孩子攀登的路径也有不同,我们要进行多方面的关注,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快乐。
2.挑战适宜,“任务分析”推动。怎样的成功才会获得最大的喜悦感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问题,如果说任务的难度太低,很容易完成,那么对于成功的体验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喜悦感。如果说任务的难度太高,孩子通过努力也完不成,因此也不能够体验成功。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只有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那样的才会体验到最大的喜悦感。但是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会选择放弃,或者说是不选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个任务进行分析,鼓励幼儿挑战,帮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挑战,用任务分析的方法,用阶段性的目标达成策略来推动幼儿朝着胜利的彼岸进发。
五、合理衔接,因材施教,打破传统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一刀切的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也不被孩子接受,但是在集体教育仍然占有重要位置的今天,我们似乎又不能弱化集体教育的力量。教师只有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处理好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用幼儿集体的教育力量去影响个体,用幼儿个体的力量去推动集体前进,才能最大化地促进幼儿自然地、整体地、有差异地发展。
1.潜在的特殊,无痕化的关注。那些节奏相对稍慢的孩子一般还伴随着心理上的不自信,常常表现为,不敢或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或者常常以旁观者以及观众的角色存在于整个群体中,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主动求助,这一类孩子需要教师及时并到位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应该是不露痕迹的,是不被孩子发现的,至少是不应该被其他孩子发现的。这样的帮助和关注如要不为人知是需要老师们动一番脑筋的,根据孩子的需要以及可以关注和帮助的点来确定方式的使用,关键是关注但无痕,这会给这一类孩子走向成功送上一把高度适宜的梯子。
2.高调地引领,明确的高标准。还有一些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往往就因为这个,他们常常自信心满满,完成任务之后会无所事事,从而影响别的孩子,使得活动不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这种孩子往往较其他幼儿更有优越感,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优势,来带动别的孩子前进,或者说让他们在整个班集体中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明确地给他们提出任务或提出较高的标准,让他们有事可做,而这种事情又是有利于整个群体的发展的,用小部分幼儿的力量去带动和推动整个群体的发展,让孩子们在互学中促进各自的成长。
特殊儿童鉴定简介 篇5
特殊儿童鉴定简介
(assessment of special children)(1)由相应的机构或专业人员用一定的方法对疑似特殊儿童进行各种必要检查并做出结论的过程。实施特殊教育之前的必要步骤,一般由特殊教育学、特殊心理学、有关医学等各方面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参加。可设立经常的或临时的鉴定委员会进行此项工作。采用规定的标准化的医学、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对儿童偏离正常的方面、性质、程度、受教育及发展的可能性做出判定,并提出对其最佳教育安置的建议。需遵循客观、科学、准确、有具体分析和个别进行的原则。一些国家对此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中国队盲、聋、智力落后、肢残等特殊儿童的鉴定标准、工具和方法作了统一规定。(2)一种对特殊儿童状况的总结性文件。除由专业人员做出的鉴定之外,通常还有学校班主任、教师对教学班上每个儿童在一定时间(如一学期、一学年或在校期间)内的学习、思想品德、纪律、身体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做出的概括性结论,以供其他新任课教师、家长或毕业后就业单位招工时参考。高年级的特殊学生还可以有残疾儿童的自我鉴定或小组鉴定。“词条内容来源于七维教育支持中心与特殊教育辞典第二版。”
特殊教育与特殊儿童的成长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聋儿;成长
文献回顾
特殊儿童包括弱智、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学习困难、语言障碍、肢体残疾与病弱、情绪与行为障碍、超常儿童等(张福娟、江琴娣,2005)。按照联邦政府的定义,聋儿(Deafness)是不能接受口头语言,甚至于借助助听器或其他形式的帮助也不能听到人们讲话的严重听力丧失。重听(Hard-of-hearing)就是比聋要好,但是对儿童的教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听力丧失(艾伦、施瓦兹,2005)。而《残疾标准》把听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双耳听力丧失或有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的环境的声音。可分为聋和重听两个级别(张福娟、江琴娣,2005)。
而笔者这一研究是针对聋儿即特殊儿童当中有听觉障碍的儿童进行的,旨在研究这类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关于这一群体在早期所受教育对其生活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从家长的角度或对聋儿的变化的观察来了解聋儿早期教育对聋儿成长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这样的方法原因是: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的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和理论(陈向明,1996);定性方法可以依据典型的或少量的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袁方、王汉生,1997)。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所能找寻到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进行定量研究。
个案描述
本文被访谈的个案均为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的学生家长,该聋儿康复中心位于北京市德胜门附近的胡同中,是笔者有着两年实习经历的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A: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某学生的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为祖孙关系。其孙女现年三岁,属于先天性失聪。个案和其孙女一家都来自外地,为了更好的配合聋儿康复中心的教学在学校附近特意租房住下。
B:曾为聋儿康复中心学生家长,与学生为母女关系,其女儿现年十岁,曾经在聋儿康复中心接受过一年的教育和训练,个案的女儿已在某普通小学就读。
笔者通过对两个访谈的资料分析得出一些关于聋儿的教育问题的思考。笔者将得出的想法以聋儿教育为主线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
一、聋哑儿童的家长对儿童抱有殷切期望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来第一天哭的厉害,就是不愿意来上学,我没办法只好天天来看着她。”“她妈妈就在旁边租了个房子。”(A)
“总觉得她还是来接受一下训练比较好啊。在家里教的都是我们自己家的话,我家原来不是北京的,就不是普通话。”(B)
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设想,都希望聋儿能够和正常的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希望儿童在社会上能够适应。
“当然是希望她能直接去上普通的幼儿园啊。”(A)
“希望他能跟你们这些学生一样去上大学啊。就跟一般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B)
二、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抱有期望和自己的评价
1、家长对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视。认为只有好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儿童有更多的发展。
“比如他们有体育课啊,认知课,美术课啊什么的,感觉都挺好的。”(B)
2、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的作用很有信心,认为聋儿康复中心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我家孩子应该一年以后也能差不多了吧。”(A)
3、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师资较满意,同时认为儿童发展同老师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里的老师很辛苦啊,真的,特别辛苦的(反复强调)。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是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这里最主要就是教孩子说话吗。老师们都很好。”(A)
4、家长认为聋儿康复中心有自身的优势,认为那些优势对儿童的发展很有好处。
“还有大概就是聋儿的环境吧。感觉这里有很多一样的孩子,有很多了老师,还有象你们这样的志愿者,然后还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参观。” (B)
三、家长对整个社会抱有期望
“让他们知道有很多跟他们一样的孩子啊,这样不会自卑。还有就是可以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而且那些人也还是没有什么歧视啊或者不好的想法。”“ 孩子英语还有点担心。”“ 以后英语也是要练的,就是以后就不知道了。”(B)
个案在担心孩子在走出聋儿康复中心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个案对整个社会对聋哑人士甚至特殊人士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聋儿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聋儿语言能力发展上,还包括儿童心理、德智体美等方面。
①因为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课程设置,聋儿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训练和发展。这些不同的锻炼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能够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聋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其适应早期教育之后的生活和学习。
②聋儿在学校中的早期教育也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聋儿康复中心拥有专业的老师及大量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志愿者,同时聋儿康复中心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集体教育与单独教育并存的方式。这使孩子明白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并不突兀,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存在,同时志愿者和老师使得他们明白有很多群体在关心着他们,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受到很多人关注的。
③当然,聋儿的早期教育中最关键的还是对聋儿听力、认识和发音上的训练,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专门的一套训练方法和步骤,只有在这样一套专业的训练之下儿童才会系统的在听力、认识和发音上发展和进步,以后才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一点也体现了聋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家长对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自己的经验看法和各种的期望,同时这些看法和期望不仅仅单独针类似于早期教育的学校,还包括儿童本身和整个社会。
①家长都认为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家长尤其重视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认为只有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够使聋儿有快速和正确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家长也认为丰富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聋儿的全面发展。
②有些家长也在担心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聋儿在接受了这些早期教育后不一定就能够完全适应走向社会,可能需要很长的过渡期或者很好的衔接,而这些除了需要聋儿的家长和学校的努力之外,社会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看出家长对社会对聋哑儿童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期望社会能够帮助聋儿适应走向社会的变化。
二、建议
①笔者认为聋儿的早期教育方法选择上最好还是选择专业的学校教育,其优点和好处在研究中显示的十分明显。单一家庭教育或非专业的早期学校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都极有可能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儿童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发展和适应问题。
②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聋儿的早期学校教育比较重要的是学校课程设置、师资以及管理和运行方式。同时,针对笔者对聋儿康复中心的观察,聋儿康复中心这样半、全托的学校,儿童的伙食和住宿条件也是需着重考虑的一点。
浅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篇7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近年来,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所谓特殊需要儿童, 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 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 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1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 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 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而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 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 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 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 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1 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
1.1 生理特征
从己有的研究来看, 特殊需要儿童的身体形态, 主要指身高、体重、坐高等, 与常态儿童基本一致, 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与普通儿童比较时, 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也有的研究比较明确的表明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不如常态儿童,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智力落后影响了他们的活动, 进而身体素质较差, 小肌肉群欠发达;二是测量时, 他们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智力障碍形成原因不同, 其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如身体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空间定向能力差等。
1.2 心理特征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 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 知觉范围狭窄, 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较正常儿童明显迟钝, 且易疾劳, 注意力易分散。第二, 记忆方面:记忆的速度慢, 记忆的内容不准确且不牢固。第三, 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 发展缓慢;词汇量小, 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 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词不达意。第四, 思维方面:判断力差, 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 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 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 考虑问题不合逻辑;数的概念掌握困难, 简单的计算亦难完成, 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易集中, 注意范围狭窄, 稳定性差, 难于分配注意力。第五, 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 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 情绪反应降低, 对挫折的耐受力低。
综上所述, 若想使特殊儿童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像正常人一样的发展, 那么我国特殊教育机构就应加强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2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音乐故事, 启发学习兴趣借助音乐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开展音乐竞赛活动, 增强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气氛, 诱导学习兴趣。如,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有趣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将单调的教学过程形象化, 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学的自主、轻松, 还能够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特殊需要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 也有好胜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在特殊需要儿童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符合特殊需要儿童心理特征、容易被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的音乐竞赛活动,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法, 也是一种对待音乐的态度, 它的教育原理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自然的、基础的, 它不是单独的、纯粹的音乐, 是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种人人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 使用特殊需要儿童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最简单的音乐技术, 激发特殊需要儿童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情绪、认知等能力得到启发, 从而矫治其身心障碍,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2.2.1将语言和动作赋予音乐的节奏, 矫正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障碍。节奏本身能够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 也可以将语言、音乐和动作三者连在一起。虽然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存在一定的障碍, 但是节奏与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说妈妈下班回家上楼的节奏、切菜时的节奏、说话时的节奏等, 所以, 节奏是比较容易被弱智儿童理解和感受的。2.2.2通过即兴活动, 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创造能力。即兴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 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情感的本能需要。即兴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其内容贯穿在特殊需要儿童音乐教育的歌唱、音乐游戏、舞蹈和语言中。奥尔夫在他的教育中提倡让学生没有约束的、亲自设计自己的音乐活动, 培养儿童的即兴创造能力。2.2.3进行器乐教学。在教学中, 采用音调丰富, 音色纯美, 演奏技法简单易学的作品。也可采用打击乐器, 如沙锤、碰铃等。播放节奏整齐的音乐, 带领学生随音乐的节奏打击乐器, 以此来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体协调性与配合能力。
3 特殊需要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 音乐可以给特殊儿童带来快乐。我们知道很多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 他们可能受到家长的冷落、同伴的歧视, 以及生活上常遇到的一些困难, 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长期压抑, 而并不快乐。而音乐的娱乐功能是残疾儿童最能感受和体会到的。
其次, 音乐对特殊需要儿童有治疗和康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 也有专门的音乐治疗, 就是通过音乐对一些病人包括残疾儿童进行一些康复和治疗。众所周知,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通过人们的感官器官对音响的接受, 以及心理上的共鸣而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再次, 音乐可以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提高交往能力。特殊需要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并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还可以增强特殊儿童的群体意识。因此, 我国应加大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力度, 并在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再加入心理辅导、医学治疗等方面加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完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促使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尽早迈入国际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吴跃跃, 李平平, 喻秋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 2008 (11) .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 1.
[3] (美) William L, 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 肖非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4]张鸿懿, 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 (1) .
特殊需要儿童 篇8
第一次认识他, 是在一年级新生开学报到的时候。父亲牵着他走进教室, 他的身子是斜的, 两只腿走起路来不协调, 看上去就不像一个正常的孩子。虽然心里有疑问, 但我没有说出口, 把他当作正常孩子一样为他安排了座位。
第二天上课, 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当所有的孩子都那么认真、专注在听着我的讲课时, 突然, 有个孩子趴在地上, 正爬得起劲, 当我走近看他时, 他对于我的存在完全无动于衷, 只是在玩着地上的纸屑和灰尘……看着这样的孩子, 刚怀孕的我只能去扶他起来, 但是他很不情愿。我害怕惹他生气, 会做出更离谱的事情, 有点束手无策。这样的情况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教过如此特殊孩子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有点茫然了。
天啊, 太意外了, 怎么会有这种孩子呀。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学生?敢在课堂上如此自由?抱着一大团的疑问, 我赶紧电话联系家长, 第一天就上门去家访了解情况。父亲告诉我:可能是因为他母亲生产的时间太长, 被呛到了羊水又缺氧, 导致他有羊癫疯, 智力也不如其他的孩子, 甚至连大小便也不清楚, 要人提醒。现在他们又生了第二个孩子, 他的妈妈要照顾孩子, 也没有过多的精力来照顾他。父亲要养活一家, 只能拼命地上班挣钱, 以后就会由他外公来带他。学校离家近, 考虑到方方面面还是决定到这边上, 而且觉得让他多接触正常的孩子可能对他有利。
了解了这样的情况后, 我就一路都在想着:我怎么让这棵可怜的小草能够长得更绿呢!
每天的课上我都会提醒他好好听, 教他写字但是他反应迟缓, 甚至连握笔都不会, 对他来说, 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你跟他说话时, 他对着你呵呵的笑, 或者在教室里乱爬, 甚至会跑出教室……让你有很强的挫败感。为了不影响课堂, 我经常都选择严肃批评, 然而效果却很差。最后实在没有办法, 他外公只能陪读。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改变了想法。那天, 7点的早自习铃声一响, 我马上跑到教室, 一看今天与众不同啊, 怎么少了一个“老学生”啊。去问赵赫, 他也说不清, 打电话问了他爸, 说是因为赵赫的外公身体不好, 要在家休息两天。这几天我的任务很重啊!
课刚上完, 我还在教室里批改作业。
“老师, 赵赫在厕所里没有出来!”一个平时多管闲事的孩子一边说还一边笑。
“老师, 他上厕所没有带纸去。”
“老师, 很多人都在外面笑他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跑过来告诉我情况。
我赶紧拿了纸, 跑到厕所, 那边已经围了很多人。因为他的特殊表现, 很多学生对他是久仰大名了, 在那里说说笑笑。我很生气:“有什么好笑, 赶紧回教室!”我当时气坏了, 心想:我的学生再不好, 也轮不到你们来笑话。
也许当时已经怀孕, 母爱泛滥吧;也许是作为一个班主任的责任吧;也许是我对他小小的爱吧, 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只是不想再让其他的孩子笑话他了, 我赶紧帮他处理了一下后就带去办公室了, 他一直低声不语, 他也知道难为情的, 也许他的小心灵受到了伤害。我知道:教育的第一要素是尊重学生, 特别对这样的特殊的学生我更应该小心翼翼。
“赵赫, 是不是忘记带纸啦?没关系的, 老师这里有, 你以后没有就到老师这里来拿。”
他没有说话, 从他的眼里, 看到的尽是对我的的不信任……
“以后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来找老师, 老师都会帮你的, 都会站在你这一边的。你可以把我当成你学校里的妈妈!”我摸着他的小脑袋, 亲切地跟他说道, 言语的恳切似乎对他起了化学反应, 他望了望我……
这时的他就像棵需要浇灌的小草, 也需要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如果我能一开始就“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一下, 也许刚才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从此以后, 我对他的关注多了。我经常利用下课时间和他做游戏, 找他谈他弟弟的事情 (他很喜欢他弟弟) , 关心他的生活起居。每次课间在其他孩子写字时, 我也会握着他的手教他写字, 虽然没有什么大效果, 但是我还是一直坚持。有次早上他来我办公室, 看到我在吃早饭, 问他有没有吃过, 他说吃了, 可是看着他两眼放光, 明显很馋, 我把我的饼分了一半给他, 他乐滋滋地边吃边走回教室了。他每次来办公室, 我都会找点吃的给他, 他也成了我办公室的常客, 也增加了我与他交流的机会。渐渐地我发现他的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 简单而且纯净。虽然他每次的说话都断断续续, 很吃力, 但是每一次他都很诚恳。他的自然和纯净似乎会传染, 每次和他谈话, 我都觉得人变得轻松、自然……渐渐地, 和他说话, 成为我最开心的事情。
同办公室的老师很喜欢和他开玩笑, 经常问他:“赵赫, 你最喜欢谁呀?”“我……喜欢……弟弟。”这是他经常性的回答, 但是现在他也会说:“宋……老师。”这个时候我通常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渐渐地, 这样经常式的沟通起了效果……这个小家伙似乎能感觉到我对他的特殊照顾, “懂事的他”似乎想要回报我。一节课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也不太能听见他的笑声了……更令我感动的是, 这个可爱的小家伙能把一张画满的考卷递到我面前。虽然看不出什么, 连个“2”都是躺着的, 但是我的脸上却装满笑容, 因为可爱的他已经知道试卷要写满了。如果你让他爬到地上, 他会跟你说:“脏……生病!”他不仅懂事了, 他也热爱劳动。知道吗?现在的他已经学会捡纸屑了。在教室里, 经常可以看到他趴在地上专心捡纸屑的可爱模样。有同学搞卫生没有搞干净, 他还去批评他们呢!
由于他的特殊情况, 由于其他的种种原因, 在年中旬转走了。意外的是在我生完孩子三个多月后, 接到了一个电话, 是赵赫的父亲打过来的:“宋老师, 一直都想谢谢你, 但是不知道怎么谢你, 你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前几天回老家, 带了两箱鸡蛋给你补身子。已经放在门卫那里了, 你什么时候有空去拿一下!”此时的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特殊需要儿童 篇9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 这就成了特殊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 必须构建新的特殊教育评价体系, 让评价为特殊教育服务, 让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趋合理和理性。
一、个性化教育具体内容
1.文化学习与认知。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 为学生因人而异制订短期训练目标和长期达成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方式, 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教育评价体系, 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比如, 有的轻度智障儿童, 可以进行拼音、字词、简单课文和数学认知等的教学, 有的可能多进行生活实用方面的学习, 比如, 认识“男”“女”、会写自己的名字、地址、父母的名字等, 认识钱币、会买卖东西等。而孤独症的孩子则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教育要少一些要求, 更注重注意力训练等康复矫正方面。
2.生活技能与职业技术。对于智障、听障等残疾学生来说, 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 获得自理、自立的生活生存技能尤其重要。我们对培智生和低年级聋生进行基本生活技能教育, 高年级聋生则学习电脑操作、编织、服装裁剪、剪纸、书法绘画、种植栽培、泥塑等技术,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 矫正因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
3.安全文明与健康。学校通过完善制度、开发教材、健全设施、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健康教育等措施确保了学校师生安全、健康与稳定。
4.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我们不仅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进行学习、锻炼、康复等, 还通过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如, “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 来激励、培养特色学生与学生特长。同时还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 通过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阳光健身活动、亲子训练矫正等, 使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相结合, 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和成长。
二、个性化教育具体措施
由学校选取包括医疗人员、康复师、鉴定师在内的教学骨干人员, 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全面的测查、评估, 做好详细的记录。
在做好学生测评的基础上, 按照《安丘特校“个性化教育, 多元化评价”工程实施基本指标与标准》包含的六大指标, 即学习认知、文明礼仪、安全健康、生活技能、文体特长、异常行为等, 为学生制订并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 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通过日常的短期目标评价和长期目标评价及在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诸如“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 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 对学生的教育训练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特殊教育评价中, 更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 以及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的发展以及教师对教学行为、授课质量的重视。立足每个学生个性与差异, 建立个性化的多元教育教学指标与目标, 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用多个元素和不同的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成长轨迹, 多元素评价学生的结果即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成绩, 以增加学生自信心和特教教师的成就感。
四、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听障、语障、智障、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方面的残疾儿童, 面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必须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 考虑评价内容的多维性, 结合评价操作的全程性, 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辩证统一, 并注意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实施“个别化教育, 多元化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 不局限于同层次不同个体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还注重同一个体的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 根据《前测记录》与《后期评估记录》的比较, 来检验学生自身训练目标的达成程度, 以此衡量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 我们也不局限于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 而是更注重学生康复补偿、艺术素养、职业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生存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通过开发的各类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评价体系, 尝试建立起教育、教学、康复一体化设置的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与评价体系,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康复与成长。
摘要: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评价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特殊需要,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特殊需要儿童 篇10
由此可见,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 优秀的儿童电影都受到了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青睐。“儿童电影”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性习惯用语, 在中国乃至世界, 目前都没有一个关于“儿童电影”界定的法规。在本文中提到的“儿童电影”是参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对中国少年儿童电影范围的限定, 我认为, 儿童电影是以电影这种传播手段的形式, 展现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主题和精髓。它既是电影又是儿童文学, 是二者的交叉结合体。
正是儿童电影的这种双重性, 决定了其在儿童成长中作用中的双重性和特殊性:将儿童文学的作用融合在电影作品中, 彰显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又以电影独有的视听效果展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髓, 凸显电影特有的艺术性, 兼儿童文学、电影优势于一身, 双管齐下, 拓宽了孩子接受途径, 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教育作用
儿童电影以更合乎孩子心理的方式发挥着其在儿童成长中的教育作用。
“人类的行为是完全受它的环境所支配和冲突而生出希望和需求, 而借它的生理本能以趋赴之, 故其结果, 亦无所谓善和恶, 祸和福。而何以使他们如此发动力?教育最有关系, 是教育的辅助者———有这种辅助力量的地位者———电影, 最有关系。”儿童电影作为孩子受教育的一部分, 常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获得孩子心理上的认同, 并促使移情作用产生, 从而起到教育作用。在儿童电影中, 电影的拍摄多选择从儿童的视角拍摄, 且大多数主人公与受众群体的孩子年龄相仿, 动作说话、思维水平都与孩子相似, 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 这样的一致性更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同, 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片中的角色中, 从而发生种种情感体验。观众被角色打动之后, 角色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 观众打心底认同这些形象时, 形象的美好品质也深入观众心中, 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这样避免了文学作品中生搬硬套式的教育模式, 对孩子情感教育不应靠大人强行灌输, 当孩子自己和电影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而得来的情感体验是最真实的, 让孩子自己在电影作品中主动去感知, 去领悟, 去成长。
根据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儿童电影《草房子》中, 杜小康被迫辍学, 嘱咐桑桑替自己上好学。桑桑见杜小康在校门口卖糖和玩具, 将零花钱硬塞给杜小康, 杜小康不肯接受强迫桑桑拿了两块糖。桑桑回到教室, 再也忍不住眼泪, 生硬硬地包着嘴里的糖, 擦着眼泪大哭着说, “我在吃糖!”。这样真挚纯真的情感, 电影用桑桑脸上的眼泪为特写镜头和“我在吃糖!”语音听觉为桥梁, 将“友谊”二字升华突显。这样直观真实的表现力更容易让孩子认可, 远比直接抛给孩子抽象的“友谊”二字来得深刻, 这样的教育比书本上来地更合情合理、更易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电影, 这是极普遍而又常见之物了, 它有重大的功能, 早已成为世界人所承认。它能影响教育, 亦早为世界人所承认。”另外, 电影运用旁白表现手法, 突出主题, 更有助于孩子对主题的捕捉和理解。在《草房子》中就贯穿着厚重沉稳的旁白声。如汇演中, 陆鹤以出色的表演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当陆鹤演出完毕偷偷躲起来哭时, 旁白插入:“那天晚上在火光和月光中, 我看见了世界上最勇敢、最英俊的一个男孩子。他终于真正地赢得了自己的尊严, 也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丽。”这样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使主题更加突出,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认识作用
儿童电影集声效、音效等特技, 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使他们增长知识, 发展智力。
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说:“希望儿童文学作品都能作为儿童生活的延伸部分而存在。”“延伸部分”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儿童心理渴望实现又难以达成的幻想的诗性描述, 儿童往往通过幻想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进入到理想或可能的生活中。儿童电影分为科幻型、动画型、亲情型、成长型等诸多种类, 几乎囊括了世间的方方面面, 利用电影的形式展示了儿童文学中的“延伸部分”。从心理学上来说, 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且本身阅历不丰富, 占有的感性材料极其有限, 仅凭书本上的文字描述, 有些情景难免无法想象。可当以电影可观可感的方式呈现时, 儿童文学的认知作用就大有不同了。电影赏心悦目的画面和震撼心灵的声音以直观的展现形式, 容易让观众融入剧情中, 产生联想, 此联想来自真正的画面景象, 而非抽象单纯的理性联想, 由此产生的联想更加具体可感。
视觉化时代电影以独特的艺术效果带给我们从未体验过的真实感。电影中的画面是实实在在拍摄下来的, 是目前技术手段上最为逼真的再现。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来表现作品, 如现在如火如荼的3D、4D电影, IMAX特效等, 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对孩子视野的开阔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在科幻电影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哈利波特》为孩子们呈现了一个魔幻的世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有会送信的猫头鹰, 会变化移动的楼梯, 恐怖的吼叫信, 任意穿梭的隐形爵士, 动织毛衣的毛线签, 还有哭声可以吓死人的曼德拉草曼,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 电影让孩子在美好的流光叠影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阅读更丰富的人生, 从而更有助于拓宽视野, 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 儿童电影在展现世间和人性的阴暗面上, 处理巧妙, 通过塑造丑陋的坏人形象、正义战胜邪恶的完美结局等手段, 将这些一带而过, 符合儿童的心理范围, 做到即使讲的是悲伤的事情, 也不具有“危害性”, 更多的传递和突出人性的美好和关怀。如《喜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的结局, 每次都是伴着灰太狼凄惨搞笑的标志性语言“我一定会回来的!”而收尾。如此喜剧巧妙的安排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告诉了孩子世界的形形色色, 又不至于伤害孩子单纯善良的心灵。
三、审美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美是儿童文学的客观性和创造的目的之一。因此, 儿童电影不仅仅借助色彩、图像、音乐艺术颜色展示了音乐美、画面美、自然美, 更传达了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让孩子从感官愉悦到心灵愉悦。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中, 代表正义一方的月亮姐姐, 温柔可爱, 精心经营着整个甜蜜月球。电影充分运用了色彩的搭配来展现美丽甜蜜的糖果世界:五彩缤纷的棒棒糖海洋, 棒棒糖来回摇摆, 相互碰撞, 发出叮叮的清脆声音, 借助色彩的绚丽丰富设计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太空场景, 让儿童打心眼儿里舍不得破坏这份甜蜜和美好, 自觉地将自己划在月亮姐姐的阵营, 与形象扭曲、荒诞的苦瓜大王作对, 从而达到从视觉上的愉悦到心灵上愉悦的过渡, 让孩子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批评家保罗·亚哲尔说:“孩子们喜爱的故事, 就是‘爱’为主题的。”秦文君也曾说, “好的儿童文学不仅是给儿童看的, 也是给成人看的。经典儿童文学中有全人类的财富, 特别是其中的人文情怀”。这种彰显人文情怀, 抒发人性美的片子中, 《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个典型。幼小的志强因思念母亲偷跑回家, 被风吹雨淋, 高烧不退昏迷不醒。母亲误以为志强已死, 伤心过度神经错乱。18年后, 志强意外地见到了生母, 当他唱起幼时的儿歌, 母亲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影片中, 当母亲为了让儿子康复, 一步一磕头地祈祷, 这样的镜头感动了无数观众, 生动地挖掘了母爱的伟大, 让抽象的母爱在这一刻显示得具体真实。此时插入的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更是让整个母亲形象高大起来, 让观众从听觉上的一种感染促进情感上的升华, 体现了一种最真切的人性美, 而这一切在白纸黑字的文学作品上是做不到的。众多优秀电影正是运用背景音乐、特殊声效等艺术手段来发挥其审美作用。
四、娱乐作用
“儿童电影应是快乐的电影”, 儿童电影评论家秦欲权在《中国电影报》上的撰文写到。如今, 许多优秀的儿童电影都做到了这一点。《草房子》中桑桑为了吸引纸月的注意, 故意哗众取宠, 在大夏天穿着厚棉袄, 戴着大棉帽大声念着惹人发笑的颠倒诗:姐姐十五我十六, 妈生姐姐我煮粥, 爸爸睡在摇篮里, 没有奶吃向我哭, 记得外公娶外婆, 我在轿前放爆竹;《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情节跌宕, 轻松幽默, 妙趣横生。“小灰灰”与“懒羊羊”成了结拜兄弟, 苦瓜们笨拙的舞蹈动作和搞笑的歌词, “把门打开, 我们拆拆拆, 你是披着羊皮的狼, 还是披着狼皮的羊, 没资格做狼, 没资格做羊……”, 更有添加了流行因素的台词, 如灰太狼的悲剧宣言, “我一生就是一个茶几, 摆满了茶具和杯具”, 令孩子不禁捧腹大笑。这些喜闻乐道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模仿正面、积极向上的先进人物形象。
优秀的儿童电影以迷人的艺术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目光, 启人智慧, 引人遐思。电影改编文本不但在内容上汲取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精髓, 而且在形式上具有文字文本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 儿童电影可以发挥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人文教育作用, 同时给予孩子感官和心灵上的愉悦, 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儿童电影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借助电影特有的视听表现手段, 通过逼真的影像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引发美感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电影和儿童文学的双重作用。长期观看优秀的儿童电影可帮助儿童拓宽视野, 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 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从而有助形成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儿童电影,儿童成长,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文泉.电影与儿童教育:第1卷[J].影戏杂志, 1931, (10) .
[2]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561-628.
[3]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上海少儿出版社, 1996.
[4]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12) .
[5]浦漫汀, 张美妮.儿童文学教程[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8, (06) .
论儿童传媒的特殊功能 篇11
关键词:大众传媒;儿童传媒;特殊媒介功能
一、大众传媒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已成为青少年与广阔的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他们释放情感和娱乐放松的渠道之一。青少年很容易接触传媒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传媒也由此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青少年产生着魔力般的影响。当然,在吸收传媒中的积极影响的同时,青少年也在任由传媒中的消极因素对其价值观念产生着误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正在校园之外对当代青少年实施着另一种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由于传媒先天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塑造甚至超出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尤其是大量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学校教育,这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1.暴力内容滥用淡漠了儿童的生命观
当前的大众传媒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暴力信息,显然,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在虚构和真实之间分辨能力较弱,传媒通过对暴力和犯罪细节的详尽描述,再加上渲染、夸张和虚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内心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建构。长期接触暴力内容的青少年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受害者日渐麻木,以致容忍社会暴力的层次逐日剧增,逐渐造成青少年同情心和体会他人伤痛能力的丧失;暴力内容往往带给青少年一种幻觉,使他们认为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借助暴力来解决,因而产生暴力崇拜,严重者则诱发攻击性行为甚至暴力犯罪。
2.低俗娱乐节目降低了儿童的审美观
虽然各类休闲娱乐内容有助于生活在快节奏之中的人们实现某种精神调整和心理恢复,但部分低俗娱乐内容所呈现的不良倾向对青少年产生着负面影响。大众传媒的商业化使传播产品更多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娱乐气息浓郁的商业活动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形成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泛滥的娱乐传媒内容往往异常粗糙,格调不高,直接造成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庸俗化。
3.不恰当的传媒舆论模糊了儿童的道德观
大众传播有时是通过引导社会舆论来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的。而且,目前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成熟的社会舆论,更需要正确的社会导向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在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媒在日常的报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甚至错误的舆论导向,直接或间接地忽略正确舆论导向的实例还是很多的。例如:鼓吹“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观念,将人们引入萎靡、颓废的精神状态,宣传对私欲的渴求,对享乐的追求,对消费至上的崇尚,对实用主义的信奉,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等。这些不健康的舆论与强化道德力量的功能背道而驰,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精神状态,特别是会模糊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
4.儿童本位缺失抹杀了儿童的主体性
一些媒介过于强调“教化”功能,忽视未成年人课业压力之余寻求轻松、趣味和新奇的阅读心理。儿童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化的过程。他们主要通过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行为和评价系统,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以及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角色,并初步形成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来进行和完成的,大众传媒现在已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让我们看到的是成人社会的自私和成人传媒对儿童的专制。而这种伴随儿童成长全过程的不民主,是对儿童自由天性的压抑。
如何回避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伤害?如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和涵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笔者认为,在加强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的同时,各类媒体都应该把向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培育、发展为青少年儿童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媒介产品,开发好一系列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分众传媒,这是必然之路。
二、儿童传媒的特殊功能
儿童传媒是直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的传媒。党和国家对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发展非常重视,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规定。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产品,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有着明确的内容要求。尤其在商业意识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强化儿童传媒的特殊媒介功能,对于构建品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正面道德引导功能
儿童传媒是以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传播内容,以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旨在丰富儿童的文化知识,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生活。要符合儿童对丰富知识的渴求,符合儿童对多样人生的向往。社会赋予媒介的使命在于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儿童传媒在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儿童传媒既需要寓教于乐,又不能放弃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更多地倡导行业自律、提升文化品位、体现人文关怀。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儿童传媒,应树立青少年意识,为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色内容,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观和更好地促进其社会化。为青少年精心选择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媒介,给他们提供选择的可能性,赋予媒介更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质与思想内涵。
2.全面社会教育功能
儿童传媒文化中传播的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结构的形成能起一种与学校教育相媲美,甚至超过大众传媒的检测作用、镜子作用、激励作用、启迪作用。这些作用既表现在儿童传媒能随时且迅速地唤起青少年迎合社会共同道德指向的行为欲望,也表现在它无时无刻不在校正着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种种偏向。首先体现在儿童可以从儿童传媒中获取许多知识,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潜移默化地传输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培养了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儿童天生具有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愿望,儿童传媒对少儿世界新近发生的信息的反映,使他们学会了解和参与社会,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习惯,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儿童跳出狭小的认知范围,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认识社会,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行为规范,传媒作为中介因素将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使他们积累了许多社会知识经验,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儿童传媒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的另一位重要的“教师”。
3.传递有益信息功能
据中央电视台2003年做的一项“儿童与电视”调查显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占70%,为了放松一下的占15%,为了玩的占8%,其他占7%。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古今中外,高雅通俗,儿童传媒不仅在内容上是超容量的复合体,在样式品种上也是超越任何文化形式的复合体,有效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儿童传媒向儿童输送百科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的习惯,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意志品性、兴趣爱好的培养。儿童媒体提供的广泛的社会生活感受和多元的文化,对他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4.符合儿童需要功能
儿童传媒要立足于儿童,着眼于发展。因此,儿童传媒要具有多融性,不光有娱乐性,还要有知识性和思想性,并且这种多融性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对应儿童的年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形式上要丰富多彩、新奇有趣,并能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培养儿童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兴趣。要避免“成人化”,不能根据成人的需求、期待和愿望及成人对社会的认识,来确定儿童传媒的内容。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缺乏儿童社会性发展所需求的真正内容,就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5.提高文化品格功能
对于传播媒介,大众的需求是其命脉,赢得受众的青睐、提高受众面、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自然是媒体首要的选择。但作为儿童传媒,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应该引导更多儿童传媒人的思考。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品格对于儿童成长的长远发展意义。应当承认,当今的传媒人为了创新,费尽心机地策划,甚至沉迷于花样翻新、搜奇寻异之中,标新立异,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娱乐效果。真正的娱乐是没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它所要满足的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需要。它使人原本紧张的身心得以缓解和松弛,是对人的生存中的强制性劳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是保持人身心平衡的重要途径。娱乐性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现状和艺术审美规律的基础之上,用艺术再现人们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 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的较量上,还体现在文化层次的角逐上,反映在儿童媒介文化传播过程中,则尤为深刻。例如: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所附带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也附带着意识形态价值。发达国家在儿童媒介文化传播过程中以强势文化的姿态掌握着话语主动权,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对外输出,这种不平等的信息交流使得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威胁。当前很多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片及卡通形象,就是国外强势文化的代表,渗透着异国的价值观念,中国儿童在喜爱并接受它们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它们所蕴涵的附加文化价值。儿童传媒需要在文化内涵的培植上下工夫,真正成为向儿童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
6.情绪释放宣泄功能
儿童也有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宣泄自己情感的需要。通过属于自己的媒体与同龄人进行沟通,与同龄人共同谈论和分享他们的疑问、忧虑、成长过程中的欢笑与苦闷都必须有一个宣泄的平台,使他们拥有属于自己传递信息的大众化平台,获得群体归属感,使他们的呼声能够被社会注意,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能被媒体尊重和认可,有利于实现其心理平衡。通过儿童传媒这样一个渠道,让他们共享群体信息、解决疑问,能够有效地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3]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
[4]海飞.朝阳般的少儿期刊业——中国少儿期刊发展评述[J].中国出版,2004,(2).
特殊需要儿童 篇12
一、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意义
孤残儿童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而且还患有残疾缺陷以及各种疾病,他们不仅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低于正常儿童,因此,他们内心极其脆弱、敏感,易出现过激反应,会给周围人造成困扰。而实施特殊教育则可以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进行特别设计,针对孤残儿童需求实施特殊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对孤残儿童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行干预,使其向社会方向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2]。所以,特殊教育可以使孤残儿童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使孤残儿童的悲惨命运得到转变,不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环境
儿童福利机构需要完善服务功能,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医疗、 康复、教育等服务。儿童福利机构可以建立音乐教室、舞蹈教室、 绘画教室和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大龄儿童培训技能室,为孤残儿童建立一系列教育设施,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地提高孤残儿童的智力,使孤单儿童潜能得到激发,保障孤残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3]。
(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儿童福利机构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仅仅保障孤残儿童吃饱穿暖的现状,进而将特殊教育作为工作重点,这样突破传统观念,将特殊教育列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首先,争取教育部门的指导,使教育信息不断扩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扩招优秀的教育人员,还要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人员外派出去进修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使特殊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2.实施阶段性教育
开展特殊教育针对的是孤残儿童,因此,需要针对孤残儿童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引导,这样他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进。例如,对0 ~ 3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对这类儿童进行评估,了解和掌握教育存在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可以通过婴儿操、 抚摸训练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他们进行聊天、玩乐,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3-6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可以进行分班教学,每班儿童控制在20人左右,在进行特殊教育时,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认真观察, 这样才能够了解最真实的他们,并对其建立教育档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在教育和生活中对其信息进行收集,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 可以通过营造开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孤残儿童尽快的融入到教育环境当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使孩子快乐的成长。 对适龄儿童可以让他们进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他们融入社会最为重要的一步。儿童保育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学校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孤残儿童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进入校园接受社会教育, 虽然,在进入校园初期孤残儿童会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儿童保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调整,给予正确引导,使其树立信心,他们将会尽快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结语